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委书记在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现场会上的发言
依托自身优势和潜能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分化和转移
一、发挥民族优势,建立稳固的境外劳务输出基地,向国外拓展就业和致富空间。
二、发挥地域交通优势,鼓励和引导农民把就业的触角伸向国内城市
***镇交通四通八达,50公里半径内连接**、**、**、***四座县城,200公里半径连接*******等大中城市,公路、铁路交通非常便利。利用这一优势,对于那些不具备境外劳务输出条件,(年龄、身体、资金等条件制约)出国无望的富余人员,我们积极鼓励引导去这些城市打工出劳务。一方面,通过投亲靠友流向周边城市打工;其二,镇政府利用与省公司的关系,积极组织本镇富余劳动力到广东、福建等地出劳务;其三,通过镇劳调部门与国内劳务市场联系招收保安人员等组织国内劳务输出。经过多年努力,现在国内各城市出劳务的本镇富余劳动力保持在2000人次以上。月工资收入均在500-1000元之间。仅在****务工的本镇农民就在1000人以上。
三、发挥小城镇辐射优势,广泛吸纳剩余人员进镇务工经商,实现农民角色的转换。
***镇是省十强镇,国家试点镇,有着较好的政策优势和发展空间。是个正在加速建设有着广阔发展空间的城镇。随着辐射力的不断增强,吸纳人口功能越来越强,成为就地转化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农民参与工程建设。
2、活化市场商贸流通,吸引农民进镇经商做买卖,从事服务业。
***镇是百年商埠重镇,商贸流通优势十分明显,多年来通过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加强商贸设施建设,特别是随着商品楼门市房的大量开发,商贸空间不断扩大,为富余人员进镇经商做买卖提供了充足的场所。仅小奉天商场和三株百货大楼就安置摊位2000余个,其中农民来镇经商的就占到三分之一多。不少做买卖的农民干脆在镇内习房,成了真正的居民。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农民在镇内出摊床,开商店,开发廊的人数都在500人以上。从事餐饮、娱乐、服务业的每年也在300人次以上。
3、通过招商引资,实现企业二次创业,恢复启动工业生产,安置下岗职工和吸纳富余农村劳动力。
针对***镇国有二轻企业停产倒闭现状,镇里加大政策吸引和扶持力度,广泛招商引资。经过几年努力,先后吸引***等地客商来镇。投资2000多万元租赁购买。轻工机械厂、稻镰厂、玻璃厂等国有二轻企业,重新恢复生产。不仅如此,还新建了陶瓷管厂、果仁加工厂、粮米加工厂等一批民管企业。目前,这些企业陆续开工生产,不仅安置了大量下岗职工,而且也吸引招收了一批农民工。今年共安排农民工400余人。随着镇域工业体系的逐步恢复和完善,吸纳人员能力将不断增强。可望成为转移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加速农民变工人的转变过程。三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利用传统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一个是搞豆制品加工。头八石村、东小卜村从事豆制品加工的农户达30多家,生产大豆腐和干豆腐。干豆腐以干薄纯正取胜,大豆腐以水嫩鲜香闻名,形成豆腐村;再一个是搞粮米加工业,以金星粮米加工企业为龙头,搞粮米精细加工,精致包装,提高稻米档次和品味;第三是搞果仁加工。以广顺果仁加工厂为依托,进行松籽果仁精细加工、包装,提高产品附加值,出口创汇,可安置农民50人。第四是搞粮食转化加工,开办小酒厂。以花香酒厂、大泉眼酒厂、二泉眼酒
厂为依托,生产大米烧酒和玉米烧酒。安置农民250人以上,通过以上产业培育,加快产业化进程,同时就地转化安置了大量富余人员。每年可安置富余农民在1000人次以上。以上是我们一些不成熟做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三农裂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途径有许许多多,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充分依托本地优势,认真研究转化途径,就能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第二篇:党委书记在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现场会上的发言
党委书记在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现场会上的发言
依托自身优势和潜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分化和转移
我们镇位于市西部公里处,全镇幅员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万,农村人口人,农业人口人,耕地面积亩,其中水田亩,旱田亩。有个行政村,农村劳动力总数达人,占到农村人口近半左右。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科技含量、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近万农村
劳动力中,有的时间和人员富余,一方面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农民的收入。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强镇富民的总目标实现,原创:wenmi114.com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三农裂变,极不相适应的。多年来,我们抓住了这一关键问题。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和潜能,积极研究探索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途径,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
一、发挥民族优势,建立稳固的境外劳务输出基地,向国外拓展就业和致富空间。
镇是一个朝鲜族聚集的民族镇,有个朝族村户人口。许多朝鲜族农户与南韩有亲属关系,并且也有想去南韩打工的愿望。我们看准了这是一条好路子,因此政府出面积极运作,成立了镇劳务中介组织,从年开始,通过关系省监察厅牵线搭桥与省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韩国部建立了关系。开始向南韩派遗劳务研修生通过朝鲜族带汉族,朝族村带汉族村,共同出国劳务的做法。在全市率先开展了境外劳务输出业务。结果一发不可收,业务不断扩大,影响逐年提高,经过连续不间断的合作,每年境外输出劳务人数稳定在人,业务也由单一向南韩输出扩大为向日本,新加坡等地输出,每人每年至少创收万元人民币。现已累计输出劳务人员人次,为农民带来了亿人民币的劳务收入,不仅使农民增收致了富,也有效转移了剩余劳动力。本镇岁之间的年轻人,大多通过这一途径找到了就业岗位和致富途径。年来,朝鲜族村所有家庭,具备条件的人都出了国,有的已经出去次。个朝鲜族村以上的人都在韩国,村子几乎成了空村,土地都转包出去,几乎没有种地的事。在他们带动下,许多汉族村的剩余劳动力也都纷纷出劳务到国外挣钱而脱离了土地。这一途径成为镇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它的意义不仅仅是找到了一条转移劳动力的途径,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要致富出劳务的思想观念和强烈的意愿。许多毕业学生、转业军人都把出国劳务当成就业的首选。想方设法出国劳务,挣一些钱之后,成家立业求发展。完全摆脱了在土地上打圈圈的小农意识的束缚。
二、发挥地域交通优势,鼓励和引导农民把就业的触角伸向国内城市
镇交通四通八达,公里半径内连接、、、四座县城,公里半径连接等大中城市,公路、铁路交通非常便利。利用这一优势,对于那些不具备境外劳务输出条件,(年龄、身体、资金等条件制约)出国无望的富余人员,我们积极鼓励引导去这些城市打工出劳务。一方面,通过投亲靠友流向周边城市打工;其二,镇政府利用与省公司的关系,积极组织本镇富余劳动力到广东、福建等地出劳务;其三,通过镇劳调部门与国内劳务市场联系招收保安人员等组织国内劳务输出。经过多年努力,现在国内各城市出劳务的本镇富余劳动力保持在人次以上。月工资收入均在元之间。仅在务工的本镇农民就在人以上。
三、发挥小城镇辐射优势,广泛吸纳剩余人员进镇务工经商,实现农民角色的转换。
镇是省十强镇,国家试点镇,有着较好的政策优势和发展空间。是个正在加速建设有着广阔发展空间的城镇。随着辐射力的不断增强,吸纳人口功能越来越强,成为就地转化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
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农民参与工程建设。
年以来,为了改变城镇面貌,扩大城镇承载功能,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发展,我们开展了大规模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年至今已经改造镇区主要街路条公里,铺设暗排水管线延长米,铺设自来水主管线延长米,铺设地下通讯电缆延长米,安装路灯余盏。开发房地产万平方米。实施这些工程,每年都有至少人次的农民工参与到工程建设中来,时间都在个月,每月每人工资收入都在元之间,同时也促进了运输业的发展,东花园村五组十多户农民成立农用车(四不象)运输队,专门为建筑工地拉料、运料,月收入每台车都在元左右,成了远近闻名的运输专业屯。
⒉活化市场商贸流通,吸引农民进镇经商做买卖,从事服务业。
镇是百年商埠重镇,商贸流通优势十分明显,多年来通过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加强商贸设施建设,特别是随着商品楼门市房的大量开发,商贸空间不断扩大,为富余人员进镇经商做买卖提供了充足的场所。仅小奉天商场和三株百货大楼就安置摊位余个,其中农民来镇经商的就占到三分之一多。不少做买卖的农民干脆在镇内习房,成了真正的居民。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农民在镇内出摊床,开商店,开发廊的人数都在人以上。从事餐饮、娱乐、服务业的每年也在人次以上。
⒊通过招商引资,实现企业二次创业,恢复启动工业生
产,安置下岗职工和吸纳富余农村劳动力。
针对镇国有二轻企业停产倒闭现状,镇里加大政策吸引和扶持力度,广泛招商引资。原创:wenmi114.com经过几年努力,先后吸引等地客商来镇。投资多万元租赁购买。轻工机械厂、稻镰厂、玻璃厂等国有二轻企业,重新恢复生产。不仅如此,还新建了陶瓷管厂、果仁加工厂、粮米加工厂等一批民管企业。
目前,这些企业陆续开工生产,不仅安置了大量下岗职工,而且也吸引招收了一批农民工。今年共安排农民工余人。随着镇域工业体系的逐步恢复和完善,吸纳人员能力将不断增强。可望成为转移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加速农民变工人的转变过程。
四、发挥产业化结构实现调整的潜在优势,努力培育支柱产业。实现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最直接,最根本的途径在于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化、工业化。使农民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因此,多年来我们积极发掘农村结构调整的潜在优势,努力培育支柱产业。一是发展种植业规模经营,将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提高投入产出比。二是大力培育养殖大户。将资金、技术、服务向养殖大户倾斜,发展规模养殖。头八石村肉牛养殖大户贾长国,投资万元,建起头肉牛养殖场。年出栏头。村农民徐明浩投资万元,发展梅花鹿养殖达头。经济效益很可观。目前,这些养殖大户在全镇已有多户,使养殖业逐渐成为农村的一个支柱产业。每年可安排富余劳动人员百人以上。
三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利用传统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一个是搞豆制品加工。头八石村、东小卜村从事豆制品加工的农户达多家,生产大豆腐和干豆腐。干豆腐以干薄纯正取胜,大豆腐以水嫩鲜香闻名,形成豆腐村;再一个是搞粮米加工业,以金星粮米加工企业为龙头,搞粮米精细加工,精致包装,提高稻米档次和品味;第三是搞果仁加工。以广顺果仁加工厂为依托,进行松籽果仁精细加工、包装,提高产品附加值,出口创汇,可安置农民人。原创:wenmi114.com第四是搞粮食转化加工,开办小酒厂。以花香酒厂、大泉眼酒厂、二泉眼酒厂为依托,生产大米烧酒和玉米烧酒。安置农民人以上,通过以上产业培育,加快产业化进程,同时就地转化安置了大量富余人员。每年可安置富余农民在人次以上。
四是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根据山城镇交通发达,流通活跃的优势条件,积极鼓励农民养车搞运输,发展物流配送业务。全镇养大型运输车的运输业户达到户,台。小型农用车运输家,台。仅五里卜村养车户就有家,台。全镇从事运输经营的人数达到余人。
以上是我们一些不成熟做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三农裂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途径有许许多多,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充分依托本地优势,认真研究转化途径,就能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第三篇:党委书记在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现场会上的发言
依托自身优势和潜能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分化和转移
我们xxx镇位于xxxx市西部25公里处,全镇幅员面积82.3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农村人口23120人,农业人口22263人,耕地面积53280亩,其中水田28710亩,旱田24570亩。有22个行政村,农村劳动力总数达9104人,占到农村人口近1半左右。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科技含量、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近1万农村劳动力中,有2/3的时间和人员富余,一方面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农民的收入。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强镇富民的总目标实现,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三农裂变,极不相适应的。多年来,我们抓住了这一关键问题。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和潜能,积极研究探索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途径,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
一、发挥民族优势,建立稳固的境外劳务输出基地,向国外拓展就业和致富空间。
xxx镇是一个朝鲜族聚集的民族镇,有7个朝族村802户 人3800口。许多朝鲜族农户与南韩有亲属关系,并且也有想去南韩打工的愿望。我们看准了这是一条好路子,因此政府出面积极运作,成立了镇劳务中介组织,从94年开始,通过关系省监察厅牵线搭桥与省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韩国部建立了关系。开始向南韩派遗劳务研修生通过朝鲜族带汉族,朝族村带汉族村,共同出国劳务的做法。在全市率先开展了境外劳务输出业务。结果一发不可收,业务不断扩大,影响逐年提高,经过连续不间断的合作,每年境外输出劳务人数稳定在200-300人,业务也由单一向南韩输出扩大为向日本,新加坡等地输出,每人每年至少创收3万元人民币。现已累计输出劳务人员3000人次,为农民带来了亿人民币的劳务收入,不仅使农民增收致了富,也有效转移了剩余劳动力。本镇20-30岁之间的年轻人,大多通过这一途径找到了就业岗位和致富途径。10年来,朝鲜族村所有家庭,具备条件的人都出了国,有的已经出去2-3次。7个朝鲜族村2/3以上的人都在韩国,村子几乎成了空村,土地都转包出去,几乎没有种地的事。在他们带动下,许多汉族村的剩余劳动力也都纷纷出劳务到国外挣钱而脱离了土地。这一途径成为xxx镇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它的意义不仅仅是找到了一条转移劳动力的途径,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要致富出劳务的思想观念和强烈的意愿。许多毕业学生、转业军人都把出国劳务当成就业的首选。想方设法出国劳务,挣一些钱之后,成家立业求发展。完全摆脱了在土地上打圈圈的小农意识的束缚。
二、发挥地域交通优势,鼓励和引导农民把就业的触角伸向国内城市
xxx镇交通四通八达,50公里半径内连接xx、xx、xx、xxx四座县城,200公里半径连接xxxxxxx等大中城市,公路、铁路交通非常便利。利用这一优势,对于那些不具备境外劳务输出条件,(年龄、身体、资金等条件制约)出国无望的富余人员,我们积极鼓励引导去这些城市打工出劳务。一方面,通过投亲靠友流向周边城市打工;其二,镇政府利用与省公司的关系,积极组织本镇富余劳动力到广东、福建等地出劳务;其三,通过镇劳调部门与国内劳务市场联系招收保安人员等组织国内劳务输出。经过多年努力,现在国内各城市出劳务的本镇富余劳动力保持在2000人次以上。月工资收入均在500-1000元之间。仅在xxxx务工的本镇农民就在1000人以上。
三、发挥小城镇辐射优势,广泛吸纳剩余人员进镇务工经商,实现农民角色的转换。
xxx镇是省十强镇,国家试点镇,有着较好的政策优势和发展空间。是个正在加速建设有着广阔发展空间的城镇。随着辐射力的不断增强,吸纳人口功能越来越强,成为就地转化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农民参与工程建设。
2001年以来,为了改变城镇面貌,扩大城镇承载功能,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发展,我们开展了大规模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2001年至今已经改造镇区主要街路5条6公里,铺设暗排水管线4000延长米,铺设自来水主管线7600延长米,铺设地下通讯电缆4000延长米,安装路灯150余盏。开发房地产12万平方米。实施这些工程,每年都有至少500人次的农民工参与到工程建设中来,时间都在3-5个月,每月每人工资收入都在500-1000元之间,同时也促进了运输业的发展,东花园村五组十多户农民成立农用车(四不象)运输队,专门为建筑工地拉料、运料,月收入每台车都在2000-3000元左右,成了远近闻名的运输专业屯。
2、活化市场商贸流通,吸引农民进镇经商做买卖,从事服务业。
xxx镇是百年商埠重镇,商贸流通优势十分明显,多年来通过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加强商贸设施建设,特别是随着商品楼门市房的大量开发,商贸空间不断扩大,为富余人员进镇经商做买卖提供了充足的场所。仅小奉天商场和三株百货大楼就安置摊位2000余个,其中农民来镇经商的就占到三分之一多。不少做买卖的农民干脆在镇内习房,成了真正的居民。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农民在镇内出摊床,开商店,开发廊的人数都在500人以上。从事餐饮、娱乐、服务业的每年也在300人次以上。
3、通过招商引资,实现企业二次创业,恢复启动工业生产,安置下岗职工和吸纳富余农村劳动力。
针对xxx镇国有二轻企业停产倒闭现状,镇里加大政策吸引和扶持力度,广泛招商引资。经过几年努力,先后吸引xxx等地客商来镇。投资2000多万元租赁购买。轻工机械厂、稻镰厂、玻璃厂等国有二轻企业,重新恢复生产。不仅如此,还新建了陶瓷管厂、果仁加工厂、粮米加工厂等一批民管企业。目前,这些企业陆续开工生产,不仅安置了大量下岗职工,而且也吸引招收了一批农民工。今年共安排农民工400余人。随着镇域工业体系的逐步恢复和完善,吸纳人员能力将不断增强。可望成为转移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加速农民变工人的转变过程。
四、发挥产业化结构实现调整的潜在优势,努力培育支柱产业。实现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最直接,最根本的途径在于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化、工业化。使农民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因此,多年来我们积极发掘农村结构调整的潜在优势,努力培育支柱产业。一是发展种植业规模经营,将土地
第四篇:农村劳动力转移
当前农村农村劳动力转移探究
西安财经大学/倪俊梅
摘要:
我国农村劳动力大幅度转移,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着不可取缔的作用,一方劳动力的迁移,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调查我国劳动力转移情况,间接了解我国城市化发展,农村区域经济文化在新时期下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
剩余劳动力;劳动力转移;经济发展;城市化建设。
正文:
也许我们都会有意无意了解到一些关于人口迁移的事,亲眼所见,或看新闻,或亲身经历过。春节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新闻天天报道农民工返乡浪潮,那就是我国人口迁移的一大壮举,南来北往大幅度流动。
就我们县而言,每年有很多农民工选择外出务工,远出东南,沿海省份,北方大城市等找工作。贵州地处西南省份,劳动力丰富,我们县又是贵州的劳动力输出县,在各个乡镇出现大规模的劳动力迁移情况。这些劳动力迁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城市化建设,以及GDP的增长,改变着我们现有的劳动力结构。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是为了更好、更合理地了解我们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结构,和劳动力管理机制等等问题。
一、我县劳动力迁移的特点
目前我们县的劳动力较为丰富,是基于现在的教育水平停留在某一阶段,农村户口的居民文化水平较低,最简单的谋生方式就是卖出自己的劳力,很多不是靠大脑生活,就是能吃苦耐劳,靠自己一身力量谋生。另外,三线城市发展缓慢,只能靠出外才能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能有一份客观的收入,足以养家糊口。最后,现有的劳动力迁移浪潮,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我国大城市建设较快,各种工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就必须依靠像贵州、河南、四川等这些劳动力大省输出大量的劳动力,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
每年春节对于各种客运交通是一个严重的考验,因为在东南有很多返乡回北方或者西南的农民工,也有很多在北方在沿海地区返回南方或者大西南的农民工,这其中就少不了回贵州老家的大批农民工,他们常年在外务工,也许很多年都没有回国一次家了,对于他们来说回家也是一种奢侈,火车票不好买,车费贵,辗转麻烦。当然对于他们来说,回家也是一种希冀,因为家里有儿女,有父母,总得回家吃个团圆饭,总得回家让家里人感觉到亲情还在。现在的劳动力大批在外,留着家乡的老人,和还未成年的妻儿,这就出现了前些年热起得大家耳熟能详的话题“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引起了社会一度强烈的反响。
当前中国的劳动力迁移具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劳动力迁移是在发展极不平衡的经济背景下进行的,并且在劳动力迁移的同时,这种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二是劳动力转移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要去向。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区域模式,表现为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带迁入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带。而农村迁出人口占全国迁移人口的六成以上,其中几乎有七成以上迁入城市。因此,中国现阶段的劳动力转移可以简单概括为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带农村地区迁向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带城市地区;三是受教育程度越高,迁移比例越大,但由于受到较高教育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非常小,农村迁移人口的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
随着国家政策及地方政府的帮助,进行“三农政策”和退耕还林等措施,加强农村自身发展,在某些地方也出现相应的农村劳动力出外务工减少的情况。只要大家在家里能吃饱饭,穿好衣,再赚点钱,也许很多人也不愿意出外务工,毕竟背井离乡的滋味很好受。
总得来说,农村劳动力迁移的特点就是迁移幅度大,分布地区较广,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为了谋生,他们常年在外,私下奔波。大西南的劳动力大省,年年都会向许多大城市输出大量劳动力,促进我国企业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化建设奉献不少。
二、劳动力迁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在农村的边际生产率低于其生活费用甚至等于零,也就是说即使只能获得很低的工资收入,他们也有向城市转移的倾向。而同时,我国东部沿海城市迅速崛起,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这使得在工资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东部城市转移。这个时期的人口迁移极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但随着劳动力的持续转移,造成城市就业压力的增大,迁移劳动力工资增长非常缓慢,最终造成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缓慢。
由于我国农业的粗放型生产模式和生产技术进步缓慢,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较低,以至于农业劳动生产率多年来没有显著提高,农业平均劳动生产率进而人均收入收入未能因农村人口的转移而得到明显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农村的收入较低,纯收入更低,使得其在城市就业的机会成本很低。因此,多年来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市的迁移,虽然迁移的速度在放缓。正如托达罗模型所告诉我们的,迁移速度的放缓是由于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和在城市收入差距减小造成的。但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的减少,并非归因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主要的原因在于迁移人口在迁入地收入水平的缓慢增长、无增长,相对于城市居民收入和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而言,甚至是负增长。因此,过去二十多年的劳动力迁移虽然曾经极大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但并不足以使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同步增长,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必然会进一步拉大二者收入的差距,造成相对贫困的增加。另外,农村人口的迁移使农村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流失严重。由于受教育程度越高,迁移比率越高,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的人才大量流失,使农村在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加剧了农村的相对贫困。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当前模式下的人口迁移,短期内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长期而言,并不能消除悬殊的城乡收入差距,甚至会进一步拉大城乡收入差距。
从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迁移,是基于现在的农村农业发展,乡镇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农村居民现有的生活状况,促使我们地区广大人民选择外出务工。换言之,劳动力的迁移,也改善了我们地区现有的生活条件,基本上过上了富裕生活,再劳累之后能安居,能乐业就已经很好了。总之,这一举动,一世为了自身生活条件的改善,另外则促进我国企业发展,经济的大踏步前进,也可以说是促进了我国GDP的增长。
三、我们县的劳动力现状和应对对策
对外,大多数城市的劳动力匮乏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就我们县的劳动力结构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对于劳动力迁移所引起的现状,譬如农业荒芜、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等问题,有必要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权衡利弊,让其机制上更加完善。
1、我们农村劳动力迁移所带来的现状
由于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家乡仅留着大批年迈的老人,他们生活虽然基本能自理,但
对于所拥有的庄稼却无能为力,这使得我们地区大量的农田变得荒芜,农业置废。同时,引起人们关注的“空巢老人”也值得留心,年轻劳动力留下自己的父母在家,由于上了年龄,这些老人在无依无靠,生病了都没有人照顾,还有平时没有人陪着说话,会让他们倍感孤独,这使得农村老人在很多方面上出现思想上的问题;
由于年轻夫妻大多数都是成伴出去工作,家里不仅留着自己的父母,还有很多的年轻家长把自己的子女留在了家里,把子女留给了父母照顾。这个在很多方面带来了不便,“留守儿童”的问题,在家庭教育和成长方面带来诸多弊端,这也是社会值得关注的问题,教育是出娃娃抓起,所以在这一问题上势必应该引起农村家庭和社会各阶层的关注;由于年轻劳动力都在外面,现在乡镇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着的返回,还有家乡建设也严重缺乏劳动力,这势必在促进外面大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使得自己乡镇的发展变得缓慢,在这一因素上应该引起政府的关注,需要提出可行的政策,召回一部分劳动力,一遍我们自身的发展;
于此同时,劳动力大量移动,给各地和当地政府在户籍管理方面带来一定的不便,大批外来务工者涌入一个城市,区域文化因素也会带来一定的冲突;带着子女在外工作的家长,在外面就学也是一大问题,毕竟现在很多省份对外来务工子女就学还有一定限制。当然,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能看见的现象,还有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就不一一列举了。
2、对于劳动力迁移带来的问题提出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了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努力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对于保证新的五年规划顺利实施,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地区差距,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切实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①继续稳步、有序地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②善待农民工,提高他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工的问题,农民工是我国农民中的精华,在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中已占相当比重,应明确农民工产业工人的主体地位,取消“农民工”的称谓,代之以从事职业的称谓,与城市职工同等身份,同等待遇,同等地位。参与城市所在地的政治社会生活,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农民工应公平地享受基本的社会保障和最低工资制度,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严禁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和随意无度加班。加强监察工作,发现问题严肃处理,问题严重的应严加惩处。从长远看,农民工工资待遇不能只是维持简单再生产,而应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并不断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建立工资不断增长的长效机制。
③实行制度创新,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首先是户籍制度创新。从长远讲,要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消除附着在户口上的城乡居民的权利不平等制度,保障公民的迁徙自由、居住自由和择业自由。近期,要降低城市户籍门槛,分层次放宽入户条件。在大中城市,对拥有合法住所(包括有租借房屋)、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允许进城定居,登记户口,并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可先对受过高中、中专教育,参加一种社会保险三年以上的,或企业要求留下并为之承担责任的,或自办企业雇请员工纳税五年以上的,准予户口迁入。小城市、小城镇,户口全部放开。特大城市,可施行居住证制度。
其次是土地制度创新。土地制度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关系密切,从长远看,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需要进一步探索。目前,要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并根据中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实际,适当放宽土地的宏观控制,以适应产业的梯度转移,加快中西部域区经济的发展。可借鉴一些地方的经验和做法,探索创新土地制度。最近,广东省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实施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直接进入市场。江苏等省实行“股田制”或建立“土地银行”变地权为股权等,都有利于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并为农民的就业、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再次是社会保障制度创新。从长远来看,城乡劳动者应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近期,应根据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流动人口的不同情况,建立多层次、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网络。一部分长期在城镇已有稳定职业并定居的人员,可纳入城镇的社会保障。对于临时在城镇打工的农民工,针对他们的迫切需要,先搞工伤保险、大病医疗保险等。降低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障的门槛。交费基数、交费年限要与他们实际工资相适应,并与所在企业按比例分摊,让更多的农民工年老时能领养老金。允许企业为农民工在农村交纳养老保险,农民工可以到当地社保部门参保和退保。建立方便合理的农民工养老保险跨省区转移机制,不论他们转移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凭卡交纳社会养老保险费,凭卡领取社会养老保险金。
④建立和健全培训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劳动者素质。
提高劳动者素质,首要的是抓好基础教育,确保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要更多关怀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和他们的身心健康。对于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要充分利用和增添城市教育资源,让他们接受正规教育,不得强制收取借读费、择校费,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调动输出地、输入地、用工单位和劳动者本人的积极性。整合培训资源,每个市、县、区都应确定或建立几所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和农民工专业技能培训学校,使每个农村青年都能掌握一、二项专业技能。有些地方对初、高中毕业生再增加一至两年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实施3+1或3+2教育,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这种做法值得推广。要改善培训管理,走市场化培训之路,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大力推广“定单式”培训、“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⑤加强领导,促进农村劳动力健康有序地转移。
第一,要把农民工的问题摆上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广大农民工进入城市十多年来,在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有些问题已相当严重,但目前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此往往认识不足。建议从中央到省、市、县都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领导小组”或“城乡统筹就业协调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吸收发改委、财政、劳动和社保、民政、公安、农业、教育、卫生、计生等职能部门参加,全面负责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包括规划、安置、培训、户籍、维权和劳动保护工作。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出得来,留得住,有保障。输入地要实行属地管理,避免管理和服务的缺失。
第二,建立健全法制。鉴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全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现象,并且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建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以及各省、市、区人大、政府,及早制定涵盖农民工的有关政策、法规,例如:“就业法”、“劳动力市场管理法”、“培训法”、“劳动保护法”、“最低工资法”、“安全法”、“社会保障法”、“新户籍法”等等,做到有法可依,推动和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顺利进行。
第三,增加公共财政支持。中央和各级财政要在预算安排执行中,将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重要支出。在建立劳动力市场、农民工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增加投入,提供公共服务。同时要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监督和审计,确保资金的安全及使用的效益和效率。
第四,农民工的计划生育工作,应以输入地的属地管理为主、输出地为辅,并建立规范的协调工作机制以节约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第五,建立农民工组织。有些地方已纳入工会组织。根据目前农民工流动性大,职业不稳定的特点,各地也可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方和企业成立农民工协会或建立农民工工会,代表广大农民工参与有关经济、社会、政治活动。特别是有关就业、工资和土地、财产的管理、流转、分配的谈判、签证工作,以及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并在条件成熟时并入城乡统一的工会组织。
附:“2”中对策部分内容引自张持平的《农村劳动力现状及其对策》
第五篇:农村劳动力转移探讨
农村劳动力培训市场化运行机制初探
:【摘 要】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且数量大形成了农村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的不衔接,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村劳动力培训市场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文章认为,创新培训,建立符合市场发展要求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培训;制度;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2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8777(2006)01-0110-03
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客观事实,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又是陈旧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教育体制造成的。所以,解决这一矛盾体的核心就是要改变现有的农村职业培训机制,再者就是培育中介经纪组织,创造一个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市场化的运作的培训模式。
一、创新资金的投入机制
首先,要转变思想,赋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的认识和新观念。培训是农村义务教育的继续和向工作领域的延伸,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市场上转移培训的供给数量低于最优数量,就需要政府自己来提供或为私人企业提供生产公共产品的激励。所以,政府应成为培训投资的主体,并鼓励企业等力量投资转移培训。
其次,根据成本收益的原理,企业和个人也应成为培训投资的主体。企业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的关键在于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高劳动生产率是通过高素质的劳动者来实现。要想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必须加强对其的培训。所以,企业投资于劳动力的培训,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率。对于农民而言,只有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才能实现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所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资主体应该形成政府主导下的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投入机制。
第三,现阶段,企业由于投资收益难以保证,农民因投资培训的预期不明等情况下造成教育培训“市场失灵”,所需资金严重不足。这要求政府要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科教兴农的专项资金。同时要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积极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农民合作组织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建立市场化的培训投入机制和体制,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入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创新培训的运行机制
(一)创新培训的运营机制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切实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培训的质量。首先,坚决杜绝计划性的定点培训,劳动保障部门审定合格的培训机构,可以不受地域或户口的限制,招收学员。学员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培训机构。形成政策支持,农民自主参与的招生机制。政府可以以培训券的形式给予补贴,同时培训补贴也是符合WTO绿箱政策规定要求。其次,培训机构要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向市场要生源、向市场要效益,真正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机制。再次,培训机构要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训专业、培训内容,突出培训的针对性,注重培训的实效性。然后选聘一些专业对口、教学水平高的教师,以确保培训质量。完全改变由政府定培训内容、政府指派教师的政府行为。第四,坚持农民培训与
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相结合。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订单、定向、定岗培训为重点的培训机制,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进行对口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如家政服务、餐饮等形式多样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使培训和就业对接。第五,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加强外出务工农民的指导、服务和管理,着力打造劳务品牌。品牌是公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资产,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代表一个企业的形象。同样,提高质量、打造品牌也是培训机构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这是市场经济下对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工作的总体要求。良好的品牌形象将有利于民工外出就业,而无组织、无秩序、无规模的民工流动缺乏市场竞争力。如河南“林州建筑”,湖南“攸县的士”,“川妹子”、“米脂婆姨”、“衢州保姆”等很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家政服务品牌,在劳务市场上深受广大雇主的欢迎。要鼓励企业带领民工有序流动发展事业,实现群体性、组织化的民工外出就业。对于批量性带领民工就业的,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上的扶持。采取逐步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的方法,真正做到民工出得去,能就业,留得住,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可持续性。
(二)创新培训的管理机制
1.建立省、市、县、乡四级培训网络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省、市、县、镇、紧密联系、上下贯通、整体联动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网络管理机制。从横向看,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形成以技工学校为龙头,职业学校、农广校、农干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主体,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等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络,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组织化程度。从纵向看,实行省、市、县、乡四级农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上下联动,做好农村劳动力有职前职后的培训,培训内容做到层次分布合理,形成初、中、高级相结合,上下互相贯通的网络管理机制。省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做好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收集并发布市场用工信息,分解培训任务,做好指导、组织、协调具体培训工作;市级主要依托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开展跨地区热门专业培训,并负责基层教师集训;县级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阵地,一方面面向本地区开展培训,另一方面为本县各乡镇农民培训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开展县、乡联合培训,并会同劳动部门做好职业技能的鉴定和发证工作等。乡镇农村成人培训学校是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最重要场所,加强以设备设施为重点的硬件建设,完善各项功能,使之成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前沿阵地。各级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建成后,各系统、各部门规划布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形成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有效的转移培训基地管理网络。
2.搭建转移培训、就业服务的信息管理机制。首先,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信息化管理。市、区(县)、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介部门要逐步建立劳动力台帐,详细记录劳动力的受教育情况、实践经验、工作经历、技能水平及求职意向,实现信息化、动态化管理,并逐步扩大到对外来务工农民的信息化管理。
其次,做好培训服务机构和用工单位需求信息的对接。各级教育培训机构要与职介和用工部门沟通和协作,及时传递用工信息,有针对性地组织各项培训,建立农民工培训、用工的信息网络,使参加农民职业培训的劳动者能及时走上就业岗位。
最后,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互联网这种投资少、覆盖面广、传递信息快的远程教育优势,实现转移培训网络教学,使农民教育、培训和职介服务步入网络化、信息化。
3.统筹协调领导的管理机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涉及到农业、劳动保障、教育、科技、建设、财政等相关部门,各部门之间统筹协调、合理分工是保证转移培训的实施、保质保量完成培训任务的前提之一。《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明确指出:建立农民工培训工作部际联系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农民工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编制培训计划,落实扶持政策,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农民工的培训工作。为形成政府统筹、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机制,各地可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农科教结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由农委、教委、科委、劳动、财政、共青团、妇联、科协等部门的主管领导组成,承担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的领导、组织、协调职能。为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应建立由农业、教育、劳动、科技、财政等部门参与的市、县两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每个乡镇都应成立农民职业介绍所(许多区县目前已经建立,但还很不规范),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劳务输出、信息发布、统筹协调等全方位的服务,集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四位于一体,完整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目前,全国已有浙江、重庆等省、市率先成立了相应的部门。
三、采取实用、高效的培训模式
改革现有的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形成由政府指导下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培育市场中介组织,疏通劳动力有序流动的渠道。
中介组织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能有效沟通用工方与劳动者之间双向选择的渠道,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在一些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地方政府开始通过培育各类中介组织,由其承担起组织、培训、输送、服务等促进本地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功能。江苏省建立了200多个青年劳务中介机构,培训青年劳务经纪人3000多名,依托中介输出农村青年3万多名。洪泽县通达 劳务公司,向上海浦东的外资企业订单输出农村青年1.7万名,约占浦东外来工总数的1/4,仅2002年1至9月份,就输出了6300多人。
首先,市场中介组织作为政(下转第126页)(上接第111页)府职能的延伸或补充,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政府调节失灵带来的缺陷。在运营模式上一方面可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由全国工商联成立劳务培训与劳务输出服务中心,作为中介服务性的非政府机构;另一方面可充分调动民间资本,成立独立的非营利性质的中介服务机构。在运营发展上实行“民办公助”,民办就是产权和管理体制上区别于公办的不同类型培训学校,公助就是指招生和就业方面得到政府的帮助他支持,政府除了赋予职能,给予适当的培训办公费用以外,不给专项事业经费,不给人员编制。
其次,中介服务机构在服务内容上要形成培训市场上需求信息的收集、学员的招生、培训内容制定、就业单位和信息反馈等良性循环的,培训-就业一体的投入和输出的产业链。重点抓好定单培训、定性培养和定向输出。
再次,就是要政府转变职能,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各项法律法规,规范中介服务机构组织行为。一方面要维护劳动力市场健康的发展,规范中介组织运行;另一方面要保证中介组织合法利益,维护农民的全法权益,打击非法中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中介服务机构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农民工的弱势地位,减少农民外出就业自发的、盲目的流动。据调查,2001年农村劳动力通过有关部门或亲属有组织进行转移的占27.8%,其余人员的转移仍然属于自发进行。另一方面,经过挑选的、受过培训的、由地方政府部门或工作人员协助管理的劳动者,可以大大减少用工方的管理成本。同时,还可以架起用工双方相互信任的桥梁,一定程度上改善以往不良的劳动关系状况。
【参考文献】
[1]陈红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职能转变[J].经济问题,2003,(11).
[2]刘正华,竺金生,赵曙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培训,2004,(1).
[3]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
[4]郭丽丹,武晓亮,曹忠芳.巴中市农民工培训现状调查与思考[J].综合经济,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