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正确的理解工伤认定中的举证责任?
如何正确的理解工伤认定中的举证责任?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工伤认定办法》第十四条规定,“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十五条和十六条的规定,工伤是指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劳动者为履行劳动义务因无法回避的客观风险而造成其人身损害的法律事件。劳动关系的存续是工伤认定的前提;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和工作原因等“三工”因素是工伤认定的要件。
《工伤保险条例》对工伤的界定是在客观事实清楚的前提下作出的。当发生劳动者人身伤害的事件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往往为了各自利益而各执一说。“打官司就是打证据”,谁负有举证证明事故属于或不属于工伤的责任?这一问题是工伤认定案件诸多问题中的突出问题。而《工伤保险条例》与《工伤认定办法》对办理工伤认定案件如何适用证据只作了笼统的规定,导致劳动保障部门与司法部门往往参考民事诉讼中证据的适用原则及行政诉讼证据的相关规定。我们在迫切呼吁明确的规定尽早出台的同时,根据仅有的法规条文,结合其他法律的规定,进一步理清处理工伤认定案件过程中的举证责任问题更是我们律师当下急需做的事。笔者欲从认定工伤过程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举证责任、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程序中劳动保障部门的举证责任这两方面展开讨论,以供探讨。
一、劳动保障部门认定工伤过程中的举证责任分配
(一)用人单位:承担排除一切因工可能性的反证责任
1、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工伤认定办法》第十四条规定,“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用人单位拒不举证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受伤害职工提供的证据依法作出工伤认定结论。“根据以上规定,用人单位应承担证明工伤事实不成立的举证责任,如果用人单位不能举出充分的证据证明不应认定工伤,则将承担于己不利的后果,这是一种举证责任的倒置。举证责任倒置是社会法理念的体现。体现出对弱势群体的倾斜保护,对劳动者利益的维护,有利于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在工伤事故处理中,许多证据由用人单位所掌握,如果“谁主张、谁举证”,一旦发生工伤事故,作为争议当事人的劳动者要求用工单位提供相关证据时,用人单位极有可能会有意设置障碍,以种种理由拒绝提供,规避其所应负的责任。这种情况下,让劳动者用证据清楚地再现事实过程变得不太现实。所以在工伤认定中引入举证责任倒置这一证据规则,更有利于劳动保障部门查明事实,公正处理,从而有效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用人单位的举证义务
如前所述,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和工作原因等“三工”要素是工伤认定的要件。如何界定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以及工作原因是工伤认定案件中的又一难点。实践中,基本达成了如下共识:
1.关于工作时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劳动时间,而应包括上下班途中时间、加班时间(包括自愿加班时间)、临时接受工作任务时间、因公出差期间、非法延长的工作时间等。“因工外出期间”,既包括职工受单位指派出差到外地,也包括职工根据工作性质要求并经单位授权自行决定到外地厂从事有关公务活动的时间和区域。“上下班途中”,应是在合理时间内经过合理路线。《工伤保险条例》对“上下班途中”的时间区间没有明确具体规定,笔者认为,对“上下班途中“不应作过于宽泛的理解,应指职工在合理的时间与路线上离开用人单位回到家中或离开家回到用人单位的过程,如果其在中途去了其他地方办理其他事务,而该事务与其工作或回家没有必然联系的话,则该过程就不应认定为上下班途中。实践中的情形错综复杂,劳动保障部门应依据立法宗旨,对《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上下班途中”的字面作出有利于劳动者的广义理解。
2.关于工作场所。“工作场所”不能仅仅理解为是狭义上的劳动场所,具体包括围墙内所有场所、指派外出工作场所及路线、上下班路线等。
3.关于工作原因。在工作过程中职工临时解决合理必需的生理需要如吃饭、上厕所、夏天洗澡等,因与劳动者的正常工作密不可分,属于工伤认定范畴。关于在单位组织的集体活动中以及在陪客人吃饭时受伤是否属于工伤,实践当中仍存在争议。笔者认为,劳动者参加用人单位组织的集体活动是受单位直接管理的,因此发生的伤害也应认定为工伤。而组织职工观光、旅游、休假等活动不能作为工作原因。若是单位强令职工观光旅游则可以视作工作原因。职工利用工作之名吃喝玩乐或者从事涉及领导或个人私利的活动,不是工作所必需,国家也并不提倡这样的风气,因此受到的伤害不能视为工作原因。用人单位若要否定因工受伤,就要承担以下的举证义务:
1.证明不在单位规定的工作时间,不在单位可控的工作场所。但存在劳动者自愿加班,因工外出期间发生伤害的可能。
2.证明没有单位的指派。但某些职务或工种的劳动者并不需要每次出差都得到单位的明确指派,劳动者基于履行工作职责自行决定到外地从事有关公务活动也是有可能的。
3.证明并非履行工作职责。但仍存在劳动者为完成其他职工的工作,为了单位的利益而受伤的可能。
4.证明与日常生产工作无关。劳动者完全是因私受伤。
用人单位否定工伤,往往需要一连串的证据链辅以证明劳动者的伤害不具有“三工”要素,如此方才履行完反证责任。从2004年1用1日《工伤保险条例》施行以来,举证责任倒置在工伤认定中的适用使劳动者的工伤得到了十分有效的救济。2006年5月,杭州某电器公司焊工王某到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工伤认定,称其于2006年2月28日16时50分左右,在公司从事焊接工作时,铁屑飞入石眼,当时感觉无碍,用于揉了一下继续工作,17时下班后直接回家,晚上右眼疼痛。第二日在医院取出直径08mm的铁屑。经调查,王某夜间有时在外承揽焊接业务,其本人承认此事,但否定当晚在外工作。为查明案情,劳动保障部门工作人员还专程前往医院咨询。根据眼科专家意见,铁屑进入眼睛一般情况下当时会有明显感觉,但也有例外情况。本案中,劳动者王某无法举证证明其眼睛是在公司工作过程中受的伤,用人单位也同样无法证明王某的眼睛不是在工作过程中受的伤。在王某已经提供工伤事实的情况下,根据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则,在用人单位无法举证的情况下,应认定王某眼睛的伤害为工伤。
(二)劳动者:承担属于工伤初步事实的证明责任
1.关于劳动者承担举证责任的立法规定
《工伤认定办法》第五条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填写《工伤认定申请表》,并提交下列材料:(―)劳动合同文本复印件或其他建立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明;(二)医疗机构出具的受伤后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工伤认定申请表;(二)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三)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工伤认定申请表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宁波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贯彻<工伤认定办法>的实施意见》(甬劳社工伤〔2004〕97号)第三条对此作了进一步的细化。
工伤认定属于依申请启动的行政程序。根据《工伤认定办法》与《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劳动者在申请工伤认定时,应对工伤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原因以及伤害程度作出符合逻辑的陈述;提供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提供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工伤认定办法》第十四条同时规定,用人单位拒不举证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受伤害职工提供的证据依法作出工伤认定结论。由此可见,在工伤认定过程中,虽然举证责任倒置给用人单位,但劳动者并没有完全免除举证责任,仍然有证明属于工伤初步事实的责任。《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认定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川高法[2006]I36号)中也指出,工伤认定不能简单地与刑事诉讼中的情况相比较,不能引用“有罪推定”或“无罪推定”的理论,即不能简单地说“不能证明不是工伤,即就是工伤”。有观点说,如果用人单位举不出证据证明劳动者的伤害不是工伤,从保护劳动者权益的角度出发:不论劳动者是否提供了相关证据,都应认定为工伤,这种观点未免片面,反过来对用人单位造成了不公平。
2.关于事实劳动关系的举证问题
劳动关系认定是工伤认定行政案件要解决的主要难题。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有书面的劳动合同的情
况下,劳动者提供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是非常简单的事情,然而事实远非如此简单。在我国,劳动合同制的全面实施还有一个过程。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劳动者没有与用工单位签定劳动合同,只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情况仍然不少。特别是近几年来,受到市场经济的影晌,劳动力过剩,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用人单位为了节约用人成本,违法不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只建立松散的劳务关系。而劳动者为了生存与就业,加之法律意识淡薄,客观上助长了用人单位的非法用工,也大大增加了劳动者在工伤认定过程中的举证难度。
劳动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就事实劳动关系的认定作了如下规定:“
一、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台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二、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台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顶社会保险费的记录;(二)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三)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到表‟等招用记录;(四)考勤记录;(五)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其中,(―)(三)、(四)项的有关凭证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承担初步举证责任所要证明的基本事实。要求劳动者同时举证证明《通知》第一条所述的三个事实显然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通知》第二条将部分举证责任倒置给用人单位体现了社会法保护弱势群体的理念。笔者以为,只要劳动者提供的证据基本达到能够证明其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的可能性即可。原因有二:一是大量证明劳动关系的资料包括职工名册、考勤记录等由用人单位保管,在工伤认定过程中用人单位往往不愿意提供,客观上导致劳动者无法提供翔实、充分的证据;二是劳动者在工作期间,总会持有用来证明其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一些材料,如工作证、服务证、职工宿舍、工友的证言,甚至工作服、工作包、用人单位的产品资料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证明劳动关系存在的初步事实。
“打官司就是打证据”,劳动者要有风险防范意识,平时注意积累相关证据,一旦事故发生,劳动者才能提供有力证据证明其与用人单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由此才能享受相应的工伤待遇。发生事故后,劳动者也要有证据意识,注意相关证据(如医疗诊断证明等)的保留,以便在日后的救济途径中运用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
(三)劳动保障部门:工伤事故的调查核实义务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根据审核需要可以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用人单位、职工、工会组织、医疗机构以及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协助……”《工伤认定办法》
第八条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根据需要可以对提供的证据进行调查核实,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协助”。第九条至第十三条对此另作了具体规定。劳动保障部门进行工伤认定,其行政程序是先取证后裁决,行政机关在充分调取证据的基础上,根据所查清的事实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条文中的“可以”两字表明劳动保障部门的调查核实行为不是强制或必需,应视案件情况而定。为此,需要明确一点:在工伤认定中,劳动保障部门不是公安机关,无需立案侦查,没有法定强制义务要求如破案一般查清工伤案件的来龙去脉。但是,当工伤事实不明的情况下,劳动保障部门的调查核实就是为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应尽的一项义务。
实践中,劳动保障部门在工伤认定中取得确实充分的证据是一大难题。主要问题有:
1.用人单位的原因。劳动保障部门调查取证时,一些用人单位不配合。工伤认定是行政决定,调查事实、占有事实、认定工伤和送达程序等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一些用人单位在劳动保障部门工作人员前来去调查时,拒不开门或送达工伤调查通知书时拒收,有的单位甚至老板出逃或者地址变更,导致认定工作很难继续进行。《工伤认定办法》第八条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根据需要可以对提供的证据进行调查核实,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协助。用人单位、医疗机构、有关部门及工会组织应当负责安排相关人员配合工作,据实提供情况和证明材料。第二十条同时规定,进行工伤认定调查核实时,用人单位及人员拒不依法履行协助义务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法规虽然规定了包括用人单位在内的单位和个人的协助义务,但对不尽协助义务的处理只是“责令改正”,几乎没有什么法律后果,也缺乏约束机制,一
定程度上坚定了用人单位不予配合的态度。
2.劳动者的原因。受人身伤害的当事人由于没有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台同,又缺乏与用人单位建立事实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据。劳动关系是工伤认定的关键,尽管用人单位负有相当的举证责任,但劳动者如果没有初步的证据也很难证实存在劳动关系,这种情形下,工伤认定变得十分困难。
3.劳动保障部门的客观原因。工伤的调查由劳动保障部门设立的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调查,一般是养老保险处(科)或医疗保险处(科)。取证是专业性与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人员不似公安部门的侦查人员,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专业培训,因而在调查取证过程中难免有所疏漏,这也给工伤认定带来了一定困难。
工伤认定是对已经发生的事实的回溯与还原,如果基于以上问题,双方举证义务都未尽到,导致证据不足,无法辩明事实。笔者认为,劳动保障部门应当作出驳回当事人工伤认定申请函决定,否则无论其作出怎样的认定都将面临证据不足而导致败诉后果的局面,并形成讼累。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受工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人民法院应在现有法律法规的框架下,以社会法理念为导引,从保护弱势群体一劳动者的利益出发,正确适用工伤认定行政程序与诉讼程序中的不同证据规则,公平合理地作出行政决定或司法判决,为维护市场经济条件下和谐的劳动关系提供法律保障。
第二篇:议工伤认定中用人单位的举证责任承担
议工伤认定中用人单位的举证责任承担
据以研究的案例:
某民营物流公司,是一家提供仓储式物流服务的企业,办公经营地位于北京市某城乡结合部的物流园区,公司员工总数不足十人。2009年4月8日,物流公司通过某招聘网站录用了李虎并于次日正式上班。4月15日双方签订了两年期的书面劳动合同,约定李虎工作岗位为库管,试用期工资1400元,转正工资为1600元,公司提供五险福利。当物流公司为李虎办理社保增员业务时,却被社保业务经办人员告知无法办理,原因是李虎正在西城区职介中心以个人委托存档方式参保。经物流公司询问,李虎这才告知自己已经失业半年多了,因此在户籍地西城区职介中心以个人委托存档方式按照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了保险,并承诺尽快到西城职介把社保转移出来。
时间很快到了2009年6月,而李虎仍未将社保关系转出。6月23日上午物流公司像往常一样安排李虎工作。9点40分左右,某运输公司运来一批化妆品货物,李虎和同事王明在库房平台监督运输公司的随车人员卸货。期间无事李虎和王明在现场追逐打闹起来,王明为躲避李虎的追打,突然跳下一米高的库房平台,李虎来不及停步跟着跳不去了,但在落地时不慎跌倒,造成左脚扭伤。物流公司经理得知,随即开车将李虎送到区第二医院检查,当时确诊为左膝外伤。十天之后通过核磁共振复查,确诊为左膝韧带断裂。2009年9月份李虎在该院住院手术治疗,支付医疗费共计35000元,出院之后此后李虎一直在家休养。自李虎受伤后未再到物流公司出勤,公司以每月1600元的标准按月发放李虎工资至银行卡账户。
2009年8月,李虎的母亲曾向物流公司提出李虎的受伤属于工伤,要求公司为其办理工伤认定申请,物流公司认为李虎的受伤属于意外因此未同意。2009年11月份,李虎的母亲以代理人身份自行向区劳动保障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区劳动保障局受理李虎的申请后,要求物流公司出具证据,物流公司向劳动保障局出具了运输公司的司机和一名卸货人员的书面证人证言,两人的证言均证明李虎系与王明追逐打闹时扭伤。区劳动保障局以物流公司提供的证人证言不足以证明李虎不是在履行工作职责期间受伤,并于2009年12月20日作出工伤认定,2010年2月劳动能力鉴定为伤残等级九级。
2010年3月5日,李虎通过邮政快递向物流公司寄送解除劳动关系通知书,理由是物流公司不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被迫提出辞职。随后李虎的母亲以代理人身份,向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请劳动仲裁,要求物流公司支付李虎一次性伤残补助金17888元;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37262元;核准报销医药费用35000元;以及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1600元。仲裁委员会经开庭审理,根据区劳动保障局的工伤认定结论和伤残等级结论,作出裁决支持了李虎的全部仲裁请求事项。
案例评析:
本文介绍的案例实际是一个简单的工伤待遇赔偿案件,因为有区劳动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结论和伤残等级结论,劳动仲裁委员会直接依据《工伤保险条例》依法裁决,裁决的结果是正确的。但是该案例对于其他用人单位确有重要的提醒作用,反映出用人单位在用工管理中未依法操作的法律风险和劳动行政部门在工伤认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用人单位应当规范新员工的入职管理手续,及时为劳动者缴纳各项社会保险。《劳动法》 和《社会保险法》均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因此,依法为劳动者缴纳各项社会保险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若用人单位未依法及时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导致劳动者不能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应当由用人单位承担。本案例中的物流公司实际上也很冤枉,因为物流公司并非不愿为李虎及时缴纳社会保险,而是由于李虎未能将社保关系从西城职介转出造成的。而采用以个人委托存档方式缴纳社会保险恰恰不能缴纳工伤保险,但由于社会保险义务是强制性法定义务,因此物流公司并不能因此免除承担李虎工伤保险待遇的赔偿责任。
笔者建议,用人单位在招用员工时发现此类情形的,应当要求新入职员工当月必须将保险关系由职介或人才转出,并由用人单位在当月予以办理社保增员,否则不予用工。类似的其他情况,例如用人单位招用的员工属于企业内退、停薪留职人员等,社会保险关系仍在原单位缴纳的,用人单位应当注意发生工伤或医疗待遇争议的风险。
2、劳动行政部门在工伤认定过程中对于用人单位的举证责任应限制在合理要求下,并应当履行必要的调查核实职责。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无疑,这条规定是为了有利于保护劳动者权益而设立的。但是,对于工伤认定所涉及的举证问题,仅按照此一条规定,显然是不完整的。工伤认定是劳动行政部门的一种行政管理行为,工伤认定的结果,直接影响劳动者、用人单位、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因此,劳动行政部门在工伤认定过程中,在强调用人单位的举证责任的同时,不能机械的适用此举证规则要求用人单位承担无限的举证责任,而不履行调查核实的行政职责。以本案为例《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一项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因此,劳动行政部门在认定工伤的过程中应当把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工作原因作为确认工伤最关键的最基本的条件,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工作原因三者要综合一起考虑,缺一不可。而本案例中,李虎的受伤发生在工作时间,并且是发生在工作场所(装卸平台),但并不是因为履行工作职责造成的。李虎受伤原因是与同事王明打闹造成的,显然李虎受伤的原因与其履行库管的岗位职责无任何关系,也与物流公司安排的工作内容即监督运输公司人员装卸货物毫无因果关系。因此,本案例中李虎的受伤不属于工伤,属于非因公负伤,其依法只应当享有医疗期待遇。
本案例中,在工伤认定的行政过程中,物流公司提供了两份证人证言,劳动行政部门以证人系物流公司的客户关系,证人证言存在利害关系为由,不予采信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对于是否认定工伤的关键情节,即李虎受伤的事实经过,劳动行政部门应当履行亲自向运输公司人员及王明的核实调查,而本案例中劳动行政部门未对此作出任何调查,仅依据李虎的个人陈述,就简单适用工伤认定中的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认定李虎的受伤为工伤,显然是不妥的。
作者:北京道源律师事务所张涛律师 邮箱:zhangtaolawyer@126.com
第三篇:工伤认定
工伤认定 工伤认定
哪些情况可以认定为工伤?
根据劳动部《关于发布〈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的通知》第八条规定,职工由于下列情况之一负伤、致残、死亡的,可认定为工伤:
(1)从事本单位日常生产、工作或者本单位负责人临时指定的工作的,在紧急情况下,虽未经本单位负责人指定但从事直接关系本单位重大利益的工作的;
(2)经本单位负责人安排或者同意,从事与本单位有关的科学试验、发明创造和技术改进工作的;
(3)在生产工作环境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造成职业病的;
(4)在生产工作的时间和区域内,由于不安全因素造成意外伤害的,或者由于工作紧张突发疾病造成死亡或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5)因履行职责遭致人身伤害的;
(6)从事抢险、救灾、救人等维护国家、社会和公众利益的活动的;(7)因公、因战致残的军人复员转业到企业工作后旧伤复发的;
(8)因公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遭受交通事故或其他意外事故造成伤害或者失踪的,或因突发疾病造成死亡或者经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
(9)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上,发生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的;
(10)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况。哪些情况不能认定为工伤? 有6种情况不能认定为工伤:(1)犯罪或违法;(2)自杀或自残;(3)斗殴;(4)酗酒;(5)蓄意违章;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况。认定工伤的程序
1、申报工伤事故
(1)企业应从工伤发生之日或职业病确诊之日起,15日内向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报告。
(2)工伤职工或其亲属应从工伤发生之日或职业病确诊之日起,15日内向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保险待遇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申请时间可延长到30日。
(3)工伤职工本人或其家属没有可能提出工伤保险待遇申请的,可由本企业工会组织代表职工提出申请。
(4)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申请须经企业签字后报送;如果企业不签字,工伤职工或其家属可以直接报送。
2、认定工伤(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接到企业的工伤报告和职工的工伤待遇申请后,应进行调查取证,在7日内作出是否认定为工伤的决定;特殊情况,可延长到30日;(2)认定工伤需要提供以下资料:
a、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申请;
b、指定的医疗机构初次治疗工伤诊断书或职业病诊断书,属于轻伤无需到医院治疗的,由企业医生开具工伤诊断书; c、企业的工伤报告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根据职工的申请进行调查的工伤报告。(3)书面通知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工伤认定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企业和申请人。如何进行工伤事故调查?
如果工伤事故属于轻伤和重伤事故,企业负责人必须组织人员对事故进行仔细调查;如果工伤事故属于死亡事故和重大死亡事故,因其影响面大,所以由有关单位选定人员进行调查,一般是以国家经贸委负责安全生产的部门为主组成。工伤事故调查组有权向发生事故的单位和有关机构、有关人员进行详细了解和面谈,有权索取所需的信息,凡是被调查的单位和个人无权拒绝,任何个人组织均不得妨碍和干预事故调查组的正常活动。
工伤事故调查组在查明真相后,如果对事故的分析意见与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意见存在不一致,经多次调停以后,仍然存在分歧的,可以交由政府有关部门裁决,并且不得超过事故处理工作应该把握的时限。工伤事故调查的目的
(1)查明事故发生的全过程和原因;
(2)查明工伤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和经济损失情况;(3)确定工伤事故的责任者;
(4)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的建议;(5)提出事故调查报告。
工伤事故调查人员应该具备的条件
(1)与该事故没有任何直接利害关系,符合避嫌原则;(2)具有工伤事故调查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如何进行工伤事故处理?
根据1991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的规定,企业应根据工伤事故调查组的事故处理意见以及防范措施进行工伤事故处理。如果事故调查表明,工伤事故的发生原因,是因为有人忽视安全生产,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玩忽职守,或者是发现事故隐患、危急情况,不采取有效措施,则对责任者给予必要的惩处,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如果在工伤事故发生后有人故意隐瞒不报、谎报,故意迟延不报,故意破坏工伤事故现场,或者没有正当理由去拒绝接受调查,以及拒绝向事故调查组提供有关信息和情况的,也同样要作出惩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工伤事故的处理有没有时间限制?
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工伤事故的处理不允许拖延时间,必须在一定时间(一般在3个月)内结案。如果遇到特殊情况,调查有困难的,最长也不得超过半年时间。而且对工伤事故的结案和处理,一律应予以公布。工伤事故调查和处理的原则
(1)企业应严肃认真地调查和分析事故,找出事故原因,查明责任,确定改进措施,并指定专人限期贯彻执行。
(2)对一般事故或性质恶劣的小事故,应在事故发生后两天内,查明责任,找出原因,提出防范措施,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
(3)对重大事故,企业或企业主管单位应组织由各有关部门组成的事故调查组,并邀请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安部门、工会组织或上级主管部门的代表参加,对事故现场、工人操作过程是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机器设备状况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查清事故的原因和责任,以便进行处理。
(4)企业应建立事故档案,对所有事故调查分析的资料,如现场检查记录、照片、分析化验结果、技术鉴定、仪表记录、会议记录、综合调查材料、登记表、报告书、旁证材料等,应当妥善保管。
(5)对严重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又不听劝阻的人,或由于渎职造成重大事故的责任者,应给予纪律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6)对蓄意制造事故,造成严重后果,需追究刑事责任的,应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对“本单位负责人临时指定的工作”如何理解?
“本单位负责人临时指定的工作”是指企业职工执行本单位当班班长、组长以上领导临时指派的与企业生产或职工正常工作有直接关系的任务时,发生的伤亡事故。对“在紧急情况下,虽未经本单位负责人指定,但从事直接关系本单位重大利益的工作”而发生的伤亡应当认定为工伤。其中“在紧急情况下”如何理解?
“在紧急情况下”是指企业出现急需处理和解决而又来不及请示单位负责人的情况。例如,某化工厂可燃性气体发生泄漏,一工人因其他工作事宜正好路经此处,发现这一紧急情况,没有来得及请示单位负责人,就自己去解决,不慎发生了爆炸,引起火灾,该工人受伤致残。虽然处理可燃性气体泄漏的工作不是单位负责人指定的,也没有向负责人请示,但属于“在紧急情况下”,如果耽搁,会造成更大的损失,所以该职工所发生的意外伤害应当被认定为工伤。
如何理解对“在生产工作的时间和区域内,由于不安全因素造成意外伤害的,或者由于工作紧张突发疾病造成死亡或经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认定为工伤?
(1)“工作时间”包括本单位领导(含当班班长、组长)同意和安排的加班加点工作的时间;(2)“不安全因素”主要指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区域内,由于企业设备设施存在缺陷、企业环境不良以及非人力所能抗拒的意外灾害(如厂房倒塌、洪水、泥石流、地震等)造成意外伤害;
(3)“工作紧张突发疾病”主要是指,由于企业加班加点,或者由于超负荷劳动(比如当班缺员或者抢修等),或者由于带病坚持工作(车间以上领导知道职工有病假条,但因为工作需要没有批准其休假),或者在执行任务时突然发病但没有条件离开工作场所(如火车司机、机长、轮船司机等)抢救治疗而病倒在工作现场的;
(4)“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是指如果突发疾病造成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就不能被认定为工伤,而且“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必须经过劳动鉴定部门评残确定。如何理解对“因履行职责遭致人身伤害的”也被认定为工伤?
“履行职责”是指职工在工作时间内,在其工作岗位和职责范围内正常行使权利。受伤害者如果要求认定工伤,应该持有企业及有关部门出具的证明,由劳动部门视其职责予以认定工伤。如何理解对“从事抢险、救灾、救人等维护国家、社会和公众利益的活动”而发生的伤亡可以认定为工伤?
企业职工因牺牲个人利益,从事维护国家、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而造成伤亡的,在认定工伤时,需要持有企业及有关部门出具的可靠证明以及当时就诊医院的诊断证明,由劳动部门予以确认。
如何理解对“因公、因战致残的军人复员转业到企业工作后旧伤复发的”可以认定为工伤? 因公、因战致残的复转军人到企业工作以后,因旧伤复发需要办理工伤保险待遇的,必须持有《革命军人伤残证》和医院确诊旧伤复发的诊断证明。在具体办理过程中,应遵循何时旧伤复发何时申请办理工伤保险待遇的原则。对于“因公外出期间,出于工作原因,遭受交通事故或其他意外事故造成伤害或者失踪的,或因突发疾病造成死亡或者经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认定为工伤,如何理解?
“因公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是指职工受企业领导(厂、公司级)指派因公外出,并在外出时间段内与所应从事的工作任务有直接联系的行为。“意外事故造成的伤害”,是指非职工本人主要责任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的伤害。“失踪的”是以法院宣告的裁定书为依据。
“因突发疾病造成死亡或者经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如果要求工伤保险待遇,应该持有当地医院的诊断证明。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还应该经过劳动鉴定部门的确定,持有《职工劳动鉴定表》。突发疾病造成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不予认定工伤。
对于“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上,发生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的”可以认定为工伤,如何理解? 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内,上下班和回家必经路线上(包括回父母家及中午休息时间回家吃饭途中,只要方向不错),发生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机动车交通事故造成的伤亡,必须有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非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或由于机动车急刹车造成乘车人员伤害而未构成交通事故的,不能认定工伤。比如某职工下班后骑摩托车回家,在路上摔伤,该职工认为此伤害事故符合《试行办法》中规定?quot;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而且是在”上下班规定的时间和路线上“受的伤,应该被认定工伤,实际上他的观点是错误的,摩托车确定是机动车,但是发生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必须有受害者和肇事者两方。该职工受了伤,确实是受伤害者一方,但是却没有肇事方,因为事故责任完全在受害者一方。《试行办法》中规定的是,只有受伤害者?quot;无本人责任或非本人主要责任”的情况下,才能被认定为工伤。所以该职工不能被认定为工伤。
如何理解“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可以认定为工伤?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是指符合国家及本地区有关因工伤亡事故规定的情况下发生的伤亡事故。
如何理解“蓄意违章”情况下发生的伤亡不能认定为工伤?
“蓄意违章”造成的负伤、致残、死亡,是指企业职工在工作时间内造成的伤亡,由企业人员证明,纯属本人恶作剧造成的。在具体操作中,不能将职工在生产时间、生产区域从事与生产工作有关的作业中出现的违章行为简单地看成属于蓄意违章。某建筑公司塔吊队队长盛某酒后上岗操作,使塔吊套架上部调节导轮错误地上升至第一标准节,造成了6人死亡、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50万元的重大责任事故,该队长也在事故中死亡。盛某虽然是在工作中造成的死亡,但是他身为工作现场指挥人员,又是操作人员,主观上明明知道酒后上岗工作是违反规章制度和法规明确禁止的行为,却故意大吃大喝,并在酒后上岗操作,构成了蓄意违章和酗酒,所以不能被认定为工伤。
组织离退休人员外出疗养期间发生的意外伤亡事故能否认定为工伤? 根据1993年7月24日劳动部办公厅劳办发[1993]90号函的规定:离退休人员在单位组织的外出疗养途中发生意外伤亡,不能按照工伤处理。这个规定的依据是:工伤保险制度是对在生产、劳动时间内的劳动过程中发生事故致伤残或死亡和职业病的职工提供医疗、收入补偿和抚恤。工伤保险的实施对象和范围都有严格的界定--工伤保险的对象是在职职工,一般适用于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而离退休人员已不在生产、工作岗位,不属于工伤保险的对象;工伤保险的范围仅包括因工作原因发生伤残或死亡的职工,而离退休人员外出疗养属休闲活动而不是因工作原因,不属于工伤保险的范围。所以,离退休人员外出疗养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不能认定为工伤。企业在招工考核期间,应聘人员遭受意外伤害是否属于工伤事故? 企业在招工考核期间,与应聘人员尚未签订劳动合同,没有构成劳动关系,在此期间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不能认定为工伤,也不能按工伤保险制度的规定处理,而是应当依据民事伤害赔偿的法律法规去解决。
职工因工负伤痊愈后,旧伤复发,是否仍按因工受伤处理?
职工因工负伤治愈后,如经医院检查证明确定是旧伤复发,可以按因工负伤的规定处理。国家通过建立工伤保险制度,对由于工作原因负伤的和由于工作环境原因得了职业病的职工给予了较高的待遇。对于自1951年颁发《劳动保险条例》以来因工负伤的职工,在其后又旧伤复发时,都可以继续享受因工负伤待遇;在原单位因工负伤,在现单位旧伤复发的,也按因工负伤处理。革命军人、武装警察,在部队因战、因公导致伤病的,转业到地方单位工作以后,旧伤、旧病复发的,也按因工负伤给予工伤保险待遇。
职工上下班途中自己不慎摔倒或者不慎碰伤是否可以按因工负伤处理?
根据《试行办法》的规定,职工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须路线上,只限于道路车辆交通事故,而且有公安交通部门认定、责任不主要在于职工本人的意外伤、残、死亡,在经过严格的审批手续以后,才能认定为工伤。而职工上下班途中自己不慎摔倒或者不慎碰伤不属于《试行办法》所规定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也不存在应对此事故负责的肇事者,因责任在于职工本人不谨慎,所以不能被认定为工伤。
如果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因路滑或没看清路等原因,自己不慎摔倒、碰伤,或者遭受其他意外事故造成了伤、残、死亡的,也不能认定为工伤,不能给予工伤保险待遇。因战、因公伤残军人转入地方工作后,伤口复发治疗期间是否可以给予工伤保险待遇?
民优发[1997]7号文件规定,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因战、因公伤残军人(含离退休的伤残军人),伤口复发治疗期间,按所在单位因工伤残人员医疗待遇给予治疗,不应采取医药费包干的办法。他们在治疗期间的工资(离退休费)发放、工资(离退休费)调整和福利待遇,也按所在单位因工伤残职工治疗期间的待遇处理。
职工因工负伤,在抢救过程中由于输血染上肝炎,是认定为工伤还是认定为医疗事故? 职工因工负伤,如果职工所在的企业已经参加了工伤保险社会统筹,医疗费用应该按《试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付。但职工在抢救过程中,不论是通过什么传染渠道得了肝炎,都只能按疾病待遇处理。除了因工负伤医疗费之外,肝炎治疗等费用应按职工医疗保险办法或医疗事故裁决处理。
职工因为维护社会治安同犯罪分子进行斗争而伤亡时,能不能算做工伤? 国家机关、党派、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因为维护社会治安同犯罪分子进行斗争而伤、残、死亡的,是属于在从事对社会有益的工作情况下导致的伤、残、死亡,可以认定为工伤,所在单位应给予工伤保险待遇。
外派劳务人员在国外遭受意外枪击致伤,是否属于工伤范畴? 劳动部《关于外派劳务人员伤、残、亡善后处理问题的复函》(劳险字[1992]16号和劳动部《关于外派劳务人员因工伤亡保险待遇问题的复函(劳办发[1994]131号)中规定,外派劳务人员在国外期间遭受意外枪击而致伤的,可以认定为工伤。职工探亲期间因自然灾害造成伤残可以认定为工伤吗?
职工探亲是职工暂时脱离生产、工作岗位,休息休假的一种方法。原因家劳动总局在1981年关于在探亲期间因自然灾害造成死亡如何处理的问题给四川省劳动厅的复函中指出,这种情况不属于工伤,应按非因工伤亡处理。《试行办法》第8条列举了可以认定为工伤的十种情形,职工探亲期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伤残不属于其中,所以不能认定工伤。
退休职工应聘到另一单位工作,在上下班途中发生非自己责任的交通事故,造成伤残,是否能认定为工伤?
职工退休后,应聘到另一单位工作,聘用单位除了应支付相应的劳动报酬外,对于退休职工在工作期间、工作时间内或者在上下班规定时间和必经的道路上,发生无本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机动车事故的,应该认定为工伤。职工在二十多年前,在工作期间因工作原因受伤,并有医院的检查证明,但职工本人没有马上申报工伤。最近在家里摔伤,住院治疗,又提出补办工伤。二十多年后还能补办工伤吗? 《试行办法》是从1996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对职工二十年前发生的伤害事故不具有追溯力。但根据《劳动法》第82条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仲裁。”职工20年后再提出,已超过了时限,所以不予补办。《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但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诉讼时效从已知或应知权利被侵害的时间开始计算。职工二十多年前受伤时就已经去医院检查,并开具了证明,去医院检查时应作为权利被侵害之日,在其后1年内,由于没有提出办理工伤,从《民法通则》的规定看,已超过了诉讼时效,应不予补办。
职工在工间休息时间,因工厂电暖气漏电,造成触电死亡,是否认定为工伤?
按照《试行办法》第8条第4款的规定:在生产工作的时间和区域内,由于不安全因素造成意外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职工在工间休息时间,仍属于上班工作时间。工厂电暖气漏电,造成职工触电死亡,责任在职工所在的工厂,所以应该认定为工伤。现役军人、人民警察、机关工作人员因公牺牲的范围包括哪些?
民政部1982年颁布的《关于现役军人、人民警察、机关工作人员因公牺牲范围的意见》中规定:
(1)在执行任务中,遇到非本人所能抗拒的意外事故死亡;(2)因战、因公致残伤口复发死亡;(3)职业病死亡;(4)在执行工作任务中,因突发病死亡;(5)因医疗事故死亡;
(6)在上下班途中,非本人责任发生交通事故死亡。
凡是由于本人过失造成的事故死亡,不能按因公牺牲处理。因公出差失踪或长期不落不明如何处理? 根据劳人险函[1983]33号复函的规定,职工因公出差失踪后,单位应该积极地派人力去寻找,查明下落,如果经过查找3个月后仍无下落时,从职工失踪的第4个月起停发工资和一切劳保福利待遇。因公出差失踪查明已经死亡的,可以根据查明的死因,分别按照因工或非因工处理;如果死因一时难以查明,可以暂时按非因工死亡待遇处理。由于治安和火灾引发的工伤,在工伤认定时,需要提交什么材料?
在工作岗位由于治安和火灾造成的伤亡事故,在认定工伤时,企业应提交《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登记表》以及公安部门和消防部门提供的证明材料。轻伤需不需要认定工伤?
1996年10月1日以后企业发生的轻伤事故,只要符合工伤范围和认定条件的,可以进行工伤认定。1996年10月1日以前的轻伤,如果已发展构成评残等级的,进行工伤认定。
认定为工伤的条件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4、患职业病的;
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参见:《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发布日期:2003年4月27日 执行日期:2004年1月1日)视同工伤的条件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2、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3、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参见:《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发布日期:2003年4月27日 执行日期:2004年1月1日)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的情形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1、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
2、醉酒导致伤亡的;
3、自残或者自杀的。参见:《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发布日期:2003年4月27日 执行日期:2004年1月1日)
《工伤保险条例》施行前的工伤认定 2004年1月1日(《工伤保险条例》施行)前已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尚未完成工伤认定的,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执行。参见:《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发布日期:2003年4月27日 执行日期:2004年1月1日)工伤认定的申请
1、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2、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时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在此期间发生符合《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该用人单位负担。参见:《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发布日期:2003年4月27日 执行日期:2004年1月1日)工伤认定申请时提交的材料
1、工伤认定申请表;
2、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3、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工伤认定申请表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参见:《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发布日期:2003年4月27日 执行日期:2004年1月1日)工伤认定须知
1、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根据审核需要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用人单位、职工、工会组织、医疗机构以及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协助。
2、职业病诊断依照《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对依法取得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再进行调查核实。
3、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按照书面告知要求补正材料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受理。
4、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参见:《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发布日期:2003年4月27日 执行日期:2004年1月1日)工伤认定 工伤认定
第四篇:工伤认定(最新)
认定劳动者工伤
受理:依据《北京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第十五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一条规定条件申请;
所需材料:用人单位、职工、职工亲属及工会组织申请工伤认定时,应提交如下材料:
1、工伤认定申请表(在社会保障行政部门领取)一式四份;
2、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主要指劳动合同或
工资报酬的领取证明、两位工友证明(原件及A4纸复印件各一份)
3、受伤害时初诊诊断证明及病历手册、住院病历,出院诊断,诊断证明要注明受伤时间、受伤部位等。如属职业病,应提交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原件及A4纸复印件各一份)。
4、受伤职工身份证(原件及A4纸复印件各一份),一寸近
期免冠照片一张。
5、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工商行政管理局出具的企业注册查询
证明,事业单位、国家机关法人证书,民间非营利组织登记证(原件及A4纸复印件各一份)。
6、参加工伤保险的单位提交《社会保险登记证》(原件及A
4纸复印件各一份)
7、实行一次性趸缴保费方式的建筑施工单位,提交总包单位的《社会保险登记证》、《关于代缴农民工工伤保险协议》,(原件及A4纸复印件各一份)
8、单位申报的,由受伤职工给单位出具授权委托书。
9、单位出具伤亡证明,并加盖单位公章。
10、单位经办人提交工伤认定材料时,需提交单位的授权委托书。
11、单位申报工伤时,将诊断结论写在受伤害经过简述内并输入U盘拷盘用。
除上述材料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还应当分别提交相应证据
1、受伤害人直系亲属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需提交与受伤害
人的关系证明。律师提交申请材料的,应提交律师事务所函、律师证及受伤害人的授权委托书。
2、受伤人提出申请,由亲属提交申请材料的,提交委托书及
亲属身份证明;
3、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提交公安部门的证明或者人民法院的判决及其他证明材料(原件及A4纸复印件各一份)。
4、因公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
明的,提交公安部门的证明或相关部门的证明(原件及A4纸复印件各一份)。
5、在上下班途中受到交通事故伤害的,提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证明(需注明主次责任),工作时间证明及居住证明。(原件及A4纸复印件各一份)。事故中伤者为司机的提供驾照(原件及A4纸复印件各一份)。
6、职工死亡的,提交死亡证明,如属工作中突发疾病死亡的,还需提交医疗机构的抢救证明和病历(原件及A4纸复印件各一份)。
7、维护公共利益受伤的,提交民政部门或相关部门证明(原件及A4纸复印件);
8、复转军人旧伤复发的,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及医疗机构
出具的旧伤复发证明(原件及A4纸复印件各一份)。
9、劳务派遣单位,提交派遣协议,并由用工单位出具受伤证明。
10、分支机构申报工伤认定的,需提交法人、分支机构的营业执照(原件及A4纸复印件各一份),法人授权书。
审定:依据上述文件规定第十五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一条规定申办材料齐全、规范、有效;表格需用水笔填写。
告知: 依据上述文件规定收到工伤申请15日审查受理并告知申请人。材料不齐者30日内补齐材料,补齐材料后60天内做出认定结论;从工伤认定之日起,只能去申请表中选定的工伤医院就医。
经办总时限:60日。材料齐全,双方无争议的15日。
设立依据:
1、《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586号令)
2、《北京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北京市人民政府140号令)
条件依据:
1、《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586号令)
2、《北京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北京市人民政府140号令)
3、《关于北京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伤认定的通知》(2005)6号
联系电话:
办公地点:西大望路
85823902 85822912(个人申请工伤认定)15号外企大厦B座6层
第五篇:工伤认定
工伤认定
政策依据:《工伤保险条例》
办理条件:根据属地原则,职工发生工伤,单位或个人申请认定工伤的经调查,应按时作出工伤认定决定书。
所需材料:1.工伤认定申请表;
书。2.医院出具的诊断书原件; 3.两份调查笔录; 4.身份证复印件; 5.个人申请报告; 6.劳动合同复印件; 7.属于交通事故的,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交通责任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