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课学习心得(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人人共享;构建和谐,人人有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在于不断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相逢共处是一种缘分,如果大家都能珍惜这种缘分,相互关心,相互支持,求同存异,就能形成团结和谐的良好局面;反之,如果人们想问题、办事情总是从一己之利出发,彼此排斥,互不相让,摩擦不断,就不利于维护团结,就会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多一份宽容。
宽容,就是心胸宽阔有气量,能容人容物,不斤斤计较。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宽容是衡量一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标志。一个具有宽容之心的人,往往能够正确对待社会中的矛盾和前进中的困难,变冲突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使摩擦减少到最低限度,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论语》中的“宽则得众”,《尚书》中的“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宽宏大量成大事,小肚鸡肠难成事。纵观古往今来那些成就大事的人,他们无不具有包容天下的广阔胸怀,无不善于在“不同”中谋统一、在和谐中聚力量。春秋战国之时,齐桓公不记恨管仲的一箭之仇,任其为相并尊为仲父,终于得其辅佐,使齐国成为五霸之首;廉颇知错能改、负荆请罪,蔺相如胸怀全局、宽容大度,换来了难得的“将相和”,共保了赵国的安宁。相反,西楚霸王项羽虽武功盖世,却因“自矜功伐,奋其私智”,最终兵败垓下、自刎乌江;《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才智过人,但心胸狭窄,结果抱憾而终、壮志难酬。可见,宽容方能和谐,宽容利人利己。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矛盾逐步凸显,利益关系更加复杂,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在这样的条件下,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必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不断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从而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进和谐因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每个人都能以宽阔的胸襟对待社会,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他人,多一份沟通少一些误解,多一份信任少一份猜疑,我们的社会就能更加温馨、更加和谐。
当然,我们讲的宽容,不是无原则的退让和妥协,更不能以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代价,而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求同存异、实现共赢。大千世界,茫茫人海,矛盾是普遍的,差别是必然的。一个人能不能做到宽容,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容人之短、容人之长、容人之过。
容人之短。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有其长,必有其短;有其智,必有其愚。一个人只有多看自己的短处,容得下别人的短处,才能彼此包容、和平共处。特别是领导者,更不能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或者只盯着别人的短处,而应对每一个同志多引导、少呵斥,多理解、少指责,多帮助、少挑剔,积极营造宽松的环境、融洽的关系、团结的氛围。
容人之长。长和短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容人之长与容人之短也是辩证统一的。但无数事实说明,容人之长比容人之短还要难。因为容人之长要求不嫉贤妒能,允许别人赶上甚至超过自己。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合作,也离不开竞争,这就需要每一个人既要容人之短,更要容人之长,以宽容求和谐,以和谐促发展。
容人之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可能不犯一点错误,不可能不出一点偏差,应当允许人们犯错误、允许人们改正错误。容人之过,不求全责备,不以偏概全,才能激发创造活力,形成团结和谐、开拓进取的生动局面。
第二篇:构建和谐社会学习心得
学习心 得
—浅议论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刘学山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美好生活,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目标,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以及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提出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微观主体,所以说构建和谐社会,企业责无旁贷。这是因为:
第一,企业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物质载体。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各方利益、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区域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这些和谐因素,必须建立在社会财富不断增长、国民财力日益增加的基础之上。如果离开了物质财富的强有力支撑,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物质财富的创造主要是以企业为依托载体的,如果离开了企业的财富创造功能,也就失去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所以说,企业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物质载体。
第二,企业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就业载体。尽可能地实现充分就业,最大限度地降低失业率,是维护社会稳定进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由于企业是社会劳动力最主要的就业场所,是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根本渠道,通过新兴企业的不断产生以及既有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进而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第三,企业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基本生活载体。企业的发展状况和盈利能力决定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社会上很大一
1部分人的很长一段时间是在企业中度过的,企业是人们群居和与人交往的主要活动空间,企业的工作氛围和文化氛围影响着从业人员的身心健康。因此,企业界员工的生活状况基本上反映了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人们的总体生活水平。
第四,企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生产载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键一点就是要实现企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企业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消耗着自然界的各种资源。企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只有做到企业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为此,企业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自身的作用和功能:
第一,保持企业活力,创造更多财富。建设群众安居乐业、人民生活富裕、四方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需要不断的社会财富予以有力支撑,而社会财富的涌现,又是以企业的蓬勃发展为基础的。构建和谐社会呼唤一大批充满生机活力、具有强大财富创造、创新功能的企业。而造就这样的一大批企业,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企业活力,保持企业的持续生命力,提高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这是企业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的根本体现,也是企业的自身发展的愿望和企业本身的职责所在。
第二,履行社会责任,造福社会大众。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有许多表现,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看,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诚信立业,恪守商业信誉和公认的道德规范,合法经营,诚实自律,自觉纳税,积极致力于诚信社会的构建。二是要视产品服务质量如生命,把好产品生产的每一个关节、做好服务供给的每一个细节,为社会献上最优的产品和最好的服务。三是回馈社会,自觉关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投身慈善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
第三,营造良好氛围,建设和谐企业。构建和谐社会,企业首先应把自己的家园建设成为人与人关系融洽、充满友爱、精诚团结、蓬勃向上的和谐企业,而建设和谐企业的内容有许多方面,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要高度重视创建人性化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良好氛围,塑造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创业环境。二是员工福利的保障。注意克服短期行为,一心一意将企业做强、做大,以实现企业盈利的长期稳步增长,保障员工福利水平的不断增长。三是内部矛盾的化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要善于化解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个别问题群体化、简单问题复杂化、内部问题社会化、局部问题扩大化。第四,转变增长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客观地讲,企业是资源消耗最大、最容易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单位。保护生态环境,企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保护生态环境,当务之急是要尽快转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积极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一是强化资源节约意识,增强资源节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大力拓展循环经济,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做到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废物高效回收。三是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新路子。
第三篇:党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课教案
时间:2014年4月2日 讲授:邰学
一、教学目的:了解什么是和谐社会、什么是和谐校园;党章中提出建设和谐社会 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怎样建设和谐校园。
二、教学重点:怎样建设和谐校园,共产党员如何在日常工作中以实际行动为构建和谐校园贡献力量。
三、课前准备:收集资料,拟定方案;制作课件,突出重点;布置会场,烘托气氛。
四、教学时间:2小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什么是和谐社会?
何谓和谐?从和谐的偏旁部首来看,“和”由“禾”与“口”组成,意味着人人有饭吃,谐是由“言”和“皆”组成,表示人人可言说,物物相谐,人人相谐
从社会学意义上来理解和谐,我们认为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良性状态,一个理想的目标,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从更深的层次看,和谐属于哲学范畴。哲学意义上的和谐是关于为人处事、治国安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它着眼于和谐与不和谐的对比,抽象出和谐的本质属性,并对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做出理性概括,主要包括和谐观念与和谐思维。
这两种视角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和谐,注重的是结果,主要回答什么是和谐社会的问题;哲学意义上的和谐,更注重过程,主要回答怎样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把二者结合起来,不仅注重结果,同时也注重过程;不仅要搞清楚“什么是”,更要积极探索“怎么建”,以“怎么建”的经验积累深化对“什么是”的认识,逐步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之路。
以和谐的观念、和谐的思维去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就是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这样,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向才能更加明确,思路才能更加开阔,方法才能更加科学,行为才能更加自觉。
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审视,和谐哲学是一个由科学观念、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构成的完整思想体系,内涵非常丰富,其中比较重要的观点与方法包括: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方法,整体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协调均衡的观点与方法,动态过程的观点与方法等。从实践来看,构建和谐社会的许多实际工作和总体思路,都是对这些观点与方法的实际运用。
二、党章修正案增写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自然段的重大意义在哪里? 根据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章修正案增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然段。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写入党章,有利于全党同志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和战略地位,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自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而奋斗。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地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并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所有这些,都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历史进程的长期任务。因此,我们既要在发展的基础上抓紧解决当前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要有长期努力的准备,坚持不懈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充满发展活力的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的活力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本身等各方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活力,集中表现在社会成员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上。总之,从政策上支持、从制度上保证社会充满创造活力,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为社会成员充分施展才能提供机会和舞台,就会造成一种积极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和谐。
2、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收入分配差距不能拉得过大。一方面继续鼓励有能力的人走勤劳致富、合法致富的路子;另一方面,坚决防止那些利用种种非法手段搞歪门邪道的人富起来;同时,还要加强社会调控,让那些能力和条件较差的群体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社会的帮助,逐步改善自己的境遇,最终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定是有序的社会。
社会有序就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有章可循。有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题中应有之义。有序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基本要义。有序还体现在实现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努力使每个成员各获其岗、各司其职、各守其则、各享其成。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必须是一个安定的社会。
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做到人人平等、和而不同、互惠互利。实现社会安定,要解决三个重要问题:一是造就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二是健全的社会管理机制。三是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还应当强调的是,逐步成熟的社会心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我们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二节 关于和谐校园建设
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校园,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一、什么是和谐校园
所谓和谐校园,就是民主办学的理念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校的观念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就是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安全稳定得到长久维护;就是学校领导、管理人员、教师与学生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就是学校各项事业实现迅速良性发展,师生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切实的改善和提高;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实现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过程。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深入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1、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目标内容:要进一步抓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组织广大师生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内化为坚定的政治信仰、科学的思想方法、正确的行为准则;进一步加强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2、深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目标内容:要采取报告会、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党情、国情、市情和形势政策教育,深入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教育,使广大师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正确认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正确认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真正把个人的奋斗目标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始终保持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定信心。
3、深入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目标内容:要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德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借助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开学和毕业典礼等时机,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等主题教育,大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使广大师生爱党、爱祖国、爱人民,培养勇于创业、开拓进取的良好品质,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4、深入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目标内容:要以“讲文明、促和谐”为主题,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化校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充分发挥道德实践的激励作用,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文明风尚。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这个重点,创新和谐校园建设的载体。要着力建设能够体现正确办学方向、体现本校鲜明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为建设和谐校园创造良好氛围。要积极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活动,把德智体美的教育渗透到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熏陶、得到提高。要继续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并不断探索新的载体,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的文明素质,努力形成“创建和谐人人有责、校园和谐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三、和谐校园的内涵和发展途径
我们要构建的和谐校园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确定、理解和把握:
(一)、以人为本是学校和谐的核心
构建和谐学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学校就是“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尊重人、依靠人、提高人。
1、尊重人是办好学校的前提
尊重人是依靠人和提高人的前提。一个人只有受到起码的尊重,才能使他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价值,才能心情舒畅的工作和学习,才能看到领导和别人对自己的希望。
2、依靠人是办好学校的保证(1)首先要依靠教职工办学
(2)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要紧紧依靠学生(3)学校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务实态度
3、提高人是办学的目标
(1)首先要不断提高师生的生活条件和工作学习环境。(2)要注重教师个人的发展
(3)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二)、人际关系是学校和谐的关键
学校的和谐首先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和学校外部的人际关系。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又包括:干部之间、干群之间、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学校外部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学校与上级有关部门的关系、学校与周边社区的关系、学校与学生家庭的关系。这些看起来是单位与单位的关系,实际上还是人与人的关系。这些校内校外的人际关系处理好了,学校就会“政通人和”、“校和万事兴”,就会兴旺发达。
1、学校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1)学校领导班子的和谐(2)教职员工之间要和谐(3)师生之间的关系要和谐(4)学生之间的关系要和谐
2、学校外部人际关系的和谐
学校虽然是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但学校的发展和生存离不开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周围社区的帮助,更离不开学生家长的维护。所以学校要实现与外部人际关系的和谐。
(1).学校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要和谐(2).学校和周边社区的关系要和谐(3).学校和学生家长的关系要和谐
(三)、民主法制是学校和谐的准绳
1、学校要实行民主化管理
2、和谐的学校还要做到依法办学
(四)、公平公正是学校和谐的凝聚力
(五)、文明整洁是学校和谐的形象
(六)、创新诚信是学校和谐的品牌
(七)、充满活力是学校和谐的动力
(八)、爱护自然是学校和谐的本色
(九)、安定有序是学校和谐的保障
总之,学校的和谐不外乎人、事、物、景、情的和谐只有他们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才能有力地促进和谐校园的建立。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必将为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我们要倍加珍惜目前学校已有的团结和谐的局面,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稳定持续的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共同构建和谐校园,为把我校建设成为浦东新区的品牌学校而共同奋斗!
党课教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前言: 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2013年6月18日党中央部署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新时期中国执政党再次亮出群众路线法宝,重申、重叙、重塑党群之间舟水之喻、鱼水之谊、血肉之情用意深远、意味深长。
一、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 1.从执政历程看,群众工作具有极端重要性。
(1)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生存发展的根本,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永葆先进性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92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群众工作史;就是一部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的奋斗史;就是一部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和全心全意服务群众的创造史。
(2)坚持群众路线,我们党才得以发展壮大,成功夺取执政地位。1921年到1949年,我们党从一个只有几十个成员的小党到一个治理960万平方公里国土、四亿人民的执政党,从“星星之火”到“全国山河一片红”,一路走来,历尽艰险,取得胜利,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始终保持了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中外著名的淮海之战,就是群众支持共产党、支持解放军,从而夺取全国胜利的经典之作。陈毅元帅曾深情的说:“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毛主席关于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观点:“我们党正是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才创造了这令人震惊的奇迹。”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
(3)坚持群众路线,我们党才得以摸索前进,不断校正社会主义建设前进方向。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一历史阶段,我们党和国家在曲折中发展,在探索中前进,虽然经受了挫折和坎坷,但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那些严重脱离群众、主观主义占绝对上风的时间段,我们的事业就会徘徊不前,甚至遭受严重挫折;在那些坚持群众路线、比较注重实事求是、党群关系密切的时间段,我们的事业就会健康发展,就会取得较快进步。
(4)坚持群众路线,我们党才得以昂首阔步,创造改革开放辉煌业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总结这一时期成功经验时,有学者深刻指出,改革开放与群众路线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改革开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改革开放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如果不是紧紧团结人民,真正依靠群众,许多改革的实践就不可能产生,许多改革的思想就不可能形成:如果不看重小岗村18位农民在土地承包责任书按下的鲜红手印,就不会有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的铺开;如果不尊重广大个体私营创业者的创业热情,就不会有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说:“改革是大家的主意,人民的要求”,“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 历史启示未来,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只有继续坚持群众路线,才能瞄准改革方向,才能提高开放水平,才能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从新的形势看,群众工作具有异常艰巨性。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不断给执政党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人本意识的不断深入,决定了群众工作具有全局性。
当前的群众工作不再是狭义上的信访工作,是关系全局、影响全局、决定全局的工作。一些群众的问题看似小事,解决不及时、处理不妥当,就可能小事突变,局部问题演变成全局问题。
(2)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决定了群众工作具有复杂性
当前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交织并存、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期,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难点问题相互交织,合理诉求和无理取闹相互叠加,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相互纠集,各种矛盾集中呈现、错综复杂,涉及面之广,处理难度之大,情况之复杂,前所未有。
(3)群众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决定了群众工作具有创新性。
主要是群众的民主意识、自主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不仅对物质利益“很在乎”,对民主权利也“很敏感”,利益诉求不断延伸和扩大。这就要求我们尽快适应新变化,创新思路、创新体制、创新方法,改变“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能用”的被动局面。3.从目前状况看,群众工作具有现实紧迫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党如何继续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跳过历史周期律,是党的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脱离人民群众是巩固我们党执政地位的最大危险。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说,讲的就是要重民爱民安民。古希腊神话中有安泰的传说。宙斯的儿子在与大力神安泰的搏斗中发现,安泰每次被打倒在地,便能立刻站起来投入战斗,是因为安泰倒地时可从地母那里重新获取能量,于是他想办法把安泰举到空中,割断安泰与大地的联系,在空中把安泰打败。安泰离开了大地,失去了力量的源泉,就能轻易被人打倒,这个教训应该深刻记取。
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的“东欧剧变”,到21世纪初期发生在独联体国家和中亚地区的“颜色革命”,再到利比亚卡扎菲政权倒台,这些国家原来的执政党之所以失去执政地位,原因也许有很多,但是脱离群众、失去群众基础都是最本质、最关键的一条。只有坚定不移走好群众路线,才能始终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使党的事业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从而不断夯实党的长期执政基础。
(2)改进群众工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最大挑战。
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在其名著《风险社会》一书中指出,在后工业化时代,人类正步入“风险社会”。当今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交织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群众工作缺失,核心是群众利益问题。要制定出符合实际、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政策,从源头上预防、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必须切实依靠群众、真正发动群众。可以说,能否有效地加强社会管理,最大的挑战在于我们能否有效地做好群众工作。提升群众工作能力是摆在干部面前的最大考验。
这两年,网络上流行一类帖子,叫做“官场雷语”,专门收集官员失态的语言。比如“你们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你现在就是我板砧刀上的肉,我想怎么剁就怎么剁”“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等等,这些雷人雷语,让人惊诧,也令人深思。它除了反应当事官员个体素质欠缺外,也折射出当前我们干部队伍在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方面的缺失和偏差。
党员干部队伍在坚持群众践线、做好群众工作方面的缺失和偏差。主要表现为:
一是不愿做群众工作。心里没有群众,对群众生活漠不关心,对群众困难视而不见。
二是不敢做群众工作。嫌麻烦、怕负责,不敢得罪人,遇到矛盾棘手问题,能躲则躲,能避则避,明哲保身,应付了事。三是不会做群众工作。正像习近平同志所形容: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
可以说,当前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我们基层党员干部,能否有效提升群众工作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大考验,是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所在。
二、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
1、准确把握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是群众路线的一个核心内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它的内容非常简单,表述非常简洁,但内涵却不简单。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立足理论视角,运用科学思维,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它的精神脉络、理论精髓和实践要义。
(1)群众路线的由来
群众路线形成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哲学。
群众路线形成的文化背景-----传统民本思想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了“仁”学思想,春秋时期墨家提出了“兼爱”的思想,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汉唐时期荀子提出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名言,明清时期,早期启蒙家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重民思想,千古一脉。传统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后来为毛泽东批判性的继承和运用,经过群众和革命的实践检验,逐步形成了群众路线。
毛主席批判性的继承和运用,逐步形成了群众路线,早在五四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运动中人民群众伟大力量的认识就十分敏锐,他强调了“民众的大联合”是改造社会、改造国家的“根本的一个方法”。八年后,他又首次阐发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思想,标志着他的群众观点从早期的激进平民主义转向更为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群众观。
群众路线的提出最早是在1928 年。该年11月,李立三在与江浙地区党的负责人谈话时指出,“在总的群众路线之下,需要竭最大的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1943年,毛泽东在为党中央起草《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时,第一次较为系统地概括了群众路线的思想:“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即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是基本的领导方法。”
(2)群众路线理论发展
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新的实践任务上,我们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继续沿着毛泽东群众路线的科学轨道前进,结合当前国情、党情和民情的变化,认真地学习、研究和继承了这份宝贵的理论遗产,创造性地为群众路线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并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取得了新的辉煌成就。
邓小平——三个有利于《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1980年12月25日)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明确指出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得失是非的标准。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
****——三个代表《关于改进党的作风》(2000年10月11日)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
胡锦涛——以人为本《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年7月1日)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习近平——中国梦
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永葆先进性的力量源泉。历史经验充分表明:党的成长与壮大、革命的胜利与发展,都与群众路线息息相关。(3)群众路线蕴含着宝贵的经验启示
群众路线既来源于实践,又指导着实践。在这部群众路线伟大实践的“史书”中,有许多启示和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吸取的。
一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关键是要为群众办事。
中国共产党历来把为群众办事、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作为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毛泽东曾说:要关心人民生活,给老百姓看得到的物质福利。邓小平多次强调,要聚精会神地办几件使人民满意、高兴的事情。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就是要为群众谋利,给群众办事。群众不需要一个高高在上、对他们指手划脚的政治集团,也不需要对他们的疾苦漠不关心、对他们的事情扯皮推脱的大大小小的官僚。
二是执政党要主动把自己的活动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无论从我们党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还是从我国社会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要做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就必须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内生活和党的建设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切实主动地将自己的活动置于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当前,既要加快推进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无缝覆盖,又要尽快落实哪里有党的工作哪里就有人民群众的监督、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还要注重建立在各类媒体上开展民意调查等征求群众意见制度,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增强人民群众的监督合力。
三是要注意领导和群众相结合。
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就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领导和群众相结合,既能实现将群众中分散的不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转化为路线、方针和政策,又能实现将政策转化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是一种恰当处理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和做好各项工作的领导智慧。
2、中央对活动的总体要求
今年6月18日党中央部署在全党开展 “为民务实清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简称四风)为重点,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为民务实清廉是新时期群众路线主要内容。
为民: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目的。
务实: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途径。
清廉: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保障。
照镜子:主要是以党章为镜,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
正衣冠:主要是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勇于正视缺 点和不足,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敢于触及思想、正视矛盾和问题,从自己做起,从现在改起,端正行为,自觉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保持共产党人良好形象。
洗洗澡:主要是以整风的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入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治治病:主要是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区别情况、对症下药,对作风方面,在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提醒,对对问题严重的进行查处,对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
3、正视存在问题(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
一是党员领导干部作风问题。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盛行。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吃喝玩乐,大手大脚、铺张浪费。房子、车子、票子、位子、孩子(五子登科)成为了一些党员干部的主要追求和奋斗目标,腐化堕落,贪污受贿数额越来越大,从过去几千到现在几千万甚至几个亿,贪腐人数越来越多,贪腐金额越来越大。表哥、房氏家族、老虎、苍蝇层出不穷。老百姓深恶痛绝。
二是贫富差距拉大造成两级分化的问题。
目前我国最严峻的问题是两极分化在逐步拉大。让人民真的富裕起来,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两极分化问题。两极分化问题的出现引发了一些社会成员在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行业的垄断,比如:汽油的涨价、行业的垄断、还有权力的寻租、公共权力的寻租等等。
三是公民的公平正义权利及民主权益的保障问题。
征地拆迁,企业的改制中对于下岗、还有破产企业改制企业中对于员工的安置问题。部分干部提拔任用问题,如火箭提拔干部。
四是人身安全的问题。
这个人身安全不是说人时时刻刻的防着被人暗杀,而是一种潜移默化慢慢地致人于死地的行为。比如食品、药品、农产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包括空气污染、土地污染、水污染),这些都是涉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结语: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没有人民的支持,党将一事无成。执政党最大的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要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伟大中国梦,必须牢牢抓住群众路线这条党的生命线,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以优良的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永葆共产党旺盛的生机与活力,书写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第四篇:党课心得体会:构建和谐社会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文化因素深深地渗入其间,它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根基,没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有没有和谐的文化,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尺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含着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同时更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显。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和谐文化的形成,是一定的社会主体对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的自觉认识和向往,代表了一定社会主体的利益,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社会主体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水平。从表现形式上看,和谐文化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又有制度规范方面的内容。从思想观念上来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知、感受,对社会和谐目标的追求;从制度规范上来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在和谐思想的引导下建立的一系列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制度和机制。和谐文化是人们依附的精神家园,也是和谐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之一。对个体而言,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因此,和谐文化以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以引导、培育人们的和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为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指导,面向时代,立足于现实,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这种和谐文化具有先进性、时代性、现实性、民族性和继承性的特征,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文化的发展本身要求有和谐文化的建设的发展,建设和谐文化,实际上就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和谐文化的建设应该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培育人的和谐文化精神。通过建设和谐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为和谐社会培育必需的社会环境,用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容,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使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建设和谐文化,要立足社会生活实际。构建和谐社会,是动态而不是静态的,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体现为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同我们的远大理想、同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一致的;作为过程,构建和谐社会是分阶段的、有层次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建设和谐文化,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更要着眼于现实的要求。从总体上说,我国的社会发展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的生活和发展条件有很大差异,思想道德水平不可能整齐划一。和谐文化的基本内容,不能脱离现实,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要包容多样,把握好建设的层次性,区分不同对象和层次,鼓励先进,团结多数,从而引导好不同阶层、不同思想觉悟的人。这应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一个基本思路。建设和谐文化,既要有先进性要求,又要有广泛性要求,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在一起。没有先进性,就没有感召力、引导力,就不可能带动整个社会和谐思想观念的不断提升;没有广泛性,就难以贴近生活、切合实际,就没有被社会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可能。先进性要在广泛性的基础上体现出来,广泛性要以先进性为指导。这样,才能使和谐文化建设符合时代和现实的要求。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实践,着眼于应用,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实现和谐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加快和谐文化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的进程,加快和谐文化的积累过程。建设和谐文化,本身也是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也是广大社会成员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
第五篇:党课学习心得
这次能够参加院党组织举办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学习,我感到很荣幸,同时也十分珍惜这次学习机会。
通过这次党课的学习,无论是在党的理论知识学习还是在自身思想觉悟的提高上,我都有了很大进步。在学习期间,我始终抱着认真的态度参加每一次的学习并积极思考,悉心聆听了领导和老师的精彩报告,深入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完整体系,认真学习了关于加强党性修养和密切联系群众的报告,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党性修养,入党动机等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而实际的学习和讨论,这些都让我受益非浅。尽管一段时间的培训尚不能让我在最深刻、最高度的层次上去领会和感受其间的要旨,但已足以让我在端正入党动机上受到了一次洗礼,对党的理解上得到了一次升华,从而更加坚定了我申请加入党组织的信心和决心。以下是我这次几次党课学习心得的几点总结:
首先,通过这次学习培训,我认识到以前对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纲领和宗旨的学习和认识是停留在表面的学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通过这次党课比较系统的学习,使我明确了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其次,这次学习培训加深了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和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总结我们党八十多年历史经验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不是三个方面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生产力和实现人民利益的灵魂;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是共产党人全部工作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不但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要我们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努力践行“三个代表”。
再次,这次学习培训,使我对端正入党动机的重要性有了更具体更深入的认识。端正入党动机,要有为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要有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正确的入党动机,是正确行动的精神力量,要求入党的同志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经受住党组织的考验。这种考验在新时期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这次学习还使我认识到端正入党动机,不是入党前的一时的问题,而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论党组织是否批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我都将一如既往地用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要在思想上争取入党,而且要长期的注意检查自己入党的动机,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严守党的
纪律,保守党的机密,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密切联系群众,在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最后,这次学习培训,使我十分地坚定了入党的信心和决心。今天,我们国家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中国在面临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又面临者巨大的挑战。在这个历史时期,更凸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以xx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适时地以完 1 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新思路、新观点,这些理论上的新突破必将对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精神,适应了时代发展进步的需要,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中国共产党诞生八十多年的全部历史证明,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肩负起民族的希望,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把历史推向前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作为一名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大学生,我渴望加入到这个光荣的组织中,将自己的个人价值同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更好地统一结合起来,把对党、对祖国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热情投入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社会实践中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征程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总之,通过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培训,使我进一步的系统学习了党的基本知识与理论,使我更进一步的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今后,我将更加认真学习这些科学理论,使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加强思想和世界观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做到首先在思想上入党,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人,团结周围的人,带动他们一起来学习。我会以党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学习,从而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成为党组织中的一员。
您可以访问本网(www.xiexiebang.com)查看更多与本文《2010年党课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相关的文章。
(二)尊敬的xx党组织:
两会已经结束了,但是两会上的问题我还在思考。我深知,我还有很多的问题要不断的深入学习,作为预备党员唯有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和思想深度,我才能成长为一名正真的党员。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经典的话题,是要求我不断的学习的。科学发展观从其本质上看,就是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科学的发展要能科学地实现,关键在于主体的科学素养,尤其在于主体是否具有科学精神,在于主体的价值观、政绩观是否科学。
科学发展观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关于发展的科学的价值观。它明确指出什么发展是好的发展、善的发展;怎样发展才会有好的发展、善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倡导的关于发展的价值取向,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反对以物为本、见物不见人、认钱不认人的拜物主义和拜金主义,反对金钱、物质对人性的扭曲。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的价值取向的又一特征是发展价值的普惠性。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的价值取向的再一特征是发展价值的永续性。发展不仅要利于当代人,而且要利于子孙后代,追求当代人的富裕幸福绝不可损害子孙后代的富裕幸福;子孙后代的富裕幸福,人类世代延续的富裕幸 2 福是科学发展观的永恒价值追求。
科学精神是一种崭新的思想意识,是人类精神文明中最宝贵的部分。首先,科学精神是一种老老实实的态度,实事求是是其最起码的要求。以科学精神对待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对待科学发展,不要不懂装懂(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不要弄虚作假,不要哗众取宠,从始至终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要求。其次,科学精神是一种严格缜密的方法,每一个论断都要经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何谓科学发展,如何实现科学发展,要求主体采用严格缜密的方法,对每一个决定、每一个计划、每一个政策、每一个安排都经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并以实践作为是非真伪的检验标准。真正的科学发展反对粗枝大叶,马马虎虎,反对匆忙决策,仓促上马。再次,科学精神是一种批判的态度,要对自己和别人所做的研究无一例外地进行苛刻的审查,不承认任何万古不变的教条。推动科学发展,就要有这种批判精神,尤其是对自己做出的决定、部署、安排要反思批判,苛刻审查,错了就改,不完善的及时完善,不要文过饰非,不要将错就错,更不要贪功诿过。
用科学发展观引导规范政绩观,对于实现科学发展尤为重要、尤为紧迫。发展的主体虽然是全体人民、广大普通劳动者,当务之急是要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科学素养,增强他们的科学意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要特别强调对科学的尊重,对真理的尊重,对规律的尊重。让一切计划、规划、决策、政策、举措都从科学的大门进入,而将一切非科学的决策、政策、规划、部署、措施拒之于科学的大门之外,这样,才会有真正科学的发展,真正科学的发展也才能得到真正科学的实现。
我向党组织郑重保证,我会在这一年的预备期里积极进取,严格要求自己,不断的追求学习思想和政治上的进步,希望能够得到党组织的帮助个指正。
您可以访问本网(www.xiexiebang.com)查看更多与本文《最新预备党员思想汇报》相关的文章。
大学生党员关于学习科学发展观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虽然我还是一名在校的学生,但我深知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在未踏上社会、未能直接对社会做贡献之际,我应该不断充实自己的学习生活~本文由.方案 本文来自文秘114 http://www.xiexiebang.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汲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自身的素质,时刻准备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近期,我为了加强对党-的认识,对当的方针政策的了解,学习了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知识,总结如下:
(1)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方案,范文库欢迎您采8集经 本文来自文秘114 http://www.xiexiebang.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本文由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论。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2)总书记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书记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本文由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 本文来自文秘114 http://www.xiexiebang.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大战略思想。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大会要求全党同志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是一个让人振奋和鼓舞的理论,该观念是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的,它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发展中的不足,并加以积极地改善。在科学发展观等指导思想的指导下,加上全党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奋斗,相信我国的发展会有更多的成就,会有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
(三)敬爱的党组织:
最近我学习了一书,现将体会和心得做以简要汇报。
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已不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了。毛泽东同志从中国国情出发,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强调保持党的思想上的先进性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也曾经告诫过每个共产党员:“我们要坚持党的优良的传统作风,因为我们党是一个执政党,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共产党员都要扎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始终保持先进性,才能胜利完成党和人民交付的使命。” xx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同样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这一课题教育全党,指出:“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的基本要求,与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 4 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
党的先进性是党的生命线。能不能坚持党的先进性,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这是因为党的先进性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依据,是得到广大人民信任和拥护的根本条件,是执政党执政的基石。同时,它也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兴旺发达、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问题。因此,我们党始终把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上。
党的十六大的一个重要历史性决策和贡献,就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坚持党的先进性这一根本问题,深入阐述了党的先进性的本质含义和坚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从而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科学真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纲领,体现了党的先进性。80多年的辉煌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先进性的马克思主义政(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只要我们党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就能够永远保持党的蓬勃生机与活力。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为谁执政,为谁掌权,这是决定一个政党性质的根本问题,是事关执政党兴衰成败的本质所在。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围绕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围绕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所做的一切努力,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通过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创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们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xx同志曾指出,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重点和任务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决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否则党就会变质。因此,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党的先进性,从本质上讲,就是要解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根本问题。
坚持执政为民,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正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无论是在执政之前还是执政之后,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共产党员始终发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传统,无私奉献,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哪里需要帮忙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在抗击“非典”的前线上,涌现了无数优秀共产党员,像内蒙古自治区的共产党员曲春燕,她是抗击非典的白衣天使,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显示出党员的英雄本色,她说:“为党分忧,为民谋福,我是党员我先上”。“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都要把你们治好”。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危险前面永不退缩,不计较名利得失,真正做到为人民谋福利。
跨越自己
我们可以欺瞒别人 却无法欺瞒自己
当我们走向枝繁叶茂的五月 青春就不再是一个谜
向上的路 总是坎坷又崎岖
要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 真是不容易
有人悲哀 有人欣喜
当我们跨越了一座高山 也就跨越了一个真实的自己
旅程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 晚来风急地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无论走向何方
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 从别人那里 我们认识了自己
如果生活不够慷慨
如果生活不够慷慨 我们也不必回报吝啬 何必要细细的盘算
付出和得到的必须一般多
如果能够大方 何必显得猥琐 如果能够潇洒 何必选择寂寞
获得是一种满足 给予是一种快乐
许诺
不要太相信许诺
许诺是时间结出的松果 松果尽管美妙
谁能保证不会被季节打落
机会,凭自己争取 命运,靠自己把握 生命是自己的画板 为什么要依赖别人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