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一儿童节活动节目
六一儿童节活动节目
1、快乐指路
道具:眼罩或丝巾
玩法:用眼罩或丝巾将家长的眼睛蒙住,家长背着孩子,由孩子指挥家长前行。点评:这个游戏能够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加强家庭成员间的理解和默契。家长要对孩子完全信任才敢迈步,游戏正是通过双方的体会和感觉,让彼此的信任感得以提升。
2、运球走(每个家庭一大一小)
活动目的:提高孩子动作的稳定性,培养幼儿细心、沉稳的性格。
材料准备:乒乓球、乒乓球板和瓶盖、计时器
游戏玩法:孩子和家长分别站在场地的两端。游戏开始,家长手持乒乓球拍,托球跑到孩子处将乒乓球放在孩子的瓶盖上,孩子手托瓶盖将球运送到终点。先到达终点者为胜。游戏规则:家长和孩子不得用手扶乒乓
3、赶小猪(孩子与双亲)
活动目的:培养孩子的灵活性
材料准备:羽毛球拍、排球、计时器
游戏方法:家长和孩子各自站在标志线相对的两头,孩子拿着羽毛球拍把皮球赶到家长那里;家长拿着羽毛球拍把皮球赶到小朋友一端,交给本组的下一个家庭,全组跑完,游戏就结束。以先跑完的队为胜。
4、剥鹌鹑蛋(孩子与双亲)
活动目的:锻炼孩子的灵活性,让孩子学会感恩 材料准备:熟的鹌鹑蛋若干
游戏方法:家长和孩子各自在两边,每人三个鹌鹑蛋,看谁剥得快,剥完送给家长品尝。用时最少为胜。
5、我的宝宝在哪里
准备:布带若干
玩法:每个家庭由一名家长和一名幼儿参加,请幼儿手拉手围成圆圈,相应的家长蒙上眼睛站在圈内,幼儿手拉手边唱歌边绕着家长转,唱完歌曲立定,然后请家长去寻找自己的宝宝。
要求:幼儿不能发出声音,去找父母,父母通过触摸找到自己的宝宝。
6、夹球跑
玩法:幼儿抱球从起点跑至终点,将球交给家长。家长将球夹在腿间跑回终点,快者为胜。如球掉需捡回球夹住,继续走。
7、吹球进筐
目标:训练孩子的耐力,增强肺活量,增添家庭的欢乐气氛。
规则:桌沿下放只塑料筐,桌上放几只乒乓球。爸爸、妈妈和宝宝轮流吹球进筐。看谁进球多。
建议:家长可以指导孩子吹球时,要掌握方向和力度。
第二篇:六一儿童节节目活动作文
今天就是六一节啦!我非常高兴。
早上刷好牙,洗好脸、吃好早饭,我马上就去整理东西:一个袋子、一本课外书、还有两件雨衣。准备就绪,我马上拿起袋子和雨衣,说了声:“妈妈再见。”就急匆匆的冲下了楼梯。坐上爸爸的车就走了„„
终于到校了。可校园里只有三三两两的学生在走动着。我很纳闷,心想:今天是六一节,同学们该不会迟到了吧,我还是到教室里去看看吧!等我走进教室才明白:原来同学们因下雨的关系没出来。这时,陈老师来了,她指挥班长林童把大家带进多功能大厅。我们找好位置坐下。这时,一位大姐姐和大哥哥走上台为我们做了六一节的报告。随后,我们举行入队仪式,老师让我们带上红领巾,我不会打结,所以只好打个死结。接着,我们唱队歌,表示对红领巾的尊重。最后,进行表演。我最担心的就是“泥娃娃”了,因为那是我们班级表演的节目,如果表演不好的话那么我们可要丢脸丢到家了。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马上就放学了。
回到家我看着红领巾。心想:“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那么就表示我们是祖国的接班人。”所以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为伟大的祖国做贡献。
第三篇:六一儿童节幼儿园节目活动
六一儿童节幼儿园节目活动
一、设计思路:
婴幼儿时期是大脑成长最迅速地时期,也是大脑发展的关键期,适宜的教育和环境刺激则是大脑发育的决定因素。
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亲子教育已成为近年来早期教育中的一个焦点,和谐和宽松的家庭氛围已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的今天,家长们都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但最具有操作性地便是我们创设环境、空间、时间、对象,让幼儿在亲子活动的互动中,培养孩子表达的勇气和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子女和父母之间的亲情得到满足和沟通,促进孩子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在活动中,父母可从观察
孩子的游戏形式,了解其特质,对他们持合理的期望,引发孩子不同的潜能,并能多鼓励孩子发现新的点子,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珍惜共处的分分秒秒,浓郁的情和爱在其激荡。
结合以上特点,我园大、中班全体教师共同策划了本次庆“六一” 亲子游艺活动。
二、活动总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家长感觉到节日的来临,共同分享节日的欢乐。
2.让幼儿有表现自己的机会。用演出的形式,大胆的向大家展现所学的本领。
3.家长有进一步了解自己孩子的机会,加深家园情、师生情、亲子情。
三、活动组织者:各班教师。
四、活动安排:
中班 保龄球
1.给每位幼儿家庭发4个球。
2.站在规定线后,用手中的皮球
向目标投掷。
3.击倒8个保龄球以上算优胜。中班 套 圈
1.每位幼儿发5个圈。
2.站在规定线上,向目标进行套圈活动。
3.依据幼儿套中的瓶子个数,发奖。
中班 投飞镖
1.家长和幼儿站在不同距离的靶子前。
2.每人投3镖,累计得分后发奖。中班 钓 鱼
1.参加的家庭每人拿一根钓竿。
2.站在规定线后进行钓鱼活动。
3.2分钟内钓满12条鱼为优胜。
大班 抢椅子
1.幼儿8人一组进行游戏。
2.音乐开始,幼儿绕椅子转圈走。
3.音乐停止,马上抢到位子并坐好。
4.没有抢到位子即被淘汰,最后获胜者获奖品一份。大班 走迷宫 1.幼儿用布蒙上眼睛在摆满障碍物的场地上行走。
2.家长在旁指挥幼儿行走的方向。
3.在规定的时间内走出迷宫且不踢倒障碍物的家庭为优胜。大班 迷迷转
1.幼儿站在家长的脚上,音乐起,一起在圆圈中转圈。
2.音乐停,没转出圆圈的家庭为优胜。大班 夹弹珠
1.在规定的时间内用筷子夹弹珠。
2.按数量多少评奖。
备注:游戏前,各班教师发给每位幼儿一张游戏卡。幼儿进行完一个游戏后,就由组织者在游戏卡上作好记录,直至所有游戏进行完毕后在保健室领取纪念品一份。
第四篇:六一儿童节节目
现在谈六一儿童节确实有些早,但是没办法,实在是被逼无奈。最近接触了一些孩子的家长,都在抱怨幼儿园为了“六一”的活动,忙得太早,连周末都在让三四岁的孩子排练节目。
这让我想起去年一位家长的抱怨:“真不知道,六一儿童节是给孩子们过节日,还是给大人们过节日,提前个把月孩子们就开始排练节目。‘六一’一大早就到幼儿园准备表演,从8点钟到12点钟,孩子们整整在烈日下站了4个小时,其间一个多小时在等各级领导!好不容易把领导等来了、这个讲话那个讲话,感谢这个领导、感谢那个单位,每个人讲话的最后都祝小朋友们健康快乐。哎,这不是一边虐待孩子一边说官话吗?多为孩子们做点实事,少说几句废话不行吗?”
把儿童节还给孩子,似乎每年都在呼吁,可是结果呢?“六一”有时下雨,领导坐在台上,孩子们在雨里迎接、表演节目;有时艳阳高照,领导在阴凉地,孩子被暴晒,甚至昏倒……
除了家长之外,小学教师也头痛不已,有的小学早就开始排练,甚至占用上课的时间。一部分学生参加文艺表演,另一部分不表演的学生只能在教室上自习;有的学校甚至花大量时间让孩子们练习走队形,实在不明白这样目的何在。
总结这些现象,笔者认为,儿童节正在异化:其一是“运动化”。这种形式由来已久,基本上程序固定,多年不变,似乎重视儿童工作的方式只有开会和表彰。其二是“市场化”。这是较新的方式,虽然花样百出,追逐利益的本质不变。
运动化的方式多半围绕公权力运行。学校、幼儿园利用这样一个机会,向上级部门汇报一段时期工作的成效;各级领导忙于各种事务,也需要有机会表达对儿童工作的重视。平心而论,不少基层学校和幼儿园,还真的通过这个机会解决了一些疑难问题,上级部门也并非只顾自己,不顾孩子。那些出格的问题,大多出现在官风不正的地方。
市场化的方式大多是商家的炒作,将儿童节变成各种各样的比赛和秀场。
多大的孩子应该过儿童节?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有人说12岁,有人说14岁,还有人说16岁。那么,儿童的法定概念究竟是多大?按照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我国已签署)的规定是18周岁以下,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未成年人也是以18岁为界。其实,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地方初中生都过儿童节,现在孩子休息娱乐的时间越来越少,初中生的儿童节也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
准备儿童节演出能停课吗?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扰乱教学秩序”,擅自停课排演节目当然涉嫌违法。《儿童权利公约》第三条规定,“关于儿童的一切行为,不论是由公私社会福利机构、法院、行政当局或立法机构执行,均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一种首要考虑”。以此考查,许多儿童节演出完全可以取消。
笔者呼吁,把原本属于儿童的节日还给儿童吧!给他们空间,给他们自由,让他们无忧无虑地快乐成长,是成年人的责任,我们做得到吗?
第五篇:六一儿童节专题节目
朋友大家好,今天是国际儿童节,至此我们为大家制作了一个专题节目,主要就儿童的合法权益,权力与职责、父母对子的教育和责任,以及防治外部因素对儿童的不良影响与大家展开讨论。希望我们的这一节目能赢得广大朋友的满意,下面请看这一内容。第一:保护孩子的合法权益是每一个做父母的责任。众所周知,儿童的问题是全世界密切关心的问题,因为他们将是未来的建设者。塑造儿童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对儿童影响终生的是家庭,这是由家庭教育的长期性和密切性决定的,而整个未成年期(即0~18岁)又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是在父母的监护下完成的。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教养方式尤为重要。一个人受到18天的教育可能关系不大,受到18年持之以恒的教育则大不相同,一定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命运.第二:应明确孩子应有的权利和职责。所有的父母都应该了解和懂得孩子们在生活中应有的权利和职责,以及所希望于孩子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父母可以坐下来,把认为孩子应有的权利和职责,以及对他们的祝愿和期望列出。
在长远的目标中,父母抚养的孩子还应该是在社会中能够起很好作用的人。他们应该和善,讲道理,体谅别人,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独立,自给自足,善于与人合作,与人交往。
要知道,你所期望于孩子的越清楚,孩子们对他们的职责也就越清楚。一定要及早反复地和孩子交谈什么是你希望于他们的。有些父母的实际做法常常与他们所要求于孩子的不相符合。例如,他们期望孩子长大一些有更多的自主权,但在实际做法上,又不允许他们有更多的自由,而且在并不需要的时候,还继续不断地向他们提出忠告。
当你把你的期望告诉孩子时,一定不要提高要求,使孩子面临一个你提高了的标准,因为这种做法是尽善尽美的追求,可能会使孩子感到泄气和不安。如有的父母,当孩子拿回家的成绩单上都是A,只有一个B,他们却把所有的A都忽略了,而对一个B严肃地进行批评。
要求尽善尽美的父母,通常是期望太多,批评太多,总挑毛病。他们往往忽略孩子较小且积极的行为,而集中于他们的不足之处。
第三:父母应掌握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在家庭教育中,粗暴型与溺爱型最危险。一位家长说:“我的性格比较急躁。当孩子犯错误而又倔犟不认错时,我会上火,甚至动手打他,有时打得很重。事后看到孩子委屈、痛苦的神情,心中又很不安。”性格粗暴的父母往往因一时心急气盛,而造成难以收拾的后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切记要冷静、理智,要彻底摒弃“孩子不打不成器”的陈腐观念。
溺爱则是杀人不见血的“家教安乐死”。被盲目的爱子之情所蒙蔽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的“脓疮”也看得美如“桃花”,丧失了应有的教育判断力。
家庭教育的目的,在于调控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向父母预期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家教控制论的基本思想。如果孩子的发展像天上的浮云一样是不可控制的,那么家都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就会失去应有的魅力。
当然,家教控制应该是说服引导式的控制,不应该是压迫式的控制。教子的方法和技术,背靠家教理论,面对孩子实际,旁倚家庭关系,是家教研究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
父母对孩子的调控力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家庭生活部分给予孩子潜移默化影响,二是对孩子的训练、管理和要求。后者也可以产生很大的调控力。父母每一项调控措施都应该以孩子的自觉行为为目的,以愉快接受为中介,力争做到让孩子心服口服。
言教在于先使孩子产生自我约束力。许多父母利用言教在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例如给孩子买玩具之前,要求孩子爱惜玩具,用完后收拾好等。这种事先的要求和约定,可以使孩子产生自律力。偶有违犯,孩子自知输理,一经提醒也能改正。即使孩子因为“背信弃义”而受到父母的处罚,也会心服口服。
言教在先和言而有信结合使用才能生效。言而有信是树立父母威信的核心要求,它关系着家教的成败,古代“曾子杀猪取信”的著名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言而无信的父母不可能令孩子口服心服。不要轻易向孩子许诺,一经许诺,就要努力兑现,实在无法兑现的,也要说明原因,争取孩子的谅解,并与孩子协商,给予一定的补偿。有布置,有检查,奖惩兑现,说到做到,日久天长,孩子自然会感到父母言语的力量,而重视父母的要求,使父母建立起必要的教育威信。
总之,要让您的孩子健康活泼地全面发展,应该尊重儿童,善待孩子。
第四:父母应保障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在孩子降生人世之际,作父母的,第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营造一个能保障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家”。家庭是幼儿成长发育的摇篮,幼儿是在与周围环境频繁的相互作用中逐渐成长起来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生老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在家长的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在家庭中,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形成幼儿良好性格的基础,大文豪托尔斯泰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