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严歌芩的《马在吼》读后感(临风堂主)
严歌芩的《马在吼》读后感(临风堂主)2011年09月10日星期六20:3
4落雨秋日,最爱读书,严歌芩的《马在吼》读后感(临风堂主)。可以独自一整天蜷缩在被窝里,任思绪随书里的文字跌宕起伏、悲喜怒愁。手边设若能有一本好情节的小说,那就再幸福不过了。旅美华人女作家严歌芩先生的《马在吼》,让我再一次过了把读小说的瘾。
这本书是前几日拜会一位朋友时,他推荐给我的。此前,我从未读过她的小说作品。以至于书刚到手,便错将严歌芩张冠李戴的当成是秦地女作家叶广芩。加之我读小说本就大而化之,多数是在消磨时光,读罢便会忘却。这下倒好,除加深了对《青木川》作者叶广芩先生的印象,也算记住了曾写过《天浴》等名作的严歌芩先生。一举两得,收获颇丰。
梅雨初临时,我刚好读完了军旅作家王树增先生的长篇巨著《解放战争》,因为书中描绘的恢弘场景早已令人心绪跌宕,淤积了太多的压抑与沉重。转神遇到书桌上的《马在吼》,本想通过读这本书能让心中的尘情也像广袤草原上一匹矫健驰骋的战马,在纵情奔袭中快意十足地嘶吼发泄出来。然而读《马在吼》的感受却让我始料不及。
小说以那个众所周知的特殊年代作大背景,刻画了一群青春年少的女孩子,一群被模糊了性别却满含青春梦想的女青年,历经千辛万苦,在草原上年复一年伺养一群军马的生活故事。她们面对十分残酷的生活环境,不断变幻的政治风云,在女子牧马班里,在近乎原始蛮荒的草原上,在仿佛史诗般雄壮的理想中,迷茫却执着的战天斗地,抗争命运。小说人物小点儿,年轻貌美却冥顽多变更罪恶累累;身世丑陋的沈红霞,恪守着自己的信仰原则,总是在不知疲倦的辛勤劳作;出生于草原上的藏族女子柯丹,看似憨傻却力大无穷,既体格彪悍,又泼辣复杂。尤其是贯穿始终的指导员“独眼龙”叔叔,以一种不加修饰却无法抵挡的雄性力量,给春去秋来的草地上播撒出一片原始而野性的光芒。除了描写了草原人物众生相外,作者对于动物的描写更是极尽渲染。高贵矫健的红马,母马降杈,老狗姆姆以及它所哺育的纯种狼仔--金眼与憨巴,更为作品增色许多,读后感《严歌芩的《马在吼》读后感(临风堂主)》。金眼的父母咬死了老狗姆姆的幼犬,姆姆在为命丧黄泉的幼子报仇而咬死了金眼与憨巴的父母后,又心界复杂的哺乳了两只幼狼仔,时过境迁,长大后游走于草原上的与憨巴性格大相径庭,金眼成长为比狗更忠诚的狼,而憨巴却本能的回复了狼性。从这两条狼的身上,让读者更看出了不变的命运里无法摆脱的忠诚与艰辛。
秉烛夜读,我不断的被书中的文字所羁绊,不得不一次回头重读。被故事情节所吸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思考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和驾驭事件的情绪。尽管作者在自序中表白自己是从雌性出发,张扬宇宙间某种政治、哲学、理想、美学背后的爱情和人性。也明目张胆的在告诉读者,这只是一个凄婉的故事和变幻的情节。然而正是在一个个伏笔和铺垫的后面,让人对人性中难能可贵的执着与人性本源的纯善以及沟壑难填的欲望多出了许多的心灵考量。
我以为读严歌苓的小说,让人很辛苦,仿佛总有无形的力量在鞭笞身心,令人陡增窒息之感。而且阅读的速度必须极慢,看似杂乱无章又遥相呼应着的行文风格,虽说无法体验到那种一目十行的快感,可环环相扣的用心而为却能让人连续的产生思索与感动。难怪有评论家讲“好的作家写书如酿酒,初尝微苦,却回甘无穷”。看来,严歌芩享此类赞誉当之无愧。
这些懵懂不堪、涉世不深却信念坚定的姑娘们,立志扎根茫茫草原,逐水草而居,以随时需要迁徙的帐篷为家,在极为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披星戴月的放牧着数百匹战马,而且随时还要准备着对抗偷马的贩子,凶残的野狼,刁钻的野驴,意欲施暴的土著人,以及变化多端的草原天气,她们仿佛是大草原上的海市蜃楼。她们唯一能够依靠的恐怕只有那个力大无穷却阴沉不可琢磨、仿佛早已被异化为猛兽的指导员“叔叔”。在小说的字里行间,在这严酷得几欲变形的岁月里,时时刻刻都能让人体验到扭曲的爱情,苦涩的亲情和腐烂的人情。
小说读毕,我早已倾心着书籍的文字,激动着故事的情节,钟情着描写的手法,仰视着作品的主人。不敢去轻言感受或妄加评判,唯有原原本本的记录下几位大家的赞语作为结束。著名作家梁晓声说:“与我们的一些作家经验式的写作不同,严歌苓的语言里有一种'脱口秀',是对语言的天生的灵气。”;著名评论家雷达说:“严歌苓的作品是近年来艺术性最讲究的作品,她叙述的魅力在于'瞬间的容量和浓度',小说有一种扩张力,充满了嗅觉、听觉、视觉和高度的敏感;著名评论家施站军说:”严歌苓有如此意蕴丰盛迷人、襟怀爽朗阔气的长篇小说,是我们今天对汉语文学持有坚定信心的理由。"
读书至酣畅淋漓处,唯有痛快之意相伴。《马在吼》无疑又一次让我体验到了这种感觉,故写此文一记。
--辛卯年中秋临风堂主草写于古城长安浐灞之滨寓所
第二篇:严歌苓小说读后感
初识此人,起于暑假读的《金陵十三钗》,随后有人炒作她被提名为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之后无意间在图书馆又看见其写的《霜降》,从此渐渐增加了对她的了解,现在对她崇拜得五体投地,严歌苓小说读后感。在她的身上能找到鲁迅和张爱玲的影子,将前者的犀利辛辣与后者的细腻以及能带给读者的阅读快感完美地结合。
《金陵十三钗》——13名红尘女子的“轻浮”与最后的侠肝义胆形成强烈的对比,的确,卑贱和尊贵并没有任何的界限!豆蔻是其中我最喜爱的一位女子,沦落青楼虽情不得已,但遇到自己所爱的人后,敢爱敢恨,并私下勾划好了美好的未来。其实这注定是个悲剧结局,不过最后能死在心爱人的怀中,足矣。
《霜降》——现代版的《红楼梦》。程家几个男人加诸到霜降身上的污浊与罪孽交结在一起,透过霜降这人的眼睛,看到了这个家族的种种不堪或不幸,逐步走向灭亡。起初认为大江与其他的兄弟姐妹与众不同,可到最后才明了:失去了父亲这一靠山后,他也一无是处,读后感《严歌苓小说读后感》。虽然之前始终觉得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靠自己的打拼而得来的。其中有个人的悲哀,也包含了对社会的影射。
《吴川是个黄女孩》——将诸多矛盾交结在一起,同母异夫的亲情,中西文化的差异,等等。从主人公的身上能看到我们90后的影子,虽然自私任性,但有着强烈的亲情意识。
《补玉山居》——五个故事的结合体,差不多每个故事的跨度都长达几十年,随着故事的发展,人性的丑陋与贪婪,母女(子)关系的颠倒错位,城市与乡村的矛盾,善与恶,美与丑,健全与瘫痪。。。一览无余。虽看似荒诞,但讽刺意味极强。
目前,对其作品的拜读才刚开始,希望每读完一本,自己都能有所收获。
第三篇:《严歌苓作品:霜降》读后感
草木初黄落,风云屡阖开。这是霜降时节,自此天气渐冷、初霜出现,冬天即将开始。
上世纪70年代,乡下小女子霜降只身闯北京,成为泥腿权贵家的小阿姨。从霜降进入这个家院子,便昭示着它的冬季即将来临。仅两年,随着老将军的去世,树倒猢狲散,呼啦啦如大厦倾,程家子孙分崩离析。而这两年,霜降也从一个无知无畏的,充满灵气的女孩成了哭笑不由己,灵气全无的依附权贵而活的女人。
1.灰姑娘吗?不存在的“灵透灵透”的霜降年轻美丽,而美丽的女子怎会不知道自己美丽?既然知道,怎会不知使用这项天赐的礼物?她通过在北京当警卫员的小赵成功混进程家大院,成为令程家父子都喜爱的小保姆。
那个小赵还是小李来着,“他名字又土又拗口,并且他叫什么名字都无所谓,像霜降这样灵透灵透的姑娘一旦开始了自己的故事,马上就跟他没关系了。”
很快,她发觉自己喜欢那个与程家子弟不太一样的程大江,他勤奋博学,鲜衣怒马。可他却一脸惋惜“你不该是一个小保姆的。你怎么能是个小保姆呢?”然后就有了门当户对的兆兆小姐。“霜降想,又岂止他,每个人都可以在你面前和四周像镜子一样矗着,在那里面你连个修修婷婷的少女也看不见,看见的只有一具真相:一个小女佣。”
2.hard模式&easy模式
为了能在北京生活,为了程四星那一点真,为了夜校免费的铺位……她慢慢失掉了原来那个灵气的霜降,她开始连哭也变得复杂。她不知它还算不算哭,“正如她的笑,是否还有笑原本的含意。”
“有人推荐她去一家服装店售衣,服装店开在大宾馆里,这对她来说颇新奇。这也比“好好读书”的好女孩省事多了。”嗯,的确省事多了。年轻女孩一旦贪图省事,真正的好女孩就开始离她们越来越远了。
很多人以为命运的抉择,就是一边是善,另一边就是恶,一边是hard,另一边就是easy,摆在货架上任人选择,然后好人选择了善,坏人选择了恶,智慧的`人选择了hard,愚昧的人选择了easy,殊不知,命运从来都是让你在一堆稀烂的选择里,赌一个可以活下去的可能。而我只能尽量从中理解她的“不得已”和“不得不”,而非人生路上的行差踏错和一招不慎。
3.世上有回头路,走的人却非常少
故事的结尾,他们再次相遇,“他也恰巧在望她。她穿件深色衣裙,尽管妆很浓却没有这屋子男女张牙舞爪的感觉。她漂亮死了,叫大江的男人忍不住用了他曾经好用的“死”字来形容她。她颈子上、手指上、耳垂上都缀着不大的钻石。她怎么会这样懂明暗对比?带他来此处的人事先已告诉他,这楼里出入的女人你都别去问她根底:在哪儿工作?结婚了吗?丈夫是谁?你问也问不出实话。”
随笔里有人问文末的“她”“年轻女子”是谁,是霜降吗?我觉得是也不是,依旧的躯壳装着不同的灵魂,她谁都不是,只是名人不便多问的“年轻女子”。
“初春的太阳刷在她身上、脸上。她不再是个农村少女,不再是个小保姆,不再是个女工和女学生。她什么也不再是了。她的自由在初春的太阳里显得无边无际又不三不四。”初春的太阳多美好,一年又从头开始,无论过去发生过什么。可她却不再是那个初来北京无知无畏的女孩。多希望崭新的太阳能将那黏腻的不洁曝晒殆尽,多希望那是大梦一场,醒来便无人记得。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严歌苓作品:霜降》读后感】相关文章:
1.关于严歌苓作品经典语录
2.经典语录-严歌苓
3.严歌苓《芳华》语录
4.严歌苓小说芳华结局
5.作文:霜降
6.霜降「精」
7.霜降作文
8.霜降的作文
9.作品往事读后感
第四篇:严歌苓《芳华》读后感:芳华落尽
芳华落尽
——严歌苓《芳华》读后感
严歌苓的文字有种与生俱来的吸引力和冲击力,她塑造故事总是“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不需要听外面的评价,读着读着你就能感受到她太会写故事了,而她的故事,又几乎都被拍成了电影。第一次好奇去看她的照片,隔着屏幕的第一眼,脑海里跳出来的两个字:优雅。严歌苓从头到尾有一种淡淡的朴实和真诚,那种浸染在文字里,沾染了一身书卷气的平静、宁和掩盖了她本身所经历的的岁月沧桑,可是这种朴实和真诚里又有着一种严歌苓式的犀利。相由心生,大概这也是读她故事给人感觉的热烈与冷静,繁华和苍凉,时而通畅流利,时而曲折揪心般复杂的所在。听严歌苓讲座,她说话的语调总是不急不缓,温和平静,甚至于还有些拖着小女生气息的尾音,这和她的作品又像,又不像。
后来我才知道,严歌苓新作《芳华》的英文名就叫做:You touched me.那个一贯喜欢塑造边缘化的女性人物的严歌苓在《芳华》里却一反常态,着力刻画了那个年代部队文工团里主人公“老好人”刘峰的形象,刘峰对林丁丁的后背触摸导致“好人”刘峰结束了他的英雄时代,而刘峰对小曼的托举触摸则给了小曼最需要的尊重和信心。他们都因为那一记触摸,走向了完全不同的生命轨迹。
面对那人格几乎近乎于完美的老好人刘峰后来众叛亲离,她说,“一旦发现英雄也会落井,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群会格外拥挤。我们高不了,我们要靠一个一直高的人低下去来拔高,要靠相互借胆来体味我们的高。”
小说的最后,刘峰罹患癌症,小曼在他病床前照顾了三年,直至去世,这是小曼对刘峰当年touch的回报吗?我想,那远远不止是回报,更多的是在人生际遇不经意的偏离和嘲讽中似冷似热的依恋。
这么多年来依然对严歌苓毫无抵抗力,还是因为她的书读完都能叫人倒吸一口凉气,心塞很久。这种心塞不会给人带来痛苦和不快,而是真正的从作品里迸发的力量让人进入对人物,对时代,对现在的人性的种种思考。
命运无常,人性多变。书中最后的结局在人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好人没有好报,这个“活雷锋”并没有被时代所包容,落水之后还引来一顿痛打,何小曼又何尝不是呢?所以,严歌苓的作品向来在揭示社会底层的一些罪恶上时毫不留情面的,我们能洞悉平凡中的伟大,却也能窥测到伟大中的丑陋。
人生本就不易,无论是哪个年代,无论大人物还是小角色,平凡或伟大,卑微或高尚,最终都会芳华落尽,或许,我们需要的是那多一点点的慈悲。
第五篇:严歌苓《少女小渔》读后感
总有一天,生活会开出花的——读严歌苓《少女小渔》有感
在新移民作家群中,严歌苓被北美文学评论人陈瑞琳认为是一个“异数”。严歌苓的创作具有一般女作家少有的力度,她善于用女性的视点,从日常生活中去探悉人性的隐秘,常常把“风云气”寓于“儿女情”,很能以小见大。她的作品在内容上比较纯正,又比较有味道,而在文字表述上又十分讲究,可以说是相当地纯净而优雅。
最能体现严歌苓一贯的艺术特点的是她立足于弱势群体的文化视角,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描摹。在这个地球上,经济、历史、文化、意识形态、肤色、年龄、性别等,从大到小、从深到浅,是凡有差异的方面都有强势的一方和弱势的一方,而决定权利的因素和表现形式,常常是人为的非自然的。严歌苓塑造出的一种弱势强者的形象,可说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短篇小说《少女小渔》中的主人公小渔就是严歌苓笔下一系列的弱者形象的典型代表,是弱势中的强者。
这是严歌苓出国后写的一个短篇小说,围绕当时伴随“出国热”引发的一系列华人颇受争议的事件展开。她撷取了一个点,就是如何取得长期居住权的“绿卡”这个问题。严歌苓的这个小说当时很“应景”,自然要被心明眼亮、走商业化道路的导演拿来大做文章——张艾嘉凭借同名电影获得1995年亚太地区电影展最佳故事片奖,也使刚出道的台湾女星刘若英一炮而红。
这部小说讲述了少女小渔跟随男朋友出国,为取得绿卡,与一个孤独老人假结婚,但在她与老人相处期间,男友的自私、冷漠与老人的孤独、善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单纯的小渔感受到了
内心情感的波动。反映了海外新移民生活,笔墨集中地刻画了中西文化撞击的特殊情境,它的故事情节紧紧围绕异域生活中最敏感﹑也是最具文化冲突尖锐性的身份及情感认同问题,揭示出处于弱势文化地位上的海外华人,在面对强大的西方文明时所感受到的错综复杂的情感,及在这种境遇中获得跨越文化障碍的内心沟通的艰难性与可能性。
作者写于1992年,是她到美的第三年,在这种情况下的作品总带有着中西文化差异的烙印,总困扰着作者的生活,作者也想通过小渔这样一个角色来说明世界上高尚的人格是相通的,人性的闪光点总能将误会消除,总能达到和的层面。少女,表示了一种美好的本性,是纯真善良的一个代名词。小渔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经历,表面上看似已过了少女阶段,但实质上,小渔的思想精神层面却是停留在少女阶段的。她笑起来是那样没有思想,她破处子之身完全是出于对于一个弱者,一个即将离开世界的人的同情。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救救孩子”的呐喊,其实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社会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很多作家也将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然而严歌苓从她女性特有的观点来阐释“少女”就是新生代的希望,在以后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有小渔这样的少女来充当润滑剂的作用,中西间的差异终将在人性面前而消除。
很显然,作者十分偏爱小渔这个人物,几乎在她身上赋予了所有东方女性的优点。当命运的拳头向她袭来时,这个弱势女子既不逃避也不迎接,而是把那通狂轰乱炸溶解在圆润悠缓的太极推手中,她像是大地之母,以自己的身体和温暖养育这躁动的生
命,使其在宽忍的环境中静静地汲取营养生根发芽,完成个体的生长成熟。她相信总有一天生活会开出花的。
作品中的江伟也是一个很明显的角色。江伟是一个典型的大男子主义的人物。他对待小渔的行为来看,作为一个中国男子,他的占有欲是很强的。似乎在他看来,小渔就是他的私人物品,其他人免碰。从江伟的种种行为来看,他活的并不怎么现代,相反,以往的那种大男子主义表现的淋漓尽致。在那样的大都市,一个中国人只身来美,心灵的空虚感以及孤独感时常会压迫着你,使你窒息,这就使得江伟不得不放弃前嫌,继续与小渔一起相处。
小说虽然故事简单,可是处处充满着戏剧性。一是对比强烈:老、少的对比,更突显两者面临的不同状态,前者是死亡,而后者却是全新生活的开始。对于老人来说,去日无多,更期望的是与人相处的快乐,也期望能在对方鲜活的人生里找回似曾相识的记忆或感受。二是两种感情的对比:林伟的爱自私而蛮横,更多时候只是将小渔当作性欲的发泄工具,他对老人的态度又是赤裸裸的商业利益关系,除了金钱与交易之外,毫无友谊可言。而小渔因为年轻,因为性格,从不会拒绝,也不知道什么才是真的好。
而小说的最后,我们没有看到她最后的选择——是立即离开将死的老人,亦或者留下来?至少书的部分是戛然而止。相比之下,老人与她之间的感情却不像是林伟想象的那样龌龊,他更多的是把小渔当作是他的女儿,想以一种父亲的身份来关爱他。而小说也正是通过老头对小渔的情感变化来凸显小渔性格的起伏。
严歌苓抓住的正是人物的现在状态,而不去强调他们的过
去、将来。这就使这份“真实”的场景颇有韵味,这有意识的“留白”,是为了成全它的“短篇”性,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因此,她的笔触大多时候侧重于细节与对话的描写,还有人物心理,有时会蹿出她自己的体会、见解,一闪即逝……
尽管这出“老夫少妻”的闹剧有着世俗的主题,却被严歌苓用不俗的笔法成功升华,形成与同类作品迥异的情调,成为其中的翘楚之作。在此,我感觉她所使用的不俗笔法主要表现为对小说中这对恋人和洋老头三人形象与性格的成功塑造和刻画,换言之小说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其中跃然纸面的这三个游走在异域边缘的形象,如劳伦斯所言,“就是那些处于人类相互理解边缘的人。”
是的,只有生命对生命出自真诚的理解和尊重才能打破语言、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心灵隔阂。从而使不同境遇中的人心都能够得到相互间真正的沟通。这也是严歌苓所有作品的真正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