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五上第一单元小数乘法一.教学内容:1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2.积的近似值3.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4.整数乘法运算定推广到小数
二、教学目标:1.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2.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3.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4.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三、编排特点:1.选择“进率是十的常见量”作为学习素材,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对于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言,“元、角、分”“米、分米、厘米”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计量单位了。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些知识基础,教材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与元、角有关)“换玻璃”(与米、分米有关)的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这样的生活背景,不但能激发童心童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元和角之间、米和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系统中。2.淡化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突出计算方法的教学。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要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应从分数乘法的意义入手。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根据小数与整数的密切联系,教材先教学小数乘法,再教学分数乘法。与原通用教材相比,淡化了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把重点放在计算的算理和方法的总结上,引导学生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解释小数乘法的算理,并由此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3.应用转化和对比,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教材紧扣两者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①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②用对比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在例
3、例4中,均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分别观察因数和积中小数的位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准确找到积中小数点的位置③帮助学生按一定顺序概括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例4的教学中,应用合作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有序地概括出计算小数乘法的一条清晰的思路: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小数乘整数:例1 编排意图:(1)创设“买风筝”的购物情境,引出“小数乘整数”(2)结合具体量(人民币单位),以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小数乘整数的问题,为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提供感性支撑。教学建议:(1)引导学生提出买风筝计算钱数的问题(2)先解决书上女孩想要解决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重点说明将元转化为角的方法(3)在此基础上,解决其他买风筝的问题。例2 编排意图:(1)脱离具体量,直接引出小数乘整数(2)用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说明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法的理由(3)根据计算结果,说明如果积的小数末尾有0,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用最简方式写出积,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去掉。教学建议:(1)注意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例1中的计算经验,特别是将“元”转化为“角”的经验来学习例2。先提出0.72元×5,你会计算吗?再去掉元,提出0.72×5该怎么计算。(2)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整数乘法经验自主计算“0.72×5”,列出竖式,并尝试对过程做出合理的解释。(3)应引导学生小结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要点。① 按整数乘法的规则进行;② 处理好积中小数点的位置,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也应有几位小数;③ 算出积以后,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用最简方式写出积,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去掉。小数乘小数:例3 编写意图:(1)以给校园宣传栏换玻璃,需要计算长方形玻璃面积引入小数乘小数。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出小数乘小数学生易于理解。(2)有例2的计算经验,这里学生容易想到把第二个因数也转化为整数,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故教材直接写出转化和计算的过程。(3)注意引导学生归纳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教学建议:(1)让学生根据图意列出乘法算式。(2)让学生自主尝试计算1.2×0.8。(3)组织学生共同研讨1.2×0.8的竖式算法及算理。让学生将有代表性的方法展示出来,并简述其道理。可能有学生将“米”化为“分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也可能学生按书上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应引导学生沟通两种方法的联系,以帮助学生理解 “1.2×0.8”的算理。(4)最后组织学生探索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例4 编写意图:(1)结合例4上面的“做一做”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2)分两个层次:① 结合“做一做”第1小题,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步骤。② 结合“做一做”第3小题,说明小数乘法的一些难点问题。如,积的小数位数不够,应在前面用0补足。教学建议:(1)可按教材的层次结合具体的算式进行总结。(2)积的末尾是0的情况,也应作为小数乘法的一些难点问题处理。例5 编写意图:(1)通过“非洲野狗追赶鸵鸟”的有趣情境,引出“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使学生领会有时“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比较直观。(2)由验算计算是否正确,提出验算要求,培养验算习惯。教学建议:(1)结合本例让学生领悟有时“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比较直观。可请学生说一说“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中“1.3倍”的含义。(2)验算的引入,既可直接由检验书上女孩的计算引出,也可由检查自己的计算引出。(3)如何验算不作统一要求。练习一:第10题,让学生经过计算,发现积和因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积的近似值:例6编写意图:(1)通过“狗帮助人们抓坏蛋”的情境,让学生求狗的嗅觉细胞,引出求积的近似值。(2)通过计算使学生认识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当积的小数位数比较多时,有时不必保留那么多的小数位数,只要根据需要求出积的近似数就可以了。(3)教材以算出狗的嗅觉细胞为2.205亿个为例,说明如何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同时说明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保留的小数位数。教学建议:(1)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2)求出“0.049×45=2.205”后,着重说明当积的小数位数比较多时,有时不必保留那么多的小数位数,只要根据需要求出积的近似数就可以了。然后让学生按照需要独立地求出2.205的近似数。连乘、乘加、乘减: 例7 编排意图:(1)有关小数连乘、乘加的数量关系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多,但有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教材选取用正方形地砖铺地板,引出连乘、乘加,便于学生理解和列式。(2)通过解决“100块砖够吗?”引出连乘。通过解决“110块砖够吗?”的不同方法引出乘加。教学建议:(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解答过程,尝试解释解答的结果。(2)由于运算顺序是一种规定,不必讲太多的理由,所以当整数四则运算扩充到小数后,可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与整数计算的相同。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运算定律的推广及例8 编写意图:(1)结合具体算式说明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2)分两个层次编排① 给出三组算式,让学生观察、计算,找出每组中两个算式的关系。② 用归纳的方法类推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3)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建议:1)在复习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2)加强对乘法分配律应用的教学。
五、教学建议:1.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2.指导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提高简单的推理能力。教学时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对计算的过程做出合理性的解释。3.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让学生学会探求模式、发现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学习的重要目标。在组织学生自主小结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同时,应注意引导他们去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
五上第二单元小数除法
一、教材内容:1.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2.商的近似值3.循环小数4.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5.用小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值,能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截取商的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3.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4.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三、编写特点1. 引导学生对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探究,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2.结合现实情景进行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注意从现实情景中引出计算教学的内容,练习中也尽可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如购物、乘车、计算用水量等,让学生体会计算的现实意义,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适时引入计算器。小数除法计算的步骤比较多,适宜使用计算器计算。教材把握时机,不仅在新授内容和练习中让学生适时使用计算器,而且还安排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计算器的作用的优势,同时培养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和工具的意识。小数除以整数:教材编排的变化:(1)不再单独教学“小数除法的意义”,而是结合3个例题的具体数量关系,让学生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2)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计算与解决问题的密切联系。例1~例3,都是晨练中的具体计算问题。(3)体现算法多样化,体现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例1);留给学生自己尝试、探索的空间(例
2、例3)(4)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而是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总结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例4)例1;(1)创设学生晨练的情景,解决实际问题,列出算式:22.4÷4,让学生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余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2)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① 将千米数转化为米数,把小数除以整数的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来做;②小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方法。(3)着重说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步骤与整数除法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要解决小数点的位置问题——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例2:(1)整数部分不够商1,能除尽(2)提出“为什么要商0呢”启发学生理解“整数部分不够商1,要商0,点上小数点再除”的算法例3及“做一做”:(1)整数部分不够商1,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有余数。(2)提出“接下来怎么除?”启发学生理解“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不能除尽,要添0再除”的算法。(3)王鹏“每天跑5分钟”是一个“多余”的条件,既可培养学生选择有用信息的能力,也可利用之提出新的数学问题。(4)“做一做”涉及了小数除以整数的各种情况。到此,学生探讨了小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可以比较完整地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了。例4及“做一做”:(1)结合前三个例题的计算,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步骤以及要注意的问题。(2)在“做一做”中用改错的方式,提醒学生注意计算过程中常出错的问题。(3)没有特别说明验算的方法,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自己思考如何验算。一个数除以小数:教材的编排:1. 例题的设计与原通用教材相同。2. 没有安排对商不变性质的复习(前面练习中安排了)。3.没有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不再进行总结概括例5:(1)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由编“中国结”的情境引入。(2)用“想一想,除数是小数怎么计算”突出讨论的重点,用学生的话点明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除数转化成整数”。(3)用虚线框的图示呈现了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到原来的100倍,使除数变成整数的过程。之后出示简便的写法。(4)教学前可先复习商不变性质。例6及“做一做”:(1)教学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小数位数少的情况。(2)用学生提问“被除数的位数不够怎么办?”引起思考。并通过虚线框里的图示说明在把除数变成整数小数点要向右移动两位,而被除数12.6只有一位小数,要在被除数末尾用“0”补足。(3)“做一做”第2题,呈现了小数除法中学生容易出现的两种错误,通过纠正错误,明确计算小数除法要注意的问题。(4)到这里小数除法的教学基本完成,可以引导学生对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小结。小结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再加以提炼。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把小数除法总结出三个步骤:一看:看清除数有几位小数;二移: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当被除数位数不足时,用“0”补足;三算: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计算商的近似数:教材编排变化:
1、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商的近似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呈现用计算器计算,符合生活实际,减轻学生计算负担。例7:(1)通过买羽毛球的情景,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除法除不尽的情况,可根据需要取商的近似数。(2)呈现用计算器算比较复杂的小数除法,把重点放在如何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上。循环小数:教材编排的变化:1.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出要学习的内容。2. 体现学生观察、思考、探索商的规律的过程。3. 体现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例8:教学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重复出现的情况,为认识循环小数提供感性材料。例9:通过计算两道除法式题,呈现了除不尽时商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某位起重复出现某个数字;另一种是从某位起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由此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由商的两种情况,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到学习了循环小数以后,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结合小数除法的学习,教材安排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让学生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同时体会计算器的工具性作用。例10:(1)包括“用计算器计算——观察发现规律——用规律写商”三部分。其中商的规律:都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被除数的9倍,如1÷11=0.0909„的循环节是09,2÷11=0.1818„的循环节是18,3÷11=0.2727„的循环节是27,4÷11=0.3636„的循环节是36,根据这一规律就可以直接填出下面一组题的商。(2)教学建议:① 让学生经历的发现规律的思维过程,即观察、对比、分析的过程,要给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② 可以采用先独立发现,再小组交流的方式组织教学。③ 用发现的规律写出商后,要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让学生说出自己应用规律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解决问题:这里安排了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例11)和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的问题(例12)。例11及“做一做”:(1)需要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特点是:总量与两个变量有关系,并随着两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2)题中“7天”这个条件通过“上周”这个词隐藏了起来(3)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4)两个学生的思路、解题过程都没有完全呈现,让学生自己参与完成(5)“做一做”的题目,在解决问题中不但要用到小数除法,还要用到小数乘法,知识的综合性更强(6)教学建议:① 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时,可以采用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提示,比如问学生“能一步算出每头奶牛每天的产奶量吗”,“如果不能,那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也可通过线段图形象地表示数量关系② 要鼓励学生多向思维,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但不能要求每个同学都掌握多种解题方法。例12及“做一做”:(1)安排了两道小题,分别教学:在解决问题时,需要根据实际用“进一法”(第1小题)和“去尾法”(第2小题)取商的近似值。(2)两题算出的结果都是小数,由于要求的瓶子数和礼品盒数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计算结果的近似值。在取近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舍”还是“入”。(3)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4)教学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进一法”“去尾法”这些概念,只要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况掌握这些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就行了。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进一法”或“去尾法”,感受这些方法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建议:1.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小数除法的学习架设认知桥梁。本单元内容与旧知识联系十分紧密。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以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等知识为基础来说明的。小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除的步骤和整数除法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因此,要注意复习和运用整数除法的有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好基础2.联系数的含义进行算理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小数除法的重点是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而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要涉及数的含义。如,22.4÷4=5.6,用4除22,商5以后,余数是2,化为20个十分之一,与十分位上的4合起来是24个十分之一。4除24个十分之一,商是6个十分之一,所以商“6”应该写在商的十分位上。故此,在说明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时要联系数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五上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一、教学内容:1.用字母表示数2.简易方程(解方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2.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本单元的作用:1.从具体到抽象、个别到一般的一次飞跃。具体的物(3个苹果)----数(3)----字母(用字母a表示3)、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数(常量)----用一个符号表示可变的、抽象的数(变量)2.有助于对所学的算术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3.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的衔接,初步渗透代数的思想。与原通用教材对比有以下不同点:(1)解方程的方法。原通用教材:利用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实验教材:利用等式的性质,思路更统一,基本方程的解法可归结为“两边同时加上、减去、乘上、除以同一个数(除法时此数不能为0)”。(2)方程的类型。由于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实验教材删去了a-x=b、a÷x=b的方程基本类型,增加了a(x±b)=c的类型。(3)解方程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机整合。原通用教材:先独立学习解方程,再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重难点分散。实验教材:为了突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方程是根据现实素材而列出来的,因此解方程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尤其是在“稍复杂的方程”部分,两者完全融合。1.用字母表示数:例1(用字母表示某个具体的数):通过复习以前所学知识,巩固用符号、字母表示某个具体的、特定的数,渗透求未知数的思想,从符号表示逐渐过渡到字母表示,并引出例2。例2(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1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简明性、优越性,一是可以表示一般规律,二是叙述方便。在这,字母不止表示一个特定的数,而是表示一般的数2两字母相乘的表示法3教材上只给出乘法交换律的表示法,要求学生自己写出其他定律。“你知道吗?”:介绍单位名称的字母表示法,今后教材中的单位名称一般用字母表示。例3(用字母表示面积和周长计算公式):(1)两个过程:用公式表示面积、周长公式是一个一般化的过程(具体到抽象),而根据公式计算某一具体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则是一个特殊化的过程(代入求值)。代入求值在这儿要多加训练,后面解方程的验算就是一个代入求值的过程。(2)平方的表示,数与字母相乘的表示。例4(代数式):(1)用一个代数式可以表示两个含义:数量、数量关系。如a+30可以表示爸爸的年龄,也可以表示爸爸与小红年龄之间的关系。(2)通过归纳法,从具体到一般,得出代数式的表示法,渗透函数思想,第1小题是加减法数量关系,第2小题是乘除法关系。(3)渗透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定义域)。(4)代入求值。2.解简易方程:方程的意义:(1)通过用天平称量物体的活动引出方程概念,与后面利用天平原理解方程相一致。(2)前面已经有了列代数式的基础,因此天平左边的代数式学生比较容易列出来。(3)通过两边物体轻重的直观比较引出不等式及方程。(4)根据方程的概念自己写一些方程,范围可以很广,可以包括多元方程,只要符合方程的定义即可。天平原理(等式性质):(1)利用直观的形式使学生理解天平平衡的两条原理(在方程中相当于作同解变换):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1: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2:两边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左右两边仍然相等。(2)其中第二、四个图蕴含了解方程的思路(即天平的左边只留下一种物体,在解方程时,最终目标是使方程左边只剩下未知数)。解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1)利用前面天平平衡的素材直接给出现成的方程,因此不涉及到如何列方程。(2)利用已有知识,通过四种不同的方法求出未知数的值,其中一种方法就是后面要学到的一般的解方程的方法。再给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解基本的方程:例1(x+a=b):(1)情境相对简单,利用直观即很容易列出方程,因此重点不是列方程而是解方程。(2)天平原理的直观演示与抽象的方程解法相对应(3)重点突出“为什么要减3”这一问题,目的是使方程一边只剩下未知数(4)验算。就是前面所学的代入求值的过程。例2(ax=b):(1)具体过程同例1。“除以几”要求学生根据直观图自行探索。(2)x-a=b、x÷a=b这两种类型的解法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迁移类推,不出专门例题,在“做一做”中出现(2)解方程的一般性方法、步骤也要求学生自行总结。例3(列方程解形如x±a=b的问题):(1)结合现实情境。(2)先给出算术解法,但在用算术方法解答时实际已经把“今天水位超过警戒水位0.64米”转化成了“警戒水位比今天水位低0.64米”,就是所谓的逆思考。(3)由于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未知数是参与运算的,所以第一步要把未知数设成一个“假设已知数”。(4)第二步,根据题目中信息的叙述方式,通过顺向思考列出数量关系。由于是刚接触方程,列出文字性的数量关系对于学生正确地列出方程是很重要的。(5)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此时数量关系中的每一部分都是作为“已知数”参与运算的),解方程和验算的过程在这儿不是重点,可让学生独立完成例4(列方程解形如ax=b或x÷a=b的问题):(1)基本过程同例3,可更多地让学生自主探究,列方程的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统一。(2)渗透环保教育。稍复杂的方程:例1(列方程解形如ax±b=c的问题):(1)把解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题有机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解较复
杂的方程。(2)结合现实素材(足球上两种颜色皮的块数)引出,这种问题用算术方法解决思考起来比较麻烦。(3)解方程的过程其实是由解若干基本方程构成的(y-20=4,2x=24),需要强调把2x看成一个整体。(4)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如2x-4=20,关键是使学生理解数量关系。例2(列方程解形如ax±ab=c的问题):(1)根据不同的思路列出不同的数量关系,进而列出不同的方程。(2)两个方程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从2x+2.8×2=10.4到(2.8+x)×2=10.4实际是运用了初中的“合并同类项”,而从后者到前者实际是“去括号”的过程。(3)第一种解法只是在例1的基础上多了一步,可自行解决(4)第二种解法的重点是要把小括号里的看成一个整体,可认为是2y=10.4和2.8+x=5.2的组合(5)教学时,可改变条件,先从2x+2.8×3=13.2引入,再把3千克梨改成2千克梨,再在此基础上列出第二个方程。例3(列方程解形如ax±bx=c的问题):(1)此类问题称为“和差、和倍、差倍问题”,用算术方法解比较难。(2)有两个未知数,但是两个未知数之间存在和差关系或倍数关系,因此其中一个未知数可以用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来表示。(3)重点是设谁是x,一般为了解方程方便,设倍数关系中的单位量为x。当然,也可任意设,只是解答起来比较困难。教学时,可能有学生设海洋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列出的方程是x+x÷2.4=5.1,只是解方程的方法超出学生的接受范围,教师适当引导即可。(4)解方程的过程就是一个乘法分配律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过程。(5)求海洋面积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数量关系用不同的方法求(地球总面积-陆地面积、陆地面积的2.4倍)。
四、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1.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2.用好教材资源,适当扩展联系实际的范围。3.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字母相乘的写法、验算等)4.正确看待解方程方法的改变。
五上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一、教学内容: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三角形的面积3.梯形的面积4.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1.利用方格纸和割补、拼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2.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三、编排特点:1.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教材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向已知转化为基本方法开展学习。2.体现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各类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先将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再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联系,发现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个过程。同时按照学习的先后顺序,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3.注意练习的探索性,形式多样化,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练习的编排减少了直接用公式计算的习题,安排了较多的应用问题、变式题、用间接条件求面积及画一画、分一分的操作性习题,并安排的一定数量的思考题。主题图:设计了一幅街区图。由小精灵提出观察的要求:“你发现了哪些图形?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这样把本单元教学与已有图形的认识联系起来,引入面积计算的教学。教学时可以利用主题图作为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充分发表意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编排意图:教材分三个步骤安排。(1)引入。从主题图中的两个花坛(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出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2)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3)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用割补的方法说明算理。教学建议:(1)结合引入环节进行长方形面积计算和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复习。(2)数方格和填表环节要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讨论交流。(3)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本课的重点。可以用提出假设——动手实验——推导——概括的步骤开展探究活动。三角形的面积:编排意图:教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展现学生探究的过程。首先由计算红领巾的面积引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学过的图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面积计算公式。教学建议:(1)可按提出问题、寻找思路、实验探究的步骤,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形式进行。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究。(2)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环节是本部分教学的重点。(3)可让学生用剪拼或折的方法进行推导,或结合教材第96页介绍的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的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进行推导。梯形的面积:编排意图: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梯形面积计算。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索出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要求又有提高,不再给出具体的方法,而是要求用学过的方法去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方法与途径多样化。教学建议:(1)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要把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进行推导,可直接要求用学过的方法去推导,不指明具体的方法(2)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有多种方法,教材显示了三种方法。学生在操作实验中,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方法,注意留给学生充分的操作和交流时间。组合图形的面积:编写意图:教材提供了几个生活中具体物品,使学生认识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然后要求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组合图形。例4教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只限于由2~3个图形组合成的简单组合图形,展示了两种计算方法。教学建议:1可以使用教材中的实例,也可以应用学生身边的实例2观察实物注意从易到难3找生活中的组合图形时,要强调从物体的表面上找,不要与立体组合图形混淆4)教学例4时,可先让学生讨论,明确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基本思路,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计算。
五、教学建议:1.重视动手操作与实验。本单元面积公式的推导都是建立在学生数、剪、拼、摆的操作活动之上的,所以操作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做好引导,不要包办代替。2.引导学生探究,渗透“转化”思想。“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本单元面积公式的推导都采用了转化的方法。教学中,应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教师加强指导和引导。通过操作,引导学生去探究所研究的图形与转化后的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找到面积的计算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3.注意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面积计算公式和计算多边形面积,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教师不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种固定或简单的途径或方法上,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
五上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一、教学内容: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2.中位数的统计意义及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2.能按照指定的要求设计简单的游戏方案。3.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4.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来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三、编排特点:1.以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和生活实际展开教学内容。2.经历引入中位数的必要性,突出中位数的统计意义。⒊ 由易至难,逐步深入,从旧知引出新知。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主题图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校园活动场景,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教学时应说明每个活动的游戏规则,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讨论。注意引导学生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是否公平这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中位数的统计意义及计算方法:例4:(1)通过解决“用什么数表示第3组同学的掷沙包水平比较合适”这一问题,引出了中位数的概念。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知道用平均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比较方便和适用,但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直接的关系,任意一个数据大小的变化都会对平均数值产生影响,从而很自然地引入中位数的概念。(2)教学时,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层次:一是引入中位数的必要性;二是定义中位数的概念时,要突出中位数的统计意义;三是阐明中位数与平均数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例5:1)设计本例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概念,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体会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2)本例呈现了几名男生的跳远成绩,并从平均数和中位数两个角度对该数据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用中位数代表这组成绩的一般水平更合适3)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分析平均数和中位数的特点,并引导他们结合本例的实际情况,以做出合理的选择。
五、教学建议: 2.加强学生对中位数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理解。中位数和平均数一样,也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统计量。教学时应注意结合学生已经很熟悉的平均数,对比教学,以帮助学生厘清两者的联系和区别,使他们明白:平均数主要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中位数则更好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或一般水平)
1、概念的形成 基本过程:辨别—归类—抽象概括—强化例 方程的意义:辨别生活中的现象(平衡与不平衡—建立数学模型(等式与不等式—归类(等式与方程—抽象概括(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强化(模仿、变式)—解释与应用
2、概念的同化基本过程:定义或描述—同化—强化例 百分数的认识教材:实际问题(生活中的百分数)—描述(像„叫百分数)—解释(近视率:分母为100的分数18/100)—定义(百分数表示„)—同化(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强化(读、写、比)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过程(1)概念的引入(2)概念的揭示(3)概念的理解与巩固(4)概念的联系与发展(5)概念的应用(关键(共性):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1)根据不同的概念、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引入方式常见的有实例法(归纳)、温故法(演绎)、类比法,计算法、观察演示法、作图法(动手操作)、联想法等如实例法:起始概念中用的比较多,往往要经历从“实物—图形或符号—标准化(数学模型)—变式”的过程目的在于撇开非本质特征,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小学数学中常见的揭示概念的方法:*用图形或符号直接揭示概念如:自然数1,2,3,4等概念,加号,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等 *用列举法揭示概念的外延如教材中的百分数:象上面这样的数18%、50%、64.2%„„叫做百分数*用描述的方法借助具体实例来说明概念 如射线:像手电筒、汽车灯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近视的看成是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用下定义的方式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 如方程:„„.叫做„.(2)注意揭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如方程的内涵:等式、含有未知数(本质特征)又如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方程的外延:3/X=8,5Y-8=16,X2+1=0,X+1=X(?)百分数的外延:108.65%,100%,18/100(?),56.3/100(?)(3)充分利用变式让学生理解概念思考:什么变,什么不变?是量的叠加?还是质的飞跃?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目的还在于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4)注意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同一概念的不同阶段如方程与等式,等式与不等式,百分数与分数等 教材中百分数的概念首先采用列举式定义,只是形式化的定义,然后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表示„..”,接着探究分数与百分数的关系 又如数:自然数—非负整数—非负分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复数(外延在不断拓展)(5)在应用概念的过程中让学生
进一步掌握概念 充分感知、建立表象、揭示本质、进行表征、运用概念概念教学中应抓好的四项训练:
1、通过训练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内涵与外延成反比关系)
2、通过变式理解概念的要点和关键性的字词 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3、通过反例进一步提高概念的清晰度
4、通过揭示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概念体系
(一)说教材: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师教、学生学习的具体素材。说课首先说教材。主要是说说教材的来龙去脉、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具准备等,这些可以简单地说,目的是让听的人了解你要说的课的内容和你对教材的熟悉度。一是说教材的地位;二是说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的要求,一要全面、二要具体、三要恰当。所谓全面,即不仅要有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也应当有对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并能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所谓具体,即指在40分钟里能够具体实现的。所谓恰当,即指要求的程度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过高过低都是不科学的。三是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四是说教学具的准备
(二)说教法(讲解法、练习法、演示法、启发式谈话法、发现法、尝试教学法、引导法、活动法、)要求说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以及讲清采用这些教学方法的依据。
(三)说学法(合作交流法、操作法)主要是说学习指导方法,即采用什么方法和措施让学生爱学、学会、会学。其目的是指导学生会学、自觉地学。也可涉及教学背景(学生)和学生年龄特点的分析
(四)说教学程序说说你怎样安排教学的过程,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主要说出为什么这样安排。一般把自己教学中的几个重点环节说清楚。如课堂导入或情景创设、例题分析、教学探究、练习设计等。在几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自己教学设计的依据说清楚,特别当你变换教材中的主题图和例题时,要把你变换的依据和创新点尽可能说出来。同时,要注意概括和提炼,不要直接照搬教案。
(五)说板书设计板书应体现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可以边说边板书,也可以先写板书,再对着板书说明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的好处。试讲实质上就是上课。只是面对的是评委,你要把评委当作学生,并要想象学生的回答,必要时还可配予恰当的评价语。说课: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P79-81。小学数学关于几何知识的安排,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的。本册教材承担着让学生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任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长方形,并分析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再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通过实例验证,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公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知道推导方法,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做准备。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
(一)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我确立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并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转化与等积变形。关键点:通过实践——理论——实践来突破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重点。利用知识迁移及剪、移、拼的实际操作来分解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关键是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等积转化问题的理解,通过“剪、移、拼”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及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等积转化成长方形。
(三)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直尺、细木条钉成的长方形、网格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三、说教法学法:教法:
1、发展迁移原则。运用迁移规律,注意从旧到新、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2、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我打算主要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反馈教学法: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在教学中,采用反馈教学法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参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形成和运用的机会,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学法: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本节课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培养学生初步感知和运用转化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概括等行为来解决新问题,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寻”数学,在实践操作中“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用”数学。
四、说教学程序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如下课堂教学环节:一二三四五下面我就分别从这五个方面说一说:
(一)复习旧知,渗透转化
(二)创设情景,引出课题。接着,我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这对好朋友发生了争论了,它们都说是自己的面积要大,你们认为谁的面积要大呢?你是怎么知道谁的面积大呢?通过这些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动脑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大家会求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
(三)动手实践,探究发现。
1、数方格,引发猜想。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并填写表格,从表格中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这时我启发学生猜想,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乘高呢?刚才我们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当一个平行四边形很大很大的时候,我们也采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这就引发学生思考,是否有其他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2,剪拼法,验证猜想。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才能充分感知和建立表象,为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由于前面在数格子时已经有同学提到用割补的方法来求面积,所以我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办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操作之后进行汇报,交流自己的验证过程。汇报的时候,剪拼的方法有好多种,这时,我及时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沿高剪开?”引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图形并比较,进而讨论:拼出的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拼成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联系?通过上面问题的思考,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公式的推导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得出推导过程:将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后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用字母表示S=ah。接着我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整个操作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3、解决实际问题。例1:引导学生写完整整个解题过程。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我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倡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而建构了学生头脑中新的数学模型: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整个过程是学生在实践分课组讨论中,不断完善提炼出来的,这样完全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把学习数学知识彻底转化为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四)分层训练,理解内化。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与内化。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题:一层:基本练习: P82第1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识,正确分清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二层:综合练习:
1、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要求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先干什么?这个过程也体现了“重实践”这一理念。
2、你会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通过不同的高引起学生的混淆,在计算中让学生明确在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底要找出与它相对应的高,这样才能准确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且根据已知的面积和另一条高,求出与这条高相对应的底。三层:扩展练习:
1、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你还能在这里画出与这两个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吗?可以画几个?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逻辑推理,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只与底和高有关,等底同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2、把平行四边形模型拉近,它们的面积发生变化了吗?通过这个过程的操作,让学生明白当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一定时,越拉近它的面积就越小。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巩固新知。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充分提高归纳和总结能力。
第二篇: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师用书
一、位置
(一)教学目标
1.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实际情境出发,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习过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且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经验。教材在编排上不但充分利用并及时提升了学生的这些已有经验。例如,例1通过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个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同时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抽象成在平面图上确定位置,并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2.呈现丰富的生活情境并注意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材为学生呈现了丰富的生活情境。例如,联系国际象棋的棋盘,让学生确定棋子的位置;通过呈现地图册中的某一页,让学生了解在地图册中如何确定一个地点所在的位置。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教材还在“生活中的数学”中介绍了在围棋盘上用19条横线和19条纵线确定棋子位置及地球上用经线和纬线确定地点位置的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还注意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例如,练习一中的第6题,联系图形的平移,让学生用数对确定图形平移后顶点所在的位置;第7题,联系方位的知识,让学生根据图上的数据描述建筑物的实际方位及行走路线或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方位在图中标出建筑物所在位置。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体会这些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大量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经验,并通过前几个年级的学习也获得了确定物体位置方面的许多知识。因此,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
2.注意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本单元中,教材除了从数的角度刻画点在平面上的位置,还有意安排了一些素材,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例如,例2中表示大象馆和海洋馆的位置的数对分别是(1,4)和(6,4),使学生发现这两个数对中数的特点,与这两个场馆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关系之间的密切联系。练习一中的第6题,使学生发现图形平移后,位置变了,表示顶点位置的数对中的数也相应的变了。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看到在平面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为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3.本单元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
(三)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第2~7页)
本单元共安排了两个例题。
例1教学用数对确定教室里座位的位置;例2教学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1.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编写意图
例1通过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个情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首先通过让学生找出坐在第二列、第三行的张亮同学,使学生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接下来,又给出了用数对表示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教室里学生位置的方法。
“做一做”呈现了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确定位置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活动情境。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理解,并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建议
(1)在教学例1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在学生解决“你能指出哪个是张亮同学吗”这个问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教师是如何确定张亮的位置的”,并注意引导学生将教师的表述“是第二列,第三行的同学”与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中亮红灯的位置联系起来。再使学生明确: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并让学生体会到正是这些规定与约定,才使人们在确定位置时有一致的结论。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用先说列数、再说行数的方法,说一说其他同学所在的位置,帮助学生巩固对列、行的认识。
然后,要使学生明确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可以先引导学生讨论如果用(2,3)表示张亮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3)中的数字分别表示的是什么含义”,使学生体会到可以用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数对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并明确书写格式:要用括号把列数与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两个数隔开。教师可以再让学生试着用数对表示一些同学的位置或者给出一些表示座位的数对,让学生说出这些位置上的学生的名字。
最后,要使学生明确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一般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可以先引导学生讨论“如果先表示行数再表示列数,那么你能写出表示张亮的位置的数对吗”“如果不约定先表示列数还是先表示行数,你能判断(2,3)表示的是哪个座位吗”,使学生体会数对中两个数的顺序的重要性。由于在直角坐标系中是按先写出x轴上的数量,再写出y轴上的数量的次序表示点的位置,所以我们在这里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也是按先列数再行数的顺序。这与学生已有的确定位置的经验可能并不一致。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他们可能会说张亮坐在第3行第2列,用数对表示就是(3,2)。教师需要向学生说明,我们约定在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一般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记作(2,3)。
(2)教学“做一做”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说一说,也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在班中进行交流。
2.例2。编写意图
教材通过呈现在动物园示意图上确定各场馆位置的情景,把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实际问题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确如何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教学建议
教学时,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
首先,让学生观察这幅动物园示意图与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一是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二是表示各场馆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三是方格纸的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0,1,2,„,6;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0,1,2,„,6,其中的“0”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
然后,使学生明确在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教师应设法促进学生知识与经验的迁移,引导学生把例1中学习的列、行的概念和使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应用到例2中来。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大门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并通过“用(3,0)表示大门的位置”引发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把方格纸的竖线和横线分别与例1中的列和行建立起联系,感受到方格纸上竖线与横线的任何一个交点都能用数对确定其位置,明确在方格纸上数对(3,0)的含义。再让学生用数对分别表示熊猫馆、猴山、大象馆、海洋馆等场馆的位置。
接下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学生对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表示大象馆和海洋馆的位置的数对,看看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1,4)和(6,4)这两个数对中的第2个数都是4,并结合动物园示意图,明确在方格纸上这两个场馆是在同一条横线(行)上。教师还可以提问“如果两个数对中的第1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场馆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问“如果用(x,4)表示某场馆的位置,能确定在哪里吗”,让学生发现由于字母表示的数不确定,所以这样的数对只能确定这个场馆在哪一条横线上,但不能确定这个场馆的具体位置,使学生明确必须要有两个数才能确定一个位置。
最后,再让学生根据数对在方格纸上标出一些场馆的位置,达到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内化成能力的目的。
3.有关练习一中习题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第1题,可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展示交流。
第2题和第3题,都是选择生活实际中的素材,使学生体会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在现实生活的应用。第2题,联系国际象棋的棋盘,让学生理解国际象棋在棋盘上表示棋子位置的规则,并用数对确定棋子的位置。教学时,可先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国际象棋的知识,再提出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教师也可任意摆出一个棋局,然后提出问题。第3题,通过呈现地图册中的某一页,让学生能够根据地图册中“重要地名索引”确定一个地点所在位置的方法,指出或表示出某地点所在的区域。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并解释清楚地图册中的“重要地名索引”是如何确定一个地点所在的位置的。
第4题和第5题,都是结合学生学过的平面图形的知识,配合例2的练习。第4题可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展示交流。在完成第(2)小题时,注意提醒学生不仅要按ABCDE的顺序连结,还要连成封闭图形,所以还要连结EA。第5题,可放手让学生同桌间完成,在活动前提醒学生思考“如何能说清楚、画准确”。
第6题和第7题,都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第6题是联系图形的平移,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把三角形平移,并写出表示平移前后图形顶点位置的数对。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平移后,表示顶点位置的数对有什么变化。发现图形向右平移,改变了顶点所在的列,没有改变顶点所在的行,数对中的第二个数没有变;图形向上平移,改变了顶点所在的行,没有改变顶点所在的列,数对中的第一个数没有变,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第7题是联系方位的知识,让学生根据图上的数据描述建筑物的实际方位及行走路线或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方位在图中标出建筑物所在位置。可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第8题,是让学生用数对的思想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可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再全班汇报交流。
二、分数乘法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乘法计算。
2.理解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会应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3.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4.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三部分内容: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和倒数。编排结构如下。
本单元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分数乘法的计算同样贯彻《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会和理解数学的理念,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问题,并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以丰富练习形式,加强计算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根据本套教材的编写思路,本单元将解决一些特殊数量关系问题的内容单独安排。即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一类问题组成“解决问题”一个小节,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教材体现结合具体情境体会运算意义的要求。不再单独教学分数乘法的意义,而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计算过程去理解计算的意义。同时也不再呈现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简化了算理推导过程的叙述及解决问题思路的提示,通过直观与操作等手段,在重点关键处加以提示和引导,这样可以为学生探索与交流提供更多的空间。教学建议
1.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新的知识。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如,分数乘法计算对于学生而言是新的内容,它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方法有很大区别。但它的学习与整数乘法和分数的意义、性质有紧密联系。分数乘法就是从整数乘法的意义导入分数乘整数,再扩展到分数乘分数。再如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都与分数乘法的意义紧密联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理解。又如,分数乘法的计算,还要用到约分的知识。所以,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自主建构新知识。2.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计算。
把计算与应用紧密结合,是新课程的要求和本套教材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也可以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现实情景,提出数学问题,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学习分数乘法计算。同时注意在练习中安排应用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或学生身边的问题,体会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分数乘法。
在教材说明中我们已经了解到教材简化了说理及思考过程的叙述,不出结论性的内容,主要是为了突出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根据这一编排意图,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开展数学活动的机会,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开展探索、讨论与交流,理解计算算理,归纳计算法则,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4.本单元内容可以用12课时进行教学。
(三)各小节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分数乘法(第8~16页)
教材说明 本节学习分数乘法的计算,安排了6个例题,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个层次学习分数乘整数,在整数乘法和分数加法的基础上学习。第二个层次学习分数乘分数,在理解分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去理解和学习。通过这两个层次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法则。第三个层次学习混合运算的内容,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顺序与运算定律对分数运算同样适用,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分数的简便计算。教学建议
1.通过直观与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会正确进行计算。
记住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不困难,但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尤其是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要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基础,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推理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去理解算理,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和推理等能力。另外学生会把分数加法与分数乘法的计算混淆,要通过判断、改错、对比练习等形式帮助学生区分,使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分数乘法计算。2.加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本节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法则。《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学中要改变以往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以记忆法则,机械训练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例1。
编写意图
这里是一个图片从分数乘整数引入分数乘法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分四个步骤安排教学内容。
(1)从人的步距与袋鼠步距的比较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引入。(2)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3)探究计算方法。先出示加法计算,是同分母分数相加,属已学过的内容。再出示乘法计算,根据乘法的意义,将乘法算式转化为加法算式计算: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再根据乘法的意义,将同分子连加的形式转化为乘法算式,得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4)讨论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建议(1)要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可以在读题的基础上开展讨论:“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2/11”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相当于”?再通过线段图帮助理解。画一条线段,表示袋鼠跳一下的距离。“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2/11”,就要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求“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2/11是多少?可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将线段图逐步表示完整,有条件的地方将线段图做成多媒体课件动态显示,效果更好。
(2)在分析题意的基础上,提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讨论与交流。基础好的学生可以提出加法和乘法两种解决方法。再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如何计算。因为分数加法的计算学生已经掌握,重点讨论2/11×3如何计算。
(3)要紧密联系乘法的意义,加以引导。如果学生只列出加法算式,可以让学生观察加法算式的特点,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3个加数相同)提示求3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怎样列式?引导列出乘法算式。再探讨2/11×3怎样计算,引导学生联系乘法的意义,通过加法计算的方法找到乘法计算的方法。在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4)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总结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用比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2.例2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在学生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乘得的积一般应该化成最简分数。把积化为最简分数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将乘得的积的分子与分母约分,另一种方法是在乘的过程中将分数的分母与整数进行约分。教材突出第二种方法,说明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可以使计算简便。
“做一做”安排了3个计算题和两道应用问题,巩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计算。教学建议
(1)在学习例1的基础上,出示3/8×6,让学生先计算,再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你是怎样约分的?有没有不同的方法?通过不同约分方法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最后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把两个可以约分的数划去,分别在它们的上下方写出约分后的数。
(2)完成例2后,让学生试做“做一做”的第1题,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要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再计算的习惯。第2、3两题,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算式,再计算,以加深学生对分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第3题是一道连乘题,可以先算1只树袋熊一星期大约能吃多少千克桉树叶。再算10只树袋熊一星期大约能吃多少千克桉树叶。也可以先算10只树袋熊一天大约能吃多少千克桉树叶。再算10只树袋熊一星期大约能吃多少千克桉树叶。可以让学生说说解答思路,讨论先算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如果学生列出连乘算式,说明也可以先约分,再计算。3.例3。
编写意图
以往的教材在分数乘整数之后教学一个数乘分数,包含两种情况:整数乘分数和分数乘分数。因为现在不再区分乘数与被乘数,且学生已经学习过乘法交换律,所以整数乘分数的教学就可以归入分数乘整数的教学之中,所以本例只教学分数乘分数。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相同,且计算方法可以由分数加法推导出来,学生较易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是分数乘整数意义的扩展,且计算算理较难理解,所以这部分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本例仍然是从实际问题引入,先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的问题。用工人粉刷墙壁的图创设问题情境,给出一个条件: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1/5。再提出要解决的问题: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再用操作(涂色)的方法引导探索计算方法。把一张纸看作一面墙,分两步操作。第一步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即这面墙的1/5,第二步再涂出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面积,即1/5的1/4,直观得出1/5的1/4是1/20。在此基础上,扩展了乘法的意义。并根据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推导出计算方法。接着又提出3/4小时粉刷多少的问题,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让学生用前面的方法涂色、推导与计算,自主解决问题。
在此基础上以学生讨论的形式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教学建议
(1)可以在分数乘整数的基础上引入。例如可以先提出“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解答。再提出“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在前一问的基础上可以类推出用1/5×1/4;也可以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这一数量关系直接得出1/5×1/4。
(2)结合操作,紧密联系分数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方法。先涂出这张纸的1/5,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涂的,就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5份,涂出其中的1份;再说说涂出的1份表示什么(1小时粉刷的面积);第二步涂出1/5的1/4,说一说是怎样涂的,要将涂出的这1份再平均分成4份,涂出其中的1份;再让学生说说涂出的这一份又表示什么(1/4小时粉刷的面积)。这时可以说明求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5的1/4是多少,引出分数乘法的意义。下面让学生根据涂色结果讨论1/5的1/4是多少(可以直观得出1/5的1/4是这张纸的1/20),是怎样得到的?进一步推导得出把这张纸看作单位“1”,根据两次涂色结果可以看出求这张纸15的1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5×4=20(份),取其中的1份。从而得出1/5×1/4=(1×1)/(5×4)=1/20。
(3)根据上面讨论的结果,提出“3/4小时粉刷多少?”先独立完成,再交流。要求学生尽量完整地把操作过程和分析思路表述出来,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4)根据上面两个问题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讨论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4.例4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从世界最小的鸟——蜂鸟飞行的实际问题引入。给出蜂鸟飞行的速度(每分钟飞行3/10km),求2/3分钟飞行多少千米?通过计算,使学生明确分数乘分数计算也应该先约分再乘,这样计算比较简便,并掌握怎样先约分。接着提出“5分钟飞行多少千米?”的问题。这是分数乘整数的计算,前面已经学过,这里一方面把分数乘法的两种形式集中呈现,加强它们之间的对比与联系;另一方面提出分数和整数相乘怎样约分的问题,使学生知道除了像例2写成(3×5)/10后进行约分,也可以把分数的分母与整数直接约分。结合例题教材还对蜂鸟作了介绍,意在增长学生的知识。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2)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计算的方法,明确分数乘分数也可以先约分再乘,通过展示学生的计算过程,进一步明确约分的书写格式。
(3)结合计算(3/10)×5,让学生观察教材的约分过程,想一想与例2的约分形式有什么不同?说一说分数与整数相乘怎样约分?提醒学生注意不能把整数与分子相约分。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以后,分数乘分数也可以不用写成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的形式后再约分,而是直接将分母与另一个分数的分子进行约分。
(4)让学生完成“做一做”,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特别注意提醒学生要先观察能否约分,再着手计算。5.关于练习二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本练习包含分数乘整数与分数乘分数的练习,可结合教学进度有选择地进行练习。第5题通过直观图进一步巩固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算法,可以放在例3后面练习,让学生结合图意说说思考的过程,巩固对算理的认识。
第6题加深对分数乘法意义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列式的依据,如求2枝长多少分米?就是求2个3/4是多少?算式是:3/4×2。求1/2枝长多少分米?就是求3/4的1/2是多少?算式是:(3/4)×(1/2)。
第7题是分数乘法和分数大小比较的综合练习。
第9题是改错题。第1个算式错在将整数与分数的分子相约分,第2个算式错在将分数加法与分数乘法计算混淆,把约分后的分子与分子相加,分母与分母相加。教学时让学生讨论交流,说说错在哪里?还可以结合学生平时易犯的错误,让学生纠正。6.例
5、例6及“做一做”。编写意图
教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教材首先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在此基础上安排两个例题。例5通过观察计算得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适用”。例6结合具体计算,说明乘法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运算中的应用。“做一做”安排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分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建议
(1)教学例5,可出示教材的三组算式,让学生观察讨论:每组算式的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它们的得数各是多少?○里应该填什么?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你发现了什么?
(2)教学例6,可以让学生观察教材给出的第一步,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为什么能使计算简便?使学生明确在整数、小数运算中,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时,一般是把整数或小数凑成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使计算简便。在分数运算中,可以利用约分使数据变小,或应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3)“做一做”可以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已知数的特点,说说怎样做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再独立完成练习。87×3/86可以变形为(86+1)×3/86,再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如果学生想不出,可以适当引导提示。
7.关于练习三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本练习包含分数混合运算和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安排一定数量的应用问题。第1题是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算式特点,正确运用定律进行计算。
第3题是分数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有的题也可以进行简便计算。例如
既可以按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也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第6题是计算题,要求学生观察题目,能用简便算法的要用简便算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8题是改错题,主要帮助学生巩固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第4、5、7、9题都是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让学生先分析题意,再列式计算。计算中要注意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2.解决问题(第17~23页)
教材说明
本节教学内容是运用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数据中含有分数,但数量关系与解答方法与整数相同,例如前面练习三中的2、5、7、9都属于这一类题目。另一种是由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而新出现的,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本节主要教学这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教材共安排3个例题,分两个层次教学。
例1教学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例
2、例3 教学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学建议
1.紧密联系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是具有特殊数量关系的问题,属于两个量相比的关系。教学中要抓住关键的句子,找到两个相比较的量,弄清哪个量是单位“1”,要求的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解答。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同时为后面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奠定基础。2.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因为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比较特殊,而用线段图可以比较清楚的表示出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一工具,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从会看线段图入手,逐步学会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具体内容的说明及教学建议
1.例1。
编写意图
教学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以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这两个量的比较引入,接着编排了解决问题的几个基本步骤。先用线段图表示出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要求的问题,然后根据线段图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列式计算解决问题。与过去教材不同之处是简化了“想”的内容,仅作一个提示,意图是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得出。同时不给固定的思考模式,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只要合理就应该肯定。例如学生不按分数乘法的意义思考,而从分数的意义理解,提出根据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2/5,可以把世界人均耕地面积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2份,所以列式为2500÷5×2也是正确的。列式计算中也只要求填出最后得数,而不再出现计算的过程,因为这是前面学习的内容,不是本节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针对计算的结果教材编排了进行国情教育的情节。
“做一做”安排一道与例题相同类型的题目,巩固这类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方法。教学建议
(1)结合线段图抓住“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25”这个关键句子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找到解题思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理解从这句话可以知道是把“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相比较,其中“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表示单位“1”的量,知道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 m,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2/5是多少?
(2)在分析题意的基础上,讨论怎样列式,并说说列式的依据。(3)列出算式,独立计算。
(4)交流计算结果。可出示世界与中国的人口总数,结合计算结果,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进行国情教育。
(5)通过“做一做”巩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可以让学生先画线段图表示题意,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列式?依据是什么?再独立解答。2.关于练习四的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本练习配合例1而设计,主要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练习安排了一些与例题形式类似的题目,如2、3、7题,结合这些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外还安排了一些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题目,如4、5、9题,这类题与例1的思路是相同的,只是在求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后,还要再求求出的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所以第一步和第二步的解答中表示单位“1”的量是不同的,通过这类题目的练习,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练习中,可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分两步分析数量关系,抓住第一步求什么?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第二步求什么?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分步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在分步列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列成连乘的综合算式。
第8题也是一步解决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只是变换了叙述题意及问题的形式。可引导学生讨论题意。明确仍然要抓住谁和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以选择条
2件进行计算。求出的是王明的最大负重量,再与王明的书包质量比较,得出结论。同时可以进行健康教育。第(2)问是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
第10*题是思考题,与整数中解决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问题思路相同。列式为6670×(9/10)+297=6300(km)。3.例2。
编写意图
在例1理解和掌握了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的基础上,学习解决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材从绿化造林可以降低噪音这一环保问题引入,出示一幅情景图:公路上汽车的噪音有80分贝,经绿化隔离带后,测试噪音降低了1/8。提出问题: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这是整体与部分的比较关系,即知道一个部分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求另一个部分量的问题。解答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求出已知是总量几分之几的部分量,再用总量减去这个部分量,求出另一个部分量;另一种是先求出要求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这个部分量是多少。教材呈现了这两种基本的计算方法,第一种方法用线段图表示出数量关系及解题的两个步骤,并以学生叙述解决思路的方式提示出先求什么。然后列出算式,让学生求出结果。第二种方法仅出示线段图,提示要找出先求什么,没有给出解答算式,意图要求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最后要求学生对两种思路进行比较,目的是通过比较,加深对两种思考方法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教学建议
(1)首先说明噪音对人的健康有害,绿化造林可以降低噪音,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并说明测量声音强度的单位是“分贝”。然后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说说对图意的理解。根据图意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一般会提出“噪音降低了多少分贝?”这是上一个例题学习的内容,可让学生自己解答。也可能提出“现在听到的声音有多少分贝?”可就此引入新课。如果学生提不出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直接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2)运用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题意,寻找解题方法。可以出示没有标出数量的线段图(如下图)。
让学生说出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要求的,哪一个是表示单位“1”的量,然后把线段图表示完整,如例2的第一个线段图。
(3)组织小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法,再进行全班交流。一般情况下,学生都能提出第一种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如果学生提不出,可以在线段图“现在?分贝”下加上()/()(如例2的第二个线段图)加以提示。(4)在两种方法提出之后,让学生讨论它们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两种方法都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入手,但第一种思路是从总量里减去一个部分量求出另一个部分量;第二种方法是求出部分量与总量的比较关系,再运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这个部分量。学生叙述时,不一定这样概括,只要结合例题说明即可。根据解题策略多样化的要求,不要规定学生一定要用哪种方法或用两种方法解决。
(5)“做一做”的题目与例2形式相同,可以让学生在理解题意基础上先画出线段图,再交流一下自己是怎样想的?最后列式解答。4.例3。
编写意图
与例2相同,本例仍然是在例1理解和掌握了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的基础上,学习解决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与例2不同的不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比较,而是两个数量的比较关系,即已知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量。解答方法与思路与例2相同,但因为是两个数量间的比较,要区分出把哪一个数量看作单位“1”,理解上相对难一些。
出示例题以后,教材首先提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4/5表示什么意思?”这个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句话可以转化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4/5。”学生理解了这句话,再考虑应该把什么看作单位“1”,再进行分析就容易了。接着教材还是利用线段图帮助理解数量关系,出现一种解答方法,即先求出婴儿每分钟心跳比青少年多的次数,再加上青少年每分钟心跳的次数。另一种方法即先求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是青少年的1+(4/5),再求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教材没有出示,只是用“想一想,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提示学生结合例2的学习自己想出。教学建议
(1)出示例题读题,提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4/5”表示什么意思?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
(2)在讨论的基础上,将句子转化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45。”着重让学生说说谁与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
(3)出示线段图,让学生讨论交流怎样想的,应该怎样列式;有不同的方法吗?(4)完成“做一做”,再交流一下自己是怎样列式的,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 5.关于练习五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本练习中除第1、6题是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以外,其余均是与例
2、例3配合的习题,其中包括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练习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关键句子分析,找到谁与谁比,谁是表示单位“1”的数量,如果理解题意有困难,可以画线段图帮助分析。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解答。
3.倒数的认识(第24~25页)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因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归结为乘这个数的倒数。这部分内容安排了2个例题,教学倒数的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1.例1。
编写意图
让学生了解倒数的意义,编排了几组乘积为1的乘法算式,通过学生观察、讨论等活动,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导出倒数的定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充分观察和讨论,找出算式的共同特点。
(2)给出倒数的定义后,结合定义讨论倒数的特点,特别要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即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是相互依存的,倒数不能单独存在。也可以结合判断题,如“73是倒数”对不对?以加深学生认识。
(3)可以让学生根据对倒数意义的理解,说出几组倒数,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2.例2。编写意图
这里是一个图片教学求倒数的方法。教材先安排找倒数的活动,从而初步体验找倒数的方法。接着总结求倒数的方法,分两种情况。求分数的倒数是交换分数的分子、分母的位置;求整数的倒数是把整数看作分子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最后提出1和0的倒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得到结论。教学建议
(1)通过找倒数的活动,交流探讨方法。
(2)结合教材给出的数据,讨论归纳方法。如35怎样找到它的倒数?6怎样找到它的倒数?(3)把互为倒数的数提出来,还剩下1和0。提出问题:它们有没有倒数?倒数是多少?组织学生讨论,说出理由。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根据倒数的意义,因为1×1=1,所以1的倒数是1;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是0,所以0没有倒数。
(4)完成“做一做”,检查对倒数意义的理解和求倒数方法的掌握。3.关于练习六的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2题是一个活动,可以同桌互说,一个人说出一个数,另一个人说出它的倒数,再交换说。第3题通过判断对错的活动,加深对倒数的认识。第(1)题,依据倒数的意义进行判断,是对的。
第(2)题,两个数互为倒数,而不是三个数,所以不对。第(3)题,0没有倒数,所以不对。
第(4)题,不一定。大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假分数小,而真分数的倒数比这个真分数大。
整理与复习
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整理与复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知识整理的形式回顾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引导复习;第二部分安排练习。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复习部分
第1题,复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呈现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和分数乘分数三道题。可以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每道题的计算方法,回忆总结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做错的找一找错在哪里,然后完成练习七的第1、2、3题。
第2题,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说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然后完成练习七的第4题。
第3题,解决问题。第(1)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可让学生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再说说解答的思路。第(2)题是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也先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表示题意,再列式解答,并交流有什么不同的方法,是怎样想的。然后完成练习七的第5、6题。第4题,先说说什么叫倒数,再找出各个数的倒数,并说说找的方法。然后完成练习七的第7题。
课题一:分数乘分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1页例
3、例4。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从而掌握计算方法。2.发展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1.根据例题制作的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2.每个学生准备一张长15 cm、宽10 cm的长方形纸。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谈话,以学校粉刷教室或家庭装修新房等学生身边的实例引入。出示粉刷墙壁的画面,给出条件: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1/5。师: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题,教师板书。
以分数乘整数的问题作研究内容,如“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师:怎样列式?(板书1/5×4)
师:列式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用乘法?(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怎样计算。
师:我们解决了4小时粉刷多少的问题,那么1/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出示问题)怎样列式?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根据“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的列式类推出,或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可以列出1/5×1/4)。板书算式。
师:(结合板书讲解)我们已经知道求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4个1/5是多少。求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5的1/4是多少。那么1/5×1/4如何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分数乘分数
二、操作探究计算算理
1师:下面我们来探讨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我们每人准备了一张纸,把它看作这面墙,先在纸上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应该涂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操作。
学生交流是怎样涂的?(用折或量、分的方法把纸平均分成5份,涂出其中的1份,如下图)
师:我们已经知道,求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5的1/4是多少。再涂出1/5的1/4,小组讨论一下,应该怎样涂?
小组汇报(把涂出的1/5部分再平均分成4份,涂出其中的1份)。学生自己涂色。
师:从涂色的结果看,1/5的1/4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1/20 师:我们可以得到1/5×1/4=1/20。根据涂色的过程,你能说说是怎样得到的吗?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归纳(用多媒体或投影片演示涂色过程):我们先把这张纸平均分成5份,1份是这张纸的1/5,又把这1/5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5×4=20份,1份是这张纸的1/20。由此可以得到
三、迁移延伸,归纳法则
提出问题:3/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板书)。
师:“3/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是求什么?(1/5的3/4是多少?)小组讨论并操作:怎样列式?涂色表示15的34。怎样计算?
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路:与前面一样,也是把这张纸分成5×4份,不同的是取其中的3份,可以得到(板书)
根据板书的两个计算算式讨论归纳计算方法。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得到: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四、反馈提高,巩固计算 出示例4,读题。
师:怎样列式?依据什么列式?
由学生讨论得到:根据“速度×时间=路程”,列出3/10×2/3。让学生独立计算。通过请学生在黑板演算或用投影展示学生的演算过程及结果交流计算情况,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乘,这样可以使计算简便。并结合学生的演算情况说明约分的书写格式。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
课题二:解决问题(教学片断)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0页例2。教学目标:
1.加深对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思路与计算方法的理解,使学生学会解答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2.发展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播放公路上往来不断的车辆及噪杂的声音。
师:噪音对人的健康有害,绿化造林可以降低噪音。
出示画面(如教材第20页情境图)请学生说说对图意的理解。
师:从图中我们知道了公路上车辆的声音是80分贝,经过绿化带的隔离,噪音降低了1/8。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题,教师板书。(噪音降低了多少?绿化带这边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师: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噪音降低了多少?谁能把问题完整地叙述出来。
生:公路上测得声音为80分贝,经过绿化带的隔离,噪音降低了1/8,噪音降低了多少? 出示线段图
请学生把条件与问题在线段上表示出来(如下图)。
提问:把谁看作单位“1”?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
师:现在我们解决第二个问题。谁能把问题完整地叙述出来?
生:公路上测得声音为80分贝,经过绿化带的隔离,噪音降低了1/8,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师:线段图上哪一段表示“现在听到的声音有多少分贝”? 把线段图补充完整。小组讨论探讨解决方法。汇报交流方法。
第一种方法:先求出降低了多少分贝?再用原来的分贝数减去降低的分贝数。列式80-80×(1/8)=70(分贝)
第二种方法:先求出现在听到的分贝数是原来分贝数的几分之几?再求出现在听到的声音有多少分贝?
列式
提问:1-1/8表示什么?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来。
师: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两种方法都是把原来声音的80分贝看作单位“1”,都需要求80分贝的几分之几。但是第一种方法是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出80分贝的1/8是多少,即降低了多少分贝,再求出现在听到的声音的分贝数。第二种方法是根据问题找到现在听到的分贝数占原来声音80分贝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课题三:倒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页例
1、例2及“做一做”。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倒数的意义,掌握找倒数的方法。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活动情景,引入概念
出示例1的一组算式,开展小组活动:算一算,找一找,这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小组汇报交流。(通过计算,发现每组算式的乘积都是1。通过观察发现相乘的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位置是颠倒的„„)
师:同学们发现了每组算式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所以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分数叫做“倒数”。让学生读一读:“倒数”。
出示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二、探究讨论,深入理解 让学生说说对倒数意义的理解。
提问:“互为”是什么意思?(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
判断下面的句子错在哪里?应该怎样叙述。
因为3/4×4/3=1,所以3/4是倒数,4/3也是倒数。
三、运用概念,探讨方法
出示例2,找一找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汇报找的结果,并说说怎样找的? 1.看两个分数的乘积是不是1;
2.看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是否分别颠倒了位置。
讨论一下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比较快?(第二种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得到。)通过具体实例总结归纳找倒数的方法。
(1)找分数的倒数:交换分子与分母的位置。
例:
(2)找整数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例:
四、出示特例,深入理解
看一看,例2中的哪些数据没有找到倒数?(1,0)提问:1和0有没有倒数?如果有,是多少? 小组讨论、汇报。1.关于1的倒数。
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也可以这样推导:2.关于0的倒数。
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1。
也可以这样推导:
五、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先独立做,再全班交流。2.练习六第3题。,分母不能为0,所以0没有倒数。
用多媒体或投影逐题出示,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3.同桌进行互说倒数活动(练习六第2题)。
六、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
什么叫倒数?怎样找出一个数的倒数?
三、分数除法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2.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3.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4.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本单元内容的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分数除法和比的初步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分数除法的意义与计算;解决问题;比的意义与基本性质,求比值与化简比,及其比的应用。
本单元的内容和学生前面学习的很多知识具有比较直接的联系。如分数除法,除了与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及其应用有联系外,还与整数除法的意义,以及解方程的技能有关。而比的初步知识,则要用到分数和除法的一些基础知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一方面基本上完成了分数加、减、乘、除的学习任务,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分数的四则运算;另一方面又开始了比的初步知识的系统学习,为后面学习百分数和比例提供了基础。两方面的收获,都将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单元由三小节组成,各小节内容的编排体系及其内在联系如下图所示。
从上面的图示,不难看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就学习分数除法而言,首先要明确分数除法的运算意义,在此基础上探究并掌握它的计算方法,然后学习分数混合运算。
关于分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与整数除法的实际问题相同,区别只是数据由整数变成了分数。教材安排在第1节里学习。另一种是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现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这个数。这样的实际问题,与上一单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即数量关系相同,区别在于已知数与未知数交换了位置。
类似地,比的初步知识,也大体上显现出由概念到性质、方法,再到应用的递进学习过程。
把“比”安排在本单元中教学,主要有两点好处:第一,比和分数有密切的联系,如两个数的比可以用分数形式来表示。加强比和分数的联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和对比的认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提早教学比的概念,可以为后面教学圆周率、百分数、统计图表等做好准备。例如,学生有了比的概念,就容易理解百分数为什么又叫做百分比。在这一节教材中,有关比的应用,只讲按比例分配的计算问题。
2.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
与原教材相比,本单元教材的编写有不少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关注相关知识的类比,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本单元的教材,根据有关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提供了一系列类比思维的素材,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利用已有的知识,理解新学内容。
例如,在讨论分数除法意义时,由整数除法的实际问题引入,通过将整数(单位:克)改写成分数(单位:千克),导出分数除法,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运算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
又如,引导学生联系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研究并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再如,教学比的应用时,呈现了整数问题的解法和分数解法,帮助学生理解两种解法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应用知识的灵活性。
(2)借助操作与图示,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索与理解,历来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采用手脑并用、数形结合的策略,加以突破。
在教学分数除以整数时,例题设计了一个折纸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计算结果,并理解算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
在教学整数除以分数时,教材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凭借图示,将新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进而得出计算方法。
(3)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精简或加强处理。
根据《标准》,本单元分数除法的计算不包括带分数,但注意在练习中适当穿插一些假分数。这样既保证了《标准》改革意图的落实,又能满足以后进一步学习时的计算需要。
此外,本单元教材专门设置了一道例题,以实际问题为载体,引出分数混合运算。同时也能使学生初步看到分数除法在解决一般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从而突破了原来只讨论分数除法典型应用题的局限,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调整了分数除法应用问题的编排,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本单元的第二节“解决问题”,专门讨论比较典型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同时还将原来安排在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单元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移来一并学习。在解题方法的处理上,教材提倡抓住等量关系用方程解决问题。这样,由列出形如(a/b)x=c的方程,到列出形如x±(a/b)x=c的方程,思路统一,便于理解。而且衔接紧密,较为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便于学生拾阶而上。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促进学习迁移。
如前介绍,本单元教材在揭示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提供类比思维的材料方面,作了不少努力。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他们展开类比思维,以促进学习的正向迁移。实际上,这也是本单元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途径。
2.加强直观教学,结合操作和图形语言,探索、理解计算方法。
为了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教材设计了折纸与画图的教学活动。教学时,教师要用好这些直观手段,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和较充分的时间,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在操作、观察的过程中,凭借直观,发现算法,感悟算理。而要提高这些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还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数形结合,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讨论、交流,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出算法,进而掌握算法。3.抓住学习的关键,组织针对性练习。
我们知道,计算分数除法的关键步骤,是把除转化为乘;列方程解答分数除法问题的关键,则在于理解问题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因此,抓住这两个关键,组织开展针对性的专项练习,是提高学习成效的重要措施。教材中已经配备了一些这样的练习。教师还可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酌情加以增补,力求当堂巩固。4.本单元内容可用13课时进行教学。
第三篇: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全集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第九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
天马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从艺术价值、外形特点、名称由来以及象征意义等四个方面介绍了作为中国旅游图形标记的“天马”。全文7个自然段,可 分为五个部分理解:
第一自然段,开篇点明“天马”是我国旅游局1983年确定的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语言简练。
第二自然段先介绍了这个图形标记的来历――根据东汉时期的一件青铜雕刻工艺品描绘的;然后介绍了这件文物珍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成就。
第三、四、五自然段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介绍了“天马”的外形特征,描写细致入微、收放自如,让读者感受到了“天马”艺术造型的形神兼备。
第六自然段笔锋一转,介绍“天马”名称的由来,突出“天马”艺术造型设计构思的高超奇妙,更进一步地让人领悟到“天马”的艺术价值和蕴含的象征意义。
第七自然段是在前面对“天马”详细介绍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点明了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的意义所在。可谓水到渠成,画龙点睛,这也是课后思考问题的答案。
要点提示
1.本文虽然是篇知识性较强的文章,但读起来却让人觉得兴趣盎然,尤其是写“天马”外形特征那一部分,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边读边展开想像,也可以结合课文插图,体会这件艺术作品所表现的马的健美、奔放。文中的优美词汇和语句应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积累。2.本文在表达上不但生动而且严谨,比如“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中“不敢肯定”“至少”“在当时”这些词语的表达都相当准确,同时也传达给读者一种细致负责的态度。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体会。
3.本文的说明顺序清晰、自然,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划分结构段。划分方法不强求统一,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悟说明顺序和文章层次.教学建议
1.帮助学生建立真实感受,通过展示图片、记录片、实物给学生创造直观形象的感受。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解决开展阅读进行学习,如:“为什么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为什么曾普遍采用的形象优雅的马踏飞燕这一称呼被改变了呢?”为什么在马尾巴末梢打了个结?”等等。
3.将课后“金钥匙”介绍的快速阅读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尝试快速阅读,并注意阅读后学生阅读收获的反馈。
4.创设旅游情境,学生试着以导游的身份向世界友人介绍中国旅游图形标志。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进行拓展性学习,搜集马的艺术品(文字介绍、图片、光碟等),如唐三彩瓷马、徐悲鸿画的《奔马图》、名画《八骏图》、蒙古的马头琴、乐曲《赛马》等,体会中国人对马的喜爱,以及马给人们留下的印象。
学习生字
本课有7个生字,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指导。有的字要注意读音:冶读做yě,不要读成zhì;“镫”读dâng,不要读dēng;“凌”读líng,不要读成lãng。有的字要注意字形:“局”不要多一竖,“廉”是半包围结构,里边不要少一横,“颇”注意“页”字最后一笔是点儿。注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意形近字区分:冶(冶金)和治(治理),凌(凌空)、陵(山陵)和棱(棱角)。
多音字:载(zǎi――三年五载zài――载重)踏(tā――踏实tà――踏步)。
思考交流
答案在第7自然段,即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象征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
体会加点词语的作用:教师可让学生讨论,反复朗读体会其作用。让学生领悟到这些词语的表达相当严谨、准确,同时
也传达给读者一种细致负责的态度。
阅读小提示
教师要让学生运用金钥匙提供的方法阅读课文,尝试快速阅读。必要时可通过计时、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练习快速阅读的兴趣。■参考资料 1.词语
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鞍镫:鞍,鞍子。放在牲口背上驮运东西或供人骑坐的器具,多用皮革或木头加棉垫制成。镫,马镫。挂在鞍子两旁供脚登的东西,多用铁制成。
璎珞:古代用珠玉穿成的戴在颈项上的装饰品。
2.“马在中国摄影图库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3.阅读:李国文《战马的精神》
《巩乃斯的马》
教材分析
作家周涛对于西部有着特殊而深厚的感情,他的文章和他对西部的感情一样宽广而深厚,执着且激情澎湃。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希望成为这块土地的代言人”。问他这块土地的魅力在哪里?他说“辽阔”。“辽阔”正是他的文章表现出的艺术张力,《巩乃斯的马》借助对马群奔跑场面的描绘,表达了一种对不受羁绊的生命力的向往与渴求。
夏日暴雨下马群奔跑――这淋漓尽致的力的奔流,既是一种酣畅痛快的生命境界,也是一种恢宏壮阔的崇高的场面,使得作者“发愣、发痴、发呆”,在几分钟内见到的将“终身受用不尽”,因为在人生的瞬间他难得地面对了生命界真正的崇高壮烈。作者激昂大气的文风正是从西部广阔生动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文章一气呵成,使人读来心潮澎湃,这与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与独特的生命体验是分不开的,在第二自然段,作者的铺排显示出汉赋似的恢弘气势,每每读来荡气回肠,最后一个自然段又极简练而准确地表达出内心细腻的感受,如神来之笔,让人回味无穷。
要点提示
1.教材中的文章只是周涛《巩乃斯的马》中的节选,节选的是文中最有艺术感染力的奔马场面。原文中作家先通过对比,议论马不像牛、骆驼、驴子的形象,它在广阔的草原上“是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马虽然接受了文明的洗礼,却仍然保持了自由的生命力,与人类是朋友而非奴隶,兼得文明与自然之长:“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让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故而认为“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很显然,马的形象寄托了作者自己对不受羁绊的自由的生命境界的追求。教学中可以通过阅读原文,帮助学生理解。
2.文章中的两个场面典型地刻划出马的生命活力与人对自由境界的向往的融合。一个场面是作者1970年在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时忍受不了精神的压抑,在冬夜旷野的雪地上纵马狂奔的场面,随着马的奔驰、起伏、跳跃和喘息,我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舒展、压抑消失,豪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兴顿起„„感受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是何等的痛快舒畅啊!”马的狂奔与人的情感的宣泄合拍,生命的强力冲动抗拒着阴暗低沉的气候,在压抑的环境中使人重温到自由的快乐――了解了这层含义,就不难理解作者何以如此钟情于马。在另一个场面中,作者进一步展示了这种生命力的冲动达到极致时的狂乱奋发的境界,生命的潮流在自然的鞭策下纵横驰骋,所有的外界的羁绊都不放在它的眼里。这就是教材中节选的夏日暴雨下的巩乃斯草原上所见到的最壮阔的马群奔跑场面。如果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地理解,尤其是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还是需要对文章有个完整的了解。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拓展,这也便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周涛的写作风格和个人气质。
教学建议
1.读中感悟。读文百遍,其意自现。这样一篇极具特色的文章,一定要抓“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受到感染,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群马奔腾的壮阔气势。为使学生能很好地进入语境,教师富有激情的范读应该起到积极的作用。
2.读写结合。从文章中学习语言文字的用法,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是学习写作的精妙方法。把阅读和写作紧密地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文中的比喻句多、奇、大气,是学习和积累的好资源,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通过读和想象体会这些比喻句的生动之处,并及时练笔,反馈收获。为使学生的练笔有话可写,有感而发,可以为学生播放马群奔腾的影片片段,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心灵真正受到震撼。
学习生字
本课有10个生字。重点指导读音的生字是:“挟”不要读成jiā,“罕”不要读成hān。重点指导字形的字有:“乃”共2画;“缠”不要丢点;魄”右边是鬼字。注意形近字区分:魄(气魄)和魂(灵魂),愣(发愣)和楞(楞角)。
思考交流
第一个思考题见教材分析。让学生通过对夏日暴雨下的巩乃斯草原上所见到的最壮阔的马群奔跑场面的描写感受到马的生命活力与人对自由境界的向往的融合。
第二个思考题先让学生画出比喻句,说说把什么比做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可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也给学生拓宽了想象的空间。第二自然段的比喻句主要是第三句话,把奔驰的骏马比做尖兵、比做大将;把大喊大叫的声音比做小石片跌进奔腾喧嚣的大河的声音。
参考资料
1.作者介绍:周涛:1965年考进新疆大学中语系,学习中亚语言。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喀什搞团的工作。后因诗歌创作的成就,于1979年被部队特招,成为一名从事专业文学创作的军人。目前是新疆军区创作室主任,新疆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
周涛的散文创作开始于八十年代中后期。在他的散文中,没有风花雪月、多愁善感,有的是一个文人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的思考。他曾应邀担任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大西北》的总撰稿人,并参加了另一部系列片《望长城》的拍摄,当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西部的每一块土地后,他说:“大西北的历史文化有那么深厚的储藏量,而且那些事用我们一生也不可能吃透它„„”(《新民晚报》2000/12/15)2.推荐阅读: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的垂下!这刻不知道下一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马背小学》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浅显而又向上的儿童诗,全诗描写了牧民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牧民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牧区的孩子从小是在“高大魁梧的伊犁马”的马背上,伴着优美的“冬不拉”旋律成长起来的。
这首诗的前三节描写的是牧民的现实生活,马背上出生、喂奶、练跑、唱歌„„这些都是哈萨克人的生活习惯,同时也说明了“马”对于哈萨克人的重要性。第四、五小节是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牛羊像星星在身边闪光,牧草像绿云在脚下翻波涛”向我们描绘了牛羊成群,牧草鲜美的草原景象。“机器人为我们挤奶接羔”,“剪毛机吐出来五彩的羊毛”向我们呈现出牧民实现现代化以后幸福、美好的生活。
第六、七小节由“这难道是遥远的梦景吗?”引起,说明诗中想象的一切即将变成现实,因为牧区的老师“骑马来了”,她带来了知识,她将把草原的儿女领进知识的大门,牧区儿女从小掌握了科学文化本领,牧区的将来有了新一代的建设者必将变得越来越美好。
要点提示
1.现代诗表达的情感一般都比较强烈,本课选的这首诗也不例外,教学中应重视读中感悟诗中表达的情感。
2.现代诗行文比较活泼,但也有韵脚,指导朗读时应注意读中体会,培养语感。
3.诗中许多优美的段落、语句,在引导学生自主的选择某一小节体会读后,应鼓励学生积累下来,可以背,也可以抄写。
教学建议
1.教学这首儿歌时,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上,朗读是最直接的语文实践活动,好文不厌百回读。”可以采用齐读、指名读、比赛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会牧区孩子们幸福的童年和美好的未来。并且鼓励学生边读边想象儿歌所描绘的画面,这样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陶冶美的情感。
2.对于学生个别不理解的词语,教师稍加说明,但不要过多的解释,如:伊犁马、哈萨克、冬不拉等。
3.课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草原牧民生活的资料,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找一些关于牧民生活、草原景象的录像,播放给学生,使学生对牧民的生活有形象的感知。
畅所欲言
这一活动应该先是组织学生搜集带“马”字的成语和成语故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课外积累的兴趣。然后,课堂上再组织学生当堂交流,交流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带“马”字的成语参考:马到成功、马首是瞻、马失前蹄、马不停蹄、马马虎虎、一马当先、一马平川、万马奔腾、老马识途、走马观花、快马加鞭、金戈铁马、汗马功劳、人仰马翻、厉兵秣马、驷马难追、当牛做马、千军万马、人欢马叫、人困马乏、害群之马、牛头马面、车水马龙、犬马之劳、声色犬马、指鹿为马、宝马良驹、心猿意马、骑马找马、青梅竹马、信马由缰、策马扬鞭、兵强马壮、马瘦毛长、戎马倥偬、马放南山、肥马轻裘、万马齐喑、墙头马上、牛高马大、鞍前马后、招兵买马、伯乐相马、鞍马劳顿、蛛丝马迹、非驴非马、悬崖勒马、单枪匹马、马前泼水、走马上任、盘马弯弓、塞翁失马、木牛流马、脱缰之马、呼牛作马、天马行空、率马以骥、兵荒马乱、盲人瞎马
初显身手
查找关于马的绘画、摄影、邮票、雕塑和音乐等艺术品的活动在学习了《天马》一文后即可组织,这是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对孩子的鉴赏水平和综合素养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尤其是在交流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笔下生花
本单元的习作的内容是自由作文,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学生才能充分展开想象,写出真实的思想和经历,自主表达出单元的主题。习作指导过程中,可以多回忆前面学过的文章,从中受到启示,打开学生思路。
习作后,老师的讲评课可以引导学生互评,悟出写评语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
金钥匙
金钥匙的内容不宜单独出现,可以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注意渗透倾听中要注意的问题,渗透性地进行倾听习惯的培养,不要急于求成,破坏了孩子们的积极性。
雅鲁藏布大峡谷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为我们描绘的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雅鲁藏布大峡谷。
课文首先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所处的地理位置──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与珠穆朗玛峰为邻。高耸入云的山峰与低陷的峡谷形成了近万米的地形反差,因而产生了这样壮丽的景观。
接着,课文列举确切的数字,与世界上其他几个著名大峡谷进行比较,说明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
然后,课文从大峡谷的雪山冰川、原始林海以及生物的多样性等方面描绘了峡谷的奇异景观。在这一部分,作者运用了“从„„到„„”的排比句式,气势非凡,让人感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景观真如神来之笔。
读罢此文,犹如走进了神奇美丽的画卷之中,拥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要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哪些壮丽景观;二是要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词句解析。
高峰与深谷咫尺为邻,近万米的强烈地形反差,构成了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咫尺”,古代称八寸为咫,“咫尺”比喻距离很近。这句话形象地点明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与珠穆朗玛峰紧紧相邻,因此,高耸的山峰和低陷的峡谷形成的反差才显得格外突出。“堪称”,“堪”是“可以、能”的意思,“堪称”是指“可以称作、可以称为”,这样的壮丽景观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边读边想象,体会课文描写的壮丽景观,并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3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应由学生自己通过朗读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要把指导朗读、抓住课文叙述的要点、品味文中生动的语言结合起来,并把它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转述课文内容。
2在学习方式上,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探究,并愿意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一些不理解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如:
(1)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说明的?(作者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相机引导学生体会“不容置疑”的含义)
(2)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哪些景观使你感到特别神奇?为什么?(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含有“从„„到„„”的句子多读几遍,感受大峡谷中雪山冰川和原始森林的范围之广,形态之多样;引导学生想象大峡谷是怎样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还可以相机理解“千姿百态”“人迹罕至”等词语)
3课文的语言富有特色,可以在学生粗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加以品味。如,文中的“堪称”“号称”“美誉”,是在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课文里有一些词语带有引号,如“世界屋脊”“植物类型博物馆”“动物王国”,都表示特定的称谓,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加以体会。
4学生练习介绍课文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各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句子。如,“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除了课文中写到的内容,学生也可以补充介绍各自了解的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其他情况。
5课文中要求会认的7个生字,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自主识记。教学时可以安排时间稍作交流,以考查学生是否能够独立认识这几个字。另外,文中的“秘鲁”读bì lǔ,不读mì lǔ,应提醒学生注意。
6“资料袋”中介绍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材料,可以安排时间让学生阅读其中的文字,观察其中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发现和测绘论证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意义,感受中国科学家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
四、相关链接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偏北部,包括青海、西藏全部和四川、云南、甘肃、新疆四省区的部分县市。青藏高原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84%,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的巨大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一向以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闻名于世,是科学探险、考察和生态旅游的胜地。青藏高原上的喜马拉雅地区是世界上高峰最密集的地方,平均海拔达6 000米以上,拥有海拔7 000米以上的高峰50多座,其中10座山峰的海拔超过8 000米。中国、尼泊尔边境上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 848米,是世界上的最高峰。
黄河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写的是科学家根据黄河象挖掘时的情景及化石形成的科学知识,假想了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说明了古生物化石是大自然演变的可靠证据。
课文按不同方面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高大、完整。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是课文的重点,其中第4自然段尤为重点,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老象陷入淤泥的情景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简要地写地壳的变化。
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写发现和挖掘黄河象骨骼化石时人们所看到的情景以及科学家的想象和推理。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这篇文章作者在安排材料上也表现出了独具匠心,要学习表达方法。作者先写北京自然博物馆陈列的黄河象骨骼化石既高大又完整,以此引起读者的好奇。接下去写假想黄河象失足落水、变成化石的故事,读来生动有趣。接着交代地壳的变化,使故事更具科学性。最后写挖掘时人们亲眼看到的情景,点明了假想的根据。这样安排材料可以收到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课文的四部分内容还可以按其他顺序安排。比如,先写二、三部分,再写第一部分,再写第四部分;也可以先写第四部分,最后写第一部分。
教法建议
1、关于预习:教师可根据本班实际布置有弹性的预习内容,指导并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读生字新词,注意“炙”“椭”“骼”等易错字的字形、字音,引导学生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怎样读懂的,提出不懂的问题;试着把课文分成几部分,写提纲等。
2、交流、检查预习情况与字词教学、阅读教学紧密结合
教师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交流读懂的,交流和讨论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交流和讨论学生给课文分成几部分和写作的提纲„„就使预习情况的交流、检查转入了对课文的阅读、探究的新阶段,课后练习第2题就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落实。
3、熟读课文,训练思维,练习复述。
课后练习中的2、3题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象的合理性,思维的严谨性,复述的关键是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教学时可首先引导学生找到作者想象黄河象变成化石的根据,进一步阅读理解课文的第四部分,挖掘时人们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这是教学重点,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图像,把文字描述的景象呈现在学生面前。第二步,引导学生阅读第二部分,思考作者想象得那么细致、具体是否合乎情理并从课文中找出依据。这一环节,可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互相启发,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第三步,全班交流。第四步,在此基础上进行复述。
词语注释
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
发掘:把埋藏的东西挖掘出来。
古生物大厅:专门陈列古代生物的遗迹和图片的地方。
化石:指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理藏在地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是研究古代生物历史的重要依据。
砾石:经水流不断地冲击,磨光了棱角的石头。
冲积:高地的砂砾、泥土被水流带到河谷低洼地区沉积下来。
一瞬间:一眨眼的功夫,形容时间很短。
碧空:蓝蓝的天空。
挣扎:用力支撑。
炙烤:炙,烤。炙烤还是烤的意思。
万里无云:天气晴朗,天空一片云也没有。
骨骼:人或高等动物的骨头架子。
尾椎:人或高等动物脊柱的末端。
下颌:口腔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组织,假想:想象,假设。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词语积累
一、近义词
发掘一一挖掘碧空——蓝天假想一一假设
推想——推测一瞬间——一刹那
二、反义词
掩盖——暴露承受——推卸昂首——垂头
三、多音、多义字
句段赏析
1.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这里交代了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及其特点。这些语句详细地说明了这具化石的高大和完整。这样少有的完整,既不残缺也不破碎,就不可能是摔死或砸死的,这为科学家合理的假想提供了一个依据。
2.200万年过去了,大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往日的草原升成了高原,一座座山岭耸出了地面,一条新的大河又从老象安息的地方流过。
这里讲的是黄河象变成化石的时间“200万年过去了”,说明黄河象变成化石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往日的草原升成了高原,一座座山岭耸出了地面”,这是说在漫长的岁月里,地壳发生了升降、起伏的巨大变化。老象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变成了化石。
3.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
这里写的是象化石被发掘出来时骨架的样子。“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是“站立的姿势”,说明它没有躺倒,就不可能是病死或饿死的。这是科学家假想的又一个依据。由此得出,这头黄河象是失足落水而淹死的。
文章导读
这篇讲读课文是一篇科普文章,介绍了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和科学家假想的这头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文章结构
本文可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介绍了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和特点——高大、完整。
第二段(第2至7自然段):写科学家对这头黄河象来历的假想。
第三段(第8自然段):写二百万年以后,人们发现并挖掘了这具象化石。
写作特点
1.课文按照“陈列——假想——挖掘”的倒序方式来叙述,层次井然,结构完整。
2.想象丰富,语言生动、形象。如中间部分写老象喝水的过程,运用了大胆而科学的想象,叙述得很细腻、形象。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学习要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中心思想
本课通过叙述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特点和科学家对黄河象来历的假想,说明科学家的假想离不开科学的依据,离不开实事求是的分析。
课后题解
2、(1)一群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所以跑到小河边。那些景物着重说明了天气炎热。(2)群象出动,由老年公象带头,所以它跑在最前面。(3)它是怎样陷进淤泥里去的。因为淤泥又烂又软,也很厚,所以整个象可以陷进去。(4)为什么只陷进一头象,因为别的象都逃跑了。(5)终于不再动弹了,就是死了。怎么死的,陷进淤泥里,灌了许多水。(6)怎样成为化石。老象淹死时还没有全部被掩盖,以后才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这样假想的根据是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3、还可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复述。
《枫叶如丹》教学指导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见参考资料①)通过记叙访问澳大利亚时,照一张照片的经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表达了对自然界及人世的态度和看法,即“枫叶如丹,显示着长久的生命力”;“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红红的枫叶,显示着它生命力的长久;经霜的枫叶,比初春的红花还鲜艳。经历了寒冷的考验,枫叶才变红了,成熟了,达到了真正美的境界。自然界(枫叶)如此,人生亦然。只有经历了长大、挫折,人才能变得成熟。而成熟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全文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作者开篇从春、秋两季入门,把我们的视野引向“绿的世界”,丹的天地”。在“绿”和“丹”的比较中,指出其各自特点:绿,是播种者的颜色,是开拓者的颜色。丹,是成熟的颜色,是果实的颜色,是收获者的颜色,又是孕育着新的生命的颜色。在这里,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从颜色、颜色的象征意义以及生命的发展阶段三个方面展开话题,引发议论。气势庞大而言简意赅,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随后,又用短短的两句话,概括指出自然界与人世间的生命过程是共同的,是相通的。这里,体现着作者对自然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高度概括,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第二部分(第8―13自然段)叙述自己访问澳大利亚期间照的一张照片――“秋之生命”的经过,抒发了由此产生的感悟:“枫叶如丹,也许由于有跳跃的欢乐的生命,也许它本身正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才更使人感到真、善、美,感到它的真正价值,而且感受得这么真切”。这里,作者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先说自然景物之美:“红艳艳的枫叶挂满一树,铺满一地。”但“总觉得缺少些什么”,感觉“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而当“最初的一缕朝阳投进山谷,照到红艳艳的枫叶上,照到莉贝卡金色的头发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上。”作者“留下了一张自己满意、朋友们也都喜欢”的照片――“秋之生命”时,才“恍然明白”,才对人生有了如此深切的感受。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此加以体会。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概括自己的感悟,表达自己对自然界及人世的看法――自然界的植物生长需经历撒种,发芽、吐叶、开花、结实等阶段;人生也需经历孕育,诞生,长大,挫折,成熟等境界。因此,作者说“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从中可见作者感悟之深刻,审美之高水准。
这篇课文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字里行间无不充盈着作者对自然界及人世的热爱,包蕴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由于年龄及阅历所限,对此可能不易理解。教师教学时对课文内容不必深挖细抠。只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大体感知作者思想情感即可。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对文中所述道理有自己的感悟。
要点提示
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照照片的经过,以及对自然界与人世的看法,体会作者的感悟。2.学习“至理名言、心旷神怡、绚烂、静憩”等词语(见参考资料②),熟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体会语言的“韵味”。重点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悟。3.培养积累语言,体味语言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法建议
1.本文题目含义不易理解,应在引导学生熟读、理解的基础上,再体会文题的含义――红红的枫叶就像红红的颜色一样,在众多颜色中显示着成熟的美。课文第一部分言简意赅,又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对人世深刻的认识和感悟。指导学生朗读时,要读好其中的几组排比句,体会作者认识的加深及情感的激发。如:人们说它是希望,是青春,是生命。到夏季,绿得更浓,更深,更密。生命,在蝉鸣蛙噪中翕动,在炽热和郁闷中成长,在暴风雨中经受考验。丹,是成熟的颜色,是果实的颜色,是收获者的颜色,又是孕育生命的颜色。
2.在理解春、夏、秋一年中自然界生命过程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引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独特的感悟和理解。
3.引导学生理解“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列举自己所见自然界与人世相通之事物,交流讨论。
4.课文第10自然节中作者说:„„总觉得缺少什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作者觉得缺少的是什么?以加深理解“又是孕育新的生命的颜色”。
5.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象,画一幅“秋之生命”图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体会作者的感悟,谈谈自己的感悟。
认写生字9个
本文出现了9个生字,在学习生字时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的潜能,利用多种学习方式来学习。例如:分析造字方法来学习,“蝉、噪、诞、挫、凄、莉、旷、寞”这8个字都是形声字,左(上)表形,右(下)表声。还可以采用换部首方法区分形近字。如:蝉(蝉鸣)―惮(忌惮)、噪(噪音)―燥(干燥)、挫(挫折)―锉(锉刀)、莉(茉莉)―俐(伶俐)、旷(空旷)―矿(矿山)、寞(寂寞)―漠(沙漠)。
注意“涵”的字形,“挫”的读音是cuî不要读成cuō。
积累词语佳句:心旷神怡静憩绚烂
交流思考
1.朋友为照片起名后,我恍然明白”了什么?
课文第13自然段揭示的是“我恍然明白”的内容,通过细读课文不难看出“我恍然明白”的正是课文所要揭示的主题――只有经历了长大、挫折,人才能变得成熟。而成熟的美,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才是真正的美。怎样让学生深入地体会到这个深刻的含义,可以从题目入手,体会题目的含义,然后抓住课文第二部分照片的内容来理解。
2.选择最喜欢的一段熟读、背诵。这道题的目的使学生积累佳句、片段,学生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背诵,体会语言的韵味,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方法背诵。
《我喜欢》教学指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见参考资料③)以独特的视角,诗一般清新的语言,向我们敞开心扉,描述了自己喜欢的景物与事物,并说明喜欢的理由。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豁达、独特、乐观的人生态度。
全文共有13个自然段,用省略号把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具体写自己喜欢的景物、事物,以及喜欢它们的独特情感,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愉悦心情。第1―4自然段从冬、春、夏、秋四个季节说起,分别抒写自己所喜欢的季节以及各具特点的不同景物,表明喜欢的理由。第5―7自然段用一个“也”字领起,深入抒写所喜欢的自然景物,(梦中所见)进一步抒发自己对这些景物独特的感受。第8―12自然段用“我喜欢另一种花”承上启下,过渡到抒写自己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切感悟,描绘了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那种亲切美好的感情。12自然段以省略号自成一段,表明社会与人生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还有很多,不仅局限上文提到的清瘦的太太的问候、短发齐耳的中学生的风貌、弟弟妹妹的来信、夜晚读书、拜访朋友等。第13自然段总结全文,抒发自己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为有这种情感而感到欣喜的心情。“我喜欢活着”结尾再次点明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且用“深深”从质上说、用“这样多”从量上说,提升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无比热爱与深刻理解。
作者是按先写自然,再写社会的文路抒写自己情怀的。但不管是写自然景观,还是写社会生活,都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社会独特的感悟,表明了乐观的人生态度,流露出热爱生活的情趣,赞美了人世间的友情、亲情、真情。从中可见散文“形散而神聚”的体裁特点。
这篇课文,内容上不难理解,教学时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所喜欢事物的独特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欣赏作者独特的审美品位,体会本篇散文语言的细腻精美。
要点提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特的美好情感。
2.本课生字、新词较多,要鼓励学生自学生字,读准字音,在语境中理解词义。(见参考资料④)要边读边想像,体会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特点及独特感受,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3.本文是抒情散文,抒情线索即文题“我喜欢”。文章12个自然段,每一段开头都用“我喜欢”三个字领起下文,使12个自然段形成了排比段。散文句式工整、语言精美,情感贯通全文,给人以结构美;散文语言优美动听,读起来像诗歌一样琅琅上口,抑扬顿挫,给人音乐的美感。散文的内容由广袤的自然界写到繁杂的社会生活。行文所到之处,仿佛是在用一支支彩色的画笔,为我们描绘一幅幅画面。而这些画面组合在一起,又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卷色彩绚丽,生动形象的人生画卷,构成了画面美。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
教法建议
1.本文像一首散文诗,语言简洁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教学时不应作过多分析,主要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对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感受力。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用心体悟事物的能力和有独特的感受。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阅读的体会,深入体会课文第10自然段中的两句话:“„„我不能自抑地喜爱那些泛黄的线装书,握着它就觉得握着一脉优美的传统,那涩黯的纸面蕴含着一种古典的美”。“历史的兴旺,事务的迭代本来是这样虚幻,惟有书中的智慧永远长存”。4.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课文第12自然段省略号自成一段,告诉我们什么?这又表达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课文中每段开头都反复用“我喜欢”,段落中间也多次出现,这又表达了什么?
5.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有关自然、社会生活方面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鼓励说出自己对自然、对事物、对生活独特的感受与理解,培养审美与欣赏能力,为后面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事物作铺垫和准备。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学生写完后,可以在全班交流,激发写作乐趣和成就感。
认写8个生字
本课8个生字比较难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找出形声字,如:莓、炫、凰;再找出形近字,如:峦(山峦)―恋(留恋)、遂(遂意)―逐(追逐)、澈(清澈)―撤(撤离)、稚(幼稚)―难(困难);最后学习笔画多、易错的字,“殷”共10画。
思考交流
1.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喜欢”的心情。
这道题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并带着感情读出作者“喜欢”的心情。在教学中以朗读为主,可以采用多种读书形式,如:自读、互读、对读、领读等形式;可以重点指导一个段落,其余段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互读互评。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
2.你喜欢什么?试着仿照课文写一写。
教师在教学中重点朗读、重点体会。如第八自然段,第一句总说“我”喜欢绽开在人们笑颊上的另一种花。为什么喜欢呢?对门的太太在寒冷早晨的问候,使我感到世界的亲切与温暖,这是绽放在大人们脸上的花儿,绽放在孩子们脸上的则是活泼、富有朝气的花儿。课文仅用这两个例子就告诉大家“我喜欢另一种花”的原因,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仿照的例子。在写之前鼓励学生多方面选材,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推敲》教学指导
这是一篇词语典故,课文通过叙述唐代僧人贾岛(见参考资料⑤)与著名文学家韩愈“推敲”诗句的故事(见参考资料⑥),告诉我们千古名句均是“推敲”而来。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语言的韵味;使用语言时,要注意“推敲”语言。通过对本文的阅读,不仅让学生知道词语典故“推敲”的来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语言要“推敲”的道理。
课文侧重描写贾岛推敲诗句时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他与韩愈共同推敲诗句的对话。
描写贾岛推敲诗句时的动作有:“伸着左手,食指和中指张开,右手食指一会儿点向左手食指,一会儿点向中指”,“两手掌立做‘推’状”“弯起一只手指做‘敲’状”。
描写贾岛推敲诗句时的神态有:“低头沉思默想”,侧头蹙眉,眨眼凝神”。
描写贾岛推敲诗句时的语言有:“是‘推’好呢还是‘敲’好呢?”
此处抓住贾岛推敲诗句的“点睛”之处,寥寥数笔,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时“推敲”的情境,惟妙惟肖。让读者与贾岛一起经历了“推敲”如醉如痴的过程,体验了“思虑得疾苦”的心理历程。
而描写贾岛与韩愈共同“推敲”时,作者对贾岛没做更多描写,只是说韩愈“沉思良久”,旨在告诉人们:即使是像韩愈这样的大文学家,也须经“推敲”之过程,方可作出有“韵味”的判断。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总之,此短文,通俗易懂,详略得当,虽系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但其中留给后人的启迪却是语言非“锤炼”不精当,文字非“推敲”不成“名”。
要点提示
1.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推敲典故的出处,体会推敲的作用。2.学习作者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故事的了解,从情感上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激发学生更好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法建议
1.本文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学生自读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阅读体会: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以此把握短文内容与中心,体会“推敲”的作用。
2.学生读文后,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演一演,再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增强阅读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还可以课前布置学生自愿组合,排练课本剧,课堂上演一演,评一评。通过表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互评,提高学生对“推敲”作用的认识,更好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4.课后搜集名人名家“推敲”的故事,同学间传阅交流。
5.师生以自己“推敲”语言文字的案例,现身说法,交流分享“推敲”之体会
《千锤百炼为一“绿”》教学指导
这是一篇历史故事。讲述的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见参考资料⑦)创作《泊船瓜州》诗时炼字炼意之事。告诉我们要想写出好的作品,必须反复揣摩语言,炼字炼意。阅读本课,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推敲》课文,体会本篇故事的含义,学习古人的创作之道。联系自己的写作生活,交流创作体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课文重点描写王安石去京城做官,途经瓜洲,创作《泊船瓜洲》诗的过程。其中浓墨重笔于“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将诗人创作诗句时的心情、千锤百炼为一“绿”的过程,刻画得淋漓尽致。
与《推敲》相同,本文写作特点是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与诗人相同的澎湃激情。
故事详写王安石创作“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略写创作整首诗的过程;详写诗人锤炼出“绿”前,用“到、过、入、满”四字的过程;略写后几个字乃至十几字的过程。
本文与《推敲》内容所不同的是,课文在叙述故事后,解说了用“绿”字的“韵味”与“魅力”,便于学生理解。而《推敲》则只讲述了用“敲”字的结果,原因留给人们思考。
要点提示
1.本文是对前几篇课文显示语言与文章韵味的补充和拓展。文章语言简洁,却激情洋溢。阅读时对那些寄托着作者无限深情的句子,要反复朗读,揣摩体会。体会文中所述人物之情,作者之情,以及自己对其理解。在此基础之上,与本文产生共鸣,感悟创作之道。
2.借助本文,让学生了解“推敲”的故事;依托本文,让学生理解“推敲”的内涵;超越本文,让学生实践“推敲”的方法。
3.对文中有关用“绿”字的解说,要仔细阅读、理解体会,如果自己有不同的理解,也可以与同学、老师交流探讨,经历、参与锤炼语言的过程。
教法建议
1.教师要让学生课外搜集王安石有关资料,阅读时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2.本课故事情节虽较容易理解,但作者语言简练,感情饱满激昂,阅读时也要在朗读中加以理解体会。如:实行变法改革,经历磨难。江南明媚的湖光山色抚慰了他劳累困顿的心,他寄情于山水,„„于是闭目吟哦,滔滔的江水拍击着船舷,滚滚的思绪充溢在胸间„„ 3.反复阅读后可以让学生练习复述课文、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家人)听,体验锤炼语言的过程。
读词积累
“积累理解词语”可以结合学生阅读课文时进行。阅读《推敲》一文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在理解“推敲”一词(见参考资料⑧)的基础上,说出与“推敲”意思相近的“斟酌”(书面语)、“琢磨”(口语)――语体色彩有别的两个词语;再结合课文内容――韩愈与贾岛“推敲”词句的语境,引导学生概括出他们二人在“切磋”诗艺,以区别“斟酌”、琢磨”。而“锤炼”一词则可以结合阅读《千锤百炼为一“绿”》一文,知道了王安石千锤百炼为一“绿”的佳话后,自然就知道“锤炼”的喻义了。当学生说出课文内的词语“锤炼”、“推敲”与课外积累的词语“斟酌”、琢磨”、切磋”时,教师要及时将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认读,以便学生的积累与运用。
交流习作体会
此项活动可以在学生阅读“拓展阅读”课文后进行。活动时,教师结合“拓展阅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在小组或班级交流自己习作时反复思考、修改字句的经历,(让学生说出具体的事例)增强交流的说服力与趣味性,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习惯与积极性。
学习小提示
教师教学本单元后,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或班级交流,回读、回想再体会本单元主题“韵味”的深刻含义,体会内容与教师引导可参见“单元说明”。不同的文章蕴含不同的道理,可以鼓励学生搜集类似的文章,通过读来体会,还可以进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畅所欲言
本内容可以在学习《我喜欢》一课之后进行。教师可以先出示词语卡片,让学生认读,然后将词语卡片贴在黑板上。学生分小组说说词语(见参考资料⑨)的意思。教师再出示一些能体现上述词语内容的图片,如:特定情境、自然美景、夜空图„„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情境用词语说话,还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评价。教师再引导学生(由这些特定的情境)扩展思维,让学生回忆词语所描述的情境自己的经历体会,在小组内先说一说。最后,小组推选1―2名学生在全班交流。教师引导总结:阅读时,要仔细体会文章作者运用词语的韵味;表达时也要选用恰当的词语准确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情感。
初显身手
欣赏、抄写
此项内容可以用一课时进行。活动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汉字的字体(见参考资料⑨)、书法方面的知识、作品及自己喜欢的硬笔书法字帖等资料。(教师也要准备)活动时,先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书法是
我国独有的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瑰宝之一;了解我国历史上较著名的书法家、书法作品等。还可以请学书法的同学当场表演写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欣赏书法作品的品位,陶冶继承、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情操。然后,让学生挑选自己所喜欢的书法家的作品抄写。班级可以出一期墙报,展示学生的作品。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平时多练习写字,班级将定期出墙报展示。(也可以评比)
对对子
此内容可以安排在拓展阅读后进行。教师可以从课文中贾岛或王安石的诗句入手,给学生浅显通俗地介绍古代诗歌讲究对仗的写作知识(见参考资料⑩)。让学生初步了解这方面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再依次出示教材中的前两组练习,后四组练习(见参考资料??)。既可以让学生独立练习,亦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完成,在全班交流。其间,教师要引导学生评价,对那些对得好的学生要及时鼓励,激发积极性。最后还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民间对联以及名家名作,找时间在班级交流或展出,培养学生品味欣赏语言的能力。
金钥匙
告诉学生养成每单元进行小结的习惯,请已经这样做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小结,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评价,进而做到小结既全面又重点突出;既有收获,又找出不足
《草帽计》教学指导
课文讲述的是贺龙在革命战争时期,用智谋指挥部队,迷惑敌军,不发一枪一弹,让敌军自相残杀,取得战斗胜利的故事。1934年夏天,贺龙带领红军队伍由湘西向贵州进发。途中,蒋介石的陆空两支部队紧紧追赶,形势十分严峻。在这紧要关头,贺龙同志选择了有利地形,让战士们将草帽全部丢在了路边。晒得人困马乏的白军戴上这些草帽后,竟然被自己的飞机误当作了红军,炸得血肉横飞。这个故事赞扬了贺龙同志临危不乱、随机应变的聪明智慧。
全文按照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当时的危机情况。重点讲了红军部队所处的危险局势。从两个方面来写的:一是写地上白军“死死盯住不放”,说明蒋介石的白军在陆地穷追不舍;二是写天上“飞机在天上跟踪轰炸、扫射”,说明情况十分危急,稍有闪失,不是和追兵拼个你死我活,就是被飞机发现。说明蒋介石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一定要将红军消灭干净。可见这是危机的时刻。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贺龙巧用“草帽计”,消灭了敌人的追兵。分别从我军和敌军两方面情况来写的:
第2自然段主要写我军的情况。介绍了红军部队进发的情形以及贺龙同志指挥的机敏和冷静。首先直接描写天气炎热。“那时,正是炎夏,天气酷热,地上的草木都被晒得枯焦了。”然后通过对战士们的外貌描写,进一步说明了天气炎热。“指战员们虽然人人头上戴了一顶草帽,仍然热得汗流浃背”。这些描写,为后边被晒得人困马乏的白军部队捡草帽、戴草帽,以致后来被自己的飞机轰炸做了伏笔。接着,从天上和地上描写了敌军的猛烈进攻。天上,敌机来势汹汹,“嗡嗡嗡”地飞着,多亏战士们全部躲到了隐蔽的地方,所以“敌机飞了一圈,没有发现可疑迹象,摇头摆尾地走了。”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地面上又出现了危机。“后面有一个团的白军赶上来了”。真叫人心惊胆寒啊!最后,描写了贺龙同志在这千钧一发之时的沉着机敏和高超的指挥策略。贺龙同志只是“点了点头”,命令部队继续前进”。当红军部队来到了“平坦的场地”时,贺龙同志“要全体指战员把草帽摘下丢在路边”。这一违反常规举动,立刻使战士们“面面相觑,莫名其妙”。而贺龙同志的举止却和战士们形成了对比,他看着“漫山遍野都是红军的草帽”后,却“哈哈一笑”,马上命令部队迅速转移”。可见,贺龙同志早已运筹帷幄,胸有成竹,充分体现了他的聪明智慧和乐观精神。
第3、4自然段主要描写了白军中“草帽计”的经过。先描写了“在酷热的太阳下,早已晒得人困马乏,眼冒金星”的白军,看见了“遍地都是红军丢下的草帽”的三个反应:一是白军“顿觉喜从天降,一窝蜂似地往前抢草帽”;二是匪军官“得意忘形”,以为“红军是丢盔弃甲、狼狈而逃”;三是“这支白军戴上红军扔下的草帽后,个个眉开眼笑”。从这三方面中,充分暴露了白军官兵头脑的简单和愚蠢。然后,写了白军被自己的飞机轰炸的惨状。分三个步骤来写的:先写了地上的白军看见飞机“毫不在意”,因为他们知道这是自己的飞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机“配合他们追赶红军的”;接着写了飞机驾驶员看见“地上的军队都带着草帽,草帽上都印有红五星,顿觉喜出望外。”因为这些天,他们“天天飞呀飞呀,到处寻找红军,连一点红军的影子都没有看到”,“没少挨长官骂”,这种劳累和受气似乎终于解脱的心理使得飞机上的白军根本不去仔细辨别敌伪。最后写了白军被自己的飞机轰炸下的惨状。“几架飞机像饿鹰抓小鸡一样俯冲下来”,轰隆隆一阵狂轰滥炸,机枪扫着,直打得这一团白军官兵血肉横飞,叫苦连天,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生动地再现了有勇无谋者的惨象。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写红军战士胜利后的愉快和对贺龙的称赞。点明了胜利的主要原因归功于贺龙的神机妙算。
要点提示
1.这篇课文故事情节生动,脉络清楚,要指导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贺龙想出的办法中体会他的聪明才智。
2.深入研究课文内容,思考草帽计成功的几个必要因素。
3.可把红军扔草帽和白军抢草帽的场面进行比较,体会红军战士虽然面对贺龙的命令莫名其妙,仍然一切行动听从指挥的军纪严明和敌人面对红军故意扔掉的草帽,麻痹大意,丑态百出的愚蠢。
4.还可把红军扔草帽前后的想法进行比较。使学生从红军战士疑惑到拍手称快的转变中深刻感受到贺龙同志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5.找出文中的成语,说说哪些成语讽刺了白军的丑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6.用尽可能少的文字概述草帽计的过程。
教学建议
1.这篇课文讲的内容是红军长征时的事。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教学时,通过介绍、汇报相关资料,使学生对长征、贺龙、蒋介石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学好课文做好铺垫。2.教学时,通过课题引发学生质疑。使学生带着“什么是草帽计”、“为什么用草帽计”、“计谋体现在哪里”等问题深入读书,从而明确阅读的目的。
3.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2-4自然段写了事情的经过,是全文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贺龙采用草帽计的精妙之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结合语言文字说一说贺龙在采取行动的时候考虑到了哪些问题?白军的失败原因何在?还可以采用填写表格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将描写红军扔草帽、白军捡草帽的词语填写下来,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懂得贺龙在上有敌机、下有追兵的情况下,沉着冷静、及时应变的聪明智慧,以及白军缺少作战毅力、掉以轻心等弱点。
4.本课教学重点是通过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贺龙的神机妙算。围绕这一重点进行教学,可设计如下四步,小组讨论解决。
(1)读课文1、2自然段。
(2)找贺龙根据哪些情况设下草帽计的?找出相关语句,建议用“――”划出。
(3)议将你找到的语句,在组内交流、讨论。](4)说贺龙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四步中,既有读的内容,又有思考、说话的部分,学生在不断学习讨论中获取相关信息,使问题的答案逐渐明朗。推动语文学习的不断深入。
5.文章故事情节生动,对事情过程刻画得生动形象。可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并通过朗读比赛、课本剧表演等形式,再现文章描写的情境,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内容,积累语言。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6.全文运用了很多成语,可以结合课后习题,组织学生通过朗读、填空、背诵等活动进行感悟、积累,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并将本课的成语和曾经学过的成语进行整合,进行一次成语接龙游戏、成语故事大串联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7.为了防止课文离开学生实际生活距离太远,学生不感兴趣,教师可在教学中适当引入一些我国古代有关的36计的知识,把课题改为《金蝉脱壳之例说――贺龙扔草帽骗敌》,学生肯定会既有兴趣又有收获的。
8.充分利用课文结尾进行思维和表达训练,渲染学生对贺龙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的体会。可让学生想象作为一名红军战士面对贺龙会说些什么。
认写9个生字
本课共有生字9个,这几个字笔画较多,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记字方法来学习,可采用小组内互学,先分别找出形声字,如“湘、蒋、嗡、侦、葫、坊、匪、盔”。教师提示注意“匪”的最后一笔是竖折;“盔”字下面是“皿”而不是“血”。
思考交流
1.用尽量少的文字概述贺龙的草帽计。
这个练习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完成这道题时要先使学生明确本文是一篇顺承结构的文章,记叙了贺龙在革命战争时期,用智谋指挥部队,迷惑敌军,不发一枪一弹,让敌军自相残杀,取得战斗胜利的故事。要用尽量少的文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必须要把六要素交代清楚,即: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分别找出六要素,然后用最简练的语言描述出来。只要学生把六要素说清楚、说明白即可,不要统一答案。
2.找出课文中的成语,说说哪些成语讽刺了白军的丑态。
参考答案
文中成语:举世闻名 汗流浃背 镇定自若 摇头摆尾 骄阳似火 面面相觑 莫名其妙 人困马乏 喜从天降 得意忘形 丢盔弃甲眉开眼笑 喜出望外 血肉横飞 叫苦连天 神机妙算 讽刺白军丑态的成语:人困马乏 得意忘形 丢盔弃甲 血肉横飞 叫苦连天
如果学生找到“摇头摆尾”也可。
阅读小提示这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这样的文章时可以进行对比阅读,用红军扔草帽和白军抢草帽的场面以及红军扔草帽前后的想法进行对比。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好这把“小金钥匙”来阅读,根据小提示让学生边读边作批注
《包公审驴》教学指导
包公名叫包拯,人称“包青天”,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为官清廉、替民做主的故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王五的好毛驴在市镇被人偷换成一头瘦驴后,气愤地到官府报了案。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赞扬了包公办案足智多谋、出神入化。
全文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讲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共分三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王五的驴被人偷换成了一头病驴。先写了王五的毛驴。“毛色发亮”,戴着“漂亮的辔头”,被人称作“四条腿的宝贝”。这是他“惟一的财产”,他“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悉心照料”说明王五用尽所有心思照顾它,为后面丢驴后王五懊恼做了铺垫。接着写了毛驴在王五卖木炭时被人换成了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最后写王五到处寻找未果,王五只好拉着瘦驴,到官府告它。通过两头毛驴的对比描写,不仅可以了解王五为什么如此喜爱他的毛驴,而且也清楚盗贼换驴的原因。
第二段(第3―9自然段)写包公审驴的过程。表现了包公断案与众不同,出神入化。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首先,写包公在了解案情后,既不去发案地点采集证物,也不找证人说说证词。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居然是针对毛驴的: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不要给它吃,不要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这一惊人的措施,弄得“衙役们差点没笑出声来。”至于站在法官旁边的那些人,以及站在下面大堂上的那些人当然不敢笑了。”虽然嘴上没有笑,可是内心的想法却已经通过人们的反应表现出来了。是呵,哪有这么断案的啊?包公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啊?从第三天“到庭听审的不只是几百号人,而是有好几千人了”,大家都想“看看热闹”,更加充分地反映了人们对包公这一举措的好奇。
接着,写了包公是怎样审驴的。毛驴受审,这更是一个出乎意料之举。从驴被牵上堂来的时候,“这驴的嘴已经陷下去了,脑袋低着,看上去怪可怜的”,到包公却命“当差的”“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一顿棍棒下去,驴哪里受得了啊,又蹦又跳,放声大叫”。以至于趁此时机,包公下令“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上哪”。最后“这头瘦驴三天没吃没喝,又挨了四十大板,受了惊吓”,能去哪儿啊?肯定是回到自己的“老家”。这一系列的举措连在一起,才使混沌之人茅塞顿开,原来包公正是抓住了动物的本能,轻而易举地查出了换驴人,实在是高明。
第三段(10―11自然段)写病驴回到了自己原来的家,也就把王五的驴找到了,小偷也被捉住了。包公办案果真料事如神啊!
要点提示
1.包公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包公审驴的过程中的深思熟虑,从而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2.小组合作交流。边读书边勾画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然后,和小组里的同学议一议,在这个故事中,都有谁使用了计谋。
3.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语言、动作、表情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这些描写的妙处。
4.故事情节起伏,作者在叙述故事的时候,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疑团,让你不禁跟随作者的笔触去阅读,在读中发现问题,获得答案。小组同学讨论一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编排课本剧。
教学建议
1.课前,可组织学生查阅资料,介绍包拯的情况以及包拯的一些故事,为学习课文创设学习的情趣。
2.由于课题比较新颖,教学时,可以从课题入手进行质疑,激起学生读书的热情,使学生带着“在什么情况下审驴?”为什么审驴?”怎样审驴?”为什么不审人?”等问题主动读书,提高读书的质量。
3.学习前两个自然段时,引导学生结合描写两头毛驴的语句,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从而明确对比的方法的妙用,以及理解文章内容,懂得王五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到衙门状告毛驴的。
4.面对这样一头牲口,包公是怎样审驴的呢?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包公为了公正,依然像审通常犯人那样:问话、动刑,形象地再现了北宋年间公堂审案的流程。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不必细究,但要求学生能够在朗读中,读出包公语言的威严,从中体会包公的秉公办事,一丝不苟的办案态度。
包公怎样通过毛驴,找到王五的好驴,惩治窃贼的呢?教师可让学生分组学习,汇报交流包公采取的措施,从中体会包公为什么这样做。使学生明白包公了解动物习性,懂得毛驴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一旦遇到危难,本能地逃回最安全的地方,也就是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这一生活特点,因此采取了最为有效的手段。
包公在审驴的过程中,观看审问的人的反应,对于衬托故事情节,烘托气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让学生画出有关语句,说一说从中明白了什么,从而懂得人们对包公独特的审案方法的兴趣,以及包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学习这种侧面描写的方法,使自己的文章也能更加精彩。
5.回顾全文,让学生体会一下,本文除了包公使用了计谋,还有谁也使用了呢?他的结果怎样?从而使学生更加明确,偷驴的贼虽然也使用了计谋,他以为驴不会说话,自己做得天衣无缝,实质是他不懂得动物学,从而闹出笑话。邪恶终究是要受到惩治的,从中教育学生要将智慧用到正确的地方。
6.学生阅读课文时,要注重朗读指导。从全文看,开头部分介绍王五的驴的部分可用赞美的语气来读;中间王五丢驴的部分可读出气愤、懊恼的语气;第三部分包公审驴的部分可读出轻松、好奇、高兴的语气。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各小组编排课本剧,再次体会文章的内容。
7.课后,可布置学生将本课的好词佳句积累起来,抄写在本子上。
认写5个生字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记字方法来学习。可以用形声字方法记字,也可以与形近字比较记字,如:审(审问)―伸(伸展)、吭(吭气)―杭(杭州)、役(衙役)―没(出没)、衙(衙门)―街(街道)。注意“衙”的字形。
思考交流
1.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回顾全文,让学生体会,本文故事中包公运用智慧,使用了计谋,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找到了王五被偷走的那头好驴,也捉住了那个小偷。”而那个偷驴的贼也使用了计谋,他以为驴不会说话,自己做得天衣无缝,实际上他使用的却是愚蠢的计谋,结果只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2.表演课本剧。
这项活动在课堂上小组内合作完成。在合作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怎样表演好课本剧,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最后明确小组同学必须分工合作。有演员,有导演,重点是演员如何把当时的情景再现出来,就需要演员不仅有语言的表达(包括心理活动),还要有动作的表演(包括神态)。学生们很喜欢这样的语文活动,所以要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表演后还可以互相提出好的建议
《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教学指导
本课叙述了诸葛亮少年时代非常喜欢听先生讲书,为了延长听书时间偷偷喂米给打鸣的公鸡,弄巧成拙,被先生发现,撵出了学校,非常后悔,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在得到了先生原谅后,更加尊敬先生,先生也更喜爱他,把做人的道理和平生的学问都教给了诸葛亮,为后来成为大政治家和军事家打下了基础。
课文共分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1―3自然段写聪明好学的诸葛亮,为了延长听书时间偷偷喂米给打鸣的公鸡,弄巧拙,被先生发现,撵出了学校。4―5自然段写诸葛亮回家后非常后悔,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在得到了先生原谅后,更加尊敬先生,先生也更喜爱他,把做人的道理和平生的学问都教给了诸葛亮,为后来成为大政治家和军事家打下了基础。
要点提示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1.对于诸葛亮的杰出军事才能学生一定不陌生,本课语言通俗,教学中应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交流中体会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用智谋的。有时候可以用智谋,有时侯是不能用智谋的,聪明要用在正地方。
2.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诸葛亮偷偷喂米给打鸣的公鸡出发点是好的,是希望多听先生讲书,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聪明好学。但是背着老师和同学做手脚,只顾了自己的兴趣,却让老师和同学饿肚子,是错的。最后弄巧成拙,被先生发现,撵出了学校,险些连学都不能上了,又是他得到的深刻教训。
3.使学生认识诸葛亮知错就改,更加尊敬先生,得到了先生的喜爱,为后来成为大政治家和军事家打下基础。从中可联想到学生自身,与之对照,明确正确的做法。4.文中通篇以第三人称叙述,较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注意学习这种方法。
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介绍一些诸葛亮利用谋略取得胜利的小故事,话锋一转,那么,谋略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可以采用吗?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可以采用小组辩论的形式,围绕“诸葛亮的做法错了吗?”谋略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可以采用吗?”两个主题,请双方同学运用课文中的事例,进行辩论,说明自己的观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这里要给学生充分的辩论时间,鼓励学生向别人质疑,甚至还可以引用课外的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只要稍加点拨,避免学生思想过于偏颇即可。
3.可以尝试学生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鼓励学生自主分配角色,强调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排演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畅所欲言
围绕“把聪明用在正地方”这一主题安排了口语交际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育学生对人要讲诚信,对坏人要用智谋,培养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正确运用聪明才智。
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启发谈话,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学生能够以“把聪明用在正地方”为话题,进行交流。教师不要让学生只谈论一方面内容,尽可能引导学生展开不同的话题,比如:和家长、老师、同学等交往的时候,什么是聪明?当你遇到坏人的时候,你要用什么样的办法?当你面对学习的时候,什么是聪明智慧?当你面对困难、面对失败、面对游戏、面对自己的缺点„„在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判断怎样才是真正的聪明做法?将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的外延等于学生生活的外延,使每个学生都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在学生畅所欲言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情况,对学生所说的内容、语句、口气等做以适当的点评,鼓励学生个个参与表达,形成乐于表达的氛围,提高表达能力。
初显身手
找关于智谋的典故和成语是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关于智谋的有趣的故事,拓宽知识面。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智谋的故事,形成了很多有趣的典故和成语。比如:围魏救赵、空城计、破釜沉舟、隔岸观火、调虎离山„„教学前,教师要认真做好动员和布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查找资料。课上,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查找结果。比如个人表演的活动有讲故事、猜故事等,小组汇报的有分角色朗读、课本剧等,全体同学要在对表演的同学及时进行评价。
笔下生花
本单元的习作是让学生模拟“少年法庭”对事件做出评判,并设想评判结束后,案中人物的不同想法,这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习作空间,有利于学生发挥个性,自由表达主题。在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这项活动虽是写的练习,但是,一定不能只进行写的活动。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读懂要讨论的文字,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从人物的处境入手,分别分析他们各自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现在他们都是怎样对待这件事情的?让学生大胆展开讨论,将他们的想法一一展示出来,然后选择自己认为最有道理的写下来。注意将语句写通畅、简洁,意思明确。写完后,组织同学读一读,评一评,看看谁的语言最简练,不但把话说通,而且把话说好,争取做到字斟句酌。
讲评时可按不同的评判结果分组,学生互评,教师巡视指导,逐渐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小组评议后,选出有代表性的习作,在班上交流。
金钥匙
课堂讨论,大家应该围绕一个议题发表意见。如果自己准备的发言,不符合大家的议题,就暂时等一等。这两个要求,都是学生在分组讨论时应该注意的。但是,教师们不要在本单元最后单独地将这个学习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果能够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适时地提出来,再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讨论活动加以巩固,学生一定会比较自然地掌握,提高课堂讨论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本单元的“金钥匙”,可以不单独出现,渗透在每节课中,提示学生围绕主题发表意见,如果自己的发言不符合大家的议题就先等一等。同时,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别人的优点、自己的不足,提高课内外语文综合学习的能力
《一个苹果》教学指导
《一个苹果》记叙了在抗美援朝时期,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中,尽管干渴得很厉害,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事情,歌颂了志愿军战士互相关怀体贴的阶级友情。
全文共16个自然段,可以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写五连派来的火线运输员在送弹药的同时拿来了一个在半路上捡到的苹果。“满身尘土,裤子撕了好几条,脚脖子上还划破了好几处,血迹斑斑。”说明苹果的来之不易。“几天没喝过一口水”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表现出“我”有多渴,是多么急切地需要这个苹果来解渴;“青里透红”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表现了我对这个苹果的渴望。
第二部分(第7―15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写这个苹果在防炮洞里的八个十分渴的战士的手中转了一圈还是剩下了大半个。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可以通过重点语句来帮助理解。课文在写苹果转到谁手中之前,都对这个人当时的情况与外貌进行了描写,表现出每一个人都是十分需要这个苹果来解渴的,但是当这个苹果转到战士们手中的时候每个人都找到了比自己“更需要”苹果的人,然后再把苹果传下去;直到连长下达了命令每个人才吃了一小口,苹果传回到连长手中的时候竟然还剩下大半个。“这样一个挨一个传去,转了一圈,苹果还剩下大半个。”与第一部分的“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形成对比,凸显出了战士们之间高尚的阶级友爱,感人至深。使人不得不由衷地感叹他们是多么可爱的战士呀!他们也是战争中最可爱的人!
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同时也是事情的高潮,要对这一部分内容重点理解。这部分主要写我看见小李面颊上的泪珠,内心激起了强烈的感情,我也流下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在那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在那艰苦的岁月中,是战友间的友爱促使他们这样做的,当战士们的眼中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时,是多么地令人震撼!
要点提示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指战员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2.作者是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了战士们让一个苹果的故事,文章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详写的部分精读,领悟这种方法的作用。学习在叙述一件事情时,把重点部分说详细,说具体的方法。
3.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充分展示了人物的高尚品质。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4.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外貌和神态描写,衬托了战士们对苹果的渴望。写了每一个战士当时的情况,说明每一个战士在当时都是十分需要这个苹果来解渴的,这些描写都凸显了战士们的高大形象,引导学生用心体会。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建议
1.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质疑,说说看了课题想知道什么。通过质疑,打开学生的思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兴味盎然中,带着“为什么只有一个苹果?”一个苹果是哪里来的?”围绕一个苹果发生了什么事情?”等问题深入读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有条件的可以在课前准备电影《上甘岭》让学生观看,在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的同时,熟悉当时故事发生的背景。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汇报查找到的有关“上甘岭战役”的资料。3.由于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这个特殊的时期,所以,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老师可以采用播放故事片、播放歌曲等方式,将事情发生的时代背景介绍给学生,也可以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在课堂上让学生汇报交流。
4.深入读书要以学生的自读感悟为主要活动。首先,通过小组合作读书,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知道苹果的传递的顺序。第一次传递的顺序是:火线运输员――连长――步话机员小李――伤员小蓝――司号员――卫生员――连长。结果是谁也没有吃,苹果又回到了连长的手里。第二次传递的顺序是:连长――步话机员小李――小胡――小张„„结果苹果还剩下大半个,使学生初步感知战友之间的深厚情感。然后,引导学生再次读书,边读边画,将自己认为最感人的词语、句子画下来,然后和同学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应指导朗读,使学生通过火线运输员的外貌、神态的描写,想象到他是怎样冒着生命危险通过敌人的炮火封锁,爬着把苹果带到放炮洞来的,体会到这个苹果来之不易。通过汇报描写8个人的外貌、神态、动作以及描写苹果的语句,体会战士们在几天几夜没有喝水的情况下,对水的渴望。通过汇报描写苹果传递了两圈还剩下大半个这一感人的情节,使学生体会到:当时尽管每个人都很干渴难忍,但想到别人也很需要水分,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应该把幸福留给别人,把痛苦留给自己,充分体现了战士们互相关心的阶级友爱精神。通过体会文章结尾一段,使学生懂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但是战士们的心里却极不平静,他们流着泪,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这是幸福的泪,是为战友间的友爱感到幸福;这是骄傲的泪,是为在危难之时有关心自己的战友而感到骄傲。
5.有感情地以各种形式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再次体会文章的内容。6.建议学生积累本文的好词佳句,抄写在积累本上。
认写3个生字
本课的3个生字字形较难写,注意提示学生:“卸”字左边是7画,右边是硬耳刀;熏”与“黑”对比,熏”共14画,上边的横最长。
思考交流
1.“这会儿,不用说一个„„一口气吃完”与“这样一个挨一个„„苹果还剩下大半个”相对比,你感受到了什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课文第一部分的“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与第二部分“这样一个挨一个传去,转了一圈,苹果还剩下大半个。”相对比,写出了在防炮洞里的八位志愿军战士,尽管每个人都很干渴难忍,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志愿军战士为别人着想、互相关心的阶级友爱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要让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这种阶级友爱精神,就要在细读课文第二部分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来体会,也可以让学生入情入境,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志愿军战士,你会想什么?”引导学生通过转换角色来体会。
2.防炮洞里格外沉静,战士们心里想了什么?写一写。这是一项发散思维的训练。体会文章结尾段的深刻含义(见教学建议3)。在深入体会之后,可以用第一人称的形式来写
《古诗二首》教学指导
本课围绕单元主题“水”选编了《浪淘沙》和《初晴后雨》两首古诗。第一首作者是白居易,诗中语言奔放,颇有气势,生动地再现了波涛汹涌、辽阔壮观的大海景象,以及作者看后产生的联想。第二首是苏轼的作品,风格和《浪淘沙》截然不同,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宁静素雅、美轮美奂的西湖景致。
课文分析
《浪淘沙》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浪淘沙:唐教坊曲名。《乐府诗集》列为“近代曲辞”。他在这首诗里描写了海上的变迁,告诉世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在不断的变化的,显示出了作者诗文的现实主义风格,可算是朴而近古,对后世影响极深。
首句“白浪茫茫与海连”,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浩大雄浑的境地当中: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波涛汹涌,白色的浪花一朵连着一朵,翻滚着澎湃着,举目望去,海的尽处是天,天的尽处是海,海天连成一片,令人心境开阔。仅仅7个字就刻画出如此壮美博大的画面。
“平沙浩浩四无边”,平沙,泛指水中可以作为田地的地方,平川、平地的意思。这句诗是说水中间的田地十分的辽阔,也是看不到尽头。此句和首句呼应十分工整,意境营造得荡气回肠,令人心中陡觉豁达。
接下来作者话锋一转,十分令人心生感慨:“朝来暮去淘不住”,海水每天从朝霞升起到暮色渐至不停地推拥着大地,冲涤着大地。这一句诗正是为下文埋下了伏笔,让人不禁心生许多感触。
“遂令东海变桑田”,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道出了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遂令,致使,就让。东海变桑田:神话中仙人麻姑,自称自己三次看见东海变为桑田。后指人世变化频繁。此句的意思是说,就致使浩瀚无际的东海变成令人赞叹的美丽的桑田。借此句感叹世间万物的变化无常,告诫我们在这样大浪淘沙的时代里,就算是浩瀚的东海都会变成桑田,又何况其他的万事万物。寥寥数语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要点建议
1.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包括对诗句本意的理解,更要有对所揭示的道理的透析。例如“遂令东海变桑田”蕴涵的深刻的道理,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应该让学生重点理解仔细体会。
2.对诗句文字美感的体会,诗文的前两句意境雄浑,对仗工整,读起来气势磅礴,可培养学生的语感。
3.可以渗透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即用描写景物或事物,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道理。这一点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情况教师自己掌握。
教法建议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1.根据本班的情况,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诗文的意思。白居易的诗力求通俗,所以学生应该不难理解。这样可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感到,原来古诗不难学,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自信心。
2.诗中所阐述的道理,教师不必一味地强调自己的看法,可以多听学生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可以相机地加以引导,做到让孩子有自己的收获。
3.可以提前让学生查找和水有关的其他诗文,和本课的进行对比,在体会诗的意境的同时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课文分析
《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作品。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是熙宁六年,苏轼在西湖和朋友泛舟宴饮的即兴之作。
诗题也叫《饮湖上初晴后雨》,即诗人与朋友在西湖上饮酒游览,适逢天气由晴转雨的意思。诗人抓住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的风采神韵,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与赞美。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的美。“潋滟”:水光荡漾,波光闪动。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是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诗人与朋友在游览美丽的西湖,起初阳光艳丽,后来细雨纷飞,但是这并没有影响诗人的心情,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的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特的。“晴方好”,“雨亦奇”就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用了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西子:西施,古代美女。“淡妆浓抹”:素淡的妆容或是浓重华丽的打扮。“总相宜”一作“也相宜”,是说都非常的合适。作者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都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重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资质,不需要借助外物,不需要人为的雕饰,随时都能展示美丽的风致,西施无论是薄施粉黛还是浓妆华服,总是风情万种。西湖无论是晴天的潋滟波光,还是雨天的空蒙山色都让人留恋忘返,美妙无比,令人赞叹!这个精妙的比喻既传神又巧妙,令人读后不禁拍案叫绝!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的概括性很强,它不是写西湖的一时之景,一处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为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要点建议
1.教学中可以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从中理解感悟。例如用西施和西湖的类比,如此的传神和精妙,可以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这么比喻,从而感受西湖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秀美风光。
2.可以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3.可以把重点放在对古诗意境的理解上,这首诗对仗工整,用词优美,体现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洒脱不羁的性格。例如:晴方好”、“雨亦奇”、“湖光潋滟”、“山色空蒙”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豁达胸襟。
教法建议
1.初读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边读边将不理解的字、词、句画出来。然后,借助工具书,或者和小组同学交流,试着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课桌巡视,了解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以及朗读的情况。这一环节促使学生及时找到自己在内容理解上的空白点,进而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参与,更好地进入下面的学习活动中。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2.自学以后,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环境中,撞击知识的火花,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3.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苏轼的这首诗意境奇美,可用创设情景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潜能。例如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有谁去过西湖?能给大家讲讲西湖的美丽景色吗?也可以播放一段西湖的风光片,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4.可以挖掘学生的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学诗的方法,科学划分小组角色,营造小组竞赛的氛围,教师则可以深入学习小组中,及时和学生沟通。
5.在学生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和情感美,使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入情入境。
6.拓展学习,开发资源。通过描写其他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背诵更多的诗词,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文化,促进知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把对西湖的了解和理解,结合自己搜集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等和大家共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布置完成研究性作业。
认写生字4个
本课生字不难,可以采用自学的方式。提示:形声字“轼”与“拭(擦拭)、试(测试)”相比较;“桑”上面三个“又”最后一笔都是点;“宜”下面是“且”。
思考交流
1.这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对于两种不同风格描写水的古诗,学生喜欢的理由会多种多样,也许是因为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与气势;也许是因为古诗所揭示的道理;也许是因为古诗的对仗与用词„„总之,只要能说出理由都可以。
2.你还知道哪些与“水”有关的古诗?介绍给大家。
这是进行拓展学习。介绍给大家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在班内搞一个诗歌朗诵会,还可以制作古诗小报进行展览等
《水就是生命》教学指导
这是一篇说明文。作者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水的常识:水在人体中的作用,喝水的意义。说明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的道理。使我们不仅懂得了这些常识,更加懂得水在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从而自觉地保护水资源,为人类更加美好地生存做出自己应尽的义务。
文章段落较多,但层次比较清晰。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没有水,就没有生命。采用了例举数字的说明方法。“你有50公斤重”,“水就占了40公斤”,多么惊人的数字啊,有力地说明了水“在人体里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二部分(第2至7自然段)具体写水在人体中的有哪些作用。这是文章的重点段。分别从水是技艺高超的化学师、优秀的运输兵、体温的调节器、良好的润滑剂、人体的卫士五个方面来阐述,并告诫我们,“不吃饭可以坚持十几天,不喝水一个星期也活不成!”课文通过重点段的详细论述,揭示了水对人体的重要意义――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就是生命。这段的难点是理解水在人体中不同的存在方式与水对人体不同的作用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水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至结尾)写喝水的道理。先讲了口渴是大脑发出的补水信号,在两顿饭之间必须喝上一杯水。接着讲了喝饮料的害处和喝白开水的好处。最后介绍了早起喝淡盐水的益处,以及建议人们都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学要点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充分认识到水和我们生命的关系。体会说明文文字精炼,数据准确,说服力强的特点。
2.文章语言流畅、通俗易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为课文中的段落拟定小标题、拟出提纲,然后再与课后习题中的提纲相对照,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理解文章。
3.在体会文章内容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文章内容与我们生命的密切关系,从小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更加珍惜水资源。
4.文章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的作用形象化,易于学生接受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建议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水的资料片,让学生体会水的美丽,水的激情,水在大自然中的神奇魅力。也可以通过对现有水资源等情况的介绍,引入课题,揭示它与我们人类的关系。还可以将学生、教师的资料进行整合,共同从介绍与水有关的资料入手,唤起学习的情致。
2.自读感悟。教学时以读为主,将读书的权利交给学生,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上。鼓励学生边读边理清文章的脉络,通过合作讨论,弄清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3.细读课文,边读边记住有关水的内容。充分阅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将记住的与水有关的内容写下来,看看能记住什么,再对照书后提纲。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读、找、填、议,加深理解,试着自己归纳提纲,后再与书后提纲相对照。
4.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说说读了这篇文章后,有哪些体会,哪些收获。并将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和大家交流,更加明确水就是生命这个道理。
5.课后,可组织学生进行词语积累、写心得体会、办手抄报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育学生更加爱护我们的环境,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认写生字8个
可以采用学生自学,然后给大家当小老师讲解生字。提示:比较形近字记住字形,如:溶(溶解)与熔(熔化)、榕(榕树),泄(排泄)与屉(抽屉),唾(唾液)与捶(捶打),惕(警惕)与踢(踢球),剂(剂量)与济(经济),疫(防疫)与役(兵役)等;“胃、尿”与字的意思相联系来记住字形。
思考交流
1.怎样理解“水就是生命”?课文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方法说明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的道理。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来理解,亦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课外知识来理解。2.读两遍课文后,将你记住的有关水的内容写下来,看看能记住什么,再对照一下下面的提纲。
见教学建议3,根据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结构图也可以如下:
水构成生命 占人体的4/5 高超的化学师
优秀的运输兵
水维持生命 体温的调节器 水就是生命 人体的卫士
多喝水,少喝饮料
讲究饮水卫生 喝自然冷却的新鲜白开水
每天早晨喝一杯淡盐水
阅读小提示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提示学生运用比较详尽的提纲笔记来掌握文章的内容,需要指出的是在这里教师应教给学生写提纲笔记的方法
雨港基隆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用瑰丽流畅的语言,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雨港基隆的雨景之美,抒发了作者对基隆港的无限赞美之情。
这篇文章共8个自然段。1―2自然段描绘了基隆港的雨景瞬息万变的自然之美。3―6自然段通过描绘雨的形态和声音,赞扬了基隆港雨中的景色如雄壮优雅的交响乐。第7―8自然段描绘了基隆雨后的美丽景象。第8自然段描绘了基隆雨夜的壮丽、惊奇。
文章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基隆雨景的美。分别从基隆雨的急骤、雨景的变化莫测,雨中、雨后、雨夜的景象突出了基隆雨港美丽壮观的景色。作者还将雨的形态与声音的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将雨港基隆的雨中景色描绘成了一种天然合奏的优雅雄壮的交响乐。而雨后景色描写,作者又抓住了岸上与海中的日光照射的不同景象进行描写,突出了雨后日出基隆绚丽壮观的景象。雨夜的描绘,作者更以小处着手,通过对海面各种船只上灯光和岸上路灯灯光的描写,展现出基隆雨景的美丽壮观和令人感到惊奇的特点。
要点提示
1.这篇课文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句极富感染力,教师可以在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优美,培养语感。
2.文章语言流畅,语句简洁优美。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入情入境,划分出基隆雨的急骤、雨景的变化莫测,雨中、雨后、雨夜的景象几部分,进一步感受雨景之美和壮观,与作者产生共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情感距离。
3.课文的第3、第5自然段是过度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读懂课文来理解。
4.学习本课由细节入手、细腻简洁的描绘手法。
教学建议
1.教学时,通过汇报查找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基隆港的地理位置,以及在交通运输方面的作用,增加对基隆港的了解。
2.本文篇幅不长、语句优美,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书。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可以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读书。比如:品读――一边读,一边将文中的好词佳句画下来,仔细品味,小组交流;评读――边读边评议重点词句,或者段落的意思,从中体会基隆港的美丽景色;选读――将自己喜欢的内容找出来,通过朗读,体会其含义;背读――将需要积累的内容背下来。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质疑问难等方法学习课文。
3.读懂全文后,引导学生想想课文第3、5段在文中起的作用,从而明确过渡段承上启下的作用。
4.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由细节入手、细腻简洁的描绘手法,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课后让学生仿照描写家乡雨景。
综合活动
活动目的
1.通过本次活动,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感受单元主题中必要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对每天都会接触到的水有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对待方式,使学生对“水”这一主题有更深入的了解,体会更加深刻,认识更加提高。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2.增强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并且能够把搜集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学习密切的积累运用,武装自己的头脑,丰富自己的心灵。3.通过了解水、赞美水、亲近水而真诚地发出“珍惜水”的呼唤,深刻体会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是文明的基本条件之一。
4.培养学生能够与人沟通、善于交流,乐于与人合作学习,并且在学习中解决遇到的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活动建议
1.活动前,教师应该结合本班级情况,对学生需要查找的内容、交流的领域进行布置,使不同的学生在活动中都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喜欢诗歌、擅长文学的学生可以进行查找赞美水的内容,从古诗中、现代诗文中去找。符合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热情,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的情绪迅速地进入状态。也可以用引人入胜的导语来令孩子们有一种跃跃欲试,急于表现的心情。例如可以播放一段录像,关于和水的亲近的,游泳、洗衣,或是某些缺乏水的地区的生活状况等等。
3.教材中的活动内容“赞美水”、亲近水”、“了解水”、“珍惜水”等,是学生活动的第一手材料,可以按照教材中提供的内容进行活动。但是既不可把学生限制在课文之内,也不可忽略课本的引导,应该使学生能够有机地把自己自主收集的资料和课本的内容结合起来,保证必要知识的掌握,也拓展了学生对课外知识的吸收,鼓励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
4.活动中,教师尽可能引导学生通过学生喜欢的方式交流,小组讨论、互动研讨、图文并茂的材料展示、朗诵、歌唱、舞蹈、绘画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感到自己能行,展示自我是一件愉快骄傲的事情,教师要及时地给予恰当地评价,让孩子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金钥匙
目的使学生通过错别字的统计,提示自己少出现错别字,甚至不出现错别字现象。这项活动不要只出现在本单元,可以每月进行一次“绿色作业”(即没有错别字,干净整齐的作业)的展览,对有进步的同学进行表扬,让他们介绍经验,以达到全班同学共同进步的目的
“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在从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岛的航线上,诺曼底”号邮船被一艘装有螺旋推进器的大轮船“玛丽”号撞破,情况十分危急。在一片混乱中,船长哈尔威命令用救生艇救乘客,由于他机智、果断,结果乘客得救,而他自己却随着沉船被海水吞没。哈尔威船长在危难之时,舍己救人、沉着机智、指挥有方的崇高形象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全文共47个自然段,可按事情的开 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写哈尔威船长指挥驾驶“诺曼底”号轮船安全航行。“照例”浓雾弥漫”“小心翼翼”说明这次航线没有变化,但天气恶劣,船长谨慎。暗示着后文“诺曼底”号遇难并不是船长的责任。
第二部分(第6―9自然段),写“玛丽”号猝不及防地逼近“诺曼底”号轮船并与之相撞,这是故事的起因。“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冒”字说明发生得很突
然。当时天色很黑,海上弥漫着夜雾,玛丽”号的出现就像是一个幽灵,又像是一座山峰。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第三部分(第10―44自然段),写哈尔威船长在轮船遇难时镇定自若地指挥乘客脱险,这是故事的经过,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可以通过重点语句来理解,如“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这句话写的是诺曼底号遇难了,在很短的时间内,人们纷纷逃生的混乱场面。人们都害怕到了极点,尖叫着,哭泣着,这与下文的哈尔威船长的镇定救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更突出了哈尔威船长舍身为人的崇高品质。“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船在相撞后水不住地往船里流,并且汹涌湍急,势不可挡,说明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船上的乘客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第四部分(第45―第47自然段),写哈尔威船长为了大家而与“诺曼底”号一起沉没。“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凸现了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形象。
〖要点提示〗
1.作者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了诺曼底号遇难的事,文章有详有略,详略分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详写的部分精读,领悟这种方法的作用。学习在叙述一件事情时,把重点部分说详细,说具体的方法。
2.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人物语言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充分展示了人物的高尚品质。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衬托了船长的果断。如在可怕的震荡发生以后,写了人们的惊恐万状,海水的势不可挡,轮船的无能为力,在放下救生艇以后,写了求生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更应留心的是,文章多处写了夜和雾。这些描写为写海难伏笔,同时凸现了船长的高大形象,引导学生用心体会。
〖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可在课前准备让学生观看《冰海沉船》、《泰坦尼克号》等影片,感受海上灾难的残酷性,了解人们面对灾难的不同表现。
2.学生阅读课文时,要注重朗读指导。从全文看,开头部分介绍“诺曼底”号邮船的部分可用轻快平和与赞美的语气来读;中间撞船部分应读出紧张危急及混乱惊慌的语气、船长镇定威严的语气;最后一段应读出人们无限感激、崇敬和无比沉痛的心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读出自己不同的语气,不必强求一律。
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可抓住描写船上混乱惊慌的场面和哈尔威船长的应对指挥来体会船长的形象。抓住描写混乱场面的文字,理解情势的恶化及严重后果,从对环境的描写中,才能更深入地体会到哈尔威船长的沉着机智、威严镇定、富有经验和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巧妙处理的超人能力。面对惊慌失措急于逃生的人们,通过他和机械师、大副的对话,既让大家明白情况虽严重,同时又有足够的逃生时间,不必惊慌。然后下命令,大副有权打死敢于抢在女人前面逃生的男人,体现了对弱者的关心,同时也是在暗示男乘客不要争抢。这样,对稳住整个局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讨论: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要下达并特别强调开枪打死那些胆敢冲在女人前面的男人”这一问题。
教师还可以抓住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人们看到惊心动魄的沉船情景时的心情,也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讨论:船长有没有逃生的机会?他为什么要随着轮船一起沉没而不想法逃出来?再回过头想想,当他一开始指挥大家逃生时,就没有把自己算在数内,到底是他忘了自己呢,还是根本就没打算离开这条船?由此体会这位船长把自己生死置之度外,关心着船上每一个生命的崇高品质和伟大情怀,体会他的高度责任感、忘我精神和誓与轮船共存亡的决心。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3.课后可让学生谈一谈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说说哈尔威船长的哪些地方最值得自己敬佩。也可以谈一下自己经历的惊心动魄的一件事,说一说当时的感受?
4.课文中有一些表现环境、人物神态的词语,可让学生抄写在笔记本上,并理解它们的意思。例如“小心翼翼、惊恐万状、汹涌湍急、势不可挡、不可开交、巍然屹立、惊慌失措、镇定自若、纹丝不动”等词语。
〖学习生字15个〗
教学时让学生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剖(pōu)裸(luǒ)岗(gǎng)
注意以下字的字形:裸字是衣补旁。葬字最后两笔要出头。敖字共10笔。
〖思考交流〗
1.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
这道题应在教学中让学生抓住船长的言行具体讨论。重点学习13自然段、16―34自然段中船长的话语、38―40自然段。从中体会船长的沉着机智,威严镇定。学生讨论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让学生明确:
①哈尔威船长让全体安静,救生艇放下,妇女先走。
②船长向手下了解情况。
③果断下达命令,让每个人下到小艇上去,哪个男人抢在女人前面就开枪打死他。
分角色朗读应读出船长的沉着机智、威严镇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读出自己不同的语气,不必强求一致。
2.文章前七个自然段就四次提到雾,分别在1、3、6、7自然段。文中反复写雾是要说明当时天气的恶劣,为写海难埋下了伏笔。
〖阅读小提示〗
这个小“金钥匙”旨在提示学生阅读后及时写下自己的心得。练笔只要学生有感而发即可。可以写哈尔威船长让自己敬佩之处,也可以谈一下自己经历的惊心动魄的一件事,说说当时的感受。
生死攸关的烛光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全文共7个自然段,按记叙顺序分为两部分内容,作者首先概括地介绍伯瑙德母子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以及他们保护情报采用的方法;接着详细介绍伯瑙德母子三人怎样想尽办法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
课文紧紧围绕一根小小的蜡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故事。伯瑙德一家人在德军闯进家里的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蜡烛摆放在显眼的桌子上,多次骗过前来搜查的德军。但意外情况还是发生了,一天晚上三个德国兵前来搜查时点燃了这半截蜡烛,情况万分紧急,伯瑙德夫人急中生智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子上,轻轻吹灭了蜡烛。还没等冒着青烟的烛芯熄灭,中尉又点燃了它。“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瑙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大儿子面对危机镇定自若,用计与敌人继续周旋。他“慢慢地站起来”想借取柴之机拿走蜡烛没有成功。蜡烛继续燃烧,危险就要临近。面对最后的时刻,懂事的孩子”、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最后的时刻”。这些描写突出了少年的机智、勇敢、沉着。在危急关头,小女儿杰奎琳用自己的可爱与机敏拿走了半截蜡烛,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解除了即将发生的一场灾难。她“娇声”说出的语言合情合理,她端起蜡烛上楼的举止,没有丝毫慌乱,她镇静自若地一步步走上楼梯,危险也一步步地远离了母子三人,远离了情报站,母子三人化险为夷,骗过了德国鬼子,保护了情报站。他们的所作所为展示了他们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要点提示〗
1.一般人看来,半截蜡烛只是一件不起眼的日用品,而在课文中,它与生活在一个特定时代的一家人的生命和一场斗争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中对一家人的勇敢机智,可设置情境,由教师和学生讨论后提出问题。如,教师可以提出:如果生活在战争时期,你要为国家收藏一些绝密情报,你会藏到哪儿”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起争论。
2.课文情节扣人心弦,跌宕多姿。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情节发展中有哪些波澜,并用笔画出来,使学生明白:一件事情的发展,常常经过曲折的过程,有的故事有一个起伏,有的故事有几个起伏,从而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形象。
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神情、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精神面貌,虽然着墨不多,人物形象却感人至深。读后,可让学生举例说明,那天晚上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具体的言行:
大儿子雅克:借口搬柴,端走烛台。
伯瑙德夫人:取出油灯,吹息蜡烛。
小女儿杰奎琳:推说睡觉,拿走蜡烛。
3.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非零起点的。本文篇幅不算太长,故事情节也不复杂,学生读了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大意,感受到伯瑙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教师可在引导学生准确简洁地表达内容后,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外静内急”的心理,为学生个性化体验创设条件。
〖教学建议〗
1.以本课为载体,课前安排学生查找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搜集被占领国的人民同侵略者斗智斗勇的故事。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2.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以课题入手,理解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可以要求学生先思考,然后发表见解。这样把学生放在法国一家人所处的环境,学生尝试着向书中人物那样思考,然后再读课文,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直接进入课文的情节或语言系统,快速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引导深入探究。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3―7自然段,看看这一家人怎样化险为夷的,其中你最佩服谁?可以采用组内交流,师生对话的形式进行。在这部分内容中,学生很容易倾向于雅克和杰奎琳,被他们所吸引。教师可时时提醒学生想一想:伯瑙德夫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是她,第一个意识到蜡烛燃烧后所产生的灾难性结果;是她,在两个孩子吓得脸色苍白的情况下能急中生智,首先想出了换灯“吹”蜡烛的办法;也正是她,稳定了两个孩子情绪,使雅克和杰奎琳能在要紧关头想出两个“端”的办法。保护了装有重要情报的半截蜡烛和一家人的生命。
4.总结拓展。教学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满足学生表达的欲望,通过活动,再现课本里、生活中的情境,以各种形象生动地表演,如:朗诵、小品、课本剧、演讲、复述故事等形式,使学生体会伯瑙德夫人和她的儿女是怎样围绕蜡烛与德国军官进行机智勇敢的斗争的,进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人物在危急时刻表现出来的超乎寻常的智慧。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5.充分利用课文结尾的空白处进行思维和表达训练。本文故事情节发展到高潮处戛然而止: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故事还会怎样发展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学习生字4个〗
教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注意“档”的读音。
〖思考交流 〗
1.结合课文体会“生死攸关”的意思。
(1)让学生理解“生死攸关”一词的表面意思,可查字典。
生死攸关: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
(2)结合课文体会。三个德国兵前来搜查时点燃了这半截蜡烛,情况万分紧急。蜡烛燃到铁管处就会自动熄灭,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3口的生命将告结束。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伯瑙德夫人急中生智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子上,轻轻吹灭了蜡烛。中尉又点燃了它。大儿子面对危机镇定自若,想借取柴之机拿走蜡烛没有成功。蜡烛继续燃烧,危险就要临近。在危急关头,小女儿杰奎琳利用自己的可爱与机敏拿走了半截蜡烛,解除了即将发生的一场灾难。让学生理解危险一步步逼近他们,这万分危急之时就是生死攸关之时。
2.想象一下,敌人走后,母子三人会说些什么?写下来。
这个练笔只要学生想象合理即可,不必统一答案。可以写他们彼此的赞美;可以写他们商量以后把情报藏在什么地方更安全等。
〖阅读小提示 〗
本故事有三个高潮,并且一个比一个扣人心弦,这就有三处线条的起伏。可引导学生根据情节的发展画出曲线
鸡毛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儿童团长海娃克服重重困难,把一封鸡毛信送给游击队并配合游击队消灭敌人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少年儿童在对敌斗争中的机智勇敢。
此文篇幅较长,近2500字,共26个自然段。1―3自然段写儿童团长海娃接受任务;4―9自然段写海娃遇到鬼子后巧妙藏信;10―12自然段写海娃骗过鬼子深夜逃走;
13、14自然段写海娃丢信、找信,再次被抓;15―18自然段写海娃诱敌入圈,不幸负伤;19―26自然段写海娃完成任务,受到赞扬。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具体生动地记叙了海娃送鸡毛信的前后经过,作者浓墨重彩地描述了“藏信”“夜逃”“诱敌”等内容,有力地突出了这位14岁的小英雄的高大形象和优秀品质。
文章的重点是第二段“藏信”,第三段“夜逃”,第五段“带路”三部分内容。课文通过重点段的详细记叙,表现了海娃沉着机智、勇敢坚强的品质。教学的难点是课文较长,不容易瞻前顾后把握重点。学生阅读时,感兴趣的是故事情节,而不注意通过海娃的言行去认识他的品质,更不懂得联系战争时期敌我斗争的危险情况去感受这位小八路、小英雄的崇高精神。
〖要点提示〗
1.文章的篇幅长,自然段多,学生不便把握重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后,划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并为故事拟定小标题:接受任务;巧妙藏信;深夜逃走;丢信找信;诱敌负伤;完成任务。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分别朗读这六个故事,让学生比较哪几个故事写得最具体、最生动、最感人,再让学生细读,“藏信”“夜逃”“诱敌”三个故事,进一步了解海娃送信的详细经过。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2.文章语言流畅,通俗易懂。教师可让学生反复朗读重点部分,通过朗读,进入情境,体会海娃送信的艰难、曲折;体会海娃聪明、机智、勇敢的精神,激发起学生向小英雄学习的愿望,懂得在坏人面前要想办法机智地和他们作斗争。
〖教学建议〗
1.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本文篇幅长,首先要给足时间,让每个学生充分、自主地读书,发现并提出问题。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采用浏览与略读的读书方法。2.活动、表演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在本文的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一读,演一演。
3.海娃送信遇到了种种困难,但他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克服了困难,终于完成了任务,受到了张连长的称赞。教学中可设计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1)海娃送信一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教师可设表格式作业让学生读、找、填、议加深理解。
(2)为什么张连长称赞海娃是小八路、小英雄?
(3)为什么海娃能够这样机智勇敢?
以上这三个问题只是提供了一个探究的范例,在教学可根据学情,自行拟定或由学生拟定探究话题。在探究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不要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和绝对性。4.建议教师组织学生举行故事会,比一比看谁能把这个故事讲好。也可以组织、引导学生广泛搜集整理表现小英雄的故事;有条件的可以播放同名电影《鸡毛信》,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英雄赞歌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歌词,是电影《英雄儿女》的插曲。影片讲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王芳兄妹同上战场,王成在坚守无名高地的战斗中壮烈牺牲,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以哥哥的精神为榜样,为战士服务,最终她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
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感情饱满,很有气势。有场面,有人物,有情节,更像一首叙事诗,再现了志愿军战士在硝烟炮火中英勇杀敌的英雄形象,讴歌了志愿军战士在敌人的刀光剑影中无所畏惧的精神。
歌曲共分四小节:第一小节共有六句,向我们描述了人民战士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舍身忘死保和平的场面。第二三小节,具体刻画了英雄的战士,在“地陷进去”“天塌下来”的危急时刻,不怕牺牲,勇于向前,“两脚熊熊踏烈火”“双手紧握爆破筒,怒目喷火热血涌”的英雄气概。第四小节采取设问的手法,歌颂了英雄的献身精神,表达了对英雄的无限敬仰之情。
〖要点提示〗
1.歌曲一般都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本课选的这首歌词也同样饱含激情。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歌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作者产生共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情感距离。
2.歌词韵脚押韵,语句极富感染力,在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优美,培养语感。3郾歌词中多处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在突出人物形象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想象,感受人物形象的高大。
〖教学建议〗
1.课前引导组织学生多渠道、多角度收集抗美援朝时期发生的故事和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学开始,可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资料,播放歌曲《英雄赞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说一说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以及自己的感受。初步感知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英勇杀敌的光辉形象。
3.朗读体验。课文语句感染力强,教学时可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自读自悟上。先让学生充分阅读歌词,找出感受最深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加深理解。然后,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可以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要多样。不做过多的指导、分析、讲解。在熟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背诵。
4.可以请音乐教师教唱这首歌曲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欣赏歌曲。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英雄儿女》。
〖畅所欲言〗
围绕主题安排了口语交际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遇到各种灾难和突发事件时,应具有良好的品质。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见解。
〖初显身手〗
“调查”、设计”是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在学习本组课文后,教师可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学校、家庭,调查研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
“观察”活动可以结合“畅所欲言”来完成。
〖笔下生花〗
本单元的习作仍是自由作文,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习作空间,学生能充分发挥个性,自由表达出本单元的主题。在指导时充分尊重学生独特感受,允许自由选择表达方式。
讲评时可按不同的体裁分组,学生互评,教师巡视指导,逐渐培养学生自评作文的能力。小组评议后,选出有代表性的习作,在班上交流。
〖金钥匙〗
本单元的“金钥匙”,继续训练学生语文学习单元小节的能力。也可以在每课的教学中注意渗透,提示学生及时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存在的问题,找到改进的措施,不断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课内外语文综合学习的能力。
他发明了什么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二百年前美国独立不久,为了捍卫主权与外国作战,急需定制4万多支毛瑟枪,一位叫惠特尼的青年挺身而出,发明了“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在当时有限的制造工艺下,与总统签定了生产合同。简单介绍了标准化在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意义。揭示了“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的深刻道理。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列举瓦特发明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电灯泡,贝尔发明电话,莱特兄弟发明飞机„„话锋一转,提出有一个人发明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巧设开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一定很想了解这个人是谁,发明了什么“东西”,为什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讲述的是二百年前美国独立不久,为了捍卫主权与外国作战,急需定制4万多支毛瑟枪,一位叫惠特尼的青年挺身而出,发明了“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在当时有限的制造工艺下,与总统签定了生产合同。“话还得从二百年前说起”是过渡句,作者从两方面指出了定制4万多支毛瑟枪所面临的棘手问题。一是18世纪以前,毛瑟枪算一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种十分复杂的机械装置,每支毛瑟枪都是铁匠师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装的,每一个零件的大小尺寸并不完全一样。如果哪一个零件坏了,只能请铁匠师傅再按原来零件的大小打制一个。二是政府需要定制4万多支毛瑟枪,是个不小的数字。时间紧迫,找不到那么多的铁匠。这样紧急的关头,一位叫惠特尼的青年挺身而出,说他可以制造出来,遭到了许多人的怀疑。情急之下,他请大家到工厂参观,展示他的办法――制造标准件。这样的做法有三个好处,一是制造简便;二是可以批量生产,组装简便;三是修理简便。
第三部分(第10、11自然段)简单介绍了标准化在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做法――成批生产同一标准的零件,然后统一组装成成品,使原本只能一个个生产的物品,变成批量化生产,和意义――只有标准化的产品,才能快速大量生产,广泛使用。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揭示了“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的深刻道理。
〖要点提示〗
1.这篇课文是具有故事性的说明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文中的惠特尼发明的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2.深入研究课文。思考标准化的具体做法。
3.可以将惠特尼的标准化做法和铁匠师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装的做法的不同结果进行对比,深刻感受到标准化在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意义。
4.引导学生认识到分号对帮助我们掌握要点很有帮助。比如说惠特尼制造标准件的好处,用两个分号表明有三条好处。
〖教学建议〗
1.课前可布置学生查找一些重大的发明人和相关的发明。教学时,通过介绍,汇报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教学时,紧紧围绕“他发明了什么”这一问题深入读书,有的放矢,明确阅读的目的。3.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可以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将惠特尼做法的三种好处选择重点词语填写下来。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结合语言文字比较一下惠特尼的标准化做法和铁匠师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装的做法的不同结果,总结惠特尼做法的三种好处。
4.课文的第三部分简单介绍了标准化在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做法――成批生产同一标准的零件,然后统一组装成成品,使原本只能一个个生产的物品,变成批量化生产,和意义――只有标准化的产品,才能快速大量生产,广泛使用。学生理解起来也许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多搜集相关资料将标准化做法深入浅出的讲解给学生。
5.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境,假设自己是200年前的惠特尼,会怎样对总统和参观的人们进行演说。假设自己是总统和参观的人又会问些什么。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复述课文的兴致,又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学习生字5个〗
注意“械”字的读音。字形“械”的第二笔为撇不要丢掉。
思考交流
瓦特发明了电灯泡,贝尔发明了电话,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他们发明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惠特尼发明的是一种方法――标准化:成批生产同一标准的零件,然后统一组装成成品,使原本只能一个个生产的物品,变成批量化生产了。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对你有什么启发?应让学生理解到: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还可让学生任意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习小提示〗
教师可以在讲完学习小提示后给学生几句带分号的句子,以便学生加深对分号的理解
寓言两则
教材分析〗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宝剑。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刻舟求剑》共三句话,分三层,先讲楚人坐船过江掉剑,在船上刻记号,然后讲停船后,楚人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找剑。最后讲作者的评论,刻舟求剑得不到剑的原因。
《郑人买履》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
这种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
〖要点提示〗
1.选编这两则寓言的意图是,在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继续读一点文言文,为初中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2.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而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展开思考,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
3.指导朗读是教学重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文的经验。现在的学生阅读古文的障碍在于古文词语、句式运用与现代文存在差别。这种障碍的消除,对小学生来说,不能讲古汉语的词法、句法。主要方法是: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在学生练习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两则寓言的朗读,除了需要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教学建议〗
1.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译文可供借助,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不要讲语法知识。教材中的注释,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还可让学生从中逐步体会古今词义、表达方法的不同。要启发学生善于充分利用,但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注释。
2.建议如下教学步骤:首先,教师范读,让学生借助注释试读课文,力求了解句子的意思;接着,指导朗读,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在反复读文中进一步感悟句子的意思;而后,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最后,讨论、理解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感受。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3.理解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可以演示船能活动的投影片,也可以在黑板上画上波浪线表示江水,把用硬纸剪成的小船挂在一条线上,再把纸剪成的宝剑从船上掉入江中,把纸剪贴在黑板上,拉动小船至岸边。让学生从观察中知道,船移动了,船舷上的记号也跟着移动,但掉在江里的宝剑没有跟着船移动。从而使学生懂得,那个人想等船靠岸后再从船舷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肯定是捞不到宝剑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4.理解买履的人为什么买不到履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结论,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所以买不到履。小组、班级讨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的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学习生字3个〗
本课的三个生字应让学生注意读音。矣:为文言助词,相当于“了”。
〖思考交流〗
求剑的楚人为什么求不到剑? 因为船移动了,船舷上的记号也跟着移动,但掉在江里的宝剑没有跟着船移动。那个人想等船靠岸后再从船舷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肯定是捞不到宝剑的。
买履的郑人为什么买不到履? 因为郑人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他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所以买不到履
看的学问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指导学生如何观察的文章。文中不仅介绍了观察的一些方法,还强调要把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由于是以对话的形式介绍的,层次清楚、语言生动,易于被儿童接受。
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分别写出了“观察的重要性”“观察的不同方法”“观察方法的总结”。对话的开始即以从生活中提问的方式引出了观察的无时不在,并用举例的方法说明了学会观察的重要性。在介绍观察方法时,不仅有老师介绍的例子,如:放大树叶的脉络、细菌来观察,制作地球仪来观察;还有丁丁在听了老师的讲话后,进行的举一反三。如:用模型来观察楼房的设计。在不同的观察方法中,丁丁的语言还起到了过渡作用――由放大观察引入缩小观察,由横向比较引向纵向比较等。
在对话的最后,又通过丁丁的总结与老师的提醒,对所介绍的观察方法进行了总结,做到了由分述到总结。这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全文的内容,也利于培养学生在讲话时善于总结的能力。
〖要点提示〗
1.要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对话录的内容,明白这几种观察方法的具体做法。并能联系生活,将所学方法应用于实际学习生活当中。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对对话中所阐述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并进行汇报。培养学生阅读中的整体归纳能力。
3.通过读课文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说话的能力,以及在说话时善于举一反
三、善于总结的能力。
4.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培养他们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建议〗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1.教师可由实际入手,利用本班学生日常所见却没有留心观察的事物,让学生明白观察的意义,从而引起阅读对话录的兴趣。
2.在学生有兴趣的阅读后,可鼓励学生自主地分角色朗读、表演读,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基础。对于个别学生不了解的事物,如:指纹或细菌的观察方法,可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在课上汇报。
3.对话的内容浅显易懂,可先放手让学生在自读中感知介绍的观察方法。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以学生喜欢的不同方式对全文的观察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如:表格法、列举法、画图法„„在学生汇报时,要从归纳的内容和归纳的形式两方面进行肯定。这样既提高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
4.在理解对话内容中,关于动态和静态的观察方法文中并没有具体解释,可由学生用举例或表演等形式来解决。还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还有没有其他的观察方法,对课文内容扩展。5.理解内容之后,可以全班讨论的形式来归纳丁丁在谈话中的优点,使学生明确一些谈话的方法。
6.课后,可布置学生的观察作业。也可以组织小型谈话活动,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管道
教材分析〗
《管道》记叙好朋友柏波罗和布鲁诺在能提水挣钱后,布鲁诺安于现状,并享受生活,而柏波罗宁可少挣钱,也要实现铺管道的梦想。管道铺成后,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也给柏波罗带来了金钱和荣誉。而柏波罗又因更宏大的计划找到布鲁诺。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就将被历史淘汰。同时也告诉人们:明日梦想的实现,不但要有不气馁的精神,而且要有牺牲今天利益的勇气。
全文共28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述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柏波罗和布鲁诺都是聪明勤奋而饱含梦想的人。从第二自然段到第二十二自然段,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自成“获得提水工作”“未来的管道梦想”“艰难的工作”“成功”新的开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了事情的起因。柏波罗与布鲁诺得到了提水的好工作。布鲁诺对这份工作十分满意,认为自己的梦想就要实现,而柏波罗冷静地想到,这样一直工作下去很辛苦,并“发誓要想出更好的办法,将河里的水运到村里去”。从这里可以看出柏波罗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他并不满足于现状,积极地为将来谋划。
第二部分叙述详细并对两个人进行了对比描写。布鲁诺已经通过勤奋的劳动成为了富有的人,村民尊称他为布鲁诺先生”。而柏波罗为了他的管道运水计划降低了自己的收入,忍受着嘲笑。当柏波罗对布鲁诺提议修管道时,从布鲁诺的回答可以看出他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并乐观地认为“我们这辈子可以享受生活了”。与布鲁诺急于享受生活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柏波罗有着不气馁的性格。他明知管道工作会降低他的收入,却毅然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在柏波罗身上,不仅有梦想和毅力,更多的是勇气。此时的布鲁诺满足于人民的尊敬,炫耀着现有的财富。
第三部分的文字虽然少,但充分体现了柏波罗为实现梦想而做出的努力。从第14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柏波罗是怎样地用坚强的意志力与困难做斗争。“明天梦想的实现是建造在今天的牺牲上面的”“短期的痛苦等于长期的回报”,这是柏波罗鼓舞自己的话,也是文章的主题之一:为明天而努力。
第四部分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管道完工后布鲁诺的失落和柏波罗的成功。“他宁愿独自坐在漆黑的角落里,被一大堆空瓶所包围”。在这一部分的描写中,柏波罗得到了他梦想的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财富与别人的尊敬。难能可贵的是柏波罗并没有停滞不前,“柏波罗的计划大大超越了这个村庄”。他又不满足于眼前的现状了,他永远都在思考着未来,他已有了更宏大的计划了。
第五部分写出了柏波罗新的梦想开始。第25自然段的描写使人对柏波罗油然而生敬意:在这几年的挖管道劳动中,他不是蛮干,而是善于积累经验,也就是说他时刻都为完成更大的目标做着准备。当布鲁诺成功时他只是在炫耀和享受。而柏波罗却在成功时不仅想到去实现更宏大的计划,并且真诚去帮助好朋友布鲁诺找回实现梦想的信心。“他们紧紧地握住对方的手,像失散多年的老朋友那样拥抱”。这里充分体现了柏波罗为人的豁达,这多么令人敬佩呀。
〖要点提示〗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的含义,知道勤奋不仅是劳动的勤奋也要勤于动脑、着眼于未来、善于在劳动中不断进步的道理。
2.利用本文篇幅较长但层次清晰的特点,指导学生快速阅读,并通过适当的课外阅读来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
3.本文故事由始至终对比的写法贯穿全文。既有横向的两个人在同一时期的不同情况、不同表现的对比;又有纵向的不同时期每个人不同状态的对比。要领悟这种方法的作用。4.引导学生树立为实现明日梦想要毫不气馁、勇于牺牲眼前利益的信念。
〖教学建议〗
1.由于本文故事性强,可利用文本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使学生急于了解故事,乐于学习本课。
2.在阅读前可布置学生查找资料,明白管道的作用与历史,从而为学习课文做铺垫。3.因本文篇幅较长,在阅读前可引导学生读一读课后的快速阅读方法的提示,学习速读,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
4.课文虽篇幅长,但读懂并不难。建议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按课文自然形成的五个部分分别再读一读,并进行批注。接着利用以往学习的一些阅读方法让学生可按不同的学习目的合作,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讨论。一定要给学生质疑、解疑的机会。对于课文中所阐述的道理,可多激励学生联系实际谈一谈、写一写。最后,引导学生分别给五个部分加上小标题,使学生对全文有整体的感知。小标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5.理解课文之后,可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明确文中的对比写法。
6.学习课文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快速阅读的方法,并会举一反三地运用于其他的阅读当中。最好能当堂课进行小练习。
〖畅所欲言〗
本单元围绕“用简单、巧妙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一主题安排了口语交际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育学生遇到问题要多动脑,使学生明白运用好的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方法不当常常会令你办事收效甚微,有时甚至是南辕北辙。
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谈话,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使学生能以“用简单、巧妙的方法解决问题”为话题,进行交流。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一主题展开多方面讨论,如:当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是怎样想办法解决的?为什么有些事情解决方法很简单,而我们却想不到呢?这样,使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到一起。在学生表达的时候,教师可根据情况,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高表达能力。
〖笔下生花〗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本单元的习作是让学生把自己学习的方法和生活中的小窍门记下来,并与同学交流。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在指导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写出真情实感,尊重学生的感受。
进行这项活动时,可以让学生有顺序地记录下自己总结的、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生活中的小窍门,并举例说明为什么采用这些方法?这些方法好在哪?注意语句要写通顺、连贯,意思要表达清楚。然后,与同学交流,将自己的方法展示出来,小组同学互相评一评。
学生交流时,教师巡视,给予适当的指导,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初显身手〗
评选班级“智多星”是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总结、整理的能力。学生写活动总结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教会学生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学会欣赏他人,同时给同学提出好的建议。
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对材料进行整理,让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金钥匙〗
“讲话要点应明确,应该有条理,要想想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也可以先写个简单的发言提纲。提纲是给自己看的,不必追求完整、书写整洁。”这些要求,是学生在评选“智多星”时应该注意的。但教师应该注意把它贯穿于本单元教学的全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提出来,并且通过多次讨论加以巩固,学生会更好地掌握,而不是将这部分学习要求单独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只有一个地球》
本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从地球上可供人类生存的范围、资源已遭到严重破坏、破坏了地球人类将别无去处等角度说明不能再破坏地球上的生态坏境了,呼吁人们保护地球,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条理清晰,说服力强
《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是一篇浅显的说明文,1-2自然段介绍了地球美丽渺小、3-4自然段介绍了地球资源有限,但是人类无节制地滥用资源、毁坏资源造成了生态灾难。5-7自然段通过科学的研究证明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最后一段发出倡议: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教学这篇课文,首先可以从题目入手,通过重读不同的词语,“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一个地球”,引导学生体会朗读理解和朗读效果,激发对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想了解地球的愿望。然后引导学生自读1、2自然段,说说地球是怎样的?通过观看“地球在宇宙中”的图片,感受地球裹着水蓝色“纱衣”的美,感受地球在茫茫宇宙中的渺小,重点指导学生读出地球地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3、4自然段在学生了解主要内容后,引导学生看录像资料——地球上有许多对人类有利的资源,但是人类滥砍滥伐、浪费水资源、污染环境给地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干旱、土地沙漠化随之而来。让学生在铁的事实面前警醒,地球慷慨地给我们提供各种资源,而人类却让生态失去了平衡。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现在最想说的话,最想表达的心声。引导学生控诉人类的不合理的做法,警示生态失衡的后果。这时,教师借机提出假设:我们的宇宙飞船已经遨游了太空,假如地球上不能居住了,我们可以到别的星球上去,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自读5-7自然段,并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学生交流时,引导学生理解“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有太容易破碎了”这个句子,体会“只有一个地球”的深刻内涵,自觉产生保护地球的愿望。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把文章最后一段的倡议水到渠成地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心声,大声地呼吁,一齐读一读。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鸟儿的侦察报告》是一篇知识童话,通过介绍作者的鸟儿朋友发回的4份侦察报告,反映了鸟类正在遭受人类迫害的事实,控诉了人类滥用农药、化学品、石油泄漏、排放废气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在了解野鸡妈妈由于吃了喷过农药的草籽而孵不出小野鸡;燕子由于吃了打过农药的害虫而中毒死亡;海鸥被泄漏的石油粘住不能飞翔;报告消息的鸟儿朋友在排放的烟雾中迷失了方向的同时,学生也了解到鸟儿的一些生活习性,认识到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这篇童话语言生动、浅显易懂,因此学习课文时,首先引导学生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利用小标题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然后重点了解鸟儿发回的第一份侦察报告,通过学生自读报告,了解野鸡妈妈孵不出小野鸡的原因是吃了喷过农药的草籽,体会野鸡妈妈忧郁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采用分角色读、指名读、挑战读等多种形式。推想假如所有的野鸡妈妈永远孵不出小野鸡,会有什么后果?最后关注作者看了报告作者的心情,体会作者为鸟儿的担心。后面3份侦察报告可以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按照寻找原因、体会鸟儿心情、体会作者心情、感情朗读、推问后果的学习方法自学。让学生充分地交流,谈谈自己对鸟儿命运的担忧,自己对人类破坏生态的看法。然后汇报小组学习的成果,可以叙述自己所知道、所体会到的,也可以小组合作朗读课文,形式不限。最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从担心、不安极了到痛惜的变化过程,感受作者呼吁人类保护环境,挽救鸟类的迫切心情和强烈愿望。学完课文,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呼吁;搜集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给动植物带来的危害的资料,自己写一份侦察报告。这样既练习了表达方法,又强化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本课的生字要注意“粘”这个多音字,粘(zhān)住、粘(nián)液。
《绿色千岛湖》
是一篇优美的散文,1-7自然段通过介绍千岛湖的优美富庶,揭示了“绿色千岛湖”得名的原因,“那里水绿、岛翠、山青,那里景色优美、动物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8-10自然段又详细介绍了新安江水电站以及千岛湖水库形成的过程,重点介绍了人工改造的成功经验,让人禁不住赞叹:“千岛湖真是一首人与大自然合写的诗,是一个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
学习这篇课文,导课可以从学生熟悉并经常饮用的“农夫山泉”牌水入手,提出问题:你喝过“农夫山泉”吗?你知道“农夫山泉”的水取自哪里?告诉学生“农夫山泉”牌水全部取自国家一级水体——千岛湖。引起学生了解千岛湖的兴趣。
学习课文前可以先检查预习,反馈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提出两个问题:
1、通过预习,你知道为什么叫“千岛湖”吗?(1078个岛屿)这个问题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了解程度。
2、为什么叫“绿色千岛湖”?引导学生找出“那里水绿、岛翠、山青,因此人们叫它绿色千岛湖。”这句话,体会绿、翠、青用词的丰富性。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千岛湖的愿望。
学习课文时,先引导学生寻找全文的中心句,就是文章的最后一段“大自然造福于人类,人类要和自然保持和谐。千岛湖是一首人与大自然合写的诗,是一个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引导学生探询,为什么说千岛湖是一首诗?是一个奇迹?这个两个问题贯穿整篇课文的学习。
首先浏览课文,看看哪几段重点介绍了千岛湖的美?哪几段介绍千岛湖是个奇迹?(1-
7、8-10)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然后,请同学们自由的读一读1-7自然段,边读边找,看看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出千岛湖像诗一样美?集体交流时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结合课文中的词句教师引导:那里有山、有岛屿、有森林,自然美景尽在其中;显示大自然中所有美的东西都集中在这里。而且“浩瀚赛太湖,秀丽比西湖。”学生在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句中体会了西湖的美,千岛湖竟然比西湖还要美!引导学生读出千岛湖的美。还可以从桂花岛不仅眼前看到的景色让人赏心悦目,鼻子里还闻着花香,感受那里的让人——心旷神怡,美!猴岛、五龙岛、清心岛:出示相应的图片,教师引导进一步理解。这里不仅景色优美,而且还有这些跳跃的欢乐的生命,也使千岛湖显得生机勃勃!梅花鹿和人们合影留念,人与动物是和谐相处。引导学生体会和谐就是美,美就是和谐!
再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第8自然段,体会这里的鱼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多,真是物产丰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一个词语——“富庶”。
了解了千岛湖的美,可以让学生看看这个优美富庶的地方吗?(欣赏教师课前搜集的图片)然后从1-7自然段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自由练习朗读。)
这么美的千岛湖在作者眼中是一首诗,而且还是一个奇迹,为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8-10自然段,看看千岛湖奇在哪?边读边画下相关的句子。
学生反馈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第8自然段中体会:原来一片光秃秃的山地,三十几年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确实是个——奇迹!千岛湖是个水库,是个人工湖,相当于3184个西湖的水容量,是个奇迹!水上森林:能在水里泡200天也不会淹死,是个奇迹!
第9自然段要引导学生练习概括本段的提纲,寻找全段的中心句:新安江水电站是一项综合工程。鼓励学生快速找出有几方面作用?哪四个方面?(发电、灌溉、航运、养殖)帮助学生寻找找的这么快的好办法,巩固“分号的作用”这把“金钥匙”。通过分析第9段后面的省略号,引导学生猜测,新安江水电站还有很多作用。感受到一项工程有这么多的作用,真是一举——多得,确实是一项综合工程!是一个人工创造的奇迹!
最后,教师可以小结:千岛湖的成功改造,带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大自然造福于人类,人类要和自然保持和谐,只要我们与自然保持和谐,就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绿色奇迹!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现在你希望什么东西冠以绿色名称? 让学生尽情的表达自己对于环境保护的美好愿望!3.拓展阅读: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是一篇夹叙夹议的杂文,作者是台湾著名的作家——龙应台,文章以极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在排比和反复的句式中不断感叹、反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文章颇具气势,层层递进,一气呵成,针对自己发现的现实生活中的破坏环境、违反社会公德的不文明行为进行了批判,针对自私、怕事的人对这些不良现象的漠视进行揭露,呼吁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不管是大学教授、杀猪的还是学生„„只要有良心,有胆量,就应该指责那些破坏环境和违反公德的人,批评他们,惩罚他们,监督他们改正。为了建设文明、优美的社会做出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先让学生充分的读书,找出不好读的词语,如“假寐、污秽、阻塞“等反复读几遍,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这篇课文读起来有什么感觉,体会言语的反复、反问的力量,以及文中表达的愤怒之情。然后以第1自然段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坏人”指的是哪些人?在小组中自学文章的2-12自然段,看看作者说了几句:“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都是针对哪些坏人做的那些坏事说的?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污染河水的人、胡乱停车的人、燃烧废料、排放废水的人、制造不卫生食品的人,这些“坏人”污染了环境、违反了社会公德。可是还有很多对他们的错误行径视而不见的人,这些人也让作者非常生气。最后重点读读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使命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谈谈阅读这篇文章的感受。4.综合活动:
本次综合活动主要包括:走进家园、倾听家园的呼唤、保护我们的家园、办环保宣传栏等内容。前3项活动学生在学习前面的主体课文和拓展阅读时可以提前布置,在综合活动课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上只是一起交流交流阅读的体会,展示自己前面搜集的资料,小组一起制定环保守则,办环保宣传栏。
走进家园——
◎把自己外出游玩,在大自然中拍的照片带来,向同学们讲述自己游玩的经历和那里的美景。
◎把自己绘制的风景图片带来,介绍自己绘画的内容和寄予的美好希望。
◎设想自己理想中的大自然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积累的描写景色的好词好句介绍一番。
倾听家园的呼唤
◎首先列出大自然中学生所能想象的事物,如:空气、河流、绿树、红花、小草、土地„„引导学生发现他们的现状,如:废气污染、河水污浊、树遭砍伐、花被践踏、土地瘠薄„„引导学生从它们的角度呼唤保护它们,停止侵害。
◎小组评比,看谁的呼唤最打动人心。
保护我们的家园——
◎说说自己是怎样保护环境的,应该怎样保护环境。
◎制定自己的保护环境守则,并且要认真遵守。
办环保宣传栏——
◎每个小组确定一个环保口号,作为自己宣传栏的大标题。
◎确定自己小组的版面设计,要新颖、大方,插图符合内容,美观、形象。
◎宣传栏的内容要丰富,可以准备环保的方法、环保守则或者环保案例等,真正起到宣传环保、让环保的意识深入人心的作用。5.笔下生花:
本次笔下生花是对一学期的作文进行回顾和整理,每个同学给自己的作文本编写目录,再选出自己最满意的一篇文章,全班汇编成册,发行班级美文选。
鼓励学生自己学习写文章的简介,试着给自己的作文和同学的作文写评语,请语文才子或才女编写班级美文选的序言,要写清出版这本文选的目的、作用、主要内容和激励的话语。自己为自己鼓劲加油!争取在习作表达中更上一层楼!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第四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师用书
四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介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2)通过“注意”,特别说明0不能作除数及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
五、教学建议1.将探求解题思路过程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本单元是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三、编排特点 1.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的梳理有机结合起来。本单元在整理教学混合运算顺序时,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2.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情境和空间。本单元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教学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其中的问题是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教材创设了热闹的滑雪场情境,由此生出一系列的情境串,引出相应的4个例题。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
四、具体编排
1.主题图。给学生提问题提供了数据。
2.例1。呈现了两个学生的解决方法,明确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例2。教材呈现了学生的两种不同解法,明确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注意:使学生明确“照这样计算”的意思;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表示相应的数量关系。
在例
1、例2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在往右顺序计算。
4.例3。通过解决需用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提出“你还能解决其他数学问题吗?”鼓励学生根据情境中给出的门票信息,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
5.例4。总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注意:要重视两种不同解决方法的对比。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思路上、方法上和解题步数上进行比较,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有些实际问题用三步解决也可以用两步计算来解决。
6.例5。首先探讨为什么参与运算的数、排列顺序及运算符号都相同,而计算结果却不一样,使学生再一次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式题,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7.例6。(1)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这部分知识系统化。注意: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回忆、整理和概括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本单元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如,可引导学生这样描述思路“先算出每天接待多少人,再计算6天接待多少人。”不要停留在“先用987÷3,再乘6”的描述方式上。可能开始学生不习惯,但要逐步培养这种分析方法。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介绍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2.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三、编排特点 1.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确定位置的重要性。教材选取现实生活的素材,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例如,通过“公园定向越野赛”的情境,引出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知识,让学生知道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提供丰富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在第一段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位置”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感,他们对空间位置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教材创设了许多便于操作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例如,让学生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根据同伴的描述画出路线示意图等活动,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四、具体编排
1.主题图。(1)公园定向越野赛的情境图及“公园定向运动图”,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2)注意: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有关“定向运动”的资料,教师也需要做相应的准备。2.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1)例1,使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注意: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要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2)“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使学生进一步在图上确定物体所在的方向和距离。
3.例2。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注意:可以灵活创设教学的情境;对绘制的具体方法不必做统一要求,可以放手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索绘制的方法;最后,向学生介绍平面示意图的一般画法。
4.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1)例3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2)“做一做”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注意:要让学生充分活动。教师可以在教室地面上画一些长方形,并联结对角线,量出各条线段的长度,标出角度,让学生分别站在不同的顶点上进行练习。另外,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东偏南45°”也可以说是“东南方向”。5.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1)例4,让学生学习在位置变化的情况下,判断行走的方向和路程,练习描述简单的路线图。(2)“做一做”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绘制简单的线路图。注意:在课前,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选择一条路线,并通过多种方式确定每一段行进的方向、途经的主要建筑物和相应的距离。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由教师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线路,描述出行进的线路,供课上使用。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五、教学建议 注意创设活动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已经具有了从方位角度认识事物的基础,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在这个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并且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介绍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
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编排特点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将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于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同时,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单元的第三小节,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具体编排 1.加法运算定律。(1)主题图。
旅行途中记录行程的情景。考虑到学生对自行车上的记录仪表比较陌生,所以画了一个仪表表面的放大图,并让小精灵做提示性介绍。(2)例1。
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解答并交流;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3)例2。
加法结合律。理解了题意,并搞清了条件和问题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计算。接着,还可让学生观察比较教材提供的另两组算式,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出像例2这样的例子,再观察、比较。、(4)例3。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的两条加法运算定律,综合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中。2.乘法运算定律。(1)主题图。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主题图,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学生可以按自己看到的说,也可以把图中的两段说明文字复述一遍。再根据这些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可解决的一些问题。
(2)例1。
让学生自己发现乘法交换律。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进一步,可让学生在主题图中,找出可用乘法交换律解决的其他问题,并列出算式。(3)例2。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得到乘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出乘法结合律。小结时,最后让学生根据例题的内容,继续提出其他问题,作为练
习题。
五、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在这一活动中,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自己的发现。
(4)例3。
通过比较、概括得出乘法分配律。小结时,教师有必要指出乘法分配律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最大区别,在于乘法分配律是乘、加这两种运算之间的一个规律,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只是乘法一种运算内部的规律。3.简便计算(1)例1。
讨论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教材展示了三种算法,同时以小精灵提问的方式给出两个问题:他们都是怎样计算的?你喜欢哪种方法?显然,前一个问题是让学生思考、理解三种算法的计算过程和其中的算理;后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思考它们的适用范围。
(2)例2。
画面是书店的一角,题中包含两个需要综合应用加减计算的实践问题,而且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3)例3。
讨论可用连除计算解答的实际问题。教材给出了两种解法,引导学生思考两种解法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通过小精灵的提示比较两种算法,说出其中的运算规律。
(4)例4。
以王老师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为题材,提出了三个问题。整个例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例4的三个问题,可以一次给出,或依次给出,也可以先出示插图和四个已知条件,让学生说说“一打装”是什么意思,然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5)例5。
教材介绍了按月计算、按周计算的两种思路,以及相应的列式计算过程。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然后通过小精灵,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算法,和同学交流。
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如前分析,本单元教材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从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因此,领会教材的这一意图,用好教材,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也有利于所学运算定律的运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教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介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三、编排特点
1.简化小数的意义的叙述。
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其依据是十进制位值原则。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淡化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来表示的道理,着重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来说明小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表示。”如果有学生问起为什么十进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教师可以依其理解能力加以说明。2.注意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本单元一些内容与前面的知识有一定的联系,教材在编排这些内容时,注意给学生创设自主留探索的空间。如,小数的读、写,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初步认识小数时已学习过,这里只是小数的数位增加了,读、写方法没有变。因此,教材先出示一些小数,让学生试着读、写,在读、写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小数读、写的方法。3.重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要涉及到十进分数,由于学生没有系统学习分数的知识,理解分数的十进关系有困难,为此教材除了在正式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借助计量单位的十进关系(如,长度单位)来帮助学生理解外,在练习中还安排了很多根据十进制计量单位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的练习。如教科书第61页第4题“用手势比划下面的长度” 等。4.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点,教材单设一小节“生活中的小数”将生活中的小数、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其中,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还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编排,使学生体会到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5.改变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扩大„„倍”“缩小„„倍”的说法。
“扩大„„倍”与“缩小„„倍”在小学数学阶段约定俗成的理解是:扩大几倍就是乘几。缩小几倍就是除以几。但是一些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数a扩大n倍,应是a+na倍,而不是na。也有人认为:“倍”只适用于数的扩大,不适用于数的缩小。考虑到上述问题以及与中学的衔接,我们在本套教材中进行了尝试性的改变。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将“扩大„„倍”“缩小„„倍”修改为“扩大到„„倍”“缩小到„„分之一。”
四、具体编排
1.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1)主题图。简要地呈现了 “小数产生”的过程。(2)例1。
选用了米尺作为教学小数意义的直观教具,以长度单位为例说明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2.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1)小数数位顺序表的整理。
由三个具体的不同位数的小数,说明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构成;然后说明小数各数位上的数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小数的数位顺序表。通过表的形式很直观地把小数的数位名称和相应的计数单位分别对应起来,同时也把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数位关系表示出
来,使学生熟悉每个小数数位的位置和所表示的数是多少。
完成数位顺序表。(2)例2。
小数的读法。注意强调: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整数部分就读“零”;小数部分有几个0就读出几个零。这可以通过创设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理解、巩固。(3)例3。
由广播的形式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有时需要将听到的小数记录下来,引出写小数。3.小数的性质。(1)例1。
通过让学生量出0.1米、0.10米、0.100米的三段纸条,看能发现什么,由此引导学生探究小数的性质。(2)例
2、例3。
例2说明应用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有0的小数化简。例3说明应用小数的性质,在不改变大小的情况下,还可以把一个小数增加位数或把一个整数改写成小数。4.小数的大小比较。
例4分三步呈现了比较的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的,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比较百分位。每次比较都放手让学生尝试,关键处给予点拨。最后通过想一想,对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进行总结。5.小数点移动。(1)例5。
探究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为了帮助学生发现规律,教材列出了4个等式。引导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再从下往上观察,然后分别总结出小数点向右、向左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2)例6。
通过直观说明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就是把这个数分别乘10、100、1000。然后应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一个数乘10、100、1000转化为向右移动小数点。
(3)例7。
通过直观说明把一个数缩小为原来的、、,就是把这个数分别除以10、100、1000。然后应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一个数除以10、100、1000转化为向左移动小数点。6.生活中的小数。
(1)主题图中呈现了四个不同情境中的小数,包括质量、身高、成绩、体温,并且让学生说出一些生活中的小数,后的数保留一位小数。一方面巩固了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另一面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和把一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结合具体情境中小数的具体含义,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2)“做一做”通过让学生说生活中小数的含义,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数的意义。7.名数的改写。(1)情境图。
从解决问题入手,引出小数与名数的改写,突出这种改写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改写的必要性。(2)例1。
教学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复名数改写成小数的情况,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改写的方法。
“做一做”是对学生熟悉的名数的改写,虽然名数之间的进率不同,但改写它们所用的方法是一样的,加深学生对改写方法的理解和掌握。(3)例2。
教学把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呈现了两种改写方法,学生用哪种方法改写都可以,只要有道理,教师就要予以肯定。
(4)引导学生归纳名数改写时要注意的几点:首先,要分清是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还是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从而决定怎么计算。其次,要清楚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100还是1000。最后,根据上述两个方面判断确定小数点应该向左还是右移动,移动几位。
8.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1)例1。
结合豆豆测量身高这一现实情境,说明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说明如何利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在“想一想”中,教材将“如何保留整数”的问题留给学生自己思考解决,既促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索解决新问题;也引导学生主动概括归纳求小数近似数的规则。最后,教材特别指出求小数近似数的注意事项,并说明保留不同位数小数的精确程度,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近似数的精确性,即保留几位小数,就是精确到所保留的小数的最末一位。同时也帮助学生明确,求小数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的原因。
在学生掌握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后,可启发学生思考:保留不同位数的小数求得的近似数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哪个近似数会更精确一些?(2)例2。
教学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在完成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后,教材进一步要求将改写
个数改写成指定单位的数的区别。
五、教学建议
1.重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
本单元的一些概念、法则、性质非常重要,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如小数的性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基础。这些知识逻辑性比较强,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适宜的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
2.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学生在前面所学的小数的初步知识以及整数的有关知识和经验,都可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如,小数大小的比较就可以将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迁移过来。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第五单元“三角形”介绍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探索等活动,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通过分类、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这些知识与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为使儿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认识新问题,建构他们自己新的知识与经验,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例如:对“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内容,教材根据学生已懂得了角的分类,能区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与周角这一基础,设计了“给三角形分类”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和把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2.重视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
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其直观性进行教学。基于这样的考虑,教材在提供大量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加强了数学问题情景、操作探索活动的设计。(3)例2。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对三角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设计思路是“情景、问题—实验、解释—特性应用”。(4)例3。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思考。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规律。2.例4。
教学三角形的分类。用集合图直观地表示出,三角形整个集合与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之间整体与例如“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部分内容,创设了“我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种学生熟悉而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去实验、去发现。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3.教学内容的呈现不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给学生留有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为感受、理解抽象的概念,自主探索图形的性质打下了基础。为方便教师领会教材编写的理念与意图,开展有效的教学,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教材在呈现具体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地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这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获得。例如,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等,均是让学生在操作、探索中发现,形成结论。
4.加强对图形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本单元增加了“图形的拼组”,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探索能力。
四、具体编排 1.三角形的特性。(1)情境图。
教材提供了一幅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直观图,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说一说“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而且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的作用的思考。(2)例1。
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在已学的垂直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了三角形的底和高。最后,教材说明为了便于表述,如何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部分的关系。三角形按边分类,教材不强调分成了几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3.例5。
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先通过让学生度量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内角度数,并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和,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它们的内角和是180?。在此基础上,教材再提出用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
“做一做”应用这一结论解决问题。4.图形的拼组。(1)例6。
用同样大小的三角形拼四边形的活动,让学生体会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具体活动时,不一定只按教材提供的思路拼,可以让学生自主拼,看用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边形,并说一说是怎么拼摆的。(2)例7。
用三角形拼出美丽图案的活动,进一步感受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同时享受创作的快乐,感受数学美。
五、教学建议
1.适度把握本册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目标。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探索图形及其关系的愿望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认识图形,进行探索。因此,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因此,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如落实“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内容的具体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2.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在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
察实物、动手操作、推理想像等都是学习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教学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四、具体编排 1.主题图。
教材选择女子10米跳台双人跳水这一项目,是因为这项比赛过程的成绩计算就是小数加减计算(两位小数)的内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几何图形的、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几何图形的直观性为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利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可以使学生认识和探索图形的过程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也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空观念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时,要注意切合实际,易操作而有实效。一些农村学校由于经济困难,不能配备丰富多彩的教学具,教师必须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积极发动学生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但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介绍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运算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三、编排特点
1.小数加减运算集中编排。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计算的重点、难点都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上;计算的结果都要考虑是否要用小数的基本性质使之变成最简。基于以上原因,所以把小数加减法放在同一个例题(例1)中进行教学。这样既突出了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又节省了教学时间,使学生能以较快的速度形成小数加减的良好认知结构。
2.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小数加减笔算方法和解决问题多种策略的适宜空间。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的情境中。
容,而我国奥运健儿在这项目中荣获金牌。这样选择,既让学生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又使爱国主义教育润物无声。2.例1。
由本单元主题图创设的情境引入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以故事形式动态呈现小数加、减法。先学减法,再学加法,是以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来编排的。这样安排,在情理之中,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计算的兴趣。两位小数的加减法如何笔算,教材没有给出详细过程,只有计算结果。3.例2。
让学生在合作活动中总结小数加、减计算的一般方法。通过做一做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同时会用不同的方法,包括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和验算。
4.例3。
(1)学习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呈现了三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尽管这三种思路的思维水平处于同一个层面,但它显现的意义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往往都有多种思路,多条途径。当思维的角度不同时,就会产生不同的解答方法。
(3)使学生懂得使用计算器进行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混合计算。让学生用计算器对自己列的算式算一遍,一方面检验自己笔算的结果,另一方面熟练用计算器的方法。5.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
(1)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中的应用。
(2)在不同算法的比较中体会运算定律在运算中的简化作用。
(3)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五、教学建议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数加减法知识。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和相同之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第一学段的三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因此,让学生充分应用旧知来自主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教学时,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激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一已有知识经验,并尝试用它来计算小数加减法;让学生明确列竖式时应如何对齐数位,懂得道理何在;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主尝试的过程和结果。通过自主学习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习新知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2.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为了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教学时应关注不同学生解答问题的不同思路,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解法。如,教学例1中解答“第二轮动作完成后中国队领先多少分?”的问题时,教师不宜作任何提示,而应让学生根据自身经验找到适当的解题方法。又如,教学例
3、例4时,不必将教材中出现的各种解题思路率先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解答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通过描点、连点成线段,在连点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的增减变化,经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当学生补充并完成折线统计图后,教材安排了三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还要依据数据的变化特点对“陈东5岁半时的身高”进行合理的推测。通过小精灵的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例2后面的“做一做”让学生通过对某小学一年级到六年领会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第七单元“统计”介绍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较简单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编写特点
1.合理运用迁移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因此教材中选用了数据富于变化的条形统计图,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地过渡到折线统计图。
2.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现意义。
本单元精心地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
3.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教材在安排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时,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同时,让学生感悟由于数据变化带来的启示,并能合理地进行推理与判断。如练习十九中的第4题。
二、具体编排 1.例1。
通过小精灵的提示:“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引出折线统计图。运用小精灵的话:“这种统计图叫折线统计图”,使学生明确新知识。引导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归纳概括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突出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地显示数据增减变化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根据参加科技展人数增减变化,谈一谈自己的感想。2.例2。
级喜欢看科普读物的人数的统计,一方面运用了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使学生感知统计的现实作用,另一方面巩固了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建议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统计知识,会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描述、分析,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2.进一步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统计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折线统计图更能清楚地反应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其特点,让学生感悟体会这一特点,并从中引发思考,认识折线统计图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正确地进行预测。3.把握好教学要求。与前面的教学要求一样,我们不要求学生会制作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只要能根据数据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描述、分析数据就可以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制作,但并不对此作统一要求。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介绍
一、教学内容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它们中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就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具体编排 1.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1)例1讨论的是在校园里的一条小路一边植树,需要多少棵树苗的问题,这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小路全长100米,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都要栽,一共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呢?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经历分析、思考问题的过程。
(2)“做一做”也是关于一条线段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植树问题。但是,这里给出了植树的棵树,要求的是首尾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通过做一做的练习,加深学生对在例1中发现的规律的理解。2.例2及“做一做”。
(1)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继续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的另一种情况。教材给出动物园里绿化队在大象馆和猩猩馆之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在这条小路的两端都不栽树。由于学生前面有了探索的经验,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当两端都不栽树时,植树的棵树比间隔数少1,利用发现的规律再来完成例题里的计算。
(2)做一做是帮助学生练习利用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1题和例1对应,是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第2题和例2对应,这是源于生活中的一个现实问题:要把一根木头平均分成5段,需要锯几次?虽然不是植树,但是这里隐含的规律和植树问题相同。3.例3及“做一做”。
(1)例3是植树问题的另一种情况——关于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教材这里没有给出解决关于封闭图形植树问题的规律,而是用直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有不同的发展。如果学生可以接受的话,也可以让他们自主探索这种植树问题中包含的规律,即栽树的棵数正好等于间隔数。例如,围棋盘最外层摆放的棋子数等于最外层每两个棋子间的间隔数,最外层每边有18个间隔,最外层总共摆放的棋子数是18×4=72个。(2)“做一做”第1题是知道了正方形四边上的总人数,求每边有几个同学,这是关于例3的逆向思考的题目。第2题一个开放题,在正五边形的水池边摆花,使每边都有4盆花,要满足“最少需要几盆花”的要求,就要在五边形的五个顶点上都放一盆花,这种情况与例3相同。第3题是在例3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问题,即求整个方阵的总人数,可以直接用乘法来求出。
五、教学建议
本单元单元时,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本单元就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时,应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逐步发现隐含于从不同的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
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但是,也要注意不要对例题进行过多的变式,提高问题的难度,造成教学要求过高。综合应用:小管家
一、教学目标
通过记录家里一周的日常开支、绘制折线统计图等活动,一方面可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巩固前面所学的统计知识;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试着学习理财,合理安排日常开支,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逐步形成应用意识等。
二、具体编排
为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教材在活动的安排上特别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完整过程:收集数据→整理、分析数据→统计决策。首先是学生每天向爸爸妈妈了解家里的每一笔开支,记录在设计好的表格内,算出小计,在一周结束时作好总计;然后根据每天的小计绘制一周开支的折线统计图,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在小组中交流;最后是依据统计结果给父母提出相应的理财建议。
按照以上的编排思路,整个活动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收集数据。
2.整理、分析数据并绘制统计图。
3.根据统计结果进行交流和作出推断,并提出建议。
三、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既可结合第七单元“统计”进行,也可按教材顺序在第八单元后进行。2.在课堂教学的前一周,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完成“一周开支记录表”,为课堂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3.课堂上,组织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利用教材附页的方格纸绘制折线统计图。绘图的关键是分析表中7个小计的数值,根据其大小和分布情况来确定统计图纵轴的取值范围。因不同学生收集的数据各不相同,故其绘制的统计图的形状和纵轴的取值方式也是各有特点的。针对一些学生的7个数据相差较大,教师在巡视时应帮助他们合理选择数值范围和取值方式,以更好地确定纵轴上每一格代表的数值。
4.小组交流时,教师可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统计图的含义。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参与到一些小组中进行引导,使小组交流不要偏离了统计的主题。
5.根据一周的开支估算本月的总支出。教师可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估算的方法,然后再结合学生探索的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在学生讨论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学生的估算方法更加合理。如估算中特别要区分出一周支出中的短期消费项目(如买酱油、买菜等)和长期消费项目(如买大电器),短期消费项目的支
第五篇: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师用书(一年级上册)
说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以第三次全教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在语文方面奠定基础。
一、教材编排
本册教科书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几个部分。教材的开头是入学教育,用四幅图,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了解学习常规。然后是汉语拼音部分,共13课,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认识70个常用字。而后是识字
(一)、10篇课文,识字
(二)、又10篇课文。两个识字单元各4课,每课认字12—14个。20篇课文分作4个单元,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在每个单元之后设语文园地,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此外,全册设6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全册要求认识400个常用字,写其中100个笔画简单的字。
二、教材特点
(一)综合性
教材采用多种方式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以便使初入学的儿童受到比较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不仅在汉语拼音、认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等方面打好基础,而且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做好奠基的工作。学习内容的安排、学习能力的培养,从一开始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例如,在汉语拼音阶段,适当出现短语、句子和儿歌,学生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认识部分汉字,把学拼音、识汉字、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不但增加了趣味性,及早获得成就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又如,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设计了读读说说、读读画画、读读做做、读读演演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体现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以及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融合。
(二)科学性 汉语拼音、识字、阅读、口语交际的编排,都注意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以认字和写字为例,要求认的字,都是最常见的、出现频率最高的;要求写的字,都是最常用的、最简单的。儿童最先认的字,是与他们的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爸、妈、我”。全册要求认识的400个字,都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常用字。此外,识字的安排重视汉字本身的规律,采用象形字、会意字、看图识字、按事物归类识字等形式,使儿童在识字的同时了解汉字文化,认识身边的事物。要求写的100个字,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独体到合体的顺序编排,每课只写3—4个字。结合写字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打好写字基础,使每个学生不仅能把字写对,而且能把字写好。
(三)时代性
这册教材大幅度更新内容,不仅面目一新,而且富有时代气息、人文色彩和情感因素。如,《我多想去看看》表现了少年儿童对祖国的热爱,《自己去吧》
体现了对独生子女主动锻炼、大胆实践的企盼,《借生日》《平平搭积木》赞扬了儿童关爱他人、敬爱父母的美好心灵,《爷爷和小树》《小熊住山洞》蕴含着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因素。此外,有关计算机、自选商场等具有现代气息的内容,城市、农村、学校、家庭生活的内容,通过有趣的故事渗透科学常识的内容,在教材中均有反映。
(四)趣味性
教材的各个部分都体现了主动学、玩中学的编排意图。例如,在儿童喜闻乐见的情境中学习拼音、认识汉字;在连、涂、画、拼、摆等游戏中,巩固知识,启迪心智,培养动手能力;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大量采用“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说”“我会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植自信。教材中安排的各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都有助于学生在游戏中、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学习。
(五)广泛适用性
针对我国地域辽阔、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本册教材内容兼顾城乡,难度适中,分量适当,为教师、学生留有拓展和创造的空间。在识字方面,采取种种方式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认字,如,在语文园地中鼓励学生认姓氏字、牌匾字,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认记身边的汉字,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又如,本册最后编排了两课连环画形式的课文《雪孩子》和《小熊住山洞》,每课有少量生字,但全文不注拼音,教师可鼓励学生借助图画或通过其他方式认读生字,读通课文,在自己认字和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获得自学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三、学习目标
(一)汉语拼音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二)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4.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3.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使用本册教材要注意的问题
(一)入学教育
入学教育的四幅图画为学生提供了观察讲述的材料。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2
观察画面,讲述图意。另外,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要把观察图画与参观校园、讲述感受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认识校园,了解学校常规,熟悉校园周边环境。对读书、写字姿势的指导,起步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让学生模仿图画中的小学生练一练。在以后的长期教学活动中,都要注意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断督促检查,常常提醒。
(二)汉语拼音 1.这部分教材中安排了意境优美的情境图,把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整合起来的情境图,有利于学习拼音,有利于培养观察能力,有利于发展儿童的语言,有利于增强学习的兴趣。如第二课的插图,是一幅富有生活情趣的图画,既提示了学习的内容,有助于儿童记忆字母的音和形,又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图中的哪些部分和字母的形相似,通过观察图画,引出本课要学的字母和音节。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带调的音节和口语中的词语联系起来,说一个词或一句话,以巩固这些音节。做到观察图画、学习拼音和说话训练的有机结合。
2.本册教材拼读音节的呈现形式与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拼音部分有所不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每课要求拼读的音节,大多展现的是拼读过程,而这册教材主要以拼读结果的形式呈现。这样编排的好处是,儿童可以和音节多次见面,加快拼读的熟练程度,可以更好地发挥帮助识字的作用。需要提醒的是,这样编排的目的并不是要求直呼音节。
3.在拼音教材中还安排认识70个汉字。这样做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这些字只要求认识,即能读正确,结合语言环境大致了解意思,不要求书写,也没有认识偏旁的任务。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作字形分析,让学生整体认记即可。
4.在拼音教材中编排一些儿歌,主要为了复习本课和前面学过的字母和音节,巩固汉语拼音;进行初步的语言训练;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些儿歌只要在教师的领读下读熟即可,不要求学生背诵,更不宜分析讲解。
总之,教学汉语拼音部分,首要任务是学拼音,其次是认汉字,再次是读儿歌。要保证主要任务的完成。
(三)识字、写字
1.本册要认的字,与以前所理解的识字,要求有所不同,学习方法也有所不同。增加认字量是为了提早阅读。所以,只要学生能把所认的汉字用于阅读就可以了,既不要求书写,也不要求对字形做过细的分析。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环节复习生字,采取活泼有趣的方式让生字反复再现,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记字形,使识字得以巩固。在识字教学中,可以适当渗透一些识字知识和方法。如,结合认识汉字,认识最常见的偏旁;如果新学的汉字中某一部分是已认过的独体字,可以指导学生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识记。但是,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避免对每个字都进行分析,尤其是要避免对汉字中某些不认识的部件、字形复杂的部分进行分析。
2.在识字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识记汉字。还要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并注意提供机会,让学生交流课外识字的途径与成果。
3.识字要求不要一刀切,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要认识到汉字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认字也是一个由生到熟、在复现中巩固的过程。教师只要做到当堂多次见面,特别是多次在语言环境中复现,课后及时复习巩固,学生就一定
能很好地完成识字任务。
4.在一年级起步阶段,要打好写字的基础。教师要具体指导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要边指导,边示范,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写字贵在精,而不在多。因而写字练习要体现弹性,对不同学生可以提出不同要求。
(四)阅读
1.低年级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最好还能读出感情来。要重视指导朗读。指导朗读要体现层次性,每次朗读都要有不同要求,朗读的形式要多样,要能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此外,还要重视范读的作用,遇到长句子和不容易读好的句子,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
2.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鼓励学生读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同一篇课文,学生常常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都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这样可以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他们的思维。
3.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读、背教材里的好词佳句,还要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课外读物中好的词语和句子。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
4.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年龄特点,以读背为主。教学重点应放在读、背、识字、写字上。教师不要主动讲解古诗的意思,如果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以作简要回答,不宜逐字逐句地讲解。
5.教材中除了一般课文以外,还安排了两课连环画形式的课文。这两篇课文全文不注音,教师要鼓励学生借助图画阅读,还可以用猜读、跳读,遇到不认识的字问别人等方法读课文,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五)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
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的题目,主要应由学生独立完成,有些题目,要倡导合作和相互交流。如,遇到疑难可以向同学请教,或与同学一起讨论;做完之后可以同桌或小组交换评价、订正。在学生做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个别辅导;发现带有共性的问题,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在进行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的教学时,教师应鼓励独立思考,引导发现,举一反三,形成能力。
(六)口语交际
1.本册安排的六次口语交际都配有图画,但图画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如,《有趣的游戏》配有三幅图,这是三幅提示性、辅助性的图。教学时,不仅仅限于说图上的游戏,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做过的有趣的游戏。再如,《这样做不好》配有两幅图,这两幅图则是进行口语交际的主要凭借。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说说每幅图的图意,再讨论怎样劝说践踏草坪的小朋友和不注意节约用水的阿姨。总之,教师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发挥图画的作用,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插图。
2.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要重视创设情境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在交际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交际中去,用自己的语言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并对交际的过程予以调控,形成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交际过程中充满童趣的精彩语言,并予以肯定、表扬,使学生感受到交际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注意鼓励不善于言表的学生大胆地参与交流,对学生的语病要通过评议等方式予以纠正。在口语交际课上,要充分重视发展学生的语言。要体现由说得少到说得多、由说得不大好到说得比较好的训练过4
程。还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为了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本册教科书还配有多种辅助教材。除教师教学用书以外,还配有写字教材、教学挂图、投影片、课文朗读录音带、教案、同步阅读、语文练习、生字生词卡片(教师用、学生用)、小学生字词句手册。
入学教育
一、教材简说
本课由四幅图画组成。第一幅图以“欢迎新同学”为主题。图画展示了新学期开学,校园内外欢乐、有序的场景。校门外,老师正在迎接到校的同学。有的小同学结伴来到学校,有的小同学在家长的陪伴下来到学校。画面上,一个小同学正在听妈妈说着什么,一个小同学正在和自己的爸爸说“再见”,一个小同学正在和老师互相问好。校园美丽而整洁。教学楼高高矗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有几个同学正在扫地、浇花。通过观察此图,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学校生活的一些侧面,感受老师的亲切,并学习一些简单的礼貌用语。
第二幅图以“学习语文很快乐”为主题。教室里,同学们正在上语文课。从黑板上贴着的马、牛、羊图片,以及生字“马、牛”可以看出,学生们正在学习生字“马、牛、羊”。一位小同学正踮起脚把生字卡片贴到相应的图片下面。女教师亲切地望着她,欣喜地微笑着。其他同学端端正正地坐在椅子上,专心地看着黑板。此图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语文课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感受语文学习的生动有趣。
第三、四幅图以“良好的读写习惯”为主题。第三幅图上,一位男同学正在读书。他的坐姿端正,身体自然放松,双手拿书,书直立略向外倾斜,眼睛和书保持一尺左右的距离。第四幅图上,一位女同学正在写字。画面上,作业本平放,小女孩头正、肩平、背直,胸离课桌一拳,眼离本子一尺,两臂平放桌上,左手按本,右手执笔。她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握住笔杆下端,距离笔尖约一寸,同时用中指在内侧抵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支住中指,笔杆握得松紧适度,笔杆上端稍稍向右偏,紧贴虎口上,与纸面约成45度角。这两幅图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读书、写字的姿势和执笔方法,为今后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打好基础。
二、学习目标
1.观察图画内容,初步了解学校生活,感受教师的亲切,同学的友爱,共同学习的快乐。
2.依据画面提示,懂得要尊敬老师、热爱学习、遵守纪律、团结友爱,并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
3.通过观察、说话、演练,愿意与老师和同学友好交谈。
三、教学建议
(一)指导学生观察、讲述
学生初入学,对学校生活还不了解。四幅图画是学生了解学校生活的窗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说说画面上有什么人?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可能在说些什么?通过自主观察图画,讲述画面内容,学生逐步了解学校生活,感受学习氛围。知道在课堂上要做些什么,该怎样去做。教师切忌用单纯的讲解,代替学生对画面的观察和感受。
(二)联系学校实际
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尽相同,要把观察图画和观察本校校园结合起来。如,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引导学生了解:我们学校的旗杆竖在哪里,我们怎样举行升旗仪式;我们学校有哪些专用教室,我们在那里上什么课;我们学校的操场在哪里,那里有哪些体育和游戏设施,课间、课后我们应该怎样在那里游戏、锻炼。农村的学校也要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周边环境。
(三)进行模拟练习
观察、讲述之后,要创设情境演练,使入学教育形象化、具体化,落到实处。如,进行图一的教学时,教师和学生可以模拟每天第一次见面时的相互问候;可以在引导学生观察国旗的同时向学生简述参加升旗仪式的要求,并播放一段国歌,师生共同模拟向国旗行注目礼。
(四)激发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感到上学真好,学习语文真好,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观察第二幅图时,可以设计提问:同学们在上什么课?这些字你认识吗?谁愿意把这些字读给大家听?这样,使那些认识一些汉字的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激发他们多认汉字的愿望。同时告诉不认识这些汉字的学生,学习汉字并不难,很快大家都会认识这些字,经过语文学习大家都能看书、写字。让所有的学生都觉得学习语文很有意义,上语文课很有趣。
(五)培养良好习惯
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但起步的训练十分重要,入学教育要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打好基础。如,观察第三、四幅图时,要指导学生认真看图,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同时要指导学生模仿图中人物练一练,教师逐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教师在此后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依然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对学生严格要求,随时提醒,及时纠正,常抓不懈。
(六)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以第一幅图的教学为例:
(一)联系实际,启发谈话 1.教师以谈话形式引入:今天早晨来上学,是自己来的,还是家长送来的? 2.进一步引导:在学校门口,你看见了什么?(可以说看见的人,也可以说看见的物,还可以说看见的事。)
(二)仔细看图,指导观察
1.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你觉得小学和幼儿园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农村没有上过幼儿园的学生,让他们说说学校和自己家里有什么不同。)可以联系实际说,也可以看图后比较说。
2.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说说画面上有什么人?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可能在说些什么?
3.教师小结:小朋友来到学校学习,老师是你们的好朋友。老师爱小朋友,小朋友也爱老师。
(三)说话演练,体会情感
谈话:早晨,老师见到你们,问:“小朋友早!”你们应该怎样回答呢?平时见到老师怎么说呢?放学了,怎么和老师、同学道别?指名学生说一说。
(四)创设情境,进行表演
早晨上学、下午放学或平时,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问候语,教师可以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表演,学习日常礼貌用语。
儿歌两首 上学校
太阳公公起得早,花儿点头对我笑。背上我的小书包,高高兴兴上学校。上课了
叮零零,上课了,快进教室来坐好。学习用品放整齐,等待老师来上课。老师说话认真听,提出问题多动脑。回答问题声音响,大家夸我学习好。
汉语拼音 1.a o e
一、教材简说
本课包括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单韵母ɑ、o、e,配有一幅图画。画面表现的是乡村的清晨,一个女孩儿正在小河边练唱“啊啊 啊”,“啊”提示ɑ的音,女孩儿的头部和小辫子构成的图形提示ɑ的形。一只大公鸡正在打鸣,公鸡打鸣的声音“喔”提示o的音。一只大白鹅正在欣赏自己美丽的倒影,“鹅”提示e的音,水中的倒影提示e的形。
第二部分是声调符号和ɑ、o、e三个单韵母的四声。第三部分是ɑ、o、e的书写格式及笔顺。
ɑ、o、e的发音和韵母带调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o的发音及ɑ、o、e的第二声和第三声是教学的难点。
二、学习目标
1.学会ɑ、o、e 3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知道单韵母有4个声调,认识声调符号,能直接读出带调的ɑ、o、e的音。
3.认识四线格,学会在四线格里书写ɑ、o、e。
三、教学建议
(一)字母教学
教学ɑ、o、e的发音,可以从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入手。利用插图学习ɑ、o、e的音。教师要重点指导发音方法,做好示范,在学生观察、模仿的基础上反复练读。还可以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发音方法,如,“张大嘴巴ɑ ɑ ɑ,拢圆嘴巴o o o,扁扁嘴巴e e e”。要告诉学生发单韵母ɑ、o、e的音时,口形不能变动。
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记忆ɑ和e的形,可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找出图与字母形状相似的部分。学生对拼音字母的形状、发音,都有自己的理解,记忆方法也不同。可让学生想一想: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记字母的音和形吗?
声调教学,要讲清声调符号的形状和四声的读法。第一声起音高高一路平,第二声由低到高往上升,第三声先降然后再扬起,第四声从高降到最底层。可以借助图画学习ɑ、o、e的四声:“汽车平走ü ü ü,汽车上坡á á á,汽车下坡又上坡ǎ ǎ ǎ,汽车下坡à à à。”教师示范读声调时,开始可以读得夸张一点,还可以用手势表示,帮助学生掌握四声的变化。练读四声,可以先按顺序读,再
变序读,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用语,借助汉字的读音帮助读准四声,尽可能减少机械重复。读准第二声和第三声比较难,要反复练习,矫正读音,还可以通过对比练读,以进一步复习巩固。
(二)书写指导
先让学生认识四线格,观察ɑ、o、e在四线格中所占的位置,再指导书写。ɑ占中格,先写左半圆“”,再写竖右弯“”,两笔写成。o占中格,从左上起笔,一笔写成。e占中格,从里面起笔,一笔写成。
这是第一次学写字母,学生会有困难,教师要多示范,加强个别辅导。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执笔姿势、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扩展活动 1.读儿歌。
圆圆脸蛋扎小辫,张大嘴巴ɑ ɑ ɑ。太阳出来红通通,公鸡一叫oo o。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ee e。2.跟着老师读一读,说一说。
ü阿姨好!á啊!你说什么?ǎ啊?这是怎么回事?à啊,多么可爱的小鸟!ō噢,原来是他。è哦,她也会游泳?ç哦!我明白了。ã飞蛾额头þ恶心â饿了凶恶 3.游戏。
学生戴着拼音字母头饰上台,一边用动作展示ɑ、o、e的样子一边介绍自己。“小朋友好!我是ɑ。你们愿意和我做朋友吗?”下面的小朋友都大声地说:“ɑ,你好!我们愿意和你做朋友!”
4.回家做字母卡片,然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四)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学儿歌,明确学习目的
读儿歌:汉语拼音用处大,学习生字需要它,教我说好普通话,我们决心学好它。
(二)看图讲故事,激发学习兴趣。(见资料袋)
(三)学习单韵母ɑ
1.看图说话,教师适时指点学生说话中“啊”的发音。引出单韵母ɑ,板书“ɑ”。
2.教师示范发ɑ的音,边读边讲发音方法,学生观察、模仿,体会发音要领。3.引导学生看看图和“ɑ”,说说发现了什么。借助小女孩的头部形状记忆ɑ的形。教儿歌,记忆ɑ的音和形。
4.学生反复练习ɑ的发音。
(四)学习单韵母o(方法同上)
(五)学习单韵母e(方法同上)
(六)指导书写 1.认识四线格。
2.教师示范,讲清ɑ、o、e的笔画笔顺及占格位置。学生练习书写字母。
(七)学习声调
1.认识声调符号。看图上小汽车的走势,配合手势和儿歌学习。“ˉ”一声平,“'”二声扬,“ˇ”三声拐弯,“`”四声降。2.练习读ɑ、o、e的四声。(1)顺序读,变序读。(2)
二、三声对比读。á—ǎè—ǒã—þ
(3)联系日常生活,用带调的ɑ、o、e组词。
五、资料袋
ɑ、o、e的发音方法 发ɑ时,嘴张大,舌位最低,舌面中部微微隆起。发o时,舌头略向后缩,舌面后部隆起,口微开,唇略圆。发e时的口腔大小、舌位高低与o大体相同,只是嘴角向两边展开。
普通话的声调 普通话共有四个声调。“ˉ”是第一声,叫阴平声。发音时,声带绷到最紧,始终没有明显变化,保持音高。“'”
是第二声,叫阳平声。发音时,声带从不松不紧开始,逐渐绷紧,到最紧为止,声音由不低不高升到最高。“ˇ”是第三声,叫上声(“上”在这里读shǎng)。发音时,声带从略微有些紧张开始,立刻松弛下来,稍稍延长,然后迅速绷紧,但没有绷到最紧。上声的音长在普通话四个声调中是最长的。“`”是第四声,叫去声。发音时,声带从紧开始,到完全松弛为止。声音由高到低。去声的音长在普通话四个声调中是最短的。
故事
这是一个美丽的村庄,绿草如茵,小溪清澈。有一天,太阳公公还没爬上山坡,一位小姑娘就站在小溪边唱起了ɑ字歌 大公鸡听到了歌声也跟着唱起来 它们的歌声引来了大白鹅,伴随着优美的歌声,大白鹅在水中翩翩起舞。它跳着跳着,发现了自己在溪水中的美丽的倒影,便不由自主地哼起歌来。几只刚学会游水的小鸭子听到歌声也都往这边赶过来,它们也来参加这场清晨音乐会呢!歌诀
ɑ的头上戴小帽,读音不同要记牢。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
2.i u û y w
一、教材简说
本课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单韵母i、u、û,两个声母y、w,三个整体认读音节yi、wu、yu,配有一幅图画。这幅图富有生活情趣,阿姨正在屋前晒衣服,“衣”提示i、y和yi的音,衣服中间的花边和花边顶上的纽扣构成的图形提示i的形,衣服左边的树杈提示y的形;有一只乌鸦正站在池塘边的大树上,乌鸦的“乌”提示u、w和wu的音,乌鸦窝的形状提示u的形,屋顶的形状提示w的形;小弟弟正在池塘边喂鱼,“鱼”提示û和yu的音,一条翘着尾巴口吐水泡的鱼提示û的形。
第二部分是i、u、û、yi、wu、yu的四声。
第三部分是比较y—i—yi、w—u—wu和û—yu,同时学习y和û组成音节时,û上两点省写的规则,还安排了看图读带调整体认读音节yÿ、wū、yú和音节yü。
第四部分是i、u、û、y、w的书写格式及笔顺。
i、u、û、y、w及yi、wu、yu的发音和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带调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读准i、u、û的第二声和第三声是教学的难点。
二、学习目标
1.学会i、u、û 3个单韵母和y、w两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整体认读音节yi、wu、yu。
3.掌握i、u、û、yi、wu、yu的四声,能直接读出它们带调的音。
三、教学建议
(一)字母教学和整体认读音节教学
教学i、u、û,要重点指导发音方法。教师根据发音方法做好示范,学生观察、模仿,反复练读。可以利用插图,借助“衣”“乌”“鱼”读准i、u、û的音。要告诉学生发i、u、û时口形不能变。
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记忆i、u、û的形,可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和i、u、û,说说发现了什么。抓住图画与字母形状的相似点来记忆字形。
教学i、u、û的四声,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试读,同桌互听,再放录音正音正调。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指导。还要告诉学生,i上边标声调符号时,不写点,第一声是ÿ,第二声是æ,第三声是ǐ,第四声是å。
教学y、w应与认识整体认读音节yi、wu、yu结合起来,可借助图画及“衣”“屋”“乌”“鱼”的音帮助读准它们的音。告诉学生y、w是声母,读得轻短;yi、wu、yu是整体认读音节,读得稍响且长。整体认读音节可以直接用来给汉字注音,不用拼读,应整体认记。
比较y—i—yi、w—u—wu和û—yu,让学生知道:y、i、yi都读“衣”,y是声母,i是韵母,yi是整体认读音节,由声母y和韵母i组成。w、u、wu都读“屋”,w是声母,u是韵母,wu是整体认读音节,由声母w和韵母u组成。û和yu的读音相同,û是韵母,yu是整体认读音节。yu中的u实际上是û,y和û组成音节,û上两点省写。可以用儿歌帮助记忆:“小û很骄傲,眼睛往上瞧,声母y帮助它,摘掉骄傲帽。”或“小û见到声母y,去掉两点还读û。”
教学带调整体认读音节yÿ、yú、wū和音节yü可放在比较字母和整体认读音节之后,以巩固本课所学内容。
(二)书写指导
先观察i、u、û、y、w在四线格中所占的位置,再指导书写,弄清笔画笔顺。
i占上中格,先写竖“”,写在中格,上下顶格;再写点“”,写在上格靠近第二条线的地方。两笔写成。
u占中格,先写竖右弯“”,再写竖“”。两笔写成。
û占上中格,两点最后写,写在上格靠近第二条线的地方。四笔写成。
y占中下格,先写右斜“”,再写左斜“”,左斜要长些,伸到下格一半处。两笔写成。
重点指导写w。w由两个“”组成,不要写得太宽。笔画名称:“”叫斜下斜上。
(三)扩展活动
1.比一比,看谁读得又准又快。
ü ý æ ǒ ù ǘ þ á ō ū ã ÿ ǚ ǎ ç ú à ǖ â è ǐ ǜ å ǔ 2.读音节,再用音节口头组词。
yÿ(衣服医生一年级)yæ(阿姨移动怀疑)yǐ(椅子已经蚂蚁)yå(容易意见益虫)wū(乌云乌龟房屋)wú(蜈蚣无数梧桐树)wǔ(跳舞中午星期五)wù(大雾动物错误)yū(淤泥)yú(金鱼鲤鱼愉快)
yǔ(下雨语文羽毛)yù(玉米玉石体育)3.做字母卡片,再和同学一起读一读。4.读一读,找出声母、韵母和音节。yiiyuwuwûyu
(四)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3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自主学习单韵母i、u、û
1.看图说话,学习i、u、û的发音,认识形。2.教师示范发音,学生观察模仿,体会发音要领。3.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图中的哪些部分和字母的形相似。引导学生自编儿歌。4.练读四声。告诉学生i加声调要去掉点。
(二)观察比较,学习声母y、w
1.看图,启发学生发现字母形状和图形之间的联系。2.引导学生想象,比较区别y、w和i、u。
(三)故事激趣,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i、wu、yu,练读四声
1.讲故事引出yi、wu、yu。知道y与û组成音节,û上两点省写规则。教歌诀:“小û见到y,擦掉眼泪笑嘻嘻。”
2.认识yi、wu、yu,练读yi、wu、yu的四声。比较y—i—yi、w—u—wu、y—û—yu。
3.看图读带调音节。
4.读儿歌:“i、u、û,小弟弟,要给汉字来注音,专请哥哥y和w,加在前头当第一。yi、wu、yu”。
(四)复习巩固 用yi、wu的带调音节说一个词或说一句话,看谁组词组得多或话里包含的这几个音节多。
五、资料袋
i、u、û的发音方法发i时,开口度小,两唇呈扁平形,上下齿相对(齐齿),舌尖接触下齿背,使舌面前部隆起和硬腭前部相对。发u时,开口度很小,双唇拢圆留一小孔,舌头向后缩。û的发音和i基本相同,只是嘴唇撮成圆形,略向前突出,舌尖抵住下齿背。
y和wy(名称叫“呀”)和w(名称叫“哇”)是起隔音作用的字母。小学语文拼音教材把y、w当作声母教学。y读音同i,w读音同u,用来跟后面的韵母拼成音节。
歌诀
(一)小i有礼貌,标调就摘帽。
(二)加小点还念i,发音牙齿要对齐。
3.b p m f
一、教材简说
本课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四个声母b、p、m、f,每个声母配有一幅图。第一幅图是一个小朋友在听广播,广播的“播”提示b的音,收音机的形状提示b的形。第二幅图是一个小朋友在爬坡,爬坡的“坡”提示p的音,小男孩举着的小红旗的形状提示p的形。第三幅图是两个孩子做摸人的游戏,“摸”提示m的音,三根门柱和上面的门梁构成的图形提示m的形。第四幅图是老爷爷手拄着拐杖在观赏佛像,“佛”提示f的音,拐杖提示f的形。
第二部分是拼音练习,包括三项内容:一是以音节bɑ为例,借助图画教学拼音方法;二是声母b和带调韵母ɑ的拼音;三是b、p、m、f和ɑ、o、i、u相拼的拼音练习。
第三部分是b、p、m、f的书写格式及笔顺。
第四部分是读词认字,配有图画,图上画着幸福的一家:“爸爸”“妈妈”带着“我”在公园里游玩。
b、p、m、f的发音方法及音节的拼读方法、认识汉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韵母带调拼音是教学难点。
二、学习目标
1.学会b、p、m、f 4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2.学会声母b和单韵母ɑ拼成音节的方法。
3.学会带调拼读音节及b、p、m、f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4.认识3个生字,正确读词。感受家庭生活的幸福。
三、教学建议
(一)字母教学
教学b、p、m、f,要重点指导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学生不容易读准声母的本音,教学时要多种方法配合,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领悟发音方法。可从插图入手,借助“播”“坡”“摸”“佛”的读音,读准b、p、m、f。教学b、p时,可让学生通过试验比较,区别发音:将一张薄纸放在嘴前,比较发音。发b时,薄纸基本不动;发p时,薄纸有明显的颤动。
教学b、p、m、f的形,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图与字母相似的部分;可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这些字母像什么;还可以将b、p、m、f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如,“右下半圆bb b,右上半圆p p p,两个门洞m m m,一根拐棍f f f。”
(二)拼音教学
本课是教学拼音方法和带四声的声韵相拼音节的起始课,要凭借教材,重点教好拼音方法。
教学拼音方法前,先要复习单韵母及其四声,为学习拼音做好准备。
教拼音方法,可先指导学生看拼音方法图。图上的小朋友在推卡片,表示b和ɑ碰在一起就可以拼出bɑ这个音节来。告诉学生在拼音时,声母b要读得轻短些,单韵母要读得响亮些,把b和ɑ快速连读成音节。可利用“前音轻短后音重,12
两音相连猛一碰”的口诀,配合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掌握拼音方法。
声母b和韵母ɑ的四声相拼有一定难度,要反复练习。可借助图画帮助拼读音节,让学生先看清楚单韵母的声调,然后把声母和带调的单韵母连读成音节。
声母b、p、m、f和ɑ、o、i、u相拼的拼音练习,可用拉动式卡片或翻动式卡片让学生反复练习,以掌握拼读音节的要领。
(三)书写指导
先让学生观察b、p、m、f的笔画笔顺和每一笔在四线格的位置,再提醒学生注意:b、p两个字母的竖画和右半圆所占的位置不同;m的两个“门洞”一样大;f的横比较短,写在比四线格第二条线略低一点的位置上。笔画名称“”叫右半圆,“”叫右弯竖,“”叫左弯竖。教师要注意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的指导。
(四)认读字词
自本课起,开始认字。让学生凭借已掌握的音节读词认字,丰富了拼音教学的内容,较早地发挥拼音帮助识字的功能,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认字的要求只是认识,即能读正确,结合词句知道字的大致意思,不要求书写。本课的三个生字极其常用,学生多读几遍就能够辨认,重点是借助拼音规范读音。如,“妈”应该读第一声,“爸爸、妈妈”第二个字要读轻声。教学中通过看图认读三个词,了解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借助音节读准字音,从读词到认字,最后离开音节熟练认读生字。
(五)扩展活动
1.做游戏:“说出我的悄悄话”。
同桌两人,甲在乙耳边发b、p、m、f中的某一个音,乙说出是哪个声母,然后交换进行。
2.做游戏:“看谁找得准,找得快”。听老师或同学拼读音节,看谁又准又快地在自己的卡片中找出相应的声母和韵母,并且摆成音节读一读。
3.拼读下面的音节。
bàbèbǐpápōpæmùmèmǐfǔfàfè
4.用“我”说话。如,我的书包;请告诉我;我爱爸爸和妈妈。
5.家长和孩子一起做拼音字母头饰。课间,可让学生戴着拼音头饰玩耍,以便加深对字母的记忆。课上,可让学生戴着头饰来学习拼读或做游戏,使每个字母都来到孩子们身边。
(六)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3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片断:字母教学和音节拼读
(一)激趣导入
1.找出抽屉里的秘密(藏有ɑ、o、e、i、u、û,和ɑ的四声卡片),找到卡片的小朋友带读。
2.今天,我们还要认识几位新朋友。
(二)看图说话,初识字母 1.学生交流:图上画了什么?
2.教师适时指导学生说话中相关声母的发音。
(三)示范发音,教师边读边讲发音方法,学生观察、模仿,体会发音要领。
(四)借助图画,记忆字母的形
1.引导学生再看图:你发现了什么,能想个办法记住这四个字母吗?学生借助图画,记忆字母的音和形。引导学生自编儿歌。
2.还有更好的办法吗?激活学生思维,记忆字母的音和形。3.“开火车”认读四个声母,大面积抽读,识记字母。
(五)学习拼读音节,领悟方法
1.指导学生看拼音图,从“推卡片”这一动作来推想拼读方法,尝试拼读。2.课件演示声母b和韵母ɑ相拼成音节bɑ。
3.小结拼读方法:“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4.做“找朋友”游戏。四名学生拿“b”卡片,另四名学生拿“ɑ、i、u、o”卡片,其他学生拍手唱找朋友歌,八名学生迅速组成四个音节,带领大家拼读。
5.交流。
bü:图上画着谁?卡片上的数字是几?
bá:一起玩拔萝卜的游戏,在游戏中反复练习读准bá的音。bǎ:想象说:谁在打靶? bà:用bà组词或说句子。
(六)练习拼读音节,巩固方法
1.用课件展示花园的情境,花苞上有b、p、m、f与i、u、o相拼成的音节。
2.学生用鼠标点击花苞,练习拼音。拼对了,花苞就展开成一朵盛开的花。
(七)读、演儿歌,熟练拼音 1.出示儿歌:
大白鹅,水上漂,头戴一顶小红帽。
生怕pà别人没发fü现,伸着脖子高声叫。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学生自由拼读带点字的音节。4.师生齐读表演。
五、资料袋
b、p、m、f的发音方法发b时,先将双唇闭合,挡住气流,然后将双唇突然打开,让气流爆发出来,极轻极短,气流较弱,声带不颤动,也不送气。p的发音部位与方法与b相同,只是气流较强,是送气音。发m时,双唇闭合,把气堵住,发音时,气流从鼻腔透出成声,声带颤动。发f时,上齿接触下唇,形成一条狭缝,让气流从狭缝中摩擦而出。声带不颤动。
b、p、m的发音部位是上下唇,叫双唇音。f的发音部位是上齿和下唇,叫唇齿音。
轻声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现象。由于它长期处于口语轻读音节的地位,失去了原有声调的调值,又重新构成自身特有的音高形式,听感上显得轻短模糊。轻声的调值总是根据前一个音节声调的调值来决定的,因此轻声音节的读音不能独立存在。轻声音节在拼写时不标调。
儿歌两首 爬石阶
一只手,拉爸爸,一只手,拉妈妈。小娃娃,爬石阶,石阶高,他不怕。
爬呀爬,爬呀爬,爬上石阶笑哈哈。牵牛花
牵牛花,爬篱笆,张开嘴巴不说话,活像一个小喇叭。
牵牛花,往上爬,爬到屋顶吹喇叭,嘀嘀嗒,嘀嘀嗒,谁愿意跟我上天去玩耍?
4.d t n l
一、教材简说
本课包括五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四个声母d、t、n、l,每个声母配有一幅图画。第一幅图是一个队鼓和一副鼓锤,敲鼓的声音“”提示d的音,队鼓和鼓锤组成的图形提示d的形。第二幅图是一条跳起的鱼,鱼的体态提示t的形。第三幅图是一个门洞,门洞的形状提示n的形。第四幅图是一个小男孩手拿一根小木棍赶猪,小男孩嘴里发出的声音“嘞”提示l的音,小男孩手中的木棍儿提示l的形。
第二部分是d、t、n、l与单韵母的拼音练习。第三部分是d、t、n、l的书写格式及笔顺。
第四部分是带调拼读音节,认识五个生字。配有一幅情境图,蕴含着一个故事情节:一匹马驮着米袋在路上走,路边有大片大片的土地。米袋不知什么时候漏了,小马却没有发觉,小兔子飞快地追上来告诉它:你的米袋漏了。
第五部分是一首儿歌。声母d、t、n、l的发音及与韵母拼读音节、认识汉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n、l的发音及n、l与韵母的拼读是教学的难点。
二、学习目标
1.学会d、t、n、l 4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2.学会d、t、n、l与单韵母的拼读音节及带调拼读音节。3.认识5个生字。会读儿歌,体验童趣。
三、教学建议
(一)字母教学
教学d、t、n、l,要重点指导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可利用图画,以说话助发音,如,借助“”发准d的音,借助“嘞”发准l的音。也可让学生在自主的体验活动中找准发音部位,掌握发音方法。如,教学d、t时,可让学生把手掌放在嘴前感觉不同的发音方法:发d时,感觉不到气流冲出;发t时,有较强的气流冲出。教学n、l时,可让学生捏着鼻子发l的音,体会气流从舌头两边出来;松开鼻子发n的音,体会气流从鼻腔出来。
字母d、t、n与前一课所学的字母b、f、m有相似之处,学生容易混淆。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现它们在形体上的联系,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学生掌握读音后,点击自制课件出示d、n、t与b、m、f六个字母,让学生细细观察,反复比较,小组讨论得出它们的不同点:
左下半圆是d,右下半圆是b,一个门洞n,两个门洞m,伞把朝上t,伞把朝下f。还可以编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本课新学的字母,如,“队鼓鼓锤dd d,鱼儿跳舞t t t,一个门洞n n n,小木棍儿l l l”。
(二)拼音教学
教学声母d、t、n、l和单韵母拼读音节,可以调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直接切入音节进行拼读。如,让学生说说自己熟悉的事物中有没有带ti、di、tu、ni、li„„这些读音的,借助有关汉字的读音练习拼读音节。然后引导学生自己熟练拼音,并把自己会拼读的音节读给同学听。教学时,要注意采用对比的方法分辨n、l与同一韵母拼读成音的细微差别。最后通过带调拼读,联系口语帮助学生分辨、记忆,如,n—ù→nù是发怒的“怒”,l—ù→lù是马路的“路”;n—ǚ→nǚ是女同学的“女”,l—ǚ→lǚ是旅游的“旅”。
(三)书写指导
先引导学生观察d、t、n、l在四线格中所占的位置,再让学生说说字母的笔顺和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在此基础上,老师作必要的指导,并提醒学生将d、t、n与学过的有关字母进行区别,如,d—b、d—p、t—f、n—m。笔画名称:“c”叫左半圆。
(四)认读字词,读儿歌
指导学生认字首先要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带调拼读音节,读出词语,认识“大、米、土、地、马”五个字,知道路边的田地就是“土地”。在巩固认读时可用要认的五个字口头组词,以便巩固记忆。
课文中的儿歌,全文注音,第一次出现的本课所学的音节用红色标出。通过朗读儿歌,让学生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复习巩固拼音,进行初步的语言训练,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一读用红色标出的音节,再带着学生熟读儿歌,教师不必讲解,不要求学生理解儿歌内容,也不要求背诵。
(五)扩展活动
1.做游戏“看谁接得又快又准”。
老师说顺口溜的上半句,学生抢接下半句。如,教师说“一个伞把”,学生接“tt t”;老师说“一根木棍”,学生接“l l l”。
2.做游戏“看谁找得准,找得快”。听老师或同学读音节,看谁又准又快地在自己的卡片中找出相应的声母和韵母,并且摆成音节读一读。
3.拼读下面的音节。
nánǚlùlǘdǎdútǎtù 4.做游戏“找朋友”。
把生字卡片和相应的音节卡片分发给十位学生,由拿音节卡片的同学一个一个地寻找,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相应生字卡片的同学答:“你的朋友在这里。”俩人并排站在一起领读生字。
(六)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3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例一
(一)读儿歌导入新课 教师领着学生读儿歌:“悟空本领特别大,天兵天将全不怕,打败哪吒三太子,乐得悟空笑哈哈”。教师故意把:“特、大、打、哪、太、乐”这几个字音加重,让学生感知d、t、n、l四个声母。再指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引出要学习的声母dt n l。
(二)看图识记d、t、n、l音和形
(三)用实物摆一摆字母
让学生准备一个半圆环和一枝铅笔,摆一摆字母,探究d、b、p的字形区别;再通过细细观察,反复比较n、m,t、f的字形。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样子像这些字母。
(四)创设情境,拼读音节
带学生到拼音乐园去玩:学生找出音节,自己试着拼读。然后集体交流,熟练拼读。
(五)看图编故事,认识生字词
看情境图,发挥想象,通过编故事、讲故事的形式,拼音节、识汉字、积累词语、发展语言。
(六)诵读儿歌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跟读、对读、拍手读、表演读,读出节奏感,表现出小兔“轻轻跳”、小狗“慢慢跑”的动作,体验童趣,感受对小草的爱惜之情。
(七)游戏:登“火箭”
用彩纸做三枚“火箭”横贴在黑板上,每个“火箭”头上贴着一个发音较难的声母卡片。比赛开始,发准了音的学生就在“火箭”舱里写上姓名,上课发不准音的,到课后争取登上“火箭”。看谁先登上“火箭”。
例二
片断:字母教学
1.(课件展示图画)你看见了什么?(引导说图意)
2.出示d、t、n、l,看看图画和咱们要认识的声母有哪些联系呢?(引导从读音和形状上考虑)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随机指导。你们还会用其他的方法记住这些字母吗?
4.点击课件展示书写过程,让学生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教师示范,学生书空,再描红。
5.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样子和d、t、n、l相像? 6.摆一摆:用橡皮泥、拼图卡、手势等摆出你喜欢的声母来。
7.游戏:找朋友。请四个小朋友戴上d、t、n、l的头饰,从同学们摆的字母中找到自己的朋友。
五、资料袋
d、t、n、l的发音 方法发d时,舌尖抵住上齿龈,挡住气流,然后舌尖突然离开,吐出微弱的气流,声带不颤动。发t时,发音部位、方法和d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口腔送出的气流比较强。发n时,舌尖顶住上齿龈,挡住气流,让气流通向鼻腔,从鼻孔出来,声带颤动。发l时,舌尖顶住上齿龈,不顶满,让气流从舌头两边出来,声带颤动。
d、t、n、l都是由舌尖接触上齿龈而形成的音,叫舌尖音。
复习一
一、教材简说
本次复习有五项内容。一是认读6个单韵母、10个声母。二是比较并抄写形近的字母。三是看图拼读音节。四是练习拼音,认识事物,把音节和图画正确地连起来。五是认读巩固学过的字词。
二、教学建议
(一)复习指导
1.这是汉语拼音部分的第一个复习,学生理解题意会有困难,教师要具体指导,让学生先弄清题目的意思和要求,再进行练习。
2.第一题读字母,先让学生自己读,教师提示要读准每个字母的音;再用互抽卡片的形式同桌两人互读互听;最后老师用卡片打乱课本上字母的排列顺序看谁读得又准又快,可以用开火车的方法轮读。
3.第二题,比较形近的字母,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集体认读,再说说每组字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b和d,都是由竖和半圆两笔组成,但是半圆的位置不同,读音也不同。可以用顺口溜区别:右下半圆b b b,左下半圆d d d。区分“u—û”这组形近韵母时,建议学生用两个小拳头来代替û上的两点。当读到“u”时手不动;当读到“û”时,就把小拳头举在头顶上。第二步对比书写,边抄写边小声读字母。
4.第三题“看看读读”,可让学生先自己看看图,读读图下的音节,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以多种形式拼读音节。其中lǎ bɑ、yÿ fu中有轻声音节,教师要示范轻声的读法。pù bù两个音节形似、音近,要提示学生看清读准。
5.第四题,可以采用游戏“我的家在哪里”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看看图,读读音节,帮动物们找到家。再交流:(1)图上画了哪六种动物;(2)拼读音节,指一指音节所说的动物在哪里;(3)照“鸭、yü”的样子画线,把动物和相应的音节连起来。
6.第五题巩固认字,做这项练习,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如,同桌两人一个打乱顺序指,一个认,再互换练习;也可以分小组练习读字词;还可以先自己认读,在以展示读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最后老师可启发学生想想:哪两个字可以连成一个词,用卡片摆一摆,摆对了大家读,摆得不合适大家说:请重摆。这些字可组成的词有:大米、土地、大马、大地。
(二)扩展活动
1.游戏:“给声母找朋友”。
把六个单韵母和十个声母的卡片分别贴在十六位同学的胸前。胸前贴着声母的同学依次走上讲台,问:“谁是我的好朋友?”如果某位同学胸前贴着可以与之相拼的韵母,就要立即走上讲台,站在他的左侧,并大声读出所拼的音节。
2.游戏:“看口形,猜字母”。
教师做字母的发音口形,让学生猜;或学生做口形,让教师猜。3.读儿歌。雨妈妈
雨妈妈,雨妈妈,提着水壶跑来啦。跑来了,要干啥?花儿口渴了,我来给它送点儿茶。
(三)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3课时。
5.gkh
一、教材简说
本课包括五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声母g、k、h,配有一幅图。图上一只和平鸽衔着弯曲的橄榄枝飞来,鸽子的“鸽”提示g的音,橄榄枝的形状提示g的形。湖边有水草和蝌蚪,蝌蚪的“蝌”提示k的音,蝌蚪和水草构成的形状提示k的形。两个小18
孩坐在靠背椅上喝饮料,“喝”提示h的音,椅子侧面的形状提示h的形。
第二部分是g、k、h与单韵母的拼音练习。第三部分是g、k、h的书写格式和笔顺。
第四部分是三拼音,包括两项内容:一是以音节guü为例,借助图画教学三拼音的方法;二是三拼音的练习。
第五部分是认字,配有图画和一首儿歌。画面上一个小哥哥在美丽的湖边画荷花,小弟弟拉着妈妈在一边看。在图中相应的画面旁边出现了三个词:荷花、哥哥、弟弟。
g、k、h的发音、三拼音的拼音方法及认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三拼音的拼音方法是难点。
二、学习目标
1.学会g、k、h 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2.读准g、k、h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3.初步掌握三拼连读的拼音方法。4.认识5个生字,会读儿歌。
三、教学建议
(一)字母教学
可让学生先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在说话过程中,教师及时引导读准“鸽”“蝌”“喝”的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知g、k、h的读音。然后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让学生模仿、感悟,体会发音要领。g、k、h的发音部位不容易看清楚,可以让学生用手掌对着嘴试验气流强弱:发g时感觉不到气流冲出;发k时有气流冲出;发h时虽有气流冲出,但气流比发k时的气流弱。
要充分发挥图的表音示形作用,让学生读音记形。注意区别形近字母h—n。
(二)拼音教学
两拼音练习,要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拼音方法,自己练习拼读,相互评议,教师指点。
本课开始学习三拼连读,教学可分以下几步进行。
1.指导学生看音节图,提示guü就是“瓜”的音节。
2.分解三拼音节guü。g是声母,在前边;u是介母,在中间;ü是韵母,在后边。由声母、介母、韵母组成的音节叫三拼音节。
3.讲解三拼音节的拼音方法。三拼音节的拼读与两拼音节一样快速连读气不断。用课件演示图中的小女孩猛推g、u、ü三个卡片,快速连读拼出guü的过程。再用口诀帮助学生领会拼音方法:“声轻介快韵母响,三音连读很顺当。”
三拼音节是初学,可适当设计带调音节练习,还可以和两拼音节对比练习,帮助学生学会三拼连读的方法。
(三)书写指导
讲清g、k、h的笔画笔顺及其在四线格中所占的位置。笔画名称:“”叫竖左弯;“”叫左斜右斜。
(四)认读字词,读儿歌
本课五个生字分别出现在识字情境图和《猜一猜》里,谜语中有五个本课新学的音节。这部分的教学可分以下几步进行。
1.带调拼读红色的音节,重点巩固三拼连读的拼音方法。2.读谜语,猜一猜,说说为什么说谜底是“手”。
3.联系“能写会算还会画”看图读词,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和轻声。4.认读五个生字,注意区别“画—花、个—哥”的声调。
(五)扩展活动
1.拼读三拼音节,说说它们是什么。huü(花)guō(锅)huǒ(火)
2.读一读,比一比每组的音节有什么不同。gü──guükü──kuühü──huü gǔ──guǒkù──kuçhú──huè 3.读一读,连一连。
huü
huà
ɡý
ɡâ 画
花
哥
个
(六)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3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听读儿歌,教学声母g、k、h的发音 1.出示儿歌,学念儿歌。小白鸽
哥哥有只小白鸽,小白鸽呀爱唱歌,咕咕咕,咕咕咕,哥哥听了笑呵呵。
2.看图说图意,由“鸽、蝌、喝”引出声母g、k、h的教学。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达到人人会读。
(1)学生小声跟老师读字母。
(2)学生大声读,老师小声跟着读。(3)分小组练习读字母,看谁读得好。(4)自我展示读字母,评出优秀者。(5)听音练习。
老师读儿歌,学生听。让学生说说儿歌里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什么音节。小哥哥,爱白鸽,喂完鸽,唱支歌,哥和鸽,笑呵呵!3.识记g、k、h的形,照样子抄写。
(1)鼓励学生用各种方法记g、k、h的形。
(2)指导学生认清g、k、h在四线格中的位置及写法。(3)抄写字母。
(二)练习拼音 1.复习拼音方法。
2.让学生试着拼读:g—ɑ、g—e、g—u 3.指名拼读音节。
(三)在游戏中学习“三拼法”
1.出示一个西瓜、一口锅、一朵花、一堆火等图片,请学生认一认,说一说他们的名称。
2.把guü、guō、huü、huǒ几个音节分别贴在瓜、锅、花、火图下,并引导学生发现这几个音节与以前学过的音节有什么不同(由三个字母组成)。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以guü为例告诉学生:g是声母,u叫介母,ɑ是韵母,再出示小女孩猛推g、u、ü三个卡片的课件,学习三拼法。
3.教师示范拼读。声母g读得轻短些,介母u要快读,韵母ü读得响亮些。
4.教歌诀:声轻介快韵母响,三音连读很顺当。5.认识各种花、瓜,练习拼读三拼音节。
(四)读儿歌,读词认字
五、资料袋
g、k、h的发音方法发g时,舌根抬起抵住软腭,挡住气流,然后突然打开,吐出微弱的气流,声带不颤动。k的发音部位、方法跟g大体相同,只是吐出的气流比较强。发h时,舌根靠近软腭,形成一条狭缝,让气流从狭缝中摩擦而出,声带不颤动。
g、k、h是由舌根抵住或接近软腭而形成的音,叫舌根音。
6.jqx
一、教材简说
本课包括五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声母j、q、x,每个声母配有一幅图画。第一幅图是一只鸡抬头望着蝴蝶,“鸡”提示j的音,鸡和蝴蝶构成的形状提示j的形。第二幅图是七只气球,“七”“气”提示q的音,左边那只单独的气球提示q的形。第三幅图是一个切开的西瓜,西瓜的“西”提示x的音,西瓜上的刀印提示x的形。
第二部分是拼音练习,包括j、q、x与û相拼时û上两点省写规则的教学内容,以及三拼音练习。
第三部分是j、q、x的书写格式和笔顺。
第四部分是读词语认字,配有图画。图上画的是人们在院子里活动的情景:有的下棋,有的搭积木,有的喂小鸡,有的洗衣服。
第五部分是一首儿歌,配有图画。
j、q、x的发音及与韵母的拼读、认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j、q、x与û相拼时û上两点省写规则是难点。
二、学习目标
1.学会j、q、x 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2.初步掌握û上两点省写规则。
3.学会j、q、x与单韵母拼读音节及带调拼读音节,准确拼读三拼音节。4.认识5个字,会读儿歌。
三、教学建议
(一)字母教学 教学j、q、x,教师要依据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指导学生边实践边体会,发准字母的音。发挥图画的作用,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和方法,借助“鸡”“气”“西”的音读准j、q、x。
借助图画帮助记忆字母的形。
(二)拼音教学
要重点指导学生掌握j、q、x与û相拼时û上两点省写的规则。ju、qu、xu中的韵母实际上是û,读音也是û,只是书写时省写两点。这是因为在普通话里,j、q、x不和u相拼,即使û上两点省去不写,也不会与u混淆。教学时,可先让学生看看j、q、x与û相拼的示意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然后运用课件来演示û上两点省写规则,并利用下面的口诀帮助记忆:“小û碰见j、q、x,去掉两点还读û。”或“j、q、x,真淘气,从不和u在一起,它们和û来相拼,见了帽子就摘去。”学习介母是i的三拼音节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前课所学方法反复练习拼读。练习j、q、x与i相拼时,可以给i加上不同的声调,练习带调拼读音节。
(三)书写指导
要引导学生观察j、q、x在四线格所占的位置,还要提醒学生注意j、x的笔顺。注意q与p、j与i的区别,防止将q与b、p、d、g等混淆。笔画名称:“\”叫右斜,“/”叫左斜。
(四)认读字词,读儿歌
建议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字词。可以根据情境图说图意,也可以自由组合练习读词识字,还可以在小组内开展读词识字竞赛。“喂小鸡”因“喂”“小”的韵母没学过,图中没有出示词语,可让学生照着“洗衣服、搭积木”说出结构相同的词语来。老师单独出示卡片“鸡”,让学生到儿歌里找到这个字,认读出来。
这部分教材的重点在认字,在多次读词语后要指导学生认字,告诉学生“服”单独念时,读fú。
读儿歌可先让学生带调拼读红色音节,再找找还有哪几个音节自己也会读,如,yå、tǔ、då、qǐ,激发学生的成就感。然后老师再带着学生读儿歌,儿歌的内容画面上有,不必讲解。在学生熟读儿歌的基础上,可以鼓励学生背诵。
(五)扩展活动
1.做游戏“找朋友”。
五名同学分别戴着j、q、x、u、û的头饰,让j、q、x分别找û做朋友,组成音节,并去掉û上两点,全班同学一起拼读。
2.拼读音节,看谁读得又快又准。qåxǐjÿqùjúxūjiüqiàxiá 3.连一连,读一读。
xǐ
jÿ
då
yÿ
xià 地
衣
洗
下
鸡
4.“变魔术”:一个半圆环和一枝铅笔,摆一摆,拼一拼,组成声母。先自己摆一摆,读一读,再小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你变我猜,我变你猜。
(六)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3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片断:j、q、x和û的拼写规则 1.引导发现。(1)出示音节:
n—û—nû
j—û—ju l—û—lû
q—û—qu x—û—xu
(2)让学生拼一拼,看看发现了什么。(3)交流各自的发现。2.讨论判断。
(1)你们说老师写错了,理由是什么呢?说老师没错,那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2)学生讨论。
“n、l与û相拼时没去掉上面的两点。” “如果去掉û上的两点,就不是û而是u了。” “老师没写错。”(可说不出理由)3.揭示规则。
(1)老师讲j、q、x和û的故事:“j、q、x带着小i出去玩,小û也要去,急得哭了。j、q、x说:“你先擦掉眼泪,我们再带你去。”小û连忙擦掉眼泪,拉着j、q、x的手出去玩了。
(2)听完故事后,你找到答案了吗? 4.及时总结,突破难点。
(1)教师总结j、q、x与û相拼省写û上两点的规则。强调:j、q、x不和u相拼;j、q、x与û相拼时û上两点去掉后仍然读û,千万不能读成u。
(2)学生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内容议一议为什么要这样读。启发学生明白因为去掉鱼眼的鱼还是鱼,所以还读û不读u。
5.学歌诀,帮助记忆。
歌诀:“j、q、x真顽皮,见了鱼眼就抹去。”
五、资料袋
j、q、x的发音方法 发j时,舌面前部抬起贴紧硬腭前端,然后再将舌面稍稍离开,与硬腭形成一条狭缝,让气流从狭缝里挤出来,声带不颤动。q的发音部位、方法跟j大体相同,只是送出的气流较强。发x时,舌面前部抬起靠近硬腭,形成一条狭缝,让气流从中摩擦而出,声带不颤动。
j、q、x都是由舌面前部接触或接近硬腭前部而形成的音,叫舌面音。
7.zcs
一、教材简说
本课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声母z、c、s和三个整体认读音节zi、ci、si及它们的四声,每个声母配有一幅图。第一幅图是一个小女孩在黑板上写字,写的是字母z,“字”提示z、zi的音,小女孩写的字母“z”提示z的形。第二幅图用小刺猬的“刺”提示c、ci的音,小刺猬的形状提示c的形。第三幅图是一条正在吐丝的蚕,吐丝的“丝”提示s、si的音,蚕的形状和蚕吐出的丝的形状提示s的形。
第二部分是声母z、c、s和单韵母ɑ、e、u的拼音练习以及三拼音练习。第三部分是z、c、s的书写格式。
第四部分是认读字词,配有图画和一首儿歌。
z、c、s的发音及zi、ci、si的整体认读、认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z、c、s的发音是难点。
二、学习目标
1.学会z、c、s 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2.能准确拼读z、c、s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3.学会zi、ci、si 3个整体认读音节,会读它们的四声。4.认识5个生字,会读儿歌。
三、教学建议
(一)字母教学
学生发z、c、s的音有一定困难,可以充分利用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在说话过程中,教师及时引导读准“字”“刺”“丝”的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初步感知z、c、s的读音。然后教师讲解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特别强调舌尖一定要向前平伸,顶住上门齿背,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咬着舌尖发音。教师要做好示范,让学生反复练习,掌握发音要领。
教学字母的形,要充分利用图,还可以用口诀记忆:“小2 z,半圆c,半个8字就是s。”
(二)整体认读音节教学
整体认读音节前面已出现过。教学zi、ci、si的读音时,只需告诉学生,把字母z、c、s的音读长些、响亮些就是zi、ci、si的音。可以对比着发音:z—zi,c—ci,s—si,体会字母和整体认读音节发音的相同和不同处。还要让学生知道,整体认读音节zi、ci、si是直接用来给汉字注音的,韵母i在这里不读“衣”,不能用来与声母拼读,要整体识记。整体认读音节的四声练习要打乱顺序读,反复练习。结合四声练习,告诉学生标调时要去掉i上面的点。
(三)拼音练习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拼音方法,自己练习拼读,然后指名拼读,同学评议,教师指点。重点练习zuo、cuo、suo三个三拼音节。最后利用本课的情境图,练习带调拼读音节。
(四)书写指导
z、c、s三个声母都是一笔写成。着重指导写s,它是从右上起笔,先向左半圆,再向右半圆,像阿拉伯数字8的半边,要写正,不能歪。
(五)认读字词,读儿歌
本课要认的五个生字在儿歌里都可以找到,教学时要利用语言环境帮助学生认字。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巩固音节,拼读zuç、cuç,在老师指导下读通儿歌。
2.学生画出生字读读,启发质疑。如,题目上怎么有标点符号?“了”的音节为什么不同?“一”的调号怎么不一样?
3.师生共同释疑。(1)题目是打比方说的,不是真的过桥。(2)“了”有两种读音,一种读le,这课生字读le,“对了、错了、过了桥”都读le,另一种读liǎo,拼音字母以后会学到,现在可先记住读liǎo,过不了的“了”。(3)“一”的声调会随着后一个字的声调而变化(不必讲具体),朗读时要按所标的声调读。
4.教认生字,注意读准三拼音“做、过”,区别“了、乐”的音和义。5.引导学生找一找儿歌中学过的音节,比一比,谁找得准,谁拼读得好。6.熟读儿歌。
(六)扩展活动
1.学生回家做声母z、c、s的卡片,并读给家里人听。2.读一读,比一比。
z—zic—cis—si
zi—zɑci—cusi—se
3.数一数,今天你在数学课上过了几座桥。
(七)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3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片断:书写指导
1.跟老师一起书空。观察z、c、s在四线格中的位置,说说发现了什么(都占中格)。
2.在课本上描红,注意笔顺和写字姿势。
3.在自己本子上写两遍,一定把声母的“家”找对。4.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写的字母。
5.同桌或自选伙伴交换看一看,比一比谁写得好。6.老师巡视、观察、听同学们议论。
7.请写得好的学生在黑板上写一写,让大家欣赏。8.美美地读一读漂亮的字母。
五、资料袋
z、c、s的发音方法发z时,舌尖向前平伸,抵住上齿背,憋住气,然后舌尖稍稍离开,形成狭缝,让气流从中挤出来,声带不颤动。c的发音部位、方法跟z大体相同,只是吐出的气流较强。发s时,舌尖向前平伸,靠近上齿背,形成一条狭缝,让气流从中挤出来,声带不颤动。
z、c、s都是舌尖平伸发音,因而也叫平舌音。儿歌
紫色树,紫色花,紫花开了结紫瓜,紫瓜柄上长小刺,紫瓜里面装芝麻。
8.zh ch sh r
一、教材简说
本课包括五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四个声母zh、ch、sh、r及四个整体认读音节zhi、chi、shi、ri,每个声母配有一幅图。第一幅图用织毛衣的“织”提示zh、zhi的音,小凳与靠背椅提示zh的形。第二幅图是刺猬和小男孩在吃东西,“吃”提示ch、chi的音,刺猬与靠背椅提示ch的形。第三幅图用狮子的“狮”和老师的“师”提示sh、shi的音,狮子与靠背椅提示sh的形。第四幅图用红日的“日”提示r、ri的音,幼芽提示r的形。
第二部分是拼读音节,包括两拼音节和三拼音节。
第三部分是声母zh、ch、sh、r的书写格式和笔顺。
第四部分是认读字词,配有图画,画的是街心公园的一角,太阳刚升起,小姐姐已经在读书了,老爷爷在看他的孙子学骑车。
第五部分是一首儿歌。
zh、ch、sh、r的发音和整体认读音节的发音及认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zh、ch、sh、r的发音是难点。
二、学习目标
1.学会zh、ch、sh、r 4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2.能准确拼读zh、ch、sh、r和单韵母组成的音节。3.学会zhi、chi、shi、ri 4个整体认读音节。4.认识7个字,会读儿歌。
三、教学建议
(一)字母教学
在学习z、c、s的基础上,可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zh、ch、sh、r的发音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示范、指导zh、ch、sh、r的发音。要强调:发这四个声母的音,舌头都要翘起来,所以zh、ch、sh、r都叫翘舌音。学生通过对比练读z—zh、c—ch、s—sh,区别比较,掌握发音要领,记住带有“椅子”(h)的声母要翘舌。对于发音有困难的学生,要加强个别辅导。
(二)整体认读音节教学
教学zhi、chi、shi、ri,一是要让学生知道整体认读音节和声母的发音相近,只是比声母读得响亮些、长些。二是要与zi、ci、si的发音进行比较,区别平舌音与翘舌音。三是要强调它们都是整体认读音节,应整体识记。
(三)拼音教学
进行拼音教学,要以学生自己练习为主,可采取同桌互读互听、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练习拼读音节。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要作指导,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作重点提示。还可采用多种形式来检查学习效果,如,指名读、分组轮读、自我展示读,以巩固拼音效果,达到准确拼读。
(四)书写指导
要提示学生zh、ch、sh都是由两个字母组成的,书写时两个字母不能分开。r的写法:先写竖,占中格,然后在竖的上端向右写一弯笔。
(五)认读字词,读儿歌
配合拼音练习、认字,安排了一幅图和一首儿歌。图中四个词的读音都有本课新学的音节。教学时要提醒学生看清字母和声调读准字音。整体认读音节要直接读出。本课生字较多,字形较复杂,要借助图中人物的活动、儿歌中的句子,通过反复认读来熟悉生字。
有的字学生已经熟悉,如“书”,课本封面就有,只需提醒一下即可。认读的形式力求多样,要激发学生认读的兴趣,如,开火车读、指名认读、俩人比赛读。
(六)扩展活动
1.听录音或教师发音,辨别平、翘舌音。cichizizhishisi 2.拼读下面的词。
shæ såshå ziså zhÿså shæshæ zhǐshæ zå shǔ shùchǐ zirå låzhæ rårå qÿhý chá 3.读一读,看谁读得准。så shå så,shæ shå shæ,shæ så shå shæ så,så shæ shå så shæ。
shæ så bù dú så shæ,så shæ bù dú shæ så。
4.在电脑上用拼音输入法分别输入zi、ci、si、zhi、chi、shi的音节,看看你认识哪些字?
5.用“读、骑、车、话”口头组词,看谁说得多;或四人小组抽签选字,开火车口头组词,一人说一个词,不重复;看哪列“火车”最长。
(七)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3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例一
片断:复习导入
1.教师谈话:咱们在拼音王国里遨游,认识了不少拼音朋友。(点击课件:进入)瞧,他们正想出来和你们一起玩呢!2.点击相关字母,学生认读。
3.教师:大家玩得可真开心呀!拼音娃娃都忘记回家的路了,怎么办呢? 4.点击课件,教师读房屋名称: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5.学生合作送字母回家。例二
片断:zh、ch、sh的教学
1.出示声母zh、ch、sh,问:你认识哪个字母?把它介绍给大家,好吗?教师进行指导、点拨,并示范读zh、ch、sh。
2.讨论:谁能用最快、最简便的方法来记住zh、ch、sh的音和形。引导学生和z、c、s进行比较。
3.分组尝试拼读音节。互教互学,进行评议。
4.各组汇报学习情况,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你能向大家提问吗?教师相机指导,反馈校正。
5.学生自主选择伙伴、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做练习。画眉鸟组:练习读拼音; 小猴子组:练习组词; 小猫组:练习抄写字母。6.汇报交流学习成果。7.拓展练习:读绕口令。
五、资料袋
zh、ch、sh、r的发音 方法发zh时,舌尖翘起,抵住硬腭前部(上牙床后面的部位),然后舌尖稍稍离开,让气流从狭缝中挤出来,声带不颤动。ch的发音部位、方法跟zh大体相同,只是吐出的气流较强。发sh时,舌尖翘起,靠近硬腭前端,形成一条狭缝,让气流从中挤出来,声带不颤动。发r时,发音部位、方法跟sh相同,只是发音时声带要颤动。
zh、ch、sh、r都是舌头翘起来发音,所以叫翘舌音。
复习二
一、教材简说
本次复习包括六项内容。一是按声母的排列顺序读记声母。二是用小棒、毛线、手势摆字母。三是找出有相关声母的姓。四是读音节区别形近、音近的声母。五是拼读音节词,把同类的词连起来。六是认读学过的字。
二、教学建议
(一)复习指导
1.第一题,先用卡片认读23个声母,再让学生读一读书上的声母。并鼓励学生记住声母的排列顺序,为“复习四”设计的“按声母顺序连图形”做准备。
2.第二题摆字母,先让学生读课本上摆成的字母,再由他们用自己带来的东西、手势摆一摆,看看还能摆出什么字母,也可以同桌互相商量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按木棒──毛线──手势的顺序,一项一项地让学生上台边讲边演示。
如,小棒可摆成z、l,毛线可摆成n、w、r、l,手势可摆成o、e、u、b、d、k。
3.第三题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复习声母。可按以下几步进行:(1)说出自己的姓,姓里有什么声母。教师先示范说,再请一些学生说。如果个别姓如“安、欧”无声母就说第一个字母。(2)出示题中9个声母的卡片,请学生认“朋友”。即谁的姓里有某个声母,谁就是它的朋友。可以自己说,也可帮别人说。教师将这些姓写在字母的下面。不一定按字母顺序,说到哪个字母就把姓写上。(3)按字母顺序读一读姓,可由教师领读也可让该姓的学生站起来领读。(4)比一比哪个字母的“朋友”多。
4.第四题读音节。要让学生自己先读,教师提醒学生要看清声母,带调拼读。再同桌两人互读,听听平舌、翘舌,鼻音、边音读准了没有。最后老师检查,进一步分辨读音。
5.第五题“读读连连”,目的是巩固拼音,学习认识事物,进行初步的思维训练。可分以下几步进行教学。(1)拼读音节,再连成词读一读,想想指的是什么东西。教师提醒学生读好三拼音和轻声。(2)想想说说qå chý和huǒ chý为什么连起来。回答可能有两种:一是两个词的颜色相同;二是它们都是车(交通工具)。教师要表扬后一种说法脑筋动得好,从词所表示的东西上去想。(3)照样子连一连。(4)检查,读出连上的两个音节词,说说连的理由。
6.第六题认字,可先让学生自己认读,再指名读,检查认读情况。如果采用摘“苹果”的形式认读,学生更感兴趣。教师可在黑板上画苹果树的简笔画,把要复习的字贴上去,让学生摘下自己会认的字读给大家听。
(二)扩展活动
1.做一做。给水果、蔬菜、动物、家用电器或日常用品等制作拼音卡片,也可以给音节配上一幅插图。还可以和同学互相交流自己做的卡片。
2.“快乐大转盘”。制作方法:先剪一张长方形的纸板,在上面并列挖出两个窗口。在纸板的反面钉两个圆形的纸板,分别写上声母和韵母。还可以在韵母的窗口上方再挖一个小窗口,在纸板的反面再钉上一个小转盘,写上四声。练习拼读时,教师转动两个纸盘,声、韵、调随机组合。
3.摆学具。教师发音,学生用拼音卡片拼出相对应的音节。老师读出一个声母或韵母,让学生观察老师的口形,而后快速地摆出对应的声韵母。先练习摆带调韵母,再练习摆两拼音节,最后练习摆较难的三拼音节和带调音节。可以同时开展各种各样的比赛,也可以指名到磁性黑板上进行摆放表演或比赛。
4.b d、p q、f t、n h、m n,这些字母容易混淆,可用动作演示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它们的读音和字形。如,区分bd、p q时,可让学生伸出左拳,拇指向上,演示b的字形,再伸出右拳演示d的字形,然后让学生将两拳相对后向下翻,便演示出p q的字形。边演示边教学生说:“左拳b来右拳d,两拳相对念bd;左竖朝上就念b,右竖朝上就念d;左竖朝下就念p,右竖朝下就念q”。
5.读儿歌。小青蛙
小青蛙,呱呱呱,它说自己是画家。画只兔子两条腿,没有耳朵扁扁嘴。画只鸭子四条腿,长长耳朵三瓣嘴。兔子、鸭子笑哈哈:问青蛙,画的啥? 小青蛙,低着头,一下成了小哑巴。
(三)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9.ɑieiui
一、教材简说
本课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复韵母ɑi、ei、ui及其四声,每个复韵母配有一幅图。第一幅图是姐姐和弟弟背挨背站着比高矮,“挨、矮”提示ɑi的音。第二幅图是小男孩用力砍枯树,砍树时发出的“”的音提示ei的音,枯树与小男孩构成的形状提示ei的形。第三幅图是小女孩围着围巾,“围”提示ui的音,小女孩脖子上的围巾,加上帽子上垂下的绒球构成的形状,提示ui的形。
第二部分是声母和ɑi、ei、ui的拼音练习。第三部分是音节küi、gþi、huæ的书写格式。
第四部分是认字,配有图画和句子、儿歌。画面上三个小朋友在植树,图下用一句话表现他们分工合作的情形,培养学生的环保与合作意识。图上还有小兔,与儿歌内容相配。
句子和儿歌的音节中有的含有复韵母ɑi、ei、ui,为巩固字母和音节、学习生字提供了语言环境。
ɑi、ei、ui的发音、声母与ɑi、ei、ui组成音节的拼读以及认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学习目标
1.学会复韵母ɑi、ei、ui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2.能准确拼读声母与ɑi、ei、ui组成的音节,正确书写音节。3.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句子,会读儿歌。
三、教学建议
(一)字母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复韵母。复韵母都是由两个单韵母组成的。教学时,可以结合图画,整体认读后再教给发音方法:从前一个字母快速滑向后一个字母,一气呵成。如,发ɑi时,先张大嘴巴发ɑ的音,口形由大到小很快滑向i,ɑ读得重,i读得轻,中间气不断,一口读成ɑi。ei的发音方法与ɑi大致相同。发ui时,先发u的音,接着发ei(不是i),口形由圆到扁。
区别单韵母ɑ、e、u与复韵母ɑi、ei、ui的发音:单韵母发音时口形保持不变,复韵母发音时,口形是变化的。让学生在发音时体会两者的区别。
应充分激发学生主动识记的积极性,ɑi、ei、ui的形可借助发音方法识记,也可以借助图画记忆,还可以通过编顺口溜的方式进行识记。ɑi的声调标在ɑ上,ei的声调标在e上,ui的声调标在i上,i上的点去掉。标调方法不要求学生掌握,只需要了解,以帮助正确抄写音节。
(二)拼音教学
声母与复韵母的拼音练习,可以运用迁移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的声母与单韵母的拼音方法大胆实践,练习拼读。拼读句子中的音节,可以借助图读拼音,也可以先拼音,再看图印证。
(三)书写指导
本课是第一次要求在四线格中书写音节,除强调按规格写好每个字母外,要着重指出:(1)音节的几个字母要靠紧,写得紧凑、匀称;(2)按顺序写完一
个音节的所有字母后再标调号;(3)不要看一个字母写一个字母,要看一个音节写一个音节。
(四)认读字词,读句子、儿歌 认字可结合句子、儿歌的教学进行。
句子的音节中,除了“züi、pãi、shuǐ”含有新学的复韵母外,其余均为学生已学过的声母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拼读,自己读句子。认字可以在读句、读儿歌之后进行。注意读准“你、水、子、在”这几个字音,告诉学生“子”单念或在词头读zǐ,如,子女、子弟;在词尾读zi,如,胡子、孩子、桌子。可以启发学生说说以前认过的哪个字与“子”长得像,用来区别“子”与“了”的字形。
读句子要读出逗号的停顿,还要指导学生用句中停顿突出三个人物。如,你/栽树,他/培土,我/去提水。
诵读儿歌时,可以借助刚学习的声母与复韵母相拼的音节,读准“白、尾、嘴、在”四个字。可以让学生在图中找到小白兔,引发学生平时对小白兔的印象,有条件的还可以让小白兔进入课堂,让学生边观察,边读儿歌,激发学生诵读儿歌的兴趣。在读儿歌的过程中,认识“白、皮、子、在”四个字。
(五)扩展活动
1.做游戏“看谁听得清,找得快”。
同学随机抽读复韵母ɑi、ei、ui,看谁能又准又快地在自己的卡片中找到,并大声地读出来。
2.做游戏“找朋友”。
一位同学拿出写有声母或复韵母ɑi、ei、ui的卡片,问:“我的朋友在哪里?”台下许多学生拿着能与问者手中卡片拼成音节的卡片回答:“你的朋友在这里。”然后组成音节拼读。
3.比一比,读一读。ɑ—ɑie—eiu—ui
4.猜一猜。(教师说,学生猜)
用手抓不起,用刀劈不开,煮饭洗衣服,都要请它来。
(六)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3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片断:句子教学
1.出示课件(本课植树图),探究图意:谁在干什么?(丁丁在栽树,明明在培土,云云去提水。)在说话时引出音节“栽树、培土、提水”。知道这是植树时应做的事。
2.按图意进行表演。
3.三人一组。其中,由云云说:你干什么,他干什么,我干什么。4.组织三人学习小组,进行情境表演。5.读句子,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6.用多种方法认记“你、他、水”三个字。7.再读句子,体会春天植树的愉快心情。
五、资料袋
ɑi、ei、ui的发音方法发ɑi时,先发ɑ的音,这个ɑ比单念ɑ时舌位偏前。发ɑ后,舌头慢慢上升,嘴慢慢闭合,快到i的舌位时停止。由ɑ到i有一个30
滑动的过程。发ei时,先发e的音,然后向i滑动。发e时,舌位要比单念e靠前,发音也更响一些。ui是u和ei的结合,它是《汉语拼音方案》中的uei的省写式。为了学习简便,我们只学ui,不学uei。发ui时,先发u的音,接着发ei,口形由圆到扁。ui不能自成音节,必须和声母相拼才能成为音节。ɑi、ei可以自成音节,直接给汉字注音。
儿歌——不倒翁
说你呆,你不呆,长着胡子像小孩。推一推,歪一歪,睡下去又站起来。
10.ɑoouiu
一、教材简说
本课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复韵母ɑo、ou、iu及它们的四声,每个复韵母都配有一幅图。第一幅图是奥运会的会标──五环旗。“奥”提示ɑo的音。第二幅图用莲藕的“藕”提示ou的音。第三幅图用游泳的“游”提示iu的音。
第二部分是两拼音节和三拼音节的拼读练习。
第三部分是看图读句子,识字。句子中有含复韵母ɑo、ou、iu的音节。通过看图读句子,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动物的常识,并认识“小、爱、吃、鱼、和、牛、草”七个汉字。
第四部分是一首儿歌。儿歌中有含复韵母ɑo、ou、iu的音节及要认识的汉字“好”。
ɑo、ou、iu的发音、声母与它们所组成音节的拼读以及认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学习目标
1.学会复韵母ɑo、ou、iu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2.学习声母与ɑo、ou、iu组成的音节,能准确拼读音节。3.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句子,会读儿歌。
(一)字母教学
教学复韵母ɑo、ou、iu时,可先从看图说话入手,让学生从口语中找到ɑo、ou、iu的发音。也可以先复习ɑi、ei、ui的发音方法,让学生运用ɑi、ei、ui的发音方法,自己去探索尝试,使用字母连读的方法试读。然后,教师边讲发音要领边示范,学生边练边体会。
教学ɑo、ou、iu的形,可指导学生用字母组成的方法记忆。也可以通过联想,编顺口溜来记忆。iu与ui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别。提醒学生注意:ɑo的声调标在ɑ上,ou的声调标在o上,iu的声调标在u上。标调方法不要求学生掌握,只需要了解,以帮助正确抄写音节。
(二)拼音教学
声母与ɑo、ou、iu的拼音练习,要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自己练习。三拼音练习,要先复习声母与介母、单韵母相拼的三拼音的拼音方法,提醒学生不要漏掉介母。读句子和儿歌中的音节,要指导学生看清带调韵母,准确拼读音节。
(三)认读字词,读句子、儿歌 认字可结合句子、儿歌的教学进行。
句子中出现的音节均是学生学过的,因此,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要
注意读准翘舌音“吃”、平舌音“草”、鼻音“牛”。可以让学生在图中找到四种动物,引发学生回忆平时对动物进食的印象,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在读句子的过程中,认识“小、爱、吃、鱼、和、牛、草”七个汉字。
儿歌中有一个要认识的字“好”,可在读儿歌之后再提出来认识。本课要认的字较多,要注意采用多种方法复现、巩固。复习的方法要活泼有趣,还要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记字方法。
(四)扩展活动
1.自制ɑo、ou、iu的卡片,同桌互相认读。2.比一比,读一读。
cǎo──chǎosōu──shōuniú──liú 3.读一读,再用音节口头组词。bǎolǎodçu tèujiùliú hçugüoqiū 4.读读说说。
小狗ɡǒu爱吃肉rçu。()爱吃鱼。
()和()爱吃()。
5.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爱吃什么,说给大家听。
(五)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三、教学建议
(一)看图说话,认读正音
指导学生看五环旗、藕、游泳图,在学生说图意的过程中,教师提示ɑo、ou、iu的发音并正音,学习ɑo、ou、iu的四声。
(二)拼读练习,重点突破
拼读两拼音节,平、翘舌音对比读。
重点突破三拼音的拼读方法。复习已掌握的声母与介母、单韵母相拼的三拼音的拼音方法,再引导学生学习声母与介母、复韵母相拼的三拼音。
(三)语境识字,巩固拼音
读句子认字,采用反复见面的方法来整体识记。可分以下几步进行:
1.看图说说图上有哪些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在挂图的相应事物旁加上识字卡片:“马、牛、鱼、草”,让学生读一读。
2.读句子。学生自己读,全班交流读,教师指导读好句子。3.画出句子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它。
4.交流课外识字途径。先由学生说自己认识了哪个字,是怎么认识的,如,某同学名字中有“爱”这个字,草坪边的木牌上有“草”字,妈妈教过等。
5.巩固认读。通过朗读句子和儿歌,巩固汉语拼音,并在语言环境中,认识“小、爱、吃、鱼、和、牛、草、好”八个汉字。
四、教学设计举例
ɑo、ou、iu的发音方法先发ɑ,比单念ɑ时舌位靠后,要发得长而响亮,接着舌头逐渐抬高,口形收拢、变圆,发出近似u的音,要轻短。发ou时,先发o的音,接着嘴唇逐渐收拢,发出u的音,o念得长而响亮,u念得轻短模糊。iu是i和ou的结合,它是《汉语拼音方案》中iou的省写式。发iu时,32
先发i,然后逐渐把声音过渡到u。u要比单韵母u的口形开一些,舌位低一些,u的响度比i大。iu不能自成音节,必须和声母相拼组成音节。ɑo、ou可以自成音节,直接给汉字注音。
标调方法如果韵母不是单韵母,调号要标在韵母中的主要母音(开口度最大、发音最响亮的母音)上。标调歌:“有ɑ别放过,没ɑ找o、e,i、u并列标在后,单个韵母不用说。”
五、资料袋 ɑo、ou、iu的发音方法 先发ɑ,比单念ɑ时舌位靠后,要发得长而响亮,接着舌头逐渐抬高,口形收拢、变圆,发出近似u的音,要轻短。发ou时,先发o的音,接着嘴唇逐渐收拢,发出u的音,o念得长而响亮,u念得轻短模糊。iu是i和ou的结合,它是《汉语拼音方案》中iou的省写式。发iu时,先发i,然后逐渐把声音过渡到u。u要比单韵母u的口形开一些,舌位低一些,u的响度比i大。iu不能自成音节,必须和声母相拼组成音节。ɑo、ou可以自成音节,直接给汉字注音。
标调方法 如果韵母不是单韵母,调号要标在韵母中的主要母音(开口度最大、发音最响亮的母音)上。标调歌:“有ɑ别放过,没ɑ找o、e,i、u并列标在后,单个韵母不用说。”
11.ie ûe er
一、教材简说
本课有五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复韵母ie、ûe,特殊韵母er。随之出现的是整体认读音节ye、yue及er的四声。特殊韵母er可以单独为汉字注音,不与任何声母相拼。每个韵母均配有一幅插图,分别为椰树、月亮、耳朵,用以提示字母的读音。
第二部分是声母与ûe的拼音练习。j、q、x与ûe相拼时,û上两点省略,变成jue、que、xue。
第三部分是看图拼读音节词语。一幅图中,有四个音节词语,含有韵母ie、ûe、er。
第四部分是看图借助汉语拼音读句子。句子表述了图意,启发学生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句子中有四个要认识的字。
第五部分是一首儿歌,配有图画。儿歌中有要认识的四个汉字。
ie、ûe、er的发音、声母与ûe组成音节的拼读以及认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er的发音是难点。
二、学习目标
1.学会复韵母ie、ûe,学会特殊韵母er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学会整体认读音节ye、yue。
2.能正确拼读声母与复韵母ie、ûe组成的音节。
3.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句子,会读儿歌,体会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
三、教学建议
(一)字母教学和整体认读音节教学
复韵母ie、ûe的教学,要把握读音上的难点,注意提示发音要领:先发
i(或û)音,紧接着发ä音,而不是e音。
整体认读音节ye、yue的教学可以与复韵母ie、ûe的教学结合进行,区别比较。ie和ye读音相同,ie是韵母,e前是小i;ye是整体认读音节,e前是大y。ûe和yue读音相同。ûe是韵母,yue是整体认读音节。y和ûe组成音节时,û上两点省写。
整体认读音节ye、yue的四声教学可以通过找同音汉字帮助学习。er的发音,可以借助手势(手伸平,四指上翘,表示卷舌)帮助发音。了解er不能与任何声母相拼,只能单独为汉字注音的特殊性。可以借助口语中的“儿、耳、二”等字音帮助读准er的音。
复韵母ie、ûe、特殊韵母er在书写时,字母间要靠紧一些。
(二)拼音教学
练习拼音时,要注意由易到难。先学习声母n、l与复韵母ûe的拼音。要注意区别鼻音n和边音l。可以扩展练习n、l与ie的拼音。再学习j、q、x与ûe相拼的音节。可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发现拼读的规律:小û见到j、q、x,擦掉眼泪笑嘻嘻。
拼音练习中,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可以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在游戏中拼读,激发学生自主练习拼读的兴趣。
学习看图拼读音节时,可先指导看图,说说:图上有什么?老爷爷在干什么?在说话时引出音节。如,学生说:“老爷爷戴着耳机听音乐。”教师可随机出示音节:þrjÿ。
(三)认读字词,读句子、儿歌
识字教学要结合语言环境随句子、儿歌进行,并尽可能与熟字连成词,通过读词语加深记忆。如,家(大家、画家);河(小河、河水)。
句子中,每个音节都学过,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拼读,要求把句子读正确。学生自读后,可以汇报的形式展示读句子,师生共同评价。
诵读儿歌时,要求结合儿歌的语境帮助识字,同时巩固复现的复韵母和学过的音节。
儿歌中共有四个要认识的字:“月儿”的“儿”:“儿”的读音和“子”一样,单独出现或在词头读“ãr”,如,儿童、儿女;在词尾有的读轻声,如,“花儿、鱼儿、月儿”。“大河”的“河”、“学校”的“校”,可以用扩词的方式,丰富学生的词汇。此外,还有一个“入”字。
(四)扩展活动
1.比一比,读一读。
ei-ieei-erie-ûe 2.选合适的字,画“”。飞(机、鸡)(河、和)水 小(鸡、机)(和、河)好
(五)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看图说话,认读正音
如,教学复韵母ie。出示椰树图,让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若学生不能正确回答,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是椰树。
学生说话过程中,教师随机正音,并出示复韵母ie。教师示范读音,学生34
模仿。注意提示发音要领:先发i音,紧接着发ä音,而不是e音。
出示ye。学生认读,与ie比较学习。
出示ye的四声,学生认读。找相对应的汉字。
(二)重点指导特殊韵母
1.游戏导入:比一比,谁最灵。
教师说“眼睛、鼻子、眉毛、额头、耳朵”,学生用手指点,看谁的动作又快又正确。最后点到耳朵,告诉学生耳朵的“耳”的第一声就是er的读音。教师示范读音,学生模仿,配以手势。
2.告诉学生er不能与任何声母相拼,只能单独为汉字注音。3.读准er的四声。er有哪些汉字朋友呢?(儿童的“儿”、月儿的“儿”、而且的“而”、一二一的“二”、鱼饵的“饵”)
(三)拼读练习,游戏激趣 出示课件: 二人小组学习。先两人分工,分别扮演声母和韵母,看课件说:我是声母n,我是韵母ûe,拉起手来就是音节nûe;再小组汇报表演;最后教师指名学生上台表演拼读游戏。
出示课件:
二人小组学习。先练习拼音,再自荐展示学习成果。出示课件:
四人小组学习。先找一找拼读规律:小û见到j、q、x,擦掉眼泪笑嘻嘻;再练习拼读;最后汇报学习情况。
(四)出示课件:课本插图 探究图意:图上有什么?老爷爷在干什么?学生练习说话。在说话时引出音节。练习拼读音节词语。
(五)语境识字,巩固拼音
通过朗读句子和儿歌,巩固新学的字母和音节,并在语言环境中认识“家、飞、机、有、儿、河、入、校”八个汉字。
五、资料袋
复韵母ie、ûe、特殊韵母er的发音方法发ie时,由发i开始,接着发ä,口腔半开,中间气不断。ie中的e读音与单念的e不同,这里的e念ä,口半开,嘴角展开,舌尖抵住下齿背,舌头靠前,嗓子用力。发ûe时,由û开始然后向ä滑动,口形由合到半开,中间气不断。这里e也念ä。发er时,e表示发音时舌头的位置,r表示卷舌动作。在发出单韵母e的同时,把舌头卷起来对着硬腭,就成了er。
儿歌两首 月亮
天上有个月亮,水中有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中,水中的月亮在天上。月儿
圆圆月,弯弯月,月儿有圆又有缺。我爱圆圆月,我爱弯弯月,圆圆弯弯都是月。
复习三
一、教材简说
本次复习包括四项内容。一是比较形近韵母。二是拼读音节,并恰当地和图连起来。三是认读词语。四是读儿歌并动手拼一拼。
二、教学建议
(一)复习指导
1.第一题,先用卡片认读五个复韵母和er。再让学生自己读读图中每个动物举着的标牌上的两个字母,教师可用四个单韵母(i、e、u、r)卡片变化组合成复韵母和er,检查认读情况。读中让学生体会口形随字母的先后而变化,发出不同韵母的读音。
2.第二题要求把图和相应的音节正确地连起来。教学时,可先看左右两边图上画的是什么,再拼读音节。注意读好整体认读音节和三拼音节。指导学生在看清图、读准音节的基础上连线。
3.第三题认读词语。是复习巩固识字的练习,也是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训练的一项练习。学生自读前,老师可提示两点:一是想想哪些字要读轻声,可在字下画个“·”给自己提个醒;二是横着读,说说你发现每一横排的四个词语有什么相同点。
教师检查可分三步:
(1)指名读,回答问题;(2)用卡片开火车轮读;(3)指名给卡片分分“组”。
4.第四题读儿歌,拼图形。准备铁丝做的三个圈圈和三条直线。教学时,可先带着学生读通儿歌,知道三个圈圈和三条直线可以拼出小鸭和小兔。然后让学生观察儿歌下面的图形,再动脑想一想,动手摆一摆,试试用三个圈圈和三条直线还能拼成什么。
(二)扩展活动
1.比一比,看谁会认读。
同桌的两位同学轮流认读卡片上的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互相订正。2.拼拼读读,看谁拼得又准又快。cå weidài shǔyþ tù
jiǔ càidçu jiǎoqiã zi 3.用下面的字组成词,再读一读。花读画骑吃爱草书马校衣车服河
可用生字卡片摆,也可以把字印在一张练习纸上,发给学生动笔连一连。
(三)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12.ɑn en in un ûn
一、教材简说
本课有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五个前鼻韵母ɑn、en、in、un、ûn和三个整体认读音节yuɑn、yin、yun,配有图画。第一幅图是天安门,用“安”提示ɑn的音。第二幅图是圆圈,用“圆”提示yuɑn的音。第三幅图是一个人在摁门铃,用“摁”提示en的音。第四幅图是小兔在树阴下乘凉,用“阴”提示in和yin的音。第五幅图是蚊子,用“蚊”提示un的音。第六幅图是白云,用“云”36
提示ûn和yun的音。
第二部分是拼音练习。包括两项内容:(1)声母与ɑn、en、in、un、ûn的拼音,巩固新学的韵母,复习j、q、x跟û组成音节省写û上两点的规则。(2)看图读音节词语,培养学生认识事物、准确拼音的能力。
第三部分是看图借助汉语拼音认字读韵文。配有一幅山区田园图,图画表现了韵文的意思。韵文中有许多含前鼻韵母的音节,还有要认的五个生字。
第四部分是儿歌,配有图画。儿歌中有多个含前鼻韵母的音节。随儿歌学习“半、云、她”三个字。
前鼻韵母的发音、整体认读音节的识记、声母和前鼻韵母组成音节的拼读以及认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三拼音节的拼读是难点。
二、学习目标
1.学会前鼻韵母ɑn、en、in、un、ûn,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学会整体认读音节yuɑn、yin、yun。
2.学习声母与前鼻韵母组成的音节,能正确拼读。读准三拼音节,复习û上两点省写规则。
3.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韵文,了解看图时的方位顺序。看图读儿歌。
三、教学建议
(一)字母教学和整体认读音节教学
教学时,要着重指导前鼻韵母ɑn、en、in、un、ûn的发音方法,注意提示发音要领。可以从图入手,借助图学习它们的发音。教师示范,学生观察、模仿,反复练习。也可先引导学生比较五个前鼻韵母的组成,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它们都是由一个单韵母和前鼻尾音-n组成的)。教师再边示范边讲解-n的发音部位和方法,然后让学生用连读法试读,师生共同总结发音要领。
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uɑn可借助图画进行。这个音节较长,可以用分解音节的方法(yuɑn由yu和ɑn组成),帮助学生记忆它的形,但注意不要拼读,要整体认记。
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in、yun,可以同前鼻韵母in、ûn进行比较,以加强记忆:(1)yin和in、yun和ûn读音相同,可借助in、ûn读准整体认读音节yin、yun。(2)字形相近。整体认读音节yin、yun前面都有大y,in、ûn前面没有大y。yun中û的两点省掉了。(3)用法不同。整体认读音节是独立的音节,不再和其他声母组成新的音节;鼻韵母in、ûn不能自成音节,必须和声母一起组成音节。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in、yun,可以让学生在五个前鼻韵母中找找它们的“孪生兄弟”,说说为什么,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识记yin、yun。
(二)拼音教学
学生已有一定的拼音基础,声母与前鼻韵母的拼音,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练习。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实践,最后,教师以反馈矫正的形式,进行指导。要注意复习j、q、x与û拼读省写û上两点的规则。
看图读音节,可借助图画或实物拼读音节,着重指导读准音节zhuàn、diǎn、xiþ、qiün,其他音节可让学生自己拼读。
(三)认读字词,读韵文、儿歌
识字教学时要发挥图画的提示作用,从图入手,把字的认识与事物、画面、韵文结合起来。让学生看看“山、田”和图中的山、田像不像,体会象形字的特
点;让学生举举左手、右手,再来指指图上哪边是左,哪边是右,知道韵文是从左说到右的;教师提示如果果园很大,也可以说一片果园。认读生字注意读准翘舌音“山”、平舌音“左”。
韵文中的音节学生都会拼读,要鼓励学生借助拼音把韵文读通顺。可以用展示读韵文的方法,检查学生自学效果。
诵读儿歌时,特别要注意体会这首儿歌的韵律美。句尾都压“ɑn”韵。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辨认“她—他”:读音相同,左边部分不同。教师可告诉学生“他”左边是单人旁,用于指男的;“她”左边是女字旁,用于指女的。再看登山图,指指谁用“他”,谁用“她”,说说为什么。
(四)扩展活动
1.比一比,读一读,看谁分得清。
ɑi—ɑn—ɑo ou—un—ûn en—ei—er 2.读下面的带调韵母。
ün án ǎn àn ýn ãn þn ân ÿn æn ǐn ån ūn ún ǔn ùn 3.拼一拼,读一读。
yànzi dà suàn xuþ rãn hǎitún hǎi jūn sýn læn
lúnchuán zhuàn yǐ
4.用“山、田、半、云”分别说词,看谁说得多。也可做组词夺冠游戏。即谁能组出别人没说过的最后一个词,谁就是冠军。
5.读一读。
左—在山—出他—她有—右
(五)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3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观察五个前鼻韵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找到规律后,教师示范、讲解发音部位和方法,然后学生练习发音,教师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二)教学整体认读音节,让学生从前鼻韵母中找出与整体认读音节形相似的字母,推想整体认读音节的读音。再与前鼻韵母比较学习。
(三)进行多种形式的拼音练习。如,看分解示意图拼读、看音节卡片拼读、拼读音节词语。
(四)看图引入韵文学习。在看图说图意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拼读韵文并读通顺。结合看图学习汉字“山、田、左、片、右”。
(五)诵读儿歌,体会儿歌的韵律美,认识汉字“半、云、她”。
五、资料袋
鼻韵母 是鼻音作韵尾的韵母,由主要母音和鼻尾音组成。普通话的鼻尾音只有两个:-n和-ng。前鼻韵母的鼻尾音是-n。发-n时,要用舌尖抵住上牙床(上齿龈),软腭下垂,让气流从鼻腔透出。
儿歌 自立歌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
小路
小路弯弯,像根扁担,一头挑着村庄,一头挑着大山。
13.ɑng eng ing ong
一、教材简说
本课有五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后鼻韵母ɑng、eng、ing、ong和整体认读音节ying,配有图画和表明图意的音节。第一幅图是山羊,图下是“羊”的读音,借yáng分析出ɑng的音。第二幅图是台灯,图下是“灯”的读音,借dýng分析出eng的音。第三幅图是老鹰,图下是“鹰”的读音,提示yÿng和ing的音。第四幅图是钟,图下是“钟”的读音,借zhōng分析出ong的音。
第二部分是声母和后鼻韵母的拼音练习,包括两拼与三拼的音节。第三部分是音节词语tàiyáng的书写格式。
第四部分是一篇由四个句子组成的短文,讲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用计算机画画。随短文认六个生字。短文没有配图,让学生借助音节练习阅读,体会学好拼音的成功感受。
第五部分是一首儿歌,配有彩虹图,随儿歌认三个生字。后鼻韵母的发音、声母和后鼻韵母组成音节的拼读以及认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eng、ing的发音和三拼音节的拼读是难点。
二、学习目标 1.学会后鼻韵母ɑng、eng、ing、ong和整体认读音节ying,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习声母与ɑng、eng、ing、ong组成的音节,能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音节。
3.认识9个生字,正确朗读短文、儿歌。
三、教学建议
(一)字母教学和整体认读音节教学
教学新课前,可先复习前鼻韵母和部分三拼音节,为学习新课作铺垫。教学ɑng、eng、ing、ong,可从图入手,通过看图引出图下的音节,再分析音节,教学后鼻韵母。要着重指导后鼻韵母的发音方法,教师示范,学生观察、模仿,反复练习。还可引导学生运用前鼻韵母连读的发音方法,进行试读:(1)比较四个后鼻韵母的组成(它们都是由一个单韵母和后鼻尾音-ng组成的);(2)学会-ng的发音(舌根抬起,抵住软腭,鼻子出气);(3)用连读的方法练习发ɑng、eng、ing、ong的音。
掌握后鼻韵母以后,可将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进行对照、比较:ɑn—ɑng,en—eng,in—ing,以区别并进一步掌握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
整体认读音节ying可以和后鼻韵母ing对比识记。
(二)拼音教学
本课的拼音练习没有呈现拼读过程,直接出现了音节,这种编排形式不是要求直呼音节。教学时,应尽量让学生自己拼读音节,教师适当指导。三拼音节的练习,可先复习三拼连读的方法,再让学生自己拼读,教师注意对有困难的同学进行辅导。
(三)书写指导
在读准音、记住形的基础上练习书写音节词语。注意: 1.每个音节的字母要靠拢;
2.看一个音节写一个音节,不要看一个字母写一个字母; 3.根据前面学过的格式写正确。
(四)认读字词,读短文、儿歌
识字教学可以在学生学习短文、儿歌的过程中进行。学到本课,学生已认识了全部的拼音字母。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试读短文和儿歌。试读时,能认识的字尽量不依赖拼音,不认识的请拼音“帮助”。儿歌中几个红色音节为本课新内容,可提出来先行拼读。短文第一句为长句,要指导学生读通顺。
认读生字时要提醒学生,整体认读音节的字“雨、师”要直接带调读出,不要拼读;三拼音节的字“朵、条、天、桥”拼读时不能把介母漏掉。
短文的内容与儿歌有一定联系。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红花、白鹅、彩虹的美丽。
认记生字是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汉字。还要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以便互相学习,受到启发。
(五)扩展活动
1.看谁听得清,找得对,读得准。
黑板上贴着五个前鼻韵母和四个后鼻韵母的卡片,老师或一名同学读其中的一个韵母,请一名同学上台摘下它,并带领全班同学读一遍。
2.比一比,说说每组字母有什么不同。ɑn—ɑng en—eng in—ing 3.看谁拼得又快又对。
dà xiàng büng máng xån fýng fýng zheng
xÿngxing
diàndýng bÿng xiüng yæng huǒ chèng 4.读一读。
老师老家白鹅天鹅花朵一朵花下雨雨衣大桥天桥一条河一条鱼
(六)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3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片断:教学后鼻韵母
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卡片“开火车”认读单韵母ɑ、e、i、o,强调口形正确。(2)复习前鼻韵母ɑn、en、in,强调他们都有一个“n”。
(3)引出ɑng、eng、ing、ong,找出规律,采用比较类推法进行试读。
2.看图说话,随机正音。3.对比发音,巩固校正。
指导学生对比读:ɑn—ɑngen—engin—ing 与前鼻韵母比较发音的不同,并进行四声练习。
五、资料袋
ɑng、eng、ing、ong的发音方法发ɑng时,先发ɑ,然后舌根高抬顶住软腭,气流从鼻腔出来。发eng时,先发e,紧接着舌根后缩,抵住40
软腭,气流从鼻腔出来。发ing时,先发i,舌尖向下,舌头向后缩,舌根抬起并抵住软腭,气流从鼻腔出来。发ong时,先发o,紧接着舌头后缩,舌根向软腭靠拢,气流从鼻腔出来。
谜语
多彩绳子颜色鲜,雨后弯弯挂蓝天,要问绳子有多长,这山搭到那山前。
复习四
一、教材简说
本次复习有七项内容。
一是按声母的顺序连线组成动物图形,通过有趣的练习形式复习声母。二是看图读拼音,把图上的动物恰当地和音节连起来。共有六种动物:丹顶鹤、狮子、孔雀、大熊猫、长颈鹿、老虎。
三是读音节词语:手绢、雨伞、望远镜、草帽、跳棋、面包、水壶、饼干、水果。再将自己秋游时想带的物品的音节词语涂上颜色。
四是看图讲故事。图中有音节提示,图意是:小兔要过独木桥去学校,正遇上河对岸猴伯伯带着小猴也要过桥。它们怎样过桥?让学生发挥想象把故事讲完。这是一项观察、思维、表达的综合训练。
五是巩固已认识的字。这些词只要求学生会读,不要求书写。
六是读儿歌,背儿歌。目的是在阅读中巩固汉语拼音,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注意想象。
七是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的系统复习。字母分类按顺序排列,以帮助学生区别和记忆。
二、教学建议
(一)复习指导
1.第一题,先用卡片认读23个声母,再读一读复习二中的按顺序排列的声母,最后讲清连图方法:从b开始按声母顺序连线。学生先用铅笔试连,再相互交流,看看连成了什么图形。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第二题,可先让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画了哪些动物,再拼拼中间的音节,然后做“给动物挂牌”的游戏,找出每个动物名称的音节,把它们连起来。
3.第三题是联系学生生活复习音节。应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按以下步骤加以指导:(1)正确拼读音节,知道每个词表示什么物品;(2)读题目要求,挑选“物品”,并涂上颜色;(3)学生完成后再全班交流。
4.第四题,讲故事前先要指导学生拼读音节,仔细看图,弄清图意。抓住三个要点:(1)独木桥很窄,只容一人通过;(2)小兔去学校、猴子摘桃子都要过独木桥;(3)启发学生想:它们会怎样过桥?是猴让兔先过,还是兔让猴先过?鼓励学生加上自己的想象把故事说完整,说得有趣些。
5.第五题认读由熟字组成的词。要先让学生自己读,在自读的基础上用卡片交流读,齐读。
6.第六题读儿歌。教学可分三步进行:(1)借助拼音读通儿歌;(2)看图指出“红色的蝴蝶”“黄色的小鸟”,体会秋天的美好;(3)指导朗读、背诵。背诵可采用问答式引读,如,红色的蝴蝶、黄色的小鸟在干什么?是蝴蝶、小鸟吗?秋叶飘飘像什么?教师问,学生以读代答,或一个学生问,大家以读代
答,反复多次,学生就自然能够背诵了。
7.第七题,系统复习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23个声母除了读熟以外,要着重指导区别形近字母b—d、p—q、f—t、m—n和音近字母n—l、z—zh、c—ch、s—sh。
24个韵母可分组读。单韵母6个,复韵母9个(包括特殊韵母er),前鼻韵母5个,后鼻韵母4个。重点复习复韵母和鼻韵母的读法。
16个整体认读音节也可以分类读,以帮助学生整体识记。跟声母zh、ch、sh、r、z、c、s读音相近,其后加i的有7个;跟韵母读音相同,用大y带头的有8个;还有一个wu。后9个音节还可以这样分类读:yi、yin、ying,yu、yue、yun、yuɑn,ye、wu。
(二)扩展活动
1.做游戏“找朋友”。
用粉笔在地上画一个大圆圈。一部分同学举起声母卡片,在圈内;一部分同学举韵母卡片,在圈外。大家一起跳找朋友的舞蹈,圈内的同学找圈外的同学做朋友。跳完一曲,看看两个人拿的声母和韵母组成什么音节,然后一起拼读两遍。若两个人拿的声母和韵母不能组成音节,说明朋友找错了。
2.自制拼音卡片,进行系统复习。3.拼读下面的音节。
jÿnyúqÿngtængdiànshàntáidýnggōngchǎng nèngcūndiànyǐngyuàn 4.把过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5.创设拼音化环境。把教室布置成“拼音世界”,让教室会说话:为每个孩子做一块姓名牌,给汉字注上拼音,挂在墙上,让孩子们用拼音介绍自己的名字并认识同伴。给教室用品标上拼音名字;使用拼音化的课表;鼓励学生给家里的家具、电器贴上拼音标签„„
6.采取多种方式,特别是在语言环境中,复习巩固课内认识的70个生字。
(三)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3课时。
1.一去二三里
一、教材简说
课文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景: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
本课有两幅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本课教学重点是认字和写字,难点是分辨“八”和“入”。
二、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3个字。认识笔画“”。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本课是以童谣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表示数字的汉字,建议把识字和看图、朗读童谣结合起来,和数学课中数的认识结合起来。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识字,在读中理解。
1.识字。
(1)生字的呈现可以通过听、读童谣,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童谣中有一至十表示数字的汉字)。十个汉字可以逐步呈现,也可以在看插图二练习说话时一起呈现。再让学生从生字条中找出另外两个要认的字“去、里”,借助课文中的拼音说说这两个字念什么,教师随机呈现生字。
(2)生字的识记,可以按以下几步进行。
①引导学生看拼音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认一认,读一读。②利用插图二,借助小朋友运动服上的阿拉伯数字,认读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③用生字卡片认读。本课生字中,“四”和“三”的声母是平舌音,“十”的声母是翘舌音。教学重点是读准“四”和“十”。
④在认读生字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采用形象、有趣的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如,“八”和“入”字形相似,可让学生想想它们的不同点(“入”字分开就是“八”)。
⑤认读“去、里”,用组词、说话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字义。(3)识字的巩固方法要有趣味性,以下方法供参考。①用“开火车”读的方式,巩固和检查生字的识记情况。②同学之间相互认读卡片,做摆词语游戏(同桌用以前认过的字卡和本课的生字卡片摆词语)。
③利用插图二做“找朋友”的游戏。让十个学生戴着头饰或手拿数字卡片站在台上,先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座位上持有相应汉字卡片的同学应答着跑上台:“你的朋友在这里。”全班一起跟读。
④看图填空。出示简笔画,让学生选择生字卡片填空。如,画四条鱼、五朵花„„,让学生挑选相应的汉字(四、五„„)贴在图画旁边。
2.写字。
这是学生首次学写汉字。写字前要让学生知道田字格的作用是帮助把字写端正,写匀称。要让学生认识田字格的横中线、竖中线和各小格。可以用拍手歌帮助认记:“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写字教学要注意写字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动笔前先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注意不同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本课要学写的三个字只含基本笔画“横”,要让学生认识这个笔画并学会书写。
“一”只有一笔。横的写法从左到右,起笔时稍重,收笔时向右稍按一下。写在横中线上,字要居中。
“二”两横上短下长,先写上横后写下横。上横写在上半格,下横写在下半格。字要居中。
“三”有三横,第三横长。要从上到下书写,横与横之间距离要匀称。第二横在横中线上。
结合书写“二”、“三”两个字,让学生了解“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
(二)朗读感悟
本课这首童谣,琅琅上口,充满儿童情趣。朗读指导中要重视情趣的培养。
1.在初读课文时,允许学生以较慢的速度读,以认读汉字为主。但在认识生字后,教师应强调词语连读。读熟后,可用课件出示图画的不同部分,请学生读相应的语句。
2.本课出现了“里、去、亭台、烟村”等词语。可以利用图画,请学生在插图中找找“亭台、烟村”。解释“里”可举例,让学生大概知道一里有多远。
3.这首童谣排列整齐,具有韵律美。朗读时,句中适当停顿,句末稍稍延长,数词可读得略重些,突出山村虽小,景色却很美。
(三)实践活动
1.在我们周围找找本课的生字。如,教室内的课程表,教室门上的班级标牌,家里的日历、门牌、报纸,提高学生主动识字的积极性。
2.读儿歌。(练时注音)
一头牛,两匹马,三条鱼,四只鸭,五本书,六枝笔,七棵果树八朵花,九架飞机十辆车,用错量词出笑话。(王晨湖)
(四)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思路:从图入手,在读文中认字。
(一)谈话引入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见了什么?
(二)出示课题
听教师朗读,板书课题,解释“里”。
(三)自读课文
你就是图中的小朋友,我们一起去感受小山村的美丽。大致了解“烟村、亭台”的意思。
(四)自学生字
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先自己读准确,再读给同桌听。
(五)检查自学情况
做找朋友的游戏。重点指导读准“三、四、十”。
(六)指导朗读课文
(七)练习写字
指导学生认识“田字格”。引导学生学会看字的笔顺,发现字的关键笔画。学生写字时,教师巡回指导,相机表扬。
(八)巩固练习
选卡片填空,读儿歌等。
(九)实践活动
课后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地方有这一课的生字。咏雪诗——郑板桥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
2.口耳目
一、教材简说
本课是象形字归类识字。12个字按人体器官、动物、天体和物象、植物分成四类。每个字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汉字演变的大致过程,以便学生理解字义,认识字形,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课后练习“我会连”又举出了四个字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汉字义形结合的特点。本课学写的三个生字中出现了“竖、撇、捺”三种新笔画。
本课教学重点是识记12个生字,会写3个字。“目”和“木”字音相同,容易混淆,注意区分。
二、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3个字。认识“、、”3种笔画。2.感悟汉字的形象性,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生字结构比较简单,又是义形结合的象形字,学生容易理解和识记。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字形和字义之间的联系,在辨认字形中了解字义,结合字义了解、识记字形。
(1)本课生字中,“竹”和“日”声母是翘舌音;“羊”韵母是后鼻音。“竹”字不容易读准,要重点指导。
(2)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理解字义,识记字形。“口、目、日、月、火”这五个汉字结构简单,字义与生活联系密切,有的学生学前已认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些字,还可以让会认的同学教大家认读。“目”和“禾”较少单用,“目”就是眼睛,“禾”是谷类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的幼苗,也用来指整株水稻。
(3)依据象形字的特点,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发现汉字与图画的关系。可以告诉学生,古人根据物体的形状画图,这些图就是最早的文字。有一些汉字,就是从图变化而来的。
(4)巩固识字。可采用以下方法: ①同桌相互认读。
②将汉字、象形字、图画分成三组,请学生“连连说说”,看谁说得正确。③游戏。学生有的拿生字,有的拿对应的象形字,有的拿图片,找到相对应的朋友。
④区分“目”和“木”的字义。可出一些常用词语让学生读一读,如,目光ɡuünɡ、节jiã目、木马、树shù木,让学生结合熟悉的事物感知字的意思。
2.写字。
(1)要让学生认识“竖、撇、捺”三种笔画,知道“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两条笔顺规则。可先用卡片认识笔画并指导写法。
竖,从上到下要写直。
撇,从右上向左下,起笔时重,以后渐轻,收笔时较快,形成尖状。有平撇和竖撇两种,平撇应写得平而短,竖撇先竖后撇,写时注意笔画的连贯。
捺,从左上向右下,起笔较轻,以后渐重,收笔前更重,稍顿后向右轻轻提起,形成尖状。
(2)本课要写的三个字,教师在示范时,要一边写一边说笔画,以帮助学生巩固笔画名称,记住笔顺。三个字的写法是:
十:“横”写在横中线上,右面略高些,“竖”写在竖中线上。横笔左右两面相等,竖笔在横上面的部分略短,下面的部分略长。
木:“横”短“竖”长。“撇”、“捺”起笔应相接于“竖”,左右对称展开,收笔应高于“竖”的收笔。
禾:第一笔为平撇,应写得平而短,在竖中线上。下部与“木”的写法相同。
(二)课后练习
可用投影片或课件出示“我会连”中的图画、象形字和汉字。然后让学生口述或动手操作试着连一连,再说说这样连的理由。
(三)实践活动
在你认识的汉字中找找哪些字和它所表示的实物很相像。如,水、山、田„„
(四)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3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片断:联系生活,自主识字 1.尝试认字。
(1)出示生字,请学生找出已经认识的生字,并说说是怎么认识的。(2)圈出认识的字读一读。(3)同桌互教互读。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教师出示12个生字,请学生看拼音读一读。(2)请一个学生带领大家读。(3)教师点拨:“竹”是翘舌音。(4)齐读、“开火车”读。3.交流识字方法。
先小组交流,再选出代表在班上交流。
五、资料袋
几个象形字的由来
口:本指人吃东西和说话的器官。古时候“口”与“嘴”义不同,“口”指人口;“嘴”指“鸟嘴”,也泛指鸟兽之口。后来“口”和“嘴”成为同义词,指人或动物用来吃东西和发出声音的器官。
日:像其轮廓,一点表明其为实体。火:像火焰的形状。竹:像竹叶下垂的形状。
3.在家里
一、教材简说
本课有一幅图、一组词语和一篇短文。词语是图中事物的名称,多为家庭陈设和用品。
图画内容是一个三口之家的夜晚,爸爸在看报,妈妈在看电视,“我”让爸爸妈妈吃水果,家庭充满温馨。
本课教学重点是认字和写字。
二、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字,会写4个字。认识笔画“”和偏旁“氵、扌、、日”。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学做尊敬父母的好孩子。
三、教学建议
本课的识字量较大,随着生字的学习还要认识新偏旁。教学时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1)生字的呈现。本课生字可以通过认读带拼音的词语来呈现,也可以在看图说话的基础上随机呈现。
(2)识记生字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①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并将词语贴在对应的摆设或用品旁。②看图认读词语,画出词语中的生字,反复认读。
③借助熟字记生字。如,“报”的右半部分在“服”中见过,“服”左边的“月”变成“扌”,就是“报纸”的“报”;“地、他、她”去掉左半边就是“也”。
结合学习“沙、报、灯、晚”,认识“氵、扌、、日”四个偏旁。
记生字时,要以整体识记为主,不要过细分析字形。还要注意分散难点。可以根据生字的分布,分散在两课时中教学。
(3)教师要设计多种形式复现巩固本课生字。如,用生字卡片做组词游戏(同桌一人组一个,比一比谁组得多);用本课生字口头组词,老师把用熟字组成的词写出来让学生认读;做选字游戏(出示带本课生字的词语或句子,生字处为括号,让学生选生字,口头填空)。
2.写字。
可让学生自己先看范字,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试着描一描。教师要提示学生按笔顺书写。重点指导“下、个”两个字。
下:认识笔画“点”。这里的“点”起笔轻,落笔重,与竖相连,居横中线上。
个:撇的起笔高,捺的起笔低一点儿,两笔相接,开口度大。竖居中,不与“人”连接。
(二)朗读感悟
1.短文中的三句话较长。朗读时要提示学生按照标点停顿,还要读好句中停顿。
2.指导朗读“爸爸妈妈笑了,我也笑了。”可让学生感悟爸爸妈妈和“我”当时的心情:爸爸妈妈看到“我”这样懂事,心里很高兴;“我”觉得自己能为爸爸妈妈做点儿事,心里也很高兴。
(三)课后练习
课后的“说一说”是学习内容的扩展。图画在短文内容的基础上拓宽了说的范围。教学中可用图画指导说话,让学生说说:这些事你做过吗?除了这些事还做过哪些事?如,洗碗、洗袜子、倒垃圾。也可以选一件事说具体些,如,“我喜欢读故事书,放学一到家,就坐在椅子上看书。有时还把书里的故事讲给邻居家的妹妹听。”要激发学生爱说敢说,只要把意思说清楚就行。要鼓励学生在家里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
(四)实践活动
1.课前活动。
看看自己家有哪些家具、家用电器和其他用品。说说它们的名称。2.课后活动。
为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体会做事的快乐。
(五)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3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学习词语,认生字
1.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家里有哪些东西?你能叫出它们的名称吗?在图中的物品旁贴上相应的词语。
2.读词语,认读词语中的八个生字。
3.找一找,生字中哪些字的一部分你见过?用熟字换一换、减一减、部件拼一拼的方法识记“报、也、台”。
4.其余的生字你能用什么办法记住?
(二)学习短文
1.看图说说:图上画着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 2.看看课文是怎么说的。朗读课文。
3.你喜欢图中的小朋友吗?你在家也是这么做的吗? 4.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记住文中的生字,教师适当指点。
(三)巩固练习
1.看图选词语卡片。
2.分组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四)指导写字
(五)扩展练习
说说你在家里做些什么。
五、资料袋 敲门
我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总想爸爸妈妈来敲门; 我和爸爸在家的时候,总想妈妈来敲门; 我和妈妈在家的时候,总想爸爸来敲门;
我们全家都在家的时候,来敲门的一定是客人。
4.操场上
一、教材简说
本课以体育活动为主题,由一幅图、六个词语和一首儿歌组成。词语都是体育活动的名称,其中第一行的活动以手为主,词语中的动词都带提手旁;第二行的活动以脚为主,动词都带足字旁。儿歌描绘了下课后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的情景,告诉小朋友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壮。
二、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字,会写4个字。认识“、口、讠、亻”4个偏旁。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有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1)教学本课,最好在熟读词语、儿歌之后呈现生字。可以先根据插图看图说图意,出现词语。在读准词语的基础上,认读生字。本课生字中,“真、身”是翘舌音,“足”是平舌音,“跳、响”是三拼音,教学时要重点指导。
(2)随生字教学,认识“、口、讠、亻”四个偏旁。根据词语排列的特点,可按偏旁归类认识词语中的生字,其余生字随课文学习。如,学“打、拔、拍”,先做动作理解字义,复习“扌”,再识记这几个字。用同样的方法学偏旁“”,识记“跳、跑”和“跳高、跑步”。
认儿歌中的生字,可以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儿歌,画出本课要学的五个生字,再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记忆生字。如,“课”字可以利用学过的“果”字,用加偏旁的办法记;“体”可以联系学生每天接触的课程表中的“体育”来识记。
(3)要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复现本课的生字,让生字多次跟学生见面,使所认的字得到巩固。也可以根据生字特点,师生合作编谜语或儿歌帮助识记。如,“高”:一点一横长,“口”字摆中央,下面开扇门,门里张着嘴。自编的内容语句不一定非常妥帖,能帮助学生认记生字,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行。
偏旁随生字认识后要进行归类,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带“亻、讠”的字,以新带旧,逐步扩展。
2.写字。
本课要求写的四个字可以归为两类。“八”和“入”笔画相同,而且都是撇低捺高,但“八”两笔分开,“入”两笔连接。“大”和“天”相差一笔,起笔位置不同。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观察能力相对较弱,教师要当堂示范,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二)朗读感悟
本课的儿歌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师可用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试读,在自己练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展示读。如,选择自己会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找个小伙伴,一起把儿歌读给同学听。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参加体育活动时快乐的感受。
(三)课后练习
“读读画画”是为了巩固生字,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要让学生自主完成。涂颜色,可涂一种,也可根据自己的喜爱涂上不同的颜色。同学之间交流自己喜爱的活动时,也可以说其他的体育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字义和偏旁的关系,如,本题第一行足字旁的字,字义与脚有关;第二行提手旁的字,字义与手有关。
(四)实践活动
课后收集有关体育运动项目的标志,试着认认分别是什么运动,并和家长一起将运动的名称写在标志下面。教师可将体育运动项目标志做成一大张图画,贴在教室的墙上,既可以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又可以宣传2008年北京奥运会。
(五)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启发谈话
你知道哪些体育活动?(根据回答出示课文中部分词语。)看图,说说课间或课后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在图上找出学生没说到的项目,49
出示相关词语。)
(二)自读词语和儿歌
1.要求读准字音,画出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2.一边读词语,一边可以做动作。
(三)学习词语中的生字
1.认读词语中的九个生字,认识“足字旁”。2.小组交流记字方法,探究词语排列规律。3.用“打、拔、拍、跳、跑”口头组词。
(四)学习儿歌中的生字
1.朗读儿歌。自学儿歌中的五个生字。
2.检查生字学习情况,随机点拨,随生字认识“口、亻、讠”三个偏旁。3.指导朗读。鼓励背诵。
(五)指导写字
(六)扩展活动
完成课后“读读画画”。
奥林匹克运动分为夏季运动会和冬委运动会。奥运会的夏季运动项目主要有田径、游泳、体操、赛艇、自行车、拳击、击剑、射箭、射击、举重、球类(排球、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手球、棒球、垒球、网球、曲棍球)等。奥运会的冬季运动项目主要有:滑冰、滑雪、冰球等。2008年奥运会将在中国北京举行。
语文园地一
一、教材简说
这个语文园地有7项内容,分别是巩固汉语拼音、认识反义词、复习要求认识的字、复习和拓展词语、读句说句、认读姓氏字和背诵古诗。
二、教学建议
第一项“我会写”,要求找一找声母、韵母,分别抄写下来。一列长长的火车上有23个拼音字母,让学生分别找出声母和韵母。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读读声母表、韵母表,再讨论讨论怎样找才不会漏掉?如,边找边给其中一类(如声母)做上记号,没有记号的就是另一类,然后分别抄写。抄完后要求学生进行检查,读一读抄写的声母和韵母,数一数抄写的声母和韵母总数是不是23个。
第二项“我会连”,是认识反义词的练习。题中有四对词,有一对已用线连上。启发学生想想为什么把“出”和“入”连起来?可以告诉学生这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再让学生找出其他意思相反的词连起来,然后全班交流。
第三项“我会读”,题中将学过的24个字词分类排列,既巩固识字又渗透了思维训练,读起来也顺口。可采用同桌互读、“开火车”轮读等方法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师要重视抽查与个别辅导。
第四项“我会连”,是把认字学词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这六个词语,“电话”已在第三课学过,其余五个都是用熟字组成的新词,但这些事物学生都熟悉。可让学生自己先读一读,试着连一连,然后同桌互相检查。
第五项“读读说说”,是让学生了解一种基本句型,会说完整的句子。两个例句都是说“谁做什么”,要求学生仿照例句把句子补充完整。可先让学生读句子,在读中建立完整句子的概念。说句子时,如果学生说出的是完整的句子,但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