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感于“过河小卒”的崇高——来自《史记》的审美体验
有感于“过河小卒”的崇高——来自《史记》的审美体验
摘要:主要内容为由《史记之刺客列传》的崇高审美体验产生的对于“何谓美学中的崇高”的理解。“崇高”和“史记”都是开口很大的两个主题。所以本文把文学作品实例的侧重点仅放在《刺客列传》部分讨论。并也抒发对于崇高和其本质特性的思考。关键词:崇高 美学 《史记》刺客列传
西方美学一般把审美意识区分为优美与崇高两类,古罗马时代的希腊文艺理论家朗吉努斯在其名著《论崇高》中,早已勾勒了崇高之不同于优美的基本特征。中国古典美学中本身没有“崇高”这一美学范畴。但是《周易》中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古代诗词中存在豪放派与婉约派形式,朱光潜认为的“鹰和松的美”、“莺和柳的美”是接近西方美学史中的崇高和优美。分析现当代中的文学作品以及文学形象使人愈来愈失望,佳作可谓凤毛麟角。能带给读者崇高美这种感受的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怀着古代英雄主义情结,选择品读《刺客列传》,思考什么是崇高,怎样的审美物象是崇高的。
《史记》由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该书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即使并不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美学思想,也可以明显看出《史记》不属于优美的范畴,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崇高之美。从宏观的方面整体看待《史记》该书,《史记》记载时间跨度之长、描写的重要人物的生平之多、以及作者本人的著史过程之艰辛,都说明了这部巨著的崇高。甚至只需要《史记》这部史书本身就可以充分代表一种崇高。
一、文学作品崇高的构成主体部分:
1、《刺客列传》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刺客被喻为过河小卒,只前进不许后退;他们始终处于弱势, 但却富于抗暴精神, 在与强者的斗争中显示出刚烈不屈的气节;多数出身贫寒,身材并不高大,其貌不扬。也许就是这些原因可以降低被刺者对他们的警戒心。这不影响任何一个读者在阅读后,对他们产生的崇高感。
影响崇高的审美因素:
崇高物象的特点是有巨大的威力和超常的体积,给审美主体以明显的威慑力。让人能够体会到崇高这种力量的,不一定必须是大自然中存在的气势雄伟的高山大海,震慑魂魄的闪电雷鸣,即它的形象并非高大不可。崇高真正对人类的影响更加取决于它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朱光潜说:“崇高感是一种以痛感为桥梁而且就由痛感转化过来的快感,所以崇高不在自然而在心境”。②以屠格涅夫在散文诗里所写的麻雀抗拒猎狗为例,麻雀之所以令人感到崇高,正因为它的英勇和它的体积不相称(又例如《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所以体积的大小在崇高感中不是主要的因素。主要因素是力量与气魄。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各家所言中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崇高带给人的感受是一种无比震撼的效果。而且在文学作品中不论是物还是人,若其审美对象本身就拥有庞大的体积、强劲的力量或是高高在上的地位,缺乏对比,会使得崇高相对变得平庸。
2、作者司马迁。
都说文如其人,对于作者司马迁这位西汉时期的史学家的生平经历的学习,对其产生巨
大影响的莫非两件事情。
首先,就是李陵案的牵连。司马迁所受宫刑以及在狱中的遭遇,也对其编著史记产生巨大影响。司马迁本人是以为可以冠以崇高品格的伟人。结合每篇最后太史公的公正客观的评论可以看出,司马迁著史的一个目的在于体现一种忧患意识,告诫其君王吸取前人教训,恐其所处时代也许会重蹈历史的覆辙。崇高在西方源于希伯莱文化,以忧患意识为其思想根源。正好契合了西方的思想。
其次,早年游历四海的过程。相信只有内心的崇高才被上帝创造的伟大自然所怔服。司马迁眼中所见多是大自然的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的山石林海,必定对其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二、从文字间可以窥见其崇高的表现手法:
1、景物场面大气磅礴雄浑之美。
读者可以感受到秦时咸阳宫的巍峨壮丽、奢华萎靡,也能够身临其境体会到“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壮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也许作为一部通史来说,作者尽量减少他自身对于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主观看法,但后世却无法忽视史记的文学性。
文学作品中崇高的表现手法:
2、由崇高瞬间升华的悲剧美
“首先崇高不同于拥有积极的快感的美感,它是一种包含着痛感,并由痛感转化而来的消极的快感。其次这种快感是在瞬间产生的,是一种震惊。”①
崇高也是瞬间产生的一种感受,在体现出崇高之前,应该事物或人是归于静止和平静的状态。崇高的体现之前先经历一种生命力在一瞬间受到阻滞的感觉,然后立刻又继之以生命力的更强烈的迸发。将一股力量积存于体内许久,并在体内不断锤炼打磨于瞬间释放出来。例如刺客在拔尖刺向目标的一瞬间,或是完成任务后自刎的刹那,瞬间使读者感受到背脊发凉的惊愕。尤其文学作品中需要这类荡气回肠,狂放外露的惊慑。我们在崇高的审美体验中,更为这种人性的伟大所折服,从中体悟到人的力量,发出由衷的赞叹。显而易见或是被历史发展证明的崇高,无法加强其瞬间带给人的震撼效果。
刺客不论能否完成任务,最后必是一死。这种宿命的悲剧带给人们巨大的震撼,容易得到读者的同情。“在悲剧中,我们亲眼看见特殊品格的人物经历揭示内心的最后时刻。他们的形象随苦难而增长,我们也随他们一起增长。看见他们是那么伟大崇高,我们自己也感到伟大崇高。正因为这个原因,悲剧才总是有一种英雄的壮丽色彩,在我们的情感反应中,也才总是有惊奇和赞美的成分。”③悲剧本质上同崇高共通,其所体现的伟大力量、斗争精神、英雄气概,使人惊赞,并受到莫大鼓舞、感到振奋,能激发人的生命感和努力向上的意识。因此,悲剧本质的是抗争精神和英雄性。尤其是从刺客身上体现的英雄性。虽然对这样一群人的整体评价有高有低,但他们之中,绝大多数的目的是为了正义、为了报答知遇之恩。他们所有行为的目标明确,又效忠君主,可谓不无可爱之处。不过在对崇高的审美把握,更需要克服感性阻碍,奋力趋向理性。康德指出过崇高是理性的。
文学作品中崇高的表现手法:
3、崇高中可否带点“丑”?
Sublime这个单词现译作:崇高的;壮丽的;宏伟的;伟大的;令人赞叹的;令人崇敬的2.极端的;不顾后果的;人的行为或态度极端而盲目的;一味的„„
比较出乎意料的是,其还有异端、极端这类解释。联系至刺客们屡见不鲜的自残行为,比如豫让第一次刺杀失败后“漆身涂炭”筹划第二次。比如刺客聂政完成刺杀任务后“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此类较为格格不入的插曲是否会影响崇高的审美?
崇高包含着丑的因素。“崇高是由于丑的掺入而导致美的和谐形式的破裂、最后又走向
新的和谐的一种特殊形态,是美与丑在严重冲突中化合成的一种复杂的审美类型,而不是单纯的美自身进一步强化的结果。崇高中包含着由丑引起的不快、压抑、痛苦感。这种崇高美尤其显得比较的完整,并不影响对崇高审美的把握。
最后,回头如何回答这两个问题:何谓崇高?崇高的作品在何处?——还是引用哲学美学界巨匠的说法。
康德写道:“真正的崇高只在于判断者的内心中,而不是在自然客体中去寻找。”④ 朗加纳斯认为崇高的作品具有普遍的感染力以及永恒的艺术魅力。“相信或不相信,惯常可以自己做主;而崇高却起着横扫千军、不可抗拒的作用; 它会操纵一切读者,不论其愿从与否。”⑤“如果这个作品,是不同凡响,无懈可击,或者简直不容忽视,如果它又顽强而持久地占住我们的记忆,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断定,我们确是已经碰上了真正的崇高。一般来讲,凡是大家所永远喜爱的东西,就是崇高的真正好榜样。”⑥
参考文献:
①康德著.宗白华译.判断力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②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年版,第380 页.③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07页.④康德著.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2,第二版.⑤⑥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 124.完成日期:2011-6-21
本人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