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法学大学生就业浅谈

时间:2019-05-12 12:46: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年法学大学生就业浅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年法学大学生就业浅谈》。

第一篇:2013年法学大学生就业浅谈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全世界30亿经济活动人口中,失业人口有1至5亿,不充分就业人口有7.5亿至9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而我国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增幅较大,又造成了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昔日被誉为“国之栋梁”、“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压力和难度。然而,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绝非一片黯淡,只要正确分析和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必能拨云见日,纵横广阔职场。

一、大学毕业生面对就业难题存在心理困境

当前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心理障碍:一是认知障碍。包括对就业形势不明,对未来工作期望过低或过高,不能科学选择职业、工作种类和就业地区等,以及对自身能力素质的认识不清;二是情绪障碍。包括焦虑、急躁、抑郁、恐惧等;三是人际交往障碍。包括怯懦、冷漠,不善于人际交往,甚至存在社交恐惧等。其中人际交往能力差是存在于大学毕业生人群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性格因素或锻炼较少,很多大学生不善于人际交往,这往往引发社交恐惧,而社交恐惧又反过来导致对人际交往的愈加陌生,形成恶性循环。仅有16.7%的被调查人认为人际交往能力差是造成就业困难的因素,大学生对人际交往能力的认识还不到位。通过对相关问题答案的统计看出,有人际交往意识和倾向的同学仅占总人数的一半左右。

二、大学毕业生与工作岗位供求结构上的矛盾

一方面,由就业人群自身原因造成,即专业、学校、学历、性别等方面的原因。近年来,就业形势看好的多为一些计算机、通讯、电子之类所谓的热门专业,而历史、园艺、文学等长线专业其就业形势暗淡;长期提倡的男女平等的口号在人才市场上被弃之一旁;名牌高校就业看好,一般院校就业紧张;高学历相对于低学历好找工作。另一方面,由国家教育体制和就业体制因素造成,包括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管理模式、就业配套措施不足等原因,毕业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流通渠道不畅,人才的区域间的不平衡等。

三、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岗位预期与现实的矛盾

(一)预期岗位与现实环境的矛盾

这一矛盾包括工资额、工作所处区域、工作环境。2009年底,教育部高等学生司对部分高等院校6000多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显示,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占比高达66.67%,仅有6.37%和2.59%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5]。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平民化”,劳动力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必然下降趋势。毕业生对投资回报率普遍有一种博弈心理,在期望值过高而不能实现时,对于必然出现的就业难问题不能从“常态”角度承受,过分渲染严重性。

(二)就业观念与就业现实的矛盾

从政府管理部门的角度看,仍有一定的计划经济管理痕迹。政府没有与时具进的转变就业服务观念,就很难转入到个人就业实行市场竞争、自主择业的机制思路上来,很难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政策措施的制定和提供相对对称的供求信息及优质的就业服务上也会大打折扣。从毕业生自身来看,部分人还没有认清当前的就业现状和自身条件,认为岗位须符合自己的学历文凭和需求,而不是去适应岗位,这种观念在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下必然要吃亏。

(三)岗位的预期值与学生实际能力的矛盾

我国传统教育方式重知识、轻能力,培养出的大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差,不少学校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导致用人单位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团队精神,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不足。很多用人单位宁愿高薪聘请经验丰富的社会人士也不愿意录用应届毕业生,产生了新的就业岗位预期与毕业生能力现实间的矛盾。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

第一,大学生自我素质的提高

首先,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基层的就业观。要有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第二,高校的改革。

其一,改革高校课程设置,设置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的专业;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开设实践课程,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第三,政府部门应采取的措施

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

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法学就业方向

2010年法学专业就业新方向

文/张元

法学专业,曾一度被人们公认为是捧着“铁饭碗”的好专业,但是随着公检法单位人员的饱和、法学毕业生人数暴增等,法学就业的寒冰期已到来。这种现象已经不仅仅存在于一般本科生就业的情况中,而且一些知名的法学院校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最近某大学就爆出300名法学硕士生就业难的问题。法学,真的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专业好就业难的专业吗?我国正处于由行政体制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法学专业正经历着阵痛与新生,法学还是有那么一系列的就业热门方向,正在升温回暖。

律师

依旧的黄金职业。律师这个词总会让人想起思维敏捷、风度翩翩等词语,与枯燥的公检法从业环境相比,一直是年轻的毕业生们的理想选择。律师也作为社会公认的高收入阶层,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加入WTO,律师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懂英语和国际法的律师人才前景十分看好。律师的收入根据能力大小,高的年薪能拿到30万元甚至数百万元,低的可能只有1万元左右。根据经济法、劳动法、知识产权的专项不同,收入也会有差别。目前,我国对律师的从业资格采取的是严格准入制度,必须通过全国司法考试。

法律顾问

毕业生们的新选择。法律顾问是我国目前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人数最集中的一部分。主要服务于企业的法律事务部、法律咨询部以及知识产权部等,还有一部分供职于政府法律咨询部门,但是这一部分不是一般本科生能够做到的,一般政府部门对咨询人员的学历要求较高。至于薪水,外企中的法律服务人员年薪10万左右,要求精通英语或某国语言;大型国企和民营企业开价在年薪5-7万左右,但是对于不同的大学和专业也有所不同,比如深圳华为集团和中兴在西南政法大学的本科毕业生中开价分别为年薪10万和8万;小型企业开价则在年薪2万左右。

单学科就业,让优势发挥到最大。除了律师和法律顾问人员之外,由于法学概念上的广泛涵盖性,也存在着大量的单学科优势就业。一般此类职位对专业要求较高,人数较少,但薪水绝对高。

一、会计师、审计师等财会人员

三峡工程的审计风暴让人们意识到了审计师的威力,其实这类财会人员早已在我国展示着自己的专业优势。此类从业人员一般是经济法专业出身,民商法和行政法出身也是被允许的,但是要成为注册会计师则需要考试。这类人员由于精通我国商法、税法、经济法和审计法等的相关规定,受企业家们青睐。很多毕业生也喜欢独立创业,成立自己的会计师事务所等。

二、证券业从业人员

证券业从业人员的待遇从目前来看虽然不能像2000年以前那么风光,但是高薪水的诱惑依然是毕业生们所看重的,一般可达到年薪8万左右。要求此类人员对商法与经济法的专业学习须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三、环境评估方面从业人员

这是一类新的就业方向,是最近环境法的相关规定催生的一种职业。我国《环境影响评估法》要求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需要获取有环境评估资格的评估机构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环境影响报告表》方可申报。此类从业人员要求娴熟的环境法专业知识,工资就目前情况来看,如果是大中型发展城市,年薪10万以上,中小型城市也有8万左右。

四、新型商务律师

此类律师不同于一般律师。他们一般有自己的律师事务所,主要针对商务活动中的法律

问题开展工作,比如代理追债、代理商务谈判等。此类律师可能身兼好几家企业的法律顾问或者外部董事,其薪水可想而知。年薪上百万亦有可能,但是专业知识的要求确实是一般人不能企及的,还需要时间的磨炼。

五、职业侦探人员

法学涵盖的刑事侦察专业一直是法学的热门,但是最近出现的职业侦探从业人员,也说明了法学其实可以有很多条路可以变通,但首先是自己的专业知识过硬。此类人员一般从业于某某调查公司,年薪也很丰厚。

六、司法鉴定从业人员

司法鉴定人员是从法医学、刑事侦察学等专业中产生的。目前,我国强调诉讼法律程序中的司法鉴定环节给这类就业开拓了市场。其实该类从业人员的薪水一直都很高,因为它的高技术含量和从业人员少的原因,导致了好的司法鉴定中心从业人员年薪可以达到20万以上,但入行的门槛也比较高。

七、影视法律顾问从业人员

此类人员一般跟在影视大腕们的身边,虽然不是很出名,但是钱绝对是赚得不少。此类人员不仅需要熟悉我国影视方面的法律法规,而且各类专业知识必须都十分全面和详尽。目前,我国影视制品中的“法律弱智”现象严重干扰了我国的法律宣传工作,影视法律顾问这个职位也应运而生,他们担当着影视的法律问题的准确性和正确性的保障,也必须处理有关影视的制作、发行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对于薪水问题,目前还没有具体标准,就要看你跟定了哪位导演或者制片人了。为此,很多法学院校开设了广电专业。

八、房地产咨询从业人员

房地产的火爆也带动了一些产业,由于房地产业的政府监管力度和法律上的漏洞,房地产法专业的毕业生很受房地产商的青睐。当然也有很多毕业生设立或者加盟房地产咨询公司,为一般民众提供房地产合同书写等相关法律服务,当然后者的薪水是不能和前者比的,前者年薪可以达到15万左右,但是后者只能在5万左右徘徊。

九、政府强制监管部门

这类职位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但是恰恰就是这些职业,不仅保障了国家的职能行使,也为自己谋得了安身之本,比如:进出口动物检疫局、烟草专卖局、监狱管理部门等。很多时候,此类单位招收职员的时候都会困惑:除了学政法的之外,我还能招谁?因为全国没有一个大学有相关对口专业的设置,或者此类专业的毕业生少之又少,但是从业人员的工资则须根据学校的知名度和区域来划分了。

十、法制宣传人员

此类人员应该是边缘学科发展和适应我国现实法律宣传需要而产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为中央及各省市机关报纸以及专门的法制宣传报纸,如《法制日报》以及各大电视台法制栏目,如“今日说法”、“拍案说法”等。至于此类人员的年薪层次各有不同,它涉及所在单位的级别、从事的事务以及个人的相关原因,但是年薪最低也不会低于5万,电视台从业人员的工资整体上比平面媒体的从业人员略高,年薪不会低于9万。

目前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着困境,但是前途还是很光明的,举个很小的例子:就个人律师的拥有量而言,根据2002年的统计资料,全国现有律师12万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律师的数量仅0.8个,这个比例不但低于发达国家(美国30人,英国15人),而且还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和阿根廷就分别达到了20人和12人。就企业方面讲,我国现有企业5000万家,仅有4万家聘请了律师当法律顾问。目前法学面临的种种挫折,只是暂时的。作为法律人或者有志于从事法律工作的高三学弟学妹们,不应坐享其成或者坐以待毙,应当善于开拓,挖掘自己的潜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靠我们大家的努力,寒流过后一定会迎来法律专业的春暖花开。

第三篇:2014法学大学生自我鉴定(精选)

法学大学生自我鉴定一

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我热爱法学专业并为其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在几年的学习生活中,系统学习了法理学、行政法模块、经济法模块等专业知识,通过实习积累了转丰富的工作经验。

四年的大学生活结束了,总结过去,收获良多,现总结如下。

在校期间,我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通过紧张的学习生活,我已经熟悉并掌握了有关法律基础理论、基本法、部门法的相关知识。在学习之余,积极投身法律实践工作中,使自己在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了社会经验。四年中令我欣慰的是:连续两个学年,四次获得奖学金,顺利通过了大学大作文英语四级考试和计算机二级考试。我把这些作为向上的动力,朝着更高的目标奋斗。

我校是一所理工学校,在培养人文素质的过程中,也渗透了理工科优良的作风,在我的身上,您会看到工科学生的扎实、看到理科学生的冷静。综合发展自己,成为文、理、工兼具的好学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我继承了中国农民的勤劳、坚韧不拔和不怕苦的精神。凭着这种精神,我边工边读,直至顺利完成学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发扬这种精神,爱岗敬业,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我不能自比千里马,便我相信您一定是伯乐,选准您的千里马。希望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会让单位满意,让您满意!

法学大学生自我鉴定二

大学的四年里,学习了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法、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掌握法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国家的主要法律法规,理解和把握法律规则背后的法律精神和法律价值,并能运用法学理论,方法和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但是书本的学习较有限,于是参加了很多社会实践和社团的工作,从事了大到组织策划晚会、小到文秘接电话的工作,积累了很多了从失败到成功的经验。我认为实际操作能力和组织合作能力的学习更重要。对自己总体评价是为人热情乐观,真诚,工作踏实、易上手,遇到困难能迎难而上,不轻易放弃。

从大学一直下来,我感觉我学到了很多,特别是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工作经验,虽然以前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从中我的到的是很多做事的原则和处事的经验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做事也变得成熟稳重了。在过去的工作中,我做事认真负责,有团队合作精神,还有较好的交际能力。

作为一名应届生,也许我的知识有限,也许我还太年轻,缺乏实践经验,也许在某些方面我无法像其他人一样工作自如,但年轻意味着热情与活力,我有生理缺陷(从初中起我的听力就逐渐减弱,但并不妨碍我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反而更能让我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而不易受到外界干扰,保持自己的想法)并不代表我不行!

我自信能凭自己的能力和学习在毕业以后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中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实现人生价值与追求的目标。

第四篇:破解法学学生就业难

破解法学学生就业难

【正文】

谭敏涛题记:之前,有文章发出:“进不了公检法,法律学生才去当律师吗?”的呐喊,时隔半年之后,又到新一届的法学学生毕业之际,媒体刊发出“法学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倒数第二”的深思,这又让中国法学教育陷入一片指责和不满之地,中国法学教育怎么了,中国法学学生怎么了,为何被外人看来前程似锦的法学教育转折到了就业率位居倒数第二的尴尬之地,为何风光无限的法学教育到现在成了人人自危的专业选择,为何法学院毕业生成了社会的就业负担。或许一些法学学生自己就可以给出答案,或许一些法学教授有着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解答,或许教育部门有着自己有别于民众的解读,但是,这些都不妨碍我们以一位法律学生的视角解读法学学生就业难??难在何处的症结所在,路在何方??路在自己脚下的自我解读。

下述为广东海洋大学2010届法学毕业生李慧华与西北政法大学毕业生谭敏涛的对话交流,作为2010届法学毕业生,李慧华对律师职业的向往和追求着实让我钦佩和赞赏:作为法学毕业生,她选择了律师职业,作为法学女毕业生,她选择了律师职业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和追求,这不得不让我深思和追问??到底是什么,让她在考上了公务员却又义无反顾的投向中国律师的怀抱。在一问一答间,在又思又想时,或许我们可以寻找到李慧华学生的职业价值追求和人生方向。

提问者:谭敏涛---一直关注中国法学教育,并且体感中国律师职业和职场的青年学者,在追问和思虑中,寻找中国律师职业的未来和明天。而这,也仅是一场关于法学学生与律师职业选择的问与答,也仅是一次法学学生职业定位和规划的思与虑。我们难以给出法学学生就业的准确答案,但是,我们冀望于通过本次对话让读者深思??到底什么样的法学教育才是中国法学教育的出路,什么样的职业选择才是法学学生的绝佳之路,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法学学生应予努力和践行的实战方向。

谭敏涛:据你所知,你们班级或是你们学校的法学院毕业生愿意或是已经从事律师职业的人能有多少呢?

李慧华:就我们班而言,我先给出我们班的人数吧。我们班37人,但就我了解真正想从事律师职业的5个不到,而现在只有两个在律所实习。

而就我们学校法学院毕业生而言,就更少了,我知道已经在从事这一行业的也就10个之内吧。我所了解的也就是08届09届和10届毕业生。每届毕业生有两百人左右,可是加起来真正从事律师行业的,我能知道的也就10人。

谭敏涛:这也即是说,法学毕业生愿意从事律师职业的人数很少,而且,哪怕有些学生毕业之时进了律师职业,最后也可能不得已而离开。这个数字和我们班级一样,甚

至于,我们这样的专业法律学院毕业从事律师职业的人数也很少,不是他们不想从事,更多是从事不了,缺少了对律师职业的关注和了解,哪怕取得了司法资格证书,一些人却依然徘徊在律师职业大门外。你觉得诸多的法学院学生不愿意从事律师职业的原因何在?结合法学毕业生就业难,公检法招聘人数有限,而律师职业却又少有人问津,法学教育在你看来是否矛盾丛生呢?

李慧华:首先说原因吧,诚如您刚才的文章所言(注:《谭敏涛:“进不了公检法,法律学生才去当律师吗?》”),我认为不愿意从事法律职业的原因主要是:第一、起步收入低,奋斗周期长,前期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非常辛苦;第二、很少人真正从一开始就去了解律师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前景。具体地说,就是没多少法学院学生真正了解律师到底是什么、到底要做什么、底需要具备一些什么素质;第三、法学教育,尤其是我所在的学校,一个普通二本学校的法学院,只会培养公务员考试人才,却基本不重视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法学院学生入行律师职业受到的较大阻碍。

至于说到法学教育,我不敢下什么结论,但是我觉得第一、现在中国的法学教育太泛滥了。以前在禁止专科院校开法学专业的时候,法学专业基本上泛滥全国,简直是个大学就有法学院。这几年好点儿,至少专科院校不能开了。第二、课程设置不合理。个人觉得法学是一个边缘学科,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既然允许本科阶段开设法学专业,那就最好大一大二阶段安排公共专业课程,即所谓的十四门核心课程的教学,然后大三开始分方向,可按一般的民商、经济、行政、刑法等划分,然后除根据专业方向设置与方向有关的法律专业课以外,还要设相关的其他课程,如民商法方向应该设置管理学、经济学等一些课程,国际法方向应该相应设置国际单证、国际支付、金融等课程。

谭敏涛:的确,现在一些院校虽然说分了法学专业方向,但是专业之间几乎没什么区别,专业的学生没有专业的优势,这当然限制了法学学生的就业范围。而且学生很少在校期间就能判别出什么样的职业方向才是自己喜欢和社会需要的,对于法学教育,这样的课程很缺失,也很紧需,但就是很少有学校开设??为法学学生讲解法律职业方向选择和规划。除过法律,法学学生很少再涉猎其他课程,但是,社会却不是你仅掌握了法律就可以适应的,社会把一个人当做全才来看待,企业或是律所把一个法学学生当做预防法律风险和善于处理法律纠纷的预言者和实战者来看待,而我们的法学学生却往往缺少这样的才能和技能。而听说,你在校期间就在法院、律所、仲裁委、企业都实习过,这为你法律职业定位奠定了良好的选择和抉择基础,是什么因素促使你将实习和在校学习结合起来呢?

李慧华:第一、在高考之前专业选择的时候受到的指导。我报这个专业,就是带我的那个律师认为我适合当律师,让我报的法学;第二、我非常幸运我能够遇上负责任的导师。我大一的时候曾就“如果我要当律师,我大学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发了邮件给我的导师,以下是他的回复:

“我并没有信心给你开出药到病除的方子,也害怕承担这类责任。我只能说,如果我有机会重新读大学的话,如果我一心想做一名律师之类的法律执业者的话,我会完全另起炉灶。首先,我会尽可能早地去实习,跟一个好律师或好法官,亲身参与各类法律环节。实习的好处至少有两个:

一、找到真问题,知道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能力。现在大学法学教材总的来讲,鱼龙混杂,参差不齐。如果辛辛苦苦读了几年,发现学到的东西没用,有用的东西没学到,那就太不划算了。而早一点参与司法实践,实实在在地跟着前辈打些官司,就会清楚法律实践中真正有用的知识是什么,读书就能有的放矢,辨别好坏。

二,获得学习的动力。在社会中走了几趟,切身感受过各种问题处理的难度和知识的重要性后,学习就更来劲了。我以前教的一些毕业生,在这方面体现得很明显。其次,我会根据司法实践的特点,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专业能力。

按照学科分类,精读案例,一个一个地看,每一个案子独立写一份起诉书、答辩词和判决书,然后对照权威版本反复修改。此举既能有效提高写作能力,又能有效训练法律思维。通过对个案的反复研究,我们慢慢有能力把握法律问题的核心,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另外,这种训练的好处是,一毕业即能马上适应诉讼业务,独当一面。

当然,案例研究的同时也要适当地系统阅读好的教材(著作),案例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纵深地把握问题,而教材更多地是帮助我们的法学思考系统化。仅仅读教材(著作),容易陷于空洞和肤浅,难以深入把握理论精髓。法学是一门处理纷繁复杂的人类纠纷的学问,没有对人事背后逻辑的深刻理解,理论是化不透的。我想,一般来讲,一个法律初学者这样训练1-2年,肯定脱胎换骨。现在法学教育最大的弊端是课程太多太杂,且主要是传授知识而不是训练能力,学生就成了垃圾桶,东西装的很多却没有多少消化,完全不系统。学了忘,忘了学,忙忙碌碌四年,最后两手空空。“

然而,体制已经无法改变,只有适当调整自己,尽量系统地自学。在目前这个大学体制下,我得很惭愧地承认,最有效益的学习方式是自学。

现实一点,我觉得应该以司法考试那十几门为限,重点选择几大部门法和诉讼法学习。而且,要通过案例的方式来学习,教材作为参考书。

我正是认真地听取这位导师的意见之后,一步一步按照他的指导训练自己的,在我度过了最初入学的迷茫之后,我让自己面对现实,认真为自己将来的职业选择学习。

从开始的接受现实,到最后的深深爱上这个专业,确实经历了很多。不过,或许我的想法也有点过于实际。热切地成为一名律师,当然首先是因为喜欢。但这个喜欢也绝对不是一时冲动,也是要计算成本和收益的。我觉得我的思维有点倾向于商业化,觉得律师也是一种“产业”和“事业”,根据我的喜好,我更喜欢律师职业,愿意把律师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选择和追求。

谭敏涛:在初学法学之际,能有良师益友的谆谆教导的确让你少走了不少弯路,而且能尽早的明确专业方向之学习。在大学法学学习过程中,首先应该精读好教材,吃透基本的基础知识,然后多看案例分析,并且还要关注社会法律案件(事件),试图以自己的知识和学识解读,哪怕说错了,至少自己是学生,社会都会给自己一个原谅的借口。而当你走向了社会,再出错,那就没人再原谅自己。因为社会把你看做是解决问题的人

才,而你却是不停犯错的“坏学生”。从接触法律到喜欢律师职业,可以说你经历了不断的取舍和艰难的抉择,而你最终选择了律师职业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主要是什么原因呢?除过喜欢律师职业,还有其他吗?应该不是一篇文章的标题所说“进不了公检法,法律学生才去当律师”吧。

李慧华:公检法部门,凭借我的努力我也能考进去。可是,我不想一开始就让自己在不喜欢的职业上陷入太多。

曾经,我也想过是否应该先进入公检法,积累几年人脉再进入律师行业,可是,当我考上了公安之后,我却不想了。这也是我的固执所在,我固执地认为,人脉这东西,我迟早能积累起来的,不管我在哪儿。

最终的原因,第一是对这个职业深入骨髓的喜欢,真正地做梦都想当律师;第二个原因,就是上述说的,律师在未来可以产生无限的经济价值。

谭敏涛:喜欢,而且是深深的喜欢让你选择了律师这个被人不太看好,特别是不看好女生从事的职业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我为你忠于自己的喜好选择而欣喜。选择喜欢的职业,并且努力从事,这是每个人期望的生活方式,而你做到了,为你感到高兴。据你所知,法学毕业生直接做律师的最大障碍是什么?什么因素会限制一些人进了律师职业却又不得不离开呢?

李慧华:最大障碍:第一、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并不是说我们本科什么都没学。事实上,任何一个过了司考的人,基本上都把中国大半的鸿篇巨著般的法律条文读过一遍以上。但我所说的“局限性”是指法律所涉及的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的局限性。正如我刚才所言,法律不是法条,仅懂得法条和法律理论没用,必须结合实际,好比要做公司的法律顾问,至少得对公司的管理、公司的内控体系、公司的HR、公司的财务制度等有粗浅或者一般或者稍微深入更或者非常专业的了解,才能支撑起法律实务的实施。第二、缺乏真正的实习经验和经历。多半学生的实习只是为了混学分,去实习只是端茶倒水,没好好在里面学到东西,这也就让法学实习大打折扣,而且还浪费了时间。

至于让人进入了又不得不离开,原因估计有很多,但我不好说,我说我能预见到的,还是那几个原因:周期过长、待遇过低、工作过于辛苦,早期的工作卑微没有地位等等吧。

谭敏涛:我也一直认为,应该让法学学生大一暑假就去实习,让他们每个寒假和暑假都在实务中学习,这样到了学校的理论学习,才更能知晓社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法律人才,而自己又是什么样的法律学生,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实践是检验法学学生能力的最好标准。但是,诸多的法学学生缺少了这一环节,他们只知道在学校学校书本知识,而忘却了在实务中学习操作技能,这样,势必让他们在选择法律职业方向时陷入迷茫。一个知识储备不够的法学学生除了考进公检法外,很难在社会上找到需要法学学生的工作,这也就是为什么法学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实务技能欠缺,法律操作技巧没有,因为他们在校期间就没有重视实务能力的培养,走向社会当然不被看好了。

最后,再结合近期中国律师被误读和误解,被行政当局限制和严管,你怎么把脉中

国律师的未来?你觉得在中国,律师的职责或是定位应该是什么?

李慧华:我的看法是,律师应该是风险防范专家,律师,应该是一种旁观者的角色,为客户从各角度分析、防范风险,是建议客户怎么做比较好,而不是强迫客户接受自己的观点,更不能是一味迎合客户的需要。律师是一个独立的第三人,必须坚持自己的原则,独立思考,、我提倡“客户至上”但不是完全作为客户的傀儡。

至于涉及政府那块,请恕我没有那个能力来分析这个问题。

谭敏涛总结:律师,当以当事人合法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让守法者不会失去对法律的信仰,让违法者畏惧法律的惩罚,让社会处在和谐的正义光芒之下。而民众对律师的误读和误解这是任何一个职业的必然路径依赖,中国律师需要做的就是以当事人利益为重,以依法办案为原则,以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尺度,让民众切实和切身感受到律师于当事人、于这个国家、于这个社会的贡献和价值所在。

再者,法学学生就业难,问题出在法学教育上这个主要症结上,但是,在现有的法学教育模式下,依然有一些法学学生职业前景广阔而明朗,他们在自己理想的法律职业方向上痛并快乐的前行和奋进,他们在自己奋力追求的法律职业道路上埋头进取和实干,他们相信,总有一天,未来属于他们,而且只能属于他们。所以,一味的埋怨法学教育并不是现有环境下解决法学学生就业难的唯一方式,而应该从法学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和设计中,找到适合自己,并且也适应社会的法律职业方向,唯有如此,每一位法学学生才能在毕业之际以社会的衡量标准准确的定量和定位自己,明晓的实现和展现自己,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在理论和实务之中,在自我和无我之心,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法律职业之路。

【作者简介】

李慧华,广东海洋大学法学学士。

谭敏涛,西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西北大学文学学士。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

去年8月兴起的华尔街金融危机诱发全球金融震动,花旗、美林、贝尔斯登、雷曼等经济大鳄出现巨亏或濒临破产,银行、证券、房地产从高峰跌入低谷,危机风暴波及各行各业,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宣告到来。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突破600万人,而把人力作为一种资源看待的今天,同样纳入市场供需关系的范畴,在供需关系不平衡的情况下,使得本已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和迷茫。很多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可能会选择回国就业,这势必会加大国内高端人才市场的竞争。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毕业和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将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一边是更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另一边却是工作岗位减少。不少企业停工歇业,大量员工被“裁”等现状凸显在我们面前。不少急于就业的毕业生在竞争中往往采取“自降薪酬”来博取优势,而更多的是自己仍有较高期许的人陷入“供求两难”的尴尬境地。

面对这严峻仍至残酷的形势,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一、要调整好心态

保持处惊不乱清醒的头脑,既然“寒潮已经袭来,就要有“过冬”的准备。认真分析近几年的就业形势,转变观念,正确审视自己。因为你可以不了解别人,但必须了解你自己,对自己剖析的深度和广度比以往时候更重要,如自己的优点、缺点、能力、性格及弱点,切忌好高骛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尤其需要改变错误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诚然,由于受压力、焦虑、浮躁等情绪影响,仰或没有时间和心情去思考这个问题,但必须甚至挤出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绝不能茫茫然不知所措或是自怨自哎。

二、准确的职业定位

近年来,“职业定位”、“职业生涯规划”已经不是什么新鲜名词,多数大学生在走进校门的第一天就被辅导员灌输了“职业生涯”的理念。每个职业人都要有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大学生正处于职业发展的探索期,在择业方面容易迷茫,更需要有一个适合的正确职业定位。

职业定位要结合自己的性格、兴趣、价值观、能力等综合信息进行分析考虑,大学生在为自己进行职业定位时,不能抱着完美主义的想法,一开始的要求不能过高,最好是围绕自己的专业,不要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或者不要从事自己不适合、不擅长的工作,那是没有发展空间的。

三、要注重掌握专业技能

如今,很多企业在招聘中越来越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大学来说主要就是专业能力,而非学历。一般来说,学历仅意味着更雄厚的理论基础和技能,然而,对于那些学历不高或学校一般的大学生,如果能在大学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并参加专业的培训,我们的实际技能并不一定比名牌大学的学生差。而很多的企业在用人方面是很实际的,会综合考虑一个人学历和技能。所以,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把自己的专业技能的提升作为重点来考虑,不断强化自己专业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的含金量。

四、提高社会实践经验

很多公司在招聘都有一条“要有几年的工作应验”,这是现在社会的就业准则,很多公司都希望能招到能马上胜任工作的人。因此,大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一定要能把理论技能应用到实践中,一定要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要围绕自己的就业目标来参与目标行业或职业的实践,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这样就能以学生的身份提早踏入社会实践,在毕业之后就有了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

五、综合素质的提升

虽然学习和专业知识很重要,但社会中需要的是复合人才,职业中更是非常看重情商和逆境商。如果能力太单一,那么职业发展也会很受限制。所以,大学生还需要掌握其他综合能力。如掌握一些工具类的技能,如网络、外语、谈判等。提高自己在人际交往、沟通协作方面的能力。大学生应该通过几年的学习,让自己能真正独立和成熟起来,能通过在学校中参与处理各种关系,参加各种活动来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人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让自己具备自信、谦让、果断、责任心等美德,以良好的形象进入职场。

金融危机虽然给全世界带来了恐慌,失业人口增加,就业压力增大。理性选择,就业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尽管金融危机会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但我国政府出台的大力度拉动内需政策,将带来不少新增就业机会和岗位供毕业生选择。同时,农村基层岗位和中西部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缺口依然给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只要毕业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并不困难。

金融风暴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信心到社会中去竞争,去搏奕,去接受新的东西。正如温总理所说“信心比黄金重要”,谁能经得住考验,谁就是最终的胜利者。

上面的兄弟回答的很具体,但我觉得太教条。太书面化。不实在。

但总是谈到“金融危机”,诚然“金融危机”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对大学生就业机会带来了很大冲击。但我觉得中国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因为一两场“冲击”带来的,这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十年甚至二十年或更长。“人多”造成的。这是句废话。但是实话。

还有其实找工作并不难,你想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就不容易了。好多大学毕业生觉得自己念了这么多年书毕业就拿个千八百块钱,心有不干。“你”总是心有不甘,但到最后也只能“心甘情愿”了。我想说的问题就是放下姿态,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儿,得知道自己是吃几碗“干饭”的。别老想别人工资多少多少钱。得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干什么尽量能干好。总之,就是把心态放平和,不管别人挣多少钱,别羡慕别人的高薪,尽量做好自己。

补充:而且现在找工作走后门的情况也是非常严重,就拿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事业编来说,都是猫儿腻很大。这也打乱了大学生的正常就业秩序。但没辙,谁也没辙。最后就比谁的人儿硬了。我虽说说的有些绝对,但这也是事实。

现在的就业形式在这里我不像多说,大学生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在调查过程当中了解到,现在大学生也正视到了这一点。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那么大学生就业究竟面临怎样的难题那?具体请看调查报告

下面是调查过程:

据了解,多数人无法一次应聘成功:2.7%的人应聘次数在5次以内;2成的人应聘次数在6—10次。而且人们在求职的过程中花费很大:2/3以上的人不足500元;将近2成的人花费在500—999元之间。在求职成功后,据不完全统计:10.8%的人很满意;52%的人比较满意;不满意者仅占3.2%。另外,求职时间长也是一个因素:20%的人在1个月之内就找到了工作;24.8%的人在1—2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22.9%的人在2—3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人均费时3.13个月,有的甚至成为“校飘族”。

就拿计算机行业来说吧。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

1.供与求平行上升,供求矛盾并不突出。

2.量与质逆向而驰,量稳质降十分明显。

3.冷与热分布不均,冷热两极反差强烈。

一是不同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不平衡,名牌大学、工科院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为热,而一般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为冷。

二是用人单位热,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表现冷。从社会总体需求来看,社会及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大,很多单位急需计算机专业人才,有的单位是高薪引进,有的单位则是降格以求。而现在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还不能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认为学计算机专业是高投入,在找工作时应该得到高的回报,习惯于和以前的师兄师姐们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攀比,导致期望值与用人单位所能提供的报酬相距甚远。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对一般用人单位表现出极为冷淡,有的甚至“宁愿失业,也不要找一个自己不满意的工作”。

三是学校热,用人单位冷。当前,各高校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主动跑市场、跑职场,为学生找就业的门路。但由于高校师资队伍老化、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呆板,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用人单位很难找到令自己满意的毕业生,对毕业生表现为冷。

四是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在就业时热,而能力差的同学在就业时受到用人单位的冷遇。在机关、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在掌握一定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企业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因此,专业素养高、综合能力强、动手能力突出的学生在就业时非常抢手,而素质一般的学生在就业时就显得十分困难。

总儿言之,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的症结何在,经过一个假期的调查和了解,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专业面太窄;缺乏社会关系;信息不足;性别歧视。

据了解,在填写了试用期月均净收入的学生中,不含社会保险的男生月均净收入为1915元,女生为1820元;转正后月均净收入男生为2706元,女生为2441元。进一步分析发现,校际差异大于性别差异,名校女生的收入最高,试用期与转正后月均净收入分别为3291元与3975元;而同校男生为3012元与3670元。如果我们将名校女生中一名到国外就业、月收入高达15000元去掉后,女生月均净收入跌至2974元和3660元,低于同校男生,但仍明显高于其他9所高校的男生与女生。

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应大力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 给大学生更多实践机会;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规范就业市场,制止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

作为一名大学生,“坚决拼一个美好的未来”是他们的目标。他们已经觉得没有退路了。所以他们很苦——这是我的感觉。两天的时间中,我接触了很这样的“校漂族”,很多时候我都被他们的这种精神感动着。他们真的很苦!我感觉到他们所承受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拮据,而更大是他们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用他们的话说,他们己经没有退路了。从心底里我佩服这些人。但我觉得这不是一种正常的状况,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毕业后勇敢面向社会,理性分析,理性选择,去寻找适合发挥自己才智的新天地,自立自强,回报社会,这才是进取的人生态度。

下载2013年法学大学生就业浅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年法学大学生就业浅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大学生就业

    浅谈大学生就业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认为很有必要根据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但前提是要懂得分析当前的情况然后做出相应的调整。下面......

    大学生就业

    据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据统计......

    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 中国是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劳动力大国,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是党和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民生问题。近若干年来,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就业形势相对平稳......

    关于大学生就业

    关于大学生就业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越来越快,招生规模也随之越来越大,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快速形成并且有迅猛增大的趋势。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误区与人才市......

    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摘要:随着国家高校扩招政策的出台,教育制度由精英化逐步走向了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高峰期已然而至,再加上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寒流,......

    大学生就业[范文模版]

    大学生就业 作为一名二本学校的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毕业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不是很好的学校,也不是最好的一个专业,在大学里也没有学到很好的专业技能,所以走出校园,竞争非常......

    大学生就业

    1,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 一.国家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优惠政策,二.毕业生预征入伍服义务兵役享受的优惠政策,三.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四.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可获......

    大学生就业

    摘要:上个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对产业转移原因的研究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在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工业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使大量的劳动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