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十四史读后感:后唐庄宗和明宗以及他们的宰相们
历史上有两个因为宠信伶人丧国而出名的皇帝,其中一个就是后唐庄宗李存勖,今天要八一些比较不为人知的事情,二十四史读后感:后唐庄宗和明宗以及他们的宰相们。
1、其实他老爸有很多亲儿子和干儿子。但问题是他老爹李克用的人生太坎坷,好多亲儿子都因为各种原因死了……据我所知因为打了败仗而死掉的就有两个:落落和廷鸾,其中还有一个是被朱全忠抓了送给别人砍了的……当然了,这个亲儿子天赋异禀,他老爹很早就很看好他。在他五岁的时候他老爹就带着他去打仗(天呐),凯旋回师路过上党的时候,置酒奏乐三垂岗,老李一股莫名的悲凉涌上心头,但当他看到这个儿子的时候,精神一振,多大家说:哥老了,我这个儿子一定不会让我失望的,我有种预感,他以后会在这里打个大胜仗!小李十一岁的时候去朝见唐昭宗,昭宗也感觉这小李是个人才,说:存勖啊,你以后发达了,别忘了我家,多多关照啊!
2、老李死的当月,小李就干了两件大事。第一,招手握重兵宿将在外的老将周德威还朝,一起将企图叛乱的叔叔给宰了;第二,偷袭后梁。当时他是这么分析的:梁人听到我新逢大丧,必然以为我会退军,这正是偷袭的好时机。当机立断率军突袭,事也凑巧,那天大雾,立下其城,就在三垂岗不远,这也正应了他老爹的那句话。梁太祖朱温听闻此事,这样评论:克用不死!生儿子就得生像李亚子庄宗的小名)那样的,至于我那些儿子,和猪狗没啥两样(虽然是实话,可哪有老爹这样说自己的娃的……),读后感《二十四史读后感:后唐庄宗和明宗以及他们的宰相们》。
3、至于后来小李灭燕刘仁恭刘守光父子、灭梁、登基称帝再灭蜀,这些大部分都已经耳熟能详了,这里不再赘述。这里要讲一件和他后来玩完有关的事情。这小李觉着他已经统一了北方,南方那些国家纷纷称臣称贡,似乎一统江湖的日子已经不远了,于是觉得很无聊,想玩。他有一个爱好就是踢球,可下面人说京城里已经找不到地方建场地了,他动了一下脑筋,有了!我那块登基用的台子可以拆了嘛,那原来就是一个球场~手下大臣纷纷反对,可他不听,最后还是以登基台被拆告终。我觉得这真是……后来他自己果然断送了后唐。
4、他怎么死的呢,说实话死得很不得其所。魏博发生叛乱,他派老爹的干儿子(后来的唐明宗李嗣源)去镇压,结果李嗣源和乱军合伙叛乱,而这个时候小李还带着大家去打猎。听到李嗣源叛乱的消息,他知道大事不好,得赶紧回去啊!可就在他率军抵达大梁城五里地的时候,李嗣源抢先一步把这通往首都的交通要道给抢占了。可他毕竟是皇帝啊,正统啊,手下还有不少兵,于是退到附近一座城里,下令第二天出发,并且连夜做好了准备,让部队先开拔到城外。这时候,一些伶人们就趁着小李身边人不多的时候造反了。也该小李倒霉,指挥平乱的时候被箭射中要害,没多久就死了,尸体还被伶人们放火烧了。
5、他的儿子们。史书上记过一笔的也就是他的大儿子魏王李继岌,率军把蜀国灭了,但回军的途中听到老爹死了,后任李嗣源又派人来杀他,就自个儿脸朝下躺在驿站的床上对来使说,怎么说我也是有身份的人,你也是我熟人,我还是就这样你把我勒死吧,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第二篇: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中国需要小林宗作们
中国需要小林宗作们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在读《窗边的小豆豆》之前,说实话,我并无多大的兴趣,因为以前也读过一些所谓的教育名著,他们让我觉得索然无味,常常整本书都在说教,讲一些人尽皆知的大道理,什么原则、方法、指导思想堆砌在一起,于是乎就凑成了一本书。而孩子们到底在想什么;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怎样去和孩子们相处;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快乐学习我却没有看见。
但我却一口气读完了黑柳彻子的大作《窗边的小豆豆》,边读边对照自己的某些做法,说实话,我感到汗颜,同样是一名教师,我与小林宗作先生的差距,可以用天与地之间的差距来衡量。我们身边有无数个小豆豆,他们天真、善良、活波,他们对什么都感到好奇;他们不知道纪律为何物;他们想自由自在地翱翔;他们总有许多在成人看来幼稚可笑的想法;他们其实也渴望得到老师家长的关爱。但是我们身边却没有几个小林宗作式的教师,我们相当一部分的教师严肃、古板、一成不变,拿着剪刀像修剪盆栽似的剪去孩子们身上那些“不听话”的枝枝蔓蔓,直到他们变得平平整整,变成了毫无个性的所谓的“好孩子”。我们不缺小豆豆,我们缺的是“小林宗作们”。《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是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一本自传体小说。书中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经历。作者因淘气被学校退学后,来到了巴学园。在巴学园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在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辉煌的基础。这本书不仅带给全世界几千万读者无数的笑声和感动,而且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二十世纪全球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黑柳彻子本人因为这部作品被认为“再也没有比她更了解孩子的了”,而被任命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亚洲历史上第一位亲善大使。
是的小林宗作先生很了解孩子,这很值得我们学习,又尤其作为一名小学新教师,我何其有幸,能在执教之初就受到这本书的洗礼,受到小林宗作先生独具一格的教育理念的洗礼。我把小林先生对我启发最大的几点归纳如下,共勉之。
一、爱心。
小林宗作校长无疑是个有爱心的校长,他接受了被勒令退学的小豆豆,巴学园对小豆豆敞开了大门,不仅愉快地接纳了她,而且还给她和同伴足够的快乐。他会细心呵护每一个孩子,哪怕是一个生理有缺陷的孩子。在小林先生的眼里,孩子们就是自然的产物,所以对于那些身体有残疾的孩子,他总是想尽办法来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保护他们小小的自尊心
不受到伤害。为了让永远长不大的高桥君保持自信,精心策划了与众不同的运动会,让他轻松地拿走了所有的第一,并且将比赛的奖品设为蔬菜,让孩子们亲口品尝成功的滋味。为了一位教师在“尾巴”这件事上说了不当的话,他认为会伤害孩子的心灵因此严厉地把这位老师叫到厨房批评。
二、耐心。小林宗作校长不光有爱心,还是一个十分有耐心的校长。第一次见面小林先生可以毫不厌烦地听一个小孩子没头没脑地东拉西扯四个小时,自始自终保持着微 笑的面孔,并表示出极大的兴趣,还时不时的发出感叹;可以在发现小豆豆因为找钱包而把厕所里的脏东西都挖出来的时候仅仅宽容而信任的说一声,“完了,放回去”;可以为了满足孩子们看电车进来的好奇心而允许孩子们晚上住到学校。
在书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的班上也有个类似小豆豆这样的男孩,刚上一年级时,老师在讲课,他却老喜欢在教室后面走来走去,一会扔垃圾,一会上厕所,一会毫无目的的闲逛,往往上了半节课,他的书还没有翻开,为此我头疼不已,什么措施都采取过,跟他谈话,告诉他这样是不对的;放学后留下来补课;请家长到学校协同教育。总之哄也哄过,凶也凶过,但是收效甚微,在我看来我已经软硬兼施,双管齐下地尽了一个作教师的义务,有时候甚至想放弃他。但是看了小林校长的做法后,我感到无地自容,我居然对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产生了这种想法,羞愧难当,我想我现在还是个缺乏耐心的老师,与小林校长简直是天壤之别。
三、寓教于乐。
小林校长就理解孩子爱玩爱闹的特点,也充分尊重这种特点,并给孩子创造并提供让孩子充分“活”起来的空间,他让孩子每天穿来最差的衣服,就是让孩子在学校里无顾忌的玩耍,其实在这其中,就有我们这些教育者值得深思的问题:生活是个万花筒,从很小的问题便能折射出许许多多生活的艺术和哲理。同样生活中的教育也是如此:在巴学园中,学生们从来不在别人家的围墙上或者大路上乱写乱画,因为小林校长会在音乐课上发给每个孩子一支粉笔,让他们在地板上尽情的画,下课后,再带着学生把粉笔印擦掉,再用墩布擦干净,让他们体验劳动的辛劳。就这样孩子们充分享受了自己创造的快乐,也通过自己的劳动,学会了如何尊重别人的劳动。这样,比老师一味说教的教育效果要好很多。
四、崇高的人文情怀。
他很有创意、会想到用废弃的电车改装成上课的教室;他尊重儿童,拥有着博大的人文情怀。他很有耐心连续听六岁的小豆豆说四个小时的话而不打呵欠;当小豆豆把粪坑里的东
西全捞出来堆成一座小山,校长先生只说“弄完之后要放回去喔!”他会细心呵护每一个孩子,哪怕是一个生理有缺陷的孩子。
小林校长说“不要把孩子束缚在老师的计划中,而要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孩子们的梦想比老师的计划,更要大得多”,多么睿智的一句话。他是用他的心,用他的爱在理解着孩子,也解读着教育。在他的眼中,所有的教育都是为孩子服务,要让孩子在快乐、自由中享受教育,没有什么事比孩子的事更大;教育应该来源于生活,并生长于生活中,因此他可以顶着压力带领孩子们去实践、去体验,于是乎才有了那些稀奇古怪的令孩子们乐不思蜀的活动。
他欣赏每一个孩子。面对别人眼中的“怪物”小豆豆,小林校长却能够用赏识的眼光去发现她身上的闪光点,并经常对她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这句简单的话语激励了黑柳彻子一生,这种鼓舞无法估量。简单一句话的魅力,是教育理念付诸实践的最有说服力的见证。小林校长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和科学的教育理念成功的开启了孩子心灵的四重门:好奇心、自信心、自尊心和同情心,创造了一个充满魅力的教育环境,并用“心”去教育每一孩子,把他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当然小林校长身上闪耀着的教育光环远远不止这些,我所写的只是冰山一角,饶是如此,仍足以让我受益终生。我想我所缺的不是爱心、耐心,我缺的是一种人文情怀;缺的是弯下腰来与孩子平等地交流;缺的是一份足以理解孩子们的童真;缺的是如何将这份爱心、耐心持之以恒。世界上只有一个小林宗作,但是却可以有无数个拥有崇高教育情怀的小林宗作式的校长;也可以拥有无数个践行小林宗作教育思想的教师。
现在看来,二战后整个日本百废待兴,但是却能在短短几十年间,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我想日本教育的成功功不可没,《窗边的小豆豆》可作是整个日本教育的缩影,小林宗作先生可以看作是日本教育者的缩影,这些值得我们借鉴,值得我们深思。不!我们已经上路了,君不见,中国的小林宗作们正在兢兢业业、披荆斩棘地前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