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照网专题:中学生齐诵“奥巴马” 是否会影响文化取向?
德照网专题:中学生齐诵“奥巴马” 是否会影响文化取向? 在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阿林顿中学开学典礼上的的一篇演讲稿《我们为什么要上学》非常的精彩。奥巴马用亲身经历和一些美国人的事迹,告诉孩子们,上学是因为“教育给你们提供了发现自己才能的机会”。“长相、出身、经济条件、家庭氛围,都不是疏忽学业和态度恶劣的借口”,每个人要对自己担起责任。这篇励志的演讲稿无疑非常的精彩,非常的鼓舞人心。言辞中真切的阐述了教育的真谛,对于孩子们有着极大的启发作用。近日,安徽合肥寿春中学,早读时间不读课文不背诵诗文,而是全校统一阅读这篇精彩的演讲稿。寿春中学此举,自然会引发热议。中国难道就没有自己的励志教育方式吗?是否一定要用西方的东西来教导孩子们呢?这样是否会降低孩子对自己文化的兴趣呢? 家长怕影响孩子文化取向
奥巴马总统的这份演讲稿是西方文化的一种精神价值体现,用浅显的语言和大量的案例,让孩子们能够明白学习的意义。然而这份演讲稿更多的是渲染了一种美国精神,具有浓重的美国文化的味道。在此意义上,让孩子们受这样的文化熏陶,实际上是东西方文化的一种碰撞,久而久之的,让孩子们接触过多的外国文化,这对孩子文化取向是会有影响的。
盲目崇洋思想蔓延到教育
如今很多国人,崇洋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而这种崇洋已经蔓延到教育领域。国外,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注重社会实践能力,更少了中国的官僚主义等根深蒂固的腐朽思想。这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借鉴的。但是不同制度下的教育方式应该有所不同,中国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就要发挥自身的文化优势,创造自己的独特教育方式,可以适当借鉴,但不可盲从。
国学经典启发性更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的儒家思想更是被世界各国所推崇,我们有着这样的教育理论,为何不充分的发挥其教育价值作用呢?教育也是具有民族性的,我们的《论语》、《弟子规》、《师说》,这些都是很好的教育题材,然而我们却没有充分的利用。学校在创新的基础上应该充分的利用这些传统的文化。
第二篇:中学生早读齐诵奥巴马演讲稿没那么可怕
中学生早读齐诵奥巴马演讲稿没那么可怕
新学期开学第三天,在学校的安排下,合肥寿春中学的3000多名初中学生,统一在早读课上读起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一篇开学演讲稿。这引起了一些家长的议论,“早读课不读课本,不背诗文,怎么读起了美国总统的演讲稿呢?”早读课上的新鲜体验引起了一些家长的议论。一位家长说,学校让孩子们接触更多的阅读材料,这是好事,但是这份演讲稿,渲染了很多美国精神,美国文化的味道很浓,“这会不会影响孩子的文化取向?”也有家长质疑是不是一定要用西方的东西来教导孩子们呢,“其实中国文化里也有很多这样的经典,难道我们没有信心用自己的东西教育孩子?”(中安在线9月5日)
不就是一篇美国总统于2009年9月8日在美国阿林顿中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而已,中国的孩子们从过去读政治口号,到现在读诗文、背英语单词,偶尔有学校创新一下,早读奥巴马演讲稿,顶多也就是天天吃红烧肉的人伺机吃一顿西餐罢了,却在某些人的眼里仿佛洪水猛兽,国将不国了。什么渲染了很多美国精神,美国文化的味道很浓,“这会不会影响孩子的文化取向?”,什么难道我们没有信心用自己的东西教育孩子?甚至祭出什么“虽然现在是全球化的时代,但民族的文化也要传承。如果让他们接触的都是外国的东西,他们对自己文化的兴趣会不会越来越低?”;莫名其妙的逻辑,充斥的恰恰是对本民族文化极端的不自信,在我看来,只要对自己民族文化充满自卑的人,才会对学生偶尔读一次美国总统的开学演讲稿胆战心惊,内心恐惧。
那些对合肥3千名初中生早读齐诵奥巴马演讲稿感到国将不国的爱国人士们其实真的是多虑了,所谓影响孩子们的文化取向的质疑,可以称之为经典的现代版杞人忧天。孩子们的文化取向一篇奥巴马演讲稿改变,有那么神奇的话,美国总统也堪称宇宙神人了,我觉得此演讲稿的内容要说文化取向,远逊于当年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来得直白,甚至当代的中国孩子,从好莱坞大片和充斥现实世界的网络游戏所感受到的文化取向,也远远大于奥巴马演讲稿千倍万倍,没听说那些为捍卫中国文化取向慷慨陈词的人士对此口诛笔伐?
那么这位来自美国底层的黑人总统在美国中学生开学典礼上到底演说了些什么内容或者说什么文化取向呢?不妨可以了解一点;这场题为《我们为什么要上学》的演讲,在网络上非常流行。演讲稿中,奥巴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一些美国人的事迹,告诉孩子们,为什么要上学,是因为“教育给你们提供了发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奥巴马说,或许你能成为一个发明家、创造家,但假如不在自然科学课上做几次实验,你不会知道自己有这样的天赋。另外,奥巴马还在演讲中说,一些人可能没有有利条件,但是“长相、出身、经济条件、家庭氛围,都不是疏忽学业和态度恶劣的借口”,每个人要对自己担起责任。最后,奥巴马说,并不是每件事,都能在头一次尝试时获得成功,“最最成功的人们往往也经历过最多的失败,但人不能让失败左右自己,而是要从中吸取经验。”
显而易见奥巴马只是朴素的从自己个人和家庭出发,宣扬教育改变命运、努力、坚持、不放弃,这些文化价值,哪里只是美国文化呢?如果这也是拒绝的理由,或者这也算负面的文化,那只能说某些人口口声声的民族文化只是彻头彻尾的人类垃圾了。事实上从来就没有人会一昧的拒绝民族的传统文化,毕竟这些中国的学生受到的绝大多数课本教育都是趋于传统的和的强烈意识形态导向的内容,如果从奥巴马演讲的内容上讲,从我们的国学经典“比如《论语》、《师说》或什么“人之初、性本善”之类的读物上,也能找到共通的文化价值,换一种方式,让学生感受,或许能起到更新鲜的味道,一昧的排斥,反而让人觉得心虚,缺乏自信。反观中国文化里,从来就没有鼓励个性、兴趣的内容,只让你乖乖听话,寒窗苦读,将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关于励志,相信在全世界各个民族都能找到异曲同工的文化,其实如果留意一下时下所谓的中国教育存在的文化取向,就不难发现,更多的充斥眼睑的是功利文化教育,学习的目的一是为了高考,二是为了当官发财,光宗耀祖,自古如此,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种文化当然也是励志,只是似乎缺少点什么,或者干脆就缺少文化了。只是如今那些所谓名牌大学的顶尖学生趋之若鹜的争相出国留学,那些有权有钱之人争先恐后的把家人移民美国,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文化取向?我怀疑他们从来就对类似奥巴马演讲的所谓文化嗤之以鼻,但并不能阻止他们共同的向往。
在一个全球化、多元化的世界里,地球似乎越来越小,互联网更是包容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如果有人硬是执意的认为只有天天背诵“之乎者也”才能彰显民族文化,才能保持“正确的”文化取向,甚至对偶然一次的中学生早读齐诵奥巴马演讲稿也如丧考妣,那只能说在他们眼里,文化取向就是继续培养会考试的机器,反正高考也绝不会考奥巴马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