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发区小海镇原党委书记倪成新受贿案剖析
开发区小海镇原党委书记倪成新受贿案剖析
倪成新,男,1950年12月生,开发区经贸局原主任科员。倪成新在担任竹行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小海镇党委书记期间,利用职务
上的便利,在租地办厂、企业改制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1992年初至2008年初,先后多次非法收受张某某、胡某某等人所送的人民币54.66万元、购物卡1.18万元,共计折合人民币55.84万元。2009年7月30日,开发区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0年6个月,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15万元。
倪成新,一个担任镇党委书记近十年的“资深”干部,本应勤奋工作,一心一意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报答党组织的培养和群众的信任,但他随着职位的升迁,权力的集中,开始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大肆收受贿赂,搞权钱交易。同时对组织一而再再而三的教育和提醒,置若罔闻,冥顽不化,最终为自己的违纪违法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剖析其腐化堕落的轨迹,教训深刻,发人深省。
丧失理想入歧途
人生如屋,信念是柱,柱坚屋固,柱折屋塌。倪成新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怀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和远大抱负走上社会。在组织的关心和培养下,倪成新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生产队长、村党支部书记、竹行乡乡长等职务,1994年被任命为小海镇党委书记。上任伊始,倪成新决心在自己的任期内为党和人民干一番事业。为此,他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位的不断提升,和老板交往的日益密切,一些腐朽堕落的思想逐渐占据了倪成新的大脑。正如倪成新在忏悔书中写道的:“由于地位的变化,整天沉溺于鲜花和掌声之中,自己开始飘飘然起来,放松了学习和世界观的改造,自己逐渐被市场经济中所滋生的丑恶现象和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所侵蚀和迷惑,什么勤政廉政,什么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道德观统统被抛到了脑后,自己的思想一天天在变,私心一天天在膨胀”。尤其是在他成为“资深书记”之后,他多以教育者的身份自居,不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接受教育,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理想是空洞的、虚渺的,宗旨是抽象的、无形的,而权力、地位、利益才是现实的、永恒的、真实的”思想。
倪成新受党教育多年,什么对、什么错,党纪国法允许什么、禁止什么,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心中十分清楚。但对财富的渴望,对虚荣的追求,使他在与个人私欲斗争时,总是轻易败下阵来。倪成新在忏悔中讲到:在担任小海镇党委书记期间,多次召开反腐倡廉工作会议,我也签署过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承诺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做勤政廉政的表率。但下了班和那些老板混在一起,看到他们一个比一个潇洒阔绰,挥金如土,自己的心理就发生了扭曲,觉得自己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的工作还不如一个个体户的收入,内心对钱财的欲望就不可遏止的膨胀开来,渐渐的就把逢年过节收受钱物作为一种理所当然,不管数额大小一概照收,吃喝玩乐有请必到。
权力扭曲敛钱财
党和人民交给自己手中的权力,本应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可在实际工作中,倪成新却把它作为一种可以换取利益的资本,将权力私有化、商品化、庸俗化。倪成新在忏悔书中写道:“由于自己没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总认为自己在镇上就是老大,在一些企业老板中也以老大自居,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成自己的摇钱树,当做吃喝玩乐的资本。不少老板看中了我手中的权力,投我所好,每到逢年过节或者有求于我就会送钱给我,俗话说: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短,因此每当老板有需要我帮忙时,我就有求必应,再大的困难也要帮其解决,有时甚至丧失原则为其谋取利益。”
倪成新曾经为一家集体企业改制问题召开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其他人都不发表意见,之后倪成新竟然说大家不发言就是表示同意,将该企业以零资产强行改制,等于是白送给了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范某。要问这其中有什么猫腻,那就要“归功”于1999年初至2008年初范某先后八次给倪成新所送的人民币34000元。可以说,倪成新已经把人民群众赋予的神圣权力当作了一种可以用来谋取私利的“商业筹码”,一种可以交换的商品,权就是钱,权就是利,在法纪正气与私欲人情面前,他显然选择了后者,只讲人情不讲原则,只讲关系不讲党性,只讲义气不讲正气,不仅害人害己,更危害社会的公平正义。
更为恶劣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满足自己在外投资和包养情妇所需的大量金钱,倪成新受贿的方式由原来的别人送上门改为主动出击,开始以借为名直接向老板索要钱物。
利令智昏存侥幸
深入剖析倪成新严重违法违纪案件,我们不难发现,侥幸心理一直伴随着他腐败的始终,最终导致他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能自拔。倪成新在小海镇党委书记的任上,特别是后期,群众对他的严重经济问题反映很大,他也知道有很多群众在不断地举报他的问题,上级组织和领导也多次通过多种方式提醒过他,但倪成新仍我行我素,心存侥幸,从未真正收敛过贪婪之心。
对于倪成新的举报可以追溯到1995年,那时他刚刚担任小海镇党委书记一年左右。1999年又有人举报倪成新,当时小海镇还隶属于通州市,通州市纪委的领导专门找倪成新谈话,对其问题进行核实,要求其把握好自己,廉洁自律,树立形象,当好人民公仆。事后倪成新心里非常害怕,就将部分收的钱退给了送钱的企业老板,违纪违法行为也收敛了一些。但是时间一长,倪成新觉得事情已经过去了,在贪欲的支配下他又开始大把收钱。
承包小海镇朝阳纺纱厂的胡厂长说,从1995年到2000年,为了继续承包纺纱厂和得到倪书记的照顾,我一共送给他8万元钱。2000年,有人举报他,倪成新害怕被查,就把8万元钱退给了我。2001年春节我就没有送钱给他。2002年春节前,我想通州市查倪成新的事情已经过去了,这两年厂里效益也不错,再加上倪成新曾经跟我提起过,他想到外面办厂可能需要十几万元钱,所以我就凑了15万元送给了他。这也成为倪成新单笔数额最大的一次受贿。
2005年上半年,小海镇副镇长高祖斌因为经济问题被立案调查,最终被开除党籍并移送司法机关。开发区管委会和纪工委的领导分别找倪成新谈话,对倪成新诸多不当行为和错误进行了批评教育,并就廉政建设、清白做人、欢度晚年等方面提出了殷切的期望。身边人的落马和领导语重心长的教育又一次深深触动了倪成新的神经,他退还了大部分受贿的钱物。正如倪成新在忏悔书中说的:“这一次是组织给我的最大宽容和改过自新的机会。”然而,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一段时间过后,倪成新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离开了小海镇,不会再有问题,风平浪静了,只要送钱人不说,我不说,就没人知道,又将此前退还给行贿人的钱重新要了回来。倪成新在悔过书中说道:“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悔啊!又一次错失了决定自己命运的机会,再一次的心存侥幸把自己送上了不归路。侥幸之心是堕落的滑梯,侥幸之祸猛于虎,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机关算尽难逃脱
在长期的受贿过程中,由于担心被他人发现,倪成新的作案手段变得越来越高明,越来越具有隐蔽性。倪成新收钱形成了自己“三个不能收”的原则:不熟悉的老板不能收,小海以外的老板来求办事的不能收,和自己有过节的老板不能收。
除此以外,他还妄图通过补所谓的“借条”来掩盖自己受贿的事实。朝阳纺纱厂的胡厂长说,2005年上半年高祖斌出事后,倪成新到我的办公室说:“上次拿你的15万元钱,我现在写一张借条给你,上面如果来查的话,你就说是我向你借的。”我说:“没事的,这件事只有我们两个知道,你放心。” 他坚持要写,我就收下了他写的15万元的借条。
不只是胡厂长这里,倪成新给每个送钱的老板都补了一张借条,并交代他们,如果有人来调查就说这个钱是我向你们借的。然而这一张张借条不仅没有成为倪成新的护身符,反而成为了调查倪成新受贿的有力线索和重要证据。
为了标榜自己的清正廉洁,掩盖自己受贿的事实,倪成新还将小部分赃款和赃物上交了廉政账户,制造自己是清正廉洁好干部的假象。在倪成新刚刚接受调查的时候,他还故作冷静,将所谓的自己在任职期间拒绝和退还礼品、礼金的情况密密麻麻写了一张纸,把自己标榜成为平时连一条烟也不收的“清官”。最终自作聪明企图蒙混过关的希望在事实面前如肥皂泡一样迅速破灭。
发人深省当自警
倪成新在忏悔书中说道:“由于自己私欲膨胀,财迷心窍,最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几年来我一直生活在极大的恐慌之中,一有风吹草动就感到心惊肉跳,尤其是当自己的事情被别人作为敲诈勒索的把柄时,更加的害怕,只能拿钱摆平,整天提心吊胆过日子,这可能正印照了一句话,‘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想想自己也就是收了别人60多万元,细算算廉政账,我今年60岁,以我现在的身体素质,活到90岁肯定没有问题,自己从现在算起到终老所能拿到的合法收入是自己收到的钱好几倍,自己本可以安享晚年,与家人和朋友享受人生最幸福的生活,而现在我只能享受人生最大的痛苦——失去自由的铁窗生活,‘享受’人生最大的悲剧——失去亲人、朋友的高墙生活,最后落得个遗臭万年,臭名昭著的可悲下场。真心地告诫亲人、朋友和同志们!牢记:莫伸手,伸手必被捉!莫侥幸,侥幸心里害死人!莫贪心,贪字头上有把刀!”
倪成新的这一席忏悔发人深省,令人叹惋,他终于充分认识到了自己所犯下的错误,真切地认识到了这个世界上什么才是最值
得珍惜的,但是他醒悟得实在是太迟了。倪成新案件警示我们:无论是谁,放松了世界观改造,放松了思想道德修养,私欲膨胀,都有违法乱纪的可能。越是“一把手”,越要警钟长鸣,越要加强世界观的改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论形势如何变化,广大党员干部正确的理想信念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能变。要倍加珍惜时代提供的机遇和舞台,倍加珍惜组织的厚爱和重托,倍加珍惜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期望,居安而思危,处盛而虑衰,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坚决遵守廉洁自律规定,主动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自觉抵御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以出色的工作、良好的作风、清廉的形象,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让亲人自豪,让社会尊重。(作者:佟济轩 开 兵,南通市纪委、开发区纪工委)
第二篇: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受贿案剖析
玉之过?欲之祸!——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受贿案剖析
玉石,色泽温润,晶莹剔透,历来深受人们喜爱。古人常把君子之德和玉石品质相提并论,更是提升了玉石的文化内涵。
然而,对于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来说,玉石映照出的不是他的君子之德,而是在纵好图利驱使下的腐化堕落轨迹。一块块精美的玉石,如今却成了他一笔笔受贿的铁证。
今年6月,经中央批准,中央纪委对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立案检查。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中央纪委查实了倪发科的受贿问题,其收受大量玉石,占受贿总额近八成的事实也浮出水面。
9月底,倪发科受到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玩物丧志 从痴迷爱好到放纵图利,他沦为欲望的“俘虏” 古人云:“好船者溺,好骑者堕,君子各以所好为祸。”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爱好是把双刃剑,既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也会玩物丧志、因好致害。
倪发科2008年担任安徽省副省长后,分管国土资源工作,未经组织审批同意,就担任了省珠宝协会名誉会长,接触上了玉石,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甚至到了疯狂的地步。
“玉石是身份的象征,集文化艺术价值、现实价值和收藏价值为一体,玉能养人,人能养玉,经常与玉接触能促进玉与人的物质交换。”说起玉石,倪发科顿感精神,眼睛发光。
在赏玉、玩玉的需求感和满足感的驱使下,倪发科不能自已:看电视、看书,玉不离手;穿得多时,脖子上还要戴上一个玉石挂件;每到周末,把喜欢的玉石玉器铺开,一件一件欣赏;每隔两周,给精品玉石玉器逐一打蜡、上油;到外地出差,再忙也要挤时间到当地的玉器市场或商场看一看,甚至借机绕道到玉石产地和玉石市场;随身携带小电筒、放大镜,到商场、古玩城检验自己的赏玉水平,在与玉石老板的交流中,享受当专家和被认同的快感。
倪发科还喜欢“斗玉”,常约上几个玩家,各带几块好玉,一起欣赏,比比谁的玉好。此时的倪发科,已全然忘了自己是高级领导干部的身份和该有的自我警醒、自我约束。渐渐地,倪发科玩得越来越出格,越来越放纵。
倪发科钟情于玉石,不止于爱好,更因为他深谙其价值。他说:“玉石满足了我对它现实价值的贪欲感和对收藏价值的期盼。好的玉石玉器资源稀缺,不可再生,物以稀为贵,给后代留些有价值、有文化艺术品位的优秀作品和财富,远比留其他钱财更安全,也更有价值和意义。”
苍蝇专叮有缝的蛋。一些老板早就觊觎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就怕你没爱好。安徽首矿大昌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吉立昌等老板就一次次投其所好,为其买单。而倪发科明知玉石价值不菲,却照收不误,对好的和田玉更是来者不拒。
在这些老板中,吉立昌给倪发科送玉石玉器最多,价值也最高。
2011年春的一天,与倪发科已“深度”交往多年的吉立昌来到倪家“汇报”工作。看到吉立昌腰上挂着一个玉石手把件,倪发科就让他取下看看。把玩了几下,倪发科说:“这个手把件品相一般。”从中嗅出一些“意味”的吉立昌连忙说,家里还有3块新疆朋友送的玉石籽料,可以拿来请他鉴赏一下。
很快,吉立昌回家将3块玉石籽料送到倪家。“不错、不错,是和田玉籽料。”倪发科摩挲着玉石说。“倪省长要是喜欢的话,就送给你了。”倪发科客气一下,就收下了。
此后,两人经常在一起谈论玉石。因为吉立昌对玉不太懂,倪发科就专门介绍一位玉石专家与他认识。2011年5月的一天,倪发科让吉立昌和玉石专家一起去新疆买玉,吉立昌心领神会,就联系玉石专家一起飞到乌鲁木齐。吉立昌回合肥后将购买的玉石全部拿到倪发科家中,让倪挑选。最终,倪发科选了1个带木底座的玉摆件、3个手把件、2个玉挂件和2条籽料手链,价值约50万元。
2011年6月,吉立昌和玉石专家再次前往新疆,买了20多块籽料,花费约100万元。送到倪家中后,倪发科细细把玩、鉴赏之后,全部收下。
2012年5月,吉立昌到乌鲁木齐办完事后专程绕道和田买玉。他这次买了一个长约七八厘米、宽约六七厘米,椭圆形,全身包红褐色皮的籽料,价格95万元,还买了大大小小的其他一些籽料。回合肥没几天,吉立昌就将这些玉石拿到倪发科家中,那块价值95万元的籽料让倪发科爱不释手,首先被选中。这一次,倪发科从中挑选了总价达350万元的玉石。
给倪发科送玉较多的还有某房地产开发公司负责人黄某某。2010年上半年的一天,黄某某到倪发科家里看望,聊天中得知倪对玉石很有兴趣,马上表示,下次来带一块送给倪欣赏。随后,他就来到合肥市一家玉器店,花16万元买了一块雕刻好的玉石手把件。倪发科没推让就收下了,还说:“这块玉石白度不够,我更喜欢白度好的原石。”黄某某明白倪发科的意思,就说下次再帮着找找看。
过了一段时间,黄某某去另一家玉器店买了一块和田玉原石,白度较好,扁圆形,购买价格16万元。倪发科这次表示很满意。
不仅玉石玉器,对于字画,倪发科也照收不误,因为他懂得“字画有一定价值,可以留给下一代”。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他就开始收受字画,并一直延续到案发前。专案组从其家人处扣押的字画有90幅之多,其中,2003年至2007年,仅收受黄某某所送名家字画就达15幅。
玉本无瑕,奈何贪欲作祟。表面看,倪发科似乎是“栽”在了玉石上;然而,根本上还是私欲膨胀,他被自己的贪欲所“俘虏”。
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倪发科接受了吉立昌、黄某某等老板送的大量好处后,原则、底线被抛在一边,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为他们牟利。
为了吉立昌公司的发展,倪发科放下副省长的“架子”,和其一起跑环评、项目审批手续,为吉立昌实际控制的公司挪用国家下达的保障房用地指标,帮助其以低价购买铁矿探矿权。
对于另一个“信赖的朋友”黄某某,倪发科屡次违规四处打招呼、施加压力,帮助其更改项目规划、调整容积率、逃避处罚等,使其从中获取巨大收益。
除了收受吉立昌、黄某某的巨额贿赂,倪发科还接受丁某、郑某等个体老板给予的支付旅游费用、免费装修房子等好处。作为回报,倪发科为他们公司的房地产开发等项目滥用权力,当“掮客”拉关系,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落实用地指标,等等。
此时的倪发科,手中的权力已经成为这些不法老板谋取非法利益的“开路斧”、“摇钱树”。他在违纪违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陷越深。
迷失方向 从激情干事到沉溺享乐,他一步步走向歧途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倪发科为玉石、字画等“雅贿”所击溃,被熏心物欲所擒获,折射出当前腐败现象的新手段和新特点。倪发科的落马,也为领导干部面对纷繁的物质诱惑,面对奢靡、享乐之风,如何把握住自己,敲响了警钟。
——在追求享乐中,理想淡化了,信念滑坡了,人生目标转向了。
倪发科1954年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他从下乡知青、安徽生产建设兵团班长干起,一步步走上副省长的岗位,用他自己的话说:“走过来不容易。那时有一种理想和信念支配着自己,激发出热情和激情,为党和人民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倪发科说,自己在副省长任上的前两年工作还是很积极的,后来感到自己年龄大了,快到点了,提拔没有希望了,再加上受到一些消极现象的影响,思想随之发生了变化,将重心从工作转移到为退下来的生活做准备。“过去几十年是为别人活的,现在到了该为自己活一把的时候了。”
“思想上的变化导致我的人生目标追求随之发生变化,由过去追求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到追求个人享乐、攀比奢靡消费。看到别人出入高档消费场所,喝名酒、抽名烟,请客送礼一掷千金,我也认同并将其看成是社会普遍现象。”倪发科说,他选择收取、欣赏玉石作为自己的享乐,是因为“玉石是新型的高档商品、特殊商品,一块上万、几十万的都有,绝对是高消费、奢侈品”。理想信念滑坡是最根本的滑坡,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倪发科的价值观变了,人生追求的目标变了,必然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培养这一兴趣爱好上,由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在追求享乐中,底线失守了,防线冲垮了,权钱交易成为寻常事。“人生目标追求转向后,导致权力观也发生了变化。”倪发科觉得,自己这么多年培养的民营企业家好多都是亿万富翁,既有成就感,又有失落感。“他们知道我收藏玉石,就投我所好。吉立昌送我石头最多,他的矿后期效益非常好,也很有钱,对他来讲买点玉石只是毛毛雨。我拿了他的好处后,顺其自然地想到为他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倪发科说,他被喜好冲昏了头脑,吉立昌和黄某某最初给他送钱送物,也曾被他拒绝。后投其所好,改送玉石,他便难抵诱惑,并作为一种乐趣和欲望来享受,从而越陷越深。
“我也知道这是权钱交易。”倪发科说,但他认为玉石、字画比现金高雅、文明、隐蔽,披上爱好的外衣,更能掩人耳目。玉石、字画物小价高,保值增值,易保管,易隐蔽,即使被人发现,“玉石无价,无法认定。懂的人知道你有这爱好,不懂的人也不知道什么价钱”。
吉立昌为什么给倪发科送玉石?我们还是听听他自己是怎么说的吧:“我是外地人,在安徽办企业开矿不容易,企业的许多方面都需要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比如安监、土地、税收、治安等方面,都需要政府关照。与倪发科搞好关系,就是想靠上这棵大树,为我们企业提供保护。”吉立昌的自白,道出了他给倪发科送玉石的动机。权钱交易,使倪发科一步步坠入犯罪的深渊。
——在追求享乐中,老板成为“亲密”的朋友,勾肩搭背,不分彼此。君子之交淡如水,“官”“商”交往应有道。对领导干部来说,亲商、安商,优化发展环境,是职责所在,但必须坚持原则,公私分明、不能逾矩,如果跨越界限,勾肩搭背、不分彼此,则早晚要出事。
倪发科与很多老板过从甚密,甚至达到了不分你我、“亲密无间”的地步。这些老板出入倪发科家,如进“菜园子”,想来就来。无论是公事还是私事,不是去办公室,而是进他家门商讨、“汇报”。
比如吉立昌,倪发科与他特别“投缘”。两人交往密切,经常在一起吃饭、出游。一次,倪发科应吉立昌的邀请,去吉家吃羊肉饺子。吃完饭后,吉立昌让倪发科看他珍藏的籽料,倪发科顺手就挑了3块较大的带回家。倪发科担任副省长后,吉立昌还专门安排一辆汽车和一名司机,随时为他服务。而倪发科则用得安之若素、“心安理得”。
不仅倪发科自己与老板“亲密”接触,他的家人也和老板们“深度”交往。因此,老板们不仅给倪发科行贿,还给他的家人送礼。他收受贿赂中的一部分,就是通过其家人代收的。
沉痛的教训让倪发科认识到:“领导干部与老板之间还是保持一定距离比较好,不要互相走进对方的生活。”
——在追求享乐中,贪婪击退恐惧,诱惑侵蚀理性,侥幸心理让他失去一次又一次自我挽救的机会。
在接受组织调查时,倪发科曾经抱怨:“如果组织上早提醒或早处理我两年,我给国家造成的损失也不至于这么大,自己犯的错误也不至于这么严重。”然而,当他冷静下来反思自己的举动,后悔的是,自己一次又一次失去自我挽救的机会。
倪发科收受大量玉石、字画后,自知价值太大,内心也曾彷徨、恐惧过,但最终还是贪婪击退了恐惧,诱惑侵蚀了理性,他没有主动认错改错,而是处心积虑规避调查,掩盖错误。
早在2005年,安徽省委巡视组到六安市巡视时,听闻风声的倪发科便要求黄某某把他送的几幅字画先拿回去,两年后,倪发科居然又把字画要回。2012年7月,倪发科得知可能被调查,于是将部分玉石退还给了吉立昌,两个月后以为调查停止了,不仅收回了之前退的玉石,而且“忍不住”又顺手收了3块大的玉石。在得知组织调查后,他将收受的大量贵重物品转移到了13名亲友处,而且考虑到关系亲疏,将价值高的玉石转移到最亲近的人那里。同时,担心其大量收受玉石问题暴露,倪发科还向吉立昌提出以吉的名义办个玉石展示馆,将其收受的玉石转移到展示馆托管,使其貌似“物归原主”,企图逃避党纪国法的追究。
“现在,肠子都悔青了。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决不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倪发科痛悔莫及。然而,人生没有如果,人生也不可能重来。倪发科的后悔,为时已晚。
理想信念动摇、思想防线崩溃,纵情享乐、私欲膨胀,玩物丧志、自甘堕落,最终深陷腐败泥潭——倪发科带给我们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到,享乐主义盛行,不仅腐蚀干部、损害形象,也危害公信、败坏风气;不仅弱化党自身的凝聚力,也消解着社会的“精气神”。任由其蔓延而得不到有效遏制,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群众隔开,就会像一把无情的刀割断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深入开展,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务必对照倪发科这个反面典型,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努力做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史文杰 王新民)
链接:评论
玩物丧志 祸患无穷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对玉的爱好,不能不说是一种雅好。然而,雅好一旦变得贪婪而疯狂,就成了低级趣味,人就会走上玩物丧志的道路,祸患无穷:玉还是那样的美好,但玩玉者却最终被玉所玩,落得个身败名裂。
“我„„从一点不懂,到似懂非懂,再到痴迷上玉器、玉石,至玩物丧志阶段,最后收受了大量玉石,走向犯罪。”回看倪发科的堕落轨迹,从放松学习到信念滑坡,从心存侥幸到丧失底线,从私欲膨胀到权力滥用,玉,这块“疯狂的石头”在倪发科之手的把玩下,给我们勾勒出一幅活生生的玩物丧志图。“痴迷上玉石、玉器,最终导致思想道德防线、党纪国法防线全面失守崩溃。”倪发科“玩大了”,他的所为所言,为“好船者溺,好骑者堕,君子各以所好为祸”这句古语作了生动的注解。
人有爱好无可厚非。但对于领导干部来说,爱好决非一己私事那么简单,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爱之有道、好之有度,对于怡养性情、心理健康确实是有好处的;爱之无节、好之无度,则往往会成为腐败的诱因,成为人生的陷阱。因为,收藏玉石、字画、名酒、瓷器等兴趣爱好意味着高消费,是需要大量财力来支撑的,领导干部如果不量力而行、慎加选择、自我约束,极易成为权钱交易者觊觎的目标。而一些别有用心者,正是利用领导干部的爱好,博其所爱,投其所好,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不怕领导讲原则,就怕领导没爱好”,一语道破了“爱好”与“陷阱”的关系。从倪发科案来看,他在收受别人的玉石、玉器后,对对方的要求则有求必应,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他们提供无原则的支持和帮助,这些行为已经沦为一种赤裸裸的权钱交易,是彻头彻尾的腐败。
作风问题是腐败的温床。必须看到,领导干部玩物丧志,实质上就是典型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包括倪发科案在内的大量案例一再表明,一些干部蜕化变质,往往是从小爱好、小情趣开始的,然后逐渐沉溺于贪图安逸、追求享乐、奢侈浪费,最终越陷越深、堕落为腐败分子。倪发科案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为我们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鲜活的反面教材——
必须高度警惕,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腐蚀人的灵魂,动摇理想信念,败坏党的形象和社会风气,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领导干部决不能玩物丧志、因所好而迷身心,决不能贪图安逸、滋长享乐主义;
必须高度警觉,现在的社会,诱惑太多,围绕权力的陷阱太多。面对纷繁的物质利益, 各级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官”“商”交往要有道,练就百毒不侵之躯,抵挡物欲横流之袭,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必须高度警醒,当前,腐败现象依然多发,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把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作为重要任务和工作目标,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决纠正“四风”,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