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领导干部应提高四种思维能力
领导干部应提高四种思维能力
(作者:依明卡力 克衣木 来源:学习时报2012年1月2日15版)
一、理论思维能力
理论思维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借助于科学抽象力和理论洞察力深入分析矛盾和问题,形成关于对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理论思维是一个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最基本的能力,是领导干部成熟的标志。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如果不具备理论思维能力或是理论思维能力不强,就很难在新形势下较好地开展自己的工作,更会制约工作的效率、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的提高。广大领导干部要培养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丰富生动的实践结合起来,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要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学习钻研新时期党的重大方针政策,为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提供丰厚的知识积累;要拓展思维途径,善于利用“外脑”,利用自身以外的智力因素;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锻造理论思维能力,从丰富生动的实践经验中汲取营养,不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逐步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
二、创新思维能力
党的十七大以来提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对领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领导工作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创新的内容很多,比如:如何科学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正确政绩观的树
立;如何通过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模式、改进工作方法,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领导干部切实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感受力和洞察力;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具有强烈的兴趣;要有顽强的意志力,把自己的注意力能够长久地集中在自己的工作对象上;要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能够在思维方式上有求异性,在思维状态上有主动性,在思维结构上有灵活性,在思维运行中有综合性,在思维表达上有新颖性,从而使思维成果具有很强的开拓性和效用性。
三、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又称抽象思维,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领导工作的特殊性需要领导干部经常面对政策制定、文件起草、领导讲话、工作汇报、经验交流、信息调研等等大量的文字材料工作,同时还需要经常走上前排现场讲话、指导工作、部署检查等大量需要语言表达交流的地方。无论是文字表达还是口头表达,都需要领导干部必须要有非常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在工作的安排部署上、在办文办会上、在日常生活中的接人待物上能够从容镇定、游刃有余。要多向老同志学习,学习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良好的思维方式;向基层学习,详细掌握工作情况,了解各项工作之间的基本情况和分析其内在关系。要多思,深入思考和研究探索工作规律,掌握好方式方法。要多练,勤动笔,勤动脑,勤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通过大量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从而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四、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亦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在创造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从已有的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规则和范畴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式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结果。新的形势和任务下,领导干部面临的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所涉及的工作层面越来越广,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在思考工作时,对每一项工作都不能仅仅停留在点上,既要考虑到事情的内涵,也要考虑到事情的外延,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以一斑窥全局;在安排部署工作时,要统筹考虑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性质和工作需要,协调好部门之间的关系;在开展工作时,要自觉充当“交”点,聚合外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领导工作深入开展。(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党校)
第二篇:着力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
着力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
徐遥
领导干部法治水平直接关系权力能否得到正确行使,直接决定依法治国成效和国家的治理水平。笔者认为,真正形成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找法依法的法治思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既具有一定的艰巨性,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既要着眼于主观,也要着眼于客观,通过不断扎实的努力和实践,才能逐步形成法治思维,提高依法行事的能力。
着眼于法治信仰。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可以以较快的速度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但真正的依法治国却是艰难而漫长的。从民国建立到1949年旧政权终结,短短的几十年里,我国制宪活动频率之高,在世界宪政史上亦为罕见。尤其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宪法和宪法草案有10余部之多,事实证明,宪法的制定与真正的推行并不是一回事。法治真正有效地推行,须深深根植于法治精神的普及,根植于民众对于法律的信仰。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是法治的灵魂,人们缺乏法治精神、没有法治信仰,社会也就不会有法治风尚,法治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领导干部作为“关键的少数”,是法律制度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崇尚法治、尊重法律,树立法治信仰,是履职的起码要求,更是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法治信仰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基础,只有对法治有着发自内心的信仰,才有可能形成法治思维,才能主动、自觉和善于运用法治方式,依法行政,纾解矛盾靠法、解决问题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才能水到渠成。
着眼于规则和程序意识。提起法治,有不少人直觉认为法治是人治的对立,强调法治就是对人治完全彻底的否定。任何时候,徒法不足以自行,任何社会都是人的统治社会,法律是由人来制定的,更是要人来执行的。人治有可能是贤人之治,也可能是庸人之治,甚至还可能是坏人之治。人治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需要通过法律这一工具的确定性和稳定性予以修正平衡。法律的确定性和稳定性,是基于规则的确定性和稳定性。所以,规则是法治的载体,法治思维形式上是规则思维,即要将实践证明正确的规则及时上升为法律,并严格遵循现行规则,权力不能突破法律,法律是不能逾越的底线。随着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日益增强,对公平正义的呼声更为强烈,有时甚至把一分公平看得比几分利益还重,不仅要求实体公正,而且更加看重程序公正。因此,领导干部树立法治思维,还须切实增强程序意识,真正做到懂程序、讲程序,按程序办事。缺乏程序意识,实质上是缺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意识。领导干部在实践中守规矩,不折不扣地按程序办事,不仅有利于工作开展,而且可以减少错误、减少麻烦;不仅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而且可以让人服气。增强程序意识,要求克服个人的主观随意性和无原则的弹性,不拍脑袋决策、拍胸脯办事,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有序,使工作开展更加阳光透明,从而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着眼于道德基础。法只是生活的一个局部,在法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文化和习俗以及政策等等,尤其是在生活领域中,法律的功能和作用往往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表现为非唯一性、非最佳性和非最终性,因此,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在人类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期是只有道德没有法律的,一切社会问题都通过内在自觉和外在习俗就基本上解决了。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自我意识增强,利益竞争出现,仅靠道德自觉已无法满足社会规范的要求,不能保证社会生活的有序,尤其是对于道德自律意识淡薄的人来说,内在的自我约束已很难奏效,这样就不得不借助外在强制力来迫使其遵循人类的道德要求。可见,法律是以道德补偿和保障的功能出现的。在一个治理良好的社会里,法治总是以人类的道德正义精神为其存在前提和依据的,而道德也总是以法律规范作为其保障。所谓“礼法结合”“出礼则入于刑”正是说明了这两者的互补共治性质。道德强调内心合理合情,要求人的自律;法律强调行为合法合规,要求国家他律。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没有道德认同的法律是难以持久的。法治国家中,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道德,法律是一部分道德内容的强制版,违反法律就是严重失德,有道德的人一定是守法的人。因此,法治思维本质上是道德思维,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是树立法治思维题中必有之义。
着眼于评价导向。领导干部是不是能够主动学法、深入知法、自觉用法,总之是不是能够主动自觉提高法治思维能力,还取决于干部考核评价和选拔任用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这就要求各级职能部门在考核选拔使用干部时,须严格贯彻法治导向,把干部是否具有法治思维能力、能不能遵守纪律依法办事作为重要依据,对懂规矩、守纪律,法治思维能力强,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解决问题,不擅权不谋私,群众公认度高的好干部,给予充分肯定,跟踪培养,提拔重用,对那些特权思想严重、法治观念淡薄,甚至无视法律制度胡作为乱作为的干部,不但不能提拔,还应进行谈话教育,限期改正,问题突出造成严重后果的还要依法依纪进行查处,通过这样的政策导向,促使各级领导干部不断深化提高法治思维能力重要性的认识,自觉学法规、用法规、守法规,将法治建设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用法规制度规范言行,使法治思维内化为道德修养、外化为行为准则,自觉将法治思维运用到议事决策、工作部署、检查指导、跟踪问效各个环节,切实提高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着眼于立法质量。讲法治,首先要有法,还要有良法。王安石说过:“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各级领导干部能否提高法治思维能力,还取决于实践中作决策、办事情能否找到适用的法律依据,能否依据这样的法律真正解决问题,只有有法可依、依法能够妥善解决问题,才能促使干部进一步增强学法用法的主动性自觉性。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在谈到法治建设的问题时指出,“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的确,我国现行法律体系的立法质量不高现象并非个案,而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比如:立法空白犹多,无法可依的现象依然存在;现行法律可操作性弱、内容过时的现象并不罕见,往往是有法难依;一些法律自颁行以来一直未有修订,有的法律规范甚至成为阻碍改革发展的桎梏;行政法规、地方法规与部门规章多,争权诿责的现象较为突出;法律、法规、规章等重复建设、相互打架的问题也不少,执行中让人无所适从,等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直接会影响各级领导干部对法律的信任,某种程度上还会造成法治思维能力越强,越无助于正确决策、解决问题、办好事情。
(作者系《党建》杂志社副总编辑)
第三篇:领导干部要培养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领导干部要培养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龙华山街道办事处党委副书记、主任胡军波
战略思维是关于实践活动的全局性思维,其根本特征表现在能够正确处理实践活动中各方面、各阶段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全局的最佳效果。战略思维能力是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其过程就是一个知己知彼的过程,是一个对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环境充分认识,充分理解的过程。这种思维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外界客观环境因素和个人主观因素都会影响战略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挥。通过学习《现代领导战略思维》一书,我认为要培养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必须分析影响思维之原因,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一、科学分析,认清影响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的主客观因素
1、政治素质是核心和前提。政治素质是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作为党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应该具有怎样的素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重点看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 “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对党员干部必须树立的思想观念的概括浓缩,世界观标举人生指南,权力观揭示权力本质,事业观蕴含施政方向,相互联系,融为一体。因此,要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党性锻炼,通过“三观”教育,夯实干部的思想政治基础,从而为战略思维的形成提供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方面的保障。
2、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是必备条件。当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知识,我们还存在着诸多不适应,导致工作脱离理论指导,作出的战略决策不够科学,隐含巨大的风险。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要大力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使他们善于从实际发展,不断研究解决问题,我们党高度重视理论学习和研究,就是为了用正确的理论去指导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干部战略思维能力进行的高瞻远瞩的论述,是十分精辟和深刻的。基础扎实,理论功底深厚,才能够进一步提高理论思维、决策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战略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3、领导干部认识能力是基本保证。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每一个人都不可能达到终极真理。所以不管你水平多高,能力多大,对决策信息的获取,筛选和认定都有局限性,特别是偏远地方和信息相对闭塞的干部,其获取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对事物的认识也有一定的片面性,所以思维也存在局限性。如,在确定经济发展目标时,如果只从本地经济发展的直观印象和资料报表出发,就看不到问题的本质。况且,有些思维问题还具有潜在的性质和隐含的特点,其本身不可能为人们所轻易觉察或认识把握,只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去发现。我们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把握本质特征,正确判断各种复杂的事物,为科学决策提供保证。
4、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是内在动力。人作为能动的实战主体,与环境不单是一种适应关系,更主要是一种改造关系。在改造过程中,领导干部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心理素质的好坏,特别是创新能力的高低,对于战略思维有相当大的影响,有的人不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创新能力不够,缺乏独立思考,人云亦云,照抄照搬。有的同志在长期的生活和工作中,对事物认识形成一种“成规”,总是用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而不是从实际出发,注意事物发展变化。这种带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是影响战略思维能力的重要思想障碍。还有的人看不到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凡此种种,容易导致人们工作顾此失彼,影响全局,还有一些干部心理素质薄弱,适应环境能力差,不能够坦然面对困难和挑战,有畏难心理和逃避心理,造成战略思维的严重障碍。有的同志情绪容易波动,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与同事及同行关系紧张。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势必影响思维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只要加强道德修养,改善心理素质,才能正确面对各种复杂的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5、民主氛围和竞争环境是客观因素。民主氛围和竞争环境是制约战略思维的客观因素。一方面要通过民主决策,解决好集体领导和个人意志的关系问题,使班子成员能对重大决策充分发表意见,增强班子成员对重大决策的关切度,发挥民主参与热情和氛围,减少个人专断,尽可能降低决策风险,另一方面,要提倡公平的竞争环境,改革政府职能和审批制度,依靠公平、公正、公开的决策机制减少决策失误。要正确处理好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从客观实际出发,从战略高度上营造民主氛围,改善竞争环境。
二、完善积累,培养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
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增强提高领导水平的自觉意识。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战略思维的能力。
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当前发展实际,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到战略思维问题上,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战略思维能力本身是一种理论思维能力,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必须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哲学的学习和研究,以期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素养和水平。只有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不断增强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战略思维主要是管的方向性、客观性的问题和长远性、发展目标性的大事,因此必须讲政治,讲政治才能看清目标,顾全大局,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妥善解决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整体利益,排除各种诱惑和干扰,在战略抉择面前作出正确的决断。
3、要努力扩大知识面。战略思维作为较高层次的综合性思维形式,要求具有比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既要具有胜任工作的专业知识,还应该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和拥有一些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文学、科技、法律等方面的学识,学习一切反映当代世界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知识。只有知识的不断积累和知识的不断更新,才能促进战略思维能力提高,要求不断更新知识,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4、要善于总结经验。历史知识可以通过书本学习获得,但战略思维的提高必须依赖于社会实践。实践可以使我们获得丰富的阅历,因而见多识广,眼界开阔,战略思维能力不是人天生具有的,它离不开向实践学习,领导干部特别应当注重实践、勇于实践,善于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只有从丰富的实践中汲取营养,不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才能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获得高超的战略思维能力。
三、把握原则,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
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在具体工作实际中,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兼顾四方,统揽全局。战略问题,是关系全局的问题。从大局、全局考虑问题就是要求人们不要仅仅局限于一地一域的狭隘利益,要赢得全局的结构合理和系统的整合。正如明朝政治家刘基所言:“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领导者,是组织的“第一人”,是组织的根。他的打算,他的念头,他的创意都为组织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领导者只有明确了组织发展战略的部署,确定了战略规划,工作人员才能方向明确,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组织的人力资源才能被充分挖掘出来,组织就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这才是领导者该练的“真功夫”。
2、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无论是对过去辉煌的沉迷还是对败绩的深省,进行战略性思维就是要立足现实、把握未来,更专注于未来,具有超前的意识和过人的前瞻性。超前的战略思维是指导前进的明灯,它为未来描绘一幅独特的画面,它的基础是质的突变,而不仅仅是量的积累。古人云:“大丈夫相时而动”,因时因事而变,就是把握事物变化的规律,看准事物发展的趋向,领导者必须有独到的眼光,看到别人所不能看到的前景,才能事事先人之前,夺取胜利。经常强调领导者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就是超前战略思维的体现。我们应该把“将来”作为“对手”,促使“今天”变成“落伍”。
3、科学决策,理性思维。现在领导决策过程中的非确定因素逐渐增多,正确进行决策的难度不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依靠领导者个人的知识、经验和决策能力有时也会做出正确判断,但决策失误的概率较大。所以,在一些关系到重大战略决策的问题靠经验已经不可能了。为此,在制定的战略时,必须提倡科学的决策,而科学的决策依赖科学的思维方法。领导者在决策前可以充分地思考,任意地想像,但正式决策时就不能“拍脑门”,随心所欲,要动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进行科学的思维,最终实现科学的决策。
4、超越经验,创新求异。我国有一句商界古训,叫做“不熟不做”,意思是不要去经营自己陌生的行当。也就是说,要经营自己有丰富经验的领域。这句富含哲理的古训,一直为众多领导者遵循。这就是所谓的“经验思维”。一个人的经验是一笔富足的智力财富。如果经验上升到理论,其价值则更大。但是,经验思维方式也会无视客观现实的变化,容易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使水平和能力停留在某个阶段。旧观念的影响就像人在水中行走一样,阻力巨大,但却无形,使你有劲使不出来。也让人联想到商业警语“不创新,便等死”。对于领导者而言,创新是永恒的,是领导者精神的核心。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提出“创造性是由创造者本人对旧素材进行新的组合。”对于个人来讲,“旧事物”、“已有的素材”、“过去的经验”都是成千上万的。但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没法产生灵感,产生新的想法呢?这是因为没有“破坏”旧的模式,没有“突破”旧的结构,不善于新的“组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是相当一批人的人生理念。没有进取心,没有创造力,是制约领导者提高素质的重要因素。而真正有创造意识的领导者往往善于突破惯性的循环轨道,把握革新的主动,从而推动事业向前发展
第四篇:领导干部要着力提高三种思维能力
领导干部要着力提高三种思维能力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全党的任务,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在学习上应当而且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思维能力是领导能力的基础,是领导艺术的灵魂。领导干部学习的着力点在于提高思维能力。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带头探索回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这“三大思维能力”是当前摆在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是着力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应注重强化三种意识:一是政治意识。清醒的政治头脑是进行战略思维的决定性因素,它关系到战略思维的性质、方向和高度。作为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应该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来指导战略思维,善于从政治的高度正确分析、判断和处理重大问题。特别是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国内改革发展进入矛盾凸显期,更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与政治鉴别力,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绝不能有丝毫的含糊与动摇。二是全局意识。把全局作为考虑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局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是战略思维的核心要求。邓小平同志指出:“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可行。归根到底,要顾全大局。”作
为领导干部,应当自觉养成凡事谋全局的习惯,准确理解把握上级的决策和领导的意图,正确判断自己在全局中的位置,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以局部推动全局。特别是当局部与全局发生矛盾时,必须毫无条件地服从全局。三是前瞻意识。前瞻意识是领导干部必备的思维品质。作为现代领导干部,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未来的探索上,牢固树立未来意识,始终站在时代发展前沿发现和思考问题,谋划和指导工作。特别是对一些重大问题、重要工作,坚持预测在先,超前准备,切实掌握工作主动权。
二是着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现代领导的核心能力是创造力,而创造力取决于创新思维能力。作为领导干部,应该牢固确立创造性的思维观。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要求我们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创新是产生于激情驱动下的自觉思维,是由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形成的精神境界。只有保持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才会积极主动地开动思维机器,不断战胜自我,超越前人,寻求新的突破。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涌现,我们领导干部更应该强化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始终保持蓬勃向上的朝气、开拓进取的锐气、攻坚克难的勇气,勇于尝试别人没有尝试的方法,敢于破解别人不敢问津的难题,立足本职岗位闯出一片新天地,成就一番新作为。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要求我们着力打破陈旧思维定势的束缚和羁绊。思维定势是禁锢人们思维的枷锁,必须自觉拿起解放思想的强大武器,冲出因循守旧的牢笼,荡涤思想观念的尘埃,跨越传统思维的峡谷,坚持从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思考问题,以创新的理念谋划发展,以创新的思路开展工作,以创新的办法破解难题,推动各项建设在新的起点上不断进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要求我们在紧密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上下功夫求突破。实践是创新的唯一源泉和根本动力。实践是具体的,创新也必须是具体的。只有立足本单位具体实际,抓住具体问题进行创新思维,才可能有所突破。实践证明,思维创新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分析解决具体问题入手,以具体求观念的转变,以具体求思维定势的突破,以具体求创新的深化。
三是着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领导干部只有掌握辩证思维方法,才能更加准确地认识问题,更加科学地解决问题。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很重要的是要牢牢把握四个基本观点。第一,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根本要求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对领导干部而言,关键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应当练好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既要坚持“眼睛向下”,学会从繁忙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经常深入一线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为实现科学领导奠定坚实的基础;又要做到“心入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了解群众意愿,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心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成为群众的贴心人。第二,全面系统的观点。只有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才能深入、具体、准确地认识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使每一个行动、每一件工作、每一项建设都能得到最佳效果。这其中应把握好两点:一方面要注重系统的整体
性。只有坚持从整体上分析处理,才能真正找到症结,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切不可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另一方面要注重系统的层次性。思考研究问题,安排部署工作,必须注重研究层次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规定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方法,提出不同要求,不能搞上下一般粗,更不能越俎代庖、一竿子插到底。这样才能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第三,对立统一的观点。就是在领导工作中善于运用“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两分法”、“两手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运用好对立统一的观点,坚持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推动经济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四,联系发展的观点。我们应该牢固树立联系的观点、集成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善于从普遍联系中发现矛盾和问题的起源、特点和发展趋势,防止和克服用孤立的、封闭的、静止的观点认识和解决问题。
以上三种思维能力,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了领导思维能力的基本内容体系。其中,战略思维能力是统领,决定发展的方向和层次;创新思维能力是动力,决定发展的速度和潜力;辩证思维能力是核心,决定发展的质量和成败。领导思维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后天自然形成的。提高思维能力,根本的是加强科学理论武装,着力提高理论素养和思维层次。重要的是不断拓宽知识面,完善思维方法和思维艺术,进而转化为思维能力。关键的是在实践中加强思维训练,提高思维层次,从而确实达到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
第五篇: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中)试卷80分
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中)试卷80分
1、领导干部的成长过程当中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都很重要。
正确
2、领导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潜能逐渐变成一个显能的过程。
正确
3、根据“利益衡量”理论来衡量各种利益关系,以便实现利益的均衡。
正确
4、从领导科学的角度来讲,人人都有领导力。
正确
5、据卫生部中国精神卫生中心公布数据:我国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重性精神病患人数超过1600万;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知晓率不足5成,就诊率更低。
正确
6、《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正确
7、多年来,尽管党和政府不断强调法治建设,但法治问题依然非常突出。
正确
8、领导需要解决好“决”和“策”两方面问题,因为决来源于策,策通过决实现,二者相辅相成。()
正确
9、理论界对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及走出目前依法治国的困境等问题,都做了深刻的理论阐释。
正确
10、在某些突发事件发生时,领导干部现场办公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能给现场造成混乱。
正确
11、党的()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十五大
12、政治权力的()问题,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合法性
13、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非正常上访行为,则依法予以()。
打击
14、依法治国是()法治的路径,它与法治是根本一致的,它是通向法治的必由之路。
实现
15、依法治国应当与()相结合。
以德治国
16、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素中,作为依法办事中心环节的是()。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17、解决非正常上访问题,需要坚持()最终原则,捍卫司法权威。
司法 诉讼 调解
复议
18、()认为法治就是对法律的普遍服从,同时法律本身应该是良法。
亨廷顿 丹宁勋爵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19、现阶段,稳定社会秩序,除了要不断加快发展经济之外,重中之重就是要强调()。
平等 公平法治
福利
20、()是指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
合法性思维 权利义务思维
公平正义思维
责任后果思维
21、城管粗暴执法凸显()缺位。
合法性思维 权利义务思维
公平正义思维
责任后果思维
22、规则在适用中具有()特点。
灵活性 分轨性 专一性
针对性
23、两千七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提出了“()”的思想。
以法治国 以人治国
以德治国
以政治国
24、约两千四百年前,古希腊思想家()描绘了“法治国”的政治构想。
柏拉图 苏格拉底
比奥
亚里士多德 25、1999年,()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修正案。
六 七 八 九
26、()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2006 1999 2010
2007 27、2011年1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同志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正式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吴邦国 胡锦涛 温家宝
习近平
28、()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宪法 民法 刑法
行政法
29、依法治国,首先是依()治国。
民法 宪法 刑法
经济法 30、“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是()同志在延安整风期间告诫我们的。
陈云
31、以下几种现象与制度需要进行法治批判与反思:()。
领导视察中的现场办公现象
党委领导与政府负责
代表与被代表
非正常上访
32、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主要有()。
合理行政 程序正当
高效便民
权责统一
33、关于依法治国,说法正确的是()。
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34、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就要()。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崇尚人治和法治相结合 把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
依法行政,依法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35、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是要把()有机统一起来。
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做主
依法治国
社会主义制度
36、执法为民是我们党“()”执政理念对政法工作的必然要求。
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依法行政
以德治国
37、法治的价值包括()、秩序、平等等。
民主 自由 人权
安全
38、规则不仅来自于“法定”,也包括 “约定”,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可以用合同约定来改变、对抗法律规定
不得用合同约定来改变、对抗法律规定
对于法定的权利与义务没有必要再用契约重复约定
法定义务和责任是不能通过契约转让的,层层稳定责任制的签约只是明确责任而不是转移责任
39、法治具有()价值,是法治与人治最重要的区别。
平等 秩序 安全
公平
40、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
唯一可以实现的是规则平等
平等主要是法律适用上的平等,不是指法律内容上的相等
平等还应当包括空间上的平等与时间上的平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不排斥差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