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旧工伤保险条例分析
新旧工伤保险条例的分析 工伤保险条例2011全文和原工伤保险条例相比共增加了3条,修改了22条,其中实质性的修改约15条。主要有以下六方面变化。
1、扩大了工伤保险适用范围。
2、简化了工伤认定程序。
3、大幅度提高了工伤保险待遇。
4、增加了基金支出项目。
5、调整扩大了工伤认定范围。
6、加大了强制力度。
我觉得其中的两大亮点是扩大了工伤保险适用范围和挑战扩大了工伤认定范围。
一、扩大了工伤保险适用范围
旧《条例》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新《条例》规定,除现行规定的企业外,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必须强制参加工伤保险,取消了原来授权各省自行决定个体工商户参加工伤保险的具体步骤和实施办法的规定,另外还规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都应当依照规定参加工伤保险。这一规定扩大了工伤保险制度覆盖的职业群体,有利于更多职业人群享受工伤保险的保障。
考虑到现实生活中有些行业的特殊性,按照原来的规定参加工伤保险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吸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新《条例》规定:“对难以按照工资总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的行业,其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具体方式,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工伤保险的覆盖面。
可见,新法扩大了工伤保险条例的适用单位范围,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调整扩大了工伤认定的范围
新《条例》规定,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这是新《条例》立法的最大亮点。不仅体现在立法内容上,也体现在立法形式上。
关注新《条例》的朋友们都应该有所了解,2009年7月24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的《工伤保险条例》修订草案的征求意见稿中,这一规定是在草案中被删掉的。但是广大职工与社会民意都反对废除这一规定,为此,国务院法制办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还专门召开过专家意见会,就是否保留这一规定征求专家的意见。现在的这一规定,回应民意期待,堪称立法民主的代表作,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
从立法内容来说,新《条例》将原来作出的上下班途中发生的机动车事故伤害都可以认定为工伤的规定,改为“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一进一出,公平合理”的立法理念。
第一,解决了工伤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问题,将原来的本人负主要责任的机动车事故排除在工伤认定范围之外、适当减轻工伤保险基金的负担,另一方面又将本人不承担主要责任的非机动车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事故、客运轮渡、火车事故纳入工伤认定范围。一进一出,有利于落实工伤保险基金的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
第二,这一修改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随着交通工具种类日益增多,员工上下班途中的风险不仅限于机动车事故,也包括非机动车、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等,因此,将后者所造成的意外伤害也纳入到工伤认定的范围,体现了公平的原则。
第三,明确了上下班途中的交通事故需满足“非本人主要责任”的条件,这是对1996年《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的有选择回归,也解决了历时已久的是否应当将“无证驾驶”等诸如此类的本人负主要责任的事故伤害认定为工伤的争论,更重要的是体现了鼓励遵守交通法规的道德价值取向。
另外,新《条例》修改后,工伤认定的排除范围缩小,将原来的“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修改为“故意犯罪的”,实际上等于是扩大了工伤认定的范围。职工有过失犯罪或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但只要符合工伤认定的条件,也同样可以享有工伤保险权益。
另外,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且在48小时内的、因工作患非典、在单位食堂用餐食物中毒等都可以认定为工伤。据国家有关职业病诊断机构解释,受国家经济承受能力等的约束,颈椎腰椎病、肩周炎和高血压等病种目前尚未被正式列入我国115种法定职业病范畴。
第二篇: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
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会计准则,为什么为产生新会计准则,它产生的意义以及影响。新会计准则产生于2006年,那么新旧准则的比较要搜索的文献就定位于2006年以后。
其次,既然是比较,那么重于检索新旧会计的差别,这些差别产生的意义。
最后,分析在于旧会计准则的缺陷以及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乃至整个经济领域所带来的影响和重大意义。
1百度
检索式
新旧会计准则 比较 分析
结果
找到相关网页约208,000篇
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邓蓉晖】 正文
2006年2月,国家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体系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部分构成。和旧的会计准则相比,新准则从基本会计准则到具体会计准则都作了较大的改动。2.cnki
检索式 新旧会计准则 比较 分析
结果:文献量 6 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 作者赵玲莉;尹晓莉
正文
2006 年2 月15 日,财政部发布了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文简称“新会计准则体系”和审计准则体系。其中,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包括1 项基本准则和38 项具体准则。同时要求2007 年1 月1 日首先在上市公司中
3.超星
检索式 新旧会计准则 比较 全文检索 结果 相关的图书 4 种
准则精解 正文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并相应调整变更的期初留存收益以及会计报表的相关项目.。如果提供比较会计报表,对于比较会计报表期间的会计政策变更,应当调整比较期间各期的净损益和有关项目
20x5年1月1日,根据该固定资产的状况及技术发展趋势判断该项管理用设备的使用年限为6年。分析:经分析,此事项属会计估计变更,会计处理采用未来适用法。原会计估计下年折旧额=2000...按照国家发布的相关会计处理规定进行处理。例如,2007年企业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时,为保证新旧会计准则体系的平稳过渡和政策衔接,企业应按一《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4.谷歌高级搜索
检索式新旧会计准则 比较 分析 “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 获得 41 条结果
正文
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 本文作者(赵玲莉 尹晓莉)。
摘要: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了中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理念,初步做到了与国际核算准则趋同,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又一次新的跨越和历史性的突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通
过对新旧会计准则体系中相关内容对比、学习和理解,从多个方面谈了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突破和意义。
5.中经网 标题搜索
检索式 会计准则 共有273条记录
正文
基于游说的会计准则变迁研究 作者 李宁 在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进程中,政府之外的利益相关者对会计准则“理智的冷漠”让诸多学者深感困惑.本文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通过会计准则变迁理论的发展演进,发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总是会计准则变迁的重要推力。
6.国研网 关键字搜索
检索式 新会计准则 对比
搜索结果 共搜索到大约 22400 条记录 由于检索结果过多,内容过杂 更正搜索
检索式 新会计准则 比较
搜索结果
共搜索到大约 4 条记录
关键字:会计准则,新旧会计准则,比较分析
摘要:2007年我国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前提的,是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并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既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又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有继承也有发展、创新,本文针对新旧会计制度做些对比,为企业恰当运用新会计准则提出一些参考性意见。
第三篇:新旧《企业会计准则》比较分析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2006年2月25日,中国财政部发布了包括39项准则在内的新的一整套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是在综合考虑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后做出的一次重大改革,顺应了当前宏观经济环境的结果,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并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已正式建立。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并积极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变化较大,将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研究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及如何保证新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此背景分析了新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对于会计信息价值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的影响。
一、新会计准则改革背景
会计准则的修改,既是我国企业会计发展的自身需要,也是和国际接轨的迫切要求。
我国原有的会计基本准则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1992年,财政部在企业会计核算制度方面进行了第一次重大改革,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从1993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后来财政部又相继制定并发布了13项具体会计准则。这些会计准则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发挥了重大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在过去十几年里的飞速发展,相关领域的法律条款也开始出现调整。1999年,全国人大修订了《会计法》,2000年,国务院制定并发布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另外,修订后的《公司法》、《证券法》也于今年1月1日起开始正式施行,为了与上述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保持一致,原有的会计准则也需要随之修订。
会计准则全球化趋同的趋势最近几年日益明显,自2005年1月1日,已经有90多个国家表示要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活跃在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市场的中国企业更是需要首先在会计准则上国际化。
在国际贸易中,欧盟不完全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理由之一就是中国会计标准与国际差异较大。在中国一些应诉反倾销的企业当中,也屡屡因为会计制度不接轨而失败。会计准则没有和全球接轨,以及缺乏熟悉相关领域的会计师是重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要原因。
在资本市场上,随着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企业越来越多,以及国内资本市场对外资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也对会计准则向国际接轨提出了要求。
当然,在此次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当中,也还是在很多细则上保留了中国特色,如:关联方交易的披露、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部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二、新会计准则改革的重大意义
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中施行,以后逐步向非上市公司推行;新审计准则体系也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境内所有会计师事务所施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由于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迈出了我国会计准则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然而,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并不是完全照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是采纳其基本原则,并将其融入到我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是按照现行国际惯例把“公允价值”概念引入我国会计体系,从而更好地体现了会计信息对于投资决策的实用性。
考虑到我国市场发展的现状,新会计准则体系既坚持历史成本原则,又引入了公允价值。其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这种安排有利于进一步夯实企业资产质量,充分揭示财务风险,正确衡量经营业绩,为实现向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提供准确会计信息打下了基础,在关键环节和实质上实现了与国际规则趋同。新会计准则在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前提下,充分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其实施将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信息质量,有力地促进中国吸引外资以及国内企业走出去。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戴维•泰迪爵士今年多次对我国的会计改革取得的进展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吸纳了国际投资者所熟悉的会计原则,这将使投资者更加信任中国资本市场和财务报告,也将进一步刺激国内和国际资本投资。对于正在全球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中国企业来说,企业会计准则获得国际认可有助于降低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时遵循不同国家或地区会计标准的成本。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以往由于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较大差异,对我国引进外资和实施走出去战略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此外,我国企业境外融资时,需要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制报表,大大增加了报表转换成本。以中国石油为例,由于执行中国、国际和美国等三套准则,不同准则财务报告的调整工作量巨大。采用一套准则后,将大大减少企业会计核算工作量和披露信息成本,减少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障碍,有利于国内企业进行海外融资,拓展国际业务,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
会计准则的国际接轨,也将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并提升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地位。
三、突出变革
(一)会计要素计量属性的变革
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以历史成本作为会计计量基础。法律、行政法规和企业准则规定允许采用其他会计计量基础的,也可以采用其他计量基础(即重置成本、公允价值、现值、可变现净值),但应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原会计准则只规定了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计量属性,没有明确规定其他计量基础,新准则扩大了计量属性的范围。
“公允价值”的引进是此次准则修改的一大亮点。新会计准则不仅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而且适度、谨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但在其使用程度上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有一定保留。为避免其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新准则规定只能在符合条件下的特定资产或交易中使用,如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公允价值反映了市场对直接或间接隐含在金融工具中的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的估计;公允价值信息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债权人对企业的投资和融资决策进行评价,从而有助于其作出正确的决策。
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是由财务会计目的决定的。按照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提法,财务会计的目的在于“为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信贷者以及其他用户提供有用的信息。”而会计信息要对决策有用,就必须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相对于历史成本信息来讲,公允价值信息更多地反映了市场对企业资产或整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体价值的评价,可以与“资产负债表观”较好地吻合,更具有相关性。而历史成本信息更多地反映“过去”而非将来,可以与“损益表观”较好地吻合,更具有可靠性,但相关性要差些。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靠性相对较差,而且在估计公允价值时存在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高成本,会使少数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就非货币交易来说,过去非货币交易产生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金,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企业利润。如果资产置换双方都将各自的非货币资产高估,然后互相交易,双方账面上都是利润,但这都是虚的。所以我国应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
会计计量属性的多样性为企业更加合理地确认会计要素的金额提供了前提条件,企业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按规定选择使用。
(二)存货管理办法的变革
新存货准则取消了原存货准则中的“后进先出”法,一律使用“先进先出”法记账。对存货借款费用符合“借款费用准则”规定的资本化条件,可予以资本化(如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而原准则无此规定。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体现国际趋同,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先后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是指企业在核算成本时,参考的是最近购入原材料存货的价格;而先进先出法则是参考最早购入原材料存货的价格。当原材料价格一路下跌时,采用后进先出法显然扩大了公司的利润率;而采用先进先出法则缩小了公司的利润率;反之亦然。可以说,先进先出法更侧重于反映公司长期的经营情况。由于存货的实物管理一般是“先进先出”的,如果采用后进先出法核算,其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不能真实地反映存货流转。物价上涨时,采用后进先出法,则成本增大,利润减少,虽然能够减少所得税,但又导致较低的净收益,影响了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业绩,进而影响了以净收益为基础的各种奖励和报酬。因此,从内部管理及业绩评价的角度出发,采用先进先出法更为合理。
另外,对于存货借款费用,特别是对于生产周期长的行业,允许将用于存货生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这可降低成本,提高毛利率和会计利润。
(三)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变革
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原固定资产准则规定,如果以后该资产价值回升,使可回收金额大于其账面价值,则以前期间计提 4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的减值损失允许在已计提的范围内转回。
国际会计准则对已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允许转回,而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不得转回。主要是因为我国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操纵利润的现象较严重,所以从我国实际出发保留了不同于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资产减值计提是此次修订的重点,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可收回金额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该资产可收回金额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如实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可消除企业资产泡沫,保证资产质量,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及抗风险能力。但对已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若以后价值回升,我国新准则是不允许转回的,这就截断了上市公司利用其调节利润的途径。目前,有不少上市公司都在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特别是一些ST公司,往往在前一年大幅计提减值准备,又在第二年以种种理由进行转回,造成盈利假象。新准则实施后,转回的准备无法体现为利润,这种手段无疑将失效。
(四)确认债务重组收益的变革
新准则规定,如果交易具有商业实质,则可以确认债务重组利得和资产转让收益,计入当期损益;如果实质上是不公允的,则仍然维持旧准则的做法。旧准则规定债务人将所有债务重组利得确认为所有者权益中的资本公积,债权人不确认债务重组损失。
与旧准则比较,新债务重组准则改变了“一刀切”的规定,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被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新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考虑换出、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要求上市公司在债务重组交易中考虑重组债务的公允价值,并要求在利润表中确认相关损益。重点强调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不具有商业实质的不能采用公允价值。这些规定将使上市公司的资产和交易得到更为公允的反映,一些上市公司通过以低价资产换入高价资产,从而降低成本的做法将不再可行。另外,对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极大地提升其每股收益水平,这对上市公司是有利的。当然,对ST公司而言,由于债务重组给上市公司带来的利润计入营业外收入,属于非经营 5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性损益,而上市公司摘帽、摘星的条件是扣除非经营性损益后净利润为正值,所以,还是切断了这类上市公司通过债务重组获得摘帽、摘星的途径。
(五)合并财务报表的变革
与《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相比,新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发生了变化,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经济实体理论。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
母公司理论认为,合并会计报表的目的是为了向母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反映其所控制的资源,满足母公司股东的决策需要,少数股东只是集团主体的外界债权人,不必将子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看待,只将其视为母公司的附属机构。经济实体理论认为,合并会计报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集团内所有股东的信息需要,少数股东权益也是企业集团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对于构成企业集团的多数股权的股东和少数股权的股东同等对待。经济实体理论将所有股东置于同等地位,将合并会计报表的主体作为企业集团构成的经济联合体,因此,该理论满足母公司“控制”下企业集团所有资源提供者的信息需要,尤其能满足集团内整个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需要。所以,这次改革侧重经济实体理论,这一变革将对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利润产生较大影响。新准则使母公司必须承担所有者权益为负公司的债务,并会使一些隐藏的或有债务显现,与此同时,新准则也可防止一些通过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的手段。
(六)投资性房地产处理的变革
新准则规定,会计报表中须单列“投资性房地产”项目。处理时可选择成本模式或公允价值模式,但要以成本模式为主导。同时规定如有活跃市场,能确定公允价值并能可靠计量的,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种模式下不计提折旧或减值准备,公允价值与原账面值之间的差异计入当期损益。
以往人们习惯于将企业投资性房地产作为一般的固定资产看待,并按其估计使用年限计提折旧。但是,这种固定资产净值往往不能反映投资性房地产的真实价值。投资性房地产在经过数年后,它们的市场价值不仅可能高于其账面净值,而且还经常高出其账面价值的数倍,甚至数十倍。此外,对房地产的投资一般金额大、周期长、流动与变现能力较差,往往具有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的特点。在这 6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种情况下,将投资性房地产作为一般的固定资产处理显然不合适,但将它们按照流动资产以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计价原则来处理也不合适。多年来,由于缺乏这方面的会计准则加以规范,企业往往各行其是,企业会计信息差距很大,缺乏统一性和可比性,有些企业甚至将对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重估作为粉饰业绩、操纵利润的一种手段。原先上市公司拥有的物业都计入了固定资产,物业的升值与否并没有体现在报表中,近几年物业升值迅速,如果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法来计量其早年购入的投资性房产,必将大大提高其净资产和当期净利润。然而在此期间,究竟什么样的价值才是公允价值,如何防止上市公司耍手段等问题是监管的难题。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正式确立了NAV(重估净资产值)方法作为房地产上市公司估值的核心地位,这必将引导市场对该项方法的进一步认可。而且随着投资性房地产物业的增多,特别是人民币升值和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新会计准则采用后肯定会引导市场更多地关注各项投资性房地产物业的真实价值,并使NAV的估值方法成为评估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主要标准之一。即使对以开发业务为主的房地产企业来说,新会计准则的实行也会引导投资者以更为稳健和客观的估值标准来衡量一个公司的价值,这无疑构成制度性的长期利好。
四、改革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新会计准则更加重视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与相关性
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大质量特征,二者的权衡得到的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最有用的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在某些层面上是统一的,而在另一些方面又存在着矛盾和对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相关者的增加,准则制定机构不得不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取舍,以决定企业应该选择哪些信息以何种方式对外披露。在进行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取舍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企业的经济活动多种多样,企业应选择其中与信息使用者相关的事项加以记录。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发表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指出,“财务报告的目标应广泛集中于提供对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和类似决策有用的信息。”不同的使用者对企业关注的角度不同,相同的信息对不同使用者具有不同的价值。在成本效益原则下,企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业提供的信息只是满足普遍意义上的信息需求,这就要求信息使用者对企业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过滤甚至重组,以达到自己使用信息的目的。
②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相关性和可靠性作为会计信息的两大质量特征,都是为决策有用性服务的。从会计凭证到账簿的加工转换,使企业记录的会计信息更加逼近于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因为它把个别的、局部的记载整体的、全面的和系统的描述,这种效果的实现依赖于可靠性原则的运用。如果失之真实和公允,企业经济活动的原貌必将发生扭曲。一般情况下,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统一的,对利益相关者有用的信息只有可靠才能帮助其决策,真实可靠的信息只有与决策需要相关才真正具有价值。人们之所以通过准则、法律和相关部门的审查监督力图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原因就在于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
新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它突出了报告对决策的有用性,彰显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
在旧会计准则中将历史成本作为会计核算的原则,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种类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复杂,历史成本会计对之无能为力;同时,通货膨胀以及因技术进步或政府政策调整等所引起的价格变动,使得历史成本会计下资产信息的相关性、真实性降低。为此,新准则不再把历史成本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只将其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新准则中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多样化,更有利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我国会计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势必将为公允价值的应用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新准则在信息披露的范围等方面都做出了新规定。如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类增加了应单独列报的项目:交易性金融资产、权益法核算的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递延所得税资产等;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类增加了交易性金融负债、递延所得税负债;在合并报表中,少数股东权益作为权益项目列示。这些新增的资产和负债项目的列示,让信息使用者更易于理解、掌握和预测企业的经营活动成果、财务状况以及未来的现金流量等信息,更符合自身需要与利益的 8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决策。
2、新会计准则遏制通过关联交易进行利润操纵
财政部日前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已于2007年正式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力地规范了会计工作秩序和会计行为,提高了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满足了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维护了社会公众利益。
新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中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修订了若干业务核算准则,其中重要的内容是:较多地压缩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限定了企业利润调节的空间范围,规范和控制企业对利润的人为操纵,垒实经营业绩,提高盈利质量,具体体现在:
①存货发出计价,取消“后进先出法”,一律采用“先进先出法”。存货先出计价方法的选择对当期利润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存货的价格波动上,当存货价格处于上涨时期,采用后进先出法,是将最高价格的材料入账,使当期成本费用上升,减少当期利润;若采用先进先出法,是将最低价格的材料入账,使当期成本费用下降,增加当期利润。若存货价格处于下降时期,则正好相反,即采用后进先出法会减少成本,增加利润;采用先进先出法则增加成本,减少利润。这一核算办法的变动,将使企业利用变更存货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利润水平的惯用手段不能再被使用,使所有企业的当期存货耗费用,反映的都是实际的历史成本,而没有人为调节因素。便于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分析和比较,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
②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只允许在资产处置时,再进行会计处理。运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操纵企业利润,是我国一些上市公司经常使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如,科龙电器,2002转回坏账准备0.5亿元,转回存货跌价准备2.12亿元。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在会计处理上是减少当期费用,相应地增加了利润。科龙电器由2001年亏损15亿元到2002年实现盈利1亿元的神话,其中充分利用转回资产减值准备手段是主要的“功臣”之一。
科龙电器的利润操纵我们称之为“正向”操纵,即把利润做大,与之相反的是一些盈利企业为“隐藏利润”,进行负向操纵,即把利润做小,其主要手段就是在赢利较大的,大幅度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增加当年费用,减少当年利润,待来盈利下降时,再运用转回手段增加利润。我国一些上市公司的资 9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产减值准备甚至超过了当期净利润。新会计准则颁布后,值得引起关注的是,这些利用大幅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调节的公司,有可能在2006年将减值准备统统转回,否则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后,这些“隐藏利润”将永远费用化了,所以这些公司2006年的利润将产生较大的波动。
③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放弃使用公允价值,以避免利润操纵。目前中国企业的合并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对价形式上是按双方确认的公允价值确认,而实质上并非是双方都认可的价值,尽管公允价值是要经过中介机构评估确认,但是人为操纵因素过多地干扰了公允价值的实现。因此,相当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合并重组一夜暴富,甩掉亏损帽子的事例屡见不鲜。
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合并对价按资产账面价值进行会计处理,是从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和市场经济发育的实际出发,谨慎地使用公允价值,规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企业利润的可信度。
④扩大了合并报表范围,凡是母公司所能控制的子公司都要纳入合并报表范围,而不以股权比例作为衡量标准。这一规则的变革,遵循了实质性会计原则,阻断了一些企业利用分离若干子公司,缩小持股比例,将经营状况不好的业务从合并范围中剔除,从而粉饰企业集团整体业绩的惯用伎俩。
(二)消极影响
1、新准则在内容上不是很完善
新准则强调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预测。确定了主要的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价值,比较全面的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导入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由于对是否认可公允价值、全面收益及资产负债表观,准则未能就这三个理念做出明确的回应,使目前具体准则制订一个往东、一个往西,存在内在逻辑不一致的问题,这非常容易导致实施的操纵,准则实施者会利用不同准则规定,创造条件迎合自己中意的规定,需要公允价值计量时创造条件符合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需要历史成本时又将之操纵为另一经济行为。
2、新准则的实施难度较大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填补了不少会计规范的空白,如企业合并、股份支付、政府补助、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石油天然气、金融工具、保险合同等。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弥补了这些会计漏洞,为中国会计实务规范做出重大贡献。但与此同时,新会计准则的出台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一个重大的挑战就是新准则的技术难度系数加大,从而导致实施难度加大,如购买法、计税基础、资产组等,除了计税基础外,大部分是与公允价值有关。与其他计量属性相比,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变动难以确认。
3、新会计准则引发新的利润操纵手段
公允价值能够真实地反映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能够更好的反映企业的实际价值,但存在主观判断性很强的缺陷,弱化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它的应用有可能成为新的操纵利润的工具。对于目前尚处在转轨时期的我国来说,许多要素市场正处于发展与培育阶段,各项配套设施还不健全,无法从成熟的市场中取得这些资产的公允价值信息,以及国内评估机构对于公允价值经验的欠缺,决定了公允价值在实际操作当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由此可能引发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另外,新企业会计准则允许开发支出资本化可能会成为科技及创新类企业新的利润操纵手段。由于在实际操作中,无形资产研发业务复杂、风险大,将很难明确划分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因此,企业如何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也就决定了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分界点,从而达到其操纵利润的目的。
五、推进会计准则改革的策略
新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里程标志,是中国会计驶向国际会计航道的航标。新会计准则能否有效实施关系到中国会计准则是否被国际接受并与之等效。新会计准则等效可以表明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后,我国会计准则得到国际上主要国家和经济体的认可,使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具有同等效力。
市场经济说到底,不仅是竞争经济、效益经济、信用经济,同时又是法制经济;中国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就需遵循国际经济活动的规则来规范和组 11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织经济活动。只讲速度而无质量的“经济”会形成“超温泡沫”;只讲规模而无秩序的“提速”则毫无疑问会冲出安全轨道。
据统计和报道,截至2008年3月28日,已披露年报的727家上市公司2007年实现净利润6590.51亿元,同比增长42.31%.其中,有622家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增长。我们在观察到2007年上市公司业绩总体上升的同时,对其中隐含着的某些现象应予关注: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估值方式的改变不仅使得部分上市公司净利润和净资产的出现波动,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其公允价值的变动可以计入当期损益,由此也使一些公司的利润飙升;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工具运用是否准确、合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及其所引发的债务重组等非经常性行为对上市公司的业绩产生了相当影响;重组并购中的资产处置及置换是否恰当;某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若债务得到全部或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损益,从而增加当年利润;从年报的相关数据看,上市公司营业外收入金额较大,其中债务重组利得约占五成;有的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绩差公司受益明显,而其利润的主要构成却是源于债务重组和政府补助利得。此外,涉及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或有事项如预计负债的估计、资产减值准备等项目的重要会计估计妥否;编制财务报表所依据的持续经营假设的恰当性;关联方的认定及其重大的关联交易;是否存在不具有商业实质的交易;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合规;有无异常的股权设置及股权转让;是否存在不当的盈余管理,等等。对此,要避免和防范人为操纵、违规操作。应当说,新会计准则的宗旨与导向是正确和明确的,并且在不断改进和深化完善。在实施过程中应当准确理解并贯彻落实;在向新会计准则转换的过程中,要力求做到平稳过渡、衔接有序、规范执行、监管有力。对此,可从当前组织实施和长远规划发展两个层面进行分析研究和控制引导。
首先,从当前组织实施看,可适时采取并加强有效督导措施。如财政部新准则实施情况工作组已在密切关注上市公司的年报情况,对净利润或净资产明显波动的上市公司和不能正确执行新会计准则规定的加大监管力度,主要举措是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全力做好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和财政监察专员办、注册会计师协会高度重视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工作,切实防止上市公司2007年净利润和净资产同比出现非合规波动现象,12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确保新会计和审计准则实施到位。对相关公司调查了解实际情况;对相关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建立约谈制度;财政部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实地调查,一旦发现违规问题,严肃处理。
建立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分析系统,以便及时发现新情况和新问题。各地注册会计师协会随时掌握本地区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年报的审计情况;将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2007年执行新准则的情况作为2008年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重要内容等。这些举措都将会产生积极效果。
第二,从长远规划发展看,应当强化政策引导、提高督查力度、加快制度建设,建立长效监控机制。会计信息失真不仅对当前经济造成侵害,还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威胁:一是对经济发展方向产生误导,使投资资金流向发生偏差;二是侵害了投资者的利益,股东是根据企业的会计报表、投资收益等信息来进行投资选择的,如果这种信息有误,将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和损害投资者的权益;三是侵害企业自身利益,虚假的数字会形成虚假的繁荣,使企业做出基于虚假信息的决策,并投入大量资源,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会计信息失真会引发企业经济活动、产业经济活动和国家经济活动的失控,最后导致国民经济失衡。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是国家经济良性与健康发展的基础环节。
我认为,就其经济法规、会计环境和企业理财三者关系而言,经济法规制约并引导着企业理财的执业规范和行为模式;企业规范、守则、理性、理智的理财则有助于营造良好的会计环境,以及企业经营活动和国家经济环境;良好的经济环境又依赖于健全的法规体系。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加强立法,使会计信息质量得到切实保障,警示舞弊造假者的法律责任,形成严整的法律框架体系和法律责任链条;另一方面要提高会计及有关管理人员的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总之,中国经济体制正在加强法制建设;会计造假的环境土壤正被逐步铲除;财务会计制度正在加快走向科学化、法制化和国际化。来自实践的探索将会表明:新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进程的航标,将会对我国的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深化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刘积余.美国银行业大变革透视 [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200-205.[2]樊志刚、孙玉德.工商银行发展零售业务的战略及策略研究[J].金融论坛,2001,2:90-93.[3] 林怡仲.执行新会计准则所面临的挑战[J].新理财,2006,(5).[4] 刘治兰.新会计准则下公司利润调节空间的变形及应对策略[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4).[5] 李吉栋、马胜祥.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影响分析[J].会计之友,2006,(7).[6] 赵晓军.浅议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历程[J].广西电业,2008,(8).[7] 田俊燕、杨昌红.浅谈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集团经济,2006,(11).[8] 林钟高、杨娟.会计准则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7,(l).西南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致谢:在本次论文的创作过程中,我得到了经济管理学院许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特别是姚磊芳老师的指导和斧正。在此,我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四篇:新旧会计准则比较分析-论文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毕
业
论
文
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和分析
班
级: 会计12-
2学
号: 2012445
5姓
名: 吴甜甜
专
业: 会计
指导教师: 杨敏
职称: 讲师
论文提交日期:2014 年11月 18日
论文答辩日期:20 年
月
日
论文答辩通过日期 :20 年
月
日
2014 年 11 月 18 日
新旧会计准则比较分析
摘要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面临着新形势带来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本文通过对新基本准则(2006)与原基本准则(1992)的比较,揭示新准则在确立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构建完整的会计准则层级体系,拓展准则制定的法律法规依据和明确会计目标等方面与原准则间的差异,以便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新的基本准 则。
关键词 基本准则;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突破;会计要素
前言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1项企业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企业具体会计准则,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
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都是由财政部根据会计法予以制定,都属于同一层次的法规,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两者的基本目的也是一致的,即对企业会计核算进行规范。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基本内容应该是一致的,这样才不致造成执行过程中对两者的无所适从。但从新企业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比较中发现,新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在基本内容上显然仍然有其不一致之处。
现在,将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与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旧准则)以及2000年《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会计制度)中基本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作比较,对于更好的理解和应用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具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目 录
中文摘要 前言 会计假设的新旧准则的比较„„„„„„„„„„„„„„„3 2 会计原则的新旧准则比较„„„„„„„„„„„„„„„3-6
2.1 维持不变并加以修改补充的的会计原则„„„„„„„„3-5 2.2 修改变化的会计原则„„„„„„„„„„„„„„„„5
2.3 新增加的会计原则„„„„„„„„„„„„„„„„ 5-6 3 会计要素的新旧准则比„„„„„„„„„„„„„„„ 6-9
3.1 资产„„„„„„„„„„„„„„„„„„„„„„ 6-7 3.2 负债„„„„„„„„„„„„„„„„„„„„„„ 8 3.3 所有者权益„„„„„„„„„„„„„„„„„„„ 8 3.4 收入„„„„„„„„„„„„„„„„„„„„„„ 8 3.5 费用„„„„„„„„„„„„„„„„„„„„„„ 8 3.6 利润„„„„„„„„„„„„„„„„„„„„„„ 9 4 与旧会计准则相比较,新会计准则所具有的优点„„„ 9-10
4.1 新会计准则使财务信息更加可靠„„„„„„„„„„ 9 4.2 新会计准则适应经济生活的发展要求,内容上有所创新„9-10 4.3新会计准则体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10 新准则取得的突破„„„„„„„„„„„„„„„„„10-14 5.1 确立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10-11 5.2 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会计准则层级体系„„„„„„„„ 11 5.3 拓展了准则制定的法律法规依据„„„„„„„„„„ 12 5.4 会计目标定位上的差异„„„„„„„„„„„„„„ 12-13 5.5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方面的差异„„„„„„„„„„„ 13 5.6 财务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方面的差异„„„„„„„„ 13-14 6.结束语„„„„„„„„„„„„„„„„„„„„„„14-15参考文献„„„„„„„„„„„„„„„„„„„„„„ 16
1.会计假设的新旧准则的比较
旧准则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个假设。新准则的规定增加了权责发生制假设。
2.会计原则的新旧准则比较
旧准则规定有十二项一般原则,即7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重要性,明晰性)和5个计量和确认原则(实际成本,配比,权责发生制,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谨慎性)。新准则为了与财务报告的目标相协调,将会计原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与目标相协调,命名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对原基本原则分别作了补充和完善,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将2001年1月1日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的原则纳入基本准则;同时突出相关性,弱化可靠性原则。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和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十三项基本原则,在旧准则的基础上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2.1维持不变并加以修改补充的会计原则
2.11可靠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即真实性,又称客观性。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由此可以称为可靠性。
2.12相关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新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这一原则规定也是财务报告的目标,作为相关性强调了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
2.13可比性和一致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确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情况,变更的原因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财务报告中说明。
新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将会计处理方法改为会计政策,这比会计处理方法的口径更宽,并且强调了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和不同企业同一时期会计政策的选择应当保持一致,2.14及时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
新准则规定: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2.15明晰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新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围绕着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强调了对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的服务。
2.16谨慎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以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新准则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2.17重要性
旧准则规定:财务报告应当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当单独反映。
新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2.2修改变化的会计原则
2.21权责发生制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新准则在第一章作为权责发生制假设来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将权责发生制原则变化为权责发生制假设。
2.22配比性
旧准则规定: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
新准则无此项原则。
2.23历史成本
旧准则规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
新准则无此项会计原则。而是在会计计量中,针对会计计量属性规定了历史成本的定义。即历史成本是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并且强调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2.24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新准则无此项规定。
2.3新增加的会计原则
即新增加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旧准则无此项规定。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3.会计要素的新旧准则比较
会计要素始终不变的是仍然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六大要素,新准则的突出点是针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都作了明确,强调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来确定会计要素。
3.1资产
旧准则规定: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并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六类,并详细分别定义,解释,说明。仅规定了资产的定义,没有关于如何确认资产的内容
新准则规定: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删除资产具体分类的内容,该内容由各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做出规定。强调资产的三个特征:a)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b)必须由企业拥有或控制;c)包含未来经济利益。满足资产定义的同时,应同时满足:a)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已很可能流入企业;b)该项目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才可确认为资产,在资产负债表内列示;仅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区确认条件的项目,在附注中作相关披露。
例如新准则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变化: 3.11旧准则对弃置费用未充分考虑
但新准则对某些行业的固定资产预设了弃置费用,并计入负债。弃置费用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规定,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如核电站核设施等的弃置和恢复环境义务等。旧准则原来对这一类固定资产取得时的账务处理为: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新准则在考虑弃置费用的前提下对这一类固定资产取得时的财务处理为: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和“预计负债---预计弃置费用”科目。要特别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只有电厂等特殊企业才能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并计入负债。3.12固定资产盘盈的会计核算也发生了变化
旧准则对固定资产的盘盈在批准转销前通常是计入“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科目,批准转销后则从该科目转入“营业处收入”科目。按新准则规定,固定资产盘盈应作为前期差错记入“以前损益调整”科目。而旧准则是作为当期损益。之所以新准则将固定资产盘盈作为前期差错进行会计处理,是因为固定资产出现由于企业无法控制的因素而造成盘盈的可能性极小甚至是不可能的,企业出现了固定资产的盘盈必定是企业以前会计期间少计、漏计而产生的,应当作为会计差错进行更正处理,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人为的调解利润的可能性。企业在盘盈固定资产时,首先应确定盘盈固定资产的原值、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根据确定的固定资产原值借记“固定资产”,贷记“累计折旧”,将两者的差额贷记“以前损益调整”。其次再计算应纳的所得税费用,借记“以前损益调整”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接着补提盈余公积,借记“以前损益调整”科目,贷记“盈余公积”。最后调整利润分配,借记“以前损益调整”,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举个例子:某企业于2007年7月8日对企业全部的固定资产进行盘查,盘盈一台6成新的机器设备,该设备同类产品市场价格为100,000元,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
那么该企业的有关会计处理为:
(1)借:固定资产 100,000 贷: 累计折旧 40,000 以前损益调整 60,000(2)借:以前损益调整
19,800 贷: 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9,800(3)借:以前损益调整
4,020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4,020(4)借:以前损益调整
36,180
贷: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36,180
3.2负债
旧准则规定: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将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并对其分别做出详细规定仅规定了负债的定义,没有关于如何确认负债的内容。
新准则规定: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删除负债具体分类的内容,该内容由各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做出规定。强调负债的三个特征:a)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现实义务;b)义务包括法定义务和推定义务;c)义务的履行必须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满足资产负债定义的同时,应同时满足:a)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已很可能流出企业;b)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能够可靠的计量。
3.3所有者权益
旧准则规定: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明确定义所有者权益包括:企业投资人对企业的投入资本以及形成的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等,并对各项作了具体解释。
新准则规定: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未对如何具体分类做出规定,仅规定企业应当将所有者权益与负债进行严格区分,不得相互混淆。
3.4收入
旧准则规定: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包括基本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新准则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3.5费用
旧准则规定: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将费用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
新准则规定: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姑娘发生的对象化的费用构成产品或者劳务成本,在确认产品或劳务收入时,计入当期损益;无法对象化的费用直接计入发生当期损益。
3.6利润
旧准则规定: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
新准则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包括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利得和损失等。利得指收入和直接计入所有者项目外的经济利益的净流入。损失指除费用和直接计入所有者项目外的经济利益的净流出。
4.与旧会计准则相比较,新会计准则所具有的优点
4.1新会计准则使财务信息更加可靠
新准则中的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第一条就是可靠性,要求“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新会计准则从三个方面确保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1.新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市场因素变化对资产价值的影响,强调按资产的定义确认和计量资产,在资产不能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要求企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2.新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企业所处的具体商业环境。允许企业在不违背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的前提下,根据所处的具体商业环境灵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会计政策,如可对其他应收款计提坏帐准备,可采取不同百分比进行计提,以及采用不同的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等;充分揭示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3.新会计准则就或有事项等不确定性事项所可能引发的风险,要求企业认真甄别,将符合负债确认条件的或有事项产生的义务确认为负债,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充分披露。新会计准则还要求承担人在确认租赁引发的负债时,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4.2新会计准则适应经济生活的发展要求,内容上有所创新。
新会计准则体系从过去偏重工商企业准则扩展到横跨金融、保险、农业等众多领域的39项准则,覆盖了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填补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新型业务处理规定的空白。主要创新表现在:
在涉及的领域上,增加了原准则中没有或有但规定不详细或不明确的内容。如: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投资性房地产、生物性资产、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与列报、保险合同的规定等等。
在会计处理方法的具体内容上,引入多项新的概念,如:
公允价值概念引入。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例如要求上市公司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考虑换出、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要求上市公司在债务重组交易中考虑重组债务的公允价值,并要求在利润表中确认相关损益。这些规定将使得上市公司的资产和交易得到更为公允地反映,一些上市公司通过以低价资产换入高价资产,从而降低成本的做法将不再可行。
资金的时间价值在新准则中得到体现。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准则要求,公司对应收和应付款项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这使得拥有长期应收、应付款项的上市公司不得不将这些长期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减计至未来现金流的折现金额。这种处理方法充分体现了资金的占用成本,并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上市公司管理层对资产负债结构、产品赊销政策进行优化。
在批露方法上也作出许多新的规定,如:
金融风险的披露更为直接和透明。准则要求,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这使得上市公司进行的一些高风险金融投资可以及时地在财务报表中得到反映,使治理层可以更直接地获取相关信息,为更好地履行其职责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使投资者可以更直接地了解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的情况。
4.3新会计准则体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新准则充分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除极少数事项外,已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趋同。新准则实现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充分协调。新会计标准充分地体现了这一客观要求,将实质重于形式列入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此外,在资产计价、负债核算、收入确认和完善财务报告体系等重要方面与国际会计惯例基本一致。
5.新准则取得的突破
5.1确立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葛家澍(2003)曾经指出:“各国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到:科学的会计准则应当在首尾一贯、内在严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否则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在制定具体会计准则时可能产生的意见分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定义为:由目标和与它关联的基本概念组成的一个连贯、协调、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用于评估企业财务报告,解决会计准则尚未规定而产生的新的会计问题,主要包括财务报表的目标、会计信息 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等基本问题。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并对编制财务报表的准则、规定和程序等进行协调。长期以来我国没有一套完整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从原已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来看,由于缺乏统一的会计理论指导,没有明确的会计目标,导致会计基本概念不一致,存在各项具体会计准则之间互不协调、前后矛盾的现象。而新准则从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到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所谓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完整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形成将为指导会计工作实践和具体准则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5.2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会计准则层级体系
我国原有的会计规范体系是在会计法的统领下由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体系共同组成的,即“制度”和“准则”两张皮的做法。其中,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基本准则对具体准则具有指导作用,是制定具体准则的依据。原准则对会计核算的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报告作了原则性的定义和说明,从原准则的主要内容来看,相当一部分属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如基本前提、六大会计要素的定义和部分会计核算原则等。具体准则主要对一般业务和特殊业务准则作了具体的规定,至今共发布了16项。由于原准则所规定的内容只起到原则性的指导作用,比较抽象,可操作性不强,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随着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环境的巨大变革,原准则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和未来市场环境的需要,无法真正发挥理论上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在1993年实施的13个行业会计核算制度已经突破了基本准则的内容。可以这样说,基本准则的制定发布作为我国会计改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象征意义高于实际意义”(李玉环,2005.1)。新准则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分为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层级,“基本准则是纲,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具体准则是目,是依据基本准则的要求对有关业务或报告作出的具体规定;应用指南是补充,是对具体准则的操作指引”(楼继伟,2006.2)。新准则层级分明,互相衔接,避免了指导规范与具体规定、操作指南之间的相互矛盾与冲突,使不同层级准则的具体内容能够一以贯之,保证了准则体系的协调统一。
5.3拓展了准则制定的法律法规依据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组成部分”(楼继伟,2006.2)。准则的制定是以一定的法律法规为依据的,原准则在第一章第二条中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制定本准则。”明确了《会计法》是制定准则的唯一的法律依据,未考虑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关联性,在司法实践中妨碍了其他法律法规作用的发挥。“在许多法律人眼中,《会计法》无非是追究责任的法律机制在会计———一个独立于法律界的专业领域———这一特定部门中运作的表现形式而已,其统领下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也仅仅是由财政部门负责实施、针对会计人员、组织单位会计工作的一套技术规范,与其他经济法律制度相对脱节。”(刘燕,2005.5)新准则在第一章第一条中明确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准则”,制定准则的依据由原来单一的《会计法》扩展到以《会计法》为核心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考虑各法律法规的相互关系,为消除《会计法》与其他法律法规之间的冲突铺平了道路,不仅保持了会计法制体系的协调统一,而且可最大限度的发挥相关法律法规在会计准则制定中的整体效能,为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奠定了基础。
5.4会计目标定位上的差异
会计目标是在一定历史环境下,人们通过会计实践活动期望达到的结果,即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原准则并未明确我国的会计目标,仅在第二章第十一条中指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即所谓的“受托责任观”会计目标。这与1992年当时的市场主体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家或政府作为资产的所有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而是委托给经营者进行管理分不开的。以次目标所提供的会计报告起到了国家及相关部门做为出资人,了解和评价经营者经营业绩的作用。
随着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股权分置难题的解决,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希望通过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以便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为了满足广大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新准则在第一章第四条对会计目标做了明确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
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目标既反映了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受托责任观”,又体现了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的“决策有用观”,集两种观点于一身,会计目标的明确和观念的升华,是新准则重大突破之一,以此目标所提供的会计报告将为维护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5.5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方面的差异
新准则突出强调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在保留了重要性、相关性、可比性、及时性、一贯性、谨慎性要求的基础上,新准则作了如下修改:(1)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一项假定前提。权责发生制下收入和费用是按照是否实现进行确认的,而不是以款项是否收到或付出来确定,因此当涉及到成本、费用与收入的配比和收入的实现等问题时,应以权责法发生制为前提假设。(2)为满足信息使用者充分理解并便于使用相应的信息,将明晰性改为了可理解性。(3)出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的考虑,将真实性改为可靠性。(4)为突出会计核算中注重经济业务实质,而不仅仅停留在法律形式上,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
新准则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8项要求中,存在着一条清晰的脉络,由于新准则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的融合,只有重要的会计信息才能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才是值得提供的,因此,将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作为其首要特征,为了便于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还必须具备可理解性;建立在重要性和可理解性基础之上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要求;可比性、一致性和实质重于形式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次要要求;谨慎性要求对会计信息质量起修正作用。
5.6财务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方面的差异
新准则对六大会计要素的定义均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的“经济利益”这个术语,并对原准则中一些不太准确、不太完善的会计要素定义进行了修订:(1)突出强调资产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使资产的确认更加谨慎。(2)修正了负债的重复定义,将负债定义为一种“现实义务”。(3)理顺了所有者权益的来源,明确指出所有者权益形成的来源,其界定比原准则更加清晰明了。(4)明确了
收入的本质内涵,新准则将收入定义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5)扩大了费用的外延,新准则将费用定义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6)引入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将日常活动形成的部分计入利润中,而将非日常活动形成的部分计入资本公积中,明确了利得和损失的不同去向,更加符合国际通行的做法。
新准则明确了各个会计要素确认应满足的条件,而原准则中对此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些确认标准从原则上对会计核算的内容进行了规范,当出现新的经济业务而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未作出规范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可凭借自身的职业判断,根据基本准则规定的确认标准判断其是否应作为会计反映的对象及如何进行反映。
会计要素的计量模式由原准则下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转换为新准则以历史成本计量为核心、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原准则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以历史成本计量恰恰体现了可靠性的要求。在各利益相关者更为关注会计信息相关性的今天,历史成本作为唯一的计量基础已不再完全适应投资者内在的要求,因此,新准则在以历史成本计量为核心的同时,引入了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能更好的满足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有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同时增进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进一步趋同。
七、财务会计报告体系方面的差异原准则中的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附表及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新准则在保留了原准则财务报告中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附注的基础上,作了如下修改:(1)将“附表”改为“其它财务报告”,使其包含的内容更多,比如在原来利润分配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股东权益变动表,并规定企业可根据需要增加相关报表,形成了一个开放性的动态体系。(2)取消了财务情况说明书,因为财务情况说明书涉及企业生产经营基本情况等内容,对不同企业存在各不相同的生产经营情况,不宜通过会计准则作统一规范。6.结束语
新的基本准则在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同时增加了适合中国现阶段国情的合理内容,发挥了西方国家所谓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作为会计准则
体系中的第一层级,有利于保持会计准则体系的逻辑一致性、完整性、严密性、科学性。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系统,将有助于建立健全我国会计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加快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和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2]李玉环,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若干问题研究[J].会计论坛,2005 [3]楼继伟,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的可贵实践和崭新突破[J].会计研究,2006 [4]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1992,11.[5]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06,2.[6]刘燕,《会计法》在经济法律体系中的地位[J].会计研究,2005 [7]亨德里克森,会计理论[M].立信出版社,1987,(2)[8]新旧会计准则比较浅析, 中国农业会计, 2008,05
第五篇: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比较分析
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比较分析
摘要:为能够实现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进一步细化与规范,我国在原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与完善,在2012年颁布了事业单位新的会计制度,并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开始施行。新制度的颁布一方面规范了新时期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另一方面也表明事业单位财会工作进入了全新阶段。基于此,本文就以新会计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新旧制度的联系与差异,旨在促进事业单位更好的实现新旧制度的衔接,以便顺利开展日常会计核算等工作。
关键词: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比较;差异;衔接
为规范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我国于1997年7月颁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旧制度)。虽然旧制度在应用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事业单位会计管理要求的提高,旧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财会工作要求。基于此,我国于2012年正式出台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新制度在旧制度的整体框架上进行了细化与完善。为实现事业单位新旧制度的高效衔接,规范会计核算,本文以新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新旧制度的联系与差异,并从政府会计改革的角度谈到新会计制度的重要性。
一、新旧制度会计核算基础的比较分析
(一)旧制度完全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
会计核算基础方面的差异是本次新修订中最为重要的修订内容,旧制度完全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收付实现制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为标志来确定本期收入和支出的,在当期实际收到的现金收入和支出,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支出,不属于当期的现金收入和支出,均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支出[1]。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无法真实反映出事业单位资产、负债、权益等情况,无法准确区分事业单位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造成不能准确核算事业单位提供服务的成本。如此,收入和成本无法有效匹配,不利于行政效率等的测算。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变化,完全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2]。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等,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也都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针对旧制度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存在的核算内容偏窄等负面问题,新制度逐步引入了权责发生制的核算模式。
(二)新制度引入了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
权责发生制是以取得收取款项的权利或支付款项的义务为标志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会计核算基础。也就是说只要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已经发生的或应当承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均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便是款项已在当期收到或是支付,也不可以确认为本期的收入或费用[3]。此种会计核算基础具有以下几点作用:第一,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确认基础能科学、全面、准确地核算事业单位资产负债,有利于强化事业单位资产负债管理。其次是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确认基础能准确、规范地核算事业单位成本费用,有利于降低事业单位运行成本、提升服务效率,有助于事业单位开展绩效评价。第三是有利于建立权责发生制的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制度,全面反映事业单位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现金流量等。引入了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有助于科学、完整、准确地提供财务信息,有利于合并报表,编制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从而完善政府财务报告的审计制度、公开制度和分析利用制度。
虽然从整体来看,权责发生制可取得显著的会计应用实效,尤其是在财务会计方面,但收付实现制在预算会计上是有优势的,被权责发生制完全取代是不可能的。所以新制度先在部分内容中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新的会计制度仅对部分经济业务要求采用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的引入要坚持循序渐进、逐渐完善的原则,一步一步扎实地推进引入工作,实际的推进也应按照先紧后缓的原则进行。
二、新旧制度会计科目的比较分析
(一)增设部分会计科目以满足现实需要
新制度虽然整体框架源自旧制度,但除了对一些原有会计科目进行修订外,还增设了一些新的会计科目。例如:为了细化投资核算,新设了“长期投资”以及“短期投资”的科目;为了优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以及无形资产摊销的核算,分别增设了“累计折旧”以及“累计摊销”的会计科目;针对事业单位的资产转让、出售、报废等资产处置的核算,新制度又增加了“待处置资产损益”的会计科目。新制度还设置了“在建工程”、“长期应付款”等新的会计科目。这些科目的新设主要就是为了适应当前实际情况,并从提升会计信息完整性准确性的角度出发,实现了会计科目的规范、科学、统一。
(二)根据现实需要删除部分旧科目
新制度除增设部分新科目外,还删除了旧制度中不适应当前发展实际情况的原有科目,例如新制度将“材料”以及“产成品”这两个科目删除了,并将这些科目的核算内容归入到新增的“存货”科目之中,通过这一科目对事业单位消耗的各类材料、产成品等进行核算。新制度同时还取消了“专款支出”以及“拨入/拨出专款”等科目。新制度下专项资金的收入是根据其来源和性质,分别在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以及其他收入中所下设的二级科目进行核算。这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的科学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三、新旧制度会计要素方面的比较分析
(一)新制度对于资产管理及核算方面的强化
新制度在原有旧制度的基础上加入了风险管控方面的内容,例如对于超过三年或以上、有确凿证据表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按规定报经批准后核销,但必须记录到备查簿中。此外存货成本细化为采购成本、加工成本以及其它成本等。如果某一存货核查结果为盘盈,旧制度中以实际成本进行计价核算,而新制度是根据公允价值进行计价核算,根据同期市场价入账。此外,新制度所增设的在建工程科目,可用于事业单位基建相关信息数据并入,这一科目的新设为基建账并入会计大账提供了依据,使事业单位的核算信息得到进一步完善。
(二)新制度对于负债管理及核算方面的强化
为强化负债方面的管理,新制度根据负债的具体情况将其分成了非流动负债与流动负债两种类型,同时还根据借款期限,将原有的借入款项科目分解成长期和短期两种借款科目进行核算。此外新制度还首次引入了应付职工薪酬的会计核算科目,使新制度在人员薪酬管理方面有了核算依据。另外新制度还规定应付票据到期,对方无力支付时,应当以票面金额按短期借款进行核算,或按应付账款核算,并设置登记应付票据备查簿。
四、新旧会计制度中会计报表方面的差异
新制度中规定会计报表中除了含有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支表等报表以外,还应包含附注。列报财政补助收支表是新制度的全新要求,这一报表明确反映了财政补助资金的收支情况,进一步完善了会计报表体系,满足了新时期事业单位对于财政资金管理方面的更高要求。此外新制度还对财务报表的结构、排列进行了修订,例如取消了资产负债表的支出及收入项目,其余项目按流动性以及非流动性的顺序排列;收入支出表则改为多步式结构。从整体形式来看,新制度的会计报表更加贴近企业会计报表,增强了报表的通用性和可比性,便于公众阅读、分析、利用。新制度中财务报表列示的进一步规范,有利于财务报表的合并,编制出一级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最终经专业部门审计后向社会公众披露,促进政府更好地履行受托责任。从更深层次上说,新制度中对会计报表的新要求,有利于形成信息完整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较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除对新旧制度的联系与差异展开分析研究以外,还应提高会计人员对新制度颁布重大意义的认识。无论是2012年事业单位新的会计制度还是2013年的科学事业单位、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彩票机构等行业会计制度都是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制定的。从政府会计改革的层面来讲,这些制度的制定都是为了建立健全我国政府会计标准体系,有利于政府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的编制,从而完善报告的审计制度、公开制度、分析利用制度。
五、结束语
我国于2012年正式推出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在旧制度的整体框架上进行的细化与完善。综上所述,为促进事业单位更好的实现新旧制度的衔接工作,迅速实现改革过渡,顺利开展日常会计核算工作,本文分别从会计核算基础、会计科目设置、会计要素以及会计报表等方面对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的联系与差异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希望能为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提供些许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高文丽.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比较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5:10-12.[2]储锦超.基于对外投资核算视角的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比较[J].企业经济,2014,07:164-167.[3]王金荣,王迪.会计准则变革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多角度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6,10:151-152.(作者单位:上海市松江区九亭镇财政管理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