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召开实施非公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经验交流会的请示及有关情况汇报
区委:
我们计划下周召开**区实施非公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经验交流会。全国总工会经济技术部经济技术处处长**,省总工会经济技术部部长**(省总工会副主席**待定),市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市总工会主席**待定)将前来参加会议。恳请区委*副书记、区府*副区长参加,*书记、*区长酌情参加。
会议日期:周四(9日)上
午。时间半天。
参加对象:镇街、系统工会正副主席,规模以上非公企业主或总经理(省总工会建议邀请业主参加)和工会主席,“双爱双评”表彰对象共约200人。
大会安排: 八点半在政府小礼堂召开大会。会后与会人员参观协丰、协模、胜利包装厂三个典型企业(省总要求先开会后参观)。午餐安排新华。
大会内容:1.**工会主席**,**印刷厂**经验介绍;2.工会主席**作总结和工作布置;3.*副区长宣读区政府“双爱双评”表彰决定,领导为表彰对象发奖(奖牌、证书);4.*副书记讲话;5.上级工会领导讲话(全总、省总、市总)。
**区实施非公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情况简要汇报。
一、09年12月25日,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区总工会召开全区 “非公企业职工发挥主人翁作用”动员大会,号召全区职工发挥主人翁精神,为企业发展献策献力,用实际行动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源头参与维权。提出了工会如果只待企业不景气发不出工资,疲于奔命为工人讨回维持生活的活命钱,那是工会工作的最大悲哀。我们要通过努力,让企业兴旺发达、老板发财,高高兴兴给员工多发红包。并表示全国没人做,我们先做,我们做好了,让全国学。这个目标基本上得到实现,省总工会表扬咱们是全省的唯一,填补了全国空白。
二、我们发起非公企业职工发挥主人翁作用这个主题活动之初,首先在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上得陈区长支持,后来又得到区委常委听取工团妇工作汇报会肯定。但却遭多方质疑特别是工会同行们的反对。有人讲国有企业都不讲主人翁了,非公企业职工讲什么主人翁;有人讲工会为职工维权,非公企业职工发挥主人翁作用是为业主服务,**区总工会屁股坐错座位。2010年元旦之后,**讲话、全总文件精神支持了我们的行动。工会工作的口径在稍稍转向,在向维护社会主义劳动者(工人)与维护社会主义建设者(业主)利益的一致性转变。我们骄傲地宣布,我们开展的主题活动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性。从09年的“非公企业职工发挥主人翁作用活动”到今年年初冠名为“实施非公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这一活动得到职工的热烈拥护和业主的普遍欢迎。老板们的话情真意切:“实施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我们衷心拥护。”
活动开展初期,我们通过协丰试点再逐步推开。受突如其来的非典影响耽搁,我们又进行了走访服务百家企业活动进一步推动落实。今年开春上班第一天,我们召开常委扩大会,研究进一步深化活动的措施,并在协模再一次进行示范运作。之后,在省市总工会的指导和区委区府的关心支持下,把活动搞得红红火火,不但得到广大非公企业职工的积极响应,企业主的热心支持,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而且意外收获多多。通过这一活动,全面提升了工会工作质量,使各级工会组织走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沿。一是通过区总工会和镇街工会的精心布署和现场指导,基层工会工作的基本制度得到有效落实。非公企业工会工作,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但是我们过去工作考评,总把它想当然理想化。在深化活动的进程中我们发觉,除少数企业工会尚能运作体现了工会组织的存在,多数企业只是挂了牌子,不但没有任何活动,甚至工会班子成员都没了踪影。我们把调整充实工会机构、完善工作制度作为开展活动的基础。未建工会组织的企业普遍建立了工会组织,不完善的工会班子得到了调整充实,各企业工会值此机会落实了会员代表大会等基本工作制度。二是会员队伍切实发展壮大。过去匆忙组建起来的工会,会员发展登记虚多实少。多数员工不知道自己加入过工会。通过工会活动的有效开展和工会会员发展工作小组的认真工作,会员的确认登记和发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三是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全面提高职工素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农民工的教育工作几乎是空白。我们开了先河:印发大量的宣传材料,对职工进行全面教育培训。提高了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增强了主人翁责任感。四是通过宣传发动,职工对企业维系自身前途命运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纷纷为企业献言献策。双星鞋业有限公司员工,进行胶水制作技术革新,仅一笔5万双订单,就节省资金近5万元。西天尾胜利包装厂采纳ps版按色素进行分类印刷和包装建议,提高工效60%。八重洲饲
料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稻谷型日粮酶制剂”,填补国内空白。五是各种劳动竞赛高潮迭起,为职工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不同工种的大比武使人才脱颖而出,企业技术骨干不断发展壮大。六是爱职工的优秀管理者和爱企业的优秀职工评选表彰,宏扬了先进,扩大了影响力。带动影响广大职工,形成向先进学习,向先进看齐的风气。由于工会活动展现了独特的魅力。有为就有
位,极大提升了地位和威信。业主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胜利包装厂业主投资60万元装修400平方米的职工文化中心,归工会使用管理。两年来的实践充分说明,工会维权工作的着眼点,应置身于经济建设这一全党工作大局,置身于促进企业良性发展、维护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之中。如果只是等企业不景气破产了,再去为职工讨回维持生活的工资,那是工会工作的最大悲哀。动员和组织职工千方百计把企业生产经营搞上去,企业发展了,老板发财了,高高兴兴给职工发红包,让职工发家致富过宽裕型小康生活,这才是工会维权所要追求的。
实施非公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区总工会要在取得成就的基础上,立足新起点,不断完善规范、深入持久、富有成效、年复一年地把这一工作抓下去,为**经济跨越发展建功立业,成为全国的典范。
第二篇:中央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现场经验交流会经验交流材料
岗位创新促进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宝钢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经过33年发展,已建成特大型精品钢材生产基地和钢铁工业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研发基地,是我国完全竞争性行业及制造产业企业首批进入全球500强的两家企业之一。2010年,宝钢连续第8年进入世界500强,位列第212位。近年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宝钢实现了保持同行业绩最优的目标,利润总额在全球钢铁企业排第二位。
宝钢的发展,是与职工立足岗位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现在,宝钢平均每天产生专利4件,48%由一线职工创造;平均每天产生企业技术秘密6件,40%由一线职工完成。在全国累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10名工人中,宝钢有3位;有两位宝钢职工荣获中国“当代工人发明家”称号。宝钢股份运输部技能专家孔利明拥有个人职务发明超过200项。在不久前举行的第63届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中,宝钢获得3项金奖,占中国参展团获金奖项目的50%,其中两项是宝钢一线职工的发明。
一、职工岗位创新是企业发展之需
岗位创新是以生产现场为重点、以稳定提高和精益运行为特征,职工立足岗位、对标找差,实现产品质量、制造成本、用户服务和管理水平不断优化的过程。岗位创新不仅能揭示和解决工艺、装备存在的缺陷,而且能创造实用性技术,为企业产品、工艺、技术、管理和服务创新提供可靠的基础。
30多年来,宝钢职工的岗位创新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引进和消化阶段(1978-1990年)
宝钢建设与投产初期,实施了成套新装备、新技术的引进和消化。为了使职工掌握新技术,尽快胜任岗位要求,宝钢把职工培训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作为各项工作的先导。1984年,宝钢启动标准化作业活动,形成了以标准化作业为准绳、以职工自主管理活动为基础的基层管理制度。广大职工立足岗位,为宝钢的投产达产献计献策,逐步增强岗位创新能力。通过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为缩短我国钢铁工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作出了贡献。
2.吸收和提升阶段(20世纪90年代)
1990年8月,宝钢首次提出要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奋斗目标。宝钢以自主管理活动为主要载体的职工岗位创新进入快速发展期,形成了具有宝钢特色的“4728515”自主管理模式(注:4:PDCA四个阶段;7:七种工具;2:二级目标;8:八个步骤;51:5W1H;5:人、机、料、法、环五要素)。宝钢秉承“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激励职工学技术、学业务,产生了一批又一批先进操作法。1991年11月,宝钢命名了热轧厂“刘利卷形控制法”等20个以工人名字命名的先进操作法。宝钢运用知识产权的奖励导向,促进专利申请和技术秘密认定数量不断上升,涌现出大批创新型人才。宝钢注重职工岗位创新团队建设,1999年底,宝钢成立了第一个职工创新小组——“孔利明科技创新小组”。
3.自主创新阶段(2000年-至今)
20世纪90年代末,宝钢提出用15年时间,实现进入世界 2 500强的目标。宝钢鼓励职工向世界一流钢铁企业学习,立足岗位、对标找差,持续改进、不断创新。2002年起,宝钢将自主管理活动纳入新开发的技术创新业务系统(BES),使职工岗位创新逐步走向信息化管理和体系化运作。2004年,宝钢以“职工素质工程”为载体,号召广大职工向孔利明学习,并以“孔利明科技创新小组”命名职工创新小组。2006年,宝钢股份炼铁厂技能专家韩明明成为全国首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两名工人之一。广大职工学习韩明明,又一次掀起岗位创新的热潮,出现了一批以职工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2008年下半年起,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宝钢广泛开展了发现、培养、宣传和推广最佳实践者活动。梅山公司驾驶员任国友,在长期的工作积累中总结出自己的一套“节油经”,车辆只要排队等候3分钟以上,他就熄火;夏天有机会就把车停在阴凉的地方,不开空调;凌晨4时30分出车,为的是路况好,刹车少,油耗小。同样的车型,同样的运输任务,他每天节油10升左右。最佳实践者活动,引导职工在为企业发展作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发展。
宝钢现有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小组7985个、自主管理小组14728个,完成课题19902项,实现成果12446项,获得宝钢之外奖项304个。近三年来,职工提出并实施合理化建议48.9万条,形成技术秘密6991项,申报专利4178件、授权专利2841件。
二、制度体系是职工岗位创新之基
30多年来,宝钢建立了一套由研究开发、工程集成、持续改进三部分组成的全员技术创新体系,并形成了较完备的运行机制。岗位创新重点聚焦于持续改进,充分发挥一线职工的主体作 3 用,激发创新活力。
1.丰富的活动形式与载体
宝钢建立了以开放性岗位责任制为基础,职工创新小组为团队组成的基层创新活动组织,使职工在标准化作业基础上留有创新的空间。对于重点和难点问题,通过组建创新小组,实施跨专业、跨岗位、跨区域的联合攻关。建立了子公司层面的职工创新工作室,以高技能人才为带头人,开展团队创新,解决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突出问题。宝钢股份不锈钢事业部炼铁厂高级点检员卢江海创新工作室,一年内提出13条合理化建议,创造26项实用专利、4项发明专利,被同事誉为“金点子大王”。宝钢股份冷轧厂设备点检员高玉强创新工作室,一年内帮助51位职工实现岗位创新“零突破”。建立了集团公司层面的职工创新活动基地,为职工岗位创新搭建平台,为开展跨厂际交流与合作、创新成果推介与转化提供支撑。
2.配套的管理制度与流程
为规范和促进职工岗位创新,宝钢建立了配套的职工创新制度。先后制定了《合理化建议、自主管理及技术改进管理办法》、《专利管理办法》、《技术秘密管理办法》和《先进操作法申报评审办法》等管理制度及操作流程,将职工岗位创新活动纳入专业化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宝钢推出了职工岗位创新累计里程制(俗称“铁马制”),将专利、技术秘密及其在内部实施和技术贸易中创造的价值,按照不同权重系数进行积分排序,使知识产权成为衡量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能力和贡献度的一把尺子。宝钢还建立了岗位创新评价激励体系,从物质和精神激励两方面分类设立奖励渠道。创新奖励从奖额为10元的“合理化 4 建议提出奖”至奖额为50~100万元的“技术创新重大成果奖”,形成了由低到高的系列。每年评选“十佳合理化建议、十佳个人”和“曾乐创新奖”,每两年评选“宝钢工人发明家”,组织职工创新成果参加国内外发明展,发现和宣传职工创新的最佳实践,激发职工岗位创新的光荣感、责任感和成就感。
3.多层次的组织运行网络
宝钢建立了层级制、矩阵式的岗位创新运作体系,按照“统筹规划、体系运作,系统管理、分层实施,立足岗位、协同共享”的原则,推进职工岗位创新。宝钢每年制定技术创新计划,将目标自上而下分解下达到生产单元,指标纳入领导人员绩效考核。公司职工创新领导小组负责审议、评价职工创新发展规划、相关制度和活动绩效,各单位职工创新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单位职工创新管理办法和工作计划。基层管理者负责带好队伍,具体帮助和指导职工岗位创新。全体职工立足岗位,积极参与创新,形成了上下联动机制。职工创新活动基地既是职工岗位创新活动的纵向推动者,又是横向保障者。各职能管理和技术部门则发挥管理、技术优势,支撑职工岗位创新。
三、文化认同是职工岗位创新之魂
宝钢30多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以“严格苛求的精神、学习创新的道路、争创一流的目标”为主线,以“诚信、协同”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成为凝聚职工的共同理念,为职工岗位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文基础。
1.宝钢文化主线是职工岗位创新的推动力
宝钢把“严格苛求的精神”列为企业文化的第一要素,引导职工把认真的工作态度作为职业发展的立足点。在宝钢,“今 5 天比昨天做得好,自己比别人做得好”已成为越来越多的职工的自觉追求。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宝钢的成功是与职工的学习密切相关的。早在宝钢建厂初期,就出现了职工学习热。“宝钢第一炉”的主人公王增亚,原来只有初中文化,为了驾驭现代化程度很高的300吨转炉,一天16小时扑在学习上,连吃饭和上厕所都带着课本。一年半后,他以数理化成绩全班第一、电脑操作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被派往新日铁实习,两个月就通过了考核。宝钢“85·9”投产时,他一次冶炼成功300吨转炉第一炉钢。在宝钢,学习创新已成为职工素质全面提高的必由之路。
宝钢坚持办世界一流企业,创世界一流业绩。在宝钢,争创一流已经内化为许多职工矢志不渝的信念。近年来,宝钢先后有1100多项职工创新项目在国内外发明展中参赛获奖。除了两位职工荣获中国“当代工人发明家”称号外,还有11位“上海工人发明家”、15位“宝钢工人发明家”。
2.宝钢核心价值观是职工岗位创新的坚实基础
“诚信、协同”是宝钢的核心价值观。在职工职业发展中,诚信是道德,协同是基础。
取向硅钢被誉为“钢铁皇冠上的明珠”,技术创新难度极高。十年磨一剑,宝钢自主开发取向硅钢成功,是宝钢上下协同,众志成城的生动体现。取向硅钢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工序关联度大、生产要求高。为了实现批量、稳定、合理成本制造取向硅钢的目标,硅钢团队牢牢抓住“协同”这一关键,使各单元从“个体的最强”凝结成“整体的最强”,从“部门业绩的最优”上升为“整体业绩的最优”,获得1+1>2的效应。而职工岗位创新,6 在取向硅钢研发制造中,也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
宝钢期望让每个职工立足岗位实现自身发展,创造最大价值。宝钢股份不锈钢事业部为激发职工岗位创新活力,大力推进雁式团队建设,形成了一支由领头雁、成雁、雏雁组成的“阶梯式”雁阵。在技能专家储滨的带领和指导下,团队成员不断成长。2008年进厂的大学毕业生霍增瑞,加入雁式团队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共申报了5项专利,从岗位创新的“门外汉”变成年轻人中的“专利达人”。
3.宝钢文化提升了战略发展软实力
近年来,宝钢先后重组了新疆八钢、宁波钢铁和福建德盛不锈钢等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宝钢强调在坚持与弘扬宝钢文化的前提下,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不同地域企业的多元文化,进行文化融合。一方面,不断提升宝钢科学发展、做强做优的“硬实力”;另一方面,通过持续开展职工岗位创新活动,培育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软实力”。
职工的技能素质对岗位创新起决定性作用,但支撑技能素质的是人文素质,创新作为企业的文化基因,已得到宝钢广大职工的价值认同,已越来越深入人心,体现在广大职工的职业行为和岗位规范中。宝钢从企业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岗位创新,使职工感受到岗位创新既是一种使命和责任,又是一种人生乐趣和境界。
四、共同发展是宝钢二次创业之本
以实施新一轮发展战略为标志,宝钢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宝钢2010~2015年发展规划以“成为钢铁技术的领先者,成为绿色产业的驱动者,成为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公司典范”为愿景; 7 以“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公众化公司,成为世界500强中的优秀企业”为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
1.职工发展,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
现代化的大机器生产和专业化分工,在带来企业劳动效率极大提升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的局限性,人的积极性和潜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如何按照马克思提出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逐步解决好这个问题,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从根本上说,企业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首先是广大职工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为中国人的发展、人类的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长期以来,宝钢坚持以人为本。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宝钢就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管理,近两年来,更是明确提出了推进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管理。宝钢建立健全以“八个人”为主要内容的服务职工的工作机制,以尊重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以了解人为切入点,建立健全关心人、提高人、规范人、激励人和依靠人的工作制度,达到凝聚人、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目的。
2.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宝钢二次创业与一次创业相比,无论是市场还是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市场环境看,我国钢铁行业已从总体上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宝钢大部分重要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已从“一枝独秀”转变为“几家争妍”。从社会环境看,对钢铁企业环保节能的要求更高了。宝钢高度重视环保节能,宝钢股份获得国家有关部门授予的“环境友好企业”称号,然而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仍有差距。“十二五”期间,面对中国钢铁工业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的发展新形势,宝钢要按照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8 实现要“从钢铁到材料、从制造到服务、从中国到全球”的三个转变,不断提升“技术领先、服务先行、数字化宝钢、环境经营和产融结合”五方面的能力,唯有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岗位创新,是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创新的力量来自基层,来自广大职工。对于企业来说,创新不仅是技术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事,掌握丰富劳动经验和技能的广大职工,更应该成为创新主体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职工队伍中的创造潜力充分激发出来,不仅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每个职工实现自身价值和抱负的内在需求。宝钢多年的实践证明,蓬勃开展的职工岗位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在宝钢的技术创新体系中,有职工创新的清晰定位。通过刻苦钻研和勇于创新,每一个职工都可能成为本行业的专家,成为掌握技能绝活的精英。对于企业来说,现场的持续改善是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而面广量大的岗位持续改进,只有靠不断深入的形成机制的职工岗位创新才能实现。
宝钢新一轮发展战略,为职工岗位创新活动向纵深推进提供了更多机会。宝钢深化职工岗位创新,要坚持用户需求导向,坚持服务与引导,激发职工岗位创新活力,优化职工岗位创新环境。通过加大职工岗位创新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通过深化最佳实践者活动和自主型职工队伍建设,推动职工岗位创新活动持续深入地开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企业文化和技术创新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结果。前不久,中央政治局委员、9 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对宝钢的“蓝领创新”作出重要批示:一线工人开展蓝领创新好。不仅提高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自豪感和责任感,而且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宝钢的经验可以推广。这是对我们的鞭策。我们要尊重和发扬广大职工的首创精神,实现职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使宝钢职工队伍始终充满着向上和创新的活力。要紧紧依靠广大职工的智慧和力量,推进宝钢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使宝钢从优秀走向卓越!
我的大学在宝钢
宝钢股份技能专家 孔利明
我叫孔利明,是宝钢股份运输部的一名工人。1984年刚刚跨入宝钢大门时,面对宽大而现代的厂房,先进的技术和装备,不禁使我热血沸腾,并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这片热土上干出点“名堂”来!
当年,宝钢引进的新技术,新装备对于我们这些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普通工人来说,真可谓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自己对于驾驭好先进设备,当好现代化宝钢的主人,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些都源于自身科学技术知识的匮乏和能力的不足。但是,我由此激发了更加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那些日子,“充电”几乎成为了我生活的全部内容。我利用每天下班之后和节假日的时间,参加了夜大学的学习和相关的专业培训班。我每年订阅的《电子技术》、《机械构造》、《无线电》、《电子报》、《电脑天地》、《电子制作》等等报刊杂志,达二千多元;我认为,“人生好比金字塔,底座越宽越厚实,顶点就能垒得越高。”
功夫不负有心人,勤能补拙。十多个春秋的孜孜以求,我终于获得了汽车构造、机械制图、气割电焊、计算机应用、专利工程师等各类专业资格20多项。有了知识的铺垫,我的眼界变开阔了,宝钢先进的技术装备更让我“如鱼得水”,事业的追求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1988年我针对频频发生的国外进口设备线路短路故障,运用 了“电磁寻迹分离法”嫁接了“探雷器”的策略,研制出我在宝钢的第一个发明“电路短路故障定位仪”。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排除线路短路故障效率提高了整整20倍。
在宝钢,到处是学技术的“课堂”。解决现场设备的“常见病、多发病”,往往就是最好的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有一年,原料堆场的一台新进口装载机出了故障“趴下了”。为了不失时机地掌握正确的维修要领,我主动为老外专家做“下手”;外国专家修了三天,大雨也下了三天,我也紧紧“跟学”了三天。虽然又苦又累,但学到的东西更多!最终让我理清了整个装载机的控制模式、传感系统。我的技术水平又上升了一大步。
工作舞台大了,自己涉及的技术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为此,我在并不宽敞的家中辟出了一间“家庭实验室”。在我家中,各类工具,仪器仪表一应俱全,基本零部件样样都有。从此,我可以利用在家中的时间,搞发明创造,然后再移植到现场。1988年,在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下,我拥有了宝钢第一间“工人工作室”。从此,厂里的工作室和家里的实验室,成为我技术创新的两大支点,我在创新征途上如虎添翼。
随着知识和经验不断地优化升级,我逐渐意识到在大型现代化企业搞技术创新,靠单枪匹马,一定是势单力薄的,作用和力量都是很有限的。只有引导大家一起投入到岗位创新活动中来,才能发挥出无穷的集体智慧。1993年,我组建了7个人的创新小组,自编了岗位创新教材,以自身的创新经历引导团队共同创新。创新小组充分发挥和调动每一个人的创造潜能,大家都有了施展聪明才智的机会。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创新的优势和业绩很快显现出来,我们的创新小组光荣地被命名为“上海市劳模班组”。12 上海市总工会领导亲自送奖牌到现场,为我们颁发了上海市“99科技创利十佳特色班组”奖牌。
上世纪末,正式以我名字命名的“孔利明科技创新小组”在宝钢诞生了!企业对岗位创新的重视,使我和我的伙伴们备受鼓舞,也激发起广大一线员工的创新热情。如今活跃在生产一线的创新小组,已遍布了钢城的每一个角落。在此基础上,宝钢工会又构建了更高层次的“孔利明创新沙龙”。借助这些平台,员工收获更多的是“知识共享、知识共创”,既教会了别人,也升华了自己。现在,我们团队的很多成员已经成为了工人发明家、劳动模范,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今年5月,上海市总工会将编号为001号的“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牌匾授给了“孔利明创新工作室”,这也是对宝钢一线全体员工岗位创新的肯定和鞭策。“一方土地,养一方人”,宝钢的一线员工只要肯钻研、肯学习、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失败,都可以在岗位上有所作为,获得成功。我的岗位创新,从小打小闹开始,目前已延伸到了铁路、码头、船舶等钢铁物流技术领域。
我的发明也从小到大。2003年,我针对宝钢成品综合码头在卸载废钢时,经常发生的散钢坠落现象,发明了《起重电磁铁运行电流过程的控制模式》。攻克了一项世界难题,获得3个国家专利。
该发明解决了长期以来散钢卸船坠落的安全隐患,实施后,立马体现出高效安全的生产能力。
宝钢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壮大了!今天已排名在世界500强的211位。我也从进宝钢时的一名低学历工人,成长为高级技师、技能专家、上海市工人发明家,成了人才院的兼职教授。
宝钢的企业文化为我们营造了终身学习的氛围,为产业工人搭建了创新大舞台,衷心地感谢宝钢这块沃土!目前,我已累计解决了生产现场疑难杂症406项、完成科研项目39项、工艺改善297项、获得国家专利208项、创造了经济效益8900多万。近10年来,每年都有重大发明成果应用于现场。特别是2010年,我的《钢厂货运码头安全节能综合技术》荣获法国巴黎109届国际发明展金奖;2011年《矿石码头散货料物流综合技术》囊括了交通部中国港口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为感恩宝钢这块土地,我们将继续努力,创造新的成绩!
推动职工创新是管理者的职责
宝钢股份热轧厂厂长 吴小弟
宝钢股份热轧厂从1989年投产建厂,到现在拥有2050、1580和1880三条热轧生产线,热轧二十二年成长的道路是宝钢引进、吸收、消化、创新的缩影。实践证明,核心竞争力是用钱买不来的,提升竞争力需要自我创新;满足客户的需求需要自我创新;成为现代热连轧的引领者,同样需要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需要广大职工立足岗位自我创新。
截至目前,热轧厂职工合理化建议效益累计超过10亿元,科研效益每年稳定在6000万元以上,受理专利超过425件,其中发明专利99件,认定的技术秘密超过1500项。2010年股份公司群众合理化建议积分排行榜上前50名、100名中分别有热轧职工9位和23位。通过职工创新热轧厂涌现出一批“杰出人才”:王军荣获2008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杜国华、王军位列两届上海市十大个人发明家榜首;单旭沂荣获上海市职工科技创新英才提名奖;杜国华、王军、荣鸿伟获宝钢工人发明家;奚昌明、钱霄敏获全国钢铁行业技术能手;2050卷取机械班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上海市工人先锋号;2050卷取电气班荣获全国学习型班组。
我们对职工创新活动形成的共识是:职工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力量,能使现有人员和装备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形成企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保持热轧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 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
开展好职工创新活动,管理者至关重要,管理者的态度决定了一个单位创新工作的导向,管理者的行动决定了一个岗位创新的业绩。为此,热轧厂按照党委挂帅、行政运作、工会推进、团委参与的要求齐抓共管。
我们的做法主要是:抓动员、营造氛围;加强指导、创建机制;跟踪评价、形成激励。
一是组织动员。要使所有职工明确目标并积极行动起来。一要按照早发动、早规划、早落实的要求,在每年年初部署工作时,就向职工讲清讲透,让大家知道为什么做,为什么必须做;二要按照定指标、定责任、定节点的要求,确保各项指标目标稳步推进、按时完成,让职工知道他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三要制定激励措施,包括正、负激励。我们制定了《热轧厂科技创新激励管理办法》对创新业绩提供评价标准,按照积分从合理化建议、技术秘密等8个方面进行评价;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细化措施和激励标准,让职工知道做和不做是不一样的。
二是加强指导。我们倡导“问题就是机遇,跨前一步就是机会”、“问题点就是改进点、改进点就是创新点”的理念,把职工的注意力聚焦到现场的生产难题、质量缺陷、产能发挥、降本增效等方面,持续为职工岗位创新提供舞台。
要真正提高广大职工创新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需要不断深化自主型员工的培育,引导职工在日常工作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采取了揭榜制、作业长协同改善团队、累计积分制等做法,让管理者参与其中。去年在全厂推广的“揭榜制”,通过 16 “七步法”将现场的“疑难杂症”向一线职工发榜,鼓励职工勇于揭榜,并在破解和攻克难题中得到成长。
作为管理者在指导职工创新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调配好各项资源,从人力和物力上给予支撑。我们组织编写创新工作手册;提供场所和设备建立“王军创新室”;支持创新骨干参加国际、国内发明展;请专业人员为职工开展相关培训。
热轧厂逐步形成了职工创新工作的“金字塔”模式。从最下层的全员性合理化建议和自主管理活动,到由26个小组182名成员的孔利明式科技创新小组,到21名会员的职工发明创造协会和20名会员的青年创新协会,直至由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得主王军领衔并由7名“高手”组建的“王军创新室”。活动自下而上,逐级上升。创新成果从小到大,科技含量不断提升。
三是跟踪评价。热轧厂按照月推进、季考评、年表彰的形式,对职工创新工作进行评价。热轧厂成立了专门的创新工作推进小组,每月召开厂领导参加的月度推进会,通过跟踪月度动态,将创新的结果纳入职工绩效管理。每个季度将公司合理化建议积分排行、热轧厂铁马积分排行进行张榜公布,对前三名进行奖励,对部门的创新考评结果纳入业绩考核。热轧厂每年召开的首个大型专题会都是《热轧厂科技创新总结表彰大会》,会议对上一年热轧厂各项创新工作进行总结,评比表彰热轧厂科技创新个人和团队,通过重奖和大力宣传从物质与精神上给予双重激励。
我们通过动员、指导、评价三位一体的过程管理,促进了热轧厂岗位创新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合理化建议和自主管理工作连续十年名列集团公司前茅。
通过这些年的工作我们体会到:一是岗位创新有力促进了职 17 工综合素质的提高。热轧厂以创新为手段,有效提升了全体职工的综合素质。目前职工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6.02年;具备技师以上资格180人,占总人数的19.3%;高级工451人,占总人数的48.3%。二是提高创新能力是追求世界一流的有效手段。我们通过岗位对标找差和职工创新去缩小差距、赶超一流,使生产能力、质量、节能减排、成本控制等各项指标得到提升,实现赶超世界一流的目标。三是职工创新有效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高。长期以来,管理者在职工创新过程中普遍做到了容忍失败,更好地保护了职工的首创精神、改革精神和探索精神,营造了自主而宽松的创新工作环境。
职工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潜能是可以培育和锻炼出来的,而管理者能否正确引导、能否提供舞台恰恰是其中最为关键。
扎根现场才能收获创新硕果
宝钢股份公司冷轧厂首席工程师 姜正连
我非常高兴,作为来自宝钢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代表,分五个方面向各位领导和来宾汇报一下自己在生产现场创新工作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感想。
一、岗位扎根在现场
自跨进大学校门起,我就与钢铁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83年考入大学本科起,到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再到韩国浦项钢铁公司从事博士后研究,我一直从事轧钢方面的研究。如果从2000年进入宝钢算起,至今已有11个年头。
我在宝钢的工作岗位是整个钢铁生产流程中出精品的最终工序,即冷轧工序。作为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我经历过6年的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也曾经历过4年的研究所专业研究,但我最终还是选择了现场,而且一干就是11年。因为我深知:现场有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而创新成果也只有在现场得到了应用之后,才能最终体现其价值。
二、问题发生在现场
来看冷轧工序,我所工作的冷轧厂现有3套轧机,平均日产15000吨,每天生产近700个钢卷。这些钢卷通过后续21条主机组的加工和处理,最终生产出满足用户对表面、尺寸、性能需求的各种冷轧产品。
要知道这些冷轧产品是经过了多个工序、上千根辊子后生产 出来的,现场各工序、各设备工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最终带钢的产品质量,因此现场也就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三、答案解决在现场
对于现场常见缺陷,通过多年生产经验和技术积累,已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缺陷预防和改善措施,并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冷轧现场还存在一些重大难题,需要从技术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才能最终得以攻克。这里我想举两个例子:
所谓断带也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带钢发生了断裂,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每个冷轧机都会碰到的故障,但同一规格、同一钢种的带钢多次重复性断带绝对是属于异常。对这种轧机重复断带问题,我领衔的攻关团队通过现场跟踪,对生产实时数据进行分析,对波动数据进行比较,最终锁定问题发生的源头所在,并制订了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最终成功解决了重复断带这一现场重大技术难题。
再举一个例子是热镀锌彩板浪形超标,我们认为符合标准放行的产品在用户处出现了浪形问题。这一点提醒我们,随着用户对产品板形质量要求的提高,原有的产品标准已经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如何在现有生产设备状态基础上,大幅提升产品板形控制的能力,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技术难题。
为此,我组建了项目团队进行技术攻关。从全工序整体思路出发,分别针对轧机的轧制工艺、镀锌机组平整机的平整工艺、镀锌机组拉矫机的拉矫工艺及镀锌机组卷取机的卷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创新。
该项目通过长期的技术研发,最终突破了多个技术瓶颈,成功地开发出一整套基于现有常规装备的板形系列控制技术,最终 20 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的高品质平直带钢。
四、价值创新在现场
还是针对前面的两个例子,先看重复性断带。数据表明重复性断带所造成的轧辊磨削量是正常换辊时的8倍多,这种过分磨削大大降低了轧辊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由于带钢跑偏断带所造成的轧机停机换辊处理时间长达6个多小时,由此损失轧机产能达2000吨左右。如果我们成功地防范带钢跑偏断带的话,则每次可避免损失超过200万元。这就是直接价值的体现。
再看看冷轧板形整体水平提升项目。我们实现了薄规格镀锌产品产量和板形合格率的提升,成功开发出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实现了薄规格高端产品和镀铝锌全硬钢这类板形最难控制产品的批量稳定生产。
上述所开发形成的热镀锌机组板形系列控制技术项目已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6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企业技术秘密61项。项目获得上海市高新成果,上海市质量技术一等奖,国家冶金科技二等奖等荣誉。
国内及海外用户对产品的板形和表面状态均表满意。项目成果推广应用于公司三期及梅山钢铁公司新建镀铝锌机组工程,分别获得609和822万元的推广经济效益。整个项目在2007~2009三年累计效益高达4.01亿元。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充分体现了现场创新价值的所在。
作为冷轧新品的开发,我也想借此机会汇报一个例子,那就是近两年来我们通过冷轧现场无数次的工艺试验和日日夜夜的现场跟踪,最终突破高精度、高表面的质量瓶颈,开发出新一代自动变速箱汽车摩擦片精冲钢产品,成功用于通用LaCROSSE车 21 型上,并实现批量稳定生产。
五、感悟
(1)岗位扎根在现场,作为技术人员,我们必须要耐得起寂寞、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工作;(2)问题发生在现场,我们必须要用敏锐的眼光在现场发现问题、寻找问题;(3)答案解决在现场,我们必须要用创新的思维深入探究、追求答案;(4)价值创新在现场,现场有宝,我们要努力去挖掘,最终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双赢。
最后我要大声地说,现场是技术人员大展身手的舞台,现场有创新之源,通过技术人员、技能专家及一线职工的协同攻关,现场创新成果之花就一定会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姿!
以职工经济技术创新 助推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是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和国家战略安全基石,是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被授予“国家创新型企业”。现有从业人员16万人,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1名,国家级专家102名,“全国技术能手”92名。近年来,集团公司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在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为代表的重大工程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提升了我国在高科技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集团公司党组高度重视职工在创新型企业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明确提出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是航天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了党政领导、工会组织、各方联动、专人负责的工作机制,通过丰富手段、优化内容、疏通途径、创新方法,充分发挥群众工作优势,群策群力创新创效,促进了集团公司又好又快发展。
一、把开展高质量的职工建功立业活动作为强化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
职工建功立业主题鲜明。集团公司每年结合形势任务的特点开展一个主题明确的职工建功立业活动。2009年开展了“万人 献万计、天天有改进、降本增效益”主题活动,2010年开展的“创新、创效、创优”主题活动,2011年开展了职工建功立业“五个一”活动。围绕以上主题,各基层单位结合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劳动竞赛、技术比武、节能减排、合理化建议、巾帼建功、职工自主管理等经济技术创新创效活动。
职工竞赛内容精彩纷呈。集团公司各单位结合重大工程、重点型号、重大项目和重点课题在关键节点、重点时期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劳动竞赛活动。如“我为保成功献一策”、“反设计回头看”、“执行规划我先行”、“保质量、保安全、保进度”、“劳动竞赛进靶场”、“技术架桥”、“决战百日”、“争做职工发明家”等活动,有效提高了任务进度和产品可靠性,确保了型号研制和发射试验等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职工创新创效成果显著。集团公司每年有超过80%的职工参与各类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近两年,共设立职工创新项目1800多个,职工创新成果1.1万余个,征集合理化建议超过3.6万条,合理化建议采纳率高达73%,成果转化率近50%,这些创新创效成果促进了以嫦娥二号、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为代表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航天工程任务的圆满完成,使航天职工更好地肩负起富国强军、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神圣使命。
二、把推进高标准的职工素质工程建设作为强化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的核心支撑
分类推进职工成长成才。按照工程实践培养骨干、长期积累培养专才、一专多能培育将才、艰辛历练造就帅才、重德修身成就大家的航天职工职业成长“五部曲”培养规律,针对不同类别 24 的职工群体分别按照高层次人才聚集计划、创新人才开发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选拔计划、高技能人才培育计划等推进职工素质工程建设,为经济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分级建立职工培训体系。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级负责、分类培训”的原则,构建了具有航天特色的三级职工培训管理体系。包括依靠三级12类专业培训方案提升研制创新能力,依靠5个国家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定期开展绝技绝招交流,依靠两级党校提高职工思想政治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每年选送优秀科技人才到国际空间大学等国内外名校进行深造,组织高技能人才赴德国、俄罗斯等国进行对标培训。集团公司每年培训经费投入近10亿元,职工年人均培训时间超过100学时。
着力推进职工重奖机制。集团公司注重职工激励机制建设,重点向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职工倾斜,向承担重要任务的一线骨干倾斜。特别是集团公司建立了职工大奖序列,设立了额度分别为100万元、20万元、2万元的航天功勋奖、航天创新奖、航天贡献奖和额度为30万元的航天金牌班组奖。此外,还高度重视选树表彰先进典型,2年来先后有近50个集体和个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等全国级荣誉。
三、把打造高水平的班组建设成果作为强化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的主要抓手
把班组打造成为创新的源泉。近年来,集团公司把班组作为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最基本单元,广泛开展创新型班组建设,以班组为单位设立的职工创新项目超过70%,取得了一大批 25 创新成果。如“集团公司技术创新先进项目组”五院502所博士团队近年来完成了数百项科研攻关任务,先后申报专利104项,为中国空间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博士团队还涌现出“全国三八红旗手”何英姿、“发明大王”黄翔宇等为代表的航天英才。
把班组打造成为创争的舞台。在职工创先争优活动中,集团公司7000多个班组按照“统一标准,分级创建,上下联动,分类推进,逐步达标,整体提高”的方式,开展以“基础管理好、质量安全好、成本控制好、任务完成好、攻关创新好和团队建设好”为主要评价内容的“六好”班组创建活动。考评体系包括6类23条共性考评标准和12类26条分类考评标准。创建过程中,我国首个以院士名字命名的高科技创新型班组“余梦伦班组”和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接见、向中央企业58.9万个班组发出倡议的“唐建平班组”均建设成为集团公司班组建设示范基地。
把班组打造成为学习的阵地。将学习型班组建设作为创建创新型企业和争做知识型职工的阵地,创新班组学习模式,广泛开展定向式、订单式培训,探索设立班组数据仓库、班组电子书屋、班组图书角和职工讲坛,推进职工技术协会在班组设立专业活动小组,推进创新人才工作室建设。通过学习型班组建设,以农民工、劳务派遣工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杨尹渝班组”利用业余时间将班组开办成夜学堂,“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尹渝亲自“传帮带”,使班组成员“和谐共好”,均成为经济技术创新创效的技能骨干。“高凤林班组”以“塑物塑人塑文化”理念建设成全国学习型班组。《工人日报》班组天地专栏连续五期报道“余梦伦班组”目标管理法、育人法和创新法,在全国掀起学习热潮。
四、把培育先进的职工创新文化作为强化职工经济技术创新 26 的长效机制
职工创新理念入脑入心。集团公司第二次技术创新大会发布《创新文化建设纲要》,明确了国家至上、技术引领、勇于攀登、追求卓越的创新方针;以人为本、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包容自励的创新理念;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创新推动富国强军、以创新实现科学发展的创新价值观。通过印发《创新文化员工读本》、组织创新文化建设培训等方式深入宣贯集团公司的创新文化体系。所属单位也结合实际制定创新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创新文化建设提升了职工的经济技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职工创新行为依法依规。集团公司明确员工创新行为准则是“爱国奉献、唯实求真、百家争鸣、系统思维”,是集团公司及所属单位员工开展创新活动需要遵守的基本要求。集团公司上下协同,逐步建立起包括组织管理制度、激励评价制度、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度、创新成果管理制度在内的创新制度体系和标准规范,用制度体现创新方针和理念,用制度强化创新意识,用制度规范创新行为。
职工创新平台有位有为。集团公司建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0个、国防科技工业研究中心5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3个、40多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80多个硕博士学位点,与15所国内知名高校建立起35个产学研平台,为职工创新提供了最佳舞台。“十一五”期间,集团公司累计投入自主创新经费超过60亿元,除承担包括 “973”、“863”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重大课题外,也为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
集团公司通过广泛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进一步激发 27 了广大职工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起职工与企业和衷共济、共克时艰、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为促进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建设和推动我国迈向世界航天强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 助推企业自主事业发展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一汽五十八年的发展与建设,离不开广大职工的创新与奉献。特别是在新时期把中央企业开展 “四个一流”职工队伍建设工作,融入企业的素质工程中,紧密围绕一流业务技能职工队伍培养目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形成了以推动自主创新和建设一支操作规范、技能娴熟并能持续改善的生产操作人员队伍为重点的一汽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特点,取得了精神和物质成果双丰收,赢得了企业的认可,深受广大职工的欢迎,为推动一汽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开展主题劳动竞赛,助推自主目标达成
当前,一汽正处在加速自主发展、落实“三年两改观”任务的关键时期,做强做大一汽的自主事业,实现一汽第四次创业的伟大壮举,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一汽、实力一汽、和谐一汽,迫切需要工会动员和带领广大职工给予支撑。
一汽各级工会组织自觉地围绕企业发展目标,动员广大职工投身到主战场,用知识创造业绩,用技能实现超越,促进了自主事业发展,取得了上下联动的效应。
1.围绕战略目标开展竞赛。集团工会先后开展了“做实改观、建功立业”、“练内功、强自主”等主题竞赛。一汽轿车公司是生 产自主品牌“红旗”、“奔腾”轿车的企业,他们开展了“自主功臣”季季评竞赛,有166名职工被授予“自主功臣”称号。一汽铸造公司开展了“铁军荣誉奖章”评选活动,有357名职工获此殊荣。
张旭江是铸造一厂清理车间劳务工班长,在缸体清理岗位上干了八年,成长为知识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2011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成为一汽劳务工学习的一面旗帜。2008年以来,通过开展主题劳动竞赛,促进了产品质量、企业管理、市场份额全面提升。有165名职工被授予集团级“竞赛功臣”称号,有2300名职工被子公司授予优胜个人称号。2.围绕班组建设开展竞赛。2006年一汽—大众王洪军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一线工人获此殊荣第一人。2007年集团公司党委做出开展向王洪军学习的决定。把学习王洪军岗位求精、求新、求效的创造精神落实到班组,集团工会开展了创建“洪军式班组”竞赛,把培养更多洪军式知识型员工、创造型班组具体化。现在已有150个班组被授予“洪军式班组”称号,有10个班组荣获中央企业红旗班组荣誉称号。
一汽丰越公司品质管理科检测线班,通过开展“洪军式班组”竞赛,班组“全线通”率占43.75%,多能工率达到100%。实现了轻微伤害、车辆事故为“0”的双“0”目标,被国资委授予中央企业红旗班组荣誉称号。
3.围绕质量目标开展竞赛。产品是企业赢得市场的根本,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为积极引导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质量管理,全面落实集团质量制胜战略,共同担负起“质量兴企”责任,打造一流产品,共创一流质量。集团公司工会开展了“争当质量明 30 星”竞赛,40名职工被授予集团质量明星称号。
铸造一厂灰清车间班长赵恒阳,总结了“一看、二摸、三试”、“快、准、巧”下芯和夹放件操作方法,使29D等四种缸体废品率由控制指标的0.10%下降到0.085%。轿车公司二工厂总装车间劳务工王东亮,坚守“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质量方针,在多点线束插接岗位上,创造了50万点无漏插、虚插记录。
二、开展职工技能提升活动,助推素质工程落地
一汽工会按照集团培养一支操作规范、技能娴熟并能持续改善的生产操作人员队伍的目标,坚持以一线操作工人为出发点,以提升岗位操作能力为重点,坚持开展技能大赛,坚持开展劳模高技能传承活动,坚持开展班组长管理技能培训,为推进职工素质工程落地发挥了工会大学校作用。
1.开展职工技能提升大赛。职工技能大赛三年一个轮次,一年一个促进。搭建了集团公司、子公司、三级公司竞赛平台,形成了统一部署,舆论引导,过程控制,逐级表彰的大赛格局,构成了主办与承办相结合,专家指导与业务部门对接的赛务方式,为职工提供了一个技能展示有平台、技能提升有机会、技能拔尖有实惠的“练内功、强自主”氛围,涌现出了一大批理论知识过硬、实际操作技术拔尖的人才。2008年以来,累计三级大赛工种562个,64658人(次)参加培训,31232人参加大赛,有775名职工分别被授予集团公司岗位技术状元、标兵、能手称号,有41名劳务工在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2011年被集团公司转正为长期合同工。
2.开展劳模高技能传承活动。开展劳模高技能传承活动,是技能大赛的延伸和培训的延续。大赛结束后,把集团公司主办的 31 大赛工种综合排序前30名选手组织起来,由工会出面搭桥同著名劳动模范按岗位结对,形成一带多的师徒学习模式。这样做不仅复制放大了劳模作用,而且还为企业提供了岗位整体技术支撑实力。在内容上重点传承岗位技术操作案例与绝招,传承岗位技术操作方法与技巧,传承大赛夺金拿银经验与心得。在培养目标上努力打造岗位操作技能拔尖人才,打造岗位攻关解难能工巧匠,打造岗位夺金拿银大赛选手,总结了面授、网授、案例、著书等四种传承方法。每两年一个轮次,两个轮次累计18个工种,257名优秀选手通过学习岗位核心操作技能得到提升。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李黄玺、王洪军等都是活动的传承师。
在2009年第三届全国职工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决赛中,一汽夺得了团体第二名,获得了个人第二、三名优异成绩。在2009年第二届全国载货汽车装调工技能大赛中,一汽囊括了中、重型载货汽车全部奖项,夺得了微型载货汽车第一、二名,还夺得了个人总排名第一、二名。在2011年吉林省首席技师技能大赛中,夺得了车工、铣工、数控加工中心三个工种第一名。3.开展班组长管理技能培训。为了加强班组建设,提升班组创新能力。2006年以来,集团工会与高校合作,经过吉林省高教委批准,专门开设了“企业现场管理”专业大专和本科班,围绕创造力开发开设了《创造学》课程,费用列入工会经费预算,学习对象定位为班组长。每年经过基层工会推荐,基本素质测试,签定出勤承诺书等程序后,选送100名优秀班组长参加学习。一汽解放和轿车公司借助这个平台,又单独开设了班组长专科班。累计1372名班组长经过刻苦学习,即提升了能力,又获得了文凭,实现了企业需要能力,个人需要知识和文凭的双赢。
一汽丰越公司检测线班原班长赵贵生,专科学习期间曾被评为优秀学员,为此获得了专本联读的机会,并获得了全国优秀自考生学习创新奖。目前,赵贵生现已经升任工段长职务。
三、开展创新改进活动,助推品牌战略实现
开展创新方案征集活动,是增强职工岗位创新能力、激励职工投身“三年两改观”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是广大职工参与创新型企业建设的重要手段。一汽工会每年都组织开展全员性创新方案征集活动。通过创新方案征集,攻克了一批有价值的产品质量难题,消除了一批有影响的疑难环节,为助推做强以“品牌、技术、创新”为核心内容的品牌战略贡献了力量。
2009年以来,开展了“创新改进促四保”、“我为做实改观献一计”、“我为十二五领跑献一计”创新方案征集活动。还通过评选“十佳”创新方案、“十佳”先进操作方法,向参与活动的职工颁发纪念奖,公开抽取幸运奖等激励政策,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创造热情。累计征集采纳创新方案98579项,节创价值39355万元,评选出“十佳“创新方案30项,“十佳”先进操作方法30条,组建QC小组3070个,累计国家授权专利1231项。
一汽轿车公司齐嵩宇创新的“电阻点焊工艺质量自动监控技术”,2011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继2006年一汽—大众公司王洪军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又一名一线工人获此殊荣。在全国12名一线工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一汽占了2名,这是一汽广大职工的骄傲。
四、建立完善创新机制,激发职工参与热情
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既要注重精神鼓励,也要注重物质奖励,既要注重阶段性表彰,也要注重同评模选先相融合,33 体现了对职工创造性劳动成果的尊重,复制和放大了英模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1.鼓励机制保护创新热情。集团公司、子公司、三级公司工会组织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都是围绕集团工会工作纲要精神展开的,逐级对参与活动的职工给予鼓励。集团公司工会在创新方案征集活动中,一方面对采纳方案总量的1/2发给纪念奖;另一方面采用邮政贺卡开奖形式,抽取幸运大奖,每次活动都有60名职工获大奖,三级累计给予职工的鼓励基本上达到了百分之百。
2.评审机制调动创新热情。集团公司工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每年都要开展“十佳”创新方案、“十佳”先进操作方法评选。评选自下而上进行,在基层评选推荐的基础上,通过主管部门分类筛选,提交专家组评审。评审采取面对面陈述、答辩、打分、和议方法进行,网上公示后确认。“十佳”成果可获得价值5000元笔记本电脑奖励,同时也获得了推荐集团模范奖评选资格。“双十佳”奖品颁发可召开隆重的表彰大会,也可以邀请集团公司领导送到岗位,起到了鼓舞个人影响周边的效果。一汽解放公司鹿新第的创新成果连续三年在创新方案评审中被评为“十佳”,获得三台笔记本电脑奖励。还有113名一线工人,由于技能与创新贡献突出被评为集团专家或高级专家,享受二级经理或高级经理待遇,受到了广大职工的仰慕。
3.参评参展机制激发创新热情。一汽工会把参加国家、行业、全国职工科技奖评选,参加国际、国家科技成果展视为激发职工创新力重要的展示平台,列入工会工作的重要日程,主要领导带队参评参展,项目第一完成人亲临现场同评委对话沟通,收获的 34 不仅是奖牌,更多的是激励和鼓舞。2008年还专程组织20名劳动模范赴巴黎观摩国际发明展览。
2006年以来,集团公司一线工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奖2项;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荣获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荣获国家发明展金牌15块、银牌5块、铜牌8块;荣获国际发明展金牌2块。
4.重奖机制引领创新热情。2010年根据集团公司总经理办公会精神,由集团工会负责制定了专门的奖励文件。把由过去临时请示审批,固化为可遵循的文件,操作方便、简单、及时。文件规定劳模、技能大赛、科技成果奖三大类,按照国家、省(部)、市、集团划分为四个等级,42个奖项纳入奖励范围,国家和集团级之间奖励10万元至2万元不等。
持续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广大职工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四个一流”职工队伍的重要内容。贵在坚持,贵在积累,贵在创新,贵在尊重,贵在联动响应。在中央企业建设“四个一流”职工队伍进程中,在实现一汽自主事业腾飞的新征程中,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创新载体,丰富内容,完善机制,还要继续发挥各级工会组织作用,深入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在全力助推一汽自主事业发展中建功立业。
深化职工创新实践
推进企业创新发展
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北车集团公司于2000年9月组建,2008年6月进行整体改制成立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北车),于2009年12月29日在上交所上市。2008年被授予国家创新型企业。历经十年发展,中国北车已成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军企业和世界轨道交通装备主要供应商。在这个进程中,我们始终把深入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国资委关于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着力搭建职工创新平台,不断完善职工创新机制,深入开展职工创新实践,汇聚职工智力,形成发展动力,推动创新发展。
一、搭建四个平台,激励创新实践
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本质是激发职工的聪明才智。在实践中我们着力建好四个平台,激励职工创新实践。
1.抓住关键环节,搭建立项攻关平台。重点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多种渠道发现课题。从企业发展战略和工作重点中、从日常生产经营难点中、从市场营销部门反馈的用户需求中、从职工代表提案和合理化建议中选择攻关课题。二是多种途径抓好立项。在鼓励职工“自选立项”的同时,对于带有瓶颈性、普遍性、惯性的问题,区分不同层面,有组织地利用局域网等阵地,创造性地采取公布课题、公开招标、揭标攻关的方式,引导职工或者团队进行“招标立项”。三是多种方式开展攻关。鼓励个人攻
关,倡导团队合力攻关,组织领导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建立“三结合小组”集体攻关。五年来,共采纳合理化建议1.1万余条,实施技术革新改造和发明6100余项,推广先进操作法、先进管理法近1000项,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2.深化班组创建,搭建团队创新平台。在实践中做到“四个坚持”。坚持在职学习,引导职工养成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大力倡导职工在职学习,鼓励支持职工取得高一级学历、掌握第二技能。坚持团队互动,指导班组开展班前操作工艺“一口清”、集体分享交流、共建学习园地等形式,提升团队合力。以全国劳模、时代先锋、全国优秀党员张雪松和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李万君等骨干班组长为带头人,建立了多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金蓝领工作室”。坚持骨干培训,落实国资委的部署,三年累计培训班组长1.1万人次。坚持作业规范,持续开展“北车职工讲规范”主题实践活动,特别重视在职工中灌输“按规矩做人,按规则做事”的理念,在规则上细化,在细节上做实,在标准上“较劲”,不断提升职业化建设水平。
3.立足岗位练兵,搭建技能提升平台。坚持内外并举,带领职工长本领。对外,与外方专家“结对子”学技能;对内,以实做培训、导师带徒、现场演示等方式,组织职工学技术。充分发挥两个层面的积极性,在集团层面,每两年组织一次大赛,五年来参加比赛的职工超过1万人。11月中旬,刚刚举办了铝合金焊工、铁路车辆电气装修工两个工种的第五届职业技能竞赛。在企业层面,采取大工种全厂比、小工种车间比的形式,比赛项点、赛点、考点细化到最能体现产品质量的各个工序和班组,比赛结果上墙公示。习近平同志去年视察唐车公司时,对此给予很高评 37 价。据统计,18个企业5年来共举办全员技能大赛超过100次,参加职工超过10万人次。同时积极选派优秀人才参加国家级技能大赛。永济电机公司张峰杰2003年获全国技能大赛钳工第一名,他的徒弟薛金良2009年也获得全国第一名,师徒二人同时当选2010年全国劳模。十年来,全集团有29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9名一线高技能人才获得国家政府津贴。
4.注重典型示范,搭建群体激励平台。创新需要激情。我们把典型选树纳入职工创新之中。去年中国北车有9名职工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突出劳模的创新事迹,先后开展了全国劳模座谈会、全国劳模看长客、全国劳模报告会等活动。今年夏天又组织了全国劳模携家属西部考察活动。先后以“职工写、写职工”的方式,编辑出版了两部《感动北车》,记录了一线职工500多个创新创造中的真实小故事,倡导职工认同的价值观。两本书覆盖公司全部班组和近80%职工,成为职工收藏和班组小书柜长期展示的图书之一,有效放大了激励效应。今年初,全国劳模、长客股份高级技师谢元立前往中南海参加《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座谈会时,向温总理赠送了两本《感动北车》,总理欣然接受。
二、强化三项保障,完善创新机制
我们注重从三个方面入手,不断完善推进职工创新实践的长效机制。
1.强化成果推广应用,增强创新实践生命力。一是规范采用程序。对于创新攻关成果,坚持经过专家评审认定。对于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攻关成果,由工艺技术部门或管理部门进行验证后,编入工艺文件或管理制度,形成标准或规范,方可用于实践。二是重视评审认定。及时组织企业相关专家,组成评审鉴定小组,38 把即时评审与定期评审相结合,确保每一名职工的攻关成果,都能够得到及时权威的评价认定。三是抓好推广应用。帮助职工将发明的创新成果由“原生态”进行提炼修正,经过企业审定固化为标准操作工艺规程或管理规范,予以推广应用;突出创新亮点,协助发明人将攻关成果、操作绝活由“口语”转化成文字,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系统方法,再回到职工中去指导更多的实践,带动更多的职工。
2.强化资源保障支持,增强创新实践持久性。一是资金支持。开展职工创新活动所需费用,纳入技术开发费用预算予以统筹安排;所需奖励费用,在工资总额预算中进行安排。所属1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全面建立创新基金。成功研制350公里动车组的唐车公司每年投入1000万元创新基金。二是条件支持。各企业从人力、时间、技术,以及场地、工具、材料等方面,为职工开展创新活动提供支持。不断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把职工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成为职工创新的体验、实践、攻关基地。三是制度支持。十年来,先后两次以集团党政工团名义印发职工创新指导意见。从总部到企业,普遍成立了职工创新领导小组,由总经理亲自任组长,统筹规划职工创新实践。
3.强化正向激励表彰,增强创新实践荣誉感。一是精神激励。完善荣誉体系,设立职工创新标兵、职工创新突出贡献奖、以个人名字命名“先进操作法”等奖项。把以职工名字命名的创新成果制作成岗位标示牌长期展示。对于优秀创新职工,优先推荐为各类先进人选,优先推荐为职工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二是物质激励。对于优秀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对获得地、市级以上奖项的,予以二次奖励;对效益非常 39 显著或获得全国性的创新奖项,给予重奖。三是职业生涯激励。把一线操作人员的创新成果纳入职业技术鉴定,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技师、高级技师。创造机会,优先安排创新人才参加学习深造、出国考察等,拓展眼界和视野。
三、致力四个促进,推动创新发展
职工创新活动的深入发展,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为职工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舞台和平台,有效地实现了四个促进。
1.促进企业效益提升。依靠创新中国北车实现了快速发展,从2000年到2010年,营业收入由113亿元增长到621亿元,净利润由1738万元增长到19亿元,劳产率由人均10万元提高到75万元。今年前三季度,面对国内外市场形势的急剧变化,仍然实现营业收入642亿元,净利润21亿元,超额完成中国北车第一步战略目标已成定局。
2.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十年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北车特色的创新、赶超、发展之路。成功搭建了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2个高速动车组和4个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设计制造平台,和谐D3型大功率机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出口欧洲。城轨地铁车辆研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进香港、沙特等高端市场。货车领跑行业发展,出口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拥有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3.促进职工队伍建设。十年来,中国北车共有94名职工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和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先后有19名职工当选全国劳动模范,22个班组荣获中央企 40 业学习型红旗班组,3个班组荣获标杆,23名职工荣获中央企业知识型先进职工,3名职工荣获标兵。成长起来24名首席专家、88名资深专家、587名专家。拥有“金蓝领”68人,拥有高技能人才2.3万多人,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比例由十年前的5.1%提高到49.3%。中国北车人力资源优势已经形成,适应世界级企业的职工团队正在成长。
4.促进群众创新实践。十年探索实践,我们坚持紧盯中心,镜头不变,主题常新,适时适势,合拍共振,深化了我们对职工创新实践的认识和规律把握,坚定了建设创新型企业的信念和决心。今年来,我们先后针对“四清两降”,开展了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实力”为主题的职工创新活动,确保效益不断提升;围绕质量安全要求,开展了以“保质量保安全”为主题的职工创新活动,形成“人人都是质量员、人人都是安全员”的管理机制,确保以高质量的运输装备,保障铁路运输的安全。
未来十年,中国北车将继续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国资委建设创新型企业的部署,进一步深化职工创新实践,进一步保护和激发职工创新活力,汇聚职工智力,形成发展动力,打造高铁团队,全面实施三步走战略,建设世界级企业,勇敢担当起中央企业的崇高使命。
第三篇: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文章
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 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
中国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我们在全总《关于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意见》指导下,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创造力,蓬勃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同时,在技术创新进程中,培养起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为实现解放公司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搭建舞台,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创造能力;完善机制,不断激发职工的创新意识;推动创新,不断实现职工的自身价值。
一、搭建舞台,充分发挥广大职工在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中的作用
企业间的残酷竞争,从根本上来说是员工素质的竞争。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关键是要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主力军作用。三年多来,实现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成果25456项,创经济效益1.5亿元。
(一)把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中坚力量。
作为一汽的卡车生产主体企业,解放公司拥有焊装、涂装、总装三大工艺以及发动机、底盘、变速箱三大总成复杂生产技术和工艺,不仅要把经过多年实践锻炼的,在企业技术进步中立下过汗马功劳的老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当做宝贵财富倍加珍惜,又要不断吸纳新的人才,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
我们企业通过每年派出人员深造和向社会招聘人才,始终保持了一支规模较大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在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活动中,每年都有一批技术人员走向总工程师、车间主任、管理经理等岗位,他们在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工艺设计、设备革新、市场营销、管理升级等各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3年来,我们建设了具有世界一流技术装备和先进工艺水平、年产20万辆生产能力的解放卡车新基地,当时大量的新装备设计安装和老设备搬迁改造,在“人心不散、生产不停、品牌不倒、市场不丢”的原则指导下,企业依靠的就是一大批担纲重任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和一支过硬的员工队伍,同时外建新厂安装调试,内保老厂正常生产,这当中攻克了众多技术难关,解决了无数工艺难题,经历两年多时间,胜利实现了预定目标。
我们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体和一汽技术中心合作设计开发实施,开发形成了J5奥威、骏威、悍威、大威系列和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J6重卡系列新型解放中重型卡车。今年7.15期间,解放J6重型卡车隆重上市,一投放市场,就赢得了广大用户的青睐,订单不断,成效突出。
(二)把工人技师队伍作为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骨干力量。
解放公司拥有22000余名员工,不乏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对汽车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对机器设备的每一个部位都十分熟悉的技术工人,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设备改造、产品完善、工艺改进、技术创新方面孕育着极大的潜力。目前,解放公司已有工人技师264名,他们面对新设备、新技术苦学苦钻、废寝忘食、努力攻关,发挥了核心骨干作用。
像卡车厂工人二级操作师方向远,练就了一身绝活绝技,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马自达6轿车覆盖件投产过程中,安装调试日本引进的冲压模具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结合自己20多年模具维修心得和经验编写了《汽车冷冲压模具调整与维修技术》一书,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宋玉泉院士的高度评价,他先后创造模具维修调整技术方法30余项,总结维修操作规范100余项,开发新技术19项,申报国家专利一项,其中《模具表面凸凹度测定维修法》获得了吉林省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已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大奖,为企业创造价值2300万元。他个人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一汽劳动模范、集团公司高级专家称号。
2006年,解放公司组织20名技术能手代表集团公司参加“陕汽杯”全国首届载货汽车装调工职业技能大赛,选手大多是工人技师,他们不负众望,以自身的过硬本领,高超的技术水平技压群雄,大获全胜。一举夺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解放公司工会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20名选手获得7项金奖、7项银奖、6项铜奖。其中有10名同志获得操作技术能手称号;大赛状元张国强还获得全国“技术大师”称号和200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三)把员工队伍作为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基本力量。
1、善于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实现职工队伍思想文化、操作技能全方位提高。
⑴建立培训基地。目前我公司有四个多媒体教室,一个模拟降成本操作培训室、三个互动式教室,一个资料室等。在场地和设施上保证了公司自主培训工作的开展。在充分利用内部和外部培训资源,建立了一支过硬的兼职教师队伍和146 名培训师队伍,为企业开展自主培训积蓄了师资力量。
⑵以系统、车间为主体开展自主培训。开展了TS16949质量体系标准、五大工具等质量标准方法运用培训;开展了安全质量标准的培训、新产品知识讲座、兼职培训师培训等,开展岗位练兵和职业技能鉴定为主要形式的岗位培训,成为我公司实施素质工程一大亮点。
⑶深入推进TPS,开展二级经理模拟降成本培训。TPS是日本丰田精益生产方式的简称。开展TPS培训我们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日本专家到生产现场进行指导,送64名班组长到天津一汽丰田公司进行实地训练,培养改善人才522人;在二级经理中开展了模拟降成本培训,目的是通过制造过程的持续改善实现成本降低,实现准时化生产,共举办了6期69人参加。通过培训学员学会了如何发现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成本的环节和浪费点,学会改善的方法,进而发动全员降低成本,为企业创造效益。
⑷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化考评培训,提高员工技术素质。三年来,公司采取自主培训和外培两种形式,开展了公司级和车间级近14个工种的培训,组织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培训 达2487 人次。经过集团公司统一考试考核,有634人获得中级职业资格、727人高级职业资格;264人获得技师、高级技师资格证书。
⑸以训促赛,赛训结合,选拔人才。在培训基础上,我们于2005、2006连续两年,完成了300多人、2000多学时汽车装调工全员培训,通过技术大比武,有8人获得技师资格证书、3人获得高级技师资格证书。
⑹培养造就一批高技能人才和专业管理核心骨干。按照公司“十一五”发展的需要,集团公司在三年内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培养的计划,我们选拔了92人参加了集团公司举办的高技能人才培训班,有44名班组长参加大专班学习,20名班组长参加本科学习,我们还组织了班组长、技术专业管理人员300多人参加的以“团队建设”为主题的拓展训练培训等。我们送出8个专业领域选拔了75人参加集团公司组织的拔尖人才的培训。
三年来我们共培训员工52622多人次、完成了94058学时、投入培训经费1697万。目前解放公司拥有国家级人才6人,行业级专家人才15人,省、市级专家人才9人,在2006年集团公司的人才评审工作中又有22人被授予“第一汽车高级专家”称号,69人被授予“第一汽车优秀科技人才”称号。另外我公司还拥有一支由1940名高素质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高级操作人员组成的企业核心人才队伍,解放品牌走向世界提供了的重要保障。
2、善于运用宣传媒体的导向作用,注重捕捉职工群众中创新工作的亮点加以宣传。我们的工会干部曾总结出车桥分公司热处理车间渗碳班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产能,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坚持学习,坚持改进,不断创新,为企业创造了上千万元的经济效益的先进事迹,班长王宏发明的热处理渗碳、淬火、回火新办法,大幅度提高车桥各种齿轮一次压淬合格率,被誉为“王宏操作法”,带动了车间同工种的技术进步。集团公司马振东副书记曾参加渗碳班“提高齿轮压淬质量”主题班会活动,并给予高度评价。渗碳班2006年荣获中央企业学习型红旗班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班长王宏当选为“第一汽车劳动模范”,2007年6月集团公司工会选派王宏出国去比利时学习欧盟企业科学的班组领导理念和管理知识,他自身的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我们曾以“感动用户,动感服务”为主题,通过宣传驻西藏服务站经理常彦江创新服务模式为用户修车的感人事例,向社会、向用户传递了解放以市场为中心,以用户为上帝的理念,使解放产品的用户服务质量大大提高。
二、完善机制,不断推动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深化
机制创新是群众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经过近三年的运作,解放公司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技术创新运行管理机制,在激励员工投身技术创新、展示自身价值和推动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1、建立了组织领导机制。解放公司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群众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由公司行政对技术创新工作进行统一领导,同时,还专门建立了TPS推进部,负责创新成果推广和转化以及专业化归口管理,工会和人力资源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相关职能部门配合的运行,使经济技术创新工作规范化运行。组织机构的建立,不仅为创新活动提供了有力地组织保证,而且形成了党政工齐抓共管的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员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健康发展。
2、建立了有效的创新项目评审机制。在鉴定职工创新成果过程中,工会与人力资源部、TPS推进部、生产部和计财部等单位连手操作,吸收了公司各级专家进行具体把关指导,在联合评审推荐的基础上,进行反复论证、综合评审,形成了创新成果联审联评、层层把关的有效机制,确保了每件创新项目都真实有效、具有推广价值。
3、健全了激励机制。为了调动和保护员工参赛的积极性,公司推出人才“绿区”激励政策。“绿区”政策,就是为不担任领导职务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中的高层次人才开辟了新的成长通道。进入“绿区”的人员可以享受到相当于公司二级经理、高级经理,乃至于副总经理的新酬待遇,绿区政策创造了“用好人、留住人、吸引人”的绿色人力资源环境,初步实现了人才“干事有舞台、创新有环境、发展有空间、利益有保障”。同时,我们还采取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并重,重奖和长效激励结合的办法,对获得公司及上级职业技能大赛名次的员工给予重奖,或推荐劳模、晋升职称,还要为他们学习深造创造条件,实现精神鼓励与物质利益并重、晋职晋级与利益挂钩并举、成果推广与社会宣传共济、创新实践与学习深造结合,做到创新有功、有功必禄,创新光荣、光荣必赏。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为各类人才不断涌现和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4、建立和实施人才发展机制。根据公司五年发展战略,每年都要制订职工教育同步培训滚动规划,明确技能人才队伍的总量、结构和发展培养目标。通过建设一支以中级工为基础,高级工为骨干,技师和高级技师为核心的技能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为解放公司的长远发展储备宏大的人才支持。
几年来,各类人才在公司新产品开发及质量攻关等各个领域发挥着技术领头人的作用,为推动一汽解放的技术进步和经营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推进技术和管理创新,不断实现职工的自身价值
在汽车制造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一项技术改造能使企业吃上个十年八年已成奢望,充其量也不过是各领风骚三、五年。要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败下阵来,就要使我们的管理和生产都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加快技术和管理创新。这一事实说明,企业要得以不断发展,仅靠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管理潜力,通过严细管理和规范操作,提高生产效率。
职工中蕴藏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为发挥职工聪明才智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围和展示自身价值的舞台。解放公司党政主要领导多次发出倡议,在职工中广泛征集创新成果。并通过贯彻“认真实干、追求质量、狠抓细节”的工作作风,在职工中达成共识,使创新工作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工作中不断推陈出新,今天比昨天强一点,明年比今年强一块,建立起一种机制,使创新成为习惯,成为风气。
1、劳动竞赛——带动管理创新
劳动竞赛作为工会群众生产工作的重要形式,在推进企业生产中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实施使劳动竞赛内容更充实,效果更突出。我们抓主企业节能降耗这个主题,不间断地开展职工合理化建议和改善活动,消除浪费,创造财富。工会以劳动竞赛的方式发动干部职工集思广义,精心策划竞赛目标和条件,在生产线把任务分解到每位操作者,操作中大家各司其职,控制好每个环节成本。在20000多项合理化建议中,已有9000余项被采纳实施,结果在用气、用水、用油、用电、用热和原材料消耗方面从根本上得到很好的控制,许多优秀的合理化建议被纳入到管理体系,几年来直接和间接为企业创造综合效益1亿多元。
2、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为企业造就出一大批能工巧匠 数万项技改创新成果,大到生产线的改造、引进先进设备的应用、新产品的开发和营销的改善,小到操作方式的调整、一把刀具的革新,往往一个合理化建议,一个零部件的改动,一个操作方法的改进,就使得生产中的难题迎刃而解。伊顿公司员工曹辉凭借过硬的数控基本功,编制开发出加工所有齿毂零件的宏程序,将调整时间由6个小时缩短到1分钟,提高生产效率近360倍。
3、新产品开发——增加企业效益
开发生产市场急需、试销对路的新产品,能够为企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是解放公司技术创新的重头戏。公司技术部高级工程师赵国清,几年来开发出农用自卸车、换代军车等十多种新产品,为公司抢占了市场,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几年来在公司的技术创新典型中,涌现出3位全国劳模,3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9位省劳模,29位市劳模,3位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状集体,3个部委级先进班组。有60余人次被集团公司以上工会授予经济技术创新标兵称号,上千名创新活动标兵和积极分子受到公司和各分(子)公司的嘉奖。
看着一项项创新成果为企业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看着胸带红花站在领奖台上的一个个创新标兵,我们在为他们感到光荣和自豪的同时,也深深为工会工作在企业技术进步、管理创新、产品换代中起的积极作用而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