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社会调查报告就业问题

时间:2019-05-12 12:19: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寒假社会调查报告就业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寒假社会调查报告就业问题》。

第一篇:寒假社会调查报告就业问题

90后农民工的求职观有改变(2.23东方卫视新闻)

对于当前各地企业面对的‚民工荒‛问题,也有专家指出:‚目前的农民工主要是二代、三代农民工,他们的择业观念与前辈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一变化正在给用人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佛山节后的首场招聘会上,出现了不少年轻甚至稚嫩的面孔,这些出生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与他们的前辈相比,择业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外出打工20多年的老黄来说,到招聘会上只要能找到一份工作就可以了,其他的都可以不计较。

记者:‚在这要求薪酬大概是多少呢?‛

黄先生:‚我要求不高,1000块钱左右也可以了‛

记者:‚工作条件、环境有要求吗?‛

黄先生:‚我都没关系,反正艰苦一点也可以的,反正是有工作干就可以了。‛

但是90后的农民工择业则有了不同的想法,对工作岗位有了更多的要求。

记者:‚今年多大了?

求职者:‚18岁了,我只想在这里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希望以后能有更大的发展前途‛ 记者:‚为什么收入不是你最看重的呢?‛

求职者:‚只要学到东西才行啊。‛

求职者:‚想工资搞肯定需要靠技术,最主要是要看那个公司有没有机会去学,去操作,所以我觉的工资方面不过有2000、3000左右就可以了。‛

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水平越来越高,在择业上自然不会满足简单的生产工人。

郑梓桢(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现在的农民工主要是二代、三代农民工,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的提升,是作为他们的第一追求。‛

梁振新(佛山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第一代农民工来,什么工我都可以做,扫地也去,搬运也干;但是第二代农民工看了,如果生产工,例如服装行业,工资给一千五其实也不少了,但上班时间要十小时,十一小时,工作时间太长了,而其工作比较辛苦,就我不愿意干了。‛

因此有专家指出:目前受到因招工问题受到困扰的企业,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策略,随着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依靠廉价劳动力提高竞争力的模式,正在逐渐被历史所淘汰,企业需重新定位,而不是盲目扩大生产规模。

东方卫视 广东佛山 潘斌报道 http://tv.sohu.com/20100223/n270390620.shtml

新生代农民工:我想飞得更高一点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及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这是‚新生代农民工‛首见于中国官方文件 他们是谁?又将归于何处?

上周日,‚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提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敏感的媒体称,这是‚新生代农民工‛首见于中国官方文件,标志着这代人走上历史舞台。2月1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紧随其后,署名刊出农业部长韩长赋《关于‚90后‛农民工》一文。

一群人,甚至,一代人。他们是谁?他们来自哪里,又将归于何处?

‚所谓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指‘八零后’和‘九零后’农村劳动力。他们异于以往农村劳动力之处,在于受教育程度较高、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城打工,对‘农业’、‘农村’、‘农民’等并不熟悉,同时,又渴望融入城市,享受现代城市文明。‛这是来自学界的解释。而我们想了解更多:

他们与同龄的城市孩子有何不同?他们在城里做什么?他们的机会和痛苦?

……

他们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找。小玉是三里屯一家美甲店年龄最小的员工,3日那天我们用手机聊了很久。

家乡印记

石家庄至今都是小玉最向往的城市,她梦想着将来要把自己的家安在那儿

小玉1992年10月21日生于河北邢台未庄村,村子里有村民两千。

小玉家有四五亩地,种玉米、小麦、花生。但基本都是小玉的爷爷在种。因为从她记事起父母就一直在外打工,直至今天,41岁的妈妈还在制钉厂看机器,40岁的爸爸则在另一家制钉厂干喷漆。

虽然小玉是生在老家村里的,但父母那时候已经开始在外面打工的生涯。‚我从稍微记事起就跟着他们在城里,一直到五六岁。我记得那时候我爸妈是蒸馒头的,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起床工作。我跟着他们在邢台市上了幼儿园。‛

到了该上小学的年龄,小玉被送回老家到姥姥这边上学,开始了跟父母分开的日子。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生命中最初的分离,以及那时候对父母太强烈的想念,石家庄至今都是小玉最向往的城市,她梦想着将来要把自己的家安在那儿。

2002年10月,小玉满10岁的时候,妹妹出生了。2003年11月,父母又给她添了一个弟弟。‚妹妹和弟弟都是爸妈打工期间生在城里的,我就记得他们被抱回来看了一眼。‛弟弟一周岁的时候,父母因为超生被公安局罚了两万块钱。对于一个打工家庭来说,这或许是一个重创吧,无论从经济还是心气。反正那之后父母就带着她的弟弟妹妹一起回了老家。

那是2004年冬天,一家人终于团圆了。‚后来妈妈就在家看孩子。爸爸又出去,不过走得不远,在镇子附近的企业做木工。‛

小学毕业后,小玉接着在村里姥姥这边上初中。未庄村教育发展不差,有初中两所,小学两所。初中有微机课,小玉学会了用电脑。

父辈的打工路并未到此终结,甚至还一度走得更远。2009年,母亲跟着小玉一起在北京呆了半年,在饭店给人做保洁。到下半年,母亲好容易听她的劝回了家,父亲又跟着建筑队来北京,在工地挥汗如雨。

沧州回忆

最初的打工经历留下的更多是孤寒和苦闷的记忆

2007年底没到放寒假,小玉就没再去上学了。

‚因为家里的事,没心思上了。‛农民工的女儿早当家。性格原因,或许也因为长期辛苦流离、多子女家庭压力巨大的生活,父母关系不睦,好像总是在吵架。小玉心疼才四五岁的弟弟妹妹每回都被吓得满脸是泪,‚弟弟妹妹我来带!‛

然而新年过了不久,她离家的日子到了。她得跟舅舅的女儿,只比自己大几个月的表姐,一起到沧州的一家足疗店学足疗。那个地方,给她最初的打工经历留下的更多是孤寒和苦闷的记忆。

那年春节是小玉生平第一次在外面过年。别人都回家了,留下她和姐姐,两个15岁的女孩儿看店。除夕那天足疗店从下午三点到六点左右就关门了,姐姐带她到楼下超市买了一袋速冻饺子。那天没下雪,但是小玉觉得很冷。她们的宿舍有个小电视可以看到春节晚会,但她就是特别想家,使劲哭。那次出门前,妈妈特地给她买了个手机。可是过年给家打电话却怎么也打不通——妈妈的手机欠费了。又不知道爸爸的号码。‚那感觉就像天塌下来一样,回不了家,想跟家里说说话也不可以。‛

小玉在足疗店做了半年就离开了。‚因为不喜欢做足疗要接触到的那些人。自从进了足疗店,感觉一直特别不好,有些顾客动手动脚的,对人不尊重。‛

从沧州回到老家,小玉去跟人学了几个月做衣服。那是她很快乐的一段日子,因为离爸爸妈妈近,而且做服装这行,不用跟人怎么打交道,干净又安静,小玉很喜欢。至今小玉的手都

很巧,她会折各种各样的小东西,很让人惊喜。

然而好日子就是不能长久。舅舅从北京打电话过来,说有好工作,急火流星地催着她和表姐过去。‚好工作‛是学美甲,当美甲师。

北京经历

这么一个城市让我觉得自己又轻又小,势单力薄,飞不高

2008年圣诞节前,16岁的小玉来到了北京。

北京比沧州离家远多了。‚说实话我不怎么喜欢北京。从小就不喜欢来北京,它太大了。这么一个城市让我觉得自己又轻又小,势单力薄,飞不高。而且它那么大,却没让我觉得自由,反倒像一个鸟笼把我给关起来了。‛小玉不是太解释得清楚这种感受,她只是猜想可能是有家人在这边的缘故。

‚家人‛就是打电话叫他们来的舅舅。小玉的舅舅已经在北京呆到第10个年头了。舅舅42岁,是一家单位员工食堂的厨师,一直住在员工宿舍。

舅舅管她和姐姐很严,每次去他那里他都会问工作的事,‚有没有好好干啊?你们一定要好好干,在北京混不容易……‛让她拘束不能放松,她一周只有一天休息,要是没去舅舅那儿报到,舅舅就会打电话问:‚你们又到哪儿玩去了?有没有用功?‛

小玉不太能够理解舅舅的这份紧张,她只是本能地抗拒压力:‚在家的时候,从小爸妈都没大声吼过我。‛

小玉工作的美甲店在一家公寓的一楼,左边是一家咖啡店,右手是一家餐吧,每到晚上9点半,餐吧的驻唱歌手会唱起老歌。经常跟她一起上班的是另外四个美甲师,都比她大一点。她们的工服很好看。店里养着鱼,背景音乐是法语歌,她们准备了时尚和八卦杂志给客人看。有电视,工余小玉她们也可以看,她曾经看里面的偶像剧看到哭,她受不了兄弟姐妹分离的场面。

小玉不是上手最快的美甲师,她稍微有点儿忧郁,像是心事重重。‚其实在店里工作也还好,一开始挺紧张,后来发现客人们素质挺高,也大都和善。工作上我没觉得受到过什么打击,做好你该做的,无论老板还是客人,他们都不会说你。‛

客人哪儿的人都有,各种口音的,香港人、台湾人、外国人,女人、男人;干什么的都有,当大小老板的,给老板打工的,不上班在家当太太的,明星的经纪人,甚至明星本人。‚总归就是,比较开眼界。有女孩子穿衣做派一看就巨有钱,结果,才是个高中生,跟我一样大。我并不羡慕客人有钱,我喜欢那些受过高等教育、有钱却会放下架子亲切待你的人,我觉得那才是真正有素质。‛

小玉在美甲店多了好些经历,比如有台湾客人会带来自己店里的茶,教给她们怎么品;有客人会给她们每个人都带小礼物,甚至送她心理学的书。店主夏姐也学过心理学,遇到她有想不开的事会耐心开导她。‚我原来租的房子比较偏,我们中班夜里十点下,有回夏姐开车送我,觉得实在太远了,就给我们在这边租了房子,是楼房,我跟另一个美甲师小慧一起住。我觉得遇到的人都挺好的,很多善意,自己很幸运。要是遇到客人有抱怨,我会想是自己的事没做好。‛

在美甲店一年,据小玉说,她平均月入千元左右。工资能按时拿到。每月交300元房租外,开销就是自己买买东西。‚我也给弟弟妹妹、妈妈买衣服。去年回家,我第一次给爸爸买衣服,一买就买了两身儿。‛小玉说她去年一年寄回家了七八千块钱,虽然她知道‚我寄回去家里也不会动‛。‚我比较理想的收入是一个月2500到3000块。如果一个月能挣到2000到2500块,我就很高兴了。‛小玉这样说。

工作之外,城市的乐趣对小玉来说一般。‚我自己去转过颐和园。长城就是坐车经过。天安门去过,但没看过升旗。有一次想去看升旗来着,可到那儿人家都升好了,感觉好失望。‛ 逛街她最常去的是近的蓝岛,西单,以及著名的‚动批‛。‚去得最多最喜欢的还是西单,那

儿的手机挂链好玩的特别多。‛

下一站

2009年也是圣诞节前,小玉执意要辞工回家,谁劝都不行

2009年也是圣诞节前,小玉执意要辞工回家,谁劝都不行。她说她要回去‚面对问题‛——她那总是吵得不可开交的父母和让她放心不下的弟妹。

‚我想过完年,还是出去工作。我想去天津或者上海,可能还做美甲吧。‛3日的通话中,她这样告诉记者。

‚向往天津是因为那里离家远,离舅舅也远,我会放松。而且现在姐姐已经在那儿了。上海呢,会是个全新的生活环境对我来说。我看上海那些漂亮的夜景照片,很喜欢。‛

‚我觉得城市跟农村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在这里会见识广,开放很多,不会有老一辈那些旧观念。我姥姥就特别不希望我上网聊天交朋友。妈妈原来也这么说,但后来她来过北京工作之后,就觉得那也没什么。‛

小玉的梦想是将来也有一家自己的小店,比如美甲店,或者化妆品店。‚因为这样的店来买东西的几乎都是女孩子,我就可以只跟年轻女孩子打交道,不用去接触那些乱七八糟的人,觉得这样比较安全吧。‛

同是离家进城打工,小玉觉得她跟父亲最大的不同在于,父亲还是走不远,对农村还有依恋,出去工作也都尽量选离家近的。跟着建筑队在北京干,他就会想回家。‚而我就想到远远的城市里生活,到没有家人的环境里,可能是,想飞得更高一点吧。‛

17岁,小玉年纪还轻,所以对未来和梦想的看法还很‚励志片‛:‚在城市里开个小店,比如石家庄。这目标我不觉得远啊,还是挺有希望的吧,只要我努力!在城市更容易有发展,因为容易有奋斗心。我是那种不服输的性格,别人能拥有的东西我怎么就不能。所以生活在城市里,周边的环境和人的生活,会促使我上进。不过,我不想通过嫁人的方式成为城里人。因为,‘我不是靠你们才进北京的!’类似这样的话说出来会有底气。‛

情归何处

父母之间的问题我怕是用一生也处理不完了

‚对于成家的事,我想得比较少。可能因为我还小。我跟妈妈说过,以后我成家什么都不要她出。妈妈说:‘我养大的女儿我心疼,我反正我尽我的心,你懂就行。’听得我特别感动。‛ ‚有人说我们这种漂在城里的女孩儿,容易早婚,因为渴望离开父母后赶紧再有个家。我不是,我倒想晚结婚。因为小时候父母打工的缘故没能跟父母经常在一起,我现在就想多陪在他们身边,多跟他们有些交流,大家在一起说一些往事。只要在妈妈身边,被人管的感觉都是好的。‛

在北京的时候,小玉甚至想过去找心理医生。‚我自己其实没有什么苦恼,就是父母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我想,他们之间的问题我怕是用一生也处理不完了。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全家人能坐在一起吃顿饭。从北京刚回来的时候,我还去工厂找爸爸,接他下班回来一起吃饭。但是他们两个就是很少说话,一说话就互相指责。他们吵起架来,我小弟弟会扑上去打他们,说‘你们别说了’,妹妹在一边眼里包着泪。每到这个时候我就想:我怎么那么没用呢?我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意思呢?‛

父母关系的紧张,以及对父亲的束手无策,甚至直接影响到小玉对于异性的看法,她觉得摸不透他们。‚我爸爸上班的时候有说有笑,可一进家门就板着脸,吃饭的时候还叹气。我心情就很压抑。看着他额头上的皱纹又多了两道,很心疼,可是问他为什么烦,他又不说。我就很气他们为什么有话不能说出来。‛

同一个美甲店的姐妹,她们的男朋友有饭店厨师、发型师,还有参军的。小玉交往过妈妈在北京做保洁时饭店里一个山东男孩,比她大四岁,是做厨师的,妈妈很喜欢他,老提。那个男孩带小玉去了天安门。

但后来小玉还是跟他分开了,至于理由,她给说得乱七八糟的,可能她自己都没想清楚:‚我觉得自己不适合他,他太完美了,把我自己给比下去了……他在北京已经两三年了,我觉得他太了解我,自己像被他看透了一样,我心里想什么他都知道,所以他总能给我特别大的惊喜,我就受不了了,觉得有点恐怖……‛总而言之,就是巨大的不安全感和无从把握,这感觉把她吓跑了。

小玉理想中的男朋友,要比她大一点,有责任心,懂得照顾人,无所谓他是哪里人。对职业她也没概念,就说‚我也觉得发型师挺好的‛。至于长相,小玉最喜欢的偶像是吴奇隆,所以对今年的春节晚会特别期待。

‚我希望我将来的男朋友能够懂我的心,但也别懂得太多。我不要做一个透明人。我觉得我还算个挺老实、不是特疯的那种女孩子,但我还是希望能有个人管着我。他别管我吃饭、睡觉、住这种琐碎的事,在待人接物、处事为人这些事上能给我指点就好了。‛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吴菲

链接

中国三代农民工

第一代:

关键词:‚洗脚上田‛进厂务工、乡镇企业

上世纪80年代农村政策放活以后出来打工的农民。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后,生产效率提高,地不够种,劳动力富余,同时农民又有了自主支配劳动的权利,于是一部分农民出来打工。

绝大部分在乡镇企业打工,亦工亦农,离土不离乡。

时至今日,这一代农民工早已人过中年,除了少部分具有技术专长或管理能力的人成为企业经营者,大部分人已回到农村。

第二代:

关键词:外出进城、制造业一线、挣钱返乡

上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农民,随着90年代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外向度大幅提高而外出打工。是目前农民工中数量最多的。

‚外出进城打工‛是这代农民工有别于上代农民工的显著特点。他们一般都有10年左右的打工经历,大多在建筑业、加工业、纺织业、出口企业打工。

他们的城镇化走向呈现分别:一部分有技能、有管理能力的人成为企业生产骨干,留了下来;还有一部分有文化的女工也留了下来,不少嫁给了城里人;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人随着年龄增长,挣了一些钱而选择回乡。

第三代:

关键词:‚90后‛新生代、服务业、不回农村

上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农民工,模糊一点也包含80年代末出生的,可统称为‚90后‛。估计有4000万人左右,最近几年新增加的农民工主要是这部分人。

他们基本是进城打工,主要在服务业就业,如卖服装、卖保险、搞推销的较多。把出来打工作为寻求进城的机遇和途径,根本不想再回农村。

‚90后‛农民工新特点

第一,他们从来没有种过地,对土地、农村没有父辈那样的情感和依恋。他们进城打工很大程度不是基于生存需求,而是要改变生活,把打工作为寻求进城的机遇和途径。简而言之,他们出来打工,根本就不想再回农村。

第二,这批人都念过书,具有初中文化,其中相当一部分还具有高中文化。在电视机、手机的伴随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比较了解外部世界,知道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城市文明对他们有巨大的吸引力。到城里不管干什么都比在农村好,是他们比较坚定的信念。

第三,他们中的很多人是独生子女,有些就是上一代农民工在城里生的孩子。他们较之父辈生活优越,没有过挨饿受冻,温饱问题在他们头脑里没有概念。因此,他们在城里打工,忍耐力和吃苦精神远不及父辈。这也是近两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向型、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一方面生产困难、另一方面招工困难的原因之一。

第四,心理平衡度较差,难以接受‚被歧视‛。他们的父辈进城打工,尽管诸多不如意,比城里人干得多却挣得少,有时还遭人白眼,但自己通过纵向比较,总觉得比在农村、比其他农民好,因而较能接受城里的不公平待遇。而新一代农民工受现代开放社会影响,已经具有了朴素的但有时又有些盲目的平等和民主观念,对城乡差距、一城两制现象不认同。他们要求和城里人一样平等就业、平等享受公共服务,甚至得到平等的政治权利。现在开始增多的劳资矛盾以及农民工维权的呼声和事件,与此不无关系。

(整理自农业部长韩长赋《关于‚90后‛农民工》)

无根的一代

我不知道小玉多大程度上能代表‚新生代农民工‛,我能肯定的只是,她是他们中的一员。也许她年纪尚小、初到北京遇到的环境太好,雄心还没受到太多摧折;也许她略显极致的成长环境,造成她既桀骜于长辈管束、向往离家的自由,同时又对父母关注、亲情团聚充满渴念,有点儿矛盾。但是更多特质,他们这代人具有的她也同样具有:

他们被称为‚无根的一代‛,游走于城乡边缘。他们已习惯了城市不会种地,他们的目标是通过奋斗能够在城里有一套房子、学一门手艺甚至做上一个或大或小的生意。

他们在电脑和手机伴随中长大,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平等享受城市文明的权利他们自觉当仁不让。

今天,他们的人数约有1亿,占到1.5亿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人数的60%。

他们就在身边,日日与我们擦肩。他们的悲喜渴求,无不具体。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所谓‚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指的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让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在城市稳定就业‛。

17岁的小玉是说不出‚大力放开中小城市的户籍,加快县城建设、发展县城经济,增加非农就业岗位‛这种话的,她也不可能将对城里人的期许表达到‚用城市文明和城市文化同化他们,而不是排斥他们‛这种程度。但无论怎样,‚如何让他们有序地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终究是我们将共同面对的课题。

我们准备好开始思考了吗,哪些是国家该做的?哪些,又是我们该做的?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问题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主题:大学生就业

调查时间:2011年5月11日

调查方式:填写调查问卷(附调查问卷)

小组人员:陈彭煜 李玉 陈妮 李依曼

调查报告: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一般来讲,大学生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工作,二是继续升学进修,最起码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已不算是失业。而对于希望找到工作而未能如愿的毕业生,就业难无疑就成为了他们面临的头等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30万余人,社会就业压力大,很多毕业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有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是经济知识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人才;三是心理素质,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问题等因素。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一书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03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

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0.8%。同时,大学毕业生未签约就已就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未列入已就业统计。原因可能是单位借口试用不愿签约;从事临时性工作;

毕业生自主创业未能列入签约统计。

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学生就业信息不足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那么用人单位发布信息的时效性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而且人才交流市场开发的时间和地点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就业信息的筛选。

2.用人单位方面原因

首先,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机构改革大大冲击了大学生就业。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曾经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主力军。1998年以后,随着政府机关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精简下来的人员多数要流向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本身也在进行定编定员,另外,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数存在冗员过多,超编运转,包袱过重的问题,继而实行分流下岗,减员增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许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也在面临着破产倒闭。面临着自身的生存危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很难给大学生就业提供畅通的就业之路。

其次,多数用人单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轻“一般”、“惟学历是瞻”的怪圈。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也逐渐提高了用人的标准。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少数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势”。从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分析,高等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办学质量差异较大,导致了用人单位对重“名牌”轻“一般”的怪现象找到理由和借口。

3.高校方面原因

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许多人认为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过剩了。其实,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己经达到1/3。因此,我国的人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扩招的步伐,也为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制造了假象。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人才济济,人满为患,是过剩了。而一些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大学生就业己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特点,但没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4.学生方面原因

I.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II.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对全国28所大学、3万多名大学生作过“您最想到下列哪个城市工作?”的调查。在列出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八大城市中,想到上海发展的大学生最多,获选率为32.3%,紧随其后的是北京(27.7%),两个城市的获选率之和达到了60%,成为大学生心目中发展事业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这样的特区城市也较受欢迎,获选率为12.1%:但是一些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内陆开放程度较小的城市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0.94%和0.52%的大学生愿意到重庆和武汉去上作。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单位。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单位毕业生又不予选择。于是出现了“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的现象。

同时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诚实守信,勤奋敬业,而且还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用人单位看好的主要方面。用人单位重视人品和能力,对专业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持“宁缺勿滥”的态度。因此,学生干和学生党员以及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一专多能” 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用人单位看重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很多毕业生自身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却不能正确认识,盲目一味要求工作待遇,期望过高。

III.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1.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必须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扩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使用人单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进,无用的人能出;加强户籍制度的改革,为边远地区、小城镇、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开方便之门,使人才能合理流动;要建立起完善的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服务。

2.调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

在当前飞速变化的时代,大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走向市场、信息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国间生产、流通、运输、资讯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紧密,整个世界将如同一个地球村,谁都无法完全正确的预料未来世界的变化。这就决定现代大学必须是面对未来开放式的,其课程也应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

在课程布局上,应适当减少某些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发挥他们的所长。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反映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因为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加和迅速老化,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弥补必修课无法及时反映这一动态的缺陷。.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都是针对毕业生开设的,通过几次的座谈会、报告会、讲座等等就算完成就业指导上作了。

对于一年级的新生,应该着重进行心理指导,重点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结合入学的专业思想教育,逐步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的方向。在这个阶段,要向他们介绍本专业就业的大致情况,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适应职业的特点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引导他们尽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养成独立思考、自觉学习、努力奋斗的良好习惯。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应着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阶段,要通过对社会各种职业的全面了解,帮助他们分析自我的能力、优势和存在的缺陷,引导大学生要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自己,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打好专业基础,建立合理知识和能力结构。要对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激发成才意识和行为。

对于三年级的同学,要给予一定的实习和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直接地去体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与自己的特点和能力相对照,继续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对其原定的职业目标做出适当的调整。对于大三的学生,还有一个重要指导内容就是要逐渐分析整个社会及大学生就业形势,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毕业生的指导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点,这一阶段,指导的重点在于传达就业方针政策、分析预测就业形势、指导大学生作好如何获取就业信息、如何进行面试,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等就业准备,处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临时性问题。

第三篇: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

现在的就业形式在这里我不像多说,大学生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在调查过程当中了解到,现在大学生也正视到了这一点。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那么大学生就业究竟面临怎样的难题那?具体请看调查报告

据了解,多数人无法一次应聘成功:2.7%的人应聘次数在5次以内;2成的人应聘次数在6—10次。而且人们在求职的过程中花费很大:2/3以上的人不足500元;将近2成的人花费在500—999元之间。在求职成功后,据不完全统计:10.8%的人很满意;52%的人比较满意;不满意者仅占3.2%。另外,求职时间长也是一个因素:20%的人在1个月之内就找到了工作;24.8%的人在1—2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22.9%的人在2—3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人均费时3.13个月,有的甚至成为“校飘族”。

就拿计算机行业来说吧。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

1.供与求平行上升,供求矛盾并不突出。

2.量与质逆向而驰,量稳质降十分明显。

3.冷与热分布不均,冷热两极反差强烈。

一是不同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不平衡,名牌大学、工科院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为热,而一般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为冷。

二是用人单位热,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表现冷。从社会总体需求来看,社会及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大,很多单位急需计算机专业人才,有的单位是高薪引进,有的单位则是降格以求。而现在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还不能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认为学计算机专业是高投入,在找工作时应该得到高的回报,习惯于和以前的师兄师姐们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攀比,导致期望值与用人单位所能提供的报酬相距甚远。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对一般用人单位表现出极为冷淡,有的甚至“宁愿失业,也不要找一个自己不满意的工作”。

三是学校热,用人单位冷。当前,各高校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主动跑市场、跑职场,为学生找就业的门路。但由于高校师资队伍老化、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呆板,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用人单位很难找到令自己满意的毕业生,对毕业生表现为冷。四是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在就业时热,而能力差的同学在就业时受到用人单位的冷遇。在机关、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在掌握一定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企业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因此,专业素养高、综合能力强、动手能力突出的学生在就业时非常抢手,而素质一般的学生在就业时就显得十分困难。

总儿言之,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的症结何在,经过一个假期的调查和了解,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专业面太窄;缺乏社会关系;信息不足;性别歧视。

据了解,在填写了试用期月均净收入的学生中,不含社会保险的男生月均净收入为1915元,女生为1820元;转正后月均净收入男生为2706元,女生为2441元。进一步分析发现,校际差异大于性别差异,名校女生的收入最高,试用期与转正后月均净收入分别为3291元与3975元;而同校男生为3012元与3670元。如果我们将名校女生中一名到国外就业、月收入高达15000元去掉后,女生月均净收入跌至2974元和3660元,低于同校男生,但仍明显高于其他9所高校的男生与女生。

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应大力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 给大学生更多实践机会;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规范就业市场,制止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

作为一名大学生,“坚决拼一个美好的未来”是他们的目标。他们已经觉得没有退路了。所以他们很苦——这是我的感觉。两天的时间中,我接触了很这样的“校漂族”,很多时候我都被他们的这种精神感动着。他们真的很苦!我感觉到他们所承受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拮据,而更大是他们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用他们的话说,他们己经没有退路了。从心底里我佩服这些人。但我觉得这不是一种正常的状况,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毕业后勇敢面向社会,理性分析,理性选择,去寻找适合发挥自己才智的新天地,自立自强,回报社会,这才是进取的人生态度。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

机械单招08—1王前

0807600123

第四篇:寒假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

【摘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包括了农村经济发展,可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决定力量,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因为人们群众是社会社会经济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农村的发展就是社会的发展,农村的现代化就是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农村的经济已经成为现在的热门话题,农村经济情况仍不容乐观。农村人口可分为三部分,其一务农其二经商其三打工,社会各界对农村及农民问题不重视,或言重心轻,名重实轻,造成了农村中的诸多怪现象。本文通过对某村进行调查从而各种现象的研究提出了各种解决策略。

【关键词】:农村经济 发展 教育 解决策略 调查心得:

我国是世界上古老而文明的农业国之一,我国13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影响着整个国名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农村市场经济发育严重滞后,农场品商品率十分低下,产供销体系没有建立起得比较完备,资源配置无法优化;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教育水平及其低下,而农村劳动力则严重过剩。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农业的发展,推行了很多惠农政策,我国农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

存在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过剩

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一个重大问题,它关系到农业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且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国家,据估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2亿左右,占农村总劳动人数的50%左右,除了一部分进城打工外,仍有1亿多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占从事农林牧渔业劳动力总数的40%左右。我国农业人口太多,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少,耕地相对于劳动力而言严重不足,农民数量相对于耕地资源显示出大量过剩的趋势,所以农村人口数量过多耕地过少导致劳动力与农业资源之间很难很好的匹配,从而决定了农村劳动力的过剩;其次,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的良种、化肥农药的普遍使用,运用栽种新技术和机械耕种作业方式,减少了田间管理,提高了效率,节约了很多劳动力,加快了农业劳动力剩余趋势。再次,城市扩容征用土地,工业建设开发征用土地,致使农村劳动力 过剩。例如水电建设库区移民,不是把库区居民转成城市居民,而是把农民从这一地区移到另外的某一个农村地区安置,从而挤占另外一个地区的农村土地,使农村人均土地进一步减少。此外,拓宽道路、新建公路也占用了不少良田土地,进一步促使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村大量劳动力剩余给社会带来诸多不利,一方面,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造成农村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抑制了农民创收和消费的热情与信心,无田可种,无业可就,无社会保障的无业游民给农村社会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危及社会安全;另一方面,剩余劳动力闲散在农村,而使第三产业等方面的产业无法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农村干部发展经济的素质能力不强

一是思想观念陈旧,有的村干部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思路狭窄,认为发展集体经济就是办企业,上项目,贪大求洋,有的村干部认为当前主要任务是发展个体民营经济,发展集体经济不合拍,过时了,以为只要群众富裕了,集体有没有收入无所谓,甚至有的村干部利用村官职权收取贿赂,不为民做事;二是责任意识不强,有的村干部安于现状,只守摊,不创业,怕担责任,怕冒风险,“等要靠”的思想十分严重。有的村子虽然有发展经济的基础和发展条件,但由于原先办企业、上项目受挫,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思想,不敢闯,不敢干;有的村干部虽然自身致富能力很强,但主要精力用在个人致富上而不顾集体的致富;其次,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如我村,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状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应对和抗御市场能力弱,这些都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再次,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投入增长比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在科技队伍建设、科技机构的健全、科技宣传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投入不足。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乡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雨天行走艰难,从而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的成本,道路交通是打开农村对外开放大门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道路交通的不完善,将会减少农民获取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流通,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水、电、通讯网络不健全,水利设施落后,水坝、水窑修建的数目过少,一遇到干旱天气便无法满 足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最后,是村容、村貌等基础建设缺少统一规划,很多组织建设杂论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全村的村民小组无垃圾处理池,垃圾到处乱倒现象十分普遍;最后,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四、全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低 全村的田地比较零星、分散,多数是梯田和坡地,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基本上还处于“牛耕马驼”的小农经济状态,增加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我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困难。劳动力素质低,村民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心理,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五、农民收入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农业结构单一 当前,全村仍面临着缺乏新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增收项目不多、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2011年,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年,在全乡乃至全县村委会中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较低。目前,全村经济主要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烤烟那些都不具规模,只有很少地区可以种植,而且收入相当低,农民只有一小点收入,大部分收入被商家占去,农民收入只有一点点劳动费。农业结构单一,没有形成农、林、牧、渔、副业一体化农业,没有形成种植多样化、特色化农业生产结构,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低下,无法使农村经济实现快速发展。

六、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健全

完善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和政策前提,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尚未健全和完善,存在严重的政策制度缺陷。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加重了农民的后顾之忧,无法调动农民的自主投资生产的积极性,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使得农民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引导,将造成农村劳动者素质低,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七、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现阶段我国农村既面临着原来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又面临新增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同时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庞大,加上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从农村外迁,农村 老龄化进程高于城市成为一个进一步发展趋势。综观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形势十分严峻。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及社会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而形成城市化浪潮,其中16——40岁是迁移人口的主体,有户籍迁移、自发迁移等,经济发展地区,城市化速度快,发展机会多,农村人口迁移率高,农村则出现大量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在很多地区都出现了“空心村”现象,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农村人口老龄化产生了很多的影响,最主要是对计生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在我村,极大多数的老人将自己的养老问题寄希望于下一代,并与自己的儿女同居或护卫邻居。在国家实行计生计划后,他们习惯的看到男孩比女孩在很多方面都有传统优势,而且女孩出嫁后基本上不承担养老责任,更确切地说,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主要落在了男孩儿的肩上,传统观念导致重男轻女、遗弃女婴等现象在很多地区还存在,造成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此外,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和规模的加快,社会资源必然要倾向于老年群体的的消耗,给社会劳动者增添生活的负担。事实上,农村较低水平的经济、教育、文化等发展现状,一方面造成农村劳动人口就业机会特别是高薪就业机会较少;另一方面,代际矛盾冲突时有发生,是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

八、农村教育问题

农村教育投入存在严重困难和矛盾,阻碍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学校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教育投入的保障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中小学的生均公用经费偏低,设备添置没有经费来源;其次,农村税费改革、教育费附加被取消后,没有其他的稳定的经费来源给予补充,乡村经济发展滞后,财力有限,无力投入教育,特别是山区的一些乡镇二、三产业不发达,实际可用财力只能保工资,有的乡镇连保工资都困难。这种财政状况,乡镇财政对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危房改造等实际上没有能力,只能靠其他渠道集资或争取上级支持,勉强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低、劳动量大,很多教师都不愿意去,也直接阻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主要解决策略:

一要加强农村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上下联动,完善农村现代教育资金管理体制,保证专项资金足额落实;加大投入力度,端正思想,提高认识,达成共识,营造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教育技术的良好氛围;加强对农村 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教研工作的扶植力度。

二、加强现阶段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区。

三、发展特色产业,突出特色,努力实现农业再增效,重点发展粮食、畜牧、蔬菜等独具特色的种植业,以特色增加农业效益,以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以特色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四、增加农村公共事业投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文体等社会事业建设,逐步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乐有其所,抓好环境综合整治,从实际出发,抓好乡村道路、排水、绿化、美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环境整治长效机制,为农民提供良好适宜居住的环境。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比重很大,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全局的重大问题,针对农村的发展问题,社会各界都应加大关注度,农民们也要自力更生、努力发展经济教育等各行各业,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推进社会的发展及人民的富裕。

第五篇:寒假社会调查报告

1、对某市居民的购物方式进行调查的结果,超市以其3倍的优势取代了商场成为了某市人购物的首选场所,寒假社会调查报告。

90年代初,超市以其自由的购物环境、方便的结帐方法和实惠的商品价格博得了老百姓的青睐,并迅速占领了市场,这是一项成功的尝试,不仅给顾客也给商家带来了“丰收”。

当然,商场作为传统的购物场所,还是以“老大哥”的身份占据着排行榜的第二位,但以1:3的差距输给超市,是否应该好好想想该怎样重新吸引客源呢?!

也有很多人选择电视购物和网上购物,但大多数是年轻人以及白领。这说明人们对这种新型购物方式了解还不是很普遍。希望未来它能为人们带来更方便、更快捷的生活。

2、对某市居民在购买商品时最注重因素的调查结果:质量是人们在购物是最注重的因素,这与我预想的相同。可见在做不到“价廉物美”的时候,人们宁可选择“物美”。

其次便是“个人喜好”,占到总数的1/4还要多,由此说明某市人对“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高,购物已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经济和精神负担。“买自己所爱,爱自己所买”已成为新购物时尚。

再次人们的品牌意识渐渐树立,有1/5的被调查对象说他们对名牌商品的质量、信誉比较放心,所以宁可价格稍微贵一点,只要用得放心也就无所谓了。

另有5%的人选择了服务,这与以前看售货员脸色买东西的时代大不同;现在哪个营业员敢对顾客不客气,顾客一投诉,那个营业员轻则该月奖金报销,重则被“炒鱿鱼”。这不仅是为了提高信誉以增加客源,更是对顾客的一种尊重。

3、对某市居民购房方式的调查结果。有39%的的被调查者属于保守派,选择了攒够了钱再买,这是中国人传统的消费观念,不过有人为了买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奔忙一辈子,到老了买了一所房子却没等享几天福便撒手人寰了,而那所辛苦一辈子得来的屋子便必然转到了其儿女名下,这难道说不是一种悲剧吗?

其次是选择首期付款+公积金贷款+按揭贷款,选择该项的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相信自己赚钱的能力,所以这辈人就享受上了,早早地有了私房,住腻了就出租或是转手,得来的钱再买更新的更大的。

其中只有13%的人选择了向亲友借钱购房,这与中国传统的“在家靠父母,再外靠朋友”的俗语大相径庭。在现代社会向父母借钱说不出口,毕竟他们养了你二十几年,花的钱和情是你一辈子都换不清的,你还好意思伸手向他们要钱?由于计划生育,亲人也少得可怜,到时候还不了钱,他们又不好意思上门要债,结果弄得双方都很尴尬,调查报告《寒假社会调查报告》。再说朋友,也都是这年纪,这经济水平,能有什么钱?

4、对某市居民度双休日方式的调查结果。从上图可以看出,有34%的人在双休日里做着我未曾预想到的事,一问才知,他们在双休日里仍要工作或学习,我不得不感叹现代生活真的如此繁忙吗?

接下来,有1/5的人选择了整理家务,选择该项的以中年人居多,他们平时工作繁忙,儿女又正于读书阶段,双休日他们便在家陪孩子,做家务,补补睡眠等。

还有16%的人选择了上街购物,这和以前的赶集很像,是中国人传统的渡假方式。

另有10%的人选择了用上网来度过双休日,这其中有九成以上是十几、二十几的年轻人。

各有6%的人选择了文化消费和健身运动,这在前几年看来还是浪费时间的事,但根据调查结果来看,精神文明以及全民健身已经深入到寻常百姓家了。

只有5%的人选择了走亲访友,这样的人情关系是不是过于淡泊了?

5、对某市居民对“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的评价。

有93%的人选择了“没有过时”或“应赋予新的内容”。其实这两项的意义大致相同,当问及对于应赋予新的内容的理解时,其回答相仿:该花的时候就花,毫不心疼;不该花的时候一分钱也不浪费。

我本以为生活在现代都市里人们,赚得多花得也多,会认为“勤俭节约”是老一辈人才恪守的道德观念;这代人会认为学习上一代人的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是有违于新新人类“舍我其谁”的准则的。而这次的调查结果实在叫人高兴,我看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很好地得到了延续。

6、哪项消费占您个人收入的比重最大

一半以上的被调查对象选择了生活必需品,这类人走向两个极端——离退休人员和刚刚步入社会的打工者。

其次是选择文化娱乐健身的,说明老百姓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再次是有15%的人选择了子女消费,其年龄在25~35岁和35~50岁两个段之间,正于青黄不接之际。而选择应酬交际的4%的人的职业都是私营业主。

7、您会花多少钱在“包装”自己上

有八成以上的被调查者用于化妆品以及服装、首饰等包装物上的钱占了个人收入(或零花钱)的30%或以下,本小组成员认为这是最恰当的用法。当然不乏因为工作需要或个人喜好特别注重外表的,这些人花一半甚至更多的钱在“包装”自己上。没有人选择用90%的收入去装点自己。

下载寒假社会调查报告就业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寒假社会调查报告就业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寒假社会调查报告

    2011年寒假社会调查报告 题目 :关于市场价格变化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1年2月份 调查地点:珠海 调查对象: 超市,百货,个体经营者,消费者 姓名:张淼 系别:机械系专业班级:数控1班 学......

    寒假社会调查报告

    寒假社会调查报告 农村的两个年轻群体 ——留守儿童和我的同龄人 法政学院 人力资源2班陈浩 110150771 说明 2010年年末的寒假里,我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做了一次小小的社会调......

    寒假社会调查报告

    寒假社会调查报告 寒假的时间是短暂的,为了使这个2011的寒假过得更有意义一点,我选择了利用寒假时间在广州东莞市一家台资企业内打工,这次打工给了我很多感触,我在这里与大家分......

    2011寒假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对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王庙镇新农村建设情况的反馈) 摘要:为了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调查王庙镇的基本情况,以及近年来......

    寒假社会调查报告

    2010年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070400085 万坤 检验医学院 2007级医学检验3班 大学生诚信调查报告 信用乃立身之本,俗话说:“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国。”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

    寒假社会调查报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地区居民 对九年义务教育认识现状的调查 姓名: 学号: 班级: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调查日期:2016年1......

    2014寒假社会调查报告大全

    2014寒假社会调查报告 宿舍号:南四115制作人姓名:何乃超 刘禹奇 郭凯 刘熠伟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

    寒假社会调查报告[范文]

    2011年寒假社会调查报告每位同学在下面四道题目中任意选择一题,按要求撰写成文(手写或打印均可)。 寒假回来后上交给科代表,科代表按学号顺序整理好,下学期上课第一周交给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