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略读课文《永生的眼睛》说课稿
《永生的眼睛》说课稿
一、说课题
各位老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略读课文《永生的眼睛》。
二、说教材
拿到文章,我站在普通读者、学生和教师的立场反复研读了课文。感受到第五单元这组课文以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展示着人们对生命的热爱。这篇课文的作者是美国的琳达·里弗斯,文章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题目“永生的眼睛”中,“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则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从更深的意义上理解,“永生的眼睛”体现的就是一种热爱生命的情怀。
三、说学生
四年级学生读了本篇课文后,应该能够感受到这其中体现的真善美,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也能够涌起很多的感动。但是我想,他们还不能清楚地知道究竟是什么使自己产生了感动,这正是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提升的地方。
四、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成功的基础是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科学地制定出教学目标,才能驾于全局。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所说:“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因此,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6个生字,理解“角膜、永生”等词语。
2.围绕对话核心主题——“因为谁、为什么而感动”、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体会感受。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在对话中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珍惜和热爱生命和美好的生活。
4.了解角膜捐献,对捐献角膜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目标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教学目标2、3是本课教学重点,目标4是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方法得当,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践行新课程理念,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阅读的本质,也是阅读教学的本质,因此,营造一个和谐的、高效的对话课堂是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对话是参与对话的人员围绕主题平等地表达内心的思想和情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话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入,对话的外延不断拓展,对话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从中获得新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对话不仅是一种本质,更是一种策略。以“对话核心主题”为中心点,以“对话分主题”为线索,以“对话依托点”为具体内容,“由点拉线、由线画面、由面及点”的主题鲜明、各环相融、对话引证式的课堂结构,并具体设计了“预习与交流→确定对话核心主题→引出分主题→借助对话依托点阐述分主题→整合分主题回归核心主题”的教学流程。
六、说教学流程
上课之前,我布置学生进行预习,这是确定“对话核心主题”的重要素材。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就是这个道理。富有感情与哲理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接近了。这篇课文学习中,教师首先
配乐朗诵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而重见光明的人写的文章。读完后教师说:“这位重见光明的人在呼唤、在寻找给他带来光明的使者,这位光明的使者到底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是由美国的琳达·里弗斯写的作品《永生的眼睛》”。这样的导入,为后面的对话创设了很好的情境,为后面参与你“因为什么而感动”这一主题的对话打下基础。
(二)出示对话核心主题“你因为什么而感动”
教师说:“同学们,这篇课文老师读了很多遍,当我读第一遍的时候,我有了一种感动。当我读了很多遍的时候,我的心中涌动着许多的感动。在同学们预习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也有这样的感动。文章为什么带给我们这么多的感动,我们感动的究竟是什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交流这些感动,共享这些感动。”这一“对话核心主题”的确定,充分考虑了作品的内涵、创作的意图、学生和教师的感受等多方面因素,符合阅读心理和规律,能够使对话有效展开。
(三)引出分主题,运用对话依托点展开对话
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用心灵与作者交流,与文本对话。
接着,学生交流自己心中的感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引导。我预设学生会提出因为文章中人物的“富有爱心”、“勇于奉献”、“热爱生命”而感动,这些就是分论点。教师追问: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动,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和其他资料读一读、说一说。这些语句和资料就是“对话依托点”。此中,我预设重点把握两个语段,这两个语段是文章表达思想的重点段。
第一个语段:“琳达,”爸爸坐到我身边,平静地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原来,他和妈妈早已决定死后捐赠器官了。
这一段,教师通过创设一种冲突情境激发学生深入对话。首先,引导学生理解父亲和琳达的态度是不相同的并找到相关的段落朗读;其次,教师以“能给予别人的东西有很多种,身体是最珍贵的。中国的传统说法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损伤。面对着捐赠器官这件事,琳达是痛苦难忍,可父亲却如此平静,难道父亲不爱妻子,不尊重给予自己身体的父母吗?”引导学生讨论从而进一步得出:父亲爱妻子、爱自己、尊重父母,但也爱别人的生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吾生命以及人之生命”。这时,教师适时补充呈现关于眼角膜的资料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能反映作者渴盼得到光明的部分文本,说明对于盲人而言是多么渴望得到角膜重见光明,使学生心灵得到震撼,真正地为琳达父亲感动。然后在感动中全班齐读该段,并以“这时,你想对琳达的父亲说些什么”的方式表达感动。
第二个语段:“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我紧紧地搂着温迪,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教师通过“作者说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那么,父亲留下的更是什么?”来帮助学生体会“热爱生命的精神”;用“‘我为我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作者用了14岁这数字词,想说明什么?”来启发学生与作者自己14岁的时候的情况进行比较从而感受温迪的富有爱心、勇于奉献和热爱生命。
第三,我出示本文后面没有选进课文的结尾,并再一次配乐朗读,激发出学生对温迪更深的敬意和对“永生的眼睛”的内涵的更深的理解。
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
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当学生沉浸在情境之中,教师用“看了这样的结尾,你的心灵是否有了一种震撼,你的心中是否又多了一份感动,把你的这份感动,用你的笔写出来吧。”写好后,请部分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要求读出自己心灵深处那份最深刻的感动。
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在呈现“对话核心主题”后,学生们各抒己见,运用“对话依托点“阐述“对话分主题”,教极地发挥“平等中的首席”作用,通过“说课文内容”、“品关键词句”、“读相应语段”等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培养语文能力。
(四)整合分主题回归对话核心主题,升华“感动”,延伸课外
首先,教师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人类美好的情感是没有国界的,这来自异国的文章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我们为他们的富有爱心而感动,为他们的——勇于奉献——而感动,为他们的热爱生命——而感动„„[此时教师手指板书,加以动作上的暗示,让学生接话]当我们拥有了这些感动之后,让我们再来看看课题,永生的眼睛永生的仅仅是眼睛吗?仅仅是将要消失的眼睛在别人的身上得到了延续吗?还有什么?(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还指他们一家三代人富有爱心、勇于奉献、热爱生命的那种伟大的行动和美好的情怀将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感染着我们,将永远流传下去,得到了真正的永生。他们这一家三代人也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他们也是永生的。”
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课题。并给予简短的时间讨论:“我们身体所能给予他人的不仅仅是角膜,还可以是什么?”并呈现资料加以说明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就是这样做的。接着,教师说:“如果你善于感动生活中的真、善、美,善于为生活中的小事而感动,那么,你将会是一个幸福而快乐的人。”课外延伸作业是“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用你的这份感动感染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吧。”
在对分主题进行对话之后,教师通过总结,完成对“对话核心主题”的集体构建。使学生在明白为什么而感动的基础上,拓展感动的外延,将“感动”延伸到日常的生活之中,促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提升。同时,这一课堂结束形式,与开头形成很好的照应,体现课堂结构的圆合之美。
板书:
永生的眼睛
富有爱心
勇于奉献感动
热爱生命
[效果预估]
本课设计,我们围绕共同确定的“对话核心主题”开展对话,因为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提高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因为营造了良好的对话场、围绕集中的主题、紧紧地基于文本对话而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为切实关注学生真实思想的表达和有意识地挖掘和研究文本冲突点而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第二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永生的眼睛教案(范文)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以“情”为主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读中感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本内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父母亲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学习其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教学难点
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初读课文,体会“我”对角膜捐赠的反对、、快读课文,感受“我”态度的转变、精读课文,探究“我态度转变”的原因、回归课题,升华情感)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有一个词语大家肯定非常熟悉!(板书:母亲)熟悉吗?
2、母亲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母亲就是我们温暖的家。可是,不幸的女孩──琳达,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母亲。
3、点击课件播放“悲情轻音乐”,并出示课题(18、《永生的眼睛》),再范读:
那会儿,我的内心一直笼罩着巨大的悲哀与苦痛。一想到从此以后我再也得不到妈妈的呵护了,泪水便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我无法面对没有妈妈的孤零零的生活。
(就在母亲去世的当天下午),一位警官来到我们家,对父亲说:“先生,您同意医院取用尊夫人的眼睛角膜吗?”
4、面对这个近乎没有任何人情味可言的要求,我的父亲,会作何反应?痛失慈母的我,又会作何反应?
(设计意图:配乐范读,展现琳达痛失慈母后的悲痛情绪,从而调动学生情感,促使其“移情”考虑问题。逝者已去,作为女儿此时最应做的莫过于让母亲静静离去,而一位警官的突然造访,却使得事情的发展显得扑朔迷离。故事讲到这儿,嘎然而止,要求学生去读文本,有效地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也为“父亲同意角膜捐赠,我反对角膜捐赠”的冲突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体会“我”对角膜捐赠的反对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86页,借助屏幕上的温情提示,自由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好,开始吧!
2、学生借助温情提示,自由读文。
3、反馈学习生字词情况:
读完了课文,谁来跟这几个朋友打个招呼?
4、交流读文体会:
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了?
⑴ 课件出示句子一:
“当然可以。”爸爸痛快地回答。
⑵ 课件出示句子二:
“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开。”
(抓住“当然”、“痛快”体会父亲对角膜捐赠的支持;抓住“怎么能、、冲、哭喊、应该”等处体会我的反对;同时进行感情朗读)
⑶ 是什么让我如此反对呢?(预设:对母亲的尊敬和爱)
⑷ 反复引读:
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开。
师:“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深爱着母亲的我无法接受捐赠母亲角膜的决定,使我忍不住冲着父亲哭喊„„
师:使我忍不住深深地责怪父亲„„
师:使我忍不住痛哭失声„„
(设计意图:采用一个“欲擒故纵”的教学策略,在此处将父亲对器官捐赠的态度与我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我对捐赠事件的强烈反对,从而预设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为本课的后续教学设作好铺垫。)
三、快读课文,感受“我”态度的转变
1、同学们,一个对捐赠母亲角膜如此强烈反对的“我”最终会不会同意器官捐赠呢?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课文,找一找能够体现我同意“角膜捐赠”的语句?
(学生读文)
2、交流,引导质疑:
课件出示:
父亲与世长辞后,我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角膜。
师:请同学们也来读读这句话,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根据学生提问,梳理出主问题“我为什么同意了器官捐赠?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
(设计意图:找到恰当的教学切入口是组织好通篇教学的关节点,更是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索引和文眼”。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紧抓“我”对“捐赠器官”一事的态度为线索,前一环节充分渲染“我”的反对态度,本环节展现“我遵从父亲遗愿”捐赠角膜,这样就制造出最大的心理冲突,此时将我的态度作一前后比较,引导学生质疑,“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梳理出本课研究的主问题“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这样学生的探究就展开了。)
四、精读课文,探究“我态度转变”的原因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至9自然段,用笔划出有关的语句,并反复地读一读,想想从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四人小组交流)
2、交流学生学习体会:
句子一:
课件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⑴ 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
⑵ 再读这句话,思考“在父亲的眼里,怎么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预设: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⑶ 引用资料,比较理解:
课件出示: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角膜捐赠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① 数百万的患者渴望得到的是什么?我们能给予他们什么?而父亲呢?
② 反复引读(个体读──集体读):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因为在很久以前,我的父亲就认为„„
师:了却自己的心愿,拯救他人的幸福,这是一位博爱的父亲„„
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一位崇高的父亲„„
句子二:
课件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父亲接着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⑴ 初读,指名说“你读懂了什么?”
(抓住“美妙、自豪”等词语体会父亲博大胸怀。)
⑵ 引导联想:
(个体想──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也来读读这句话,想一想透过父亲的话,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⑶ 结合想像,感情朗读。
⑷ 再度想像,回归课题:
师:是啊,我们会为这位父亲骄傲,透过盲童那双重见光明的眼睛,仿佛还看到了什么?那是一双“永生的眼睛”(回归课题,点击出示)
句子三:
课件出示:
孩子热泪盈眶,她跑到外公的身边,紧紧地拥抱他。
⑴ 初读,指名说“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抓住“热泪盈眶、跑、紧紧、拥抱”体会温迪的感动,感受父亲对“我”的影响)
⑵ 感情朗读。
⑶ 拓展想像:
温迪会对外公说些什么呢?仿佛在对我们说些什么呢?
(预设:“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让我们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等)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进入了探究与体验相结合的阶段。在“心理冲突”的推动之下,学生要在本环节中完成对“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这个问题的探究,但本文是一篇人文性比较强的文章,仅采用“探究的方式”来解读显然是不够的,应当在探究的过程中展开体验式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成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层解读和对人文思想的深度领悟。新课程关注的不只是学习结果,更关注的是学习过程,也就是说一定要探究学生是怎么学习的,学习的过程中,表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本环节,或许让学生找到体现“我态度转变原因”的语句并不难,但他们在寻找过程中所经历的“思维、感悟”过程,却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也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教师必须引领学生“钻到文本里面去”,也必须引领学生将“所得”倾吐于自己的表达之中。教师紧抓“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这个主问题,学生就会顺着问题追究下去。学生寻找理由,教师从旁引导,以移情体验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到新鲜,同时也很乐意参与。通过读句子、说体验等活动,促使学生能多元化地理解文本、进行想像和表达,体悟文本的人文内涵。)
五、回归课题,升华情感
1、引读:
是啊,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2、解读句子:
自由地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读懂了什么?(父亲还留下了什么?)从哪里读懂的?(抓住“真正”,“远非”来理解)
3、回读父亲的话:
师:父亲还为我们留下了“激动”,留下了“幸福”,留下了“一双永远闪亮的眼睛”。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再来听听父亲说过的话(课件播放《爱的奉献》并出示父亲的话)
师:父亲曾平静地对我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师: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父亲愉快地说──“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
师:父亲骄傲地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4、回归课题,升华理解:
师:是啊,同学们,父亲的眼睛真是一双“永生的眼睛”(课件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读一读课题,你读懂了什么?
总结:这双眼睛里留下了捐赠者宝贵的角膜,留下了父亲的谆谆教导,留下了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更留下了生命的崇高价值。这真是一双永远闪亮的永生的眼睛。(设计意图:此环节,本课教学的点题、升华部分。将父亲的话在此作一汇总,并作配乐朗读,用意在于加深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人文把握,体悟“父亲”的崇高人格,为最后的点题做好引子,使课题及其内涵的揭示成“水到渠成”之势。)
六、布置作业
写一封号召人们支持器官捐赠的倡议书。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捐献角膜 “我”的态度:不情愿
母亲
父亲
遵从遗愿
女儿
主动
乐于奉献 富有爱心 高尚品质
教后记:
第三篇: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四年级上册第三、四组课文
* * 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四年级上册第三、四组课文 教学例谈
一、我的认识 1.第三组教材特点整体情况分析 本单元主题是“中外童话”。一共安排了四篇课文,其中两篇课文为精读课文: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巨人的花园》、日本作家新美南吉写的《去年的树》;另外两篇是略读课文:保加利亚作家埃林 彼林写的《幸福是什么》、中国作家吕丽娜写的《小木偶的故事》。除了《去年的树》这则童话之外,本组课文整体上篇幅都比较长,内容形象生动,适合孩子阅读。2.学生基础分析 “不是零起点”――童话是学生很喜欢的一种文学样式。之前他们已经接触过很多课内外的童话,积累了大量对童话这种文体的感性认识。所以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和提升对童话这种文学题材的认识。3.单元学习目标 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开展综合性学习:讲童话――编童话――演童话。教材简析: 第9课: 《巨人的花园》 作者:英国作家王尔德。“童话的完美之作” 主要内容: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他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来,春天也就跟着孩子们来了,园里立刻变得生机勃勃。当他把孩子们再次赶出花园之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随即拆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第10课:《幸福是什么》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写作。故事讲了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指引下去寻找什么是幸福。十年后他们通过自己的经历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第11课:《去年的树》 本文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童话。是一篇拟人体童话。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答应树的请求-----回来再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只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于是,鸟儿在灯火前唱起去年的歌。第12课:《小木偶的故事》 主要内容:老木匠做了一个小木偶,并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上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以为只要会笑小木偶就会永远快乐;接着写小木偶在着急、生气、委屈甚至是痛苦、伤心时也总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因而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系列挫折;最后写小木偶在女巫的点化下,拥有了所有的表情,此时他发出了内心的感叹:“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二、我的体会 常见问题 问题1:本组课文人文气息浓郁,受此影响,教学重点容易忽略语文本体目标,一味地停留在对童话主题的感悟上;教学方法以引导学生感悟为主,朗读、练笔等语文实践活动安排太少。――“无边感悟萧萧下,不尽人文滚滚来!” “新语文”倡导者,儿童文学作家北京大学曹文轩教授指出:“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在语文课上过于强调人文性和文学素养的教育。” 童话是儿童非常喜爱的文学样式,学生之前接触过大量的课内外童话作品,储存了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样的学习“不是零起点” 童话语言生动,故事浅显,读懂童话、理解主题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不是难点。具体问题表现为: 从文本的感悟、口语交际到小练笔、习作,过多地对童话主题含义进行感悟;对文本的人文内涵挖掘过深、过细;朗读活动安排太少,过于强调感悟和讨论;练笔等语文实践活动量太小,有的成了点缀或者调整课堂教学时间的可有可无的一个环节。例如:《去年的树》一课,很多老师的教学重点定位在对文章所蕴涵着的主题的感悟,学生的感悟结果丰富多彩:诚信;友谊;环保;无私奉献„„ 《巨人的花园》:把重点定位在对巨人那句话的感悟上:“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这样的目标,学生经过简单的几遍朗读就能够做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度不大。问题2:教材中的教学目标比较宽泛,操作余地大,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造成教师对目标难以把握,各自的理解差别比较大,不够集中;目标的多样容易造成教学内容过多,没有重点,教学方法多样,不容易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益。以本组习作练习为例: 本单元的习作目标是:学会自编童话或者续编童话,重点是能根据几种动物和几个物体展开想象。分析这个目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理解:(1)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童话的语言来编写童话。即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拟人、夸张等手法。(2)语言表达比较流畅,续编的故事能够与前文紧密联系,情节不能脱节,续写合理。(3)根据几种动物或者几件物品展开想象自编童话,只是一个对学生思维品质上的要求,或者说是对学生编写童话的方法上的要求。(4)这个习作目标还要求学生能够比较好地把握几种常见的童话类型:常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5)通过“我的发现”和“口语交际”等版块,我们可以梳理出本次习作要求还隐含着一个目标:能够有机地运用自己在阅读本组课文中的一些发现,但是要求不够清晰,不够具体。(6)续编童话和自编童话对学生能力上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三、我的建议 建议一:充分挖掘文本中的语文本体目标 以第9课《巨人的花园》为例,我们可以发现文本中以下几个语文本体目标: 课文中对比的写法:景色描写的对比;巨人对待孩子们态度、情感上的对比等。语言的口语化特点:联系作家王尔德的生平事迹和他的其他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他是一个口才极佳、善于演讲的作家。联系本篇课文,我们可以发现他的作品表达流畅,讲述性和口语化特点非常明显,读来非常上口。(《快乐王子》等作品)语言形象生动,极具画面感:“„„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建议二:加强朗读和积累,感受作品的形象,寻找合适的切入口 四年级学生的主导思维是形象思维。在学习童话的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朗读,从而感受文本丰富的形象,进而品味作品的表达方式,积累精彩的语段,或者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等。《巨人的花园》关于景色描写的相关段落语言非常精彩,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的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想象当时的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想到的画面,通过朗读来感受由于巨人的态度不同而造成的前后景象的不同,背诵积累精彩的语段。《去年的树》运用白描的手法,文本中留下了很多空白。通过四次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角色的情感变化明显: 第一次:好朋友之间依依惜别、难舍难分: 树(请求、期盼):“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语气坚决):“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 第二、三次:鸟儿急切询问好朋友下落,心中焦急,逐渐失望。
第二次(焦急地):向树根打听 第三次(更加急切):向门先生打听,门的语气则是很平常,因为在木材厂,被砍伐的大树是司空见惯的。
第四次:更加急切,更加忧伤,略带绝望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角色形象情感的变化,补白心理变化,是本课教学的一个比较合适的切入口。建议三:适当进行背景知识渗透。背景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认识。相关的背景知识有:童话的特点、类型和常用手法等,还有作家的生平事迹、写作风格以及其他的作品。例如: 常用的写作手法:夸张、拟人、象征等 基本特征:幻想 童话的类型:根据人物形象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常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超人体童话。几种类型并不是泾渭分明,有时互相联系 建议四:制定合适的习作目标,构建有效的习作形式 第三组习作目标: 根据教材中的目标,结合文体特点和学生特点,我制定以下几个目标:(1)做到语言通顺、连贯,在编写的过程中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童话语言(拟人、夸张、象征,低年级从模仿起步),会用不同的对话形式写角色之间的对话。(2)大胆想象,注意续编故事前后联系。(3)能够通过童话表达真实的情感和比较积极的事物。(本组课文的主题的共同点)习作形式:运用“小组作文”形式,合作作文。所谓“小组作文”,就是将班级中的学生根据小组整体作文能力均衡的原则分成以4―5个人为一组的若干个异质小组(定期流动),然后以一周为单位时间进行自由轮流作文和互动评改,围绕一定的习作能力主题进行自主交流与评改,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奖励依据的一种作文教学形式。
第四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自我评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自我评估
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49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10%
shùn jiānliú chàngliú lián gài niànkēkēbànbàn
()()()()()zhân hànzāo tàyù wàngzhuó zhuànghuā fán yâ mào
()()()()()
二、按查字典要求填表。6%
三、把下列词语完整,并根据要求答题。6%
不假思()()然一震多姿多()改天()地()然挺立清香()()热泪盈()()见天日 选择你喜欢的一个词写一句话:
四、按要求,写句子。8%
1、老师介绍了许多小明的事迹。(修改病句)
2、春风吹在我的脸上暖洋洋的。(改成比喻句)
3.他刻苦训练。这次奥运会他没有夺得金牌。(用上关联词合成一句话)
4.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怎能不使我们为之敬佩呢?(改为陈述句)
五、按顺序打死下列错乱的句子,在括号里填上序号。5%
()它们带着儿女住在里边,又暖和,又安全。
()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来一些小树枝,交错着放在一起。()松鼠喜欢把窝搭在高大的老树上。
()窝搭好了,还在上面加个盖,这样就不怕风吹雨打了。
()再找一些干苔藓辅在上面,然后把苔藓压紧、踏平。
六、按课文内容填空。20%
1、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飞走了,安静。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述说着。
2、“谁都有生活的,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从安静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她对的热爱,对的热爱,对的热爱。
3、《花的勇气》一文中,作者在维也纳只见到绿地不见花时感到,见到花儿藏身于草时感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感到,见到花的原野时感到,最后被花的气气魄所明白了一个人生哲理。
4.“手不释卷”这个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2%+8%
(一)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方飞来飞去,骚(拢扰)着我。趁它停下的时候,我一伸手捉住了它。()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不能动弹了。但它挣扎着,(及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越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 振)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1、短文选自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2分)
2、用“”划去括号内不正确的汉字。(2分)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2分)
4、用波浪线画出表现小瓜苗的生命力非常顽强的句子。(1分)
5、从上述选段中,能看出作者对小飞蛾、香瓜子的_______之情。(1分)
6、读了这个片段,我对生命的感悟是___________________。(2分)
7、我能写关于生命的词语:、我还搜集了关于生命的格言:
(二)垂钓蝴蝶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美丽和善良原来是同一回事。
邻居有个七岁的小女孩,总不肯跟父母去郊外钓鱼。她说,一看到淌血的鱼就心痛,所以,她每周六宁愿一个人在家,也不跟父母去钓鱼。又是一个周末,我听见小女孩的哭声,原来她还是不愿意去钓鱼,被父亲打屁股了。
当我午睡后下楼活动时,看见小女孩在她家三楼的阳台上,挥动着一根美丽的钓鱼竿。
我好奇地走过去,仰头问她在干什么。
小女孩高兴地告诉我,她钓了一只蝴蝶,而钓饵是一朵美丽的玫瑰花。其实,她也喜欢垂钓,但不忍心看到尖锐的鱼钩刺破鱼儿的嘴,而才选择一朵花做钓饵。当然这只会吸引些蝴蝶或小蜜蜂,但这已令她十分满足。
我被小女孩的美丽温柔感动了,仰头看她时,阳光斜斜地照在她的脸上,看上去像小天使般动人。
此时,一只色彩斑斓和蝴蝶正围着玫瑰上下飞舞。我一扭头,发现女孩的父亲正站在墙角„„
1.照样子,写句子。(2分)她每周六宁愿一个人在家,也不跟父母去钓鱼。
2.为什么说小女孩看上去像“小天使般”动人?(2分)
3.父亲见到的是怎样的一幕?他又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请展开想象,写一段话。(4分)
八、习作。25%
同学们,看到被风刮倒的小树苗,你会扶起它;看到受伤的小鸟,你会医治它;看到美丽的花儿,你不去折它„„这些都是你热爱生命的表现。请从你所做的这些事中选择一件写下来,注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要写出你的心理活动,题目自拟。
第五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石柱县南宾镇灯盏小学
余文田
单元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教学目标
1.学生会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3.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5、在计算过程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使他们养成认真审题、书写整洁、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口算、估算和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引导学生利用以有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计算方法。
2、在学习中,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索,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亲自感悟和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重视口算和估算能力的发展,逐步形成技能。
4、重视对两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的回顾和整理,培养学生总结 和归纳的能力。课时安排:
8课时。
1、口算乘法。3课时
2、笔算乘法。3课时
3、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例
1、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片;把练习十四第2题制成香蕉形的口算卡片。注意补充相关的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的题,如:32×20、13×300。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口算下面各题。
40×
460×
530×
3300×7
200×8
12×4
24×
213×3
32×3
11×5
自己选两题,说一说口算方法。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
(1)运用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呈现邮递员送报纸、送信的情景。
(2)请学生提出问题。
(3)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需要用整
十、整百数解决的问题,可以是与教材上完全相同的问题,也可以是不同的。
例如:“邮递员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2.探讨口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300×10
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4)评价。
对于学生想出的方法,尽可能板书在黑板上,方便全体同学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过程。
例如:300×10
300×9+300=2700+300=3000
100×10×3=1000×3=3000
300×30
3×3=9→300×3=900→300×30=9000
300×10×3=9000
教师点评每一种方法,强化学生对口算方法和过程的了解。同时,用点评的方式给学生以表扬、鼓励,增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信心。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其余的问题。比如:“工作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30天,要送多少封信?”
(2)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4.探讨新的口算方法。
(1)出示:42×10
23×30
14×200
请学生思考,讨论怎样算?
(2)组织交流,并由教师评价每种方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方法。例如:42×10→42个10→420;
42×10→40×10+2×10→420„„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口算方法,再次体验成功。【课间活动】伸伸手 弯弯腰 踢踢腿 跳一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完成教科书第58页“做一做”中的8道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结合订正过程,有意识地选择两、三道题让学生说一说口算过程。[小精灵儿童网站](2)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规律。
结合“做一做”中的口算,引导学生总结口算方法,发现规律。
2.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开始做题前,提出:看哪一组的每个小朋友都能全做对。
完成后,集体订正。对全体都对的小组给予表扬,奖励小红旗一面。
3.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十四第3、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和小伙伴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
在学生完成后,请几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游戏。
贴出香蕉形口算卡片,组织学生做“摘香蕉”游戏。说明游戏规则:谁算对卡片上的
题,就把香蕉摘下来。
最后,比一比哪一组摘的香蕉多。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喜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请学生谈收获。
五、安全教育
天气转热,严禁私自下水游玩和洗澡。【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教学重、难点:
探索乘法估算的方法,学会乘法估算。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40×80= 60×20 = 12×200 = 90×90 =
2、你能完成下面估算题吗? 74×7≈ 58×9≈
二、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
每排22个座位,一共有18排,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否坐下? 师:如果有10排呢? 生1:220。师:谁帮他说算式? 生2:22×10。
师:用到了哪些旧知识? 生齐:两位数乘整十数。师:如果有18排呢? 列式:22×18
师:跟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相比,这是一道什么算式? 生齐: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可不可以用估算的方法呢?我们以前学过吗?(没有)。这是一个新问题。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师:以前当你遇到新问题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生1:问爸爸妈妈 生2:问老师 生3:自己解决 生4:想想新办法。
师:今天我们一起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出示课件)学习卡
(一)第(1)种方法是:把 18 看成(),是估()了,而把 22 看成(),是估()了,所以估算的结果应该和实际的结果比较接近。
第(2)种方法是:把()看成(),是估()了,所以估算的结果就比实际的结果要()。
第(3)种方法是:把()看成(),是估()了,所以估算的结果就比实际的结果要()。
1、估算
24× 39 ≈ 63× 29≈ 71 × 80≈ 52× 68 ≈
2、一页有23行,每行约有22个字,一页大约有多少字? 巩固应用
丽丽想买37本连环画,每本连环画14元,丽丽大约要准备多少钱? 37×14≈
A、37×14≈370(元)B、37×14≈560(元)(10)(40)丽丽该采纳谁的建议:()
【课间活动】伸伸手 弯弯腰 踢踢腿 跳一跳 学习卡
(二)题目A 我们组采访的是()老师: 他家每月生活开支大约是()元,全年大约支出水费 元,我们是这
估算的。
题目B 我们组采访的是()学生: 他每天大约读英语单词()个,每个星期(7天)大约读英语单词 个,每个学年(40个星期)大约读英语单词 个。
三、汇报总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 又有什么收获呢? 与你的同伴说一说
四、板书: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每排22个座位,一共有18排,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否坐下? 列式:22×18≈400(个)
五、安全教育
注意增减衣服,预防春夏之交疾病流传。【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教学内容:63页例
1、做一做,练习十五1、2题。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不进位)。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呈现例1的画面,让学生观察
用完整的话把这幅图的内容、问题说一说。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24×12。
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24×12。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方法一: 24×10 = 240 24×2 = 48 240 + 48 = 288 方法二: 2 4 × 1 2 48 „„24×2的积
„„24×10的积(个位的0不写)2 8 8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课间活动】伸伸手 弯弯腰 踢踢腿 跳一跳
三、练习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63页“做一做”的8道题。请几名学生上黑板板演,讲评。
2、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五、作业
六、安全教育 不要随意采食野果。【教学反思】
第4课时
教学内容:笔算乘法的练习课(完成练习十五的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口算练习:
60×20 80×20 60×40 300×70 30×80 12×40 330×2 240×2 60×3 33×30
3、笔算: 练习十五第2题:
39×11 31×31 23×33 22×24 12×41 21×32 请6名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他学生每题都做。讲评。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该注意什么?
4、正误辩析: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4道计算出现错误的笔算式题,让学生判断正误,并进行改正。
二、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1)引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
(2)同桌互相说:把图上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3)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笔算。(4)集体讲评。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课间活动】伸伸手 弯弯腰 踢踢腿 跳一跳
三、综合练习:
完成《学案》相应的练习。
四、学习总结:
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
六、安全教育
牛奶开瓶后必须在两小时内饮用完,否则不能再饮用。【教学反思】
第5课时
教学内容:65页例
2、做一做,练习十六1、2题。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呈现下围棋的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或战绩。
放大棋盘,让学生观察棋盘结构。使学生了解到: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组成。
接着,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点?”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19×19。
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例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约有400个交*点,但它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课间活动】伸伸手 弯弯腰 踢踢腿 跳一跳
三、练习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
2、完成练习十六第1、2题。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五、作业
六、安全教育
碗筷使用前后要清洗干净并消毒。【教学反思】
第6课时
教学内容:笔算乘法的练习课(完成练习十六的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
40×20 60×20 80×40 400×70 12×30 12×40 44×20 230×2 70×3 11×400
3、笔算练习(进位与不进位的对比):
23×31 33×31 43×12 11×25 23×34 54×13 39×27 17×28(1)学生笔算。
(2)请学生观察比较:上行的题目和下行的题目有什么异同?
(3)学生讨论交流: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上行的题目计算时没有进位,而下一行的题目需要进位。
(4)说说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4、正误辩析: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6道计算出现错误的笔算式题,让学生判断正误,并进行改正。【课间活动】伸伸手 弯弯腰 踢踢腿 跳一跳
二、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1)引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
(2)同桌互相说:把图上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3)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笔算。(4)集体讲评。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第8题。
第8题:在解决这道题时,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用上?为什么“每套12张”用不上?这样的题目给了你什么启示?
三、综合练习:
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5、6、7题。
四、学习总结:
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
六、安全教育
不要购买过期变质食品和三无产品。【教学反思】
第7.8课时
复习检测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 复习要求:
把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概括的能力。
复习过程:
一、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1.请学生把书本从58页看到69页,看看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2.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3.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二、练习
1、口算练习:
20×60 90×30 80×80 15×20 700×30 80×40 50×70 400×20 说说你是怎么口算的。
2、估算练习:
42×18 39×11 57×28 42×12 63×47 你是怎么估算的?能有几种方法?
3、笔算:(练习十七第2题)
4、解决问题: 练习十七(3、4)
(1)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这两道题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2)小组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3)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4)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把题目的意思弄明白在去做。【课间活动】伸伸手 弯弯腰 踢踢腿 跳一跳
三、学习总结:
1、在这一单元中你学会了什么?
2、给自己这个单元的学习态度和收获作个评价。
四、布置作业
五、安全教育
走马路靠右行走,不要横穿马路和闯红灯。【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