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变局中奋力实现屏山县域经济强势崛起

时间:2019-05-12 12:57: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大变局中奋力实现屏山县域经济强势崛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大变局中奋力实现屏山县域经济强势崛起》。

第一篇:在大变局中奋力实现屏山县域经济强势崛起

在大变局中奋力实现屏山县域经济强势崛起

屏山县课题组

“十二五”时期,是屏山历史以来大发展、大建设、大搬迁的全新阶段,是全面完成移民迁建工作任务、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和转折期。如何在大变局中跨越争先,奋力实现强势崛起目标,是屏山当前乃至今后必须认真思考和全力破解的重大课题。

一、再审县情,再判形势明主题

屏山作为全国乌蒙山贫困片区重点县,资源匮乏,产业支撑力弱,发展严重不足;作为全省水电移民第一大县,“2012年5月基本完成移民迁建安置任务,确保向家坝水电站按期蓄水发电”目标要求不可更改,唯有背水一战、攻坚决战,才能实现移民“移得出、稳得住”的阶段性工作目标,而要最终实现“能发展、可致富”,更是任重道远。与此同时,屏山也面临着诸多难得机遇,只要利用得好,就能转“危”为“机”,从而实现超常规发展、强势发展。一是移民迁建机遇。100余亿元移民迁建投资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拉动效应将在长期持续显现,由此带来的基础设施大提升、城镇化大推进,尤其是县城东迁后的区位大改观,使屏山直接融入宜宾半小时核心经济圈,为屏山科学有效布局生产力、重构产业、开放求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二是国家和省市战略辐射机遇。屏山处在成渝经济区、川南经济区重叠交融范围内,对接“宜宾建设区域性经济强市”发展战略,能有效实现区域互动共进发展。三是极为有利的外部政策环境机遇。除西部大开发等政策外,屏山还享有移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试点县、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全省水果基地强县、全省烤烟基地单元县等系列独特优惠政策,可争取更多更大的资金、项目上支持,促进强势发展。四是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机遇。随

着区位改观,屏山有良好条件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可在国家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中加速产业体系建设,在大变局中实现县域经济强势崛起。“三年再造一个屏山”是市委的殷切希望;“加快发展,强势崛起”是群众的迫切要求。加速产业体系构建、促进强势发展,成为屏山后移民时代的现实需要和长期任务。这个中心主题决不能动摇。

二、再晰定位,再明目标升战略

当前,要跳出屏山站在更宽视野、更高层次上审视屏山、思考屏山、发展屏山,发挥后发优势,创新求进、敢想敢为,全力建设川南生态经济强县。力争“十二五”末GDP在2010年20亿元基础上再造“两个屏山”即2013年实现翻番达到40-50亿元、2015年再翻番达到80-1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两倍,居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县级综合评价指标排位在全省上升20位、全市上升3-4位。实现这一超常规发展目标,必须着力实施五大战略。一是实施产业大重构战略。按照“一心、两园、两带、五支点,东西协调,全域共进”的生产力空间布局,实施产业大重构战略,将新县城建设成为能辐射带动100万以上人口的区域性商贸物流经济中心;利用东部新发产业园和西部中太产业园平台,推进产业聚集、错位、互动发展,形成两极带动;精心构筑以工业和现代商贸物流业为主导的岷江经济带、以生态农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为主导的金沙江经济带,以库区书楼、大乘、新安、龙华、中都五镇为支点,推动全域共进。二是实施“两化”互动战略。抢抓列入全市“两化”互动试点契机,推进新县城产城园一体化发展,加快“两化”互动进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方面,坚持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全力推进库区重点淹没企业“以迁促强,升级发展”;建立库区规下企业集中迁建孵化园,培育规模发展;对磷化工、机械制造、轻纺等优势企业实施集中扶持发展;充分利用工业集中区的综合优势,尤其是“落地电”优势,围绕

主导产业定位,坚持招大引强选优原则,引进大型核心项目带动配套产业聚集发展,或以关联产业成园整体承接方式促进工业的爆发式发展。“十二五”末,力争县内建成100亿产业园区1个,促进移民充分就业,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新县城聚集。另一方面,突出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围绕“山水森林宜居城市,宜宾百万人口大都市重要组团”定位,坚持市政配套、功能分区、城市管理等相结合,把新县城打造成宜居、宜业、宜商的要素聚集高地和县域经济的发动机;集中打造好书楼、新安、中都、龙华、大乘五个重镇,形成县城集中牵引、县域腹地五重镇辐射带动的城镇经济支撑新格局。力争“十二五”末城镇化率从19%提高40%以上,为工业化提供有力的要素配套及市场体系。三是实施“三色产业”振兴战略。利用全国乌蒙山贫困片区重点县等政策支持,振兴白色、绿色、金色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白魔芋,将基地由4万亩增加到8万亩,推广规范化栽培技术,将总产量由1.2万吨提高到8万吨;延伸产业链,发展白魔芋深加工业,形成10亿元产值的白色产业。加快低产茶园改造和基地发展,使优质茶园面积由10万亩增加到15万亩;推进资源整合,加快培育1家国家级、2-3家省级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加快林竹基地发展,形成以茶叶、林竹为主的产值达10亿的绿色产业。加快再造以龙眼、椪柑为主10万亩库区第二特色水果带,扶持水果储运加工配送企业发展;推进“烤考烟单元县”建设,形成10亿元产值的金色产业。四是实施旅游大开发战略。把旅游发展作为优势优先产业来抓,快速构建“1234”旅游发展新格局。即:“一城两区三镇四文化”,以新县城为中心,充分开发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向家坝库区景区,重点打造龙华古镇、书楼温泉(川南历史文化遗址)、清平彝族风情园景点,深入发掘金沙江文化、三国文化、客家文化、彝族文化等资源,着力打造“川南旅游环线重要节点和向家坝库区国家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力争“十二五”末接待游客达100万人

次。五是实施开放合作战略。坚决突破资源匮乏、要素不足发展瓶颈,扩大开放合作,借势借力发展。选优配强招商队伍,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商会、协会的合作,创新采取委托代理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提升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决破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鼓励投资的政策体系,设立投资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打造亲商、兴商、活商、留商软环境。推进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承接,融入成渝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对接产业集群互动发展;利用中太产业园平台,按照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原则,推进与马边、雷波、滇东北资源富集区的合作,实现磷矿资源的“无中生有”。

三、再强基础,再造优势固保障

一是倾力强化四大发展基础。完善系列规划:加快开展新县城为中心的20平方公里产城园一体总规修编和新县城江北片区12平方公里城市拓展区及王场工业组团产城一体控制性详规、屏山工业集中区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库区旅游发展规划、乌蒙山区屏山项目控规等系列发展规划编制,奠定科学发展的基础。提升交通基础:围绕生产力空间布局,加快建成宜屏快速通道、岷江大桥、乐宜高速连接线等凸显区位优势的重要对外通道,配合建成成贵高铁及屏山高铁站,配合推进宜攀、仁沐高速公路建设;升级屏楼、楼安、龙商等公路,加快建成新安至龙华、龙溪至新安等旅游公路;构建纵横全境、贯通成渝,畅通川滇及攀西的交通体系,强力提升产业承接、资本进入和资源开发条件。园区集聚基础:将新发产业园创建成省级“移民就业产业示范园”,形成特殊的用地、用电、税收等政策支持平台,全面完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有力提升企业入驻发展条件及产业承接承载能力。项目管理基础:建立项目管理制度,建立项目中心,实行县级领导、部门、乡镇分工责任制,强化项目的挖掘,论证、包装、储备工作,每年必须保持500个以上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储备,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二是着力打造两大发展优势。可持发展的能源新优势:推进省水电集团屏山川南电力调度中心建设,利用该中心整合周边小水电资源开发和输变电网络建设,力争“十二五”新增引入电力30万千瓦以上,使全县可调用电力达到50万千瓦以上;全力争取三峡公司和省政府支持,实现每年不低于15亿度“落地电”后扶电量到县并给予特殊优惠电价政策。以充足而廉价的能源吸引产业转移,促进承接发展。发展用地优势:国家土地政策日趋严格,用地指标不足已成为各地发展的“瓶颈”,拥有用地指标就有加速起飞的空间。既要充分利用库区移民后扶产业发展的特殊需要,全力争取三峡公司和中南院支持,帮助有效解决产业发展配套用地问题,向国家“要”空间;也要通过加大土地整理、创建省级“移民就业产业示范园”等措施,向省市“争”空间;也要严格控制项目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盘活城镇及园区存量土地,清理闲置土地,节约、集约用地,向自身“挤”空间。力争“十二五”期用地指标达到1万亩。三是拼力提升三大保障水平。发展资金保障:强化城镇经营和公共资源出让,增加财政收入,挤出发展资金;清理国有资产,交由城投公司抵押融资,筹集发展资金;加强土地的储备,以存量土地抵(质)押融资,滚动发展。人才资源保障:争取省市对屏山县紧缺人才的对口挂职支援;以优厚待遇引进急需紧缺优秀人才,搭建平台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以有计划分批次送干部到大专院校培训进修和发达地区挂职等方式,提升党员干部驾驭经济工作和促进发展的能力。组织领导保障:建立全党抓经济,人人有任务的考核机制,形成“发展论英雄”的用人导向和“不找任何借口,请给我结果”的干事、创业、发展氛围,让已锻造成为“决胜迁建”铁军的干部队伍转变成为推进屏山经济“强势崛起”的新铁军,把“三年再造一个屏山”变为现实图景。

第二篇:在“强势”中崛起

引文:5月18日,随着住宅区6#楼完成最后一罐混凝土浇筑,实现了50.4万平方米的主体结构全面封顶,这一天,距离莆田万达广场2011年7月6日正式开工奠基仅仅有10个月,距离万达集团既定的“5〃26”全部封顶的节点工期提前了整整8天!这为局珠海公司争得了荣誉,也向大连万达集团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强势”中崛起

——中建四局莆田万达广场施工侧记

这是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2011年7月6日,莆田万达广场正式开工;8月20日,顺利完成大商业、住宅底商土方工程;9月1日,项目上下积极应对台风“南玛都”带来的莆田百年一遇特大暴雨;9月11日,顺利浇筑第一块筏板;10月19日,住宅底商顺利封顶;12月29日,大商业裙房结构顺利封顶;2012年4月28日,大商业首栋SHOH办公楼提前28天封顶,5月18日,项目提前8天全线封顶。“为什么能这么快?因为我们项目是学校、军队、家庭,有着超强的执行力、科学的保障力。兑现如期开业的承诺,就是要说自己做过的事,做自己说过的事……

激扬青春 埋头苦干 在万达施工中不断历练

就万达企业文化而言,万达是军队,干好万达要求员工要有超强的执行力,一定要办,高效地办,不找借口,多找主观原因。记得,去年底大商业裙楼施工时,施工人员要在10天之内完成大商业裙房封顶任务,单单混凝土浇筑平均一天2500方,工作压力可想而知。有的刚毕业的新员工加班到次日凌晨4点多,累得哭了,谢经理见到后,不但没有上前安慰,反而训了一顿。

“这就是军队化的作风!在10个多月的“大会战”中,莆田万达项目团队中相当多人是来莆工作后半年才回去的,更甚至有些人从来就没有回去过!去年春节不少人过年都留在工地。没有周末,工作到深夜,17个小时工作、全天候,别人在休整时,我们已经出发了,能不比他们快吗?“万达速度”的背后,更有员工的辛劳和功劳。

项目上100多号的管理团队中三分之二来自全国近30个省份,一半是85后的年轻学生,加入团队不久,项目经理就给每位员工的家属都寄了一封家书,新员工家长表示支持亲人在莆田万达共度“激情燃烧的岁月”。莆田万达作为一个温馨、融洽的“大家”,激发出年轻人的奋战热情,这也是战役快速推进的一个原因。

重拳出击 铁腕治理 为快速施工扫清障碍

加快项目施工,就要真抓实干、务实高效。莆田万达在建设伊始就提出:“说过的话就要算数,承诺的事就要兑现”,并在实践中说到做到,以超强的执行力认真去办、高效地办,打响建设“大会战”。8月,是莆田万达攻坚的一个月,开业100天倒计时正式开始,三十家专业分包队伍“大会战”拉开序幕。一日,新进场的幕墙安装玻璃死死的堵上了工地一处消防通道,在三令五申要求其整改未果的情况下,项目领导调来两台装载机和15名安保人员,稀里哗啦将其玻璃全部砸掉,据不完全统计,幕墙安装单位损失30万元,其负责人蹲在现场像丢了魂一样后悔不已。至此,施工现场再也看不到乱堆乱放现象发生,这就是“重拳出击,铁腕治理”。在攻坚项目过程中,我们切忌今天这个样、明天还那样,不能你推一下、我动一下,而应振奋精神、立说立行,全力突破、快速推进。

恩威并重 携手同心 确保各个节点顺利完成

既要干快万达又要干好万达,不能按部就班、平铺直叙,应要敢拼会赢、超常规推进。在短时间内,要建成50万平方米?很多人觉得不可能完成。而莆田万达采取超常规运作,在管控体系、施工工序等方面科学统筹,合理安排,并积极创新。在万达,业主定下的节点就是圣旨,违令者“斩”。8月3日,受“达维” “苏拉”双台风的影响,原本就不宽裕的外架拆除工作更是紧张,但8月5日三座塔吊拆除这是雷打不动的节点,将上千根六米长的钢管靠人扛下五楼,这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结果。正在担心因拆不完外架拿不到工程款的外架队组老板已心急如焚,乱了手脚,他脑子里已经不知道如何是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面对如此“临门一脚”的项目难题,项目部没有急于说“不”,一味地停留在老办法、局限在旧框框,贻误了抢工机遇。8月4日,项目部迅速从当地周边村庄召集60名青年闲臵劳动力,投入到了材料码放、转运工作中。晚饭后,又召集所有项目管理人员投入到了拆外架的现场,在大家一致努力下,8月5日凌晨02:00分,三栋塔楼外架一扫而空,逐渐退去的面纱遮挡不住它的光芒,在霓虹灯的照耀下更显王者风范。中建四局万达项目部“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思维定式,”开阔的眼界和思路,再次得到大家的认同。

马世娜

关争勇

第三篇:低碳经济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实现路径分析

低碳经济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实现路径分析

资源型城市是以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我国共有118个资源型城市,约占全国城市数量的18%,在保障全社会资源供给的基础上,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十分必要。随着低碳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框架越来越清晰,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实践低碳经济,2011年1月,全国低碳经济媒体联盟发布了国内首个《中国低碳城市评价体系》。2010年12月,工信部确定“十二五”期间工业的节能和二氧化碳减排目标“争取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十一五’末降低16%”。作为节能减排的重中之重,资源型城市应积极承担责任,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因地制宜探索低碳转型之路,以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因此,整合目前的低碳经济发展实践,总结提炼资源型城市转型所遵循的发展模式,将为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探索适宜的低碳转型路径提供借鉴,为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的有序性和系统性奠定基础。

朔州市是一座因煤而兴的城市,产业格局具有明显的高碳性。近年来,在低碳经济的引领下,朔州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城市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研究以朔州市为例,探讨发展低碳经济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作用以及实现路径。

一、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研究现状

(一)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

资源型城市转型即打破原有的资源自循环机制和路径依赖,实现产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转型不完全是资源枯竭造成的,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世界范围工业化的深入发展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资源型城市转型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保障能源资源供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因此,资源型城市转型具有普遍性。目前,资源型城市转型主要有以下五种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资源替代及产业替代模式、科技创新模式和生态城市发展模式。

(二)低碳经济引领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型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尽可能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等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提高能效并控制能源需求,优化提升产业结构,选择低碳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建筑、交通、消费模式等方面融入低碳理念,最终形成产业结构相对单

一、但能够低碳发展的城市状态。目前,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城市如表1所示。

从资源型城市长远发展来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一是长期发展的特殊性导致资源型城市的历史欠债很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短期内生态环境恢复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二是产业结构根深蒂固,仅从发展困境的某一方面进行改造不具有可操作性。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和外延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型城市转型矛盾,使资源型城市走出发展困境。

(三)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研究现状

近几年,专家学者对低碳经济和资源型城市转型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工作。金乐琴等在《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中分析了中国实现向低碳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潜在优势,提出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策略,即正确评估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义务和责任;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变被动为主动,实现发展与减排的良性循环;积极构建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大力支持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构建“低碳经济试点区”,探寻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任菊香在《山西省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态势及对策—以朔州市为例》中基于对朔州市发展中的分析,就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对策进行了讨论,认为煤炭城市应积极推进经济转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课题组在《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中提出了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思路、原则、策略及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的重点方向以及今后转型的战略要点[7],指出山西资源型城市应做好加快进行土地塌陷治理工作,推进产业聚集和区域经济社会事业一体化,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以人才优势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等。倪外在《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城市发展新路径研究—以上海为例》中分析了低碳城市发展路径的核心内容,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消费、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建立低碳管理与制度体系等方面阐述低碳城市的建设及发展。付允等在《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中提出基底低碳、结构低碳、方式低碳和支撑低碳的低碳城市发展路径。

国内外专家学者分别在低碳经济发展和资源型城市转型方面都展开探讨研究,但是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尚未形成系统性成果。本研究旨在通过典型案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分析,提出基于低碳经济的资源型城市转型路径。

二、基于典型案例的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研究

朔州市以“煤电之都”著称,煤炭是最主要的优势能源,全市煤炭储量约425.26亿吨(2009),占山西省储量的1/6。煤电产业占GDP的份额高达70%,第二产业中煤电的比重占到80%以上,产业格局具有明显的高碳性,生态环境状况堪忧。朔州城市转型主要依靠发展低碳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提高能效等方式实现低碳转型。

朔州市经济的转型,就是煤炭产业的转型。近年来,朔州市通过输入端减少碳源、转化端提高能源效率、输出端减少碳消费、全过程增加碳吸收四条途径,采用节能减排、延伸以煤炭为基础能源的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植树造林等措施,构建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节能降耗成效显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全市GDP能耗逐年下降,取得了“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提高效益”三赢效果,促进黑色经济绿色发展,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子。朔州市在能源产业领域致力于低碳发展的积极尝试,被低碳经济专家称为“朔州途径”。

2009年,朔州市碳汇量达4128.05万吨CO2/a,CO2总排放量为4648.21万吨,碳强度达到8.28吨CO2/万元。主要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258.86万吨标准煤,其中一次化石能源消费1100.24万吨标煤。从结构上看,优势能源煤炭的消费量一直占绝对比重,平均占到95%以上。汽油、柴油等石油制品的消费量达到16万吨,煤气的消费量达到6813万立方米,天然

气消费量达到400—500万立方米。目前,朔州市能源消费结构出现了多元化、低碳化的变化。

从近年来持续下降的单位GDP能耗来看,朔州市能源效率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2009年底,万元GDP综合能耗水平达到2.01吨标煤/万元,“十一五”期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9.27%。

目前,全市GDP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还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处于中上游。究其原因,与朔州市的特殊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的历史选择有着密切的关联。朔州市通过煤炭资源整合、延长产业链条、发展接替产业、创建最佳宜居城市等措施,改变产业格局,破解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怪圈,煤炭产业转型获得突破发展,全市低碳转型取得突破发展。

本研究在参考中国社科院公布的评估低碳城市的新标准体系和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咨询专家,对照全国平均水平,将朔州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与评价等级标准相比较,定性判断朔州市低碳社会的发展水平。采用德尔斐法(Delphi),通过多方相关咨询专家意见,参考任福兵等专家研究成果—《低碳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2010),综合确定本指标体系各层次指标的权重,用以评价朔州市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

按低碳城市标准综合评价,朔州市2009年低碳经济实现程度为71.615%,低碳经济水平处于形成阶段。朔州市的资源型城市转型立足资源承受能力,强化绿色发展理念,通过产业的优化升级将传统黑色工业经济转化为绿色循环经济,是一次绿色转型,对其他资源型城市有借鉴作用。

三、基于低碳经济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路径

朔州市的低碳转型对其他资源型城市转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是不能一概而论,结合不同城市、不同资源,每个资源型城市都有其特殊性,总体而言基于低碳经济的资源型城市转型路径主要如下。

(一)判断资源型城市所处阶段,制定合理转型路径

根据资源型城市发展所依赖资源的生命周期分析本地区如能源生产及消费情况、碳排放、碳汇核算等的低碳经济发展指标,进而制定合理的转型路径。对资源开采处于增产稳产期的城市,制订合理的开采计划,提高资源采收率,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对资源开采开始衰减的城市,应加强资源综合评价,开发利用好各种共、伴生资源,充分挖掘本地资源潜力,拓宽资源开发领域,重视开发利用区外、境外资源,为本地资源型企业寻找后备基地,同时抓紧培育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接续替代产业。对于资源已经或濒临枯竭的城市,选择产业转型方向,重点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尽快形成新的主导产业。

(二)培育新兴低碳产业,打造低碳产业体系

资源储量决定了资源型城市将长期保持以高碳产业为支柱性产业的工业格局。在传统工业不断进行低碳产业升级的同时,大力推动高新技术发展,积极嵌入节能利废和新能源利用要素,构建新型低碳工业体系。推进低碳型优势产业发展,建立低碳产业园区和低碳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具有低能耗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兴低碳产业。降低高耗能行业及其产品的比例,加大低能耗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打造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鼓励三次产业间融合发展,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低碳产业体系。

(三)优化能源供应结构,构建城市低碳能源利用体系

首先加快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低碳、无碳能源比重,实现能源结构以低碳化为开源,建立以原煤、煤气、煤层气、天然气、风电、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等相互竞争的多元化的低碳能源供应体系。其次推动能源供应结构多元化发展。分别从煤炭能源生产过程、电力生产和电网输送实现低碳化发展,促进煤炭能源产品清洁化,推进高碳能

源低碳化发展。加强高碳能源的高效化、清洁化利用,积极推进煤电联营、大型电力企业购并重组,加大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比例。

(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因地制宜建立碳汇体系

首先,综合考虑生态系统产生的碳汇价值,以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支撑,以宣传发动、经济政策鼓励等手段为引导,鼓励全社会参与碳汇体系的建设。其次,在保护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合理保护耕地,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湿地、城市绿地和灌木等生态系统的建设。确保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通过加快实施生态环境功能规划、扩增生物碳汇、建设碳汇计量、监测体系、生态补偿机制等措施,增加碳汇潜力,建立符合资源型城市实际情况的碳汇体系。

(五)广泛开展低碳活动,构建全民低碳生活模式

一是促进低碳理念融入区域规划,构建以紧凑混合布局模式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布局、以联系便捷的城市圈网络建设为导向的区域规划层面和以扩大碳汇为导向的多样化生态体系。二是通过完善整体路网结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强运输节能管理、大力发展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和机械工具等方式打造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绿色交通体系建设。三是积极采取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结合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发展绿色建筑、建立健全建筑节能和建筑节能产品的监管体系、扩大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建筑材料应用等措施构建低碳建筑体系。四是推行绿色照明、绿色交通,构建城市静脉体系,提倡社会生活的低碳消费方式。

四、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和低碳经济的简要分析,得出低碳经济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指出方向,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然选择。基于低碳经济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应从制定转型路径、低碳产业体系、低碳能源利用体系、碳汇体系、低碳生活模式方面全方位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为其他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附件:

低碳经济基本知识

低碳经济的定义: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的属性:一是经济性,包括两层含义:①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②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下降。二是技术性:也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降低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三是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应该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低碳经济的内涵:①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即碳强度),通过碳捕捉、碳封存、碳蓄积降低能源消费的碳强度,控制CO2排放量的增长速度。②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促进经济增长与由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实现经济与碳排放错位增长,通过能源替代、发展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控制经济体的碳排放弹性,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的碳脱钩。③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碳偏好,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减缓碳足迹,实现低碳生存。

碳强度:单位能源用量的碳排放量,称碳强度(Carbon Intensity)。化石能源中,煤的碳强度最高,石油次之。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能源有一定的碳强度,而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都是零碳能源。

碳生产率:是指经济产出(GDP)与碳排放量之间的比值,即一定数量的碳排放量产生了多少经济效益。“碳生产率”最关注能源的产出效率。一个企业是否属于低碳企业,不是看它使用能源量小、温室气体排放量小,而是看这个企业是否能更有效地使用能源。同时,碳生产率达到了一定标准的低碳企业,应该在国际经济体系中享受贸易便利待遇。

能源强度:单位GDP的能源用量,称能源强度(Energy Intensity),主要反映技术水平、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标。产业不同,其能源强度不同;行业不同,其能源强度也不相同。

碳关税:是指对进口的排放密集型产品,如铝、钢铁、水泥和一些化工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其争议源于2009年6月底美国众议院通过的一项征收进口产品的“边界调节税”法案,实质就是企图从2020年起开始实施“碳关税”。美国此举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规则,是以环境保护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严重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可以说,碳关税是以往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实施“绿色壁垒”的新变种,是限制发展中国家贸易能力的新设想,遭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坚决反对。目前世界上并没有征收碳关税的范例,但是欧洲的瑞典、丹麦、意大利,以及加拿大的不列颠和魁北克在本国或本地范围内征收碳税。

碳汇: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或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与之相对的概念是碳源,它是指自然界中向大气释放碳的母体。

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碳交易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在6种被要求排减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为最大宗,其交易市场称为碳市场。

第四篇:在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中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晋城市转型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在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中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晋城市转型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晋城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实现转型发展,是省委、省政府谋划走科学发展之路的重大发展战略。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探索富有晋城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是全市人民亟待认真研究、共同探索与破解的难题。

一、我市转型发展的基本情况

根据我市畸重型产业结构衍生出的诸多矛盾与问题,市委、市政府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了经济发展由粗放落后的发展方式向绿色发展方式转变,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初步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之路。其主要特是:

1、出台了一批优惠政策。为全面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晋城市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晋城市民营经济发展规划》等11项配套政策意见和加强民营企业人才建设工作意见等。一些优惠政策和发展举措的实施,有效推进了全市的转型发展。

2、提出了转型发展思路。思路决定出路。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时度势,并根据晋城的实际,提出了“建设一批,核准一批,激活一批,引进一批,支持一批”的转型发展思路。首先是筑巢引凤。在产业转型中承接大项目和有发展潜力的好项目。其次是创优发展环境。为全方位对外开放,实现转型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市委市政府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经常深入企业,深入基层现场办公,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三是精心筛选,重点扶持。09年,全市共确定了40个重点工业项目和100个工业转型项目,这些项目全部投产后,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实施了“一矿办一厂、百矿兴百业”工程。全市坚持将各类煤矿、各类企业推向转型发展的第一线,积极鼓励和扶持煤炭企业实现“地下转地上”工程。充分利用煤炭企业积累的资金,广泛开发新项目,兴办新企业,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09年新选定的100项转型项目,其中有57个项目是煤炭企业直接转产转型的。

4、四个层面的转变有了良好开端。一是重转轻。就是以延伸产业链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和煤电气一体化等产业。二是粗转精。就是以培育新兴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如:富士康的电子产业、乐百利特、南非汉斯、路宝集团的铝轮毂、汽车零部件等新产品。三是黑转绿。就是以旅游文化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并依托煤炭产业积累的资本反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四是小转大。就是以煤炭资源整合重组为契机,积极推进煤炭产业的转型发展。

5、全民创业热潮大大兴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民创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实施了全民创大业活动的“百千万”工程。市财政拿出300多万元重奖了民营企业和先进个人。一系列激励

措施的实施,创业热潮层层迭起,先后涌现出清慧铸造、鸿辉管业等一大批民营龙头企业。全民创业的兴起,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6、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一是硬环境进一步完善。按照 城市“六区联动,组团发展”的新规划,北石店棚户区改造已正式启动,蓝天碧水和生态治理工程扎实推进,自然、生态、园林、文明、和谐的现代宜居城市有序发展。二是软环境逐步提高。市、县两级政府在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同时,政府机构改革已基本完成。公共管理体系和政务环境进一步改善,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显著提高。三是潜力环境扎实推进。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农村解决问题的良好作风已经形成,干部教育讲座持续开展,年轻后备干部到基层锻炼实行了常态化,1927名大学生村官坚持在农村服务,机关作风和干部作风有效转变。

二、转型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通过解放思想和创新思维两个层面引导全市干部群众观念转型,全市坚持以自主创新和全民创业为抓手,积极依托产业集群和园区经济两个载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有效增强了全市转型发展的动力和活力。通过采取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两项举措,全面推动节约、集约和绿色发展,实现了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转型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但存在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一是加强转型企业的改制工作和管理工作。近年来,随着全市企业转型的快速发展,许多新上项目在“一矿建一企、百矿兴百业”工程中诞生。但随之出现的煤矿矿长兼任新上企业董事长的现象应当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这些新上企业,如不及早按现代企业制度实施改制,如不及时招聘有知识、会经营、善管理、有开拓创新的总经理,新上的企业势必重走计划经济时期的老路,企业的发展必将受到制约,必将影响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调查显示,许多转型企业,尤其是由煤炭企业新建的地面企业,基本上都是煤炭企业的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管理现代化企业,必须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来管理。否则,用管理煤炭企业的管理人员,用管理煤炭企业的方式方法来管理地面企业,势必影响新建企业的管理工作,势必影响企业的快速发展。此问题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各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尽快加以解决。

二是积极引导煤炭领域的民间资本向非煤产业转移。当前,全市乃至全省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已基本结束,但是,在以国有和混合制为主经营的新形势下,许多个体经营者将退出煤炭生产领域。面对我市煤炭领域雄厚的民间资本,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尤其是要通过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制定优惠政策,有效地引导煤炭领域的民间资本向非煤产业转移。同时,要积极争取煤炭领域的外资在我市新建企业。

三是重视解决新上企业的用地问题。目前,征用土地已成为制约我市转型发展、引进和新上项目的一大阻碍。许多企业反映,现在新上项目最难的是征用土地,如征地顺利,也需2到3年的时间。在当代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征用土地已严重制约着我市的转型发展,制约着新上项目的落地工作。

四是转型发展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为有效推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立足上大项目、好项目固然很重要,但随着产业政策的调整,随着煤炭企业的重组,许多农民失去了就业机会。这一社会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足够重视。尤其在实行转型发展中,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新上劳动密集型企业,积极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以实现稳定社会、稳定家庭、建设和谐社会。

五是转型发展规划要先行。搞好规划,是推进转型发展的先导。近年来,我市为全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搞了一些工业园区的建设规划,据调查,规划仍不完善,不到位。尤其是如何通过进行科学规划,统一组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让转型发展新上项目有一个好的环境,为新上项目、新建企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才有利于新建企业开好头、迈好步,使之实现早落地、早投产、早达效。

六是增强生铁原料的危机感。冶铸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也是构筑全市“四梁八柱”经济框架和积极打造全国冶铸基地的发展战略。目前,随着我市铁矿石资源的逐渐枯竭和国家、省、市产业政策的调整,一方面是全市100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炉全部关闭,全国保留的18座铸造用铁专用高炉,全省只有泽州保留2座;另一方面是随着冶铸业的上档升级,生铁面临着很大的危机,多数企业需从外地购铁,仅南村六座年产10万吨以上的铸管厂和其它现有的小铸管厂,年用铁量需100多万吨。伴随着全市冶铸基地的快速发展和汽车配件铸件的兴起,全市用铁量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短缺,因此,增强生铁的危机感将迫在眉睫,希望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新建符合国家政策的冶铸厂,以解决全市的用铁需求。

七是选项目难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加以解决。选项目难尤来已久,希望各级政府利用各种经济洽谈会、招商引资会、网络平台等形式,为企业为基层及时提供信息,帮助引导解决。同时,要经常组织送项目下乡、下企业活动,有效地为企业、为基层上项目、选项目提供可靠的信息与帮助。

三、加快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

我市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煤化工基地,如何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积极探索富有晋城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将势在必行。

第一,转型发展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的转型发展在一矿兴一企,全民创新业的发展进程中迈出了积极的调产之路,并取得了明显成就。但是,由于我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尤其是受人才、技术等社会配置资源的制约,引导煤炭领域的民间资本向非煤产业领域转移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和一定的时间。面对金融后危机时期的影响,面对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创新发展模式,发展多元产业,加快转型发展,显的尤为重要。依据我市主导产业仍是以煤炭、冶铸产业为主导的客观实际,在全面推进转型发展的实践中,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汲取过去发展地面企业的教训,绝不能重蹈旧的覆辙。必须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中力求避免“一窝蜂”式的重复建设,防止从旧有的产能过剩演变为新的产能过剩。由于转型发展受多方因素的影响,涉及到多方利益关系的调整,受技术进步,体制机制创新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转型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要坚持不盲目选项目,不盲目上项目,不搞重复建议,不搞低水平的转型。在今后的发展中,既要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又要稳妥审慎,更要循序渐进,均衡发展,避免互相竞争,防止产能过剩,积极研究探索富有晋城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第二,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民间投资。去年以来,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市委、政府果断决策,向全市工业企业投入工业技术专项资金、科技研发等项资金三亿多元,有效地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这一做法,应持续地运用到转型发展之中。一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转型发展的政策举措,积极引导和扶持新上项目早投产、早达效。二是实施贴息贷款措施。新上项目需要大量的投入,建议市、县两级政府对新上的转型项目,尤其是高科技项目,实施贴息贷款政策。三是实施税收减免政策。在国家税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市县两级政府要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适时出台税收减免措施。建议凡属转

型发展新上的项目减免税收3至5年,为新转型的企业扶上马,送一程,为我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四是实施煤炭基金向地面企业倾斜。据了解,全市每年上交煤炭基金好几亿,返还全市煤炭基金也有2至3亿,建议市县两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向省里积极多争取煤炭基金,尤其要拿出一定的煤炭基金扶持地面企业的发展,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成长性企业。五是制定有利于煤炭领域的民间资本向非煤产业领域转移,开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六是成立乡镇信贷担保公司。各乡镇办要尽快成立信贷担保公司或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在不违反金融政策的前提下,广泛吸纳和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和煤炭领域的民间资本向非煤产业转移,推动全市的转型发展。

第三,以低碳化为转型目标,积极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本质上属于全球产业周期的危机。世界性经济危机,往往会成为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崛起的动力与契机。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探索研究适应我市新的增长模式,是建立具有晋城特色转型发展之路的契机。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全省煤炭企业的重组,一方面应当积极探索发展低碳经济。尤其要通过大力探索与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实现全市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产业新格局;另一方要积极实施产业创新。尤其要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要通过积极创新全面带动创业,通过全民创业推进创新发展。今后新上的工业项目,一定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要建立严格的能耗审核制度,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新上项目,要严格限制国内外产能过剩的钢铁、多晶硅、部分汽车零部件等。同时,要建立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从而大力发展成长性高和科技含量高的创新型产业。

第四,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与保障。据了解,“十一五”时期,全市规划了15个工业园区,目前,仅巴公、富士康、北留周村、高平西部、阳城建瓷等五个工业园区初见成效。但仍存在基础设施不配套,厂址布局分散、区域内企业结构不协调,服务功能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工业园区产业集聚效应无法显现,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幅射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效应。因此,希望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工业园区的规划工作。要按照工业集聚、产业集聚、企业集中,用地集约的原则,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工业园区。目前要着重于做好“十二•五”的规划工作。通过科学规划的手段,为培育一批转型项目,培育主导产业链,实现接替产业的集聚发展,聚集产业发展的人气,建设新兴产业基地,打造坚定的发展平台。要始终依托资源优势,进一步延伸产业链,跳出煤炭,超越煤炭,谋求转型发展之路。要坚持资源循环式利用、产业循环式组合、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要积极打造产业集聚园区,放大集聚效应,实现产业集聚,要素集约。要通过抓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与保障。通过发展园区经济效益,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第五,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努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建国以来,特别是建市以来,晋城实现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历史性转变,未来的发展必然要实现由工业经济为主向服务经济为主转变的新跨越。调查显示,我市的转型发展多数集中在酒店餐饮、旅游开发、资源深加工等行业,产业相对比较单一,与发展多元化的主导产业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必须积极打造具有晋城特色的产业经济体系。一是要坚持发展新型能源经济。要积极培育八大基地建设,为全市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二是要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结合,积极发展生产型的服务业,发展制造业的服务业,有效提升发展水平。三是要以发展旅游业为重点,全面提升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要进一步搞好规划,积极整合全市的旅游资源,打造出晋城的旅游品牌。四是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全民创业,坚持科学发展,稳定家庭与社会,实现“三个”发展。五是要以发展物流业为重点,将晋城建设成为山西东南部的现代化门户城市,全国新型能源服务的低碳、生态、文明宜居城市。

第六,成立行业协会,搭建产业服务平台。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必然产物和管理要求。随

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积极探索富有晋城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市县两级政府应及时成立项目推荐,技术指导、信息咨询、法律服务和冶铸发展等协会。尤其是随着我市冶炼业实现了有卖铁到就地加工转化的质的飞跃,随着冶铸业的上档升级和汽车铸件产品不断走向国内外市场,及时成立和完善市、县两级的冶铸协会显的尤为迫切与重要。总之,要通过建立行业协会,有效地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和人才等项服务,进一步提高科技含量,实现产品上档升级,尽快形成晋城品牌效应,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第七,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优质服务。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观的要求。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深化政府职能的转型改革,破解政府被既得利益束缚的困局,关键在于要全力推进各级政府管理职能与管理目标的转型。在实施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全市各级职能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建设服务型政府,扎扎实实提高优质服务。要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联合办公的效能,认真及时地为企业发展、为转型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与此同时,各职能部门要减少对企业发展的干扰,今后凡到企业进行检查指导,参观调研,一定要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的情况下进行。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和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推进全市经济转型发展。

课题负责人:李兴文

执笔人:赵积伦

下载在大变局中奋力实现屏山县域经济强势崛起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大变局中奋力实现屏山县域经济强势崛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