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邓小平到村支书家
邓小平来村支书家做客1984年1月24日,邓小平同志乘坐火车到深圳特区,了解特区改革和发展的情况。第二天上午,他来到当时已经富裕起来的渔民村参观。渔民村是创办深圳经济特区后迅速富裕起来的一个先进典型。1981年,全村户户收入过万元,成为深圳经济特区第一个万元户村。1982年35家农户全部住进村里统一新盖的每幢四房一厅的双层小洋楼。
在村支部书记的吴柏森陪同下,小平同志参观了村里的文化馆。之后,村支书吴柏森还特意请小平同志到他家去做客。当时正值传统春节将至,吴柏森家一派喜庆景象。陈设精致的客厅里,两盆果实累累的金橘,增添了无限欢乐的气氛。吴柏森请小平同志坐在客厅的软沙发上,向小平同志数着家中的冰箱、彩电、洗衣机、音响组合„„
在参观过程中,吴柏森激动地说:“我们渔民能过上今天这样幸福的日子,真是做梦也没想到,感谢邓伯伯!是党中央和您为我们制定了好政策!”小平同志说:“应该感谢党中央。”接着,小平一一询问吴柏森家里几口人,收入多少。当听到这个村的普通劳动力每月收入高达四五百元时,他高兴地说:“比我工资都高啊!”临别时,邓小平同志微笑地说,经过长期的奋斗,全国广大农村都要达到这样的生活水平,至少要一百年。陪同人员就说,不用那么长时间吧?小平又说:经过长期的奋斗,也得五十年。
小平离开深圳后,1984年2月2日,甲子年大年初一,《南方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的消息,立即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及时向全世界传递了伟人的信心和“不走回头路”的决心。
第二篇:到邓小平于1992年南巡讲话
到邓小平于1992年南巡讲话为止,新中国的对外战略经历了五个阶段,在前三个阶段,中国外交最高决策者为毛泽东,在后两个阶段是邓小平,如下是简要的回顾。
1、1949年新中国成立~5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于苏美冷战拉开序幕之后,鉴于苏联的支持和美国的否认,毛泽东等领导人为中国确定了以“一边倒”为核心的三大对外战略,与苏联结盟,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反对帝国主义阵营的战争政策和侵略政策,维护世界和平,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新中国先后与除南斯拉夫之外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一些民族主义国家和西北欧国家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使自己在国际社会上战稳了脚跟。
2、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60年代末。整个60年代,世界处于动荡、分化、改组之中。中苏两国由两党就重大理论看法的不同和分歧发展到意识形态的分歧,继而,发展到国家关系的破裂,导致了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西方联盟内部也有了离心倾向,意识形态一致的结构开始松动,但是美国对中国的敌意依旧。毛泽东等领导人作出了新中国第一次外交战略调整,提出了“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战略,即团结和依靠广大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反对美帝国主义,苏联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这一战略的目的是推进世界革命。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树敌过多,对外关系具有四面出击的特点。但总体上看,中国成功地抵制了苏联的一些有损中国主权的要求,更为切实地维护了中国的政治自主和民族独立。
3、70年代初中西关系全面缓和~1978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国正在进行文化大革命,对外战略毫无疑问同样受到国内极左思潮的影响,不过,中国外交是受影响最小的领域。早在60年代末,毛泽东、周恩来就大力扭转了极左思潮对外交工作的恶劣影响,使中国外交工作走上了正轨。
国际形势也有了极大改变,美国在越战中经历了严重的政府信任危机,国民对本国实力和价值观优越的信心一度动摇,新总统上台组阁后,重新评估了国际形势,向中国发出了改善关系的信号;中国为缓解苏联日益加强、越来越现实和直接的威胁,审时度势,提出了“一条线”和“一大片”的联美抗苏的外交战略。在这次调整过程中,中国基本上与所有西方发达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为1978年所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作了有利的铺垫。
4、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8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国内工作重点的转移,邓小平根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从判断战争与和平问题入手,全面评估了国际形势,对中国的对外战略和政策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调整。具体表现如下:
⑴确立和平与发展为世界的主题。在1978以前中国的对外战略是建立在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基础之上,邓小平经过对世界形势的长期观察、思考,指出世界性战争是可以防止的,如果工作做得好,也是可以避免的。由此,他进一步提出和平与发展为世界的两大问题,从而确立了中国对内和对外政策的根本目标--和平与发展。
⑵赋予独立自主原则以新的内容--不结盟。新中国自成立之后就确立了对外政策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可是,由于情势所迫,先后与苏美结盟。80年代初,随着苏美关系的再度紧张,中国农村改革起色不小,邓小平对延用近十年之久的“一条线”战略进行了调整,明确地赋予独立自主原则以新的内容--不结盟。中国不会与任何国家结盟反对第三国,他国也别指望利用中国在国际上出牌,谁搞霸权主义,中国就反对谁。
⑶制定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政策。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在全国解放战争就要胜利之际,就处心积虑地思索怎样在平等、独立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建立友好互助的关系。可是,战后势不两立的两极对峙迫使中国不得不分清敌友,无法做到真正的对外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对外开放是中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寻求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发展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管理经验、经济政治的往来,中国的开放既面向社会主义国家,又面向资本主义国家,也就是说,中国的开放不拘泥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
⑷一国两制--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的问题,也是冷战遗留的问题。完成祖国统一一直是中国内外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时,首次提到以“一国两制”的构想统一台湾。随后中国以一国两制的构想与英国和葡萄牙就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达成了协议。
5、1989年天安门**事件~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巨变,东欧各国共产党政府纷纷垮台,两大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分崩离析,不复存在。在中国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泛滥,一批持不同政见者以法国大革命的斗士自居,他们把抛弃传统文化、向中国历史抹黑推上了极点。1989年天安门**事件就是在这样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下发生的。面临、对社会主义国家不利的国际动荡局势,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这三句话的战略方针,重申了一些对外战略和政策。
⑴国权高于人权。**事件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举着中国侵犯人权的幌子,再一次向中国挥舞起制裁的大棒。对此,邓小平看得非常清楚,他旗帜鲜明地再次重申国权高于人权的观点。“人们支持人权,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权”。“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西方的一些国家拿什么人权、什么社会主义制度不合理不合法等做幌子,实际上是要损害我的国权。搞强权政治的国家根本就没有资格讲人权,他们伤害了世界上多少人的人权!”
⑵不以意识形态论亲疏,坚持改革开放。苏东剧变露出苗头之后,西方国家加强了意识形态攻势。为此,邓小平指出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考虑国际关系应该着眼于有关双方的长远的战略利益,不以历史恩怨论亲疏,也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论亲疏,世界各国应该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另一方面,他又告诫人们要警惕西方的意识形态攻势。
⑶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随着两极格局逐渐走向终结,国际形势反而不如两极时期简单明了,变得更加扑朔迷离。邓小平经过长期深入地观察、思考和分析,继总结出三句话十二字战略方针之后,又指出在新旧格局交替之际,世界两大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甚至发展问题还有所恶化,因此,推进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建立既是确实需要的,又遇到不少阻力,必须不断强调。
第三篇:从村支书到乡镇领导任职感受
在全球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难等诸多社会因素影响的形势下,区党委依然对战斗在农村第一线的全区村党组织书记公开选拔出100名到乡镇领导班子任职,可见中央与各级党委对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出今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次选拔,我有幸被选中,深知任重而道远,任职两个月以来,感触颇深,现向组织回报我任职以来的几点穿越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感受:
一、组织创造,机会难得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在新形式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力度,统筹城乡发展。区党委为了落实党中央一系列惠民政策,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加大对基层干部政策的改革力度。其中就有面向全区公开选拔100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到乡镇领导班子任职就是干部认识制度的一项重大决定,而且在一定时期内作为考量村级干部的新政策,为村干部提供了一个能上的途径,这是区党委对村干部的关心和支持,为村干部创造了更多机会,也是在新形式下很难得的机遇。
二、转变角色,适应岗位
从一个村党支部书记直接到乡政府副乡长,可以说就像丑小鸭变为一只天鹅一样。这是组织上给我们一次“质”的飞跃的机会。虽然都是面对农村工作,但是面对的“量”不同,为村党支部书记时,只为全村几千个群众服务、负责,工作单纯,量少。现在则要为全乡上万个群众服务、负责,工作量大,而且要学会十个手指弹钢琴。“质”的不同,之前是地地道道农民,现在突然转变为一个政府领导干部,如何为党委书记、乡长出谋献策,做好他们的助手、参谋。怎样为群众谋福就,如何充分利用科学发展观来建设富裕主明和谐坡结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要适应岗位和转变角色后才充分发挥出来。
三、加强学习,提高自我高中毕业后,我就直接到村委工作,二十年来只注重与群众打交道办事,疏于对理论业务的学习,进到乡班子任职后才发现自己的文化知识与这个圈子里的同事太不相衬,就像美国nba和中国的cba一样,差别太大了。为了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今后的工作效率,我报名参加了××学院在××县举办的函授大专班。
四、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上任后,根据分工,由我本文来源:公务员在线http://www.xiexiebang.com分管通乡油路建设、民政,协管移民工作。这些都是我乡目前比较难做的工作。其中有移民点“外嫁女”上访且多年未化解的积累,也有要求油路建设征地补偿费提高等要求的各类纠纷。由于我是本地人,熟悉和了解当地群众的内心想法,加上二十年农村工作经验和深厚的群众基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终于把我乡两起“外嫁女”积案化解了。此外,对于在油路建设中所提出无理要求和因纠纷并引发阻工等问题,我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让群众充分了解国家对公路建设的政策和地方政府的难处等,最终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确保了通乡油路建设畅通。这些工作的开展对于当地社会稳定起了积极的作用。
五、清正做人,清白做官
作为一个从农民直接到乡镇班子任职的我,并没有沾沾自喜,忘乎所以,懂得“为官之道,廉洁为先”的道理。在村委工作二十年每年发放民政救助物资和救灾、优抚款,我没有动过一粒米和一分钱,对“五保”孤儿、军烈属等所发放的物资和补助全都上墙公示,全部阳光操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努力工作,清正做人,清白做官。
六.组织关心,领导嘱托
这次我们100名村党支书能上到乡镇领导班子任职,组织上不知倾注了多少心血和领导的关怀。7月底区组织部安排了我们到自治区干部学院学习,组织上请来了熟悉农村工作的专家和教授给我们讲课。深刻剖析了当前农村、社会稳定和今后的发展。学习结束典礼上,区组织部陈向群部长要求我们珍惜组织上的用心、努力工作。
最后,我将不负各级党组织的培养,努力工作,迎难而上,用感恩的心报答社会。
第四篇:从《家》到《寒夜》
从《家》到《寒夜》
看巴金小说现实主义风格的变化
——徐佳军
《家》是巴金的成名作品,而《寒夜》创造了巴金创作的巅峰,两部作品都是巴金小说创作道路上极为重要的转折与历史性的突变。同时,两部作品都选择了以“家庭生活”作为其写作背景,而进行的叙事性的讲述。
但既然是文学作品,就必然存在其内在的矛盾。这种矛盾既是爱与恨,热与冷的矛盾,同时也是封建社会制度与近代文明的矛盾。这种矛盾在作者幼年时就形成,并伴随走过生活的全部。
封建家庭守旧的教化与母亲人道主义的启蒙。让巴金从一开始就接受着截然相反的两种文化,并在这种现实与向往中、追求与情感间不断冲突、徘徊。它们没有交集,平行的两条线,永远走不到终点,巴金在它们之间,做着反复的斗争,也曾狰狞过,或者妥协了。不过,后来的巴金还是选择了接受新文化、新思想而离开生育自己的故土四川,远赴南京、上海,但客观的讲,这当中不全是巴金个人的主观倾向,还有求医、养病在“作怪”。然而我认为,巴金思想的成熟时期,是毅然选择了去法国,追随他的“无政府主义”,虽然,这不过也是他在向他的家人(大哥李尧枚)证明着自己的选择和不愿因循守旧,接受家庭的安排,但是毕竟是他作出的对于世界观的一次抉择。当然,这当中也不怀疑有巴金年轻的叛逆性格在左右着。对于这些,我们不能全部的给予认同或者反对,而是应该客观的去分析和认识他们,从而剖析出自己的理论。
这种矛盾,在巴金后期的小说作品中,得到了妥善的处理,并伴随着巴金作品的成熟,而逐步得到了弥合。当然,这也是巴金小说的必然性,母亲的教导还是较为深刻的反应在了巴金的一生,包括前后期的作品上。巴金后来回忆说:“在我幼小的时候,她是我世界的中心。她给我看见的永远是温和的,带着笑容的脸。”就不难看出,母亲对他影响的深远。他的“博爱”思想也就植根于这一时期,但面对现实的残酷、军阀割据,他理想的膜拜者被施以刑罚,就逐步的把这份爱分割开,对统治阶级的憎恶与对贫苦大众的同情,以此,更丰富和成就了其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
巴金小说作品的写实性伴随巴金走过他创作的人生轨迹,《家》的取材源自于作者真是的生活和与家族长兄的亲切关系,觉新与觉慧人物形象的塑造就透着巴金与大哥李尧枚的影子。我们大多认同了《家》的创作背景即是引取了这条线索而写成的,我们检索巴金的一生,他对大哥李尧枚的感情格外的深厚,后来巴金在回忆录中也曾说过:“大哥是爱我最深的人,三哥是最关心我的人。”当然,《家》毕竟是作者早期不太成熟的作品,自然算不上是其留世的最经典、最杰出的文字,但是巴金创作的现实主义风格却注定了这部作品除了其文学价值以外的更深刻内涵,是我们追溯巴金家庭关系的重要蓝本,必然值得我们后辈仔细考究,更为后世研究巴金小说创作与巴金本人的无数学者们青睐,是很重要的参考与依据。虽然我们不能截取其中一句或一段作为理论研究,但却可以究其原因而成为研究巴金的线索。
当然,巴金的小说不仅是在《家》中淋漓表现了其写实的特点,在其个人感触良好的《爱情三部曲》 《雾》 《雨》 《电》,以及同为《激流三部曲》的《春》 《秋》中也极深刻而形象的表述了出来。就像巴金说的“我的确喜欢这三本小书。这三本小书,可以说是为我自己写的,写给我自己读的。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在今天我读着《雨》和《电》,我的心还会颤动。它们使我哭,也使我笑。它们给过我勇气,也给过我安慰。”(汪应果《巴金论》,第78页)这样的表达既直观的表达了作者本人的喜爱,也毫不修饰的说明了其作品的客观叙述和背景色彩。所借鉴的,让自己心灵颤动的革命情怀和个人情愫。当然,在并不为众多人所熟知的,巴金的一些短片中,如《房东太太》,也丰富表现着这种写实风格,它渗透进了巴金全部文学作品中,并延续和发展着这种现实主义。巴金在替劳苦大众吐露心声的同时,也成功叙述出一个个真实且客观的人物形象,并艺术的加以刻画。
巴金在这一时刻,对于两条平线的问题,开始作出倾斜,面对“封建制度与近代文明”的问题,他尤其深刻的理解了近代文明的重要与历史的必然性,从而作出了鲜明的转变,逐步摒弃“吃人礼教”的束缚,当然这毋庸置疑得益于其留法三年的成绩,虽然这过程中,让他的“无政府主义”观念遭受灭顶,但是“无政府主义”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即是“个人主义”,主张个性自由,追求民主,这自然也就或多或少的与其中心思想相吻合了。但巴金毕竟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不过因为母亲的言传身教,他对于社会认识并不具有排他性,母亲陈淑芬的良好教育和熏陶让他思想更加“离经叛道”。家族传统礼
教根深蒂固的他,在追求近代文明的同时,极度的反对这种现存的“家庭制度”,这自然表现出了他的不满,但毕竟不彻底。在其早年创作的《灭亡》中就能看出他体内蕴藏着革命种子,但是这颗种子在后来并没有催促其投身革命斗争,而是一直孜孜繁衍着他的革命热情,并转化成文字,倾注在了笔端,才有了巴金的高产,才有了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爱情三部曲》等诸多名著。
但较为成熟的表达出他的不满,和对“家庭传统”的不认同,是在《家》中,刻画的觉慧与鸣凤两个艺术形象上,虽然说这部作品较为成熟的设计了这一角色,但还是隐性透露着其妥协心态。这当中,自然离不开巴金本人的影子,更是其革命不彻底和自身软弱的表现,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最终迫以社会责任和家庭压力而破产,导致鸣凤这一艺术形象的悲剧结局不可避免。
同觉慧一样,巴金的迷茫离不开他的封建教养,虽然从小接受母亲循循善诱,但其从根本上接受的还是封建礼教下传统的私塾教育和几千年的封建等级观念。历史遗留下来,并根植于贫苦大众的封建传统,加上自小受家庭熏陶而不容褪却的封建道德伦理、森严的等级。当然,觉慧毕竟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艺术形象,并不能全部概括成巴金本人,但多少会含盖些作者本人的影子,或显性的、或隐形的。从纵向来看,巴金既是一个近代文明的拥护者与奉行者,又根植于封建传统礼教而不能自拔。他坚信封建制度必然会灭亡,却又在一生探索和追求如何在互相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平和的、友爱的,并且合理的家庭关系,这种矛盾自然而然随着巴金个人的色彩渗透进其全部文学作品中,当然也包括《家》和《寒夜》。不过,巴金母亲对其全部文学作品的影响还是不容忽略,巴金的母亲不仅用“爱”抚育了他,还教会了他要去爱包括下层的人民,就像他回忆的那样“我的第一个先生就是我的母亲,我已经说过使我认识“爱”字的是她„„她使我知道爱与被爱的幸福„„她教我帮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她教我同情那些境遇不好的婢仆,怜恤他们,不要把自己看得比他们高,动辄将他们打骂„„这个爱字就是母亲教给我的„„。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这个社会联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全性格的根柢。”
经历长时间战火的硝烟,自身的流离,巴金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得到发展、认识日益深化,创作面貌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其文学创作风格更加成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也更加的透彻了。《寒夜》等作品就在这一时期横空出世的,但笔法与笔调却趋向凝重、冷峻。详尽而细腻的表现一个人的屈辱心理和被侮
辱被损害的病态灵魂,剖析一个家庭悲剧的社会原因,较前者《家》的个人悲情来说,完全放弃了对封建传统的依依惜别,而是恶狠狠的批判病态的社会,造就了病态的家庭、病态的人。笔锋直接指向社会,更说明民主进程推动下,社会的进步,但却滋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巴金的作品也不在是写以前局限下的批判个人的保守,而是剖析造成这种病态心理、人格分裂的原因。从这条线索出发,我们不难看出,巴金后期的作品,受封建制度和“吃人礼教”在现实主义的表达上,逐步淡化,而不具备明显色彩。
也正是于此,巴金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风格,抛弃了“封建主义”,放弃了“无政府主义”,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进而丰富和深化了其文学作品的现实性和社会主义文化内涵。
第五篇:村支书职责
村支书工作职责:
1、负责全村工作,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及本村党员大会的决议。
2、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需由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决定的事情,由村党支部指导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作出决定。
3、领导制定本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保证规划实施。
4、领导和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支持和保障村民依法开展自治活动。
5、领导村民委员会、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群众组织,保证这些组织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各自章程充分行使职权。
6、管理集体资产,协调利益关系,组织生活服务和集体资源开发,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
7、搞好党支部的自身建设,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负责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8、负责村、组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9、领导本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工作。
党务工作(包括党员发展,村干部管理,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教育,村民主管理,党费收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