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十一工作计划积极创新 稳步推进 强化学习 团结奉献

时间:2019-05-12 14:0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办公室十一工作计划积极创新 稳步推进 强化学习 团结奉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办公室十一工作计划积极创新 稳步推进 强化学习 团结奉献》。

第一篇:办公室十一工作计划积极创新 稳步推进 强化学习 团结奉献

积极创新 稳步推进 强化学习团结奉献

办公室五一至十一期间工作计划

“春季大行动”的开展给办公室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办公室全体员工紧紧围绕董事长“信心2009,决胜春天倒计时,责任与爱心行动”口号,团结一心,努力奋进,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提高办公质量和效率,为公司各项事务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协调与服务职能。为进一步充分发挥前一阶段工作精神,以更加饱满的态度投入到下一轮的工作热潮当中,办公室根据董事长“信心2009,向管理要效益,推动09年工作任务第二次高潮,用实际行动向祖国六十华诞献厚礼”的指导精神,并结合本部门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全年工作安排,对下阶段的工作做了以下几方面的部署:

一、加快各项管理制度的撰写与完善,为公司实施规范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到目前为止,摩天集团行政管理制度的制定虽然已初步完成,但是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和员工的日益增多,仍有许多地方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办公室将坚持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加快对《组织结构设置方案》、《薪酬方案》和《考核方案》的撰写和完善,建立全方位的管理流程,使各部门工作有方向,行动有准则,事事有依据。使公司的各项管理更加规范,更加科学。

二、加快摩天OA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构建和完善,推进集团管理信息化的实施。

为了使公司能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提高办公的效率,办公室将在下阶段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紧密结合公司发展需要和企业管理理念的要求,加强计算机网络建设,使公司和各项目部实现网络连接,达到资源系统的高度共享和优化。构建具有摩天集团特色的商务宣传网站、摩天OA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集通知、公告、信息发布、数据传输、管理流程为一体的信息处理功能。推动信息化管理的进程,提高管理水平,为管理者及时掌握企业员工的整体工作动态提供方便,为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三、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激励机制的建设

办公室将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和实际经营情况,积极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激励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工作积极性,着力提升公司的执行力、凝聚力、战斗力。从“企业理念、企业精神、企业发展简史、企业宗旨、企业奋斗目标、入职指引、员工关系、职务行为”等多方面着手,编写《员工手册》,规范员工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依据公司的发展历程和企业精神编写《企业文化手册》,作为新员工入职培训的基本教材,同时也在老员工中开展学习,使广大员工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摩天,从而激励大家更好地为摩天未来而奋斗。

四、加强内部学习,增强专业知识,强化服务意识。

为了强化办公室人员的服务意识,更好地为公司领导层与各个部门提供高效率的工作,办公室决定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要定期组织本部门职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思想教育的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业务素质与思想高度,为下一阶段的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办公室将竭诚团结,紧紧围绕董事长“信心2009,向管理要效益,推动09年工作任务第二次高潮,用实际行动向祖国六十华诞献厚礼”的指示精神,严格遵照公司领导的指示,强化枢纽作用,充分发挥承上启下、综合协调、参谋助手、督促检查和服务保障作用,进一步强化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式,加大服务力度,提高服务质量,为整体工作的顺利推进,发挥积极的职能作用。

郑州摩天置业有限公司办 公 室

2009年4月25日

第二篇:创新机制 团结协作 稳步推进 - 福建农业信息网

创新机制 团结协作 稳步推进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宁乡县兆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业合作社

宁乡县兆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9月,是一家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乡村专业化防治机手为主体,以县农技中心各专业站为技术后盾,在县农业局的全力支持下组建起来的一个专业化统防统治合作组织。目前合作社共发展建立了28个分社,210个村级服务站,成立了287个专业机防队,购置了3HH-36型担架式机动喷雾机628台套、DF-18G机动弥雾机200台、HH-8型背负式喷雾机150台、电动喷雾机4500台,培训了专业化防治机防队队手3400多人,具备日统防统治服务面积 18万亩的能力。2009年,合作社共实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 42万亩(早稻+晚稻+中稻),其中柑桔3万亩、园林2万亩,水稻 37万亩。2010年上半年,合作社共实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27.17万亩,其中柑桔3万亩,早稻24.17万亩。

合作社经过近两年的运作,我们认为兆丰合作社的发展是稳健的,得到了省、市、县农业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县人民政府授予了“优秀专业合作社”称号。兆丰合作社的稳健发展,首先得益于省、市、县农业主管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正确引导和热心关怀,也是合作社县社的精心组织和各乡镇分社成员团结协作,狠抓落实的结果。

1对此我们深有感受。

一、创新机制,组建队伍

宁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由于体制的原因,“四权”下放乡镇管理,财政每人每年经费15000元,扣除三项保险和各项公共开支,工资基本无着落,只能从事技物结合,参与农资经营,弥补工资和事业费的不足。由于农资经营的竞争激烈,利润有限,生存困难,期待创新。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是一种全新的植保服务模式,组建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大农业的社会化服务,宁乡兆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

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成立的兆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业合作社,共有社员248人。按合作社章程,设立组织机构。组织机构由农业局局长担任名誉理事长,农业局副局长、总农艺师任技术总监,农技中心各专业站站长为技术顾问;28个乡镇分社组成理事会,选举了7名常务理事和理事长;选举了3人组成的监事会和监事长。精心组织,协调,谋划合作社的发展,全面措筹各分社的组建和运作,培训机手,为分社提供植保技术、新型植保机械、对口药剂等全方位的服务。

二、健全制度、严格管理

合作社成立后,根据专业合作社的管理要求,明确了理事会和理事长、监事会及监事长职责,经常务理事会讨论制定了合作社财务制度、学习培训制度等相关制度,并为分社加入制定了具体的要求和标准。我们要求加入合作社的乡镇分社要有相应的组织机构、要有一定的服务能力、要严格接受总社的管理。并制定了村级服务站站长、机防队长、机防队员职责和相关操作规程。做到规章制度上墙,学习考核奖惩到位。在合作社的运作的过程中,确保了以制度管人,建立了规范化管理制度体系,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规范工作流程、统一服务模式、确保安全高效

兆丰合作社能稳健发展,重要的法宝是一开始我们就规范了工作流程,统一了服务模式,宁乡县兆丰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流程如下:

为了确保每次施药的防治安全和防治效果,我们坚持把好六关:

一是把好签约关:与农户签定统一的防治合同,明确乡镇分社、村服务站、机防队、机防队员、农户的责、权、利。

二是协助县植保站把好田间病虫测报关,选准防治适期。

三是把好防治药剂关,选定高效、对口大包装药剂,科学配方。四是把好机手培训关,确保每个机手都能熟练操作,安全用药。五是把好施药关,明确机手应承担的施药责任,因施药质量造成防效不佳的,由机手负责补治。

六是把好施药后的药效检查关,合理评价施药效果。

四、购置保险、规避风险

专业化统防统治,由于实施面积大,机手操作熟练程度差异大,农民认知度不同和突发性病虫危害,难免出现防控不到位,防治效果差,农民受损和农民认为防效未达标等问题,而合作社刚成立,底子薄,承担风险能力不强,为此,我们购买了《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保险》和《机防手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对小面积受损农户进行赔偿和对受意外伤害的机手补偿。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将经济效益尽量让给乡镇分社,县社利润少,运转难的问题;农资经销商与防治组织的矛盾问题;药械推广与维修服务不到位的问题;熟练机手的稳定与培训难的问题;有限的财政投入与行业发展需求差异的问题等等。总之,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任重道远,我们将在各级领导、各级业务部门和社会各届人士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以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稳步推进我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为实现我县农业生产中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到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0%而努力!

2010年8月14日

第三篇:强化管理创新机制稳步推进黎川县生态公益林建设

强化管理创新机制

稳步推进黎川县生态公益林建设

——黎川县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做法一、二

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和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项目我县实施面积共计40.17万亩,其中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施面积30.17万亩,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项目10万亩。项目实施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经过各实施单位的共同努力,在管护力度、监管措施、管护资金的使用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试点单位区域森林数量、森林质量得到了提高,林地和野生动植物得到了保护,尤其是洪门水库周围、黎滩河源头和两侧、以及武夷山脉中段西侧的生态环境有了较为显著的改善。项目实施以来,管护经验和做法如下:

1、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工程管理机构,为工程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一是成立了黎川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由县人民政府县长为组长,分管副书记、副县长为副组长,县政府办公室、林业局、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等单位领导为成员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二是项目涉及的乡(镇、场)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组成部门都履行了各自的职责,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资金)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2、落实工程项目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为加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资金)的保护管理,项目管理工作实行政府和林业部门双线管理。项目建设时县政府把工程建设目标、任务、责任分解落实到乡政府,与乡(镇、场)签订了《管护责任状》14份,与县林业局签订了《监管责任书》1份,林业工作站与护林员签订了《管护合同》2870份,县林业局

与本系统国有林场签订了《监管责任书》3份,同时林业系统国有林场与护林员签订了《管护合同》14份。在责任状(书)和合同中对任务、职责、报酬、奖惩都作了明确规定,使工程建设目标责任制真正落到了实处。

3、健全制度,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一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监管单位制定了《监管员岗位责任制》和《护林员岗位责任制》。通过对管护人员和监管员的规范管理,有效地确保了管护人员和监管员能坚守岗位。二是为检验工程项目试点阶段取得的成果,有序推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资金)工程顺利实施,对工程建设进行有效调控,县林业局每年都对工程项目阶段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三是通过检查及时总结经验,对存在的问题通过会议、通报等多种形式,在经济上、法律上给予造成问题者进行处罚,从而确保工程按照上级要求顺利进行。

4、加强工程建设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资金),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挤占。林权所有者的补偿资金能否拿到手直接影响到生态公益林封育成败。一是每年县林业局、县审计局、县财政局、县监察局联合组成检查组,对工程项目资金的拨付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二是根据林权情况、生态公益林管护人员的落实情况,在银行为林权所有者和管护者建立资金发放存折,资金发放时,将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和管护资金直接拨付到存折上,由林权所有者和管护者直接到银行领取补偿资金和管护资金,减少中间环节,保证项目资金安全运作。同时设立举报电话,畅通举报渠道,对举报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有效地确保了专项资金专项使用。

5、坚决停止商品性采伐,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一是林业部门规定工程项目区的林木严禁采伐,对于项目区的林权单位提出的采伐申请,设计部门不设计,林业工作站不办理采伐许可证。二是积极开展以打击偷盗和乱砍盗伐项目区林木活动,确保工程项目区林木能休养生息。

6、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爱林护林意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工

作是一项全社会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要确保其顺利进行,必须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保护国家生态公益林的重要意义,提高全民爱林护林意识,争取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一是在进入项目区主要交通要道设立40块永久性砖混大型宣传牌,在项目区所在村公所制作大型数码宣传禁令牌15块,在项目区小班处竖立水泥界碑65块,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资金)的四址界线书写于水泥界碑上,使广大群众能够进一步辨别清楚项目的区域范围。二是林业局组织开展宣传月活动,组织人员到重点乡镇开展保护生态公益林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散发宣传资料上万份,并解答群众提出各种问题,使广大群众在认识上有了进一步提高。三是在林改工作时,对群众提出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山场如何确权发证,林改工作人员按照有关林改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资金)的管理政策要求认真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使林权人吃下定心丸,为进一步管好重点公益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创新机制,全面推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管护责任制。积极组 织开展森林管护的“七落实”规范化工作,即管护区域、管护标志、管护任务、责任单位、责任人员、管护办法以及管护奖惩制度的落实,以三块阵地(林区内的道路、村庄、沟口)为依托,以三支队伍(森林公安队伍、林政执法队伍、护林员队伍)为骨干,以三级管理(乡镇场(林业局)、村(林场)、监管站)为核心,建立管护新模式,林区植被得到了有效保护。

8、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管护形式,对生态公益林进行管护。我县实施的生态公益林按权属类型有三种:国有林场、集体、个体。针对这三种权属采取不同的管护形式。国有林场所有的实行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组织形式,即林业局管林场、林场管分场(工区)、分场(工区)管护林员。林业局与各林场签订生态公益林管护责任书,明确管护责任、权利和义务。各林场也与管护人员签订责任书,确定管护人员及其管护面积、位置。明确责任区界线和管护内容,做到“人员、标志、地块、责任、奖惩”五落

实。对于集体和个体所有的实行政府和林业部门双线管理,即县政府与乡政府签订管护责任状,县政府与林业局签订管护责任状,林业局与林业工作站签订监管责任书,林业工作站与护林员签订管护合同书。责任状(责任书)对于责任、权利、义务进行了明确,管护合同做到了“五落实”。集体所有制其护林员采取聘任的方法进行;个体所有制护林员由所有权人自己进行护林,也可以委托林业工作站聘请护林员进行护林。

项目实施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今后,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抓好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按照国家、省、市对工程项目的建设要求,坚持不懈地搞好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管理,努力建设山川秀美的黎川。

黎川县林业局

二00七年三月七日

第四篇:榆林市农科所稳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积极服务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榆林市农科所稳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积极服务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一、基本情况与主要成就(一)基本情况

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创办于1958年,是全市唯一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现设有马铃薯研究开发中心、粮油研究室、蔬菜研究室、农业经济研究室、果林花卉研究室以及办公室等10个科室。共有职工158人,其中在职职工114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81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人员43人;有省管专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三五”人才4人,市“一五二”人才15人,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7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省劳动模范2人。

五十年来,我所始终把发展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生产作为神圣使命,几代农科人薪火相传、不断创新、勤奋工作,先后取得科研成果62项,其中获奖47项。在“两杂两薯”成功解决农民温饱问题之后,“两法”种田、地膜覆盖、低产田改造、日光温室栽培以及马铃薯种薯脱毒等一大批优良品种和技术相继全面推广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全市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步伐。

(二)近年来的主要成就近年来,我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中、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科研强所、特色富民”的总体发展思路,积极开展马铃薯、小杂粮、瓜菜、杂果四大特色优势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全体干部职工团结一心、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科研开发工作取得突出进展。

一是科学研究快速推进。2004年至今的5年时间内,共取得科研成果10项,平均每年有2项成果问世,超过建所以来的平均水平。以马铃薯种薯脱毒技术为主的一批技术在榆林大面积推广,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是科技力量不断壮大。针对科技人才短缺、断档问题,2007年一次招聘农业高校本科生5名,2008年又招聘农业硕士研究生7名,并引进1名省管专家,不仅补充了科技力量,也增强了原有职工参加后续教育的紧迫性和积极性,全所科技队伍的学历层次、专业素质明显提高。

三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基于科研项目任务不断加大,产业开发水平显著提升,我所先后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榆林综合试验站”和“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榆林综合试验站”,被省科技厅批准为“陕西省小杂粮科学研究所”,被省农业厅批准为“陕西省马铃薯良种繁育中心”,被榆林市政府批准为“榆林市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还将我所列为“陕西省科技创新体系”之马铃薯产业体系的牵头单位,专家大院、首席专家均设在我所。

四是社会声誉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由于成绩突出,2004年以来我所受到省、市荣誉表彰奖励36次。特别是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创高产示范基地的建设,集中展示了我所马铃薯科研示范水平,极大地彰显了我市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优势与潜力,赢得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原省农业厅厅长梁凤鸣在2007年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号召全省农业单位“学习榆林农科所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省政府副秘书长、原农业厅副厅长史俊通评价我所为“全省乃至全国农业科研单位的一面旗帜”,前副省长张伟视察基地后断言:“陕西现代农业的希望在榆林”。由此也促成了省、市两级政府加快发展榆林现代特色农业、打造陕西“第二粮仓”的共识,为我市农业发展赢得了政策支持。

二、主要做法

(一)立足三个“转变”,创造与时俱进的思想氛围 1.在工作思路上实现大转变。本世纪初,我所确立“瞄准市场搞开发,围绕开发搞科研”的总体发展思路,但由于农民主动接受科技的意识不强,技术成果开发阻力大,不能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作用。实践证明,以开发为主体的思路与农业科研现状不相适应。2004年以来,中央加大农业农村工作力度,明确农业科研推广单位的公益性性质长期不变,期间,榆林地方经济实力快速提升,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市委、市政府对于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的思路越来越明确,促使我们与中省要求和我市的总体部署对接,为此所内在经费严重紧缺的情况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派遣科级以上领导外出考察学习,邀请国内外知名农业专家来所讲座,开阔了科技人员视野,在讨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共识,确立了“科研强所、特色富民”的新思路,把工作重心放在科研上,把落脚点放在富民上,把工作方向调整到马铃薯、小杂粮、瓜菜、果林花卉等四大特色优势产业上。在总体思路的指引下,不断创新科研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了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科技支撑、示范引导、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模式。在资金筹集上,采取政府投资、职工入股、银行贷款等多种形式;在内部管理上,实行“项目负责制,人员聘用制、岗位负责制、工作奖罚制”;在人员组成上,打破科室界限,抽调精兵强将,充实重点项目;在对外合作上,进一步强化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甘肃农科院、宁夏固原农科所、延安农科所等兄弟院所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同时与榆林市沙源薯业、美国辛普劳、美国百事、内蒙古富光、山西旭美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种薯、商品薯供应营销关系,有力地促进了“科研+企业+基地”和“科研+基地+农户”产业链条的形成。2.在用人思路上实现大转变。首先是根据我所实际情况,本着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发挥每位同志业务特长,将全所人员分为离退休人员、提前离岗职工、创收职工、在岗职工和待岗职工5个层次,实行分层次管理。并对各科室进行定岗定员,实行聘用制。为着手解决人才断层问题,我们多方协调,先后调用业务骨干1名、省管专家1名,录用大学本科生6名、研究生7名。同时在提拔使用中层领导的过程中,坚持了正确的用人导向,彻底打破论资排辈的格局,将学识好、能吃苦、能下乡、公信力高的同志优先提拔到领导岗位。既切实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又充分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科技人员争先下乡、争先蹲点成为单位一大亮点。

3.在工作作风上实现大转变。我们坚持把思想教育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做到制度上墙,岗位职责承诺上桌,使广大干部职工都能自觉遵守行业行为规范,进一步牢固献身农业科技的决心,强化奉献“三农”的意识,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全所上下呈现出了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无论基层一线下乡蹲点干部,还是行政管理以及后勤保障人员,都能心系全所,尽职尽责。重点项目科技人员经常放弃法定节假日,全年下乡天数均超过150天,为此深得基层政府和群众的好评。省管专家、副所长高凤宏同志,不顾身患腰椎顽疾,连续多年长期在农村蹲点,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毅然陪丈夫下乡并义务给他和其他同志当炊事员;雷斌、王斌、白银兵等技术骨干没有享受过一个完整的长假,双休日加班、加点更是不计其数。同时,我们主动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不断向新任务、新领域挑战,在出色完成科研推广工作的同时,还先后协助上级部门承办了“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论坛”、“夏马铃薯测产鉴定会”、“全省农科所所长座谈会”等大型会议,成功举办了“榆林市农科所建所五十周年科研成就展”,促成2009年全国马铃薯大会于7月25-28日在榆召开,届时我所将作为主要协办单位参与会议的组织实施,这必将进一步提升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扩大我所在国内外马铃薯界的影响力。

(二)围绕三大突破,推进单位跨越发展

1.单位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一是强化了科研设施建设。2000年以来,我们采取省上要一点、市里争一点、职工集一点、银行贷一点的投资形式,先后投资500余万元建设了460平米组培室、732平米智能温室、3360平米节能日光温室、6000平米防虫网棚,并配备了必要的仪器设备,形成了年产马铃薯脱毒试管苗1000万株、微型薯1500万粒的工厂化生产能力,在全省同级科研所属首家。二是改善了职工办公环境。投资1200余万元,总建筑面积6600平米的新办公楼于2008年8投入使用,新配备电脑34台,电话37部,办公桌椅100余套,建立起了单位成果展览厅、荣誉室、职工光荣榜、职工身体健康检查室、文娱活动室以及计划生育室,并配套建设了单身职工宿舍和机关食堂,结束了窑洞办公、火炉采暖的历史。三是解决了职工住宅困难问题。针对我所职工住房紧张的问题,我们于2003年积极与土地、建设等部门协调,通过职工集资建房的形式,为职工修建住宅楼三栋108套,今年又投资18万余元进行职工住宅小区整体绿化,配备六套健身器材,改善职工生活环境。四是进一步丰富职工文娱生活。在五一劳动节、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日,总支及工会组织职工开展歌唱比赛、猜灯谜、乒乓球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文娱活动;同时每两年定期对职工进行一次身体健康检查,关心职工身体状况,增强了职工爱所强所的责任心,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

2.农业科技成果取得重大突破

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科技是关键。近年来,我们不断整合内部资源,集中全所人力、财力开展优势特色作物关键技术研究,先后取得科研成果10余项。一是马铃薯脱毒技术研究与产业开发方面,研究总结出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规程”、“脱毒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规程”、“脱毒原种和专用商品薯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等三项丰产技术,建成了脱毒种薯繁供和技术推广体系,立项完成的“马铃薯脱毒技术应用及产业化开发”、“马铃薯标准化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分获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和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同时,高产创建活动成果丰硕,2007年靖边高海则570亩马铃薯平均亩产达到4768.5公斤,其中60亩平均亩产达5136公斤,创全国马铃薯单产最高纪录;2008年我们又重点实施了马铃薯“百、千、万”高产创建活动,其中3万亩夏马铃薯平均亩产3810公斤、万亩秋马铃薯平均亩产4888公斤,千亩专用薯平均亩产5037公斤,百亩秋马铃薯核心攻关田平均亩产6715公斤,均创全国万亩、千亩、百亩单产最高纪录,单产水平超过世界先进生产国家水平,为此,省委、省政府就我市马铃薯创高产活动进行了通报表彰。二是杂粮综合研究方面,小杂粮一直是我所的重要研究内容,现保存有3000多份种质资源。近年来,在品种引育、提纯复壮的基础上,开展了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等综合栽培技术研究,总结出了适宜我市的小杂粮丰产栽培技术规程,立项完成的“榆谷4号选育”获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并编辑出版了《榆林小杂粮》一书。三是瓜、菜新技术研究与推广方面,重点开展了保温被覆盖、电热线营养钵育苗、嫁接栽培、二氧化碳施肥、生物防治等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形成了亩纯收入万元以上的日光温室栽培模式,其中“西农8号新品种推广”获省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四是名优杂果集成栽培研究方面,主要开展了以节约土地、立体栽培、集约经营、早熟高效为目的的“小杂果密丰栽培及其粮(草)间作”技术研究,该成果获市科技二等奖,同时总结制定出了适合我市气候环境特点的病虫害周年防治历。

3.产业带动效益取得重大突破

在注重技术研究的同时,我们也十分重视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通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体系,派遣科技特派员,参与科技“三下乡”、科技赶大集,借助科技大讲堂、扶贫奔小康、“一村一品工程”等平台,采取专题讲座、现场指导、印发技术资料等手段,培养农民技术骨干,极大地推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速度,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同时达到了提升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目的。以脱毒马铃薯推广为例,全市推广面积2008年达到200万亩,占到全市马铃薯总播种面积的70%以上,单产水平也由2000年的不足700公斤提高到目前的1000公斤左右,累计为农民增收10亿多元。

三、几点体会

总结回顾近年来的工作,我们认为以上成绩的取得,与党的农业政策分不开,与各级党委、政府及业务部门的支持分不开,与班子的决策领导分不开,更与全所干部职工的辛勤工作分不开,我们的基本经验是:政策导向是前提,领导支持是动力,班子团结是关键,努力工作是根本。首先,2004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六个有关“三农”中央一号文件,稳定农业发展与促进农民增收,省市各级也相继出台加快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重要战略地位逐步得到回归,可以明显地感到当前的农业不再是“口号农业”。从榆林看,能源化工工业强势推进,一支独秀,农业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不足5%,但市委市政府仍站在全局高度,将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与能源化工基地同等定位,共同发展,确立“三大建设目标”,全市上下形成了发展榆林特色农业、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的共识,为农业科研事业跨越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围。

其次,各级党委政府与各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农业,关注农业科技事业,近年来省市各级领导先后多次来我所科技示范基地视察工作,促成我们坚定信心,调整思路,也为争取项目资金支持赢得了先机。尤其是2007年10月,市委李书记(原市长)带领市上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来所,就我所科研工作及试验基地选址事宜进行现场办公,解决了我所科技办公大楼经费不足和试验基地选址及投资问题。市决策咨询委的领导也多次来所,就我市农业产业发展进行调研,促成了省市各级对于我市加快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出台。

第三,班子的团结奋进与坚强有力始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回想10年前,因为班子不健全等多重原因,农科所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科研经费严重不足、人心涣散、历史遗留问题成堆,办公院内杂草丛生,仅有的一辆普桑小轿车也因经费问题闲置在车库,各项工作举步维艰。1999年7月,新一届领导班子到任,面对困难,没有退却,而是大胆改革,务实创新,首先从职工最关心最切实的热点、难点问题着手,解决了遗留多年的职工宅基地强占和债权债务问题,同时对人事制度进行了改革,在短时间内使单位各项工作走向正轨。10年间,所长高贵生始终以身作则,在改革最艰难的时候,他主动顶住压力。在经费最紧张的时候,他带头不用公车,一度骑摩托车,乘坐公交车上下班。2000年单位项目经费紧缺,难以为继,他以个人名义向朋友借款,确保科研项目顺利实施;2004年,因缺乏资金,基地种薯无力回收而面临外流的紧要关头,在他的带领下,所内10名职工自愿拿出个人房产证在银行抵押贷款,帮助单位度过难关。为争取项目经费,为解决家属区职工吃水难、用电难问题,他常年奔走于各级领导机关和项目主管部门,亲自出面协调,不惜低声下气。为了充分调动项目工作人员的积极性,2006年马铃薯项目报省级科技成果奖时,再次主动把项目主持人让给所内另外一名同志,为此他错失了10万元奖金和评选国管专家的机会。作为主要负责人,高所长时时以身作则,处处不计得失,使班子经受了重重考验而益显凝聚有力,也赢得了广大干部职工的信任和好评 第四,全所职工努力工作,大力发扬“延安精神”,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一线,面对农村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大的客观现状,能够不畏艰难,任劳任怨,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科研试验示范任务按计划进行。特别是马铃薯脱毒种薯推广过程中,科技人员向农民耐心宣传解说,并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示范效应,广大农民由不懂“脱毒”到应用“脱毒”,为我市马铃薯种植全面实现“脱毒化”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正是基于全体职工的艰苦努力,勤奋工作,我所的农业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四、今后打算

一是启动榆林现代农业“绿谷”科技示范园建设工程。计划筹集资金1.2亿元,用2-3年时间,建成占地面积2000余亩,集科研、示范、科教、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科技园区,届时,智能温室、日光温室、防虫网棚等高效设施面积达到300亩,设备配套完整、科研基础设施明显改观,科研示范功能将显著增强。通过与市、区两级政府部门多次协商,项目选址确定在榆阳区榆卜界,园区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目前我所就基地土地使用等相关事宜,正在与榆阳区政府进行协商。

二是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继过去两年招聘13名、引进2名专业人才的基础上,今后逐年还将继续招聘和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充实科技人员队伍。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管理、培训和激励保障机制,使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由现在的69.4%提高到75%以上,人员结构更加趋于合理,素质明显提高。

三是推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工程。我们将充分利用“全省马铃薯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专家大院”、全国马铃薯、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两个“综合试验站”落户我所的有利契机,以榆林现代农业“绿谷”科技示范园和基层示范基地为依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落脚点,围绕马铃薯、小杂粮、蔬菜、小杂果等优势特色产业,深入开展定向研究,进一步扩大科技示范规模和产业带动效益。

第五篇: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中央的战略决策,是省委的重大部署,省农科院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以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创新能力,全力服务三农为主题,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一、确立农业科技创新的新目标。作为农业科研单位,省农科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发展主题、把握发展规律、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一方面要实现科技创新。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建设要求,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争在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方面取得新进展,在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防灾减灾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在无害化生产、加工增值、储运保鲜、食品安全等环节发挥新优势,在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推进精准农业发展等技术方面占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要抓好科技服务。着重围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架起与三农对接的桥梁,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实际效果,把三农的科技需求,作为科研重点、服务内容和主攻方向。

二、构建农业科技创新的人文环境。一是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努力创建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制度保障人才的工作环境,通过学习培训、岗位锻炼、完善评价办法和奖励制度等途径,营造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宽容失败、民主和谐,团结协作和运行高效的工作氛围,努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指导实践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二是树立用人导向是第一导向的理念。充分发挥广大干部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为那些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人,提供更广阔的工作空间;为那些善于开拓进取、埋头苦干、敢于负责的人,提供更合适的工作岗位;为那些不图虚名、真抓实干、勤于奋进的人,提供更需要的工作环境。三是树立群众利益是第一利益的理念。从全力服务三农这个根本方向入手,为服务对象中的困难群体解决难题,努力增强服务本领,提高服务实效。

三、发挥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整体优势。注重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使知识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技术创新为农业生产提供方法,产品创新为农业生产提供物化成果,并使其相互支撑、递进发展;加强对项目、设备等创新资源要素的管理,实现资源要素的有效衔接,发挥整体优势,提高效益。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提升科技服务的质量,增强科研文化魅力,促进和谐农科院建设,使全院工作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良好发展势头。在项目资源管理上,更加重视对已有项目的执行落实和监督检查、良种良法配套和加工增值技术的开发示范、前瞻性科技成果研究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发挥科技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研发与开发良性互动,科研与产业有效对接,提高科技成果和科技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有限资源节约利用上,围绕节本增效,通过对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油、节电、节药、节膜、节工、节力等技术研究和成果应用,提高耕地产出率、成本收益率、水资源利用率、良种覆盖率、化肥利用率、农药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机械作业率、加工增值率和降低灾害损失率,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四、始终坚持统筹兼顾。一是统筹规划。按照各项工作有机统一、全面有序推进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宽广的胸怀把握全局,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以辩证的思维分析全局,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以系统的方法谋划全局,统筹兼顾、协调安排,在推进重点工作的同时,带动其他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循序渐进。二是遵循规律。善于不断发现、认识和利用农业科技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服务;在深化对客观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敢于对某些环节或过程实施跨越,进而迅速缩短与先进的差距,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三是注重质量。不仅要重视市场调查、把握市场需求、提高选题质量,而且要重视创新过程的把关,使创新成果实现质量与效率相统一;不仅要重视科技成果研究与创新,而且要重视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使科技创新服务三农的支撑作用更强。四是重点突破。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着力解决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职工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使学习实践活动过程,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使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成为提高工作能力的过程;使提高工作能力的过程,成为推动新发展的过程。

下载办公室十一工作计划积极创新 稳步推进 强化学习 团结奉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办公室十一工作计划积极创新 稳步推进 强化学习 团结奉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