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
强化管理完善服务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某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全面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加速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城镇化进程是关键。
一、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整农村就业结构,是农
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大战略。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跨区域流动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新一代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既为城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促进了城镇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又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随着农业技术进步,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农业和农村内部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弱,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农村社会治安的稳定埋下了隐患。当前,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成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二、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
(一)发展现状我县是一个典型的热区农业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增长较快,至2004年9月,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250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高速增长,使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更加艰巨。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来抓。通过加大劳务输出宣传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多方寻找用工信息,加强信息反馈和跟踪服务等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全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至2004年9月止,全县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524人(累计数),占全县剩余劳动力总数的52.2,仅2004年1至8月,全县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616人,其中,境外3人,省外456人,省内430人,县内2727人。
(二)主要特点
1、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加工业和服务业。从转移的行业和领域来看,加工业和餐饮、批发零售等服务业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加工业和服务业的人员居多数。
2、省内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地区。因受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就业机会和就业观念的限制,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省内。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在国外实现就业的有7人,占总数的0.1;在省外实现就业的有1652人,占总数的25.3;省内州内实现就业的有4865人,占总人数的74.6。
3、兼业性的短期转移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以兼业性的短期转移为主。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经商,转移的时间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少与外出务工收入的高低密切相关。在县内务工的人员大多属于此类。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转移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逐步得到了提高,但从整体来看,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还很低,与劳务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有755人,占总数的11.6;初中文化有5069人,占总数的77.7;初中以下学历者有700人,占总数的10.7。
(二)有组织转移的劳动力比重不高。目前由于我县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中介组织也不够健全,加上组织引导工作不到位,使得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式比较单一,通过政府部门、单位及中介机构组织输出的比重小,经过亲朋好友介绍或自主转移的外出务工人员占有很大比例。特别是在县内实现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多是自发的、分散转移,由劳动部门和其他机构组织转移的人员所占比例不高。
(三)从业结构单一,层次低。从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所从事的行业看,大部分选择批发零售等服务业及加工制造。从业结构简单,就业面狭窄,且层次较低,外出务工人员多集中在以手工操作为主,技能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量大,工作条件差,报酬低。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发展不平衡。受就业观念和经济纯龅挠跋欤馗飨缯蚺┐甯挥嗬投ψ乒ぷ鞣⒄共黄胶狻>孟喽月浜蟮纳角缯蚺┐謇投ψ平峡欤媒戏⒋锏陌忧缯蚺┐謇投ψ坡V?004年9月,农村劳动力转移快的乡镇已达1189人,而转移慢的乡镇只有108人。
四、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
(一)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综合效益差。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受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及历史传
第二篇:×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范文
强化管理 完善服务
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
—某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
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全面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加速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城镇化进程是关键。
一、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整农村就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大战略。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跨区域流动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新一代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既为城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促进了城镇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又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随着农业技术进步,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农业和农村内部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弱,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农村社会治安的稳定埋下了隐患。当前,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成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二、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
(一)发展现状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热区农业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增长较快,至2004年9月,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250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高速增长,使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更加艰巨。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来抓。通过加大劳务输出宣传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多方寻找用工信息,加强信息反馈和跟踪服务等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全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
至2004年9月止,全县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524人(累计数),占全县剩余劳动力总数的52.2%,仅2004年1至8月,全县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616人,其中,境外3人,省外456人,省内430人,县内2727人。
(二)主要特点
1、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加工业和服务业。从转移的行业和领域来看,加工业和餐饮、批发零售等服务业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加工业和服务业的人员居多数。
2、省内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地区。因受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就业机会和就业观念的限制,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省内。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在国外实现就业的有7人,占总数的0.1%;在省外实现就业的有1652人,占总数的25.3%;省内州内实现就业的有4865人,占总人数的74.6%。
3、兼业性的短期转移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以兼业性的短期转移为主。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经商,转移的时间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少与外出务工收入的高低密切相关。在县内务工的人员大多属于此类。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转移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逐步得到了提高,但从整体来看,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还很低,与劳务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有755人,占总数的11.6%;初中文化有5069人,占总数的77.7%;初中以下学历者有700人,占总数的10.7%。
(二)有组织转移的劳动力比重不高。目前由于我县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中介组织也不够健全,加上组织引导工作不到位,使得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式比较单一,通过政府部门、单位及中介机构组织输出的比重小,经过亲朋好友介绍或自主转移的外出务工人员占有很大比例。特别是在县内实现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多是自发的、分散转移,由劳动部门和其他机构组织转移的人员所占比例不高。
(三)从业结构单一,层次低。从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所从事的行业看,大部分选择批发零售等服务业及加工制造。从业结构简单,就业面狭窄,且层次较低,外出务工人员多集中在以手工操作为主,技能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量大,工作条件差,报酬低。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发展不平衡。受就业观念和经济纯龅挠跋欤馗飨缯蚺┐甯挥嗬投ψ乒ぷ鞣⒄共黄胶狻>孟喽月浜蟮纳角缯蚺┐謇投ψ平峡欤媒戏⒋锏陌忧缯蚺┐謇投ψ坡V?004年9月,农村劳动力转移快的乡镇已达1189人,而转移慢的乡镇只有108人。
四、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
(一)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综合效益差。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受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及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县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镇化水平低,2003年,全县城市化水平仅为22.47%,低于全州23.82%的水平,导致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弱。加之,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使得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延缓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
(二)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发展乡镇企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但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乡镇企业进入了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处于“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机制有所弱化,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三)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全县5976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只有719人,仅占总人数的12%;初中学历者有4946人,占总人数的82.2%;初中以下学历者有311人,占总人数的5.2%。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则更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低素质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领域和转移面越来越窄,转移难度加大。
(四)农村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发展滞后。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我县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不通畅,各种劳动力专业市场和职业中介组织不完善,为农民外出务工服务的信息反馈、中介服务和管理工作薄弱。加之,由于务工信息宣传传播方式单一,渠道不畅,农民不知道哪些地方有就业岗位,需要劳动力,对劳动力的素质有何要求等,外出务工还存在一定盲目性。
五、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一)加快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二次创业”,推动工业化进程,吸纳富余劳动力。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速工业化进程,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按照“两结合、一提高”的要求,加快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二次创业”步伐,依靠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加大结构调整和改制力度。进一步抓好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引导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从传统单一的服务行业中突破出来,转向创新性、开发性的农产品精深加工、贮藏保鲜、包装运输上来,竭力开辟发展的新途径和新领域。把企业做大做强,吸纳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
(二)加强小城镇建设,推动城镇化进程。通过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小城市规模升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省、州把元谋作为次级城市发展的重要机遇,科学布局,合理规划,逐步建成以县城为中心,重点城镇为区域经济次中心,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体系。最大限度发挥城镇辐射和集聚功能,不断开辟新的就业领域和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改革小城镇户籍制度,放宽农民迁入小城镇居住的限制,允许农民自主进城定居,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创造条件。
(三)培育劳动力市场,加快信息网络建设。要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目标,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网络互联、资源共享、分级使用、分步实施”的原则,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起统一、完备、规范的现代劳动力市场,保证劳动力流动的灵活性,使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县、乡两级信息网络建设,畅通信息来源渠道。充分发挥外出务工人员点多、面广、信息渠道宽的优势,努力建成政府、中介组织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信息渠道网络。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加强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等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保障就业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四)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要根据劳务市场需求变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充分利用县职业中学、成人技校和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学校现有资源和设备,以技能培训为主,相关经济、法律常识培训为辅,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特长、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劳动者,不断提升元谋劳务品牌,增强元谋民工的竞争能力。制定和完善农村教育长远规划,从抓好基础教育入手,落实好农村教育“两基”工作,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层次,从根本上改变低素质、低层次的格局,使未来的劳动者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劳动者。
(五)加强管理,完善服务,推动劳动力转移工作健康发展。加强管理,完善服务是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劳动部门在劳动力转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制定转移输出计划,分解下达各基层组织,使我县劳动力转移工作步入有领导、有组织、秩序井然、高效运作的轨道。要建立健全县乡劳务输出组织机构,强化对外输出功能。重视并做好社会劳动力管理基础性工作,继续搞好全县劳动力资源的调查、预测和登记,准确了解掌握劳动力资源状况。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做到有序转移,帮助农村劳动力不断更新观念,克服“小富即安”、舍远求近、唯有家乡好、不肯远离家等“小农”思想,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要强化劳务输出全过程服务,建立外出劳动力档案,从信息收集、合同签订、证件办理到招收、培训、输送各环节,提供“一条龙”服务,逐步实现劳动力转移由分散自发、盲目流动向有组织、成规模向外输送。
(六)切实保障务工者的合法权益。当前,外出务工人员遭受歧视,其合法权益难以受到保障的现象较突出。因此,必须建立和推行外出民工持卡务工制度,保证民工有序流动,为维护务工者合法权益奠定基础。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外出务工人员档案,定期收集反馈、跟踪了解务工人员劳动生活情况,适时向外出务工人员提
第三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
若羌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对实现加快发展、富民强县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近几年来,若羌县紧紧围绕“两大战略”、“三大开发”这一中心工作,通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现就若羌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调研有关情况分析如下:
一、若羌县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基本情况
若羌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县,目前全县共有农业人口12703人,农户3167户,农村劳动力总人数887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7273人,第二产业的有253人,第三产业的有551人,剩余劳动力794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8.95%。
2005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0271.93万元,其中农民外出劳务收入209.8万元,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0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342.58元,其中农民外出劳务收入人均165.1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今年上半年,全县剩余劳动中外出务工人员有640人,实现劳务创收91.59万元,外出务工人员人均实现创收1431元, 全县人均劳务创收72.1元,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9人,主要从事红枣的修剪、嫁接、棉花种植和牲畜饲养等,实现劳务创收11.3万元,全县人均劳务创收8.9元;从事第二产业人数296人,主要从事县城范围内315国道的修建和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工程,劳务创收40.21万元,全县人均劳务创收31.66元;从事第三产业人数280人,主要从事运输业、商业、服务业、家政服务业、饮食娱乐业等,实现劳务创收40.06万元,全县人均劳务创收31.54元。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充分重视,并制定政策措施。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若羌县专门成立了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下发了《若羌县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实施方案》,及时学习领会中央、自治区《关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补贴办法》,安排业务人员参加了自治区举办的新政策业务培训班。同时,为确保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顺利实施,县委、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和县直部门签定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责任书,制订了目标任务,并积极争取国家促进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专项资金,先后在各乡镇设立了基层劳动保障所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信息服务中心,分别配备了计算机、电脑桌、办公经费、保障了机构建设和开展工作的需要,在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享受政策服务、引导转移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是深入基层,切实做好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调查、登记、建档工作。为了全面掌握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分布状况和劳动力结构,县人民政府及时安排各乡镇、人事劳动、农经等部门,结合我县用工实际情况,对全县的劳动力分布情况和富裕劳动力进行了摸底调查和统计。同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并建立了转移后人员去向清楚的各类档案,为今后的富裕劳动力转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规范本地劳务输出机构。为有效解决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建设要求,我县加大了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专门负责劳务代理、劳务输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实现内供与外输的合理配置,达到资源共享,有偿服务,互惠互利。推行了政策咨询、求职登记、职业指导、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劳务输出、失业登记等“一站式”服务,把人力资源市场建成为我县的人才和劳动力交易集市。实行劳务输出定期回访,建立劳务输出纠纷处理机制,及时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在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实做到“输出有组织、流动有服务、权益有保障”,为外出务工人员解除了后顾之忧。
四是开展“春风行动”活动,加大经费投入,推动基层劳动保障站所建设。为全面服务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我县于今年3月开展了为农民工服务的“春风行动”,制定了若羌县“春风行动”活动实施方案,实现了行动统一、责任到人,活动分设了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执法检查组、春风行动服务宣传组、人才劳动力招聘会工作组和农民工维权工作组,在各个服务窗口通过多种形式为进城务工农民提供服务。同时,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我县积极争取国家促进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的专项再就业资金,用于乡镇劳动保障所站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五是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招聘周活动。我县于今年3月4日组织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各成员单位联合举办了进城求职务工人员招聘活动,同时县人力资源市场在县内外广泛搜集用工信息,为求职者和广大农民工找工作、找岗位,同时还在新闻媒体、政府网站、人力资源市场、车站等人流集中地公布了全州诚信职业中介机构名单和农民工维权举报电话。为帮助农民工顺利实现就业,减轻农民就业负担,开展了农民工免费就业服务活动。由劳动保障部门派出有长期职业指导经验的工作人员免费向广大农民工提供政策宣传、职业指导、职业中介服务、发布人力资源和招聘信息。各有关部门还在县客运站、商业步行街、各乡镇开展了逐户宣传活动,让外出、外来的农民工了解到第一手用工信息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拓宽了农民工的就业渠道,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
六是举办红枣嫁接职业技术竞赛活动。为进一步提高我县农民红枣种植管理水平,加快培养一批新时期的技术型农民,通过采取形势多样的措施,以点带面地推动和帮助全县各族农民掌握红枣种植技术,大力实施红枣种植技术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转移就业,推动我县枣业富民进程。今年4月份,我县在三个农业乡举办了红枣嫁接职业技术竞赛活动,州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领导也专程来到比赛活动现场,观摩了活动全过程,并在现场对农民掌握和运用红枣种植管理技术水平进行了初步鉴定,整个比赛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在此次竞赛活动中吾塔木乡、铁干里克乡、瓦石峡乡共有88名红枣种植能手参加了竞赛,共评选了20名优秀选手,并对竞赛优秀选手颁发了奖金。在活动中全县各族农民踊跃报名,积极性非常高,通
过比赛,涌现出了一批土生土长的农民红枣种植技术能手,我县有望在今年培养一批取得红枣种植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技术员,以此进一步加大我县新型技术农民劳务输出的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七是积极组织开展农村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培训是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必要保障,为积极落实国家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各项扶持政策,我县各乡镇和有关部门按照《若羌县农村富劳动力转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年初县人民政府与各相关部门签订了就业和职业培训目标责任书,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做为一项重要目标分解到了相关部门。各乡镇、农业、劳动部门结合我县实际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在科技之冬、农村富余劳动力引导性培训中广泛宣传形式多样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渠道,将培训补贴政策讲到每个农民面前,并向每户农民发放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宣传单1200多份,对全县各乡镇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人员构成、培训需求进行了详细摸底,造册登记,针对各专业的分类不同、用工不同的实际进行分批分期组织培训,截至目前已对全县2773名农牧民进行了技能培训。县扶贫办还组织了农村抗震安居房建设百名工匠上岗培训班,目前经培训的农民工匠已全部投入到我县农村抗震安居房建设当中。在培训中我县还重点加强外出务工人员的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帮助外出务工人员熟悉《劳动法》、《安全生产法》、《治安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遵纪守法意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八是深入农民工需求单位提供政策及法律服务。为积极创造一个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良好环境,实现有序转移,依法维权。县人事劳动、工会等相关部门深入到全县各施工用工单位进行了长期集中现场宣传和提供转移就业服务,在各建筑工地、315国道10个标段建设工地实现了政策宣传服务全覆盖,共对420多名农民工进行了面对面的政策宣传和就业服务。包括:签订劳动合同、依法成立工会组织、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发放法律法规宣传册等。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地规范了劳动力市场用工秩序,转移就业的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转移就业信心不断增强。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县虽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内在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民的思想观念还需要进一步转变,小富即安思想比较普遍,脏活、累活不愿干。有的农民怕吃亏受骗,不愿外出,有的在工种选择和酬劳方面要求较高,一方面造成劳动力富余,另一方面造成部分企业雇工难的现象。
二是农村劳动力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民自身素质低,就业空间有限。虽然我县开展了农民工外出务工技能性和引导性培训,但真正大众化、实用性的培训还不够。负责组织劳动力培训的部门由于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需求以及社会岗位需求动向把握不准,培训科目的设置和教学组织与就业市场结合不够密切,受
训后难以找到工作,影响了培训的实际效果。同时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有些只具备小学文化,甚至是文盲,无专业技术特长,难以向非农领域和第三产业转移。
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短期外出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些短期外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保留着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每年除外出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季节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
四是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不灵,找不到挣钱门路。农民外出打工,也常常出现拿不到工资,不给签合同,任意延长劳动时间,缺乏基本的劳动保护,没有劳动保障等问题。
五是固守家园的落后意识还未从根本上转变。多年来,农民养成了守土为本的思想,宁愿守在家里过穷日子,也不愿外出创业挣钱,许多农民仍然抱着“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的心态,严重影响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
三、努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战略转移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任务,是在扩大农民就业的同时,提高农民就业的层次。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有大量的劳动力沉积在农村,农民增收还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有效地解决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进一步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把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意义,重视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工作,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程。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务开发工作的领导,调整充实县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具体责任和工作人员,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针、政策、工作目标及优惠政策,统筹安排,加大投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逐步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拓宽思路,消除顾虑,使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二)大力发展一、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战略。一是要大力发展各类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资源开发,来创办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发展,要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扶持;通过盘活现有企业存量资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二是要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借助于私营经济的积聚效应,进一步提高私营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引导有条件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进入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三是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我县经济基础好、地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镇的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建设发展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小城镇的繁荣,增加农民的就业门路。四是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等农产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吸收农村劳动力。同时,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拓展农副产品销售,转移剩余劳动力。
(三)建立完善的劳务供求信息网络。逐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准确地发布劳务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部门要定期调查了解可输出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准确掌握可输出资源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求职意向等信息,建立本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信息库。及时了解和通报劳动力需求和务工情况,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畅通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渠道。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为劳务输出转移搭桥铺路,加强对外出劳务人员的引导、服务和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性,为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各项优质服务。
(四)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综合素质。目前,劳动力市场已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企业对劳动力的专业技能要求逐步提高。加大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技能培训力度,成为劳务输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村青年的文化、技术水平。要大力发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对民工的技能要求,投入必要的资金,依托县农广校、示范户、致富能手、经纪人等,积极创办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基地,突出加强农村青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农民外出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使其在短期内获得实用技术,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做好外出农户承包土地流转工作。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外出农户可继续保留承包土地经营权,也可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入股和托管等形式进行流转。外出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时,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及时帮助办理有关手续,切实处理好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让外出人员安心在外。
(六)加快建立、健全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服务体系。发展统一、开放、公平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消除对民工在就业上的歧视。按照城乡统筹就业的要求,取消各种歧视性就业准入条件,清理现行县内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就业的限制性措施,逐步建立城乡就业的平等竞争机制。认真落实《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与农村劳动力及时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明确劳动关系,实行同工同酬待遇,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和劳动条件。逐步健全完善劳务人员养老、医疗等保险制度,切实保障劳动力转移人员的合法权益。
撰稿:李金花
第四篇:×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
新的转折阶段,处于“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机制有所弱化,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三)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全县5976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只有719人,仅占总人数的12%;初中学历者有4946人,占总人数的82.2%;初中以下学历者有311人,占总人数的5.2%。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则更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低素质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领域和转移面越来越窄,转移难度加大。
(四)农村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发展滞后。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我县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不通畅,各种劳动力专业市场和职业中介组织不完善,为农民外出务工服务的信息反愧中介服务和管理工作薄弱。加之,由于务工信息宣传传播方式单一,渠道不畅,农民不知道哪些地方有就业岗位,需要劳动力,对劳动力的素质有何要求等,外出务工还存在一定盲目性。
五、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一)加快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二次创业”,推动工业化进程,吸纳富余劳动力。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速工业化进程,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按照“两结合、一提高”的要求,加快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二次创业”步伐,依靠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加大结构调整和改制力度。进一步抓好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引导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从传统单一的服务行业中突破出来,转向创新性、开发性的农产品精深加工、贮藏保鲜、包装运输上来,竭力开辟发展的新途径和新领域。把企业做大做强,吸纳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
(二)加强小城镇建设,推动城镇化进程。通过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小城市规模升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盛州把元谋作为次级城市发展的重要机遇,科学布局,合理规划,逐步建成以县城为中心,重点城镇为区域经济次中心,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体系。最大限度发挥城镇辐射和集聚功能,不断开辟新的就业领域和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改革小城镇户籍制度,放宽农民迁入小城镇居住的限制,允许农民自主进城定居,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创造条件。
(三)培育劳动力市场,加快信息网络建设。要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目标,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网络互联、资源共享、分级使用、分步实施”的原则,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起统一、完备、规范的现代劳动力市场,保证劳动力流动的灵活性,使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县、乡两级信息网络建设,畅通信息来源渠道。充分发挥外出务工人员点多、面广、信息渠道宽的优势,努力建成政府、中介组织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信息渠道网络。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加强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等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保障就业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四)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要根据劳务市场需求变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充分利用县职业中学、成人技校和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学校现有资源和设备,以技能培训为主,相关经济、法律常识培训为辅,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特长、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劳动者,不断提升元谋劳务品牌,增强元谋民工的竞争能力。制定和完善农村教育长远规划,从抓好基础教育入手,落实好农村教育“两基”工作,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层次,从根本上改变低素质、低层次的格局,使未来的劳动者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劳动者。
(五)加强管理,完善服务,推动劳动力转移工作健康发展。加强管理,完善服务是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劳动部门在劳动力转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制定转移输出计划,分解下达各基层组织,使我县劳动力转移工作步入有领导、有组织、秩序井然、高效运作的轨道。要建立健全县乡劳务输出组织机构,强化对外输出功能。重视并做好社会劳动力管理基础性工作,继续搞好全县劳动力资源的调查、预测和登记,准确了解掌握劳动力资源状况。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做到有序转移,帮助农村劳动力不断更新观念,克服“小富即安”、舍远求近、唯有家乡好、不肯远离家等“小农”思想,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要强化劳务输出全过程服务,建立外出劳动力档案,从信息收集、合同签订、证件办理到招收、培训、输送各环节,提供“一条龙”服务,逐步实现劳动力转移由分散自发、盲目流动向有组织、成规模向外输送。
(六)切实保障务工者的合法权益。当前,外出务工人员遭受歧视,其合法权益难以受到保障的现象较突出。因此,必须建立和推行外出民工持卡务工制度,保证民工有序流动,为维护务工者合法权益奠定基矗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外出务工人员档案,定期收集反愧跟踪了解务工人员劳动生活情况,适时向外出务工人员提
第五篇:×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
×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
×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2007-02-06 12:27:19
强化管理完善服务
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
—某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
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全面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加速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城镇化进程是关键。
一、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整农村就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
障,也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大战略。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跨区域流动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新一代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既为城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促进了城镇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又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随着农业技术进步,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农业和农村内部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弱,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农村社会治安的稳定埋下了隐患。当前,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成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二、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
(一)发展现状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热区农业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增长较快,至××××年月,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达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高速增长,使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更加艰巨。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来抓。通过加大劳务输出宣传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多方寻找用工信息,加强信息反馈和跟踪服务等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全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
至××××年月止,全县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人(累计数),占全县剩余劳动力总数的,仅××××年至月,全县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人,其中,境外人,省外人,省内人,县内人。
(二)主要特点
⒈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加工业和服务业。从转移的行业和领域来看,加工业和餐饮、批发零售等服务业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全县名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加工业和服务业的人员居多数。
⒉省内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地区。因受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就业机会和就业观念的限制,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省内。全县名外出务工人员中,在国外实现就业的有人,占总数的;在省外实现就业的有人,占总数的;省内州内实现就业的有人,占总人数的。
⒊兼业性的短期转移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以兼业性的短期转移为主。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经商,转移的时间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少与外出务工收入的高低密切相关。在县内务工的人员大多属于此类。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转移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逐步得到了提高,但从整体来看,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还很低,与劳务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全县名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有人,占总数的;初中文化有人,占总数的;初中以下学历者有人,占总数的。
(二)有组织转移的劳动力比重不高。目前由于我县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中介组织也不够健全,加上组织引导工作不到位,使得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式比较单一,通过政府部门、单位及中介机构组织输出的比重小,经过亲朋好友介绍或自主转移的外出务工人员占有很大比例。特别是在县内实现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多是自发的、分散转移,由劳动部门和其他机构组织转移的人员所占比例不高。
(三)从业结构单一,层次低。从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所从事的行业看,大部分选择批发零售等服务业及加工制造。从业结构简单,就业面狭窄,且层次较低,外出务工人员多集中在以手工操作为主,技能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量大,工作条件差,报酬低。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发展不平衡。受就业观念和经济纯龅挠跋欤馗飨缯蚺┐甯挥嗬投乒ぷ鞣⒄共黄胶狻>孟喽月浜蟮纳角缯蚺┐謇投平峡欤媒戏⒋锏陌忧缯蚺┐謇投坡V年月,农村劳动力转移快的乡镇已达人,而转移慢的乡镇只有人。
四、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
(一)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综合效益差。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受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及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县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
后,城镇化水平低,××××年,全县城市化水平仅为,低于全州的水平,导致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弱。加之,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使得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延缓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
(二)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发展乡镇企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但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乡镇企业进入了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处于“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机制有所弱化,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三)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全县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只有人,仅占总人数的;初中学历者有人,占总人数的;初中以下学历者有人,占总人数的。受过专业技
术培训,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则更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低素质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领域和转移面越来越窄,转移难度加大。
(四)农村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发展滞后。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我县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不通畅,各种劳动力专业市场和职业中介组织不完善,为农民外出务工服务的信息反馈、中介服务和管理工作薄弱。加之,由于务工信息宣传传播方式单一,渠道不畅,农民不知道哪些地方有就业岗位,需要劳动力,对劳动力的素质有何要求等,外出务工还存在一定盲目性。
五、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一)加快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二次创业”,推动工业化进程,吸纳富余劳动力。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速工业化进程,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乡镇企业
个体私营经济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按照“两结合、一提高”的要求,加快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二次创业”步伐,依靠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加大结构调整和改制力度。进一步抓好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引导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从传统单一的服务行业中突破出来,转向创新性、开发性的农产品精深加工、贮藏保鲜、包装运输上来,竭力开辟发展的新途径和新领域。把企业做大做强,吸纳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
(二)加强小城镇建设,推动城镇化进程。通过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小城市规模升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省、州把元谋作为次级城市发展的重要机遇,科学布局,合理规划,逐步建成以县城为中心,重点城镇为区域经济次中心,各具特色的
小城镇建设体系。最大限度发挥城镇辐射和集聚功能,不断开辟新的就业领域和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改革小城镇户籍制度,放宽农民迁入小城镇居住的限制,允许农民自主进城定居,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创造条件。
(三)培育劳动力市场,加快信息网络建设。要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目标,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网络互联、资源共享、分级使用、分步实施”的原则,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起统一、完备、规范的现代劳动力市场,保证劳动力流动的灵活性,使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县、乡两级信息网络建设,畅通信息来源渠道。充分发挥外出务工人员点多、面广、信息渠道宽的优势,努力建成政府、中介组织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信息渠道网络。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加强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等
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保障就业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四)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要根据劳务市场需求变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充分利用县职业中学、成人技校和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学校现有资源和设备,以技能培训为主,相关经济、法律常识培训为辅,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特长、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劳动者,不断提升元谋劳务品牌,增强元谋民工的竞争能力。制定和完善农村教育长远规划,从抓好基础教育入手,落实好农村教育“两基”工作,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层次,从根本上改变低素质、低层次的格局,使未来的劳动者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劳动者。
(五)加强管理,完善服务,推动
劳动力转移工作健康发展。加强管理,完善服务是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劳动部门在劳动力转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制定转移输出计划,分解下达各基层组织,使我县劳动力转移工作步入有领导、有组织、秩序井然、高效运作的轨道。要建立健全县乡劳务输出组织机构,强化对外输出功能。重视并做好社会劳动力管理基础性工作,继续搞好全县劳动力资源的调查、预测和登记,准确了解掌握劳动力资源状况。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做到有序转移,帮助农村劳动力不断更新观念,克服“小富即安”、舍远求近、唯有家乡好、不肯远离家等“小农”思想,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要强化劳务输出全过程服务,建立外出劳动力档案,从信息收集、合同签订、证件办理到招收、培训、输送各环节,提供“一条龙”服务,逐步实现劳动力转移由分散自发、盲目流动向有组织、成规模向外输送。
(六)切实保障务工者的合法权益。
当前,外出务工人员遭受歧视,其合法权益难以受到保障的现象较突出。因此,必须建立和推行外出民工持卡务工制度,保证民工有序流动,为维护务工者合法权益奠定基础。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外出务工人员档案,定期收集反馈、跟踪了解务工人员劳动生活情况,适时向外出务工人员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