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就业情况
编者按: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一些用人单位纷纷紧缩用工,给大学生就业增加了新的难度。再过一两个月,2009届大学生就要毕业了,据相关部门统计,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突破600万人,加上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大军将高达700万人。在全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压力的大背景下,我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如何?有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开展得如何?最近,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高校多方拓宽就业渠道
4月23日,记者来到湘南学院采访,校招生就业处副处长何丽娟介绍,该校今年的毕业生人数为3290人,目前统计的今年毕业生就业率大概在75%,与往年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相当。在去年12月9日,湘南学院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举办了一场校园招聘会,有100余家单位前来招聘,在这次招聘会上共有五六百名学生与用人单位签约。5月中旬,该校还将举办一场大规模的校园招聘会,何丽娟表示学校将力争提供人平两个就业岗位供学生选择。医学护理和旅游酒店管理两个专业就业情况最为乐观,呈现出供不应求的趋势。
金融危机袭来,沿海地区的电子产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很多工厂都处在停工或半停工状态。湘南学院的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系面对金融危机感受最为深切,今年的就业情况明显比往年困难许多,原因是前往珠三角的电子企业一直是该系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以往部分珠三角的电子企业会在学生毕业前主动到学校来招聘,然而今年与该系联系招工的企业大概只有10家左右,招聘企业萎缩了50%以上。谈到此,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系的总支副书记唐润葆颇显无奈:“今年的就业工作相比往年困难许多,我们主动派老师与企业协商,希望能达成用工意向;全系上下充分调动资源,有些老师甚至动用了个人的人脉关系争取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在就业压力面前,该系考研的数量也有3%~5%的增加。市里千方百计促大学生就业
4月30日,市教育局学生科科长周常清接受采访时说:我市将在最近开一次专题会议,要各部门拿出具体方案,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我市教育部门率先垂范,从自己做起,增加岗位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今年5月,我市将扩招200余名教师,为师范类大学生提供就业渠道。市教育局就业办将《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挂在“郴州市教育信息网”上,并要求市内各高校挂在网上。该办同时将学生求职信息挂在网上,通过发函或打电话的形式积极向市内各大中型企业发布人才信息。
之前,我市在去年12月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月活动”,重点为全市2008和2009届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向每一位登记求职的大学生免费发放有关市委、市政府人才战略和吸引人才各项政策的宣传资料,免费提供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组织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见习,帮
助他们增强求职能力和工作能力。去年11月28日至29日,我市在五岭广场举行盛大的人才招聘会;今年2月21日,在五岭广场举行“2009年郴州市春风送岗位”大型现场招聘会。
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有优惠政策
4月30日,记者从市教育局学生科了解到,为促进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教育部于3月公布了《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国家对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到中小企业就业、应征入伍、参加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家庭困难的大学毕业生将分别给予各种优惠政策。
《公告》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由政府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对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的,给予生活补贴,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项目服务期满并考核合格的,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高职(高专)学生可免试入读成人本科;今后相应的自然减员空岗全部聘用参加项目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
《公告》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由政府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退役后免试入读成人本科;或经过一定考核,入读普通本科;退役后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荣立二等功及以上的,退役后免试推荐入读硕士研究生。《公告》强调,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聘用期满,根据需要可以续聘或到其他岗位就业,就业后工龄与参与项目研究期间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公告》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登记失业并自主创业的,如自筹资金不足,可申请5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大学生就业心态:合适的项目和引导比资金更重要
小谭是湘南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名本科学生,今年6月他将走出校门踏入社会。
与别的同学不一样的是,小谭是属于“不务正业”的学生,虽然他的大学专业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但是他一直喜欢的却是金融方面的知识。从大二开始,小谭就迷上了炒股,“我是我们系唯一一个在大学里开始炒股的人。”出于对金融行业的热爱,小谭决定毕业后要从事证券类工作,今年3月他考取了证券从业资格证(一级),这也为他在此之后的求职打下了基础。“有了证券从业资格证就等于有了去证券公司上班的敲门砖,我投了5份简历去证券公司,现在深圳有几家证券公司已经录取我了,但我还没有决定去哪家公司上班。”
在大学期间小谭做过些小买卖,比如:从福建进鞋到校园里卖,但都不成功。虽然初出茅庐就遭受了挫折,但小谭认为失败让自己认清了今后创业的道路。“我现在找到了工作,但我认为赚钱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积累工作经验和人脉资源。等我踏入社会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再创业会比现在容易些”。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并在资金上予以一定的扶持,可在小谭看来:“合适的项目和引导比资金更重要,比如我想从事电子产业,国家可否为我们提供这个产业今后发展的前景,这样我们在选择创业项目的时候才可以更有的放矢。另外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政策的宣传力度,我们现在只知道国家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但大学生创业具体有什么优惠政策我们还是不知道。”小谭说,缺乏合适项目、创业资金不足、没有实战经验等问题都是大学生创业的障碍,利好政策能否与高校毕业生实现有效对接?这是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
第二篇:关于就业
把时间倒回到三四年前,目光放回高中,我还能想象到自己那时忙碌的生活状态。每天五点多起床,半个小时的吃饭时间,中午还要待在教室自习,而晚上呢,十点半之前通常是回不去的,就像是上了发条的机器,只能向前发力,好像一往无前,无所畏惧。那个时候,特别向往大学的生活。
在幻想里,大学是没有高中这么疲惫的,没有写不完的作业,也没有老师烦人的唠叨,没有高中那么激烈的对比和竞争,没有高中这么紧张无奈的气氛。所以,大学一定是十分美好的,带着这样的幻想,我到了大学,一所不是很出名但是也不至于太差的大学,我的母校。
大一时的事情依旧历历在目,我承认,在大学最初的境况里,我的那根被上紧的发条还没有来得及松懈,每天认真的跑操,学习,到自习。高数课和化学课的时候还会经常和老师交流,虽然是课下的,每天的生活会很充实。也会累,但是不至于像高中那样累的毫无生气,绝望压抑。
我曾以为,大学也就是这个样子了,和高中没有太大的区别,一路走下去,直到毕业。可是,终究还是不一样的。后来,也不知道多久,开始逃课,每天即便去上课了也是拿着手机玩,唯一的目的只是为了不要被点名,或者玩游戏,谈恋爱。这样的变化,始料未及,却又情有可原。我那时想的是,哦,大家不都是这个样子吗?所以,我有什么不可以呢?
当初我报的是环境工程这个专业,是叔叔帮我选的,他说这个专业不错。开学之前,我在网上多次查过这个专业的情况,总是会看到前景不错的评价,但是我不知道这个专业毕业之后究竟能够干什么。后来大学之后,我问了很多人,听到的最多的是,毕业后可以去污水处理厂啊。但,这不是我想要的,我也相信,这是大多数人不想要的。
大三下学期开学之初,老师组织我们去了污水处理厂,那里的环境,那样的氛围,让我觉得这个大学上的是不是就是一个错误呢?我想要的是朝九晚五的白领生活,在繁华的都市里,做一个漂流的梦想者。
好在,也不尽于此。有三分之一的同学选择了考研,在环境工程的这条路上,他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决定。还有一部分的同学选择了考公务员,的确,环境工程覆盖的面确实很广,海关也好,环保局也好,总是离不了环境的。而最后的一部分,如我,我是准备直接就业了。我们专业有一门课叫cad制图,这是一个设计软件,我准备走这条路,做一名设计师。
还有其他的一些同学,有打算去油田的,有去工厂的,或者也有人放弃了。说不上可惜不可惜,在大三的尾巴上,我们总要学会看清一些事,看懂一些人,然后,好好的为自己的以后作决定。在这一点上,能帮助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第三篇:就业
大学生就业论文:试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 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1]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2]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3]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
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4]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5.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
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修池,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2]陈岩松,赵瑞君.大学生就业指导[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3]王潍海,腾玉成,张宏.大学生择业指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89.[4]2004年大学生首选企业调查——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个人择业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现在的年轻一代,实际上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代,注定要承受付出转型代价的一代。他们的上一代,实际上仍然在吃传统体制的旧饭,并未真正的投入到市场竞争中;他们的下一代,将因为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获得很大程度的劳动保障;而他们这一代,将注定在20年后的“白领失业浪潮”中变成中国社会最悲惨的人。这是时代的代价,没有办法的。
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从个人方面来讲,关系到自身的发展成才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从社会方面来讲,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从高等教育本身来讲,关系到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
有人说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不重要,这绝对是极其错误的。它给了广大蒙蒙董董的大学毕业生一个错误的认识,对相当一部分人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大学生就业选择,是对一个人十年内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决策,是极其重要的。那么找怎么样的工作比较好?什么样的行业算好?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好?如何正确的理解当前工资和未来发展?一系列的问题摆在大学生的面前。
中国现阶段职场利益集团划分这才是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知道的大问题。学校的主任不会和你说的,公司招聘时也不会和你说的,因为利益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分到;你父母也不一定会和你说的,因为他们很可能也是糊涂的。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从总量上来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一方面,“用武之地”找不到“英雄”,另一方面,“英雄无用武之地”;一方面,社会各行各业,尤其是生产第一线和艰苦行业,以及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急需大量人才,另一方面人才大量积压,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人才资源浪费严重。
中国的社会处在重要的转型变化中:由计划经济转向“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一是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改革和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二是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其中增加教育投入、改革管理体制、扩大招生规模这三项重大举措,使得整个高等教育战线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新气象。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也出现了一些值得认真研究的新问题。
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1.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对大学生“统招统分”2.从80年代 中期开始“共需见面”逐步向“双向选择”过度。3.从90年代初开始推广“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这是人力资源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使人才分布集中在具有优势的地域和行业。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已逐渐发展成为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级技术实用型人才的主力军,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地位和作用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重视。据有关资料统计:2005年全国独立设置高等职业院校1091所,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427万人。这些数字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1.经济转型期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下岗再就业人员多,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2.高校扩招使人才市场上大学生供给量增大,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仍低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高校毕业生需求仍然短缺。3.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类型特征鲜明、整体走势明朗、社会认可又认证、难度初见缓解、产学途径渐趋畅通、人才市场趋理性、观念得以改变。4.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大学生难在传统的就业领域或岗位就业。<2>就业体制存在障碍。(3)就业率统计和评估方法有待完善。(4)促进大学教育与就业市场协调发展。(5)加强大中小学就业与创业教育。(6)大
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7)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形势依然较为严峻,短期内不会缓解。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则更加严峻,据教育部统计: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338万人,截至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2.6%,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1.9%,本科生为81.7%,高职高专为62.1%。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依旧严峻,有待进一步改善。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知识、人才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动力。2.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主成。3.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教育目标的明确导向、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办学体制的灵活性、教学考评的技术技能。4.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还落后于经济发展;转变观念,改变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状况;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旺盛。
第四篇:就业参考
就业指导:如何搜集和利用就业信息
就业信息对于每一位谋求工作的毕业生来说至关重要。择业决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与择业有关的信息搜集、处理和转换的过程。在择业过程中,无论是职业目标的确定、求职计划的设计,还是决策方案的选择,就业信息的搜集和处理都是基础。怎样搜集就业信息呢?本版整理了几个公司HR的建议,主题是就业信息的搜集、筛选的策略。
案 例
在某大学毕业生宿舍,小赵在电脑前不停查找着各种HR网站的信息,智联招聘、前程无忧……他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选择着就业岗位。虽然现在是冬末春初,仍有大滴大滴的汗从他额头滚落。而他邻床的杨阳早已胸有成竹,手中早就握着几个单位的就业意向书,从国企到民企,杨阳在犹疑不决,但脸上有种灿烂的神情。
是什么让同一个专业、同一个宿舍的他们在就业的重要关头面临不同的情况呢?经过采访记者发现,原因在于他们对于就业信息掌握的情况不同。
小赵只是单一地将搜集就业信息定位在传统的网站搜索,杨阳则有更多的想法,他说:“我觉得自己能在就业上
脱颖而出,主要是因为手头有很多就业信息可以选择。从综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就业信息,到我自己去心仪企业网站链接上搜集招聘信息,我在尽可能多地搜集和利用就业信息,我是赢在起跑线上。”
搜集什么
就业信息的内容十分广泛,作为初次择业的毕业生应主要了解以下两个方面的就业信息:
(1)就业政策和相关规定
第一,了解国家就业方针、原则和政策及相关的就业法律法规。它是毕业生就业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不能违背的。毕业生只能在国家就业方针、原则和政策所规定的范围内,根据个人的情况选择职业。作为毕业生,必须清楚地了解就业法规、法令,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第二,地方的用人政策。如北京市各县、区招聘的政策、人事代理政策、落户政策等。
(2)供求信息
第一,当年毕业生总的供求形势,即本地区与自己同时毕业的学生有多少,而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多少,是供大于求,还是求大于供,或者两者基本平衡,哪些专业紧俏,哪些专业供大于求。
第二,用人单位的信息。在选择单位时,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错误:对用人单位情况不甚了解,于是在择业时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如只挑城市而不问用人单位的性质、业务范围;还有的只图单位名称好听就盲目拍板等等,这些都是片面的。那么如何避免一些假象,做到对用人单位有比较客观的评价,关键在于掌握用人单位的信息。
从哪获取
同学们必须积极主动掌握足够的就业信息,获取的信息越多,择业的视野就越宽阔。根据目前人才市场及地方的特点,大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条:
(1)学校招生就业处。学校招生就业处的就业信息具有准确、可靠、多样、具体的特点,是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最直接、最有效、最主要的途径。学校收集的信息都会及时传至各系(处),或发布在学校网页的就业信息栏中。
(2)通过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人才服务机构及其组织的有关活动获取信息。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人才服务机构,是沟通用人单位和大中专毕业生的桥梁和纽带,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的专业机构。毕业生可通过他们组织的定期或不定期的人才交流洽谈会、大中专毕
业生供需见面会等活动获取需求信息,这也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3)通过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就业指导机构搜集。这些主管部门主要是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人事厅及各市的教育局、人事局。这些部门和就业机构的主要职责,就是制定辖区的毕业生就业政策,提供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咨询与服务。来自这方面的信息也是真实可信的。
(4)通过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信息传播面广,竞争性强,时效快,成功率较低,而且其内容往往比较笼统,如果选用还应作进一步的了解。一些用人单位常常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介绍本单位的现状、发展前景和人才需求信息。
(5)实习、社会实践、社交等活动。毕业生在实习、社会实践中可以直接与用人单位接触,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有关需求情况,让用人单位更多地了解自己。无论是现在“北京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建立,还是各地纷纷建立的见习机制,都是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可靠的途径。
(6)亲朋好友。通过家长、亲戚、朋友、老师、同学等渠道来获取就业信息,有针对性地扩大搜集信息覆盖面,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信息针对性更强,通常具有毕业生所希望的行业或地区的定向性,对用人单位可以进行更具体的了解,易于双向沟通,因而就业成功率较高。
(7)通过黄页掌握各单位地址、电话,通过打电话、写求职信或登门拜访获取用人信息。这种渠道主动性强、盲目性大、准确性低。但是, 偶然的机遇, 也有成功的可能, 在缺乏就业信息的情况下, 这也不失为一种获取信息的渠道。
当然,收集信息的途径还很多。总的来说,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
三种方法
①全方位搜集法。把与你的专业有关联的就业信息统统搜集起来,再按一定的标准进行整理和筛选,以备使用。这种方法获取的就业信息广泛,选择的余地大,但较浪费时间和精力。
②定方向搜集法。根据自己选定的职业方向和求职的行业范围来搜集相关的信息。这种方法以个人的专业方向、能力倾向和兴趣特长为依据,便于找到更适合自己特点、更能发挥作用的职业和单位。需要注意的是,当你选定的职业方向和求职范围过于狭窄时,有可能大大缩小你的选择余地,特别是你所选定的职业范围是竞争激烈的“热门”工作时,很可能给你下一步的择业带来较大困难。
③定区域搜集法。根据个人对某个或某几个地区的偏好来搜集信息,而对职业方向和行业范围较少关注和选择,这是一种重地区、轻专业方向的信息收集法,按这种方法收集信息和选择职业,也可能由于所面向地区的狭小和“地区过热”(即有较多择业者涌向该地区)而造成择业困难。
求职者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来搜集信息。
如何筛选
一般来说,毕业生通过上述渠道所搜集到的原始就业信息都比较杂乱,有相当一部分信息是没有用处的,毕业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对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以筛选处理,使获得的信息具有准确性、全面性和有效性,使之更好地为自己的求职服务。把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来的信息按地区、按性质进行分类,再按自己的择业标准进行等级分类,把那些自
己感兴趣的单位列为第一等级,作为求职择业的重要选择方向。
在处理这些信息时应把握以下原则:
(1)掌握重点。将收集到的所有就业信息进行比较,初步筛选之后,把重点信息选出,标明并注意留存,一般信息则仅做参考。
(2)适合自己。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毕业生应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
(3)注意信息的时效性。搜集到就业信息后,应适时使用,以免过期。
(4)确定信息搜集范围时不能局限于“热门”单位,和周边较近的地区,这样一来,会大大降低就业的成功率。
链 接
就业信息是指通过各种媒介传递的有关就业方面的消息和情况,如就业政策、供需双方的情况及用人信息等,它是毕业生择业所必须搜集和掌握的材料。
就业信息的种类有两种:宏观信息和微观信息。
宏观信息是指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国家或地区社会
经济的方针政策规定,国家对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与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信息,社会各部门、企业需求情况及未来产业、职业发展趋势所要求的信息。掌握这些信息,就可宏观地把握就业方向。同学们在校期间,要关心国家政策的重大改革,对确立宏观的择业方向有着重大的意义。
微观信息是指某些具体的就业信息。如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发展前景、需求专业、条件、工资待遇等。这些信息是在大学即将毕业时所必须搜集的。
第五篇:浅谈就业
浅谈就业观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很荣幸今天代表就业组广大同学发言!
就业,考研,创业一直困扰着在校大学生,当我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如何抉择需要慎重,而我选择了就业。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使我们从食不温饱的年代达到今天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局面。人们都说21实际将是中国的世纪,中国有着世界最大的市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速稳居世界第一。而未来十年将决定着我国能否从发展中国家过渡到发达国家的重要阶段,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研发投入的进一步提高,创新型社会,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在如此大好的发展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极大,机会无处不在,这正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舞台。
但是当前工作的问题矛盾十分尖锐,一方面制造业发达地区出现用工慌现象十分严峻,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数量和经济的发展并们有同步,现有的工作岗位需求并不能消化每年六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每年都有大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即使能够找到工作,大多工资待遇非常差,或者工作与专业不对口。
社会普遍存在的说法是找工作难,找好工作更难。其实归根到底就是就业心态的问题,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往往眼高手底。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显现。加之巨大的社会压力,尤其是房价,物价为首的消费。使得整个社会处于浮躁的状态,据统计大学生初次就业一年内跳槽的占到70%,三年内跳槽的占90%以上。大学生的频繁跳槽导致很多企业在招应届毕业生时相当慎重,因为培养没有经验的毕业生也需要不少费用,还没等到大学生出成果的时候,拂袖即去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企业不愿招收应届毕业生。总结上述种种现象表明目前的工作形式并不乐观。
从我们所学的机械类工科专业来说,就业率一般在85%以上,先不看就业质量如何,至少可以说明社会对机械方面的人才需求并没有减少,这是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所决定。
从汽车,装备制造业来说,我们与国外发达国家技术方面的差距很大,汽车合资品牌占据着绝对的优势,高端先进的机床设备大多依耐进口,行业利润率,效率较低。虽然机械专业被称是万精油,但学机械的人有着饿不死,吃不饱的说法。所以有很多同学会选择考研或者创业。
但是选择工作的同学不应泣垒,十二五期间,国家为了提高中等收入者在社会中的比重,已经明确规定,企业每年必须增长至少13%的工资,同时也将进一步提高纳税底薪。提高工薪阶层的收入,让工资的增长与经济的增长同步。
在选择工作单位时外企,国企,私企。又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外资企业工资待遇明显较高,但工作压力较大,进步空间也有制约,对自生能力的要求较高,同时需要一定工作经验。进不了外企很多人又盯上大型国企,国企工资虽没有外企高,但福利待遇好,工作稳定,压力较小;与此同时,国企也存在着论资排辈,关系复杂,工作效率不高,工作缺乏激情,提升空间相对有限的弊端。最不受欢迎的私企工资不如外企,待遇福利不如国企,经常出现加班不加薪的现象,但私企是一个看中能力的地方,只要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创造好的业绩,那么个人的提升空间将是巨大的。因此在工作选择企业的同时,不要盲目跟风,应该结合自身实际选择较为合理的工作,同时对第一份工作的期望不要太高,很多过快来人都建议要看重企业提供学习的机会,以及对新人的培养投入,自身进步提升的空间。还是那句话没有最好的工作,只有最合适的工作。
对于个人而言,就业能够减轻家庭负担,提前进入社会,一份工作不是要干一辈子的,我们早点走出校门就能够有更充足的时间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很多人说找工作就是一个试错的机会,越早越好,趁自己还没有更多责任的时候最佳。当我们在社会上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知道了自己的方向后,就更能更有目的学习,工作不是终止学习,只是学习的侧重不同,在学校理论学的比较深,在工作中就是实践方面的较多,如果在工作中发现自己理论不足影响自身发展,可以回校继续深造,可以边工作边考研,攻读在职研究生,获得相应的学历。如果不想给别人打一辈子工可以下海经商,或者自主创业,那时有了工作的经验,一定的社关系,相应的财富积累和优惠的创业政策,成功概率会比刚出道的大学生要大的多,当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概率仅为1%,创业存在巨大的风险,所以在选择创业时也许慎重考虑。
在此我简单介绍几位成功人士的成功经历,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有所启发。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高中毕业后,白手起家,他给别人照过相,开过冰箱厂,后来没有得到国家生产许可,被迫关停。此后到南海投资房地产亏损5000多万,后来又做装房材料每年收入过亿,九十年代当他敏锐察觉到摩托车市场时,果断投资生产摩托车后出口美国意大利30多个国家,1994当值汽车还是民营企业禁区时,李书福就打着生产摩托车晃子,暗地生产汽车,果然不出他的判断,几年之后吉利汽车畅销全国。李书福的的学历并不高,但他并没有放弃学习的机会,后来在工作间隙通过不断地努力获得了哈工大管理工程学学士,燕山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他的成功并不是偶然,李书福的过人之处主要体现有四个方面:一是思想现实而不短视、不浅薄,积极追求不懈怠;二是他没有狭隘的自私心,不虚荣,不庸俗;三是经验型思维发达,直觉预测能力强;四是思想境界比较高,有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的大视野。
阿里巴巴总裁马云的成功经历说明了并不是只有聪明的人才能成功,成功往往需要扎住机遇。马云初中考高中考了两次,高考第一次数学成绩为1分。几番幸苦之后才考上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马云1988年毕业,任教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1995年,在出访美国时首次接触到因特网,对互联网的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1999年,正式辞去公职,创办阿里巴巴网站,开拓电子商务应用,尤其是B2B业务。目前,阿里巴巴是全球最大的B2B网站之一。马云是典型的先就业后创业的点范,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学历不代表能力,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就会大有作为,成功往往属于在那些善于抓住机遇,把握机会的人。
总而言之,无管是就业,考研还是创业,要依个人情况而定,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无论将来选择哪条道路,都要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不畏艰难险阻,勤奋耕耘,走好每一步,做好每一个选择。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垒,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人。离开了大学,学习并没有停止,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去了解。知识无止尽,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另外不要只看到自己目前的社会地位,更要看到自己十年后的价值。要自信自己能够做得好,因为自信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功。
最后祝大家早日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我的讲话结束,谢谢大家!
20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