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从机制上保证换届后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协调高效运转问题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13:52: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从机制上保证换届后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协调高效运转问题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从机制上保证换届后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协调高效运转问题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从机制上保证换届后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协调高效运转问题的思考

关于从机制上保证换届后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协调高效运转问题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地方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的工作机制。乡镇党委换届后,如何使领导班子“协调高效运转,增强整体合力,促进经济发展”,从我县乡镇党委班子换届后的运行状况看,必须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健全完善五个机制。

一、科学定位,明确职责分工,健全完善统筹协作机制

由于换届后各乡镇党委实行委员分工负责制,因此,在对党委的职责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党委委员职责,明确管理范围,形成领导管理一致、权责对等均衡、运行便捷高效的委员分工负责机制,显得犹为重要。一是明确党委书记的职责。乡镇党委书记的职责是带好班子,带好队伍,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安排部署全局工作和重大事情,研究决定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务等事关全局的重大事项,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围绕全局性重大问题抓督办,抓协调,抓落实,形成团结战斗、人尽其能的良好氛围。二是明确党委委员的职责。根据每个人的工作能力和特点,按照分工不重叠、职责不交叉的原则,将各项工作合理分配到每一个党委成员,使其明确责任,各负其责。要求每一个党委委员直接对党委集体负责,直接对上联系和对下指导,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充分调动委员的积极性主动性,避免工作中班子成员相互推诿、推卸责任等现象的发生。各班子成员在各负其责的基础上,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积极配合,相互支持,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协作,促使班子集体能够始终保持团结奋进、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三是对专职副书记进行科学定位。从总体而言,专职副书记的职责,我们实行专职副书记牵头负责制,在专职抓好分管工作的同时,赋予协调调度、缺位补位上来。一是定位在“抓重点工作”上。乡镇重点工作多、阶段性工作多,这些工作往往任务重、时间紧,安排由专职副书记来抓,可以增强抓落实的力度。此外,对一些亟需强化的工作,也可以由专职副书记来分管,加大党委对这些工作的领导。二是定位在牵头协调上。乡镇有些重大问题和重点工作,可能会涉及诸多部门和单位,由多个班子成员分管,这就要积极发挥党委专职副书记“缓冲区”作用,由专职副书记出面协调,牵头抓总,加强与其他班子成员的沟通联系,协调党委班子成员之间或党委班子成员与政府副职之间有交叉的工作,对有关集体决策事项进行初步酝酿,做好书记的参谋助手。三是定位在缺位补位上。专职副书记还应起到“缺位互补”的作用,当班子其他成员外出或请假期间,或工作力道不足时,可由专职副书记进行补位,确保各项工作有人管理,全局工作一盘棋。

二、规范程序,坚持民主集中,健全完善议事决策机制

进一步修订完善乡镇党委决策规则,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按照“议题提出—筛选报审—领导审批—调研论证—会议决策—跟踪监督”的程序,对议事决策作出明确的规定,增强议事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充分发挥集体决策的核心作用。一是明确议事范围和程序。哪些事项需要集体议定决策,什么时候提交会议讨论,决策事项从会前准备到会后形成决议,其间经过的各项程序,包括调查研究、专家论证、讨论、决策、公示等环节,都以制度的形式设定好,并严格按程序进行。如事关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干部推荐使用、党员监督管理和发展、工作考核奖惩等,都必须经党委会集体研究决定。二是建立预案提前送达及调研论证制度。议题确定后,在党委会召开之前2-3天内,把需决策议案的详细材料提前送达与会人员,确保与会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做好了解情况、深入思考和准备讨论等相关工作。对重大决策研究议题,由有关分管领导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按照事项的性质和涉及范围,广泛征求党委、政府、人大、基层组织和群众的意见,进行充分调研论证,对决策方案进行修订完善。三是畅通决策表达渠道。有鉴于以往集体决策时一些党委委员有从众心理,在会

上屈从集体压力,“随大流”,在决策过程中,进一步畅通决策表达渠道,实行“分管的说明情况,不分管的表达意见”和“票决制”,改变过去那种“谁分管谁说话”或“分管的拿意见,不分管的简单表态”的做法,从制度上防止一言堂和“家长制”或议而不决、效率低下现象的发生。此外,还要建立重大事项决策前的调研和专家论证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决策中的专家参与制度、民主讨论制度,探索建立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分离制度,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四是加强对决策的监督。乡镇党委要对决策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并按照规定程序适时调整和完善决策,真正使议事决策照着规章来,按着程序走。并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明确决策失误者承担的责任,切实把决策权力的大小与应承担的责任统一起来,将决策后果与领导责任挂钩,抓好各项决策的反馈与落实,扭转“只决策,不负责”的局面。

三、加强交流,消除工作盲区,健全完善沟通协调机制

一是建立谈心制度。除坚持好民主生活会制度外,建立主要领导定期碰头会、党委班子成员定期沟通、督促落实和谈心交心等制度,促使党政一把手经常与有关班子成员进行约谈,并加强书记、专职副书记与委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减少隔阂,及时发现问题、化解矛盾,使班子成员在思想上、行动上相互一致,营造相互信任、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的良好环境,保证班子内部心齐、气顺、风正、劲足。二是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工作例会,学习、传达有关政策与上级精神,交流工作情况,通报工作进展程度,协调工作问题,强化工作衔接,使委员之间能相互熟悉彼此的工作,消除职责盲区。及时掌握动态、把握全局,做到工作上互相了解,互相支持。三是建立重大议题事前个别沟通制度。沟通酝酿贯穿于民主决策全过程,具有承上启下的贯通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讲,取消书记办公会,“会前个别酝酿”重于“会议讨论决定”,酝酿到位则决策有力,酝酿缺位则难以决断。要加强领导班子成员协调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党政正职、专职副书记及委员之间有集体讨论事项前的个别沟通,达成一致意见,可以确保党委会表决的有效性。

三、分解责任,实行目标管理,健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随着党委委员职责权限的扩大,在调研中发现,近九成的人认为应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实行执行责任追究、工作情况通报制度,才能更好的调动委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制定目标,分解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面实行任期目标管理,制定详细的经济建设、党的建设、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并根据年初县委、政府下达的全年工作目标和乡镇重点工作,按工作任务量化、责任明确化、任务时限具体化的要求进行层层分解,进一步细化、量化党委委员工作目标,明确委员自身所处工作范围内的职责,层层签订责任书,做到人人背任务,个个有指标。二是加大工作目标落实力度。实行公开承诺制,党政“一把手”带头进行目标承诺,并通过会议、宣传栏、工作简报等形式,将班子成员的目标承诺进行公开,给群众知情,请群众评议,让群众监督,促进领导班子成员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为确保每一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取得实效,坚持采取会议督办、实地检查、现场办公等多种形式进行强力督办,并将督办情况及时予以通报,纳入工作绩效考核内容,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了“人人愿干事,人人能干事,事事干得好”的良好局面。同时严格落实党委协调落实机制,使党委工作既做到职责明确,又能分工不分家,形成合力。三是强化考核责任。建立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对保持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态势、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民营经济、新增规模以上企业、农业综合开发、小城镇建设、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计划生育等重点工作,实行千分制考核。在考核方式方法上,抓好对班子及干部的经常性考核,实现日考核,周公示,月汇总,年通报,使每个干部的出勤、工作情况有据可查,为奖惩兑现提供准确的依据。同时注意实行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特别是树立群众观点,引入社会评价机制,提高群众在政绩考核中的参与程度。同时,根据不同乡镇的不同客观条件、不同的岗位要求,有所侧重,实行分类考核,努力使考核结果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乡镇领导干

部的实绩。建立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依据考核结果,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优选模的主要依据,阶段性工作完成后及时奖惩兑现,全年工作年终兑现,不断调动乡镇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乡镇形成竞争向上干事业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监督,改进监督举措,健全完善约束监督机制

对乡镇领导干部监督是否到位,关系到乡镇班子运行能否朝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朝一个“有为”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完善乡镇班子运行的监督体系,监督,确保各项工作得以真正落实,确保乡镇领导班子健康发展。一是广泛建立领导干部谈话制度、诫勉制度、民主评议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既加强对领导班子成员工作圈的监督,又加强对其生活圈、社交圈的监督。二是加大对“一把手”的有效监督。加大干部任用制度的执行力度,规范用人制度。严格执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坚持凡离必审,先审后离;凡用必审,先审后用。强化对财务审批权的监督,实行乡镇党政“一把手”原则上不分管财政的制度,进一步完善财政预决算制度、会计核算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大力推行“乡财县管”制度,切实加强财政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充分发挥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作用,健全完善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实行“一把手”述职述廉制度,通过考核考评、述职述廉、民主评议、实地考察了解、班子成员座谈等形式,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三是加大监督力度。健全领导干部工作监督员制度,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老党员和普通群众代表担任干部工作监督员,切实增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外具体行为的监督。坚持“党务政务公开”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高科技手段,通过民主监督和组织监督相结合,建设信息平台,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对乡镇领导干部的活动进行全方位监督。四是建立完善责任追究制、工作督查制、委员述职制等制度,强化对党委委员的有效监督。广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党委委员之间相互监督的功能。同时,引导纪委书记认真履行职责,加大监督力度,积极发挥党内监督机构的作用。

五、提升能力,加强作风建设,健全完善服务群众机制

班子成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领导班子能否协调运转。班子成员的个体综合素质高,则转换角色快、适应能力强,有大局意识、易合作共事,领导方式优、执行决策能力强,反之亦然。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综合素质,不断强化乡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为民办事、受民监督的意识,增强保持班子协调运行的“内驱力”。进一步激发基层领导干部干实事、长本事的内动力。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制定干部培训计划,每年对乡镇党委委员有计划地轮训和培训,系统地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法律法规、业务技能和知识层次,完善领导干部在职自学制度,引导领导干部在搞好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和落实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不断增强理论学习的经常性和计划性,促进自主学习与互动学习的有机统一。并通过举办培训班、外派调训,外出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提高乡镇党委成员的整体素质和领导能力。坚持学习与应用相结合,引导领导干部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以思想作风建设为主线,开好党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加强对班子成员学习、工作、作风方面的检查,使他们养成好学习、善工作、严要求的良好作风。二是健全班子成员联系点制度。为每位班子成员选择乡镇直单位和村作为联系点,并要求经常深入调查研究,听取意见,了解情况,督办检查,具体指导,帮助联系点查找工作差距,理清工作思路,解决实际问题,努力把联系点建成示范点,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健全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主动与所联系的群众进行交心谈心,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三是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把基层愿望作为第一追求,群众满意作为第一目标,努力为基层群众多办实事好事,在各乡镇中广泛开展“优化服务年”活动,以政务中心、投诉中心和行风热线建设为载体,以提高效能为重点,以转变作风为根本,全力解决群众民生问题和实事,并抓好落实,使乡镇党委真正为民办好事、办好事,真正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二篇:乡镇党委换届领导班子建设的几点思考

到今年五月底,县(市)和乡(镇)党委换届工作顺利结束。党委换届以后,一批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优秀干部走上了新一届领导岗位,新的领导班子肩负着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任务,如何进一步加强换届后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是摆在各级党委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新的班子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的作为。

一、要善谋发展,不断提升领导班子执政富民能力

发展是摆在党委领导班子面前的首要任务,是执政第一要务,也是衡量领导班子得失成败的重要标准。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换届后的领导班子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用发展的办法落实各级党代会确立的目标和任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过去三年,高邮市委深入研究高邮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困难因素,依据县域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抢抓机遇、科学决策,果断提出“实施追赶式发展、实现‘百十’奋进计划”的发展战略,大力提倡“四敢”精神、“四干”作风,营造“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力争上游、争创一流”的发展格局,顺利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百亿、财政收入超十亿”的质的飞跃,实现经济增幅高于全省、快于周边的新业绩。实践证明,没有发展就没有城市面貌的改变,没有发展就没有社会稳定的改观,没有发展就没有人民生活的改善。当前,市、乡两级党委换届以后,摆在各级领导班子面前的是一条“实施新一轮追赶发展、实现又一个倍增计划”发展之路,是一项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工程。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只有也只能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咬定发展不放松。要善于谋划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追赶发展的目标、思路和措施,要以网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作为谋划发展的价值取向,努力提升领导班子执政富民的决策能力、决策水平。要坚持做到海纳百川、集思广益,围绕发展的目标、方向、措施,健全重大项目、重大问题决策机制,充分发扬民主、实行正确集中,提高办事效率。心系发展、善谋发展是换届后各级党委领导班子建设的第一选择。

二、要善谋和谐,不断提升领导班子科学管理能力

和谐是发展的方向,建设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换届后的领导班子要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己任,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稳定与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在高邮实施追赶式发展的过程中,各级党委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营造为投资者服务、为纳税人服务的人文环境,坚持亲商安商富商和亲民安民富民相结合,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关注民生,纾解民困,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良好的人文环境、政治环境、发展环境的创造离不开各级党委领导班子善谋和谐、科学管理的工作能力、工作思路。管理出效益,科学管理赢得科学发展。换届后的领导班子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谋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要培养过硬的业务管理水平,要吃透“上情”,了解“下情”,找准和谐发展与科学发展的结合点;找准上级要求与本地实际的联系点;找准长远战略与近期目标的着力点。要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切不可人云亦云,朝令夕改。领导班子成员要认真学习管理科学、领导科学知识,熟悉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为谋求和谐的社会管理,提高文化素质,提升管理能力。

三、要善谋团结,不断提升领导班子发挥整体功能

领导班子的团结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保证。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换届后领导班子成员气质相容性、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相对有一段磨合期,宽容待人、相互支持是每个班子成员的义务,特别是作为“一把手”更要胸襟开阔、虚怀若谷,发挥表率作用。党委领导班子是引领一个地区发展的核心、堡垒,在研究处理重大问题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坚持集体领导与人个分工相结合,做到顾全大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整体功能,一心一意谋发展。纵观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表明,团结是力量之源、是胜利之本。一个领导集体什么时候团结最紧密,什么时候战斗力就最强,就能愈快愈好地实现预期目标,反之,战斗力就弱,目标就不能顺利实现。众人划浆开大船。过去的几年,高邮经济和社网会事业发展能够实现快速跨越,能够顺利攀登“百十”平台,很重要的体会就是得益于市委在八届六次全会上提出的“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都要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倍加努力工作”的号召,得益于“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开阔”的干部队伍。善谋团结,不

第三篇:乡镇党委换届存在问题的思考

乡镇党委届期已满,根据自治区、州党委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各乡镇党委换届将集中在2011年第一季度进行。乡镇党委换届是保持乡镇党委班子旺盛生机和活力,更好地从思想上、组织上解决乡镇党委班子自身问题的需要,是加强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建设的有效途径。为了更好地实现乡镇党委顺利换届,下面几种情况值得

考虑。

一、职数少顾虑多,积极性受影响。按照自治区、州党委关于乡镇党委换届的有关文件精神,明确规定了党委委员职数,而大部分乡镇党委委员普遍存在不确定因素,对此,大部分乡镇领导干部觉得职数未能增加,即使自己退下来,也很难得到理想的安置,干部心理上压力很大,影响了当前工作。还有部分优秀的一般干部感觉到提拔无望,政治前途暗淡,工作不愿意深入,存在等待观望的思想。

二、可调配干部少,调配难度加大。近年来,由于大中专院校取消毕业分配,机关进人实现凡进必考,乡镇要补充新鲜血液,只是靠每年招录的数量有限的乡镇公务员。因此,造成了可供调配的干部减少,增加了干部配备的难度,特别是一些结构性要求的干部配备的难度更大。

三、干部期望值高,思想急需疏导。大部分乡镇条件较清苦,不少任职时间较长的乡镇领导干部,特别是牧区乡镇干部,都把换届视为个人职务升迁或回城工作一次难得的机会,特别是乡镇党委换届由3年调整为5年后,干部的期望值更高,在部分乡镇干部中存在不安于基层、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

四、统筹工作安排,老同志需考虑。在换届中,让部分年龄较大的同志退居二线,是形势和工作的需要,有利于腾出部分职位培养和锻炼年轻干部。但也造成部分干部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如何妥善安置好老同志,保护、调动好老同志的工作积极性是当前换届工作中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

五、群众关注度高,风气需更清正。随着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了解和参与政治活动的要求日益迫切。在换届中,如何做好群众特别是党员的思想工作,做到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为换届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急需提前谋划和部署。

第四篇:建立村组运转协调机制推动乡村治理工作调研思考(定稿)

乡村治理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富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因此,准确掌握乡村治理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对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通过对**县乡村治理的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如何进一步做好乡村治理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一些观点和想法,供

大家参考。

一、乡村治理的现状

**县辖2乡6镇、90个村、10个居委会,511个村民小组,乡村人口40342户、131379人。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综合配套改革逐步完成,县委探索新形势下的乡村治理模式,建立了较为可行的乡村治理机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参与民主自治的热情提高,加快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一)乡镇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县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于2005年开展了以乡镇机关改革和乡镇事业单位转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配套改革,规范了乡镇机构设置,将原乡镇的所有内设机构按相应职能重新合并,成立三个“办公室”,即党政综合办公室(加挂综治办牌子)、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加挂计划生育办公室牌子)3个内设机构;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建立了“以钱养事”的新机制,41个事业单位、262名职工全部转制,乡镇财政所、经管站190名职工分流112人;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实行交叉任职,通过“双推双选”办法产生乡镇党委和政府班子成员,班子成员由100人减少到67人,真正将那些素质高、能干事、民意好的优秀干部选进了乡镇领导班子,优化了班子结构,提高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机关131名一般干部实行全员竞争上岗,上岗的干部十分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团结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大大增强。建立健全了乡镇政务公开制度,依法规范乡镇干部行政行为,强化对乡镇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现在,乡镇“领导少了,班子团结,战斗力增强了;职数少了,爱岗敬业的增多了;干部少了,干群关系密切了”。

(二)村民自治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税费改革后,为切实推动村民自治,促进和谐农村建设,**县委从落实“四权”入手,逐步完善了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自2000年以来通过推行 “户联责任区”、“深化户联责任区制度,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等系列活动,建立了村党组织实施决策组织权、村民代表会议实施决策表决权、村民委员会实施决策执行权、村民和民主理财小组实施监督权的村级组织决策机制,较好的维护了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所有村都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村民代表议事规则》、《村民代表管理制度》、《村民议事恳谈会制度》、《村民代表评议村两委班子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三)村级管理进一步规范。第七届村委会换届后,一是普遍推行了村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两委班子交叉任职,减少了领导职数,书记主任“一肩挑”的村达88个,342名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二是调整了村党组织设置,依托户联责任区,根据农村地域、产业和党员自身特点,对党员人数在50人以上的村设党总支,50人以下的设党支部,以若干户联责任区联合设立联区党组织,户联责任区设党小组,形成了村党组织——联区党组织——党小组——党员的党建工作格局,村级组织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三是村级目标评价体系更细,对他们的考核,群众的参与面更广,他们为农民服务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综合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纵深推进,现行的乡村治理机制日益暴露出乡村关系失衡、村级管理矛盾多、困难大、村组建制不合理等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

(一)乡村运转不协调

1、乡村管理体制不顺,村民自治功能弱化。乡镇政府习惯于把村委会当作自己直接的下属行政组织,控制村委会的独立性,导致村委会的行政化,疏远了村干部和群众的关系。

2、管理模式陈旧、工作方法单一。在传统压力型体制的驱使下,乡镇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方法,有意无意地直接操纵村委会,包揽村务大权。乡镇对村级管理就是目标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工资挂钩,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各村普遍反映,现在各项达标升级活动多、需要农户签字的多、一票否决的多、考核的条款多等等,但帮助村里办事、处理问题的少,只安排任务,不给经费,村干部既不敢怒又不敢言。对于驻村干部他们归纳为上传下达型、走马观花型、实用主义型,尤其是管计划生育的干部只强调计划生育、管烟叶的只强调烟叶,实用主义严重。

3、乡镇财力不足、挤占村级资金。由于乡镇经济发展

步伐不快和财税体制改革的影响,财政收入来源窄,而税费改革后给予乡镇的转移支付资金是一个固定常数,乡镇的财政收入短期内难有大幅度的增长,加上财政支出刚性增长较快,收支矛盾越来越突出。为缓解财政恶化状况,出现了乡镇除挤占村级资金的情况。同时通过调查发现村级的权益保护存在问题。

(二)村内运转不协调

1、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各类矛盾加剧。我们调查的8个村中,除昭君村、泗湘溪村外,其余各村都没村办企业,据了解,全县大部分存为“空壳”村,村里不仅无任何积累,而且还欠外债。有的村原本打算通过化解村级债务来增加村级积累、偿还外债,但现行政策要求锁定债务,这样新的矛盾又产生了,一是欠原任村干部的工资不能落实,多的达7万余元,他们有的是合村的书记、有的是主任,在当地由较高的公信力,离任后心情本来就不舒服,工资拖到现在仍不能兑现,在一定范围内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矛盾难以化解;二是群众心理不平衡,造成了老实人吃亏、刁民讨好的错误思想,在兴办公益事业、新农村建设中,形成了向刁民看齐被动局面,等、靠、要的思想越来越严重;三是举债搞建设,主要是修村委会、村级道路建设,有的村新增债务达十几万元。四是受土地、资源、资金、地域条件和干部素质的制约,大多数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无信心。全县355名村组干部平均年龄为43.1岁,其中51岁以上84人;就学历来看,具有大专学历的仅23人,高中学历为202人,初中125人,小学还有5人。

2、办公经费有限,工作难以正常运转。村级办公经费主要用于支付办公和电话费、差旅费、复印费、报刊资料费和会议生活费,电话费按每人30元/月,每年约2000元;差旅费1500元/年,主要用于参加各种会议,到县、市争取项目等;复印费2500元/年,各种入户率、签字率表册到村只有一份底表,发到农户的都要靠村里来复印;报刊资料费500元/年;会议生活费1500元/年,主要是村民代表会、党员会的生活费。因此,要保证正常运转,每年需要8000元左右,而乡镇安排给村里的办公经费最高的不过5000元,大部分只有2000-3000元,办公经费不仅要到年底才拨付,而且在拨付时还存在除书费、达标牌匾费的现象,到村的办公经费就更少了。由于村级实行“零招待”制度,至于说接待上级领导和工作人员的招待费就只有村干部另谋出路了。

3、激励机制缺乏,村组干部后继乏人。村级组织后继乏人。村干部普遍反映职数少、任务多,报酬低,造成后继乏人。有的村书记算了个帐,现在5个村干部要完成原来35个人的工作,但没有拿到原来15个人的工资待遇。加上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村干部的待遇、工作条件也不一样,村书记的工资高的可达2万多元,低的仅3000多元,办公经费多的有5000元,少的仅2000元,有的甚至没给。村干部普遍没有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一旦岁数大了、离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他们说之所以还在工作,靠的是奉献。出现了村干部无人当的倾向,有的辞职后外出打工,个别村村组干部仅2人,如古夫镇咸水村3人、青草村2人。

(三)村组运行不协调

1、“村大组小”矛盾突出。一是撤并村后村辖范围扩大,农民居住分散,农民居住分散,管理难度大;二是村组干部在减少,村民的需求在增加,供需矛盾突出,村民的不同利益很难得到集中体现,客观上造成“会难开、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资源难整合,服务难到位”的现象,导致农村公共事务村里管不过来、组里管不起来;三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素质明显降低。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农民大批外出打工,导致综合素质较低老、弱、妇、幼类农村人口长期在家务农的中所占比例较大,加上政策的宣传不够,对电视上或道听途说的政策产生片面理解,能干事的少、说三道四的多,懂政策的少、扯皮拉经的多。

2、区代表发挥作用不大。用户联责任区取代村民小组,区代表作为不拿俸禄的干部,为解决“村大组小”的矛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调查中发现,该模式在半高山以上、离集镇远的村比较实用,而集镇周边、中低山尤其是沿公路干线的村区代表根本不发挥作用,有的甚至没有推行,其原因是区代表没有待遇,又不属村干部,不愿履行职责,难以起到宣传、组织、发动群众的功效。因此,有的村仍然恢复组的建制,“村大组小”的矛盾未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三、解决乡村治理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乡村运行协调的良性机制

1、理顺真正乡村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乡镇党组织作为村党组织的上级组织,加强对村党组织工作的领导无可非议,但乡镇政府并不是村委会的上级行政组织,依法理顺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真正做到在工作上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才能提高村民自治功能。

2、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四项职能的要求,大幅削减政府管辖的事务,让政府把不该管的事情放手、把该管的事情管好;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加强资金监管、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探索公共事业合同承包等办法,提高乡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基层干部要由过去的“三要”(要粮、要钱、要“命”)干部,转换为“三给”(给政策、给服务、给实惠)干部。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跳出农业发展农业。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解决好农村贫困户及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农民子女入学及农民看病就医难等问题,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真正做到“把方便送给群众,把麻烦留给干部”。

3、积极培育中介组织。政府提供政策保障来促进农村多元化的组织结构,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群众参与机制,为农民的社会资本和组织资本的发育创造条件,引导组建农村产业协会、文化协会等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使其财力、人力、物力真正用于公共服务领域,造福于广大农民群众。

(二)建立村内运转协调的良性机制

1、选好配强班子。拓宽视野,广开渠道,建立村组干部选拔新机制,下大力气把那些既懂得市场经济,又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农村“能人”选进村级领导班子,推行“能人”治村,特别是选准一个政治素质过硬、能够驾驭农村市场经济的好带头人。

2、发展集体经济。发展和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实现经济强村的必然之路,是减轻农民负担、搞好村级服务的需要,更是增强村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物质保障。因此,要引导村干部积极探索和寻求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发展经济、管理经济的方法和手段,配套政策、提供技术、改善设施、核销村级不良债务的办法,增强他们发展集体经济的信心和决心。对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注意给予扶持,要在项目资金启动、立项、办证、用地和税费征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进行依法合理流转,对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持续发展。

3、建立激励机制。一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确保乡村正常运转,确保村干部的待遇稳中有增。二是建立一套以突出产业发展、乡村面貌、农民富裕度、群众公认度等评价要件为主的科学合理、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考评办法,形成正确的工作导向。三是建立从村干部中选招乡镇公务员和村组干部养老等社会保障的长效机制,让农村能人回得来、留得住、带领群众同致富。

(三)建立村组运转协调的良性机制

1、抓好民主管理配套建设。村党组织要以村民自治为基础,指导、督促村委会落实好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公开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对“一肩挑”村书记的约束和监督,维护好村民的合法权益。激发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热情。要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建立健全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群团组织,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养,依靠他们把管理和服务向组、向农户延伸,实现“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

2、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农民。针对农村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务工,家中农业生产出现缺劳力、缺技术,而农村中的能工巧匠散兵游勇,四处找活干的现状,我们认为,应该把两者有机对接起来,各取所需,实现双赢。整合驻村干部、农村能人力量,组建社会化服务中心。社会化服务中心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在生产、生活等方面为村民提供优质到位的社会化服务。“中心”可下设产业协会、文化协会、销售协会等服务组织。产业协会主要是组织农村能工巧匠形成一支专业化的服务队伍,为农民提供耕田、插秧、收割、果树修剪、喷药、采果及技术承包等生产服务,解决农村闲散的能工巧匠“找事做”和农民又四处“找人做”的矛盾,实现两者和谐双赢。文化协会,主要是组织农民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倡导移风易俗、对红白喜事提供有偿服务活动。销售协会,主要是为农民农产品销售信息、开拓市场、帮助无劳力的农户销售等。探索“党组织加协会、协会带产业、产业联农户”的党组织设置方式,使党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触角延伸到产业发展的每个环节,把各类协会在技术、信息、市场、组织、宣传方面的优势与党组织在组织领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党组织对乡村治理机制的影响力。

第五篇:县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思考(换届调研)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主要做法及对策建议

2006年县、乡换届后。市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就我市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情况进行汇报。

一、基本情况

(一)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能力。

我们十分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制定了《。市2006-2010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建立和完善干部脱产培训、中心组学习和在职自学“三位一体”的教育培训工作格局,并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集中开展了“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活动。建立领导干部教育培训档案,把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情况作为选拔任用的一项重要依据。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干部教育培训,2006年以来,市委中心组成员每年都要组织两次考察学习活动,带领基层党(工)委书记赴苏浙等地参观考察,每年在市委党校举办5期左右的主体班次,并严格按照上级组织部门的要求,选调领导干部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和研讨班,全市先后有800多名科级以上干部、200多名中青年后备 1

干部参加各种形式的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干部的政治素养、思想品德、业务能力、知识水平得到普遍提升。

坚持在实践中发现人才、锻炼干部,一批干部被选派到经济建设和急难险重岗位磨练意志、增长才干。注重在经济建设一线和重点工作中培养锻炼干部。2006年以来,先后选调42名副科级干部到市信访局担任信访专员;从市直机关和镇(街道)选派6名优秀年轻干部实行“双向挂职”;从全市优秀科级、股级干部中选调22名同志组成11个驻外招商分局,进行为期两年的外出驻点招商;从市直单位抽调了203名同志组成57个招商小分队派出招商;从全市优秀科级和股级干部中抽调了43名同志到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和拆迁办工作。出台了《关于在完成重大任务、应对重大事件中考察领导班子和干部的意见》,及时掌握干部在处理“急难险重”中的现实表现。目前市委组织部正对抽调参与全市重点工程建设的干部进行跟踪考察。

(二)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注重用人导向,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坚持把干部工作放在全市大局上来谋划和推进,严格按照中央、上级党委的要求选拔任用干部,努力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和良好的政治生态。

1、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一是坚持把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选人用人的第一位。把政治上可靠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首要条件,看干部是否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否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是否与中央、上级党委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坚持凭实绩用干部。注重用科学发展的 2

眼光看待干部。在衡量干部政绩时,既注重看当前的工作成绩,又注重看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成果;在评价干部时,注意把职务相同、工作性质相近的领导干部放在全市范围内横向比较,提高识别干部的准确性。三是坚持群众公认。在选拔任用干部时,对民主推荐得赞成票较少、不被多数群众拥护的,不确定为考察对象。对公示期间群众有反映的,及时调查核实;影响任职的,不予提拔使用。

2、扎实开展考核工作。自2006年换届以来,我市一直坚持开展科级干部考核工作,将考核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监督管理干部的必要手段。在贯彻“一个意见三个办法”等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引入了民意调查、实绩分析、目标责任制量化考评等考核方法。每次考核结束后,我都会同市委副书记、分管组织、纪检工作的常委,集体听取考核工作汇报,研究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方案,对优秀的干部予以提拔使用,对不称职的干部予以调整,对应予交流的干部及时交流。

3、着力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实行集体酝酿和全委会提名干部,每次酝酿干部时,我都会同市委副书记和分管组织、纪检工作的常委集体研究提名人选;2007年,我市人大、政府换届工作结束后,市委专门召开全委会议全额定向推荐49个市直部门正职人选。严格执行干部任免票决制,全市所有科级干部职务任免均实行了常委会投票表决。市委、市政府工作部门正职领导干部和镇(街道)党政正职拟任人选,在市委常委会作出决定前,全都征求了全委会成员的意见。实行差额考察干部制度,2008年在全市科级学校领导班子调整配备工作中,采 3

取了按1:3比例差额推荐、1:2比例差额考察的办法,面向初中和九年制学校校长,选拔出1名完中副校长;今年,采取差额考察的办法确定了石梁镇镇长候选人。

(三)加强制度和作风建设,着力规范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近年来,我们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上进行积极探索和改进。市委先后出台了《市委常委会议事规则》、《党政联席会议决策规则》、《镇(街道)党工委议事规则》等制度,规范领导班子决策程序;在全市干部队伍中深入开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讨论活动,实行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推行领导干部“一线工作法”,广泛开展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和困难群众等活动,着力提升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为加强作风建设,我们把“思想保守、缺乏进取精神”,“作风不实、缺乏创新意识”,“环境不优、管理严重滞后”作为干部作风建设要重点解决的三大问题。在新闻媒体开设了“乡镇党委书记访谈”、“科局长访谈”等系列专栏节目,组织了廉政建设文化展等活动,创办了干部作风建设简报,用正面典型激励人、鼓舞人,用反面典型警示人、教育人。

二、存在问题

目前。市共有14个镇,核定公务员编制486名,现有在编381名(缺编105名)。我们对381名乡镇干部队伍结构结构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按性别划分,男性328人、女性53人;按政治面貌划分,党员369名;按级别职务划分,副县7人、正科级88人,副科级225人,科员及办事员级61人;按年龄段划分,30岁以下的13人,31—40岁的115人,41—50 4

岁的158人,51岁以上的95人;按学历划分,研究生6人,本科文化133人,大专文化154人,中专及以下文化88人。

尽管我们在加强乡镇干部管理上做了很多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调查中也感受到,与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要求相比,我们在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迫切需要在实践中给以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一是专业人才缺乏。现在,大部分乡镇干部都通过不同途径,取得了大专、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但真正懂经济、法律、规划以及农村实用技术的知识型、专业型干部较少。就。而言镇(街道)领导班子中有将近一半的同志是从聘用制干部中提拔起来的,这部分干部虽然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但第一学历普遍偏低,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很难适应形势的需要。

二是后备力量缺乏。另外,由于省、市公务员主管部门对新招录公务员名额的限制,镇(街道)公务员进入渠道较窄,2009年以来各镇(街道)共补充新录用公务员29人,远低于镇(街道)公务员自然减员数,目前全市14个镇公务员中,30岁以下的仅有13人,人才“青黄不接”现象较为突出。

二是工作激情缺乏。这些年,由于乡镇领导职数减少,尤其是正科级职数减少,在乡镇只有担任书记、镇长、人大主席才能明确正科级,绝大部分优秀的同志在副科级岗位上退休,与正科级无缘。加之,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工资待遇相对偏低,在提拔重用无望的情况下,少数干部工作激情不高,甚至出现干部要求辞职的情况。

三、对策建议

加强县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针对不足,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一是全理确定任职年龄界限,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我市2006年换届时,规定年龄超过50周岁的不再继续提名进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女干部的年龄提前5岁掌握),就地改任非领导职务,导致大批年富力强的干部退居“二线”,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其实,这一年龄段的同志正处于家庭负担相对较轻(子女一般已就业或成家)、工作经验丰富的时期,正是干事创业的大好时机,改任非领导职务离开领导岗位着实可惜。建议在乡镇换届时要根据基层干部队伍逐步偏老化的现象,合理确定任职年龄界限。如,继续提名进班子的人选,原则上要能干满三年,提名年龄界限可以确定为57周岁(女干部确定为52周岁);新提名的人选,原则上要能干满五年,提名的年龄界限可以确定为55周岁(女干部确定为50周岁)。同时,不宜由省级或市级统一确定年龄杠,应由各县(市、区)根据各自干部队伍的现状,提出任职年龄界限,报上级党委报批。

2、加大奖励力度,激发基层干部活力。为激发乡镇干部工作激情,我们在实施考核工作的同时,根据年初工作任务,对乡镇实行了目标绩效考核,凡在每年目标绩效考核中获奖的乡镇,市财政予以奖励。如去年,我们对考核为一等奖的乡镇,给予每人4000元的奖励。我们还出台了《关于开展科级干部考核优秀等次评定工作意见》,凡是每年在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的干部,按照公务员奖励有关规定给予800元奖励,连续三年考核为优秀的,市委研究给予记三等功,并给予1500元奖励。这些做法,有效调动了乡镇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建议在换届时,要考虑的基层工作的辛苦,根据工作需要,可对那些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业绩突出、群众公认,因职数限制等原因未得到职务升迁的干部,适当提高 6

职级待遇,调动不同层次干部创业的积极性。如,在乡镇设立主任科员和副主任科员职位;县级设臵调研员和副调研员职位。

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扩大差额选举的比例和范围,实现由低比例差额选举到较高比例差额选举、部分差额选举到全差额选举的转变。可以考虑引进竞选机制,可以采取张榜公示、见面活动、竞选演讲、责任承诺、接受质询等形式,使选举人全面了解候选人的各方面的情况,通过改革选举制度,以增强当选者执政为民的责任意识,实现领导班子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有机统一。转变干部交流思路。要逐步加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领导班子之间的干部交流,特别要注意人大、政协班子成员与党政班子交流,适当降低人大、政协领导班子成员任职后提名年龄界限,充实年富力强、熟悉法律和经济工作的干部,推进人大、政协与党政班子成员的双向交流,调动人大、政协班子成员的积极性。

下载关于从机制上保证换届后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协调高效运转问题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从机制上保证换届后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协调高效运转问题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