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时间:2019-05-12 12:47: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第一篇: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内容提要:大学生就业涉及民生问题,所以逐渐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而且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的问题,近年来我国人才培养计划逐渐完善,各高校招生不断扩大,人均素质水平提高,越来越多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本文就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叙述并对次发表看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式、民生经济、人才创新

又是一年毕业季,有人欢喜有人愁,读了四年大学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自己满意的结果,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待业在家的境遇。以2011—2012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11年中国大学毕业生47%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2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12年有

①680万人,其中据不完全统计3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

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我也是一名大学生,所以我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所以搜集资料,有所收获。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说到就业问题,第一类是能力培养不够。大学生毕业后综合素质不高工作能力差强人意,缺乏工作经验,受金融危机影响,岗位有限,面试竞争上岗被遗憾淘汰,从而面临失业。第二类就是所学专业不对口。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发现无法应用到实际企业单位,理论较强,无法就业。第三类产业链更新换代太快。大学还没毕业,所学知识就落伍了,常规的技术理论支持由更先进的知识理论体系取而代之。其他类就是受各种因素影响不能就业的。比如: 用人单位苛刻条件(10年内不结婚、只招男不招女、北京户口等)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瓶颈。综上几类大学生,大学生就业主要归结一句话:文凭、证书不是通行证,而变得可有可无,空余一身力气无法就业。

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

出现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很多,简单总结为俩方面:内因和外因。

所谓内因就是大学生自己的问题。多数大学生自身实践能力不高、综合素质较弱,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根本无法转化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而企业招聘大都需要有工作经验的,更需要有一定实际技能的。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没有转变,他们不是立足于选择能发挥自己的作用的岗位,从而实现自我价值,而是盲目追求高工资、高待遇,梦想在大城市、大企业②。① 潘圆主编.《中国青年报》,2012年6月第3期

② 戴前虎 刘南槐.《人明日报》,2010年8月26日头版

还有外因那就多了,有学校原因。学校在人才培养时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高校也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一方面在专业知识上,高校扩招以来,为争取更多的生源和提高经济效益,招生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上只重视眼前利益,内容上过于追求学科体系的严谨性、缺乏特色;有的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缺少实践能力的培养。所培养出的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择业观念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就业指导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薄弱,就业信息获取渠道较窄。学生不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最终造成失业。还有有社会原因,这就包括上文提到的用人单位的人格歧视,最重要的是我国相关的政策不是很完善,毕业生工作问题还没有法制化,人权没有得到完全的保障,用人单位就是钻了这个空子才会在自主招工时提出让人难以接受又不得不接受的条件。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冲击充分就业的三大因素。整体就业压力增大势必会直接影响高校毕业

③生的就业。

三、如何正确认识这一问题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本科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已经不再是“稀有人才”、“天之骄子”了,大学生就业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企业提供给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占市场的主导地位,由于竞争日趋激烈,工资标准也比以前低了许多。用马克思辩证的唯物主义理论考虑,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大学生应该清楚的认识自己的就业取向,准确自己的的定位。

四、如何解决这一现状

首先,大学生从自身出发。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这就需要做到正确认识这一点,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高材生”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甚至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需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好多北京大学的毕业生就不惜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本着“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

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发挥毕业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敢于迎难而上,发挥个人优秀素质,尤其是学校里爱学习,不懂就学懂的“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技能,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

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清华大学的“猪肉王子”就是榜样。当代大学生刚刚步入社会,可能会对社会环境产生一种天然的畏惧心态。但为了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需要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这一点可谓一石二鸟,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其次就是高校以及社会方面的共同努力了。高校一定要加强改革,具体可以注重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刚进大学时起就应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的规划,开展这一门选修课的课程。发展职业培训机构,还可以由学校出面给学生牵线搭桥,大学生的创业培训中,应首先着力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业技能,可以在毕业班中开设创业教育的相关选修课程。社会方面应该给毕业生大开方便之道。用人单位该树立正确的用人观:敢于启用新人,杜绝人格歧视。社会舆论得给毕业生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自主创业,积极传播就业信息,为大学生求职与创业提供信息支撑与精神动力,通过大型策划与活动组织,为大学③ 海风.《我国处在全面的经济社会转型期(之一)》

生和就业单位搭建桥梁等,给毕业生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五、政府是如何宏观调控这一问题的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制订相关规定,就加强了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我们要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路积极引导毕业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

总而言之,大学生就业问题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解决就业问题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在我看来,各部门的协调是第一位的,还有就是国家的统筹规划。

作为大学生自身的我们更应该培养自己的综合实力,确立就业目标和方向,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积极就业,因为就业是我们自己的就业,就业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自己,当然也离不开全社会共同的帮助,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一定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为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扬、应若平.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湖南.《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5年6卷5期.[2] 胡修池、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3] 王潍海、腾玉成、张宏.大学生择业指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89.[4]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探寻(J).戴前虎、刘南槐.人明日报,2010.10.6

[5]孟庆伟.透视大学生就业难后面的七大深层次问题.沈阳市人才中心网站,2005

[6]朱力.当代中国社会问题[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第二篇: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时间匆匆过去,转眼大三即将结束,对于出于这个阶段的我们来说,首要考虑的就是自己未来的发展问题,是选择考研还是直接就业。在这里,我主要想谈谈大学生面临的毕业问题。

现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自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告别中学生活,迈进大学校门,莘莘学子满怀胜利的喜悦,充满着新奇与兴奋。美好的生活将在这里开始,事业发展将从这里起步,人生的道路将在这里跨越,人生的历程将掀开崭新的一页。但是近年来高校大量扩招,许多行业的不景气,使高校毕业生面临非常严峻的就业分配形势。

1、从国家宏观角度看:

(1)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由于国家连续扩招,毕业生人数始终保持较快增长,待就业毕业生数目巨大。在金融浪潮席卷而来,经济持续低迷的今天,大学生就业工作任务非常艰巨;

(2)国家经济增幅放缓,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预计我国在未来几个月乃至相当长时间里可能面临经济发展减速、出口减少、财政减收、外汇储备缩水以及待业人员增加等情况;

(3)相关就业保障政策的出台,比如《劳动合同法》,在进一步完善我国雇佣关系各项规范、保障员工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会导致用人单位在雇佣员工的问题上慎之又慎。

2、从用人单位角度看:

(1)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从而引起对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导致许多单位削减甚至取消招聘计划。一些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主的院校,由于所设专业限制,所受冲击必将更大;

(2)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学历要求更高。在强调能力决定未来的今天,学历仍然被视为寻找工作的敲门砖。从今年下半年各地举办的人才供需交流会以及我校举办的秋季校园招聘会和专场招聘会来看,尽管经济“萧条”,但一些知名用人单位本着“人才储备”的目的,还是提供了一定的用人计划,但企业的门槛提高、待遇降低,却是可以明显感到的变化。

3、从学生角度看:

(1)“硬件”缺乏。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想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必须要有足够的“硬件”。即学历、成绩、知识水平、实践经验、动手能力等。目前的现状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专动手能力较弱、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

(2)“软件”缺乏。除了所需的“硬件”外,毕业生还需要一些“软件”傍身。比如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时间管理

能力、就业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工作的获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存在盲目的乐观或悲观情绪,择业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存偏差。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就业率,同时也使得部分毕业生因此错过了“最佳”的就业时机。

下面来谈谈当代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具有超前的敏锐性和预测能力。社会瞬息万变,市场变化莫测,只有培养超前的敏锐意识,才能摸准时代的脉搏,找出市场的发展规律,预测将来的发展方向,并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

第二,具有高度创造能力和改革创新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也是企业竞争取胜的根本因素。因此努力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大学生谋求发展的根本要求。

第三,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前所未有的事业,必然要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才能取得胜利,因此承担着历史重任的人才也必须是开拓进取型的人才。

第四,具有竞争与合作意识。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提供了条件。竞争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重要激励机制,是我国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强大动力。竞争要求以优取胜、敢冒风险,既要有敢于胜利的胆识,也要有敢于承担失败后果的勇气。大学生要提高自身在未来人才市场的竞争

力,首先必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现代科技成果,同时要培养合作意识,懂得顾全大局和集体利益为重,学会与人共事。

第五,具有时效意识。市场经济是提高重视时效的经济运作机制,重效率、重视信息、重视时间是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保证。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时效意识。学习、生活要有计划,严格守时,养成高效率地工作和学习的习惯,反对懒惰、拖沓和敷衍。要树立信息意识,提高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和选择能力,学会处理信息的知识和方法。

第六,具有法制观念。市场经济是促使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方式。经济体制的转变必然引起人们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促进人们平等意识、民主意识、主体意识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同时,市场经济也必须健全与强化社会主义法制,以调节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大学生在校期间,要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做到知法、懂法、受法、用法,以法律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学会用法律判断是非和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

第七,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从基础理论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把理论形态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物质产品,是使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为此,大学生必须培养自己的应用和操作能力,在大学期间,不但要重视培养应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要多动脑,勤动手,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第八,具有应变意识和应变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活高速度、快节奏的,新形势、新问题、新困难、新机遇不断出现,呈现出瞬息万变的趋势。为适应这种情况,大学生必须培养应变意识和应变能力,学会判断因形势的变化所带来的利弊得失,善于捕捉良好的机遇,胜利是再接再厉,受挫后不急不燥,面对突然变化,善于冷静分析,妥善处理。由于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容易造成学生理论脱离实际,大学毕业以后社会适应性较差,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多接触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培养应变能力。

第九,树立博才取胜的意识。现代科学技术呈现出高度分化有高度又高度综合的趋势,交叉学科、边缘科学不断涌现,科学家、专家之间的跨行业、跨学科的合作已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显著特点,传统的单一知识的人才已经难以满足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必须树立博才取胜的意识,除学好本专业的知识以外,还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发展多方面的爱好的技能,做到知识广博,一专多能。应具有辩清是非,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十,具有是非辨别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全球化、竞争的国际化,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的发展进程。中西方文化的渗透改变了我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丰富了我们生活。同时,一些腐朽的思想和政治意识形态也在影响和侵蚀着我们青年一代,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是辨别能力,才能明辨政治方向,站稳阶级立场。而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法制不健全的今天,一些公司或个人为了在竞争中获得利益,为达到目的往往采用一些不正当的,带有欺骗性的行为。这些行为形式多样,手法层出不穷。如果人的思想稍有麻痹大意,不加提防,分不清那些好那些坏,那些正确那些不正确,很容易就会陷入圈套,不能自拔。

人无完人,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以上这么多点,但是尽自己的所能去做到更好,走出自己满意的并不后悔的人生。

第三篇: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

关于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大学生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工作,二是继续升学进修,最起码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已不算是失业。而对于希望找到工作而未能如愿的“失业”毕业生,很多时候不能把原因推卸在沉寂的经济和人才过剩上。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我国的人才总量是缺乏的。

据统计2009年我国大学生毕业生超过611万人,2010年将达到631万人,在2011年应届大学生毕业生达到660万人。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程度被夸大了。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700万至800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则大约在300万左右。就这一数据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我国在疏通渠道和就业 服务上有明显不足,也有很大拓展空间。一方面是民营企业、边远地区有很大需要,另一方面是目前的就业服务有很大的局限,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异地求职,信息不畅,成本太高。此外还有就业观念须转变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 3000 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 达 40.8%。同时,大学毕业生未签约就已就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未列入已就业统计。原因可能是单位借口试用不愿签约;从事临时性工作;毕业生自主创业未能列入签约统计。由此可见,真正就业困难的人在未签约中仅占少数。因此,从测量的角度来看,现行的初次就业率指标和数据所反映出来的走低,事实上夸大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第一,主动不就业者,如想继续深造的人,属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不能算做失业;第二,非签约就业即隐性就业,事实上也是就业。两者一减一加,结果是:目前对大学生的名义就业率的统计低于实际的初次就业率,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大学生就业难不但是事实,而且解决他们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

当前就业形势,我国从1999年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达到115万人,而到2009年高校毕业生将猛增到611万人,8年增幅高达431.3%,预计今后三年内毕业生数量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等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的劳动力也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猛增,就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情况相对趋紧。

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长期以来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但近年来,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因此不可能大量吸收毕业生;同时,从中央到地方的历次机构调整中,分流人员基本上是在事业单位任职,且事业单位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本身也面临着精简问题。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由于企业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本身需要分流出大量下岗人员,招聘岗位也是逐年递减,吸纳大学生数量有限。

困难与问题 2003 年是中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 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 46.2%,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004年我们国家的本科毕业生就有280余万人,比2003年增加68万人,就业形势依 然严峻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 338 万人,比 2004年增加 58万人,增幅 达 20.71%,就业形势严峻。问题 1.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 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总量:每年城镇劳动力供给2400万人,可安排约1000万,缺口1400万。结构:行业、素质供求矛盾。城乡:农村富余劳动力1.5亿人。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800 万人(其中失业保险金领取者 440 万人);大学毕业生280万人。2.严重不足的就业需求:(1)从社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角度看,1978-2002 年的25年间,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在 20 世纪80年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 1%,平均可以增加200万个就业机会; 进入90年代,经济每增长1%,却仅能提供约80万个就业机会。(2)根据有关预测,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能够在20年内维持在8%左右的水平,这固然能够使我国经济进一步繁荣,但从近期的角度看,就业需求的增长极其缓慢,无法满足上述巨大的就业供给数量。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许多毕业生所能做的仅仅是尽量把自己的简历做得更加美观,在简历后面附上更多的证书复印件,然后在网上海投,或者拼命去挤人山人海的招聘会。即使这样,四处的周旋仍然毫无结果,投出的简历也如泥牛入海„„ 其实,找工作的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也只有那些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会更有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我认为首先要调整好心态,由于“精英情结”的淡化速度没有赶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速度,使人们的就业方向变得狭隘,而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也就会大受限制。故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自己,理性的选择就业。转变自己的一些观念: 对于薪资不要要求过高,薪资期望过高,使的一些企业和单位不敢大规模的招人,而且培育新人也将会浪费不少资源,从而抑制了企业对大学生等劳动力的需求,因此薪资期望不能过高,毕竟大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应当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再慢慢发展,提高自己的薪资值。应该到中、小城市发展,把学到的只是用到需要的地方去。从而即解决城镇等一些中小城市缺少人才的问题,还有就是就业观念需要改变,“一次就业,一生职业”的观念仍然存在,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理想的职业固然重要,但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暂时屈就也是权宜之计。大学生应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积极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同时,大学生目前最重要做的是面对现实,既然现实不能骤变,我们最好的选择是先融入现实,再试图改变。再说,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很多大学毕业生反映,现在很多企业单位都要求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有动手的能力。中国的经济、社会都在快速发展,但是我们的教育基本上没有很大的变化。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高等院校,在注重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要加强实际应用技能的锻炼,切实做到与社会需求衔接。同时,要不断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高校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等。

实事求是地说,大学生找个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作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没有必要“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也没有必要患得患失、畏缩不前或自暴自弃,要有长远的眼光,多积累社会经验,客观地看待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迎难而上,做出无愧于时代的光荣抉择。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

内容摘要: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大学生就业难这是一个老话题了,年年提,政府、社会、学校年年在努力,而大学生则年年撞的“头破血流”。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危机四伏的经济环境下,不少公司都或多或少的面临着各种困难,国内外诸多公司收缩开支,压低成本,而在这当中,人力成本便成为了一个他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于是乎,如今的大学生找工作也似乎变的比往年更难。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如何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拿出科学的解决办法,是我们大家共同思考以及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难、就业观、就业问题、失业、解决办法

大学生就业难的这一现象关键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是我们这一次调查报告研究的主要问题。为可以真实的了解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实际困难以及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状况,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就业心态,正确的择业。潜移默化地促进他们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结合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等为其提供的资源,认真学习,拥有一技之长,并制定有效合理的就业计划。与此同时,促进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不断加强实践,不断提升就业能力。因此,我们就“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调查。

为了圆满地完成此次调查,我们小组10位成员共同收集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资料,并且制作问卷调查表。然后,由4位成员负责展开调查并且收集问卷调查表。发放问卷调查表共200份,收回来200份,交由5位成员负责统计调查表。过后,我们小组根据统计结果,共同分析调查结果,探讨在参与整个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和心得。最后,由组长根据之前成员间的交流,撰写实践报告。此次我们的调查在成都大学本部进行,针对来自2010级、2011级、2012级共200位大学生,就成都大学本科学生的何时关注就业机会、怎样认为当前就业形势、对个人就业前景持何种态度、理想的工作单位性质、面对竞争的心态、择业中关心的问题和毕业后的去向等14个方面展开调查。此次调查时间为2013年29、30、31日。(在这里,真心感谢那些积极配合我们小组完成问卷调查的同学们,谢谢!)

参与调查的对象中,男生共120位,占60%,女生共80位,占40%。其中,

不支持。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个社会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经济危机后,经济复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公司尚且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可是有些小企业则难逃劫难。有的公司通过裁员来减少支出。此外,据调查,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30万余人。由此观之,“毕业意味着失业”并不是空穴来风!

但在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何种态度时,数据显示的结果还是值得人高兴的。在200人中,有147人,相信自己的就业前景,抱有乐观积极的心态,占据总数的73.5%。但值得注意的是:没有深入社会,不深知竞争之激烈。我们还是应该有点危机意识,不断的在大学四年中提升自己的本领,将这种健康的心态持续到底!在调查中,也有一部分人持悲观的心态。不管是由于什么原因,一味的悲观改变不了现实的残酷,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我们能做的就是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锻炼,练好一身高“武功”!然而,对于那些不清楚这些的同学,应该多了解一些就业现象,就业竞争,多与社会接触。

就业应该注重专业对口?发挥个人特长,符合兴趣?高工资?先就业再择业?先择业再就业?完全自主选择?听从父母安排?走一步算一步?还是其

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 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高等院校应通过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

二、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其次转变到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转变到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敬业观念上来。最后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寻找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适合于自己的用人单位。毕业生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

三、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校期间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社团的下乡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也可以在不影响自己学业的前提下去找一份兼职,提前适应社会生活,了解现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积累一些社会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这些都是将来找工作的资本。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本网 2.指导:大学生求职面试时应该如何谈薪水

新浪四川网

3.大学生就业要降低“社会身份预期” 网易新闻 4.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百度文库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问题

1.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比较突出。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较上年增加了27.1万人,增幅达23.1%。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64.7%,比上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到2002年底,又有约22万人实现就业,就业人数达到116万人,就业率上升到80%。2002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地区看,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旺,需求总量大于当地的生源数。中西部不少省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面临的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在一些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前就业岗位相当有限,难以吸纳本地毕业生。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为85%,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较差。从学历看,用人单位对学历高的毕业生需求高于对学历低的毕业生需求。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2.6,本科生约为1:1.3,专科(高职)生约为1:0.4。从专业看,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较少。

2.今后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快,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根据前几年招生数据推算,今后几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保持大幅度的增长。2003年为212万人,较上年增加了67万,增幅达到46.2%的高峰。2004年毕业生为280万人,较上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到32.1%;2005年为340万人,较上年增加60万人,增幅达到21.4%。届时,毕业生总量为扩招前的2.9倍。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3.有就业意愿但未能就业的大学生群体最值得关注。

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社会上称之为“毕业漂族”。其具体情况有以下三类: 一类是复习考研者。为提高自身的就业条件,获得更好的工作职位,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而选择考研的毕业生迅速增多,这部分人约占“毕业漂族”的30%左右。他们中的不少人集聚在大中城市的大学附近租房住,以便及时获得考试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考研培训。这批人如能考上研究生,则在三年后进入就业市场;若考不上,当年就会加入失业行列。

二类是边看边干者。有些是毕业后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工作岗位;有些是因用人单位或个人原因,时而应聘,时而解约。这些人约占“毕业漂族”的20%。三类是就业困难的大学生。他们没有考研的打算,仍将户口、档案放在学校里,虽然有就业的意愿但难以就业,他们约占“毕业漂族”的50%。其中不少人通过各种方式多次求职,但仍找不到工作,心理受到较大的打击。在上述三类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第一类人有明确的目标,他们一般集聚在一起,互相鼓励,如无大的变故,属于相对稳定的群体。第二类人虽然边看边干,但能逐步融入市场,适应市场就业。但第三类人市场就业能力相对不强,心理较脆弱,而其数量在今后还会成倍增加,需要特别关注。

2011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日期:2010年12月02日来源:过来人论坛

2010大学生就业形势

不想出国,不想考研,很早就和一些师兄师姐们聊起有关找工作的话题,回味着他们千奇百怪的回答,泰然处之的,无可奈何的,或者是那种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

一般来讲,大学生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工作,二是继续升学进修,最起码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已不算是失业。而对于希望找到工作而未能如愿的“失业”毕业生,很多时候不能把原因推卸在沉寂的经济和人才过剩上。

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我国的人才总量是缺乏的。据统计2003年我国大学生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04年将达到280万人。据预测,在2005年应届大学生毕业生很可能达到340万人。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程度被夸大了??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700万至800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则大约在300万左右。就这一数据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我国在疏通渠道和就业服务上有明显不足,也有很大拓展空间。一方面是民营企业、边远地区有很大需要,另一方面是目前的就业服务有很大的局限,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异地求职,信息不畅,成本太高。此外还有就业观念须转变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一书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03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0.8%。同时,大学毕业生未签约就已就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未列入已就业统计。原因可能是单位借口试用不愿签约;从事临时性工作;毕业生自主创业未能列入签约统计。

曾湘泉由此得出结论,真正就业困难的人在未签约中仅占少数。因此,从测量的角度来看,现行的初次就业率指标和数据所反映出来的走低,事实上夸大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第一,主动不就业者,如想继续深造的人,属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不能算做失业;第二,非签约就业即隐性就业,事实上也是就业。两者一减一加,结果是:目前对大学生的名义就业率的统计低于实际的初次就业率,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

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形势下必然发生碰撞,但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前教育部学生司司长认为:“就业压力加大,我国高等教育从国家整体需要看,我们目前的大学毕业生肯定不是多了。解决问题的一方面,需要学生认识到整体趋势,自觉调整就业期望,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作为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董事长,王晶代表也希望毕业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求学期间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同时,也不要认为到基层、到企业就没有出路,“你看成功的企业家,有哪一个不是从最底层做起?”对“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这一观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王向前有些不同看法。他认为:大

学生要高价,主动失业的现象在前几年比较多,但目前已经发生变化。王向前认为,要客观地看待大学生“要高价”的问题。他表示,由于大学毕业生多了,用人单位选择的余地大了,因而变得非常挑剔。用人单位为减少成本,增加竞争力,把大学生工资压得很低。据了解,他所在的学院,大专毕业生的最低工资期望值只有600元,本科毕业生也就是1000元。王向前说,大学生现在上学的成本是很高的,北京的大学一年全部费用约1.2万元,包括学费、住宿费、伙食费、交通费、服装和课外书等。学生家庭支付或学生本人打工挣钱都很不容易。学生参加工作后,有的要还银行助学贷款或给付出学费的家庭一些回馈,这都是必须的支出,都要挣较多的钱来应付。而且,大学生工作后还有住房问题、婚姻问题需要解决,都需要很大的开支。因此,不能盲目地说他们“要高价”。大学生就业难不但是事实,而且解决他们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

一、当前就业形势

困难与问题

2003年是中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2%,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2004年我们国家的本科毕业生就有280余万人,比2003年增加68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1%,就业形势严峻。

问题

1.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总量:每年城镇劳动力供给2400万人,可安排约1000万,缺口1400万。

结构:行业、素质供求矛盾。

城乡:农村富余劳动力1.5亿人。

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00万人(其中失业保险金领取者440万人);大学毕业生280万人。

2.严重不足的就业需求:

(1)从社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角度看,1978-2002年的25年间,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平均可以增加200万个就业机会;进入90年代,经济每增长1%,却仅能提供约80万个就业机会。

(2)根据有关预测,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能够在20年内维持在8%左右的水平,这固然能够使我国经济进一步繁荣,但从近期的角度看,就业需求的增长极其缓慢,无法满足上述巨大的就业供给数量。

二、当前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

2004年第三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

115个城市的地区分布情况

115个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拥有市区人口1.64亿人,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的63%;拥有市区从业人员(含城镇个体劳动者)近6190万人,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71%。2004年第三季度,全国115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文章来源:

总量上看,劳动力市场上求职者供大于求;

从产业需求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占2/3,第二产业需求占近1/3。

从用人单位性质看:企业用人占95.5%。其中私营及个体企业、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的用人需求占多数,所占比重分别为37%、23%和15%,三者合计达75%。其余为国有、集体、联营企业分别占5%,其他类型企业占11%。机关事业单位用人占1%,其他单位占3.5%。

从性别来看:

求人倍率男性为0.88,女性为1.03

全国部分城市人才市场2004年三季度供求状况:

职位需求比为 2.2 : 1

招聘数量前十位的专业:

市场营销,计算机,机械,管理工程,建筑,企业管理,文秘,通信工程,金融,财会。

以上10个专业占招聘总数的66

求职者数量前十位的专业:

计算机,市场营销,机械,管理工程,建筑,文秘,通信工程,财会,企业管理,金融。以上10个专业占求职总数的70%。

人才市场主要特

供求状况平稳;

用人单位要求提高:

1.需求:研究生9%,本科47%,大专及以下43%

2.求职:研究生6%,本科44%,大专及以下50%

3.职位需求比:研究生1.5:1;大专及以下2.6:1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许多毕业生所能做的仅仅是尽量把自己的简历做得更加美观,在简历后面附上更多的证书复印件,然后在网上海投,或者拼命去挤人山人海的招聘会。即使这样,四处的周旋仍然毫无结果,投出的简历也如泥牛入海„„

其实,找工作的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也只有那些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会更有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针对这一点,大部分人采取了找到工作以后,在与工作的相互磨合中,渐渐了解自身的表现,殊不知,这种做法已经让许多人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我们要做好对2011年大学生的就业分析

下载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当前就业的主要形式。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既有大学生毕业去当工人,也有大学生毕业去做个体经营,只要是大学......

    大学生就业问题[范文模版]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最近,据中国媒体援引人力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据,二零一零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去年的611万多19万人,加上往届未能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

    大学生就业问题

    四川大学2009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就业问题 佘丽* 时间还是过得很快、想着那会儿高中的时候看着电视新闻上说着今年又有多少多少的大学生毕业,然后有只需要多少多少的岗......

    大学生就业问题

    关于大学生社会就业的分析调查 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每年的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毕业生组成的求职大军穿梭在各个招聘会上,这样一张庞大的队伍遇到的问题不言而喻,下......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内容摘要: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出现回流中小城市的现象。我们应该认清它产生的原因,分清它的利弊,然后制定相应的政策以使国家和个人在这种社会现象......

    大学生就业问题(精选合集)

    大学生就业问题 自从90年代后期大学扩招以来,至本世纪初,“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了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毕业即失业”是这一代大学生真实的写照。即使找到了工作,很多被誉为......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从第一次大学生职业发展就业课开始,老师就让我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而究竟什么是正确的就业观呢?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见解,而在我看来,就业是一个......

    大学生就业问题(最终定稿)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社会工作1001白洁20103163 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十分的严峻,特别是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就业岗位更是供不应求。对于大学生而言,毕业之后找不工作的现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