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州市2010年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实施方案
新安镇2010年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
就业实施办法
为确保完成2010年化州市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目标任务,根据《广东省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规程(暂行)》和《中共化州市委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劳动力转移的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中央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为对象,以转移前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以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开展市场需求技能培训、定单培训、定向输出,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整农村就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村劳务产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工作目标
2010年全镇新增转移就业0.23万人,组织技能等级培训0.073万人。到2010年底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1万人。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我镇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经镇党委研究决定成立以黄东明书记为组长,李开镇长为副组长,领导班子和部分村委书记为组员的新安镇2010年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领导机构,以专职指导,加强实效,争取更好更快的完成目标,做出成绩。
1(二)任务分解
结合我镇农村富余劳动力情况,将2010年化州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目标任务分解到各村(居)委会,并由村(居)委书记组织村干部、村民小组组长认真组织,层层落实。
(三)加强组织培训
1、结合我镇实际,充分发挥定点培训机构的作用,按培训工种和社会需要,扩大培训规模。在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资源作用的基础上,继续完善部分培训机构。
2、规范管理培训工作,严格把关技能培训,确保培训时间足、培训合格率高、培训后转移就业率高,防止培训工作流于形式。
3、严格考核
根据省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定点培训机构认定办法和考核验收办法的通知》规定,由劳动保障部门对所属定点培训机构进行考核验收,严格执行考核验收程序。
(四)加大转移力度
1、全力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大力组织劳务输出
进一步加强对外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外出成功人员、镇各类企业的市场联络作用;收集好县市各级人才需求见面会、招聘会和人才市场等的岗位需求信息,通过各种正确渠道,广泛联系就业岗位,积极组织人员外出务工。
2、拓宽本地就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及时收集产业转移园岗位信息,组织开展订单培训和就业服务。加强与企业合作,承接企业部分生产加工环节,开展生产车间或村居作坊,建立一批农村劳动力灵活就业基地。同时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做好各种创业服务。
(五)督促检查
进一步加大对全镇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的检查督促力度,确保工作有效推进。
1、按月通报工作进展情况。每月通报一次各村(居)委会的工作进展情况,表彰先进,鞭策后进。
2、建立督查制度。由镇组成专门的工作督查小组,每季对各村(居)委会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督办,规范管理,推进工作进展。
3、实行季汇报制度。每季召开一次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座谈会,专题听取各村(居)委会汇报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情况,研究布置下阶段工作。
第二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培训情况反映
望海渔业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
培训情况反映
望海渔业村在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中认
识到位、领导到位、制度措施到位、特别是村级劳动保障协理员深入调查摸底,详实掌握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使培训与当地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有效地推动了工作开展。
全农剩余劳动力共计15人。长期务工11人;季节性务工1079人;不固定务工11人。年龄主要集中在16-39岁、40-50岁。50岁以上者也有相当一部分。从人员分布可以看出:虽然本村剩余劳动力较多,但是大部分均为相对固定就业模式,即从事渔业生产劳动。每户家庭一般情况下都是3-4口人,若无大的疾病,每家1-2条渔船,只需壮劳力来耕作,年收入均在20-30万元左右,更高者年均收入接近百万,而渔业生产劳动为季节性工作,所以每年只需几个月的工作完全可以支付家庭收入。大多数村民主要强调眼前的经济效益,没有什么思想负担。同时也是缺少知识,缺少技能的一个群体。掌握一技之长,掌握一门技能的人虽然有几人,但是这些技能的含金量很低,多数集中在建筑行业的体力层次。一旦建筑停工,他们也将失去岗位。建筑行业的管理层需要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他们几乎都不能胜任。从文化程度统计结果显示,剩余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整体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力较弱。据调查,大中专并且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月收入可达800-1000元,初中、小学文化程度且没有技能的劳动力每月只能收入300-400元。可见,文化程度和技能的高低是决定务工收入高低的关键。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多数人的意愿是“离土不离乡”。目标首先是本乡镇,其次是本市区。选择外省市的极少。主要是缺乏敢闯敢拼谋大业的思想,局限于小农意识,维权意识差,害怕工资、安全、生活方面得不到保障。剩余劳动力主要集中在见效快的建筑、餐饮、商品流通三大行业。这些行业对技术要求相对不高,只要工作时间长就可以出工作效益。从事工业加工制造业、维修业则比较少。主要是不愿投资学技术、怕吃苦。望海渔业村是渔业大村,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意义大,任务重。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需要,也是加快渔业村经济发展,解决企业缺工问题的现实需要。就业局、望海办事处以及村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将其列入2009年为民办事项目来落实。现将今年以来这项工作开展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强化领导,健全机构。
劳动保障就业局设立了专门的村级劳动保障协理员驻村,主要是进行对于村内劳动力的调查,培训以及转移等。并且委派村政府成立了以乡村长为组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并充实了工作班子,加强了力量。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多次召开了关于劳动力等一系列的相关业务培训,各项工作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布暑下已经展开。
二、强化责任,明确要求。
“确定的重点扶持产业优先培训,保证企业用工需要;下岗失业人员中“4050”人员优先培训.。培训工作要与就业、与技能鉴定持证上岗、与引进项目促进发展紧密结合。实施三个层面的技能培训。一是企业培训,二是社会培训机
构培训,三是政府部门和乡镇培训。
做实、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难度大、困难多。前一段我们主要抓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有些措施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按照省、市委(政府)和劳动保障部门的要求,将今年我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抓出成效。
二00九年六月二日
第三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
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和建设部《关于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通知》(农科教发[~]4号)精神,特制定~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为对象,以转移就业前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以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目标,以“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为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开展定单培训、定性培养、定向输出,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整农村就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村劳务产业开发。
二、目标任务
1、培训任务。全省计划完成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16万人,使每个受训农民熟练掌握一项非农产业岗位技能,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2、转移输出。通过采取“定单、定向、定点”培训方式,实行培训与转移输出互动,完成转移输出人数12.8万人以上,确保转移输出率达到80%以上。
3、实施时间。~。
三、培训计划
1、培训对象。年龄在16周岁以上,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身体健康,有转移愿望的农村中青年劳动力或新增劳动力。
2、培训工种。根据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及职教资源,以家政服务、餐厅服务、酒店服务、电子操作、电动缝纫、建筑、计算机操作、美容、美发、保安、烹饪、物业管理等市场需求量大的职业(工种)为主。依照国家职业标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能力板块结合的培训模式,实行全脱产式培训。
3、培训时间。针对不同岗位、不同职业和不同工种,以短期技能培训为主,培训时间以达到国家职业标准规定和就业岗位要求为依据,具体培训时间为15—90天。
4、培训任务。~年我省阳光工程项目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农业人口大县、省政府命名的劳务开发基地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县,以及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全省确定阳光工程项目示范县20个,每县培训任务8000人。项目县名单、培训任务见《~年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任务表》(附件1)。项目县培训单位、培训岗位和培训人数见《四川省~年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任务分解汇总表》(附件2)。
5、培训基地。按照《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办法》要求,县阳光工程办公室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全省20个阳光工程项目实施县共认定培训基地103个,其中农业系统20个,教育系统61个,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12个,建设系统2个,科技系统1个,其他系统7个。分性质看,公办教育培训机构80个,民办教育培训机构23个。培训规模28万人,输出规模23万人。培训基地认定情况见《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汇总表》(附件3)。根据《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规定,实行培训项目招标制度,县阳光工程办公室制定阳光工程项目招标办法,面向被认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项目招标,择优确定培训单位,下达培训任务。全省20个阳光工程项目实施县通过严格招标,共确定培训单位89个,其中农业系统20个,开设培训岗位149个,承担培训任务78250人;教育系统49个,开设培训岗位267个,承担培训任务60350人;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11个,开设培训岗位72个,承担培训任务12800人;建设系统1个,开设培训岗位1个,承担培训任务1500人;科技系统1个,开设培训岗位1个,承担培训任务200人;其他系统7个,开设培训岗位16个,承担培训任务6900人。
6、教学计划。培训单位根据培训任务、工种、培训时间等要求,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制定详细、规范、操作性强的教学实施计划,并报县阳光工程办公室审核备案。县阳光工程办公室汇总各培训单位教学实施计划,编制全县综合性的教学计划,培训单位按综合性教学计划实施。
7、培训经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行政府财政资金补助与农民个人分担相结合。中央补助培训资金1600万元。省级财政安排培训资金1500万元。市、县根据地方财力情况安排补助资金。各地严格按照财政部、农业部制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加强资金使用与监督管理。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省、市、县三级财政安排了专门的阳光工程项目工作经费。
8、考核发证。学员培训结束后,由承担任务的培训单位发放培训合格证书。凡自愿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学员,培训单位积极组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颁发职业技能等级鉴定证书。
四、具体措施
1、加强领导,建立组织管理机构。为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组织领导,省级成立由省农业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科技厅、省建设厅等部门参加的省阳光工程指导小组,在省农业厅设立了阳光工程办公室。各市、州和20个项目实施县成立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农业、财政、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科技、建设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阳光工程指导小组,设立阳光工程办公室。各乡镇成立相应机构,确定专人具体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确保阳光工程项目顺利实施。
2、健全制度,确保项目规范实施。根据《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和《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办法》规定,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培训项目招投标制度、行政领导责任人制度、项目法人责任制度、阳光工程公示制度、培训券发放制度、培训台帐和转移台帐制度、项目季度报告制度、项目资金管理制度、项目实施监管制度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扶持制度。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考核机制,实行阳光工程目标管理责任制,省阳光工程办公室与20个项目县人民政府,县阳光工程办公室与乡镇和培训单位层层签订培训任务合同书,明确职责,一级向一级负责,逐级落实责
任。
3、强化监管,提高培训转移实效。切实加强对项目管理机构和项目培训机构的监管。重点监督项目资金的使用,确保财政扶持资金足额补助到农民个人;重点监督培训任务的落实,防止弄虚作假;重点监督项目法人,确保责任落实;重点监督项目管理,确保管理制度落实。省和地方各级阳光工程办公室采取暗访等方式,加强项目实施监管,对存在严重问题的项目县实行曝光和通报;组织人员不定期抽查,重点检查项目的培训质量和转移效果;实行项目季度报告制度,了解督促培训进度;通过四川农民工培训就业信息网公布各地承担任务的培训单位、培训任务、转移输出人数和学员转移输出地点,由社会广泛监督。
4、营造声势,加大~宣传引导。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广播、板报、专栏、印发宣传资料、设立咨询服务台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重大意义,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对培训工作的重视,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阳光工程项目顺利实施营造良好氛围。加大在中央、省和地方媒体上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各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好的机制、模式、经验和做法。及时向全国阳光工程办公室、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四川农民工培训就业信息网报送培训动态和经验材料。编发阳光工程培训简报,积极指导各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5、培育品牌,提高输出组织化程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充分发挥品牌在带动劳务输出方面的示范效应,重点培育“川妹子”、“川厨”、“川建工”、“川技工”等一批有影响的劳务品牌。各级政府加强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充分发挥政府在转移输出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地方政府搭建劳务输出平台,实现集团化和有序化输出,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确保培训人员转移输出,强化培训机构在转移输出方面的主体职责,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加强和职业介绍机构、用工单位、劳动力市场、劳务经纪人的对接,实行培训就业一体化,做到招生一批、培训一批、转移一批、安置一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大做强劳务开发产业。
第四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实施方案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实施方案2篇
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给县内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和人力保障,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为目标,把促进农民增收与保障企业用工有机结合,以“三级联创”和“返乡创业园”建设为契机,全力抓好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工作,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给县内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相关产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促进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具体措施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
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领会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提高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研究部署经济工作时,统筹考虑人力资源供求情况,认真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和落实项目带动就业工作。结合本部门的实际工作,制定详细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关注民生,服务就业,保障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作用。
县人力资源主管部门要准确把握各用工单位的招用工信息,对县内企业的用工信息及时发布,定期招开人力资源交流洽谈会,将每月18日定为全县人力资源交流日,使招聘工作常态化,盘活县内人才资源市场,加强人力资源的整合配置,争取将外地高素质务工人员吸引到本地就业,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使人才与市场形成良性循环。各镇乡街要为劳动保障所配备得力人员,做到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六到位”,充分发挥乡镇级劳动力市场的统筹协调作用,村级劳动保障平台要以各村劳动保障协理员制度为基础,将劳动保障协理员定为公益性岗位,同时将任务目标分解落实,加大奖惩力度,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镇乡街、村(社区)两级劳动保障工作站要以县人力资源信息网为平台,配置专用人员和网络设备,逐步建立起与县内各个人力资源市场联网的信息网络,发挥信息网络对人力资源流动的支撑作用,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三)加强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宁城人才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充分利用国家有关就业的优惠政策,加大技能培训补贴的投放力度,对县内企业,尤其是对新入驻的企业在为其组织招工的同时,还要免费为在企业内务工的农民工开展技能培训,免费技能鉴定,并发放技术等级证书。同时,要统筹协调县内各技能培训机构,做好市场调研,根据行业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建立培训计划,根据热门行业、热门工种开展定向培训,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努力提高我县劳动力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加其对用工需求的适应能力,提高就业成功率。
(四)各部门结合现有政策,努力提高企业职工待遇。
1、根据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政策,对在县内企业务工,且符合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条件的人员,给予发放社保补贴。
2、在工业园区或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由政府协调用地,由住建部门按公租房或廉租房政策,单个企业或多个企业共同出资筹建职工公寓,由工业园区统一管理,免费或收取少量租金提供给企业职工居住,解决企业职工的居住问题。
3、为在我县企业内务工的农民工开启子女教育“绿色通道”,在不违反上级教育部门相关政策的条件下,降低农民工子女入托、入学条件,简化手续,免除其借读费、书费、学费等相关费用,促进县内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提高农民工在企业工作的稳定性。
(五)开展结对帮扶,实现企业与劳动力直接对接。
加强政府与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各镇乡街要与县内企业开展结对活动,进行双向对接,实现定向帮扶,并定期按企业所需用工数量帮助其进行招聘,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务合作。企业要完善用工制度,提高职工福利待遇,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六)完善管理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企业要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实施人性化管理,在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其工作和生活环境,不拖欠工人工资,建设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使工人真正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
(七)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
各镇乡街、各部门要采取展板、宣传车、条幅、散发传单等各种宣传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农民工转移就业的舆论氛围,就业部门要以专题片、报纸专栏等形式,广泛宣传我县在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尤其在免费技能培训、初始创业帮扶等具体措施上,做到详尽通俗,不留宣传死角,提高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信心。
县内劳动密集型企业也要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除了对企业自身进行全面宣传以外,还要把招用工种、工资福利、劳保待遇等实时情况定期及时向外界公布,保证招聘工作顺利开展。宣传部门要在宁城电视台设专栏,在指定时段发布我县重点企业的用工需求情况,让群众及时知晓最新用工需求情况。
三、工作要求
各镇乡街、各部门要提高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认识程度,将此项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明确目标,完善工作机制,落实方案要求的各项工作措施,积极探寻有利于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新方法和新
途径。新闻媒体要发挥各自的优势,下大力量做好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的宣传指导,及时宣传招工政策,随时报道企业的用工需求情况。
劳动保障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做好劳动保障组织建设,抓好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等劳动保障工作。各相关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按方案的相关要求,从全县大局出发,认真做好各项工作,促进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于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工作的实施方案
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大招商引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迫切需要。根据《**省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规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行动方案》及省市县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方案工作的相关要求,为切实推进我镇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工作,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本辖区中小微型企业为主体,以农村新生劳动力和就业困难群体为重点帮扶对象,以促进农村适龄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目标,在镇域就业基地之间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动力供需对接关系,加大转移就业扶持政策落实力度,进一步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促进农村适龄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二、工作目标
从2015年开始启动我镇与县内、县外部分等各类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动力供需对接关系相关工作,通过提供优质公共就业服务、优先享受就业扶持政策等,促进企业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2015年首先在辖区内创建3——5个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基地(简称就地就业示范基地),吸纳就业的农民工达到1500人以上。2016年在辖区内再创建3个示范基地,吸纳就业的农民工达到500人以上。到2017年,全镇创建示范基地至少达到4个,再加上目前本辖区正在发展壮大的小型企业如:旅游、休闲、生态农业、新型建筑建材等行业,力争总吸纳就业的农民工达到
1500—3000人。努力将我镇创建成为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示范镇。
三、工作内容
(一)开展企业用工需求摸底调查。
每年定期对本辖区内各类企业当前用工数量、缺工工种及数量、用工条件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并填写《企业用工信息调查表》,全面掌握本地企业用工需求情况,建立企业用工台帐,实施动态管理。
(二)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登记。
在开展企业用工需求摸底调查时,同步开展农村劳动力调查摸底工作,摸清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状况(包括总数、年龄、技能水平、求职意向、培训意愿、就业状况等),更新劳动力资源信息库。每年开展一次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及变更,并根据调查情况及时更新充实劳动力资源信息库。(三)建立稳定的劳务对接供需关系。
根据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和企业用工需求摸底调查情况,以镇为单位,与用工企业签订《劳务对接协议书》,在镇和企业之间实行定向招聘、定向培训、定向服务、定向输出,长期跟踪,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动力供需关系,保障企业用工数量和员工的管理,实现农村劳动力有组织输出、有保障跟踪。
(四)努力创建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示范镇和示范基地。
按照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示范镇的认定条件,逐步将我镇创建成为示范镇。与此同时,根据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示范基地的认定条件,扶持辖区内有能力的企业,帮助其创建成示范基地,对就地就业工作好的企业,党委政府予以奖励。四、实施步骤
我镇创建该工程的实施时间为2015年至2017年共3年,分3个阶段:
(一)筹备启动阶段(2015年6月底以前)。
根据省市县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工作相关要求,制定符合我镇实际情况的具体实施方案,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安排专门经费,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劳动力转移数据,一卡、两册及信息录入工作,组织开展业务人员培训,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和企业用工需求摸底调查。(二)全面实施阶段(2015年7月至2017年10月)。
根据目标任务、县实施意见和本实施方案,重点抓好落实,做好示范镇和示范基地的创建工作,广泛开展与用工企业劳务对接和协作,不断扩大工作成效。(三)总结提高阶段(2017年11月至12月)。
认真总结评估,查找发现问题,组织整改完善。根据工程实施情况,建立完善促进本镇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推动转移就业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成立镇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委员、副镇长全面协调指导全镇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镇劳保所具体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大力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具体政策措施,完善制度和体系建设。
(二)健全镇、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
1、加强镇劳动保障工作站建设,发挥其在就业服务方面的主渠道作用,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免费、优质的公共就业服务,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扎实开展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岗位开发、信息收集发布和定期免费招聘等业务,有效提升日常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益,使专项公共就业服务和日常就业服务密切衔接,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持续、便捷、高效、优质的转移就业服务。
2、加强村劳动保障平台的建设。在各村(社区)“两委会”中,选配具有较强群众工作能力、会使用操作计算机的人员担任村级劳动保障信息员,并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技能培训生源组织动员、就业信息发布、就业政策宣传等基础性工作,切实将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延伸到每个行政村。
3、适时采集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岗位信息和创业项目信息,开发适合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服务项目,创新公共就业服务形式,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三)强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1、充分发挥镇劳动保障工作站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综合管理的作用,建立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机制。
2、统筹安排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项目,大力发展“订单、定向、定点”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积极引导辖区企业开展岗前技能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素质。与辖区企业适时开展员工爱岗敬业培训,做好企业员工稳岗工作,提升员工归属感。
(四)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1、根据全镇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就业信息、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和就业扶持政策的对接工作,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2、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以我镇的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发展我镇农村二、三产业,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以产业发展带动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机制。
3、开展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制定专项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帮助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五)扶持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
1、将扶持农村劳动者自主创业作为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内容,制定并落实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的税收优惠、费用减免、土地安排、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
2、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协调有关部门及时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难、场地难、办事难等问题。
3、为农民创业提供项目推介、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小额贷款扶持、后续跟踪等“一条龙“服务,构筑绿色通道和创业平台。
4、开展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宣传创业典型,发挥典型引导和示范作用,建设创业文化,营造创业氛围。
(六)维护农村劳动者合法权益
1、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着力构建就业机会平等、基本劳动权益公平、重视人文关怀的区域市场环境和企业用工环境,提高就业的稳定性。
2、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力度,建立健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着力解决农民工面临的工资偏低、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和社会保险参保率低等突出问题。
(七)加强监督考核
从2015年起,将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工作纳入全镇就业总体规划和政府重点考核目标,逐级分解落实工作目标、进度和责任,健全目标管理和责任考核制度,加大督查考核力度,确保就地就近示范工程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关于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市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意见,整体推进全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根据省、市关于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安排部署,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安排部署,确立城乡统筹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建设和谐的重要措施之一,加强领导、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分布实施,积极完善落实有关政策措施,有效做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为建设富裕文明、诚信友爱、山川秀美、和谐稳定的新做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目标
(一)完成市下达的农村劳动转移就业任务指标。
(二)农民外出务工人均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
(三)完成市下达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任务。
(四)全力打造镇劳务品牌,品牌性有组织输出农村劳动力达到规模以上。
三、工作措施
(一)强化政府引导,提高有组织化输出程度。
建立以政府为引导的多元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组织和协调人社、农业、教育、扶贫、乡村等部门,大力组织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使全县有组织输出占外出务工作人员的50%以上。(二)加快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
依托我市重点项目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向市内企业联系,寻找就业信息;发展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普及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促进农民工向产业化工人转变;积极扶持本镇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带动和吸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三)全力打造镇劳务品牌。
通过就业培训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开辟培训适应现代经济需要的新专业,精心打造镇劳务品牌,有效推进全镇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进程,夯实转移就业工作。(四)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就业网络体系。
健全镇村两级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对全镇劳动力资源进行登记建台帐,定期互通信息,及时组织针对性的培训和就业服务,实现输出对象、培训机构、用工单位三方有效对接,提高输出成功率。对内进一步加大镇、村两级级网络体系建设力度,通过科学管理、规范运作,进一步整合资源;对外同省、市以及劳务输出基地联系,拓宽信息层面,有的放矢地组织输出。形成向外连接东部、西部、中部和沿海四大输出区域,向内沟通省、市、县和乡村信息机构的内外畅通,覆盖面广的劳务输出信息网络。(五)抓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
根据市场需求结合我县具体情况努力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上实现创新。一是要突出培训重点,以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就业岗位为重点,广开门路,搞活方式,增加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在培训内容上重点搞好计算机、餐饮、保安、建筑、家政、电工电焊,市场营销等专业技能培训,同时辅之以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相关内容的引导性培训,努力使培训的方式,内容符合就业岗位要求。二是注重定单培训,有效增强针对性。各培训机构要对不同时期用工单位需求进行预测,加强与用工单位沟通联系,确定用工岗位,有针对性地组织岗前培训。三是要完善机制,提高培训质量。创新培训方式,把技能培训向乡镇大的中心行政村延伸,让培训更贴近农村和进城务工农民,吸引更多的农民参加。
(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转移就业服务。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镇财政要按照有关规定对组织劳务输出和培训机构给予补贴。同时,要扩大劳务输出基金规模,为劳务输出提供资金保障。二是加强日常服务,为外出务工人员快速办理各类有效证件,做到随到随办。输出机构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全程跟踪服务,保障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三是各有关部门,要积极解决务工人员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镇劳动保障站,要帮助解决好在外务工人员家庭实际困难,同时,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和老人,解除务工人员后顾之忧。(七)加强组织领导和督查考核。
各村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做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强势产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领导,完善措施,加大宣传,全力营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良好氛围。镇劳保站,要定期检查督促通报村的工作进展情况,做好考评工作,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成效。四、责任分工
镇劳保站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领导和日常工作协调,各村府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第五篇: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实施方案(初稿)
大洼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县城乡一体化进程,认真做好县域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根据省、市关于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会议部署,按照《大洼县关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意见》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县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我县“争先升位,富民强县,建设和谐幸福新大洼”的总体目标,以就业培训为基础,以引导农村居民向城镇居民身份转变为抓手,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及其他领域转移为重点,以强化考核为手段、以落实扶持政策、强化就业服务为保障,坚持就地就近转移与对外输出转移相结合,建立“政府指导、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管理规范、转移有序“的发展机制,推进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一)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质量,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规模和范围,鼓励和扶持培训机构开展“定单式”、“定向式”培训,并建立好培训台帐和相关资料档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合格率要达到90%以上,参培率达100%。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达1万人以上,其中:一产业1350人,二产业1740人,三产业6910人。
(二)2013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至少达到1万人以上,其中:二产业占比率30%,三产业占比率70%。各镇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争取达到域内富余劳动力资源总数的60%以上,以后逐年提高15%-20%,到“十二五”期末,力争达到100%。
三、重点工作
(一)实施“强基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体系建设。对全县农村劳动力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建立健全县镇联网的劳动力资源动态数据库和管理信息体系,建立实名制档案。依托信息化管理手段,准确掌握全县农村劳动力储量、结构和外出劳动力的数量、流向、年龄结构、文化程度以及用工信息等情况,摸清摸准全县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转移情况、剩余情况,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动态管理。重点加强农村未就业初高中及高校毕业生和可输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建设,加强劳动用工信息发布,让劳动者掌握培训和用工信息,实现培训输出机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有效对接,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社会职业介绍机构和劳务派遣组织,扩大各镇劳务信息员和劳务经纪人队伍,年内各镇发展劳务经纪人(带头人)力争达到10名以上。实施“素质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体系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贴近市场、突出品牌”的原则,大力开展技能储备培训、订单定向培训、在岗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务工适应能力。全面整合人社、农经、教育等各个渠道的培训资源、资金和项目,提高培训实效。积极创新培训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促进公办、民办职业培训共同发展。合理调整培训机构布局,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培训更加灵活,更加贴近社会要求,更加符合劳动者自身发展需求。加大新生劳动力培训力度,做好应届初、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等新增劳动力培训,力争把符合培训条件的存量劳动力全部纳入培训范围,不断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水平。2013年推出家政服务、农机驾驶与维修、餐饮酒店服务、计算机应用、农产品加工、汽车修理、电气焊、砌筑工等10个以上符合市场要求的培训项目,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要达到10000人以上,培训人数要以10%以上比例逐年递增。
(三)实施“提质工程”,加强县、镇、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县、镇、村劳动保障事务所服务平台的主渠道作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全方位组织服务。要不断充实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人员、落实待遇,确保就业工作人员队伍稳定。各镇要明确一名班子成员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要选拔在编的优秀干部担任劳动保障所所长,并配备2名以上正式工作人员。社区主任、村委会主任兼任劳动保障工作站站长,具体负责本社区(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信息管理等基础工作,并要配备2名以上专职工作人员(含劳动保障协理员)。同时,村级劳动保障工作站要统一配备电话、电脑、打印机等硬件设备。
(四)实施“创业工程”,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创业扶助体系建设。大力引导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到各园区和城镇中心区投资创业,并将其纳入园区和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积极为其争取并落实各类扶持政策。在用地、税收、项目规划、融资等方面提供支持,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优化环境,尽可能为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提供更多优惠。要切实从政治上关心和爱护农民工群体,对优秀务工人员和返乡创业人员可提名推荐县镇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对有突出贡献的返乡创业人员,可推荐为各级劳动模范。要大力宣传返乡创业成绩显著的企业和企业家,扩大示范作用。实施“维权工程”,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权益保障体系建设。
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切实维护进城务工农民合法权益。司法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农民工法律服务工作制度,增强农民工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主意识,切实发挥基层司法所作用,帮助每个镇落实1名法律顾问,主动为农民工开展维权服务;人社部门要汇同公安、住建部门和积极协调检、法两院,建立我县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长效机制,劳动监察机构要加大执法力度,对辖区内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随意延长劳动时间、使用童工、不依法为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不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等违法行为的企业,要依法处理并通过新闻媒体曝光,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对农民工申诉的劳动争议案件,要及时受理,并视情况减免应由农民工本人负担的仲裁费用。
四、实施步骤
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分四个阶段推进:
1、宣传发动阶段(1月25日—2月5日)。制定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召开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动员大会,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进行工作部署。举办“大洼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宣传周”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及出动宣传车到各镇巡回宣传,发放宣传单、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目的、意义和相关政策,营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良好氛围。调查摸底阶段(2月20日—2月28日)。各镇要组织专门人员成立普查小组,采取进村入户与派出所户籍档案查阅等多种形式,将本镇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农村可转移劳动力数量、有转移就业培训需求和就业愿望人员基本情况等逐一进行调查摸底。县人社部门(劳动就业机构)要建立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台账,农经、教育等部门要建立分台账。实行月上报、季通报制度,每月月底前,各镇及时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相关数据上报到县劳动就业机构。
具体实施阶段(3月1日—11月30日)。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总体情况、转移就业需求情况、文化结构和年龄结构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一是抓好培训工作,重点为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其中,以短期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以引导性培训为辅。县劳动就业机构要结合需求制定全县统一规范的培训专业目录,指导各镇、各基地等积极开展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二是抓好就业岗位对接,重点为16-45周岁的青壮年劳动力(低保家庭劳动力)提供“一对一”岗位推荐。各镇机关干部要建立包村包片包户制度及采取发放联系卡、信息卡和就业岗位推荐卡等方式,确保对接活动取得实效。同时建立就业人员专门档案,实行动态管理,跟踪服务。县人社、农经、教育以及政府涉农单位等要联合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服务进校园走社区”等多种岗位推荐、民企对接、人才招聘活动不少于4次。工会、共青团、妇联也要结合各自职能,创造性开展就业援助和创业扶持活动,全年至少举办相关岗位对接活动2次以上。
4、考核评比阶段(12月1日—12月15日)。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对各镇及相关部门工作进行年终检查验收,组织相关部门及成员单位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走访入户等方式进行联合考核,提出奖惩意见,确定奖惩对象及标准。对完成任务指标的镇,按评比等级分别给予5-10万元的奖励,对未完成任务指标的镇,结合完成的比例分别给予5-10万元不等的处罚。集合评选工作,对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给予表彰。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大洼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人社局。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听取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工作顺利推进。各镇也要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专门机构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落实人员和经费,切实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二)加强协调配合。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人社部门要牵头抓总,协调公安、住建等部门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维权工作,确保进城务工农民工资及时足额发放。人社、农经、教育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分别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相关培训及就业岗位对接工作;住建部门要对建筑工地的大型机具、施工用电、安全防护涉及农民工职业安全行为进行认真排查,确保进城务工农民职业安全。司法部门要加强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对农民工追薪、工伤赔偿案件的诉讼费要实行减、缓、免。公安部门要及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及时办理有关证明、证件和户籍迁移手续等。教育部门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子女入学给予同城待遇,保障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100%。卫生医疗、社保等机构要认真研究进城务工人员的医疗救助、社会保险、意外伤害等保障问题,做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安监部门要对从事高空行业的进城务工农民开展安全作业培训,持证上岗率达100%。计生部门要认真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计划生育知识普及率达90%以上。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要做好下岗职工、外出青年、妇女的宣传发动和维权等工作。真正在全县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健康发展。
(三)加强制度规范。一是实行目标责任管理,由县政府与各镇签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二是建立台账。县镇两级就业服务机构、各类培训机构、培训基地均要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数据库和实名制就业培训、就业岗位推荐、就业岗位对接等各类台账。三是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五项基本制度。即:《普查统计制度》、《信息录入发布制度》、《就业培训制度》、《就业岗位推荐制度》、《实名制就业登记制度》以及相关辅助制度。
(四)加强财政投入。财政部门要逐年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资金投入力度,建立正常增长机制。在就业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对参加培训的人员、培训机构、劳务中介机构、劳务能人、带头人、村级信息员等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贴,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五)加强政策扶持。全面清理和取消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各级组织及公共服务机构应免费提供求职信息和就业指导服务。对因家庭贫困,无钱参加技能培训或无钱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根据实际情况,提供不同数额的担保贷款,并给予贴息优惠,及时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的前期困难。对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农村劳动力,可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并逐步建立小额贷款贴息政策。
(六)加强监督考核。建立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进行严格考核。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大督查力度,年末将对各镇、各成员单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进行综合考核,对工作实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单位及主要领导除了给予相应资金处罚外还将进行全县通报批评,取消评优评先资格。
附:
1、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专业指导目录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意向调查表
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意向统计表
4、各类用工岗位需求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