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论文.doc

时间:2019-05-12 12:08: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态学论文.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态学论文.doc》。

第一篇:生态学论文.doc

小城镇生态建设

邢树雪08机4200803010402

摘要: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协调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城镇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城镇生态建设在缓解城镇环境压力方面将逐步显示出其重要作用,建立可持续性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镇生态环境将成为人们的必然追求和选择。本文从生态学与生态园林的内涵、生态效应和城镇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等多角度探讨了生态学原理在城镇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 生态规划 环境保护

0 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进城镇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强调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这为小城镇发展指明了方向。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的是让农民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其重要手段

③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过上幸福生活。党中央

提出一系列重要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小城镇建设必须通过科学的规划,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推动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农村生态系统,创造出良好生态环境,促进小城镇的健康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镇生态形势日益严峻,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城镇生态环境的建设正实现从绿化层面向生态层面的过渡,传统的造园技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②我们应该根据生态学原理,并应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创建,在生态文明时代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城镇生态园林,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经济因素和落后观念等的制约,小城镇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按照国家生态园林城镇的标准与评估要求,目前城镇生态园林规划与建设中由于规划的指导性不足和研究力度不够而存在的一些问题。专家从不同的层面探讨了我国城镇生态园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得出以下几点:

1.1 土地利用缺乏总体规划,土地浪费比较普遍

在小城镇发展初期,许多地方对小城镇的性质和定位认识不够明确,缺乏科学合理的统一规划,盲目追求超大规模,在缺乏项目、资金和第二、第三产业集聚规模的情况下,必然导致粗放用地,盲目向外扩张,这样就使小城镇占用土地面积过大,造成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使农村人地矛盾显得更加突出。①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中规划不够完善与不划延续性的现象比较普遍,建设不能严格按照规则实施,大量小城镇的规划严重脱离实际,粗制滥造,缺乏约束,对用地宽打宽算,造成小城镇占地规模急剧扩大,人均占地面积大

幅度增加。⑤

1.2 缺乏环保意识,环境污染相当严重

支撑小城镇经济基础的是乡镇企业。目前,多数小城镇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来自高速发展的乡镇企业产生的各种污染物。伴随着各大中城市对环境管理制度日趋规范,城市转嫁给小城镇的污染呈现扩大的趋势。许多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了小城镇,使小城镇的环境污染呈恶化态势。④同时,由于乡镇工业的发展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等特征,导致对环境的严重污染,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重大危害。此外,来自农业的环境污染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大型养殖场牲畜养殖废水污染、塑料薄膜等有机废弃物污染、农药化肥污染等。

1.3 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环境监管度不够力

在小城镇发展之初,将较大的精力和资金用在办厂、盖房和建市场上,而对小城镇的水、路、电、气等基础设施及文化、教育等社会公益设施则很少考虑,致使小城镇的功能不完善,特别是缺乏完备的小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给周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负荷,使小城镇的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③小城镇的管理缺少专门的机构、专业的队伍、必备的设施以及相关的法律制度,致使小城镇环境卫生的管理也比较薄弱。小城镇生态规划建设的思路与建议

针对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以新的观念来规划建设小城镇已迫在眉睫。生态问题一直是人类首要关注的问题,要提高小城镇生态环境的质量,就须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样才能造就小城镇生态环境的宜人性。生态规划就是要通过生态辨识和系统规划,运用生态学原理、方法和系统科学手段去辨识、模拟、设计生态系统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探讨改善系统生态功能,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②生态适宜度,促进人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可行的调控政策。其本质是一种系统认识和

重新安排人与环境关系的复合生态系统规划。因此,只有采用生态规划的方法和思路建立生态型小城镇,才能真正提高小城镇生态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小城镇环境、资源、人口协调发展问题,因地制宜,保护资源生态环境,实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

2.1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

必须编制好城镇的分期规划和近期建设的详细规划。在规划时,加大城镇规划的编制深度,对拟建的每块建设用地不仅要定性、定量,还要定型。一个城镇的建设发展还应以当地的财力、物力为依据, 突出重点与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⑤

2.2 进行生态规划,实施生态工程

小城镇具有良好的体现生态学思想的天然条件。由于规模小,小城镇规划相对于大城市要简单得多,因此也更加有可能将小城镇规划直接做成生态规划,而不是在城镇规划外另开炉灶进行生态规划。在小城镇总体规划中,应以生态学为指导思想,在规划评审过程中请生态学者参与,或以生态学者为主来完成。④同时,在小城镇建设中积极推行实

施生态工程,通过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护功能,将小城镇建设成为一个具有持久性特点的生态系统;通过实施生态工程,减少小城镇对不可再生的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和依赖,尽可能使用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产品(如沼气)等清洁能源;并将生态规划、建设和工程融为一体,寻求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类诸如土地利用、资源使用、自然保护和环境建设等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案。②

2.3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小城镇大都有自己的特定区位环境和产业资源,小城镇是周围农村与城市之间生产要素和生产力流动的传承中介,小城镇建设中要合理规划商贸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此

④外有条件的小城镇可以发挥小城镇的城乡中介作用,大力发展都市农业。都市农业是靠

近城市、依托城市、服务城市,以为城市提供优质农副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新兴区域性农业,其中包括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旅游农业、花卉农业、庄园农业、农业高新科技园。发展生态农业应该以现在农业为基础,通过中低产田改造,水、电等设施配套,推广新型栽培技术,引进新品种,增加绿色作物、无公害作物的种植,大力发展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科学使用化肥,倡导使用有机肥。

2.4 提高城镇规划管理工作的权威性

加强执法监督做好城市建设关键在于做好规划与管理,通过规划管理把城市建设好。近年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个别地方规划法制意识淡薄,重收费、轻管理、随意更改规划和无证建设现象突出,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时有发生,对规划的执行不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使规划的龙头作用不能很好发挥。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城镇的市容市貌和城镇规划建设的统一性。只有提高城镇规划管理工作的权威性,才能为小城镇的生态规划建设提供有力保证。③

2.5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大量研究证明,植物可以起到滞尘作用。不同的园林植物,由于各自叶面粗糙性、树冠结构、枝叶密度和叶面倾角的差异,导致它们滞留粉尘能力的差异。一方面植物可以通过滞尘作用,减少附着于尘埃而悬浮于空气中的细菌数量。另一方面园林植物的分泌物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植物分泌的气体挥发物中有大量的杀菌或抑菌物质占气体挥发物总量的30%~50%。⑥

提高城镇园林植物生态功能,一方面应尽可能地扩大城镇绿地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绿化空间,合理利用园林植物的配植结构,提高现有绿地上的绿量。⑥由于城镇用地紧张,采用复层结构能够提高单位绿化面积上的绿量,从而使得园林植物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功能。①结束语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城镇化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就业,增

加人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①因此,只有对小城镇进行合理的生态规划设计,才能真正促进小城镇经济的持续发展,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建设生态城市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是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辉,谭强林,郭峰.农村小城镇发展与土地利用规划浅议.湖南农业科学,2007,(1):14-15.[2]范冬英.小城镇规划建设生态环境问题探讨.安徽农业学,2006,34(18):4723-4724.[3]姜耀明,鲍其隽.论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建设中的几个问题.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6,23(2):2-3.[4]王胜.小城镇的城市规划设计.山西建筑,2006,32(10):39-40.[5]黄小林.论小城镇规划设计的原则及存在的问题.山西建筑,2006,32(1):50-51.[6]史丹,李春涛,唐菲,王艳等.论生态园林中的植物造景.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501~650.

第二篇:生态学论文

生 态 城 市 建

生态城市建设——

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

摘要: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人类聚居地,是一个社会和谐进步、经济高效运行、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就是经济发展,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生态城市的不竭动力。当然,这是建筑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基础上的经济发展,这是完全不同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生态经济。有人预计,21世纪将是生态经济的时代。生态经济这一承接工业经济的全新经济形态已经向我们走来,而贯穿于这一历史过程的逻辑主线就是经济发展,它遵循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经济法则,生态经济不仅是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需要,更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必然选择。在当今时代,能够确保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正确选择就是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构成了生态城市的基础,所以,生态城市建设是历史的必然,现实的选择。

2011年6月23日,新乡市获得了“中国最佳生态宜居城市”称号,是全国唯一获得此称号的城市。“中国最佳生态宜居城市”体现了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最高水平。是我国城市建设领域的最高奖项,评选指标涵盖了城市环境、城市形象、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城市发展、综合管理等20多项。因此,就以它为例,来谈谈如何让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一. 精心编制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一是高标准制定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先后制定了《新乡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新乡市城市绿化实施细则》、《新乡市园林绿地养护管理标准》和《新乡市园林绿地养护管理督察办法》,通过强化管护,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对城市园林执法检查力度,强调各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都要与绿化工程同步实施、同步验收,杜绝随意更改规划、侵占城市绿地事件。

其次,严格执法,确保森林资源安全。新乡市严格控制森林采伐限额,密切监测森林火情,及时检疫和防治林业有害生物,依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目前,全市已建立各级森林公安机构14个,木材检查站4个,森林专业消防队3个,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7个。全市无重大毁林案件和森林火灾发生,无危险性外来林木病虫害及有害生物入侵。

再次,建档挂牌,保护古树名木。古树名木作为珍贵树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具有较高的科学和观赏价值。为依法保护古树名木,新乡市制定了《新乡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对现有的21处14个树种249株古树名木进行了登记、编号、建档,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落实管护措施,使古树名木得到有效保护..然后是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思路创新。生态城市由不同的功能区构成,包括行政商务中心、生态居住区、生态工业园区、生态科技园区、生态公园、广场、景观、绿化带、河流、道路等。如果按照行政商务中心相对集中,而其它各个功能

区相对间隔、独立,形成发散式结构,我们的规划思路就会豁然开朗。这样在各个功能小区之间的农田、菜园、自然荒地、河流、湿地、林地、“城中村”就自然都成了生态城市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只是选留其中的精华。近几年,新乡市共新建、扩建市区道路53条、68.6公里,先后建成了牧野广场、体育休闲广场、新区科技文化广场、风泉区文化广场等一批设计新颖、功能多样的园林广场,新建和提升改造了40余个街心游园,对穿越市区的卫河、人民胜利渠进行综合治理改造。今年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是“一湖、两线、三园”。

二.建立健全与生态城市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

一是廉洁、高效、透明的政府体制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保证。政府要建立合作、协商、包容、透明、信息共享的开放机制,在政府与民众、企业之间形成合作互动、平等交流的新型关系,共同建设生态城市。强化城建环保主管部门的职能和地位,赋予他们参与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决策、实施、资源调配的权力。加强环境监护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使生态城市建设真正纳入法律化、制度化轨道。二是建立健全科学的政绩考核制度。政绩考核是领导干部的行为导向器。政绩考核要包含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个方面,科学设置绿色 G DP和包括资源、人才、环境、社会的总资本等指标,使政绩考核真正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助推器。新乡市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一起作为“五城同创”,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吴天君为政委、以市长李庆贵为指挥长的新乡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指挥部,指挥部下设6个专项工作组和一个办公室,具体负责“创森”工作的资金筹措、工程实施、舆论宣传、督导核查等,形成了“创森”工作有力的组织保障,确保了“创森”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创新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新乡市委、市政府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决定从2008年开始,在全市创新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活动,力争经过3年的努力,把全市农村初步建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生态环境良好的农村新社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新乡市委实施生态文明村建设提出了“办好四件实事、完善七大体系、建设九项惠民设施、四清五改三建、实施八个一工程”的建设任务。林业建设是生态文明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村内2平方米以上空地都要植树的要求,重点抓好入村口主干道两侧绿化、村内主次干道绿化、公共活动场所和农户庭院内外绿化、围村林营造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市已有1474个村庄完成了造林绿化任务,占任务的108%。

四.积极营造全民知晓、从我做起的浓厚生态文化氛围。

一是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不断增强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生态文明对应生态经济。要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环保教育活动,弘扬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知足常乐”等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秀文化传统,使生态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变成人人的自觉行

动。二是从细微之处做起,培养科学的生态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要倡导多使用公交车、环保车,限制摩托车;倡导使用布袋子、菜篮子、饭盒子,拒绝“白色污染”;倡导“绿色旅馆”、“绿色饭店”,禁止一次性用品;倡导“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拒绝污染食品;倡导“绿色生活”、“绿色家庭”,拒绝非科学生活;倡导使用清洁能源,拒绝高耗、污染能源;倡导垃圾分类固定放置,禁止垃圾混放和随手乱丢。三是从儿童抓起,搞好生态文化教育。家庭、学校、社会三管齐下,向儿童传播生态环保知识,灌输生态环保意识,培养生态环保行为方式,使每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生态文化、观念、意识渗入其骨髓,科学的生态行为方式内化为其下意识的自觉行为,为生态城市建设培养造就成千上万的生态公民.通过生态文化基础建设、繁荣生态文化、推进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的树立和传播,使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取得突出成果。

挖掘和弘扬太行山与黄河、海河流域生态文化。打造太行山生态文化方面,新乡开展了以关山、万仙山国家级地质公园、郭亮村影视基地、八里沟、百泉园林、潞王陵、比干庙等为主的森林旅游,以老爷顶、白云寺、西莲寺、大佛寺为代表的道教、佛教文化与生态文化的融合与研究;弘扬了郑永和、吴金印、张荣锁一批代表人物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绿化荒山、造福百姓的“太行精神”,形成了太行山人文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与自然文化的有机结合。黄河、海河流域生态文化方面,重点研究了黄河、海河文化与生态文化的渊源关系,建设沿黄河滩区的森林生态工程,加快黄河滩区、故道区森林旅游业建设,挖掘牧野之战、官渡之战、陈桥兵变等历史文化,彰显和弘扬具有黄河、海河流域特色的生态文化。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既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优化投资环境、增强城市竞争力的有效载体,也是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激发群众创造精神、凝聚社会力量的有力抓手。

参考文献:《河南林业科技》《新乡市生态文化建设的研究与探索》张吉段世齐李世宏等《城市生态环境学》沈清基《城市生态和城市环境》

周凯《新乡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雷武浅谈生态城市建设

第三篇:生态学论文

生态学论文

摘要: 生态危机是指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的现象,是生态失调的恶性发展结果。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态。

关键词:生态危机生态建设生态文明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他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同时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的5年间,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工作稳步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而十八大报告更是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部分。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生态文明是改造生态环境的积极成果的总和,它表现为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生态方面的意识、政治决策、法律法规、生态伦理、文学艺术等的提高和完善,以及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问题,是和谐社会与文明建设的支撑点,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改造生态环境的能力和范围不断扩大,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危害。人与自然的矛盾进一步加剧,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环境污染加重,自然灾害加剧,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生态危机已经极为严重,已经影响到了

人类生存、社会发展进步和国家兴盛。面对来自大自然的报复,生态文明是必须做出的理智选择。正是这种清醒,推动着人类文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人们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上当今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位置,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它预示着人类进人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时代。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共同事业,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破解我国前进中的种种难题有决定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成就辉煌。但发展中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收益分配差别扩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加重,民生问题凸显以及道德文化领域里的消极现象等,严重制约了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如何破解难题,走出困境,实现良性循环,事关改革、发展大局。须知,这些矛盾和问题都是传统工业化带来的,若以工业文明理念和思路应对,不但于事无补,还会使困境日益深化。惟有以生态文明超越传统工业文明,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思路,对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作统筹评估、理性调控、综合治理,方能化逆为顺、举一反

三、突破瓶颈制约,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但目前生态危机仍然严重, 生态危机主要由于人类的活动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严重破坏,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个世纪以来,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加上资源危机战争和社会**,人类干预自然界的规模和强度不断地扩大和深化,全球多处出现森林覆盖面积缩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沙漠扩大、水源枯竭、环境污染、环境质量恶化、气候异常、生态平衡失调等等现象。

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之一:工业三废管理缺陷“工业三废”是指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工业三废”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若不经妥善处理,如未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而排放到环境(大气、水域、土壤)中,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容许量,就对环境产生了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健康,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后就又产生了新的物质。好多都是对人的健康有危害的。这些物质通过不同的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进入人的体内,有的直接产生危害,有的还有蓄积作用,会更加严重的危害人的健康。不同物质会有不同影响。

无数企业的污染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却很少见到有关责任人因此被捕和判刑。老百姓是环境利益的最大相关者,但这几年,新闻报道中经常有各种不利的新闻出现,受害民众对损害切身利益的污染问题的上访、诉讼常因为地方政府为保住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错误动机而不被支持,某些权力机关甚至还出现官企勾结等黑幕。

“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管理原则无法得到真正落实。首先,资金匮乏或严重不足已成为企业的拦路虎;其次,有污染治理能力的企业一般在处理“三废”

问题上也难以完全达标。环境管理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执法力度小,对违法者没有威慑作用,执行起来困难,起不到作用。在执法中,执法人员的随意性和人为因素以及有些领导的以权代法行为助长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的发生。资源、能源、原材料利用效率不高,浪费严重,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工业污染的治理基本上停在末端治理的模式上,清洁生产的实施缺少强制力和约束力。

对于以上现象,通过各种资料总结,有以下两点建议: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十六大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循环经济,这符合我国现在的国情与发展建设的基本状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之间的关系,同时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2、依靠科技进步,增加科技投入,从根本上解决工业的环境污染问题。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已逐步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资本不足、资源能源的有限性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最终要靠科技来解决,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开发新材料、新能源,寻找紧缺资源的替代品。实践证明,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可使几年前人们还难以想象其利用价值的自然物成为今天宝贵的资源。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主要源于人们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逐步认识和热切关注。今天,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加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的保证。生态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地连在一起。科学发展观以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出了生态文明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为进一步构建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道路:

1、构建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科学发展观将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视作发展的基本要素,并通过发展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也就是说,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良好目标、维护和改善人的生存发展条件,这是从根本上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2、构建生态文明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消费模式改变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重要阶段,如果不尽可能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就极有可能造成资源日益短缺,环境难以为继,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的严重后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也就难以实现。

俗话说“亡羊补牢,犹未晚矣。”虽然我国现在存在着很多环境问题,但是近几年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确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在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方面都已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和路子,相信这对于我国的环保事业的发展将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如今,十七大报告以这样的方式提出“生态文明”,是把以往的工作方法上升到了全党理论的高度,说明党中央已经把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紧迫的事情。相信在今后的很长一个时期内,保护环境、改善环境、防止和减少污染,将成为一项全国上下都行动起来的事业。我始终抱着这样的一份希望“当每一个国民都具备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当惩治污染的相关法律臻于完善并付诸实施,当企业建立起了环保公民意识,当污染者在社会中成为过街老鼠,当地方保护主义和官僚特权成为众矢之的,山清水秀的好河山一定会重现。”这对于中国的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未来,无疑是一个福音,一种希望。我坚信,我们的祖国能够在我怀的这份希望中发展得更加强大,更加富强。

参考文献:

1.徐菲菲、薛景华: 《 生态文明意识与经济发展》 , 《 商场现代化》 2007 年第 2 期。

2.王学渊、李忠健: 《 市场经济生态观之浅见》 , 《 特区经济》 2007 年 第 1 期。

3.钟世洪、谢辉: 《 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的比较研究》 , 《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7 年第 1 期。

4.刘建伟: 《 生态工业园构建模式及其推进机制研究》 ,《 现代经济探讨》 2007 年第 3 期。

5.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

6.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公报

7.何怀宏主编:《生态伦理—— —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5 月。

8.路甬祥: 把握人与自然关系实质深入探讨和谐发展规律,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 2004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

9.杨多贵 周志田: 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选择,《上海经济研究》 ,2005 年第四期。

第四篇:生态学论文(!!!)

生态学概论概论的学习心得和综述

摘要:生态学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这不仅表现在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表现在其研究领域的时空跨度;它不仅有着雄厚的自然科学基础,还具有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底蕴,能够有机地将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使其成为新时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通识教育课程之一。它是借助泛义生态学的知识体系,力求实现对大学本科生的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同时依托泛义生态学的知识链,形成一种系统观念、动态观念和实践观念的训练,引导学生养成宏观思维和全局观念。综述本书及参考文献,阐述生态学各个方面的发展及其未来前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学发展生态学发展趋势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自从学了这门课后,了解了《生态学概论》作为一门大学本科各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是借助泛义生态学的知识体系,力求实现对大学本科生的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同时依托泛义生态学的知识链,形成一种系统观念、动态观念和实践观念的训练,引导学生养成宏观思维和全局观念。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首先对生态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包括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形成过程、生态学发展现状,以及学习生态学的目的与方法,以形成对生态学学习的兴趣;重点掌握生态学基本知识,主要是系统论的基本知识、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和生态学基本原理,关键是构建自己从生态系统高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学习环境污染的生态治理和生态系统的生态治理,了解目前环境污染和生物入侵的生态后果及科学防治的路径,进而强化自己的生态保护意识;了解生态经济形态构成、运行机制及运作效果优于传统经济基础上,初步掌握用生态学理论提升传统产业技术路线,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理解生态文化内涵、生态哲学和生态美学,学会用生态文化重新审视传统文化,进而在言行上自觉融入生态文化,并努力成为生态文化的推荐人;生态社会部分主要介绍生态社会的理论基础、生态文明与生态社会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生态文明内涵和前景的基础上,明确自己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径。

三:应对此科目的学习策略

1.树立三个观念

根据生态学的学科性质和学术特点,要学好生态学,首先必须树立“三观念”,即树立系统观念、动态观念和实践观念。

2.做好预习复习

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是大学所有课程学习的通用方法。生态学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边缘科学,不仅知识面广,而且综合性强、应用度大。因此,预习和复习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预习能使自己掌握听课主动权;复习则是巩固所

学知识必不可少的一环。

3.建立知识网络

任何一门规范的课程,其知识的组成都是自成一体,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将所学的知识按网络构建方式进行整理归类。当然,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不仅涉及本门课程所学知识,而且要有意识地联系自己所学的其他课程知识,以及自己的相关思考体会。

四、生态学在理论、应用和研究方法各个方面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1)理论方面的进展

①生理生态学研究在60年代IBP及随后的MAB计划的带动下,以生物量研究和产量生态学有关的光合生理生态研究、生物能量学研究较为突出。生理生态的研究也突破了个体生态学为主的范围,向群体生理生态学发展。在生理生态向宏观方向发展的同时,由于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的兴起,促使其也向着细胞、分子水平发展,涉及某些酶系统,如核糖核酸酶火性的变化用作植物对干旱胁迫抗性的指标等。

②种群生态学发展迅速,动物种群生态学大致经历了以生命表方法、关键因子分析、种群系统模型、控制作用的信息处理等发展过程。植物种群生态学的兴起稍晚于动物种群生态学,它经历了种群统计学、图解模型、矩阵模型研究、生活史研究,以及植物间相互影响、植物-动物间相互作用研究的发展过程,近期还注重遗传分化、基因流的种群统计学意义、种群与植物群落结构的关系等。德国的Lorens(1950)和Tinbergen(1951,1953)在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方面获得了诺贝尔奖,把这一领域的研究推向了新阶段;Harper(1977)的巨著《植物种群生物学》,突破了植物种群研究上的难点,发展了植物种群生态学,并使长期以来各自独立发展的动、植物种群生态学融为一体。

③群落生态学研究进入了新阶段。群落生态学由描述群落结构,发展到数量生态学,包括排序和数量分类,并进而探讨群落结构形成的机理。

(2)应用方面的进展

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是70年代以来的另一个趋势,它是联结生态学与各门类生物生产领域和人类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领域的桥梁和纽带。近20多年来,它的发展有两个趋势:

①经典的农、林、牧、渔各业的应用生态学由个体和种群的水平向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的深度发展,如对所经营管理的生物集群注重其种间结构配置、物流、能流的合理流通与转化,并研究人工群落和人工生态系统的设计、建造和优化管理等等。

②由于全球性污染和人对自然界的控制管理的宏观发展,如人类所面临的人口、食物保障、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能源、工业及城市问题六个方面的挑战,应用生态学的焦点已集中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战术方面。

(3)研究技术和方法上的进展

①遥感在生态学上已普遍应用,近20年来,遥感的范围和定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对全球性变化的评价,促使遥感技术去记实细小比例尺的变化格局。②用放射性同位素对古生物的过去保存时间进行绝对的测定,使地质时期的古气候及其生物群落得以重建,比较现存群落和化石群落成为可能。

③现代分子技术使微生物生态学出现革命,并使遗传生态学获得了巨大的发展。④在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面,自动记录和监测技术、可控环境技术已应用于实验生态,直观表达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获得较大发展。

⑤无论基础生态和应用生态,都特别强调以数学模型和数量分析方法作为其研究手段。

五.对生态学发展趋势的看法

现代生态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也面临挑战,以往的基于因果关系的线形方程式,传统的热力学定律等的研究水平,已不能适应现代生态学,尤其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需求,势必要探讨新的指标体系和新的定量表达方式,建立新的模型,因而将促进数,时,空,序在生态学中的深入研究.对于复杂的真实的生命系统对外部信息的灵活反应能力及功能的自我调节的定量表达,基于因果关系和黑箱理论的生态学工作方式,显然也不能满足要求,正期待在系统论,控制论和协同论的数学理论发展基础上的重要突破,近代化学物理学的突破或可深化生态过程的分析.(1)人类的加入.自蛋白质作为生命形式开始,就存在生命活动与环境的生态学关系.在今天人类社会发展至宇宙时代,对生态学的探索也将随人类的踪迹达至太空.凡生命之所至,就有生态学问题,现象和规律.可以说生态学也是研究生物生存的科学.生物的演化史就是一卷浩瀚的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生存发展史.人类曾一度自诩为主宰地球的力量,甚至提出“人定胜天”的口号,但是生态学已经提醒我们,人也是一种“高级动物”,人类并不能逃脱作为其生存环境的地球的种种变化对其前途的影响,人类只不过是地球生物圈大家庭的一个成员,而且只能与这个星球同命运,共存亡.人类社会发展如果不按生态学规律从事,只能带来人类与地球的共同厄运.可以说,还很少有像生态学这样一门学科,与人类的生存在时间尺度上,在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有如此紧密的联系.生态学如此地重要,不仅因为人类为了生存发展,要合理利用动植物资源而需要研究动植物生态学,而且人类自身有责任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需要以生态学原则来调整人类与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因此,现代生态学发展至今,已不仅是生物科学中揭示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分支科学,而且已经成为指导人类行为准则的一门科学.生物科学的任何其他分支学科的性质,都没有像生态学这样具有如此广泛的社会性,与人类的意识形态,观念和道德规范有如此密切的关系.(2)研究对象广泛.由中观水平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两个深度发展.如果把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都视为中观范畴的话,那么,现代生态学发展的一个方向是向区域性,全球性乃至宇宙性方面发展.至于中观范畴本身也是向宏观方向发展.这是由于人类已有一定的能力和紧迫的需要来面对和处理更加宏观,更加复杂的系统,诸如国土整治和规划,环境污染治理,温室效应,臭氧空洞,人口爆炸,资源匮乏等.就水域生态学而言,实质上与陆地,大气圈是相联系的.生态学发展的另一个方向是向微观方面发展,这是生态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微形态解剖学的结合,这类研究将依靠更加精密仪器,如高倍电镜,中子探针,紫外荧光,核磁共振等手段,可以精细地观测器官内部,细胞内部的结构变化.无论是宏观,微观方向,直观图像信息以反映大系统,微系统的功能的手段,不仅是一个工具问题,而且将结合生理生态,宇宙生态,分子生态学,形成一些新的前沿研究领域.(3)生态学在发展中不断充实生态学的内容,从个体,种群,群落的研究进入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产力的研究.当前的趋势是: 1)从静态的结构研究到动态的功能研究;2)从描述现状的定性研究到预报未来的定量研究;3)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4)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5)生物学与地理,化学,物理和数学互相渗透;6)运用自动化测试,计算机和遥感技术等现代化实验手段;7)开展国际协作.总之,不管生态学向何处发展,传统的生态学研究内容仍将是生态学的基本任务,是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发展的基础和核心.这四个水平上的研究,与解决人类生存有关的提高地球承载能力(即生物生产力和环境质量)问题直接相关,尚有大量理论与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参考文献:

1.《生态学概论》(第2版)曹凑贵主编,展茗副主编。2006

2.《生态学》“21世纪课程教材”,李博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生态学报(中国生态学会)

第五篇:生态学论文

举例说明:城市绿地在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中的地位和作用

前言:城市绿地是城市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城市居民生存质量的重要标志,其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生态环境,景观效果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

摘要:绿地景观石维持城市景观生态平衡的重要载体,城市化进程表面,城市对人类的发展影响越来越重要。随着全球一体化与城市全球化进程加速,城市,乡村地区间的界限变得不那么明显,人类未来将是以城市为主题的美好画面。在这画面后,需要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做完支撑。1对城市绿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绿化指标普遍偏低,绿化水平总体不高3城市绿化水平地区发展不平衡

总作用: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中的绿地植物通过一系列的生态效益,净化城市气候,增强城市抗灾能力,给城市生态环境以反馈调节作用。城市绿地系统的存在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

一.保护城市环境

1净化空气,水体,土壤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实验证明,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吸收的二氧

化碳要比呼吸作用排出的二氧化碳多20倍。此外绿色植物还明显具有吸收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氮氧化物,碳氢化物以及汞铅蒸汽等有害气体的功能。

植物可以吸收水中的溶解质,减少水中的细菌数量。有关研究显示在通过了30-40m宽的林带后,一升水中所含的细菌量比不经过林带的减少二分之一。成都府南河环城绿地中的活水园,便是利用植物的这一特点来演示湿地植物净化污水。

植物的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有害物质而具有净化土壤的能力。

2.改善城市气候(降低温度 调节湿度 调控气流)

1降低温度

具有关资料显示植物茂密的枝叶可以挡住并吸收50%-90%的太阳辐射热,经过辐射温度计测定,夏季树荫下与阳光直射的辐射温度可相差30℃-40℃之多。植物的蒸腾作用课蒸发水分,吸收大量热量,从而降低周围温度。

2调节湿度

绿色植物因其蒸腾作用可以将大量水分蒸发至空气中,从而增加空气湿度。有关实验证明,一般从根部进入植物的水分有99.8%被蒸发到空气的湿度。夏天,一棵树每天可以蒸发200-400ml水量。3调控气流

由于绿地地段气温相对较低,与建筑密集地段形成气温差。气温差的存在则可以形成区域性的微风和气体环流。这种气流将绿地中相对凉爽的空气不断传向城市建筑密集区,可以达到调节城市建筑密集区小

气候的目的。城市绿地还形成城市通风道和防风屏障两个方面。当城市道路及河道与夏季主导风向一致时,可沿道路及河道布置带状绿地,形成绿色的通风走廊

3.降低城市噪音

由于植物是软质材料,茂密的枝叶有如多孔材料因而具有一定的吸声作用,此外,噪音投射到树叶上,被生长方向各异的叶片反射到各个方向,造成树叶微震,消耗声能。

4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植物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植物树叶可以防止暴雨直接冲击土壤,草皮及树木树叶覆盖地表可以阻挡流水冲刷。

洛阳绿地系统举例

城市生态园林与绿地系统规划 王浩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 绿地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田国行科学出版社 2006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 刘骏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城市规划资料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下载生态学论文.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态学论文.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生态学论文

    生态学概论期末论文 生态学之农业生态系统姓名:李远洪 学号:20148228 班级:工程本201402 () 生态学之生态农业模式分析 ---以黄河三角洲为例 摘要: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

    《普通生态学》论文

    《普通生态学》课程心得学习《普通生态学》的心得体会题目:学习《普通生态学》的心得体会正文:今年有幸成功选择了《普通生态学》作为选修课,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是我受益匪浅,获......

    城市生态学论文

    生态城市规划中的景观规划摘要在当前城市化不断加速,城市趋于空心化巨型化的现状下,人们深切感到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身心健康受损。如何构建合理的生态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空间......

    生态学概论论文 -

    生 态 课程:生态学概论题目:雾霾的成因和防治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姓名:刘耀辉学号: 1104101016 学 概 论 论 文 雾霾的成因和防治 中央电视台《新闻1+1》1月15日......

    城市生态学论文

    城市生态学论文 浅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姓名 班级: 学号: 摘要:前不久召开的十八大五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十三五”规划任务目标,本文意在研究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需应对的......

    环境生态学论文

    资环学院 07地理科学 姓名:陈华 学号: 环境生态学理论与社会进步 ------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目标 摘要:环境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理论,按照生态学的学术视野研究和解决......

    农村生态学论文(★)

    浅析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中国具有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在当今世界中,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业像......

    农业生态学论文

    我国生态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农业生态学论文 我国生态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姓名: 班级:学号: 我国生态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我国生态农业面临的问题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