磊石乡九年制家长学校座谈会基本程序(共五篇)

时间:2019-05-12 11:26: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磊石乡九年制家长学校座谈会基本程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磊石乡九年制家长学校座谈会基本程序》。

第一篇:磊石乡九年制家长学校座谈会基本程序

磊石乡九年制家长学校座谈会基本程序

一、发放家长学校座谈会通知(会前2天)。

二、联系作经验介绍的家长准备发言稿。联系家长委员会的会长作发言准备。班主任、副班主任准备发言稿、PPT课件。

三、2:00家长到会填写家长学校听课签到表(电话号码、家庭住址)。

四、学校安排的家长学校讲座(一、二年级或全校)。

五、各班自行安排的座谈会内容:

1、优秀家长育儿经验介绍阶段: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长学生家长介绍特长培养经验等。

2、学校反馈阶段:

1)副班主任发言。

2)班主任发言:

a)班级情况;

b)月考、段考考试情况;

c)课堂、家庭作业情况。

3)、对家长、学生提出的要求(作业检查、签字、在家作息安排、参加家校通要求、午睡要求、夏天安全要求等)。

3、家长委员会会长发言(每班3名家委会委员):

4、学习下发的部分资料:学校资料、订单、家长反馈表等

5、留下部分学生家长单独交流。(黑板上写学生学号)

四、家长学校散会,个别交流。

第二篇:磊石九年制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宣传周的活动总结

磊石九年制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宣传周的活动总结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作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策部署,中共湖南省委法治湖南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南省教育厅等部门单位于今年9月9日印发了《关于开展2013年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周活动的通知》(湘法治办发„2013‟22号),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务必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根据上述通知精神和中共汨罗市委法治汨罗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我校2013年下半年在全校继续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周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高举活动主题升华活动内容

本次主题是: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我校组织全体师生全面学习活动的精神,依照活动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二、拓展活动时间提高活动实效

我校活动时间为11月1日至11月8日。在11月1日举行了启动仪式。各班均进行了气氛热烈的主题班会活动。并于11月3日举行了法制教育讲座。组织了法制宣传黑板报评比活动。此后每天都由德育处组织活动,继续深化活动主题。

三、丰富活动内容体现教育成果

围绕“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这一主题,我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宣讲与青少年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努力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养,增强青少年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大力宣传《宪法》、《国旗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着力培养中小

学生学法、守法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法律素养和依法维权能力,积极发挥广大青少年学生的主体意识,吸引其参与到法制教育活动中来。

进一步完善法制副校长队伍建设。学校按要求主动加强与法制副校长的联系,协助法制副校长开展工作。聘请了磊石派出所所长杨益为法制副校长,定期来校做法制讲座。

3.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我校积极动员村组、社区、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为留守学生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为受到不法侵害的儿童提供法律服务,帮助留守学生群体提高防范危险、抵御侵害、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能力,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由于我校组织严密,活动精彩。法制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这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附法制副校长名字:杨益联系号码:***

附图片:

学校朱新平校长在主持法制教育讲座

法制副校长在进行法制讲座

法制教育宣传黑板报大评比优秀黑板报

法制教育宣传黑板报大评比优秀黑板报

第三篇:入党基本程序

入党流程及流程图(2012-03-29 12:19:05)转载▼

标签: 分类: 那些团事儿

教育

1、自愿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

要求入党的同学应自愿向党组织递交书面申请,申请主要写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和本人主要表现。

2、确定入党积极分子 入党申请人经党小组推荐、党支部审查同意后,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党支部将入党积极分子报公共管理系党总支备案,并通知入党积极分子本人,指定两名正式党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

3、进入考察期

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期一年以上,自党支部确定其为入党积极分子之日算起。党支部每半年要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一次考察,每次考察情况要填入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工作顺序为:党小组(推荐意见)->支部对申请人的政治表现(量化积分)、遵守校规、学习成绩、参加活动等情况的了解意见->支委会讨论是否列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意见->考察意见->综合政审结论->党内外群众公开测评意见->支委会或支部大会讨论发展对象意见->党总支意见

4、听取党内外学生群众意见

党支部派一至两名正式党员召开座谈会,听取党内外群众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反映。①参加座谈会的党内外群众应为班级总人数的半数以上,不够半数的,党支部应加以说明。②座谈会应在考察期一年以上,支部拟列为发展对象之前召开。

③座谈会对拟发展对象赞成意见不足半数者,则取消其发展资格。

记录整理党内外评定意见反映要真实。并将测评表装入“党员材料档案”,(党员材料应转为正式党员后再与本人学籍档案合并)。

5、确定发展对象

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经过一年以上培养教育后,在听取党小组、培养联系人和党内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经党支部大会讨论确定为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写出自传(内容主要写本人简历、家庭主要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历史和现实表现情况)。

6、政治审查

审查发展对象本人,家庭主要成员和社会关系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政治历史和重要时期(特别是“文革”和**)及现实表现。

7、短期培训

学校党委(组织部)和公管系党总支对发展对象进行短期集中培训和考试。未经培训的不能发展入党。培训后要填写培训成绩登记表、颁发结业证书并由学校组织部盖章,装入入党材料档案。

8、确定入党介绍人

入党介绍人由两名正式党员担任,一般由培养联系人担任,也可由发展对象约请,或由党组织指定。

9、填写入党志愿书

发展对象填写《入党志愿书》,须经上级党组织同意,在入党介绍人的指导下,用黑色碳素或蓝黑墨水(不准用纯蓝)填写。填写时要忠诚老实、实事求是,不得有任何隐瞒和伪造。字迹要清楚,不得涂改。对《入党志愿书》上有的项目没有内容可填写时,应注明“无”。在“对党还有哪些需要说明的问题”一栏,主要填写需要向党说明,而其它栏目中不能填写的问题,或对某些栏目需要补充说明的问题。

10、支委会审查

召开支委会,严格审查发展对象填写的《入党志愿书》和有关材料、经支委会集体讨论认为发展对象合格和手续完备后,即提交支部大会进行讨论。

11、召开支部大会

★☆程序:

1、申请入党人汇报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本人履历、现实表现以及向组织说明的其它问题;

2、介绍人介绍入党人的主要情况,并对其能否入党表明意见;

3、支委会报告对申请入党人的审议情况;

4、与会党员充分发表意见,对申请入党人能否入党进行讨论;

5、采取举手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

6、申请入党的人对大会讨论情况表明自己的态度;

★☆注意事项:

1、到会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达到应到会的正式党员半数以上;

2、申请入党人及其入党介绍人必须参加支部大会;

3、讨论两个以上的人入党时,必须逐个讨论和表决; 4、支部决议应及时填写在《入党志愿书》上,决议内容包括申请人的优缺点,应写实到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数、表决结果及日期;

5、及时将《入党志愿书》、申请书、政审材料、培养教育和考察材料报党委审批。

12、组织员谈话

在审批接收新党员前,党总支书记、副书记或派党支部书记或支委其他成员同申请人谈话(2人以上),作进一步的考察。谈话前,党总支要对支部报来的入党材料进行审查,看材料是否齐全,手续是否完备(查看支部记录),并采取座谈或个别谈心的方式,听取党内外人员对入党申请人的反映。谈话中,主要了解被谈话人的入党动机,对党的认识和对党的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征求其对党需要说明的问题,帮助其提高对党的认识,指出努力的方向。谈话后,及时如实地将谈话人的意见填入《入党志愿书》。

13、党委审批

党委审批必须坚持集体讨论的原则,将审批意见填写在《入党志愿书》上,注明预备期的起止时间,并通知报批的党支部。

14、支部向本人发出入党通知书

党总支接到学校党委入党审批通知后,应及时通知学生所在党支部和本人并在党员大会上宣布。党支部应将上级党委批准的预备党员编入党小组活动,告诉其交纳党费的时间、规定等。

15、入党宣誓

预备党员必须面对党旗进行宣誓。

★☆入党宣誓仪式的程序:

1、唱国际歌;

2、党组织负责人致词;

3、新党员宣誓;

4、上级党组织代表讲话;

5、党员代表讲话;

6、新党员代表向党表示决心。

16、预备期的培养考察

预备期为一年,从支部大会通过预备党员之日算起。对预备党员地教育和考察,党组织通过听取本人汇报、个别谈心、集中培训、介绍人帮助等方式,每季度要讨论一次,发现问题及时同本人谈话。预备党员要自觉地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考察,经常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每季度要向支部书面汇报思想和工作一次。预备期满后,党支部要进行全面考察,并写出书面报告。预备党员转正材料(转正申请、个人思想工作汇报、党小组意见、党内外群众意见、党支部考察报告及发展材料)必须报学校组织部审查同意后,方可讨论审批。

17、预备期满

★☆考察合格——转正。

手续:

1.本人在预备期满前的适当时候向支部提出书面转正申请;

2、党小组提出意见;

3、党支部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

4、支委会审查;

5、支部大会讨论、表决通过;

6、预备党员材料报外语学院党总支

7、党总支报学校组织部审核;

8、学校党委审批。

党委对党总支上报的接收预备党员的决议,必须在三个月内审批,并通知报批的党支部。

★☆考察不合格——延长预备期。篇二:入党的基本程序

入党的基本程序

(一)、自愿提出入党申请,递交入党申请书

要求入党的同志自愿向所在单位党组织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主要写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和本人主要表现。

(二)、党章学习小组、党校学习

由基层党组织根据自愿的原则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的同学组成党章学习小组进行短期培训。对于党章学习小组考核合格的同学,党支部将择优推荐去参加党校学习,进一步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党章学习小组考核没通过的不能参加党校学习。党校学习,是基层党委要对发展对象进行短期集中培训,时间一般五至七天(或不少于四十个学时),内容是党的理论知识。没有参加党校学习并通过的是不能发展入党的。

(三)、团员推优

团员推优全称叫做:共青团组织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推优”是党赋予共青团组织的一项光荣任务,也是加强在青年中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措施。“推优”工作的具体步骤是:召开团员大会,团支部委员会介绍申请入党的团员的情况,团员进行民主评议,提出推荐对象;团支部委员会在对推荐对象进行认真考察的基础上,讨论推荐名单,填写推荐对象审核表,报上一级团组织审定;上级团组织进一步考察审核后签署意见,向党支部推荐。简单来说,首先由班级团支部召开团员大会讨论审定名单然后上报经管学院团总支,经过审核,由本人填写团员推优表并由班级团支部、学院团总支、党总支签署意见。

(四)、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建卡)

入党申请人经团组织(班级团支部)推荐、党支部大会审查同意后,便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党支部将入党积极分子报上级党委备案,同意后下发《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同时指定两名正式党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这里要注意,只有填写了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的同学才能算是入党积极分子,以往有很多同学认为只要递交入党申请书或者参加了党校学习的就是入党积极分子,这是非常错误的,一定要了解清楚。

(五)、进入考察期 考察期一年以上,自党支部确定其为入党积极分子之日算起。党支部每半年要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一次考察,每次考察情况要填入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填写考察意见时,要真实、具体、准确,既要有优点,也要写出缺点)。一般来说党支部会通过召开辅导员座谈、学生代表座谈来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表现情况。同时要求每位入党积极分子每一个季度应该向党支部书面汇报思想和工作一次,也就是说每个学期至少应该递交两份思想汇报。

(六)、确定发展对象

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经过一年以上培养教育后,在听取党小组、培养联系人和党内外群众(包括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内团组织和同学)意见的基础上,经党总支讨论,决定近期发展的入党积极分子,可列为发展对象,并要求其本人写出自传。在我们学院确定发展对象首先是要建卡满一年,其次班级团支部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德育答辩会,让建卡满一年的同学在台上讲一讲自己一年以来的表现,然后班级投票,选取一定名额的同学上报学院党总支,再由党总支讨论审核确定发展对象。

(七)、政治审查

审查发展对象本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以及在政治历史和重大政治斗争中(特别是“文革”和**)的表现。

审查发展对象直系亲属和关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情况。

这里,我们的同学都很年轻一般不涉及到重大政治历史或政治斗争,所以主要调查同学的直系亲属和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情况,通过发函到被调查人所在地党组织调查情况。

(八)、确定入党介绍人

入党介绍人由两名正式党员担任,一般由培养联系人担任,也可由发展对象约请,或由党组织指定。

入党介绍人的主要任务是:

1、向被介绍人解释党的纲领、章程,阐明党员的条件、义务和权利,认真了解被介绍人的入党动机、政治觉悟、思想品质、工作表现、经历等情况,如实向党组织汇报。

2、指导被介绍人填写《入党志愿书》,并认真填写自己的意见(填写入党介绍人意见时,向支部大会负责地介绍被介绍人情况。3、被介绍人批准为预备党员以后,应继续对他进行教育帮助,使他按期转为正式党员。

(九)、填写入党志愿书

到时候会由介绍人指导填写。

(十)、召开支部大会

程序:

1、申请入党人汇报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本人履历、现实表现以及向组织说明的其它问题;

2、党小组和介绍人介绍入党人的主要情况,并对其能否入党表明意见; 3、支委会报告对申请入党人审议情况;

4、与会党员充分发表意见,对申请入党人能否入党进行讨论;

5、申请入党的人对大会讨论情况表明自己的态度;

6、采取举手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

(十一)、上级党组织派专人同申请人谈话,作进一步考察 在审批接收新党员前,上级党组织要派专人同申请人谈话,作进一步的考察。谈话前,组织员要对支部报来的入党材料进行审查,看材料是否齐全,手续是否完备(查看支部记录),并采取座谈或个别谈心的方式,听取党内外人员对入党申请人的反映。谈话中,主要了解被谈话人的入党动机,对党的认识和对党的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征求其对党需要说明的问题,帮助其提高对党的认识,指出努力的方向。谈话后,及时如实地将谈话人的意见填入《入党志愿书》,并向党委汇报谈话情况。

(十二)、党委审批

(十三)、入党宣誓

预备党员必须面对党旗进行宣誓。举行入党宣誓仪式的时间,应尽可能在上级党组织批准预备党员后及时举行

(十五)、预备期的培养考察

预备期为一年,从支部大会通过预备党员之日算起。党组织通过听取本人汇报、个别谈心、集中培训、介绍人帮助等方式,对预备党员进行教育和考察,发

现问题及时同本人谈话。预备党员要自觉地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考察,经常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每半年要向支部书面汇报思想和工作一次。

(十六)、预备期满

如果考察合格,则可以转正。

手续:

1、本人在预备期满前适当时候向支部提出书面转正申请;

2、党小组提出意见;

3、党支部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 4、支委会审查;

5、支部大会讨论、表决通过;

6、上级党委审批。

如果考察不合格,可以延长预备期或取消预备党员资格。

对预备期满后不完全具备条件或犯有一定的错误,但还没有完全丧失预备党员条件,并且本人决心努力改正错误的,可延长预备期。延长时间最长不超过一年,最短不能少于半年。延长预备期必须经过支部大会讨论作出决议,填入《入党志愿书》,报上级党委。延长预备期期满后,由党支部根据其是否具备党员条件作出转为正式党员或取消预备党员资格的决议并报上级党委审批。

对在预备期内不能履行党员义务,确定不具备党员条件或犯有严重错误或延长预备期后经过教育考察已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应取消预备党员资格。取消预备党员资格必须经过支部大会讨论通过,支部大会决议填入《入党志愿书》报上级党委审批。

大学生入党基本程序(华北水院法学院)

一、自愿提出入党申请

要求入党的同志自愿向所在院系党组织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主要写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和本人主要

表现。

二、确定入党积极分子

入党申请人经党小组(团支部)推荐、支委会审查同意后,便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党支部将入党积

极分子报上级党委备案,并通知入党积极分子本人,指定两名正式党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

人。

三、进入考察期

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期一年以上,自党支部确定其为入党积极分子之日算起,要不定期地向党组织汇

报思想。

四、确定发展对象

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经过一年以上培养教育后,在听取党小组、培养联系人和党内外群众意见的基础

上,经由党支部委员会集体讨论确定为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写出自传(内容主要写本人简历、家

庭主要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的政历和现实表现情况)。

五、参加党课培训

申请入党的同学要参加学校党委的党课培训和结业考试,通过考试之后才能进一步发展。

六、确定入党介绍人

入党介绍人由两名或一名正式党员担任,一般由培养联系人担任,也可由发展对象约请,或由党组织

指定。

七、填写入党志愿书

发展对象填写《入党志愿书》,须经上级党组织同意,在入党介绍人的指导下,用钢笔或毛笔填写。

并要求其填写时要忠诚老实、实事求是,不得有任何隐瞒和伪造。字迹要清楚,不得涂改。对《入党

志愿书》上有的项目没有内容可填写时,应注明“无”。在“对党还有哪些需要说明的问题”一栏,主要填写需要向党说明,而其它栏目中不能填写的问题,或对某些栏目需要补充说明的问题。

八、支委会审查

召开支委会,严格审查发展对象填写的《入党志愿书》和有关材料、经支委集体讨论认为发展对象合

格和手续完备后,即提交支部大会进行讨论。

九、召开支部大会

程序:

1、申请入党人汇报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本人履历、现实表现以及向组织说明的其它问题;

2、党小组和介绍人介绍入党人的主要情况,并对其能否入党表明意见;

3、支委会报告对申请入党人的审议情况;

4、与会党员充分发表意见,对申请入党人能否入党进行讨论;

5、采取举手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

6、申请入党的人对大会讨论情况表明自己的态度;

注意事项:

1、到会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达到应到会的正式党员半数以上;

2、申请入党人及其入党介绍人必须参加支部大会;

3、讨论两个以上的人入党时,必须逐个讨论和表决;

4、支部决议应及时填写在《入党志愿书》上,决议内容包括申请人的优缺点,应写实到有表决权的

正式党员数、表决结果及日期;

5、及时将《入党志愿书》、申请书、政审材料、培养教育和考察材料报党委审批。

十、组织员谈话

在审批接收新党员前,要指派党委组织委员、组织员、其它党委成员同申请人谈话(2人以上),作

进一步的考察。谈话前,组织员要对支部报来的入党材料进行审查,看材料是否齐全,手续是否完备

(查看支部记录),并采取座谈或个别谈心的方式,听取党内外人员对入党申请人的反映。谈话中,主要了解被谈话人的入党动机,对党的认识和对党的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征求其对党需要说明的问

题,帮助其提高对党的认识,指出努力的方向。谈话后,及时如实地将谈话人的意见填入《入党志愿

书》,并向党委汇报谈话情况。

十、党委审批

党委审批必须坚持集体讨论的原则,将审批意见填写在《入党志愿书》上,注明预备期的起止时间,并通知报批的党支部。

十一、支部向本人发出入党通知书

党支部接到上级党委入党审批通知后,应及时通知本人并在党员大会上宣布。党支部应将上级党委批

准的预备党员编入党小组活动,告诉其交纳党费的时间、规定等。

十二、入党宣誓

预备党员必须面对党旗进行宣誓。

入党宣誓仪式的程序:

1、唱国际歌;

2、党组织负责人致词;

3、新党员宣誓;

4、上级党组织代表讲话;

5、党员代表讲话;

6、新党员代表向党表示决心。

十三、预备期的培养考察

预备期为一年,从支部大会通过预备党员之日算起。对预备党员地教育和考察,党组织通过听取本人

汇报、个别谈心、集中培训、介绍人帮助等方式,每季度要讨论一次,发现问题及时同本人谈话。预

备党员要自觉地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考察,经常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每季度要向支部书面

汇报思想和工作一次。预备期满后,党支部要进行全面考察,并写出书面报告。预备党员转正材料(转正申请、个人思想工作汇报、党小组意见、党内外群众意见、党支部考察报告及发展材料)必须报

市委组织部审查同意后,方可讨论审批。

十四、预备期满考察合格,向当组织提交转正申请书。手续:

1、本人在预备期满前的适当时候向支部提出书面转正申请和本人的总结; 2、党小组提出意见;

3、党支部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 4、支委会审查;

5、支部大会讨论、表决通过;

6、上级党委审批。

党委对党支部上报的接收预备党员的决议,必须在三个月内审批,并通知报批的党支部。延长预备期

注意事项:

对预备期满后不完全具备条件或犯有一定的错误,但还没有完全丧失预备党员条件,并且本人决心努

力改正错误的,可延长预备期。延长时间最长不超过一年,最短不能少于半年。延长预备期必须经过

支部大会讨论做出决议,填入《入党志愿书》,报上级党委。延长预备期期满后,由党支部根据其是

否具备党员条件做出预备期内不能履行党员义务,确定不具备党员条件或犯有严重错误或延长预备期

后经过教育考察已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应取消预备党员资格。取消预备党员资格必须经过支部大会讨

论通过,支部大会决议填入《入党志愿书》报上级党委审批。

简化程序总结:写入党申请书——入党积极分子——(至少过一年)入党发展对象——(再过一年并

通过党校考试)——预备党员——(再过一年)正式党员。篇四:入党流程图及入党基本程序(收藏版)入党流程图及入党基本程序(收藏版)

一、自愿提出入党申请

1、要求入党的同志自愿提出入党申请并上交入党申请书。

2、入党申请人在党代表的指导下填写入党申请书。

二、参加党校培训

1、积极要求入党的青年团员可以参加党校培训。学院每年新生报道后举办。

2、通过党校培训,端正入党动机,提高理论基础。

三、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思想

积极入党的同志每个月需向党组织汇报一次

1、对每一时期中心任务或党的号召的认识态度

2、参加重要活动或学习重要文件所受的启发教育及体会

3、个人利益同国家、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的认识和态度

4、当前的思想状况、工作情况、学习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5、其它需要向党组织汇报的问题。

四、团组织荐优

1、党校毕业且入党申请书交满6个月以上(中学阶段可连续计算),根据《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团委团员荐优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进行荐优。

2、被荐优的同学填写荐优表格,经党支部批准并公示后即成为一般入党极积分子.3、由党支部指派专门联系人(一至两名正式党员)对其进行培养考察。并由联系人填写《第三临床医学院学生党支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卡》。

五、进入考察期

1、确定一般入党积极分子6个月后,经支部党员大会讨论可定为重点入党积极分子。由联系人与重点培养对象一起填写《申请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

2、确定为重点入党积极分子满6个月的同学,经支部党员大会讨论(由各支部书记填写《重点培养对象发展前调查表》)并上报党委副书记审核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即发展对象),并

公示。

六、政治审查

被批准为重点培养对象后,党支部将对其进行政治审查,其中包括外调和群众调查。

1、外调

进行外调时审查发展对象直系亲属和关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情况。

2、群众调查

进行群众调查时党支部派一至两名党员召开座谈会,听取党内外群众对建党重点培养对象的反映;座谈会党外群众一般不少于8人,不够8人的,支部应加以说明。且座谈会结束后,需要这8名党外群众亲笔签名。

七、入党前考试

被批准为重点培养对象后,党支部要对发展对象进行入党前的考试,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文件。考试不合格者延期发展

八、填写《入党志愿书》

1、党支部把建党重点培养对象的所有资料上交上级党委分管书记和组织部门进行审查,对符合要求的发展对象下发《入党志愿书》。

2、发展对象填写《入党志愿书》需在党代表的指导下用钢笔认真填写,并有两名正式党员作入党介绍人。

九、召开支部大会

1、申请人读《入党志愿书》,介绍人介绍情况,党代表介绍情况,发展对象谈认识决心。

2、大会表决并作出决议,支部负责人作总结。

3、支部大会进行讨论后支部书记填写好支部决议后上交上级党组织。

十、组织员谈话

1、谈话前,组织员要对支部报来的入党材料进行审查,看材料是否齐全,手续是否完备。

2、谈话后,及时如实地将谈话人的意见填入《入党志愿书》。

十一、党委审批

1、党委审批必须坚持集体讨论,不能个人说了算,更不能以党政联席会的形式讨论审批党员。

2、党委审批的意见要填写在《入党志愿书》上,注明预备期的起止时间,并通知报批的党支部。

十二、入党宣誓

预备党员必须面对党旗进行宣誓。

入党宣誓仪式的程序:

1、唱国际歌;

2、党组织负责人致词;

3、新党员宣誓;

4、上级党组织代表讲话;

5、党员代表讲话;

6、新党员代表向党表示决心。

十三、预备期的培养考察

1、进入预备期由入党介绍人和预备党员一起填写《预备党员考察表》。

2、对预备党员的教育和考察,党组织通过听取本人汇报、个别谈心、集中培训、介绍人帮助等方式,每季度要讨论一次,发现问题及时同本人谈话。

3、预备党员要每2个月要向支部书面汇报思想和工作一次。

十四、转为正式党员

1、预备期满,预备党员提出书面转正申请。

2、各支部书记填写《预备党员转正前调查表》进行全面考察后上交上级党委分管书记和组织部门进行审查,批准同意后召开支部大会,讨论通过转为正式党员并进行公示。篇五:入党的基本程序

入党的基本程序

一个人从党外群众成为一名党员,按程序须经过: 入党申请人(向党组织提出入党书面申请的人)、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申请人提出入党申请一般3个月后,经党小组和团组织推荐,支委会研究确定,列入入党积极分子,填写《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经过一年以上的培养教育,准备近期内发展,参加入党前的集中培训,填写《入党志愿书》)、预备党员(发展对象履行入党手续,被批准接纳入党,但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正式党员(预备党员经过一年预备期的教育考察,确实具备条件的,按期转为正式党员)的身份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也体现了一个人政治上的成熟度。

(1)做好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工作。

1、递交入党申请书

要求入党的必须由其本人向党组织提出申请。支部要将入党申请人划入一个党小组进行考察培养。

入党申请书有四个内容:①本人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和对待入党的态度等;③本人的工作、思想和学习情况;③今后如何努力以实际行动争取入党;④本人自然情况,履历、政治历史和奖励、处分情况及家庭成员、主要社会关系情况等。

2、确定入党积极分子(一般写申请3个月以后)

①由支部组织委员审阅申请入党申请书(格式、内容)。

②党小组或团、妇组织,根据递交申请书者的表现向支部推荐,作为入党积极分子。③支部召开支委会或支部大会对申请人的实际表现和党、团、妇推荐,按入党积极分子条件全面衡量,确定入党积极分子。

④党支部指定两名正式党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联系人,负责进行联系培养。⑤把支委会确定的入党积极分子向支部大会公布(如是开支部大会确定的就直接上报)并报上级党委备案。

【上级党委接到党支部上报备案的入党积极分子花名册后,如无不同意见,应及时向党支部下发《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并由党支部按《考察表》的项目负责填写和保管。】

3、填写《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

①基本情况个人填写。

②其他栏目由支部及联系人填写。

③建立入党积极分子档案,主要应包括a、入党申请书;b.自传、思想汇报; c、《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d、妇女组织推优材料;e、本人向党组织交待及说明 问题的材料等项内容。

【入党积极分子档案由党支部妥善保管,材料袋封面上要有姓名、年月日和材料目录等。】

4、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培养考察

①进行经常教育:第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教育;第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第三,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第四,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人生观教育;第五,怎样争取做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的教育。

②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内有关活动。

③交任务,压担子,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提高

④经常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

⑤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定期(至少半年一次)考察,填写《考察表》。一是考察政治立场;二是考察思想觉悟;三是考察工作表现;四是考察组织纪律观念;五是考察他们本人的历史、家庭主要成员和联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

【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管理。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入党积极分子工作调动时,调出、调入单位党组织要认真进行交接并继续做好培养教育工作。】

5、选送培训

党支部对经过一年以上培养、教育、考察,准备近期发展的入党积极分子,由支委会研究决定,报党委审核同意后,参加入党前5—7天(40个学时)的集中短训,并把学习培训情况载入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

【没有经过短训的,不能发展入党。对准备近期发展的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入党前短期集中培训与积极分子平时的经常性培训教育是有区别的,短期集中培训有规定时间、内容,进行测试,个人小结等。】

(2)履行发展手续

6、向党支部推荐发展对象

由党小组把经过一年以上培养,已基本具备党员条件的积极分子,推荐给支部作为发展对象。

7、确定发展对象

党支部先召开支委会,第一,详细听取培养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过程的汇报及意见。第二,听取党小组的讨论意见(党小组的讨论意见不作为必经的程序和手续)。

①召开党员大会进行民主测评。

②听取党内外群众意见。

③据民主测评情况,支委会全面分析研究,形成统一意见,确定发展对象。

④培养人、党小组、支委会应根据培养考察情况如实把意见填入《考察表》。⑤在公开栏进行公示(一般7—10天),接受大家的监督。

【公示期满后,党支部要认真审阅和分析群众对发展对象的意见,并形成公示结果书面材料。】

8、党支部对发展对象进行政治审查

①政审方法:一是同发展对象谈话,二是查阅发展对象的档案,三是函调或派人外调。②政审的内容主要有:一是政治态度;二是政治表现;三是政治历史;四是政治关系。③政审结束后要在《考察表》内填写政治审查综合报告。

【政审要求:全面了解情况,不带框框,不偏听偏信,保守机密,不要外泄政审情况;如实向党组织汇报调查情况;不随意扩大审查范围。】 9.报上级党委审查(设总支的应先报总支审查)

支部确定发展对象后,应及时向党委报告,并附送:《入党申请书入》、《考察表》、外调材料、思想汇报、培训登记表、妇女组织推优材料、测评公示结果等材料。

10、上级党委对发展对象进行预审

审查同意后方可发给《入党志愿书》

11、填写《入党志愿书》

①支部派入同申请人进行谈话。

②确定入党介绍人,一般由负责培养的联系入担任,也可由支部其他正式党员担任。(介绍人的主要任务:一是指导按要求严格填写《入党志愿书》,并在《入党志愿书》中认真填写自己的介绍意见。介绍意见不能笼统地概括,要写出入党申请入的优缺点,对其情况作全面的介绍。二是在党支部党员大会讨论时,负责介绍发展对象的有关情况。介绍人的发言具体详尽一些。三是在发展对象被批准为预备党员以后,继续对其进行帮助教育,使其按期转为正式党员。)③支部组织委员审查《入党志愿书》是否规范。

12、召开接收预备党员的支部党员大会

做好支部党员大会的准备(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召开支委会,对发展对象的《入党志愿书》进行严格审查把关。二是准备好政治审查报告(可在《考察表》的政审综合情况的基础上修改),这是党委审批的主要依据之一。三是草拟支部大会决议。其内容:对申请人的基本评价;支部大会表决情况(留有空格,根据党员大会实际情况再填写)。四是确定接收预备党员支部大会的开会程序、时间、地点,列席会议入员,同时通知党员作好参加会议准备。五是找发展对象谈话,向他说明支委会准备召开发展党员的支部大会的决定和如何参加支部大会。六是将召开党员大会时间报告上级党委。)做好会前各项准备工作后,按以 下程序召开党员大会:

①会议主持人应先报告出席会议的党员人数,提出会议的具体要求。必须超过应到会半数以上的正式党员参加,会议有效。

③发展对象汇报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本人简历,现实表现,以及应向党组织说明的其他问题。

③党小组和介绍人介绍发展对象的培养情况,并对其能否入党提出意见。④支委会向支部党员大会报告对发展对象的考察、审议情况。⑤与会党员充分发表意见,对发展对象能否入党进行讨论。

⑥发展对象对支部大会讨论的情况表明自己的态度。

⑦采取举手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赞成人数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的半数,才能通过接收发展对象为预备党员的决议。因故不能到会的正式党员向支部提出书面意见的,应统计在票数内。

13、填写支部大会决议

支部大会决议通过后,要将支部大会对申请入党的人的基本评价,表决情况(包括支部应到会党员数、实到会党员数等。其中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数,表决是赞成、反对和弃权的人数及表决结果),支部名称、通过表决的日期等写进《入党志愿书》中有关栏目,并由支部书记签名盖章。

【召开接收预备党员支部大会应注意的事项: 一是支部大会讨论两个以上的人入党时,必须逐个讨论、表决、记录。二是支部要指定专人(组织委员)做好记录。会议记录要写清:会议时间、地点、内容、主持人、记录入、党员总数,实到和缺席党员人数(写明缺席原因),参加会议的预备党员和列席人员名单,会议讨论情况,表决形式及结果。三是讨论接收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发展对象本人和介绍人必须参加,如因故不能参加会议时,大会应改期召开。如有一名介绍人不能出席,但会前已向支委会做了介绍,大会可以召开,会上可由一名委员或另一名介绍人转达他的意见。四是在召开接收预备党员大会之前,要提前通知与会党员做好准备。会上,主持人要善以引导,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

五是大会表决时,发展对象不必退席。】

14、上级党委派人谈话

上级党委要派两个人(其中必须有一名党委委员)与支部通过的预备党员谈话,进一步了解其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及各方面的表现,提出要求和希望,在《入党志愿书》内填写谈话情况,表明其可否入党的意见并签名盖章。

15、召开党委会审批

党委会集体审批后,向支部发出《批准入党通知书》,写清被批准接纳为预备

党员的预备期从何时起至何时止。

16、填写党委审批意见

【上级党委审批应注意事项:支部大会通过发展党员的决议超过三个月的党委尚未审批的,考虑到情况有所变化应予以退回,经过支部大会复议后,再报党委审批。其入党时间从支部大会复议通过之日算起。支部大会通过发展党员的决议超过六个月的,党委尚未审批的,支部决议不再生效,所填的《入党志愿书》作废,经支部大会讨论。需要发展的,要重新履行入党手续。】

17、预备党员谈话

党委审批后,支部书记或组织委员要及时同新党员谈话。

①通知本人被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的时间,预备期限,指明优缺点和今后努力方向。②介绍支部情况,说明党内有关生活制度,缴纳党费的有关规定,并将预备党员编入一个小组参加组织生活。③向预备党员提出要求并在支部党员大会上宣布党委批准接收新党员名单及有关事项。

18、入党宣誓

①预备党员举行入党宣誓仪式的时间,应在上级党委批准之后尽快进行。②宣誓一般在基层党委或支部举行,不宜在党小组举行。

③由党委组织的宣誓仪式,党委领导、参加宣誓的预备党员所在党支部或党小组负责人都要参加,还可适当地吸收一些人党积极分子参加。邀请一些党员和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由支部组织的宣誓仪式,支部全体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都要参加。④会场的布置要求。庄重、朴素、整洁,主席台正中悬挂党旗,在上方悬挂“入党宣誓大会”横幅,还要把“誓词”印发给每个参加宣誓的预备党员,以便宣誓时跟读。

⑤宣誓

宣誓人应持立正姿势,面向党旗,举右手握拳、过肩,除解放军战士外,均应脱帽。

【誓词由党组织负责人逐句领读,宣誓人齐声跟读。领誓人读完全部誓词,之后,宣誓人分别报自己的姓名,在印发的“誓词”上签上姓名,并归入党员档案。】(3)做好预备党员的管理、考察和转正工作

19、继续培养、考察 ①继续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②分配相应的工作任务;③听取党内外意见;④经常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⑤介绍人至少半年一次向支部报告预备党员培养考察情况。

第四篇:石磊考研政治经典总结(必须打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 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四,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斗争性首先引起事物的量变,一旦矛盾双方的斗争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⑤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联系:

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含义和特征); 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③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发展:

①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腹,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

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

②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正、反、换)。

③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是有限的,世界的无限发展是由无数个事物有限的发展过程的集合而成的。

3、三个三是指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1)质量互变规律:

①度的原理: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把握事物的度,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做到胸中有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

把握事物的度,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掌握“适度”的原则,不能随意超出事物所允许的范围。②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2)否定之否定规律: ①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②辩证的否定观的原理:

第一,辩证否定观认为,事物否定的根源存在于事物的内部,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否定是批判和继承、克服和保留的统一。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肯定之中有否定,否定之中有肯定。

(3)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见一个一。

4、四个四是指四对范畴:原因与结果,现实与可能,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 ①现象和本质(并列,都有); ②必然与偶然(并列,都有); ③原因与结果(并列,都有); ④现实与可能(并列,都有)。⑤形式与内容(从属)

(三)、认识论(三个一,一观一论一方法)10个原理

1、一观——真理观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②真理的具体性的原理

③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④真理的价值性与客观性的原理:

第一,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价值性。

第二,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附加任何主观随意想象的成分。

第三,真理的价值性是从真理对主体的意义和效用上考察,是对真理的作用、意义、功能的揭示和反映。

第四,真理的价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观性为基础的。⑤价值的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原理:

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

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人的需要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

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是否能实现价值的满足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另外,同一客体对于不同的主体的价值满足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

⑥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原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2、一论——认识论

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统一,是指认识、理论要同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的具体实践相适应。认识、理论要根据具体实践不断地补充、丰富和完善。

所谓历史的统一,是指认识、理论要同不断发展的实践相适应,要根据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落后于实践。④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无限发展的全过程。

3、一方法——辩证思维方法。

注意:辩证思维方法、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见03年、04年真题)

(四)、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的因素、规律、特点和动力)15个原理

1、因素:

①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③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规律: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3、特点:

①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原理; ②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原理; ③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原理。

4、动力:

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④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⑥社会革命和改革推动着社会发展;

注:本章还有一个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意义总结

一、唯物论的方法论意义:

1、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客观规律办事。

2、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其一,在认识世界时,由于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

其二,在改造世界时,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目的的需要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从而限制和防止规律的有害作用,利用其有利作用。

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

1、把握矛盾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分析方法):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解决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但要抓重点、抓关键、看主流。

2、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3、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应该做到与时俱进。

4、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应该既要看到量变又要看到质变,注意特殊量变引起的质变。

三、认识论的方法论意义:

1、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2、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四、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意义:

1、要尊重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要尊重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

3、要尊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4、要尊重社会存在的第一性,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按照模板写哲学五年真题

1、(2011、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答: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注重实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发挥的作用,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消极,不过分,不要为所欲为,不要无所作为。

上述材料指出:人类每天都在产生垃圾,人们处理垃圾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焚烧,一个是掩埋,这样垃圾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垃圾总量一天比一天多,后来,一句“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让人茅塞顿开,垃圾可以回收利用,乃再生资源。这样垃圾问题基本解决。上述材料中的“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既看到垃圾是废物的一方面,又看到正确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将垃圾“变废为宝”,全面的看问题,这是材料的合理性。而焚烧和掩埋传统的处理方法只看到垃圾的一方面,没能正确处理垃圾问题,片面的看问题,这是材料的不合理性。上述观点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2)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答:矛盾分析方法是指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解决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但要抓重点、抓关键、看主流。

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正视矛盾,认识到人类每天必然产生大量的垃圾问题,我们不能回避矛盾,根据矛盾的特殊性处理垃圾问题,“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把垃圾变废为宝,分类处理垃圾问题,我们的实践活动就能成功!

2、(2010、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答:上述材料讲述的梅兰芳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的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其哲学依据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原理;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理。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导致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

答: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和谬误是辨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真理和谬误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真理离不开谬误,任何真理都离不开谬误,离开了谬误,真理也不存在了。谬误离不开真理,任何谬误都离不开真理,离开了真理,谬误也不存在了。真理和谬误相互渗透,真理渗透着谬误,谬误渗透着真理。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真理能转化成谬误,谬误转化成真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正确处理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上述材料讲述的梅兰芳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的小故事。梅兰芳正确的处理真理和谬误的关系,凭借对剧情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解,以及自身具有深厚的艺术实践功底,所以能化险为夷,变失败为成功。

(3)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

答: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3、(2009、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6分)

答: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认为:现象和本质是辨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现象和本质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现象和本质相互依存,现象离不开本质,任何现象都离不开本质,离开了本质,现象也不存在了。本质离不开现象,任何本质都离不开现象,离开了现象,本质也不存在了。现象和本质相互渗透,现象渗透着本质,本质渗透着现象。现象和本质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现象能转化成本质,本质转化成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既要看到现象,又要看到本质。

上述材料讲的是华佗给同样是犯了一种病的两个人治病开了截然不同的处方,两个人按照不同的处方治疗完全康复的故事。华佗既看到病人生病的现象,又看到病人生病的本质,华佗对症下药正是透过了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使病人康复,全面的看问题,这是材料中的合理性。而两个病人只看到现象,没看到本质,孤立的看问题,这是材料中的不合理性,两个病人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认为:原因和结果是辨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原因和结果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原因离不开结果,任何原因都离不开结果,离开了结果,原因也不存在了。结果离不开原因,任何结果都离不开原因,离开了原因,结果也不存在了。原因和结果相互渗透,原因渗透着结果,结果渗透着原因。原因和结果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原因能转化成结果,结果转化成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既要看到原因,又要看到结果。

上述材料讲的是华佗给同样是犯了一种病的两个人治病开了截然不同的处方,两个人按照不同的处方治疗完全康复的故事。华佗既看到病人生病的原因,又看到病人生病的结果,华佗对症下药,使病人康复,全面的看问题,这是材料中的合理性。而两个病人只看到结果,没看到原因,孤立的看问题,这是材料中的不合理性,两个病人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4分)答:这个故事对给我们的启示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求我们具体分析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们才能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如果我们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就不能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所以要想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上述材料讲的是华佗给同样是犯了一种病的两个人治病开了截然不同的处方,两个人按照不同的处方治疗完全康复的故事。华佗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正确处理病人生病的现实,使病人康复。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应该像华佗那样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就能成功。

4、(2008、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医生换位体验”活动中蕴含着何种哲理?

答:上述材料“医生换位体验”活动中蕴含着的哲理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材料中医生和患者之间存在着对立、同一的关系,对立表现在二者的身份不同,同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有着共同的目标。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2)从人的本质属性说明为什么“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渗透着社会属性,自然属性从属和包含于社会属性之中。上述材料“医生换位体验”活动中“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这讲的是人的自然属性。“更要看到生病的人”,这说的是人的社会属性。医患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3)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辩证法该如何对待和处理?

答: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辩证法我们应该看到:矛盾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能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的、具体的分析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正确的方法化解矛盾。

5、(2007、34)试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角度分析以下问题:

(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会“全错了”?

答: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之所以发生错误,其哲学依据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 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原理;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理。因而他的想象缺乏客观的现实基础,势必造成他对成仿吾的想象与实际脱节。

(2)丁玲对成仿吾的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

答:丁玲对成仿吾的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启示是要看到认识过程的复杂性。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做到:第一,经过实践和调查研究,掌握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特别要抓住表现事物本质的主要事实。第三,事物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认识也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不断深化。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上述材料中丁玲之所以犯错误就是因为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我们克服这种错误,我们的实践就能成功!

第一部分(34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如果34题考哲学就按照七步走答题模板和六种解题技巧去解题:

1、先写......认为:

①唯物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②辩证法: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

③认识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④唯物史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2、写出材料反应的第一个原理,并指出方法论意义。

3、概括材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或摘抄材料。

4、指出材料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并反对错误。

5、再写一个原理,并重复3、4操作。

6、此外,多写几个原理但不必解释。如果实在不会就写两个万能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和矛盾普遍性的原理),但着重考虑三个黄金原理(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7、下结论: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注:①如果分值较小去掉第五步。

②如果题目给出原理,去掉五、六步。

二、34题还有一种可能用哲学原理分析政治经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原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其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种决定具体表现在: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主要表现为: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实际过程和情形是十分复杂的。新的生产关系总体上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但并不排除它的某些环节或方面不适合生产力状况而阻碍其发展;旧的生产关系总体上基本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但也不排除它的某些环节或方面的调整和改变,能够暂时地、局部地对生产力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它为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提供了基本观点和方法。其次,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

第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表现在: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由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因而它必然在上层建筑领域也占统治地位,并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由于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对独立性,其改变有早有晚、有快有慢。这种情况决定了上层建筑中思想文化领域里新旧斗争的长期性。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从服务的方向上看,一方面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排除反对自己的对立物。从服务的方式看,上层建筑通过法律、经济、思想等手段的调控来为经济基础服务。从服务的效果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促进、阻碍两种情况。

第二、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则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力量。社会主义国家里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上层建筑中的核心政治力量,其先进性的发挥,就集中表现在它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第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这是因为:新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总有某些不完善的地方;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使它有脱离经济基础的倾向;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会立即在上层建筑中得到反映;上层建筑仍然维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命题角度与例题: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内容及其实质

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的二者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这一规律表明,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决于经济基础的状况。

②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而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符合自身利益和要求的“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分权制衡”、“社会契约”、“自由、平等、博爱”等政治思想,并以此为指导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制国家。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曾经起过重要的进步作用,但其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第一,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的选举事实上是有钱人的游戏,是资本玩弄民意的过程。

第二,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由于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私有制和资本特权的基础上的,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富人与穷人之间存在着事实上严重的不平等,资本主义法律的实质是将这种不平等合法化。

第三,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其多党制则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因此,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是服从于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压迫需―的政治工具。

③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是通过论证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合理性、资本主义民主的普遍性等观念来实现其维护职能的。

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这种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一方面把资产阶级的 阶级意识内化为本阶级成员的基本信念;另一方面又可以成为统治阶级进一进行阶级实践的指导思想,成为这个社会制度的理论辩护者。

对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在长期发展中创造出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出丰富的精神成果。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些思想文化成果有相当一部分是以意识形态的形式或包含在意识形态中被保存下来的。这些思想文化成果同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就和体现。但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来并经过一段时期的巩固和发展以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主要起着巩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维护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为资产阶级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做论证的作用,因而其社会作用就开始走向反面,逐渐地与历史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正确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律的思想理论和观念,我们应加以学习、参考和借鉴;而其中反映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对社会生活进行了扭曲反映的、为了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需要而有意编造出来欺骗民众的虛假理论,则必须加以分析鉴别和批判。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的内容及其实质

①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的表现:

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由以所有权和控制权统一于资本家自身的个体资本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以私人资本联合占有生产资料的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法人资本所有制兴起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第三、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第四、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第五、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第六、政治制度的变化。

②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当代资本主义仍然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导致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制度基础并没有改变。尽管资本占有的社会性提高了,但资本雇佣劳动的制度依然存在并运行着,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并没有改变。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支配与反支配、剥削与反剥削的斗争依然在进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经济特征。

3、运用唯物史观相关原理对金融风暴的原因、后果进行分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第二,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深化不断发展的最突出表现,就是频繁出现并不断加深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国家尽管采取了多种措施,但仍然不能消除经济危机。但在当今,经济危机的形态发生了若干变化,比如:危机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干扰减轻,破坏性减弱,生产下降的幅度减小,失业率有所降低,企业破产的数量减少;危机周期的长度缩短;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即危机阶段、萧条阶段、复苏阶段和高涨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如过去那样明显;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大规模的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即相对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发生了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制度无法消除,因此,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也无法消除。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困难:经济周期停滞和经济危机始终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法解决的痼疾。失业率居高不下,结构性失业持续存在,贫富差距继续扩大。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持续扩大。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中也存在着结构性问题,金融体制过度自由化,体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监管导致金融危机爆发。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存在的深层矛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克服市场经济弊端的同时又带来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矛盾。科技革命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又造成结构性失业,加速了社会分化。资本主义经济在全球扩张中也造成各种矛盾的加剧。跨国乃至全球经济活动在极大地扩展经济发展空间的同时又造成经济失控现象。资本主义深层矛盾的本质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体制的调整表现在:①调整经济政策,建立国家宏观调节机制,包括利用财政货币政策,实行社会福利制度等,寻求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的最佳结合点。②调整所有制形式,大大提高资本的社会化程度,经济结构不断变化。③调整经济关系,主要反映在微观、宏观和国际经济关系等方面。④国家垄断资本同盟得到发展。这是经济关系的调整在区域经济中的明显表现,欧洲一体化是最为突出的例子。

尽管上述调整政策产生了一些积极的效果,但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深层矛盾没有改变,所以此次源自美国的世界金融危机爆发是不可避免的。

4、运用唯物史观相关原理分析马克思提出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也称“两个不可避免”),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制度的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导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和对抗的尖锐化,以及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社会危机,从而促使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需要相应的主客观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问出现矛盾冲突,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基本矛盾的发展、激化有个过程。我们既要坚定树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要面对现实,坚持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地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脚踏实地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

当今世界,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没有因为西方国家经济、科技的发展而有本质的改变。但是,自从社会主义这个资本主义的对立面在世界上出现,并且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千方百计同社会主义进行斗争,这种斗争尽管形式不断变换,但从未停止过;另一方面,他们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和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运行、管理机制作了不少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能够容纳现实的生产力,而且生产力还在发展,资本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有一定程度的缓和。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西方国家大力发展新经济,加速推动经济全球化,在造成西方国家的财富不断增加的同时,也使这些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加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最终将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

5、运用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原理分析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观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发展过程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从纵向方面看,表现为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性是社会形态运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人类的总体历史过程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多样性是指不同的民族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从横向方面看,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身特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这种统一性基础上的多样性,充分显示出人类以及各个民族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及其创造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革命实现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来看,一定的社会形态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不可能出现先进的生产关系长期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出现落后的生产关系能够长期容纳先进的生产力的现象。但是,如果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来看,则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文错的现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在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方面了。从历史上看,封建制取代奴隶制、资本 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已有不是从最发达的地方开始而是从薄弱的或不发达的地方开始先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6、运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原理分析社会主义社会是中国人民和历史的选择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指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它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过程决定性的原因:一是社会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人口,特别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二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七层建筑,决定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必然性。三是社会发展是由许多个人意志和活动构成的“总的合力”作用的客观结果。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使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社会形态。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的选择性。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的选择性是指在历史转折时期出现多种可能性时主体对具体道路的确定作用。主体选择性是一种自觉的选择:一是这种主体选择取决于内在矛盾与外在因素的相互作用,取决于不同阶级、集团实际力量的对比;二是这种选择取决于人民大众的愿望与要求.取决于领导集团对所史必然性和本民族特点的认知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民族的根本利益。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形态具有多样性。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充分说明了坚持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一致性。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体现了历史决定论的作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又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确选择的结果。

第二部分(35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分析题

一、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第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对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措施

第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第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化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事业。第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4、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1)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经营性文化 产业的根本任务是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而且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有深刻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也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7、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第二,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分析题

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当前我国粗放式经济增长的主要特点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

当前我国粗放式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追求投资、追求出口、追求数量扩张,第二产业特别是资源性产业、行业如钢铁、水泥、煤炭、电解铝以及汽车、房地产等发展过快过热,有的甚至主要靠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房价轮番上涨等等。

然而在我国经济迄今为止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在原有的以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多占地为特征的“四高一多”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的同时,又积累了较多的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不仅表现为以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一二三产业”发展比例不协调、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协调、国际收支不协调和自主创新能力低下为表征的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也表现为以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为特征的经济发展中不和谐因素的存在;不仅使我们为经济增长所付的代价日益增大,使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也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矛盾性结构。而在当前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和较低通胀率的表象下,上述矛盾和问题的存在可能隐蔽着较大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

由此可以判定:当前影响我国国民经济未来发展的因素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经济增长模式,而是已扩大和涉及到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除非有有力的政策干预,否则上述矛盾的持续和发展将会极大地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并最终导致发展本身的不可持续。因此,只有在宏观上加强对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调控,才能实现和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即高质量)又快(即高速度)地发展。因此,及时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具有第一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如何理解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别)。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而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是: 第一、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第二、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第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四、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第五、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是两个字的改变,而是包含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在涵盖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体现了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理念上的深化,道路上的拓展,国际环境认识上的提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理念上要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不仅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要更加注重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道路上要根本改变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支持经济增长,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在发展的国际环境上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经济发展的理念、道路、环境,都是对经济发展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战略问题。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艰苦的过程,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我们要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转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实现根本性突破。

5、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一,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第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就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第三,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七大报告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分析题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创新型国家的内涵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2、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决策的提出依据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第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第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第三,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要改变这种状况,也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措施

(1)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

(2)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3)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4)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4、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的类型:原始创新(独立自主地完成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集成创新(把各种已有的相关技术有机融合起来的创新活动)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进行的创新)。

6、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分析题

四、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第一,就深度而言,改革开放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第二,就目的而言,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第三,就改革开放的实践而言,通过这场伟大革命的洗礼,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潮流,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我们党昂首阔步走在了时代前列。

2、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的依据:第一,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第三,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3、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完全正确,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

4、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 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改革开放过去、现在和未来始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因此,在新的更加艰巨繁重的任务、新的更加错综复杂的环境面前,我们必须坚定信念:坚决走充满生机活力的新路,决不走实践证明的邪路。惟有坚持改革开放的必由之路,始终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我们才能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航船乘风破浪,驶向更加光辉的未来。在这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上,全党要坚定不移,全国人民也要坚定不移。

5、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其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其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其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分析

五、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1、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2、解放思想的含义。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不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的胡思乱想;同时必须敢于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把实践当做最高权威,不做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奴隶。解放思想通常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对原先的认识进行再认识,这其中既有对原先认识中那些正确部分的坚持,也有对原先认识中那些错误部分的纠正;二是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正确认识。

3、如何理解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第一,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恢复和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重要的思想基础。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然而,如果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能不能做到解放思想关系重大。如果思想不解放,一切工作就很难推得动,本来可以办成的事情也办不成;反之,如果思想解放了,想问题的思路就开了,办法就多了,路子就宽了,本来很难办成的事情也能办成。

第三,进入21世纪,我们又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形势新的任务,需要继续强调解放思想,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在实践中找到解决的办法。

第四,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在新世纪新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我们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深人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正确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方针政策,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分析题

六、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主要是:

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后三个方面不仅是产生收入差距的经济条件,而且必然在一定时期内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

2、如何解决我国的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应当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第一,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鄙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天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第二,逐步提高居民收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第三,着力提高低收人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第四,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人。第五,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第六,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分配差距大趋势。

3、要充分认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的重要性。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人分配体系,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

4、必须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当前要更加注重公平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就把公平问题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公平问题不只是再分配要解决的问题,在初次分配中同样有一个要解决好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只有在初次分配中使效率和公平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再分配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更加注重公平的功能。这些提法的变动,反映了分配理论在解决利益分配和收入差距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

5、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因

(1)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一个永恒主题,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价值取向。人类自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由于私有制、剥削和压迫的存在,人与人之间产生了极大的不平等。从此,人们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期待和设计,始终贯穿着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向往与追求。

(2)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和奋斗目标。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自己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一项政治主张和奋斗目标。

(3)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比以往任何社会形态都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公平正义是我们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过程中进行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的重要依据,是协调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增强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旗帜。

6、公平正义的内涵

在现阶段,其基本目标就是胡锦涛同志所讲的:“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正确兼顾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处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公平正义具体体现在人们从事各项活动的起点、机会、过程和结果之中,切实保障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益,使全体人民在共建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迈进。

第三部分(36题)毛泽东思想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分析题

一、中国共产党的三件大事

1、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的第一件大事及其意义

第一件大事: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意义: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2、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的第二件大事及其意义

第二件大事: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同时,党带领人民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3、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进的第三件大事及其意义

第三件大事: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总结:(1)9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变革,中国人民命运的变化,其广度和深度,其政治影响和社会意义,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2)事实充分说明,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3)事实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分析题

二、统一战线理论

1、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革命阶段里,曾经有过的统一战线形式有

第一、1924年——1927年国民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①决定在保持中国共产党独立性的条件下,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中国共产党与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的合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的是:中共三大。②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础是:新三民主义。③国民党一大把国民党改组成为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四个革命阶级的政治联盟。④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取得伟大成功的是北伐战争的胜利。

⑤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是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为目标的民族民主革命。

第二、1927年——1937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基本上是三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为主要目标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这三个阶级是: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

②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参加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革命政权组织。

③这一时期党在统一战线中忽视了联合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犯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逐步修正了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将“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改为“人民共和国”的口号,后又改变为“民主共和国”的口号,将抗日反蒋的口号转变为“逼蒋抗日”的方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则实现了由国内战争到国内和平、由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转变。

第三、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①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②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是:贯彻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发展进步势力”就是放手发动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参加抗日斗争,积极扩大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武装力量,广泛地发展共产党组织。进步势力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力量,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依托和支柱。因而,发展进步势力是有效争取中间势力和孤立顽固势力的基本条件,是三个环节的中心一环。

“争取中间势力”,就是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这三部分人。他们虽然阶级属性不同,对待土地革命与民主的态度和顽固派也有差异,但他们都可以与共产党合作抗日,中国共产党应当而且可以争取他们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中间势力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统一战线时期的极严重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中国共产党必须实现以下条件:①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②必须尊重中间势力的利益;③必须坚决地与顽固派作斗争,并取得胜利。

“孤立顽固势力”,主要是孤立英美派大资产阶级,其代表就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蒋介石集团在政治上是当权派,他们实行合作抗日和摧毁进步势力的两面政策。中国共产党必须以革命的两手对付之,既要坚持团结抗日,争取他们留在统一战线中,又要同他们在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进行坚决斗争。在对顽固派斗争中,中国共产党要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和“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方针。③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原则: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

④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壮大。⑤所谓“三三制”,是指在政权组成人员上,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各占三分之一。

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特点: 第一、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又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第二、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国共两党的合作实际上是两党分别领导的两种政权、两种军队在全民族抗战总目标下的合作,但没有形成统一的国防政府和联合统帅部。第三、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具体的政治纲领。国共两党在共同目标之下,各自贯彻自己的纲领。涉及合作抗日的事,一般都是采取临时协商、谈判的特殊形式加以解决。

第四、1945年——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统一战线工作,包括:坚决实行土地改革;坚决保护和发展民族工商业;在国统区大力开展爱国民主运动;尽力争取国民党军政人员弃暗投明;坚持与民主党派的真诚合作,扩大和加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第五、1949年-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阶段的统一战线

我国处于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个统一战线是由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和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组成。

第六、1957年-今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统一战线

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统一战线的构成和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统一战线已不再是四个阶级的联盟了,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了,农民、小资产阶级已成为集体劳动者,统一战线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联盟。这个统一战线是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服务的。

2、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错误

必须注意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左”倾关门主义,即忽视资产阶级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参加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另一种是右倾错误,即主张无原则的合作,无条件的合作,主张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从而变为投降主义的合作。

大革命后期,陈独秀在国民党日益右倾的严峻形势下,“一切联合,否认斗争”,造成了大革命的失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以王明为首的党中央,在统一战线问题上“一切斗争,否认联合”,错误地把中间阶级当成最危险的敌人加以打击,使革命遭到严重挫折。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深刻地总结了这一沉痛教训,及时开展了反倾向斗争,既反对了王明在抗战初期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右的倾向,又反对了皖南事变后党内 滋长起来的“左”的情绪,始终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政策和策略,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3、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

首先,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革命斗争中必须领导和组织统一战线,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再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阶级构成上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作为革命领导力量的无产阶级虽然革命性最强,但人数毕竟很少;作为革命对象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尽管人数不多,但掌握着强大的反动国家机器;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再加上民族资产阶级,即处于无产阶级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社会阶级力量占着绝大多数。因此,作为革命领导者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关键就在于依靠最广大的农民,团结小资产阶级,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结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最后,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和敌我力量对比的不平衡性,导致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与不平衡性,中国革命不可能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就能取得全国胜利。这又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采取统一战线的策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以便在长期的斗争中逐步壮大自己,削弱敌人,是敌我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最终压倒反革命势力,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4、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现实可能性:

在内部,既有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又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外部,既有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有帝国主义之间瓜分中国的矛盾。同时,各个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争夺和矛盾,又造成中国统治阶级的四分五裂,呈现出各种政治派别的矛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问题上,又不断发生推移、转化和变迁。以上这种复杂的中国社会政治局面,在客观上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5、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第二,坚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利用矛盾、团结多数的原则。

第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问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以及同顽固派进行斗争时,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

第四,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的原则。

6、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是:

首先,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确定统一战线的策略,但工农联盟始终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其次,坚持反倾向斗争是统一战线策略正确实施的重要保证。

再次,在革命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又联合又斗争是坚持统一战线策略的总方针。

最后,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7、新时期为什么仍然要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也需要团结各方面的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因此,在新时期,统一战线仍然是党的一个重要法宝,党的一个政冶优势,党的一项长期方针。

8、新时期的统一战线与民主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有何异同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因此,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与以往的统一战线相比,其性质、任务、阶级结构和内部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没有改变,这是根本的共同点。此外,统一战线的阶级基础工农联盟也没有变。

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两次合作及其主要经验教训。

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新三民主义的纲领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建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但在后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对资产阶级妥协退让,统一战线终破裂,革命遭受挫折。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并为此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1937年9月,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共产党不仅同民族资产阶级再次建立了统一战线,而且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和壮大,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两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处理统一战线的主要经验是:第一,坚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这是建立和巩固统一战线的根本保证。第二,正确处理两个联盟的关系,坚持工农联盟为基础,扩大非劳动人民的联盟。第三,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同时注意: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1、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第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第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二,中国人民民族觉醒、民族团结、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持也是分不开的。

3、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分析题

三、党的建设理论

1、革命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首先,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党的建设的突出特点。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用无产阶级思想去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从思想上保证共产党组织的纯洁性。

其次,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中国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是:发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实质是把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再次,注重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结合。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实行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原则。其中,全党服从中央是这一原则的核心。

最后,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和开展党内斗争,即通过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2、革命党的建设意义:

使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成功地保持了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其经验和原则对今天 党的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3、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又反复强调执政党的自身建设

①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党的自身建设面临着新的考验。这主要是地位的变化和权力的掌握,使党的干部容易滋长各种不正之风,因此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②执政党必须接受党内外的监督。一是党的监督;二是群众的监督;三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③必须保持党的优良作风。④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反对个人崇拜。⑤党的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4、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党的领导。分析题

四、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的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又是土地问题。消灭封建地主阶级,实现土地制度的根本改革,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中国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

同时注意:分清敌友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领导权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中国革命一切问题最基本的依据。

1、土地革命时期土地政策

党在创建和大革命时期,对土地革命认识不足。国民革命失败后,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土地革命时期,第一个土地法是井冈山土地法,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1928年中共六大明确提出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的阶级路线,调整了侵犯富农的策略,但土地所有权等问题尚未解决。1929年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的第二个土地法是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1931年前后,基本形成了一条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根据地内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便使广大农民减轻负担,提高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又照顾地主的利益,保障解放区的社会稳定。

3、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政策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5月4日,党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同年12月,毛泽东针对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左”的偏差,强调必须注意两项基本原则:第一,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第二,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完整地概括了党的土地革命总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在土地改革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4、过渡时期土地政策 1950年至1953年春,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了这次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土改中对待富农的政策,由解放战争时期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这次土地改革运动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历次土改运动中进行得最好的一次。

总结: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最先存在损害中农利益的问题,也没能满足贫雇农对土地所有权的要求,后都得到改正。抗日战争时期土地政策调动一切力量抗日,团结了各个阶层。但承认土地的私人占有,没有担负起反封建的任务。解放战争时期和过渡时期的土地政策表现出明显的反封建性。土地政策不一样的原因是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土地革命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过渡时期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都是要消灭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使广大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得到翻身,从而调动他们发展生产和参军参战的积极性,为革命的胜利发展奠定深厚的群众基础。

土地改革的意义: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胜利进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取的全国胜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政治上,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巩固了解放区的后方,巩固了工农联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第二,在经济上,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了农业生产,为解放战争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第三,在人力资源上,土地改革为人民解放战争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人力资源。

分析题

五、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清王朝是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它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第三,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它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改变和人们的精神解放。

第五,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毛泽东指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第一,从根本上说,由于当时中外反革命势力联合的力量远远大于革命力量。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第二,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

其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其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

其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同盟会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懈,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甚至有人主张“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有的还另建党派,自立山头。孙中山指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非袁氏兵力之强,实同党人心之涣”。

其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3、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

第一,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

第二,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反帝发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同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国民党携手合作,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第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第四,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先生关于建设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和幸福生活的现代化国家的理想,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展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

总之,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实现并进一步实现着孙中山振兴中华的美好夙愿。

解题技巧:

36、史纲与毛思结合的分析题第一问无论怎么问我只回答以下内容:

①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 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 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为此,农民阶级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 团运动,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进行了洋务运动,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运动,资产阶 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了 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客观上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各革命阶级的局限性的影响,这些 斗争最终都走向失败。

②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此时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

僚资本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此时的主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新中国。中国 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使人民当家作主。所以说,(把题干变疑问句为陈述句)

第四部分(37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分析题

一、从小悦悦事件及食品安全问题看道德的本质及社会作用

1、道德的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最后,社会经济关系 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2、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除了上述主要功能,道德还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

3、道德的社会作用。

⑴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⑵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⑶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⑷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⑸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⑹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4、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意义

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已成为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分析题

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法治建设的原因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这一论断概括了市场经济与法律制度的密切关系,也申明了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虽然在非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活动也有效益目标,其经济活动的社会环境中也存在法律,但是,唯有市场经济可称之为“法治经济”,这是市场经济对法律的制度依赖以及法律在经济运行机制中的功能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样需要社会主义法律作为其有效运行的制度基础。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离不开规则,离不开法治。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化,就是国家按照人民的意愿,通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式和途径,确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的地位,规范和引导市场经济的运行,保障和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上现代化法治的轨道。

2、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化建设,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大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提高执法机关的执法水平和效率。第二,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完备的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第三,努力培养全体公民法律至上的现代法治意识。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原因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道德价值导向,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的,它要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加快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有助于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轨道有序健康的发展。

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措施

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要坚持公民承担社会责任与社会尊重个人合法权益相一致,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着力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有力的道义支撑。

要正确发挥社会主义道德对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作用,形成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效应,避免市场经济的消极效应,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发展。

5、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但也要看到,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如趋利性、自发性等也会反映到道德生活中来,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上,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现象,这些因素都会干扰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

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该处理的关系

要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自主与监督、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要正确认识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既要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去获得正当的个人利益,也要大张旗鼓地褒奖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的言行,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分析题

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

1、诚实守信的内涵

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诚实和守信是统一的。

2、诚实守信的意义

就个人而言,诚实守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单位而言,诚实守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实守信是正常秩序的基本保证;就国家而言,诚实守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的原因

①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市场经济是讲究信用的经济。市场经济越发达,对诚实守信的道德要求就越高。

②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③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4、当代青年要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的原因 ①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②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③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5、现实生活中当代青年“诚信缺失”的原因

第一、当代青年自身在认识上存在的误区是导致诚信缺失的内在原因。

第二、现实生活中监管机制乏力、失信成本偏低是导致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第三、评价机制和信用体系的不完善是导致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分析题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1、如何理解网络是把“双刃剑”

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可以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又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坏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的发展。网络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高科技作为重要条件,而且离不开伦理道德作为其发展的支撑力量。

2、怎样认识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的关系

网络道德终究是一种现实社会道德。网络道德亦称“网络伦理”,网络道德是道德在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发展。如果离开了现实社会大地,它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它的构建必须也要依照人类共享的道德准则来进行。

但是,由于网络生活的特殊性,它也有区别于现实社会道德的不同之处。一方面,两者适用空间不同。网络道德是在虚拟的网络生活平台建立起来的,适用的范围是一个电子空间。二现实社会道德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适用于真实存在的物理空间;另一方面,两者约束机理有差异。在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里,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判的机理是不相同的。

3、当代青年生如何加强网络道德自律

倡导网络文明,坚持文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第一,正确使用网络工具。第二,健康进行网络交往。第三,自觉避免沉迷网络。第四,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第五部分(38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部分

分析题

一、从全球应对欧债危机、中国入世十周年与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

1、全球应对欧债危机

近期,西方主权债务危机四伏。美债上限闹剧平息后,主权信用评级被调降,欧债危机频频告急,希腊濒临债务违约,葡、西、意岌岌可危。金融危机阴霾再次笼罩全球,“二次衰退”恐惧蔓延全球,投资者清仓出逃,股市跌宕起伏。当前美欧政府债务危机是金融危机后的后遗症,是私人债务向主权债务蔓延的结果。毫无疑问,西方债务危机恶化宏观环境,全球经济下行风险上升,不确定性剧增,但全球性“二次探底”可能性不大。遭遇大危机与大衰退后,世界进入“后危机”混乱期,环境异常复杂,形势混沌不清,信心脆弱多变。尤其是,全球经济呈“双速”复苏,具“西方不亮东方亮”特征,发达经济低迷不振,出现U型轨迹,新兴经济在高风险下依然保持较好增长势头,全球经济呈现“东高西低”发展态势。

当前国际金融形势不同于三年前。一是起因不同。二是性质各异。三是世界经济陷入“二次探底”概率较小。四是西方金融危机使新兴经济体真正成为世界经济火车头。五是美国主权债务危机是全球面临的最大难题。

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惠及中国,也惠及世界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为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坚持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相结合、实现自身发展和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相结合,积极化挑战为机遇,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第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稳定性、透明度、可预见性不断提高。中国全面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显著提高。中国关税总水平由15.3%降至9.8%,达到并超过了世界贸易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要求;中国服务贸易开放部门达到100个,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大规模开展法律法规清理修订工作,中央政府共清理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2300多件,地方政府共清理地方性政策和法规19万多件。

第二、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货物贸易额的全球排名由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额跃居第一位;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累计汇出利润2617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居世界第五位;年平均进口7500亿美元的商品,为贸易伙伴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和投资机会。第三、中国积极承担应尽国际责任,努力推动各国共同发展。同国际社会一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着力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致力于促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举自由贸易旗帜,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推动建立公平、合理、非歧视的国际贸易体系;积极推动建立更加平等、更加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加强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加大对外援助力度。

实践证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扩大对外开放,惠及13亿中国人民,也惠及各国人民;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勃勃生机和巨大潜力。

二、经济全球化 1、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这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趋势。其突出表现为: 第一,国际贸易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第二,国际投资,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越来越频繁,资本流动已经国际化。第三,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第四,跨国公司遍布全球,产品的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

2、然而,由于经济全球化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以及世界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仍在危害世界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只能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成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优势互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它们更多地获得资金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加快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有利于它们更好地利用自身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有利于它们更快地得到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跨越。但经济全球化也有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剧了各国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是使南北的发展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当发达国家有意利用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干预时,问题就更严重。发展中国家既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又要趋利避害。当今世界需要的是各国“共赢”、“平等”、“公平”、“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3、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由于各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着不同的境遇,在发达国家占尽经济全球化发展先机的同时,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却是利弊共存,机会和挑衅同在。

第一,就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来看,重要表现在: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获得比较好的贸易条件,有利于扩大出口;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接收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补充自身的资本技术不足;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本国工业化过程;有利于应用海外资源,参与跨国投资。

第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挑衅表现在:发展中国家对国际经济依附性加强,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外来资本和跨国公司投资增添,冲击着本国的民族工业,并影响到公民经济的把持权;国际资本流动的增添容易带来金融风险;发展中国家受到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规矩和秩序的制约。

三、区域经济集团化

1.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含义:是指地理上毗邻的若干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合作、经济联合和经济融合的一种趋势。

这一趋势往往表现为五种区域经济集团组织(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和发展。这些组织通过制定严格的条约和法规,建立相应的执行机构,彼此自愿约束经济主权,甚至让渡一部分经济主权,逐步实现生产要素在成员国间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共同增长,提高中、小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0世纪80年代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空前突出,以经济科技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成为国际关系的焦点。美、日、欧三大经济中心的激烈竞争,直接推动着西欧北美、亚太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形成三大区域组织相互依赖、相互斗争的新格局。

2、区域经济集团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一,有助于生产要素在本地区的自由流通与优化配置,促进本地区市场的扩大与经济增长。

第二,使经济集团和组织之间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和尖锐,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竞争规模和层次空前提高。第三,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赋予世界经济多极化以新的内容。

3、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并行不悖的。

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是经济全球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活动国际化加深和国际经济竞争加剧的产物。它的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争夺世界市场成了国际竞争的热点。现在主要是按经济实力分割世界市场,得失标志已经不是占领多少领土或势力范围,而是对市场占有的广度和深度,其手段更多地是依赖资本输出。

分析题

二、从西亚北非局势、美国从伊拉克、阿富汗撤军、现代恐怖主义看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及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及如何认识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1、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

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2、为什么说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第一、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当今世界上各国的实力对比和意愿。

第二、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力量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国都把国家利益放在对外关系的首位,谋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最佳位置,矛盾和斗争是必然的,国际形势为此会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并将产生多种不确定因素。

第三、美国构建单极世界、谋取世界霸权的图谋,是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最大障碍。第四、国际旧秩序是阻碍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中国的主张

第一,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我们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我们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第二,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我们将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推动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我们将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我们将继续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扩大务实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我们将继续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将继续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交流合作,加强人大、政协、军队、地方、民间团体对外交往,增进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注意:中国关于国际问题主张的万能模板:

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解决问题,尽量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美国);要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不要干涉这一地区的内政,维护这一地区的领土和主权完整。

4、如何认识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在联合国建立以后的最初时期,其宗旨和原则没有得到执行。它最早被美国所控制,20 世纪60 年代,又成为美苏争霸的场所。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世界的崛起,大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加入联合国,在联合国中逐渐形成了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从而大大改变了联合国的面貌。1971 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进一步改变了过去少数大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有:第一,积极推进非殖民化运动,支持被压迫民族自决和独立;第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防止和制止战争的爆发和扩大;第三,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第四,在解决人类面临的众多问题,如环境、人口、生态、资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0 世纪80-90 年代,它在维和方面、在核军控和裁军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联合国还是大国间调整相互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结交朋友、维护权益、交换意见、共同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最重要场所。

5、现代恐怖主义恶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与和平与发展问题长期未能得到解决,尤其是与冷战结束后南北差距的拉大、民族宗教矛盾日益尖锐、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发展以及极端宗教势力、民族分裂主义的抬头有密切的关系。

6、如何消除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造成的威胁:

对恐怖主义,要坚决反对,严厉打击,综合治理,标本兼治。要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加强反恐合作,特别是要充分发挥联合国及联合国安理会的主导作用。在打击恐怖主义活动的同时,要着手解决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问题,包括经济发展的问题,重在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同时,应以国际法为准绳,以确凿证据为基础,不伤及无辜平民。不能将恐怖主义与特定的民族或宗教或文明混为一谈。不能搞双重标准;更不能借反恐推行影响世界和地区稳定的别的政治意图。

分析题

三、从“中国威胁论”及《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看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和谐世界

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

第一、中国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最好诠释; 第二、中国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的国情和自身发展需要决定的;

第三、中国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第四、中国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是由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所决定的。

2、中国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措施:

第一、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第二、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第三、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始终不渝的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中国和平发展对于当今世界的意义: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对外政策的宗旨和首要目标。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致力于增强综合国力。中国正在和平崛起。这是大国崛起的一种新形式,是历史上所没有过的。中国的和平发展不对任何国家、地区或国家集团构成威胁,相反,它大大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有利于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它反映了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崭新道路。

4、胡锦涛主席用八个字来描述和谐世界的美好图景:持续和平、共同繁荣。

具体地说,和谐世界应该是一个民主平等的世界,和睦互信的世界,公正互利的世界,包含包容的世界。第一、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和谐世界的基本前提;第二、各国相互合作、和睦相处是和谐世界的重要保障;第三、各国普遍发展、共同繁荣是和谐世界的坚实基础;第四、不同文明平等对话、共同发展是和谐世界的鲜明特征。

5、为了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中国认为应主要从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同各国相互尊重、扩大共识、和谐相处;二是同各国深化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三是同不同文明加强交流,增进了解,相互促进,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四是同各国加深互信,加强对话,增强合作,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第五篇:铁路专用线基本程序

铁路专用线建设基本程序

项目预核准(立项)

⑴项目申请

⑵项目预可研

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

⑷行业主管部门初步意见

⑸与铁路接轨意见

⑹预核准意见

备注:要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编制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经呼铁局行业审查和自治区铁路建设办公室预审后,按程序报自治区发改委申请预核准,自治区发改委根据行业审查意见和预审意见对项目进行预核准。

铁路专用线接轨行政许可

⑴行政许可申请书;

⑵呼铁局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行业审查意见;

⑶呼铁局同意接轨意见;

⑷自治区发改委预核准意见;

⑸可行性研究报告简本;

⑹市消防、安监、环保等行政部门审批意见;

⑺麻地梁矿的批(核)准、审查文件;

⑻铁道部《铁路专用线与国家铁路接轨审批办法》规定的其他材料。

备注:在项目预核准后,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同步开展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等审批手续。在完成上述工作后,向铁道部申请接轨行政许可。

项目核准

⑴项目接轨行政许可文件;

⑵项目申请报告(附项目可研报告);

⑶自治区发改委铁路建设办公室可研预审意见和呼铁局行业评审意见;

⑷国土部门用地预审意见;

⑸规划部门选址意见书;

⑹环保部门环境评价;

⑺资金承诺或证明文件;

⑻文物勘测意见;

⑼水利、水保勘测意见;

⑽林业勘测意见;

⑾消防意见审查;

⑿建设项目安全评价;

⒀项目评估意见;

⒁项目相关公路、电力、通讯的协议;

⒂自治区发改委规定的其他材料。

备注:投资主体依据项目核准文件(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向规划部门申办规划许可手续、向国土资源部门申办正式用地手续。

项目建设

⑴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及审查

⑵招标投标

⑶征地拆迁

备注:项目核准后,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编制初步设计,报自治区发改委审批。投资主体负责组织施工图审查。

依照招投标法组织施工、监理、材料设备等招投标工作。

依据准格尔旗土地征迁补偿办法(准政发2007年249号)落实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工作。

项目验收

⑴环保、消防、安全几个单项验收;

⑵竣工验收

备注:项目完工后,投资主体或代建单位应按规定组织项目参建单位和线路管理单位进行竣工验收,明确缺陷责任,并按要求限期整改到位。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工程档案要及时交接。

下载磊石乡九年制家长学校座谈会基本程序(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磊石乡九年制家长学校座谈会基本程序(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6-2017上期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石磊(共五篇)

    2016-2017学年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高三(3)班 石磊 成绩: 1、通过言传身教,使大部分学生初步掌握了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形成了地理学习的一般习惯,改变了以前单纯读背学习地......

    党课:组织发展基本程序简介(共5篇)

    组织发展基本程序简介 组织发展是指从共青团员的入党积极分子发展成正式党员一系列的历程,作为每个入党积极分子,了解组织发展的基本过程是十分必要的。下面介绍有关组织发展......

    企业员工入党基本程序(共5篇)

    企业员工入党基本程序 一、自愿提出入党申请 要求入党的同志自愿向所在单位党组织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主要写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和本人主要表现。 党组织接到申请后,应派人与......

    高二理科家长会基本程序(共五则)

    高二理科家长会基本程序 一、准备工作: 1、留下就近学生帮忙打扫卫生,提水,水房(7:20—9:00)开放。 2、通知发言的家长做好准备。 3、发言的学生准备讲话稿。 4、学生准备笔、纸,家......

    2012年秋季学期八磊石中心小学安全工作总结(共5则)

    2012年秋季学期八磊石中心小学 安 全 工 作 总 结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场所,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校安全工作事关我们千家万户的幸福,是维护社......

    六塔乡初级中学家长学校工作制度(共5篇)

    六塔乡初级中学家长学校职责 1、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落实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2、 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倡导以人为......

    泗洪县石集乡2014年度生态重点工程(共5则)

    泗洪县石集乡2014年度生态重点工程 赵建亚 石集乡位于风光旖旎的洪泽湖西岸、县城南10公里处,腰缠汴、溧二河,肩顶毛、柳二山,通湖大道贯通全乡南北,省121、245、宁宿徐高速公路......

    石登乡司法所工作职责[共五篇]

    石登乡司法所工作职责1、协助乡人民政府开展依法治理工作和行政执法检查监督工作;2、指导管理全乡人民调解工作,参与重大疑难民间纠纷调解工作台;3、指导管理乡法律服务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