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宣传片解说词
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宣传片解说词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从2000年的107万增至2010年的630万。当前,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
为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今年,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启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要求各地积极实施岗位拓展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
目标是:使应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70%左右,当年底总体就业率达到80%以上;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都能参与到相关就业准备活动中,得到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相关领域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深化。
岗位拓展计划主要包括拓展产业就业岗位、企业岗位、科研项目就业岗位、基层就业岗位,以及征集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等五个内容。
“拓展产业就业岗位”主要是由政府结合扩大内需、结构调整和产业振兴计划,拓大就业规模,开发适合高效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同时鼓励各行各业与高校联合开展专项岗位对接活动,全方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有关部门将进一步疏通渠道、清理障碍,积极做好劳动保障、人事代理、户档托管等服务。国家鼓励科研项目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作为研究助理或辅助人员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并在户口、档案管理、社会保险等方面提供管理和服务。
城乡基层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各地将进一步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引导毕业生到城市社区管理和服务、农村基层卫生服务、农技推广服务等岗位就业,落实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继续统筹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四个国家基层项目。
今年各地仍将开展2010年高校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等政策扶持。
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增长点。目前,我国应届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
0.3%,与一些发达国家20%-30%的创业率相比,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大。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各级政府将为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小额担保贷款等一条龙服务,并利用大学科技园、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资源,建设完善创业实习基地以及孵化基地。
高校毕业生初创企业,可适当放宽准入条件,并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对应届及毕业2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可在3年内免收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登记求职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可按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贷款规模可适当扩大。
对灵活就业高校毕业生申报就业的,政府还将提供免费劳动保障和人事代理服务,做好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对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从事灵活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将重点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三个一”服务:送一批就业岗位信息进校园;组织专家开展一次就业政策咨询和职业指导活动;提供一本就业手册。对于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将专门建立“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库”,确立“一对一”的帮扶机制,通过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就业服务月等专项活动,对需要就业信息服务的,至少提供三次基本符合其条件的就业信息;希望提高职业技能的,至少提供一次职业技能培训机会;符合享受扶持政策的,帮助其落实有关扶持政策。
2010年全国将组织35万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见习期间,见习单位和地方政府提供基本生活补助。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将开设见习登记窗口,为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和见习岗位推荐服务。
困难高校毕业生可以免费参加政府举办的各类招聘活动,免交公务员与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考报名和体检费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时可享受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和鉴定补贴政策,在公益性岗位就业时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政策等。在大城市聚居的长期失业高校毕业生,将会得到重点的就业服务和援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还能享受到一系列特别优惠的就业帮扶政策。
传递就业关怀,助飞青春梦想!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祝莘莘学子们成功就业!更多信息请查询中国就业网()。
第二篇: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方案
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方案
一、活动时间:2009年7—9月。
二、活动对象: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
三、工作目标:力争2009年底使登记求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90%,并确保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当年实现就业。
四、活动内容。
(一)高校毕业生招聘周活动。
1、活动时间:2009年7月15—25日。
2、活动目标:通过高校毕业生招聘周活动使部分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
3、活动目标:各县(市、特区)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组织各类用人单位,提供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信息,并通过专场招聘、现场服务的形式,搭建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平台。
(二)“政策促进就业”活动。
1、活动时间:2009年8月15—20日。
2、活动目标:通过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尽快就业或创业。
3、活动要求: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失业登记制度,落实职业培训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培训补 1
贴、免费保存档案等相关扶持政策,全面检查梳理现有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特别是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情况。
(三)“一对一帮扶”活动。
1、活动时间:2009年9月15—20日。
2、活动目标:帮扶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实现稳定就业。
3、活动要求:各县(市、特区)根据当地城乡基层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实际需要,重点开发一批城镇养老服务、医护服务等公共社会服务岗位,及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扶贫开发等公共事业服务岗位。依托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事务所摸清辖区内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建立档案,采取一对一的帮扶措施,进行跟踪服务。
五、工作要求。
(一)精心组织,务求实效。各县(市、特区)要结合实际,认真制定本地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方案,做出具体安排,指派专人负责。并于2009年7月22日前将专项活动联系人和联系方式上报地区就业局。
(二)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继续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就业形式宣传、落实扶持政策经验宣传、先进典型宣传,引导援助对象转变就业观念。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依托企业、街道(乡镇)、社区等基层组织和单位,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舆论宣传,使援助对象在政策扶持和社会的帮助下,依靠自身努力实现就业。
(三)落实资金投入,保证政策兑现。各县(市、特区)要充分运用再就业专项资金,用足用活现行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帮扶对象切实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
(四)搞好总结,及时报送。各县(市、特区)要及时总结辖区内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开展情况,加强指导。并于各项活动结束后5日内,将开展活动情况报地区就业局。
第三篇: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为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我局积极完善扶持政策、广开就业门路、狠抓政策落实,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建立机制,各部门密切配合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涉及到社会各个层面、政府各部门,为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我局积极联动、建立机制。一是建立就业联席会议机制。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工商联等机构不定期开展就业联席会议,特别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统计、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见习、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等项目上统筹协调,做到工作无缝对接。二是初步建立联动机制。省市之间、市直部门之间加大就业工作统筹,同步互动。4月10日、11日,由省人社厅、省教育厅主办,省就业局、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办公室、市人社局、市教育局承办了“贵阳地区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培训班”和“贵阳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座谈会”活动,对贵阳地区33所高校及中职院校的200余名就业指导教师进行培训,并研究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与学校就业指导工作高效链接途径。
二、多种途径,帮助高校毕业生尽快就业
一是通过大型招聘活动,促进市场就业。今年1-4月共举办“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会”、“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贵州大学校园招聘会和“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职教城招聘会等现场招聘会61场,组织单位13784家,为各类人才和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27.6万个(次),进场求职总人数为36.4万人(次),高校毕业生达成就业意向人数为4.3万人(次)。
二是通过重点政策项目,引导基层就业。建立选聘生培训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乡镇领导联系人制度、考核奖惩制度、信息化管理和沟通制度等“五项”制度。目前,我市“三支一扶”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农村义务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岗的高校毕业生共计290名。
三是通过落实见习制度,缓解当前就业。在全省首次启动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基地评审工作,对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贵阳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华通汽车贸易服务有限公司3家见习基地给予20-50万元的就业见习示范奖励资金。2014年征集63家见习基地(单位)报送岗位需求3310个,组织开展“贵阳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春季招聘会”,组织派遣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共2批322人,开展见习生岗前培训班2期,共计231人。
四是完善对接平台,拓展渠道就业。设立独立的高校毕
业生“一站式”服务平台和“绿色通道”,开通了“中国国家人才测评网贵阳市人力资源市场测评频道”,完成了贵阳市“大学生就业”网页内容整合及升级前期。以会员制服务为抓手,深入企业征集岗位,鼓励各类企业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通过人才派遣、人才推荐,推荐人次高校毕业生到金融企业、大型企业的一线岗位工作。通过举办中高级人才封闭洽谈会、人才博览会等活动,为硕士研究生以上高学历毕业生推荐就业。
五是推进就业服务前移,积极指导就业。完善我市“横到边,纵到底”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作用,将公共就业服务往下沉,形成“一点受理,全程服务”的工作机制。为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我局在贵州大学、贵州(清镇)职教城设立贵阳市就业与职业技能开发中心、贵阳市人才交流中心(贵阳市人力资源市场)分中心(分市场)。今年通过分中心(分市场),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及人事代理政策宣讲报告会场次,现场解答相关政策咨询1万余人;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今年计划在大学城、经济开发区分别设立一个分中心(分市场)。
六是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创业带动就业。为激发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热情,通过集中场地、集中服务、集中资金的形式,形成大学生创业的规模效应。以贵阳地区各高校为重点,筹备启动“贵阳市第二届创业金点子大赛”,广泛宣
传高校毕业生创业政策,提供创业指导服务;通过优秀典型,鼓励和激发毕业生创业热情。加大小额贷款力度,今年1-4月全市325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新增高校毕业生创业221人,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10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00万元。
七是搭建就业培训平台,推进素质就业。针对高校毕业生理论水平较高、动手能力较弱的问题,放宽政策落实时限,对市属高校在校生实行高校毕业生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迄今已对贵阳学院等四所大学的8024名高校毕业生进行了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涉及20多个专业工种,同时还对42067名中职技术学校的毕业生进行了初、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涉及工种40余个。
八是提供“五个一”,服务离校未就业高校生。加强信息化运用,落实离校未就业高校生就业促进计划。目前,全市1122名离校未就业高校生信息录入企业用工及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信息系统进行服务跟踪,按户籍由各区(市、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为每个高校生提供“五个一”专项服务,即一次电话访问、一次职业指导、一次岗位推荐、一次就业见习、一次职业培训机会。6月底,完成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求职补贴审核发放工作。
第四篇:关于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的通知(推荐)
关于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的通知
各县(自治县、市、特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黔劳社厅函[2009]125号)文件精神,根据《关于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的通知》(黔人社厅函[2009]41号)文件要求,在全区范围内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力争在今年年底使大多数登记求职的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并确保家庭困难和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当年实现就业。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县(市、特区)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今年下半年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基本平稳。要在努力使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实现就业的前提下,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制定工作计划,确定目标任务,实施工作调度,加强工作督导。
二、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实力度
各县(市、特区)要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具体措施,全面推动政策落实,充分发挥政策促进就业的实效。要加快落实到城乡基层岗位就业的相关补贴、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等政策,着力拓宽高校毕业生到各类企业创业、到城乡基层就业的渠道,扶持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要加强对本地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实情况和工作进展情况的督促检查,对政策不落实、工作进展慢的县(市、特区)要重点督导,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积极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登记管理工作
各县(市、特区)对回到原籍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要做好登记管理工作。要登记造册,摸清底数,建立专人联系制度,实施动态管理。各县(市、特区)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统筹协调,全面掌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情况,做好跟踪服务和就业政策落实工作。
四、大力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活动
各县(市、特区)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与教育部门及高校进一步加大合作力度,为应届毕业生免费提供就业服务。要进一步强化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零就业家庭毕业生、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等各类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通过优先推荐、给予求职补贴等方式,开展个性化就业帮扶。
五、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各县(市、特区)要将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以及长期失业、残疾人等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列为重点帮扶对象,积极提供就业援助。要落实促进困难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通过优先推荐就业和见习岗位,帮助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式,力争使所有困难高校毕业生在年底前实现就业。
六、深入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宣传工作
要继续大力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宣传咨询活动,使各级相关工作人员运用和执行政策,广大高校毕业生和家长知晓和理解政策。要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的宣传,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克服困难,增强信心。
七、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
各县(市、特区)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充分发挥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作用,及时掌握回原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要从2009年7月起,按月填报《离校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情况》统计表,并于次月2个工作日内报地区就业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其他有关重要情况也请及时上报。
第五篇:关于大力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施意见
关于大力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促进高
校毕业生就业的实施意见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人行南京分行、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工商局制定的《关于大力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施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六月三十日
关于大力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促进高校毕业生
就业的实施意见
苏政办发[2010]83号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省教育厅 省财政厅
人行南京分行 省国税局 省地税局 省工商局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实施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25号)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要求,现就大力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标任务
落实和完善《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09〕17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关政策的通知》(苏政办发〔2009〕73号)所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健全市场机制,广开就业门路,强化就业服务。确保应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70%,年末总体 1
就业率达90%以上,引领不少于1万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创业;确保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未就业毕业生都能参与到相关就业准备活动中,得到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
二、主要措施
(一)围绕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实施“岗位拓展计划”。
1.拓展产业就业岗位。结合扩大内需、结构调整和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把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作为新的就业增长点。结合江苏沿海开发和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更多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就业机会,支持鼓励相关行业和产业与高校联合开展专项岗位对接活动,积极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2.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带动作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投资主管部门研究建立投资拉动就业的评价机制。在开展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认证时,把就业岗位增加和高校毕业生配置作为重要内容。项目实施方案要明确吸纳高校毕业生的具体要求、数量及岗位安排。
3.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继续组织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选派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计划等基层就业专门项目。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年内启动政府公益性岗位开发计划,首批开发5000个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重点帮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
4.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大力疏通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主渠道,特别是拓展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就业空间,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取消用人审批和落户限制。鼓励中小企业与高校毕业生建立稳定劳动关系,对企业招用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按照《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办法》(省政府令第53号)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
5.促进科研项目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继续实施和完善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与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政策。承担国家和地方政府科研项目的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其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按规定从项目经费中列支。高校毕业生参与项目研究期间,可以通过人才派遣方式办理聘用手续,其户口、档案接转及社会保险缴纳等由派遣单位负责统一办理。
6.做好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工作。各地、各高校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国防建设。进一步完善政策、理顺体制、简化程序,并认真落实应征入伍服
义务兵役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等优惠政策。
(二)围绕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实施“创业引领计划”。
1.统筹安排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各地要在就业资金中统筹安排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用于创业培训、初次创业补贴、创业租金补贴、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和创业型城市创建等。在扩大失业保险基金已经批准的使用范围和确定的额度内,安排相应的资金用于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对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初次自主创业,经营6个月以上、能带动其他劳动者就业且正常申报纳税的,可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
2.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对毕业2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符合就业困难对象条件的,按省政府令第53号有关规定享受社保补贴等相关就业扶持政策。高校毕业生直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水产业生产的,其销售自产的初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税免征或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3.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实际需要,扩大小额贷款担保基金规模,提高担保基金的代偿能力。金融机构要降低反担保门槛,简化手续,规范流程。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可凭《就业失业登记证》在当地申请额度上限为5万元、期限不超过2年的小额担保贷款,规模较大的可提高到10万元。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贷款规模可适当扩大。对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并从事微利项目的,由财政据实全额贴息;从事非微利项目的,给予50%的贴息。
4.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将开展创业教育和培训作为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落实创业培训补贴政策。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资源,建设完善创业实习基地以及孵化基地。积极构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绿色通道”,实行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创业孵化以及项目融资等一体化运作和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
(三)围绕优化就业服务,大力实施“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
1.强化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要强化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高校要建立完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继续实施信息采集工程,充分发挥“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的信息服务功能,尽快使网络招聘成为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的重要渠道。
实施“高校毕业生百校联动就业活动计划”,吸引更广区域、更大规模、更多层次的招聘需求资源。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就业服务月、“百日行动”以及“走进百所高校、办好千场讲座、服务百万学生”就业指导公益巡讲等活动。以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为重点,引导其凭《报到证》及时到户籍所在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凭证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各地、各高校还要针对女大学生特点,强化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促进就业公平。
2.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深入实施“三年五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完善高校未就业毕业生见习制度。加强见习基地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大力开发见习岗位。进一步健全见习管理制度,提高见习质量,落实见习毕业生的基本生活补助政策,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由县级以上高校毕业生见习工作部门统一办理参加城镇居民医疗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鼓励见习单位积极招用见习毕业生,对招用数量较多的,有条件的地区应给予适当奖励。
3.加强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各地要将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就业援助整体工作中,切实加大援助力度。落实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免费参加各类招聘活动、公务员与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考免收其报名和体检费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等政策。对特困家庭、城乡低保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残疾高校毕业生,逐户逐人登记,建立“一对一”帮扶工作机制,确保优先就业和稳定就业。
4.做好地震灾区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各地、各高校要准确掌握地震灾区生源高校毕业生的信息,单独指导、重点服务,帮助有就业愿望的毕业生在年底前落实工作岗位。
三、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成为我国就业的重要矛盾。各级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大意义,切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纳入当地就业工作的总体规划,明确目标,强化责任,加强考核和监督。进一步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工作中,要更加注重拓展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和自主创业的就业渠道;更加注重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就业服务;更加注重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转变就业观念;更加注重做好基础工作,逐步建立并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二)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各地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进一步完善就业管理服务。加强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就业统计制度,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工作体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与教育部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及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要加强沟通,做好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管理服务工作的衔接。建立离校前后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统计月报和会商制度,每年6月至8月由教育部门牵头组织,9月至12月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组织。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引导各类中介服务机构诚实守信,规范经营,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对各类招聘会的管理,大力开展人力资源市场清理整顿工作,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三)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各地要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度重视,宣传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宣传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宣传各地各部门好的经验和做法,引导高校毕业生自觉转变观念,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高校毕业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