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质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范文]
《地质地貌学》 野外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
通过实习充分认识各种不同的地质地貌,特别是了解岩溶地貌的形态特征、形成、现象。结合专业知识解决出现的相关问题,加强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0**年*月**日我们在地质学老师的带领下到昆明大普吉溶洞去实习,上午我们从学校出发,经过昆禄公路大普吉隧洞,走了四公里路到了大普吉溶洞。在那里我们观察了沉积岩的特征、地层产状,并了解了溶岩地貌的类型、形成与发展。结合我们的专业知识了解当地的水土流失情况。
二、实习记录
(一)在距离大普隧洞四公里处的公路旁
我们在此观察了灰岩和白云岩,它们两者都属于沉积岩中的化学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石灰岩在野外风化露头为土黄色、灰白色,当用钉锤敲开时,在新鲜断面上可以看见灰黑细晶结构,其化学成分为碳酸钙,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石灰岩在野外露头为灰黑色,当用钉锤敲碎时可以看见白色的白云石,白云石风化出现纵横交叉刀砍状溶沟,其主有白云石组成。它们在公路旁的悬崖上形成层理、层面、缝合线、刀砍状等各种构造。该地处地质构造为倾斜构造,岩层产状为:N82°E/173°<22°。
(二)在大普吉溶洞内
该地的岩溶地貌类型多种多样:岩石表面的溶沟、石芽;地形上的峰林、石林和溶蚀洼地;地表通向地下党落水洞、溶蚀漏斗;地下的溶孔、溶洞、地下暗河,以及岩溶堆积的石笋、石钟乳、石柱和石帷幕等。各种各样的形状形成宏伟壮丽的景观。
那么这种岩溶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岩溶是在各种自然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我们知道该地的岩石主要是由变质岩中的石灰岩和白云岩构成的,而这两种岩石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碳酸盐、硫酸盐,再加上各岩石的组成成分不一样,而且它们成分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成分,每种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不一样,这样那些不易溶解的成分被残留下来形成各种形状。岩溶地貌的形成还与水和水电性质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水中含有侵蚀性二氧化碳,那对岩石的侵蚀作用很明显,再加上有源源不断的水循环、岩石本身有具有透水性,总之,岩溶地貌的产生要有四个基本条件:第一,有可溶于水的岩石;第二,这些可溶性岩石要具有透水能力;第三,可溶岩石中有不断的水在流动;第四,这种水有侵蚀、溶解岩石的能力。这一系列作用长时间共同作用于石灰岩,就会形成岩溶地貌。
这里的岩溶地貌现在也正在发育,正在变化,从西游洞洞顶一直到山头岩溶发育为晚期,地貌形状比较单一,岩石上还存在大量的棱角;而在西游洞内的岩溶则为发育中期,在这里岩石的形状多样而丰富,有石钟乳、石柱、石笋、落水洞等各种地貌,岩石表面几乎多在风化作用下磨平了,岩石表面比较光滑。在水帘洞内的岩溶处于发育晚期,里面的地貌也比较单一,岩石表面都被磨得光滑,只剩下不易溶于水的岩石成分。
三、分析讨论
当我们走在西游洞外山坡上的小路上时,发现该地的植被大多是需水量较少的植被,说明这里的地表保水性不好。这样在岩溶地貌地区的水分分部就出现地下深处水分含量丰富,而在地表却水分极其缺乏的现象。如果长
期不下雨会出现干旱,而当下大雨时,就会出现水灾,洪涝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那是因为在岩溶地区的岩石大多都是透水性岩石,岩石本身具有大量的裂隙、孔洞,利于地下水往深处渗漏,地下水埋藏比较深。当长期不下雨时,地下水很难到达地表,地表水却不断的被蒸发和吸收,就会出现干旱现象;当下起大雨时,地表出现大量的水分,有的地方地势低洼,造成岩溶水大量汇集,形成“一场大雨千洼涝的现象”,严重的还会出现水土流失现象。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我国的各地: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湖北、湖南,共占面积75.5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使地表失去大量的土壤、水分和肥力,造成作物生长不良;水土流失带走河流上游的大量泥沙,在河流下游泥沙淤积严重,形成地上河,历史上决口泛滥频繁,造成严重危害;同时水土流失造成道路堵塞、城镇受灾和矿场倒塌,给人们带来严重损失。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该怎么解决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当地的地质地貌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掌握岩溶的形成和发育条件规律,认识不同地区的岩溶特点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对不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让它为我们服务。结合当地的气候情况,有意识的进行蓄水和排水工作,在汇水区,应广种植被,以达到延迟地表水汇流时间、降低洪峰流量的治理效果。在松散物质供给区上游,可采取鱼鳞坑,截水沟结合绿化带方法,使地表径流不经过松散物质堆积区。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等。
四、实习总结
通过这次实习,培养了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
力,加深了对地理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这次实习锻炼了同学们的意志,增强了同学们的责任心,也加强了同学们的互助团队精神。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更清楚的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我们在学校要学好理论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让它为我们服务,造福于我们自己,也造福于我们社会。
第二篇:地质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
1、实习目的与任务
地质地貌实习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实习环节,地质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通过此次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野外考察实习使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认识,锻炼了我们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2、实习概况
(1)实习地点(其一):贵州关岭花江大峡谷
花江大峡谷:关岭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南,安顺市西部,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城西南面。东北与镇宁县接壤,西南以北盘江为界和晴隆、兴仁、贞丰三县相邻。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西北起岗乌镇的毛草坪,东南至板贵乡的三江口。全长79公里,平均宽3.8公里,面积300平方公里。共分为5个景区,即夹山景区、铁索桥景区、下瓜寨景区、盘江桥景区和古生物化石景区。
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主峰旧屋基大坡海拔1850米,景区最低点是北盘江和打邦河的交汇合处,海拔仅370米。山高、峡深、水急、壮美的自然景观与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神秘久远的海百合、龙化石构成“雄奇、宏大、险峻、神秘”的鲜明特色,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布广泛,岩溶面积92%,实习报告《地质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岩溶极为发育,形态类型多样,峰林、峰丛、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洼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态的钙质一应俱全,形成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
(2)实习单位:09级环境与生命科学系地理科学专业一班姓名:王斌学号:0812090100
3(3)实习时间:2010年6月5号——2010年6月10号
(4)实习器材;地质罗盘,地质锤;放大镜,皮尺等
(5)指导老师:莫世江教授、丁卫红老师等
(6)实习分组:09地理(1)班第一组
(7)实习路线;毕节学院——安顺市——黄果树瀑布——关岭县城——关岭国家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兴义市——万峰林——石林——织金洞——毕节学院
二、实习内容
1、花江大峡谷地质地貌概况
地球的裂缝——花江大峡谷地处贵州高原南部,向广西低山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在地质构造上位于杨子台褶带中的黔南古断褶来之西部,出露地层中三叠纪地层分布广泛,岩性以碳酸岩层为主,这是形成岩溶地貌的基础。经过多次造山运动,地壳隆升,海水消退,出露的海沉积物中碳酸钙含量高,经水的溶解和风化剥蚀,发育成各种奇观,如溶洞、奇石等,这些奇观主要是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奇。
花江大峡谷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燕山运动奠定了其发展演化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大峡谷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别是其独特的地质遗迹,较全面的揭示了该区域的白垩纪古地理的原貌及其发展过程。
该区域地层的形成为早白垩纪早期,其岩石类型分别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形成了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宝库。
2、喀斯特发育情况
花江大峡谷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布广泛,岩溶面积92%,号称贵州省境内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岩溶极为发育,形态类型多样,峰林、峰丛、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洼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态的钙质一应俱全,形成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
第三篇: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
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
年级:2011班级:地理科学姓名:罗中海学号:2011160118
实习日期(时间): 2013.01.02(下午一点半在天马学生公寓集合后出发)
实习地点,路线和内容:先走学士桥-十字路-莲花公路进行路线考察,观察所经地区的地貌形态特征。
龙台村附近及所在沟谷地表形态的观察,测量相关地貌特征,约30分钟。
之后到莲花镇稍事休息,大家看看镇上的建筑风格,思考其布局与周边地貌形态分布的关系,约30分钟。
第四篇: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 (模版)
一 实习概况
1.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常言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实习正是理论知识与实地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从理论到实际,用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一次飞跃。我们有了理论知识,并不等于我们可以很高的分析实际眼前的问题,只有把学到的理论应验于实地,用理论来知道实践,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了解地貌学。这种从理论上的认识到真正亲临现场去分析问题,就是一次飞跃。因此,作为一个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学生,应该把实习看成是从理论到实际的过程,把自己对每一种地貌类型的认识看成是自己在认识论上的一次飞跃。这次实习无疑巩固了地貌学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热诚,让同学们学以致用,能够用书本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上的一些问题,提高同学们的野外作业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
2.时间
2009年1月16日至2009年1月18日
3地点
肇庆市七星岩公园 三水木棉围 岗美 东岗村 三榕峡公路旁
二 肇庆地区主要地貌类型
第一天,经过几个小时从珠海到肇庆的车程,在白土镇安顿好,我们马不停蹄的赶到这里的七星岩公园,考察七个秀丽的喀斯特石峰,实习报告《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由于地质运动,在七星岩附近形成了一个褶皱背斜山脉,正是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尤其是流水侵蚀,这些岩石的抗蚀力都比较弱,因此背斜被破坏,部分岩石受风化成土,最终土山出露和石山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再由于进一步流水侵蚀,成排的背斜谷地两侧开始形成今天的七座石灰岩山峰。七星岩风景区具体由阆风岩(峰顶高程103.3m)、玉屏岩(99.8m)、石室岩(89.8m)、天柱岩(108.0m)、蟾蜍岩(89.9m)、仙掌岩(61.8m)和阿坡岩(119.6m)七座喀斯特奇峰以及东湖、青莲湖、中心湖、波海湖、里湖等五个大湖组成。七座岩峰布列,矗立在6.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整个景区山环水绕,亭楼阁榭,波光岩影,浑为一体,自然风光绝佳。而这一次我们主要是要观察这里的水平溶洞(双源洞)和断层及洼地地貌。
紧跟着老师的脚步,我们找到了地下河脚洞性质的双源洞。阿坡岩下的双源洞,其实就是一个喀斯特地下溶洞,它是七星岩最长的静水地下河,全长320米,洞中有两条溪水汇合,向东流出洞外,故称“双源洞”,洞内有钟乳石。双源洞是发育在石炭系中上统的壶天群灰岩,之前我们沿路看到的是石炭系下统的,比较老。双源洞洞口上,断层、节理、褶皱均有。在这里,老师为我们解释了有关的地质地貌知识。双源洞是发育在石炭纪下统的壶天群石灰岩,主要是由白云石灰岩组成的,呈浅灰色,组成成分是方解石和白云石,隐晶质(或称泥晶质)结构,个别地方有粉晶结构,为厚层状构造。因为存在白云岩的缘故,故用10%的稀盐酸滴在这些岩石上,岩石并不起泡,但是如果把岩石磨成粉,却可以起泡,这是因为岩石成分里面含有碳酸钙和碳酸镁。因这些岩石比较坚硬,故其经历了千万年而不倒,形成挺拔的山峰。双源洞位于两节理的交汇处,裂隙发育,洞内有两条水源与外面的湖相连,使地下河水不断循环流动。在双源洞的洞口上,我们可以见到断层、节理、褶皱以及强烈的根劈地貌。
第五篇: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为了熟悉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各种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当地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等各种地质地貌;
2、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把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矗
3、野外考察实习使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熟悉,锻炼了我们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4、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公道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二、实习概况:
本次实习共五天:
5月9号老师在教室给我们先容了我们本次实习的地点、实习目的及实习时应留意的事项,并先容了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各地区的自然地理,让我们有个初步的了解,并让我们课下多搜集这方面的资料。5月10号我们在莲花洞实习,在这里形成了奇异的喀斯特的地貌。洞内可见石钟乳,石柱,在山顶可看到竹叶状灰石、鲕粒灰言冬在山下又有地下暗河。5月11号我们来到了京娘湖,熟悉并鉴别沉积岩的层理、层面结构,老师并先容了河流的地质作用和河谷的形成。
5月12号到达古武当山,我们了解了片麻岩等岩石的结构、及构造特征和各种地质构造:褶皱构造、断层构造。
5月13号回到学校,把自己做的笔记进行了整理,写完实习报告。
三、实习内容:
1、实习前的预备:
5月9号,老师告诉我们要往武安实习,实习地点有三个:莲花洞、京娘湖、古武当山。要熟悉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各种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当地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等各种地质地貌,比如:片麻岩、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等岩石的熟悉,识别节理、断层,层理、层面构造,河谷发育及形成等。已让我们有目的的实习。实习时留意安全,不能掉队,一切活动应集体行动。
接着老师先容了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各地区的自然地理,让我们有个初步的了解,并让我们课下多搜集这方面的资料。﹙1﹚地形地貌
区域位于太行山东麓南段,西连太行山地,东接华北平原,为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过渡带。西部、西北部和中部鼓山为陡峻的断块山地,山峦起伏,向东逐渐过渡为丘陵、平原。总的地势是西北、西部高,东南、东部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