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论文关于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研
潍坊学院《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报告
姓名:学院:专业:学号:任课教师:李
XXX XXXX XX
111111111 XX
2013年 5 月 29日
一、社会实践选题与方案设计
1、选题: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2、选题目的与意义
随着教育大众化和经济结构深化调整,大学生就业存在着大学毕业生与社会就业岗位之间供求数量、供求结构、预期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3、方案设计
(1)研究思路
近年来,经济结构转变、产业优化升级、全球化以及世界经济危机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就业形势,特别是作为新增劳动力的青年的就业形势。在面临就业和再就业的双重压力下,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在这个大学生就业不容乐观的社会中我做了如下的调研,希望对自己以及他人今后毕业后明确目标,找清楚就业的方向。
(2)研究方法
我通过网络以及在校内做了调查。
(3)时间安排
在星期六和星期天
(4)参考文献
【1】大学生就业信息网
【2】倪维广,李维希.高校生存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
【3】杨永红.浅谈高校德育对大学生生存教育的引导.广西大学学报,2007,(12).【4】罗传银.就业效用.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2、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1)毕业生就业率
1.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52.14%,女性毕业生的比例为46.62%,两者相差不到6个百分点,相比去年14个百分点的差距有所缩小。
2.大专毕业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49.16%,本科毕业生为65.52%。大专毕业生和本科生中分别有61.93%和60.14%的受访者将
预期薪酬定位在1000元—3000元。
3.在涉及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时,有21.62%的学生将政府的相关政策
支持视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但是大学生却往往对政策的知晓率非常
低,在被问及学生对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的了解程度时,分别有11.18%和51.62%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和“不太了解”。
4.有24.93%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而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另
有17.26%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对这些能
力进行分解发现,求职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自我表达能力欠缺,比例高达
40.23%,比去年的调查数据高出近5个百分点,其次分别是外语能力、专业能力
和人际交往能力。
5.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信息来看,2011年全国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总量达2400万人,但能够提供的岗位只1200万个左右,供求缺口相当大。
毕业生数量呈跳跃式增长,整个社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态势仍会持续,6.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选择行业的时候,只有10%选择了自主创业;
7.在学校的分类考察中,专业性较强的学校整体就业状况要普遍强于综合性
院校,仅仅上面的这些问题表明:
(2)大学生就业趋势的研究
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也有不少人都不了解
就业。对自己的期望过高,还有就是现在大学的证件能够给自己的就业增加一个
砝码,但是这些证书在一般的大学重视程度还不够。
(3)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一方面,由就业人群自身原因造成,即专业、学校、学历、性别等方面的原
因。近年来,就业形势看好的多为一些计算机、通讯、电子之类所谓的热门专业,而历史、园艺、文学等长线专业其就业形势暗淡;长期提倡的男女平等的口号在人才市场上被弃之一旁;名牌高校就业看好,一般院校就业紧张;高学历相对于
低学历好找工作。另一方面,由国家教育体制和就业体制因素造成,包括高等教
育专业结构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管理模式、就业配套措施不足等原因,毕
业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流通渠道不畅,人才的区域间的不平衡等等。
(一)预期岗位与现实环境的矛盾
这一矛盾包括工资额、工作所处区域、工作环境。2009年底,教育部高等
学生司对部分高等院校6000多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显示,期望在沿海开放
城市就业的学生占比高达66.67%,仅有6.37%和2.59%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
中小城市。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平民化”,劳动力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必然下降趋势。毕业生对投资回报率普遍有一种博弈心理,在期望值过高而不能实现时,对于必然出现的就业难问题不能从“常态”角度承
受,过分渲染严重性。
(二)就业观念与就业现实的矛盾
从政府管理部门的角度看,仍有一定的计划经济管理痕迹。政府没有与时具
进的转变就业服务观念,就很难转入到个人就业实行市场竞争、自主择业的机制
思路上来,很难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政策措施的制定和提
供相对对称的供求信息及优质的就业服务上也会大打折扣。从毕业生自身来看,部分人还没有认清当前的就业现状和自身条件,认为岗位须符合自己的学历文凭
和需求,而不是去适应岗位,这种观念在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下必然要吃亏。
(三)岗位的预期值与学生实际能力的矛盾
我国传统教育方式重知识、轻能力,培养出的大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差,不少
学校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导致
用人单位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团队精神,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不足。
很多用人单位宁愿高薪聘请经验丰富的社会人士也不愿意录用应届毕业生,产生
了新的就业岗位预期与毕业生能力现实间的矛盾。
(4)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
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
改革,对于那些有障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
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
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
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
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
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
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
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
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
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
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不仅要管理就
业工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该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发展
趋势,制订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到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
能充分就业。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
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
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
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
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五)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总之,能否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一所高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解决此问题,要在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应对市场,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更新就业观念。
第二篇:毛概论文大学生就业
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专业:08级旅游管理
学号:00860009
姓名:岳晓燕
指导老师: 程宝华
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 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大学生出现就业困境的深层原因在于:整体社会就业差强人意、产业结构变迁与就业结构调整滞后、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欠缺、学校教学质量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自我定位存在问题、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学业不精等。应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社会、学校及大学生自身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增加就业,使大学生能够人尽其才,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大学生; 就业
美国金融危机已经使得中国出口形势恶化,而内部消费需求又短期难以提振,这将导致社会总需求下降,继而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减少,最终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面对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人才市场来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将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在整体环境堪忧的情况下,应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将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对于国家而言,大学生作为国家社会重点培养的各方面人才,只有得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才能拥有发挥聪明才智、服务社会、报效祖国,也有利于社会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这不仅可以享受自己通过劳动得到的物质成果,而且能够得到知识和技能的充实和提高,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通过分析当前经济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了解当前国内的整个就业局势、相关信息动态,让毕业生详细掌握当前的就业形势,适应当前的就业状况以更好的实现就业。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其关键。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
毕业生就业与我国整个就业形势密不可分,经济危机的来袭,更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通过调查发现,2008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08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200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1.5个百分点;2008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2007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其中,2008届大学毕业生约1/3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根据调查,2008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工学和管理学,最差的是法学和哲学,高职高专就业率最高的是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最差的是旅游和文化管理大类。
2008年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者总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总失业人数为10.75万人,占本科失业总人数的35.9%,其中有8个专业同时也是2007届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
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人数最多的10个高职高专专业失业人数为14.67万,占了高职高专失业量的34.2%。其中7个专业同时是2007届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务英语。
此外,“2009年就业蓝皮书”还指出,统计数据表明,制造业雇用了本科毕业生的27%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31%,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就业行业。民营企业和个体企业是2008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类型,雇用了34%的211大学应届毕业生、44%的非211本科应届毕业生和60%的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2008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规模是300人以下,211为36%、非211本科为47%、高职高专为54%。(《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据介绍,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以每年300万至400万的规模进入就业市场。根据各级学校招生人数的统计预测,到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二、造成大学就业难的因素
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国家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探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寻找解决的对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一)社会因素
1、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差强人意。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主要与一个国家就业需求状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政策失调有关。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 4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1.5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 000万城镇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缓解压力,但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 200~2 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引人注目。
2、产业结构变迁及就业结构调整滞后。就业结构存在于产业结构之中,其特征和变迁受到产业结构的特征和变迁的决定。产业结构调整内在要求就业结构与之相适应。但目前,我国就业结构调整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以至出现了“有增长无就业”现象。第二产业最易受到“资本深化”影响,其就业弹性系数下降显著。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较高,但其容纳的就业量还不高。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弹性与就业规模保持正向关系,但显著性不强,表明当前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支持程度较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造成就业率下降的内生原因。一般来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加速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一方面,高新技术企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数量有限;另一方面,对就业者的技术水平、职业素养、创新能力要求不断提高。“求职难”正成为劳动力市场的普遍现象甚至一些高学历人才也加入了失业大军,或者“降格以求”,加入到低层次就业岗位的竞争。
(二)学校因素
1、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第三,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
2、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欠缺。很多学生到了毕业时才想到就业问题,才认识到就业问题与自己息息相关,这与学校就业指导方面工作的匮乏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学校没有就业指导课,即使有也不够系统,很多时候就是请一些专家讲一讲就业的形势,或者就业过程中注意的事项就作罢,很难达到指导的目的。
3、学校教学质量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学校的大幅度扩招造成了师资队伍严重不足,有时一个教师担任多门课程,无心搞科研,教学质量的下滑影响到了学生所学知识的提高。而且学校有些课程的设置不注重应用性,脱离了实际,在学校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会很困难,与实际脱节,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就业。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
1、自我定位存在问题——大学毕业必然是精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而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其家长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或企业规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所以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出的价值都是有限的,因此应理性地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2、就业观念存在误区。现在有些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在选择就业城市时,他们喜欢去大城市,喜欢去沿海地区;在选择单位时,他们喜欢去机关高校等单位,在选择岗位时喜欢待遇好的。而事实上存在着更多就业机遇的往往是西北地区、民办企业等等,但这些往往不是大学生选择的对象,在这些更能够发挥大学生作用的地方往往招不到大学生,因为大学生认为这样的地方会埋没了自己,会让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在择业时更喜欢留在大城市中。而大城市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这样对人才也是非常挑剔的,所以常常有人很难就业。
3、学业不精导致就业难。有些学生上大学并不是为了学真知,而是为了混文凭,抱着这种想法进入大学的人往往不会踏踏实实地坐下来研究学问。他们有时流连于网吧,有时上课睡觉,这样的学生在走入社会时往往在专业技能方面败下阵来,丧失了就业的机会。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建议
(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改善就业结构 要充分利用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多的特点(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第三产业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容纳130万个劳动力,第二产业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只容纳80万个劳动力),继续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加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虽然从改革开放前的12.2%提高到1996年的26%,但发达国家水平一般都在60%左右,有的超过了70%。我国的发展潜力还很大,开拓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还大有可为。发展第三产业不要只盯在发展商业、特别是建大商场上。据有关部门分析,国内不少大城市大型商场的数量已大大高于欧美大城市的水平,这样下去不仅不能加速发展,促进就业,反而会造成新的结构失衡与职工下岗。要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要多搞“便民店”,不要盲目发展“超市”,要开拓各种服务于家庭生活,包括针对特定人群、特定需要的项目和就业岗位。
(二)重视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充分认识劳动密集型产业与传统手工业在促进就业中的积极作用。一是,重工业或高科技领域一个就业岗位普遍要占用几十万元的生产经营资金,而劳动密集型生产就低得多,有的甚至人均占用资金不超过万元,投入资金少,创造就业机会多;二是,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资金较紧张,财力不富裕,不可能像一些发达国家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大量投入资金创造就业机会或进行经济补偿;三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传统手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这是我们的优势;四是,产品越有特色、越具民族文化特征就越有市场优势,有利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与发展。因此,注意发挥我国民族特色与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保留和挖掘有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技术,尤其是发展国际市场需要的传统手工艺商品生产大有可为,同时也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三)继续推进企业改革,稳定企业的就业需求
要按照中央关于“抓大放小”的要求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深化企业改革。一方面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促进国有企业转换机制,增强活力并落实其促进就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研究实施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就业角度看:一是小企业数量大,在就业总量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是小企业投入少,经营与就业方式比较灵活,有利于活跃劳动力市场;三是小企业通常与大企业保持密切的协作关系,小企业的存在支持了大企业的经营,间接保证了大企业的就业;四是在市场竞争中,大企业转型困难,面对市场缩减往往只能采取裁员措施,且动辄裁员数千人以至上万人,对社会就业影响很大,而小企业调整对就业振动小。为了防止以大欺小,维护公平竞争,要限制大企业、大集团的过分扩张与垄断。对小企业不仅要“放”,还要推行保护小企业经营与发展的财经政策与社会政策,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推动小企业在改制与发展中吸纳更多的社会劳动力,发挥小企业吸纳就业的社会作用。
(四)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 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五)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六)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目前,上海市已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培训试行方案,并首次设立了专门针对应届毕业生的上海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其创业培训规划包括入门培训、实务与创业培训、个性化辅导和开业跟踪扶持。大学生创业培训实施政府补贴,由劳动保障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的创业培训机构负责实施。有志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先培训充电、后创业实践,虽然在毕业时自主创业的学生终究只是少数,但是对所有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是必要的,努力培养他们创业的能力与素质,增强创业意识,为他们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自主创业、岗位立业作好准备。去年年初江苏大学成立学生创业学校。武汉大学也宣布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并组织专家教授编写创业课教材,在全体本科生中增设“创业课”,教有能力的学生“做老板”。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和素质要求、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等的研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引导等也是高校应加强研究的课题。
(七)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因而,毕业生就业工作也相应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与质量不仅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而且对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以及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社会各界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使大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丁宁宁,葛延风.构建和谐社会——30年社会政策聚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2]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黄炜,岳素娜,张才纯.大学生就业不难[M].科学出版社,2008.[4]周航.大学生就业与创业[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毛概论文
论劳动力市场与大学生择业是怎样的
摘要: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大学生群体将何去何从,他们又能否突出重围,寻找到属于他们的那一片蓝天?对这个社会,他们又能贡献出什么,而社会与大学又能为他们提供些什么?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就业。
现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是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大部分大学生都很难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职业。我们既然生活在当下,就没有必要去回避社会现实,唯有积极的调整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一、中国劳动力市场现状
【1】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和发展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阶段。首先,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发生变化。针对未来劳动力供求变化趋势,国内存在“劳动力短缺论”和“劳动力供大于求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不管哪种观点正确,可以肯定的是,由于人口转变的快速完成,中国人口已经进入低生育、低死亡、低增长阶段,人口发展和劳动参与率变化趋势决定了后人口转变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力供给必将发生明显变化,这种变化既表现为劳动力规模的变化,也体现在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变化。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一个新时代。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受制于宏观经济发展形势,更面临着特殊的制度约束,这决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较强的波动性。但是,由于农村人口发展态势的变化、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开始从“需求主导型”向“供给主导型”转变;同时,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体,这个群体具有与老一代农民工不同的经济社会特征和行为,面临不同的经济环境与就业环境,其劳动供给行为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就业形势,乃至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再次,就业形势更复杂。当前和未来中国就业形势不仅面临劳动力规模问题,而且面临劳动力结构的挑战,结构性失业问题将更突出;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日趋复杂;此外,国际经济将加深对中国就业形势的影响。最后,人力资本提升和效能发挥更显重要。在经历了30多年高速经济发展以后,中国经济面临着如何保持持续增长的重大问题。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表明,人力资本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对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中国而言,这个关键因素无疑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推进器”。
二、大学生和学校应该做什么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步伐,我国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的程度加深了,要想在世界上立足就要搞好国民经济建设,提高人均GDP。我们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把握住这大好机遇,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力争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为此,我们更应该为自己做好职业规划。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找出想做的而又能做的,分析自己的实力、价值和需要,然后考虑可行性,这就是通长所说的“职业规划”。对现在不再分配工作的大学生来说,应该从一开始就要有所准备。职业规划强调的是,要从填报高考志愿到进入大学校门开始,就要对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思考规划。
如何有效利用大学四年或者更长时间充实完善自己?如何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诸如经济、恋爱与婚姻、理想与信念、道德与情操等问题?提出这些问题及回答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将极大地决定一名大学生的未来。解决好这些问题为迷茫中的大学生在人生中提供了一个方向标。
时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应贯穿大学四年的呼声很高,很多大学生提出了就业指导服务不能仅仅是“季节性快餐”,而应为全程性指导服务,全方位切入。事实上,从国外的经验看,大学生应该从一踏进大学校门就应该开始职业规划,为自己的发展设定长远的目标。那么,如何做好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呢?
(一)要正确的自我定位
要正确的自我定位,自我评估,要清楚的自我认识,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可盲目无术。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对自己经历过的有意义的事情一一记录下来,有空的时候就拿来看看,经常回想自己爱出错的地方,以后就尽量地避免。
(二)做好自我规划
自我规划就是确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大学生这个人群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特别明显。要不断的激励自己努力再努力。完成一个个的目标,那么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你。在大学的四年里,每个人所采取的方式和途径各有不同,但是归纳起来也就是以下几点,第一年为检测时期,也就是刚才提到的自我定位。来到大学的校园里,不要埋头于学习,注意看一下周围的那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看看他们是如何应对就业的,不妨为自己找准方向。第二年为定向期,知道了自己的具体情况就可以更清楚的为自己定位了。在此期间一定要打好专业基础。第三年为冲刺期,在定向的基础上好好的努力。不要空虚的过大学生活,到头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第四年为分化期,大四到了,工作的工作,考研的考研。分化很明显。总的来说,大学四年的规划基本上都是这个模式。
(三)学校应承担职业指导的责任
对于职业指导,我们来看看美国的毕业生是如何就业的。美国实行的也是毕业生自主择业制度,政府并不直接干预和限制,而是由劳工部、学校、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进行协调进行。学校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是毕业生就业的“高参”。美国高校一般都有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进行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而学校就业指导的重点就是推行四年职业规划项目。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年,中心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第二年帮助学生检查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进而帮助学生选择专业;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雇主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和招聘会,让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场;第四年辅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这种就业指导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对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增强择业能力和求职技巧很有帮助。就业指导中心还非常重视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学校收集、整理的就业信息都要输入电脑,供学生随时查阅;此外,中心每年还要向雇主推荐学生就业,举办职业交流洽谈会,并负责接待雇主来校对毕业生进行面试。经学校推荐的毕业生成功就业率往往高于其他渠道。毕业生面对着求职的巨大压力,究竟缺乏的是什么?有关专家指出,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最缺乏的不是找不到就业的机会,而是不知道该去做什么工作、不知道自己会做什么工作。
三、结束语
最后我想用John F.Kennedy肯尼迪总统在就职演讲上的一席话来结束:“【2】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先问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什么。”的确中国高校没有美国高校那么完备的体制,应该为学生做的更多。但我们大学生群体也要思考,我们能为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做什么。就业很重要,找一份好工作也很重要,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你心中有没有一颗报效祖国的心。
参考文献:
[1] 李建民.中国劳动力市场:前景、问题与对策 [M].天津 : 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6-1.[2] 〔美〕John F.Kennedy.就职演讲 [Z].Washington D.C : 1961: 1-20.
第四篇:毛概调研论文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调研论文
论文名称: 大学生消费状况调研论文 年级专业:
2012级土木Y1201班 学生姓名:
学 号:
评阅教师:
曾艳
提交时间: 2013—2014—2
大学生消费状况调研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有很大变化!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期间是需求不断扩张的发展时期,因而特别想以新异的消费形象,向社会展示自身成长成熟。他们希望通过消费上的新潮、时尚、前卫来展示青春的活力,显现自我的能力与价值,以便在注重经济价值的现代化社会中引起公众的刮目相看,获得更多脱颖而出的发展机会。在调查中,有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在发展,消费是动力,追求前卫和引领社会消费潮流也是大学生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状况 多方引导 健康发展
正文: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不仅是学校和家长的愿望,同时也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发展大学生消费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生活,还可以以消费促生产,带动经济的持续增长。但在充分肯定大学生消费积极因素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大学生在消费中的一些偏差。
本调研报告针对我校大学生的消费情况及其看法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入的实地调研,通过对学校各年级各层次同学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同时结合其他高校的调查报告,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消费情况在总体健康发展的大背景下,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不善于理财的赤字消费,靠借贷维持而不计偿还能力的超前消费,高于家庭或负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的早熟消费,偏信广告的盲目消费,追求虚荣的炫耀消费,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只求和别人一样的攀比消费,暴殄天物的奢侈消费等。因此,如何理性看待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情况,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家庭和学校乃至社会在这过程中又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已是关系到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等多方面健康发展的关键。当前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数据及结果分析
1.1消费状况调查数据
(1)家庭平均月收入。经调查,家庭平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学生占23%,1000元~5000元占67%,5000元~10000元占7%,10000元以上3%。其中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学生来自城市的占4%,来自农村的占96%。可见,大部分贫困学生来自于农村,我国的城乡差别仍然巨大。而生活奢侈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城市。
(2)月平均消费金额。月平均消费金额500元以下的占9.5%,500元~1000元占72.5%,1000元~2000元占14%,2000元以上占4%。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的月平均消费金额为500元~1000元,每月消费金额超过2000元的只占4%,社会上一些舆论认为大学生代表着高消费,代表着奢侈浪费的看法是片面的。
(3)每月的生活费。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自于家庭,也有一部分学生通过打工赚取生活费甚至学费。感觉生活费月月有余的学生占6%,感觉刚好够花的占51.5%,感觉不够花的占42.5%。可见接近一半的当代大学生用钱缺乏计划性,缺乏理财能力。感觉月月有余的学生中,大一学生占69%,由此可见大一新生刚进校门时消费项目较少。而感觉钱不够花的学生中,大一至大四学生分别占16%,6%,44%,34%,可见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消费项目逐渐增多,大三时恋爱的学生多,感觉钱不够用的学生比例最高。
(4)消费方式。大学生在消费时选择能省则省的占10%,有计划消费的占32%,想花就花的占54%,选择其他的占4%。可见许多大学生的消费方式比较随意,缺乏计划性,所以导致钱不够花。
(5)每月的饮食开支。每月饮食开支在300元以下的学生占10%,200元~400元占48%,400元~600元占32%,600元以上占10%。每月饮食开支在200元以下意味着每天的饮食开支只有6元多一点,在目前学校食堂一个炒肉3元钱左右的条件下,意味着这样的学生每顿饭只能打一个菜,每天只能吃一顿肉。而每月饮食开支在600元以上的学生,除了正常的就餐外,几乎天天买饮料喝。无论是否贫困生,饮食开支在消费总额中占了绝大部分,这是符合健康的消费构成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一直存在一股外出聚餐和请同学吃饭的热潮,这方面的开支虽然不算大,但也是造成大学生消费高的一个原因,这说明大学生已经逐渐有了社会交际方面的消费。
(6)每月与恋爱相关的开支。本次调查遗漏了恋爱开支,但据我们调查过程中口头了解到:在每月与恋爱相关的开支中,选择50元以下的占12%,50元~100元占4.5%,100元~200元占15.5%,200元以上占22%,另外46%的学生回答没有恋爱。由此可见谈恋爱的学生,每月在恋爱方面要比其他学生平均多支出100元以上。
(7)平均每月电话费。平均每月电话费支出在20~30元以下的大学生占20%,30元~50元占38%,50元~80元占36%,80元以上占6%。大多数大学生的电话费支出在50元~100元之间。少数学生远程恋爱,煲电话粥,导致每月话费在150元以上。
(8)日常资金来源和家庭收入。调查发现,大学生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家里提供。其中贫困生勤工俭学的人数比普通学生多出十个百分点。而贫困生对于外出兼职比普通学生有更热切的期望,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可见,家庭较贫困的学生有着更迫切地锻炼自己、早日投入社会的意识。
(9)大学生对自身消费现状的看法。无论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对于自身的消费现状,三分之一的人表示是觉得刚刚好的,一成的贫困生觉得自身消费现状偏低。而剩下的大部分,都是认为自身的消费现状是偏高的,同学们普遍都有在不知不觉中花了钱的体验,但大多数的同学都没有切实地想过要如何去正视自身消费过高的问题以及想出应对措施,可见,大学生还未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和成熟的消费观。
1.2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和心理整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理性消费仍为消费主流。大学生的绝大部分支出是用于饮食方面,而玩乐方面的支出不算多。由此可见,大学生还是清楚知道自身的使命还是以学习知识为主,而不会沉迷于玩乐。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消费时都会较为谨慎,尽量精挑细选,不会一味求贵,或者只注重便宜的价格而不注重质量。所以较为理性的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主流。
(2)大学生消费有其不理性的一面。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3)大学生更侧重时尚性消费。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对企业而言,中国移动做的较好,他们借助流行时尚代言人周杰伦为“M-ZONE ”加油助威,同时利用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推出学生卡,从而赢得不菲的业绩。
(4)大学生的消费构成跟上社会发展的潮流,与社会接轨。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外出聚餐、请朋友吃饭、外出旅游、通讯网络方面的费用较多,俨然大学生圈子也成了一个小社会,大学生更多地意识到了要提早接触社会上的一些新的生活消费方式,进而提早融入社会。而银行卡、信用卡等消费方式也受到大学生们欢迎,可见,大学生作为社会上一个活跃的群体,虽然在经济实力上未能跟上社会,但消费意识上却早已和社会发展同步。
(5)消费呈现向多元化发展。大学生在实现温饱的同时,也在服饰装扮这一方面明显消费。而作为饱读圣贤书的天之骄子们,学习之余也会不忘逛逛学习用品店和书店,为取得各类证书的补课充电也成了大学生的一个消费热点。部分手头宽余的学生还手头上还会拥有一些如照相机、MP3等数码产品。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取向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6)恋爱费用支出过高。大学生刚开始恋爱为稳固恋情和讨恋人欢心所付出的“恋爱费”比较高,这是大学生消费中很不合理的一部分支出,因谈恋爱而每月的生活费入不敷出的大学生大有人在。这种不合理的消费也会导致一种错误价值观的形成,容易让大学生们认为爱情是建立在金钱之上的。所以,恋爱支出过高的现象应制止。
(7)贫困生的消费水平虽然偏低,但消费构成比较合理。贫困生因为消费能力有限,他们日用的资金来源除了家里提供之外,还有国家、社会资助和勤工俭学等途径。正因为他们的钱得来不易,故他们会对生活的各种开支精打细算。他们主要的花费在于饮食、生活用品和学习充电方面。另外,由于对接触社会的要求更为强烈,他们能够把握到社会一定的消费动向,而能否择优地去跟随。
(8)合理理财和储蓄观念仍十分淡薄。调查中,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消费组成不很合理,但极少数的大学生会有规划自己的消费组成的意识。他们大多会在不知不觉中盲目地追随了流行于校园中的消费大潮,而缺乏了自我判断和自主意识。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用都超出了预计,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在银行帐号上拥有自己的一笔积蓄。
2大学生消费构成不合理的因素探讨
大学生本身的心理素质还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成熟。容易被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迷惑。但小组讨论认为,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这种种消费不合理现象,不仅仅与大学生本身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的特性有关,还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密不可分。
(1)家长不当消费观念的延伸。首先,家庭经济状况是决定大学生消费的关键因素。在我国,家庭是资助大学生完成高等教育的最根本、最主要的经济力量。其次,家庭背景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也有一定影响。相同阶层家庭的大学生在消费观念、消费认知、消费倾向等方面均会表现出相似的心理趋势,而不同阶层家庭背景出生的大学生则会在以上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家庭在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普遍对正确消费观念的教育不足。传统的家庭教育首先注重的是孩子德育的培养,现代的家庭教育注重的是德,智,体多方面的培养,但一直以来,家庭教育中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是对孩子消费的培养。另外,许多家长自身没有一个健康的消费观念。家长们怕比别人差,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穿好,吃好,玩好,从而助长了孩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
(2)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学校是一个消费习惯与方式迅速传播的一个介体。大学里面一般都是同龄群体,对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它的群体规模和价值往往被大学生作为个人行为的重要参考系。一旦攀比之风,追求名牌之风,请客之风在同学之中有了苗头,大学生们就会竟相效仿。加之高校教育中普遍缺乏对树立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教育。就算有类似的教育,但一般都是深度不够或教育意义不强。而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不足。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与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没有充分开展,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指导目的。另外,校风建设范畴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他们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生活费用的额度等主要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在校风建设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
(3)社会不良消费风气影响。首先,学生的高消费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社会整体消费结构不合理。目前,社会上重视高消费,这种导向错误的助长了学生之间的攀比风。另外,现今社会上流行着透支的消费方式,大学生是对社会潮流有敏锐触角的群体,加之相对缺乏自主判断力,若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很容易就会从此走进了消费的误区。深入分析,大致有以下几个因素:政治因素。一般而言.在国家政治环境良好的时期,大学生的消费心态会趋于正常.消费行为也会更加稳定。然而.在国家政策变动较大或处于重大改革时期.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则会受到影响。经济因素。作为经济社会中的一个群体,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必然会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一般而言,大学生的消费观受社会经济增长速度的上升或下滑的影响较大。商品质量、价格问题等经济因素也对大学生的消费形成了一定影响。文化因素。文化既是一种社会历史,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可避免地会对大学生的消费产生影响,成为改变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在众多的文化因素中,以下几方面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影响作用尤其重大。①传统消费。传统消费是人们在长期的消费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行为.是社会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特殊产物。受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大学生在某些方面抑制自身的消费行为,在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可能会趋于活跃。②流行消费。流行消费是社会生活水平常规行为模式的流行现象。由于它具有新潮、现代等特点,能让大学生产生对流行消费趋势的追求。③媒体舆论。媒体舆论的宣传效应无疑是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又一文化因素。它无可否认地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媒体舆论将大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指向新商品和新服务。问题的解决思路及办法
3.1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引导
(1)家长应从自身做起,改变不好的消费观念。家庭教育在注重孩子德,智,体多方面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孩子消费观的培养。另外,许多家长要摒弃那种和别人比气派要面子的思想。家长们应该交给孩子一种朴素简约优惠实用的消费理念,让其逐渐养成自力更生、不铺张浪费的好品质。(2)形成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良好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的有机组合。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因此,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
(3)社会不良消费风气的影响是大学生不良消费习惯形成的根本。因此,社会应该逐渐调整整体消费结构。高消费这种导向错误的助长了学生之间的攀比风。另外,现今社会上流行着透的支的消费方式也应该逐步改变,从而引导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和方式趋于合理!
3.2在校大学生应提高自身意识
(1)合理规划自身消费构成,增强理财意识。要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学生们对自身的消费现状需要有更理性的思考,在大学生活中就要注重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良好的消费习惯。要强调“合理和适度”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的消费。注意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自觉抵制不良消费风气影响。
(2)注意克服攀比心理,不要盲目追求高消费。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所以在消费的过程中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选择适合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标准,而不能因为攀比而一味追求名牌和高标准、高消费。要克服这种心理,大学生们就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
(3)贫困生应正视自身消费现状,养成良好的消费心态。贫困生们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消费能力是相对落后的,但是他们的消费欲望并没有衰减。所以,贫困生更要注重正视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查中一位贫困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清扫校道时,我会对走过的每个人微笑,因为我知道,靠自己双手挣的钱是最光荣的”。这是一种很好的心态,贫困生应积极地面对自身情况,按切身实际分配消费。(4)注重精神消费,养成健康习惯。对于尚未有固定经济来源的大学生而言,精神消费不但能弥补物质生活上的不足,还能让大学生有更深的精神内涵和更丰富的精神生活。所以,大学生应通过各种教育和文化活动,把娱乐和知识摄取结合进行,以陶冶性情,获取知识。另外,要注意强调绿色消费,反对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调查总结
通过对河南工业大学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总的来说是现实的、合理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和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在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应是当务之急。
大学四年,如金岁月,学习是主题。然而消费问题也非常重要。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识,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因此,在大学校园,应该积极倡导量力而行的理性化消费。因此,在大学校园,应该保持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克勤克俭的优良传统,不应盲目攀比,恣意享乐,应该积极倡导量力而行的理性化消费。
第五篇:毛概 论文--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实践
大学生“就业难”现状调查及认知
建筑学10(1)班:卢凯杰(J10210222、***)、楼淇科(J10210221、***)、章俊(J10230108、***)、洪扬(J10210215、***); 建筑学10(2)班:周扬(J10210134、***)
指导老师:毕昌萍
摘 要:近几年,由于高校每年毕业人数的增加和就业机会减少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大学生、高校、企业和政府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现状 自我认知 就业准备 择业观
大学毕业生一直是社会的主力军,是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然而近几年,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给全球带来的影响和高校每年毕业人数的增加,同时高等院校的连年扩招带来的就业难问题。随着1999年首批扩招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了大学生面前,需求少了,毕业生多了。严峻的就业形势随着扩招后毕业生的增加愈演愈烈。高等学校育人方面自身的不足。大学生天之骄子、人上人的心理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根深蒂固。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就业问题或认识不深,或准备不足或指导不力,以至于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曾出现过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因为缺少对应聘过程的准备工作而在竞争中败比的案例。
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导致大量高素质人才囤积,这不但给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更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客观的社会背景条件下,大学生存在一些主观因素也对就业产生了很大影响。如大学生的择业观、对就业地点、月薪的要求、就业计划的制定、对就业形势和途径的了解、就业工作的前期准备力度、是否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等也成为了大学生就业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使广大高校毕业生及时进入各行各业就业,改善从业人员素质和结构,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可以解决广大毕业生个人的长远发展问题,解除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后顾之忧,对于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客观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总体来说比较严峻。一方面,国家整体的就业形势不佳,形成的劳动力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明显过剩;另一方面,大学扩招政策正在逐步推行,据我所知,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人,这个数字在2006年为413万人,2005年只有338万人,2004年280万人,平均每年增幅20%左右,就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另一方面,好工作挤破头,不好的单位看不上,又加剧了大学生就 业难的现状。“毕业即失业”,这种离中国大学生曾经非常遥远的现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急速推进,如今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了。2010年中国高校录取率达到93.7%。于是,中国大学生的供给呈现高速增长,劳动力市场严重饱和。
大学生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矛盾突出,期望薪酬高于企业对其预期。大学生就业现状表现为:社会需求变化加剧,供需结构性矛盾增强,“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共存。目前,大学生对就业信心不足,对就业形势表示不乐观、就业形势堪忧的比例相对增加很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小组同学在就业难问题的探究上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
(一)受社会整体就业环境影响
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的这几年,恰好是我国总体就业矛盾加剧的几年,新生劳动力就业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字表明:虽然 2006 年城镇安排就业人数创纪录地突破1000万人,但依然还有1400万人待业。2007年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总计也只有约1200万个,但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400万人。这样一来,劳动力供给严重大于岗位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也必然受到挤压,适合他们的岗位也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二)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城乡二元结构
区域发展差距引起的就业不平均表现为“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事儿多的地方人少,人多的地方岗位少”等等现象。一方面,由于区域和城乡之间的鸿沟,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多地考虑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众多的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岗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国家人事部公布的数据表明,2005年仅北京,广州、上海、深圳4个城市就接收了15个省市 10.9%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广大欠发达地区和基层普遍缺乏人才,急需智力投入和支持,但由于分配制度、用人制度、户籍政策、保障制度,编制数量、经费困难等方面的影响,毕业生即使想到这些地方去就业也往往难以落实。这就在客观上造成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空间狭小、渠道不畅,也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三)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也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有一定关系。高校在招生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敏锐地感知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相应地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一些地方高校在扩招后投入跟不上,办学条件相对落后;一些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人才培养不能完全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等等。
(四)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观念更新滞后
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观念更新滞后。许多人认为上了大学就是“鲤鱼跳龙门”,身份改变了,一定要找个好工作才算就业;很多家长认为,大学毕业生干具体工作就不算体面就业等。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预期较高,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许多大学毕业生宁肯 “漂” 在大城市,也不愿到地方、到基层、到中小城市就业。就高不就低的结果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目前,人才市场上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有工作经验者优先,明确表示不考虑应届毕业生或者不要女生。用人单位存在的这种错误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毕业生就业。
二、调查方式及结果分析
本次社会调查采用问卷形式,我们自己制作了一份问卷,针对不同年级,调查了每个年级对于就业问题的认知和看法,主要围绕大学生对于就业形式的认知和准备、薪金和选择就业岗位的方式等方面展开了调查。本次的调查问卷主要在建筑工程学院各个年级不同专业选择性的发放了调查问卷,使得调查的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小组共发放了100张调查问卷,成功回收了92张,无效的2张,问卷回收率为92%,合格率为97.8%。
(一)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知情况
问卷中我们设置了第一和第二个问题来了解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通过数据处理发现,不同年级对就业现状的看法存在不同:年级越高,对就业形势的表现出越不乐观的态度,大三以上的学生多数认为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而大一大二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持较为乐观的态度。这说明低年级学生对就业现状没有很理性的认识,也没有从其他渠道获得就业方面的知识,高年级的同学相对关心就业形势。
这样的结果理论上来说属于正常,但“未雨绸缪”的思想应该深入每个大学生的大脑,如果等到需要就业时才有这种获取就业信息的意识,回过头才发现自己荒废了好几年的大好时光。临时盲目的择业也很难有称心如意的结果。所以,我们小组认识,大学前几年如果能够对于就业形势有一定的关注,认知和了解,那么对于毕业就业时候的恐惧和无所适从就会少很多,并且在对就业形势有很好的认识基础上就会把握好大学的光阴,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大学生的就业准备情况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遇到的问题,每个学生都对未来的职业有过憧憬,调查发现,不少学生都曾经制定过就业计划,或详细或简略。由于不同年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了解程度不同,他们所产生的就业紧迫感也不同。从问卷中第一和第七题的选择情况来看,大三大四的学生基本都做过详细的就业计划,大二的学生有简略的计划,大一新生基本未计划过自己的职业生涯。
调查还显示,有不少学生选择了毕业后出国深造而非立即就业。近年来,留学热潮日益高涨,有的的确是为了“深造”,有的则是逃避就业。一些懵懂的学生或盲目跟风或被家长“赶鸭子上架”,“不明不白”地出了国,耗费了极大的经济和时间成本,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可能影响到学业进步和个人长远发展。
(三)大学生的择业观及其改变
问卷中我们特别设置了三、四、五、六、九这几个问题,对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做了较全面的调查,将结果数据做成了饼图。从图中可以明显的发现,大部分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较为正确。如大部分学生对毕业初期月薪定位在1000-4000左右,这从现在的物价角度来说,是比较合理的定位;多数人也愿意尝试艰苦的工作岗位,说明现在大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
但与此同时,我们依旧不难发现,现代大学生的择业观正在悄然改变。从大学生对就业地点的选择情况来看,现代大学生更注重经济价值而非社会价值。因为,经济发达城市因为能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经济的竞争力和活力不断加强,与此相随的就业机会和职业收入也水涨船高,原本更看重眼前的经济收入的求职大学生现在更看重未来的发展前景。
三、各方面对于“就业难”问题所应该采取的措施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现象,各方面对于大学生就业应该做出积极的调试,人学毕业斗是我国的稀缺资源,无论是暂时没有就业,还是被逼无奈的学非所用,对于国家来说都是一种珍贵资源的浪费,只有解决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不断创造社会财富。(一)政府角度
要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从政府来讲,要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政府要通过 宏观调控这只“手”,为毕业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制度性、政策性环境,出台更加 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1通过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开发和创造适合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
2、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杠杆”,使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成为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蓄水池”。
3、通过创业教育、政策扶持和项目指导,激活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才智。
4、大力深化户籍、人事和用工制度的改革,切实加强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和配套性。
5、通过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为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业提供更加热情、周到、高效的就业服务和帮助。
(二)高校角度
从高校来说,要把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摆到学校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明确不同层次高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高校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加大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坚持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率适度挂钩,逐步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型向就业需求导向型 的转化。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全面落实就业的“一把手”工程,确保就业指导服务在机构、人员、经费上的“三 到位”,健全就业工作体系;要普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 业指导,提高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同时,重点帮助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落实就业,高等学校要针对困难家庭毕业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就业指导,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和重点推荐,并尽量给予适当求职经济补贴。
(三)用人单位和社会各方面角度
用人单位应该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消除性别、学历等偏见,完善用人机制。此外,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也要正确看待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新就业观念,帮助大学毕业生合理确定就业期望。新闻媒体也要引导社会、高校、家 长、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新型就业观和成才观,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要通过持续地开展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活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重视和关心,宣传政府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宣传大学 生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宣传各地、高等学校及用人单位好的做法和经验。要坚持正面宣传,进一步唤起全社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形成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良好局面,避免炒作和渲染,努力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
四、实践总结
统计结果表明,高年级的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有客观的了解,但35%以上的大学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走向社会。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这需要我们冷静思考。
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建设。因此,面对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政府、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都应认真对待。
首先,政府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引导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同时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在此基础上,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
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切实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在进行就业服务指导工作时,加大对低年级学生就业状况的宣传。
大学生自身应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择业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增强社会责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实践经验。大学生就业行事虽然严峻,但社会不会淘汰有能力的人,大学生能否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决定着他们能否在将来的激烈竞争中胜出。所以当代大学生应该提前着手准备,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认知及就业准备情况调查问卷
本调查问卷不记姓名,所有的资料仅用于统计分析,请将您的真实想法和个人情况告诉我们,我们将对您的个人资料予以保密,不会影响到您的学习和生活,谢谢合作!
—————————————————————————————————————————————
一、你现在所处的年级段(请在所选处打钩,以下同此)
A 大一 B 大二 C 大三 D大四 E 其他___
二、你认为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如何?
A 很不错 B 一般 C 严峻 D 很糟糕 E 不清楚 三、一毕业你的选择将是
A 先就业再择业 B 非对口专业不做 C 出国深造 D自创业
四、你对毕业初期1-2年内的工资定位
A 1000以下 B 1000-2500 C 2500-4000 D 4000以上
五、当你找不到适合工作时,你是否愿意到基层等艰苦的工作岗位
A 不愿意 C 愿意 D 无所谓 E 没考虑过
六、你在进行就业决策时哪些因素对你影响较大(此题可以多选)
A 父母意见 B 个人意愿 C学校推荐 D 社会需要 E 其他___
七、你有为将来就业制定一份详细的计划吗
A 有一份详细的计划 B 有大概的计划 C 没有 D 不清楚
八、你知道的就业途径有哪些
A 国家计划分配 B校园招聘会 C 网络求职 D 人才市场 E 家长或其他社会关系
九、你希望将来的就业地区是
A 大学所在城市 B 经济较发达城市 C 你的家乡 D 其他___
十、你希望学校采用哪种就业指导方式(此题可以多选)A就业指导讲座 B面对面咨询 C学长经验分享 D案例分析 E其他___
真诚感谢您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