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建合谐社会中努力发挥工会作用

时间:2019-05-12 13:1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构建合谐社会中努力发挥工会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构建合谐社会中努力发挥工会作用》。

第一篇:在构建合谐社会中努力发挥工会作用

文章标题:在构建合谐社会中努力发挥工会作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我们党在重要历史时期、关键历史阶段、新的历史起点上,召开的全党坚持以人为本、全党贯彻以人为本、全党落实以人为本、全党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会议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必将转化成动员、凝聚和导引全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与物质力量。随着历史的推移,这次全会适时性、关键性、重要性、历史性的伟大意义,一定会更加鲜明、突出、充分而持久地表现出来,并以其辉煌的篇章载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历史史册。对这次中央全会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

在这次中央全会上,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全会作出的《决定》,都集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的提出,为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同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也必然使工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

为什么这样认识和提出问题?是不是提得过高?是不是硬拉硬贴硬靠?要回答清楚这个问题,必须从六中全会精神与党领导的工会所肩负的基本职责之间的内在联系上去寻求答案。尽管如此,要深刻回答清楚这个问题,依然是一个相当全面、系统、复杂的问题,本文并不想去全面论述,只是想从学习、理解、贯彻好六中全会精神,怎么样认识和把握这个重大机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更好地发挥工会组织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谈一点体会和看法。



一、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论断上看:这次六中全会作出的《决定》中,提出了众多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其中《决定》开篇第一句话,就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观点,就是一个特别重大的新判断。这个重大新判断的提出,既是我们党认真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重大而基本的结论,又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还是我们这次全会所作《决定》立论的重要理论基础。这个重大新判断,深刻揭示了我国社会和谐与所坚持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真切回答了只有社会和谐的社会才有真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和谐的社会也才是真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我国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有真正的中国社会和谐,也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国社会的真正和谐。这就是这个重大判断所提出的这个本质属性问题的要害所在。也就是说,这个重大判断所揭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

人们都熟知的,包括劳动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是有其鲜明的阶级与所有制属性的。从这个重大判断出发,我国劳动关系在本质上是和谐的,这也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当然,这种和谐同我国的整个社会和谐一样,是不会自然而然实现的,需要我们的是坚持不懈地以科学理论作指导,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去不断地加以调整。作为社会经济矛盾、主要是劳动关系矛盾产物的中国工会,既有各国工会普遍的属性,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鲜明的本身属性。这个本身属性的突出特点就是,中国工会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工会是作为国家领导阶级的广大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坚定不移地跟着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工会鲜明的个性,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要害所在。面对中央全会对这个本质属性的新判断,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所遇到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全党全社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包括劳动关系在内的社会利益关系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自觉做到居安思危,真正自觉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应对挑战,肩负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该是多么繁重、艰巨、复杂、长期!也正是这个新判断,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新形势下中国工会存在的客观根据和现实需要、工会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作用,从揭示内在联系、深化本质认识、开辟新的境界等方面,提供了全新而强大的理论支撑。

二、从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上看:中央六中全会再次提醒全党,要高度关注和清醒认识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这似乎是个老问题,但却又是一个新问题,而且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确取得了巨大成就,那么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否也已随之发生了变化?对这个重大问题,不是所有人都认识清楚了的。六中全会再次强调和重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央正是清醒地认识和抓住这个主要矛

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突出和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着手,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并作出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是这个主要矛盾决定、要求和提醒全党,必须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又必须注重统筹城乡、区域、经济与

社会、人与自然、对内与对外的协调发展,真正有效地做好“五个统筹”,保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坚持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就必须深入研究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大量人民内部矛盾的诸多新特点,不断创新解决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体制、机制、方法,努力提升工作效果。

《决定》重申这个主要矛盾,尤其是第一次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鲜明提出,这就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与我们党奋斗目标的紧密联系和有机统一,并进一步严肃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的全新论断。这是一个相当重大的理论创新。事实上,《决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和对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与问题的深刻剖析,已经把社会经济矛盾、主要是劳动关系矛盾产物的工会,及其通过参与调整和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保护、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把这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到支持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上来,等等,这些工会履行职能之重要而基本的工作,有机地纳入到这个总体布局与奋斗目标之中,鲜明而具体地定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的位置之上。这对于中国工会来说,从理论到实践、从现在到未来该是具有多么重大而久远的指导意义呀!



三、从两个“前所未有”的论断上看:这次全会告诫全党,“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这是我们党全面分析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提出的重大科学论断,并要求全党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这充分表明我们党对形势的认识和把握更加准确和科学。不管是从解决发展不平衡和比较突出的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还是从解决不健全的体制机制、民主法制和干部素质、能力作风问题,或者是从解决腐败和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等影响当前中国社会和谐的6个方面的矛盾与问题,以及对我们党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提出的新要求来看,同样都是前所未有的。面对这些发展阶段性的突出矛盾与问题,全会要求全党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做到“两个最大限度”,即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并作为贯穿全程的历史性任务和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这两个“前所未有”科学论断的提出,对于我们分析、判断和认识形势,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与自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是基于对这两个“前所未有”科学论断的理解,悉心把工会工作放到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中去认识和把握,尤其是放到两个“前所未有”的科学论断中去观察和研究工会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工会工作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深刻地认识它,切实地抓住它,真正地珍惜和用好它。机遇取决客观,时不我待,稍纵即逝,失不再来;挑战取决主观,应对挑战,乘势而上,破难而进。面对我国发展带来的强大动力、巨大活力空间和空前的社会变革,直面我国发展阶段性矛盾的集中凸显和各种难以预料的困难、风险与挑战,必然为工会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其集中而突出地表现是: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特别是大量进城务工人员组织到工会中来,不断增强党执政阶级基础、扩大构建和谐社会群众基础的任务,前所未有的繁重艰巨;最大限度地维护广大职工、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大协调劳动关系矛盾力度、营造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氛围的任务,前所未有的繁重艰巨;最大限度地保护调动发挥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在内的广大职工共同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任务,前所未有的繁重艰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工会所面临和肩负的这三个前所未有的繁重艰巨任务,对全党全社会更加理解、重视和支持工会工作,对工会自身更加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其机遇和挑战无疑都是前所未有的。



四、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的论断上看:这次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6条原则,其首要的第一的原则就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坚持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这是一条目标性、目的性和宗旨性原则,它深刻揭示了我们党“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原则,是全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依据的准则与标准,是规范人们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行为,判断人们工作与行为是非、好坏的公开公正的尺子。坚持把以人为本放在诸原则之首的本身,就再一次告诫全党,坚持以人为本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然也必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毫无疑问地同样是工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坚持以人为本既是原则的又是具体的、现实的,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放在首位,将这些现实利益问题的解决,一个一个的具体落实到方方面面的人民群众身上,这是能否真正坚持和做到以人为本的关键和要害,且不可把这个首要原则抽象化、口号化、空洞化。在当今的中国社会,离开以工农商学兵、干部、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等具体实在的全国各族人民为本,还能从哪里找到和体现“以人为本”呢?正如离开具体的人又能从哪里找到人的道理是一样的。只要我们各级政府、各级组织、各级领导、各个方面,真正在自己所分管、领导、联系和服务的工作中,切实把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工作做好了,首先是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解决好了,那么,全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工作自然也就做好了。

《决定》中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首要原则的提出,为工会更好地表达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具体利益,提供了更加强大的理论智力支撑和有力的工作原则要求。在工会的具体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坚持以职工为本,高扬职工本位论、职工主体论的大旗。这是工会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最实际、最具体、最忠诚的行为。也就是说,坚持以职工为本,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在工会工作中的具体贯彻、具体体现和实际化。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始终深刻地认识和自觉地做到,坚持以人为本与坚持以职工为本的统一性、一致性和紧密的内在联系性,决不能把两者分隔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站在这个首要原则的高度,来认识、看待、处理和开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各项工会工作,其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作用也就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

五、从以解决人民群众利益问题为重点的论断上看:《决定》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锦涛同志在六中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则更加鲜明具体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从“大社会”着眼,又要从“小社会”着手,“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一个一个问题解决,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效真正体现到为群众排忧解难上来,体现到实现和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上来”。这是对构建和谐社会重点多么鲜明的论断啊!事实上,我们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自己的利益,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那么,什么是群众的切身利益呢?对此,《决定》和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中都强调指出的,就是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8个方面的具体问题,尤其是就业、分配、保障等人们常称谓的劳动关系“三大支柱”问题。如果这些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获取不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感受不到真真切切的变化,构建和谐社会就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也就不可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更不可能获得不竭的动力源泉,社会和谐的目标任务是无法实现的。

这些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与工会工作是什么关系?我国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宗旨的《劳动法》,明确规定工会的基本职责是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法律明确规定,工会依法代表和维护的劳动者合法权益就是: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有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等8个方面的内容。这8个方面的法定内容,与六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8个方面的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完全是一回事。所以,工会依法开展的协调劳动关系和履行的维权任务,正是从“大社会”着眼、从“小社会”着手,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忠实服务的最具体、最实际的工作。

六、从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持续过程的论断上看:《决定》鲜明地指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这一科学论断,为我们提供了极为重大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世间万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的运动、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构成了万物存在、发展变化的根据和历史。和谐社会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和谐社会本身就包含着社会“和而不同”所必然存在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对立统一性。这种社会的和谐,更不是要求社会成员人人权利与利益的平均一律,而是呼唤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利益关系的公平正义。这是化解社会利益矛盾必须创造的基本条件,更是务必要紧紧抓住的灵魂。矛盾既然无处不有、无时不在,那么矛盾是什么?矛盾即关系,矛盾即人生,矛盾即世界,没有矛盾、没有关系,人生、世界就要静止、灭亡,当然就更没有什么人生、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变化、发展、进步可言。因此,全过程地协调与化解矛盾,促其矛盾的良性、有序运动,这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途径。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为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回避矛盾,而是敢于、善于直面矛盾,积极化解旧矛盾,主动认识新矛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同时,这一理性极强论断的提出,也进一步揭示了工会存在的客观依据。我们为什么总讲工会是社会经济矛盾、主要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其根本道理就在这里。职工为什么要组织和参加工会,其道理十分简单,那就是因为广大职工作为劳动关系的一方,一般说来总是处于弱者的地位,希望工会代表和维护他们的利益。因此,工会应劳动关系矛盾而生,工会就必然也必须为劳动关系矛盾的有序、良性运行而动,这就是工会的天职,也是工会有必要存在并能长期存在下去的客观根据。从这个重要论断出发,工会履行基本职责的持续维权过程,说到底就是不断化解劳动关系矛盾的持续过程,也就是以协调劳动关系为入手点、着力点、结合部,来化解职工切身利益的诸多矛盾,并通过这个持续地协调劳动关系的维权过程,不断推动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与良性发展,来保护调动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学习、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工会存在的这个客观根据,充分运用工会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这个主要手段,更好地发挥工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和久远意义。



七、从社会和谐基本条件的论断上看:《决定》极其精辟阐述了“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这一重大论断的提出,为我们研究和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一个“基本条件”的概念。何谓“基本”?基本即根本,它所概括和揭示的应该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强调的应该是必须一以贯之、自始自终、起统帅作用的因素,即一个事物的灵魂。“公平正义”在社会和谐中正是扮演着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观察人生和世界,我们可以发现,公平正义始终是人类不懈追求的价值目标和社会理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一个家庭,既无不为公平正义而谋划,为公平正义而操劳;又无不因多公平正义而兴奋,少公平正义而烦恼;更无不因得公平正义而崛起,失公平正义而灭亡。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兴衰存亡的原因虽各不相同,但公平正义却是始终贯穿全程的共同缘由。笔者认为,公平正义既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又是社会和谐的灵魂,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环节,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题中之义。这是因为,无公平则呜、失正义则邪,自古至今概莫能外。为此,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切实把握“公平正义”这个基本条件,抓住“公平正义”这个灵魂,高扬“公平正义”这个旗帜,坚持“公平正义”这个协调利益关系的基本准则。舍此,无社会的协调、和谐和稳定可言。

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全会强调必须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切实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迈进。从这一重大论断的提出和分析来看,既是对工会以往工作的充分肯定,更是对新形势下工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这是因为:在保障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在基层工会建立和实行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厂务公开制度、平等协商与签订集体合同制度、职工董事监事制度、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群众性劳动安全卫生监督制度、评议监督领导干部制度、“第一知情第一报告第一帮助人”制度、维护农民工权益制度、“12351”维权电话制度等;在工会领导机关建立和实行的三方协商会议制度、与政府的联系(联席)会议制度、立法参与和执法监督制度等,都既是为维护和实现广大职工权利、利益的公平正义而建立的重要制度,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制度建设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切实加强和健全的重要而基础的制度内容。

八、从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论断上看:“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全新论断,中央第一次严肃提出,并载入《决定》的二级标题,这充分看出中央对劳动关系问题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劳动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关联着人们最基本的生存与发展权益,具有极其鲜明的社会普遍性、具体权益性、复杂多变性、协调共决性和历史过程性。劳动关系矛盾反映的是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权利与利益矛盾,劳动关系稳定与和谐发展,是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基础,化解劳动关系矛盾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根本环节与基本内容。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必须从包括劳动(劳资)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内部而不是外部去寻求答案。这是因为,不表现社会和谐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不复存在,不表现生产关系的社会和谐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也不复存在。任何一个国家的生产关系都是一种社会权利和利益关系,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关系也都是该历史时期社会权利与利益关系的具体表现。生产关系在企业,主要是通过企业与职工间建立的劳动关系,即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险、劳动安全卫生和职业技能培训等诸多方面的权利与利益关系而具体表现出来,并反作用于企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道理一样,和谐劳动关系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无差别、没矛盾的劳动关系,重要的是要为全体劳动者创造一个社会公平正义的环境与条件,逐步形成一种权利与利益矛盾有序碰撞、有理磨擦、有利妥协、有节控制的适时协调与良性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社会格局。

劳动关系是相互的,从确立到调整也都必须是相互的、协商的、共决的,不能由一方甚至少数人说了算。协调与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工会组织肩负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发挥着职工一方利益代表者的不可替代作用。《决定》强调的:“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制和劳动争议调处仲裁机制”,“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等等规定与要求,正是多年来工会致力推动建设的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机制、制度和着力开展的重要工作。尤其是《决定》关于全面实行集体合同制度的要求,更是工会长期以来坚决主张、全力开创、大力推广的重点工作,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作用。也正是由于各级工会组织的成功实践,《劳动法》“可以”签订集体合同的法律规定,已发展到今天《决定》中“全面实行”的严格要求。为此,我们不仅要充分看到,工会开展协调劳动关系的工作完全符合《决定》的要求,是党在给我们工会工作肯定、鼓劲、加油,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这是党对我们工会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企盼并相信工会能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中,更好地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

九、从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目标的论断上看:《决定》“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鲜明提出,意义重大而久远。就业是民生之本,也就是民生之关键而重大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大家都会深切地认识到,劳动与工作权是每个劳动者享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神圣而不应该受到侵犯的权利,是其实现生存权、发展权的前提与基础,是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根本保障,因而也必然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首要问题。离开维护和实现劳动者的劳动与工作权利去谈论劳动关系、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如锦涛同志所指出的:“扩大就业是改善人民生活的基本途径,必须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不是把促进与扩大就业放在相当重要乃至首位的。为此,中央《决定》特别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实行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扩大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等等,这无疑是广大劳动者的福音。学习贯彻《决定》精神,重要的是推动政府切实把促进就业、扩大就业、限制裁员、减少失业,作为依法行政的突出职责,通过法律的、经济的、政治的、行政的、舆论的等各种手段,保障就业公平,促进与扩大就业;制定与完善劳动就业的法律法规与政策,规范城乡的就业行为,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保障劳动者特别是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免受就业歧视,加强执法监督,依法严肃查处侵犯劳动者就业权利的各种行为;着力解决目前劳动就业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主要是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培训与创造就业岗位,从淡出“农民工”称谓做起着力纠正社会歧视,使其享有与城镇劳动者平等的就业机会、条件与权利,高度关注和认真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广大劳动者的劳动权益,是在劳动关系的建立、调整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因此,工会参与劳动关系矛盾的调整,就必须始终关注劳动就业问题。应该看到,《决定》中这一“重要目标”的提出,必然为工会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更高层面上,在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更宽领域中,参与开展促进与扩大就业等劳动关系的调整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工会在参与有关劳动就业的立法和执法监督,加大促进就业和监督裁员与减少失业的工作力度,创新和发展自身的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困难帮扶、再就业基地等工作,都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

十、从收入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论断上看:《决定》明确指出,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特别是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这一论断的提出,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收入分配是体现社会公平的关键环节,也就是说,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收入分配公正公平与比较合理的社会。政府在维护和实现收入分配权利的公平正义上肩负着重要职责。主要应是:肩负起正确理念和舆论引领的职责,着力解决其混乱问题;肩负起规范和明确原则的职责,特别是劳资共决、兼顾并举、公开公正、调高保低等原则,着力解决其无序问题;肩负起立法、建制和执法、监督的职责,着力解决其能力与手段不足问题。要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规范与防止各地、各单位的收入分配随意行为,坚决纠正政出多门、各行其是,以切实尊重诚实劳动收入、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保障最低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严厉打击非法暴富者。政府应通过加强收入分配立法、改革税收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公共支出、减少一般性公务开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努力增强维护和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正义的能力与手段,特别是对收入分配差距快速扩大态势的遏制能力与手段,对低收入群体及时必要的保低能力与手段。要实现这一论断提出的要求,我们要做的诸多工作说到底,是要尊重劳动,因为财富、价值乃至整个世界都是劳动创造的。尊重劳动的关键,是要尊重劳动者的权利和利益,特别是尊重和有效保障劳动参与收入分配,不仅是一次分配,还应该包括利润(剩余价值)分配。只有当从法律和政策、体制机制和制度以及具体工作等方面,都真正有效地保障劳动以其主体地位进入分配领域并左右分配格局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目标任务,才可能切实实现。

收入分配是确立劳动关系以后,劳动者享有的最核心的权益。工会参与协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就必须在推动和维护实现收入分配权利的公平正义上下功夫。应按照《决定》的要求,大力推动政府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抓紧研究出台全国统一的小时工资、最低工资等制度,规范起码的工资增长标准;积极促进政府和用人单位建立健全公开公正、公平正义的工资分配与增长机制,从源头和基层两个方面着力推动建立健全收入分配沟通、协商、谈判机制;大力总结和全面推广劳动参与分配和劳资共决的工资确定与增长机制,特别是维护广大进城务工人员参与收入分配权益的机制;切实推动政府下决心解决企业、事业、机关、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和企业尤其是五、六十年代退休职工退休金过低的问题等。能否在推动收入分配问题的公平正义上发挥更加积极、主动、有效的作用,是对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更好地发挥不可替代作用的严峻考验。



十一、从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论断上看:《决定》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目的出发,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新的发展目标要求。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大家都知道,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保障基本生活、调节收入分配、协调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我国社会保障面窄、保障水平低、社会保障严重滞后的问题,不仅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次中央全会提出的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一个相当重大的决定,这就意味着我国的社保工作将以更快的步伐和更大的覆盖面在加速建设和发展,城乡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将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这是一个极得民心的决定,同时又是一项十分艰巨繁重而又具体实在的任务。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害在于:必须依法推进,主要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相应的法律体系与制度,加大社会保险工作的执法力度与司法监督;必须财力支持,主要是下大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方向,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比例,增强征缴社会保险费用的力度和效果;必须覆盖全员,主要是逐步建立真正有效惠及城乡所有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体系与网络,当前首先要尽快堵住大量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险工作的“大敞口”,同时实在而着力地研究广大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必须有效保障,主要是对城乡困难群体和鳏寡孤独病残等社会弱势群体实施有效的济困和帮扶措施,切实建立健全与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有效衔接、互补、联动的有效机制与工作格局,以期真正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社会保障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安全网和保险阀。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社会保障和福利比较健全的社会。推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长期以来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所肩负的重要任务和开展的重点工作。当前我国社会保障滞后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很多,其中最突出的是,国有和集体企业老退休职工退休金过低并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差距过大,大量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险大敞口,农民的社会保障严重缺失等。为此,工会一方面应推动政府从各个方面加以解决,一方面应从自身创建的职工互助合作保险、职工消费合作社、困难职工帮扶中心、送温暖工程等方面加以补充,为我国逐步建立《决定》所要求的诸方面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应该说,六中全会《决定》关于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为工会创新和发展这方面的工作,推动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伤有所治、育有所护、失有所助”的社会保障目标,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根据、政策支持和工作动力。

十二、从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的论断上看:《决定》着眼于从制度上、法律上营造有利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环境,强调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把“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作为这方面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民主是权利、是手段、是目的、也是过程,民主权利的要害是有没有真正有效的民主监督与否决权。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必然是一个能够比较充分发扬民主的社会。发扬民主是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更没有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可言。按照《决定》的要求,必须通过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管理经济、管理社会事务和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提供重要保证。这是一个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防止因领导人的改变或领导人意见的改变而改变的长期奋斗过程。

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工会同样面临着繁重艰巨的任务。按照《决定》的要求,如何坚持、创新和发展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广大职工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如何有效推进厂务公开制度建设,依法保障广大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如何探索非公有制企业民主管理的途径和方法,建立健全适合各自实际的基层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如何改进和加强各类事业单位的职工民主管理工作,不断探索和发展适合事业单位实际的体制、机制和办法;如何大力推进工会领导机关与政府或有关部门建立的联系(联席)会议、三方协商会议等制度,完善和拓展从源头上加大参与立法立论建制、协调解决劳动关系共性问题的力度,等等,都是我们应抓住机遇深入研究、创新发展的重要课题。



十三、从建设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论断上看:《决定》首次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而全新的概念,并对此作出全面而具体的部署,其意义十分重大。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在推进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和精神支撑,也是衡量其发展程度与水平的重要尺度,还是维系其延续发展的生命之魂。和谐文化的要害是以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和精神源泉。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建设和谐文化。在我国建设和谐文化,其关键和根本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就是《决定》中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在建设和谐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要把上述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领域的全过程,使其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与和谐纽带。

建设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中国工人阶级从她诞生那天起,就以其特有的无私无畏、勇往直前、不怕流血牺牲的伟大精神力量,出现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精神,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强烈的开拓进取意识和创新求实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昭示和引领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前进方向,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建设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程中,工会应更加充分地发挥自身的队伍和阵地优势,倍加珍爱和发扬工人阶级的强大精神力量,团结和带领广大职工,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用宽容理性的态度看待和处理问题,和而不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扩大认同、形成共识,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团结和睦的人际关系。

十四、从形成科学有效机制的论断上看:《决定》从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展变化的需要出发,首次明确提出形成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等四大科学有效机制的要求,并强调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这是我们党在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社会矛盾现状的基础上,为充分发挥我们党的社会整合功能所采取的重大措施,目的在于使各种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等能够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能够在体制框架内解决,使整个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保持稳定,既不断发展又有效平衡各种利益关系。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为我们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有效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繁重、复杂、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多方面入手,作出深入、扎实、持久的努力,但最核心、最关键的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抓紧建立一套能够不断解决利益矛盾、妥善化解利益冲突、有效促进和谐发展的利益调节机制。具体化《决定》提出的机制,重要的是要努力建立健全有关处理利益关系和矛盾的健全的法律推进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畅通的意愿诉求表达机制、及时的矛盾化解机制、安全的社会救助机制等,为全体人民创造一个维护权利、实现利益的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与机制条件。

机制、制度是规范行为、实现目标任务的保证。所有这些机制建设的目的,全在于及时、妥善、正确协调和处理社会利益关系与矛盾,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事实上,长期以来工会组织坚持和发展的平等协商、三方协调会议等制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坚持和发展的职工代表大会、与政府(行政)联系(联席)会议、群众来信来访和“12351”维权电话等制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坚持和发展的集体谈判、劳动争议调解和仲裁、法律援助和服务等制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矛盾调处机制;坚持和发展的签订集体合同和工资协议、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困难帮扶、职工互助合作保险、送温暖工程等制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权益保障机制。必须看到,《决定》中强调的机制建设,必须通过各方面、各系统、各单位具体化了的机制建设,才能加以落实和体现。否则,《决定》中的要求就难以落到实处。为此,工会组织应按照中央的要求,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大胆开拓,坚持、创新和发展科学有效的机制制度,在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

十五、从坚持依靠工人阶级方针的论断上看:《决定》再一次重申,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等,这些极其重要论断的重申,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必将在激发社会活力,充分调动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创造性,特别是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产生重大影响。胡锦涛同志多次深刻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六中全会作出构建和谐社会决定的本身,就是“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这个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定立场和唯一宗旨最具体、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与实践。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党不可动摇的根本指导方针,既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整个历史进程中认真加以贯彻,又要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加以体现。坚持这一方针,从宏观法律政策到微观各项工作,首先都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具体体现出来:要在把保障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切实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基点上具体体现出来;要在把保障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切实作为保护、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解放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上具体体现出来;要在把保证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参与管理国家、经济、社会事务和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切实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要求上具体体现出来。依靠工人阶级就必须尊重工人阶级,尊重工人阶级就必须尊重广大职工的劳动,尊重广大职工的劳动就必须尊重他们的权利和利益,尊重广大职工的权利和利益就必须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更不能侵犯他们的合法权益。面对社会现实,如果我们真实具体地一层一层地对这些要求进行分析,并切实而具体地落实下去,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任务是何等的繁重艰巨。各级工会在推动这一方针的贯彻落实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面对《决定》的要求,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更加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进一步推动这一方针的贯彻落实,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个历史进程中,更加充分地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更多的方面和内容,来学习、理解、贯彻中央六中全会精神,更深入地研究给工会工作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总之,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我们务必清醒地认识、适时地抓住这个重大历史机遇,切实把握它、珍惜它、用好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紧紧抓住调整劳动关系这个最要害的切入点、着力点和结合部,以坚定的思想理念、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创新工作体制、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提升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会组织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团结和带领广大职工,创造新的业绩,展现新的作为,作出新的贡献!

《在构建合谐社会中努力发挥工会作用》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在构建合谐社会中努力发挥工会作用。

第二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今天在北京隆重开幕。来自各条战线、各个行业的近300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汇聚一堂,接受党和政府的表彰。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一件大事喜事,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我们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全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致以节日的问候。劳动创造历史,劳模书写崇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劳动模范是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胸怀大局,立足本职,积极进取,争创一流,集中展示了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精神风貌和崇高品格。正是以劳模为杰出代表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和顽强拼搏,才有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才有今日中国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不愧为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社会的楷模。工人阶级作为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和主人翁的地位不能动摇,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力军的作用不能削弱,我们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不能改变,这是我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国家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先进模范人物,他们不仅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也在艰苦创业中铸就了一种伟大的精神,教育和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懈奋斗。今天,我国人民正奋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上,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我们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全国各条战线的广大职工及各族人民群众,都要自觉地向劳模学习,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爱岗敬业、勤奋学习,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维护稳定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这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既要紧紧地依靠工人阶级,又必将造福于工人阶级,既为工人阶级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舞台,又对工人阶级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广大工人阶级要发扬主人翁的精神,紧跟时代步伐,立足本职工作,追求新知识,掌握新科技,提高新技能,增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创业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得到最广泛最充分调动的社会,必须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在这个进程中,我们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不断发展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不断壮大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提升工人阶级的素质,使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更好地体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今年“五一”,欣逢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80周年。80年历史经验证明,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联系工人阶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广大职工利益的维护者。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各级工会要发扬光荣传统,不断开拓创新,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工会的领导,坚持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切实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坚持实行工人阶级队伍的广泛联合和工会组织的高度统一,坚持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开展工会对外交往,坚持推进工会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工作创新,为改革、发展、稳定多作贡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重要性,为工会组织开展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壮丽又艰辛,工人阶级的伟大使命既光荣又重大。伟大成就来自不懈奋斗,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创造;爱国热情需要转化为强国行动,社会责任应当体现为推动发展。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劳模精神必定能够代代相传,光耀神州,广大劳动群众必定能够不负历史重托,创造新的光荣。

第三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妇女作用

文章标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妇女作用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妇女作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妇女这支伟大力量的参与。从古到今,妇女和男子同是历史的创造者,妇女在发展物质生产、文化艺术、家

庭建设诸方面都做出了特殊贡献。发挥妇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这既是现代妇女工作的新领域,也是现代妇女发挥聪明才智的一个新机遇。

[找材料,到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通过学习六中全会精神,认真总结妇女工作实践经验,对如何充分发挥妇女自身优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作了如下初步的思考。

一、妇女积极投身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构建和谐社会,既体现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执政基础和执政水平,同时也将展示我们这个民族的能力和水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我国当前社会内部良性运行的要求出发,对我国各种社会关系应具有的状态和特征所做的概括,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活动,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包括妇女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缺失妇女视角。广大妇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妇女不仅解放了思想,而且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她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夯实党的群众基础的高度,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使当代妇女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践,这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二、发挥妇女在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妇女参与经济活动是获得自身解放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没有物质的发展和极大丰富,妇女发展就失去了必要的基础。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又离不开妇女的参与,妇女不仅是和谐社会的创造者也是受益者。各级妇联组织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引导妇女走科学发展之路,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建功立业。要进一步提高城乡妇女的综合素质,激发妇女创造活力、发展能力和竞争实力,千方百计为城乡妇女发展生产、扩大就业、自主创业提供服务,引导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精神,推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妇女的协调发展,促进妇女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进一步深化“双学双比”、“巾帼建功”和“五好文明家庭”创建三大主体活动,组织动员广大妇女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妇女只有积极投身跨越发展大业,努力促进和实现发展的和谐,才能准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之道。发展是人类进步的永恒主题,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和物质之基,解决一切问题的途径和方式,最终要靠发展。广大妇女要紧扣发展主题,全力促进三个文明与和谐社会全面发展,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中提升能力。农村妇女要在深化农村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劳动力有序转移、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城镇女职工要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要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激发各行各业妇女的创造活力,真正使想创业的有机会,会创业的有舞台,创大业的有地位。

三、发挥妇女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和谐社会需要共同理想做支撑,需要和谐文化做保证。用先进文化提升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树立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培育全体人民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和精神追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和精神基础,也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的有效途径。各级妇联要引导妇女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巩固共同的理想信念。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妇女教育和建设文明创建活动的全过程,努力使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成果,将为妇女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提高妇女的思想文化素质是妇女发展的内在因素和重要途径。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对妇女特别是农村妇女的培训教育,努力提高妇女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大对农村落后地区妇女的思想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决破除旧的、封建的、愚昧落后的传统观念和宗教的消极思想对妇女的毒害和影响,提倡移风易俗、崇尚科学文明、追求社会进步;加强对妇女的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使她们学法、懂法、会用法。动员和鼓励广大妇女积极参与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广大妇女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推进社会进步等工作中做出新的贡献。

四、发挥妇女在家庭和谐中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家庭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和谐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和谐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基础,是人们生活的港湾,是幸福的发祥地。家庭和谐了,和谐社会也就有了基础。各级妇联要把和谐家庭建设作为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切入点,整合文明家庭、平安家庭等特色家庭创建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培育亿万和谐家庭。现代妇女应该倡扬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家庭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内在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之源。健康和谐的家庭有利于每个家庭成员的自由、平等、健康和全面发展,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现代妇女应该引领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美德,争做尊老爱幼的模范、夫妻和睦的模范、勤俭持家的模范、邻里团结的模范,以促成人人讲美德、家家创文明的良好社会风气,营造平等发展、融洽和谐的家庭人文环境。崇高的精神追求是家庭和谐的内在动力。广大妇女在妇联组织开展的各类家庭文明创建活动中,积极参与,追求男女平等、尊敬老人、科学教育子女、团结邻里,坚持不断学习,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她们以“德”育人,推动了家庭美德教育;以“文”促学,提高了家庭成员的素质;以“情”睦邻,提倡新型邻里关系,以其妇女独有的智慧、澄澈的心灵和对美与艺术特殊的感悟带领家人浇灌出“家”字号的文化绿洲、爱与美的精神家园,彰显了妇女的风貌,展现了妇女的风姿。实践证明,现代妇女在促进和实现家庭和谐,夯实构建和谐社会基础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为广大妇女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妇女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就要不断提高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努力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2006年10月20日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妇女作用》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妇女作用。

第四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工会积极作用

认真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工会积极作用

省成立50年来,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市的工运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市各项建设事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年来,我们建立起困难职工帮扶中心,200*年通过全总验收;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帮扶站”和“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维权月”制度;工会财务工作已连续*年获全国总工会表彰、连续*年获省总工会一等奖;在全市各类企业实施《厂务公开工作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并建立聘请厂务公开工作信息员制度。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坚持片区工作负责制、重点工作督查制、新建企业工会“七有”制、帮扶工作建档制、困难职工信息预警制。目前我们已把困难职工帮扶站建到乡镇一级。在新建企业工会中建立“星级”管理;在全市推出“职工维权十项制度”,并延伸到乡镇一级。在工会队伍自身建设方面,结合“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在全市工会系统中提出“***********”行为标准。截至目前,在全省每两年评选一次先进地州市活动中,**市总工会已连续两次获此殊荣,2005年所属县市,均获省先进县(市)工会称号,首次实现全市县(市)全部进入省先进县(市)工会行列。同时,全市工会有**项工作获全国和省先进,有***个基层工会获省、市各类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人分别荣获全国、省和市级先进个人。这些做法均是围绕全总和区总工会工作总体思路,结合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开展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得到区总力支持和指导修正,得到我市各级党政、人、政协和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肯定、理解和支持,得益于全市各级工会干部和各族职工的辛勤工作。现在可以说,我市工会的社会形象、全市工会工作的效能已取得良好的社会认定。

这些年来,我们确实做了一些工作,但同样也有许多问题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主要是:观念更新和工作创新力度不够;面对劳动关系复杂变化的新情况,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机制和手段有待进一步完善;工会干部的专业知识、政策水平、维权能力、年龄结构以及整体素质,与形势发展要求还有差距;工会组织的工作作风、工作方法,都需要不断改进;工会各级组织敢于网(.)-站 维权、善于维权的声音不够响亮,维权的措施还比较单一和被动。

上述问题,集中起来反映出对新时期工会工作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足,对工作中遇到的现实和理论问题研究的不够,尤其是在组织建设和合法权益维护上研究还不够。我们认为,要做好新时期工会工作,应该认真研究和思考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健全和完善工会组织体系,进一步加工会组建工作力度,夯实工会维权基础

工会的组织体系是工会开展各项工作和履行维护职能的组织基础。全总提出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组织起来是基础,没有工会组织,要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那只能是空中楼阁,工会要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为此,首先要按照《工会法》规定,在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工会委员会,形成自下而上多级别、多层次的工会组织。重点对重组改制单位工会组织进行重建或改建,实现工会组织横到边、竖到底的网络构架。其次,在健全组织的同时,要发挥工会协管干部的职责,积极与各级党组织协商,选拔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或复合人才充实到工会干部队伍中来,为完成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工作任务提供良好的人才保证。第三,要充分发挥各族职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首先就是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不断提高工人阶级的组织化程度,形成工人阶级凝聚起来的强整体力量。这些年来,我们按照“三个最限度”的要求,将临时工、季节工、农民工吸收到工会组织中来,充实工会组织的力量,进一步扩工会组织的基础,尤其是对新经济组织中的工会组建和会员发展工作,为工会提高凝聚力和影响力补充了新鲜血液。同时,对已建工会,做到不但“建”起来,而且要“转”起来,即不仅要加快组建步伐,尽量扩工会组织的覆盖面,还要加强工会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提升工作质量。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做到企业建到哪里,工会组织就跟踪发展到哪里;职工流动到哪里,会员就跟踪发展到哪里(职工从国有企业转移到私营企业),最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不让职工游离于工会组织之外。同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建企业工会组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了党政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将建会工作纳入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内容,为组建工作提供了组织制度保证。对国有、集体改制企业工会组织及时进行重建和巩固,在商贸楼、建筑工地、民办学校、个体私营企业和特殊行业,建立起工会联合会、联合基层工会、社区居委会工会、村级工会等全新的工会组织形式;采取建立工程项目工会小组的形式来吸纳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和临时性用工人员入会作为拓宽建会工作的新领域,一个适应新形势的工会组织网络已基本形成,在新建企业工会组建重点工作中,在全省实现了7个100%。

二、履行基本职责,建立健全表达和维护的机制和手段,做到敢于维权,善于维权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各级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维权既具有依法性、针对性,还具有时限性和合作性。从工会维权的这些特性出发,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推进劳动关系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自主协调机制,通过创新工会维权机制进一步提高工会干部的维权能力。在工作实践中,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认真调查了解不同职工群体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不同的思想动态、收入来源、生活情况以及迫切需求,既要从宏观上把握职工群体的变化趋势,又要从微观上关注职工个体的具体状况;既要关心他们不同的经济利益,又要关心他们共同的政治权利,用多样化的工作方式贴近不同职工群体,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针对对职工群众的要求,合法的要尽力维护,既不合法又不合情的或者合情不合法的则应耐心解释,积极疏导。

二是积极参与协调不同职工群体间的利益关系。维护的基点是防止发生规模或整体性的冲突与对抗,维护是在矛盾中寻求平衡,在平衡中寻求合作与协调,在合作与协调中寻求“双赢”,从而使冲突和对抗始终处在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因此,工会维权就更应该讲究维权的策略和掌握维权的艺术,要学会充分利用一切社会力量为我所用。目前,职工队伍分化为不同的职工群体已成为不争的实事,由于政治待遇、经济分配的差异,不同职工群体间时常产生矛盾,我们按照经济上兼顾公平,注重效率、政治上相互平等的原则,来协调不同职工群体间的利益关系,帮助企业化解内部矛盾、理顺职工情绪,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企业的发展。2001年五一前夕,我们接到一建筑公司施工工地的上访,因与市政府有关部门意见没达成一致,最终被全部强制停工。几百名工人交涉未果,准备集体到党委、政府静坐。我们派干部赶往建筑公司先稳定了职工情绪,再反复找相关部门协调。经过努力最后终于在接到上访的4个小时内,离职工要求时限的半小时前,使问题得到解决。一场事关社会稳定的不良事件得以平息。这场事件的顺利解决,既体现了工会工作的时限性,又突出了工会维权的合作性。在工作中能达到“双赢”也是我们的目的所在。

三是工会真正有效地履行维护职能,必须把一线职工作为主要工作对象,把低收入职工、困难职工作为突出维护职能的重点。我们通过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千方百计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各族职工解难。针对部分职工基本生活和再就业等方面的突出困难,开展了“实现五个一批”和“工友手拉手促进再就业”帮扶活动,已在全市实现了3310名下岗职工再就业。协助政府加强调查研究,促进了“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尤其是“低保”政策的落实。建立了党政工干部“联系困难户制度”,开展了与困难职工“结对子”、捐款捐物及到困难企业过组织生活等活动。今年,我们还在工会机关实行了“三个一”制度,即每位工会干部要联系一个基层工会、一个困难企业和一个困难户。每年重节日期间,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都积极参加送温暖活动,推动送温暖工程走上了经常化、制度化和社会化轨道。我们除了建起了由全总授牌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外,还向基层延伸,在乡镇一级建起了困难职工帮扶站;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我们建立起了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帮扶站,开通12351职工维权热线电话,采取“三救助两援助”的方式,努力为困难职工和外来务人员提供有效服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使工会的维护职能更加具体、实际和充实,同时也使工会是各族职工群众的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得以充分体现。

三、从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出发,建立、健全工会工作机制

针对人员少、工作面宽、难度的客观实际,各级工会必须以建立完善各种工作机制来确保工会重点工作落到实处。我们认为,应从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出发,建立健全五个方面的工作机制。

一是民主管理机制。就是要把民主管理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车之两轮和鸟之两翼对待,使之同步并重建设起来。首先是职代会制度,应严格执行职代会审议重改革议案的规定和涉及企业员工利益的决策提交职代会讨论通过的决定,这个制度的重点应该是在涉及员工切身利益和严格程序上;其次要坚持和完善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这个制度的重点应该是放在“职工董事应知企业事”、“职工监事应能参与企业议事”上;要根据实际,不断丰富和充实职代会内容,创新职代会组织形式,特别要探索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实现民主管理的途径和方式,重点处理好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与党委会、工会和职代会之间的关系。第三要力推行厂务公开制度。这项制度的目的是解决职工知情权的问题,在知情和参与的过程中找到他是企业的主人翁感,重点是如何做到真公开。近年来,我们在抓好规范厂务公开工作的同时,采取召开推行厂务公开经验观摩会,召开推行厂务公开现场交流会,举办厂务公开学习班等方式,实行“厂务公开职工测评表”办法,建立了厂务公开工作“回音壁”,对公开的问题及时答复,增加了厂务公开的透明度,做到还干部一个清白,给职工一个明白。另外,我们在每两年一次厂务公开工作调查的基础上,于2004年出台了《关于实行厂务公开工作责任制的意见(试行)》、《关于实施厂务公开工作责任考核暂行办法》,同时聘请了50名厂务公开信息员,做到了既反映了社情民意,又加了民主监督力度,有力地推动厂务公开工作向前发展。

二是职工经济权益保障机制。就是要建立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把平等协商作为签订和履行集体合同的法定程序和关键环节,根据不同单位的具体情况,不断充实和调整集体合同的内容,使合同条款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与职工关心的经济利益紧密结合。同时要加强对集体合同的履约监督,依法追究违约责任。在社会管理层面,要建立起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和劳资双方对等协商谈判机制,努力解决三方不到位和缺乏公信力问题,定期不定期举行协商谈判,就工资水平、劳动保障等涉及劳动关系的敏感问题达成共识,确保劳资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是宏观参与机制。就是要建立参与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制定,与政府及有关部门建立联系会议制度。通过宏观参与机制的建立,使工会与行政的沟通渠道更加畅通,最终实现宏观维护的目的。

四是调查研究机制。就是要深入基层和职工群众,了解新情况,分析新问题,拿出新思路,让工会的工作始终贴近实际,贴近职工,具有时代特色与活力。

五是工会工作评判机制。就是要建立让职工群众来评说工会工作,以职工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工会工作好坏的根本标准,彻底丢掉自我总结、自我陶醉的工作方法。

这些年来,我们对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上做了一些探讨,比如,我们在民营企业中,以职工工资分配方案、劳动保护措施、生产计划、重技术改造、岗位特殊津贴、奖惩制度和方法、管理层工资标准等,采取总经理提方案交工会,工会组织职工以班组、车间、科室为单位进行讨论,以局面形式上报总经理办公会修订后再下发,最后由职代会讨论通过生效。把企业管理过程全线纳入民主监督的过程。

四、要适应构建和谐社会要求,转变、创新工会工作方法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只有彻底摆脱旧的工作模式,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开展工作,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是工会工作要“求变”。作为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我们要自觉做到坚持党对工会的领导,始终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始终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局开展工作,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会工作方针,始终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作为工会的基本职责,坚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推进工会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工作创新。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要在经济结构日益多样化的格局中发挥作用,必须在复杂的客观环境中,以变应变,找准位置,寻求最佳结合点,体现出变化的态势。要学会根据不同情况,确立工会的工作内容、活动方式、工作重点,体现出针对性、特色性、灵活性和实效性。

二是工会工作要“做专”。当前,工会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独立性显著提高,工作内容和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和延伸,比如,代表职工与行政协商谈判,签订集体合同,劳动法律法规的监督,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等工作,涉及的领域广,专业知识强,工会要想完成这些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加快工会干部队伍专业化进程,更好地把握工作的主动性,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三是工会工作要“依法”。工会要承担起维护客观上处于弱势地位的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必须运用法律武器,以法律为准绳,坚持依法建会、依法治会、依法维权。工会干部要学深、学透《工会法》、《劳动法》,达到每一条款都能够熟悉运用,站,成为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专家。几年来,我们为了加维权力度的能力先后多次多人参加各类法律培训班,鼓励在职干部攻读法律本科以上学历,以此增强工会干部依法工作的能力。截止目前,我们全市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已受理劳动争议案件469起,涉及449人,结案率达到100%。我们还坚持“两个合同”一起抓,要求企业通过平等协商程序签订集体合同、劳动合同的各项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合同。

四是工会工作要“干实”。“干实”工会工作必须突出重点与讲求实效,这不仅是工作方法问题,更是工作作风问题。突出重点就是常说的“牵牛鼻子”、抓关键点。求实效就是要明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办实事。通过深入基层,深入职工,了解情况,研究问题,提出对策,向党政反映职工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最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做党政所需、职工所求、工会所能的实事。近几年来,在维权的领域中,我们顺应社会现实,重点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在农民工中开展权益维护情况调查,重点在建筑行业、餐饮行业等对民工权益专项检查。截止目前,我们受理和协助受理拖欠农民工资投诉257起,涉及1928人,追回工资427万元。

五、严格工会经费的收管用,为工会维权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市总工会的财务工作,不断开拓经费收缴的新思路,充分挖掘经费收缴的潜力,经费收缴率连年上升,经费收缴额逐年增长,连续五年受到全国总工会和省总工会的表彰。这些成绩的取得,与省总工会的正确领导和市各级党政的支持是分不开的。面对**市各类企业规模较小,财政困难的局面短期内难以缓解等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解放思想,开源节流,完善机制,齐抓共管,责任到人”的工会经费管理工作思路,在巩固已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工会经费收缴工作的新路子,使工会经费逐年上升。

工会经费是做好工会工作的物质保证、“没有经费工会工作就没有物质基础”。为了保障工会经费的收缴工作,我们加了工会经费收缴工作的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各级工会组织对做好工会经费收缴工作的认识,理顺与各级财政、税务、审计、统计部门以及和企业行政的关系,寻求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协助,形成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同时我们实行了工会经费上解情况一票否决制:凡拖欠或截留工会经费的县〔市〕工会,不能参加先进县市工会的评选;截留、挪用、拖欠工会经费的基层工会组织和单位,不能参加“模范职工之家”、“工会先进集体”、“优秀工会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的评选,此项制度的建立,效果显著。另外,我们把工会经费的收缴情况一票否决制还纳入到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状〉、开发建设新疆奖章〈状〉的评选管理工作中,有力地促进了经费上缴工作。近年来,我们加对基层工会在设备、职工活动等方面的投入费用近50万元。我们在严肃财经纪律、严格审查审核、严格预算制度上,做到集体理财,千元以上上主席办公会,宗支出由党组会讨论决定后实行,并在机关内部实行了政务公开制度,通过政务公开栏的形式对包括财务在内的政务内容进行定期公开,使工会经费的收管用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六、工会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不断提高工会干部自身素质

面对工会职能拓展,任务加重,难度加的客观现实,工会干部要想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真正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改变过去形成的封闭、保守的思维方式,培养开放、创新、务实的思维方式,用市场经济的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法制观念、信息观念、人才观念和权利义务观念取代不合事宜的旧观念。二要勇于开拓创新。目前工会面临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仅凭过去的老经验是难以应付的,必须在实践中坚持创新,用创新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要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当作事业去追求。要敢于向陈规陋习、传统观念挑战,敢于提出新假设、新观点、新方法。三要熟悉和运用法律武器。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法制越来越成为工会履行职责的主要手段。无论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还是监督法律的执行,都需要不断提高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的能力。工会干部要树立强烈的法律意识,作到言行都有法律、法规为依据。善于运用法律观点分析认识问题,用法律知识指导工作。在参与制定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时,能够及时、准确、科学合理地提出法律依据。四要学会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工会工作的重要方法和优良传统,作为工会干部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准确把握形势的能力,通过调查研究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精确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从而使我们的工作才不致于出现偏差,这也是我们做好工会工作的基本功之一。五要掌握熟悉运用多种语言,这应该是对我们生活工作在多民族地区的工会干部的一项基本要求。语言是情感交流的基本工具,掌握多民族语言也是基本素质的要求之一。六是要有熟练的文字表达和写作能力。这种能力是工会工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特别在工会领导机关,沟通情况、交流经验、指导工作,都离不开文字表达和写作技巧,因此,工会干部必须熟练掌握。这五年来,我们在州总工会机关内部开展了工作月评制度、工作失误公开制度,地提高了机关干部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文字和评议表达能力。五年来我们还坚持以领导科学为蓝本的培训,从工作方法入手提高干部社会综合能力。总的来说,有三点,作为工会工作者,一要有工人阶级政治家的头脑,学会从政治上看问题,从局上看问题,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的政权基础看问题,把党的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贯彻到协调劳动关系矛盾的一切具体工作中去;二要有社会活动家的素质,社会活动能力是综合能力,必须切实提高组织动员职工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靠行政命令,而是靠各种各样活动载体的吸引和凝聚。五年来,我们通过开展组织职工技术技能革新、比武,组织职工广场文化节、各类文体活动赛事,职工读月,爱国爱州等爱国主义教育,拒绝毒害、健康文明生活,扶贫济困等社会公益活动等等,体现了工会干部的社会工作能力和工会组织的社会作用。三要有协调劳动关系专家的能力,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中、在平等协商谈判中,工会干部一定要当主动方,既敢于维权,又要善于维权。我们在协调劳动关系的操作中,十分注重制度、程序化、规范化,做到整体协商和单项条款协商相结合,尊重协商过程中的以人为本、平等协商。

七、几点思考

在过去的工会工作中,我们工会工作者,能以满腔热情的精神状态,不讲得失的奉献精神履行着自己的基本职责。我们认为这只是“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的最低水平线。面对社会群体组织形式不断发生的变化,面对人这个社会主体身份的不断转换,市场主体(人、政府、企业)间矛盾表现形式的不断变化,我们如何去组织人这个主体并最化的维护他的合法权益和需求,我们如何协调政府这个主体,要求他最化地履行他服务管理的职能,我们如何协调企业既能把劳动者当主人又能保证劳动者合法的生存发展的权益。这就要求我们在维权的过程中去实现维权的宗旨,在维权的过程中去探索维权的领域,在维权的过程去研究维权的途径。比如说,一些国企在改制过程中牺牲了职工利益,这个成本单由谁来买,作为工会又如何去协调政府和企业;农民工在身份转换中的社会地位问题、经济的和政治的权益问题、劳动和生活问题,工会如何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因为他们同样是我们工会组织的组织基础。再如,弱势困难群体的问题,我们只能做到“帮”和“扶”,但我们能解决他们长久生存发展的一生利益需求吗?我们工会在其中的角色定位又是什么呢?等等,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去思考和探讨。

以上,是我们在工会工作实践中,就当前工会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了一些粗浅认识,不到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第五篇:发挥人大代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发挥人大代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核心内容,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我们人大代表如何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会议精神,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优势和作用,这是当前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问题。结合自己的人大工作的实践,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人大代表是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力量

代表性、广泛性和先进性是人大代表的共同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人大代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1、人大代表的代表性决定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基本途径。人民通过选举,把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委托给自己信赖的,能够代表自己利益的人,即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去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因此,各级人大代表都是国家权力机关的

—1— 组成人员,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的代表性要求人大代表从民众中产生,为民众办事。人大代表的代表性保证了社会各阶层在人民代表大会中能充分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意愿,而构建和谐社会最根本的就是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平衡各个阶层的价值诉求,从而使各种社会利益和诉求通过其在人民代表中的代表而介入决策过程。正因为有人大代表介入决策,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家权力机关能充分表达民众意愿,更科学地制定出整个社会所认可的公平、公正的规则体系,从源头上有效地制止矛盾的发生和激化。人大代表作为具有特殊政治身份的人履行职务,有利于建立畅通、公正、规范的表达机制,保证人民群众的意愿能够及时、充分、有序地得到反映。

2、人大代表的广泛性决定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首先各级人大代表在社会上的分布不单是普通的广泛,而是从地域、民族、党派、界别、产(行)业诸方面科学合理地形成上下左右、纵横联系的网络。这种网络通过代表作用对社会的作用表现为普遍、稳当、巨大。其次各级人大代表不管是选举单位差额选举产生,还是选区选民直接差额选举产生,一般是出类拔萃的。通常情况下,是人民信赖的、靠得住的群体。再次各级代表的整体知识结构相对齐全,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且通过集体履行职权,依法开

—2— 展各项活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人大代表作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群体,在群众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好人大代表的表率作用,能够带动群众,促进各项事业发展。

3、人大代表的先进性决定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一,人大代表是社会的“领头雁”。人大代表中的绝大多数自尊自励,加之受到人民群众的监督,在诚信友爱、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往往起到带头作用。其二,人大代表是社会的“和谐剂”。代表履行职责的过程,是和谐国家机关与人民、干部与群众关系的过程。人大代表总是把人民群众的心声,通过各种法定途径反映给国家机关,使其在决策中更多地体现人民意志,办事符合人民利益,并能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国家机关的决策、意图及有关情况,及时传达到人民中去,使人民群众心悦诚服地执行。其三,人大代表是社会的“动力源”。人大代表队伍汇集了各方面的精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才库,对于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是建设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

二、人大代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积极发挥作用 当前,各级人大代表一项极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就是要把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的决定精神,付诸到行动中去,努力在

—3— 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要围绕经济建设发挥带头作用。人大代表要为发展生产力作出努力,重要的是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争先创优,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献计出力,用自己的行为与智慧带动人民群众,为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未来五年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级代表要围绕经济发展这个大局,把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与履行代表职务很好地结合起来,与本地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农村代表要在带领群众致富上当先锋,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贡献;企业代表要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上做文章,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带头纳税、带头扶贫;知识分子代表要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上下功夫,提升教科文卫的新水平;机关代表要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水平上作榜样,不断改进作风,提高效率,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领导干部代表要在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上尽职尽责,当好人民公仆。

二是要围绕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发挥骨干作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各级人大代表要在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4— 要认真参与和推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带头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宪法和法律,宣传人大及常委会的决议、决定,着力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履职的一个重点,正确反映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利益,着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要关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及公共安全等,着力构造优美的人居环境;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关心国家的大事,关心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大事项,勇于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积极参与大政方针的决策。要认真参加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视察、调研和执法检查等活动,把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放在监督的突出位臵,加以重视。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在认真调查和思考的基础上,提炼成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的议案、建议,使之切实可行,行之有效,从各个方面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着力打造民主的政治环境。

三是要围绕维护群众利益发挥纽带作用。人大代表来自于人民,代表人民管理国家事务,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履行代表职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凡是涉及群众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再小也要努力去办;对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遇到再大的阻力也要依法协

—5— 助解决。要通过健全代表联系选民制度,深入到人民中去,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困难,了解他们的愿望,为维护人民利益积极建言献策。热情对待群众的来信来访,了解群众的意愿,要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动员群众自觉与党和政府共同克服改革发展中的各种困难。

四是要围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向心作用。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成。社会的安定团结,是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前提条件。随着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必将带来一些经济利益的调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将凸显出来。在这方面,要发挥人大代表分布面广、联系群众密切的优势,努力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支持政府做好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代表自身也要自觉接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监督,法律赋予了人大代表比一般公民更多的权力,同样也要求人大代表要比一般公民履行更多的义务。要模范地遵守法律法规,把依法执行代表职务与从事个人的职业活动严格区别开来,不得利用代表权力为本人或者亲属谋取不正当利益,同时自觉地运用法律法规去开展工作,积极推动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敢于同一切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作斗争,以维护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尊严。

—6—

三、人大代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树立良好形象 人大代表自身素质的高低,履行职务能力的强弱,形象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家权力机关各项职能和任务的完成,也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因此,人大代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加强学习,从严要求自己,提高履职水平,树立良好的形象。

1、要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履职本领。当前,摆在各级人大代表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加强学习,争做一名学习型代表。一是要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当前特别要加强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要原原本本地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准确把握、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并在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二是要加强对宪法、法律、法规、法令的学习。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民主、平等、公平、公正、稳定和谐的社会,就人大代表而言,特别要注意学习宪法、地方组织法、选举法、代表法和与人大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熟悉和掌握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不断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执法水平,真正做到严格依法履行职务,做遵纪守法的模范。要通过人大代表的表率作用,带动全体公民学法、懂法、用法,通过扎实工作,促进依法治国进程。三是要加强

—7— 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人大工作基本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熟知人大工作的内容和规律,掌握人大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不断探索人大代表履职的新经验、新方法,推进人大工作的不断发展。四是要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新科学、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开拓创新。通过学习,不断丰富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要改进工作方法,竭力维护群众利益。人大代表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言人。因此,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是人大代表的出发点和归宿。要代表人民的利益,就必须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深入群众,了解社情民意,体察群众疾苦,听取和反映群众的呼声。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大作出的决策符合客观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才能把党的主张与人民的意愿从形式到本质,高度地统一起来。在日常工作中,一要为民代言。要通过各种形式,密切与原选区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联系,了解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意愿,对各方面反映的情况,特别是重大情况,要深入调查、具体分析。对群众反映的正确意见,要认真负责地反映上来,并

—8— 尽可能提出解决的建议办法,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依据。二要为民办事。要尽力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不负人民的重托和愿望。过去许多代表自己掏钱、献物、出力,为遭受天灾人祸的特困户解决实际困难,并积极资助修桥、修路、建校等公益事业等等,办了大量的好事、实事。这种奉献精神是应该提倡和发扬的。今后,还应大力实施“帮扶工程”,通过帮助发展生产、传授技术、扩大生产门路、解决就业岗位、结对帮扶等方式,使一些困难产和特困户逐步脱贫致富,通过经济的振兴和公益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

3、要严格要求自己,大力打造代表形象。应当肯定,我国绝大多数各级人大代表都能够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要求,认真履行代表职务,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在加快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中,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和贡献。但不可否认,过去极少数代表当代表的动机不纯。譬如,有的当代表是为了个人的政治荣誉、政治待遇;有的当代表是利用人民群众对人大代表的尊重、信赖和优待,为自己的企业或个人办事行方便;有的当代表是利用宪法和法律对代表的特殊保护措施,作为“护身符”和“挡箭牌”。他们当上代表后,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有的打牌赌博、包养情妇、奢侈浪费、偷税漏税,有的其至与黑恶势力搅合在一起,走

—9— 上了与人民对立的一面,严重伤害了广大选民的感情。作为代表,只有依法履职,为人民谋利益的权力,没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殊权力。因此每位代表都要珍惜组织和人民的信任,树立形象,把人民的重托、为人民代言作为自己庄严而神圣的政治使命,接受人民的监督,按照“三个代表”要求,防微杜渐,遵纪守法,洁身自好、廉洁奉公、多做奉献,切实做一个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合格代表,树立代表的良好形象。

—10—

下载在构建合谐社会中努力发挥工会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构建合谐社会中努力发挥工会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发挥法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既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也体现了我们党科学执政、民......

    发挥人大代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推荐]

    发挥人大代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他......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共青团的作用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共青团的作用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共青团应当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共青团肩负着重要使命在和谐社会建设过......

    发挥县级政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文章标题:发挥县级政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全国上下将为之长期奋斗的重要工作任务。人民政协作为党领......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工会积极作用(5篇)

    文章标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工会积极作用认真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工会积极作用省成立50年来,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市的工运事......

    发挥工会作用构建和谐社会

    文章标题:发挥工会作用构建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如何发挥工会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加强工会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博野县东墟中学于小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给工会组织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工会组织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充分......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组工干部的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党的领导,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加强党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组织部门是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