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远和夏圭山水画对李唐的继承和创新

时间:2019-05-12 13:0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马远和夏圭山水画对李唐的继承和创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马远和夏圭山水画对李唐的继承和创新》。

第一篇:试论马远和夏圭山水画对李唐的继承和创新

试论马远和夏圭山水画对李唐的继承和创新

葛华伟

(安徽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阜阳236031)

[摘要] 马远和夏圭的山水画代表了南宋山水画的新面貌,他们在构图和用笔方面的创作,都构成了中国画的经典。本文试论马远和夏圭在李唐山水画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全方位的创新,阐述了他们在山水画史上不可低估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马远;夏圭;南宋;山水画;李唐

作者:葛华伟(1967-)男,安徽阜阳人,阜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书画艺术。联系电话:***

南宋时代沿袭了北宋时期以画院为中心的绘画活动。这一时期的画作,较之前朝便多出几分诗情。从整体的风格传承上看,南宋继承了北宋的风格传统,同时有了多方面的创新,从而形成了南宋时期特有的绘画风格。绘画题材和风格更加广泛和多样,既师承北宋崇尚自然的艺术精神又注重诗情的发掘。“山水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1] “画中最妙言山水”,由于社会的重视,山水画逐渐跃居绘画的首位。有学者说:“宋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成熟的高峰时期,北宋山水以高山大川作为画面的主体,全景式的构图气魄雄浑,视像效果突出。靖康二年,金兵南下攻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掳,宋王朝被迫遭遇了一个历史转折。随着临安(今浙江杭州)朝廷的重建,画院机构再次兴盛,山水画的面貌也在历史的转折之后产生了艺术的转折。”[2]北宋山水画主要沿袭五代以荆浩和关仝为代表的绘画风格,其中李成、范宽成就最高。南宋画风则由北宋的雄壮浑厚转化为空灵雅秀,代表人物是号称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由于李唐的异军突起,整个南宋风气为之一变,影响到整个南宋而至后世。李唐之所以能延续这么长的历史,则归功于马远、夏圭为之继承开拓之功。

李唐(约1066-1150年左右),字晞古,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他是个全能画家,擅长人物、花鸟、山水,尤其是山水画取得了相当高的造诣。他在北宋时期就声名鹊起,为人们所熟知。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和靖康质变的发生,李唐随朝廷迁都杭州。由于国亡的这一巨大变故带来的影响,李唐的山水画也随着下半生生活环境的改变变化起来。从现存 1的画迹来看,《万壑松风图》、《江山小景图》以及《奇峰万木图》等属南渡之前的作品,《清溪渔隐图》和《采薇图》等,当属南渡之后的作品。”[3]他早期作品以《万壑松风图》为例,线条浑厚富有弹性,皴法稠密,斫点、勾砍、渲染相结合,皴法浓密不似后期那般清晰可见,短条子、刮刀、钉头、雨点几种皴法并用。干笔、湿笔混用,皴法灵活多变,轮廓线条多以中锋线条行笔,两端极力强调,形成钉头般效果。在构图方面,大胆剪裁、提炼,采取近景山水描写和突出山水局部的构图方法,开了表现简括山水的先河。后期的作品,以《清溪渔隐图》为例,彻底地改变了以前的构图法,图中只截取景物的一小段,给人以新的视觉感受。图中山石基本上是一遍完成的,皴笔简练,外轮廓线特别清晰,不似传统中的层层积累与反复皴擦,树的画法也不似前人那样用小笔点簇,而是先用线条勾勒然后用淡墨渲染,整个画面宁静幽雅。

纵观李唐的前后期的山水画,前期作者更注重理法和写实,所以画面繁复重叠;后期的画概括简练,注重用笔墨来表达内心主观的情绪。李唐的山水画最突出成就为独创了局部特写和大斧劈皴,斧劈皴是最常用的一种皴法,斧劈皴即成熟于李唐,大斧劈皴尤是李唐的独创。靖康之变之时北宋宣和画院所藏的古画无一保留下来,以至于高宗重建画院时,几乎一张古画都没有,这使得南宋画家们没有了临摹的对象。无论是从身份还是绘画成就上,李唐成为当时画院画家的楷模,于是他的作品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大家所临习的对象了。南宋山水,皆出于李唐一系,可谓系无旁出。在李唐影响的画家中,马远、夏圭成就最大。

马远(约1140年-1225年之后),出生于绘画世家,字遥父,号钦山,任光宗、宁宗画院待诏。马远的山水画形式多而全,全景山水,一角特写,花鸟、山水结合,人物山水结合,花鸟、山水、人物结合应有尽有。他的山水画法继承于李唐而又有创新。从流传的真迹和各种文献来看,他对于客观物象的性格观察很深刻,表现力很概括。他的代表作品《踏歌图》就显示了他的这一特点,这幅图近处田垅溪桥,巨石盘踞于左角,疏柳翠竹,有人于垅上歌舞。远处高峰宛似切削而成,其中隐现宫阙楼阁。整副画面气氛欢快、清旷。此画的山石用尖细硬挺的线条勾出轮廓和石头内部的结构,然后以侧笔刷扫出石头,此乃典型的大斧劈皴,钉头鼠尾皴皴擦出远峰、近石,用笔豪迈自如,再加以浓重墨色,使得山石具有坚实的质感和立体感,这是马远笔墨表现的代表作。同时,他又用淡墨劲豪简洁地勾勒出远处峰峦,拉开了远景与近景的距离。近景柳枝、新篁的描绘,还有烟云的表现,与远景相互呼应,显出了画面的空间辽阔与光的感觉。画面没有浑厚沉重之感,只有空灵

自在之美。整个风格画法近似于李唐的晚年作品《清溪渔隐图》,但比李唐的线条更加刚硬,用笔更加草草,给人一种简洁而刚劲的视觉效果,属于典型的南宋山水风格。马远绘画的创新还体现在他的《西园雅集图》中,图中的取景和选材都可以显示出马远的独创性,在局部的取景中,采取俯视的角度,下端伸出的树枝只见稍而不见根干。这种取景法,在南宋以前是相当少见的。李唐的画中也有出现,但上画根,下画稍,马远比李唐更进了一步。总体来说,马远的画比李唐的画更加刚劲、锐利、简约和概括。李唐开始了局部的取景,可是画面不是十分简约。马远的画不但有局部取景,而且往往只画很少的景,有限的几笔,给人以无限的想象。《格古要录》曾评论其山水:“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决壁而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这是马远山水画的重要特征。

夏圭,(公元1180-230 年前后),字禹玉,约与马远同时而略为后出,亦任宁宗画院待诏。浙江钱塘人,擅长画山水、人物。喜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被称为拖泥带水皴,构图喜欢大胆剪裁,突破全景而仅画半边之景。夏圭的山水画风格与马远极为相似,不同方面的是近景大多只占画面的一边。所以后人称之为“马一角”、“夏半边”。山水画在构图上多为上留天、下留地的全景式构图,内容繁密,注重对自然界的整体把握与描绘。夏圭的画有两种,一是偏于清刚的,如《溪山清远图》。其山石的皴法采用大斧劈皴,间或用小斧劈皴,或用长条、短条、点子、拖泥带水皴,水墨较清淡。丛林用直线勾干,一笔而成,用笔迹清刚的点子簇叶。图中点景人物一般用笔寥寥,各种动态的相互呼应关系跃然纸上,整体画风清劲健爽。一种则如马远,夏圭较马远年龄幼一些,可能也受到了马远的影响,其中《烟岫林居图》尤似马远,树干和马远画的相似,用方直线勾画出反复弯拐的形状。在《江头泊舟图》中,图中前面一大块石滩,用不同方向的笔触和不同的疏密程度来表现其质感。树叶的墨点比马远、李唐的墨点刚性更强。夏圭非常擅长运用墨色的变化,在惯用的层层加皴、加染的“积墨法”外,往往加用“蘸墨法”,也就是先蘸淡墨,后在笔尖蘸浓墨,依次画去,墨色由浓渐淡,由湿渐枯,变化无常。再加上“破墨法”,以墨破水,以水破墨,以浓破淡,以淡破浓,使墨色苍润,灵动而鲜活。远处山廓仅露顶尖,用一根线勾出大体的山顶形,线条下略加淡墨墨色极简。空旷的构图,简括的用笔,淡雅的墨色,极其优美地营造了一幅清净旷远的湖光山色。总的来说,夏圭山水画的主要面貌和马远近似。一角取景,刚性的线条,坚硬的石质;减笔、拖枝、斧劈皴,弯弯扭扭的树干。近景浓重,远景简练。当然两者也有不同之

处,马远用笔较尖,笔法爽劲;夏圭用笔略秃,笔法苍润。马远画山石多用大斧劈皴,刚猛而劲利,线条一般较长,且清晰;夏圭画山石用多种皴,以至有部分画轮廓先被冲的略有模糊感。马远的笔法较严整,画房亭殿阁线条整齐,夏圭的笔法较草率,画的房亭殿阁线条随意不规则。较之二人作品,夏圭用笔比马远更简且草草,然其浓淡远近效果更好。从夏圭的山水画中看来,其也是师法李唐的,如他的《山水四段图》,是卷分《遥山书雁》、《烟村归渡》、《渔笛清幽》、《烟堤晚泊》等段,隔断景致如题,画法似李唐的《清溪渔隐图》。董其昌也曾说过:“夏圭师李唐,更加简率,如塑工所谓减塑,其意欲尽去模拟蹊径。而若隐若没,寓二米墨戏于笔端。”[7]

综上所述,马夏二人代表着南宋院画的最高成就,他们是继承李唐新画风的杰出代表。马、夏把李唐开创的刚劲、简练、局部取景的画风发展到了更高的峰颠。由此可见,李唐的山水画对后世影响极大。北宋中期之前的山水画,无论南方山水还是北方山水,多是全景构图,反复皴擦。南宋时代,李唐一改画风,以局部取景,以大斧劈皴。而马、夏在师法李唐的基础上,把这种局部取景有发展到一个新的意境。相对来说,取更少的景,只画山的一角或一边,给观者以无限遐想。他们的作品给人以意味深长,意境完整的感觉。可以说,马、夏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他们无论是用笔还是构图都是一方面的典型,所以他们在画史上的作用和地位都无法低估。

参考文献:

[1]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2] 聂卉.一角半边的南宋山水 [J].紫禁城, 2005.(1)

[3] 陈传席、顾平、杭春晓.中国画山文化[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70

[4] [7]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5] 明·曹昭《格古要录》。

[6]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下载试论马远和夏圭山水画对李唐的继承和创新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马远和夏圭山水画对李唐的继承和创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