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依法行政范式转换计划帝国迈向法治国家
内容提要:在我国,“依法行政”虽然是一个流行话语,但是尚未形成统一的法律思维方式。透过社会学视角,认为,中国行政权是在“计划帝国”和“法治国家”两个操作系统之下运行的,它们相互迥异的历史和特征决定了依法行政的不同范式。计划帝国之下,行政即法。法治国家之下,“行政在法”,行政与法律分离,行政权受到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定法、抽象的人权法以及人民法院的司法审查、行政程序的控制和约束。关键词:范式依法行政计划帝国法治国家引言当下,“依法行政”日益变成一个流行话语,[1]它表征了多重主体的不同价值维度。反观现实就会发现:多重主体话语的视角迥异,并未对“依法行政”形成一个统一的、彼此能够接受的法律共同体,即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利益冲突调整模式。“依法行政”被恣意滥用,迫使有良知的法学家们不得不思索中国行政权赖以成长的社会关系背景,不得不追问行政与法治、宪政的关系,不得不给出“依法行政”的基本内涵和制度架构。否则,脱离宪政和法治基础的“依法行政”只能导致行政专制主义。“范式”是人们认知客观世界的一套信念模式和框架,它是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理想类型”。一种范式与其说是精心设计出来的,不如说是不断演化而来的。所以,范式的选择必须内含力量。一种范式的形成至少有如下要素:首先,从语言的角度看,构成认知范式的话语从流行话语转换成强势话语进而形成不需要证实或证伪的信仰。其次,从自治体(个人和非公共权力团体)的角度看,人们的行为以之为参照系,进而人们以之为行为规则,且在遵守上具有不可质疑的标准化性。再次,从政府的角度看,范式已经演变成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尺度,且政府愿意或者不由自主地推广该种范式所形成的调整社会关系的理念和方式。最后,从性质上看,范式的功能是多样化的。它既是未来价值的原点,又是社会关系的模型以及事物运动的时空坐标点。透视历史,中国行政权是在“计划帝国”和“法治国家”这两个“操作系统”之下运转的,它们所负载的相互不能兼容的“模板”决定了行政与法律的关系样式,从而型构了不同的依法行政范式。计划帝国之下,“行政即法”。法治国家之下,“行政在法”、“行政在人大”。今天,我们正走在历史的断裂之间。试图以社会学视角,客观描述计划帝国简史和特征、行政与法律的关系,从中管窥我国依法行政范式转换的艰难过程,重新界定依法行政的内涵和制度建构。一、计划帝国之下:行政即法社会和行政体系自身的需求是行政权膨胀的根本原因。如果我们不从社会关系中寻找中国行政法治的演化路径,就无法分辨出行政权持有和行使的正当性,也无法跳出“控权”与“维权”学术之争的窠臼。“帝国”是指在一定的时空里建构的庞大组织和严密的管制制度。帝国主要有两个类型,脆弱的帝国仰赖于庞大的军事力量,持久的帝国仰赖于缜密而有弹性的制度。计划帝国的基本特点是:通过严密的组织、管制措施和广泛的社会动员来进行社会建构。在其之下,计划与行政是等值的概念和手段,由于行政权极端地关注计划目标的崇高性和结果性,行政与法律必然冲突。只要计划“脱法”,行政亦无法治可言。
(一)计划帝国简史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扼要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苏维埃社会的政权组织网络和经济生活。他说,凡是政权稳定的地方,苏维埃工作进展得很顺利。代议制政府结构是从最小的单位村苏维埃开始建立的。上面是乡苏维埃、县苏维埃、省苏维埃,最后是中央苏维埃。每一乡苏维埃下设教育、合作社、军训、政训、土地、卫生、游击队训练、革命防御、扩大红军、农业互助、红军耕田等等委员会,形成统一的政策执行体系。而且,组织工作并非到政府机构为止。“苏维埃组织的目的显然是使得每一个男女老幼都是某个组织的成员,有一定的工作分派他去完成。”陕甘宁边区的经济生活也是管制性和计划性的。斯诺说,“我弄到了土地委员会发给各个分支机构,指导他们组织农民从事耕种和在这方面进行宣传的许多命令,范围之广和内容之实际,使人相当惊讶。”[4]
,认为“法律这个东西没有也不行,但我们有我们的一套,……不能靠法律治多数人,民法、刑法那么多条文谁记得住?宪法是我参加制定的,我也记不得。”刘少奇也认为,比较法治和人治,还是人治可靠些,法律只是办事的参考。相应地,中央政法小组在《关于人民公社化后政法工作一些问题向主席、中央的报告》中提议,刑法、民法、诉讼法已经没有必要制定了。[6]我们同时注意到,就在这一时期(包括八十年代初期),中国法学确立了计划和政策的高度权威地位。民法学家认为“国家有权干预一切违背国家规划、国家法律和法令的民事活动”。[7]经典的法理学教科书认为“立法应以党的政策为基础,法律实施亦应以党的政策为指导。……政策居于主导地位……法律帮助实现政策。”[8]这些结论集中表明:权利被国家利益淹没,法律被政策宰制。
(二)计划帝国的特征管窥历史,中国的计划体制主要不是受前苏联影响而成的,它与新政权成长的背景和社会目标选择息息相关。计划体制也并不局限于经济领域,它实际上使整个社会关系处于计划和管制状态。计划帝国的基本特征是:
3、无限性。计划帝国在自身“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上具有无限扩张、不受有效法律和社会制约的倾向。”[14]布哈林把社会想象成一个大工厂,所有的人都根据簿记局和统计局的指导从事工作,国家为唯一的雇主,私人没有选择权,“不劳动不得食”变成了“不服从不得食”。[15]“计划本身的每一个细节,实际上就是政府的每一个行为,必须是神圣的和免受批评的。”[16]
4、无畏性。一个政府应该有所畏惧。例如,独角兽和火怪、民间习俗和禁忌、上帝、社会舆论、雷电等自然现象,都是早期帝王畏惧的象征物和图腾。在英国宪政史上,从布雷克顿到柯克都清晰地表达了如下观念——“国王不应服从任何人,但应服从上帝和法律”,[17]即“法律至高无上”原则。在计划帝国之下,行政无所畏惧,也就无所谓约束。
6、无形性。人所共知的事实是,政府的计划越多,个人计划就越困难。政府行为的政策化导致了私人行为的局促性和窘迫性,私人丧失了自治力、竞争力和创新力。法治首先强调其形式性和程序性。正如哈耶克所言:“撇开所有技术细节不论,法治的意思就是指政府在一切行动中都受到事前规定并宣布的规则的约束——这种规则使得一个人可能十分肯定地预见到当局在某一情况中会怎样使用它的强制权力,和根据对此的了解计划它自己的个人事物。”[23]在计划帝国这一操作系统之下,行政权必然呈现如下特点:其
一、行政伦理的至善主义。行政权的正当性基础不是基于国民的同意以及议会和法律的授权,而是行政行为自身的善意和善行,多样性的政策是善行的化身。合目的性成为行政权行使的正当理由,即“只要目的可欲就视实现这些目的的几乎所有手段为合法的”[24]。“结果,在中国合法性不是建立在于人民的人民主权。相反,政府的合法性是基于政府为人民利益服务的能力——或者统治者决定人民的利益的能力。”[25]其
二、行政行为的工具主义。在计划权威面前,人被变成了不完整的、片面的工具,人是“零件”、“螺丝钉”、“齿轮”、“砖瓦”、“蜡烛”、“筷子”、“小河”……。私人被彻底客体化,行政权的高尚性被凸现出来。在现实中,民众认同了非程序性的行政行为的正当性,甚至未经质辩就接受了冒充的行政执法者的惩罚……。这些都表明:私人在行政权面前丧失了主体意识和必要的私性空间。其
三、行政陷入“自恋情结”。随着行政组织和规则的发达和缜密,行政权越发处
,于自我封闭状态。在未能分权的政治架构下,行政依靠自身的力量可以不需要外在的价值尺度和制度来衡量和规制自己。“依法行政”的判断标准也就是行政主体自己的行为,行政即法,“法”即行政的法,“许可证是国王”。其
四、法律消亡。计划帝国之下,行政与法律不仅未能分离,而且行政逐渐吞噬法律。可以说存在“依法行政”,也可以说不存在“依法行政”,因为按照法律实证主义的逻辑,行政与法律之间已经没有重大区别,“法律这一术语延伸至包括由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强制性规范或措施”,国王(行政)之手“所触之物都会变成法律”。[26]正如命运多绛的前苏联法学家E.pashukanis所言:“在社会主义的社会中,由于不存在自发的私的法律关系的余地,只存在着为了社会利益的管理的空间,所以,一切法律都转换成了行政,所有的既定规则亦都转变成了自由裁量和种种基于社会功利的考虑。”[27]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依法行政范式转换计划帝国迈向法治国家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第二篇: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一步
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一步”
摘要: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深法制化建设,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必经之路。我们必须要求明确依法行政在建设法制国家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关键性意义,不仅要做好宣传工作,在思想观念层面上使人民群众意识到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性,让法律观念深入人心,也要规范政府履行行政?能中的行为手段,推动相关的法制建设与监督机制的建立,为实现我国建设法制国家的战略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依法行政;法治国家;重要性
引言
提高我国的法制化建设水平,首先要做的就是确保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与前提。在政府履行行政职能时若是做不到依法执法,起不到带头作用与表率作用,那么到社会各界去推行法治化也无从谈起。法治化国家的建设水平集中体现与政府在各个方面的行为规范,是否符合法律要求,是否存在不合法现象。同时,规范社会秩序,杜绝歪风邪气,让法律意识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积极弘扬正能量,才能切实推动国家的法治建设,对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具有深远意义。
一、依法行政的意义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提高行政执法能力与行为规范,不仅是推动国家法治建设的要求,也是适应新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思想接轨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与提高生产力一直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使我国的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水平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经济秩序不稳定,许多新行业或者出现的新问题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对其进行规范和约束,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也无法提供法律保障。许多社会现象,例如“老人倒地扶不扶”等,也体现了精神文明的缺失,带来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也让广大人民群众失去了对法律的信任。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也是新时期政府提高自身的行政能力的要求,有助于更好地履行行政职能。政府依法行政的目标是推动社会的发展,保障社会秩序,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保护人民的利益不受侵害。
所以,政府在行政过程中必须深刻落实依法行政方针,贯彻法治思想,提高行政效率和规范性,从而达到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目的。
二、当前我国实行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
(一)作为行政主体的政府行政人员缺少法治观念。在目前的行政执法工作中,仍存在行政人员秉持着传统的封建官僚主义,不能认识到新时期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性质,对群众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不加以实际考察,而是将法律当成了无关紧要的条文,无视法制国家和依法行政的要求,体现了当前行政执法人员自身法治意识淡薄的现状。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着贪腐受贿,职权滥用,程序不合理,行为不规范的现象,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影响了政府形象,加深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隔阂,不仅不利于政府的执政为民政策的落实,也为政府工作造成了阻碍。
(二)立法程度不完善,立法体制不健全。当前,我国关于在行政法立法方面存在着一些弊病。行政立法程序繁无法满足行政管理的实际要求,降低了办事效率,给政府办公和人民群众都造成了影响,同时,当前的行政立法制度不完善,缺乏民主性。
(三)行政监督体制不完善。对我国政府的行政职能履行的监督制度不完善,对政府行政行为缺少监督和制约。其集中表现为行政监督部门同时也是隶属政府管辖,缺少独立性,相当于部门内部监督,可想而知容易造成职权滥用,无法进行有力的监督。同时,我国当前的行政监督法律体系也存在弊端,监督机构本身也存在违法违规现象,所以必须要健全法律监督体系,对政府行政进行监督。
三、如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一)加强法治理念的宣传工作,提高公民法制意识。要想加法治国家的建设水平,必要使法治理念深入政府行政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从观念上的到改变。在这一过程中,要从领导干部做起,提高其决策水平与法制观念的符合性,然后要深化行政执法人员的法治认识,提高其行为规范性,可以周期性的进行行政执法人员法治培训,增强其依法行政能力。最后,要积极开展法治理念宣传工作,加强社会各界的法治理念推广,让广大群众认可法制建设,提高自觉性。还要进行法律知识普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认识与法律知识,了解法律要求才能做到遵守法律,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培养法制风气。
(二)完善行政立法制度。当前,我国在行政执法的行为规范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同时缺少一个切实可行的行政立法制度,缺少通过立法手段对行政行为进行制约,无法保障人民的利益。现有的法律体系和制度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水平,个别法律的实用价值较低,所以,提高行政立法水平,完善法律制度是推动依法行政的保障。立法过程中要充分吸取各方意见,结合实际,制定出能切实保障人民利益的法律规定。法律法规的制定应充分考虑人民的利益。所以有些法律规定之所以不为群众认可就是因为没从群众的利益出发,没考虑群众的实际要求,降低了法律的实用价值与意义,所以行政立法制定的建立必须要从人民利益需求实际出发。
(三)加强监督力度。政府是国家行政执法部门,对政府的行政执法行为与权力使用一定要加以监督规范。这就要求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提高行政工作公开程度,促使行政部门和执法机构按照相关法律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目前,我国的监督管理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监督管理部门缺少独立性,无法保障监督权力的行使不受影响,产生腐败或滥用职权的现象。监察的程序存在漏洞,监督机构自身内部管理不严格,监管人员的职业素养低,都是监督人员不能有力执行监督职权的原因。同时,监察部门缺乏奖惩机制,监察人员缺少积极性,也变相纵容了监察人员的行为,降低监督机构的监督效率和公正性。监督工作必须要遵守相关法律要求法规,监督机构自身要明确依法精神,完善监督管理的法律体系,细化监督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使执法工作完全处于监督之下。
结语:
依法行政是我国推动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政府依法行政才能确保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体现法制精神,首先确保政府行政职能的规范性,才能为建设法治国家迈出“关键一步”,为以后推动法制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提供前提条件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马怀德.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J]中国民政.2011 年第2 期.[2]李妍.对加快推进依法行政的几点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1 年第10 期.[3]徐光辉.严格规范行政执法 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全省质监系统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的思考[J]质量探索.2011 年第1 期.
第三篇:党员“法治国家、依法行政”学习心得:加深法治认知 严格守法用法
党员“法治国家、依法行政”学习心得:加深法治认知 严格守法用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并进一步要求“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经过多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努力学好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依法办事的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本职工作,谈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提升学法用法思想认识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工作。自觉学习、贯彻和宣传法律,关键在于提高思想认识。首先要领悟学法的重要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和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是我们工作的灵魂,是一切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因此务必充分掌握所需法律法规才能保证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其次要坚持学法的自觉性。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做国家法律的执行者和遵守者。最后,依法行政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随着法律知识的不断普及,公民法律意识的明显增强,广大人民群众要求社会依法行政、阳光行政,体现法律面前人人
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学好用好法律不单是个人的荣辱得失,而是与法治国家的实现紧密相联。
二、增强学法用法实效
学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用法,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形式、充实资料、健全机制,真正提高广大公职人员学法用法的用心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学法用法的实际效果。一是坚持与时俱进,讲究学习方法,是学好法、用好法的重要基础。学法是知法、用法、守法的重要基础。在学法上,我坚持紧贴实际,持之以恒,与时俱进,扎实高效,法律素质得到不断提高。透过学习,我更加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民主法制的关系,提高了依法行政的潜力和水平。二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严格依法办事,是学好法、用好法的关键。只有将学法与用法有机结合,才能推进事业健康发展。为此我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依法进行决策;坚持依法推动工作;坚持依法解决问题。三是解决好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解决这些问题,能够充分体现法制宣传为人民的要求,用事实对广大群众进行法制教育,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维护好社会稳定,做到了学法用法的和谐统一。
三、用心推进依法行政
当前依法治国观念深入人心,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作为倡导者和实践者的主力军,一是应把依法行政这根弦绷紧,时刻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原则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行政机关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逐步实现行政行为的规范化和法制化。二是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人员学法用法监督制约机制。完善监督措施,加大监督检查和监督力度,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行政执法人员学法用法检查。三是以用促学,学用结合。行政执法人员要把用法作为学法的着眼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学用结合,在“学”字上下功夫,在“用”字上出效果,做到规范执法,依法行政。尤其要解决好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解决这些问题,能够充分体现法制宣传为人民的要求。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一旦“法治精神”在人民群众心中被破坏,就很难修复,我们要用事实对广大群众进行法制教育,坚持从实际出发。
四、今后学法用法的努力方向
一是在学法用法中,要用心主动学习各类法律,掌握各类法律知识,在日常工作中,要有创新学法用法意识,切实增强学法的实效性,提高学法用法的潜力和水
平。二是在使用法律过程中,要把用法作为学法的着眼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学”字上下功夫,在“用”字上出效果,规范树立宪法和法制观念,增强法律素养和专业素质。三是要努力遵循“重大决策依法、开展工作合法、遇到问题找法”这一思路,将法律意识贯穿于整个工作中。
篇二
为增强我镇领导干部法律素质,提高全镇领导干部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社会事物和依法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潜力和水平,根据上级要求以及《2015―2015年吉阳镇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实施方案》,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此方案。
一、目标任务
领导干部透过深入系统的学习法律,熟悉和掌握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法律知识、牢记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物,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利,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
二、学习对象和学习资料
(一)学习对象
镇领导班子成员及中层干部
(二)学习资料
1.全国“六五”普法统编教材《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读本》、《公务员学法用法读本》、《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读本》和《社区居民学法用法读本》;
2.党的十八大专题;
3.宪法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4.国家民事、刑事、行政、经济等基本法律制度;
5.反腐倡廉、维护社会稳定、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法律法规制度;
6.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
三、主要形式和要求
采取集中培训、讲座、研讨、会议学习、自学等多种形式进行以自学为主,并注重运用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增强学法用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中心组学法。
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每年至少安排两次以上群众学法活动,每次学法时间不少于2小时。领导干部要认真做好学法记录。(二)会前学法。
要充分利用召开各种会议的时机,在会前根据形势和会议议题,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丰富会议资料。(三)法制讲座。
聘请法律专家或法律工作者到我镇举办专题法律知识讲座,今年举办1次专题讲座。并采取措施确保到课率,提高讲座效果。(四)坚持自学。
领导干部要结合自身的工作性质和特点,确定学习资料,每年自学时间不少于40个小时。要联系工作实际,撰写学法笔记,并结合相关法治课题撰写一篇以上论文或心得体会,增强学习效果。(五)坚持和完善重大事项决策法律咨询制度。
在重大事项决策之前深入调查研究,主动向法律专家咨询有关事项,充分发挥法律专家在决策中的参谋作用。第四篇:2018年内蒙古公务员网络培训计划-公共服务、法治政府与依法行政能力
公共服务、法治政府与依法行政能力 1.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是()。(3.0分)
A.依法行政 B.有法可依 C.依法管理 D.违法必究 我的答案:A √答对
2.法治的核心是要求()。(3.0分)
A.政府执法 B.政府守法 C.政府颁布法律 D.政府制定法律 我的答案:B √答对
3.()以合作为基础,主要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和公民的权利。(3.0分)
A.公共经济 B.公共服务 C.公共行政 D.公共政策 我的答案:B √答对
4.公务员联系群众的能力表现为()。(3.0分)A.一切从国家的利益出发 B.一切从党的利益出发 C.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 D.一切从集体的利益出发 我的答案:C √答对
5.转变政府职能,主要是从管制型政府转向()的政府。(3.0分)
A.管理型 B.民主型 C.集权型 D.服务型
我的答案:D √答对
6.法治的根本在(),落实在()。(3.0分)
A.治官 治权 B.治官 治商 C.治权 治官 D.治民 治官 我的答案:C √答对
7.法治的第二要素是指()。(3.0分)
A.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强制性 B.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唯一性 C.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高度权威性 D.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多样性 我的答案:C √答对
8.法治府建设要解决的核心是()。(3.0分)
A.政府的服务范围如何来划分 B.政府的职能如何来设定 C.政府的服务形式如何来设定 D.政府的执法范围如何来确定 我的答案:B √答对
9.《行政处罚法》明确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规定。(3.0分)
A.国家法律 B.地方法规 C.行政法规 D.单位规章 我的答案:A √答对
10.目前,在中国行政体制管理改革中,最基本的问题是()。(3.0分)
A.市场管制和政府参与 B.宏观调控和政府参与 C.微观调控和政府职能 D.市场管制和政府职能 我的答案:D √答对
1.在配置资源功能上,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正确的是()。(4.0分))
A.市场和政府的功能有互补的作用 B.市场失灵时,政府应及时介入 C.政府应随时指导市场配置 D.市场有自身规律,不用政府介入 我的答案:AB √答对
2.行政处罚的种类有()。(4.0分))
A.警告 B.罚款 C.拘留
D.没收非法所得和非法财物 我的答案:ABCD √答对
3.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包括()。(4.0分))
A.合理行政 B.程序正当 C.高效便民 D.权责统一
我的答案:ABCD √答对 4.市场条件下,新出现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模式有()。(4.0分))
A.政府和国有企业合作 B.政府和私人之间的合作 C.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 D.政府和市场的合作 我的答案:CD √答对
5.依法行政的原则有()。(4.0分))
A.行政合法性原则 B.行政合理性原则 C.行政公正性原则 D.行政责任性原则 我的答案:ABCD √答对
6.制约公共服务能力的主要因素有()。(4.0分))
A.公共服务部门人员的观念滞后 B.政府服务投入严重不足 C.政府主导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D.公共服务的覆盖面还存在明显的不公平现象 我的答案:ABCD √答对
7.公共服务资源具有()的特点。(4.0分))
A.稀缺性 B.有限性 C.特殊性 D.宝贵性
我的答案:ABD √答对
8.下列可以称为行政主体的是()。(4.0分))
A.国家行政机关 B.国家公务员
C.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D.接受行政委托的组织 我的答案:AC √答对
9.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正确途径有()。(4.0分))
A.加快政府自身的改革,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B.减少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调整公共服务支出结构 C.调整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
D.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打破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垄断 我的答案:ACD √答对
10.依法行政的目标是()。(4.0分))
A.政府的职能明确 B.政府立法科学 C.严格执行法律 D.决策科学民主 我的答案:ABCD √答对
1.法治政府建设是政府自身的革命。(3.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2.领导干部忠于人民,在法律上的体现是严格依法办事。(3.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3.行政行为要有事实依据,这是法治社会公民和国家机关的重要差异。(3.0分)
我的答案:错误 √答对
4.政府由非法转向法治,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法治化程度,是政府文明与进步的标志。(3.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5.政府透明度问题的改进就是指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制度建设。(3.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6.效率只是用来满足公众的需要和实现公共利益时才有现实意义。(3.0分)
我的答案:错误 √答对
7.行政程序法中回避制度的法律价值在于确保法律程序的公正性。(3.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8.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学习是关键。(3.0分)
我的答案:错误 √答对 9.公共服务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3.0分)
我的答案:错误 √答对
10.任何个人、组织、政党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人不得享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3.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