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和工业园区企业用工、工资分配、社会保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和工业园区企业用工、工资分配、社会保险工作的意见(试行)
(赣府厅发[2008]40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与工业园区企业用工的有效对接,加强对企业工资分配的指导,完善社会保险工作,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重要意义
1、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是农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促进农民奔小康,关键是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促进就业,只有通过农民的转移就业,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为奔小康提供重要的经济基础。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对改善和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大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省内工业园区、向新兴产业转移就业的力度,尽最大努力使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都实现转移就业。
2、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是扩大招商引资、促进工业园区发展的迫切需要。工业园区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对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省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省内许多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已经开始出现“招工难”问题。各级政府必须下大力气,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方面取得突破,为我省扩大招商引资、促进工业园区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3、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有利于增强城乡联系,有利于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机制的建立,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各级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做到有序流动,稳步推进、协调发展。
二、完善农村富余劳动力公共就业服务制度
4、逐步建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长效机制。要加强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免费职业介绍、免费就业指导、免费技能培训。要根据农村居住分散、信息不灵等特点,组织专项援助,采用就业直通车等形式组织开展送岗位、送技能、送政策、送温暖等活动,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企业、培训机构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三个方面的积极性,不断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
5、建立村级劳动保障协管员队伍。要进一步完善全省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并将乡镇劳动保障平台职能延伸到村委会。要以村委会为单位聘任村级劳动保障协管员,宣传就业政策、调查本村农村富余劳动力情况、发布各类就业和培训信息、组织本村富余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和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当地政府要保证村级劳动保障协管员必要的工作经费。
6、促进工业园区企业用工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及时对接。要加强“两个合同”、“三个台账”的动态管理,“二个合同”: 一个合同就是组织引导本地工业园区和企业与农村富余劳动力签订就业招聘合同;第二个合同就是工业园区企业、工业企业与职业学校、就业培训机构签订的定向就业培训合同。“三个台账”: 一是乡镇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台账;二是工业园区和企业用工需求台账;三是职业培训机构管理台账。各地要及时掌握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变化情况,逐月公布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对新产生的用工需求要与农村富余劳动力及时对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用工需要。
7、提高转移就业培训资金的使用效果。要完善培训券制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券(简称培训券)是发放给具有农民身份,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转移就业愿望并自愿参加培训的农民工抵交学费的代金券。培训券要发放到有转移就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农民手中,重点支持与工业园区签订了用工合同的先招工后培训的员工。要重点支持创业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使培训资金向与工业园区签订了用工合同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倾斜,向农村创业者倾斜,向工业园区倾斜。
8、加快公共就业实训基地建设。推进实训中心的合理布局与区域整合,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按照产业布局和产业特点,围绕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每个设区市建立2-3个公共实训中心,每个县建立一个公共实训基地,逐步建立体现产业特色、区域特点、分工合理、布局科学、优势互补的公共实训服务体系,为劳动者提供免费实训。实训中心为劳动者提供免费实训所需费用由市、县(市、区)政府安排,省财政予以适当支持。
9、建立健全劳动预备制度。对有就业愿望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和退伍士兵,实行3—6个月的预备制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为产业发展储备人才。培训工作由当地县(市、区)政府具体组织,依托就近的技工院校、培训机构及职业高中实施培训。对参加预备制培训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和退伍士兵,由当地政府给予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补贴。
10、实施培训机构与工业园区企业的合作。要以校企合作、订单培训为纽带,开展培训机构与工业园区企业的合作。全省技工院校、高职院校、中专、培训机构以及用人单位要把校企合作、订单培训作为提高培训效果,推动用工对接的重要形式。今年,全省要重点推进30所技工院校、高职院校、中专、培训机构与省内工业园区100个重点企业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合作关系,开展校企合作、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每个设区市要重点抓好10个技工院校和培训机构与20-30个工业园区企业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合作关系,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训;每个县(市、区)至少要抓好3个技工院校和培训机构与10个企业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合作关系,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训。各级政府要为培训机构提供培训需求信息,为企业提供培训机构专业(工种)目录,建立交流对接服务平台,定期组织培训机构与企业进行培训交流等对接活动,推行校企合作、网上查询、网上对接。在技工院校开设特色班,以企业名称冠名,推行学生实训进企业,企业文化入校园。2008年在全省开设特色班达到100个、培训人数不少于10000人。
11、进一步完善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见习制度。凡到工业园区见习的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学生,除企业支付报酬外,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给予适当见习补贴。
12、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各级政府要经常在江西籍员工多的省、市发布省内就业信息,宣传省内经济发展成果和就业、创业政策,鼓励和引导他们返乡就业和创业。凡是返乡就业的,劳动保障部门驻外劳务管理机构要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就业信息查询、免费职业介绍、免费远程面试。要搞好省内外工作衔接,为他们返乡就业提供便利。
13、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各级政府要为自带项目返乡创业的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创业指导和小额贷款担保。对于没有创业项目的创业者,也要提供创业项目信息、免费创业培训和开业指导,按规定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扶持。
14、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当地工业园区就业。要妥善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后子女入托、入学、就业等问题。对于不具备在城镇居住条件的进城就业的和“亦工亦农”实现灵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当地政府要为他们的出行提供交通便利。
15、改善企业用工环境,培育企业文化,引导企业按市场规律合理确定员工工资收入水平、改善劳动条件、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加强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宏观指导
16、完善企业工资市场决定机制。工资水平由企业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确定、搞活企业内部分配,做到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使企业工资与经济效益相适应。引导企业工资分配向高技术、高技能岗位和苦脏累险岗位倾斜。
17、及时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和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要依据全省经济发展水平、物价、就业等因素,及时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为企业工资分配和工资集体协商提供指导;要在科学调查、精心测算的基础上,及时发布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流动。
18、建立和健全企业人工成本预测预警制度,及时发布不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为企业合理配置劳动力提供服务。
19、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按照最低工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将现行的最低工资适用区域由五类调整到七类,建立既有利于保障职工权益,又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最低工资标准。
四、加强工业园区企业社会保险工作
20、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和完善覆盖全社会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与农村养老保险“三张养老保障网”的制度建设。工业园区企业的农民工可以选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办法,也可以选择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要降低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缴费门槛,逐步实现工业园区企业的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全覆盖。具体办法由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制定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21、工业园区企业要按规定为员工办理医疗保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在工业园区企业就业的,可以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户籍转移到城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可以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22、工业园区企业应按规定为员工办理工伤保险。园区企业员工发生工伤后,用人单位要及时予以救治,按规定为受伤人员申请工伤认定。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及时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并按规定作出认定决定,帮助受伤职工依法获得工伤补偿。
23、为企业裁员提供服务。企业因多种原因,确需依法裁员的,劳动保障部门要按规定帮助企业做好分流安置工作,并对失业人员进行失业登记,引导失业人员参加技能培训,促使他们尽快实现再就业。
五、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
24、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和企业活动。要积极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和企业活动,在全省树立10个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工业园区。
25、增加工业园区劳动保障事务所协调劳动关系职能。建立健全劳动保障争议处理机制,指导园区企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力和义务,防范劳动争议的发生;帮助工业园区企业建立和完善切实可行的预防、协商、调解和处理机制。
26、进一步建立健全举报投诉制度。将“12333”投诉举报电话服务范围覆盖到所有的劳动保障业务,完善劳动保障网上投诉举报制度,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布举报投诉电话,为农民工举报投诉提供便捷求助通道。
27、建立健全预防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禁止使用童工和非法使用未成年工。
六、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责任制度和业绩考核体系
28、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工业园区企业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人力资源配置作为产业对接的重要工作,明确政府的责任,完善目标考核制度,定期督查工作进展情况,组织开展考核评估。同时,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领导联系挂点制度、部门协调制度、情况通报制度和督促检查等制度。
29、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农村就业公共服务、创业服务、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工业园区企业用工对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创业带动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收入等因素,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绩效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考核评价各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工业园区用工对接的成效。
30、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争先创优活动。从今年开始,在全省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争先创优活动,并对3个设区市、10个县(市、区)、50个乡镇、30个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校企合作的培训机构、50家对当地就业贡献大、用工管理规范、企业文化和社会保障工作较好的工业园区企业进行表彰。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和工业园区企业用工、工资分配、社会保险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省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六月十三日
第二篇:解析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意见
【法规名称】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意见
【颁布单位】河北省人民政府
【颁布文号】冀政〔2010〕79号
【颁布日期】二○一○年六月十三日
【实施日期】二○一○年六月十三日
【正文】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意见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发展壮大劳务经济,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民生、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根据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劳务经济摆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位置,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坚持市场就业与政府促进相结合、开发就业与劳务输出相结合、扩大就业与提高素质相结合、强化服务与体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相协调,走出一条符合我省实际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路子。
(二)目标任务。逐步健全完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五个体系”,即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工作和组织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体系,城乡统一、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市场引导、政府促进、社会参与的培训体系,广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到2015年底,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达到1842万人,比2009年底增加600万人。其中,就地就近转移和省内劳务输出400万人,省外劳务输出200万人。农村劳务收入达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以上。
二、多渠道多层次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一)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坚持“突出特色、做强畜牧、提高菜果”,加快实施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力发展牛奶、肉类、粮油、蔬菜、果品五大加工业,推进农业产加销一体化。依托区位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发展农村服务业,因地制宜发展各类综合性和专业性商品批发市场,加快农村金融、农林牧渔、综合技术等服务体系建设,合理开发旅游等特色资源。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通过以上措施,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二)加快城镇化发展,使之成为集中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载体。中心城市要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中小城市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开发型城市要重视发展后续产业,加快养老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借助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提高县城和中心镇规划建设水平,更好地发挥联结城乡、扩大就业的重要作用。
(三)支持农村中小企业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凡法律法规未禁入的所有行业和领域,一律对农村中小企业开放。申办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金限制,且无需审验注册资本金。
(四)强化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劳务输出地要主动与劳务输入地加强信息沟通、政策协调和工作配合,抓好劳务基地建设,建立定向招聘、定向培训、定向服务、定向输出的劳务协作机制。把京津地区作为我省劳务输出的主要市场,扩大与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劳务合作,拓展国际劳务市场。根据人文、历史和已经形成的就业优势等特点,面向主要劳务输入地市场需求,打造一批经得起市场检验、能够在区域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劳务品牌。特别要围绕当前京津劳务市场需求量大的家政、保安、物流等服务领域,有针对性地培育劳务输出品牌。扩大劳务输出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对有组织输出劳务的职业中介机构和劳务派遣企业,按照县外省内输出每人100元、省外输出每人200元、境外输出每人500元的标准给予劳务输出补贴。
(五)鼓励农村劳动力创业和返乡创业。各级政府要为农村劳动力创业提供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技术服务、信息咨询及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从事个体经营的(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自取得营业执照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从事个体经营自有资金不足的,可申请最高不超过5万元(符合条件的妇女8万元)、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的小额担保贷款。农村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当年新招收持《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达到规定比例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申请不超过200万元、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的小额贷款。对有发展前景、增加就业、还贷及时的,经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审核,可适当增加贷款额度或给予二次贷款。各级政府要支持返乡创业人员投资兴办科技型、外向型、农产品加工型等创业项目,将其纳入本地招商引资范围,享受与外地客商同等优惠政策。各地要加快农村劳动力创业园区建设,为有创业愿望和创业项目的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创业扶持。村庄整理节约的土地,调剂为建设用地的,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计划,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内选址,主要用于农村劳动力创业基地建设和产业聚集发展。
(六)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推进力度。各市、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统一与商业银行进行协商,根据当地担保基金筹集情况,以协议方式按照不低于担保基金3倍的规模确定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担保机构负责审核贷款人资格条件,并承担贷款回收责任;商业银行负责按协议发放贷款。各市、县(市、区)要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补充担保基金,省级财政根据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回收情况对各地担保基金和贴息资金适当给予补助。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要建立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代偿评估核销机制,定期对担保基金代偿金额进行审核核销。
三、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力度
(一)各地要从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培训资源实际出发,认真编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中长期规划和培训计划。凡在法定年龄内有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都要纳入培训范围,使有培训需求的农村劳动力都能得到一次以上的技能培训,掌握一项适应就业需要的实用技能。各地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作为推进党员“双育工程”的重要内容,统筹安排,整体推进。
(二)充分利用社会各类培训资源,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规定的条件、程序,通过招投标方式,面向全社会选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定点培训机构,并向社会发布。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基础好、规模大、有特色的职业培训院校,使之成为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骨干力量。
(三)统一补贴标准,对尚未就业的城乡劳动力开展免费就业培训。就业培训的主要形式包括技能储备培训、订单定向培训、在岗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全省统一确定培训补贴标准:创业培训补贴标准每人不超过1000元;其他三种培训补贴标准每人每课时4元,补贴数额最高不超过1600元。每人每年只能享受一次就业培训补贴,不得重复享受。培训补贴采取政府购买培训成果与就业挂钩的申领办法。采取个人申领有困难的,可以由定点培训机构与参加培训人员签订协议并垫付培训费,按规定申请培训补贴,经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由财政部门将资金拨付培训机构。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初次通过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按规定享受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四)各地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全程监管。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台账,对培训对象实行实名制管理。严格补贴对象审核和资金拨付程序,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就业培训工作情况,接受监察、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制定农村劳动力培训质量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积极探索第三方监督机制,委托有资质的社会中介组织对定点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评估。
(五)扩大城乡技能就业扶助计划实施规模。省财政逐步加大技能就业扶助的资金支持力度,各地也要相应增加配套资金,让更多符合条件的城乡困难家庭子女免费就读技工学校,毕业后推荐就业,实现“就业一人、脱困一户”的目标。
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
(一)各地要统筹规划,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完善职业供求、劳动力价格等信息发布平台,实现网络到乡、信息到村、服务到人的精细化管理,为农村劳动力就近查询用工信息和开展网上职业介绍提供方便。
省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省财政部门认真抓好国家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工作,根据试点情况,给予必要的补助。
(二)县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设立创业指导机构,具体负责创业咨询、创业指导、项目收集发布、师资培训、创业培训和创业实习等创业服务的具体工作。省可用就业专项资金支持各市、县(市、区)创业服务工作。
(三)各地要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充实人员、落实待遇,确保队伍稳定。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规定要求,乡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站要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落实编制,列为财政基本保证事业单位。各乡镇(街道)、社区聘用劳动保障协理员原则上不少于2人,工资待遇按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确定,并逐年适当增长,缴纳社会保险费。乡镇(街道)、社区聘用的劳动保障协理员的人员和工作经费由当地财政安排(具体办法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省财政部门另行制定)。各行政村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重要工作职责,由村两委主要负责人担任信息员,负责本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动态管理等基础工作。
(四)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制度,农村进城求职劳动者与城镇失业人员享受同等就业服务。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重点落实好面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免费服务制度、专项服务制度及信息服务制度。做好岗位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布工作,组织开展招聘洽谈和“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下乡活动,为用人单位和农村劳动力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将每年春节后第二个工作周作为“农村劳动力输出服务周”,结合“春风行动”,统一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对接洽谈活动。鼓励社会力量依法开办职业中介机构,促使其规范运作、合法经营。开展职业中介机构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每年向社会公布一批“放心职业中介机构”名单。
(五)做好农村劳动力资源管理基础性工作。统计部门要把农村劳动力的现状、结构等指标纳入统计范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依托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对农村劳动力管理实行统一台账、统一报表,建立农村劳动力数据库和劳务输出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切实掌握劳动力资源底数、外出去向和收入报酬等情况。
五、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权益保障工作
(一)各级各部门不得对农村劳动力就业设置专门的登记项目和职业工种限制,不得设置针对农村劳动力的收费项目。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及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立项、审批和办证手续。
(二)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期不变,不得在承包期内收回或调整农村转移就业人员的承包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在农户自愿、有偿的前提下依法进行。
(三)认真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冀政〔2009〕88号),进一步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
(四)凡是招用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引导不具备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在户籍所在地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认真执行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将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村劳动力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其他农村劳动力根据实际情况,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做好农村劳动力基本医疗保险关系接续、异地就医和费用结算服务工作。重点推动高风险行业、餐饮等服务行业和乡镇企业参加工伤保险。
(五)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企业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工资储备金和群体性事件应急工作机制,督促企业依法支付农民工工资。教育部门要将农村转移就业人员子女纳入当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范围,落实以公办学校为主、输入地为主的农村劳动力子女入学相关政策;卫生部门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劳动力就医条件,加强职业病防治和农民工健康服务;人口计生部门要做好农村外出就业人员及家属的计划生育工作,推动建立以输入地为主、输出地和输入地协调配合的农村外出就业人员计划生育管理体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农村劳动力权益维护工作。
六、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组织领导
(一)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促进就业工作的协作机制。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纳入当地就业总体规划,作为政府考核目标,严格进行考核。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分工,切实履行职责,落实责任,解决实际问题。要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会团体作用,加强协调,统筹推进,形成合力,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任务和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政府驻外办事机构要承担劳务输出服务的职能,把调查当地劳务信息,加强对农村转移就业人员的管理服务、维护权益作为重要工作,加强与驻地有关单位、企业的交流协作,帮助解决农村转移就业人员的实际困难。
(三)各级工会、共青团组织要按照“因地制宜、灵活设置、便于管理”的原则,在劳务输入地建立相应的工会、共青团组织,协助党组织做好农村转移就业人员的思想教育和权益维护工作。各级工会维权服务机构要将农村转移就业人员纳入维权工作范围,配合驻外劳务服务机构和工会、共青团组织做好维权工作。
(四)建立表彰奖励制度,开展“52111”劳务经济争先创优活动。省政府每年表彰5个发展劳务经济先进设区市、20个县(市、区)、100个单位(机构)、100个劳务经济带头人、1000个外出务工致富能手。各地也要开展表彰活动,推动全省劳务经济大发展。
(五)各地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方针政策、经验做法和先进单位、优秀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成功者的优秀事迹,将创业致富光荣的思想宣传到村、深入到户,扩大宣传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良好氛围。
二0一0年六月十三日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第三篇: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意见(冀政〔2010〕79号)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意见(冀政〔2010〕79号)
[提要]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发展壮大劳务经济,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民生、建„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发展壮大劳务经济,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民生、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根据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劳务经济摆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位臵,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坚持市场就业与政府促进相结合、开发就业与劳务输出相结合、扩大就业与提高素质相结合、强化服务与体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相协调,走出一条符合我省实际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路子。
(二)目标任务。逐步健全完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五个体系”,即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工作和组织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体系,城乡统一、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市场引导、政府促进、社会参与的培训体系,广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到2015年底,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达到1842万人,比2009年底增加600万人。其中,就地就近转移和省内劳务输出400万人,省外劳务输出200万人。农村劳务收入达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以上。
二、多渠道多层次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一)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坚持“突出特色、做强畜牧、提高菜果”,加快实施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力发展牛奶、肉类、粮油、蔬菜、果品五大加工业,推进农业产加销一体化。依托区位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发展农村服务业,因地制宜发展各类综合性和专业性商品批发市场,加快农村金融、农林牧渔、综合技术等服务体系建设,合理开发旅游等特色资源。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通过以上措施,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二)加快城镇化发展,使之成为集中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载体。中心城市要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中小城市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开发型城市要重视发展后续产业,加快养老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借助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提高县城和中心镇规划建设水平,更好地发挥联结城乡、扩大就业的重要作用。
(三)支持农村中小企业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凡法律法规未禁入的所有行业和领域,一律对农村中小企业开放。申办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金限制,且无需审验注册资本金。
(四)强化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劳务输出地要主动与劳务输入地加强信息沟通、政策协调和工作配合,抓好劳务基地建设,建立定向招聘、定向培训、定向服务、定向输出的劳务协作机制。把京津地区作为我省劳务输出的主要市场,扩大与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劳务合作,拓展国际劳务市场。根据人文、历史和已经形成的就业优势等特点,面向主要劳务输入地市场需求,打造一批经得起市场检验、能够在区域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劳务品牌。特别要围绕当前京津劳务市场需求量大的家政、保安、物流等服务领域,有针对性地培育劳务输出品牌。扩大劳务输出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对有组织输出劳务的职业中介机构和劳务派遣企业,按照县外省内输出每人100元、省外输出每人200元、境外输出每人500元的标准给予劳务输出补贴。
(五)鼓励农村劳动力创业和返乡创业。各级政府要为农村劳动力创业提供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技术服务、信息咨询及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从事个体经营的(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自取得营业执照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从事个体经营自有资金不足的,可申请最高不超过5万元(符合条件的妇女8万元)、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的小额担保贷款。农村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当年新招收持《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达到规定比例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申请不超过200万元、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的小额贷款。对有发展前景、增加就业、还贷及时的,经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审核,可适当增加贷款额度或给予二次贷款。各级政府要支持返乡创业人员投资兴办科技型、外向型、农产品加工型等创业项目,将其纳入本地招商引资范围,享受与外地客商同等优惠政策。各地要加快农村劳动力创业园区建设,为有创业愿望和创业项目的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创业扶持。村庄整理节约的土地,调剂为建设用地的,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计划,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内选址,主要用于农村劳动力创业基地建设和产业聚集发展。
(六)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推进力度。各市、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统一与商业银行进行协商,根据当地担保基金筹集情况,以协议方式按照不低于担保基金3倍的规模确定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担保机构负责审核贷款人资格条件,并承担贷款回收责任;商业银行负责按协议发放贷款。各市、县(市、区)要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补充担保基金,省级财政根据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回收情况对各地担保基金和贴息资金适当给予补助。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要建立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代偿评估核销机制,定期对担保基金代偿金额进行审核核销。
三、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力度
(一)各地要从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培训资源实际出发,认真编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中长期规划和培训计划。凡在法定年龄内有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都要纳入培训范围,使有培训需求的农村劳动力都能得到一次以上的技能培训,掌握一项适应就业需要的实用技能。各地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作为推进党员“双育工程”的重要内容,统筹安排,整体推进。
(二)充分利用社会各类培训资源,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规定的条件、程序,通过招投标方式,面向全社会选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定点培训机构,并向社会发布。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基础好、规模大、有特色的职业培训院校,使之成为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骨干力量。
(三)统一补贴标准,对尚未就业的城乡劳动力开展免费就业培训。就业培训的主要形式包括技能储备培训、订单定向培训、在岗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全省统一确定培训补贴标准:创业培训补贴标准每人不超过1000元;其他三种培训补贴标准每人每课时4元,补贴数额最高不超过1600元。每人每年只能享受一次就业培训补贴,不得重复享受。培训补贴采取政府购买培训成果与就业挂钩的申领办法。采取个人申领有困难的,可以由定点培训机构与参加培训人员签订协议并垫付培训费,按规定申请培训补贴,经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由财政部门将资金拨付培训机构。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初次通过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按规定享受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四)各地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全程监管。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台账,对培训对象实行实名制管理。严格补贴对象审核和资金拨付程序,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就业培训工作情况,接受监察、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制定农村劳动力培训质量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积极探索第三方监督机制,委托有资质的社会中介组织对定点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评估。
(五)扩大城乡技能就业扶助计划实施规模。省财政逐步加大技能就业扶助的资金支持力度,各地也要相应增加配套资金,让更多符合条件的城乡困难家庭子女免费就读技工学校,毕业后推荐就业,实现“就业一人、脱困一户”的目标。
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
(一)各地要统筹规划,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完善职业供求、劳动力价格等信息发布平台,实现网络到乡、信息到村、服务到人的精细化管理,为农村劳动力就近查询用工信息和开展网上职业介绍提供方便。
省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省财政部门认真抓好国家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工作,根据试点情况,给予必要的补助。
(二)县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设立创业指导机构,具体负责创业咨询、创业指导、项目收集发布、师资培训、创业培训和创业实习等创业服务的具体工作。省可用就业专项资金支持各市、县(市、区)创业服务工作。
(三)各地要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充实人员、落实待遇,确保队伍稳定。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规定要求,乡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站要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落实编制,列为财政基本保证事业单位。各乡镇(街道)、社区聘用劳动保障协理员原则上不少于2人,工资待遇按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确定,并逐年适当增长,缴纳社会保险费。乡镇(街道)、社区聘用的劳动保障协理员的人员和工作经费由当地财政安排(具体办法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省财政部门另行制定)。各行政村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重要工作职责,由村两委主要负责人担任信息员,负责本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动态管理等基础工作。
(四)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制度,农村进城求职劳动者与城镇失业人员享受同等就业服务。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重点落实好面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免费服务制度、专项服务制度及信息服务制度。做好岗位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布工作,组织开展招聘洽谈和“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下乡活动,为用人单位和农村劳动力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将每年春节后第二个工作周作为“农村劳动力输出服务周”,结合“春风行动”,统一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对接洽谈活动。鼓励社会力量依法开办职业中介机构,促使其规范运作、合法经营。开展职业中介机构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每年向社会公布一批“放心职业中介机构”名单。
(五)做好农村劳动力资源管理基础性工作。统计部门要把农村劳动力的现状、结构等指标纳入统计范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依托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对农村劳动力管理实行统一台账、统一报表,建立农村劳动力数据库和劳务输出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切实掌握劳动力资源底数、外出去向和收入报酬等情况。
五、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权益保障工作
(一)各级各部门不得对农村劳动力就业设臵专门的登记项目和职业工种限制,不得设臵针对农村劳动力的收费项目。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及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立项、审批和办证手续。
(二)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期不变,不得在承包期内收回或调整农村转移就业人员的承包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在农户自愿、有偿的前提下依法进行。
(三)认真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冀政〔2009〕88号),进一步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
(四)凡是招用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引导不具备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在户籍所在地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认真执行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将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村劳动力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其他农村劳动力根据实际情况,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做好农村劳动力基本医疗保险关系接续、异地就医和费用结算服务工作。重点推动高风险行业、餐饮等服务行业和乡镇企业参加工伤保险。
(五)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企业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工资储备金和群体性事件应急工作机制,督促企业依法支付农民工工资。教育部门要将农村转移就业人员子女纳入当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范围,落实以公办学校为主、输入地为主的农村劳动力子女入学相关政策;卫生部门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劳动力就医条件,加强职业病防治和农民工健康服务;人口计生部门要做好农村外出就业人员及家属的计划生育工作,推动建立以输入地为主、输出地和输入地协调配合的农村外出就业人员计划生育管理体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农村劳动力权益维护工作。
六、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组织领导
(一)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促进就业工作的协作机制。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纳入当地就业总体规划,作为政府考核目标,严格进行考核。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分工,切实履行职责,落实责任,解决实际问题。要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会团体作用,加强协调,统筹推进,形成合力,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任务和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政府驻外办事机构要承担劳务输出服务的职能,把调查当地劳务信息,加强对农村转移就业人员的管理服务、维护权益作为重要工作,加强与驻地有关单位、企业的交流协作,帮助解决农村转移就业人员的实际困难。
(三)各级工会、共青团组织要按照“因地制宜、灵活设臵、便于管理”的原则,在劳务输入地建立相应的工会、共青团组织,协助党组织做好农村转移就业人员的思想教育和权益维护工作。各级工会维权服务机构要将农村转移就业人员纳入维权工作范围,配合驻外劳务服务机构和工会、共青团组织做好维权工作。
(四)建立表彰奖励制度,开展“52111”劳务经济争先创优活动。省政府每年表彰5个发展劳务经济先进设区市、20个县(市、区)、100个单位(机构)、100个劳务经济带头人、1000个外出务工致富能手。各地也要开展表彰活动,推动全省劳务经济大发展。
(五)各地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方针政策、经验做法和先进单位、优秀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成功者的优秀事迹,将创业致富光荣的思想宣传到村、深入到户,扩大宣传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良好氛围。
二○一○年六月十三日
第四篇:作方案的通知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郑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
低价出售百度文库财富值帐号 实力见证一切 联系旺旺 whx0910
专业销售爱问共享资料积分帐号 价格公道合理 联系QQ1747-88632
http://whx0910.taobao.com
【法规名称】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郑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方案的通知
【颁布部门】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查看
【发文字号】 郑政办[2004]57号
【颁布时间】 2004-08-11
【实施时间】 2004-08-11
【效力属性】 有效
【正文】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郑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郑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郑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方案
(郑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4年6月28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4〕1号)、《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实施意见》(豫发〔2004〕4号)和《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求真务实、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郑发〔2004〕7号)精神,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进一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根据农业部等6部委联合制定,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国办发〔2003〕79号)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坚持面向工业化、面向现代化、面向城镇化的方
向,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综合运用政府扶持政策和竞争、激励手段,进一步调动农村劳动力个人、用人单位、各类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
(二)基本原则
1.政府扶持,齐抓共管。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加强管理,加大投入。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与农业、教育等部门协调合作,立足自身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做好政策指导、督促检查以及各项服务工作。
2.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要统筹计划,突出重点,分步开展,把农村劳动力培训作为就业准入制度的重要内容。各县(市)、区要摸清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已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对年龄在16至50岁有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就业培训。
3.分级管理,分类培训。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各类培训机构的监督和管理,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依托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专业技能培训主要由各级技工学校、职业学校承担,一年以下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主要由各级劳动就业训练机构和农业技术培训机构承担,引导性培训主要由各级农村劳动力管理服务机构和乡(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站承担。
4.按需施教,注重实效。要针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做好劳动力市场预测,按照不同行业要求,区分不同培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标,坚持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培训的目标和任务
(一)培训目标
1.逐步扩大培训规模。2004年,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1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对其中5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我市就业的10万农村(外来)劳动力进行岗位培训。到2006年,各县(市)、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引导性培训率要达80%以上,专业技能培训达到50%以上。
2.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政策环境。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鼓励农村劳动力主动参加培训,鼓励用人单位主动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加大培训投入,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多元投资的投入机制。逐步形成“先培训、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制度。
3.提高培训质量。完善教育培训条件,提高培训资源利用效率。创新培训机制,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项目运作的方式,采取订单培训、委托培训、校企联合等形式开展培训,把培训质量和培训后的就业率作为认定和考核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的重要指标。
(二)培训任务
1.开展引导性培训。引导性培训主要是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安全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知识培训,目的在于提高农村劳动力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引导性培训要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以及利用广播、电视等形式,多途径地灵活开展。
2.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职业技能培训以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当前的培训重点是家政服务、烹饪、服务员、会计、电工、市场营销、计算机、保健、建筑和制造等行业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培训主要是在各级人民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由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组织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