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肖申克的救赎—春天的希望读后感
《肖申克的救赎》是美国畅销小说作家:斯蒂芬·金 写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是由三篇短篇小说组成的,今天看完了三篇小说的第一篇:春天的希望看了这篇小说我内心感触特别的深,主人公叫安迪·杜佛尼,一九四八年被控告谋杀自己的妻子和和妻子的情妇,肖申克的救赎—春天的希望读后感。被囚禁在肖申克监狱。被囚禁在那个监狱的人,经过时间的渲染,已经习惯了那种没有自由的生活。连里面的小鸟也变得像人一样习惯了在狭小的空间里面没有自由的生活而独自饿死。但是主人公安迪从一开始进入监狱的时候都抱着希望,虽然内心有很多很多的不确定,但是他始终做台风来领消极而想办法保护着自己名画的商人!抱着希望,运用自己的头脑,还有监狱里面人心的贪婪,和保持在一个不自由的世界过着外面自由世界的生活状态,时刻准备着!二十七年!用了十英寸的小石锤和无数张海报!成功的逃离了那个没有自由的社会,同时也改变了好朋友的内心,让好朋友重新来到有自由的社会的时候珍惜和适应自由的生活,看完了这篇小说让我体会到:没有什么能打败一个坚定的人内心的希望,不确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怀有希望,后果可能会领人失望,但是一定要有成功的希望,借助周边的环境,运用自己的大脑,希望就会变成现实,主人公二十七年在那样的环境下都还怀着希望,而活在自由世界的我们有什么不能的呢?这篇斯蒂芬·金的小说告诉了我,成功是要怀着希望,而且要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把握周边的人和事,还有自己坚定的信念,读后感《肖申克的救赎—春天的希望读后感》。
第二篇:《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
未读之前,我猜想,肖申克可能是一个人,小说可能是写某个人的忏悔录,我很愿意这样去设想。无聊的时候,也会仅仅就书名去猜想一本书,作者拿些什么内容去吸引读者呢?银行家安迪在一次酒醉醒来后被指控谋杀,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莫名其妙的进入了肖申克监狱,然后在他得知真正的杀人犯是谁时却依然摆脱不了监狱,看不到法律正义的安迪暗自策划越狱,经历了二十七年的时间,在某一天顺利走出了肖申克监狱。故事叙述方式
冷静,客观,只在最后,出人意料的结局深深憾动人心。
字体太小的文本,好像给人一种压迫感,要把身高一米六的人,深深压缩进小小的字符中,要把你带进作者要叙述的故事里,刚探进头,就像被铁丝网网住,不得脱身,一只手要挣脱,却偏偏整个身体被痛苦的带进网中,你只能平静的等待事态的发展,等待那种噬心的痛折磨你,然后,慢慢的,所有文字一一跳跃飞过,最后,字灵们完成所有悄悄离去,你的身心,却久久感概,不能接受那已经远去的故事,似乎现实中种种远比小说要残酷得多。
我读书总是贪快,而且每次必看目录前序,以求对作品有个大概的了解。看傅月庵的序,只是略谈了斯蒂芬金的创作生涯,以及他的作品从受困到1974年《魔女嘉丽》畅销之后,其作品大受读者欢迎,当然金钱与好运也伴随而来。只介绍说本书畅销却不会说出其内容,让人心理上很期待看作品本身。第一次的泛读自然是无功而返,好似作者娓娓道来肖申克监狱发生的种种小事,看似不值一提。第二次细读,只能是一个字一个字细细琢磨了,对于一本畅销且大众认可的书,我没有坚持以往的原则(阅读坚持不了三页的作品自动弃权不再细看)。因为看不懂的作品会激发人的好奇心,我不相信,我看不出作者所思所想。
肖申克监狱发生的事,其实外面的世界也同样在发生。本应留在监狱的人却逍遥法外,本该自由生存的公民却监禁在肖申克,或者,有的人身体不在监狱心灵却被监狱永远禁锢。世界太奇妙了!只是监狱,更多会有人性黑暗的一面。“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如果真要这么去写监狱,似乎太没有看点了。
“如果每年滴一滴水在坚硬的水泥块上,持续滴上一百万年,会怎么样?
本来无罪的安迪在监狱中用自己的言行去感化每一个人,在监狱中扩建图书馆,帮助狱警和囚徒炒股,做了许多善事。他希望善行能改变他的处境,但的确大多数时候,要感化一个是非不分的当权恶人实在太难,最后,他只能选择越狱,他不能清白无辜的一辈子留在监狱。我很佩服安迪那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在监狱里传播良善之行,有多少人能做到?
在平凡的环境里,渐行渐远,都会改变一个人的志向与梦想。小时候的单纯快乐,长大后变得忧愁烦闷。从前看见一树繁花,一江春水,总会心怀暖意,心旷神怡。可如今,匆匆太匆匆,似乎什么都看不到了。
春天的希望是什么?
《肖申克的救赎》共收入了四个中篇小说。《纳粹高徒》《尸体》《呼吸呼吸》。前三篇作品都被拍成电影。我想一部作品好不好,总要看了之后才能去描述。总之,斯蒂芬金的作品不太好理解,这也许是我最近情绪欠佳的缘故。或者能够看英文版原著,可能感受会有所不同。
第三篇: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它的伟大源自它对人性、对生活的诠释。故事充满了好莱坞的传奇色彩:男主人公银行家安迪因为妻子有婚外情,酒醉后误被指控用枪杀死了她和她的情人,被判无期徒刑,要在肖申克监狱中度过余生。在肖申克的监狱中,其实大多数犯人都是替罪羔羊。
我们的生活就像一场电影,而我们注定是自己剧中的主角,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做局外人的机会,我们喜欢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寻找自己、审视自己,总喜欢从电影中寻找生活、审视现实。《肖申克的救赎》中所表现的救赎之路不仅仅局限于囚犯们对身体自由的追求,而是升华到了他们对灵魂和希望救赎的渴望,主人公安迪为追求自由而执著奋斗19年的精神赋予了本片鲜明的现实意义!我从其中看到最多的是体制下的自由和永不熄灭的希望、压抑下的友谊以及善恶的归宿。最终内化成人民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自我身份追求的坚定信念。
信念
无期徒刑将他后半生推入无底深渊,但是他没有就此沦落,却通过自己的智慧,在贪婪、残暴的狱卒手下为犯人们赢得了冰啤酒、图书馆以及与尊严和更为靠近自由的牢笼生活。瑞德是一个睿智的人,他在监狱混得非常好,他的智慧也洞悉了监狱生活的本质,他对安迪说:“在监狱,希望是一个危险的东西”,这是智者之言。在重重挤压之下的牢狱里呆了三十年的他的确有资格这么说。因为从进来的那一天起,狱长就说过,“把灵魂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除了他能弄来的香烟和印着裸女的扑克牌,任何其他异动在这个黑暗的高墙之内似乎都无法生长。
但是安迪用一把小石槌在美女海报后面凿了19年,凿开了瑞德认为600年都无法凿穿的隧洞,爬过500码的下水道,在电闪雷鸣的大雨中轻笑着拥抱久违的自由。我们仿佛看到信念刺穿重重黑幕,在暗夜中打了一道夺目霹雳。亮光之下,我们懦弱的灵魂纷纷在安迪 张开的双臂下现形并且颤抖!
这就是对他不断追求自由与希望的信念最完美的诠释!
自由
电影中有两个触动人心灵的画面。一个是1949年的春天,重修工厂屋顶后,“一群在工厂上面装修的罪犯,早上十点坐在屋顶上,享受着清凉的啤酒和肖申克最严密的保护,这种事在肖申克从未发生,我们坐着喝着啤酒,阳光洒在肩头,觉得是个自由人,感觉就像在装修自己家的屋顶,我们就像造物主。”安迪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朋友们争取到一点点的幸福,露出笑容,感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同时瑞德他们真正第一次感到了自由的快乐和美好。
第二次是当安迪不顾一切在监狱的喇叭里放歌时,镜头缓缓划过正在广场上放风的犯人们和狱警们。他们叫人感动地静立当地,抛却所有愤懑,狠毒和怨怒,沐浴着我从未觉得如此自由的阳光。莫扎特的乐声铺洒在这些人们身上,来自俗世的美妙音符似乎将他们都濯洗得纯净无比。而这而这个唱片的音乐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心灵,使肖申克的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自由,透过瑞德的视角道出,“我到今天也没明白,这两个意大利女人在唱着什么,事实上,我也不想去明白,有些东西不说更好”。在那一刻,每个在肖申克的落伍者,感到了自由。”
安迪那种对自由的憧憬,已是这牢狱的规章制度无法束缚的,那种强烈的欲望,无限的追求,使那自由之光通过屋顶清凉的啤酒和操场上空回荡的唱片之声,侵入每一个被枷锁禁锢的人们心中!使整个肖申克监狱的人们感受到自由之光的美好!
友谊
此片无关爱情,除了背叛。有的只是监狱中的男人间的友谊。瑞德 和 安迪 的那种友谊置放在高墙之下,似乎比我们纷繁俗世中的友情来得更加纯粹和干净。他们都是内敛的人,然而洞悉一切,心意契合。在瑞德出狱之后也悲哀地发现,自己竟然连撒尿都要向经理报告,否则一滴尿都挤不出来。他也考虑如何违规以便回到监狱,甚至考虑与 Brooks 一样离开,正是安迪的一封信,他们见得友情的力量,让瑞德有了活下去的勇气!所以在他们终于相会 在太平洋小岛的阳光沙滩之上的时候,忍不住一人笑了。
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的扮演着肖申克中囚徒或者狱方的角色,终其一生不曾越规逾矩。然而救赎却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再强大的体制也永远无法剥夺我们选择救赎的权利,选择救赎还是选择绝望,选择英雄还是选择大众,选择上帝还是选择撒旦,这一切都在你我心中。
主人公安迪有着颗非常坚强的心,更有着坚毅的信念和永恒不变的对自由的向往追求,无论是狱中的恶劣的生活环境,孤独寂寞的精神折磨,时间的消磨都未曾让他放弃过追求自由的信念!
人生其实三件东西最重要,他们支撑着我们在艰难的时候依然能够活下去,那就是:希望、信念、情谊!
第四篇: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 20年,不长,却足以让我们的棱角磨平,失去往日的光彩。20年,不长,却足以让我们忘记当初的梦想,为生活而生活。20年,不长,却足以让我们由一个妙龄少女变成一个大妈。------献给将要踏入社会的人,任何时候都不 要忘记自己的梦想。
在看电影版的《肖申克的救赎》之前,我先读了文字版的《肖申克的救赎》,感受颇深!我始终认为,能够触及我内心最深处的东西,才会感动我!毫无疑问,《肖申克的救赎》感动了我。一开始认为安迪肯定监狱悲苦的渡过一生。可是最后,结局虽不是法律范围以内的,却是我们所有读者心中所想的那种结果。我们会跨越法律的界限,为这个真正善良的,真正懂爱的人感到高兴!这部小说中,有三个方面是我感受特别深的!
其一是狱友情。肖申克,当走进这个地方,转身门闸锁上,才明白,这是玩真的,转眼间,一生就毁了,只留下无穷无尽的悔恨,不知道会这里待多久,也许也将忘记在这里度过了多少岁月,恍惚间记得典狱长说过“把信仰寄托给神,把贱命交给我”。但在这里,他们也有自己的朋友,他们也有真挚的友谊!安迪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犯人朋友们赢得了冰啤酒、图书馆以及尊严、自由。安迪也幸运地没有站错队,他拥有了在肖申克中唯一可以倾诉与分享秘密的朋友,瑞德。在他成功逃出后以及瑞德在入狱四十年之后他们这对在狱中的好
友再次拥抱在一起,在狱中的生活了几十年的他们早已经习惯了彼此。相反,那些在生活、身份顶端的典狱长们,他们只有自私、狭隘,只是他们利用自己的权利把自己的一切罪行掩盖了而已。生活中,我们人人都需要朋友,需要志同道合的朋友,需要能在灵魂深处交流的朋友。也许,我们越来越发觉,交一个这样的朋友越来越困难,但是如果你拥有这样的一个朋友,一定要珍惜。
其二是感叹我们在无形中被体制化以及体制社会的不公平。“监狱是个怪地方,起先你恨它,然后习惯它,更久后,你不能没有它,这就叫体制化。”也许四面白墙禁锢的是我们的身体自由,然而体制化禁锢的却是我们的灵魂,这是它最可怕的地方。或者你会认为体制化离我们很远,其实只要你细心观察,体制化就存在我们身边,它像一只无形的手,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有时,我们会不难听到别人在说:“我不干这个行业,还能干什么呢?”这就是体制化的结果。
一个清清白白,没犯过罪的人却要被冤枉入狱,我想这是任何人都接受不了的。可是谁能帮你证明,你是无辜的。法律不是十全十美的,它始终有自己的缺陷。所以有些人就是这种体制下的牺牲品。呐喊、冤屈能有什么用?谁能真正替你伸张正义?自私的典狱长,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心,竟设计杀了知道内情的证人,人性在欲望、金钱、权利面前一露无疑。人性的可怕,社会的不公平,只是多让一个人对这个社会更加绝望。《肖申克的救赎》让我再次了解到,社会不可能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我们必须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的生活。
第三点也是最触动人心的就是安迪追逐自由、永不放弃的精神。
在肖申克漫长的监禁中,真正囚禁的并不是被高墙束缚的躯体,而是被肖申克渐渐打磨,锻造的失去了自我的内心,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梦想还有希望。但安迪并没有成为肖申克真正的俘虏,他扔怀着对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由的渴求。典狱长的贪婪与罪恶让安迪找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契机。他用那把藏在圣经里的小石锤挖了那条在任何人看来不可思议的隧道。他挖了19年,精心策划了19年,也在会被别人发现的危机感与恐惧中度过了19年。终于有一天,他鬼魅般地从紧闭的牢房中消失,窗外的阳光撒进不足4平米的小空间,简单而明了,他逃狱了!带着典狱长所有来历不明的钱与那个空名的身份,奔向了他向往已久的自由。他爬过狭窄的隧道,再爬过充满污水的管道,通向了肖申克所束缚的区域外,在污水中洗净了他的罪恶,在彼岸洗净,重生,然后奔向了他的泽华塔尼。
“有些鸟儿天生就关不住,它们的羽毛太鲜明,歌声太甜美,也太狂野了。”一个人怎样看待自己,这就决定了她的命运,或者说,指明了他的归宿。而归宿则要有坚定的信念去支撑。安迪坚定的信念与对自由执着的追求,使他战胜了充斥着冰冷与最邪恶人性的肖申克。当看到安迪从肖申克成功逃离时,我仿佛看到信念刺穿重重黑幕,在黑夜中打一道夺目的霹雳,亮光之下,我孱弱的灵魂在黑暗中现形,并且颤抖,久久无法平息......
第五篇: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
这是一场心灵的救赎
——观《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很久以前开起,我就很想看这部影片。虽然我不是一个喜欢看电影的人,但是也翻过诸如《人类史上最经典的100部影片》、《一生中必看的电影》这样的电影推荐榜单,《肖申克的救赎》(以下简称《肖》)是我见过所有榜单中都排在榜首的电影,没有之一。我只能说,无愧经典之名。在安迪爬出几百米的下水管道,终于逃出监狱,在雷雨中为了无声的呐喊时,我真的为之深深震撼。接下来,老友在沙滩边重逢,影片由高潮走向最后的平淡,而我却是陷入了沉默。诸多这滋味难以言表,有着单纯的高兴,有着淡淡的悲伤,也有着沉重的辛酸与无奈。
影片表面来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是一个男人的越狱史,但是影片既然是经典,其中蕴含的东西肯定远远超出这些。可以说,很多作家都喜欢用监狱去影射社会,因为在监狱这种特殊环境,既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又是一个极端环境下人性放大百倍的社会。改编自斯蒂芬·金小说的《肖》也不例外。在这部片子中包含了对于社会的批判,对于人性的思考,因素很多,也都很深刻。我就以关键词的形式来对于这部影片所揭示的东西,以及我对此的思考做一个大概的陈述。
自由:贯穿影片的追求
可以说,追求自由是整部影片最明显的主线。安迪含冤入狱,他知道自己是清白的,他从未失去向往自由之心,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追寻自由。挖了20年用一把小小的改锥挖出了逃生通道是一方面,帮助改善同在肖申克中狱友的生活条件是另一方面。前一部分说来,我们惊叹于安迪这个人物的坚韧,能够坚持20年只为寻求一个逃生的机会,这种坚持或者正是他之前年纪轻轻就能成为一个有为的大银行家的原因。若是仅仅止步于此的话,我们只能是惊叹而已,安迪不会有如此大的魅力了,因为坚持的原因可以是很多种,能够坚持的人也不仅仅安迪一个。数遍电影史中伟大的影片,无数传奇人物的故事争奇斗艳,但是让经历相对平常的安迪依然能脱颖而出的闪光点却远远不止于坚韧。安迪带给我们的是震撼。因为让他坚持下来的,不是执念,不是复仇,不是其他平常的原因,而是人类最高贵的追求之一——自由,那种宽广博大的惠及周围人的最伟大的自由。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首简单的打油诗或许上不了台面,但是却十分真实的反应了大多数人的心态——自由的珍贵超过了生命中的许许多多重要的东西。作为现代社会的两大根基之一,自由是我们作为现代公民最主要的素质之一。但是这样重要的自由还只是小众,只是我们自身追寻的自由,而安迪已经远远走到了更高的地方——他要尽其所能,让更多人自由。无论是不惜被狱卒威胁到死亡边缘来帮他逃税仅为了换得狱友们一次畅快的饮酒,还是不管监狱长在门外多么凶神恶煞的威胁依然要把《费加罗的婚礼》播放给全监狱的人听,安迪一直没有屈服于监狱体制下的强权,坚持要让所有人“呼吸到自由的空气”。特别是他对于监狱图书馆的建设和对于犯人精神生活的改善,更是让所有人能活得像个人,一个有自由意志的人,而不是一个可怜可悲的“把信仰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监狱”的笼中鸟。尤其是汤米,他在狱中跟着安迪学习获得学位证书的事情可以看出,安迪到底带给了肖申克什么。他不仅仅是自己心怀自由,他更是带领着监狱中人重新找回自由。对于监狱中的人来说,安迪确实是救赎,救赎了整个监狱人的灵魂;对于安迪自身来说,这种帮助的过程也是救赎自身的过程,让他知道自己还活着。体制化:阻断自由的高墙
追求自由之所以显得弥足珍贵在于这个过程的艰难,安迪带着监狱所对抗的,正是体制化这堵阻断自由世界的高墙,这个斩断自由思想之翼的刽子手。影片开篇不就,瑞德就给我们介绍了监狱中的体制化:“刚入狱的时候,你特别不习惯,觉得四处都不舒服,到处都很压抑。你憎恨监狱周围的高墙;可慢慢地你会习惯生活在这之中;最后你会发现自己反倒是离不开监狱了,离开它,反倒活得非常别扭了。变得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那就是体制化。”这种形象的比喻贴切,形象而且可怕。就和传销洗脑一样,本来我们所憎恶的,经历了一段时间被迫的习惯,最后变成我们所离不开的,甚至去推行的,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这不比吸毒上瘾,那种肉体精神上的瘾我们至少还知道这件事是错误的,还可以靠坚强的意志或者外界的强迫力来戒掉;但是精神上养成的习惯,深入思想深处的观念却是难以改变的,特别是当我们意识到这种改变而且无能为力时,这种精神上的痛苦比毒品带给我们更加沉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被释出狱,却已经无法适应外界正常生活最后自杀身亡的老布。这种活生生的例子让人不禁悚然。这就是体制化,改变思想与习惯的体制化,它使我们失去正常生活的能力。不是所有人都想安迪一样能够一直坚持自我,数十年的监狱生活能令人养成像“撒尿需要先举手报告”一样荒谬的无法再正常社会中生活下去的习惯,这才是常态。也正因为此,才能凸显出安迪自由思想的可贵;也正因为此,才感受到安迪扩建图书馆,帮助像汤米一样的人为了出狱后的生活做准备的行为有多么的伟大。可惜,汤米最后死在了狱卒的枪下,死在了体制化的墙下。
这也正是书本的作者乃至于电影导演对于社会对辛辣的讽刺。在查询电影相关资料时,我注意到小说背景在于30年代的美国,那是一个“美国的政治腐败已经逼到了商人面前”的时代,作者的描述无疑是对于当时从司法制度到监狱体系所代表的美国强权的最尖锐的指控。正如我在开篇所提到的那样,监狱是社会的缩影,监狱的现象是社会矛盾的放大和尖锐化。作者深层意义想表述的,就是对于当时社会强权的批判和对于公民自由的担忧。在监狱中,在狱卒和监狱长的压迫下,犯人们只能逆来顺受,潜移默化之中被改造成“体制中的人”,失去了自己作为人应有的独立与自由,成为监狱长牟利的工具;那么现实中,在美国政治腐败的体制中,在政府强权不着痕迹的限制和管理之中,应该自由和独立的公民是否也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不知不觉中被改造成了“体制中的人”呢?思想的控制才是最可怕的,而习惯是造成这样的控制的最有效的工具。要是有一天,一直强调民主与自由,反对独裁和专制的现代人突然发现政府在逐渐蚕食着我们的自由,以民主之名行独裁之实,但是最可怕的地方是我们已经习惯并且脱离不了„„这时的我们该如何自处?我想影片深层次传达的就有这样的担忧:我们的生活当中是否有像肖申克一样的高墙,阻断了通往自由世界的道路?我们是否能碰到像安迪一样自由的人,来救赎我们的心灵?
希望:人类永恒的主题
不管是自由还是体制化都只是特定时期的产物,在不同的时期里才有其价值;但是这部影片之所以历经不同阶段仍然有其经久不衰的魅力,在于它把所表达的推向了人类更高的层次——希望。这是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作为人类都所期盼的永恒的星星,在历史长河的不同阶段都闪着光,点亮了人类的历史。
确实,自由很重要,但是在孜孜不倦追求自由的前提是先保持着内心中对于自由的希望;体制化很可怕,但是在认识之后的直面和克服,我们最先需要的也是不失去继续战斗的希望„„希望其实是一条隐线,在对比中穿插在影片的方方面面。不提对比最鲜明的,一直没有放弃的安迪和肖申克中的其他囚犯,单单是囚犯内部还依然有着区别——例如影片中最重要的两个配角,老布和瑞德。影片刚开始不久的时候就有这样一个镜头——瑞德就提出了释放申请被驳回。从这里可以看出,瑞德其实还没有放弃出狱的希望,虽然他在狱中混得很好,虽然他正在被体制所改造。但是老布却不一样了。影片一个小高潮就是老布为了能继续在监狱中待下去,不惜对狱友动刀子,从这个冲突中淋漓尽致的暴露出体制化的可怕——他已经离不开监狱了,而且他自己深深认识到了这一点。可以说,瑞德尚存对自由的期盼,心中仍有些许希望;但老布已经断绝了对自由的所有想法,心中已经不敢在拥有希望——无奈的屈服与深深的绝望。我觉得这也是肖申克监狱中众人的典型写照,是在体制中挣扎的不同阶段,这是一个希望被慢慢磨去的过程。如果没有安迪,无数像瑞德一样的人也会慢慢的变成了老布一样的下场。幸好有安迪。他点亮的是众人心中仍未磨灭的希望的灯火,用一瓶啤酒,用一曲歌剧,用一个图书馆„„他让人们相信,有朝一日还能出去,有朝一日还能够过上正常的生活,这个“有朝一日”对于前路茫茫的囚犯来说,是多么的难得可贵!所以,汤米的意义才那么重大,所以汤米的死亡才会给安迪带来那么大的打击。但是,他走出来了,不仅从肖申克中,更是他自己所锻造的名为赎罪的牢笼中,他走向了自由,走向了希望,走向了新的生活——他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而且,他还留下了希望的火种,那个图书馆,那封信。
回归老布和瑞德的对比吧。老布因为无法适应外界的生活,在绝望中走向了自杀;瑞德同样无法适应外界,同样的绝望中,他找到了安迪留给他的信——那是留给他的希望。结局的不同不也体现出希望的重要么?
我选择用这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影片所表达的内容,但是可以说,影片中的因素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人性,比如救赎。“一千个读者心中有着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都能从这部意蕴深刻的经典之作中得出自己的结论。但是不管怎么说,当看到结尾,两个老友在自由的海洋边相遇时,那种纯然的欣慰与愉悦,是每个人的相同的。让我们为安迪举杯,为相逢举杯,为自由举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