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课时作业

时间:2019-05-12 12:52: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拿来主义》课时作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拿来主义》课时作业》。

第一篇:《拿来主义》课时作业

第8课《拿来主义》课堂练习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课时练习

一、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注音、书写均无误的一组是()。

A.残羹冷灸(gēng)冠冕堂皇(miǎn)B.鸦片(yā)脑髓(suǐ)

C.自栩(xǔ)玄虚(xúan)D.吝啬(sè)蹩进(piē)

二、下列词语中加黑字意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长歌当哭 得当 当天B.无缘无故 变故 事故

C.博而不精 精华 酒D.一一列举 举例 举止

三、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组是()。

①南京的夏季是气温最高的地区之一。②只要认真努力地学习,就会有真才实学。③这时全场人的眼睛都集中到主席台上。④经过努力,王琳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⑤一个科学家能够以自己杰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金,这是非常荣誉的事情。⑥他战胜了许多困难,取得了显著成就。⑦大会批判了这种错误观点。

A.②③④B.②④⑤C.④⑤⑥D.④⑥⑦

四、对以下句义理解正确的有()。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奉行的是闭关自守的政策。)

②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鲁迅先生充分肯定了“送出去”。)

③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鲁迅先生十分形象地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

④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只要坚持和实行了拿来主义,文艺就会成为新文艺。)

五、阅读并回答问题。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1.鲁迅先生为什么说“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

2.以上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论是什么?

3.作者将“尼采”“发了疯”和“中国也不是”放在一起,批判“送去主义”,“尼采”和“中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六、下面一段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A.比喻论证B.对比论证C.类比论证

答()

七、阅读并回答问题。

①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②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③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④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1.本段文字第一层应划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

2.首句与②③④句的关系是()。

A.解说B.递进C.总分D.条件

八、指出课文中下列词语的含义。

1.拿来2.使用

3.毁灭

九、指出下列比喻的本体。

1.主人2.宅子

3.新人4.新宅子

十、阅读并回答问题。

中国人怎么了?如今的消费越来越高档。餐厅、时装屋、卡拉OK厅等,都朝豪华奢侈大踏步前进。消费如同①发狂的牛,再也不听指挥了。社会尚属初级阶段,如此挥霍消费怎么得了?

有识之士站出来,首先劝告消费者:你有钱也没必要乱花呀,还不如用来修公园、修足球场、盖民房哩;转身又向商家忠告:算算帐,中国的大款毕竟是少数,热闹一阵最终没人买东西,你就不怕蚀本吗?

道理正确,语言清楚,就是效果甚微。我们的有识之士,仿佛②拽着牛尾巴,正被消费狂牛拖着走呢。真是无可奈何牛奔去。

引导消费,关键是③牵住牛鼻子。

牛鼻子在哪里?累进所得税法,正是引导消费的牛鼻子。

但是这牛鼻子也是不好牵的。政府职能不转变,体制不改革,税法也会成为一纸空文。牵牛鼻子又脏又累,还要冒着被牛角顶一家伙的危险,官员情愿吗?还是执牛耳更潇洒!④执牛耳者,诸侯会盟时,割耳滴血入酒盅的领导也。当盟主,比作牧童气派多了,高贵多了,虽然指挥不了牛,但座次保持了。

牛尾只能炖汤,执牛耳只能显威风,牛鼻绳能牵牛,却要当社会的放牛娃。真难选择!

1.指出下面比喻修辞的本体。

①发狂的牛②执牛耳者

2.指出下面论证了什么观点。

①拽着牛尾巴②牵住牛鼻子

3.作者用比喻论证要证明什么?反对什么?

参考答案

一、B

二、A

三、D

四、①③④

五、1.鲁迅先生是顺着对方的观点往下说,有意识地将敌论引入荒谬的境地。

2.举例论证的方法,进一步批判了“送去主义”。

3.“尼采”“发了疯”,中国如实行“送去主义”将亡国灭种,作者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

六、A

七、1.B2.C

八、1.对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2.对中外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应持的态度

3.对文化遗产中有害无益的东西应持的态度

九、1.能够实行拿来主义的人2.中外文化遗产

3.能够实行拿来主义,善于吸收中外文化遗产精华的人4.新文化

十、1.①盲目消费的热潮 ②面对消费热潮不敢正确引导的人

2.①指被消费热潮拖着走 ②要想正确引导消费的方法

3.要想正确引导消费,必须要做牵牛鼻子的人,批评了在消费热潮面前畏首畏尾,被盲目拖着走的态度。

第二篇:《拿来主义》第二课时教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文本探究(浏览8——10段)

1、为了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作者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又指出对待这个“大宅子”可能出现的三种态度,即“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2、第9段中,作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做法,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仍用比喻论证法,哪些形象包含着作者细微的体察和揣摩?请指出这些喻体各比喻什么?

3、阅读第 10段,完成下列四题。

①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②“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③填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即“拿来”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限填两字)。

④请用一句话归纳段意。

二、脉络梳理

使用________

存放________

毁灭________

三、开放平台

鲁迅先生当时对外来文化遗产是持坚决的“拿来”的态度,时代发展到今天,“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让人心跳的高新技术,令人目眩神迷的文化生活,更有那花花绿绿的物质世界。对这些,我们要不要“拿来”呢?拿来什么呢?(点拨:举其实例,分析。)

四、艺术探究

“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是个大问题,鲁迅先生用简短的文字就阐述得明白透彻,为什么?(点拨:总结写作特点。)

【《拿来主义》第二课时教案】相关文章:

1.《春天的雨点》第二课时教案

2.《看雪》第二课时教案

3.《燕子过海》第二课时教案

4.《总复习》第二课时教案

5.金子第二课时教案

6.《望月》第二课时教案

7.《赶海》的第二课时教案

8.神鸟第二课时教案

9.练习2第二课时教案

第三篇:拿来主义教案3课时

《拿来主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正确理解运用反证、具有讽刺意味的语句。

3.通过诵读、讨论,正确理解文章中各个比喻的含义。学习本文综合运用类比、对比、举例、比喻等进行论证的方法,4.树立正确对待外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掌握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文章中各个比喻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教师点拨法、讨论法

五、教学课时三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考考你:教师描述节日的来历或节日的习俗,学生说出节日的名称。

有人记得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却记不清楚端午节、重阳节;有人喜欢坐在肯德基、麦当劳里享受美国快餐,却很少去品味粽子、元宵的味道;有人喜欢看韩剧,成为哈韩一族,却难得去看看京剧,欣赏一下唐装。面对众多的外来文化,我们应该怎样做?早在70多年前,就有这样一位思想的伟人为我们解出了答案。今天,就让我们就一起来拜读一下鲁迅先生所作的《拿来主义》,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保护好传统文化。

二、字词预习检查

礼尚往来自诩(xǔ)残羹冷炙(zhì)冠冕(miǎn)

孱(càn)头玄虚国粹

三、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四、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想甚嚣尘上。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词,它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

五、整体感知课文

(快速朗读课文)

1.思考:“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个自然段提出来的,是从哪一个自然段开始阐述的?(听完录音后回答)

明确:第2自然段点到“拿来”后,第5、6自然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自然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2.思考: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六、初步体会文章主旨

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提示:这实际上涉及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内涵。

明确:笼统地说,本文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

2.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提示:我们不妨先看清王朝的“闭关主义”。当时清政府以“国情特别”等为借口,盲目排外,与世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结果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的境地,最终在别人的枪炮面前,不堪一击,“碰了一串钉子”。

明确:国民党的“送去主义”与清王朝的“闭关主义”有着内在的历史的联系,而且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闭关自守”的“大门”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就会由“闭关主义”走向极端“送去主义”。作者从历史上的“闭关主义”起笔,意在说明:(1)二者是衣钵相传的;(2)都是腐朽、落后、反动的本质的反映。

3.作者在哪一自然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提示:作者是在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对“拿来主义”的确立和论证的。

明确:这是文章第7自然段提出来的。关于拿来主义,说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脑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鉴别,用自己的双手去拿来。

4.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提示:第7自然段劈头一个关联词语“所以”,这就表明,前文所述都是属于“我们自己来拿”的原因。

明确:(1)第1、2自然段所论,是“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而无来”的行径,它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不符。

(2)第3、4自然段所论,是“送去主义”必然造成严重后果,“我们的子孙„„讨一点残羹冷炙”,按照历史的发展,长此下去,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我们的民族亡国灭种,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用《“友邦”惊诧论》中的话说,就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发展的逻辑,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

(3)第6自然段是揭示“送来”的危害性。一味地听凭“送来”,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鸦片”、“香粉”等已经充斥我们的市场,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这样的现实教训,我们应该吸取,铭记在心。

5.文章第8、9自然段的内容是什么?

提示:联系上下文,对第8、9两个自然段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第8自然段批判对待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第9自然段阐明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和方法。至于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是总结全文,阐述实行“拿来主义”的要求和重

大意义。

六小结

没有拿来的,就没有今天思想的解放、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社会的发展是如此,个人的发展亦如是。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同学们应学会运用好“拿来主义”,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但要注意防止不良习气、不健康的思想文化的浸染。

七作业

运用“拿来主义”观点,就“上网对中学生的成长是否有益”,谈谈自己的想法,做好辩论的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本课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使学生思路连贯。

本文前半部分作者采用先破后立的方法得出结论性观点,回答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那么,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呢?

二、研讨第9自然段的比喻论证

背景中已介绍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8、9两个自然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子”之类的问题。先研讨第9自然段的比喻论证,学生易于接受。

1.同学阅读讨论第9自然段,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本段运用比喻论证。“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与糟互见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2.明确了“大宅子”、“鱼翅”等所指内容后,再进一步明确拿来主义者对待这些事物的态度。

学生齐答:

“鱼翅”——“只要有营养,也和朋友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吸收

“鸦片”——“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为止’的玄虚”——批判地吸收

“烟枪和烟灯”——“除了送一些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其余清除

“姨太太”——“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坚决抛弃

第八自然段内容,学生可能不易理解,需教师多启发。

3.用一句话概括“拿来主义”的做法

明确:“他占有、挑选。”或“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4.研讨第8自然段

“得了一所大宅子”自比喻面对文化遗产,其余内容如何理解?

(同学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第10自然段是全文总结,学生讨论、归纳会起到反馈全篇的作用。

“孱头”:“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指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昏蛋”:“勃然大怒放把火烧光”,指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

“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指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5.小结:以上两个自然段阐述了对待拿来主义的两种不同态度,批判了在对待文化遗产

问题上的错误倾向,并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三、研讨第10自然段

学生讨论第10自然段,这一个自然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设计出五个相应的问题。

1.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

总之,我们要拿来。

2.拿来之后我们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会成为新宅子。

4.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5.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小结:本自然段是全文小结,显示了鲁迅在改造民族素质和创造民族新文化上的真知灼见。

四、讨论活动

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淡化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以及我们如何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对待洋节,传承并发展传统节日。

对待洋节:不拒绝,不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受青睐的原因以及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意识到传统节日淡化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节日缺乏真正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荡秋千、划龙舟、放风筝等,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时也有与当代社会生活不相适应之处。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五、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一)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思考回答:这一自然段中区别了哪两个词?为何这样区别?对“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应怎样理解?

明确:特地区别“抛来”与“抛给”,讽刺国民党反动派不过像叭儿狗得到主人“抛给”的骨头一样。“抛给”,隐含着用鄙视的目光看待的意味。洋大人不会发慈悲心,他们以主子自居,把从中国人民身上榨取的血汗、掠夺去的财富,吃剩下来,抛一点儿给走狗,以作为进一步榨取的诱饵。“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是因为“抛给”、“送来”的实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这一点讳莫如深。这样写既对卖国政策进行含蓄锐利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情。这种用极少的词语深刻揭露事物的本质的语言,反映了鲁迅先生语言的犀利的特点。

(二)课堂练一练:请同学们说说下面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明确:使用老百姓口语中常用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把“闭关主义”必然演化为“送去主义”的深刻道理一语道破,暗含对“闭关主义”者的揶揄。

2.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明确:使用民间俗语,“拿来”态度之鲜明跃然纸上。

3.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明确:引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话本或旧小说中的套话,后文的“出售存膏,售完为止”化用商店广告,都含有强烈的讽刺性。

4.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明确:诚惶诚恐地“捧”,画只有几张却一路地“挂”,通过形象的动作活画出“送去主义”的可怜相、寒酸相。

5.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明确:都是反语,具有很强的讽刺性。

6.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明确:明明要批判,却先作肯定,这种欲擒故纵之法常用于驳论。

六、小结

鲁迅先生犀利的语言,深邃的思想让我们为之折服。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位思想的现行者。

七、作业

读一篇鲁迅的作品,做好读书笔记。

第三课时

本课时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一、读材料,谈感想

学完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让我们在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就让每位同学尽情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出你思想的魅力。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读几则材料,看看又能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材料一:当一个中国人和韩国人谈论起历史时,韩国人马上会滔滔不绝地讲起韩民族发明了铜活字,发明了最伟大的文字韩文,发明了抗击倭寇的龟船,讲起他们伟大的民族英雄李舜臣、安重根,讲起他们的东方孔孟李退溪、李栗谷。几乎每个韩国人都认为韩国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美、最有创造力的文化,韩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韩国人对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远比圣诞之类的外国节日重视。在他们心目中,传统节日才是“节”,外国节日不过就是“找乐”罢了。

材料二:近年来,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已经越来越受到中国年轻人的追捧,西方文化正逐渐被国人认同。这是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事实。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正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着陌生文化。但现实的发展又不禁让人有一丝担忧,在西方节日文化大举进军我国的同时,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却在节节败退。在圣诞节、情人节被欢歌笑语所包围时,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却在遭遇着冷漠。近年来人们不禁要说:“现在的春节味道变了。”更有甚者,在我国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端午节竟然要被韩国拿去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为本国文化遗产,消息传出,举国震惊。震惊之余,我们却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为了,在对本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普及方面,我们确实做得少之又少。举一个例子,端午节总是被人们理解为吃粽子、划龙舟、更进一步也不过是为了纪念屈原,弘扬爱国主义罢了。殊不知这里面还蕴涵了千百年来湖湘百姓祛病消灾、祈福长寿的丰富文化。而我们每年的纪念活动却不免落入单纯的吃粽子中。

材料三:无论是在首都首尔,还是小城晋州,都能找得出来精通汉语,对中国文化了如

指掌的韩国人。如今在韩国,学习汉语成为潮流,韩国的120多所大学都设有中文系,每年有3000多毕业生,中文已与英文并驾齐驱成为人们最爱学的外语;2005年,全球有11.7万人参加汉语水平考试,其中7万人是韩国人,大多数韩国人能读懂汉字;和中国孩子一样,许多韩国人从小就开始阅读《西游记》、《三国演义》与《红楼梦》。

读完上面的材料,请发表一下你的感言。

二、辩论

刚才的讨论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思想意义深远,对我们学习、工作、生活都有指导作用。那么下面,就让我们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就“上网对中学生的成长有益(害)”这一问题,将全班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三、教师小结

民族文化是历史传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为什么大家不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呢?难道非等“文化毁在我辈之手”才会懂得去维护么?我们是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是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有自己的风格与特色。只有珍爱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正确地对待外来文化,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四、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现状及外来文化影响等方面展开调查,形成调查报告,教师作适当的指导。

第四篇: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在写作上有所借鉴。

2、方法过程目标: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并与时代结合。

3、情感目标:如何培养能力以及思维品质教师引导,师生共同交流、探讨。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

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教学难点:

根据文本内容探究新时代的“拿来主义”的内涵。

关键理清文章论证思路,理解“拿来主义”内涵。教学分析

1、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2、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将文本内容与时代结合,进行探究。教具多媒体

教学设计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昨天公开课抽签,我很幸运的抽中了高一一班,因为你们是四个班中最优秀的,能和优秀的人共事是一件快乐的事。带着这种好心情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曲。

哪位同学知道这首歌曲的源自那部电影——《KONG FU PANDA》。

这是好莱坞梦工厂制作的动画大片,内容大致是,笨手笨脚胖乎乎的熊猫阿宝练就神奇中国功夫,打败大反派作恶多端、忘恩负义的黑道老大雪豹。第二部从 5月28日零时全球公映,一票难求。

电影里中国文化的元素随处可见:功夫——中国国粹,熊猫——中国国宝。

正因为如此,从第一部《功夫熊猫》上映起就有许多人要求抵制,理由如下:

A、美国的熊猫眼睛是绿色的,让人感觉邪恶,真正大熊猫的眼睛是黑色的,美国为什么用绿色的,大家自己琢磨琢磨。

B、美国大熊猫的爸爸居然是只鸭子,毫无缘由,但这只鸭子分明和美国动画片唐老鸭有几分相像,对于以前没有了解大熊猫故事的孩子来说,很容易留下中国大熊猫有一个美国唐老鸭爸爸的印象。更有甚者,艺术家赵半狄打着横幅“不允许好莱坞在中国捞金”来到国家电影局呼吁抵制《功夫熊猫》 咱们班上的情况怎样?

我们来现场做一个调查,咱们全班有多少人?

你会去电影院或在家中观看《功夫熊猫2》?

其实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就给出了答案。我们先来学习这篇课文,然后来回答这个问题。

二、主旨探寻:

(一)整体把握

1.哪个同学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用这个格式来回答:反对

提倡

反对送去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2.鲁迅所谈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而谈的?从外国“拿”什么呢?

“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卒章显志,鲁迅是从建设新文艺的角度,谈要借鉴外国先进的文艺思想、文化成果。也就是只有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新文艺。

(二)这是一篇议论文,又是周树人写的,很多同学都皱起了眉头。咱们中学生学语文“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对鲁迅的这篇文章,其实大可不必怕。刚才整体感之后,大家已经知道文章就两部分。清清爽爽。下面我们看第一部分怎么写?

1、咱们班哪位同学朗诵最好,请你读1—7段。大家一起看看他是怎样证明自己观点的。

2、要证明一种做法可取,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证明该做法的好处,二是证明其它做法的害处。请大家找出再拿来主义之外,还有哪些做法?各有怎样的危害?

形成板书:

做法

危害

闭关主义

闭关锁国 抱残守缺 落后挨打

送去主义

卑躬屈膝 卖国求荣 亡国灭种

送来主义

商品倾销 经济侵略 文化侵略

因果论证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3、鲁迅为了将送去主义论述清楚,提到了那些人?

4、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因果论证:因为这些方法都不足取,所以要实行拿来主义。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尼采自诩为太阳而发疯与中国某些人自大的危害是一样可怕的。送去主义者的言论与尼采自诩太阳在本质上是相似的

5、鲁迅语录:某些国人自夸中国地大物博,鲁迅曾批评道:倘是狮子,自夸肥大是没什么的;倘是一头猪,自夸肥大,绝不是什么好事。

列强觊觎你,最终要瓜分你,吞掉你。子孙后代在佳节大典之际磕头贺喜讨赏的画面触目惊心哪。

(三)学习第二部分

1、前半部分已从反面论述了应该实行拿来主义,下文应该怎样写?

——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实行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2、请女同学中朗读最好的一位来读最后三段。

3、有没有高度概括拿来主义做法的句子或词语?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使用或存放

——更概括地说,就是四个字:占有、挑选

4、这一段有很形象的阐释,找出来放声读一读。

这里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的?

5、刚才有同学说是比喻论证,谁能具体分析一下?

形成板书: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鱼翅:精华

鸦片: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

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糟粕。

二、走出课堂

1、眼下对待美国大片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态度?

票房收入就是最好的回答。这几天《功夫熊猫2》在全球公映了,《功夫熊猫1》曾拿下六亿美元的票房收入,仅中国就拿下了2.6亿美元。5.28日全球公映,《功夫熊猫2》内地上映两天掘金1.2亿。

电影局对赵半狄的做法,表示从感情可以理解。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的人。

不敢接受。

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貌似彻底革命的人。彻底否定。

废物:比喻欣然接受遗产中不良成分的毒害的人。

全盘接受。

占有、挑选。就是继承、学习、模仿。

好莱坞梦工场的美国导演们一定没有读过鲁迅的这篇《拿来主义》,他们却深得拿来主义的精髓:尊重、喜爱中国文化,《功夫熊猫》融合了众多功夫片的技巧,还为阿宝设计了最典型的中国化背景:山水、庙会、面条摊子,他练的是功夫,受伤了去针灸,连阿宝一手端数碗面条的架势也像是地道的中国“店小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又善于创新。将中国文化用栩栩如生、丰富变化的动画效果来呈现出来;阿宝的形象又有美国式的个性、自由、可爱、乐观、幽默、励志。

3、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文化大国,远远排在美国、英国、西班牙、甚至落后于韩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他比中国制造更强大。举例!

中国制造的8-10亿件衬衫才能买一架波音客机,这需要多少中国女工在嘈杂的制衣车间中劳作多长时间?又要花去多少中国销售人员的精力,因为要想美国男人都买四五件衬衫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知道美国的高科技赚取中国人多少汗水与劳动,但是我们可曾想过美国的电影、文化在中国市场拿走了多少真金白银!

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是综合国力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因为武力,金钱征服不了人心但文化能征服人,打动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文化产业,美国是世界第一大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规模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位居第二,在出口方面则是第一大产业。日本仅次于美国,其文化产业的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其动画产业占世界市场的62%,游戏领域则占世界市场的1/3。)文化上的强大与否将决定一国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读了鲁迅的这篇文章,我们要勇敢的吸收一切外来的文化,要占有、挑选,《功夫熊猫2》来了,咱们可以勇敢的走进电影院,自信地借鉴外国文化,提高国家软实力,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的收获,也是老师对大家的殷切期许。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

鲁迅

错误做法

危害

批判„„提倡„„

闭关主义

闭关锁国

落后挨打

因为„„所以„„ 破: 送去主义

卖国求荣

亡国灭种

立:占有、挑选

大宅子:文化遗产

送来主义

经济掠夺

文化侵略

鸦片

因果论证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鱼翅 烟枪、烟灯

第五篇: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如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阅读方法应当与其它议论文大体相同。3.在学习本文论证艺术时,难免要涉及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有关论证方法的基本概念,对于多数同学来讲。这些概念并不陌生,但还是比较抽象,因此要力求讲得深入浅出,语言简练、准确而又便于理解记忆。

4.《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教学过程固然必须使学生读懂课文,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3.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

4.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教学过程:

一、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三、题解:

提问:你读了标题之后明确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我们从标题明确了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读标题后,要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是“拿来主义”?(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四、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从文中来找答案:

(一)、让同学们阅读课文(5分钟),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找出哪些段落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这一问题。

请同学起来回答,最后明确:第8、9段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背景介绍了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8、9两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了”之类的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9段,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最后明确:“大宅子”指文化遗产,“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三)、提问:

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吸收)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批判地吸收)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坚决抛弃)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四)、理解第9段内容之后再来理解第8段内容。“得了一所大宅子”自然是指面对文化遗产,那么,其余的内容应当怎样理解?仔细阅读课文,思考“孱头”、“昏蛋”、“废物”各指的是什么 ?(可以讨论)

指名回答。最后由教师明确:孱头,“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昏蛋,“勃然大怒放把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五)、回过头来看一下,本文是从什么角度来说明我们必须要实行“拿来主义”的? 明确:(是通过批判与“拿来主义”相反的“送去主义”来证明必须实行“拿来主义”。)

1、重读第一段,说说这段是从什么角度批判“送去主义”的。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最后明确本段第一句说明“送去主义”的由来,以后语句列举了反动政府一味送去的可耻行为。

2、提问: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为什么“别的且不说”,而“单说学艺上的东西”?

(因为本文着重要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所以作者集中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

3、提问:本段最后一句“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其中“进步”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

(六)重读第3、4两段,想想一味送出去究竟有什么坏处?

1、提问:第3段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批判送去主义?

(本段用将“送去主义”与尼采进行比较的方法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

2、提问:第3段开头意思紧承第1段,联系第1段的内容应怎样理解“丰富”、“大度”、“不算坏事情”?

(这里是对“送去主义”的讽刺,不是“丰富”,而是自欺欺人;不是“大度”,而是媚外求宠。一味地送出去,当然是坏事情。)

3、提问:说说“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抛给”、“送来”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一句“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把“抛来”和“抛给”之间的善恶分得十分清楚。)

4、提问:请同学们说说3、4两段和第六段的意思。

(3、4两段通过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来批判“送去主义”,第6段揭示“送来”产生的祸患,说明“拿来”的必要。)

(七)学习本文最后一段。

1、提问:最后一句的“新文艺”、“新人”指什么?

新人指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新文化指无产阶级文艺。

2、提问:请同学们用简明的话归纳本段的本意。

本段总结了全文,指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当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五、理清全文思路:

一起回顾一下文章:作者开始先批判了“送去主义”,边批判边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展示文章的提纲: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2.(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六、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难度比较大,课后要认真复习,熟读课文,并且完成课文后面〔思考与练习〕一、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作业,指名回答课文后〔思考与练习〕一、二、三题,请1--2名同学到前面面对大家谈谈“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2.进一步理解本文中对国民党政府卖国政策的揭露和批判,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

3.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略)

二、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全面地把握中心思想:

通过上一节课,大家都明确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主要是针对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批判了错误态度,阐述了正确主张。

1.提问: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这一个方面,请同学们归纳本文中心。提示:最后要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三、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一)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 请同学们阅读第8、9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方法:

启发:如果将第9段内容改写为“拿来主义对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对其中的精华要全部吸收。对那些精华、糟粕互见的,要区别对待的部分,应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中的有害的旧形式应当废除,只保留很小一部分作为反面有害的教材,文化遗产中腐朽的东西则要彻底抛弃”,和原文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不难发现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师明确: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二)请同学们阅读第3段,想想这段是否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生议论。老师明确: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的方法。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三)请同学们重新阅读8、9两段,想想作者为了更清楚地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除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之外还用了什么方法:

启发:作者的目的是要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为什么还要分析“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明确: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本文的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四、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一)请同学们说说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1.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2.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学生很容易品味出其中的讽刺、幽默的韵味(举文中其他类似的例子)

(二)教师小结: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对事物的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本文的语言特点: 1.犀利

2.讽刺幽默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第四题。

2.思考:如何看待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这一现象。

下载《拿来主义》课时作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拿来主义》课时作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问题1 :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答: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问题 2:课文1—4段,作者是......

    拿来主义

    题纲 引言:概述论文的大致写作内容 正文: 1. 综述名家看点 2. 《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在教学中的争议 3. 名家新颖成就之处 4. 已有研究的遗漏之处 5. 自己的观点以及对不足之......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学习目标: 1. 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 明确鲁迅所针对的那个时代特点和鲁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3. 学会立论驳论相结......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教学反思 桑植县第一中学黄波电话:*** 邮编:427100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自己在“三主五部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学习中的体会和《拿来主义》教学实践的经......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课时分层作业8拿来主义苏教版

    课时分层作业(八)拿来主义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诺奖”实至名归,这无疑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好事,不只是因为....得......

    《拿来主义》读后感

    我们中国人向来崇尚礼尚往来,但是,近百年来,我国从世界上拿来了什么?有为世界奉献了什么? 悠悠中华五千年文明,创造的艺术价值,文明数不胜数。火药、造纸、指南针、印刷术,中国人总......

    拿来主义实用版

    《拿来主义》导学案(学生版) 编写:鲁认会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 班级:小组:姓名: 【学习目标】 1、 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 2、 学习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

    a拿来主义教案

    必修4《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的思想及著作。 (2)了解杂文的特点,体会鲁迅杂文犀利、辛辣、幽默的语言特点。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