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邓小平事迹观后感
邓小平事迹观后感
从小平生活的年代来说与我们是有一定距离的,从而给我们了解小平制造了一定的障碍。虽然他与我们有时间的间隔,未曾生活在同一年代,但是我们现在却生活在他当年设想的生活中。当年诸葛亮可以三分天下,如今小平也亲手设计了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以及美好的现代化蓝图。司马懿倾尽一生之力也未曾改变孔明生前布下的天下大计,中国当前的局面以及未来的道路也同样是不可改变的。作为中国的现代青年我们要坚定地走在小平设计的光明大道上,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观看小平事迹后感想颇多,小平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给予我的感想不仅出于一个政治家,同时也是出于一个人一个简简单单的人。
他有三落三起的政治经历,在每一次倒下中他没有沉沦。可见他有着惊人的毅力。不因失败而放弃自己的目标。同时他有三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有着敏锐的眼光果断的心理,可以抓住眼前的机会。不因为失败而沮丧,不禁让我们想象他的豁达胸襟。他永远以闪亮的目光盯着前方,不顾眼前的小小羁绊。小平之所以成为伟人,不仅因为自身具备的素质以及一生的经历,还由于时代的需要。一个伟
人的成就来源于他自身素质与历史需求的契合。当时的中国 状况是:政治极端、经济停顿、文化枯萎、军事紧张,中国需要一个眼光敏锐处事果断敢于改革有担当有威望的人出现。他的素质与历史的契合成就了这一代伟人。
从这三起三落中同时让我看到了政治道路的残酷与坎坷。政治是现实的是残酷的。一些敢于创新敢于说真话的人敢于与别人不一样的人,往往是要犯众怒的。政治的本质就是寻找大部分人的一致。找到了一致之处无论对错至少不会受到大部分人排斥。于是一切就这样本能的进行下去了。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多数人也不一定就站在真理上。在政治中坚持自我有别于他人,你不一定对也不一定错,但是你肯定会被放倒。政治永远是大部分人的政治。
在视频中小平倒深圳视察离去时,在上船的过程中突然转身来到深圳官员前,语重深长的说:“你们要快啊。”那时他只不过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与我们常人无异,但是他却有着一颗与国家民生社稷相关联的心。他急切想看到中国强大起来,富裕起来。我们应该有一颗关心国家的心,时时刻刻的关注我们国家的成长与发展。无论我们身处何位。我们都会受到自己居住国家的现状的影响。虽然不要求做到忧愁与国家之前,但是我们应该与自己的国家同忧。
在四人帮被打倒后,小平再次复出。在他复出后的各种政策的引导下,中国社会开始复苏。由此看出原本社会上的许多问题的出现与发生,都是源于政治问题。无论是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各方面的问题,都与政治相联系。一切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于政治,由此可见政治的重
要性。因此我们更应该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政治对于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有着宏观的指导性。
我们无法知晓小平复出后所实施的各种政策是在他复出前就已有打算还是在复出后所设想的。但是我个人认为他的政策的出台与他之前被打倒的经历有相当的联系,或许正是因为他在第三次被踢出局后在基层有着不一样的环境,继而有了不同的想法。他有时机以一个旁观着的身份思考着中国的现状。
小平复出后实施了的措施有:拨乱反正,促使经济的复苏实行市场经济,开放口岸,搞经济特区,一国两制,收回香港澳门的主权,恢复高考,提高知识分子的地位,真理问题的讨论,改革农村经济体制,对毛泽东做出了适合当时历史场合的评价等。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是每个时代的永恒主题,是历史的主线索,小平从这些主线出发结合中国国情找到了适合中国的道路。当时的这些是中国最需要的,如若没有小平的出现那么中国对于这些的需求满足将会被推迟。那么既然这些是但是的主要需求那么为什么没有其他人将之付诸实践呢。因为他们害怕走错了路,害怕受到历史的批判,害怕引起国人的混乱,无论是经济的还是思想上的或着政治上的。但是小平和平而安定的做到了这些,他平复了国人思想上的混乱。小平的大胆改革与之前国人的胆怯形成了相当大的反差,我们可以由此感知一下他当时的压力有多大,以一己之力担负国家的兴衰与荣辱。或许这位伟人在改革成效出现之前,每日都会受到自己内心的拷问,拷问自己这样做的正确性以及后果。
从小平的这些措施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实质的哲学思想或许该说有中国特色的马列主义思想。其中有区别对待,专注于重点,实事求是,创新等。其中尤为重要的实事求是,可以说小平改革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他对于中国国情的正确分析。以及对于当下历史发展潮流的正确掌握。要知道只有与历史潮流同方向的前进才叫做发展,不是任何改革都叫做发展都叫做创新。从今日中国的发展成果以及当下的历史进程来看,当时小平给中国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定下的道路方向都是正确的。社会的现代化,科技成为了综合国力的支柱,法制建设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一国两制更是取得了成功。
在小平的诸多创新措施中我个人认为最具有智慧性的就是一国两制。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土内多了一块资本主义的试验田,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他们是没有与自己国家体制不一样的国土存在的。这就给中国以后对各种体制进行研究以及再次创新提供了一块试验地。是中国有了莫大的优势。同时中国也成功地收回了对于香港澳门的主权,更近一步的通过香港澳门的体制对资本主义的各种制度了解西方制度。中国将来收回台湾也有了参照的先例,对于祖国的完全统一做出了极大贡献。
小平更是为自己设计的特色发展道路做出了长远的打算,为了自己的设想不被打乱破坏,小平为自己选了接班人更是为接班人也选择了接班人。通过他们三代人的努力已经使中国走社会主义特色道路的政策深入人心不可动摇。小平的考虑不可谓不深远啊。他的这一做法也使中国的各种方针极稳定,从而稳定国内局势。中国现在的稳定
也要归功于此。
他的措施中最实事求是的就是搞经济特区和开放口岸,从这些特区和开放口岸的地理位置看都是最有利的。这两个政策最符合它们的自身情况。从他们的发展来看当时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虽然这个政策的第二步带动西部发展正在进行中,成效尚未明显但是它的前途是光明的,东西部的差距是会缩小的。
这位历史的伟人已经用他的方式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前途是光明的,但是前进的道路是崎岖的坎坷的。这条路上充满了困难,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小平没有为我们留下解决的办法,但是他为我们留下了解决办法的精神。时间是永恒的没有什么是永远绝对的正确或者错误的,但是在一个时间段中却可以找到最适合这个时段的完美篇章。小平的设想不会永远适合中国的国情永远带领我们,他的作用毕竟只占历史长河的一段,但是他遗留下的实事求是、创新等精神却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以后的诸多问题会在历史中永存。
我还是喜欢用自己个人的语言来评价这位历史的伟人,虽然不是那么严谨全面正规。但是却能表达出我对这位伟人尊敬与敬仰。首先他是一个常人与我们无异,但是他却在历史舞台上尽显了自己的自我精神。他是一个敏锐的历史欣赏者,是一个敢于梦的人至今我们任然活在他的梦中。他是一位离去却站在更高角度注视着我们的老人。
第二篇:邓小平事迹[推荐]
一代伟人——邓小平
邓小平的一生是伟大的,正像邓家老宅子正屋门前那副长联上所写的那样:“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解危济困,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于秀山,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在70多年的革命和建设的政治生涯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他的“三落三起”。
从上世纪30年代初到70年代末近50年政治生涯中,邓小平曾有过别人不曾有过的“三落三起”的传奇经历。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这样记载到:一生之中,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复出,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加引人注目,一次比一次走向更大成功。这不是神话,也不是人为的编撰。这就是邓小平真实的故事。第一次“落起”是在30年代初期中央苏区时,由于以博古为代表的中央临时政府推行“左”倾冒险主义,邓小平等人则坚决支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反对他们的“城市中心论”。为此,邓小平遭批斗,并一度被关进监狱,他的会昌中心县委书记和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的职务也被撤销,并受到党内最严重警告处邓小平第二次“落起”,是在“文 革”期间。在“文 革”初期,邓小平作为“刘邓资产阶级司令部”的第二号“走资派”被打倒,全家受到株连,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改造。这是邓小平一生中感到最痛苦的时期。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邓小平两次给毛泽东写信,要求出来工作。毛主席在信上作了肯定的批示,1973年邓小平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得以恢复。1975年初邓小平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 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并主持党、政、军的日常工作。
第三次“落起”是在1976年至1977年。邓小平因“全面整顿”“文 革”的错误,违背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四人帮”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邓小平再次被打倒。直到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前夕才获得第三次解放。
1987年后,邓小平曾两次与外宾谈到自己这段“落起”的历史。他说,“我是三落三起”呀,他还说:“我参加共产党几十年了……这期间做了不少好事,也做了一些错事。人们都知道我曾经„三下三上‟,坦率地说,„下‟并不是由于做了错事,而是由于办了好事却被误认为错事。”毛泽东曾对邓小平有过中肯的评价,说他:“人才难得,政治思想强。”外国人称邓小平是“永远打不倒的小个子!”
1978年以来,邓小平同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决策人,领导全党制定和实施新的发展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他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和四项基本原则,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一系列的理论。他十分关心祖国统一大业的最后完成,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他经常会见来中国访问的各国领导人,并多次出访,积极扩大中国和世界的友好往来,增进中国同外国的经济、技术、科学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来进行中国的现代建设。
1997年2月19日,正当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蒸蒸日上,香港也即将回到中国人民怀抱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却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邓小平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他的英名、业绩、思想、风范永载史册,他将永远为中国人民所怀念。
第三篇:邓小平事迹
短腿裤和长命毛巾
30年代初,邓小平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当地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一些生活用品奇缺。邓小平一再倡导干部们要艰苦朴素,并处处以身作则。
一次开完县委会议后,邓小平回到宿舍翻看文件。正在扫地的工作人员小吴抬头忽然发现邓小平的裤子都几乎缩到小腿肚子上了。“邓书记,您都可以不用挽裤腿??河了!”小吴笑着说。“这可是我最时髦的裤子!虽短些,可还是挺好的嘛!”邓小平认真的样子逗得小吴咯咯直乐。事实上,作为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并非真的连新裤子也穿不起。只是在当时艰苦的情况下,邓小平不想自己搞特殊化。那条灰白色的裤子是他唯一一条没有补丁的裤子,只有在参加重要活动时才舍得穿。但是时间久了,裤脚磨破了,他就让妻子把破的地方卷进去缝好。时间久了,裤子自然变得越来越短。
小吴扫完地,又走过来问道:“邓书记,我发现您那条花格毛巾都用了整整两年了,还没有破,而我的那条毛巾用了不到半年,现在已经不能用了,您一定有什么使用毛巾的窍门吧。”“有!你以后看我怎么洗脸就知道了!”邓小平笑着回答。以后几天,小吴惊奇地发现邓小平在洗脸时不是拧毛巾,而是用手挤毛巾。“毛巾是线织成的,拧来拧去很容易拧断。用手挤,水顺着线纹流下去,不是比拧更好吗?”小吴这才明白,邓小平这么做原来是为了节约,她感到一阵惭愧。于是,她不仅自己使用了这个窍门,还把窍门告诉给了其他人。精神:热爱人民
在“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被押送到江西省新建县。白天他要到拖拉机修造厂参加繁重的劳动,其他时间基本上不能和外人接触。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时常让邓小平夜不能寐,失眠症越来越严重,只能靠吃安眠药勉强入睡。邓小平知道,总吃安眠药对身体是十分有害的,在逆境中更要有强健的体魄。1970年1月1日,邓小平郑重地向负责照顾他的黄文华说:“从今天起,我不再服用安眠药了。”邓小平说到做到。在停止服药的同时,他加强了锻炼,他采用散步的方法来缓解压力。每天上午,他步行去工厂,一个来回就是5000步。午睡起床后,他在院子里再走5000步。就这样,60多岁的邓爷爷每天坚持走一万步。一天,邓小平走完5000步,步履轻盈地走上台阶,黄文华便问道:“老邓,你来江西劳动好几个月了,身体坚持得了吗?”邓小平笑着说:“先作一个五年计划,不行再加五年!”就这样,邓小平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从不间断走路锻炼。久而久之,他走出了两条小路,一条是将军楼到工厂,一条在将军楼的院内。和邓小平一起工作的人们亲切地将他踏出来的小路称为“邓小平小道”。精神:无私奉献 “一位老共产党员”
1992年5月16日,一辆黑色小卧车停在北京团中央所属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办公室所在地。两位军人下车后直奔捐款办公室,他们对工作人员说明来意:是受一位老人之托,来为“希望工程”捐款的。留下3000元钱后,他们转身就要走。在被要求留下那位老人的名字时,一位军人便在捐款人姓名一栏写下了“一位老共产党员”。
经过多方查询,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终于查到那两位军人是邓小平身边的工作人员,而“一位老共产党员”正是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邓小平。到了秋天,这位“老共产党员”又向“希望工程”捐款2000元。邓小平的这两次捐款充分体现了他对贫困山区孩子的殷切关怀。
接到邓小平的两次捐款后,基金会同志经过认真研究后作出决定,把这5000元全部分配到邓小平曾经工作和战斗过的广西百色革命老区。不久,一座崭新的希望小学便在当地建立起来了,曾经失学的孩子们终于重圆了上学梦!女学生周标亮代表全校得到资助的同学给邓爷爷写去了一封饱含深情的信,信中这样写道:“邓爷爷,您的工作多忙呀,可您还时刻惦记着我们这些老山区里的娃娃。我们感到,虽然您住在北京,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您的心与我们贴得很近很近。” 白猫与黑猫
邓小平家中挂着一幅《双猫图》。图中的一只猫浑身雪白,绒毛轻柔;另一只猫乌黑透亮。《双猫图》的上方,是几行遒劲有力的题词:“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的就是好猫。”这幅图是人称“江南猫王”的老画家陈莲涛特意为邓小平画的。
“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的就是好猫”这是邓小平的一句名言,反映了邓小平安邦治国的一个重要观点。“猫论”言简意赅,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形式必须反映内容,手段必须服从目的,这个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贯穿于邓小平的治国谋略和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各个方面。
第四篇:邓小平观后感
观《邓小平》有感
小时候,就喜欢听一首歌《春天的故事》。歌中描述了一位慈祥的老人,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邓小平。今天,在老师的组织下很荣幸的观看了纪念小平同志的纪录片《邓小平》。
毛泽东思想的真谛是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恢复了邓小平原来担任的党政军领导职务。当时的全国无论是党中央还是普通民众,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正确的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社会上“雇工超过8人是资本主义”“农民养两只鸭子是社会主义,养五只鸭子是资本主义”,党内“两个凡是”绝对不能稍有违背,照搬本本,思想僵化。认为安徽小岗村“大包干”、肥西县“包产到户”是资本主义,是砍毛泽东思想的红旗。
以前,我对邓小平的了解仅仅就是字面上的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观看影片后,我对邓小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深刻的体会到邓小平在那个红色时代所做的工作是多么的艰难,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决定都需要无比的勇气。1976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邓小平恢复了党内的工作,面对中国一片混乱的严峻形势,邓小平一出手就展现了一个伟大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在千头万绪中抓住核心问题,推动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强调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遇到了很多阻力,就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一篇深刻体现毛泽东思想的文章都遭到了党内一些思想僵化份子的批判,邓小平坚决支持实践与真理的辩证关系,邓小平深情的说:“天塌下来了,高个子顶不住,小个子一定能顶住。”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拨乱反正的进程。
在中国的发展建设上,邓小平提出了像改革开放这样的伟大设想,在有关中国主权问题上他同样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政策。在与素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会晤时,他沉着应对。他说:“我们的政府不是李鸿章,不是晚清政府„„如果要保持香港的发展不一定要在英国的统治之下。”当撒切尔夫人略带威胁的与之谈判时,邓小平毫无惧色,他说:“如果英国不同意香港回归,届时中国将单方面宣布香港的回归时间„„”
主权不容侵犯,凡是属于我们的领土我们一定都会收回来,不管是之前的香港、澳门,还是现在的台湾以及祖国周边的领土争端地方,绝对不容许任何国家以任何借口霸占侵为己有。印度妄想侵吞我国的西南万里国土、南海诸国妄想蚕噬南海诸岛、日本妄想将钓鱼岛占为己有,这一切都是妄想,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决不允许自己的河山为外人侵夺,决不允许祖**亲的血肉遭他人侵噬。
邓小平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他所倡导并开启的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在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果断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全国人民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广东设立特区,实行改革开放。90年代初,中国经济发展缓慢,八十多岁高龄的邓小平,虽然已经退下来了,但仍然放不下他的人民、祖国,仍然时时关心着中国的发展。92年,邓小平南巡,这位老人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抓住机会,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不住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
间一晃就过去了。中国已经穷了几千年了,不能再穷下去了。邓小平在南巡中第一次道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邓小平说: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现在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经过邓小平这次南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中国人民的思想,促进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经济也迎来了第二次腾飞。转眼间,二十多个年头过去了,中国仍然将邓小平当年提出的改革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而且是更大范围的、更深层次的全方位开放。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好,人民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这全得益于邓小平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后,请允许我再道一声:小平,您好!
第五篇:《邓小平》观后感
电影《邓小平》观后感
看完电影《邓小平》,心里总有一种颤动,是邓小平同志那政治生涯中的影迹深深地触动着我。电影里所描述邓小平同志的政治生涯也正如世人常说,是三起三落,超负荷的运转。从他不一般的政治生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能屈能伸、立场坚定、朴实无私、不辞劳苦、为国为民的国家领导人。如果说毛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那可以说邓小平同志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腾飞的推动者。邓小平同志曾说:“我是人民的儿子。”的确,作为人民的儿子,他把一生奉献给了我们共同的母亲。他的成功,他的光辉形象也刻在祖国腾飞的蓝图上。从那一刻起,祖国爱他,人民也爱他。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并不能完整的表述邓小平同志一生的政治生涯,但从中我深刻地体会到,邓小平同志作出的每一步决策都引倒着中国一连串的变故。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人们把目光和希望投到了他的身上。重新走上领导岗位的邓小平同志在千头万绪中抓住决定性环节,选择科学教育战线作为全面拨乱反正的突破口,作出了推翻“两个估计”、平反冤假错案、恢复高考等重大决策,迎来了科学与教育的春天;当《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后,中国引起了轩然大波。邓小平同志因势利导,抓住契机,支持和领导了一场全国性的大讨论,与“两个凡是”错误思想进行坚决斗争。此外,他还走到群众中去,号召人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迅速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富裕的时代;在农村改革的问题上,邓小平同志鼓励农民大胆地试,让事实说话,在他的支持下,中国农民走上了联产承包的富裕之路;在对外发展的问题上,邓小平同志试办经济特区,吸引外资,推动了发展;在香港回归问题的事件中,邓小平同志立场坚定,与英国首相素有“铁娘子”之称的强硬政治家撒切尔夫人展开了谈话,并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国策。这些场面虽然都是通过镜头的形式重现出来,但都是事实的写照。通过这些镜头,可以看到,邓小平同志的一切作为,无不是为了中国人民考虑,他无愧于百姓对他的爱戴,无愧于自己“中国人民的儿子”的定义。
从电影中可以看到,邓小平同志一系列的决策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其中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尤为重要,还被定为基本国策。
改革开放。胡锦涛同志有一段经典论述。他说:我们党在上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主要有两方面的背景。一方面,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
进潮流。的确,改革开放的提出和实行是正确的。它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它的意义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第二,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第三,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第四,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每一次影响并加速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重大举措,无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正确路线,而回顾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就是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历史。所以说,改革开放成就都来自实事求是。
一国两制。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国际形式出现的新变化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在解放台湾问题、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继承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关于祖国统一的一些设想,逐步形成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所谓“一国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就是“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一国两制”思想的提出、发展并实践运用,经历了近30年的时间。在这30年里,实践证明了这一创造性的思想是符合客观规律,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清晰地勾画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最佳蓝图,开辟了积极稳妥地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途径。“一国两制”源于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的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是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原则的具体运用,体现着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真实关系。可以这样认为:没有这一思想路线,就不会有“一国两制”的基本构想,“一国两制”是实事求是的产物,是体现这一思想路线的经典之作,它将彪炳史册,被中华民族子孙万代永远铭记。
从邓小平同志一生的政治生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朴实而又伟大的中国人民儿子。在影片中的最后,蒙蒙细雨中,89岁的邓小平同志驻足于上海扬浦大桥,深情地眺望着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华大地,情不自禁地敞开了心扉,昔日的战斗犹如历历在目,往后的奋斗也会接踵而来,这一切都会寄托于传承。虽然邓小平同志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的汗水、他的努力将化作春天般细雨,永远地滋润着祖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