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隆安县都结乡荣朋村山歌文化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2 13:03: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隆安县都结乡荣朋村山歌文化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隆安县都结乡荣朋村山歌文化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关于隆安县都结乡荣朋村山歌文化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隆安县都结乡荣朋村山歌文化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

作者:三农协会三农协会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165更新时间:2009-9-7 【字体:小 大】

调查时间:2009年7月11日至15日

调查地点:隆安县都结乡荣朋村

调查对象:当地村民

调查人员:邓成凤、莫千娟、何符津、沈武福及三农协会的大部分委员

今天世界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各民族大大加快了融合的步伐。各民族文化在加快融合的过程中,产生了剧烈碰撞和冲突,处于弱势地位的那些民族文化很容易被淘汰。我国许多民族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许多民俗文化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其历史源远流长,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这也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因此,今天我们既要坚持改革开放,紧跟世界潮流,加快现代化建设,又要注意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尤其要大力保护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这项工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紧迫性。

山歌是广西壮族文化的主体,广西南宁市隆安县山歌历史悠久,山歌文化底蕴丰富。为进一步了解山歌文化及其发展现状,我们”三农问题研究会”在2009年7月11日至16日到隆安县都结乡荣朋村进行了一次有关山歌文化的调研。

一、荣朋山歌的历史与现状:

广西都结乡荣朋村位于都结乡西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 2公里,全村有14个自然屯15个生产队,有550户,2350人,全村有三个党小组,总共有57名党员。2005年发展入党积极分子1名。耕地均为旱地,面积为1885亩。全村有14个屯通电、通公路,本村的经济收入来源于种植玉米、黄豆,养猪、牛、羊、鸡等,大部分的来源于劳务外出,全年外出人口300人左右。荣朋村主要的发展经济有种金银花、珍珠高梁。荣朋村的发展正处于良好势头。

据了解, 壮族山歌在荣朋村是非常有名的,是隆安县的山歌之乡。大石山区的特殊的环境,造就了荣朋壮民們嘹亮高亢的歌喉,在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山歌在荣朋村民的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荣朋人民热爱山歌,不但在重大节日人们以山歌来传达节日的欢乐氛围,在平常的生活中,人们都会相互召集,聚在一起通过山歌的形式来表达心中的感受。当时的山歌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男女爱情,农业生产,悼念逝者以及歌颂党和祖国等,山前山后都能听见有人唱山歌的声音。壮族山歌真实反映的反映当地的真实生活。而如今,荣朋山歌逐渐失去了它

原有的吸引力,人们对山歌的兴趣逐年减弱,荣朋村的山歌在逐年淡化,田间地头,已经不再出现村民们高唱山歌的激昂场面,从农家中传出的音乐也已经不再是温婉和缓的山歌,取而代之的是当今的流行歌曲。村里大部分的村民不再愿意开口唱山歌了。山歌—重要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已经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地位,被人们忽略,甚而趋向失传。

二、对山歌文化现状调查的原因分析:

1.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前由于经济落后,娱乐方式少,山歌自然成为村民们的主要娱乐方式,饭后闲时大家就会自发组织起来到同一个地方一起对唱山歌。近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在大幅度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现在每个家庭基本上都有了电视、DVD、手机等,年轻一代都喜欢呆在家里看电视,听音乐,其他娱乐方式也增加了。当问起老人“现在还会经常唱山歌吗?”老人都会很无奈的说到:不会唱了,现在生活好了,大家都喜欢坐在家里看电视、听音乐,没多少人喜欢听山歌了,太土了,我们也不好意思唱了。目前村里的很多青壮年为了改善生活都到广东打工挣钱了,没有时间留在村里学习山歌,小孩子又不想学唱山歌,山歌文化找不到继承人,山歌的传承出现问题,因此山歌就出现了断层现象。

2.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文化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现代社会的很多潮流文化渐渐深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许多外来文化进入山歌地区,受现代思潮的影响,许多年轻人喜欢上了流行歌曲,加上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受异地文化的影响严重,回来时都会带有外面的文化思想。使当地山歌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山歌文化逐渐受到排挤,人们对山歌的兴趣不断减弱,山歌在村民心里逐年淡化。

3.受人们思想意识的制约。

我们调查发现荣朋很多中老年人都会唱山歌,在交谈中他们也表示很想像以前那样大家一起唱山歌,以前村民们都会以自己会唱山歌而感到自豪;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人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年轻一代对山歌文化根本不重视。在他们的意识里那是属于上一辈的东西,离我们现在太过遥远了,它已赶不上我们现在的潮流。他们认为山歌太老土了,不好听、难唱、难懂,包含的文化水平太低俗了,都不想学唱山歌了,也不愿意听老人唱山歌。去调研的途中有个高中生,他就对山歌不感兴趣而且不想学,虽然他的母亲就会唱,可双方都没有相互想学习的迹象。大人们看小孩子的态度,如果孩子不想学,也就不想教了,或者根本就没想过让他们学习唱山歌,老人也由于害怕别人嘲笑或是说因为人老了嗓子不行,都唱不出年轻时的那种铿锵有力的歌声来了,所以都不再唱山歌了。村民对山歌的文化的保护意识的淡薄对山歌的淡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4.荣朋村山歌自身存在着局限,不被社会各界重视。

在调研中有几位热情的村民给我们唱了几段山歌,荣朋村的壮族山歌的音韵确实沧桑有力,意味无穷,曲调和

缓,听起来温婉悠长,十分舒服。但都是用土壮话唱出来的,我们根本听不懂其中的意思,甚至连村里的小孩也不能理解歌里唱的是什么内容。现在普通话在荣朋村已经普及,许多土壮话的老词汇现在已经很少人知道,尤其是年轻一代,很多人对老一辈的词汇都不知道,而老人又不懂普通话,只会用土话唱山歌。另外当地的山歌很难翻译成普通话,或其他较大众的语言,这样由于语言的隔阂,山歌在年轻一代逐渐失去了它的吸引力,在不断淡化下来。外面社会的人士,也因听不懂当地的土话山歌而不喜欢听,使山歌失去了对外界的吸引力,以致其不被外界重视,很难在社会中壮大发展。另外荣朋山歌原本是没有很具体的记录,很少有人记录歌词或乐谱。

4、现在的荣朋山歌发展缺乏组织性,政府对山歌的重视度不够。

荣朋村一共15个自然屯,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各屯分散且相距路途较远。在原来,有其中的某些山歌氛围很浓厚的屯里经常自发性的组织一些对歌活动,使其他屯中热爱山歌的人们相聚在其中的屯里,一起欢唱。但是,如今,村里喜爱山歌的村民依旧存在,特别是老一辈,但是由于村里年轻人很多已经外出发展,老一辈的山歌爱好者也不再愿意自发地开口唱山歌,学校与村委方面也没有注重对年轻一辈的山歌教育问题。所以,山歌的传承没有统一的发起和组织,很多时候是有些村民有心但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政府的号召力不够。山歌得不到有效的组织和保护,便渐渐地远离了村民的生活,趋于消亡。

三、荣朋山歌可能发展的趋势。

调查中发现荣朋村的山歌已经出现断层现象,大部分会唱山歌的中老年人目前也不唱山歌了,现在只有几位热心于山歌的村民还在坚持,但他们平时并不是经常唱,也不训练,只有到重大节日或是县乡有大型演出和比赛时,他们才练习几天就去参加演出或比赛。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山歌将在最近十多年内还会有少数人会唱,但不久山歌将渐渐地远离了村民的生活,将会逐渐消亡,最后会同许多民族传统文化一样被人们所遗忘,退出历史舞台。

四、针对这一情况对山歌文化保护的一些建议:

1.正确处理荣朋山歌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联系。

荣朋山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山歌发展在该地区有着深厚的根基。我们荣朋村的山歌文化发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山歌为媒,唱响山歌品牌,对于有传统、有影响、有潜力、发展势头好的山歌活动,如都结五一三歌节等,做好这些山歌活动的规划发展工作,树立起具有广泛、持久、稳定的社会影响力的民族文化活动品牌,宣传荣朋,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加大对山歌的投入,使山歌文化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促进山歌文化的壮大与发展。

2.注重荣朋山歌的创新发展,切合时代潮流,坚持与时俱进。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任何一种民族文化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适应新的环境的需要,积极和新的政治、经济制度相融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在当今各民族大融合,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唯一性是我们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中的重要任务。但是与此同时,重视民族文化的创新和与时俱进

也是保护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荣朋山歌在保持其原有的深沉韵味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与时代潮流文化的相结合,适当地使山歌文化普遍化以及平民化,使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学习并运用,更切合现代人们的生活实际。

3.加强村民对荣朋山歌的保护意识,特别重视对年轻一代的教育,激发起年轻一代对山歌的兴趣。

一种文化要存在和发展,首先必须得到众人的认同理解和支持,其次还要有新的继承人将其传承与发扬。荣朋山歌的传承及发展,其实更多的是靠当地人们的努力,要保护山歌文化,加强当地村民对自身山歌文化的保护意识是重要的举措。只有当地的人们有意识地要保护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才能真正地继续存在并保存下来。如今荣朋山歌的衰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村民没有意识要保护好这一优秀的文化传统。而对于荣朋山歌的传承,更多的还是要靠年轻一代的继承与发展。广大农民群众是山歌文化的主体,而年轻一代更是山歌继承主体的主体,发展山歌文化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广泛参与。荣朋村可根据自己本身的特殊情况,在普通的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加上对年轻一代的山歌教育,让年轻人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和接触山歌。年轻一代对自己山歌文化有了兴趣,其保护山歌文化的意识增强了,于是,荣朋山歌的传承与发展也就有可能继续下去。要提高青年一代的参与热情,必须加强新时期农村各类团队、协会的建设,促使青年人通过各式各样的农村组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山歌文化建设当中。目前隆安县已有农民自发组建的集镇文化娱乐协会、民间剧团、民间文艺队、歌队、篮球队等各种各样的文化载体,农民群众通过这些集体性质、合作性质的社会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各类文化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青年人参与山歌文化建设的热情,促进山歌文化的发展。

4.政府、教育部门等机关要积极做好山歌的保护和挖掘工作;同时要推广壮语工作。

山歌是壮族文化主要的活动,荣朋村山歌主要以口头相传为主,很少有人进行记录、整理和深入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山歌的传播和发展,所以做好山歌的保护、整理工作对山歌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荣朋等地的山歌都是用壮话来唱的,做好壮语的推广工作有利于人们更好的了解山歌文化,进而接受和重视保护山歌文化的发展。

5.加强荣朋山歌的组织性的领导。

我们调研中发现荣朋村很多会唱的村民提到,山歌主要是以对唱的形式为主,现在都找不到和自己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一起对唱山歌了;要是有一个人出来组织他们一起唱山歌,他们都会很愿意出来响应其的组织。可见目前山歌文化淡化的一个原因就是缺少一个有力的组织。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要有一个牢固的组织团队,组织一个有力山歌团队,即可以增强山歌的力量,使山歌的发展走上组织化的道路,这样可以更好的组织村民唱山歌,参加各种山歌比赛,扩大山歌与外界的联系,增强影响力。

从荣朋山歌的历史我们就发现了,原来的有组织与如今的分散相对比,山歌文化的没落就是最好的见证。加强荣朋山歌的组织性建设是保护山歌文化的重要措施。地方领导应重视本的山歌文化的发展,各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其部门优势,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做好对山歌文化的发掘,发展以及宣传的组织工作,发挥群众基础,团结村民,共同促进山歌文化的发展。

五、继续保护和弘扬山歌文化的意义:

保护山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山歌是我们广西壮族的一大文化特色,通过对山歌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可以保护和传承我们壮族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同时广泛开展山歌活动,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既可以扩大壮族文化的影响力,又可以丰富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保护和发展山歌文化等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当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文化发展战略中把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考虑。本文通过对广西隆安县都结乡荣朋村的山歌发展现状的实地访问调查记录,分析荣朋山歌发展现状的种种原因,说明荣朋山歌的发展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所起到的突出重要作用。并提出针对这一情况的建议,保护和重建山歌文化,努力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二篇:花溪乡耿底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花溪乡耿底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黔西县人民法院曾友富

根据县委的安排部署,在 “干部下基层、作风大转变”活动中,我院首次派出了两名干部到联系点花溪乡耿底村开展了活动。时间是2011年4月18日至22日、25日至29日,总共十天的时间。

下基层开展工作的方法和计划

下基层开展活动的干部,首先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耍官风,不打官腔,能够真正和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让老百姓能真正感受到干部的亲和力。一要做到不管工作能不能达到帮扶的目的,首先不能给当地村委和群众带来负担;二要向乡党委汇报工作,从乡党委、政府找到抓手,既可以表达对乡党委、政府的尊重,又可以让乡党委、政府了解活动的情况,还可以争取得到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三要到群众中去作一些必要的民情调查,掌握全村的基本概况,人的知识结构,了解群众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如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形成报告,由县“四帮四促”活动办公室协调相关部门予以解决;四要寻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亮点,理清发展思路,开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项目;五要办一些实事,如根据我院工作性质和职责,到学校或者组织村民代表开展一至二次法律宣讲活动,对一些急需帮

1扶的困难群体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六要形成调研报告。活动结束,要形成书面调研报告,总结活动经验,作为县委、县政府决策的依据。

基本概况

花溪耿底村面积13.82平方公里,东北高西南低,最高海拔映山红坡1380米,最低海拔洱海三块石704.4米,是黔西最低海拔,地形落差较大。可耕旱地5449亩,没有水耕地。人口354户1758人,现有在校大学生30人(其中大学生5人);在校高中生40多人;现在本村居住待业的医学专业大专生1人;有共产党员30人,其中在中专文化3人,高中文化1人,初中文化13人,全村知识结构文化偏低,人才外流严重。人均年收入1280元,是典型的贫困山区。虽然本村洱海绿波荡漾,是乌江支流,但地势落差大,全村至今没有解决人畜饮水问题;虽然洱海、大沟煤矿资源丰富,但因交通不便,至今没有惠及本村百姓。

现有的可持续发展的项目

由于国家政策优惠,对贫困群体帮扶力度增强,耿底村已于2010年开始有了多个可持续发展的项目。

一、核桃基地

耿底村是毕节地委秦如培书记的种植联系点,有较好的政治环境。

2010年底至2011年初,耿底村在县扶贫办、林业局等单位的帮扶下,全村每户都种植了核桃,总共已种植核桃2 300亩,三年可收成,五年盛产,每亩地种植核桃22株,盛产期每亩地可留核桃15株左右,每株可收干果15公斤,每亩地年至少可收干果核桃225公斤。按现有市场价格,仅核桃一项每亩年收入可达8 000元左右,全村可达18 000 000以上。

二、辣椒基地

老干妈集团在黔西落户后,将地理条件适宜的耿底村确定为辣椒种植基地。现阶段,以村干为代表,已有大部分村民开始尝试种植辣椒,并且以核桃基地套种,不占用其他土地。全村大约种植辣椒一千亩左右。

三、魔芋基地

在村干的带领下,已有多家村民在核桃基地套种了魔芋,约有50亩左右,魔芋市场售价每公斤大约5元,亩产约1万公斤。

基于耿底村沙质土土层厚,保水性好的特点,加之政府的重视、外环境帮扶,耿底村大约估计三年后年收入不下于1千万元,五年后收入不下于2千万元。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这次活动,我们向乡党委、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了解了情况,并且走访了多户群众,了解了群众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人畜饮水问题。我们走访群众了解民情,主要问三个方面的问题:

1、经济来源是什么?

2、主要存在什么困难和问题?

3、社会治安上有没有安全感?回答的与乡、村两级组织回答的一样,最严重的是人畜饮水问题,虽然原来修过小水窑,但是那

种小水窑不切合实际,一点作用也没有;其次是交通问题,耿底村地势落差大,从耿底街上到洱海,来回要两三个小时,虽然洱海有丰富的煤矿资源,但没有惠及耿底村的百姓,耿底村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住在洱海,交通不便制约着这部分群众的发展;第三是贫穷,没有经济来源;第四是就医困难,耿底村有一个村卫生室,有两个名额的医生,但实际只有一人,而且长期没有上班,村卫生室形同虚设。社会治安方面普遍反映是有安全感的。

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建议

这次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耿底村这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是有办法解决的。下面就四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我们的建议。

一、人畜饮水问题。这个问题,群众谈到无不现愁容。可见,这个问题是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对这方面作了更多的调研,得出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途径。

(一)提洱海水。耿底村有丰富的水资源洱海,是乌江的支流,长年绿波荡漾,可采取电力提灌的方式取水。

这个方法有两个优点,一是水源有保障,遇干旱年代,或可以解决旱地浇灌问题;二是覆盖面大,可以同时惠及同样面临人畜饮水问题的安作村。同时也有两个弱点,一是一次性投资大,从洱海将水提上来,需要二级至三级;二是日常用水价格贵,因为落差大,提级多,成本就大,相应用水价格就高,本来就不富

裕的群众难以承受。

(二)打地下水。打地下水的成本要比提洱海水的低一些,但是这种方法对地质破坏性大,覆盖面小。

(三)取地表水。这是最可行,也很可靠的方法。

耿底村邻近金沙县的老寨土,长年有零星地表水,在2009年至2010年百年不遇的干旱时期,这里仍然有地表水流出,可见这里的水资源是很丰富的。但是,这里的水是分散的,需要采取拦截的方法才能将这些地表水聚集在一起,形成大水源。以前修小水窑时,就有村民提出过,小水窑没有用,宁愿在老寨土修一个大水窑。可是因为当时“上面”拨款是要数个数的,所以村民意见没有得到采纳,现在看到这些花了几十万修建的干涸的小水窑还真应了群众的话。

若在老寨土修一个较大的水窑,可以解决除几户人以外的人畜饮水问题,其余这几户人家,原本就有小水井,若不是全村人都去取这个井水,单这几户人是足以自给的。这种方法,一次性投资小,因为老寨土地势高过耿底村,以后用水几乎不用动力。这是最值得尝试的方法。

大水窑会不会让水因储存时间长而变质?所谓流水不腐,这里长年都有水流出,只要水窑储水量与流水量配臵恰当,水就不会变质。这个问题专家可以解决。

二、交通问题。这个问题特别体现制约了耿底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的耿底村,是由原来的耿底村、湘河村拆建合并而成的,整个原湘河村的地盘都在洱海一带,有人口一百多户五百多人,没有公路,人行到耿底街上需花一个多小时,有土产、水产不能出售,日常生活必须品都是靠最原始的人背马驮。现在村委会领导们采了路径,想着手修公路,但没有必要的资金来源,修路成了一句空话。若能得到有关部门一定资金、物资支持,劳动由群众投入,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

三、就医问题。这个问题是现在典型的民生问题,解决好了能够大大加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耿底村现有一名医生,还有一名待业医学大专生。人才条件具备了,那么问题也就好解决了。一是提高医生待遇,广纳人才,让人才能服务社会;二是规范村卫生室的管理,卫生室要有正常的作息时间,让群众有病能及时得到医治。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决定一个船队航行速度快慢的是速度最慢的那只船。耿底村虽然地处边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但是随着黔西县黔中经济开发区的定位,给耿底村带来了欣欣向荣的发展前途。按现有的经济发展,三至五年过后,耿底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超过一万二千元以上。但是,现在耿底村存在的问题还需要上级部门和相关单位引起重视,早日得到解决。

2011年4月29日

第三篇:钟英乡皮厂村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钟英乡皮厂村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重点。是缩小城乡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然而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呢?对于这个名词我们应该并不陌生,在党的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它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1]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由于我本人就是出生在农村,加上在实习之前在网上搜过有关皮厂村的资料。皮厂村:隶属宾川县(市、区)钟英乡(镇),地处 钟英乡(镇)北 边,距钟英 乡(镇)政府所在地14 公里,到乡(镇)道路为 土路,交通方便,距县(市、区)74公里。东邻唐古地,南邻钟英,西邻 金沙江,北邻唐古地。辖鸡佐、哨上等12 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423 户,有乡村人口1753 人,其中农业人口1705人,劳动力1128 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 998人。全村国土面积40.48平方公里,海拔1400 米,年平均气温19 ℃,年降水量530 毫米,适合种植烤烟、玉米、水稻 等农作物。有耕地面积 3169亩,人均耕地1.8 亩,林地24912 亩。该村属于 其它(贫困村或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 种植业为主。所以我认为它就一个普通的贫困山区,与其他农村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当我到达那里之后,发现它与我想象之中的有一定差异。似乎那里的生活水平要比普通的山区农村要稍微好一些。于是我便对它的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上我知道了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便毫不犹豫的对它的新农村建设现状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

一、先从它的经济建设方面进行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的富裕,农村的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在农业种植方面。该村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7.3%,以种植业为主。由于它独特的环境气候,适于多种水果的种植,所以柑橘葡萄等水果成为其主要的也是特色产业。大约80%以上的农户都种植了一定数目的柑橘和葡萄这类水果,这也成为了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同时,计划大力发展核桃,畜牧业等。他们的农产品主要销往县内。对此,我认为由于宾川是一个具有“水果之乡”美誉的县城,无论是皮厂村还是其他乡镇,都大多以水果种植为主,所以皮厂村的水果大多只销往县内,就会造成供过于求。从而造成水果价格低廉,甚至难以销售出去。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应该扩大水果的销路。从县内扩展到县外甚至一些更远的如省外等水果较少的地方。具体措施有:扩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人了解这里的水果,吸引外来商贩;增加可种植的水果种类,避免水果种类单一;加强对教育的普及,特别是相关的农业知识的普及,在种植的过程中加入更多科学技术,增加产量。

在建设方面。该村值得一提的便是鲁地拉水电站,它是金沙江中游河段梯级开发的第七级水电站,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和丽江永胜县交界处,正是皮厂村的附近。政府因此提出一系列发展措施,构建工业发展支撑体系,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坚持把工业放在突出位置,认真组织实施好第二轮“工业发展倍增计划”。积极配合做好鲁地拉电站建设协调工作。围绕建成10万KW小水电的目标,启动实施渔泡江电站、盘口箐电站、新田电站建设。这无疑为该地区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据这里的村民介绍,鲁地拉水电站的建设给这里的村民带来了新的收入。确实如此水电站的建设是撬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支点。由于该工程的实施,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同时也增加了皮厂村村民的就业渠道。农民收入增多了生活水平提供了。人口流动量大量增多,使这里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超市KTV 饭店 酒店等增多;农民的农产品也增加了销量;明显的该地区GDP有了大幅度增长。据当地村民介绍,自从有了该电站人民的经济收入来源有多了一项,而且陌生渠道也岁人口的增多而增加了许多,经济水平明显上了一截。同时该水电站建设对地方财政税收也有很大贡献,如此一个大工程对地方财政收入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总体来说,鲁地拉水电站对皮厂村的经济发张做了不小的贡献。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人外来人口增多对当地的治安管理带来的不便。对此,政府应加强管理。以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应该加强管理和采取相应措施。还有,随着该电站的完工人口又恢复到之前,在这期间新兴的一些娱乐设施或因此产生的消费明显难以维持。对此,政府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如加强农民的其他就业。不要是经济收入随消费人口的流失而急剧下降,鼓励青壮年外出务工等。总之,要利用好它带来的利处,妥善处理不利影响。

二、政治建设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

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为加强该村的政治建设,该村也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如,宾川县钟英乡用活农村活动场所搭建服务群众大平台,一是搭建党建活动平台。皮厂村地处山区,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导致党员活动阵地建设相对滞后,很多农村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一般都在露天或大树下,严重影响了基层党组织活动的正常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和文化活动场所建成后,党支部努力把场所建设成党员之家,定期开展“三会一课”,规范党组织生活的时间、内容和形式,组织党员集中学习理论科技、政策法规、实用技术等。二是搭建传播信息平台。针对当前农村信息相对闭塞的状况,通过和相关部门合作,充分发挥村级活动场所信息来源广、信息量大的优势,整合资源,结合劳动力资源信息管理等工作,把村级活动场所打造成信息的中转站,服务经济的前沿阵地。利用信息宣传栏,定期张贴创业项目、上级政策、劳务市场等有用信息及时在村级活动场所予以公布,并全程跟踪掌握反馈情况,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三是搭建学习培训平台。依托活动场所,通过科技培训课堂、专题讲座、科普宣传栏、现场咨询等形式,开展政策形势、市场经济、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场所建成以来,共培训村级后备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124人,配合科技下乡活动,举办水稻病虫害防治、动物防疫、烟叶种植等劳务技能培训班8期。该村政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大部分农村地区的问题一样,由于村民文化程度较低,且属于少数名族自治乡,所以法律知识浅薄,法律意识不强,思想觉悟不高不利于政治建设的开展。具体措施有,如开展扫盲班,夜校等加大对法律知识的普及。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认真贯彻好科教兴国战略思想。

三,对文化建设方面进行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该村建有老年活动中心,每天下午全村老人便聚集在老年活动中心进行一些娱乐活动,如唱歌跳舞、下棋、一起开展各种活动。搭建文化娱乐平台。提高活动场所的利用率,将文化服务室、图书阅览室、体育活动场所等公共资源免费向村民开放。特别是在农闲时节,村支部还积极发动和组织党员群众聚集到“农家书屋”读书看报、到活动阵地下棋打球、唱歌跳舞;组织群众开展各种文体活动,采取自编自演的形式,把党的惠民政策、实用技术和先进典型等编成快板、相声、小品、歌舞等节目进行演出,寓教于乐,调动广大农村党员群众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建成后共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0多场次,丰富了农村党员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乡政府还组织开张各单位机关进行集体歌舞比赛,丰富党员干部的业余生活,有利于提高党政干部的精神面貌。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以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符合自身发展的措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坚持对内进行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坚持开放,充分吸收和利用外来的资金、人才以及一切可利用的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第四篇:2021对延津县魏邱乡朱寨村老年人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对延津县魏邱乡朱寨村老年人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作者:黄连富

为弘扬.责任,体验农村生活,提高个人素质,更好的服务于.主义新农村建设,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貌,我们赴新乡延津县魏邱乡“450行动计划”科技支农服务团就朱寨村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现状进行了了解,并结合当地实际探究了一条适合当地的农村养老模式。

一、.实践背景

2021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32亿,占目前总人口的10%以上,且以每年3.2%的速度持续增长,按照国际通用标准,我国已完全迈进了老龄.的门槛。随着中国的老龄化进程,老年人问题层出不穷,尤其在农村,生活条件不适,医疗疾病困扰,精神文化缺失等问题显得较为突出。此类的问题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舒适度和满意度,而农村老年人的问题关系到农村稳定和.长治久安,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好坏。所以及时有效的发现和解决中老年人问题,建立适合当地情况的农村养老模式,逐步改善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是我们国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朱寨村老年人生活现状

通过对朱寨村近三百户家庭的走访,我们对该村的老年人生活条件、医疗健康状况、文化娱乐休闲状况等方面有了初步了解。其中有好的方面,但也有些情况不容乐观。

(一)生活条件

1、居住环境:该村大多数为瓦房,不少家庭条件较好的住上了楼房或平房。而对于老年人,尤其是于子女分居,子女外出务工的老人,他们大多人居住在古老的瓦房中。由于农村人特有的生活习惯,院落中的物品摆放较为杂乱;现在大多数家中电视已经普及,但通过走访,发现一些老人独居的家中并没有电视,所以他们的精神生活可以说还是一片空白。该村实施的“村村通”把水泥路修到了每家每户(其中每户出资400元,其余由政府补贴),可使村民免受雨天走泥路的困难,但在走访中也发现有些偏僻的地方路未修通。总的来说,该村老年人生活条件还行。

2、收入与支出:对于60岁以上的老人来说,其收入主要来自于劳动收入(个人积蓄)。据调查,该村人均耕地1亩左右,玉米和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除去口粮、税粮(现已取消)、牲口食粮外,以市场价出售,年户均粮食收入约3000元,平均到每个人身上,尤其是老年人身上仅有几百元,这就是大多数老年人用以养老的资本。对于那些身体尚好或有手艺的人(大多在60-65岁之间)他们还会向年轻人一样外出务工以增加收入。除劳动收入外,老年人资金来源还有子女供给、政策扶持,然而,这些都是有条件的。如,子女于老年人的关系是否融洽,子女经济条件,子女是否有尊老爱老意识愿意支出;享受五保、低保、独生子女计生补助等的要符合一定条件,需要评选过程客观公正。

目前,农民的花销相对较少,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其花销部分主要用于生活生产消费和医疗保健支出。生活消费支出的主要用于购衣,食品,沼气,自来水,电费等。用于生产消费的主要是粮种,花费,机械,农药等的购置。随着物价的上涨,这些方面的花销成了他们沉重的负担。在医疗支出这一块,据调查发现,村中一家小诊所,村民有头痛发烧小感冒一类的小病一般都去村中这家小诊所,有的甚至毫不在意,任其发展。另外农户家中也有常备药,因此,小病对村民的负担影响尚轻。但一旦得了大病,尤其是老年人处于疾病多发期,看病支出在家庭支出中还是占有相当比重。虽然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在农村较为普及,但据村民反映,由于体制原因,报销比例有一定限制,且不同医院,不同病情报销比例也不相同,加之药价虚高,医患关系紧张等原因,农民从新农合中获得的实惠并不多。

(二)健康状况

一个人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饮食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等方面,这一点对老年人来说仍然适用。

1、身体健康。血压是身体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医疗组成员利用随身携带的电子血压计为村民进行了免费测量。在几天的测血压活动中,他们共测量了238人(其中有复测者)。统计数据显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高血压比率不断攀升,依次为12.6%(≤50岁)、16.3%(50——60岁)、23.8%(60——70岁)、54.8%(≥70岁)。由此可见,高血压在老年人群中是易高发的。当然血压高低受时间、季节、运动、温度、环境、精神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尽力确保测量数据的科学性,可靠性。但从这一数据分析中,也能反映一定的问题。此外,通过走访发现中老年人群中还存在着其他一些慢性病,如颈椎病,腰间盘突出,风湿类风湿等,这些疾病都是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不容忽视的问题。当然,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大多数老年人的身体还是健康的,人的寿命大约在75——80岁(该村有一93岁高龄的老人),但以上所反应的问题仍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2、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环境,随着现代.生活频率的加快和部分地区.尊老养老风气的退化,一些人见到老年人不会主动打招呼,视而不见,这对老年人心理笼罩了阴影使之产生了.不再尊重老年人的想法,加之自己认为老了无用的心理,更加重了其心理负担,使其生活相对比较封闭,缺乏与外界交流,这一点尤其表现在80岁以上的身上。二是来之于家庭内部,老人与子女关系不融洽,子女外出武功缺少对老人的关心,子女忙于事务对老人关怀不够入微等都使老人谢了产生失落感。同时,年轻一代对老年人行为不理解也极易对老年人的心理造成创伤,相对应,老年人对年轻人的行为也存在困惑。

3、饮食健康

通过走访发现,村民尤其是老年人的饮食并不科学,这对老年人的健康或多或少的产生一些影响。对于农村人来说,他们吃的蔬菜大多是自己种的。虽然食品安全上有保证,但基本上是种啥吃啥,而不注重食物的广泛搭配。肉制品由于物价上涨,物源减少,农民对其望而却步,加之农民生活较为俭朴,经常改善生活的相对较少。据调查分析,一月改善一次的约占50%,每周一次的约为25%,约14%的人平时很少或根本不改善生活,食品搭配缺乏多样化,很难保证营养的供应。水果方面,村民平时水果的摄入量比较少,有3.4%的人天天吃,经常吃的占34.4%,偶尔吃的占24.1%,37.9%的人一般不吃,经常补充水果在农村尚未真正实现。另外通过走访发现,村民尤其是老年人平常吃饭盐味过重,这长期以往,易形成高血压,危害身体健康。

4、生活方式

通过走访发现,该村村民的生活方式相对较为科学,但也有一些不科学的习惯充斥其中,影响着人民的身体健康。从睡眠来看,村民一般都有早睡早起和午睡的习惯,大部分村民能保证每天7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晚11点——早6点),个别能哟8个小时,睡眠较为充足。其原因一是白天干活较累,二是无事可做。在体育锻炼方面,有70%的村民能进行体育活动(多为年轻人),而剩下的30%多为老人,他们很少锻炼或从不锻炼。在于外界交流方面,村民大多保持着住宅——农田——住宅的生活路线,于外界交流仅限于本组内部,邻居之间二老年人,尤其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基本在家而不外出。不好的主要表现在饮食不卫生和在饮酒、吸烟上。由于农村生活条件相对有限,蝇虫较多,很难保证饮食卫生。在走访的男性人群中,50%的人抽烟,且烟龄较长,抽烟量较大,这在老年人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对身体造成危害。饮酒方面不太严重,约60%的人不饮酒,在量上把握适当。这些习惯不利于健康,但由于长期的生活习惯和经济因素,健康观念等的制约,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形成还需要很长时间,需要积极的引导。

(三)文化娱乐条件

由于农村物质生活条件、村民思想观念、政府组织扶持力度等方面的原因,农村文化娱乐,尤其是老年人文化娱乐精神生活相对枯燥,条件较好的地方尚有能力去改善。朱寨村属于后者,但仍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

1、现状

从硬件设施来看,该村建无文化大院和文化舞台,乒乓球台,篮球架,体育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从软件来看,通过村民反映,本村过去有腰鼓队,舞狮队等文艺队伍,从中有一些具有唱戏、扭秧歌等才能的人,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文艺队处于解散状态,器械已不知去向,加之无人引导,村里文化活动并不活跃丰富。农闲时,住的较近的人(尤其是老人和妇女)一般会聚集在一起聊天,打麻将,打牌,这些活动虽无大害,但浪费了大量时间,且长时间坐着对身体也不利,另外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风气。还有一些人整天呆在家里,不愿参与任何娱乐活动,这极易造成思想封闭。

2、原因分析

通过分析,该村文艺活动之所以行不起来,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①缺少合理引导。作为政府,对村民文化活动这一块重视相对不够,在资金、技术、人才开发与培养等方面做的不太好,未能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据村民反映,文艺队解散后器材归个人所有(而其不能调动村民),村民对此意见较大。作为村民,对公益事业的热情消减,人们顾及经济利益,加之村民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没有人愿意出面组织出面开展活动,即便有,也是小打小闹,不成气候,另外有些时候内容不健康(麻将、纸牌,甚至有封建迷信宗教活动)。

②人才断层。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人多数为老年人。他们有原文艺队成员,有的会唱戏、扭秧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能再重现年轻时的辉煌,他们不能再进行腰鼓,舞狮等剧烈活动。而年轻一代对这些传统活动不感兴趣,不愿去学习,且大多数在外务工,很少在家,因而即便有人组织也没人会参加这些活动。

③精力有限。该村一种植业为主,玉米、花生等种植需要人力精力,农活较多,没时间和精力去组织参与于学习文艺活动。对于老人,多在家看孩子,也无精力去做。

④认知和条件的限制。生活在农村的人信息相对闭塞,封建的传统文化道德观念长期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村民特别是老年人对新事物、新文化的接受和认识程度,或多或少地给农村文娱事业带来阻力。

三、农村养老模式探析(以朱寨村为例)

(一)理论分析

农村养老是人口老龄化之后中国凸现的问题之一,目前,农村养老的主要模式有: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化养老(农村养老保险养老)等。

家庭养老作为传统养老的主要形式,是以家族成员对其上一辈老人提供衣、食、住、行、医直到死后安葬等一系列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慰藉行为的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作为由家庭养老向.化养老过渡的一种形式,是以社区为单位对老人进行集中供养的养老方式。是一种以.救济为主要特征的.保障制度

农村养老保险是.保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指我国农村的非城镇户口人员(包括乡镇企业职工)支付一定的劳动所得,在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和.取得帮助,享受养老金,以保障衣、食等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保险制度,是一种.化的养老模式。

分析这几种形式的不同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是大多数学者的共同目标。

由于中国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还相对处于落后贫困的状态下,家庭养老模式的地位很坚固。结合朱寨村实际,我认为家庭养老是适合该村的养老方式。这主要由于现阶段,农村养老的人力资源丰富,虽然计划生育政策制定并且贯彻多年,但由于传统观念的限制,在农村,多子女家庭仍是主流。同时,中国农村老人的晚年在精神照顾方面很欠缺,而.化养老很难实现这一目标,所以,家庭养老成为首选。此外,由于资金的限制,中国农村养老机构大多处于初级阶段,很难得到与家庭养老一样的精细照料。家庭养老仍然是为中国农村老年人提供经济来源、补偿精神空缺的最佳办法。此外,老年人大多数会选择在家中养老的原因既有受传统文化影响,即“家”的观念,又有在精神慰籍及生活照料方面的追求。所以,在客观上,家庭养老在中国农村是优于.化养老的。

当然,家庭养老对有子女家庭是比较合适的,但对于那些孤寡老人,就需要大家的力量,进行社区养老了(即由政府出面给与关怀,如建养老院等)。

(二)实际操作

从理论上找到了答案,在具体操作中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作为村两委,一要加大宣传,形成氛围。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尤其是村民喜闻乐见的戏曲,小品、相声等形式加大对村民的教育,在全村形成一种尊老爱老的良好氛围,使村民形成一种尊老爱老意识。要加大对尊老爱老典型的宣传,树立典型。该村的“好公婆”、“好媳妇”暨“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要继续开展下去,但要更加公开公正公平,使其效果真正发挥出来。二要真说实干,做出成效。要加强对关爱老年人这一块的资金、技术投入,成立老年人组织(如刚刚建立的老年人协会,还可以建立一些其他组织)配置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器具,书籍,使各种设施充分利用起来,组织老年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老年人生活。如有可能,继续把老年人艺术队扶持下去,培养扭秧歌,铜器,舞狮,旱船,太极拳等民间艺术继承人,给村民进行培训。鼓励村民开展文娱活动。三要有的放矢,突出重点。要加强对孤寡老人,五保户,低保户的关爱,帮助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经常性的走访慰问,使之感受到.的温暖。要对家庭不和谐的进行批评教育。

其次,作为村民,一要努力树立感恩意识,养成尊老爱***惯,在生活当中给予老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二要合理安排每日三餐,细致关心四时冷暖,为老人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要精心侍奉日常起居,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努力解决老人生活和精神中的困难。三要充分尊重秉性特点,不急躁,细心倾听老人心声多和老人交流。

四要全力丰富精神生活,陪老人聊天,鼓励老人参加娱乐活动等,力求做到老有所乐。五要与村民和睦相处,见到老人热情主动,帮助老人,正确处理与老人的关系,不能嫌弃老人。六要相互学习,向先进典型看齐。

当然,这只是个人的看法,具体实施还需要结合当地实际。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老年人的生活不再困难,年轻人合老年人的关系将会有所改善,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一定会得到合理解决。

第五篇:对延津县魏邱乡朱寨村老年人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作者:黄连富

为弘扬社会责任,体验农村生活,提高个人素质,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貌,我们赴新乡延津县魏邱乡“450行动计划”科技支农服务团就朱寨村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现状进行了了解,并结合当地实际探究了一条适合当地的农村养老模式。

一、社会实践背景

二、朱寨村老年人生活现状

通过对朱寨村近三百户家庭的走访,我们对该村的老年人生活条件、医疗健康状况、文化娱乐休闲状况等方面有了初步了解。其中有好的方面,但也有些情况不容乐观。

(一)生活条件

1、居住环境:该村大多数为瓦房,不少家庭条件较好的住上了楼房或平房。而对于老年人,尤其是于子女分居,子女外出务工的老人,他们大多人居住在古老的瓦房中。由于农村人特有的生活习惯,院落中的物品摆放较为杂乱;现在大多数家中电视已经普及,但通过走访,发现一些老人独居的家中并没有电视,所以他们的精神生活可以说还是一片空白。该村实施的“村村通”把水泥路修到了每家每户(其中每户出资400元,其余由政府补贴),可使村民免受雨天走泥路的困难,但在走访中也发现有些偏僻的地方路未修通。总的来说,该村老年人生活条件还行。

2、收入与支出:对于60岁以上的老人来说,其收入主要来自于劳动收入(个人积蓄)。据调查,该村人均耕地1亩左右,玉米和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除去口粮、税粮(现已取消)、牲口食粮外,以市场价出售,年户均粮食收入约3000元,平均到每个人身上,尤其是老年人身上仅有几百元,这就是大多数老年人用以养老的资本。对于那些身体尚好或有手艺的人(大多在60-65岁之间)他们还会向年轻人一样外出务工以增加收入。除劳动收入外,老年人资金来源还有子女供给、政策扶持,然而,这些都是有条件的。如,子女于老年人的关系是否融洽,子女经济条件,子女是否有尊老爱老意识愿意支出;享受五保、低保、独生子女计生补助等的要符合一定条件,需要评选过程客观公正。

目前,农民的花销相对较少,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其花销部分主要用于生活生产消费和医疗保健支出。生活消费支出的主要用于购衣,食品,沼气,自来水,电费等。用于生产消费的主要是粮种,花费,机械,农药等的购置。随着物价的上涨,这些方面的花销成了他们沉重的负担。在医疗支出这一块,据调查发现,村中一家小诊所,村民有头痛发烧小感冒一类的小病一般都去村中这家小诊所,有的甚至毫不在意,任其发展。另外农户家中也有常备药,因此,小病对村民的负担影响尚轻。但一旦得了大病,尤其是老年人处于疾病多发期,看病支出在家庭支出中还是占有相当比重。虽然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在农村较为普及,但据村民反映,由于体制原因,报销比例有一定限制,且不同医院,不同病情报销比例也不相同,加之药价虚高,医患关系紧张等原因,农民从新农合中获得的实惠并不多。

(二)健康状况

一个人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饮食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等方面,这一点对老年人来说仍然适用。

2、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外部环境,随着现代社会生活频率的加快和部分地区社会尊老养老风气的退化,一些人见到老年人不会主动打招呼,视而不见,这对老年人心理笼罩了阴影使之产生了社会不再尊重老年人的想法,加之自己认为老了无用的心理,更加重了其心理负担,使其生活相对比较封闭,缺乏与外界交流,这一点尤其表现在80岁以上的身上。二是来之于家庭内部,老人与子女关系不融洽,子女外出武功缺少对老人的关心,子女忙于事务对老人关怀不够入微等都使老人谢了产生失落感。同时,年轻一代对老年人行为不理解也极易对老年人的心理造成创伤,相对应,老年人对年轻人的行为也存在困惑。

下载关于隆安县都结乡荣朋村山歌文化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隆安县都结乡荣朋村山歌文化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