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竺在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13:5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陈竺在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陈竺在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一篇:陈竺在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陈竺在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中心全面做好卫生工作努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在201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卫生部部长陈竺(2010年1月5日)同志们:201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是全面启动医改之后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开好这次会议很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同志非常关心卫生工作,将在会议期间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会议的主题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总结2009年卫生工作,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中心,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全面动员部署2010年重点卫生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共享卫生改革发展成果。下面,讲三个方面内容,供大家审议讨论。

一、2009年卫生工作取得令人鼓舞的新进展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医改意见》)及近期重点实施方案,提出2020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和政策措施,医改工作全面启动;面对突如其来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学决策,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卫生系统积极防控疫情,救治患者,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卫生部门认真履行综合协调职责,健全食品安全工作机制,扎扎实实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受到群众支持欢迎。这一年是考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综合能力的一年,是展示全国卫生系统良好服务和保障能力的一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全面加强卫生工作的一年。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医改工作开局良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改工作。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各地时关心医改进展,关心广大卫生人员生活,关心艾滋病等患者健康,鼓舞了卫生系统热情和干劲。温家宝总理亲自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医改工作,多次深入医疗卫生系统进行调研,鼓舞了士气。国务院分别在4月、9月和11月三次召开会议,李克强副总理出席并作重要讲话,专门部署医改工作。克强副总理还先后主持召开5次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医改重点难点问题,作出工作安排。全国卫生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全面启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加快推进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着手建立基本药物制度,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障制度,认真筹备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改工作达到了“开好局、起好步”的要求,人民群众正在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二)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防控成效显著。面对全球范围暴发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全国卫生系统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指示,发扬抗击非典精神,紧紧依靠社会各方面支持,坚持依法科学防控,针对不同疫情阶段及时调整防输入、缓扩散、减危害的防控策略和措施。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国家法定传染病管理,抓好重点场所、重点人群和重点环节的疫情防控。扩大和完善流感监测网络,掌握疫情动态和病毒变异情况。争分夺秒研发疫苗,组织疫苗生产供应,我国率先在世界上大规模接种甲流疫苗并取得良好效果。设立定点救治医院,开展医务人员培训,控制院内感染,加强重症病例救治。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预防治疗效果。坚持科学防控,加强科技支撑,注重成果应用。加强新闻宣传和健康教育,及时向社会发布疫情信息,宣传防病知识,增强公众信心。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最大限度减轻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同时,严防鼠疫、手足口病、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疾病,提高处置能力。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取得新突破。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完善新农合制度。科学调整补偿方案,加大支付力度,严格控制基金结余比例,筹资水平达到人均100元,努力减轻个人医药费用负担,国务院确定的2009年各项任务全面完成。截至9月底,参合人口达到

8.33亿,参合率为94%。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共落实补助资金627亿元,4.9亿人次获得补偿,1560万人得到健康体检。全国三分之一的地区开展门诊统筹试点,效果良好。进一步提高住院费用补偿比例,50%的地区提高幅度达到5个百分点以上,农民群众得到实惠。陕西、安徽、云南等地开展支付方式改革试点,浙江、广西等地启动市级统筹试点,各项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稳步推进。成立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印发《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调整价格,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加强全程质量监管。各地健全政府主导的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落实基本药物招标采购任务。开始在全国30%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

服务机构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北京、宁夏等地在全辖区政府办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行,效果显著。

(五)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中央下达专项资金200亿元,支持986个县级医院、3549所中心乡镇卫生院、115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认真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政策措施,项目管理规范,工程进展顺利。城乡对口支援和“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得到进一步加强,900所城市三级医院与2200所县级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和协作关系,河北、甘肃等地实施效果良好。为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落实农村卫生人员培训任务。青海、新疆等西北五省区全面落实对乡镇卫生院补助人员工资政策。全国已有25个省份对乡村医生的公共卫生服务进行补助,部分地方提高补助标准。安徽省按每1200名农村人口补助8000元的标准,为乡村医生提供补助。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和93%的县级市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北京、上海、浙江杭州、四川成都等地积极推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江苏、山东等地开展绩效考核工作,倡导主动服务和上门服务,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落实。加快四川、甘肃、陕西地震灾区医疗卫生系统重建工作。三省和对口支援省市认真落实任务,加快建设项目进度。截至2009年11月底,开工1531个项目,竣工760个项目,落实资金123.6亿元。灾区医疗卫生系统恢复重建总体进展顺利,项目工程质量良好,医疗卫生服务秩序井然。

(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顺利实施。制定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方案和服务标准,6项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专项和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已启动。各地制定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施意见,明确经费渠道,细化服务内容和要求。江西、上海等7省份提前完成三年为8-15岁人群接种乙肝疫苗的工作。6个省份制定实施消除燃煤型氟中毒方案,其中河南完成全部改炉改灶任务。各地制定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和育龄妇女补服叶酸实施方案,陕西等地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实行免费政策。重庆开展“健康重庆”建设,大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改善居民健康水平。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检查和“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项目。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工作,落实公共卫生任务。加大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力度。目前全国已经达到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组织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在内蒙古、辽宁等13个省份开展麻疹免疫强化。完善地方病防治监测体系,健全地方性氟中毒等5种地方性疾病的防治机制。做好心脑血管病综合防控、癌症早诊早治、糖尿病一体化管理工作,开展社区慢性病综合干预控制工作。深入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积极开展建设健康城市试点工作。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

(七)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完成筹备,医疗管理得到加强。认真研究公立医院改革思路和政策措施,制订试点工作指导性文件,遴选试点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已筹备就绪。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和规范体系,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管理和专科能力建设,推进临床合理用药,稳步提高医疗质量。科学制订临床路径,已发布112个病种的临床路径,在60余家医院开展试点工作。启动“医疗质量万里行”工作,对近300家医院和110余家血站进行质量和安全督导检查,加强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强化血液管理,自愿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达到99%。进一步扩大护士队伍数量,调整结构,改善素质,建立和完善分级护理制度,提高护理质量和技术水平。开展大型医院巡查,积极探索建立医院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筹备医院评审评价工作。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推行预约诊疗服务,逐步解决群众到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天津、上海等地根据城市发展和人口变动趋势,优化公立医院结构布局。安徽芜湖、黑龙江漠河等城市积极探索医药分开的有效实现方式。山东潍坊落实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责任,加强监管,取得较好效果。广东和云南昆明开展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工作,探索管理办法。黑龙江开展医院院长职业化培训,提高院长管理能力。

(八)食品药品监管得到新加强。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加大食品安全工作力度,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健全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努力形成新的工作机制。牵头成立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协调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整顿工作,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查处机制,加大案件、事故查处力度,已初见成效。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依法公布黑名单。加强餐饮服务环节监管,对重点单位、高风险品种、重要环节进行整顿。重点打击保健食品中违法添加药物的非法行为。成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建立全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逐步建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体系,基本完成乳品安全标准清理,全面启动食品安全基础标准清理工作。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分析食品安全工作成效、问题与策略,编写《中国食品安全状况》。紧紧围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药品安全

问题,加强监管,提高能力,改善效果。深入开展药品专项整治活动。提高药械质量安全标准,完成新版《中国药典》编纂工作。加大药品抽验力度,排查上市药品风险,组织对中药注射剂等开展再评价。建立部际联合打假工作机制,积极处置多起药品安全事件。建立检验检测方法,严格审评审批和产品批签发,保证甲型H1N1流感疫苗在全球率先上市,并达到安全有效可靠的要求。深入开展“安全用药、合理用药”宣传活动,加强用药知识普及,收到明显成效。

(九)卫生监督力度不断加大。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加强体系建设,严格队伍管理,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监督能力。加强以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为重点的公共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研究制定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加强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与鉴定能力建设,会同有关方面联合开展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治理专项行动,推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推进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建设,组织开展消毒产品冒充药品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加大医疗广告监管力度,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认真做好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大型活动卫生保障工作,妥善处置尘肺病事件、饮用水污染事件和儿童血铅超标等社会关注的事件,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

(十)中医药事业取得新发展。中医药工作紧紧围绕《医改意见》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和中药房建设得到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中医人才培养工作取得进展。中医药参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机制以及科研体系初步建立,中医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凸显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大批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研究室和实验室,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开展三年以来,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传统中医药文化得到弘扬。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取得重要突破,由我国发起的《传统医学决议》在世界卫生大会上顺利通过。………….

第二篇:陈竺在201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工作报告

陈竺在201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工作报告

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中心

全面做好卫生工作努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在201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卫生部部长陈竺

(2010年1月5日)

同志们:

201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是全面启动医改之后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开好这次会议很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同志非常关心卫生工作,将在会议期间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

会议的主题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总结2009年卫生工作,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中心,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全面动员部署2010年重点卫生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共享卫生改革发展成果。

下面,讲三个方面内容,供大家审议讨论。

一、2009年卫生工作取得令人鼓舞的新进展

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医改意见》)及近期重点实施方案,提出2020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和政策措施,医改工作全面启动;面对突如其来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学决策,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卫生系统积极防控疫情,救治患者,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卫生部门认真履行综合协调职责,健全食品安全工作机制,扎扎实实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受到群众支持欢迎。这一年是考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综合能力的一年,是展示全国卫生系统良好服务和保障能力的一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全面加强卫生工作的一年。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医改工作开局良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改工作。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各地时关心医改进展,关心广大卫生人员生活,关心艾滋病等患者健康,鼓舞了卫生系统热情和干劲。温家宝总理亲自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医改工作,多次深入医疗卫生系统进行调研,鼓舞了士气。国务院分别在4月、9月和11月三次召开会议,李克强副总理出席并作重要讲话,专门部署医改工作。克强副总理还先后主持召开5次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医改重点难点问题,作出工作安排。全国卫生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全面启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加快推进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着手建立基本药物制度,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障制度,认真筹备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改工作达到了“开好局、起好步”的要求,人民群众正在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二)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防控成效显著。面对全球范围暴发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全国卫生系统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指示,发扬抗击非典精神,紧紧依靠社会各方面支持,坚持依法科学防控,针对不同疫情阶段及时调整防输入、缓扩散、减危害的防控策略和措施。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国家法定传染病管理,抓好重点场所、重点人群和重点环节的疫情防控。扩大和完善流感监测网络,掌握疫情动态和病毒变异情况。争分夺秒研发疫苗,组织疫苗生产供应,我国率先在世界上大规模接种甲流疫苗并取得良好效果。设立定点救治医院,开展医务人员培训,控制院内感染,加强重症病例救治。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预防治疗效果。坚持科学防控,加强科技支撑,注重成果应用。加强新闻宣传和健康教育,及时向社会发布疫情信息,宣传防病知识,增强公众信心。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最大限度减轻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同时,严防鼠疫、手足口病、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疾病,提高处置能力。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取得新突破。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完善新农合制度。加大支付力度,严格控制基金结余比例,筹资水平达到人均100元,努力减轻个人医药费用负担,国务院确定的2009年各项任务全面完成。截至9月底,参合人口达到8.33亿,参合率为94%。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共落实补助资金627亿元,4.9亿人次获得补偿,1560万人得到健康体检。全国三分之一的地区开展门诊统筹试点,效果良好。进一步提高住院费用补偿比例,50%的地区提高幅度达到5个百分点以上,农民群众得到实惠。陕西、安徽、云南等地开展支付方式改革试点,浙江、广西等地启动市级统筹试点,各项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稳步推进。成立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印发《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调整价格,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加强全程质量监管。各地健全政府主导的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落实基本药物招标采购任务。开始在全国30%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北京、宁夏等地在全辖区政府办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行,效果显著。

(五)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中央下达专项资金200亿元,支持986个县级医院、3549所中心乡镇卫生院、115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认真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政策措施,项目管理规范,工程进展顺利。城乡对口支援和“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得到进一步加强,900所城市三级医院与2200所县级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和协作关系,河北、甘肃等地实施效果良好。为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落实农村卫生人员培训任务。青海、新疆等西北五省区全面落实对乡镇卫生院补助人员工资政策。全国已有25个省份对乡村医生的公共卫生服务进行补助,部分地方提高补助标准。安徽省按每1200名农村人口补助8000元的标准,为乡村医生提供补助。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和93%的县级市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北京、上海、浙江杭州、四川成都等地积极推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江苏、山东等地开展绩效考核工作,倡导主动服务和上门服务,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落实。

加快四川、甘肃、陕西地震灾区医疗卫生系统重建工作。三省和对口支援省市认真落实任务,加快建设项目进度。截至2009年11月底,开工1531个项目,竣工760个项目,落实资金123.6亿元。灾区医疗卫生系统恢复重建总体进展顺利,项目工程质量良好,医疗卫生服务秩序井然。

(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顺利实施。制定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方案和服务标准,6项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专项和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已启动。各地制定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施意见,明确经费渠道,细化服务内容和要求。江西、上海等7省份提前完成三年为8-15岁人群接种乙肝疫苗的工作。6个省份制定实施消除燃煤型氟中毒方案,其中河南完成全部改炉改灶任务。各地制定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和育龄妇女补服叶酸实施方案,陕西等地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实行免费政策。重庆开展“健康重庆”建设,大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改善居民健康水平。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检查和“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项目。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工作,落实公共卫生任务。

加大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力度。目前全国已经达到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组织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在内蒙古、辽宁等13个省份开展麻疹免疫强化。完善地方病防治监测体系,健全地方性氟中毒等5种地方性疾病的防治机制。做好心脑血管病综合防控、癌症早诊早治、糖尿病一体化管理工作,开展社区慢性病综合干预控制工作。深入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积极开展建设健康城市试点工作。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

(七)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完成筹备,医疗管理得到加强。认真研究公立医院改革思路和制订试点工作指导性文件,遴选试点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已筹备就绪。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和规范体系,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管理和专科能力建设,推进临床合理用药,稳步提高医疗质量。科学制订临床路径,已发布112个病种的临床路径,在60余家医院开展试点工作。启动“医疗质量万里行”工作,对近300家医院和110余家血站进行质量和安全督导检查,加强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强化血液管理,自愿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达到99%。进一步扩大护士队伍数量,调整结构,改善素质,建立和完善分级护理制度,提高护理质量和技术水平。开展大型医院巡查,积极探索建立医院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筹备医院评审评价工作。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推行预约诊疗服务,逐步解决群众到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天津、上海等地根据城市发展和人口变动趋势,优化公立医院结构布局。安徽芜湖、黑龙江漠河等城市积极探索医药分开的有效实现方式。山东潍坊落实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责任,加强监管,取得较好效果。广东和云南昆明开展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工作,探索管理办法。黑龙江开展医院院长职业化培训,提高院长管理能力。

(八)食品药品监管得到新加强。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加大食品安全工作力度,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健全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努力形成新的工作机制。牵头成立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协调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整顿工作,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查处机制,加大案件、事故查处力度,已初见成效。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依法公布黑名单。加强餐饮服务环节监管,对重点单位、高风险品种、重要环节进行整顿。重点打击保健食品中违法添加药物的非法行为。成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建立全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逐步建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体系,基本完成乳品安全标准清理,全面启动食品安全基础标准清理工作。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分析食品安全工作成效、问题与策略,编写《中国食品安全状况》。

紧紧围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药品安全问题,加强监管,提高能力,改善效果。深入开展药品专项整治活动。提高药械质量安全标准,完成新版《中国药典》编纂工作。加大药品抽验力度,排查上市药品风险,组织对中药注射剂等开展再评价。建立部际联合打假工作机制,积极处置多起药品安全事件。建立检验检测方法,严格审评审批和产品批签发,保证甲型H1N1流感疫苗在全球率先上市,并达到安全有效可靠的要求。深入开展“安全用药、合理用药”宣传活动,加强用药知识普及,收到明显成效。

(九)卫生监督力度不断加大。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加强体系建设,严格队伍管理,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监督能力。加强以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为重点的公共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研究制定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加强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与鉴定能力建设,会同有关方面联合开展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治理专项行动,推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推进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建设,组织开展消毒产品冒充药品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加大医疗广告监管力度,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认真做好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大型活动卫生保障工作,妥善处置尘肺病事件、饮用水污染事件和儿童血铅超标等社会关注的事件,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

(十)中医药事业取得新发展。中医药工作紧紧围绕《医改意见》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和中药房建设得到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中医人才培养工作取得进展。中医药参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机制以及科研体系初步建立,中医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凸显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大批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研究室和实验室,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开展三年以来,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传统中医药文化得到弘扬。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取得重要突破,由我国发起的《传统医学决议》在世界卫生大会上顺利通过。

(十一)其他各项卫生工作扎实推进。全国卫生系统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理清发展思路,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落实整改。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卫生问题,推进医改任务落实和基层卫生科学发展。

加强反腐倡廉,推进全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认真落实医德考评制度。推进药品和医疗器械集中采购工作。大力推进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规范医疗投诉管理,推动建立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积极开展单病种收费改革试点。积极创建“平安医院”,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创造更好的执业环境。加强重大投资项目资金监管,保证中央拉动内需资金真正发挥有效作用。积极探索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为做好卫生工作提供坚实的纪律监察保证。

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得到加强。积极做好在专业公共卫生和城乡基层医疗单位推行绩效工资的有关工作,积极筹备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加强高层次人才和基层适宜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加强中西部社区和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工作,积极推进和总结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围绕深化医改,加强卫生系统领导干部培训,提高贯彻落实卫生政策的能力。

卫生科技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实施重大科技计划和建立行业公益性专项基金,解决重要而迫切的卫生问题;强化应急性科技支持,卫生科技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进一步制度化,推进科技平台建设,为重大疾病防治提供重要保障。“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和“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基本完成计划任务部署并顺利实施,中央安排经费80多亿元。深入推进科普工作,推广适宜技术。

国际卫生合作交流成效明显。围绕深化医改和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主动沟通信息,加强宣传,扩大合作。参与世界卫生组织活动,广泛开展多边、双边卫生交流合作,新签、续签一批政府间合作协议,有效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加强我国卫生能力建设。加强和改进援外医疗队工作,认真解决援外人员工作和生活问题。落实中央对港澳台政策,通过卫生合作交流,促进两岸四地加强联系。

全面加强卫生法制工作。《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颁布实施,新发布《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等7个部门规章,卫生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地方卫生立法工作深入开展,普法工作取得新的成效,扎实做好行政复议工作。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卫生信息标准与规范化工作扎实推进。积极探索信访工作规律,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加强保健工作,关心老干部生活和健康,积极支持他们发挥参谋和咨询作用。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有几点工作体会:一是必须坚持将长期改革目标和当前紧迫工作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体制机制创新和重大疫病防控之间的关系,既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实现长期目标,又要妥善做好疫情处置等紧迫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二是必须坚持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结合起来,既要保证中央政策政令畅通,维护我国卫生体制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又要充分尊重地方的首创精神,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在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中创新发展;三是必须坚持将落实公益性和调动积极性结合起来,在深化医改中不断提高和改善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尊重医学科学,改善卫生人员待遇,将广大卫生人员的积极性凝聚到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神圣使命中来;四是必须坚持将卫生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的支持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卫生部门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优势,积极发挥其他部门支持帮助卫生工作的热情和资源优势,努力形成合力。

同志们,在过去一年中,卫生工作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积极成效。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英明决策的结果,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热心支持的结果,是全国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无私奉献和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卫生部向关心、支持卫生事业发展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向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和广大人民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不断取得进展和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做好卫生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卫生系统一定要增强紧迫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一)深刻认清形势和挑战,增强做好卫生工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卫生工作是国家强盛之基,民族复兴之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倍受党和政府重视,倍受人民群众关注,倍受国际社会瞩目。卫生系统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不断进取。

第一,做好卫生工作的紧迫性更加突出。从国际来看,世界范围的卫生改革方兴未艾,我国卫生改革备受国际社会瞩目,改革成效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形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从国内来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要求加快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这次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对卫生改革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行动规划。用十年的时间建成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虽然有工作基础,但绝非易事。从医改近期目标来看,要用三年时间,在五项重点领域取得突破,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时间更加紧迫,任务更加繁重,压力更加巨大。

第二,多重疾病负担带来严峻挑战。传统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病、生活方式疾病、生态环境疾病、损伤、中毒、职业病等对人口健康造成明显危害。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尚不发达的国家,需要同时面对多重疾病负担的巨大挑战。全球气候变暖也给改善健康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做好卫生工作的难度加大。2008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慢性病例数已达到2.1亿,由慢性病带来的死亡占居民总死亡的80%以上。各种伤害造成的死亡已成为第5位死因。我国面临多重疾病负担挑战的局面将长期存在,须臾不能放松防治任务。

第三,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伴随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国际交往的广度深度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不安全因素增加。从近年情况看,先后发生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对人民群众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明显。同时,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和经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交错,影响社会安全的因素复杂多变,目前正处于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凸显和事故高发阶段,形势严峻。各类食品安全、饮用水污染和职业病危害事件以及恐怖主义等极端势力威胁时有发生。地震、洪水、生产事故等自然灾害和公共事件也对公共卫生保障提出更高要求。加强卫生保障能力建设既是现实客观要求,又是长远战略必需。

第四,卫生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期望尚有较大差距。从卫生发展内外环境关系来看,我国卫生事业长期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是社会发展领域中的“短腿”,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仍有41.2%的居民对门诊服务不满意,44.2%的居民对住院服务不满意。从卫生事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保障公益性的体制和机制,尤其是公共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公共筹资薄弱而分散。从卫生事业内部发展来看,卫生资源分布仍不合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人群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医疗和预防康复之间、中医药和西医药之间、卫生服务的不同层次之间发展不平衡。从卫生事业发展方式来看,重外延、重规模、重硬件、轻内涵、轻效益、轻软件的问题比较突出,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有效转变。从当前医改工作情况来看,有的地方经费落实不到位,保障机制也不健全,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五项重点任务落实不协调,人民群众对医改的好处感受还不够深刻。从卫生服务来看,医疗质量和安全问题比较突出,服务方式和态度距离群众要求有较大差距,医患关系存在局部不和谐的严重问题。克服上述问题,既需要有长期努力奋斗的思想准备,又需要有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更需要有坚定不移的决心和

(二)切实加强学习,全面提高卫生系统履行职责的能力。面对繁重的卫生工作任务和日益突出的卫生工作重要性,全国卫生系统必须正视自身的职责,加强学习,提高能力,适应做好卫生工作的新要求。

一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提高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能力。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要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切实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卫生系统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一系列部署和要求,自觉把卫生工作放到党和政府工作的全局高度来谋划,坚持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发展道路。

二是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习,提高科学管理能力。卫生工作的社会性强,涉及范围广,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联系密切。要做好卫生工作,必须加强对人文社会管理科学知识的学习,掌握哲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联系卫生工作,学习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社会医学等,开阔眼界,提高学养,增长才干。

三是加强法律法规学习,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要加强以宪法为核心的国家基本法律制度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卫生系统人员的宪法意识、法律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基本法律法规,注重培养卫生工作人员的现代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全面提高法律素质和服务群众的能力。要围绕建设法治政府需要,深入学习《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增强依法行政意识,严格规范执法行为,改进卫生行政执法工作。要紧密联系卫生工作,加强《食品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等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学习,提高依法履行职责和妥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加强公共政策学习,提高统筹协调发展卫生事业能力。要认真学习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尤其是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学习借鉴其中对卫生改革发展有启发价值的内容,丰富完善我国卫生政策体系;要认真学习研究建国以来我国重要的卫生政策,了解历史,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不断继承和发展我国卫生政策体系;要认真学习研究全球卫生政策,既要关注发达国家的卫生政策,更要密切注意发展中国家的卫生政策取向和动态。要在不断吸取国际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中、西医药体系并存的实际,把卫生政策制定好、贯彻好、落实好。

五是加强卫生科学知识学习,提高把握卫生发展规律能力。卫生行业是知识和智力密集型的服务行业,不懂得卫生科学,难以做好卫生工作。近年来,医学科技迅猛发展,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迫切需要更新知识,把握医学发展规律。广大卫生人员处在为群众健康服务的第一线,更要紧跟医学发展潮流,用适宜技术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健康。

六是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提高认识,把加强学习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要鼓励创建学习型科(处)室、学习型单位,进而在全国形成学习型卫生系统,为构建学习型社会作出贡献。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要求,加强作风建设,在全国卫生系统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大力加强管理干部教育,本着实事求是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做好干部培训规划,组织好培训内容,切实保证效果。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好四大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医改意见》提出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改革任务,中央有关四大体系的政策措施已经明确,要深入贯彻落实。

第一,科学统筹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两大体系,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在医改文件把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进行了区分,分别赋予不同的功能定位,分别制定相应政策,但是,两大体系的划分不意味着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和医疗服务内容的割裂。恰恰相反,两大服务体系必须加强功能融合,相互支持,更好地将防治任务落到实处。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卫生工作的重要经验。面对疾病新的流行特点和我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长期分设的格局以及人民群众希望得到全面连续健康照顾的迫切愿望,更要加强两大服务体系协作与融合,增加互动和支持。

从工作角度来讲,目前促进两大体系结合的环节主要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人才培养上。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着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多重任务,接受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二、三级医院的业务指导。在面向人群服务方面,还承担着健康“守门人”的作用,负责转诊和分流病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面向居民提供连续、全面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在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更需要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积极有效配合,医疗机构要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和反应能力,及时报告疫情等信息,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要及时调查分析,研究公共卫生措施,将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在人才培养方面,要造就一批既掌握临床医学又掌握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中都要有这样的人才。只有这样,整个卫生系统的服务和保障能力才能得到明显提升。

两大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都要坚持公益性的导向,这是由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所决定的。《医改意见》中提出,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是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对此,要深刻理解。所谓公共医疗卫生是指政府利用公共资源举办的医疗卫生事业,具体是指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服务。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就是要求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事业一定要体现公众均等受益的原则,各级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要体现社会效益第一的运营原则。在健全和完善两大服务体系的工作中,要始终牢牢坚持公益性这一基本导向,绝不动摇。

第二,正确处理医疗服务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病有所医。医改从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和健全医疗服务体系两方面着手,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一方面,要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把全体社会成员组织起来,共同抗御疾病经济风险;另一方面,要加强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提高水平,改善质量。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偏废也不能偏袒一方。医改中坚持既补需方,又补供方的方式,比较好地兼顾供需双方的利益和诉求。应当看到,补助需方的医疗保险基金也要通过服务过程流向供方。但这一补助方式要求医疗机构改善服务,提高效率,确保质量,医疗机构要主动适应这种补助方式。在控制医疗费用方面,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都承担着控制成本、降低患者个人医药费用负担的责任,医疗机构要合理诊疗,严控费用,医疗保障机构要改善基金管理,加大支付力度,及时结算费用,减少过多的基金结余。此外,在改革支付方式上,两大体系也要密切协作,认真探索适合国情的、既能保障服务质量、又能控制成本、还有利于医学技术发展的支付手段。

从规律和本质上来讲,医疗保障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监管体系都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卫生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医疗保障体系的功能是为医疗服务进行筹资,分散个体就医的经济风险,因而是卫生筹资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医疗服务体系主要解决的是服务提供、可及性和质量安全问题。这需要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注入资源,维持可持续发展。因此,医疗保障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密不可分,应当统一在卫生体制框架内协调发展,两大体系要相互支持,共同构成中国特色卫生体制的重要基础。

国际上对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险筹资广泛采取“一体两翼”的管理体制,由大卫生部门既管医疗机构,又管医疗保险资金偿付。我国的新农合制度也采取这样的制度安排,在满足医疗服务需求和控制医疗费用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平衡,以非常低的筹资水平,缓解了农民群众看病就医的经济风险问题,效率较高。一定要坚持和弘扬这一管理体制的优势,通过有效兼顾严格控制费用上涨,使新农合基金发挥更大效益,让农民群众尽可能多地得到实惠,展示制度的优越性。

第三,准确把握医疗服务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之间的关系,努力推进基本药物制度。从医学规律和治病救人的需要看,医疗服务体系与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之间密不可分,药品是医疗服务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也是医疗服务的重要内容。医疗服务是药品使用的载体。从国际经验来看,临床药学的发展充分证明医离不开药,药更离不开医,医和药在技术和临床服务上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医改文件中提出,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其宗旨和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攻克疾病,改善健康。医药分开,其实质和内涵是指切断医疗机构与药品销售之间的经济利益联系,逐步取消以药补医的旧机制,建立发展医疗服务的良性新机制,增加公共投入,使发展卫生事业的责任回归到政府和全社会,而不是由得了病的患者——这一需要社会帮助的人群通过多支付药品加成来支持卫生事业发展。因此,中央提出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首先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为保证基本药物制度的完整性和实施效果,必须从保证生产、提高质量、促进流通、控制价格、合理使用、增加报销、完善补偿等环节衔接政策,统筹推进,才能达到便民利民惠民的良好结果。

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不仅要从减轻群众医药负担的角度来理解,更要从维护和促进中华民族健康素质的高度来认识。受利益驱动和技术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药物不合理使用状况十分严峻,尤其是抗生素不合理使用问题突出,这不仅造成卫生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危害民族健康。因此,要下决心把基本药物制度建立起来,还要巩固完善。当前,尤其要抓好基本药物配备使用、零差率销售和提高报销比例等环节,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带来的积极变化,群众才能更加拥护这项制度。

三、全力做好今年的重点卫生工作

2010年是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卫生工作,对于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目标、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至关重要。今年卫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贯彻落实《医改意见》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卫生系统的中心工作,积极推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一)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是确保参合人数稳定在高位,参合率保持在90%以上。二是提高筹资标准。各级政府的补助水平达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水平。三是提高补偿比例。力争使政策性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0%左右,比2009年再提高5个百分点。四是巩固门诊统筹工作,认真总结经验和模式。五是保持管理体制稳定。鼓励经办机构利用自身资源和管理及技术优势,面向新农合以外的更多人群提供保障服务。六是加强经办机构的能力建设和信息化建设,规范管理、考核和监测,加强资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七是探索总额预付和病种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激励定点医疗机构改善服务,提高效率,保证质量。八是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条例》制定工作,为促进新农合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二)稳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建设。一是巩固和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在不少于60%的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地区的二、三级医院也要启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二是严格基本药物采购配送管理。积极推行以省为单位的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工作,提高流通效率,减少中间环节,让利于民。三是加强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管理。推行基本药物制度的县(市、区)政府举办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二、三级医院使用基本药物的比例要达到相应的要求。四是鼓励各地落实补偿政策,积极探索村级卫生室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工作。五是会同有关部门,完善基本药物报销政策,促进基本药物合理使用,减轻群众负担。六是对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总结和交流经验,防范重大问题发生。七是加强舆

(三)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落实好本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各地要协调有关部门抓好中央重点支持的县级医院、中心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工作,落实资金,抓好建设进度和质量。二是抓好基层人员培训和提高工作。加强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为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分别培训医疗卫生人员12万人次、5.3万人次和46万人次,认真实施“西部人才培养项目”。三是完善对口支援协作机制。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工作要有明显成效,适时组织经验交流。积极做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中西部地区开展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和水平,方便群众就医。四是对各地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济补偿政策和财务管理措施进行检查。五是全面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充分发挥卫生人员积极性,提高效率。六是积极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变运行机制。深化人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转变服务模式,以改善健康为中心,主动服务。七是研究提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指导意见,开展绩效考核工作。八是加强服务体系纵向联系。完善县乡村业务合作试点,推动乡村一体化管理。九是落实乡村医生补助政策,逐步解决乡村医生执业资格问题。落实对乡村医生的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政策,稳定队伍,做好村级公共卫生工作。鼓励地方在卫生部指导下开展农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试点,争取用3-5年时间解决乡村医生执业资格问题。十是推动农村基本卫生保健工作。结合医改目标,研究制定2011-2020年农村基本卫生保健发展策略及规划。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一是全面落实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规范服务内容,改善服务效果,保证服务质量。鼓励有经济实力和服务潜力的地区增加服务项目和内容。二是全面做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补助等专项,做好6个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艾滋病、梅毒、乙肝等传染病母婴传播阻断项目。鼓励各地针对突出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制定干预控制方案,纳入重大公共卫生项目进行实施。三是加强督导。对各地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善提高。四是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启动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推进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规划审批工作。五是全面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增加投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公益性。六是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根据不同类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特点和功能,研究制定绩效考核意见,推行绩效考核办法。七是落实绩效工资制度。落实国家绩效工资政策,增加单位分配自主权,体现多劳多得和优劳优得的分配原则,充分发挥卫生人员的积极性。八是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联系。每省选择1-2个地市开展试点工作,培养既懂医疗、又懂公共卫生的复合型人才。九是大力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围绕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肿瘤、精神病等重点慢性病,积极开展社区防治和健康教育,重视高危人群健康管理,控制社会和个体危险因素,推广有效防治模式,努力减少疾病负担。

公共卫生任务十分繁重,要做好鼠疫、霍乱、性病、肝炎、麻疹等传染病,碘缺乏病、地方性砷中毒、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等地方病以及口腔疾病防控工作。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积极推动出生缺陷防治工作,进一步下大气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镇)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健康城市(区、镇、村)活动。会同有关部门,控制烟草等危害健康的各类社会因素,改善公共政策,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条件,提高国民健康素质。

(五)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着力加强医疗管理。一是把落实《医改意见》与推进试点工作结合起来。各地要全面落实《医改意见》中涉及公立医院的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试点地区开展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做到点面结合,不能顾此失彼。二是突出关键内容。

如落实政府举办和监管责任,加强规划管理,调整布局结构,完善投入政策,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服务水平,转变以药补医机制,改革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加强岗位绩效考核等开展探索,出思路,出经验。三是加强对试点城市调研督导。重点联系国家级试点城市,鼓励各地根据加强公益性的总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自主试点。中央和省级政府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和督导。四是加强培训,提高能力。要加强对试点城市的政策培训和能力建设工作,提高地方贯彻落实中央政策和科学决策的能力。五是开展试点工作和效果的中期评估。组建评估专家组,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做好基线调查,开展评价工作,以评促改。六是组织经验交流。根据各地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和需要,组织现场观摩和经验交流活动,促进各地相互借鉴学习。七是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选择若干地区,建立专门联系,开展培训工作,积累经验,逐步形成稳定成熟的培养模式和相应的配套政策支撑。八是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以应用临床诊疗路径为契机,全面提高服务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控制医药费用。九是探索建立电子病历。逐步试行电子病历,并与居民健康档案相对接,改善服务,提高效率。十是扩大医师多点执业试点。鼓励高年资医师到基层服务,并加强管理,方便居民。

要进一步加强医疗管理,改善服务。一是加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管理。加强医疗机构宏观规划和校验,根据需要调整数量、布局结构和功能,适应群众需要。二是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导医疗机构做好医疗专科建设和管理,提高疑难重症诊疗能力和突发事件医疗救治能力。

二、三级医院要积极支持基层医疗机构提高能力,加强管理。三是健全医疗质量管理。建立国家和省级医疗质量控制评价中心,完善管理制度、标准和指标体系,提高医疗质量。医疗机构要特别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管理,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四是深入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和大型医院巡查。扩大范围,增加内容,突出重点,加强管理,改善服务。五是加强医疗技术准入和临床应用管理。开展医疗技术梳理整顿工作,按照技术分级,加强准入和管理,规范技术应用。加强器官移植供体管理,严格器官移植医院的资质,有效利用好稀缺资源。规范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建立医疗安全事件监测系统。六是加强用药管理。完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制度,制定重点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范医院处方点评,加强监测和培训,规范临床用药行为,促进合理用药。七是完善医院评价制度。研究建立医疗质量、安全、服务和绩效评价体系,发布评价办法,组织制定实施细则,开展评价工作。制定三级特等医院和专科医院评价标准及实施细则等规范性文件。八是加强护理工作。认真贯彻实施《护士条例》,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改善临床基础护理质量管理,改进护理服务,努力让患者满意。九是努力改善服务。组织医疗机构多为群众就医送温暖、送方便,深入开展预约诊疗服务,各地根据群众需求,实行周末照常门诊,延长二、三级医院门诊挂号时间,优化服务流程,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体验。深入开展“平安医院”创建和“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着力推动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加强医院投诉管理,积极推进建立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努力改善医患关系。十是加强血液等医政管理。积极推动无偿献血工作,合理设置采供血机构,完善血站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加强康复医学建设和戒毒医疗管理,做好防盲治盲工作。

(六)努力做好甲型H1N1流感和其他重大事件处置工作。一是做好甲型H1N1流感疫情监测和研判工作。二是积极推进疫苗接种,防止疫情蔓延。三是加强医疗救治,倡导中西医并重,努力提高治疗效果。四是强化健康教育和促进,及时发现处置疫情,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五是重点抓好鼠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应对工作。六是依法加强卫生应急工作,尽快制订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七是积极推进省级、地市级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探索建立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八是完善国家和省级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强化队伍建设,规范应急演练,启动国家级紧急医疗救援基地确认和能力评估工作。九是全力做好上海世博会、广州亚

(七)大力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积极落实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做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一是深入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完善配套规章,做好综合协调和信息发布工作。二是加大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力度。做好组织协调,查处重大事故,深入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行动。三是成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制定规划,组织实施乳品安全标准,制修订食品安全基础标准。四是做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机构,完善网络,建立覆盖省、市、县并逐步延伸到农村的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提高监测能力。五是加强餐饮服务业食品安全工作,加快起草《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

从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高度,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一是加强监管能力。改善监管条件,提高队伍素质,强化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水平。二是深化药品安全整治。提高药品、医疗器械标准,修订完善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加强部门联席会议机制,集中整治利用互联网发布虚假广告、邮售假药、在保健食品中违法添加药物以及非药品冒充药品等突出问题,扩大电子监管覆盖范围,完善产品召回制度。三是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基本药物质量安全。开展基本药物生产检查,全面实施质量受权人制度,实行全品种抽验,逐步实行基本药物电子监管。四是认真做好化妆品安全监管。

(八)积极做好卫生监督工作。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加强职业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推进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进一步规范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扩大职业健康监护覆盖面,强化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加强重点职业病监测。以尘肺病防治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二是做好放射防护工作。开展核电站周围人群健康监测工作,加强医疗机构放射防护监管工作。三是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有重点地开展环境污染健康影响监测,完善评价和处置规范。四是进一步加大打击无证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工作力度。探索建立动态监测平台,提高打击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五是做好其他卫生监督工作。推进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完善城市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提高饮用水卫生检验监测能力,改善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做好学校卫生监督工作。六是严格卫生监督队伍管理。对涉及权力运行的重点环节开展专项稽查,规范执法行为。

(九)全力推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落实国务院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防控、应急处置以及医疗救治和治未病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着力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和政策倾斜,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完善服务体系,适应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二是实施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和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三名三进”工程。加快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加大中医药科研和人才培养力度,集中优势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努力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和服务能力。三是进一步推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探索建立和完善融预防、养生、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中医保健服务体系。四是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推进中医药科学普及和文化建设。

(十)认真做好重大规划工作。一是做好回顾总结。实事求是地分析“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成绩,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和不足,为做好今后卫生工作奠定基础。对目前尚未完成的任务,要特别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实现预定目标。二是科学编制“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充分利用各方智力资源,发挥团队协作优势,科学研判未来卫生工作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以及突出矛盾和问题。从改善健康和促进健康公平入手,着眼于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战略目标,研究提出“十二五”期间卫生工作重点、策略和政策保障,做好规划工作。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不能制定脱离实际的目标和指标。三是把“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成果体现在国家和地方卫生发展规划中。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中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在编制“十二五”卫生发展规划纲要和专项卫生规划

(十一)加快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一是做好总体设计。按照整体设计、系统集成、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实用高效的原则,对医药卫生信息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尽快制定全国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二是加强信息标准化研究。完善数据标准和通讯标准体系,促进信息互认共享。三是抓好平台建设和连点成面工作。重点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平台。逐步将传染病报告、卫生应急、卫生监督、医疗服务、新农合、妇幼卫生、社区卫生、采供血等方面的信息系统进行对接,连点成面,促进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整体建设,防止和减少“信息孤岛”的问题。四是加强卫生信息的分析研究和利用。改善数据分析质量,提高时效性和针对性,发挥信息在决策中的作用。五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改进监管。注重发挥信息化在改善监管绩效中的作用,增强卫生工作的透明度,提高监管效率。

(十二)认真抓好关系民生的几项重点卫生工作。从尽快更多惠及民生的角度出发,鼓励各地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推进,扎实工作,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卫生改革发展的实惠。一是减轻农民群众重大疾病负担。在新农合制度内,利用今年提高筹资标准的新机会,在逐步提高医疗费用补偿水平的同时,选择部分疾病,开展重大疾病救治试点,显著提高补偿水平,降低个人医药费用负担,防止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二是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延伸到流动人口。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登记,摸清服务基数,使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一样获得妇幼保健、疾病防治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特别要做好农民工卫生服务,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三是加大国家免疫规划力度。认真落实疫苗接种任务,全力推进“消除麻疹行动计划”,疫苗接种工作要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目标。同时,实施消除疟疾行动。四是做好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工作。要抓紧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提高覆盖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居民提供连续全面的健康服务。

(十三)统筹做好其他卫生工作。加强卫生法制化建设,认真做好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法、中医药法等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卫生法规规章和标准,做好普法和行政复议工作。推进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积极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服务于国家外交和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引进国际经验,为医改评价监测工作提供支持。主动开拓,推进卫生领域南南合作,做好援外医疗工作,深化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合作。探索建立行之有效、体现创新的行业科技计划管理制度与机制。抓好“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和“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落实,适度扩大公益性卫生行业科研专项的覆盖面。强化科研基地和生物安全建设,牢固支撑保障。扎实推进药品和医疗器械集中采购工作,建立政府主导的采购平台,加强经办机构建设,建立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加强行风和医德医风建设,完善医德医风考评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白求恩精神,建设先进的医院文化,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大对建设项目的巡查监督力度,严惩商业贿赂行为,健全完善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工作机制,巩固治理成果。推进政务公开工作,落实群众知情权和参与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深入开展卫生新闻宣传,正确引导舆论,创造有利的改革发展氛围。加强信访和维稳工作。重视保健工作,提高保健水平。关心老干部生活和医疗卫生服务,改善待遇,发挥好老干部的作用。加强卫生系统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扎实做好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指导工作。积极推进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营造和谐的氛围。

同志们,当前我国卫生改革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全国卫生系统要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奋进,扎实工作,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促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和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陈竺部长讲话

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文件

突出重点攻坚克难

全面落实医改和各项卫生工作任务

——在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卫生部部长陈竺(2012年1月5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经国务院批准、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题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深化医改这个中心,总结2011年卫生工作,部署2012年工作任务,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扎实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共享医药卫生改革发展成果。

下面,我讲三方面内容,供大家讨论。

一、2011年卫生工作的总结

2011年是近期医改五项重点的攻坚之年,也是“十二五”卫生发展的开局之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全国卫生系统群策群力,谋全局、抓改革、促发展,医改和各项卫生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卫生部门牵头的医改任务基本完成。

2011年初,国务院医改办把当年医改任务细化为67项,卫生部门牵头负责46项,配合完成18项。最新监测结果已作为会议材料发给大家,我这里着重总结一年来各地在落实医改任务中一些创新做法和工作亮点。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覆盖面持续扩大,筹资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水平继续提升,管理水平不断改善。江西、江苏、辽宁、河北、山东、重庆、安徽、湖南、湖北、海南等省(区、市)重特大疾病保障增加了终末期肾病、妇女两癌等病种,吉林扩展到20种疾病。新疆、云南、西藏、青海、福建、湖南等地开展重特大疾病补充保险或购买商业保险试点。江苏常熟、湖南蓝山等开展支付方式改革。内蒙古和陕西探索将统筹层次提高到市(盟)级。广东、河南、湖南等地探索商业保险机构经办新农合管理。江苏以立法形式建立了新农合筹资稳定增长机制。

2.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面覆盖。各地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为突破口,统筹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安徽、山东、河北、四川、湖北等16个省完成新一轮采购,价格平均下降30%。江西、浙江等11个省要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按规定比例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宁夏、河南等省探索部分高值耗材集中招标采购。安徽出台巩固完善基层医改30条补充政策。辽宁、陕西、青海等16个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在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员聘用。黑龙江等绝大多数省(市、区)基本兑现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

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以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重点的改造建设项目继续推进。各地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开展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为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并招聘执业医师,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逐步落实乡村医生补助政策并解决其社会养老问题。河北招聘“大学生村医”2000名。北京、上海等地推行家庭医生服务。内蒙古探索实施牧民家庭“健康保障小药箱工程”。

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城乡基层广泛开展。完成居民健康档案,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范管理等医改任务。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等重大公共卫生专项基本完成。贵州提前一年完成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项目任务。各地积极创新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手段。江西、青海、西藏等省(区)加大省级资金配套比例,减轻基层负担。北京、湖北、山东等省市启动跨部门的社会健康促进工程。江西试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第三方考核机制。

5.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17个国家联系试点城市、37个省级试点城市和18个省745家公立医院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在规划布局、管理体制、补偿机制、支付制度、内部管理、改善服务、支援基层和鼓励社会办医方面展开全面探索。各地以强化服务为抓手,推行了一批见效快、易操作的改革措施。在二三级医院大力推行预约诊疗、分时段就诊和优质护理服务,开展临床路径和电子病历试点。北京部分医院预约就诊率达到40%左右。海南、深圳、昆明、成都、洛阳、北京等省(市)开展医师多点执业试点。鞍山、镇江、芜湖等9城市组建各具特色的医疗集团,上海、北京等5个城市探索建立医疗联合体。陕西、江苏、浙江、湖北、山西等省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安徽结合医保报销政策,推进按病种付费,初步实现分级诊疗。

(二)重大疾病防控、卫生应急和妇幼卫生工作成绩显著。全面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有效落实流感、手足口、布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措施,甲乙类法定传染病疫情稳定。扩大艾滋病监测、检测、治疗、干预、母婴阻断覆盖面。艾滋病检测人数、抗病毒治疗人数同比增加16%和37%。累计发现、治疗肺结核患者83万例,其中传染性肺结核治愈率达93%。血吸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发病呈下降趋势。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取得明显成效,发病率从2010年的25/100万下降到10/100万以下。积极应对新疆脊灰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完成脊灰强化免疫接种2200万人次。全国28省(区、市)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慢性病防治不断加强,39个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通过考核验收,892个县(市)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重点癌症早诊早治筛查20万人。实施精神卫生专业机构重点建设项目,建立了全国重性精神疾病信息管理系统。25个省开展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试点。广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国家卫生城市(区)、卫生城镇数量增加、内涵提升,城乡环境整治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村饮水监测工作不断加强,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全面加强卫生应急工作。完善多部门处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动机制。制定一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核心能力建设。落实4大类27支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建设任务。强化管理干部、省级师资和骨干培养。完成反恐卫生应急储备目录调整和物资准备。强化预警和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防控。继续强化重点地区鼠疫防治。积极应对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地区炭疽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妥善应对福岛核电事故、“7.23”甬温铁路动车追尾等国际国内重大突发事件。

妇幼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大力推动妇幼保健体系建设,投入43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配备基本设备。继续实施“降消”项目,开展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推广免费婚检,推进产前诊断。加强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培训,推进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开展公共场所禁烟,全力推进无烟医疗卫生系统创建。

(三)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强。

推进长效机制和制度建设。制定《国家药品安全规划》,颁布实施2010年新修订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推进药品电子监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药品质量追溯和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改革药品审评审批机制。组建投诉举报中心。切实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推进药品标准提高行动计划。建立药品抽验信息系统。推行药品快检技术。加强药品上市后监测和评价。完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对存在安全风险的药品及时做出处理决定,深入开展药品安全宣传,维护公众用药安全。全面完成为期两年的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等专项行动。严肃治理违法药品广告,规范食品药品市场秩序。

完成两年食品安全整顿工作任务。深入开展打击食品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专项行动,发布64种非食用物质和22种易滥用添加剂名单。妥善处臵问题乳粉等一批社会关注的食品安全事件,及时回应社会热点问题。加强食品安全技术法规和标准建设,审查通过124项、公布21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96项食品添加剂产品标准,撤销过氧化苯甲酰等食品添加剂,公告禁止双酚A用于婴儿奶瓶。组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建立覆盖全国244个地市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通过主动监测,先后7次向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部门通报了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集中力量严厉打击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非法添加等违法行为。开展打击餐饮服务环节添加非食用物质违法行为的专项行动。

(四)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不断加大。

深入开展经常性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检查医疗机构近80万户次,取缔无证行医4.1万户次。监督检查学校14.6万户次。建立了覆盖全国110个地级市620个县(市)的国家城乡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设立监测点近2万个,开展城市市政供水水质普查,监督检查供水单位2.8万户。对50多万家公共场所实施量化分级管理。加强对餐饮具集中消毒情况的监督检查,餐饮具抽检合格率达86%。继续开展非法采供血专项检查。新建一批市县级职业病诊断防治机构,妥善处理一批尘肺、职业中毒等职业危害事件。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全国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在17个省开展医用辐射防护监测试点。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央投入56亿元用于2000多个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的房屋建设和执法装备配臵。

(五)中医药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发挥中医药在医改中的作用。启动1814所县级中医医院、58个地市级民族医医院和88个西部地区地市级中医医院的能力建设。完善中医药应急和防治新发传染病工作机制。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10种慢性病菜单式预防服务。广西出台全面推进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政策。浙江、福建、山东分别开展中医药防治慢病或一体化管理试点。甘肃、河北、浙江、宁夏等地把中医药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范围。天津、北京、上海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医堂”建设,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启动中药资源普查试点。推进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人员鉴定。提炼与推广一批老中医研究型传承成果,推动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建立传承工作室,努力推进中医药传承。甘肃选出本省1000位名老中医,由政府支持“师带徒”,加快中医人才培养。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职业教育和文化建设。屠呦呦荣获2011年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展示了中医药潜在价值。推进中医药标准国际化,进一步构建我国中医药话语权和主导权。

(六)医疗质量安全和服务监管进一步强化。

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和“质量万里行”活动,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加强器官移植、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等临床服务的监管。启动中西部110个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评估产生31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加强地市级院前急救和儿科建设。新制定下发109个病种的临床路径。实施儿童先心病、儿童白血病等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在基层医疗机构启动20种常见病规范化诊疗。去年1-9月,全国献血人数和采供血量同比分别增加5.1%和5.8%,基本满足临床用血需要。

医疗费用控制取得成效。去年1-11月,按可比价格,公立医院平均门诊、出院费用分别上涨3.4%、2.6%,涨幅明显低于前两年。福建、广东、甘肃、宁夏、浙江、上海等地切实加大控费力度,并积累了宝贵经验。

(七)卫生信息化建设进程明显加快。

中央和地方安排卫生信息化专项资金,加强新农合信息系统、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远程会诊系统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各地以电子病历为基础,优化业务流程,实施预约门诊、诊疗及缴费一体化服务等便民措施,方便群众就医。新疆远程会诊系统已与88个县市连接,会诊量已超过2万例。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湖北、江西等省(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步伐加快,已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时更新、患者预约挂号、查询健康档案、医务人员工作绩效考核和医疗卫生服务监管等功能。

(八)其他各项卫生工作取得新进展。

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深化医改紧密结合,创新活动载体,突出为民服务重点,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有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加强卫生政策、医改成效和行业先进典型宣传,针对群众关心的舆论热点积极引导,努力为卫生工作和医改创造良好舆论氛围。加强卫生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卫生行政、执法部门,继续深入开展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大力规范药品集中采购。继续巩固深化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和纠正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专项工作。落实纠风工作责任制和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建立卫生系统社会维稳风险评估机制、医患纠纷调处机制和卫生信访长效机制,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积极改进干部保健工作,不断提高保健水平。关心老干部生活和健康,支持他们发挥参谋和咨询作用。

切实加强医改资金和财务管理工作。创新资金拨付方式,推进医改资金监管全覆盖。贯彻新的财务和会计制度。制定“十二五”卫生事业规划纲要,继续加强区域卫生规划、大型医用设备配臵和基本建设管理,推进大型医用设备与高值耗材集中采购。卫生援疆援藏援青和卫生扶贫得到切实加强,完成汶川和顺利推进玉树、舟曲灾后恢复重建任务。

制定并实施《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启动基层卫生人才、医学杰出人才、紧缺专门人才、中医药人才和医师规范化培训等人才工程。加强国家医学教育部际协调。制定实施《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和“重大新药创制”两个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有力,研发成果的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

广泛开展国家与地区间的交往与合作。利用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多双边活动等外交平台,宣传我国医改理念和进展,引入国际技术和资金支持卫生发展。积极参与全球重大卫生行动,在推动慢病防控、改善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和增强国际食品安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邀请国际组织对我国卫生改革进行独立评估。我国疫苗监管体系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认证。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新兴经济体国家卫生领域的高层对话与技术合作。加强援外医疗队建设和创新。继续推动与港澳地区的深层卫生合作和海峡两岸卫生交流。

同志们:过去一年,医改和各项卫生工作顺利推进,为维护群众健康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我代表卫生部向重视支持卫生事业发展的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向关心支持卫生工作的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向全国卫生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全力做好“十二五”医改重点工作 三年医改取得重大进展,未来四年医改工作启动在即。我们应该认真总结成效,分析新形势、新挑战,明确未来改革基本思路,力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一)三年医改取得重大进展。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精心组织、密切配合,广大医药卫生人员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医改取得突出成效。

1.人民群众通过医改得到更多实惠。

三年来,“看病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农村和偏远地区医疗服务设施落后、服务能力薄弱的状况显著改变,城市大医院“三长一短”问题逐步缓解,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有了较大改善。15分钟内可到达医疗机构住户比例从2008年的80.3%提高到2011年的83.3%,农村地区从75.6%提高到80.8%。

三年来,城乡居民开始享受到低水平、广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障,“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参合农民自付医药费用比例从2008年的73.4%下降到2011年的49.5%,看病就医经济负担大大减轻。根据我部2011年医改专题研究,两周未就诊比例农村居民从2008 年的12.4%降到2011年的6.1%,城市居民从6.4%降到4.0%。按可比价格计算,2008-2011年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费用增长速度均控制在7%以内,减缓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势头。

三年来,城乡居民享受到均等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越来越多居民形成了健康生活方式,越来越多慢病患者得到了系统化、规范化健康管理,越来越多重点人群获得了重大公共卫生专项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平性显著改善。据对十省(区)考核,群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

三年来,国民健康指标继续改善。2008-2011年,孕产妇死亡率从34.2/10万下降到26.1/10万,婴儿死亡率从14.9‰下降到12.1‰。随着各项改革任务落实,我国居民健康指标已进入较快改善时期,这是老百姓得到的最大实惠。

2.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初步建立。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已达95%以上。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用不到十年时间取得如此成就,被国际社会誉为创造了世界奇迹。

基本药物制度取得阶段性进展。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认为,没有其他任何国家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展开如此大规模的药物制度改革。

医改在一定意义上重新构建调整了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二三级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功能互补、上下联动,中西医机构并举并重,公立与非公立医疗机构合作并存、协调发展的服务格局,成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最具中国特色的组成部分。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使我国长期坚持的“预防为主”方针有了制度安排,这是医改的一个突出亮点。

经过几年努力,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已初步建立,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将长久地造福国民健康,也为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探索了中国式解决办法。

3.卫生事业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随着各项医改任务落实,一些长期困扰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开始出现好转趋势,有的正在发生变化,有的已经出现重大结构性改善,这是我们多年来希望看到的改革效果。

一是卫生资源配臵结构发生较明显变化。重城市轻农村、重医疗轻预防、重高端轻基本、重西医轻中医的问题正在扭转,公共财政投入向基层、农村和公共卫生倾斜的导向作用不断增强。2009和2010两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净资产增幅达55%,县级医院增加39%,均高于城市医院增幅。与此同时,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数量、学历、知识结构也出现向好趋势。2011年乡镇卫生院人员数达到120万人,比2005年增长18.7%,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比重从23%提高到40%。过去5年,中医师占医师队伍的比重从10.3%提高到12.2%。

二是人民群众卫生服务利用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群众更加认可和信任基层卫生服务,其服务利用出现增长趋势。近年来,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利用增长较快,2011年比2005年诊疗人次增加11.9亿,增长了45.7%;出院人数增加了2022万,增长1.2倍。

三是城乡和地区间卫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调查显示,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享有医疗保障的比例分别为55%和21%,城镇显著高于农村,2011年这个比例分别增至89%和97%,农村反超城镇。监测显示,城乡居民健康指标差距也在缩小,孕产妇死亡率城乡之比由2005年的1:2.15缩小为2010年的1:1.01;婴儿死亡率的城乡差距也从7.2个千分点下降到5.9个千分点。农村住院分娩率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异由2003年的34个百分点下降到2010年的2个百分点。上述进展说明,医疗卫生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地区间健康差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四是卫生总费用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2001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中个人卫生支出比重高达60%,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分别仅占16%和24%。2010年个人卫生支出的比重下降到35.5%,政府预算和社会卫生支出的比重分别提高到28.6%和35.9%。这一重大结构性变化说明我国卫生筹资结构趋向合理,居民负担相对减轻,公平性显著改善。

还必须看到,近年来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在业务量接近饱和的情况下,努力挖掘内部潜力,开展一系列便民惠民措施,这既是医务人员对医改的奉献,也拉近了与患者的距离,提高了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据调查,2011年与2008年比,城市住院病人不满意率下降7个百分点,农村下降13个百分点。

站在更加宏观的角度看医改,我们发现,医改对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医改构建起群众看病就医的安全网,缓解群众后顾之忧,扩大了即期消费进而拉动内需;医改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和机会;医改促进了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带动了制造业和服务业增长,促进了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所有这一切,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国家软实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有中国特色的卫生筹资和服务制度、卫生经济学评价体系、卫生循证决策机制在努力探索中渐趋成熟,体现了我国在民生领域内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从理论到实践的重大创新。

总而言之,三年改革实践和成效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所确立的我国医改的目标、方向和原则是正确的,政策和措施是可行的,符合卫生发展规律,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我相信,这些重大变化,必将极大振奋广大医改工作者的信心,必将激励我们以更加高昂的斗志把医改推向深入。

(二)充分认识“十二五”时期医改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深化医改的内外环境都呈现出新特点。从卫生发展的内外环境看,一是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方式快速变化,人口老龄化加速和疾病模式转变,给我国居民带来沉重的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负担。二是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城乡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快速转型与升级,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对健康和医疗卫生服务的期望更高。三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总体上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作为重要的社会服务业其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卫生事业的规模、功能、结构和服务模式都还没做好应对上述挑战的充分准备。

从医改本身来看,改革进入深水区,体制机制性矛盾凸显。一是卫生资源配臵不平衡依然存在,特别是优质资源仍然短缺,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二是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相对缓慢,转变卫生发展方式在认识上和实践上还要不断探索。三是各地改革进展不平衡,一些关键环节尚未取得突破,医改成效与社会期望之间还存在差距。

但我们也要看到,“十二五”时期,仍是深化医改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仍然具备推动医改和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政治环境、物质条件、社会氛围和群众基础,这就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以及三年医改积累的成功经验。卫生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一定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知难而进,迎接新挑战,夺取医改新胜利。

(三)重点突破,全面完成 “十二五”医改任务。

关于“十二五”医改的重点任务和要求,张茅同志还要在总结讲话中全面阐述。这里我就深化医改需要进一步突破的若干关键问题谈一些意见。

1.全面取消以药补医,理顺补偿机制。

如果要问当前医疗卫生领域最需要革除的机制性弊病是什么,我想多数同志的回答是:以药补医。这一机制推动了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造成了药品滥用,扭曲了医务人员行为,腐蚀了我们的队伍,必须彻底根除。长期以来医疗卫生机构的确依赖以药补医维持运行发展,目前药品收入仍然是补偿的重要渠道。改革以药补医必然触及到医疗卫生单位的现实利益。我们必须做出选择,是继续维护这种不合理的机制,还是下决心破除以药补医?我们认为,为了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为了卫生队伍长远建设,这个机制早晚要改。现在改、彻底改要比将来改、拖泥带水地改要主动得多、有利得多。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十二五”医改规划的部署和要求,主动争取政府领导,努力创造条件,落实取消以药补医相关政策,充分发挥医保补偿作用,稳步推进价格改革,争取“十二五”期间在全系统稳妥有序地革除以药补医弊端。今年300个试点县先行推开,力争2013年在县级医院普遍推行,2015年在所有公立医院全面推开。

2.全面推进支付制度改革。

按项目付费制度和以药补医结合在一起,是导致大处方、滥检查问题的根源。按项目付费的价格形成机制,也使医务劳动的技术价值难以体现。这种支付制度既浪费了卫生资源,也不利于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要把支付制度改革作为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抓手,大力推进。根据国际经验,支付制度是医疗保险机构控制费用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支付制度改革的条件已经成熟。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既管新农合又管服务提供的优势,率先推进新农合的支付制度改革。同时,要与医保、物价等其他相关部门协调,抓紧总结各地近年来试点经验,制定实施方案,确定适应不同层次医疗机构、不同类型服务的支付方式,用总额预付、按病种、按服务单元、按人头等支付方式替代按项目付费。要把临床路径与支付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做好费用测算等基础性工作,确保支付制度改革与取消以药补医同步推进。

3.强化新农合的风险保护机制,合理设臵管理体制。新农合作为农村居民的一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经实现了广覆盖。“十二五”期间,随着筹资水平不断提高,要把增强对农民健康的风险保护作为巩固完善制度的突出重点,在普遍提高参合农民受益程度基础上,做出有效制度安排,建立稳定的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今年,政府对新农合的补助将提高到240元,各地区要从新增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建立省级统筹基金,用于重特大疾病保障,并与医疗救助有效衔接,使重特大疾病补偿水平达到90%左右。年底前全面实施儿童白血病等8个病种的大病保障。还要在三分之一左右的统筹地区,将肺癌、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心肌梗塞、脑梗死、血友病、I型糖尿病、甲亢、唇腭裂等12种疾病纳入保障范围。同时通过实施规范化治疗,做好费用控制。要探索利用商业保险形成多重补充保险机制,分担重特大疾病高额医疗费用。各地要积极协调财政、民政等部门,落实上述任务,最大限度降低参保群众的灾难性医疗支出,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当前一些地方正在进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的探索,这必然涉及到基本医疗保险的管理体制问题。我们认为,在大卫生体制下统筹保险制度和服务提供管理,有利于实现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和费用控制;但考虑到目前管理现状,制度整合以后,也可实行相关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合署办公”的形式。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与管理体制调整事关重大,必须在省级政府层面上科学论证、审慎决策,并征得国务院主管部门同意。从基本国情看,多数地区应按照国务院确定的部门职责分工,保持现有管理体制不变,维护制度的稳定运行。

4.巩固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

要继续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不断巩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成果。今年,各地区要对基层综合改革开展一次“回头看”,对各个环节的政策、措施、任务和工作目标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找出薄弱环节,明确未来几年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新机制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要切实巩固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效果,抓住落实投入政策、规范采购供应、严格零差率销售等关键环节,推动基本药物制度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常态化健康有效运行。要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要求,继续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落实对乡村医生的各项政策。乡村医生历来是我国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研究并妥善解决其身份和保障待遇,不断加强培养培训,提高服务能力,确保基层网底不破。

5.全面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促进医疗机构良性竞争。医疗卫生服务最显著的特点是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让群众通过方便畅通的渠道和充足的信息,增加他们对服务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促进医疗卫生机构良性竞争。近年来,医院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对改善医院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效率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尚未普遍建立规范的医疗服务信息社会公开制度,既不利于接受社会监督,也难以让公众获得清晰有效的信息,并据此对不同医疗机构服务优劣、质量好坏做出判断和选择,信息化对医疗机构良性竞争的促进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十二五”期间,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医疗服务信息公开发布制度,将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服务安全、质量、费用等信息进行排序,定期向社会发布。我们要转变管理理念,从维护患者权益的高度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把改革监管方式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措施,推动医疗机构改进服务,形成良性竞争。

多元化办医格局有利于满足群众的不同层次需求,促进竞争,提高效率,控制费用。要贯彻落实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各项政策,新增医疗服务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并在政策和管理上一视同仁,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医疗机构。

6.创新工作方式,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意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落实预防为主方针的制度载体,是深化医改的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疾病模式转变最有效的制度安排。“十二五”期间,要创新组织领导方式,借鉴北京、重庆等地做法,以开展健康城市(城镇、社区、乡镇)创建活动作为制度平台和工作抓手,将国民健康政策融入各项社会政策,形成政府牵头、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和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系统工程。要创新工作方式,借鉴湖北、山东等地做法,整合管理、服务、技术、资金资源,形成面向群体、面向社区、面向家庭,协调高效的服务团队。要创新服务内容,逐步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大群众受益范围。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中的作用,推广中医药预防适宜技术。要以流入地为主,特别重视并优先解决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均等化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问题。要严格目标管理,进一步完善规范化、精细化的工作标准、技术规范、服务流程,强化绩效考核,把考核结果与经费投入和个人奖惩挂钩。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为实现“健康中国2020”打下坚实基础。

7.全面推进药品集中采购。

药品集中采购是药品生产、流通、价格、使用链条的关键环节,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用药负担。不断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对实现各项医改目标关系重大。“十二五”期间,要在总结过去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制度、全面推进。要统一药品采购平台、统一采购办法,实行质量优先、招采合一、量价挂钩。要逐步将耗材、设备采购纳入集中招标采购范围。对部分专利药、高值耗材、大型设备探索面向国内外生产厂家集中采购。对进口产品实行以国际采价为基础的集中采购。

8.创新人才培养和分配激励机制。

医改三年来,在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激励医务人员等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人才问题依然是卫生改革和发展的瓶颈,“十二五”期间要继续探索、取得更大突破。要进一步完善医学教育体制。要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不断增加全科医生的数量,使每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至少有一名全科医生。要建立和实施住院医师培养制度。要创新基层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建立特岗医生制度,扩大订单定向免费培养规模。适应卫生改革发展要求,大力培养护理、公共卫生、中医药、药剂、卫生管理等各类紧缺人才和高层次医教研人才。

“十二五”期间,要创新医务人员分配激励机制。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完善体现医务劳动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医务人员总体收入水平。扩大岗位绩效工资实施范围。推行岗位管理,实现同工同酬同待遇。提高医院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医院收支结余着重用于改善医务人员待遇。

(四)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为医改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使其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追求和精神动力。

深化医改是十分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世界性难题。要破解难题,不仅需要硬件条件改善和体制机制创新,更需要精神引领、价值支撑和道德坚守。医改进入攻坚阶段,尤其需要弘扬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作为鼓舞士气、统一意志的鲜明旗臶,作为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既继承了中医大医精诚和西医尊重生命的优良传统,又发扬了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新时期医学创新精神,并不断孕育着当代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当前我们需要集中全行业的智慧凝炼出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上半年,各地卫生系统要紧密结合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卫生行业文化建设,开展一次关于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讨论,这是一个广泛凝聚共识的过程,也是提高思想道德意识的教育过程,是十分必要的。在讨论时,要注意把握和引导好几个关键问题。

一是紧密结合医药卫生改革实际,充分认识弘扬职业精神对实现医改目标的重要作用。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医改的目标。这是党和国家、人民群众以及医疗卫生工作者共同意志的体现,也是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实现这一目标既要靠体制机制建设,又必须有先进文化支撑,有强大精神力量推动,必须依靠一支有信仰、有追求、公众信赖的队伍为之奋斗。通过这次讨论,要使广大医疗卫生人员从国家和人民利益高度,更深刻地理解做好本职工作与落实医改任务、实现医改目标的密切关系,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改革、投身改革,推动改革,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是紧密结合卫生队伍建设实际,充分认识弘扬职业精神对调动医疗卫生人员积极性的重要作用。如何保护好、发挥好、调动好医疗卫生人员的积极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卫生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课题。虽然经过多年探索,一些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但一些问题解决得还不够好,有些问题甚至还没找到好的解决途径。例如,如何适应新形势要求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如何建立体现医务劳动特点的工资福利制度,使医务劳动者有体面的收入和有尊严的收入来源,如何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对队伍的侵袭,都需要在现实中予以回答和解决。在关于职业精神的讨论当中,我们既要按照医改文件要求,落实以岗位责任、绩效考核为核心的分配制度改革,强化经济激励,提高收入水平;又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经济物质激励与职业精神激励“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当前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经济激励不是唯一的,更不是万能的,救死扶伤的社会价值和解危济困的职业尊严不能用金钱衡量。医疗卫生人员积极性的激发和调动,最终还要靠崇高的道德和精神力量。我们必须坚持弘扬高尚的职业精神,辅以合理的物质激励,真正把全体医疗卫生工作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投身医改。

三是紧密结合改善执业环境的需要,充分认识弘扬职业精神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作用。随着医改的推进,医疗执业环境和医患关系有向好的趋势。但是,近期一些严重医患纠纷事件提醒我们:改善医患关系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并且需要医患双方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医疗卫生工作者尤其要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要弘扬职业精神,提高道德修养、技术水平和沟通能力,争取患者的理解、配合与支持,用高超的技术、优良的服务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与抚慰。同时,新闻媒体和卫生宣传、健教机构既要宣传医疗卫生工作者救治病患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更要大力宣传医学的特点、规律和局限性,让群众理解现阶段医学技术并不能包治百病,也不能改变生命周期的自然发展规律,合理引导群众预期和理性就医,增进医患相互理解。当前,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要根据医患关系新特点,建立健全专门机构接受和处理患者投诉,要充分发挥社团组织维护医患和谐的作用,要创造条件普遍建立第三方调解、建立医疗责任保险等处理医患关系新机制。通过各方共同努力,使医患关系在“十二五”期间有根本好转。

三、全力做好2012年卫生工作

2012年要牢牢把握深化医改这项中心工作,带动各项卫生工作任务的落实。

(一)落实改革任务,为“十二五”医改开好局。继续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巩固覆盖率,筹资标准提高到人均300元左右,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左右,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农民人均年收入8倍,且不低于6万元。普遍开展门诊统筹。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基金,扩大覆盖病种范围。推动支付方式改革。探索提高新农合统筹层次、商业保险机构参与经办服务。健全新农合管理运行机制,改善服务,保障基金安全。

巩固完善基层综合改革。组织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回头看”。完善多渠道补偿机制,落实政府投入,推行一般诊疗费制度,发挥医疗保障制度的补偿作用。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施绩效工资制度。落实《农村基本医疗卫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推进中小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推广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

继续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扩大制度实施范围。制定2012版基本药物目录,规范地方增补非目录药品。规范基本药物采购,完善药企及药品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做好农村和边远地区配送工作。对基本药物中独家品种、紧缺品种、儿童用药剂型试行国家统一定价、定点生产。制定基本药物使用管理办法,逐步规范其剂型、规格和包装。提出鼓励基本药物优先使用的政策。不断完善基本药物监测评价体系。

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对改革试点城市的总结评估,力争形成可向全国推广的经验。确定300个左右县(市)推进县级医院综合改革。加强县级医院能力建设,继续实施对口支援工作。加强医疗机构设臵规划管理。加快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机构分工合作机制。完善公立医院人事分配制度,继续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继续推行优质护理服务、预约诊疗、便民门诊等惠民措施。推行临床路径管理,严格成本核算,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开展医院评审评价工作。

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做好国家基本、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制度,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考核。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全面评估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情况,推进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等新增项目,研究制定新周期项目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统筹做好其他医改工作。

(二)做好重大疾病控制、卫生应急和妇幼卫生工作。推进疾控机构规范建设和科学管理,强化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防控能力。发挥疾控机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作用,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传染病监测和网络直报系统。根据艾滋病、结核病有关防治计划和规划,做好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艾滋病防治,强化结核病规范化治疗管理和防控效果。做好霍乱、乙肝、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落实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做好脊灰疫苗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阻断输入性脊灰野病毒传播。稳步提升国家免疫规划工作水平,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机制。今年3月份全国开展一次以麻疹和脊灰为重点的查漏补种月活动。全面启动消除麻风病危害行动。推进血吸虫病、疟疾、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和地方病防治规划落实。健全慢性病防治体系和工作机制,推广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经验,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慢性病及高危人群的早期发现、规范管理和有效干预,在重点地区开展癌症早诊早治和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加强重性精神疾病监测、救治和服务管理。加强口腔疾病防治体系建设,加大儿童口腔疾病防治力度。继续开展国家卫生城镇创建和环境整治。推进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卫生学评价和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

全面加强卫生应急工作,完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和协作机制,开展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建设,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培训演练。合理布局现场应急处臵力量,深入推进27支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建设任务。完善省和地市级指挥平台,启动县级和现场移动指挥决策平台建设。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建立储备资源信息整合和资金保障机制。推动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提高风险识别和监测能力。切实做好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臵和重大活动卫生应急保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主管领导要做到每天关注疫情、舆情报告,全面履行处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

加强社区卫生、妇幼卫生和健康教育工作。继续开展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活动。贯彻落实“两纲”,以提升6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和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抓手,全面促进和保护妇女儿童健康。继续做好针对妇女儿童的重大公共卫生专项。做好婚前保健、产前筛查和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工作,提高出生缺陷综合防控能力。加强妇幼卫生体系建设,强化妇幼保健机构规范管理,开展县级妇幼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全面加强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加强控烟宣传,巩固无烟医疗卫生系统创建成效,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工作。

(三)严格医疗服务管理,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做好医疗机构规划,重点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儿科等建设,继续开展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加强县级医院重症医学、病理以及与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密切相关的薄弱短线科室建设。发展康复医疗和长期护理服务。规范医疗机构设臵、审批和校验管理。进一步放宽有资质人员依法开办诊所的条件,鼓励社会资本举办有一定规模的医疗机构。在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开展“三好一满意”、“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以“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为平台,加强护理内涵建设。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导建立国家、省、市三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继续实施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工程和临床路径管理。继续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做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管理,推进检查结果互认。落实全科医师管理制度,开展专科医师准入管理。继续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开展合理用药监测,建立临床药师准入制度。开展《献血法》修订工作,建立无偿献血长效机制,稳步推进核酸检测,保障血液安全,促进临床合理用血。继续做好防盲治盲和戒毒医疗管理。

继续把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作为医疗服务监管的突出重点,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控费目标,采取推广临床路径、约束医疗行为、规范药械采购、严格费用监管、公开费用信息以及改革支付制度等综合措施和手段,努力把医药费用控制在合理水平。医疗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要与医保管理机构主动配合、密切协作,共同做好控费工作。

(四)加快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卫生科教工作水平。以基层卫生人才、医学杰出人才、紧缺专门人才、中医药人才和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卫生人才工程为重点,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实施方案》。安排“5+3”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不少于1万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不少于5000名。继续实施中西部地区医学生订单定向免费培养项目。完善继续医学教育。推进实施《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2011-2020年)》,继续开展农村卫生人员岗位培训,加强基层药学人员培训。启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落实和完善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

充分发挥卫生科技在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扎实推进两个科技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解决防治所需的重大科技问题。组织实施《医学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强应用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加大适宜卫生技术研发推广力度,促进新型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开展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建设,强化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医疗新技术临床研究管理制度。

(五)以平台建设为重点,加速推进卫生信息化。加强卫生信息化统筹规划和管理,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完成并验收第一、二批13个综合试点省的建设项目,启动第三批试点。逐步形成纵向贯穿国家、省、市、县、乡、村,横向覆盖主要业务领域的卫生信息化基本架构,努力实现跨机构跨区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加快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建设,并以此为基础推进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远程会诊和对诊疗行为的实时监管。加快居民健康卡推广应用,实现在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中居民身份识别、个人基本健康信息记录、跨机构跨区域数据交换和费用结算功能,方便居民看病就医和开展健康管理。

(六)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

完善药品监管体系。加强药品检验检测体系、生产经营质量监管体系、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建设。提高药品标准和技术规范。全面推进基本药物质量监管制度建设。加强信息共享和监管联动机制建设。建立健全药品质量追溯体系,全面推进药品电子监管制度,加大监督抽验力度,扩大抽验覆盖面。引导企业提升药物研发能力,围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求,加强新药、预防性生物制品的检验评价相关科技储备。开展打击利用互联网等媒体发布虚假广告、通过邮寄等渠道销售假药专项行动。加强化妆品安全监管。

强化食品安全工作。健全餐饮食品、保健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划,完善标准体系,重点做好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等基础标准生产经营规范和食品检测方法标准的制修订,加强标准执行情况的跟踪评估。各地要做好地方标准建设和企业标准备案工作。制定并组织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和监测方案。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风险评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推动地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的建设。规范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卫生学处理。继续配合打击食品违法添加专项行动,公布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黑名单”。

(七)强化卫生监督执法。

加强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查处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违法行为。积极宣贯《职业病防治法》,联合相关部门做好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大力推进职业病防治能力建设,提高防治水平。加强核电站周围食品和饮用水放射性污染监测,扩大医用辐射防护监测试点。健全卫生监测网络,加强公共场所、饮用水、消毒产品等卫生监测和监督检查。深化健康相关产品的卫生行政许可改革。加强学校卫生监督和监测,保障学生健康。加强传染病防治监督和医疗监督执法,继续会同公安部门保持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等违法活动的高压态势。加强执法稽查,落实执法责任。

(八)做好中医药工作。

贯彻落实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完成各项医改任务。完善公立中医医院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县级中医医院改造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功能。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推进县级中医医院综合改革。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应急救治和重大疾病防治能力建设。抓好中医药传承研究、科技体系创新和民族医药工作。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和技术骨干培养,开展基层老中医临床经验继承项目,加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探索建立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强中医重点学科和中医药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开展中医药对外交流,利用海外孔子学院平台宣传中医药文化,提升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九)深入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继续围绕中心工作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医疗卫生工作者在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把“三好一满意”活动作为“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突出为民服务主题,办好便民利民实事,促进服务作风和质量全面改善。按照中央部署,适时评选表彰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全面加强卫生行业政治思想教育、行业文化建设,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实现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目标提供强大动力和保证。

(十)统筹做好其他卫生工作。

加强卫生法制建设和卫生政策研究,推进基本医疗卫生保健、精神卫生等立法和卫生法规规章标准的制定,加强普法宣传和行政复议工作。围绕医改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卫生政策研究。高度重视卫生统计信息工作,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改善工作手段和条件,发挥其在政策制定、工作指导、医改监测、改善管理中的作用。卫生统计信息工作要适应新形势要求,做到信息完整、数据准确、报告及时、分析可靠。

继续加强卫生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化廉政风险防范工作。进一步落实卫生纠风工作责任制和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加大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工作力度,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法行为。不断完善药品集中采购,积极推进大型医用设备和高值耗材集中采购。

做好规划财务工作。组织实施卫生“十二五”规划,强化资金监管和专项督查。着力加强部门预算管理和内部审计,继续做好防治“小金库”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切实推进建设、装备标准的编制和管理。做好卫生援藏、援疆、援青、灾区恢复重建。认真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动员各方面力量,把卫生扶贫落在实处。

加大卫生新闻宣传力度,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重点做好医改宣传,加强典型宣传和风险沟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建设阳光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加强和改善卫生信访工作,推动工作机制创新,化解信访积案。落实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制度,推进重大事项风险评估机制,预防和消除不稳定因素。统筹做好安全管理,维护卫生领域安全稳定,有效防范安全生产事故和恶性事件发生。

关心照顾离退休老干部、老职工的生活和健康,为他们送温暖、送体贴、送关爱,热情支持他们为卫生发展和深化医改建言献策。切实做好干部保健工作。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发挥卫生优势,服务国家外交。深化多领域卫生国际合作和交流,利用国际会议和双边、多边合作平台,宣传医改的理念和成效,争取国际技术和资金援助。深入开展多边卫生外交,开创援外医疗新局面。推动海峡两岸、内地与香港、澳门之间的卫生务实交流与合作。

同志们:让我们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动员并紧紧依靠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再接再厉、团结奋斗,努力完成2012年各项卫生工作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四篇:陈竺部长在2008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范文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2008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卫生部部长

陈 竺(2008年1月7日)

同志们:

2008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是在卫生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的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卫生工作成就和经验,回顾2007年全国卫生工作,部署2008年卫生工作重点,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为推动卫生事业改革发展,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国务院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吴仪副总理亲自到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五年来卫生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深刻总结了探索中国特色卫生改革发展道路的重要经验,并对今后卫生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吴仪副总理的重要讲话,努力推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下面,我讲三个问题,供同志们讨论。一、一年来卫生工作的回顾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卫生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关心艾滋病防治工作,亲切慰问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和患者,深入基层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医疗保障等情况,要求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吴仪副总理对卫生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亲自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重大疾病防治以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重点工作,并取得扎实进展。国务院发布实施《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卫生投入显著增加,其中,中央财政医疗卫生支出达到631亿元,比2006年增长277%。全国卫生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卫生改革与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扩大,农村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试点顺利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到2007年9月底,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达到2448个,占全国总数的85.5%,参加农民达到7.26亿人,参合率达到86%,提 前实现了国务院确定的发展目标。全国已有20个省份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制度运行进一步规范,统筹补偿模式逐步完善,受益面不断扩大,受益程度进一步提高。全面落实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发展建设规划。中央下达专项投资27亿元,支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县乡村卫生服务能力有了新的提高。深入开展“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和中西部农村地区卫生人才培训工作,受到人民群众和基层卫生机构欢迎。以农村为重点,积极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开展改水改厕和创建卫生镇等活动,努力促进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新贡献。一些地方认真探索乡镇卫生院由政府财政保障人员工资、收支两条线管理和农村卫生机构业务合作机制以及乡村医生养老待遇等问题,为建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积累了良好经验。

(二)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正在形成。全国98%的地级以上城市、93%的市辖区和一半以上的县级市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已达到2.4万个,比2005年增加了47%。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培训人员进行补助,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均衡发展。一些大中城市已初步形成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服务功能比较齐全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六位一体”功能得到增强。一些地方积极改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双向转诊和基本用药政府招标采购、统一配送、降低或取消药品加成率等政策,取得了积极效果,受到居民欢迎,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了经验。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对改善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卫生服务可及性发挥了积极作用。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正在全国逐步建立。

(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扎实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和保障能力得到提高。国家对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患者筛查和诊疗进行补助,努力减轻重大传染病对人群、家庭和社会的危害。认真组织实施“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国家投入27亿元,将甲肝、流脑等纳入国家免疫规划,预防的传染病由7种扩大到15种。积极推动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精神病、恶性肿瘤等重大慢性疾病防治工作,加强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努力控制疾病负担。不断健全卫生应急体制机制,认真实施《国际卫生条例》,完善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监测预警和处置能力。严密防控鼠疫、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SARS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有效防控了各种疫情和相关公共卫生事件,有力维护了社会安全稳定和 谐的局面。逐步扩大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覆盖范围,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改善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努力做好减少出生缺陷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卫生监督体系不断健全,全国98%以上的市和94%以上的县建立了卫生监督机构,卫生监督员近10万人。有的地方将卫生监督体系延伸到乡镇和社区,提高了卫生监督覆盖面。努力提高卫生监管人员素质,改善监管能力。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要求,牵头完成了餐饮消费安全整治任务。完善和扩大全国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开展全国总膳食调查。做好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工作,加强职业卫生、环境卫生和放射防护等公共卫生监督和健康相关产品监管。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发布了《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年-2015年)》。启动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探索建立劳动者健康监护制度。

(四)医疗机构管理得到加强,医疗服务更加规范。在全国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和创建平安医院活动,努力改善医院管理和提高医护服务水平。坚持以公益性为导向,强化管理措施,规范执业行为,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加强处方管理,实行按药品通用名开具处方和处方点评制度,规范了用药管理。通过立法加强了对人体器官移植技术的准入和规范管理。医院内涵建设受到重视,基础管理得到加强,诊疗工作进一步规范,医疗质量得到提高。稳步推进院务公开,加强社会监督,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开展护士岗位技能训练等活动,护理工作得到加强。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加强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推行价格公示制和费用查询制。促进医疗检查结果互认,节省了医疗资源。各地积极发展济困医疗服务,增设济困医疗机构或病床,困难群众的受益面越来越大。加强医疗机构管理,加大院长责任,规范医院经济运行,探索建立有激励有约束有活力的运行新机制。在前段工作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的长效工作机制。以上综合措施的效果明显,卫生部门所属医疗机构每门诊人次和出院者医药费用已连续两年接近零增长,明显低于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的增长幅度。

(五)中医药工作稳步推进,中医药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坚定不移地贯彻“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医药事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重大疾病防治、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国务院成立了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小组,进一步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工作,与科技部等联合印发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全面规划了今后一段时期中医药创新发展蓝图和任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开展了“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 宣传活动。实施全国重点中医医院和县级中医院建设项目,加强对综合医院和城乡基层卫生机构中医建设指导,积极推进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中医药正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惠及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活动更加富有成效,国际影响不断加大。

(六)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在国务院领导下,卫生部作为牵头单位之一,与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推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围绕改革的重大问题,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和讨论,委托7家国内外专业机构开展了独立研究,广泛征求群众、专家和地方政府意见,扩大决策的民主性和社会参与程度。目前,有关改革指导意见和配套文件已基本形成。此外,认真研究、积极支持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推动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建设。各地从实际出发,踊跃探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思路,落实政府责任,增加卫生投入,努力增强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

(七)国际卫生合作交流深入开展,外部发展环境更加优化。进一步加强卫生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双边、多边以及民间交往活动更加频繁和富有成效。成功举办第11届全球卫生研究论坛、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国际研讨会、第39届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会议和国际食品安全高层论坛,积极参加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发展与东盟、欧盟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国际组织的卫生交往,加强同周边国家在卫生领域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争取全球基金等国际项目,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技术,发展我国卫生事业。在第60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再次挫败台湾少数政治势力试图挤入世界卫生组织、分裂祖国的政治图谋。继续推进与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合作交流,为维持港澳繁荣稳定做出了新贡献。认真做好援外医疗队选拔和派遣,向46个亚、非、拉国家派出医疗队。积极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有关承诺,帮助非洲国家防治疟疾,并设立防治中心。

(八)其他卫生工作成效显著。卫生法制建设取得新的成果,制定发布了《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处方管理办法》、《信访工作办法》等一批法规和部门规章,卫生标准建设扎实推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努力转变工作作风,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坚持依法行政。努力推进政务公开,扩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重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规范专科医师、住院医师、全科医师和护士培训,努力为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培训适宜人才,提高卫生管理队伍素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协作,完善新闻发布机制,正确引导舆论。重视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诉求,认真做好信访工作,主动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改进卫生信息统计报告制度,提高时效性,为科学决策服务。大力推进卫生 行业作风建设,组织全国性卫生系统文艺汇演,向全社会展示了广大卫生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精神风貌。大力宣传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新涌现了一批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注重建立纠风工作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医德考评制度。加大重点案件查办力度,整肃医疗服务风纪,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得到加强。落实卫生保健和老干部工作的要求和相关政策,出色完成了服务和保障任务。

一年来卫生工作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应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有力的领导,归功于各级党委、政府和中央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归功于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关心帮助,归功于全国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无私奉献和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卫生部向关心、支持卫生事业发展的各级党委、政府、中央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向广大人民群众、全国卫生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医疗卫生工作距离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还有较大差距。重大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群众健康,卫生监督管理能力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机制不适应公益性目标要求,卫生队伍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滞后,探索中国特色卫生改革发展道路的任务非常艰巨。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吴仪副总理总结的卫生工作重要经验,振奋精神,实事求是,开拓进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二、着力建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努力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通过的报告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为卫生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学习、宣传、贯彻好十七大精神,是卫生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要进一步增强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提高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卫生改革发展内在规律的认识,坚持用十七大精神指导卫生改革发展实践,不断开拓前进。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实现卫生事业科学发展,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将发展卫生事业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建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战略目标。

(一)充分认识卫生事业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健康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阐明了健康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目标,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将促进健康为己任的卫生事业提到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空前高度。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重视和发展人的权利,不仅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发展权,而且包括健康权。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条件,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对卫生事业作用、性质和地位的认识,坚持公益性,并将发展卫生事业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行动和检验政府绩效的重要标准,落实政府职责,发挥政府作用。各级政府要把保障和增进健康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和加强卫生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并与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同步协调发展。卫生系统和卫生工作者肩负着光荣的使命,必须积极改善服务,加强管理,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卫生工作的重大战略目标。十七大报告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人人享有”的本质含义是“公平享有”,任何公民,无论民族、年龄、性别、职业、地域、收入水平等,都享有同等权利。“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指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家、社会、个人能够负担得起的,投入低、效果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既包括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卫生应急、急救、采供血服务以及食品安全、职业病防治和安全饮用水等公共卫生服务,也包括采用基本药物,使用适宜技术,按照规范诊疗程序提供的急慢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等医疗服务。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党中央从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判断出发,对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进行全面科学分析基础上,制定的切实可行的战略发展目标,是对人民群众新期盼的郑重承诺。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是促进公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逐步缩小当前在医药卫生资源配置、服务利用和健康结果等方面存在的比较 明显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各级政府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负有重要责任。要实现人人享有,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动员、领导、投入、服务和监管职能,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以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能力,加强监管,保证服务安全和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同时,也必须看到公共资源的有限性与需要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卫生事业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坚持从优先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健康需要入手,努力改善公平。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工作者要始终把增进人群健康放在一切卫生工作目标的优先位置。当前,尤其要准确分析和全面把握新形势下影响城乡居民健康的各种因素和主要健康问题,采取积极、主动、有效的干预策略,努力改善和不断增进人群健康。研究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作为卫生系统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重要举措之一,努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战略是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目标,以解决危害城乡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的原则,采用适宜技术,以政府为主导,动员全社会参与,切实加强对影响国民健康的重大和长远卫生问题的有效干预,确保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大战略目标。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必须着手以下工作:一是根据我国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可干预性和干预的成本效果以及相关国际承诺,确定优先领域和重点。二是根据影响健康的主要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全国和地方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不仅要提供良好的卫生服务,还要特别关注影响健康的各种社会经济环境和人口因素,营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三是建立健全健康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以人民健康状况为中心,既反映工作情况,更要反映群众健康素质的变化。为此,必须建立和发展相应的体制机制、投入、人才、科技、文化和国际合作等支撑体系。

(三)着力建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总要求,对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出了“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病有所医”的新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工作和卫生事业发展的全部实践概括起来就是在努力探索一条中国特色卫生改革发展道路。十七大报告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把卫生事业制度建设提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现阶段,建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核心工作是努力建设和完善“四大体系”,即: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大体系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只有同步 加强四大体系建设,并注重加强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单独加强某一体系或者割裂体系之间的联系都难以实现上述目标。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各级政府特别是广大卫生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方向,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不遗余力地予以推进。

建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要按照吴仪副总理讲话的要求,把握正确方向和重点,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务求实效。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高对卫生改革发展全局的驾驭能力。必须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按照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在规律办事。必须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和政府主导、社会及个人积极参与的原则,努力实现公平、效率的有机统一。必须把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中医药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上,加大各级政府责任,增加政府投入,加强监管。必须健全和完善城乡卫生体系,优先发展基本卫生设施,配备基本卫生人力,装备基本卫生技术,采用基本药物,满足城乡居民基本的卫生服务需求。

总之,建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同步加强各个体系的建设,并强化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依靠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建设,依靠发展提高质量和服务,将十七大提出的卫生发展目标有效落实好。

(四)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卫生改革发展。深化卫生改革是推动中国特色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盼的客观要求,更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战略目标的重要行动。深化改革要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体现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当前,社会各界对卫生改革十分关心,期待改革方案早日出台。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正在抓紧研究制定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及其配套文件。待成熟后,国务院将召开会议,进行专门部署。高强同志要在本次会议上阐述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在此,谈谈涉及改革发展的几个认识和实践问题。

第一,突出公益性,坚持利民惠民。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与其他产业部门有着不同的存在和发展目的。卫生事业主要的责任是维护和增进全民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是通过治疗患者而获取经济收益。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重点强调了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这是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对公共医疗卫生提出的明确要求,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导向。由于受观 念、投入、监管、治理等多重因素影响,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弱化已成为当前人民群众反响最强烈的重大民生问题之一。如不有效解决,不仅无法保证群众“病有所医”,而且将对社会稳定和谐造成严重影响。落实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必须重点着眼于政府举办的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一方面要坚决执行和落实现有的政府补助政策,另一方面还要随着公共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而加大投入。同时,要认真研究财政补助政策和价格政策之间的有效协同和配合,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相应降低医疗卫生服务价格,让人民群众切实受益。要科学制定和严格执行诊疗服务规范,优先采用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严格控制服务成本。此外,还要通过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体制和治理框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实现公益性。

近年来,各地开设了一批济困医院和济困病房,为缓解部分困难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促进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质探索了经验,值得肯定。要继续完善这项工作,并将其纳入“卫生惠民服务工程”。各级政府要落实相应的财政投入和价格政策,扩大财政补助范围,提高补助水平,支持公立医院等提供价廉、效佳的基本医疗服务。“卫生惠民服务工程”要与医疗救助等制度相衔接,让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阳光惠及困难群众。

第二,加强规划和协作,提升卫生系统整体效能。医疗卫生系统是一个结构、功能十分复杂的系统。建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战略目标,需要将功能各异、定位不同、层级分化的医疗卫生机构整合起来,共同服务于维护和增进健康的最终目标。因此,加强区域卫生规划,明确不同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和服务目标十分重要,这也是政府管理卫生事业的重要职责和主要手段之一。要根据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和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合理配置卫生资源,重点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引导大中型医院重视和发展基本服务,增加供给,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服务。

从卫生系统增进健康的最终目的来看,在加强区域卫生规划的基础上,还必须强调不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协同、配合与相互支持。要促进医疗服务体系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功能融合与协调配合,共同履行好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功能;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共同存在、共同发展,提倡中西医结合,共同为保护和增进城乡居民健康服务;要进一步加强城市卫生对农村卫生的支持力度,建立长效机制,并逐步缩小城乡卫生服务差异;要鼓励支持社会资金举办医疗机构,促进不同所有制医疗 机构之间的功能与特色互补,形成分工明确、共同发展的格局,更好地满足居民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要促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联系与互动,建立指导和协作关系,逐步实现双向转诊和信息互通互联,编织好覆盖城乡的医疗预防保健网,巩固和发挥中国卫生的特色。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整个卫生系统的目标,不仅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责无旁贷,大中型机构也负有重要的职责和使命。不仅卫生服务体系必须确立公益性的服务导向,卫生筹资和保障体系也必须对群众利用医疗卫生服务给予积极支持,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也必须及时提供安全有效价廉的基本药物和设备。只有促进卫生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有机联系与互动配合,才能改善卫生系统的整体绩效,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同志们,党的十七大报告为中国特色卫生事业描绘了新的发展蓝图,提出了新的要求。卫生事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各级政府和全国卫生系统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振奋精神,认清形势,明确任务,紧抓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不断夺取卫生改革发展的新胜利,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三、扎扎实实做好今年的各项卫生工作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还要举办北京奥运会。做好今年的卫生工作,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至关重要。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今年卫生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稳步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继续发展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重点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防控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中医药工作,强化医疗卫生监管和法制建设,努力推进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上述要求,今年要切实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稳步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各级政府工作的一件大事,国务院正在制定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及配套文件,还要进一步征求各方面意见。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后,今年的主要任务是选择部分地区,围绕改革重点内容开展试点,为在全国范围深化改革探索经验。各地要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用党的十七大精神统领改革。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和政策措施,不折不扣而又创造性地进行落实。试点地区要根据中央精神制 定试点方案,加强政府领导和部门协作,有效推进试点工作。卫生部门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部门之一,要继续开拓进取,积极做好服务和协调,为探索中国特色卫生改革发展道路做出重要贡献。

今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扩大试点范围,医疗救助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也将探索建立,这些都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继续鼓励和指导各地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各地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照中央的改革精神,及时进行调整完善和充实提高,形成良好的中央和地方互动局面。要重视政策研究能力建设,为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要调动和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和智慧,尤其是注意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积极鼓励科研教学机构中从事卫生政策研究的力量成为卫生改革发展的重要智库。

(二)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短短四年来,在扩大覆盖人数、控制医药费用、提高受益水平、改善管理效率等方面取得了令国内外公认的成就,说明在制度设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补偿政策等方面是符合国情的,应当在现有制度框架内不断完善。中央高度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提出今年在全国农村全面实行的新目标,任务光荣而艰巨。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抓好扩面工作,组织、引导、动员农民群众参加,确保全国农村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受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缴费政策,提高筹资水平。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由人均40元提高到80元,农民缴费也相应提高,各级政府要落实好上述要求。卫生部门要主动与民政等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好困难群众缴费问题。三是在筹资额度增加的情况下,相应调整补偿方案,提高参合农民保障水平,让农民群众更多受益,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更有吸引力。四是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经办能力建设,落实管理机构和人员,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提高管理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农民群众。五是规范基金监管,严格基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率,保证基金运行安全,防范各类风险。六是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和药品使用监督管理,推广适宜技术,推广基本用药,严格控制医药费用上涨,为农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有力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发展。

在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同时,必须加强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与联系,逐步落实公益性。农村服务网络建设方面要积极落实去年初级卫生 保健《北京倡议》中的有关承诺,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水平。二是围绕准入、稳定、教育、培训等关键环节,切实抓好农村卫生人员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农村卫生人员培养培训的长效机制。要做好农村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试点工作,争取用5年时间为乡镇卫生院招聘1万名执业医师。试点省份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切实加强组织和管理,确保成效,为试点扩大到中西部省份打下良好基础。三是抓好乡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管理和农村卫生机构业务合作试点工作,推进农村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四是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深入开展二级以上城市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探索建立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三)加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服务网络,既能提供方便、价廉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又缓解了大医院的压力,有利于两个层级卫生资源间的良性互补,是当前深化医药体制改革中的关键环节。今年,各地要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重点,继续大力健全体系,转化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公益性质。主要任务是:一是加快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基层卫生资源,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扩大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二是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强化预防保健功能,探索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建立城市医院、预防保健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切实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性作用。三是积极探索科学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落实政府投入政策,鼓励和指导地方开展收支两条线管理,药品零差率销售和保障人员经费等方面的探索,建立激励约束有效的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四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要做最大的努力,充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优秀人才队伍,采取有效激励机制动员、组织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及保健机构的医务人员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实施技术指导,加强人员培训,建立联系社区家庭的全科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服务团队,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五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规范资源和技术准入,严格技术标准,加强服务管理,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职责、工作内容和绩效考核办法,推广应用适宜技术。六是积极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方便价廉和防治结合的服务特点和优势,更好地为居民服务。

连续三年的实践证明,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是必要和有效的,应该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今年,继续在全国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要继续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 务理念,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要积极引导各级公立医院和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更加重视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入到“卫生惠民服务工程”中来,并将承担惠民服务的情况作为医院考评的主要指标之一。今年,加强医疗机构管理和内涵建设的主要工作有:一是严格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人员和医疗技术准入管理,认真执行医疗服务管理法律法规和诊疗护理规范,加强临床用药和医院感染管理。重视传染病预防控制和急救等公共卫生工作,加强与疾病控制机构和急救指挥机构的联系与有效互动。二是不断完善医院管理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建立中国特色医院管理评价制度。扩大医院巡查范围,强化属地化管理,探索建立加强医院管理的长效机制。三是在二级以上所有医院全面推行院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和社会监督,扩大职工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四是加强公立医院经济管理,规范收支行为,改进药品采购管理,加强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完善审计制度,严格控制成本。重大投资项目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并经过政府批准,禁止擅自决策,从严控制新上项目和建设规模。五是努力探索公立医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既要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又要防止过分注重经济激励的片面做法。六是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改善医护比例,提高护士队伍职业素养、业务素质、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七是积极推动无偿献血工作,加强采供血机构能力建设,狠抓质量管理,确保血液安全。八是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维护医疗机构正常工作秩序和患者就医环境。九是加强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建设。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建立医德考评制度,弘扬行业新风,建设先进的医院文化,努力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十是不断巩固和扩大治理商业贿赂的成果,健全完善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工作机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重要行动,放到全局卫生工作的重要位置,重点部署和安排,务求实效。要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关于医德医风和纪律监察工作,还要召开会议,进行专门部署。

(四)继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抓好重大疾病防治工作。今年,我国公共卫生工作面临两大机遇。一是将在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和残奥会,二是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将全面推开。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认真做好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卫生保障工作,强化疾病监控、卫生监督、卫生应急和医疗救治。加强北京等奥运举办城市与周边省份联防联控,做好境外疾病信息监测,对可能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组织开展演练并完善预案,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减轻和消除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切实落实奥运会和 残奥会的卫生保障措施,确保举办一届成功的奥运盛会。另一方面,又要用好改革给公共卫生工作带来的机遇,不断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能力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点落实经费保障机制,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各级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和保障水平。二是进一步明确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和职责,在财政政策不断到位的同时,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行定编、定岗,建立和完善机构和岗位的绩效考核制度,改善内部管理,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三是加强预防和医疗服务间的联系。有条件的地方可支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互派医师,促进知识和技能融合。各级医疗机构要重视和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等公共卫生工作。通过加强预防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协调与互动,密切防治之间的工作联系,提高综合防治能力。四是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进一步健全卫生应急体制机制,强化规范管理,完善预案,组织综合演练。严密防控鼠疫、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SARS、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畅通信息,扩大互联互通范围。五是继续加强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落实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重大疾病的防治策略。坚持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加强血吸虫病防控。进一步规范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和管理。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六是根据国家扩大免疫规划要求,各级政府要保障工作经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切实提高免疫效果,使扩大免疫规划政策落到实处。七是加强妇幼保健工作。扩大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覆盖面,提高住院分娩率。加强出生缺陷监测和干预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八是进一步做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加强健康教育,落实基本防控措施,建立多部门合作和多渠道筹资机制。加快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基层防治网络,改善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救治。九是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促进活动。充分发动群众,广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除害灭病,改善城乡卫生面貌。以社区、厂矿、学校等为重点,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消除危险因素。认真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积极做好控烟干预工作,努力减少烟草对健康的危害。十是认真实施好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地方公共卫生项目,加快执行进度,加强资金监管,保证项目执行效果。

继续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加快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促进监管工作重点向基层下移,扩大基层卫生监督网络,落实卫生监督经费保障措施。完善卫生法律、法规、各种技术 规范、操作规程和行业标准,健全技术准入、执业规范、质量考核、日常监管、信息发布、患者权益保障等项监管制度。严格规范卫生行政许可,深化许可制度改革。重点加强医疗服务监管,巩固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成效,加大案件查处力度,狠抓长效机制建设。努力做好血液安全监督,对重点地区、重点问题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和频度。做好食品、化妆品等健康相关产品监管工作。建立餐饮业食品索证制度,加强监督抽检和监测工作,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做好职业卫生和放射防护监管工作,扩大重点职业病群体的健康监护覆盖面,继续开展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重点解决农民工职业卫生服务问题。进一步规范放射诊疗机构许可,推动实施《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年-2015年)》,积极开展饮用水和重点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抽查。加强学校卫生监督工作,改善学校卫生状况,促进学生健康。

启动“健康中国2020”战略的研究和制定工作。要组织多学科力量,深入分析城乡居民的疾病负担,确定主要健康问题,筛选成本效果好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服务和干预策略,制定相应的筹资、服务、人才、科研等保障条件以及评价指标体系。这项工作需要卫生系统内部通力合作,并要加强跨部门协调,经广泛征求意见后,报国务院批准施行。各地要积极行动,因地制宜,着手制定本地区的行动计划。

(五)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药是中国特色卫生事业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促进中医与西医、中医与中药的协调发展。要继续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和政策倾斜,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完善服务体系,适应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实施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和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三名、三进”工程,尤其要将重点放在提高农村、城市社区的中医药服务可及性和服务水平上。加强中医院中医药服务财政补偿机制等重点、难点问题研究,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工作,组织实施好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重点中医医院等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项目,加大中医药科研和人才培养力度。以重大、疑难、传染病以及常见病、多发病和中医药具有优势的病种、专科、专病为突破口,集中优势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努力提高临床疗效和服务能力。探索发展中医“治未病”保健服务体系。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切实推进中医药科普和文化建设。积极发展现代中药产业,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六)统筹做好其他卫生工作。加强卫生法制化建设,认真做好精神卫生法、初级卫生保健法、中医药法等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卫生法规规章和标准,做好普法和行政复议工作。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和科学执政,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卫生系统公务员队伍素质,建设服务型和学习型卫生行政机关。要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深入实施卫生人才发展战略,为城乡基层培养培训和招聘适宜人才,推进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卫生管理干部职业化建设。积极探索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行医疗卫生机构竞争上岗,促进人员流动,调动积极性。认真组织实施好“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加强卫生部重点实验室管理和科技交流。开展卫生技术评估工作,促进费用低、效果好的技术服务于群众。根据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协调医学教育发展问题。规范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努力形成终身教育机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涉及群众健康权益的信息和事项作为卫生政务公开的主要内容,积极推进卫生政务公开工作。医疗卫生机构也要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提高信息公开的程度,疏通信息公开的渠道。要进一步加强卫生信访工作,健全综合协调机制、排查化解机制、信息汇集分析机制和督察考评机制等,提高信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要从源头抓起,消除矛盾产生的根源,维护社会稳定。要继续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全方位推进卫生外事工作。

在以上重点任务中,尤其要做好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奥运和扩大免疫规划,以及中医药“三进”工程等几件实事。

今年的卫生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卫生系统各级领导干部要紧紧依靠群众,深入实际搞调研,掌握情况,把握民生和民愿,全面增强领导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能力。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统筹兼顾;既要冲锋在前,踏实工作,又要善于协调,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形成合力;既要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要着眼制度建设,谋划长远;要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与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同志们,党的十七大对卫生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出了战略部署,令人振奋,催人奋进。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开拓奋进,扎实工作,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以更好更大的成绩迎接改革开放30周年,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陈竺在全国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完善基层服务体系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推动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实现 ——在全国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卫生部部长

陈竺(2011年3月17日)

同志们:

在全国“两会”闭幕之际,卫生部决定在北京召开全国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工作会议,目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和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以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总结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工作,部署2011年任务,进一步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和发展新农合制度,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下面,我代表卫生部讲三点意见,供大家讨论。

一、深化医改以来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工作取得了新的显著成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基层卫生和新农合事业,从2002年起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明确了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工作的发展方向、目标原则和重大政策措施。按照中央要求,各地创新思路,深化改革,加大投入,谋划发展,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人员素质持续提高,服务能力明显改善;新农合制度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完善,保障范围逐步扩大,保障程度稳步提高。特别是深化医改启动以来,各地按照中央“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部署,明确目标,完善措施,着力推动医改各项任务在基层的全面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新农合制度不断发展,群众受益程度稳步提高。

建立新农合制度,实现“病有所医”,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也是深化医改的一大亮点。几年来,在各地的积极努力下,新农合制度得到持续健康发展。2010年参合人口8.36亿,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年人均筹资水平达到155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比达到60%左右,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左右,基金使用率超过90%。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95%的统筹地区实现了医疗费用即时结报,三分之一以上的统筹地区开展了提高农村儿童先心病和急性白血病等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工作,到今年1月底,已累计救治4859名患儿,实际补偿比达到79%。超过30%的统筹地区开展了门诊总额预付、1

按病种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商业保险机构经办新农合业务逐步开展,一些地区探索由卫生部门统筹管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做法成效明显。新农合的建立和发展为减轻农民看病就医经济负担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全面实施,“预防为主”工作方针进一步落实。

2009年,国家启动实施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民免费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儿童、老年人和孕产妇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等九类公共卫生服务,初步建立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服务规范和绩效考核等各项管理制度。2010年全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补助标准达到17.5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累计建档率分别达到48.7%和38.1%。全国管理高血压患者达3500万人,糖尿病1500多万人,重性精神病170多万人。3岁以下儿童管理率和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分别达到77.2%和87.2%。

(三)机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就医条件明显改善。

国家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标准,安排专项资金建设业务用房和配备基本医疗设备。深化医改以来,中央和地方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机构建设力度,进一步健全了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人民群众就医条件和环境有了明显改观。其中,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400亿元,建设县级医院1877个,中心卫生院5169个,村卫生室1125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82个。同时,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型、改造以及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等多种方式,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得到充实。

(四)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服务能力逐步提升。

深化医改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近8亿元,对全国约117万人次农村卫生人员和11万人次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开展了岗位技能培训,启动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项目,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招收5000名医学生,安排1.5万名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推动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卫生队伍整体素质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改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配备标准得到实施,有25个省(区、市)和12个省(区、市)出台或明确了乡镇卫生院和新农合经办机构编制标准,为稳定基层服务和管理人才队伍以及保障基层人员基本待遇提供了政策依据。在有关政策的支持、引导下,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大医院支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力度不断加大,基层服务能力得到提高。

(五)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机构运行活力进一步增强。

各地强化政府主导责任,着力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发展所需的财力、物力等方面的保障机制,努力实现机构的平稳运转,维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全国31个省(区、市)给予了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探索收支两条线管理,切断基层医务人员个人收入和医疗服务收入之间的利益纽带。推进基本药物制度,转换“以药养医”的运行机制。目前已有57.2%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引入新的人事分配制度,公开招聘专业和管理骨干,强化绩效考核,有效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

积极性。大力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规范乡村卫生机构管理,有53.3%的乡镇卫生院实行了一体化管理。

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新农合制度的逐步完善,群众获得了方便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健康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诊疗人次达到了30.2亿,占到全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的51.7%,较2005年提高了9.81亿人次,提高了48.2%。乡镇卫生院日均诊疗人次较2005年增加了1.5人次。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从2005年的47.7/10万、19.0‰下降到2010年的30.0/10万和13.1‰,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也超过了73岁。

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取得的巨大成绩,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归功于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归功于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归功于全国卫生系统、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无私奉献。在此,我谨代表卫生部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面对深化医改中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任务,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工作中还面临不少的问题。一是随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快速推进,给基层卫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地区尚未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财政补偿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稳定运行和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二是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短缺、结构失衡和服务能力相对较低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善。我国约有6万名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的执业(助理)医师,仅占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3.5%,远低于国际上30-60%的平均水平。三是新农合监管力量薄弱,每名新农合经办管理人员需要服务约2万参合人口,特别是随着门诊统筹和支付方式改革的推进,监管难度进一步加大,管理能力和服务效率亟待提高。同时,一些地区新农合管理体制不稳定,影响了管理经办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影响了新农合制度建设的进度和效果。四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老龄化等社会因素的不断变化、医药科技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下大力气去解决。

二、全面认识中央“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深刻内涵和要求

2009年中央深化医改以来,明确将“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作为推进五项重点改革的主要着力点,这对于发挥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把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心放在基层,进一步强化基层的责任和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保基本,就是要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区分并适应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合理调整医疗卫生服务的供求关系,优先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保基本,要从我国现阶段卫生国情出发,坚持广覆盖、可持续,突出基本,逐步提高,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实现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

强基层,就是要全面增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构建向全民有效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平台和网络,达到夯实基层,保障基本的目的。强基层既要让我们的工作重心往下移,把更多的财力、物力、人才、技术投向基层,也要基层机构明确功能定位,转变服务模式,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建机制,就是要通过建立兼顾效率和公平的体制机制和相关制度,既建立一个保障基层卫生和新农合事业发展的规范运行的新机制,也建立一个从医到药、从预防到治疗,保障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新机制。

从实际工作来看,基层卫生服务面广,涉及人多,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在我们这样一个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加强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工作,形成有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对于合理配臵卫生资源,节约有限的卫生费用,促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健康发展,方便群众获得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多年来,我国基层卫生一直是医疗卫生工作中的“短板”,基础薄弱,发展滞后,难以满足群众的健康需求,导致人民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信任,使病人由农村往城市跑,小病往大医院跑,加剧了医疗卫生供需矛盾,人民群众对此反响强烈。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我国城市大医院门诊量的80%是可以分流到基层解决的。现代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卫生发展水平不仅要看城市大医院的服务水平,更要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我们必须看到,我国人口约占世界的20%,但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总额的3%左右。这样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加强基层作为卫生工作的战略重点,否则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将无从谈起。

我们这次召开全国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工作会议,就是要从整体上统筹考虑和推进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和新农合工作,加强相互间的衔接与整合,把基层卫生工作做实、做细、做大、做强。全面落实中央提出的“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必须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着力推动卫生资源重点向基层配臵。在深化医改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必要的经济调节手段,加快建立卫生资源向基层配臵的政策措施、制度环境和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要素向基层聚集,促进卫生资源在基层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臵。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将“增量”和“存量”很好地衔接起来,既要注重增加基层卫生资源供给,也要注重加强基层存量资源的综合利用,不断壮大基层发展后劲。

二是要着力推进基层机制转换。为配合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意见》和《关于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指导意见》,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保障机制正在逐步建立。我们要坚持把增投入与建机制有机地衔接起来,全面推进基层综合改革和服务模式的转变,做到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使基层成为城乡居民主动自愿接受便捷医疗卫生服务的第一选择。

三是要着力发挥卫生部门“一体两翼”的管理体制优势。新农合制度运行8年来的经验充分表明,卫生部门统筹管理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探索一体化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是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趋势,也是缩小城乡差距、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益尝试,这种探索不能是简单的管理体制上的整合,而应以实现公众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的。各地要尊重医疗保障制度的特殊规律,客观总结新农合制度建设的实践经验,切实发挥卫生部门的管理优势,稳妥有序地开展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试点工作,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

四是要着力发挥新农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新农合作为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仅能够为参合农民提供看病就医的保障,也是发挥卫生部门统筹管理优势,促进农村基层卫生综合改革的一个有力抓手。各地要完善措施,通过差别化的分级补偿政策,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利用率;通过合理调整报销药物目录,促进基本药物的应用;通过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试点工作,推行临床路径管理和标准化诊疗;通过付费机制的改革,引导定点医疗机构转变运行机制,主动优化内部管理,规范医疗行为,自觉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五是要着力提升基层人员整体素质。发展基层,人才为本。加强基层卫生队伍建设,要遵循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将个人职业发展与教育培训有机结合,从学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三个方面综合考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制定培养目标及相关保障措施,统筹实施各类教育培训项目,为基层培养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同时要推动绩效工资和补偿政策落实到位,调动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积极性,以合理的待遇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们的尊严、价值和首创精神,增强凝集力和向心力,使他们理解医改、支持医改、参与医改。

六是要着力加强基层内涵建设。我们要引导基层做好内功,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制度建设,规范服务行为,强化监督考核,建立医疗卫生质量持续改进与内涵建设的理念。同时强化基层人员人文内涵和软实力建设,增强自身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在基层建功立业,服务群众,创一流,比贡献,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三、齐心协力,保质保量完成2011年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各项医改任务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居民平均期望寿命提高一岁的目标,这是国家首次将这一指标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这一指标不仅是衡量卫生工作的重要指标,更是重要的民生指标,对我们做好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重大机遇。围绕这一目标,我们要作战略性、前瞻性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任务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的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工作对于卫生工作全局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面推进新农合工作。

国务院已经作出决定,政府对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这是新农合启动以来第四次提高筹资标准。筹资水平提高了,我们的监管任务也更加艰巨了。要管好、用好新农合基金,切实让农民群众享受到增资带来的实惠,2011年必须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要落实财政补助政策和完善统筹补偿方案。各地要根据新的筹资标准,尽快调整和完善新农合统筹补偿方案,努力实现统筹区域内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提高到70%左右,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不低于5万元的医改目标。普遍开展新农合门诊统筹工作,进一步扩大新农合受益面,将重性精神病常用口服药和9项残疾人康复项目纳入门诊报销范围。

二是要进一步推进提高农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工作。各地要在总结试点地区经验的基础上,以省为单位全面推开提高农村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医疗保障水平工作;同时,在新农合基金可承受范围内,逐步扩大重大疾病救治试点的病种范围,重点考虑将乳腺癌、宫颈癌、耐药结核病、终末期肾病、艾滋病机会感染等疾病纳入试点,尽可能让群众受益。

三是要深入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各地要认真总结前一阶段支付方式改革试点的成效与经验,加强培训与指导,加快扩大试点范围,探索有效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多种实现方式。要统筹考虑支付方式改革与基层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改革,采用门诊总额预付的方式,将一般诊疗费纳入新农合门诊统筹报销范围。要通过新农合支付方式的改革,配合公立医院改革,特别是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促进基本药物的使用和机构运行机制的转变。

四是要下大力气加强新农合工作的监管。做好新农合综合管理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责,更是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首要任务。要加强对各级各类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和民营医院的监管;要加强对新农合基金的监管,严格执行新农合基金财务、会计制度,建立基金运行分析和风险预警机制;要继续坚持县乡村三级定期公示制度,加强社会监督,确保基金安全。对于违法违规使用基金、骗取套取基金的行为要严惩不贷、决不姑息。各地要明确责任,常抓不懈,建立起严格有效的制约机制和公开透明的工作程序,同时要建立起新农合工作的问责制。

五是要加强管理经办能力建设。针对目前人员编制和经费不足的现状,各地要开拓思路,加强协调,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稳定新农合管理和经办队伍。要规范经办机构岗位设臵和职责分工,探索实行县级经办机构向乡镇派驻经办审核人员的做法,加强基层监管力量。乡镇级经办审核人员由卫生院人员兼任的,要限期改正,确保经办审核人员的独立性。要依托信息化网络,基本实现统筹区域内的医疗费用即时结报,大力推进省市级定点医疗机构的即时结报工作。

六是要探索新农合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充分发挥卫生部门的统筹管理的优势和新农合管理经验,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城乡统筹,为建立“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积累经验。有条件的地区可

探索进一步提高新农合统筹层次,增强抗风险能力,缩小城乡医疗保障制度间的差距。积极稳妥地推进委托商业保险机构参与经办新农合业务工作,创新新农合管理运行机制,使多个医疗保障制度共用一个服务平台,节省资源,避免重复参保的发生。江苏、广东、河南、福建等地已进行了很好地探索,有条件的地方要进一步扩大试点。

(二)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全面推进综合改革是增强基层机构活力,发挥医改资金效应,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医改成果的有力举措。各地要以创新机制为核心,加快推进基层卫生综合改革。

一是要确保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要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乡村联动”等方式,将村卫生室和非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基层医疗机构要公示基本药物目录和价格,坚持透明运作、阳光运行。

二是要切实落实补偿政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务院文件要求,积极协调政府及有关部门,发挥财政基本保障和兜底作用。落实政府对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专项补助以及经常性收支差额的补助,争取对实行基本药物的村卫生室和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给予合理补偿;要发挥医保支付的补偿作用,尽快明确一般诊疗费收费标准及医保报销比例,建立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

三是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标准的制定工作,以满足工作需求和保证效率为原则,以县(市、区)为单位实行人员编制总量控制,做到“定编、定岗、不定人”。全面建立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按需上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面向社会,公开选拔院长(主任),实行院长(主任)任期目标责任制。各地要在综合考虑服务数量、质量及服务对象满意度、居民健康状况改善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医务人员进行综合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与机构补助和人员收入水平挂钩。合理拉开收入差距,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充分调动基层卫生人员的积极性。

四是要大力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通过一体化管理,有效整合与利用农村基层有限的卫生资源,规范乡村卫生机构的行政、业务、财务、药械的管理,搭建落实农村各项任务的服务平台和管理平台,推动新农合门诊统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项工作的落实。有条件的地方,要在管理的内涵上加大探索力度,对于政府或集体举办的村卫生室,将其业务收入、资产、人员社会保障纳入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

五是要推动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各地要以公立医院改革为契机,鼓励和引导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探索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托管等多种形式,建立长期稳定的、制度性的分工协作关系,实现“双赢”。公立医院通过接受基层医生进修学习,选派医生开展临床带教、病例讨论、学术讲座,以及筛选适宜技术、开展远程会诊等形式帮助基层提高服务能力。此外,各地要继续组织开展大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城市医院支援农村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要在支援的形式、内容等方面多下工夫,统筹考虑,长远打算,使人力支援与基层需求相匹配,探索建立更加有效的对口支援长效机制。

六是要切实转变服务模式。要继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要以建立健康档案为抓手,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重心切实转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积极开展巡回医 7

疗,让城乡居民不出社区、不出乡村就能看好常见病、多发病。要规范基层医务人员用药和医疗服务行为,大力推广适宜技术的运用,大力推广中医药服务,避免“三素一汤”的滥用。积极探索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增强医疗卫生服务的连续性和协调性。

此外,要在制定农村卫生“十二五”工作目标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下一个十年(2011-2020年)农村卫生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农村基本卫生保健综合评估的抓手作用。通过开展创建示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活动,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水平、提质量、扩内涵。

(三)大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

2011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15元提高至25元。新增经费主要用于扩大覆盖人群,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服务项目。主要是将儿童保健管理人群从0-3岁扩大到0-6岁,并增加口腔保健等服务内容;增加65岁以上老年人、孕产妇等重点人群检查项目,增加健康教育服务内容,提高服务频次;增加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人数;增加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处臵和卫生监督协管等服务项目。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保质保量开展服务。要进一步规范健康档案的建立、使用和管理流程,积极推进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要达到50%左右。继续深入开展老年人、儿童和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提高服务质量。继续加强健康教育,做好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等工作,提高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提高居民防病能力。完成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4500万人,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1500万人,将发现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全部纳入管理范围。各地要按照医改责任书指标要求按时完成任务。

二是要落实配套经费,加强资金管理。各地要积极协调财政部门按要求安排地方配套资金,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要求。要加快项目资金支付进度,保证基层开展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特别要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专项补助资金的行为。

三是要加大督导检查和绩效考核力度。今年上半年各地要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情况组织一次督导检查,重点检查项目组织管理、制度建设、资金管理以及提供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等内容,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要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完善考核方式、方法,考核结果要与资金分配相挂钩,发挥考核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四是要大力开展人员培训和政策宣传。要加强对基层卫生人员的技术培训,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培训纳入现有培训计划,使其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能,规范提供服务。要加强对管理人员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的政策培训,更好地指导基层开展工作。要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宣传力度,使城乡居民了解项目的服务内容和免费服务政策,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公开范围,接受群众监督。

五是要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分工。区县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是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责任主体。疾

病控制、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要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要根据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分工,分解任务,并落实相应补助经费,调动其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

(四)大力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是“强基层”的核心环节,是使基层卫生服务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必备条件。我们要坚持立足当前急需与着眼长远相结合,大力推进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要加强合格全科医生培养。要结合贯彻落实国家即将研究出台的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文件,建立健全包括全科医师在内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完善培训管理制度,加强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启动实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逐步缓解基层缺乏合格全科医师的问题。同时要与教育等有关部门协同,实施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为农村基层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医学毕业生。立足当前急需,大力实施全科医师转岗培训项目。各省要通过实施对口支援基层、落实培训激励政策和创新培训模式等方式,完成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安排的全科医师转岗培训任务,做好1.5万名基层医生转岗培训工作。要继续推进城乡基层的全科医生岗位培训,通过在职岗位培训,加强针对性训练,使广大在岗基层医生尽快成为胜任岗位要求的全科医生。多措并举,力争实现到2012年每个乡镇卫生院、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有合格全科医生。

二是要加大基层人员培训力度。各地要立足实际,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通过岗位培训、进修培训、远程教育、学历教育、送教下乡等多种途径,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要切实完成好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培训12万人次和46万人次医疗卫生人员的任务,继续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卫生人员培训。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护理、药师、卫生应急、卫生监督、精神卫生、儿科医师等各类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工作,为基层培训1万名药剂人员。要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卫生部今年已着手将中央财政支持的人员培训项目进行统筹整合,各地也要对基层卫生人员培训项目进行必要的协调整合,同时,要加强项目资金监管,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三是要吸引和稳定基层卫生人才队伍。人才留不住一直是基层卫生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关心基层医务人员切身利益,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革,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逐步建立与基层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相符合、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卫生工作规律相协调的收入分配制度,有效地为基层吸引和稳定人才。从各地的实践看,留住人才的关键措施是提高待遇,包括编制、收入、住房、养老等,要在这些方面给予基层人员尤其是骨干人员更加优惠的政策,使其安心工作。结合深化医改,各地要积极探索通过设臵全科医生特设岗位、为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建立县级医院向乡镇卫生院轮换派驻医生制度等多种途径,吸引卫生人才长期在基层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五)确保农村基层“网底”不破。

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问题。乡村医生是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队伍,他们来源于农民,服务于农民,奉献于农民,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全社会理 9

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关注和关爱。我们在深化医改中不能忽视了乡村医生在保障养老、提高收入待遇等方面的合理诉求。近日,李克强副总理在全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筑牢网底。探索通过政府补助、购买服务、乡村一体化管理等多种方式,增加村卫生室和村医的收入,确保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不破。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努力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村卫生室的目标。今年医改任务提出要支持13000个以上村卫生室建设。在用好中央资金的同时,各地也要多渠道筹集资金,消除“空白村”,改善条件,方便农村居民就近就医。

二是要建立稳定的乡村医生补偿机制。要通过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政府合理补助等多渠道保证乡村医生的合理收入。明确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责任,按照乡村医生能做的尽量下放到村级的原则,可以将40%左右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交由乡村医生承担,并给予相应的经费补助。同时要随着基本药物制度,乡村一体化管理和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等工作的推进,转变村卫生室“以药养医”机制,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完善村卫生室的监管和控费机制。今年我们要力争在这方面有大的突破。这既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特征,也是医改的重大成效,必将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三是要努力解决乡村医生养老问题。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依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乡村医生建立高于一般农民待遇的养老保障制度。从心理认同感和生活实际出发,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要关心已经离开工作岗位并对我国农村卫生事业作出贡献的老“赤脚医生”,给予他们合理待遇,让他们能安享晚年。

(六)积极推进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

今年是卫生信息化建设全力推进的一年,基层卫生信息化就是卫生机构间的“高速公路”。基层交通不便,群众就医困难,实现信息化更有必要。关于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我要强调两点。

一是要努力实现新农合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重大突破。卫生部近几年出台了加快信息化的文件,部分省也取得了良好进展。2011年,卫生部将把新农合国家级信息平台建设作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快推进,各地也要尽快完成省级新农合信息平台建设,为部省信息系统联通提供必要条件,要务必在今年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要合理利用中央资金,加快完善县级新农合信息网络建设。要根据卫生部制定的相关标准,积极推进新农合“一卡通”试点工作,满足参合农民异地就医的需求和对医疗保障快捷便利服务的期盼。

二是要加强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各地要按照卫生部总体规划要求,从硬件配备、软件设计、网络构建等方面认真做好基层信息化工作,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今年中西部地区实施了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项目。项目地区要周密规划,结合今年健康档案任务艰巨的情况,努力加快项目执行进度,同步开展村卫生室人员信息化培训工作,使其掌握电子化健康档案相关技术。此外,要争取财政支持,为未纳入项目的新建村卫生室配备计算机和相关软件。东部地区也要参考本项目方案加快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

同志们!

做好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工作是造福亿万群众的大事。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医改机遇,振奋精神,攻坚克难,扎扎实实落实好“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工作要求,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为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下载陈竺在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陈竺在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陈竺2010卫生工作会议讲话 Microsoft Word 文档

    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中心 全面做好卫生工作努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在201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卫生部部长陈竺(2010年1月5日)同志们: 201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

    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2012年2月23日在2012年全国妇幼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全面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 努力开创妇幼卫生工作新局面 ——在2012年全国妇幼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 (2012年2月23日) 这次全国妇幼卫生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

    陈竺部长讲话

    陈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逐步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问题 发布日期:2011-2-23 10:07:59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两年来,各项改革政策正在有序推进,取得了明显......

    陈雷在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陈雷在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02-01 全面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奋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 ——在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水利部部长 陈雷 (2010年12月24日......

    高强在2007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高强在2007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7年卫生工作讲话一、关于2006年的卫生工作(一)卫生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更加明确。(二)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加强。(三)新型农村合作......

    高强在2007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范文

    高强在2007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7年卫生工作讲话一、关于2006年的卫生工作(一)卫生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更加明确。(二)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加强。(三)新型农村合作......

    在全市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市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这次全市卫生工作会议,是在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和完成医改近期五项重点任务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

    在全省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省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年月日) 同志们: 这次全省卫生工作会议,是省委省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XXX同志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客观全面地回顾了过去一年的工作,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