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就业形势分析[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2 13:14: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工业设计就业形势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工业设计就业形势分析》。

第一篇:工业设计就业形势分析

工业设计就业形势分析

摘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不仅在物质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精神上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丰富多样的工业产品日益增多,满足了人们正常生活的需要.但工业设计在中国的发展还处在萌芽阶段。

关键字:工业设计就业形势态度

一、关于工业设计专业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具有应用造型设计原理和法则处理各种产品的造型与色彩、形式与外观、结构与功能、结构与材料、外形与工艺、产品与人、产品与环境、市场的关系,并将这些关系统一表现在产品的造型设计基本能力。工业设计专业培养具备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工业设计是核心竞争力,工业设计附加值,是因为它可以科学地配置资源,投资少,见效快。工业设计的主旨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脉相通的。在21世纪,工业设计将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和核心。商家将切实感受到,如果没有卓越的产品设计,任何先进技术精良装备与严格的管理都无法创造出精美的商品。

工业设计作为建立在大工业生产方式之上的一种设计观念与设计方法论,在本质上是以经济的方式向社会推广工业社会的文明与成果.在某种意义上,工业设计是一种以经济的方式实现社会的物质民主化.工业设计重点研究物质、精神生活形态与产品的关系,将产品的原创性、前瞻性和市场营销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重视产品使用上的审美要求以及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二、工业设计专业的就业形势

或许大家也都知道,就全国范围来讲,2006届应届大学本科生的就业行情不是很好,也可以说是非常糟糕的。官方统计的数字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而官方数字中肯定也是存在着很大的水分的。所以总的来讲,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而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可以肯定地说07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

工业设计专业也不例外。前几年工业设计作为新兴专业,在全国的需求量相对较大,而近几年来,社会对工业设计专业应届毕业生的需求越来越少。当然,好的工作岗位也是有很多的,能不能把握这种机会,这就要看个人的实力和机遇了。

现如今工业设计专业在国内还是一个非常年轻刚刚起步的专业,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目前多人才少岗位的情形下,就业形势前景较为紧张,竞争较为激烈。但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工业设计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将会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就业前景。

现在的工业设计行业,大多看重的都是工业设计经验,学历可能仅只是作为参考,所谓经验才是硬道理,一切都是以你的工作能力作为标准,看你的实际工作能力。但以目前的就业形势之下,大批量的应届工业设计毕业生涌入社会,参加工作。而以目前的社会的承受能力,显然是无法容下如此多人。因此,这样的紧张的供求关系,可见目前的工业设计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呀!

三、工业设计毕业生从业原因分析

最近看过一本产品设计相关的杂志,里面有一篇关于工业设计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里面说到了,最近一次上海“中国工业设计周”数据表明,我国近20年来培养的工业设计专业生仅3万人左右,只相当于韩国目前该专业在校生的数量,然而这几年,我们各高校都在不断的扩招,学校学生也在逐年的增多,当然其中工业设计的学生人数也不例外,所以近几年,每逢毕业的季节都将有大量的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进入社会!以我国现在的发展形势,我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好,很多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都不得不改行。每年约有30%至40%的人流向包装和商标设计等行当。亦有40%至50% 的学生改行骈搞装潢、广告、也有部分毕业生到网站进行网页设计,真正去做工业设计的人少之又少。

是否很奇怪,每年都有着一大批的毕业生走去校门,却找不到一份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岗位呢?又是才能致使这些毕业生要改行呢?难道真是市场已经饱和,还是市场不需要工业设计的人才呢?其实不然,一些专家学者指出,这是因为我国国内许多企业对工业设计的重要性还不甚了解,更谈不上重视,有的企业甚至认为工业设计就是产品外观设计和包装。许多企业的产品设计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一成不变,如热水瓶、自行车、床单等,“老面孔”传了几代人。

幸好令人可喜的是最近几年,更多的个来已经意识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目

前国外许多大企业都拥有着庞大的工业设计机构,像日本东芝,拥有的工业设计师数以百计。还有国内的大企业,如海尔集团,就高薪聘用了多名外国工业设计专家,每年投入的开发设计费用高达8000多万元。这些高投入获得了高回报,海尔产品广泛行销海外世界市场就一个证明。这说明,市场需求更多的专业设计人才,工业设计越来越在市场中受到重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严峻的就来形势下,工业设计毕业生该具备的素养

工业设计创造性是一件好的产品设计最重要的前提,简洁是好设计的重要标志,适用性是衡量产品设计另一条重要的标准,人机关系合理,人机界面和谐,产品自身语言应善于自我注释,精心处理每一个细部,注重地域民族特色,蕴含文化特征,注意生态平衡,利于保护环境,产品设计的永恒性。

工业设计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创造性原则;市场需求原则;使用者优先原则;企业目标原则;易于掌握原则;美观性原则;保护生态环境原则。

工业设计还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美学,人机工程学,机械构造,摄影,色彩学,方法学,以及设计上的三大构成基础。专业工业设计是培养以立体工业产品造型为主,以视觉传达设计为辅,具备工业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专门设计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数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业设计师。所以工业设计需要的人才是以下的要求: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的能力;

2、较系统的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设计表现基础、产品设计基础、设计理论、人机工程、产品制造技术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包装装潢、广告、企业形象设计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具有新产品开发与研究能力,具有较强的设计表达技能、动手能力、创造性设计能力;

4、具有较强的计算机辅助工程设计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

五、端正心态,才能让你的工业设计之路走得更远

四年的教育是大多数人对于设计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然而学校与企业在河的两岸,专业办得好的学校会热门些, 这是有志于设计的学生的心中愿望,但这需要基本的生存技能。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具备工业设计的职业生存技能? 说到这里,那么我们就要先抛开过于理想的东西,先不要急于表现自己的想法,要入行就先踏踏实实地补一些工程技术方面的东西,去动手多拆一些自己身边的产品,多问一些为什么?在校其间多去企业,不要说自己是学工业设计的,去做做工人,哪怕是义务的。

所以在我们毕业之际,一定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学会去学习,去聆听,多多跟前辈们学习,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期望着自己刚毕业出来入职便能拿到天价的月薪!也不要羡慕别人如何拿高薪什么的,要知道他们能有今天的工资也是一天一天积累下来的,如果你能创造大的价值,你的身价也一定会水涨船高,所以前阶段的学习是尤为重要的,少点抱怨多点接受,这样的职场开端会让你以后的职场生涯获益良多。

五、总结

首先,要认识到工业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在企业工作中许多实际所需的知识内容是在校课堂中所无法给予的,这就要求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要有踏实稳重的心态,在生活中不断地学习积累,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的同时亦要多接触新鲜事物,正所谓学无止境。其次,要有肯吃苦耐劳的心态,肯从产品生产一线开始学习,从实践中提高认识,从实际操作中领悟工业设计服务于生产业服务于市场消费者的理念。最后,要有持之以恒的心态,认真对待各个不同行业的产品工作,相信只要不断努力,终有一天能够在所处行业得到突破提高。

工业设计专业的有着美好的未来,在国家整个产业模式调整与消费市场不断开化对产品体验要求提高的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就业形势将会逐渐得到好转,守得云散见光明。

第二篇:就业形势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当前政治形势: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看,大学生就业问题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人,当年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2002年有145万人,较2001年增加了27.1万人,增幅达23.1%,当年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64.7%,比2001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2003年有212万人,比2002年又增长了67万人,增幅达46.2%,截至6月20日,当年大学生毕业生签约率只有50%;2004年有280万人,05年更是达到338万。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32万人,全国平均就业率为70%。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增加幅度有限,因此,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特别是本科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从现在到2010年,我国普通高校年均毕业生数量一直会保持在350万人的规模,而且现在还远未越过毕业人数的峰顶。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10万人。

据“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问卷”显示,89.43%的网友认为现在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您认为您能接受的工资是多少?”的选项中,选择“1500-2000元”的比例最大,占26.83%。

相信很多去过招聘会的同学也都会发现,现在面对社会上越来越丰富的人才资源,用人单位都不约而同的提高了员工聘用的标准,稍微好一点的工作,都要求硕士以上学历。招聘会上有一些小单位甚至也明确打出招聘“硕士研究生”、“博士”的招牌。这时,即便是中国最优秀学校的本科生也只能摇摇头,无奈的走开。叹息是没有用的,现实就是这样残酷,面对这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严峻的就业形势让众多大中专生毕业生不得不另寻就业“捷径”。

政府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大力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引领计划”,凡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可享受国家、省人社部门制订的相关政策。市人社局会同相关部门做好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据有关部门了解,今年我市突出创业带动,实施“就业富民工程”,构筑创业宣传、创业融资、创业孵化、创业项目推荐、创业指导服务等五大平台,不断拓展“创客空间”,鼓励支持更多劳动者创业就业。政府可以给予一定政策上、经济上的优惠扶持,积极鼓励这批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这样可以积极组织向海门各大园区、乡镇输送一批紧缺的化工、机械、国际贸易、英语、建筑等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把他们充实到海门经济建设一线中。另外,非公经济组织是高校毕业生的重要就业渠道,人社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疏通渠道,营造氛围,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到基层外企和民营企业就业。

二·经济形势:就业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单位GDP增长的就业拉动能力明显扩大。据测算,每亿元GDP容纳的就业量,第二产业约为1058人,第三产业为1348人,后者超过前者约30%。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近十年来单位GDP增长拉动新增就业数量总体呈上升态势。2008年以前,GDP增长一个百分点,拉动就业增加不足100万人,而目前上升到140-160万人。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7.7%,处在预期目标的合理区间,但已连续两年低于8%的水平,国内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发展速度变缓,下行的压力短时期内还难以改变,用工整体需求下降,进而极大地减少了由经济快速增长而带来的就业需求量的增加,影响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复苏减缓,直接影响着已经融入世界经济的我国的对外贸易,使得外向型出口企业发展困难,吸纳就业能力下降。为维护竞争优势,各国多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使得我国已经连续十几年成为全球遭受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危机时代我国外部经济发展环境比较复杂,对我国外部经济拉动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内外经济增速趋缓,将对就业产生一定影响中国经济整体仍处下滑周期中,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和结构的调整,客观上会对劳动者就业结构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就业总体规模产生挤压效应,对劳动者就业产生影响。尤其是传统支柱产业企业改革的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部分行业持续低迷及产能过剩将造成结构性失业和转型性失业,就业难度加大。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仍然不确定,风险和变数依旧较多,欧美主要经济体面临着财政紧缩、主权债务风险上升等诸多问题,新兴经济体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出口下滑等问题,世界经济艰难复苏,影响着出口型经济及就业的发展。

中国经济走势:1.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四种压力影响:第一种影响:受到欧美经济放缓影响。第二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或到了拐点。第三种影响:多年来结构性矛盾的充分暴露。

产业结构:热的过热:房产、股市、基金、钢铁 冷的太冷:制造业、劳动密集型、机械、服装业。

分配结构,积累过多,基本建设规模大,形象工程耗资多,工资分配低,群众收入少,国内需求不足。

第四种影响:人口红利率的下降。2.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 亚洲开发银行(ADB)2013年10月2日公布2013和2014年最新经济展望报告,下调对亚太地区整体经济增长预期。ADB称,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料分别为7.6%和7.4%,据有关统计数据,中国2013年GDP增长估计7.5%,保8难以持续。

3.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分析

近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消费、投资和出口(俗称“三驾马车”)。

一、2009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8.6%,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37.7%,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23.7%。

二、2010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7.3%,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54.8%,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7.9%。

三·经济形势对就业形势的影响:就业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单位GDP增长的就业拉动能力明显扩大。据测算,每亿元GDP容纳的就业量,第二产业约为1058人,第三产业为1348人,后者超过前者约30%。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近十年来单位GDP增长拉动新增就业数量总体呈上升态势。2008年以前,GDP增长一个百分点,拉动就业增加不足100万人,而目前上升到140-160万人。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7.7%,处在预期目标的合理区间,但已连续两年低于8%的水平,国内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发展速度变缓,下行的压力短时期内还难以改变,用工整体需求下降,进而极大地减少了由经济快速增长而带来的就业需求量的增加,影响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复苏减缓,直接影响着已经融入世界经济的我国的对外贸易,使得外向型出口企业发展困难,吸纳就业能力下降。为维护竞争优势,各国多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使得我国已经连续十几年成为全球遭受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后危机时代我国外部经济发展环境比较复杂,对我国外部经济拉动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城镇化率大幅提高,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步伐加快,城镇人口快速增加,我国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36.2%上升到2013年的53.7%。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就业压力减轻,但是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增大。一是城镇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吸纳能力有限,每年城镇中新成长劳动力、高校毕业生需就业;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型城市转移的门槛较高。由于户籍限制、素质技能要求、就业信息不畅通等因素,农村转移劳动力寻找工作难度大。

一方面,在大力调整夕阳产业和淘汰落后产能时,要对涉及职工的转移安置提供帮助;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其中必然导致技术技能人才短缺。此外,由于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等因素,也使一些企业减少新员工吸纳,甚至排挤出部分劳动力,这也会导致就业的结构性问题。

近年来,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农民工工资不断上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缩小,如在东中西部务工的农民工月收入差距已经缩小至30元左右。区域就业形势差别明显,东部地区求职人数同比出现大幅下降。随着中西部地区传统劳务输出大省的工作环境好转,返乡就业、创业正成为越来越多外漂农民工的新选择。

从2009年以来,货币工资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且增速逐年加快。据统计,2013年全国共有27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为17%;有17个地区制定了工资指导线,基准线普遍在14%左右。调查反映,当前工资增长和企业承受能力的矛盾已导致许多中小企业和大型劳动密集企业的普工短缺。

我国正在发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我国劳动适龄人口的总量开始减少,在新生劳动力供给方面,大学生将占据一半左右的水平,农民工总量特别是跨省流动农民工的增速减缓,并逐步趋于稳定。据预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于2016年达到峰值,总量为9.99亿人,之后逐渐下降,到2020年将下降至9.87亿人。2011—2020年就业年均增速将比前期下降0.9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率下降约0.4个百分点。城镇化加速推进所释放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仍然不能弥补劳动力人数减少对经济增长造成的负面影响。

四·当前就业形势: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旧不容乐观,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已成为众多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既能有效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也能真正把知识变成生产力,从而推动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发展;若解决不好这个问题,也会使教育教学得不到深入开展,不能把人力资源变成社会财富,更是一种损失,也不利于一个国家其他方面的发展,而解决就业不仅仅是国家的责任,也需要社会﹑高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目前我国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社会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呈现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层次重心上移的趋势。在毕业生就业中研究生已越来越 “抢手”,本科生还能基本平衡,专科生则较明显地呈现供过于求的趋势。高校、科研单位、大机关、大公司已经基本上以接收硕士生博士生为主,甚至连一些中小型单位都开始希望多接收研究生。这种社会现象致使现在不少用人单位存在 “人才高消费”的错误观念,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因而对毕业生的需求出现扭曲,人为地制造了就业难。2016年毕业生就业形势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2016年的毕业生总人数可能只多不少。大学生的就业春天不会来临,他们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内外经济增速趋缓,将对就业产生一定影响中国经济整体仍处下滑周期中,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和结构的调整,客观上会对劳动者就业结构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就业总体规模产生挤压效应,对劳动者就业产生影响。尤其是传统支柱产业企业改革的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部分行业持续低迷及产能过剩将造成结构性失业和转型性失业,就业难度加大。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仍然不确定,风险和变数依旧较多,欧美主要经济体面临着财政紧缩、主权债务风险上升等诸多问题,新兴经济体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出口下滑等问题,世界经济艰难复苏,影响着出口型经济及就业的发展。

五·总结:提高自身素质、转变就业观念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

1.认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就业准备。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我们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要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做好积极准备。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

2.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一些企业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我们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3、转变就业观念。我们应从实际出发抛弃“会精英”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二三线城市急需大学生这样的高素质人才,民营中小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我们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西部地区锻炼成才,树立起“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职业选择策略,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

班级:15汽车三班

姓名:毛进 学号:15122158

第三篇:就业形势分析[范文]

就业形势分析

一、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

全面了解、掌握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对相关情况作出正确评价、分析,明确自己在社会大环境中所处的位置,以便于在就业过程中能有的放矢。

(一)我国就业总体情况

1、整体局势平稳,就业工作成果显著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党和政府历来对就业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积极的政策支持,始终将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将控制失业率列入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合理调整就业结构,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搭理促进就业总量的增加。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央政府坚持实施和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再加上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为新增就业岗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就业总规模不断扩大。“十五”期间,全国新增城镇就业人口5100万人,平均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1000多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口800万人。中央从财税、金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5年就业补助资金累计666亿元。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全面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基本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完成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事业保险并轨。在劳动总量增加较多,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保持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

2、就业形势严峻,仍有突出问题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城乡新增劳动力供给总量巨大,但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较低,劳动力需求难以大幅度增长,劳动力总量仍然严重供过于求。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推进而日益突出,增加了就业工作的难度。

(1)劳动力供大于求。“十一五”期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加上

下岗失业人员和其它富余和剩余转移人员,平均每年需要安排就业人口2400万人,每年出现富余劳动力约200万,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2)困难群体就业问题严重。当前,困难地区就业问题严重。当前,困难地区、困难

行业、困难企业、困难人群等困难群体就业问题及其严重。

(3)农村劳动力就业规模巨大。目前全国劳动力供给增量中,有60%左右的是农村新

增劳动力,其中绝大多数需要到城镇寻找就业机会。每年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

转移大约有800万人,就业任务十分艰巨。

(4)就业风险增加。由于近年来,产能过剩、经济波动、金融危机等因素造成一些企

业发展受到限制,甚至出现了亏损、倒闭。这些无形中对劳动力的洗脑产生了极

大的影响。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的实施,企业用人成本的提高,使企业用人更加慎重。

(二)我国就业形势特征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既受总体就业形势的影响,又有其自身特殊性。由于其群体的独特性,也造成了该群体独特的就业形势。只有对相应的情况加以认真分析,才能实现更好的就业。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二)大学生就业趋势

1.毕业生就业形势趋于多样化除了签订就业协议外,签订劳动合同和用工协议逐年增

多,不少回到生源地的毕业生在有关部门办理择业代理或人事代理后,到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工作,而选择升学、自主创业和出国深造的毕业生数量也继续增多。

灵活就业是新形势下出现的一类新型的就业方式,主要是指自由职业等非稳定性就业。毕业生作为自由撰稿人、个体文艺工作者,或在企事业单位做短期临时工作等都计入灵活就

业统计范畴。此类就业收入偏低,流动性强,稳定性差,加之现阶段社会劳动保障工作滞后于社会发展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执行不到位,劳动者的权益缺乏有效保护,使社会各界对于此类就业方式难以认同。

2.毕业生地区流向不平衡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目前存在着极大不平衡性,毕业生主动求职愿望导向也出现一定集中性,进而形成了毕业生地区流向不平衡性。

流向城市的毕业生远远高于农村。尽管现在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等扶持政策,但大学毕业生不认可农村,毕业后留在城镇的想法已成为共识;流向东部地区的毕业生高于西部地区,相对于条件艰苦的西部地区,毕业生更愿意到经济更为发达、机会更丰富的东部沿海地区去寻求发展;流向直辖市、省会等一线大城市的毕业生远远多于二、三线城市,即使再同一省份地区,其经济发展好的城市由于能提供更多的岗位,从而更能吸引毕业生。

3.专业、性别等因素制约明显从专业学科上看,应用型专业是当前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就业率较高,而一些专业,如教育学、文学等情况相对差一些。

从性别上看,男女就业率大体上持平,没有太明显的差别,这也反映出社会整体正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但也存在女生就业稳定性低于男生,理想职业较少等问题。

4.就业后压力增大即使能顺利就业,很多毕业生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工作上,毕业生的工资和福利较之以前有所下降。生活上,需要支出的费用较多。对于一些毕业生来说,实际月薪低于期待的月薪。

(三)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因素

1.我国总体就业形势严峻,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较大的冲击由于我国目前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使我国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由于世界经济环境发生巨变,很多企业倒闭、裁员,大量原在职员工事业、减薪,在这种情况下,应届毕业生更难以应聘到合适的单位。

2.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1)学历层次之间的需求不平衡。随着改革和发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和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就业门槛越来越高。一般来说,学历越高,学校名气越大的毕业生,其就业问题相对容易解决;而学历较低,学校名气不大的毕业生找工作则越来越难。

(2)各学科专业之间的需求不平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总的来说,工学、理学专业就业较好,而教育学、文学等专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机械、土建、交通、冶金等行业所急需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土木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冶金工程的初次就业率均超过了90%以上。而运动训练、音乐表演、美术学、社会体育、舞蹈学、工商管理就业就比较困难。

(3)各院校间的需求不平衡。从院校的层次和类别来看,社会对不同院校毕业生的认可程度不尽相同。总的来看,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毕业生由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较强,收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就业情况良好,初次就业率较高;中央部委院校扔与原行业单位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稳中有升;而地方院校整体上处于竞争劣势,就业状况较差。目前,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的名牌效应对其毕业生的就业有着很大的积极影响。

(4)各地区之间的需求不平衡。由于我国各地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毕业生就业的选择地域范围相对比较集中,呈现“东部多,西部少;城市多,农村少”的特点。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及一些中心城市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比较旺盛;而边远地区的需求则相对不足。毕业生择业时选择的就业地点主要集中在一线大城市以及沿海发达地区。

(5)用人单位之间的需求不平衡。吸收毕业生较多的企业主要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仍然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大户”。近年来,由于国家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扶持力度,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势头迅猛,对人才的需求增加,他们

成了大学生就业新的主要渠道,在解决大学生就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6)对毕业生的其他需求不平衡。这主要体现在毕业生的性别、户口和工作经验等方面。许多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常常在性别、户口所在地或生源所在地、是否有实践经验方面设置门槛,使得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不均等。

3.社会对毕业生素质要求逐渐提高用人单位提高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是大学生就业市场成为“买方市场”的必然结果。当大学生劳动力资源成为一种非稀缺资源时,企业为求精英,必然从一个更宽泛的范围,通过多种形式去挑选最合适的、搞素质的人才。一般来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更加重视毕业生的个人品德素养。德才兼备、品学兼优成为许多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之一。毕业生的诚信程度、吃苦耐劳的精神、事业心和责任感、良好的团队意识和过硬的心里素质已成为是否录用的重要条件。

(2)更加注重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社会的发展使学科之间的交叉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普遍,这就要求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广的知识面。例如,是否参加过创业大赛,是否有科技发明,是否发表过专业论文,也成了社会用人 考虑的重要条件。

(3)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社会经历和工作经验。与社会应聘人员相比,刚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最欠缺的就是社会经历和工作经验。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和领导能力,主动寻找单位进行实习,增加自己的社会经历,而这种经历无疑会增加就业成功等筹码。

(4)更加注重毕业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如今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消费采取更加务实的态度,对毕业生的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拥有各种技能等级考试证书的实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随着毕业生求职队伍的扩大,用人单位的招聘门槛也在逐步提高。

(5)更加注重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团队协作精神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候希望其富余创新、集体观念强,而对那些思维保守、集体观念淡薄的毕业生则持慎重态度。

(四)大学生就业的有利因素

1.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权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上了重要议程,并采取了多种措施,积极推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目前,全国已初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良好格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日益成为涉及全局的重要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责,积极出台政策措施,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共中央组织部牵头部署和组织了对各地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的督查;中共中央宣传部等部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舆论宣传活动;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密切配合,努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培训、见习和市场培育工作;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部门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选拔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农村特岗教师”,“应届毕业生参军入伍”等多个项目。目前,推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工作取得了实际进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

2.良好的经济形势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近年来,我国经济局保持了较快增长,就业总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九五”期间GDP年均增长8.6%,年均增加就业人数804万人。“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9.5%,年均增加就业人数748万人。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扩大就业政策措施将会进一步发挥作用,就业情况将会逐步改善。从长期看,随着经济结构的逐步合理和改革的深度推进,经济增长必将带来一个更大规模的就业增加。此外,西部大开发、东北

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的实施等都会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国企改革的逐步完成,也将使企业在最近几年要大规模储备人才。

3.毕业生就业观念发生较大的转变严峻的就业形势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他们开始意识到,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普通劳动者正逐步被广泛认同。因此,即使转变就业观念,高就业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现实。其次,在求职问题上把握主动,早做准备,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就业信息,利用一切可能获得的条件为求职创造条件。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还表现在不再过分地注重薪酬、福利,而是更加看重用人单位提供的个人发展空间和工作条件,如“零工资就业”现象的出现;不再过分地强调专业对口,而是更加注重从实际出发。此外,最令人欣慰的是,已有部分毕业生成功创业,不仅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而且能够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解决其他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4.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近年来,高等学校认真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学校的“一把手工程”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等学校积极地开展市场调研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把就业、创业理念引入教学环节,搭理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就业意识,创业意识,切实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5.就业市场逐渐规范化随着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日益重视及就业市场的自我调节,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越来越规范和有序。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正在逐步形成。越来越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是降低毕业生求职成本、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手段。就业信息的网上发布,就业指导的网上进行,甚至采取的网上招聘会,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化、网络化的重要表现。此外,高校也在不断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把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积极开发就业创业指导教材,促进就业指导学科建设,促进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为全面提升毕业生求职能力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正确认识当前就业形势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处在一个社会高速发展的试戴,需要对相关形势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和认识,才能融入社会发展的大潮。同样只有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才能对自身发展做出一个合理地判断和决策,才能完成就业。

(一)正确认识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就业高峰。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还是非常严峻的。大学生应正确看待当前的就业难问题,坚信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源中的优质资源或最活跃的群体,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一定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我国所特有的现象。其实,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大学生就业问题,只是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就业的途径也各不相同。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表明,全球15~24岁的青年人占劳动力人口的25%,而他们的失业人数却占全球失业人数的47%。其中,在亚太地区,青年人事业人数比成年人事业人数高出4倍。这表明,青年人较成年人更难进入劳动力市场,其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美国有3700多所大学,每年毕业的本科、硕士、博士生有200多万,对于美国大学生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英国大学生就业难度也很大,20世纪9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造成了就业竞争加剧,使得本科学历已经不能使用人单位感兴趣。日本平均每名大学生求职要经过16家公司的笔试、面试等各种考试,大学毕业生每年有25%找不到工作。

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难,是许多国家都要面对的共同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只是在我国这个问题更受关注和重视。

(二)正确认识就业结构性矛盾

所谓结构性矛盾是指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一方面,一些传统的产业和行业富余人员过多,就业岗位不足;另一方面,一些新兴产业、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未就业的人员中大部分由于技能、素质或行业观念的原因,又难以满足这些新的领域对劳动力的需求,因而使这些产业和行业的发展收到了一定的制约。当前,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无技能和低技能的劳动力严重过剩,中高技能的劳动力明显不足。据统计,在全国

7000万产业工人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5%,而高级工和高级管理人员、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则明显不足。大量失业和待业人员中,主要是低技能和无技能者。

(2)东部地区、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小,而广大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的就业压力大。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些地区和城市的劳动力在本地选择就业的机会较少,加上传统意识的局限和家庭因素等,又不愿意外出寻找就业机会,逐年积累,压力越来越大。

(3)传统产业和国有企业就业的容量逐年减少,下岗职工增多,而这些下岗职工或者由

于年龄偏大,或者由于技能较低,转岗困难,难以在新兴产业寻找就业岗位。然而,非公有制经济在不同地区发展速度不一,又影响了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三)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

1.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教育大众化要求我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后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快速增加。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高校扩招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满足了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高校的教育大众化就是让更多的适龄青年通过考试选拔,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满足了人民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促进了人与人之间教育机会平等,维护了教育的公平。

(2)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为经济建设培养人才。高校进行扩招,可以造就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提高他们的就业和创业能力,而且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而大学毕业生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必将提高我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3)扩大内需,拉大经济增长。教育投资作为生产性投资,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方面显现出重要的作用;作为人力资本投资,在社会效益和个人收益方面的作用也凸显出来。高校扩招有助于拉动教育内需,使人们手中大量的教育储蓄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去,一次带动教育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高校扩招几年来,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不仅促使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模式向大众模式转变,推动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大学生毕业就业大众化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对应,大学生就业也将呈现大众化趋势,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毕业生的身份由“天之骄子”走向“普通老百姓”。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也由“天之骄子”变为“普通百姓”,这就要求大学生就业观念也要与时俱进。要改变那种只有当国家干部,进白领阶层,进大城市、大机关、事业单位,端铁饭碗才算就业,只有留档案、落户口才算就业的观念。面对 新的就业形势,要求毕业生改变狭义的就业观,树立广义的就业观,即只要有一份工作,有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不管是国有单位,还是非国有单位,甚至从事个体工作,都是就业。在工作种类上,大学生不仅可以从事一份工作,也可以同时兼任几分工作;在工作地点上,既可以是城镇,也可以是农村;在工作稳定性上,既可以从事稳定的长期工作,也可以从事不太稳定的短期工作。

(2)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由“卖方”走向“买方”。以前,毕业生供给小于社会需求,是“卖方市场”,政府按照国家干部的身份,将高校毕业生分派到高级技术、高层次管理等专门的或专业的岗位上。现在,毕业生供给大于社会需求,是“买方市场”。毕业生主要在社会“大众化”岗位上就业。

(3)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结构由以第二产业为主导走向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现代化第三产业是以知识和高科技为支撑的,如进入金融保险业、法律、审计、财会、投资等方面的咨询服务行业,各类经纪人和中介机构,文化教育业等服务业。由此可见,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空间非常大,发展前景非常好。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将会吸纳大批具备较高文化素质及专业水平的人员。大学毕业生大量去第三产业领域就业,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显著特征。

(四)面对新就业形势的应对策略

第四篇:2014就业形势分析

2014就业形势分析

单位名称: 填报单位负责人签章: 填报股室负责人签章: 填报人签章:

一、辖区城乡劳动年龄人口:本辖区常住人口总数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万人,占人口总数的%,农村牧区人口万人,占人口总数的%;本辖区城乡法定劳动年龄(即男:16—60岁,女:16—55岁)人口总数约为万人,城乡劳动力总数万人,其中城镇劳动力万人,农村牧区劳动力万人。在校大学生万人,在校中学生万人(含职业高中和中专万人,普通高中万人),未达到法定年龄已退休的约为人,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为人。

二、城乡从业人员状况:本辖区城乡从业人员总数为万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占劳动力总数的%。其中城镇从业人员万人,占城镇常住人口总数的%。占城镇劳动力总数的%;农村牧区从业人员万人(农业从业人员万人,转移就业万人),占农村牧区人口总数%。

三、城镇就业状况:

1、城镇万人从业人员中在单位从业人员万人,私营个体从业人员万人,进行登记并享受就业扶持政策的灵活就业和公益性岗位就业分别为人和人。

2、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人,包括本新增加的登记人员人,其中两后生人,高校毕业生人,失地农

民人,从农村牧区转入城镇的法定劳动年龄人数人,复转军人人,就业转失业人;以及去年结存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人。

四、城镇安置能力:本辖区城镇全年可提供就业岗位个,其中城镇单位(企业吸纳、机关单位录用及大学生基层服务计划等)提供个,私营个体提供个,灵活就业及公益性岗位提供个。就业岗位缺口约在个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在%左右。

五、农村牧区劳动力状况:本辖区农村牧区万人劳动力中,有剩余劳动力万人左右。从性别结构上看,女性有万人,占剩余劳动力总数%:从文化结构看,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万人,占总数%,初中文化程度的万人,占总数的%,高中文化程度的万人,占总数的%,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万人,占总数%:从年龄结构上看,16—19岁之间的万人,占总数的%,20—39岁之间的万人,占总人数的%,40—54岁之间的万人,占总数的%,55岁及以上的万人,占总数的%。

六、转移就业状况:本辖区计划实现转移就业万人,占剩余劳动力的%。从年龄结构上看,16—19岁之间万人,占总数的%,20—39岁之间的万人,占总人数的%,40—54岁之间的万人,占总数的%,55岁及以上的万人,占总数的%。转移就业半年以上的将达到万人,占转移就业总数的%;市内转移就业万人,占转移就业总数的%,自治区以外转移就业万人,占转移就业总数的%。全年培训农民工万人,其中计划使用再就业资金技能培训人,使用地方财政及其他专项资金技能培训人。本辖区计划全年实现劳务收入亿,使本辖区农牧民人均劳务收入实现元,占本辖区农牧民今年计划实现人均收入元的%。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 要】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供求的多元化,使得各级高校都进入了大势扩招期,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变化性导致高校所开设专业与社会的供求不完全匹配和教育质量的下滑性,进而引来了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据教育部统计,在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比2013年多了近20万。而在十年前的200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还不到250万人,这些数据足以表现出,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1、近两年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2013年人社部和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调研。调研显示,近两年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是在中小企业就业,去中西部就业的毕业生比重逐步提高。

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初次就业率最高,本科初次就业率略低,高职高专初次就业率最低。从专业看,工科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理科和文史哲类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从毕业院校看,重点大学就业率较高,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就业率较低。

2、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

一些高校毕业生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

二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专门人才素质未达标,造成岗位难得其人

我国高等院校近年来毕业生大增,但是专门人才的素质不能适应需要。并且高等教育中“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的弊端。大多数毕业生缺少项目实践,或英语的语言表达能力。

2、人才供求信息不畅,造成职位浪费

据统计,目前因为信息不畅,导致20%的人“人不知其位,位不得其人”,就业机会丧失152.6万个。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人才中介机构和媒体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短缺的重要作用。特别需要强调高校、人事、劳动部门与企业的信息沟通与共享。

3、毕业生个人因素严重影响着自身就业

“低不成,高不就”这是目前很多大学生刚刚开始择业时的心理,而如今的社会则需要许多大学生从基层做起。这类矛盾的产生导致了很多毕业生一毕业就临着失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的择才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为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外语能力。能力因素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还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非专业能力还有很多.如学习能力、应变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等,特别是学习能力.已成为现代用人单位考察的一个重点因素。

4、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

专业不对口,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大原因。专业对口率偏低主要是就业市场上专业对口岗位数量少,部分毕业生只好在非专业岗位就业。

5、大学生的就业流向没有合理规划

从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流向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体现: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占0.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

6、企业不合理的用人观念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

长期以来,我国用人市场上信奉“唯学历是举”,招人只看学历,不管需要与否,甚至看大门、看厕所的也要研究生。如今,众多的企业在面对校园招聘时,对应届大学生存在一定的歧视,鉴于成本考虑,很多公司的关键性岗位,他们宁

愿在公司内部培养人才,而不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去培养应届毕业生,因此,间接性的造成了大学生失业率增加。

三 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1、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要将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相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传统的择业观必须改变。大学生应该面对现实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应该明白职业选择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大学生的择业观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2、科学合理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基础

清晰地规划职业生涯目标是人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一定要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只有这样,未来才有希望。当然,自我设计时要切记做到知己知彼,特别是全面地认识自我、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己的脾气秉性、自己的职业适应性、自己的才能以及自己可能在哪些方面取得成功等等。为了更准确地认识自己,科学合理地进行自我设计,建议运用科学的职业能力、心理、个性、适应性测量工具,好的职业测验工具将是你正确步入职业生涯的指南针

3、转变观念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关键

大学生不再是精英的代名词,而是具有较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

学会从基层做起,到基层较苦,生活条件较差,但往往自己的自主权较强,锻炼的机会较多,成长快。

正确看待地区间差异。在城市类型的选择上,中心城市固然机会多,但变动也更大,相比而言,一些有潜力的二级城市也许有更好更稳定的就业机会。

4、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5、高校应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5.1 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刨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其中,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所以高校应搞好专业技能教育。

5.2 不能忽略非专业能力的培养

除了具备专业能力之外。非专业能力也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包括大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等。所以对大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尤为重要。

6、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择业就业

作为沟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部门不仅要承担起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和管理职能,而且要承担起向用人单位“推销”毕业生的职能。当前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应继续坚持将“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放在“请进来”,办好校园招聘会,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系统”网站,利用互联网拓宽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沟通渠道。

7、政府应加大就业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应发挥政策效应,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政府应发挥助推剂的作用,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并为校企合作做好各项保障工作

针对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要使问题得以缓解,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需要国家,企业,大学生自身,教育机构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缓解大学生存在的就业压力,共建和谐社会,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

下载工业设计就业形势分析[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工业设计就业形势分析[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10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1年可能是最复杂的......

    环境工程就业形势分析

    环境工程就业形势分析 2012-05-09 15:57:21| 分类:|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步入21世纪好多年,以前老听老一辈的人说,当个大学生不但好就业,而且工资、待遇也好。可是,随着教育的......

    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宜宾市2015年一季度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2015年1季度宜宾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9.29亿元,同比增长14.8%,增速比全省高出3.2个百分点,居21个市州第7位,如期实现了1季度良好开局......

    2013年就业形势分析

    形势与政策作业 2013年就业形势分析 2013年就业形势分析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就业竞争日益激烈,2013年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毕业生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44.6%,2004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影响到国家稳定、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时,首先要把就业问题置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

    2011就业形势分析(缩略)

    2011就业形势分析(缩略) 前两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严重影响,计算机专业也不例外, 不少跨国公司、国企遭遇招聘寒流,大学生就业率急剧下降。 2011 年中国......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学院 ____ 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 __________ 任课教师 ___ ___________ 成绩 _________________ 年月 _______________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