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西京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
会实践调查报告
院系:机电工程系
班级:机制1208班
姓名:符嘉俊
学号:120933138
2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调查目的:
掌握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了解未来几年大学生的就业趋势。掌握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尝试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建立一次沟通对话的机会。从而能为大学毕业生、为高校、为企业提供相关有价值信息,促进学生就业起到积极的作用。二·调查对象: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及其他公司和工厂。三·2013大学生就业形势
一般来讲,大学生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工作,二是继续升学进修,最起码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已不算是失业。而对于希望找到工作而未能如愿的“失业”毕业生,很多时候不能把原因推卸在沉寂的经济和人才过剩上。
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我国的人才总量是缺乏的。据统计2013年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达699万,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程度被夸大了 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700万至800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则大约在300万左右。就这一数据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我国在疏通渠道和就业服务上有明显不足,也有很大拓展空间。一方面是民营企业、边远地区有很大需要,另一方面是目前的就业服务有很大的局限,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异地求职,信息不畅,成本太高。此外还有就业观念须转变的问题。四·大学生就业难分析
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03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
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有关专家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
五·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1)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人社部)数据显示,1~9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66万人,比上年同期的1024万人多增加4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41万人,同比增长2.1%;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37万人,同比增长1.5%;以上三项指标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184%、88.2%和141.7%。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4%,环比微降0.01个百分点,同比降低0.08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继续增加,人社部对10省500个行政村监测数据显示,6月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71亿人,三季度在外务工人数28.72万人,同比增长3%,本地非农就业人数同比增长4.7%。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基本平衡,据人社部100个城市公共服务机构市场供求数据分析,前3季度市场求人倍率(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没有大幅波动,三季度求人倍率约为1.08,同比上升0.02,环比上升0.01。总体来看,全国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2)城镇新增就业开始摆脱对高速经济增长的依赖。进入2013年以来,经济增速呈现先波动下行、后企稳回升的态势,为就业形势稳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与前一时期平均9%以上的高速增长时期相比,目前经济进入了一个增速放缓的时期。在此种形势下,城镇新增就业增幅自今年一季度以来总体上仍然呈现逐月上升态势。其中,一季度新增就业月均增长114万人,1~9月月均增长118万人,且同比和环比均呈上升态势(见图1)。这说明,在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等多种因素影响就业因素变动的相互作用下,劳动供求关系出现一些新变化,使得城镇新增就业逐渐开始摆脱对高速经济增长的依赖。
(3)制造业企业用工量在波动中有所提高。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1%,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回升,延续了上两个月逆季节性回升态势,并且改变了在临界点以下运行的状况,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同时,9月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继续回升,环比回升0.3个百分点,显示制造业企业对四季度经济预期的提升。新订单指数回升至一年多来的最高水平,需求端明显改善。但从业人员指数却始终在临界点之下波动,在8月份略有回升之后又环比回落0.2个百分点,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
六·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高校扩招。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的就业有多大的影响呢?我们可以从下表看出来,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09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00年的5倍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但从国家长远的利益看,高校的扩招也是迫不得已的一个选择。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有影响,但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主要的影响。
大学生的就业流向。大学生就业的流向主要有5个方面,从这些流向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体现: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之占0.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
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大学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广州、上海、北京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很少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样就造成了重东部,轻西部;重高层,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如果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合理的话,就业问题就不会如此严峻或者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把就业问题转向西部是我们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发展水平的均衡,国家的共同富裕,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某种程度是相对的过剩,这与大学生的观念选择就业造成空间布局不合理密切相关。
教育机制的弊端。我们的教育机制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大学教育的机制有关系,很多教育活动只是走走秀,搞搞形式,表面是完成了教育的任务,没有深入激发学生的潜能。有的大学生反应,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比高中时候下降了很多,而且为数不少。
七·应对建议
密切关注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形势变动的关系,需要抓紧调查研究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及时发现新问题和新趋势,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以适应经济形势新变化。
加大对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应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激励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有新的发展,认真落实针对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大金融体制改革步伐。
加快建立与就业能力建设紧密联结的教育培训体系。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把建设与就业能力紧密联结的教育培训体系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建立起国家、企业、社会和个人互补共担、有机衔接、短期与长期兼顾的全民教育培训体系。
关注产业转型中的隐性失业问题,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是双向的,既有积极促进作用,也有消极负面作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有足够重视,并作出清醒判断。要积极研究适度疏导、释放及救助等方式,为企业排忧解难,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确保就业形势持续稳定。
参考文献:
1·《宏观经济管理》,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所,李爽,谭永生,王阳。
2·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九千网。
3·中国经济信息网。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 要】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供求的多元化,使得各级高校都进入了大势扩招期,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变化性导致高校所开设专业与社会的供求不完全匹配和教育质量的下滑性,进而引来了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据教育部统计,在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比2013年多了近20万。而在十年前的200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还不到250万人,这些数据足以表现出,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1、近两年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2013年人社部和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调研。调研显示,近两年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是在中小企业就业,去中西部就业的毕业生比重逐步提高。
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初次就业率最高,本科初次就业率略低,高职高专初次就业率最低。从专业看,工科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理科和文史哲类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从毕业院校看,重点大学就业率较高,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就业率较低。
2、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
一些高校毕业生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
二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专门人才素质未达标,造成岗位难得其人
我国高等院校近年来毕业生大增,但是专门人才的素质不能适应需要。并且高等教育中“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的弊端。大多数毕业生缺少项目实践,或英语的语言表达能力。
2、人才供求信息不畅,造成职位浪费
据统计,目前因为信息不畅,导致20%的人“人不知其位,位不得其人”,就业机会丧失152.6万个。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人才中介机构和媒体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短缺的重要作用。特别需要强调高校、人事、劳动部门与企业的信息沟通与共享。
3、毕业生个人因素严重影响着自身就业
“低不成,高不就”这是目前很多大学生刚刚开始择业时的心理,而如今的社会则需要许多大学生从基层做起。这类矛盾的产生导致了很多毕业生一毕业就临着失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的择才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为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外语能力。能力因素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还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非专业能力还有很多.如学习能力、应变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等,特别是学习能力.已成为现代用人单位考察的一个重点因素。
4、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
专业不对口,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大原因。专业对口率偏低主要是就业市场上专业对口岗位数量少,部分毕业生只好在非专业岗位就业。
5、大学生的就业流向没有合理规划
从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流向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体现: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占0.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
6、企业不合理的用人观念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
长期以来,我国用人市场上信奉“唯学历是举”,招人只看学历,不管需要与否,甚至看大门、看厕所的也要研究生。如今,众多的企业在面对校园招聘时,对应届大学生存在一定的歧视,鉴于成本考虑,很多公司的关键性岗位,他们宁
愿在公司内部培养人才,而不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去培养应届毕业生,因此,间接性的造成了大学生失业率增加。
三 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1、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要将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相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传统的择业观必须改变。大学生应该面对现实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应该明白职业选择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大学生的择业观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2、科学合理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基础
清晰地规划职业生涯目标是人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一定要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只有这样,未来才有希望。当然,自我设计时要切记做到知己知彼,特别是全面地认识自我、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己的脾气秉性、自己的职业适应性、自己的才能以及自己可能在哪些方面取得成功等等。为了更准确地认识自己,科学合理地进行自我设计,建议运用科学的职业能力、心理、个性、适应性测量工具,好的职业测验工具将是你正确步入职业生涯的指南针
3、转变观念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关键
大学生不再是精英的代名词,而是具有较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
学会从基层做起,到基层较苦,生活条件较差,但往往自己的自主权较强,锻炼的机会较多,成长快。
正确看待地区间差异。在城市类型的选择上,中心城市固然机会多,但变动也更大,相比而言,一些有潜力的二级城市也许有更好更稳定的就业机会。
4、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5、高校应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5.1 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刨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其中,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所以高校应搞好专业技能教育。
5.2 不能忽略非专业能力的培养
除了具备专业能力之外。非专业能力也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包括大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等。所以对大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尤为重要。
6、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择业就业
作为沟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部门不仅要承担起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和管理职能,而且要承担起向用人单位“推销”毕业生的职能。当前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应继续坚持将“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放在“请进来”,办好校园招聘会,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系统”网站,利用互联网拓宽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沟通渠道。
7、政府应加大就业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应发挥政策效应,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政府应发挥助推剂的作用,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并为校企合作做好各项保障工作
针对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要使问题得以缓解,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需要国家,企业,大学生自身,教育机构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缓解大学生存在的就业压力,共建和谐社会,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
第三篇:2011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10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1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1年的毕业生人数65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袁贵仁强调,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各类院校都要合理定位,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注重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大学生尽快就业,适应社会需要。
【形势】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50余万
“2011年的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主任司益磊,16日在浙江宁波参加“2010秋季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启动仪式时说。650万普通高校毕业生,解决他们的就业是个庞大的社会工程。
【现状】 “蚁族”生活在劳碌奔波中寻求改变
“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被称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一群体。之所以把这个群体形象地称为“蚁族”,是因为该群体和蚂蚁有诸多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上海、广州、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都有大量“蚁族”,在全国有上百万的规模。
【措施】尹蔚民:中央出台六大措施稳定就业,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为六大措施之一
2010年10月24日,受国务院委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情况。尹蔚民表示,中央出台六大措施稳定就业,其中,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是六大措施之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建设部、教育部等各部委联合实施了多项职业培训计划,鼓励对大学生、再就业人员、退伍军人等进行专业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就业。
【出路】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职业技能和上岗资格培训顺应需求
未来几年里,还有哪些缺口专业?热门专业有哪些?高等院校作为人才输出机构,未来专业设置应该如何规划呢?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和浙江大学就业与服务指导中心提供的相关材料,独家发布2011高校就业趋势预测:总劳动力富余,专业技术人才缺口不小,农业缺218万,工业缺1220万,第三产业缺口325万(含工程、服务、财经等领域)。
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10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1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500万,而需求总量为6800万。此项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仅仅为一种表象。之所以看到困难和大学生个体表现差异有关。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专长,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技术人才的评判标准,能否符合社会需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预测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1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以上两项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专业人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上。第一产业缺口218万人
2011年农业科技人才需求可能达到几百万人,但相关人才供给有限。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1)》数据显示,我国共有涉农院校43所,在校学生大约为9万,教学和科研人员为3.5万人,130万大中专毕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预计到2011年,第一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218万人。
第二产业缺口1220万人
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振兴我国工业还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到2011年,人才缺口数字巨大,将达1220万人。第三产业人才缺口325万人
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等行业,都需要大量人才。预计到2011年,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
由此可见,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仅仅为一种表象。原因有两点:第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所成,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企业用人标准,这值得思考;其次,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很大差异。
(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当前的就业情况分析
近年来,随着全球电子商务高速增长,我国电子商务也急剧发展,使得电子商务人才严重短缺,由于互联网用户正以每年100%的速度递增,该行业的人才缺口相当惊人,预计我国在未来10年大约需要200万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从社会调查实践来看,绝大多数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已陆续步入电子商务行列,采用传统经济与网络经济结合的方式生产经营。根据这个现象,可以知道中小企业步入电子商务行列急需电子商务人才,所以电子商务就业前景是有希望的,国家政策正在大力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商务部已经对电子商务给予极大重视。
据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电子商务企业已达到1000多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就有10万多家,初步估计,未来我国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每年约20万人,而我国目前包括高校和各类培训机构每年输出的人才数量不到10万人。人才总量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这些毕业生在进入人才市场时本应抢手,但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鉴约率是47%,可见,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这种状况不容乐观。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在这种情形下培养出的学生很难符合社会对高层次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标准。主要面临的问题有:
第一、课程开设不合理,现阶段我国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大多是由经济与计算机专业方向的人才组成的。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是经济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一个简单堆积。该怎样有机的把电子商务课程组织好?学校该如何做好与社会的对接?是当前电子商务教育行业应该反思的一个问题。
第二、学生的实习大都在虚拟的环境中操作,根本不能切实感受现实中电子商务的应用。毕竟,现实与虚拟还是两个世界。说到这一点,其实除了校方,学生也要负有一定的责任,学生在这一方面自己应该主动做好与社会的对接。
第三、岗位群不明确,学生不知道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更不知道毕业以后应该具备什么能力和证书,才能让自己更有就业竞争力。
(三)就业岗位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
根据社会所需人才来确定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对本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就好业的一切前提,那么就必须知道电子商务专业到底须具备哪些能力和知识,在电子商务人才类型及岗位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层次来分析电子商务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要求:
第一层,电子商务建立在网络硬件层的基础上。在这一层次需要了解一般计算机、服务器、交换器、路由器及其它网络设备的功能,知道有关企业网络产品的性能,如思科;懂得路由协议,TCP/IP协议等,熟悉局域网知识,网络设计、安装、维护和管理的能力。
第二层,电子商务实施的软件平台。在这一层次涉及服务器端操作系统,数据库、安全、电子商务系统的选择,安装、调试和维护。比如微软的Windows操作平台上,服务器操作系统目前有server2003;数据库有SQL server;电子商务应用有commerce server、content management Server;安全保证有ISA server等等。在这一层次,微软的诸多认证如MCSE、MCAD、MCSD、MCSA、MCDBA等无疑对知识的掌握有帮助。但也不是电子商务专业学习的重点,和电子商务实施平台联系较大的岗位有网站开发等。
第三层,电子商务应用层。在这一层次,涉及商业逻辑,网站产品的设计、开发,比如界面设计,可能就需要涉及html、css、xml、脚本语言方面的知识,以及Dreamweaver,Photoshop
等网页设计和图象处理方面的技能;或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像网站策划、网站编辑、网站开发等岗位都和这个层次有很大关联。
第四层,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层,在这一层次,涉及各类商务支持人员,如客户服务,市场、贸易、物流和销售等诸多方面。熟悉网络营销常用方法,具有电子商务全程运营管理的经验;能够制定网站短中长期发展计划执行与监督;能够整体网站及频道的运营、市场推广、广告与增值产品的经营与销售;熟悉网络,网络营销和办公软件;负责公司产品在网络上的推广;对网络营销感兴趣,并能很好的掌握电子商务及网络发展的各种理念。这个层次适合的岗位有网站运营经理/主管、网站推广、外贸电子商务、网络推销员等。
作为2011届的毕业生,特别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还是非常严峻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毕业生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44.6%,2004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05年毕业达到了338万人。而市场需求没有明显的增加,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就业压力大。这两年毕业生人数仍有较大增长,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现实,毕业生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进行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仍然很大
对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表明,有几个很明显的特点:
一、供需差: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01年至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
二、选材刁:应届生就业不吃香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三、专业同: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四、薪酬低: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五、假招聘: 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少,导致就业难。
六、缺经验:教授多“教练”少。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占63%。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大学里有的是教授,缺的是“教练”。
七、怕吃苦:不愿从基层做起。多企业反映,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差,比较自私,因此不愿意接收应届大学生。
八、频跳槽:企业抱怨“学费太高”。学生就业后稳定性差,是造成企业不愿意接收大学生的另一重要原因。
企业接收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30%以上的达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0%。甚至像联想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也认为他们为大学生高流失率“交的学费太高”
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 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
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
大学生应如何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
首先,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
其次,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大中专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长,大学生就业形势日渐紧张,但机械类毕业生却普遍因为机械行业发展景气而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但相当多的机械类学生在工作单位却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发展潜力,其职业生涯发展甚至不如一些难找工作的文科类学生。本文通过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尝试提出机械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之途径。
近年来,随着大中专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长,大学生就业形势日渐紧张,但机械类毕业生却普遍因为机械行业发展景气而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在车辆工程等热门专业,毕业生的供需比例甚至高达1∶7。但遗憾的是,大多数机械类学生却并未将这一优势保持到职业生涯的发展中去。
一、为什么机械类大学生就业后发展优势难再
究其原因,在于很多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以致对学习生活缺乏长远安排,难有质的飞跃,与长于规划的文科类、管理类学生相比,其职业生涯发展前景呈现劣势。原因不外乎两点:
1.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欠完善
提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是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内容之一,但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由于专业教师匮乏和资金配备限制,目前的工作大多停留在用几场讲座来宣传政策、制度的层面上,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则严重不足。习惯于对“事”而非对“人”的机械类学生很难自发地寻求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信息,这导致学生普遍缺乏相关的规划意识。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待加强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应该贯穿于个人发展的一生。在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高度发达的国家,很多人从小学时时代就开始了职业角度的自我探索。而在我国,大多数学校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同时开展,大学生接受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十分有限。即便在少数从学生进校起就施行生涯规划的大学里,学生每年修订一次的规划书也往往因为缺乏及时的指导,而让规划与行动渐行渐远,最终不了了之。
二、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首先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国有单位这些传统的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而且还相对萎缩;
其次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06年是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毕业生的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加,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毕业生的就业,将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再次是结构性就业不足,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很大的差距;毕业生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集中的趋势相当明显;,我们相当部分高校毕业生仍抱着进国家大学读书,要解决户口和干部身份问题,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最有保障的观念。
最后,来自农村的学生、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
三、机械类大学生如何着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该如何改变机械类大学生“求职易,发展难”的状况?我认为让毕业生从专业特点出发,系统地开展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只有让大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学会了解自己“是什么”,该“干什么”,想“要什么”,还“缺什么”,要“怎么办”,才能让他们顺利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型。职业生涯指导者可以从以下程序入手,指导机械类学生有条不紊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1.科学评估自我,了解自己“是什么”
评估自我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在学生进校之初,就应当借助于职业兴趣测验和性格测验以及周围人对你的评价等,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对自己是否适合在机械行业发展、适合做设计还是适合做管理营销、适合研究技术的那个方向,做出一个判断,并且有计划、有重点地把精力投放到有可能“出彩”的领域中去。
2.进行职业分析,弄清去目标单位该“干什么”
现代职业具有自身的区域性、行业性、岗位性等特性,机械类行业属于应用范围广泛的种类,机械类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也相当广阔。在就业率多年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很多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因过度乐观而盲目,随便签一个单位了事,上岗后却感到并不如意。其实,学校应该在学生学习期间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对业内知名企业和单位进行职业分析,深入了解其现状和发展前景:如人才供给情况、平均工资状况、职业发展前景等;不同类型的单位对求业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将机械行业所需要的一般能力与目标类型单位所需要的特殊职业能力结合起来,作为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参照。只有这样,在临近毕业、面对蜂拥而至的就业单位之时,机械类学生才能从容地做出适合自己的明智选择。
3.确定职业目标,明确自己想“要什么”
职业目标是指人们对未来职业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构想和规划,确立目标可以成为追求成功的驱动力,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因此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关键是要确立好目标。任何人的职业目标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现实的制约,大学生制定职业目标时应把个人志向与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目标又分短期和长期目标。长期目标一般是以后职业规划的顶点,短期目标则一般是近期素质能力的提高等。大学期间就是培养和实现学生近期目标的好时机,把握好自己在参加工作之前要培养的技能和其他必备的素质能力,才能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奋斗。
4.理性剖析自我,发现自己还“缺什么”
全面提升自我,有的放矢增强职业发展能力。
在明晰了机械类学生共同的不足之后,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就要全面提升自身能力:
(1)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机械类学生应当结合自己的职业目标,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某些专业能力:包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整合文化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
(2)加强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具体措施有:学校加大实验实习课程的比重,让学生认识到实践与理论之间的紧密关联;举办类型多样的创新大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相关企业联动,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学习成长等。
(3)增强社会调适能力。重点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等,更好地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四、职业生涯规划的反馈与调整
职业生涯规划既是学生内向的一个自我完善过程,也是一个外向的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调整过程。“计划赶不上变化”,尤其在高科技信息时代,变化更是永恒的主题,在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很多,其中的很多变数是无法预测的。因此,习惯于埋头苦读的机械类学生尤其要时刻关注社会环境的变化,注意社会对本行业现状的反馈以及社会对自身现状的反馈,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而经常地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与修订。如此方能让职业生涯规划真正兼具科学性与可行性。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学校相关从业人员的及时介入:如辅导员与学生开展互动交流、职业生涯规划导师进行专项讨论、机械行业业内人士举行讲座等。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相信我们机械类学生能够明晰努力的方向和途径,让职业生涯规划真正成为我们苦学专业知识与成功发展事业之间的“高速公路”,让我们不但就业好,而且发展更好,让更多的学生更快地成为我国机械行业的中坚力量。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影响到国家稳定、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时,首先要把就业问题置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我国经济社会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也对应届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及问题分析
1、大学生就业情况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就业情况统计,2010至2011年本科毕业生中工学专业最为热门,其中采矿工程、石油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地质工程、冶金工程和船舶与海洋工程、飞行技术、航海技术8个专业的就业率均超过了95%。在统计表中列出的68个工学专业中,除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两个专业的就业率在75%~80%之外,其他专业的就业率均超过了80%。
除工学各专业外,就业率同样较高的还有经济学、农学、管理学等专业,其中经济学类所列8个专业就业率均高于80%,农学类和管理学类九成专业就业率超过80%。
尽管2010年各本科专业的就业率均较高,但教学类、法学类、医学类各专业就业率相对较低,其中法学类所列的8个专业中,有6个专业的就业率低于80%,教育类所列的10个专业中有8个专业就业率低于80%。根据统计,就业率低于75%的12个专业分别为审计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应用心理学、音乐学、美术学、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和社会学。
2、就业存在的问题
(1)总量失衡仍然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首要原因
社会大学生总量的扩张与需求的相对不足既是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也是大学生就业的首要原因。
近年来,我国高校连续大规模的扩招,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倍增期与全国就业高峰期重叠,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再加上往年积压未就业毕业生的存在等因素,近年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大学生就业也就由过去的“卖方市场”日益走向现在的“买方市场”。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正处于全国性的就业高峰期,农民工、城镇下岗待岗人员、留学回国人员等多路劳动大军同时汇入劳动力市场,必然使得劳动力供求总量严重失
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受到挤压也就是势在必然,而巨大的就业岗位缺口将使我国的就业压力长期存在,这对未来几年的大学生就业来说,仍将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2)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不同行业对人才供需的不匹配
除了总量失衡原因外,大学生就业难更重要的方面在于结构失衡,这些结构包括: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等等。
经济高速发展下的就业难,并不能简单归结为就业岗位的不充分。除了当前大学毕业生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比较集中外,近年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许多产业和行业又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大学生就业难,与产业结构不合理关系甚大。
(3)包括区域与城乡在内地空间结构失衡问题严重
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另一个表现是空间结构的失衡,包括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
从区域发展情况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区域层面存在严重的不平衡。那就是,北京、上海、东部发达地区对大学生的就业需求比较大、生存环境比较好、经济回报也比较高,而广大的中西部不发达地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但一方面是能够适合大学生的工作岗位不多,另一方面,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经济回报相对低得多。这样,东部发达地区就成为主要的人才输入地,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就出现了“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景象。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媒体报道,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贫困山区及乡镇长期招收不到应届的大学毕业生。
二、大学生对就业态度及形势
调查显示:45%的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关注就业; 79%的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困难的主要是缺乏技术与经验;56%的大学生选择了工作薪资期望在2000元以下。
1、大学生关注就业从高年级蔓延至低年级
45%的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关注就业;大二占31%;大三占20%;到大四才关注就业的只占4%。反映出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焦虑情绪已经从高年级蔓延至低年级。
据了解,目前大学生对工作单位的选择,29%选择了无所谓,占比例最高。说明大学生首先渴望有一份工作。其次是,选择国企人数最多,占26%;外资企业22%;事业单位16%;民营企业7%。回访中也印证了国企对应届毕业生的吸引力已超过外企。而大学生对国企的普遍印象是待遇好,工作稳定。
2、缺乏实际技巧与经验 10%大学生坚持专业对口
大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依次是,缺乏技术与经验的为79%、就业人数太多是51%、就业期望太高的为46%、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为30%、企业的要求太高的为19%、而金融危机带来的企业倒闭则占3%。
大学生在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是否对口方面,66%认为“可以与专业有关联性的工作,不一定对口”;17%表示“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行业”;10%认为“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7%表示可以“专业与工作性质无关,先找一份工作再说”。
3、就业困难导致薪金期望值下降
在“对第一份工作薪资期望”的问题上,56%的大学生选择了2000元以下。其中,1000元以内的占1%,1000-1500占22%,1500-2000是33%,2000-3000为31%,3000以上仅有9%。
三、大学生创业形势分析
1、大学生创业面临三不足
资金不足。资金短缺是大学生创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创业的时候没有资金支持。
经验不足。经验的不足开始带来的只是经济损失,后来就出现了客户和供应商的流失。
心理准备不足。很多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心里就萌发退意,很难坚持下去。这种做法主要是由于创业之前没做好充分的准备,特别是心理准备。
2、政 策
多措并举,助推大学生创业。
大学生创业面临不少困境,仍需国家大力扶持。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热情高涨,6月24,在吉林大学召开的中国高教创新创业教育学会2011年年会上出具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人数达到10.9万人,比往年大幅提高。
目前,一方面,大学生有较高的自主创业热情,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所以,应大力推动大学生创业工作,这需要政府再支持。
目前,许多鼓励政策已出台,比如德州市已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筹措和扶持激励机制。毕业生自主创业资金不足的,在当地公共服务机构登记失业后,就可申请最高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扩大贷款规模;
今年,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可在创业地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可享受不超过10万元贷款额度的财政贴息扶持。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内参加创业培训的,根据其获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或就业、创业情况,给予培训补贴。
3、专家建议。
创业忌盲目,要在指导下进行。
有了政策扶持,大学生要在创业之前做好哪些准备。现在大学都会有创业孵化园,有专门的老师进行项目指导,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不要盲目,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创业。
大学生在创业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首先是创业计划的准备,一个成功的创业项目,必须有一个思路缜密、完善、合理的创业计划。二是创业心理的准备,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要树立坚定的自信心,才能在遇到困难时泰然处之,渡过难关,走向成功。三是要做好创业的市场调查,选择一个合理合适的创业项目,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减少风险。四是要做好资金准备,这方面可以自筹或合伙入股,可以申请银行小额贷款,也可以吸引风险投资。五是要注意诚信,诚信是做好创业的最大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