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 提高教师师德素养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 提高教师师德素养
无锡市甘露学校 朱小红
【内容摘要】教师学陶,目标是提高教师素养,从学习陶行知师德要求入手,通过教师现状分析、提出提高师德素养的目标、方法途径,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对提高师德要素养的评价目的、方法提出了明确的方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现状 目标 方法 提高素养
一、学陶背景和目前师德现状
1、社会背景、时代要求:目前,我国教育界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的倡导下,已由纪念陶行知,发展到学陶研陶、师陶的阶段。这一重要的发展,对于学习、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必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目前社会的飞速发展,导致出现物欲横流的情况,如何守住教师宁静的心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下一代的必要保证,提高教师素质成了时代最强的呼声,因此是时代的需求。
2、学生发展的需要:“爱满天下”的思想是陶行知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学习陶行知先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爱满天下”的思想。把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思想作为师德建设的座右铭,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把爱的种子撒向每一个学生,坚决杜绝对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现象的发生。这样环境教育下的学生也会有爱心、有上进心、有责任感;有广泛、健康的兴趣爱好;有良好、高尚的审美情趣;在此前提下的学生,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对他们的终身会受益无穷!
3、目前师德现状:教师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但是,部分教师缺乏认识,平时思想素质不高,在教育学生方面不够耐心、细致,有的老师心理素质欠佳,经不起挫折,受不起失败,对教育工作产生负面影响。部分教师没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思想观念,不愿意认真钻研业务,走出教室就看不到人影,做一些与教师身份不相符合的事,在社区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严重损坏了教师的声誉。
针对上述情况,通过了解、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把陶行知对师德要求以及他的教育思想作为教师的精神支柱,从“爱学生”、和“教育的使命感”两个方面,狠抓师德建设,找准改变这种情况的切入点,从爱字着手、知字感悟、行字落实,使师德师风提高一个台阶,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
二、陶行知先生的师德观
有道是:“致天下之治在人才,成天下之才在教化,行教化之业在教师”。可见教师这个职业的重要性、对学生影响的严重性。陶行知先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崇高理想;“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的献身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育人目标和治学做人标准;“以教人者教己”的言传身教思想;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爱满天下”的思想以及他的教育创新理念,通过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熏陶,使全体教师提高认识,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增强教师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培养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教书育人,与时俱进。符合新课程理念,完成党和人民交付我们的任务。
我认为陶行知师德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爱”,二是“使命感”。
1、陶行知的“爱满天下”的思想、“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爱满天下”的思想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和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尤其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祖国和人民的无私奉献、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我们一定要把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思想作为我们师德建设的座右铭,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全心奉献,把爱的种子撒向每一个学生。
2、从“爱”着手,提高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为国家、为未来培养需要的人才,这是更高层次的爱。在此思想的熏陶下,根据陶先生强调的教师要“以教人者教己”,言传身教。要学生学的东西,教师首先要弄明白,融会贯通;要学生做的事情,教师必须身体力行带头做样子。教育学生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有声的言教,一是有形的身教。对“言教”、“身教”的要求,陶先生有着精辟的论述和光辉的实践。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奉献精神尤为显得重要。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我们一定要学习陶行知先生关于言传身教思想,不断增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道德责任感,努力实现陶行知先生对教师告诫的“身教最为贵,行知不可分”的衷言。提高素养,提高社会对教师、对学校的信任度,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
三、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一)、学习与宣传:学习陶行知师德素养的要求,进行教师的师德研究,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提高知识层次和思想水平,从而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这也是师德建设中的首要任务。通过学习和宣传,使全体教师掌握陶行知师德素养要求,营造、创设学陶、研陶、师陶的氛围,创设弘扬陶行知师德要求的主旋律,为更好
地实施新课程打好基础。
(二)、实践与行动:学习只有转变为行动,学习才有效果。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以自身的道德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有很大的推进作用。学以致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陶行知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行为规范。在教师中开展扶贫帮困,不歧视差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从细微处找到切入点,比如“爱生一例”的个案分析,案例是课题研究中的重要依据,充分挖掘学校、社区等“爱心教育”的成功案例,进行推广;通过有将效的切入点,抓住师德建设、真爱教育这条主线,结合学校的特点,认真、细致、有效地进行研究、落实;通过师德建设、真爱教育的主线,带动师德素养的全面提高。这种方法是点、线、面,从表及里,由浅入深,以点带面,全面开展课题工作。
(三)、评比与督促:认真进行师德评价方式研究,建立师德评价、考核、奖惩制度。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向学生、教师、家长了解、排查师德作风中存在的问题,对师德现状进行认真地分析、调查、综合考评,取得第一手可信的资料,供日后对比参考。
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形成一套详细的师德评价体系,同时,运用个案法、普遍了解法、教师自我评价、教师间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社区评价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提高师德评价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形成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广泛监督。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并辅之以奖惩的措施,并认真建立好个人师德档案,把师德考核与职称评聘、评先选优、晋升和任用等挂起钩来,真正发挥激励和制约作用。
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素养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目标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因此,必须对学生情况进行认真的研究,师德素养的提高,必然引起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学习情况、社会活动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提高,通过对他们进步情况的调查、研究、分析、综合,在一个侧面反映出师德建设的成果。
通过“爱”的教育,引导教师“会爱”、“真爱”,提高教师“爱”的能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通过陶行知教育理想的引领,切实提高教师的素质,把所有的学生看作是可以发展的对象,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潜心钻研业务、积极参与课程改革,那么教育教学工作将会取得全面的胜利: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并且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发展,学校也会得到全面的发展。
具体操作方法:
1、案例分析法:通过认真学习、切实贯彻陶行知教育理论以
及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使教师了解陶行知师德思想,从而解决教师的“道德信仰”和“精神支柱”问题,以调整教师的行为规范,结合学校、教师的实际,将成功的、进步的案例积累起来,并建立一套完整的案例分析机制,进行个案的分析与研究,并将突出事迹的加以推广和运用。并将活动引向全面开展,达到预定的目标。通过做案例入手,通过抓某个点展开,以点带面,全面铺开。
2、行动、行为研究法: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据研究目标,把握研究理论的框架,通过“实践—总结—提高—设立更高目标—再实践—再总结„„”的演进,不断总结提高,纠正错误,认准方向,将教师的日常行为纳入规范,并努力完善其行为,切实提高教师素养,从而提高教育水平。通过检查、交流、总结、评比、表彰、推广等方法,使学习成果得以推广和巩固。
3、采用调查、评定法,了解实验结果:采信目前的相关数据,通过实践进行对比,取得第一手资料;教师对研究进程进行自我评价,采用问卷调查,表格评价等方法,评价涉及多元智能评价、发展和综合评价等几个方面,可以通过教师自我评价、小结,通过学生满意率、家长满意率、社区满意率等各方面了解课题效果、发展情况。
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合力,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使学校成为学陶、师陶、研陶、用陶的基地。学校办学质量、教师的凝聚力、社会对学校的评价等方面的提高和增强,是最好的成果。
四、期待提高的目标
1、思想认识目标---学习与宣传:在教师学习、宣传陶行知先生教师“爱满天下”的胸怀,热爱每一个学生,即把每一个学生看作可以发展的人;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人求真”,使学生“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崇高师德的核心是通过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祖国和人民的无私奉献。切实提高教师师德,扶贫帮困,不歧视差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2、行为提高目标---行为与提高:通过学习、掌握和实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完善教育过程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有很大的推进作用。学以致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陶行知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行为规范。
3、行动落实目标---实践与行动:言传身教即“以教人者教己”。要求教师以自身的道德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在塑造
着学生的灵魂。通过课题研究、学习,弘扬道德规范主旋律,如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乐于助人、积极参与各种公益事业、甘于奉献等优良作风;改变原先不良习惯和言行,比如禁止有偿家教、教师不再参与赌博、迷信、酗酒等,使教师队伍更加纯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使各项考核指标均有大幅度的提高,从而达到师德要求的目标,从而提高办学质量,使学校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热爱学生,坚决禁止体罚现象,禁止流生出现;家长满意率达95%以上,从而赢得社会声誉。
在陶行知“爱满天下”、生活教育论、言传身教的要求指导下,主要通过探索,逐步提高全体教师的师德修养,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的目的,教师师德具有高度性、示范性、自觉性,内容也涉及到许多方面,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应放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位置,倡导严谨治学、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风范;强烈的事业心和职业责任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通过师德教育内化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师德建设,在全体教师中形成了一个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良好人际环境。
总之,开展丰富多彩的形式,学习、宣传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师德师风内涵,迅速扭转师德素养跟不上时代要求的实际情况,改进师资结构、提高教师素养,提高办学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要从扎实上下功夫,向落实上要实效,通过学研、教研、科研三个方面,在教师中形式赏识教育、真爱教育的概念和要领,渗透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教师素养提出规范、规划,使教师形式自己需要的内驱力,这样才能扎实、有效地提高师德素养,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事实上,陶行知教育思想,与今天课程改革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通过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得到很深的启迪,为更好地实施课程改革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
朱小红,男,1965年11月出生,无锡陶研网站站长,无锡市锡山区陶研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陶研先进个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活教育讲师团成员,无锡市甘露学校教科室主任,多次担任陶行知教育思想研修班班长、副班长。曾主持编写、出版过《陶行知教育言论集》、《〈行知教育论著百篇〉导读》、《学陶小诗歌》、《第十期中国陶研会骨干培训资料》等著作。
联系方法:无锡市甘露学校电话:0510-88758234***
邮箱:1965xhong@163.com
第二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的高效课堂教育系统,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的评价系统。这些新理论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也与陶行知先生倡导学生的“六大解放”多么一致啊!陶老倡导的“六大解放”是:
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
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
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
四、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谈;
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丰富的学问;
六、解放他的时间,要让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合作能力与创造能力,以此来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国家建设的需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主张“智育注重自学”“学非问不明”。当年陶老的论述与成功实践,对今天的高效课堂改革,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有着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自主学习理念的形成
自主学习即预习。学习的诱因是自我需要,本应该让学生充分自主,主动求索,自发进取,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将学习变成了高压灌输。其结果是教育中的所有行为都变成了外在努力,而不是发自学生内心的追求。要想让学生乐学,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当着重改善课堂教学的模式,结合陶行知教育理论,来塑造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生成质疑,把不懂得找出来,准备对学与群学。陶老的“教学做事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这些话的核心是强调“做中学”。它具有多
重含义:一是突出实践是认识的先导,只有做了,才可能有学习收获;二是学习要有情境,有个体体验;三是教学要根据“做的体验”进行反馈、调整和总结;四是教学要针对所要完成的任务,遵循工作逻辑主线,按照“做——学——教”的顺序实施教学。这些都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首先给学生这节课的预习任务,让他们根据任务一步步地去完成。他们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用红笔划下来,以便与学习伙伴进行讨论解决。其次我强调小组长的作用。让小组长监督组员的预习情况,甚至是检查和辅导。最后我把各组中预习发现的问题展示在黑板上,让大家集思广益,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时我总是不停地追问,适时点拨,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例如我在让学生预习单词的读法时,让他们根据五个元音字母在开闭音节中的发音找规律,自己读出的正确读音,学生记忆深刻,有成就感,学习有兴趣。发现问题说明他们深入预习了,找到办法时告诉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问题意识是创新意识的源泉,是一切创新的根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多使用一些“想一想”、“试一试”“为什么”这样启发性的教学用语,通过教师的引导,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比如在学习英语表示颜色的单词时,我让学生自己制作不同颜色的卡片,课余时间让他们两人结对子练习,告诉他们看到物品时主动用英语说出他们的颜色,变被动的死记硬背为轻松的自主学习,让自主学习成为习惯。完善教学内容,营造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
完善教学内容并不是违背课本知识纲领而向学生讲述更多的课外知识,而是将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分析与整理,形成更具体、更适于进行自主学习的内容。将存在相互联系性的单元集中讲解,增加知识间的联系性。而且长期以来,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所以教师应该转变这种思想,将中心转移为学生,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教师可以在讲解知识的时候,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启发学生利用已学习的分析方法来自主学习相关内容,增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购物这个话题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如在班级设置一个购物角,把学生已经学过的物品如,sweaterblouseshirtjacketpantstrousersshoescapetc.摆放在那里,第2页 让学生结对去购物角实地购物,营造一个生生互动的轻松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实际交流中学会购物的交际用语。学生自己乐意去学的知识接受得快,记忆深刻。
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能够使学生的独特个性得到有效发展。而多数教学课堂仍然是教师“一手遮天”,遏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因为多数教师认为,如果课堂氛围过于轻松,很容易造成场面失控的情况,所以教学实践中要把握住“轻松”的度,教师要做到收放自如。这样,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下,学生就会敞开心扉,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才会积极地主动学习。陶行知先生因此说道,“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想要营造轻松的课堂,不仅要实现课堂上的平等,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自主就是就让学生既要做自己的主人,更要做班级的主人、学校的主人;自主就是让学生既要做学习的主人,更要做课堂的主人、活动的主人。理想课堂是一场“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激发学生、在于学生、通过学生、取决学生”的改革,他的出发点是相信学生。学生可以在这样的课堂上提升成绩的同时提高能力,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发展,赢得尊重的同时拥有尊严。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和表现,把赏识教育带给每个学生,绝不要吝惜自己的微笑和掌声。要练就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细微变化、小小的进步,把基础知识的展示留给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他们觉得自己被鼓励、被承认、被欣赏,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
三、教师要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1938年陶行知先生到武汉大学作演讲。他从皮包里抓出一只大公鸡,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接着,用左手按住鸡头逼它吃米,鸡只叫不吃。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鸡挣扎着仍不吃。当陶先生松开手,把鸡放在桌上,大公鸡就吃米了。陶先生用这个深入浅出的“强逼鸡吃米”案例批评了生活中那种:“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的现象,同时,又启发学生要“自动地学习。”学习同公鸡吃米一样,是自觉自动的行为。老师按住头,把知识硬灌给学生、硬喂给学生,是学不成的。多年来,在应试教育制度的束缚下,许多学生“全然依赖”老师。一旦离开老师,没了参考书、练习册,便不知怎样学习。然而,学生最大的能力,莫过于学会自己学习。陶先生几十年前的教诲,对广大教师改进教学方
第3页 法,引导学生自主、自动、自由地学习,有着深刻的启迪。
学生学会自主地学习就是要少一点依赖性,多一点独立性,做学习的主人。笔者以为,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自习的习惯养成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做好了,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充分说明了习惯的重要。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有:做事有主见,学习讲方法;珍惜时间,擅长统筹安排;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会对学群学,善于交流合作;自觉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目标;主动选择学习策略,自我监控学习过程等等。有无主见和独立性则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自主性强弱的标志。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实事求是地自定学习目标,自订学习进度和计划。会思考,不盲从,依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克服困难,独立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学会自主地支配和利用时间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实施新课改后,学生学习负担有所减轻,还了同学们一片自己拥有的时空。面对忽然增多了的时间和空间,怎样做到象陶老教导的那样,学会利用“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教师要积极引导,把学习的自由和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把属于自己的时空很好利用起来。
自动地学习建立在自觉随地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学会自动地学习,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随时随地的自动地学习活知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只要留心观察,用心领悟,时时处处都可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本领。上课固然是学习,听报告、与人交流、做家务也是学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游山玩水,投身大社会、大自然的怀抱更能学到很多很多的活知识。第二,要引导学生学会及时地学习新知识。陶先生说:“时代在进步,社会在进步,偶一停留,就要落伍!所以必须及时学习。”随着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裂变效应”将导致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学习将交替贯穿于一个人的毕生。要教育学生千万不能把学习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和教科书里,要学会从电脑网络、电子信箱、广电报刊等传媒中及时捕捉信息,寻求新的知识。不会及时学习新知识的人,迟早将成为“现代文盲”而被淘汰。
自由地学习就是灵活地、愉快地学习,它体现了学习的最高水准和最佳状态。
第4页 怎样做到自由地学习?首要的一条是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陶先生历来主张学习要有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时,就会虽苦犹乐,轻松、自由地学习,并在自由地学习中充分发展个性特长,弥补欠缺,进而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其次,保持健康愉悦的心态才能做到自由地学习。现在,有些学生学得很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把目标定得太高,经过努力仍无法实现,加上家庭、学校和社会舆论的种种压力,于是就产生自卑感,意志消沉,情绪焦虑。古往今来,学海中难免有失败,成长中总会有烦恼。得失、进退是常事,始终第一则不太可能。要教育学生承认差异,有自知之明。学会在挫折中磨炼意志,在烦恼时自我解脱,保持健康愉悦的心态,在知识的大海中找准自己的航向。
陶行知先生关于自主学习的教育理论可谓博大精深,只有进行长时间的学习与实践,才能领会到其中的精髓。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也要不断钻研陶先生的教育理论精华,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5页
【行知杯论文】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姓名: 杨 艳 春
作者单位:太和县马集乡中心校
联系方式: ***
时 间:二0一三年九月二十五日
第三篇:《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提高师德素养的研究》课题研究
《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 提高师德素养的研究》课题研究
实 施 方 案
福建省建瓯市龙村乡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
1、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教育界在中国陶行知研究地的倡导下,已由纪念陶行知,发展到学陶研陶、师陶的阶段。这一重要的发展,对于学习、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必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目前社会的飞速发展,导致出现物欲横流的情况,如何守住教师宁静的心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下一代的必要保证,提高教师素质成了时代最强的呼声,因此是时代的需求。
2、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爱满天下”的思想是陶行知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学习陶行知先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爱满天下”的思想。把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思想作为师德建设的座右铭,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把爱的种子撒向每一个学生,坚决杜绝对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现象的发生。这样环境教育下的学生也会有爱心、有上进心、有责任感;有广泛、健康的兴趣爱好;有良好、高尚的审美情趣;在此前提下的学生,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对他们的终身会受益无穷!
3、适应师德修养发展的需要:教师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但,部分教师缺乏认识,平时思想素质不高,在教育学生方面不够耐心、细致,有的老师心理素质欠佳,经不起挫折,受不起失败,对教育工作产生负面影响。部分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缺乏爱心,不肯花时间认真钻研业务,走出教室就看不到人影,甚至做一些与教师身份不相符合的事,这是不应该的。
针对上述情况,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的开展,通过了解、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把陶行知对师德要求以及他的教育思想作为教师的精神支柱,从“爱学生”和“教育的使命感”两个方面,狠抓师德建设,找准改变这种情况的切入点,从爱字着手、知字感悟、行字落实,使我校的师德师风提高一个台阶,提升我校的办学层次。
二、课题界定
有道是:“致天下之治在人才,成天下之才在教化,行教化之业在教师”。可见教师这个职业的重要性、对学生影响的严重性。陶行知先生师德修养的精华在于“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崇高理想;“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育人目标和治学做人标准;“以教人者教己”的言传身教思想;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爱满天下”的思想以及他的教育创新理念。通过陶行知先生修养、师德修养要求的熏陶,使全体教师提高认识,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公德思想,增强教师的光荣感和使命感,提高教师个人良好的品格,廉洁自律,培养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与时俱进,符合新课程理念,完成党和人民交付我们的任务。
三、理论支撑
(一)陶行知关于道德、师德修养的论述,作为课题的理论依据之一。陶行知师德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爱”,二是“使命感”。
1、陶行知的“爱满天下”的思想、“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爱满天下”的思想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和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尤其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祖国和人民的无私奉献,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我们一定要把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思想作为我们师德建设的座右铭,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全心奉献,把爱的种子撒向每一个学生。
2、从“爱”着手,提高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使用感,为国家、为未来培养需要的人才,这是更高层次的爱。在此思想的熏陶下,根据陶先生强调的教师要“以教人者教己”,言传身教。要学生学的
东西,教师首先要弄明白,融会贯通;要学生做的事情,教师必须身体力行带头做。教育学生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有声的言教,一是有形的身教。对“言教”、“身教”的要求,陶先生有着精辟的论述和光辉的实践。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现代社会对师德的要求,作为课题的另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是: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奉献精神尤为显得重要。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我们一定要学习陶行知先生关于言传身教思想,通过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道德责任感,努力实现陶行知先生对教师告诫的“身教最为贵,行知不可分”的衷言。提高素养,提高社会对教师、对学校的信任度,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
教师素质的提高,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搞好教育事业,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一代新人,从而赢得社会支持,顺从时代的需求。通过陶行知教育理想的引领,切实提高我校教师的素质,把所有的学生看作是可以发展的对象,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潜心钻研业务,积极参与课程改革,那么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将会取得全面的胜利,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并且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发展,我们的学校也会得到全面的发展。
四、研究方法:
1、个案分析法:通过认真学习,切实贯彻陶行知教育理论以及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使教师了解陶行知师德思想,从而解决教师的“道德信仰”和“精神支柱”问题,以调整教师的行为规范,结合学校、教师的实际,将成功的、进步的案例积累起来,并建立一套完整的案例分析机制,进行个案的分析与研究,并将突出事迹的加以推广和运用。并将活动引向全面开展,达到预定的目标。通过做案例入手,通过抓某个点展开,以点带面,全面铺开。
2、行动研究法: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据研究目标,把握研究理论的框架,通过“实践—总结--提高—设立更高目标—再实践—再总结„„”的演进,不断总结提高,纠正错误,认准方向,将教师的日常行为纳入规范,并努力完善其行为,切实提高教师素养,从而提高教育水平。通过检查、交流、总结、评比、表彰、推广等方法,使学习成果得以推广和巩固。
3、调查研究法:对目前我校的师德现状通过调查、汇总,进行全面的了解,了解实验结果,采信目前的相关数据,经过实践进行对比,取得第一手资料:教师对研究进程进行自我评价,采用问卷调查,表格评价等方法,评价涉及多元智能评价、发展和综合评价等几个方面,可以通过教师自我评价、小结,通过学生满意率、家长满意率、社区满意率等各方面了解课题效果、发展情况。
五、研究目标
1、探索乡村学校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陶行知先生一生最注重的就是乡村教育,课题通过学习、宣传陶行知先生教师“爱满天下”的胸怀,热爱每一个学生,即把每一个学生看作可以发展的人,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人求真”,使学生“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崇高师德的核心是通过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祖国和人民的无私奉献、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切实提高教师师德,扶贫帮困,不歧视差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学习兄弟学校、借鉴城市学校的先进经验,学习政策、理论,又献身手段、了解、掌握先进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出一条适合目前形势下乡村学校加强师德修养一条更好的途径。
2、提升教师师德修养水平,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的师德修养、专业化水平等方面全面成长:言传身教即“以教人者教己”。要求教师以自身的道德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在塑造着学生的灵魂。通过课题研究、学习,弘扬道德规范主旋律,如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乐于助人,积极参与各种公益事业、甘于奉献等优良作风;改变原先不良习惯和言
行,比如禁止有偿家教、教师不再参与赌博,迷信、酿酒等,使教师队伍更加纯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使各项考核指标均有大幅度的提高,从而达到课题设计的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和实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完善教育过程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有很大的推进作用。学以致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陶行知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行为规范。
3、提升教学水平,推进教学改革,取得办学成果,办群众满意的学校。
教师师德具有高度性、示范性、自觉性,内容也涉及到许多方面,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应放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位置,倡导严谨治学、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风范;强烈的事业心和职业责任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通过师德教育内化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师德建设,在全校教师中形成了一个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良好人际环境。
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提高办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教师热爱学生,坚决禁止体罚现象,禁止流生出现;热爱教师工作岗位,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家长满意率达95%以上,从而赢得社会声誉,取得良好的办学成果,办群众满意的学校,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六、研究内容
在陶行知有关教师师德:“爱满天下”、生活教育论、言传身教的要求指导下,主要通过探索,逐步提高全体教师的师德修养,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的目的。教师师德具有高度性、示范性、自觉性,内容也涉及到许多方面,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应放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位置,倡导严谨治学、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风范;强烈的事业心和职业责任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通过师德教育内化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师德建设,在全校教师中形成了一个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良好人际环境。本课题拟就从这几个子课题进行研究:
(一)陶行知教师道德修养理论的研究(领题人:张灼姬 成员:杨志勇、魏瑶仙、刘照康):
1、通过学习陶行知师德素养的论述,认真进行汇总,出版有关陶行知师德教育的材料(文章、论著、言论、行动和实践),以便教师的学习有针对性。认真研究、钻研陶行知教育思想、师德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找到切入点,对全校教师进行宣传、教育,力求全面、系统地掌握并实施到平时日常工作中去。
2、认真进行校园文化、环境宣传布置,在全校、社区造成一个强大的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实行陶行知师德修养要求的声势,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已的一言一行,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
3、通过多方面、全角度的研究、学习和宣传,使全体教师掌握陶行知师德素养要求,营造创设学陶、研陶、师陶的氛围,创设弘扬陶行知师德要求的主旋律,为课题正常、有效地开展打好基础。
(二)加强提高教师师德修养方法途径的研究(领题人:范春生 成员:杨志勇、周彩妹、杨水英)
学习只有转变为行为,学习才有效果。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通过言传身教,以自身的道德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以致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陶行知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行为规范,在教师中开展扶贫帮困,不歧视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行为落实,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符合教师行为规范。通过课题研究、学习,弘扬道德规范主旋律,如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乐于助人,积极参与各种公益事业,甘于奉献等优良作风;改变原先不良习惯和言行,比如禁止有偿家教,教师不再参与赌博、迷信、酗酒等,使教师队伍更加纯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使各项考核指标均有大幅度的提高,从而达到课题设计的目标。
教师教育思想道德要求教师必须有全面的质量观、科学的人才观、教育创新观、现代教育价值观、现代学生观,还要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会使用现代教育手段,成为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提高知识层次和思想水平,从而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这也是师德建设中的首要任务,提倡“四种精神”:一是“奉献精神”、二是“乐业精神”、三是“科学精神”、四是
“敬业精神”,它是道德信念、道德理想的具体体现。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以培养人才、繁荣学术、发展先进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
教师的教育教学道德要求始终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准备阶段、实施过程和检查总结等各个环节中,它是教师职业道德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育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要做到热爱科学、精通业务、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注重效果、科学检查、更新观念、改革创新,解决教育教学道德研究,是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教师教书育人,靠的是“言传身教”,主要体现在:思想正确、以理服人、情真意切、以情感人、准确生动、引人入胜、礼貌文明、为人楷模等几个方面。教师的交际道德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热爱学生、平等待人、尊重家长、密切联系、团结同事、善于协作、社会交往、公正无私。
教师的生活行为是否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是涉及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大事。教师个人生活道德要求教师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精神充实、作风严谨、仪表端庄、文明礼貌、举止文雅、以身示范。
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提高,对于更好地教书育人也有很大的帮助。
这样的教师,会使学校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热爱教师工作岗位,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家长满意率达95%以上,从而赢得社会声誉。
从细微处找到切入点,比如“爱生一例”的个案分析,案例是课题研究中的重要依据,充分挖掘学校、社区等“爱心教育”的成功案例,进行推广:通过有效的切入点,抓住师德建设、真爱教育这条主线,结合我校的特点,认真、细致、有效地进行研究、落实,通过师德建设、真爱教育的主线,带动我校师德素养的全面提高,从而完成课题目标。这种方法是点、线、面,从表及里,由浅入深,以点带面,全面开展课题工作。
(三)教师师德评价方法研究(领题人:徐庆忠 成员:黄良发、游柳妹、吴传美、李壮群)认真进行师德评价方式研究,建立师德评价、考核、奖惩制度。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向学生、教师、家长了解、排查我校师德作风中存在的问题,对我校师德现状进行认真地分析、调查、综合考评,取得第一手可信的资料,供日后对比参考。
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形成一套详细的师德评价体系,同时,运用个案法、普通了解法、教师自我评价、教师间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提高师德评价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形成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广泛监督。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并铺之以奖惩的措施,并认真建立好个人师德档案,把师德考核与职称评聘、评先选优、晋升和任用等挂起钩来,真正发挥激励和制约作用。
在评价的大方向的掌握下,适合采用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使全体教师感受到成长、进步的喜悦,更增强提高师德修养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使课题研究能正常、深入地开展下去。
课题研究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课题建设的目标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因此,在课题评价时,必须对学生情况进行认真的研究。师德素养的提高,必然引起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学习情况、社会活动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提高,通过对他们进步情况的调查、研究、分析、综合,在一个侧面反映师德建设的成果、课题研究的成果。
七、实施步骤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习、宣传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师德师风内涵,迅速扭转我校师德素养跟不上时代要求的实际情况。九年一贯制教学体制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优秀教师的流失,严重影响了我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了我校在社会上的声誉。部分学生还产生了厌学情绪,其中也有教师没有尽心尽职的原因。因此,改进我校师资结构、提高我校教师素养,提高办学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因此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师德修养引领教师走发展之路尤显重要。
(二)要从扎实上下功夫,向落实上要实效,通过学研、教研、科研三个方面,在教师中形式赏识教育、真爱教育的概念和要领,渗透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教师素养提出规范、规划,使教师形成自己需要的内驱力,这样才能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和实施工作。
(三)不断开展评比、阶段性总结和树立榜样、典型,以利更大的提高。树立教师的形象、发动全校教师参与我心目中的好教师的形象设计,根据陶行知教育思想,寻找统一努力的目标,查找本校教师中存在的问题,发动全校教师一起分析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结果既使有问题的老师改变了思想、端正了认识、改正了缺点,又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从而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开展课题研究。
(四)实施过程:
1、设计申报阶段(2007.6—2007.9.)
成立总课题组,召开全校教师会议,邀请有关专家作讲座,认真学习、了解陶行知教育思想及他对师德素养的要求,摘录陶行知语录分发全校教职工,详细介绍课题目的与任务、要求,学习相关理论,收集文献资料,进行课题分析,拟定课题方案,邀请专家进行开题论证,完成申报工作.(课题领导小组成员)
2、具体实施阶段(2007.9—2010.1)第一阶段(2007.9—2007.10):拟定子课题,确定各子课题领题人、确定研究人员分工,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召开课题研究的开题会。(张灼姬、杨志勇)
第二阶段(2007.10—2008.2):通过陶行知思想讲座,参加全省陶研骨干培训班等形式进行思想教育,让教师亲身感受到陶行知教育思想及他崇高的师德修养,并在平时工作中贯彻实施;通过教师说课、上课竞赛,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自身素养。
发动行知式青年教师集体、全体教师关爱身边的残疾人,扶贫助残,结对子,让残疾、贫困学生共享阳光。前提要求:润物细无声。(课题领导小组人员)
第三阶段(2008.2—2008.8):围绕师德实践,结合自身体会,要求全体教师撰写案例、论文,进行《爱与责任》演讲比赛,教师撰写个人师德小结,主要剖析从课题实施后自身素养的提高及不足之处,具体落实在“爱满天下”、生活教育论、言传身教等方面,将所学知识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找出不足,以利更好地发展。(各子课题领题人)第四阶段(2008.9—2009.2):主办一次课题展示活动,普遍邀请上级领导、学生本人、学生家长、社区负责人对学校师德建设成果进行考核打分,并接受中期专家评估验收,调整、改进下阶段工作。(课题领导小组成员)
第四阶段(2009.2—2010.1):根据中期评估情况,相应调整课题实施的过程,更有的放矢地进行课题工作。将课题实施过程中,记录的图片、录像、观摩等活动的记录和台帐进行整理、展示。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思想汇报、师德演讲、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学校教师师德的评价情况,出相关案例集、论文集。(课题研究骨干成员)
3、结题鉴定阶段(2010.2——2010.7)
根据课题总结,找出师德修养提高的方法,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拟定总课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汇编课题研究的论文、案例,收集整理课题相关资料,接受课题鉴定组的评估鉴定。(课题领导小组成员)
八、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组织保证: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做到认识统一,责任明确,目标一致,团结协作。
2、机制保证:制订课题管理条例,规范学习、研究、考核、评价制度,使课题研究制度化、规范化。健全激励机制,设立课题研究奖、奉献奖,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成员评优、晋级等政策倾斜,激励全体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人人注重师德修养,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厚德载物。
3、经费保证:学校领导教师科研意识强,积极性高,学校十分重视课题工作,领导舍得投入,能确保课题研究所需经费和物资。
4、技术保证:学校聘请南平市陶研会会长陈家生、建瓯市陶研会会长周捷夫、副会长江华等专家担任课题顾问,指导课题研究工作,部署课题发展计划。巩固和推广课题研究成果,改进学校建设。
5、课题研究与学校工作相协调:规划课题研究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相协调,师德素养的提高对
于学校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安排研究任务与学校日常工作相协调,学校工作安排时,必须优先考虑课题组工作计划,从而保证计划的落实和完成;做到课题研究——师德素养普遍提高——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办学水平提高、社会声誉良好„„(向更高一级目标迈进)
九、推进策略
1、分步推进、循序渐进
选好教研组教师作为课题重点实施对象,认真记录有关数据,观察研究效果,并进行滚动发展,力争每学期增加一个教研组作为调研对象,使全体教师都是参与者和发展者。
2、团结协作、学以致用
参与课题研究的全体成员、教师之间应该进行经常性互动研究,及时交流学习感悟,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资源共享。提高素养,学以致用,提高研究的实效。
3、过程监督、切实有效
每个月、每个阶段按理性的计划正常发展,及时做好阶段性的小结与调整,不能走过场,只有课题、课题报告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通过认真调研得出真实可信的结论。
十、成果形式(负责人:张灼姬、雷孝荣、杨志勇、李芳义)
1、每一阶段的个案设计、调查报告和师德总结,具体的考核评价方案,实事求是地总结实践经验。每学年写出一定数量、有一定质量的论文,对课题提出具体实用的指导意见。提供课题研究报告、结题报告、子课题研究报告,成果应展现在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
2、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合力,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羸得良好的社会声誉,使学校成为学陶、师陶、研陶、用陶的基地。学校办学质量、教师的凝聚力、社会对学校的评价等方面的提高和增强,是最好的成果。
3、撰写能较全面反映本课题实验成果的综合性实验报告和专题论文。精选汇编本课题实验报告、总结和调查报告、案例的文集,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有系统、全面的学陶活动、提高师德修养的台帐。
4、建立校本课程:用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师德建设,建立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以《龙村行知园》校刊为基础,以课题研究、研究成果为台阶,带动学校的师德建设,使全体教师能迅速提高师德素养,是学校的前途所在。
十一、课题组成员
课题主持人:江标友、范春生、雷孝荣 领题人:张灼姬
课题组成员:杨志勇、徐庆忠、魏瑶仙、周彩妹、李壮群、刘照康、游柳妹、吴传美、杨水英、谢乐定、雷孝荣、黄良发、李建妃、刘荣玉、李芳义、郑大昭、吴昌伟、徐庆忠、翁文浩、吴娟柳、陈味凤、魏瑶仙、郑良金、周柳秀、杨志勇、陆华生、林佩凤、魏兰秀、张玉雅、叶美仙
第四篇: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可见,“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3)“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割裂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即‘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这些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因而“教学做合一”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别。但是陶行知所说的“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同,他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
陶行知也非常重视儿童和儿童教育问题。他认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是人生的基础,要把基础趁早打好。所以,对于儿童我们就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有动手的机会。当然小孩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解答里可以增加他们的知识。小孩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要让小孩子去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中的一切,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而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都占据了,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年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所以对儿童的教育就应该从小教育,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发展自己。
现代教育就应该让学生解脱读死书,死读书的枷锁和困境,能够很好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让学生在学习中会思考,会学习,会观察,会提问等等。解放学生的时间,不要把学生的时间全部安排在功课上,学习固然重要,但要学会怎么学,不能死学。要让他有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只有真正解放学生,放手学生,才可以培养具有开拓型和创造型的人才,这样对于教与学之间也是一件好事。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只要善于发现观察,去挖掘、放大学生的闪光点,使之在这一点上得到成功,获得宝贵的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使其成为学生前进的不竭动力。这样我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加显著。
更使我懂得学生要想学到真本领,不仅学校教学内容必须尽可能体现“实用性”,而且学生自己一定要坚持手脑并用,把学知识与动手操作贯穿于学习全过程。如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电子信息技术已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接受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在知识爆炸,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社会需要的已不再是那些“高分低能儿”,而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不断了解当今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也需要有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鼓励多样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展示自己的个性。
第五篇: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推荐)
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谈批评学生的语言艺术 东风公司第六中学
贾红
陶行知被誉为“万世师表”,他最重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曾指出:“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意思。”“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要实现这一点,靠的不只是教师的学识,还要靠教师的精神面貌、职业道德的修养。作为教师天天与学生打交道,可以说每天都要批评学生,对学生的批评是一门艺术,怎样按照陶老的思想,掌握好这门艺术,使我们的学生“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路上走”,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要求做教师的要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的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这一 规范,平常学生听话时,我们都能做到。当学生违反了纪律、学习不认真,并且对老师的教导不乐意接受时,我们能够遵守这一规范,确实是不容易的。有时我们能做到从身体上不体罚学生,但是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教师采用不正确的批评方式,用语言伤害学生时,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体罚,这比肉体的体罚对人的伤害还要大。
记得我的一位学生,在校时成绩较差,学习不够认真,一位老师曾经批评他说:“我看你是王瘸子的腿——没救了。”这样一句俗语,这位老师当时把它当作口头禅来批评学生,几年后,这位学生高中毕业当了兵,立了三等功,当时学校团支部请他到学校来作报告,他第一句话就问我,当年批评他的那位老师还在不在学校,他到不是怨恨老师,他说,别看我立了功,我还是不好意思见老师。可见,这种批评的语言对学生伤害是非常大的。近几年,一直致力于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系教授康健先生,在北京几个学校做了一个调查,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家长在学校无意的发现,一位老师用这样的话批评他的孩子:“你真笨,你真傻,你简直就是一个白痴!”可他的孩子一点都不以为然,反而还笑。可家长气得不行,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会遭受这样的心灵伤害,可他的孩子说,已经习惯了。听了学生的这个“习惯了”,我们真是感到心酸。仔细想一想,我们培养的学生,如果一点自尊心都没有了,说严重一点,就是没有了羞耻感,那么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陶老说过“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在老师训斥下,连起码的羞耻心都没有了,这离先生所要求的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啊。心理学上一个很有名的罗森塔尔试验,因为教师给学生了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学生就会朝着积极向上的方面发展。如果我们对教育者总是用贬斥的语言,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就会破罐子破摔。因此康健先生说:“如果对学生 用粗暴的语言是个别人,我们可以将其认定为个案,不足以引起社会震动,但这种现象在相同的岗位,成批的出现,我们就该探究一下是不是出了根本性的问题。”所以康先生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有怎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怎样的教师语言。就是说,有着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的教育观念,你就不会 用语言伤害学生,反之,则会伤害学生。康健还在已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中,进行过几次主题是“回忆自己最难忘的教育经历”的调查,结果这些已做了老师的人,有超过三分之一写下的是在“曾经是个孩子,曾经渴望理解”的年代,被老师侮辱和语言中伤的经历。老师批评不当,用语言伤害学生,使之产生逆反心理,对老师采取过激行为时有发生,这确实不是危言耸听。在批评学生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批评学生特别要注重教师的个人修养。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是教师个人形象的一次全方位的展示,。老师批评学生是为了帮助教育学生,是为了把他们身上的各种优点和长处都充分地发挥出来,是为了调动他们身上的一切积极因素,而不应把不该说的气话、狠话一古脑地摔出来,那种劈头架脸式的、暴风骤雨式的批评,只会伤害师生感情,而达不到批评的目的。更何况,批评不当,就歪曲了教师的形象,有时挖苦、指责、大发雷霆批评学生时,气歪了脸,面部变了形,话语是什么话狠就讲什么话,恨不能唾沫把学生淹死。这样不仅伤害了学生,也伤害了自己。批评是为了使学生提高觉悟,认清是非,变得更有修养。可教师在批评时缺乏道德修养,那么怎么会让学生有道德修养呢?所以,我们批评学生时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语言行为给学生作出榜样。如孔子说过,为政与施教一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陶老也强调正人必先正己,他指出:“盖己立而后立人,己达而后能达人,天下未有无生利经验之人而能教人生利者。”批评的语言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即使是最严厉的批评,也要使学生受到文明的教育,切不能用不文明的行为来教育学生。
第二、批评的语言要象爱的雨露一样,点点滴滴滋润学生的心田。1926年,陶老在《我之学校观》一文结束语中说:“我要奉劝办学同志,这句话就是‘待学生如亲子弟’”。教师只有诚心诚意地爱护自己的学生,才能诲人不倦,教好自己的学生。陶老奉行“爱满天下”的宗旨,他说:“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在他看来,爱是一种力量,“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高尚纯洁的师爱,才易引起学生心灵的强烈共鸣,从而取得较佳教育效果,易于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在批评时要多肯定,少否定。批评的话,有时可以用肯定的语言来代替,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接受态度,比如说:“你什么都好,就是这种坐不住的习惯不好。”教师再严厉的批评一定要让学生意识到真诚的爱,不要使学生有丝毫的对立情绪。我们有些老师有时感到很委屈,对学生的批评教育,学生一点也不领情,原因就是批评未能很好的体现爱,学生不领情,也在情理之中。象那种蔑视型的语言:“你以为你是谁,不就是个难缠吗,还想给老师顶,走着瞧,看谁能顶过谁。”还有 赌气型的语言:“你这个学生难管,管不了我就不管,让你家长来管吧。明天不来,就不要来上课。”这样的语言不能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更不能从老师的批评中体会到爱的教育了,因此批评的的语言要有理、有节、有度。批评学生要摆事实讲道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要口气温和,态度和蔼;要平等商讨,消除对抗;要设身处地,“心理换位”,要注意分寸,留有余地。有时在气头上,你今天要批评的,姑且忍一忍,放到明天再批评,到了明天,你就会感到事情并不是那么严重,你的气也就烟消云散了。
第三、因人因事,因地而异,要了解学生,因材施教。陶老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性别差异、兴趣爱好的不同来安排教学和教育工作,使学生能各得其所。对善于思考、性格内向、自尊心较强、各方面较成熟、有一定思考接受能力的学生,宜采用发问式的批评方式,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把批评的信息传递给他们,让他们自己思考,自我觉悟,自我改正。对于情绪抑郁、反应速度慢、学习虽努力但成绩不大的学生,要特别有耐心,严防急躁,多指出改正的方向和方法,并帮助树立改正的信心。对脾气暴躁、行为容易受情趣左右的 学生,应采用冷处理的、商讨式的批评方式;对积极上进,性情机敏易受感化和盲目自大、爱耍小聪明的学生,则应多采取暗示和提醒的批评方式;对错误较严重、依赖心理较强或怀有侥幸心理的,则采用严峻的态度、激烈的语调、尖锐的言辞,即“触动式的方式”。象这样叩问灵魂式的话语:“你好好想想,你老爹老娘是如何出大力流大汗挣钱供你上学的。我看你是将钱拿来打水漂。你还有一点良心没有?”这样的话语看起来似乎具有针对性,实际上又是对学生的一种伤害。
总之,批评的语言方式多种多样,没有一定的模式,俗话说:三句好话暖人心,一句歹话伤人心。尤其是我们面临的是在我们面前接受教育的学生,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象陶老所说的那样,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
资料参照《陶行知教育学》何国华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