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短期内发展低碳经济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2 12:42: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西短期内发展低碳经济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西短期内发展低碳经济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第一篇:山西短期内发展低碳经济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山西短期内发展低碳经济面临诸多困难

和挑战

http://.cn2010年04月13日09:24山西新闻网

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低碳经济是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发展低碳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山西产业结构重型化、初级化和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不可持续以及经济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是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抓手,是落实省委、省政府“三个发展”的重要举措。

然而,发展低碳经济毕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我国国情和山西省情看,实现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将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特别是山西的自然资源禀赋本就是高碳、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能源消费需求旺盛,短期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迅速转变。山西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都对重化工业产品形成了巨大的需求,进而转化为对能源消费的旺盛需求。山西作为产煤大省,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在未来的发展中仍将维持较高的比重,从而带来较高的CO2排放强度。

二是产业结构重型化突出,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进入“十一五”以来,受全国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拉动,山西以基础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大宗产品的市场需求一直比较旺盛,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依赖工业中的重工业,而具有低能耗特征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比重偏低,致使全社会能耗强度偏高。这种长期形成的能源型经济结构、资源依赖型发展方式的格局,在相当长时间内难以根本转变。

三是节能及低碳技术研发、推广滞后。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和关键。山西属于经济欠发达省份,低碳经济还未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广缺乏合理的规划、有效的资源整合以及金融和政策的支持,投入资金不足,研发和推广能力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四是“锁定效应”的影响短期难以消除。重型化产业的发展,使得企业的一些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大件耐用消费品等资金、技术一旦投入,其使用年限均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期间不易废弃,具有很强的“锁定效应”。如炼焦、电力等行业,由于其前期投入大、设备专用性和产品的“中间性”,产生了“锁定效应”和“粘滞效应”。企业要转型,必将承受巨大的转移成本。在当前经济的发展阶段,如何避免资金和技术“锁定效应”的束缚,是一项紧迫而现实的挑战。

针对我省省情,笔者认为在发展和推进低碳经济过程中应该五措并举齐推进。

措施一:遵循低碳理念,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建设低碳城市,低碳城市应该有足够大的自然和农林空间,所以规划和建设首先不是要做开发区规划,而是要把碳汇空间固定下来,这样才能增加城市发展的低碳能力。积极发展低碳产业,一是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替代的比例应该逐步升高。二是提高工业能效、交通能效、建筑能效。三是大力发展水面积、森林空间和生态空间。这将引导三种产业:可再生能源资源产业、提高能效产业与节能减排产业、生态基础设施产业包括末端治理的产业。提倡低碳生活模式,当前低碳生活的基本战略,应该是缩小高碳阶层,扩大和稳定中碳阶层,减少低碳贫穷阶层。这样的战略才符合“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措施二:制定政策,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为了统筹全省低碳经济发展,需要加快制定全省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进一步研究低碳经济开发、推广、对外合作、技术引进等重大策略。结合山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要,开展建立健全低碳经济法律法规方面的研究,开展全省经济社会碳排放强度评价,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和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在制定和实施战略规划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山西现实条件的约束,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避免对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冲击。运用适当的财政政策引导、鼓励和扶持低碳产业的发展和绿色产品的开发,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减轻传统产业的“锁定效应”。注重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公众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形成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措施三:多措并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煤炭是我省能源消费的主体,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短期得到根本改变。在此种格局下,我省发展低碳经济,既要着眼于解决目前的能源瓶颈制约问题,又要通过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既要加强钢铁、焦炭等传统的高能耗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升级,加强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要着力加速发展天然气,不断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措施四:典型示范,建立低碳经济试点区。低碳经济是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无论是产品开发,还是技术推广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加快在煤、焦、冶、电等山西传统支柱产业和交通、建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行业和重点领域先行试点,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抑制高碳产业产能的扩张,强制并加快淘汰高排碳产能,进一步加快行业兼并重组进程,建设 “低碳经济发展实验区”,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工作。

措施五:加大宣传,培育全民低碳意识。低碳经济是一项新生事物,推广应用低碳经济利国利民,为使广大民众了解低碳经济发展的好处,并变为全社会自觉行动,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低碳经济和节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生产环节降低对碳资源的消耗,流通环节降低碳资源的污染,消费环节降低对碳资源的依赖,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把低碳文化和节能意识变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把低碳消费和节能降耗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实。卢建明

积极扩大就业

一、重要论述

温家宝总理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吸纳就业中的作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拟投入420亿元资金。一是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二是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和稳定现有就业岗位。三是帮助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和灾区劳动力就业。进一步开辟公益性就业岗位。四是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在市场准入、财税金融、经营用地等方面提供便利和优惠,鼓励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对自主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要进一步降低门槛,给予更大支持。五是进一步改善对就业的公共服务。加强就业信息发布、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工作。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扶持。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现存问题

2009年,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一个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具体表现在:

第一,毕业生多。2008年是559万,2009年是610万,加上往年毕业而未能就业的高校生,就业大军高达1000多万人。

第二,就业空间相对紧。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需求下滑,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就业机会相对比过去有所减少。

第三,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还亟待完善。

第四,我国的大学教育与市场脱节的问题。

第五,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的问题还存在,而且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障碍。

(二)主要原因

从宏观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在扩大,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使就业环境差异扩大化,大学生择业的空间也就受到了相应的限制,结果必然导致就业的不均衡。

从体制来看,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规模,但未能有效地调整教育体制、专业结构和突出能力培养,也直接妨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从当前经济形势看,国际金融危机使依赖对外加工制造的“外向型”中小企业首当其冲,并迅速波及其他实体经济,这更使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从观念上看,家庭与学生个人的就业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就业困难。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但家长与大学生个人仍然始终对毕业后的就业抱着高期望值。当这种高期望值与现实中的就业岗位和机会存在落差时,大学生就可能陷入难以就业的处境。

(三)对策措施

1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

要大力开发基层管理和服务岗位,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工作的毕业生,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对到中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毕业生,实施相应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扩大中央有关部门实施的面向基层就业项目规模。2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直辖市以外的各地城市要取消落户限制。企业吸纳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可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

3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更多吸纳高校毕业生,支持困难企业保留大学生技术骨干。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单位要积极聘用优秀毕业生,高校的科研专项可吸收毕业生参与研究,其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从项目经费中列支。

4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

建设完善一批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一条龙”服务。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

5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

高校及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服务。

6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所有高校都要确保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学习实践活动。完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见习制度,从2009年起,用三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见习。在高等职业院校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7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

积极为离校后未就业回原籍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将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对就业困难和困难家庭毕业生给予重点帮扶。

三、农民工就业问题

(一)现存问题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中发展起来的最大就业群体。进入21世纪以来,农民工以每年500万人左右的规模不断增加。据权威部门统计,2009年返乡农民工有7000万人左右,比常年多10%。下半年,农村还将有700万初、高中毕业未升学的“两后生”进入劳动力市场。

2008年10月以来,由于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新增岗位相对减少,使得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此外,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在经济放缓的条件下,由于缺乏技能,难以满足企业岗位要求。

(二)主要原因

从劳动力供给角度分析,返乡农民工中因各种原因已离开原工作企业的人数有所增加。考虑到部分返乡农民工暂时失去工作,加上农村部分新增长劳动力,需要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在2000万人以上。

从劳动力需求角度分析,一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计划招工的企业的数量与去年相比减少;二是要求新招员工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和中级工以上技能的比重,在历年持续提高的基础上,又出现上升的趋势。

(三)对策措施

针对农民工就业可能面临的问题,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要求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主要有以下措施: 

一是强化就业服务,让农民工就业有门路,求职有信息。针对农民工返乡的情况,一方面,要加强信息搜集和发布工作,在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另一方面,大力开发本地岗位,促进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结合国家和地方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优先安排返乡农民工就业,并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引导返乡农民工到当地企业就业。

二是部署开展大规模的农民工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储备一批技术人才。针对金融危机对企业用工需求带来冲击的影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组织因失去工作返乡的农民工和尚在城镇继续找工作的农民工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补贴。

三是制定落实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将返乡农民工纳入创业政策扶持范围,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对有资金技术和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组织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各种创业服务。目前不少地方都出台了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并把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作为当前促进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在资金、场地、税费政策方面给予相应扶持。

四是部署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专项行动,保障农民工求职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职业中介领域内的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取缔“黑中介”和加强对职业中介的监管,规范用人单位招工行为,为广大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创造公平有序的就业环境。

收入差距与社会公平

一、重要论述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二、收入差距与社会公平现存问题、原因及对策

1.现存问题

随着近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和内需不足,收入分配不合理,居民消费不断下降。最终消费占GDP比重从20世纪80年代的62%下降到2008年的48.6%,贫富差距从改革开放初期的4.5:1扩大到现在的12.66:1。”

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致使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

收入分配差距主要表现在贫富悬殊、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行业差距不断扩大。现在贫

富悬殊的距离由改革开放初期的4.5:1扩大到12.66:1。城乡居民收入从1998年的2.52:1扩大到2008年的3.31:1。中西部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电力、石油、金融等行业收入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高达10倍。

2.导致差距扩大的原因:

(1)国有垄断企业地位的增强,压缩了中小企业生存空间;

(2)政府实际收入较高,企业负担重;

(3)税收逆向调节,工薪阶层个人所得税比重由10年前的49%增加到60%;

(4)一些宏观政策也有待调整,东西部价格“剪刀差”使中西部获得公共设施投资少。

3.对策措施:

(1)要调整初次分配,制定反垄断法配套法规,清除企业进入市场壁垒。

(2)解决商业贿赂问题,建立可行的劳资利益谈判机制。

(3)要强化政府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

(4)要大力压缩行政开支,尤其缩减是占财政的30%以上“三公”支出。

(5)要加大税收调节力度,调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税率,减少企业负担。

(6)此外,还应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7)推进社会三次分配,积极发展100多万家慈善机构的发展。

(8)加快统筹城乡改革,实现在城市就业农民工的稳定转移,加快宏观产业调整,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第二篇: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论文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论文.txt我这人从不记仇,一般有仇当场我就报了。没什么事不要找我,有事更不用找我!就算是believe中间也藏了一个lie!我那么喜欢你,你喜欢我一下会死啊?我又不是人民币,怎么能让人人都喜欢我?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论文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正成为全球关注热点。这对中国是压力,是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

挑战之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于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致力于改善13亿人民生活水平的努力不可能停止,“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难以回避,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面对的必答题。

挑战之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电力中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会产生4.12吨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国际能源机构估算,2007年至2030年,中国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如何在既定资源条件下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变,是中国面临的一个极大考验。

挑战之三: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欠发达,又加重了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年至2005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量的64.4%。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

挑战之四: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正在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中国受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在国际规则制订上又并不拥有更多话语权,面对发达国家的抢先行动,如何以后发优势赶超发达国家,无疑也是考验。

然而,发展低碳经济也为我国实现经济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走低碳发展道路,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突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瓶颈性约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形成完善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打造我国未来的国际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推进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树立我国对全球环境事务负责任的发

第三篇: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论文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正成为全球关注热点。这对中国是压力,是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挑战之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于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 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致力于改善 13 亿人民生活水平的努力不可能停止,“高碳” 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难以回避,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面对的必答题。挑战之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电力中火电 占比达 77%以上,“高碳”占绝对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会产生 4.12 吨二氧化碳 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 30%和 70%,而国际能源机构估算,2007 年至 2030 年,中 国电力投资将达 1.8 万亿美元。如何在既定资源条件下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变,是中国面临的 一个极大考验。挑战之三: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 产技术欠发达,又加重了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 年至 2005 年,我国工业能源 消费年均增长 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 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 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 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量的 64.4%。调整经济结构,提 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挑战之四: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 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正在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中 国受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在国际规则制订上又并不拥有更多话语权,面对发达国家的抢先行 动,如何以后发优势赶超发达国家,无疑也是考验。然而,发展低碳经济也为我国实现经济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走低碳发展道 路,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发展低碳经济有 利于突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瓶颈性约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有利于顺应世界 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形成完善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 有利于推动 我国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打造我国未来的国际核心竞争力; 有利于推进世界应对气候 变化的进程,树立我国对全球环境事

务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良好形象。机遇:意识到环保、节能、绿色生态的重要性,live and let live.

挑战: 对中国的决策层,官僚的管理制度的挑战。走低碳经济,需要大量的投资,以高科技为主。而中国目前都是在低能耗,重复浪费中消耗资源。这与相关技术 有一定关系,更重要的是体制问题。

中国发展报告 2010 全文

我看过,中国清明网上有 3 月 31 日,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联合举办了《殡葬绿皮书》 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了《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0)》。报告内容摘要如下: 实施惠民殡葬政策、推行绿色殡葬和殡葬服务标准化是 2010 年我国殡葬改革的三大重点 内容 《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0)》指出,2009 年,我国殡葬事业化挑战为机遇,科学 发展迈出新步伐,公墓管理实现新突破,平安清明取得新成就,行风建设有了新举措,绿色 殡葬取得新进展,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同时也存在着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基本服务能力和 水平不适应、市场化服务不规范、用品销售市场监管不健全等问题。2010 年,殡葬事业将 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下,以贯彻落实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 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契机,在建立殡葬基本服务补贴制度、完善依法监督与行 业自律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加大政府对殡葬服务设施设备建设的投入、加快殡葬服务和技术 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殡葬事业单位建设和殡葬技能人才培养、巩固公墓清理整顿和行风建设 成果等方面取得新发展。报告强调,2010 年,我国殡葬业要在以下三大领域加大工作力度,力争有所突破: 第一,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加大实施惠民殡葬政策的力度。2010 年,贯彻落实《民 政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 将是全国殡葬改革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各地应当把制定和实施惠民殡葬政策作为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的工作重 点。原因在于:一是实施殡葬惠民政策是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迫切愿望。长期以来,我国只对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职工提供丧葬费补贴,广大农民和无单位人员不享有这一待 遇。这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必须加以改革。同时,随着殡葬服务 费用的增长,困难群众的丧葬费用负担加重,迫切需要予以必要的减免。第二,进一步保障 和改善民生是 2010 年各级政府工作的大局,中央和地方政府将在事关民生的领域加大投入。以此为契机,把惠民殡葬政策列入当地的“民生工程”,摆上政府的工作计划,

既丰富了 保障民生工作的内容,同时也为惠民殡葬政策的落实提供了财力保证。第三,实施惠民殡葬 政策有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因此,为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使更多的民众得到政策的实惠,建议加快建立和完善面向城乡困难群众的殡葬基本服务政府补贴制度,因地制宜地探索政府 为辖区居民的基本殡葬服务买单的相关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殡葬救助保障体系。第二,大力推行绿色安葬方式。在土葬区,要大力推广安徽省土葬改革的经验,出台相应 的政策法规,将土葬改革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加大土葬改革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提倡遗体 深埋,不留坟头,不占用耕地,着力治理乱埋乱葬现象,确保土葬改革健康有序推进。在农 村火化区,要推进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加大执法工作力度,依法治理“装棺二次葬”。推行 花葬、树葬、草坪葬、壁葬、海葬等绿色葬法,是世界性的殡葬改革发展方向,在西方发达 国家已经由传统墓葬向花葬、树葬、草坪葬、壁葬等环保葬法转变。在我国,上述新葬法还 不为人们所接受,处在试验推介阶段。2010 年,要研究制定倡导、鼓励、扶持新葬法的政 策,研究制定相应的服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因地制宜地推广花葬、树葬、草坪葬、壁葬等少 占地或不占地的新葬法。第三,探索建立标准宣传贯彻监督机制。殡葬行业是高科技含行业,必须有相应的标准化 体系来规范和制约。目前,我国殡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处在起步阶段。总体情况是:标准的 制定取得了较大进展,标准的实施进展缓慢,标准的宣传贯彻监督机制尚未建立。由此造成

殡葬行业执行标准不力甚至有标准不执行的情况比较普遍,直接制约了殡葬行业的科技进 步。2010 年,要着重就建立殡葬技术标准宣传贯彻监督机制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提 出建立这一机制的对策建议,为建立殡葬行业标准宣贯监督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我国殡葬专业教育培训 促进从业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绿皮书指出,截至 2008 年底,全国共有殡仪服务单位 3754 个,其中殡仪馆 1692 个,民政部门直接管理的公墓 1209 个,殡葬管理单位 853 个,职工总数达 7 万多人。随着我国 殡仪服务市场的放开,民政系统外直接或间接从事殡仪服务以及殡葬用品生产、销售的人员 必然逐步增多,殡葬从业人员队伍还将继续壮大。目前我国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武汉 民政职业学院等 4 所民政类高职院校和江西、福建、河南、辽宁省中等专业学校开设“现代 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2008 年开始,民政部原社会福利和

社会事务司与民政部管理干部学 院联合举办成人教育性质的“殡葬管理和服务”专业证书班,具体分为行政管理、殡仪服务、墓地管理三个专业方向。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了不同的课程。通过两年的学习,学员 将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相关法律知识、殡葬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学员的工作能力、创新能 力、服务水平和应急管理水平都将有所提高,并获得系统内承认的大专学历证书。绿皮书还指出,加强殡葬人力资源建设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殡葬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殡葬从业者主动适应社会,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的需要。近年来,通过开展殡葬职业教育和培训以及实施殡葬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殡葬人力资源建设 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殡葬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殡葬技能人才建 设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健全。

公墓建设管理的四大新生长点 绿皮书指出,针对目前存在的“公墓价格过高”、“选择方式单一”等问题,通过采取扩大公 益性骨灰寄存服务供给等多种方式,切实保障群众安葬需求,更好地解决群众“死有所葬”问 题,进一步维护和改善民生。通过增加政府公共投入,新建和改建一批城乡公益性骨灰存放 设施,扩大公共服务保障范围,采取低价或政府补贴的方式满足群众基本的安葬需求,积极 对城乡困难群众给予费用减免。对骨灰寄存、树葬、花葬、草坪葬等绿色安葬方式要给予政 策支持和鼓励。通过宣传发动、费用奖补等多种方式,鼓励引导群众自愿选择节地葬法,降 低占地式公墓的安葬比例。此外,绿皮书还指出我国公墓管理未来发展的四大新生长点: 第一,减少占地式发展方式。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预示着公墓的发展应当从单纯依靠土 地消耗、资源消耗的增长方式向循环利用、绿色环保的增长方式转化,达到充分利用现有土 地存量,延长开发周期的目的。公墓单位要积极应对和化解“死墓危机”,一方面做好护墓管 理费提取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预防因公墓单位破产倒闭引发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必须从 提供各类节地葬式上寻找出路,积极探索公墓循环使用途径,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第二,体现人文关怀色彩。公墓作为重要的殡葬服务场所,其所提供的服务不仅要满足骨 灰安葬方面的需要,更要满足人们精神心理方面的需要。公墓单位要从树立人文意识入手,积极传播现代殡葬文化,充分发掘尊重生命价值、传承民族精神的内涵,实现公墓独特的纪 念、追思、教育等外延功能。

第三,展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公墓单位应以绿色环

第四篇: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环境生态学课程论文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China's Development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bout Low Carbon

Economy

山 东 农 业 大 学 资 源 与 环 境 学 院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China's Development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bout Low Carbon

Economy 【摘要】在气候变化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备受国际关注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本文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论述中国现阶段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应采用的策略与方法。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climate change and its related problems, the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economy has been gaining the increasing attention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This text sets out from the state of the nation of China and discusses China to develop the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that the low carbon economy faces currently, and put forward China to develop low the carbon economy should adopt of strategy and method.【关键词】低碳经济;挑战;机遇;策略

[Key words] Low Carbon Economy, Chanllenge,opportunity, Strategy

2009年12月7日,全球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经过两周的商讨与辩论,大会于12月18日结束,达成无法律约束力协议。

大会的结果虽然让世人有些失望,但正是这长达两周的“大辩论”,让地球气候正在发生变化、我们共同的家园正在面临危机、我们需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这样一个观念在被更广泛的群众接受。相应的,作为各国频繁提及的“低碳经济”字眼便会高频率的出入人们的视野,世界经济向低碳经济转轨的趋势愈发明显。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作为一种未来经济的发展模式,众多国家已经开始在低碳领域

山 东 农 业 大 学 资 源 与 环 境 学 院 的机遇。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

(一)中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能源资源消耗大

通过各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及城市化历史,我们能够注意到,城市化基本和工业化是同步进行的。城市化要关系到人口、土地、经济方方面面的内容。人口的过度集中,便需要有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相配套到城市设施,维持一个城市系统正常的运作,城市的能源保障的数量我们便可想而知。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在人们生活方面消耗的能源资源势必越来越多。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和趋势表明,人均C O 2排放量、商品能源消费量和经济发达水平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中国是正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低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单位G D P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都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和C O2排放量必然还要持续增长,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将使中国面临开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挑战。

(二)资源禀赋特点决定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中短期难以改变

我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煤为主。煤是排放二氧化碳里面最多的一种能源,在我国的能源结构当中,煤炭占60%到70%的比例,与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相比,产生单位热量燃煤引起的碳排放比燃用石油、天然气分别高出约36%和61%。由于调整能源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源结构的制约,以煤为主的能源供给和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使得中国在降低单位能源的C O 2排放强度方面比其他国家面临更大的困难。与用石油天然气相比,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难度更大,所以这里面就要求调整能源结构。

(三)我国经济的主体限制,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

1993—2005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

(四)是低碳经济的市场环境和技术基础还尚待完善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要考虑到全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实际上中国就像世界南北的发展差距一样,在中国也是世界的一个缩影。东西部地

山 东 农 业 大 学 资 源 与 环 境 学 院

整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为我们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一个新的市场动力

低碳经济的发展还面临着较好的机遇,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使低碳产业和产品的市场在逐步的扩大。高耗能、高排放的产品市场的需求也在逐步的萎缩,所以因此也逼着我们必须要走这条路。

(三)碳税和碳排放交易现在已经在国际上开始日益盛行,所以这些信号将引导我们国内市场跟相关的产业加速向低碳经济的转移

我们国家发展低碳经济也具备了一定的重要条件,我们国家已经确定了到2020年降低碳排放强度的目标和发展可再生资源的目标,并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的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十二五”过程当中要把这些目标都纳入进去,这就是约束性的指标,也是必须要做的。我们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和机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也纳入了人大的立法程序。所以继循环经济之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提上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日程,这为我们发展低碳经济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重要基础。

三、发展低碳经济采取的策略

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情况下,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勇于迎接挑战,善于抓住机遇,立足国情,循序渐进,要以减缓气候变化,培育新兴产业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为动力,以节能,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为重点,综合运用经济、科技、法律、行政等手段,促进低碳经济积极有序的开展。

其次要坚持统筹兼顾,加强政策引导,要统筹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现实需要和长远利益,综合推进低碳经济与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工作。要建立健全鼓励低碳经济发展的各项配套的政策措施,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更多的要依靠市场的机制和技术进步。突出重点,逐步推进。

继续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优化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产业的比重,继续加大重点行业和耗能大户的节能技术改造,加强节能管理。加快发展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能源、工业、建筑、交通体系,加快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优化发展火电,有序发展水电,加快发展石油天然气,积极推进核电的建设,大力发展风能、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商业化进程,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提高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当中的比重,我国现在是占9%,到了2020年要达到15%左右,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

第五篇: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论文1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量物质高效利用、清洁能量物质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量物质技术和减排技术的立异、产业结构和制度立异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关键字:能源清洁开发高效利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正成为全球关注热点。这对中国是压力,是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

挑战之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于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致力于改善13亿人民生活水平的努力不可能停止,“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难以回避,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面对的必答题。

挑战之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电力中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会产生4.12吨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国际能源机构估算,2007年至2030年,中国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如何在既定资源条件下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变,是中国面临的一个极大考验。

挑战之三: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欠发达,又加重了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年至2005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量的64.4%。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

挑战之四: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正在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中国受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在国际规则制订上又并不拥有更多话语权,面对发达国家的抢先行动,如何以后发优势赶超发达国家,无疑也是考验。

然而,发展低碳经济也为我国实现经济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走低碳发展道路,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突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瓶颈性约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形成完善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打造我国未来的国际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推进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树立我国对全球环境事务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良好形象。

机遇:意识到环保、节能、绿色生态的重要性,live and let live.挑战:对中国的决策层,官僚的管理制度的挑战。走低碳经济,需要大量的投资,以高科技为主。而中国目前都是在低能耗,重复浪费中消耗资源。这与相关技术有一定关系,更重要的是体制问题。

中国发展报告2010全文

我看过,中国清明网上有

3月31日,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联合举办了《殡葬绿皮书》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了《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0)》。报告内容摘要如下:

实施惠民殡葬政策、推行绿色殡葬和殡葬服务标准化是2010年我国殡葬改革的三大重点内容

《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0)》指出,2009年,我国殡葬事业化挑战为机遇,科学发展迈出新步伐,公墓管理实现新突破,平安清明取得新成就,行风建设有了新举措,绿色殡葬取得新进展,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同时也存在着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基本服务能力和水平不适应、市场化服务不规范、用品销售市场监管不健全等问题。2010年,殡葬事业将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下,以贯彻落实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契机,在建立殡葬基本服务补贴制度、完善依法监督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加大政府对殡葬服务设施设备建设的投入、加快殡葬服务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殡葬事业单位建设和殡葬技能人才培养、巩固公墓清理整顿和行风建设成果等方面取得新发展。

报告强调,2010年,我国殡葬业要在以下三大领域加大工作力度,力争有所突破:

第一,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加大实施惠民殡葬政策的力度。2010年,贯彻落实《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将是全国殡葬改革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各地应当把制定和实施惠民殡葬政策作为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的工作重点。原因在于:一是实施殡葬惠民政策是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迫切愿望。长期以来,我国只对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职工提供丧葬费补贴,广大农民和无单位人员不享有这一待遇。这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必须加以改革。同时,随着殡葬服务费用的增长,困难群众的丧葬费用负担加重,迫切需要予以必要的减免。第二,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是2010年各级政府工作的大局,中央和地方政府将在事关民生的领域加大投入。以此为契机,把惠民殡葬政策列入当地的“民生工程”,摆上政府的工作计划,既丰富了保障民生工作的内容,同时也为惠民殡葬政策的落实提供了财力保证。第三,实施惠民殡葬政策有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因此,为减轻群

众的经济负担,使更多的民众得到政策的实惠,建议加快建立和完善面向城乡困难群众的殡葬基本服务政府补贴制度,因地制宜地探索政府为辖区居民的基本殡葬服务买单的相关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殡葬救助保障体系。

第二,大力推行绿色安葬方式。在土葬区,要大力推广安徽省土葬改革的经验,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将土葬改革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加大土葬改革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提倡遗体深埋,不留坟头,不占用耕地,着力治理乱埋乱葬现象,确保土葬改革健康有序推进。在农村火化区,要推进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加大执法工作力度,依法治理“装棺二次葬”。推行花葬、树葬、草坪葬、壁葬、海葬等绿色葬法,是世界性的殡葬改革发展方向,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由传统墓葬向花葬、树葬、草坪葬、壁葬等环保葬法转变。在我国,上述新葬法还不为人们所接受,处在试验推介阶段。2010年,要研究制定倡导、鼓励、扶持新葬法的政策,研究制定相应的服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因地制宜地推广花葬、树葬、草坪葬、壁葬等少占地或不占地的新葬法。

第三,探索建立标准宣传贯彻监督机制。殡葬行业是高科技含行业,必须有相应的标准化体系来规范和制约。目前,我国殡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处在起步阶段。总体情况是:标准的制定取得了较大进展,标准的实施进展缓慢,标准的宣传贯彻监督机制尚未建立。由此造成殡葬行业执行标准不力甚至有标准不执行的情况比较普遍,直接制约了殡葬行业的科技进步。2010年,要着重就建立殡葬技术标准宣传贯彻监督机制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建立这一机制的对策建议,为建立殡葬行业标准宣贯监督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我国殡葬专业教育培训 促进从业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绿皮书指出,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殡仪服务单位3754个,其中殡仪馆1692个,民政部门直接管理的公墓1209个,殡葬管理单位853个,职工总数达7万多人。随着我国殡仪服务市场的放开,民政系统外直接或间接从事殡仪服务以及殡葬用品生产、销售的人员必然逐步增多,殡葬从业人员队伍还将继续壮大。

目前我国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武汉民政职业学院等4所民政类高职院校和江西、福建、河南、辽宁省中等专业学校开设“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2008年开始,民政部原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与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联合举办成人教育性质的“殡葬管理和服务”专业证书班,具体分为行政管理、殡仪服务、墓地管理三个专业方向。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了不同的课程。通过两年的学习,学员将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相关法律知识、殡葬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学员的工作能力、创新能力、服务水平和应急管理水平都将有所提高,并获得系统内承认的大专学历证书。绿皮书还指出,加强殡葬人力资源建设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殡葬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殡葬从业者主动适应社会,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的需要。近年来,通过开展殡葬职业教育和培训以及实施殡葬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殡葬人力资源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殡葬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殡葬技能人才建设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健全。

公墓建设管理的四大新生长点

绿皮书指出,针对目前存在的“公墓价格过高”、“选择方式单一”等问题,通过采取扩大公益性骨灰寄存服务供给等多种方式,切实保障群众安葬需求,更好地解决群众“死有所葬”问题,进一步维护和改善民生。通过增加政府公共投入,新建和改建一批城乡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扩大公共服务保障范围,采取低价或政府补贴的方式满足群众基本的安葬需求,积极对城乡困难群众给予费用减免。对骨灰寄存、树葬、花葬、草坪葬等绿色安葬方式要给予政策支持和鼓励。通过宣传发动、费用奖补等多种方式,鼓励引导群众自愿选择节地葬法,降低占地式公墓的安葬比例。

此外,绿皮书还指出我国公墓管理未来发展的四大新生长点:

第一,减少占地式发展方式。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预示着公墓的发展应当从单纯依靠土地消耗、资源消耗的增长方式向循环利用、绿色环保的增长方式转化,达到充分利用现有土地存量,延长开发周期的目的。公墓单位要积极应对和化解“死墓危机”,一方面做好护墓管理费提取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预防因公墓单位破产倒闭引发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必须从提供各类节地葬式上寻找出路,积极探索公墓循环使用途径,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第二,体现人文关怀色彩。公墓作为重要的殡葬服务场所,其所提供的服务不仅要满足骨灰安葬方面的需要,更要满足人们精神心理方面的需要。公墓单位要从树立人文意识入手,积极传播现代殡葬文化,充分发掘尊重生命价值、传承民族精神的内涵,实现公墓独特的纪念、追思、教育等外延功能。

第三,展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公墓单位应以绿色环保为理念,以慎终追远为导向,引导群众改革丧葬陋习,树立文明新风,使由浪费资源、劣化环境的传统公墓向节约资源、优化环境的现代公墓过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四,创立新型公墓形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建立立体公墓、生态公墓、循环再生公墓、虚拟公墓、空间公墓、基因公墓等新型态公墓,不断开发和拓展公墓祭扫、纪念和传承的多元功能,不断引领和满足社会需求。

加强殡葬改革宣传,推行绿色生态殡葬

绿皮书指出,清明节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各级政府、民政等相关部门以及各殡葬服务单位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的积极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不断探索实践,进一步完善清明节各项工作机制,积极创新思路和方法,规范殡葬公共服务,强化行业管理,深化殡葬改革,更好地维护和发展群众合法殡葬权益,使清明节成为促进殡葬改革和殡葬事业发展的重要阵地。建设文明平安的清明节,就要关注以下几各方面的问题:

第一,继续加强殡葬改革宣传引导。革除殡葬陋习、树立移风易俗新风尚非朝夕之功,需要各地各部门长期的共同努力。今后还要继续坚持不懈地做好殡葬改革的宣传引导工作,并通过开展殡葬改革示范活动,对生态、环保、文明、节俭的葬式葬法和祭扫方式进行总结和推广,不断探索文明的祭扫方式,引导群众自觉抵制迷信低俗、愚昧落后的祭扫习俗。

第二,努力提升殡葬公共服务水平。以推行惠民殡葬政策,建立健全殡葬救助保障制度为突破口,进一步强化基本殡葬服务公共属性,积极争取公共财政投入,力争把基本殡葬服务项目纳入政府公共产品,切实减轻群众治丧负担。同时积极争取将基层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列入国家专项建设规划,先行对殡葬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省份加大扶持力度,逐步扩大资助覆盖范围,完善殡葬服务网络,不断满足群众清明祭扫和其他殡葬服务需求。

第三,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服务收费问题。清明节期间暴露出的殡葬改革不到位、服务不规范、收费不合理等问题,是困扰殡葬事业发展和殡葬改革进程的长期性问题。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强殡葬行风建设,通过开展“殡仪优质服务月”等活动,将清理殡葬服务价格作为突破口点,全面开展殡葬服务价格专项治理,对收费项目不合理、服务内容不明确、服务用品价格虚高等问题进行集中清理整顿,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治丧难、治丧贵的问题。

第四,创新绿色生态殡葬实现途径。鉴于植树节与清明节在时间上前后相继,在内涵上相互关联,可以考虑将植树节与清明节结合起来,将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与生态殡葬文化习俗嫁接整合,使植树与清明联姻,将植树节日活动合理延伸并与清明节日活动内容达到高度统一,通过广泛宣传和大量推出树葬、植树祭扫等生态文明殡葬方式,实现祭扫、踏青、植树有机结合,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真正打造绿色、人文、和谐殡葬。

······································

青年大学生知识广博、充满朝气、思想认识趋于理性、践行低碳热情高涨,有着„承前启后‟的社会责任,是„低碳发展‟的生力军和先锋力量,是最好的的践行者、宣传者。节约每一滴水,让我们拥有更蔚蓝的海洋!节约每一度电,让更多的角落洒满光明!倡导节能低碳环保,需要你我齐心协力。让我们行动起来,用我们的智慧和双手,积极加入到节能低碳低碳的行列之中,将节能低碳低碳的环保意识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努力,以心系家国的使命感,积极行动起来,为绿色节约型华园的构建做出表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下载山西短期内发展低碳经济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西短期内发展低碳经济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低碳经济下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及措施

    低碳经济下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及措施挑战 一是生产线升级改造困难。在目前的国际分工中,我们中小企业大多数是处于产业链的末端,设备较为落后,能源消耗大,对原有生产流程改......

    浅谈低碳经济

    浅谈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摘要: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本文首先论述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论述其深层含义;其次概述了低碳......

    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思考

    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思考 一、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及其含义 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人类逐步从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而随着全......

    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与发展趋势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内容。它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

    浅析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

    浅析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 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

    低碳经济判断题

    低碳经济判断题 二、判断题 1.能源系数(能源消费年平均增长率/GDP年平均增长率),适合跨国及跨地区间的能源效率比较。但是该指标稳定性较差。(判断) P76 正确 错误 2.我国光......

    低碳经济调查报告

    关于发展低碳经济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 要: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在经济发展中,排放最少温室气体的同时获得最大产出,即追求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我国在低碳经济的实践......

    浅谈马鞍山低碳经济

    浅谈马鞍山低碳经济 摘要近年来低碳经济作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新的发展模式,并以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作为支撑,对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生活消费方式进行了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