教学案例螳螂捕蝉

时间:2019-05-12 01:46: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案例螳螂捕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案例螳螂捕蝉》。

第一篇:教学案例螳螂捕蝉

教学案例

回想《螳螂捕蝉》第一课时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到教是的施教真所谓“润物细无声”。看似随意轻松地与学生“闲聊”,实是精心地点拨,抓住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进行启发、引导、讲解、示范、督促、评价等多种手段,使学生知道“应该学”和“怎么学”,使学生从愿意学、喜欢学到离开了教师也能学;教师因势利导,给学生自读、思考、质疑、认识、练习等独立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活动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学过程成为“立体结构”。

现就本课的教学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初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但不是完全放任自流。而是让学生自读课文时,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正确、轻声地朗读课文,并且强调要正确、轻声。在学生自由朗读后,由于课文比较长,教师引导学生挑选两节重要内容读读,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选择9和11自然段作为重点引导学生认真朗读。

师生互动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教师应该更充分地发挥指导作用,在关键处点拨,为学生练习扫除障碍。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初读检查方式改变以往的“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对照要求评价”的模式,而是让学生在读之前,对自己提出要求,让同学评一评,同时也让读的学生自评,而且再次提醒,引导学生在听别人读一遍的时候自己也要读一遍,要记住别人在读的时候也要跟着读(默读)。这样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情感,引起学生求学的乐趣和学习的热情。

学生自己思考所能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采用了“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读去想,在充分研读的基础上交流。如在精读课文时,教师先出示要求:精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关键的词语,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推想一下它们在课文中的具体意思。,每个同学可以重点准备两三个。且点拨提醒学生在读课文时注意精读课文就是逐词逐句地读,关键词语在一篇课文中只有几个,要找准。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后,再以有关句子为例子展开讨论交流。

“议”就是让学生讨论,这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打开思路,同时老师也参加议论,及时了解情况,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对重点处、疑难处作重点讲解。如本课教学中,学生提出疑惑:侍奉吴王的少年为什么可以在后花园随意走动?围绕这个疑问,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教师也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当楚国也作好了准备,你再去攻打楚国,你就不会强大。”当然,也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甚至是与文本完全相反的观点来进行讨论,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思考。

总之,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以及积极探索的态度,善于使用简洁明快而富于启发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求学的乐趣和探索的热情,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出现了乐学的热情,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并与同学分享。

第二篇:《螳螂捕蝉》教学案例

《螳螂捕蝉》教学案例(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螳螂捕蝉》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的道理,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应全局整体思考的寓意,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故事内容浅显易懂,关键是要让学生体会少年劝说的“妙”,一方面要让学生感受少年的聪明机智和勇敢,另一方面是能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学会劝说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隐含中一个社会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学会初步分析一些社会现象。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后忧。本课时教师将放手让学生质疑、朗读、感悟等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来理解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寓意,进而明白道理。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3、情敢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2、你觉得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呢?(吴王和少年)(贴图)

2、课文主要讲了他们之间的一件什么事呢?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导入新课后,让学生紧紧抓住课文的两个关键人物,继而为学习下文发生在两个主人公之间的故事作铺垫。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过渡:要想真正了解一件事,首先要了解它的前因后果。

二、精讲点拨(学习第一自然段和第十二自然段。)

(一)第一自然段(前因)

1、指名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从本节的三句话里,你明白了什么?

a、大臣看问题比较全面:弊大于利 b、可吴王是怎么说的?你从中看出了什么? c、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不堪设想)

小组讨论:你能想像一下不堪设想的后果有多严重吗? 【开展小组互动,引导学生分析当时形势,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 是啊,尽管后果这么严重,可吴王却固执己见,(着重号点出“固执”)你又怎样理解“固执”呢?——坚持自己的观点,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并且他还说——引读“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2、你能把第一段读好吗?自己练练,争取读出自己的感受!(自由练读——指名读、评——齐读)

【指导朗读:读出吴王的蛮横、固执、独断】

(二)第十二自然段(后果)

如此固执的吴王后来是——恍然大悟(着重号标出)最后,打消(着重号标出)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三)质疑

1、齐读第一和第十二节。把这两段话连起来读读,看看能不能把你心中最大的问号问出来?

【为什么那么多的大臣都说服不了吴王,而一个少年却能?为什么吴王起初是固执不已,而后来却恍然大悟,从而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教师要引导他从这两段文字中寻找答案——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少年的这番话是什么样的话?(“这番话”下加——和?)】 “你讲得太有道理了!”这位少年的一番话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道理?(“道理”下加——和?)

【评价过渡:没有问题的学习不叫真正的学习!看来啊,同学们真的会学习,真的会思考!】

过渡:现在我们将故事的“前因后果”对照起来看,吴王的变化主要 是由于少年给吴王讲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

三、学习“螳螂捕蝉”的故事

1、自由读读课文9-11自然段,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想一想,同桌可以议一议,你觉得少年那句话最重要?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说说它们的利益分别是什么?祸患又是哪些?

2、小组探究:“蝉、螳螂、黄雀”在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的时候有什么表现吗?

【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引导学生查找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时的贪婪和得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有无这方面的体验,促进学生思维活跃,增强课堂活力。】 你觉得作者描写这三种动物的动作、神态是多此一举吗?有什么用意吗?难道少年真的在给吴王绘声绘色的讲故事吗?

【教师发挥指导、提问、设问、概括等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

3、在写三种动物表现的时候,作者还连用了三个“却”和两个“身后”,哪个同学能谈谈你得看法?那么作为旁观者的你们,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4、“螳螂捕蝉”的故事讲完了,(出示《春秋列国图》),联系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看,假如你是吴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会说些什么?(打消念头)

5、假如吴王特别笨,他没有理解少年这个故事的含义,你要是少年的话还会说些什么呢?

过渡:还好,吴王都像同学们一样聪明,他谈听了少年的话,引读最后一节。

6、此刻的吴王恍然大悟:我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什么是恍然大悟,“悟”又是什么意思,你有恍然大悟的体验吗?说说看。(指导造句))

7、少年成功的说服了吴王,这些道理是少你直接告诉吴王的吗?原来少年表面上是在讲故事,实际上是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所以少年的劝和大臣们的劝有所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强劝”的话,那少年的劝就是 “巧劝”“智劝”“妙劝”)【教师设计生活情境,学生练习劝说技巧】

四、评价人物:

1、你觉得吴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固执己见、知错就改)。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勇有谋、机智勇敢)从哪看出来的呢?

2、学完了课文,我们认识了一位有勇有谋,智劝吴王的少年,你能谈一谈自己学习课文后最大的收获吗?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播放音乐,渲染气氛】

六、总结提升:

1、多么了不起的少年啊!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遇到一些难以 解决的事情,也要向这位少年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也耐人寻味,它所蕴涵的道理我们也要牢记:遇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身后的隐患。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的就是这个理。

2、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正在犯“螳螂捕蝉”的错误,我们也该好好劝劝它们,让他们反省反省了。(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新课改研究表明,教材是载体,教学力求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文章说明的道理,但不能脱离生活实践。教师要指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滥采滥伐、严重破坏环境的人和事,让学生知道这样做必将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严重后果。学生的知识来源于哪里?不仅仅局限于书本那点知识反反复复地解剖,反反复复地操练,要想让学生获得广泛的认知范围,必须在更好地促进、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前提下,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开阔学生视野。】

七、作业布置 排练螳螂捕蝉小话剧。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并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个寓言故事内容非常简单,学生很容易就读明白了。

在教学本课时,我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关键人物。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抓住两个主人公的表现,借用文中的相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吴王的开始说的话体现他固执己见、蛮横霸道,在此情况下少年的劝说就显得不一般了,除了危险之外就更要讲究技巧,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而少年之所以劝说成功,一方面靠的是勇敢,另一方面靠的是技巧。所以要求学生学会劝说的技巧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二、紧扣前因后果。

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激发学生探究事情过程的愿望。教学开始,我抓住事情起因“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并固执地不听劝阻。” 与结果“吴王明白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进行对比,在强烈的反差中,学生对探究文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重视基本能力。

我在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等学习意识,让他们明白自己是真正的学习主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对“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祸患各是什么?”有了清楚地了解,为体会寓意作了充分的铺垫。

四、紧密联系生活。

任何一项学习活动如果脱离了生活实践就失去了意义。课堂上,学生从大臣和少年的对比中,体会到少年的劝是“智劝、巧劝、妙劝”。通过比较,我觉得“巧劝”包含了机智的劝说、委婉的劝说等,学生体会到劝说技巧的重要性。更重要一点是我能引导学生从螳螂捕蝉这 个故事中走出来,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其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这个设计看起来对于六年级学生有点难,但在教师适当点拨下,学生很容易接受。比如:电视曝光的小煤窑泛滥,无节制开采,造成地方地质灾害频发;有些人乱砍滥伐,捕杀野生动物,使地球失去生态平衡;有些工厂,制假贩假,给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通过这些社会现象,让学生用本课学到的道理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就轻而易举了。这些人普遍的错误就是一心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从不考虑事情的后果。这不就是当代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现象吗?这样的一节课,做到了最后一步,我觉得才算是真正有价值的地方。

第三篇:《螳螂捕蝉》教学案例.—.林燕

课堂的精彩,源自教师的评价 ——《螳螂捕蝉》教学案例

洋里安仁小学林燕

结合教研活动中我上的《螳螂捕蝉》这一课的第二课时。从几个教师的评课中再加上自己与之前所上的课进行对比反思,深刻的意识到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对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多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句激励性语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片断一: 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现在先请同学们听写四组的词语。认真听,用心写,想想每组三个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

(1)蝉悠闲自由自在(2)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3)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4)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每个同学都听写的很认真,看过去挺紧张的样子。)

师:哇塞,我发现大家今天都非常的认真,看到同学们这么认真的份上,老师决定额外奖励给大家一组词语。(5)不堪设想隐伏着祸患恍然大悟

(学生都开心的笑了起来)

【评析】在这一片断的教学设计中,我借鉴了特级教师薛法根的用语。当发现班上学生因为上公开课十分紧张时,适时的“奖励”他们,学生紧张的情绪马上得到了缓解,课堂气氛一扫之前的沉闷,一下子轻松起来。学生很认真很轻松地完成了词语的听写复习。

教学片断二: 创造性的复述故事

师:现在谁愿意来讲讲这个故事?(学生稀稀疏疏的几个举手)

生: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棵蝉。蝉趴在高高的树枝上,悠闲自得地唱着欢快的歌曲,自由自在的贪婪地吮吸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正悄悄地从它的身后逼近„„

师:(非常惊喜状)你们听出什么来了么? 生:他自己加了一些好词语。

师:对!他用上了“悠闲自得地唱着欢快的歌曲”“贪婪地吮吸”,“悄悄地”“逼近”使得这个故事更动听,更扣人心弦了。看来,你真是个有讲故事天赋的孩子,会自己创造。我相信我们班的同学都是跟他一样有天赋的,谁愿意来接着说说。(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手)

生:(先学着恐怖电影里模仿了几声“咚咚”声)蝉万万没有想到死亡之神正向它逼近。一只螳螂正拱起那彪悍的身子,举起它的“凶器”——前爪,要去捕蝉„„

故事讲完后,请生评价。

生:她讲得非常的形象,让人觉得很紧张。

师:真是太惊心动魄了。非常感谢你,让我们享受了个美妙的故事。(鼓掌)【评析】本班学生的学情是,大部分学生沉默寡言,不爱举手回答问题,据说跟以前老师一回答错误就会严厉批评有很大关系。所以一开始学生没有几个举手,后来在老师激励性的表扬评价后,学生开始跃跃欲试,最后对于创造性的复述故事,学生基本上都很到位了。)

„„ 教学片断三: 分角色朗读

师:同学们,学完课文,吴王和少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二自然段加以体会。读的时候,注意读好人物的对话,可以加上适当的表情,动作。

学生练习,后派代表分角色朗读。由于时间关系,为了有时间总结全文,在读了两个组合后——

师:读得不错,有感情。大家回去好好读一读。

【评析】由于赶时间,对于学生的朗读并没有进行正确的评价,只是草草了事,“读得不错”用很抽象的语言概括,使原本学生对于这个分角色朗读兴趣高涨变成索然无味。所以导致学生在分角色朗读这一块课后检查时,发现大家跟第一次读的并没有多大区别,感情平平。)

【几点反思】 1.教师激励性评价的重要性

从走上工作岗位开始,有听过我课的老师对我的评课中总少不了“激励性评价不够”这一条。为此也相当的苦恼。激励性评价不够,导致课堂上的冷冷清清,上课老师讲得唾沫横飞而学生反应平平。所以上课的效果总不是很好。对此深刻的反思: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青春期。这个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十分注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会使他们得到自豪感。好的评价,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2.教师的激励性评价要有真情实感。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很少去夸奖别人,更别提赞美了。始终觉得要我去说别人好话总有点别扭,似乎是一种“阿谀奉承”。自然而然这种态度带到了我的教学中。在一些老师指出这个缺点后,我就有意的去注意这一方面。有时,特意表扬了某个学生,可是结果发现他却无动于衷,原来孩子也是很敏感的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觉得这样的表扬、鼓励是没有诚意的,是虚假的。所以归结得出在表扬学生时,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教师不应有丝毫的虚伪与欺哄,要真心实意的去表扬学生,一旦学生发现“有假”,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被看作是在“演戏”。

3.教师激励性评价要根据具体情境,创造性地开发运用。

在很多时候,我们在课堂上,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我们往往采用“很好”、“你真棒”、”你真聪明””、“你读得真有感情”、“你读得真好”这样的一类的简单评价,这样的评价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的语言只有这些的话就显得贫乏,久而久之,学生听了就会毫无感觉,由此失去激励的作用。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个体,不同的教学环境,激励性语言应是不同的。因而,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备好教材更要备好学生,到教学时根据情况预设与生成结合充分运用教学机智巧妙应对。

4.教师激励性评价注意客观公正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在鼓励赞赏的同时还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既要肯定学生的成功与进步,又要及时鲜明地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与错误,让学生清醒、正确地认识自我,进而改进自我,完善自我,促进自身发展。就例如在本课的分角色朗读这一板块的教学中当某个学生朗读完课文后,我的评价:“读得不错,很好!”那么到底好在哪儿呢?学生就不清楚了。我想如果这样评价:“读得正确、响亮又流利,很好!如果能在速度上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好语气就更好了。”这样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使学生能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由此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样学生今后的朗读水平就会慢慢提高了。

通过将近一年的摸索教学,深刻意识到在教学中,适当激励性评价,是激起学生思维的“一剂良药”,正确运用激励性评价必将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无限的精彩。或许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无意中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应该只看到孩子的缺点,要善于发掘孩子的优点,那怕只有一点点,身为教师的我们千万不要吝啬,特别是不要吝啬我们的鼓励。

第四篇:螳螂捕蝉教学案例

10、螳螂捕蝉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四、资源开发:

从生活周围寻找如螳螂一样的人,分析因顾眼前利益而带来的祸患。

五、设计理念:

生活处处皆语文,借用生活中的语言材料深化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进行学习。

六、教具准备:挂图、小黑板

七、教学时间: 两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

2.指名读。

3.师生评价。

4.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1.完成习字册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

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1.讲述故事。

2.练习说话。

3.搜集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的故事。

附: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赵国在后)

螳螂―――蝉

(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教学反思:

我本来以为安排个男生上台说会使气氛更活跃,但事实却让我大失所望,我所指的男生平时发言倒不可以,但今天却摆起了架子,站在讲台前说了半天都没说清。我真的怀疑我是不是没有把要求说清楚?于是,我又当众提醒了一次,还启发他继续往下说。孩子还算机灵,匆匆地说了一句:真是难以启齿,然后便逃之夭夭了。我反思了一下,做为高年级学生,虽然是扮演角色,但不应该还像中高年级那样就只顾表演。应该把重点和重心转移一下,让学生静下心来写一写后再交流,把读写结合起来不是更好吧。想到这儿再要改正好象已经来不及了。本来倒认为是个亮点的环节因为小小的插曲而使课堂变得这样。感觉还是有点遗憾的。幸好有学生继续补替上来,而且说得很好,才弥补了这种缺憾。

语文课堂教学并不是只着眼于说、演,这些热闹的情景背后,我们更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静静的写的场。这样才能真正将语文的能力落到实处。

第五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历史寓言故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螳螂捕蝉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教材简析:

《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历史寓言故事,典出西汉刘向的《说苑》。故事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并下了死命令不准别人来劝阻他,一位少年巧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智劝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吴王醒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它是历史故事中包含着寓言故事,而故事里又隐含着道理的一篇文章。全文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积累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以说促读,理解语言文字,感悟少年的聪慧、勇敢,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要只看眼前的利益,不顾身后的祸患。

4.利用网站查寻收集资料,拓宽视野,对春秋时期各国争霸的历史背景有一定了解,逐步培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教学难点:理解“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准备:

《螳螂捕蝉》课件、相关学习网站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努力创设自主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点,对教材大胆处理,不拘泥于面面俱到;重视学生参与,关注知识生成,体现了教学多元化。整节课围绕“激趣导入--整体感知—自主质疑—读懂故事—体会联系—感悟形象—迁移内化”的教学思路组织教学,抓住“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这一中心问题,通过自主朗读、合作讨论、读议结合、启发说话等方式解决问题,理解课文,领悟寓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螳螂捕蝉”既是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又是一个能启迪人智慧的成语故事。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共同走近她。(板书课题:螳螂捕蝉)

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书空。齐读课题。什么是螳螂?(指图,介绍)那么,“螳螂捕蝉”又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指名认读后齐读。

诸侯国 禀报 固执 毫不介意 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 打消念头 隐伏祸患 劝阻

2.文章中还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读准吗?

处死 打着鸟 转来转去 弹弓

禀报大王 乘虚而入 举起前爪 露水

3.指名分节次朗读课文,纠正误音,读通课文。

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吗?用一到两句话概括。

三、自主质疑,明确目标

1.多媒体出示首尾两段话: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2.自由读,思考:读了这两段话,你产生了哪些疑问?交流质疑

3.多媒体出示整理、归纳的三个问题:

(1)少年说了哪番话?

(2)吴王为什么恍然大悟?他悟到了什么?

(3)大臣、少年都劝吴王。大臣劝,吴王执迷不悟,少年劝,吴王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是为什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合作解决这些问题。

四、读懂故事,明白道理

1.少年说了哪番话?指名找出,多媒体出示: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2.这个故事就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蝉 螳螂 黄雀

3.蝉、螳螂、黄雀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着祸患这“利益”分别是什么?“祸患”又是什么呢?

出示蝉、螳螂、黄雀、少年的位置图(板书用箭头画出),指名学生说他们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祸患是什么。

4.齐读“蝉、螳螂、黄雀,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五、讲解局势,体会联系

1.我们被这个有趣的故事给吸引了,听了这个故事后,吴王“恍然大悟”。什么是恍然大悟,“悟”又是什么意思,你有恍然大悟的体验吗?说说看。(指导造句)

2.多媒体出示《春秋列国图》,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看,再联系螳螂捕蝉的故事,假如你是吴王,“悟”了什么道理呢?

3.吴王一心想去攻打楚国,却没有顾到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追问:怎样的后果?(国破家亡、吴国灭亡、百姓生灵涂炭)

4.螳螂捕蝉和吴王攻打楚国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小结板书:楚国←吴国←诸侯国

六、品味“巧劝”,感悟形象

1.小组讨论:从课文可以看出少年是什么样的人?

2.全班讨论,预设:

A勇气可嘉、爱国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B足智多谋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

他表面上说是打鸟,好像很悠闲的样子,这是他故意不让吴王发现他的用意,因为前面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不允许别人来劝他。故意卖个关子,把吴王的好奇心给吊起来。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确实高明!

3.少年以他的机智、勇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不想夸奖夸奖他?谁来夸一夸他?

七、总结全文,迁移内化

1.故事这么精彩,不讲出来多可惜啊!你能根据板书和自己的了解把课文复述出来吗?

2.指名复述,评价

3.今天,我们学习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故事,在世界文学宝库中还有很多寓言故事,阅读它们,能使我们收益匪浅。

推荐同学们以下两个网站,课后阅读寓言故事,并做好读书笔记,写下你阅读的寓言故事的大意,以及你的阅读感受。

板书设计:

23.螳螂捕蝉

蝉← 螳螂← 黄雀

楚国← 吴国← 诸侯国

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藏的祸患。

下载教学案例螳螂捕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案例螳螂捕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范文模版]

    《螳螂捕蝉》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即将被身后的黄雀啄食的故事,下面是关于螳螂捕蝉教学反思的内容,欢迎阅读!螳螂捕蝉教学反思《螳螂捕蝉》是......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2、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3、细读课文第一部分。4、书写生......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通过有声有色地朗读,体会古文的简洁、优雅,培养学生热爱汉语的情感。2.运用组词、拆词、对照注释、联系语境等方法,能......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 “恍然大悟”的意思。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1 《螳螂捕蝉》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即将被身后的黄雀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 正确流......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淮安市楚州区上河中心小学:陈超邮编:223239 【教材简解】 《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2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为“诗文精粹”,还安排了《三打......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10、螳螂捕蝉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教材分析: 苏教版第十一册第23课《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主要讲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