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回首感受实践生活
回首感受实践生活
短短几天的暑期实践活动就这样接近尾声了。从开始时的喜悦与好奇到如今的怀念与不舍,种种感想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几天里,从我的心里飘过,难以忘怀!“花开惹人爱,却无奈花落”,实践生活犹如闪电刹那间划过苍穹的的优美的弧线,一闪而过。回味中,不禁感言:社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课堂;实践,是一种无形的磨炼。它让我们今天付出,明天收获金黄!
正是这样的盛夏时节,我们的社会实践在潍坊寿光市展开,这次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是科技带动发展,对寿光这个科技强市的调研。利用所学知识,我们与企业的生产一线人员进行了技术知识上的交流。我们也向寿光人民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和综合素质,发扬科大的橡胶品格,实践中不怕苦不怕累。我们锻炼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了自身素质;增强了团体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策划和实施经验。丰富了暑期生活,积累了社会经验,认清了自己的社会角色与地位;影响周围同学,推动我院学生的积极学习氛围,进一步影响我院学生的精神面貌,使之更贴近现实,更接近社会,更具有人文情怀。
我们每天都过着有节奏的生活。6.30点起床,7点集合吃饭,8点出发,进行实践……直到晚上休息睡觉,生活都是充实的。早晨我们有说有笑的前进,傍晚开开心心的回大本营。实践中我们明白了礼貌的重要性。只有礼貌对待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我们还去了古城街道和台头镇,领略了当地的风采和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片叶子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谁说意气风发,我们年少轻狂,经受不住暴雨的洗礼?谁说象牙塔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我们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华丽的篇章。
第二篇:回首小学生活,展望初中生活
回首小学生活,展望初中生活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六年的小学生活已经结束,我们告别了鲜艳的红领巾,进入多梦的少年时代,去迎接团徽的召唤。在毕业之际,我总会情不自禁的回想起我的小学生活,想起童年的美好时光……
记得那是我第一次走进校园,在那棵茂盛的槐树下,面对同学们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幼小而无知的我显的十分害怕,不敢和大家一起玩。这时,班主任张老师走过来,轻轻的拉住我的手,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对我说:“不要怕,我们都是好朋友。”说完,便拉着我的手,和大家做游戏去了。虽然这件事已过去了很久,但张老师那亲切的话语却依然留在我的心里。经过许多天的相处后,我和大家慢慢地熟悉了起来,也结识了一个个好朋友,成为了学习上的好帮手,游戏中的好伙伴。
回想起那年冬天,学校组织了拔河比赛,面对身强力壮的对手,我们班丝毫不占优势,但是,谁也没有退缩,都迎难而上。开始比赛了,我班选手咬紧牙关,双手紧紧握住绳子,整齐有力的加油声在校园上空回荡。那天,天气异常寒冷,可越寒冷就越能激发我们的斗志。我班选手毫不松懈,全力以赴,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大家在操场上欢呼雀跃,久久不肯散去。
在学习上,我也收获了许多知识,明白了学习是一件苦中作乐的事。我学会了从简单的汉字认读,到写一篇篇作文、日记;从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到学会计算他们的体积,表面积;从认
请字母那一张张陌生的脸,到学会读、背一篇篇英语课文。学习上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记得有一次期末考试,我由于马虎大意,数学只考了八十多分,卷子发下来后,我忍不住哭了起来。下课后,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去,耐心地帮我分析问题,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学习一定要认真仔细,不能马虎大意,老师相信,你一定会做得更好。”这句话犹如一缕阳光,蒸发了我的泪水,照亮了我的心房,使我重拾信心。虽然这件事已过去了很久,但这句话时常回荡在我的耳边,使我受益无穷。
在生活方面,我从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娇娇女,变成一个成熟、稳重的少女了。我会利用周末的时间帮父母洗碗、扫地、倒垃圾,懂得孝顺父母了。
同学们,小学生活到此结束,新学期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整装待发,去迎接下一个目标吧!
第三篇:回首2011,体会生活本真
回首2011,体会生活本真
作者:北京四中网校 梦想e族丶勇闯天涯
曾读过一篇名为《生活,雨》的文章,文中作者这样评价生活:“或许,生活就像织一件毛衣。针就是痛苦,线就是幸福。你永远要先将针扎进去,才能穿过幸福的线。”无意间,蓦然回首我的2011,细细地体味,才发现——生活的本真便是如此。
2011,先有穿针
2011,对我来说,是光荣的一年。4月。
2010年的英语竞赛决赛终于出了成绩,我荣幸地获得了全国一等奖,报名参加了夏令营,自信满满。
7月,夏令营,演讲比赛初赛。
“No.12,XX,please.”轮到我了,我拿着稿子,大步跨上讲台,本以为稿子虽没背下来,但在台下读了多遍,应该不成问题。没想到,我的声音竟是那么细小,简直堪比一只小小的蚊子!发音竟是那么不标准,嘴里倒不像是在朗读单词,而是在哼着一首不成调的歌曲。刚才的自信满满仿佛在我跨上讲台的瞬间掉落在了讲台之下。刚才自若的心情本“稳如泰山”,突然间却变得“轻如鸿毛”,被窗外一丝温柔的热风轻轻吹散。就这样——(描写到位)
“淘汰!”
我的心被仿佛这把利刃刺穿了,血液仿佛从胸口喷涌而出。但痛苦过后,我认真地做了自我分析,发现主要原因是缺少口语训练。本来小城市师资力量和科技水平就比不上大城市,再不进行训练,等到时候跟外教对话时,岂不就是“哑巴吃黄连”了么?于是,我开始了疯狂苦训——每天坚持练习听力,练习朗读,练习写作······犹如勾践“卧薪尝胆”般。只为再考一次一等奖,还去夏令营——雪耻啊!
打击+训练=十分痛苦。不知不觉中,我2011年的这件“毛衣”已经扎进痛苦了针,苦不堪言。
2011,后有引线
转眼间,这件呈现着“2011”图案的“毛衣”已扎过无数个针眼,我也终于开始穿进了幸福的线。
11月,2011年英语竞赛,初赛,成绩单。“XX,学年第二名,可进决赛。”
痛苦了这么久,终于看到了幸福的曙光!尽管有匹“黑马”出现有些美中不足,但第二名也足矣!此时,一根根幸福的线裹挟着喜悦,悄悄地穿过那些痛苦的针眼,一根又一根,让这件“毛衣”更加完美,幸福无比。
12月,决赛。······
如今已是2012年,决赛的成绩自然要等过一段时间才能出来。不过,事已至此,经过了近一年的训练,我的英语综合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如今,蓦然回首2011的痛苦与幸福,决赛的成绩如何对我来说已不重要,对我来说,2011年的幸福,就是通过失败来提升自己的过程,看着自己一点点地提升,一点点长大,这就是我2011的幸福!
或许这就是生活的本质吧,不仅仅是2011,人生一辈子,都如同精心地编织的“毛衣”,先有穿针,后有引线。当我这件“毛衣”编织完成时,或许,蓦然回望人生,亦是这般感受。唯有痛苦的针,和那幸福的线,才会交织成美好的人生!
点评:文章以“穿针引线”的比喻贯穿全文,中间穿插自己穿插英语口语比赛的经历,表达了唯有付出才有收获的主题,文章结构设计合理,叙述条理,主题鲜明,内容充实,是一篇非常棒的习作。
语言上再简练一些会更好,比如文中那些短句子,能省则省。
原文地址:http://web.etiantian.com/ett20/study/service/articleGame2009/viewArticle.jsp?arcID=372248847&act=5#
第四篇:回首2010,感受关注的力量(xiexiebang推荐)
回首2010,感受关注的力量
2010年12月31日
傅达林
走过2010,我们重拾关于法治的记忆片段,或温暖如玉,或沉痛如铅,触摸到的是一个时代的楚楚印痕。这一年,我们看到了沉冤得以昭雪,也观察到立法博弈的艰难历程,我们见识了种种丑恶背后的光怪陆离,也感受到世人心中对法治的不离不弃。
有人说,网络是上帝赐给我们的珍贵礼物。毫无疑问,过去的一年再度让我们见证了互联网带给法治的欣喜变化。继传统的博客和论坛等平台之后,“微博”的迅速崛起,开辟出一方全新的公共舆论阵地,激发出强大的公民力量,再一次为中国法治注入无穷的“微动力”。正是在数以亿计只眼睛的“围观”下,一扇扇“门”被打开,一幕幕“悲剧”被直播,一缕缕“温暖”被传递,一份份“正义”被彰显,围观成为公民最生动的法治实践。
围观获知真相。同一个事件,不同的版本,官方传统格式化的宣传路径,受到了网络直播的强烈挑战,转型时期形成的巨大信息鸿沟,直接推演了公众对真相的渴望。就拿最近的“钱云会事件”来说,到底是一场恐怖的蓄意谋杀,还是一起单纯的交通事故?如果不是网民的围观,不是舆论的介入,一个生命的消逝又怎会受到如此的重视?稍作回顾,我们便不难看到,如果缺乏公民的较真,如果失去了关注的恒心与毅力,“神医”张悟本和“神道”李一的那一张张“画皮”,如何彻底地撕开?那北京安元鼎的“黑监狱”,如何得以暴露于阳光之下?那央视新大楼的一把火,又如何发展为对腐败与渎职的不舍追问?那章子怡的“诈捐门”里,又暗藏着哪些抵牾公平的“玄机”?你、我与他,或许都不是这些事件的“主角”,但却以更加关注权益的姿态、更加在乎正义的敏感,用公民围观的力量,撕开真相黑幕的缺口,拓展我们的公共空间。
围观凝聚表达。曾几何时,中国的老百姓不再是鲁迅笔下的“看客”,围观不是为了观赏,更非猎奇,而是练习公民的“发声”。一年来,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在墨香四溢的纸媒版面,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汇聚到一起,驻足于“3Q大战”,浏览广西烟草局长的“香艳日记”,品味“蒜你狠”、“姜你军”、“糖高宗”、“豆你玩”、“油你涨”、“煤超疯”等一系列热词的韵味……一张张忍不住的“嘴”,一支支停不下的“笔”,一个个敲击不停的“键盘”,编制出一段美妙的舆论协奏曲,对法治的呼喊犹如跳动的音符。我们感叹,重庆歌乐山下伏法的文强,是从何时开始让别人对他说的“你有一天也会和我一样”一语成谶;我们也反思,扫黑除恶如何纳入常态化的法治轨道?我们唏嘘,黄松有成为落马级别最高的司法官员;我们也追问,“除了保镖,还有谁应该保护方舟子?”我们批评陕西国土厅开协调会否决法院判决,也同情王鹏举报同学考试作弊而遭公权力跨省追捕。我们哀号,一年将尽,南平的一些孩子们却再无法听到新年的第一声钟鸣;我们也舌战酒驾应否入罪、贪官是否免死。公民作为言说者而存在,在翻过的一页页日历上,我们倾注着公民的主体性情感,为故事中的人鼓与呼,为制度的废立著书立说,为构筑未来的法治栖息地不停呐喊。
围观推动变革。法治的记忆里,我们并不缺少冤案揭底的围观经历,只是这一年,一位普通的河南农民赵作海,先后经历了从“罪犯赵作海”到“无辜者赵作海”再到“公民赵作海”的戏剧性变化,转换之快连围观的网民都有些反应不过来。更值得一提的是,从江西宜黄事件到河北的“我爸是李刚”,再到上海“11·15”火灾的网上直播,微博的发力让人深感一个新围观时代的到来。正是激活了各种即时性的公共资源,经由舆论的发酵,不同的声音汇聚一起,犹如春潮涌动,将丑恶拍击,将不法摔打,将不平粉碎。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推动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是一种助推法治的不竭动力。在刚刚结束第二次征求意见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和补偿条例”中,我们更能清晰看到民意围观推动法治变革的进程。回首2010,我们总能感受到一种关注的力量如潮水般涌动,一种不
离不弃的坚守让人刻骨铭心。就如同对城乡选举“同票同权”的赞许,对四川巴中“全裸”乡政府的勉励,对“宝贝回家”的恒久期待。或许在纷纷扰扰的发声中,我们还不成熟、不理性,但只要我们珍惜这一方言论场地,怀揣着内心的一份柔软,保持着对社会正义的痛感,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以更理性的围观,去迎接中国法治新的曙光。
第五篇:感受生活
感受生活
感受生活。
有时我会觉得彷徨,彷徨生活会迷失着我,让我独处在与世隔绝的另一个迷失世界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样荒凉而又岑寂,也许那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镜头。
有时似乎生活过着的是一种冷淡。可,为何冷淡中充满背后的温馨和佚茫的感觉。有时我会学一个人在生活中怎样去懂得去放弃。
感受生活。
其实生活就像一张白纸,写下来的是一种记忆,记忆着属于自己的一段历史。尽管那是悲剧的历史,而且还略含喜剧味,可那文字却又是那样陈年。情思需要用文字老表达,文字需要思想来传递,然而生活也许仅有的是一种单调。要让生活过得五彩缤纷,就得用不同颜色的彩笔绘画它。用心去描绘那生活的境界--与众不同的感觉。
人的本性就是那样的软弱,凭着感觉去过好每一天,让着脑后的休闲悯尉它。空虚并不是不是无意,无意的是不懂得去空虚,构幻是思想的觅食者,生活也许就是这样。
生活着不管是对还是错,在乎曾经拥有。
“我们看错了这个世界,却说世界欺骗了我们”
——泰戈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