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省司法厅厅长述职报告-述职报告
我于2006年2月被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任命为省司法厅厅长。现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06年度工作要点和《关于对省司法厅厅长、外贸厅厅长开展述职工作的实施方案》的要求,述职如下:
一、一年半来的履职情况
我1988年初大学毕业分配到监狱基层中队工作,历任副监狱长、监狱长、省监狱管理局副局长、局长,2006年2月,任厅长。任职一年半来,除了主持好省司法厅日常工作外,我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调查研究,明确江苏司法行政工作的重点
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认真分析司法行政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新世纪司法行政工作应当“面向现代化,推进法治化”的设想,经过厅党委会研究讨论,并在系统上下广泛征求意见,这一工作设想在今年初全省司法行政工作会议上得到确立。
“面向现代化推进法治化”就是要求全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广大司法行政干警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更新职能观和管理观。紧扣江苏“十五”计划明确的“全面建设富裕的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目标,充分认识和把握司法行政机关在培育公平、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和保障社会稳定方面的职能作用。围绕党委、人大、政府的重点工作,服务于、服从于经济建设中心,以依法治省为统领,综合发挥司法行政的整体职能,使司法行政工作主动参与法制建设的相关环节,积极发挥司法行政机关作为政府法治部门所肩负的法治化“推进器”和“催化剂”的作用。为此,我们提出要跳出司法行政看司法行政,并将工作的评价标准确立为:是否有利于促进我省“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实现,是否有利于促进全省的法治化进程。
为实施“面向现代化推进法治化”的工作主题,我们着重抓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江苏省司法行政工作“十五”期间发展计划》,深化改革,积极创新,确立新世纪初江苏司法行政工作的发展目标。二是在全系统明确五项重点工作:在加快依法治省和江苏法治化进程中,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机关作为政府法治部门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监狱劳教、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等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职能作用;外抓协调,内抓管理,进行职能整合,强化基层司法行政职能;深化法律服务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提升法律服务层次和水平,迎接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挑战;建设“人才高地”,树立江苏司法行政队伍建设的“品牌优势”。
二认真抓好依法治省和“四五”普法工作,坚持依法行政
依法治省方面主要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了依法治省办事机构的建设。我厅专门拿出1个正处级职位和5个编制为依法治省办公室配备了专门力量。市县司法行政机关也普遍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二是建立了省级机关各部门依法治省联络员制度和例会制度,并对联络员进行专门培训,在省级机关形成了工作网络。三是主动与相关部门协调,共同研究起草《2001—2005年依法治省规划》,目前《规划》已由省委批准下发。认真做好依法治省工作经验交流会的组织筹备工作。四是把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工作列上重要议事日程,并取得一定进展。组织撰写了《江苏省经济国际化进程中知识产权法律问题》的调查报告,受到省政府领导重视。
2006年是“三五”普法的总结验收年,我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验收方案和工作计划,对全省各地“三五”普法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验收。与相关职能部门协作,做好“四五”普法规划的调研起草工作。由省人大领导带队,开展学习考察,并分别召开了由25家省级机关、省辖市普法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就规划主要内容向省委、省政府领导作了专题汇报。6月29日,在全国较早地由省委、省政府正式批转《关于在全省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同日,省人大作出了《省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开展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目前全省各地都出台了符合本地实际的“四五”普法规划。“四五”普法规划建立了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知识学习和考核制度,明确了公务员学法的制度化、长期化,推行企业领导和营销人员、企业招聘管理人员年度法律考核。在今冬明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中,结合进行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近期,我们着重抓了“四五”普法师资力量和教材准备工作,编写了干部普法读本和城市、农村群众读本,绘制了新婚姻法释义宣传挂图。
近年来,我们着力强化系统的依法行政和文明执法工作。一是着力抓好《江苏省法律援助条例》的配合立法、贯彻实施工作。主动配合省人大内司委、法制委和省政府法制办,做好论证起草、修改送审工作。《条例》一经通过,我厅迅速下发《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实施江苏省法律援助条例的意见》,召开新闻发布会、举办大型广场咨询活动、组织广播电视专题宣传。切实做好法律援助经费筹措工作。在省和大部分市已落实一定的法律援助经费后,又帮助部分经济欠发达的市司法局,争取法律援助经费。同时突出法律援助的公益性,加强法律援助办案工作。依据《条例》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制度,开展法律援助办案质量大检查,坚决杜绝利用法律援助收费现象的发生。二是认真贯彻全省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会议精神,将审批、审核、核准、备案事项减少了10项,减幅达42%。三是加快规范性文件清理、制定步伐,进一步健全了系统的制度体系。任职以来,
第二篇:省水利厅厅长述职报告(范文模版)
省水利厅厅长述职报告
省水利厅厅长述职报告2007-02-09 07:40:16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按照省人大常委会的安排,现将我任职以来的主要工作和思想情况汇报如下,不当之处,恳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江苏滨江临海,地处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下游,洪涝、干旱、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频繁。特殊的省情决定了水利在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000年5月25日,省人大任命我担任省水利厅厅长。组织上一下子将我放到这么重要的岗位上,我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夙夜忧虑,唯恐托付不效”,唯有加倍努力工作,不辜负组织的期望。任职以来,在
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在省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始终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依靠全厅同志的共同努力,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兢兢业业地开展工作。
一、认真落实党的治水方针,积极调整新时期治水思路
进入新世纪,水利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了新时期的治水方针。我们组织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五中全会精神,紧紧结合江苏实际,及时研究调整了新时期江苏水利发展思路。在思想观念上,突出强调新时期的水利工作要牢固确立“五个”意识,即创新意识、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市场意识、法制意识。在指导思想上,提出了以积极推进水利现代化总揽全局,提出了积极推进水利现代化“四大体系”的奋斗目标,即建立保障经济社会安全的高标准防洪减灾体系,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化配置的水资源供给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
展的水环境保护体系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利发展服务体系,以水利的现代化支撑和保障全省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在治水思路上,提出实现三个转变:即在工作重点上,由重工程建设向重水资源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转变;在服务对象上,由以农村、农业为主向城乡统筹,加强城市转变;在管理方式上,由粗放型、经验型向集约型、科学型转变,逐步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二、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经济发展战略,扎扎实实完成各项水利工作任务
根据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我省经济保持适度增长的总体目标,近几年来,我们结合水利实际,突出工作重点,抓任务分解,明确责任;抓关键环节,解决重点问题;抓工作落实,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顺利完成了各项水利工作任务。一全力以赴夺取防汛抗旱斗
争的胜利,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的水环境。防汛抗旱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作为水利厅长,我深感重担在肩,丝毫不敢有半点松懈。2000年以来,我省淮北地区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我们一方面指导防办加强科学调度,及早做好蓄水保水工作,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努力变洪水为资源。另一方面我和其他厅领导多次到受旱地区了解旱情,研究具体的抗旱措施。同时加强对苏北五市用水考核,促进节约用水,努力增加抗旱水源,出现了大旱大丰收的好局面。2000年8月30日,响水等地遭受特大暴雨袭击,暴雨中心响水日降雨量达737毫米,为我省历史最大值,响水、灌南、灌云、连云港等地受涝十分严重。暴雨发生前后,我和厅其他领导一起在省防汛指挥部24小时值班,调度石梁湖水库两度关闸,支持连云港市区及蔷薇河排涝。灾情发生后,我带领防办同志赶赴响水、灌云、连云港等地,积极协调,帮助指导地方抗灾,在较短的时间内排除了涝水,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2002年长江干流汛情来得早,大通站最大洪峰流量65200立方米每秒,我省沿江潮位两度全线超警戒,六圩、扬中等一些堤段发生险情。进入梅雨期后,金坛、句容、溧水等地降雨强度超历史,出现严重内涝。在这期间,我和其他同志密切关注雨情、涝情,超前部署相关措施,现场指挥排涝工作,及时调拨抢险设备和物资,夺取了抗洪排涝斗争的全面胜利。二认真贯彻国务院《决定》和省委、省政府长治久安的战略部署。切实加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1991年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太湖的决定》。省委、省政府也就江苏水利的长治久安作出战略部署。近几年来,我们提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紧紧围绕水利现代化建设大局,整体推进治淮治太、江海堤防达标、省重点水源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2000年以来,全省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计划投资733亿元,实际完成738亿元。一是治淮治太工程。治淮工程共完成投资40亿元。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按照朱总理的指示精神,建设工期从原来的7年调整为4年半。截止目前已完成工程投资308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77%。到今年年底可以达到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明年汛前具备行洪条件的目标。东调南下二十年一遇工程已基本完成。治太工程共完成投资15亿元。望虞河、太浦河工程全面完成,环太湖大堤应急加固工程正在实施;湖西引排烧香港三期工程、北河整治二期工程、九曲河枢纽工程等正在抓紧实施;常州新闸控制工程、丹金闸枢纽工程已基本完成。二是江海堤防建设工程。共完成投资199亿元。护砌工程、小型涵闸、填塘固基等基本完成,土桥翻水站、瓜洲枢纽、碾砣港闸、大浦闸等大中型
水工建筑物加固正在抓紧实施,年底前基本完成长江堤防建设。三是重点水源工程。共完成投资63亿元。实施泰东河新通扬运河段工程;淮阴二站工程基本完成;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实施灌区改造、节水灌溉工程。同时,抓紧抓好水利信息化建设。省以上报汛站遥测率达到83%,90%县水利局与省水利骨干网联网,实施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江水北调水资源监控调度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应用系统。
三着力做好农村水利工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去年我省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这对农村水利建设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和厅有关领导成员一起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寻找保持农村水利持续发展的新途径。提出了当前农村水利工作要实现三个转变:即在继续保持政府组织发动的同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抓规划、抓管理、抓服务上来;在继续保持一定建设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工程效益;
在保证公益性水利工程财政加大投入的同时,逐步引进市场机制,增强农村水利建设的活力。突出节水灌溉、跨乡骨干引排工程两个重点,大力开展农村水利建设。2000年至今全省共投入资金31亿元,投工53亿工日,完成土方155亿方,改造中低产田438万亩,建设高效农田21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3平方公里,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我们还注重强化农村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省政府同意,乡镇水利站继续实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提高了水利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四围绕积极推进城市化发展战略,全面启动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我一直在思考水利如何更好地为城市化建设服务。去年我带队到浙江省参观学习,回来以后,向省政府作了专题汇报,提出要以城市防洪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
城市水利工作。在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中,做到与提高城市排涝标准相结合,与搞好城市供水相结合,与改善城区水环境相结合,与美化、绿化、亮化城市相结合。这个意见得到了省政府的大力支持,省政府常务会议决定从今年开始全面启动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力争在“十五”期末初步形成全省大中城市防洪工程体系。城市水利已在全省各地引起强烈反响。目前,全省13个省辖市城市防洪规划报告已经完成。南京、泰州、宿迁、连云港、淮安等市已起步实施。五强化水资源管理工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生态省战略作出积极的贡献。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去年,省人大又作出了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决定。这些都对水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几年来,我们注重强化水资源管理,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一是强化地下水管理。按照省人大《关
于在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决定》,我们研究制定了4831眼深井封井规划。目前,苏锡常三市已累计封井2078眼,地下水开采量减少了68%,有90%的监测井
水位回升或趋于稳定。二是加强用水管理,实行节约用水。全省工业和城镇用水计划下达率达到95%,全省首次向社会发布449个工业及城市生活用水定额。同时,加强取水许可审批管理。三是强化水资源保护。全省水功能区划工作已经完成,正在上报省政府批准。组织制订了《江苏省太湖地区水利工程改善水环境调度方案》,调度沿江大中型闸引水冲污,增加水环境容量,改善水环境。初步完成了《太湖地区利用水工程改善水环境的调水规划方案》,起步实施苏州市西塘河引水工程,无锡市梅梁湖泵站工程已进入审查阶段,即将开工建设。
六落实省委、省政府区域共同发展战略,认真完成苏北扶持任务。为
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召开的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发展座谈会精神,我带领有关同志分别到苏北、苏中各市进行现场办公,认真分析各地当前水利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解决的办法。凡是厅里能够做到的,都当场确定,给予支持。一时不能解决的,也说明情况,争取条件成熟时,尽可能支持解决。我厅各项水利建设资金50%以上用于苏北,特大抗旱补助经费绝大部分用于苏北,防汛应急和省级防汛储备资金50%以上用于苏北,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下达我厅的扶持任务。
三、大力倡导改革创新,争取水利工作取得新突破
新世纪新阶段,加快水利发展必须以开拓创新为动力,只有加大各方面创新突破力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水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和其他厅领导注意坚持以“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用改革的思路和市场机制的办法解决水利
发展中的问题。2001年6月份,我们专门召开了全省水利改革会议,对水利改革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同时制订下发了《关于加大水利改革力度的决定》。2002年8月在总结水利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再次召开全省水利改革座谈会,进一步明确水利改革的各项要求,强力推进水利改革。我们提出了八项改革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逐步推进供水体制及水价改革。围绕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供水体制要求,加快了苏北供水体制改革步伐。目前已有徐州、泰州等6个市成立了供水机构,其他地区也将在市、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逐步组建;水价由行政事业性收费转为经营性收费,实行了“市界计划供水,计量用水,超计划累进加价”的管理办法,促进了节约用水。二是分类推进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公益型、准公益型和经营型三类,对现有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同时深化管理单位内部干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并在全省开展“管养分开”的试
点。三是深化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整顿和规范全省水利建筑市场秩序,进一步健全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积极推进招标代理制。四是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改革。以水资源优化配置、节约、保护为核心,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实现农村水、城市水,地表水、地下水,水量、水质的统一管理。五是全面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公益型工程实行竞价承包,资源型工程实行竞价租赁,经营型工程实行竞价拍卖等多种形式,全省已改制工程127万处,占应改工程的945%。六是积极探索灌区管理改革。全面推行“供水公司+用水者协会+农户”的管理模式,提高用水效率,降低用水成本。皂河等16个国家立项改造的灌区及淮安市22个灌区改革正在全面推进。七是深化投融资机制改革。城市水利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化开发的城市水利投入新机制,拓宽投资渠道。目前已有泰州、淮安等
6个市成立了城市防洪投资公司。在农村水利投入方面,积极引进市场机制,大力推进民营水利。八是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大力推进竞争上岗、任前公示、试用期制度。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实行岗位管理、竞争上岗、人员聘用和人事代理制度。改革内部分配制度,建立激励竞争机制。
四、认真贯彻水法律法规,积极推进依法行政
2000年省委、省人大、省政府作出了关于推进依法治省、依法行政的决定和决议,我们把依法行政工作作为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积极推进依法行政。
一是认真学习水法律法规,强化依法行政意识。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学习规章制度,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在学习中不断强化依法行政的意识。2000年10月向全省发出了《江苏省水利厅关于加强依法行政的实施意见》,要求全省水利系统把各项水事活动纳入
法制化轨道,实行依法管理、依法决策、依法办事和依法监督。
二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完善水行政执法体系。已建立了省水政监察总队及21个支队、120个大队,有专职水政监察员2080余名,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的省、市、县、乡四级执法网络。随着水法规体系的逐步完善和水政执法工作的加强,我省的水事案件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查处率逐年提高,全省水事秩序良好。
三是实行水行政执法公示制度,不断提高执法水平。我们通过实行水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公布行风监督电话,建立水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强化了水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意识、法制观念,促进了水利法制建设。同时,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力度,坚决制止和打击各类涉水违法案件,严厉打击长江非法采砂,全省共查处违法水事12370多起,保证了各项水事活动的正常开展。
四是转变职能,减少行政审批。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我和其他领导多次开会研究,先后提出取消行政审批11项。对保留项目也提出简化程序,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同时进一步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大力精简会议、文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五是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这几年,省人大高度重视水利工作,人大代表每年都提出不少建设性的建议。我们深刻认识到,接受人大代表的监督、指导,将有力地促进依法治水,推动水利事业发展。为此我们把办理人大代表建议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建立了由我挂帅,一名副厅长分管,办公室负责,承办处室处长承办,件件落实经办人员的制度。有些重要建议,我亲自督办。为提高办理质量和效
果,我们加强与人大代表的沟通,坚持开门办理,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对能立即办理的,在最短时间内予以解决;对一时难以办理的,列入我厅今后的工作计划;对办理难度大或超出我厅职责范围的建议,也想方设法帮助解决,或者依据有关政策、法规进行细致的解释说明,给人大代表一个满意的答复。在办理建议过程中,我们强调要做到“三结合”,即把办理工作与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相结合;与贯彻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推进民主科学决策相结合;与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重要战略部署,推动全省水利现代化建设进程相结合。几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96件,代表们对我厅的答复都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
五、坚持廉洁自律,做到“两手抓、两手硬”
在平时工作中,我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廉洁自律,带领和团结同志,一起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第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作为党组书记,坚持带头学习,注意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同志们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工作水平能力;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和省里的重大决策部署。除了正常的学习制度,我们每年还举办两期处以上干部专题学习班,联系水利实际,不断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
第二,建章立制,促进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我们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汇编成《江苏省水利厅重要规章制度汇编》,人手一册,明确规定各项工作的要求,一切按制度办事。坚持定期组织召开党组会和厅长办公会,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凡重大问题都经过集体讨论决定。团结党组一班人,做到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工作上同步。
第三,廉洁自律,全面推行廉政建
设责任制。我时常提醒自己,职务意味着责任,领导意味着服务,权力意味着奉献。只有为人民谋利益的权力,没有谋私利的权力。日常工作生活中,要求自己看淡名誉、地位、利益,看重工作、业绩、贡献,认真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严格要求自己家人和身边工作的同志。在全系统我们推行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处以上干部还实行了党风廉政建设承诺制。同时加强执法监察工作,规范招投标行为,明确要求所有省级水利工程招投标,监察室实行全过程监察,有效地防止了腐败。
第四,大力加强作风建设,积极创建文明行业。工作中,我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平时经常深入基层,关心群众疾苦,热心为基层服务,每年春节期间都到工地慰问一线职工。在系统内部,我们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以优良的行业作风,在全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水利新形象。今年我厅和省文明办联合开
展了以“树立水利行业新形象,建设人民满意好行风”为主题的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全系统干部职工保持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2001年底水利厅被水利部评为全国水利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水利系统纪检监察工作先进单位,被省扶贫领导小组评为帮扶工作先进单位。
六、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这几年来,全省水利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这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省人大关心支持和全省水利职工共同奋斗、长期积累的结果。反思自我,作为厅长,尽管做了不少工作,但与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的要求相比,深感自己在本职工作、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方面还有不少差距。主要是:
一是对解决防洪、节水、水环境问题的根
本对策措施研究还不够深入。九十年代以来我省加大水利投入,流域性骨干工程防洪标准有了较大提高,但防洪
隐患依然存在。我省沂沭泗地区防洪标准只有20年一遇,水阳江、滁河、秦淮河流域防洪标准仅有10年一遇,我省44座有防洪任务的城市中,目前仅有7座达到设防标准;水质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并存,淮北地区、丘陵山区和沿海垦区的水资源保障率还不高,苏南水质性缺水的矛盾十分突出,全社会节水意识比较薄弱;全省劣于三类水的河道断面占70%以上,改变水环境污染的现状十分紧迫。这些问题如不加以认真解决,将严重影响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水利厅长,我自己感觉到尽管采取了不少措施,但在这方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还不够,工作力度还需要继续加大。
二是扭转“重建轻管”的力度还不够大。我省水利工作一直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虽然现已注意扭转这一问题,在全系统强调要高度重视工程管理工作,并部署开展了水利工程管理改革,但发展很不平衡。一些管理单位人
员工资还难以保证,工程维修经费严重不足,影响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从我自身来分析原因,由于近几年水利建设任务十分繁重,花在工程管理上精力相对少了。目前我们已会同省体改办等有关单位,即将出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全省水利工程管理工作。
三是农村水利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形成。建国以来,全省各地坚持不懈地大搞农田水利,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8%,旱涝保收农田占耕地面积的60%,节水工程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19%。但是我省农村水利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河道淤积严重,工程老化,标准低,灌区建筑物老化率38%以上;农村自来水到户率不高,仅为55%。税费改革以后,随着“两工”逐步取消,加上取消原来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公积金,我省农村水利建设每年将直接减少投资10亿元以上,占投资的60%左右,建立农村水利投入
保障机制显得尤为迫切。按照入世对农业基础设施补助的要求,各市县财政应建立农村水利小型公益型设施建设补助资金,但目前绝大多数市县尚未建立。作为水利厅长,在争取支持、督促检查方面的力度还不够。在争取财政增加投入的同时,更要积极引进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兴修水利,建立起顺应当前形势的农村水利投入新机制。
四是依法行政水平还要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们在依法行政、依法治水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还要进一步提高,政策法规工作仍需加强。今后要在制度建设、制度管理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使全省各级水利部门从过去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治水管水转变到全面依法行政的轨道上来,从长期习惯于行政命令的工作方式转变到宏观管理、政策管理、依法管理上来。
五是工作水平和工作方式还要进一步提高和改进。由于平时工作较忙,学习理论深度还不够,联系实际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还不够。今后要进一步深入学习,提高理论政策水平,不断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工作上要求过高,节奏太快,安排任务较多,使厅机关同志经常加班加点;由于比较直爽,有时批评方式欠妥,工作方式和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全省的水利工作一直得到了省人大及各专门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在任职期间,各位领导和同志也给予我许多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我将深入地反思自己的工作和思想,真诚恳切地听取评议意见,对存在的不足,将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认真加以改进。我决心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廉洁自律,恪尽职守,依靠大家共同努力,把水利工作干得更加富有成效,不辜负组织上的期望和人民的重托。
以上述职,请予评议。谢谢
第三篇:省水利厅厅长述职报告
内容预览: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按照省人大常委会的安排,现将我任职以来的主要工作和思想情况汇报如下,不当之处,恳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江苏滨江临海,地处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下游,洪涝、干旱、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频繁。特殊的省情决定了水利在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000年5月25日,省人大任命我担任省水利厅厅长。组织上一下子将我放到这么重要的岗位上,我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夙夜忧虑,唯恐托付不效”,唯有加倍努力工作,不辜负组织的期望。任职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在省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始终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依靠全厅……你还没注册?或者没有登录?这篇要求至少是本站的注册用户才能阅读!如果你还没注册,请赶紧 点此注册 吧!如果你已经注册但还没登录,请赶紧 点此登录 吧!
第四篇:省财政厅厅长述职报告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于****年5月被省人大常委会任命为省财政厅厅长,至今已有*年多的时间。遵照省人大常委会的要求,现述职如下:
第一部分两年来的履行职责情况
到财政厅之前,我在省工商局任职8年,情况熟悉,工作顺手,加上年龄又比较大等因素,从个人角度考虑,当时我不愿到新岗位任职。但我是入党37年的共产党员,必须服从党的决定。我曾向省委和省人大郑重表态:既然服从了组织决定,接受了人大的任命,就要勇往直前,义无反顾,恪尽职守,全力以赴地做好财政工作。两年多来,我履行了自己的诺言。我和领导班子成员齐心协力,带领广大财政干部团结奋斗,使全省财政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观念得到加强,各项改革不断推进,内部管理日益规范,工作作风明显改善,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树立依法行政观念,着力推进财政改革,全面规范财政管理
如何管好钱、用好钱,发挥好财政的宏观调节作用,促进全省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是我任新职后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带领一班人,进行了近半个月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全省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即树立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观念,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以保稳定、保改革、保发展为目标,通过深化财政改革,规范财政管理,逐步建立适应公共财政要求的财政运行机制。这一思路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和支持。两年来我和党组一班人大力倡导并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加强管理与深化改革的举措。
(一)适时调整全省分税制财政体制。为了进一步完善我省的分税制财政体制,2000年下半年,在考察了广东、浙江两省的财政体制和财政运行机制后,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和预算法实行分税制的要求,提出了调整我省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指导思想,即:扶持苏北,雪中送炭;激励苏南,锦上添花。据此制定的调整方案报经省委、省政府同意后,及时向省人大常委会作了报告,并从2001年起实施。两年来的实践证明,我省财政体制调整是成功的。一是省级增加集中一部分财力,增强了支持全省社会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建立了相对规范的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2001年省财政安排用于对市县的转移支付达232亿元,是1999年的65倍、2000年的4倍。二是充分调动了地方培植财源和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全省财政收入2000年比1999年净增185亿元,2001年全省财政收入突破了1000亿元,达到1065亿元,比2000年净增200亿元;今年1-8月份,全省财政收入已实现916亿元,增长了231%。三是在今年所得税分享改革中,为我省争取了较大的利益。各地为保证地方利益在体制调整前加大了征收力度,使我省2000年所得税收入基数大大增加,在所得税分享改革中占据了主动。
(二)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在我省农村税费改革推进的过程中,作为省税改办主任,我努力为省委、省政府出好主意、当好参谋。除了做好宣传发动、税改方案测算和审批等工作外,特别加强了对税费改革工作的调研,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认真对待。去年以来,我个人总共进行税费改革调研18次、60余天。特别是在全国暂缓全面推开税费改革的关键阶段,实地考察了南通、泰州、宿迁等三市税改工作的准备情况和实施条件,及时向省领导提出建议,并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把全省税费改革全面推向深入。针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牵头制定了12项有关税费改革及各项配套改革的规章制度。目前,我省农村税费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01年农民实际负担减轻4011亿元,下降508%,今年又比去年下降了2%。化解村级债务进展顺利,至今年6月底,全省已化解涉农债务669亿元,占债务总额的39%。我省的农村税费改革,不仅受到了农民的欢迎,而且也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
(三)认真执行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省级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改革财政收支预算管理。为了切实贯彻省人大常委会的决定,省财政一是加强和改善了预算编制工作,全面推进部门预算编制改革。根据我省的工作基础,我提议并经厅办公会议研究决定,2001年选择若干省级单位先行部门预算试点,在2002年全面推开。省法院等8个试点单位2001年的部门预算,经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后付诸实施。2002年127家省级单位的部门预算,经省九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已按时批复到单位执行。从执行情况看,资金分配的公开透明性和预算的严肃性得到增强,随意追加预算的现象大为减少。2003年省级部门预算编制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市、县也正在积极进行部门预算试点。二是进一步加强了预算外资金管理。从2002年起,我们将预算外收支计划并入部门预算,一并向人代会报告并接受审议。目前,全省中小学收费和国土资源部门的各种预算外资金收入,都实行了财政部门供票、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资金直接进入财政专户、支出按预算的管理办法。公安、法院、工商、环保、计划生育等执收执法部门的预算外收费收入,也已全部上缴地方国库,纳入预算管理。三是稳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在对政府采购资金和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同时,对全省行政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账户进行了清理整顿。制订出台了《江苏省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行方案》及配套文件,目前部分省级单位和地区正在进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四是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进一步扩大政府集中采购规模和范围。开展了经常性的政府采购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采购行为正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配合《政府采购法》的颁布实施,我们将抓紧制定贯彻实施意见和相关配套办法,依法做好政府采购工作。2001年全省政府采购规模达45亿元,较2000年同期增长51%,节约率达11%。今年1-6月份,全省政府采购规模达290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9%,节约率达1141%。
此外,我本人在思想作风方面:坚持实事求是,说真话、办实事,决不说假话。为人坦诚,办事力求公道。班子内部,能以身作则,平等待人,多商量,多通气,不搞一言堂。凡符合党的路线、方针,符合改革的方向,自己又看准了的事,就全力推进,不怕流言蜚语,不计个人得失。在廉政建设方面:执行省委、省政府和省纪委各项规定,并切实负起了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两年多来,厅机关未发现严重违法违纪的现象。
三、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全面提高省级财政管理水平
在日常工作中,我注意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每年编制预算过程中,及时向人大有关部门通报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原则,接受人大有关部门的审查意见;预算经人代会审议通过后,认真执行人代会通过的预算审查报告和大会决议,及时批复单位执行;预算执行过程中,对收入的超收和支出预算的追加及时向人大常委会提出变更预算的报告,严格履行法定程序;财政管理中的重大改革等事项,及时向人大常委会报告。
对待代表建议的办理工作,我把它作为一项有利于促进我们改进工作,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实现决策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化的重要任务来看待。一是明确了继续实行处室一把手责任制,做到责任落实到人;二是要求承办处室加大“开门办案”的力度,对主办件和分别办件在答复前,要尽可能地与建议人进行沟通、交换意见。三是对代表的建议,凡是具备条件解决的,在当年就给予解决;暂时没有条件解决的,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解决,并将具体工作设想以书面形式告知代表;答复时作出承诺的,在答复后认真落实;对按照现行政策规定确实不能解决的,列明具体理由,向代表解释清楚。几年来,我厅的办理工作得到了代表的广泛好评。2001—2002年,我厅共承办省人大代表建议164件,从反馈情况看,建议人对我厅的办理工作均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
第二部分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任职两年来,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
一是,执行财经法规的力度还不够强。在2年多的工作中,尽管自己尽力想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预算执行中,对单位的经费申请有追加的现象;财政资金下拨后,追踪问效不够;省级少数单位存在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督查处理也不够。
二是,个人理论学习不够。学习理论的自觉性、持久性、系统性不足。抓理论学习教育的各项措施落实不到位,执行制度不严。在学习中有偏重学习经济理论、管理知识和财政知识,偏轻学习政治理论、党建理论和知识的倾向。
三是,有些工作抓得不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仍存在薄弱环节,保工资、“两个确保”和“低保”的保障基础还不牢固;管理工作滞后,清理财政供给范围的力度仍需加强;巩固、完善、提高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任务比较艰巨;队伍建设抓得不够严,制约监督机制不健全;对机关一般干部的谈心和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至今仍有一些干部不熟悉。
四是,廉政建设与中央、省委要求有差距。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理解和认识仍显不足。干部接受吃请等现象虽受到制约,但尚未绝迹。存在重业务、轻监管现象。
五是,当矛盾多、压力大时会出现急躁情绪,有时不注意工作方式、方法。与兄弟单位,尤其是主要经济部门主动沟通不多。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我将借助这次向省人大常委会述职的机会,进一步认真反思自己的工作和思想,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教训,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带头抓好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理论,学习财经业务知识,提高运用理论指导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不懈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体财政干部,增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开拓奋进、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财政干部的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改革意识,切实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真正把财政部门建设成为让省委、省人大、省政府放心,让部门和群众满意的单位。同时,顺应加入WTO后激烈竞争的新形势、新情况,及时更新知识。积极响应江总书记关于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号召,带领大家创建“学习型机关”,努力建立起激发学习、调研和创新的机制,使财政干部形成勤奋学习、深入调研、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风气。建立理论学习的领导责任制,健全干部在职自学制度和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
2.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观念,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预算外资金管理等各项改革。认真学习预算法和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省级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牢固树立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观念,把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监督之下,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检查机制,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跟踪问效,切实解决财政资金分配不公、监督管理不严、财经纪律松弛等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保证资金分配和管理沿着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运行。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将着重抓好农村税费改革和以部门预算为中心的各项财政改革工作,努力做到四个确保。
3.抓好财政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围绕为人民掌好财权、用好财权这一根本问题,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进一步推进机关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广大财政干部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以身作则,廉洁自律,管好自己,管好下属,经常地进行警示教育,做到警钟长鸣。
以上述职如有疏漏和不当之处,恳请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和各位委员批评指正。
第五篇:省人事厅厅长述职报告 (范文)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1997年7月11日,根据组织的安排,我到省人事厅任厅长、党组书记,省人事厅厅长述职报告。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和全厅同志的大力支持下,我在人事人才这个重要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做了一些应该做的工作。下面,我将履职以来的工作情况作书面汇报,不当之处,恳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帮助。
我到人事厅工作这五年,正处于世纪之交和跨入新世纪的阶段。这个阶段是我省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我省全面建设宽裕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各级人事部门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人才人事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奋斗,按照人事工作“两个调整”的改革思路和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开展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人才规模有长足的发展,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截止2001年底,我省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技术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各类人才415万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级人才达到152万人。人才总量和高层次人才数量都居全国前列,人才的行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五年来,我和全厅同志一道做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人才战略,初步构筑我省跨世纪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框架
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人才争夺大战的冲击,全省上下,从各级党委、政府到各有关方面,越来越重视人才工作。全社会对人才是第一资源也基本上形成了共识。为了不失时机,抓住机遇,创建我省整体性人才开发机制,1998年我们把制定跨世纪人才工程的总体框架和相关政策作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通过调查研究,在充分吸纳,反复修改的基础上,形成了报送省委、省政府的送审稿。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主要领导同志亲自主持修改讨论,并作为“三讲”的一项重要成果,下发了《关于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若干意见》苏发[1999]19号。这是指导我省构筑跨世纪人才工程的一个综合性文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省委19号文件的总体要求,我们又抓紧制定了有关配套政策,省政府先后下发《江苏省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的若干规定》,《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选拔和管理办法》,《江苏省人事代理暂行办法》。为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我省工作,我厅还与省教委、省公安厅联合下发了《江苏省引进优秀人才工作实施办法》。近三年来,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由我厅代拟以省委、省政府或两办名义印发的文件共9件,以厅名义下发的文件182件。各地、各部门也千方百计地培养人才,下大力气留住人才,广开渠道吸纳人才。对江苏急需的各类优秀人才的引进全部放开;引进人才来我省创业享有优惠政策;引进人才工资待遇可与用人单位协商从优确定;引进人才的配偶安置、住房、子女入学等从优解决。许多突破性政策的出台,在省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进一步营造了有利于人才培养、引进和充分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基本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二、抓住机遇,突出重点,推动人事人才工作与时俱进
一实施高层次人才重点工程,带动全省人才高地建设。
为了增强我省高层次人才竞争能力,构建江苏新世纪人才高地,我们把高层次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工程来抓。一是会同省委组织部组织实施“333人才工程”。按照《江苏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纲要》的要求,1997年初,我们配合省委组织部,共评选出“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3116人,其中第一层次的33人,第二层次的305人,第三层次的2778人。其中,有2名培养对象分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3名培养对象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45名培养对象被评为部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去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苏发[2001]4号,在原有的“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的基础上,又提出了“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的任务目标。通过“333人才工程”的实施,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在国际、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高层次骨干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我省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二是组织实施“江苏六大人才高峰工程”。2000年根据季允石省长对构筑人才高地提出的“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几个领域,有所突破,形成若干高峰”的要求,我们通过缜密思考,广泛吸纳各方面的意见,按照优先产业优先发展、优势领域和产业重点发展、传统和基础产业兼顾发展的原则,选择教育、医药卫生、电子信息、机械汽车、建筑、农业六大领域作为重点,构建六大人才高峰。我们主动会同六大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集中150多人,分成7个调研组,经过3个月的努力,形成了20多万字的调研报告及相应的六大人才高峰行动计划。高峰行动计划主要包括教育行业的高校“青蓝工程”第二期计划,医药行业的“528工程”,卫生行业的“135工程”,电子信息行业的“IT高层次人才工程”,机械汽车行业的“313工程”,建筑行业的“当代鲁班人才工程”,农业行业的“226兴农工程”。对这六个领域的人才资源开发,实施重点规划、重点发展、重点投入,逐步形成人才资源开发的优势地带和强磁场,使人才资源开发与行业的发展相适应。与此相匹配,还制定了10项政策,具体包括“拓宽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渠道,积极引进国内外智力,实施高层次人才重点培养工程,扎实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加强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建设,率先在六大行业建立高层次人才分配特区,加快职称改革步伐,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建立人才奖励制度,加大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等。到2005年我省六大行业人才资源将达到233万人,年均增长为7%以上;高层次人才达到157万人,年均增长为10%以上。实施“江苏六大人才高峰”行动计划,是立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高层次人才开发的重要举措,是构建江苏新世纪人才高地的重要内容,也是我省继“333人才工程”之后将人才开发进一步由行业推进的重要步骤。三是组织实施“百万科技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应对入世,增强我省国际竞争力,要把基点放在我省人才队伍的能力建设上。去年,省政府办公厅批转了我厅代拟的《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提出了实施“百万科技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的基本目标和任务要求,即在“十五”期间,全省县区开展继续教育的覆盖率达到100%,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覆盖率超过80%,全省继续教育对象按照规定学时学习或获得学分的达标率达到60%以上,全省将有118万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规定要求完成继续教育培训任务。
二以载体建设为重点,为高层次人才实现创业抱负和发挥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环境。载体建设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载体的建设是再造江苏21世纪人才新优势的重要依托。一是进一步完善博士后制度。我省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1家,设站数占全国流动站总数的96%,涵盖53个一级学科,占已设站一级学科的67%;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2家,设站数占全国的10%;2000年,我们会同省经贸委在有条件的企业创建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目前已批准34家。在企业设立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为全国首创,得到国家人事部的充分肯定。自1986年以来,我省累计培养博士后人员1300多名。目前,我省博士后年招收规模超过250人,全省现有在站博士后600多人,成为活跃在我省教育、科研等各个领域的一支生力军。二是发展壮大留学人员创业园。我省已建立了江苏、金陵海外学子、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昆山和常熟等9个国家级、省级、市级留学人员创业园,数量居全国第一,占全国留学人员创业园总数的1/6。正在筹建的有泰州、张家港、省农科院农业专业等3个留学人员创业园。在我省的9个留学人员创业园中,共有400多家留学人员企业入驻,涉及软件开发、光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医疗器械、医药、环保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三是以政府奖励为纽带,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家队伍。目前,我省拥有各类专家7933人。其中,省属各类专家4390人省级和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分别有1234人和99人,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3057人,另有驻苏部属单位各类专家3543人。四是以项目、课题等为载体,积极引进国外智力。近几年来,针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项目、重点课题和技术难题,我省积极引进国外智力,有计划地组织了一批符合我省经济发展要求,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重点项目。仅去年我省就组织引进国外智力项目423项,在IT、生物、新材料、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引进69名外国专家;并有120位外国专家以各种形式帮助我省解决73项技术难题;实施苏北五市引智项目51项,引进外国农业专家102人,完成12项农业引智成果推广工作。
三、不断探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一完善公务员制度,努力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按照国家人事部的统一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们确立了“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公务员过渡工作,全省各级机关工作人员除不符合规定条件外,都已过渡为国家公务员。在国家公务员制度入轨运行后,我们又进一步着力于健全法制、建立机制、改进管理、加强监督。健全法制,就是建立比较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公务员法规体系。建立机制,就是通过职位分类、考试录用、考核、培训、交流、回避、辞职辞退、申诉控告等制度的实施,促进法制化管理机制、竞争监督机制的建立。我们在全面完善的基础上,突出地把建立竞争激励机制作为工作重点,促进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1、凡进必考。全省各级国家机关必须通过考试录用的办法补充工作人员,今年我们成功地组织了4900个岗位的招录工作。2、竞争上岗。竞争上岗比较好地体现了用人上公平和公正的原则,扩大了识人视野,拓宽了选人渠道,广开进贤之路,2001年省级党政机关通过竞争上岗的人员有2374人。3、强化考核。进一步完善平时考核、考核制度,对公务员的德、能、勤、绩严格考核,并将考核的结果与职务升降、工资增减挂起钩来。为了建立健全考核体系,去年我们在“优秀”、“称职”、“不称职”的等次基础上增设了“基本称职”等次,进一步完善考核方法,着力提高考核的质量和效果。4、岗位轮换。对于在管理人、财、物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对于从事某一项工作时间比较长的同志,进行岗位轮换,有利于调整队伍结构,提高公务员素质,有利于锻炼培养干部,发挥个人的才干,增强单位的活力。改进管理,就是研究解决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制定周密的管理措施。近年来,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层次公务员管理的不同要求进行了探索,进一步完善了公务员分类管理的具体办法。
二逐步推进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我省有事业单位5万多个,有150多万人,类型较多,情况复杂。近几年来,我们按照省政府《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的要求,根据“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思路,逐步推进事业单位的领导体制、人事管理、工资分配、职称制度、社会保险等项改革,统筹兼顾,综合配套。一是改革用人制度,推行聘用制。南京、无锡、南通、盐城、镇江等市事业单位用人普遍实行了聘用制,职工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事业单位职工中形
成了“岗位靠竞争,收入凭贡献”的竞争意识,逐步形成了一个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二是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实行评聘分开。事业单位按照工作需要和专业技术结构比例的指导或规定,自主设岗,自主聘任专业技术人员,有的高职低聘,有的试聘、缓聘,并完善考核制度,加强聘后管理,逐步用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按照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业绩,决定续聘、解聘、增资、晋级或奖惩。三是实行多元化分配制度。去年,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人事厅、省财政厅《关于事业单位实行多元化分配制度的意见》苏政办发[2001]107号,对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提出了9种分配形式,即工资总额与单位效益挂钩;工资总额与单位贡献挂钩;以岗定薪;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兼职兼薪;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入股;职务技术成果按收益比例奖励;事业单位法人代表个人收入与工作目标和业绩挂钩;补充购买商业保险。目前,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已经在19家省直单位和5个市、县区先行试点。通过这些年来的工作,我省事业单位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截止2001年底,已有25018个单位的70多万人签订了聘用合同,占人员总数的473%;有18830个单位推行了分配制度改革,占单位总数的36%;有12566个单位实行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占单位总数的24%。
三推进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我们积极参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研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现代企业人事制度。同时积极参与培养造就企业家队伍的工作,建立选拔、任用、测评、考核、储备、流动等管理制度,1999年2月,省政府和国家人事部共同组建了“中国江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潮,在培训、市场配置等方面提供方便,为企业家的成长创造条件。同时帮助和指导企业加强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聘用、培训和管理工作。发挥人事部门的职能优势,帮助各类企业重点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引进急需人才,调剂积压人才,促进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流动,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四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1992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省级人才市场,全省各地人才市场也相继成立。今年4月,我厅和省信息产业厅、江苏软件园管委会依托江苏软件园共同组建了全国第一家省级IT人才市唱—江苏省信息技术人才市常目前,我省已建成各类人才市场121家,初步形成以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市场为主渠道,以“江苏省苏北农村人才市潮及行业人才市场为补充的人才市场网络体系,述职报告《省人事厅厅长述职报告》。人才市场立法、市场管理、市场服务等方面也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为用人单位和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一是举办了各类人才交流活动。截止2001年底,全省各级人才交流机构共举办各类人才交流大会9500场次,约184万家用人单位进场招聘人才,884万人才参加交流,157万人通过人才市场实现了就业。大中专毕业生除少数特殊专业外,全部进入人才市场双向选择。要人才找市场,要求职进市常南京、苏州等人才市场发育较好的市,80%左右的人才流动是通过市场实现的,人才市场发挥了人才流动的主渠道作用。二是人事代理逐步成为人才市场的一项重要服务项目。为流动人才保管人事档案、办理聘用合同鉴证、代办社会保险、职称评审、户粮关系等。截止2001年底,全省有58万家企事业单位实行了人事代理,代理人数超过51万人。三是开展人才培训。2001年全省各级人才市场共举办岗前、转岗和专业知识培训班666期,有10多万人参加培训。四是加强人才流动信息建设。2001年我省建成人才市场局域网7个,因特网人才信息站点32个,入站信息592万多条,访问人数114万多人次。省人才市场还多次举办了网上人才招聘活动,实现了无形市场与有形市场的结合,取得了较好成效。五是开展人才测评服务。根据用人单位和人才的要求,2001年全省共为近3000名人才提供了包括基本素质、专业知识、工作业绩、组织管理能力等综合测评服务,为人才使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四、统筹兼顾、保持人事工作协调发展
一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我省1998年有普通高校、中专校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143万,1999年15万,2000年167万。在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职能没有划入省教育厅前,我们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从全局出发,采取分步实施、分类指导的办法,积极稳妥地推进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在具体工作环节上,尽量简化手续,改进方法,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二做好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工作。从1998年至2000年,是实施党中央关于三年军队裁减员额50万战略决策的实施之年。我省每年安置军转干部数量在全国都居于前列。我们始终坚持把军转安置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规定,保持安置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采取指令性计划分配,把师团职干部作为重
点,加强条块协作,拓宽安置渠道,把军转安置和开发人才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制定了军转干部自主择业的实施办法。从1997年到2001年我省共接收安置转业干部21970名,其中,师职干部110名,团职干部4595名。我们还妥善处理了八十年代安排进企业工作的转业干部上访问题。
三做好工资福利工作。近几年来,我们通过调整我省地方性津贴、补贴标准和完成增资项目,逐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待遇。1997年调整综合补贴人均月增资63元,省直单位参照南京市执行“同城待遇”人均月增资200元左右;1998年和2000年两次调整职务岗位津贴,人均月增资均超过80元;1997年以来我省自行出台的增资项目,累计增资人均每月240元左右,其中省直单位人均每月增资450元左右。加上国家统一部署的增资项目及时落实到位,我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五、增强法制意识,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一努力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水平。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的增强,对国家公务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通过认真学法、大力普法,提高我省国家公务员的法治意识和依法行政水平。在“三五”普法期间,全省公务员以及参照和依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230494人参加了法制宣传教育学习考试,参考率92%。其中市厅级领导干部1007人,占市厅级领导干部总数的90%;县处级干部11500人,占县处级干部总数的70%。为了加强公务员学法用法和依法培训工作,去年我们按照省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的要求,对全省公务员“四五”普法工作又进行了部署。同时,我们还与省委组织部联合部署“省级机关公务员和参照管理机关工作人员世贸知识”培训工作,把培训与公务员考核有效结合起来,共有12万人通过了培训考核。对各市WTO知识培训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1年全省共有238万名公务员、参照管理机关的工作人员及事业单位人员参加了培训。
三加强制度建设。随着《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各单项法规以及实施办法的出台,我们在制定公务员录用、录用监督、录用考核、录用体检、特殊职位录用、考核、辞职辞退、回避、轮岗、退休、奖励、职务任免等办法的基础上,近年来又制定了培训、出国培训、申诉控告、职位分类等实施细则。在《江苏省人才流动管理暂行条例》出台后,我们代拟了《江苏省人才流动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1997年10月,省政府第96号令颁布该条例的实施细则。我们还制定了人才引进、专家选拔和博士后管理等方面的文件,对人事人才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今年,我们根据入世的要求,全面清理人事人才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文件,现已废止187项,修改5项,保留153项,按立法程序上报修改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有3项。
三加强执法检查。我们多次组织对已出台的公务员管理法规、规章和省里的实施办法的执行情况和我省人才流动、人才市场管理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促进各项法规落到实处,同时在全系统推行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和执法评议考核制。我们将行政执法的权利、目标、要求和责任明确落实到具体执行岗位、执法人员,以保证执法行为严格依法;对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实行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程序,公布办事结果,使人事工作的管理行为置于社会监督之下,保证人事管理活动依法进行;我们还聘请了三批78位人事工作监察员,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对人事部门依法行政和政风建设评议考核。建立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受理有关人事争议仲裁案件,调解矛盾,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人才的合法权益。
通过五年的工作,我的主要体会是:
理论武装是做好人事人才工作的灵魂。这几年,我们始终坚持把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人事人才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灵魂。在工作安排上,把学习作为头等大事,特别是重点学习邓小平人才人事理论、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和专题论述。平时抓好党组中心组学习,做到学习有计划、有制度、有检查、有落实。同时举办全省人事局长轮训班,把县以上人事局长普遍轮训一遍,机关处级干部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学习研讨会。年终总结和考虑来年工作,也是先学习,然后组织交流和讨论,使大家能够从更新的高度、更开阔的视野,在更深的层面上,来重新审视和谋划人事人才工作,从而促进了各项人事工作的开展和工作作风的转变。
服务大局是做好人事人才工作的主题。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自觉地将人事人才工作融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循环之中。去年我们根据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要求,制定了《江苏省人才资源开发“十五”计划纲要》,提出到“十五”期末,全省人才总量达到554万人左右,比“九五”期末增加159万人左右,平均每年递增7%左右。同时,我们还围绕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大战
略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积极主动地找抓手、想办法、求落实。2000年我们成功举办了“北大清华百名博士江苏行”活动,北大清华百名博士与我省500多家企业进行项目洽谈和科研成果转化交流,达成了300多项协议;2001年我们组织了“赴京招聘千名博士后”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省委书记回良玉特别批示:“人事厅此举影响和效果很好。”我们还承办了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01年中国国际人才交流暨项目洽谈会”,推出我省引智项目368项,国外专家组织接受我省专家需求项目180项,12个外国猎头公司愿意为我省聘请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层次人才。我们还采取了10项切实有效的措施,为推进苏北大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截止2001年底,我省非公有制企业拥有人才1126万,占全省人才资源总量的27%,较1999年增长了15个百分点。2002年我们又组织了“百名海外留学博士江苏行暨高新技术项目洽谈会”,海外留学人员携带120多个项目,有近500家企业参加洽谈,达成意向性协议108项。另外,我们在出台重大人事人才政策方案时,十分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既坚持了加大改革力度,又考虑到了社会和人们的承受程度,从而做到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中维护稳定。
解放思想是做好人事人才工作的关键。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人事人才工作大发展,我们在工作中十分注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进取,大胆创新。1998年,我们提出了要在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突破传统人事管理方式的束缚。以推进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为突破口,大胆探索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现代人事管理方式,使人事部门从传统的行政管理部门转变为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人才资源开发机构,使人事管理方式由简单的办理事务为主转变为人才的预测与规划、培养与使用、配置与管理并举,形成人才资源整体开发的新格局。二是突破旧有人事工作范畴的束缚。把人事工作的服务领域由国有经济进一步向整个国民经济拓展,积极为多种所有制经济提供人才服务;把人事工作的服务内容由传统的对国家干部实施管理,向重点为各级各类人才创造良好成长环境的方面拓展;把人事工作的服务手段由传统的管理进一步向发展人事代理、人事咨询、人才评价、执业资格管理等社会服务方面拓展,以不断扩大人事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三是突破人才资源条块分割体制的束缚。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加大市场对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力度,努力疏通不同行政隶属单位间,不同行业、区域单位间和不同所有制单位间人才交流、配置的通道,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国有资产和资本的重组,进行人才资源和人才资本的优化组合,为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形成人才资源良性的集聚与扩散机制,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益。由于思想解放、思路拓宽,使得人事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力度显著增强,人事工作的影响也因此不断扩展。
调查研究是做好人事人才工作的前提。调查研究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基本工作方法,也是新时期人事人才工作上新台阶的重要措施和必然途径。每年年底年初,我们都要开展一次全面性的调研,目的是为了总结上一年的工作、形成新一年的工作思路。对于重点调研项目,我们强调要有准备、有组织、沉下去、出成果。五年来这样的调研共进行四次:第一次是1997年底,主要是围绕解决上下左右协同配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人事人才工作上新台阶的问题;第二次是1998年底到1999年上半年,主要解决人才资源开发的宏观政策问题;第三次是2000年3月,主要是围绕留住高层次人才这个课题,重点对10所高校、10个科研院所、10家企业进行调研;第四次是2001年,围绕如何构建江苏“六大人才高峰”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拿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方案,提出改革的措施和办法,并形成文件或规章,有一些需要多个部门配合的,则将情况、问题和建议向省政府作专题汇报,这些都有效地促进了我省各项人事人才工作的开展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
自身建设是做好人事人才工作的基矗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人事干部队伍,是人事人才工作取得新成绩和实现新突破的基矗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我们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为了加强厅机关公文、财务和物资的统一管理,1997年我们出台了《江苏省人事厅公文处理办法》、《江苏省人事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财务、物资管理工作的意见》、《江苏省人事厅汽车使用管理办法》,通过集中管理,提高了办事效率,改善了办公条件,也进一步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为了搞活机关的内部用人机制,我们逐步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轮岗制度,为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创造条件。2000年底我厅机构改革时,通过竞争上岗,有7名年轻同志走上正处岗位,正处长的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78岁下降到41岁,全厅处级干部本科学历层次由竞争上岗前的5876%提高到现
在的712%。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制度,定期听取干部人事工作纪律执行情况汇报,加强对干部和工作人员的教育管理。凡全省人事人才中长期规划、工作安排以及重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全局性人事人才工作重要政策出台,人事任免和调整,都必须经过厅党组会或办公会集体讨论,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健全对各项工作部署、决定决议贯彻情况的督促检查制度。对于厅里确定的、季度、月度工作目标,对落实情况逐月进行检查;对“江苏人事网站厅长信箱”和“人事信访信箱”收到的信函,基本做到件件有答复;对于“两会”建议提案,我们在认真办理的基础上着重抓好落实,去年针对关于“对回国满30年的归侨回原居国探亲报销一次路费”的建议案,我厅多次和有关部门磋商,并积极向省政府反映,使这一久悬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全省人事系统“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教育实践活动,采取切实措施,有效地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我们通过召开表彰大会,对全省人事系统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进一步树立了人事部门和人事干部的良好形象。
这几年人事人才工作所取得的进展不是偶然的。首先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发表了“七一”、“八七”等重要讲话,对做好新时期人事人才工作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我们必须以此为指导,进一步审视和谋划人事人才工作;我国加入WTO,人事人才工作面临难得机遇和严竣挑战,我们必须未雨绸缪,主动应对;江苏经济进入大转折、大提升、大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加倍努力,提供坚强有力的人事人才保证。这些都为我省人事人才工作注入强大的动力。新世纪之初,顺应时代的发展,我国把人才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写进“十五”规划,各级领导,社会各界比以往都更加重视人才、关注和支持人事人才工作,这就为人事人才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尤其是分管领导同志的精心指导、大力支持,为我们开展工作提供了必要条件。再就是党组一班人同心协力,全厅同志团结奋斗。我是人事厅一把手,又兼任省编办主任,精力有限、能力有限、水平有限,从严格意义上讲,前面提到的各项工作都不是我个人亲自操作的,我的作用主要是三条:一是集中大家的智慧,定思路、出题目;二是组织大家一齐干,充分发挥分管厅长和处长的主动性积极性;三是抓督促检查。我想特别强调的是,各位副厅长和处长尽职尽力,任劳任怨,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这是我十分感谢并感到幸运的。
在充分肯定所做工作的同时,我深知这些工作也只是阶段性的,仍然是十分有限的,同时代发展的要求比,同先进地区比,差距还是很大的,因此我丝毫未敢懈怠,始终抱着“忧患大于乐观”的态度,以“临深履北的精神对待工作。我个人认为差距主要是四个方面:
第一,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具体讲有三点,一是“以人为本”的人才开发理念尚没有真正形成;二是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事人才工作的传统思维定势仍然相当程度存在着,想问题做事情,特别是遇到难题时,仍会自主不自主地回到老路上去。三是求稳怕乱,框子多,顾虑多,缺乏一往无前的精神。
第二,人事制度改革上的差距。目前在体制机制方面的一些改革,亟需继续深入下去。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报酬能高能低的充满活力的用人和分配机制尚没有真正形成。特别是部分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滞后,机制不活,平均主义现象依然严重,制约了专门人才积极性的发挥,直接影响人才引进和人才队伍稳定。
第三,人才资源组织程度上的差距。随着生产力向大企业集团集聚,人力资本的集聚和群体效应的发挥是现代人力资本运作的必然趋势。我省人才资源开发的方式尚未完全脱离传统模式,缺乏在全社会乃至国际上整合人才资源的魄力和办法。我省人才总量虽居全国前列,但人均比例、高层次人才所占比重以及综合竞争力还有很大差距。对人才的吸引力还不够强、人才流失问题不容忽视。
第四,环境营造上的差距。一个有利于吸引、集聚和用好、用活人才的大环境尚需大力营造,我们虽然制定了不少政策,但广为宣传不够,督促检查不够,狠抓落实不够,用人主体的小环境建设也亟待加强。
问题的存在同我个人的素养、水平、能力和工作作风都是有关系的。检讨我个人履职上的差距,主要表现有:
工作作风不够细致扎实,许多问题想到了,也说了,但具体指导不够,抓落实不够。
个人性格比较偏急,有时要求过高,有时节奏太快,影响工作效果。
疏于交往,倦于应酬,对上汇报不够主动,左右沟通不够及时。
对上述存在问题,我将高度重视,并将进一步加强学习,反思总结经验教训,虚心听取意见,激励自己,自强不息,以求不断有新的提高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