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双优心得体会:把求真务实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时间:2019-05-12 12:49: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创双优心得体会:把求真务实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创双优心得体会:把求真务实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一篇:一创双优心得体会:把求真务实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求真务实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创新思想观念,优化干部作风,优化发展环境”集中教育活动的开展,是求真务实精神的具体体现,是趟出一条符合濮阳实际的改革发展大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求真,就是求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之真,即用党的最基本的东西武装我们的头脑,在这儿只有一个“真”,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牢记这八个字再去开展实际工作,一般是会少走弯路的。

创新思想观念无止境,但也不是不着边际。“一创双优”就是要把全市上下的思想统一到“十二五”新时期上来,也是面对重大战略机遇期的挑战上来。重大战略机遇是科学发展期,是改革开放新时期。过来的改革开放30年,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以阶级斗争为纲”取得胜利,而拚资源拚消耗进行粗放型增长的30年,取得了辉煌成就。国家进入中等偏高收入轨道,需要的是科学发展,社会需要大的转型,即到了全面改革时期。

增长模式改变,社会全面改革,就会损伤既得利益者超额利

益,也会“断掉”一些干部的“不义之财”,他们就会成为阻力,也可能他们原来是改革的推动者,在思想上、行动上就会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阻碍走向科学发展。“一创双优”活动的开展,正是为我市抢抓重大战略机遇期所进行的干部思想的、作风的、环境的等多方面的准备,也是为我市未来发展所打的各方面的基础。这就是“一创双优”的出发点,就是把思想解放到求抢抓重大战略机遇期这个“真”上来。

务实,是“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的重点,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要落到哪里去?就是一个“实”字。活动阶段等学习、查摆、整改,都离不开最后这一个问题,还是“如何发展”的问题。《濮阳日报》署名“普创言”的文章提出“六超”精神,“六新”要求,就是讲的如何落实和发展,走什么样的路子的问题。提到要“趟”出一条大道,这是如何“务实”的理念。这个“趟”字用意深刻,是这次如何“务实”之“务”的解读,要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也就是要“趟”掉“拌脚石”、“拦路虎”、“既得超额利益”、“潜规则之”等等断掉一些人的因体制不顺所取得的合理不合理的“不义之财”。觉悟、觉醒的干部群众应该来一起“趟”,趟出一条符合濮阳发展的大道。否则在这次“优化”中就会被“趟”掉,这是新时期“淘沙”的需要,稍有松懈,就会被淘汰出局,这和改革开放之初淘汰落伍者是一样的,这就是“一创双优”

之“实”,是活动的落脚点。

“真”、“实”两字在这次活动中要有更深的理解,要深刻的“求”和“亮剑”般的“务”。还怕有什么“硬骨头”、“深水区”、“攻坚战”吗!

第二篇: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民生建设上的认识与实践

【关键词】民生

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从人权角度看,民生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从需求角度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从责任角度看,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执政施政的最高准则。

“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洞庭湖区18岁渔家女孩周丽在全家从渔船搬到岸上定居后,用这两句朴素而又深情的话语,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激。解决好洞庭湖区渔民上岸定居问题,是湖南民生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以人为本、民生为先作为保增长、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切实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力度,不仅让全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而且使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获得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最大责任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在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对民生问题高度关注。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强调,“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刚刚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一定要根据现有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进入新时期后,江泽民同志说:“要把关注民生作为党长期执政的基石。”迈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近年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党更是将保民生提升到了与保增长、促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强调要把改善民生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一直高度关注民生问题。早在2006年省第九次党代会上,省委就明确提出,要将改善民生作为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坚守的“四条底线”之一,认真贯彻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真正做到对事关民生的工作决不松懈,对涉及民生的问题决不推诿,对落实民生的政策措施决不敷衍。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后老百姓收入增长减缓的新情况,省委提出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要与人均GDP增幅基本保持同步,让老百姓的钱包跟着GDP一起鼓起来。在年前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将“惠民生”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之一,提出在加快转方式中转变出更多百姓笑脸。为了筑牢守住民生“底线”的防护堤,省委响亮地提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最大责任,并形成了落实这一最大责任的新思路。

——要把改善民生这个最大责任落实到转变发展理念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改善民生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落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最大责任,首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此,省委、省政府反复强调,要用转观念来实现保民生,特别是在发展内涵上,要从“以物为本”向“人本发展”转变,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内涵,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更高层次的协调发展;在发展要求上,要从“全民共创”向“全民共创共享”转变,更加注重实现共享式增长,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在发展目标上,要从“速度至上”向“民生至上”转变,更加注重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生存性民生、安全性民生和发展性民生问题。

——要把改善民生这个最大责任落实到调整发展重点上。古语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省委、省政府看来,“发展是硬道理”,其中就有民生改善的重要内涵。如果发展不能改善民生,那就不是“硬道理”,而是“没道理”。为了使改善民生这个“硬道理”硬起来,省委、省政府强调,在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盘子”时,要把保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盯紧老百姓关注的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让更多的民生建设项目进“笼子”。2009年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财政紧张,但湖南在教育、就业、社保、医疗、环保等民生方面的支出近1213亿元,同比增长22%以上,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超过56%。由于在发展中实行了向民生建设的“重点转移”,为处在一个攻坚克难、爬坡追赶重要阶段的湖南凝聚了上下同心、共克时艰的强大动力。

——要把改善民生这个最大责任落实到强化政绩考核上。政绩考核始终是一根指挥棒,如果考核指标只有经济的发展,没有民生的位置,那么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一句空话。为此,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GDP不再作为各级干部的考核指标,而重点考核社保、扶贫、饮水、医疗、环保和法律援助等21项“民生指标”。许多部门也有各自的“民生指标”。比如:2010年年底,在启动36个县市区的基础上,新增37个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县市区,确保在全省60%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该项制度,新农合参合率要稳定在90%以上;全面实现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保障;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和享受待遇人数要分别达到500万、100万以上,等等。随着“民生”作为考核指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民生这个最大责任也就得到了更好的落实。

——要把改善民生这个最大责任落实到转变工作作风上。省委强调,解决民生问题既有赖于经济发展,更要以强有力的干部作风建设作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无限责任和真挚感情,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责任和最大政绩。尤其要做到三个注重:注重真抓实干,进一步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构筑改善民生的工作载体,切实解决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等重大民生难题。注重诚信建设,建立健全抓落实、重执行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行限时办结、服务承诺等制度,确保兑现承诺。注重督查奖惩,对改善民生成效显著的地方和单位予以表彰奖励;对组织不得力、措施不到位、工作走过场的,通报批评,督促整改;对违法违纪使用民生资金和侵害群众利益的,依法依纪严肃处理。由于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最大责任落到了实处,一批重点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老百姓的钱包也跟着鼓了起来。2009年,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5万元大关,位居中部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4975元,同比增长11%,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增收最快的一年。

越是困难越要关注民生

湖南在民生建设上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2008年年底以来,湖南和全国一样,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不仅经济出现很多困难,而且民生建设也出现了很多难题。省委、省政府认为,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民生的改善可以更好地促进发展。在困难的时候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是落实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稳定的要求,也是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更是引领全省人民克服困难、提振信心的力量之源。

为了解决困难时期的民生问题,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特别是在妥善安置返乡农民工、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集中安置洞庭湖渔民上岸定居等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保障民生撑起了坚强后盾,为百姓筑起了抵御“寒风”的防护堤。

全力“造饭碗”,妥善安置返乡农民工。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工不足,使得280多万湖南农民工被迫返乡。省委在国际金融危机初现端倪的时候,就专题对农民

工“返乡潮”问题进行调研,提出把再就业的位子留出来,把干事业的台子搭起来,把谋长远的路子铺起来。时任省委书记张春贤在一次常委会上曾动情地说: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湖南不可能“独善其身”,应对农民工返乡潮带来的就业压力,要从创造就业机会和鼓励投资创业两方面着手,一些新开工的建设项目和公益性岗位,要尽量安排返乡农民工。为了把对农民工的关心关爱体现在实处,省政府专门下发《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出台八项措施。全省开展了大规模“春风行动”,集中举办520多场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提供66万多个就业岗位,并启动重点工程带动、承接产业转移、创业带动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等四大计划。由于行动迅速,措施得力,湖南280多万返乡农民工中有230万人实现了重新就业和自主创业。

打好“组合拳”,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湖南和全国一样,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出现了严峻形势。2009年,湖南普通高校省内应届毕业生达28.5万人,比上年增长8%,加上外省回湘就业、往届未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总数达36万人。到2009年1月,湖南省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率不到20%,比2008年下降15个百分点。为有效应对大学生就业“寒冬”,省委、省政府提出“鼓励、提升、扶持、服务、托底”的思路,实施选派大学生任“村官”、选聘“选调生”、鼓励“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等三大政策。为了帮助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湖南实施岗位拓展计划,拓宽重点产业、各类企业、基层岗位以及应征入伍等渠道,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实施创业带动就业计划,对愿意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政府为他们提供创业扶持基金;实施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强化毕业生离校前后的就业服务,为他们搭建就业平台。政府这套帮扶的“组合拳”,让莘莘学子圆了就业和创业的梦想。据统计,2009年,湖南应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4.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建好“温暖的家”,让洞庭湖渔民上岸定居。在洞庭湖区,专业捕捞渔民长年以船为家,捕鱼为生。由于历史原因,这些“水上人家”成为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天吊户”,居无定所,转业无门。这些“水上人家”深深牵动着省领导的心。为解决这个突出的民生问题,省委、省政府8个月内召开4次专门会议,时任省委书记张春贤6个月内3次亲自探访,要求抱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带着感情解决好渔民上岸定居问题。随即9100多万元资金迅速下拨,省市地方政府渔政部门通力合作,洞庭湖区1.3万多户近4.5万名专业捕捞渔民走下“漂泊的船”,登上“温暖的岸”,从此告别“白天一张网,晚上七尺板”的漂泊生活,开始了崭新的幸福人生。

湖南在全球出现“经济寒冬”的形势下,集中财力,加快办成几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大事和实事,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分享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极大地提振了人们的信心,使湖南在发展的“弯道”上成功“超车”。

打好民生建设这个总体仗

民生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落实改善民生这个最大责任,近些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政策导向,把民生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作、一个系统工程、一项长远建设来抓,打了一场民生建设总体仗。

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就业问题不仅事关一个人的生计和尊严,而且事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保障和改善民生首先要解决好就业问题,努力为人民造“饭碗”。基于这一认识,这些年来,省委、省政府接连出台了近40个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配套文件,启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比如,对困难企业职工等特殊人群实施特别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实施“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就业援助计划”、“未就业大学生就业援助计划”、“应届大学毕业生托底援助计划”等,大力帮扶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等找工作。省人大常委会还审议通过了《就业促进法实施办法》,并于2009年9月1日起实施。

夯实教育这个民生之基。教育不仅关系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也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一个既是“国事”,也是“家事”的重大民生问题。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四管齐下,努力推进教育的发展:健全教育投入保障监督这个机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确保“十一五”期间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年同口径提高1~2个百分点;拉长农村教育这条短腿,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快农村学校校舍更新改造;解决贫困学生上学这个难点,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每个贫困学生都能上得起学,采取资助和贷款的办法,为贫困大学生设立“绿色通道”;化解教育不公平这个热点,把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实行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个民生之急。如何让人民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真正享受基本的医疗保障,是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热点问题。为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湖南加大医疗卫生的投入。2009年,全省医疗卫生支出146.2亿元,增长61%,重点用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同时努力解决农村医疗卫生经费、人才、技术难题。2009年,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全省投入资金7.8亿元,专门用于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投入2000万元,免费培训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县级卫生管理人员、乡村医生等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并开展“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技术工程”,进行对口帮扶工作。

打造好社会保障这个民生之盾。完善社会保障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体现着集体救助、个人参与、风险共担的互助精神。近些年来,湖南以实现覆盖城乡、人人享有适度保障为目标,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大力推进惠及全省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医疗保险上,着力构筑“三张网”,即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保险网络,覆盖了全省94%以上的城乡人口。在养老保险上,努力实现“全覆盖”,从2009年起,凡属湖南城镇户籍人员,均可补缴养老保险费,补建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并逐步实现可跨省转移,同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14个市州全面启动试点。在城乡低保上,逐步提高“水平线”,目前,全省城市低保月保障145.3万人,农村低保基本实现了对因病、因残、因年老体弱等农村重点特困家庭的应保尽保,月保障262万人。

确保改善住房这个民生之要。“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特别是对于中低收入群体来说,解决好住房问题显得更为迫切。省委、省政府把住房保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抓住三个重点,着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一是加大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至2011年,湖南将新增廉租住房28.4万套,可解决35.5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同时,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扩大保障性住房政策覆盖面。2010年,全省将新建公共租赁住房1万套,面向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进行保障。二是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省里已选择了20多个县开展了试点,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帮助2.18万户农村贫困户完成危房改造和因灾倒房重建任务。三是加大城市、矿区棚户改造力度。省政府把这一工作列为重点工程,尽最大努力将困难群众从棚户中“解放”出来。这些办法的实施,使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切实改善。2009年,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30.20平方米,比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增加26.3平方米,让老百姓感觉到居住更加宽敞,居家更加舒适。

抓好保护环境这个民生之需。保护环境是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一个既长远又现实的民生问题。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保持湖南的青山绿水,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环境质量作为科学发展必须牢牢守住的底线。省委领导曾深情地说,如果为了搞工业,水是臭的,空气是污浊的,患病的人增多了,那么,连子孙后代都会骂我们的啊!正是站在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高度,近年来,湖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刮起了一场江湖治污的“绿色风暴”,开展洞庭湖、湘江流域等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可喜成效。如今,“让老百姓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清洁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正由省委、省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转化为现实,一个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地更净、空气更新鲜的宜居美景正在潇湘大地呈现。

“为民担当,风雨可度。”湖南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最大责任,筑牢守住民生“底线”的防护堤,践行的是执政为民的理念,体现的是科学发展的要求,带来的是群众满意的笑脸。筑牢了这条“防护堤”,科学发展、富民强省就有了更强大的动力和更可靠的保障,全省人民将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迈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本版组稿:省委宣传部理论处

本报理论部

相关链接

>>>>高层声音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摘自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摘自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湖南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民生

一、认真解决当前突出的民生问题:(1)妥善安排农村特困群众生活;(2)帮助解决农村特困群众住房难问题;(3)落实城市困难群体救助工作;(4)严格控制物价上涨;(5)做好重大疾病防治工作;(6)继续加强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着力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平等就业制度,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等。

三、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摘自《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决定》

>>>>网友感言

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责任是一种难得的清醒。这种清醒缘自于领导者的成熟和理性,缘自于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对工作的浓厚激情,可谓意味深长,拉近了领导干部与老百姓的距离。

——harvest

腰包再鼓一点,房价再降一点,好学校再多一点,安全隐患再少一点,这是老百姓基于2009年的生活体验进而对新一年寄予的现实期待。我们相信,在新的一年,各级政府一定会更好地履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最大责任”的承诺。

——栗色男孩

>>>>专家点评

保障和改善民生决不是党和政府单方面的给予,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民生工程必须由民作主,从哪些方面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怎么样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得怎么样,都应该是老百姓说了算。

——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授 青连斌

领导干部要肩负起改善民生的重任,切实增强民本民生意识。要牢记和守住民生这条底线,真正做到对事关民生的工作不松懈,对涉及民生的问题不推诿,对落实民生的政策措施不敷衍。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教授 覃正爱

>>>>知识便笺

春风行动

春风行动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起、专门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的大型活动。主要内容是强化就业服务;组织大规模的农民工职业培训;落实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制定落实扶持政策;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专项行动。

>>>>深度阅读

1.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3月5日

2.周强:《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1月25日

3.《从近五年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变化看湖南民生改善》,湖南调查信息网,2010年2月24日

4.《2008湖南民生调查报告》,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第三篇: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新要求新部署格外引人注目。全会提出的制定“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中,都突出强调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多方面的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充分表明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意义十分重大。

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居全球前列,以工业化、城镇化为重点的现代化建设生机勃勃,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变。

目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在世界210个国家和地区中仍处于百位之后,一些农村和边远地区经济社会面貌还很落后,农村还有3597万贫困人口,城市还有2347万最低生活保障人口,看病难、上学难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与此同时,还面临 着贫富差距扩大、劳动者报酬偏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说明,我国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任务十分繁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是党中央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同时,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会推动经济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依靠人民,才会拥有不竭的强大动力。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国家各项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才能使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亿万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民群众对衣食住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环境等方面的质量要求会更高,多样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需求将全面快速增长。无论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政治品格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要求我们在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重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 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更好地为改善民生服务。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要求。扩大国内需求,合理引导居民消费转型升级,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而要扩大内需,除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居民现有消费能力基础上挖掘潜力外,还必须相应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取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养老金标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及发放居民消费券等方式的效果证明,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居民收入,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方式转变的必要举措。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使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成为政府重要职责,做到在不同阶段提供具有不同标准的、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包括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更加 积极地支持创业的同时,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强调政府在再分配中的调控作用的同时,重视政府对初次分配的调节作用,加大规范市场行为的力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加大社会保障推进力度,进一步扩大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发展很快,今后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使基本社会保障实现城乡全覆盖,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亿万人民。要下大力气抓好事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工程项目,民生建设的投资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在经济建设投入中所占的比例,都应当有明显提高。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学难”“看病难”是当前的民生热点,也是民生难点。要在推进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坚持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政府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的教育、医疗卫生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鼓励社会资本以更多形式举办医疗机构。要更好地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依靠人民群众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难题。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 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相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项保障和改善民生新举措,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必将惠及亿万群众。

第四篇: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改善民生作为

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陈 建 国

民生聚力,民生固邦。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是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越是困难时刻,越要高度关注民生。”“要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把保增长、扩内需同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难,进一步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困难,我们要更加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根 1 本职责,必须高度重视、积极作为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些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为各族人民谋利益作为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扩大就业,加强社会保障,推进扶贫开发,实施少生快富,认真解决人民群众上学、就医、住房、饮水、行路等方面的困难,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建设幸福宁夏、文明宁夏、法治宁夏、平安宁夏,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改革开放初的346元增加到2008年的129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6元增加到3682元,分别增长了37.3倍和31.7倍,全区绝对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52.7万人下降 2 到5万人。今年,我们又将“民生计划”提交自治区人代会审议通过后执行,使民生工作更加规范化、法制化和长效化。实践证明,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基本前提。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宁夏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还比较落后,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关键时期,保民生就是保稳定,保民生就是保发展。我们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动力之源、作为扩大内需的治本之策、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稳定之基,进一步加大改善民生工作力度,特别是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扩内需、保增长”的宝贵机遇,从宁夏的实际出发,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抓好第一要务、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贯彻落实中央 3 “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努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全力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让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共同担当

民生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惠及千家万户,既要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真抓实干,也要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形成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强大合力。特别是对于宁夏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来说,在解决民生问题上比其他地方有更多的困难和更大的压力,更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努力形成全社会关注、理解、支持和参与改善民生的强大力量。我们将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解决民生问题,并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推动市县财政由“保工资、保运转”向“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转变,重点 4 加大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科技文化体育、保障性安居工程、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投入,解决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困难,实实在在为老百姓解难题、办好事;我们将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把握方向、科学决策、凝聚力量,抓政策、抓重点,抓大事要事,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坚强保障;我们将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抓好重大民生工程,抓好资金项目投入,抓好政策措施落实;我们将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多为困难群众送温暖,多为下岗职工就业创造条件,多为社会做出贡献,鼓励和支持各种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解决民生问题,倡导社会互助,做好社会捐赠,积极鼓励支持慈善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形成全社会都来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生动局面;我们将坚定不移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切实把群众组织起来,发动起来,凝聚在党的周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各级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具体体现,必须身体力行、真抓实干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最根本的就是要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奋斗。”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是党的先进性的最高体现,是我们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能不能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检验领导干部党性是否坚强、作风是否优良的一条重要标准。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是一个态度问题、感情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政治立场、政治本色、党性修养问题。我们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公仆意识和群众观点,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多做听民声、维民权、纾民困的好事,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要切实解决与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真正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思想上尊重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始终把群众利益看得比任何事情都重要,把群众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来解决,及时了解群众 6 诉求,妥善化解利益矛盾,认真纠正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依法维护群众正当权益。在发展形势好的时候,要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在经济发展困难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蔓延的情况下,要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挂在心上,认真抓好各项民生计划、民生工程和民生工作,关心群众的冷暖疾苦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实事求是、立足当前、统筹兼顾

解决民生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一方面,经济发展了,该解决、能解决的问题必须及时主动地解决;另一方面,不能脱离实际,不能把大家的胃口调得太高,不能盲目攀比,给群众承诺办不到的事。如果脱离实际,超越物力财力的可能,就会影响经济长远发展,还会使已经解决的民生问题难以持久。只有着眼长远,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了、财力增强了,才能有能力为群众办更多的实事好事。因此,我们既要坚持统筹 7 协调,又要突出重点,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努力为人民群众谋求更多更大更长远的利益和福祉。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宁夏处在贫困线以下人口110多万,占全区总人口的18%左右,还有很多城市下岗职工、低收入家庭以及残疾人等,这些困难群体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抓好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和生态移民扶贫,稳定解决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使他们尽快走上致富之路。对城市中的困难群体要采取措施,加大帮扶力度,使他们有饭吃、有衣穿,生活有保障。

天下之事,民生最大。解决民生问题, 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全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作者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

第五篇: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胡锦涛: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新网1月2日电 最新一期《求是》杂志刊发胡锦涛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部分讲话。

以下为《求是》刊发的部分讲话全文:

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全党同志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努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全会制定的文件,经过党内外广泛讨论,凝聚了全党全国集体智慧,体现了全党全国共同意愿,现在的关键是抓好落实。

第一,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题,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全会强调,做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贯彻落实全会精神,首先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这个主题。党的十七大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要求全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对这个科学判断,全党要继续深化认识、坚决贯彻。这次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全面准确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努力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加以落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既要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也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课题。在坚定不移推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深化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必须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发展需要,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面利益要求,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集聚强大力量。

第二,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全会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必须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和国际竞争不断深化,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利益主体多元现象日益显现,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才能更好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更好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更好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知识、技术转移和规模化生产能力,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积极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全会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主动性、责任感、紧迫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努力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第三,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目标任务,确保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5年。全会深入总结“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成就和经验,综合考虑未来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了今后5年我国发展的目标任务。这些目标任务,突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深化改革开放等方面的要求,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反映了我国改革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发展的关切和期盼,是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的庄严承诺。这些目标任务既鼓舞人心又艰巨繁重,全党同志一定要全力以赴,确保这些目标任务如期实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第四,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重大举措,确保落实到位。实践证明,实现既定发展目标,必须提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力度大的政策措施,并花大气力抓好落实。为实现“十二五”时期发展的目标任务,全会就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落实这些重大举措,既可以推动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又可以为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国家有关部门要按照全会要求,精心制订“十二五”规划纲要。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自身情况,制定本地区本部门“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确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出台有关配套政策,细化各项落实措施,加强支持配合,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前瞻性、创造性,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广泛深入宣传全会精神,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全面了解和把握我国发展的前进方向、奋斗目标、美好前景,万众一心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而奋斗。

(这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

下载一创双优心得体会:把求真务实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创双优心得体会:把求真务实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始终把和谐稳定作为公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七大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所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和战略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

    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则范文

    摘要:民生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而且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途径,它可以直接带动投资、消费和就业,进而直接拉......

    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的一点体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下发过四个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用......

    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5篇)

    按照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在中央国家机关党组织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切实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一要加强群众路线教育。教育和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

    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 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3-3-5 14:37:04来源:2013年03月05日 10:41:58 新华网 3月5日(星期二)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一创双优心得体会

    自从全市不断深入开展“一创双优”活动以来,我通过一段时间的认真学习,受到的触动很大,现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是市委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市......

    “一创双优”心得体会

    学习“一创双优”心得体会——优化发展环境自全市不断深入开展“一创双优”活动以来,我通过一段时间的认真学习,受到的触动很大,现就优化发展环境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优化......

    一创双优心得体会

    用心教育,创新发展 “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动员大会隆重召开!会议强调,创新思想观念,优化干部作风,优化发展环境,是事关濮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全局性、基础性工作,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