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进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刘洪娟)(5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16:39: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改进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刘洪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改进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刘洪娟)》。

第一篇:如何改进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刘洪娟)

如何改进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为数学老师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 这样的问题:

(1)已经讲过的题,学生再做效果仍然不理想;

(2)课堂上,我们到底在给哪部分同学讲课,会的同学的收获是什么,不会的听老

师讲完了收获是什么?

针对这样的问题和困惑,我们初三开展了:“老师----师傅----徒弟”的分层处理。比如在处理综合题的过程中,我们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不会的问师傅,和师傅共同谋求解题的思路,上课我们找徒弟讲题,遇到困难师傅给与适当的帮助;在解法上,其他师徒可以给出补充;然后归纳整理在好题本上;老师再利用课余时间,抽查徒弟再讲,看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刘洪娟

第二篇:改进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改进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基础教育事业的顽症,已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给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大的的不良影响。要树立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帮助每一个学生成才。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一切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按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规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认真学习有关“减负”工作的文件、要求,深入开展端正教育方向、明确教育思想的大讨论。通过学习、讨论,统一思想认识,端正教育方向,明确教育思想,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二)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素质。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教育低效乏能的一种现象。传统的方法不足以驾驭变化了的新课程,旧方法解决新问题,只能选择加大强度和延长时间的办法。因此,要实现既减负担又保证质量的目标,就必须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一是要研究新教材,把握实质,按照学生认知特点,合理地恰当地处理和组织教材。二是在丰富和发展原有教学模式基础上寻找与本学科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并根据学科特点及规律安排教学过程。三是加强作业的科研。努力寻求“使学生少做作业”的路子,探求作业设计的最优化及作业批发讲评指导评价的最佳方法。建立作业负担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同步变量关系。四是研究如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路子,要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形成自学能力上。一方面保持学生合理的负担。另一方面把通过减负节约出来的时间用于学生自学和发展特长上,从而实现负担合理——学习主动、积极——学习能力强,学习后劲足——质量高的良性循环。

(三)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努力实现四个突破:

1、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活动和认知规律,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在课堂吸收率上有新的突破;

2、要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造精神上有新的突破;

3、广泛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微机、录像、音响、常规实验等多媒体在学科教学的系列化、常态化上有新的突破;

4、要精讲精练,在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独立钻研能力上有新的突破。

(四)精心设计作业,合理组合作业,提高作业质量。

布置作业要经过精挑细选,做到先做、全批并及时反馈。不把作业作为处罚过失学生的手段即布置惩罚性作业;不互相用作业去争夺学生的课余时间;不布置简单重复的机械性的操作训练的低效、无效作业。控制作业总量的作业时间。严格控制作业难度。避免布置竞赛类难题、偏题。控制周末布置作业量。

(五)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克服厌学情绪。

一是认真做好心理教育工作。自觉用心理学原理指导自己的工作,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建立轻松、民主、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不讽刺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实施成功教育,实施鼓励性评价,分层次订目标,按目标进行评价。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厌学情绪。

(六)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是强化学习习惯训练,对学生上课、阅读、作业、自习、复习等习惯进行强化训练。二是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三是要指导学生优化学法。四是努力提高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如求知欲、自信心、意志力、独立性、创造性,尤其要注重学习精神的培育。树立精神支柱、克服惰性心理。五是指导学生科学用脑和合理使用时间,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总之,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分享:

第三篇:改进课堂教学行为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改进课堂教学行为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行为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方式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新课改要求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既看教,更看学,“以学论教”。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确立效益优先的课堂教学观,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教与学的优化匹配,这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成为当前课改中研究的重点。下面,把我的一些做法形诸于文字,以期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点和帮助。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理论先行。

我加强对新课改文件、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外,将报纸、刊物上的有关课改的文章、信息进行自学,以转变教学理念,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2、积极参加新课改培训。

为转变观念、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我除按时参加新课改培训外,重点放在学校组织的二次培训上。

3、加强教研,探讨新的教学方式。

第一步:参照课例,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些年来,我校投资购买了相当数量的课堂教学录像带及光盘,组织教师观看并进行讨论,引导教师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我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第二步:加强集体备课,优势互补、取得共识。除按时参加旗教研室和学校教研组集体备课外,不受固定的集体备课时间的限制,时时集备,天天教研,我只要有了问题,就提出来和老师共同研讨。

第三步:课堂教学,大胆尝试。教改的过程,是教师共同参与、同步提高的过程。我根据自己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操作自己认为合理的教学方式。

4、总结经验,形成模式。

我通过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四变四结合”的课堂教学要求。现介绍如下:

(1)、从教材结构分析看,备课的角度要变,要将“备教材”、“备学生”、“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三者结合起来,以充分体现学

生主体。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只不过是师生进行“对话”的“教学文本”。按照这个观点,教师要“对话”,就要了解学生的想法,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才能起到“解惑”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首先应该体现在备课上。

首先,要正确确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教材的逻辑结构决定的,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对每个学生都是一致的。“难点”是指学生在接受上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是由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不协调造成的。

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状况,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备课中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和不平衡性,在内容的选择上要体现一定的弹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全体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第三,师生共同备课。事先请几名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起预习,在共同讨论中,教师了解学生的难点所在,了解学生的差异所在,课堂上就能注意到学生的不同需要,灵活组织教学。

(2)、从课堂教学结构看,教师的教法要变,要将“讲清重点”、“启发思维”、“教给学法”三者结合起来,以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能力的发展,知识只不过是载体而已,因为“知识是死的,思维是活的”。对课堂教学而言,核心就应该是学生思维的发展。为此,我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几点:

一是“讲清重点、分化难点”仅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并不是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的全盘否定,只不过是对“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

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应体现在“顺应学生思维”上。

三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使“学生思维发展”的必然要求与途径。

四是学生反思意识的强弱是思维是否发展的重要标志。

五是强化“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观点。

(3)、从学生的知识结构看,听课的方式要变,要将“以听为主”、“以练为主”、“师生互动”三者结合起来,以充分体现有效学习。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将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知识结构,并使之扩充、完善的过程。由于原有的认知结构具有一种定势,这种定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既具有积极作用又具有消极作用。这种消极作用阻碍了学生认知的飞跃,造成学习新知识的困难。学生要克服这种定

势的消极作用,形成新的定势,仅靠老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将“教学的有效知识量”与“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索,我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了“精讲多练、当堂反馈、及时纠偏”的模式,就是要使学生“耳灵起来、口读起来、手动起来、脑活起来”。

(4)、从教学反馈要求看,作业布置形式要变,要将“顺次布置”、“精选布置”、“分层要求”三者结合起来,以体现因人施教,分层要求,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学生做作业的过程,实际上是“巩固与再学习”的过程。但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平衡,难免会有些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显得力不从心。如果我们不加以区别地一味统一要求,就必然导致一些学生要么不交作业,要么就抄袭交差,“巩固与再学习”的目的就不能达到。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承认这些差异,尊重这些差异。我在布置作业时要有弹性,分为 A、B、C三级要求:A级为基本达标要求,针对基础薄弱同学而设计;B级为中档较高要求,应面向大多数同学设计;C级为思考性、灵活性均较强的题目,让学有余力的同学作深入研究。这样就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事求是的处世态度。随着要求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学习能力也会随之而提高,从而真正体现实事求是,因材施教。

二、勇于实践探索,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

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富有探究新知,不断进取的精神,这一切,迫切需要教师勇于实践,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在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方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具有几方面的特征,对高中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程有内在的动力支持,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从教学内容入手,在教学中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如语文课上生字的分析、课文的朗读等。教师从知识传授着的教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着和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自信心,这一切,又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

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习惯。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自主探索,主动获取,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呢?我在课堂教学中加

大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使合作进行讨论交流较普遍地在教学活动中应用。老师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教学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交往的过程,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较好的培养。三是课堂教学注重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习惯。

孩子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环境和适当的方法。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过程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面向实际的、进行探究的学习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去讨论,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习惯。在实践中,可以欣喜地发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从依赖性向独立性,从孤立性向合作性,从他主性向自主性,从接受性向探究性,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性在不断地上升,教师的作用在逐渐地下降。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慢慢地学生将实现变 “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责任的根本转移。

通过对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从而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在今年的教育教学评估中我所教的班级语文成绩位居年级组一二名。但我知道,课改试验任重而道远,我将一如既往,勤奋学习,开拓进取,取得更大的成功。

第四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摘 要】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联系基础和临床的过渡课程,包括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寄生虫学3部分。教学中学生们普遍觉得此门课程非常难“学”。主要觉得“免疫学”部分过于抽象,理解困难,“微生物学”、“寄生虫学”部分知识零碎、枯燥、难记易忘。因此,教师要改变观点,针对教材,将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在授课的过程中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注重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联系基础和临床的过渡课程,包括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寄生虫学3部分。教学中学生们普遍觉得此门课程非常难“学”。主要觉得“免疫学”部分过于抽象,理解困难,“微生物学”、“寄生虫学”部分知识零碎、枯燥、难记易忘。从而产生厌学的情绪。为了克服以上困难,提高学习效率,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1.根据教学特点,灵活处理教材

1.1调整教学顺序

目前大多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材都是先免疫学,然后微生物学,最后寄生虫学,这样的顺序进行安排的。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将其调整为先微生物学总论,接着免疫学,然后微生物学各论,最后寄生虫学。经过这样的调整,内容循序渐进,减少学生学习的难度。

1.2精选教学内容

本门课程的内容较多,教学课时较短,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应当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来进行筛选,力求重点突出,临床实用性强。本课程应把基础免疫学、细菌总论、病毒三大内容作为重点,各论只需要提及一到两种,适当突出长期肆虐及近年新现再现的感染性疾病病原(如HIV、埃博拉等)的教学,对当前少见、罕见的病原生物内容进行精减。免疫学重点介绍抗原、免疫球蛋白、免疫细胞、超敏反应、免疫学预防等。联系护理工作的特点,尤其突出如结核菌素实验、输血反应、过敏皮试等内容。通过精选教学内容,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消化和掌握所学知识。

2.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2.1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根据章节以及知识点的特点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就会在一种新颖的教学状态中来理解知识点,无论是他们的兴趣还是还是课堂的效率都会得到保障。譬如说在讲述免疫学相关的理论知识过程中,可以将抽象的、枯燥的免疫学知识比如抗体的调理作用、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等,通过生动的动画展现出来,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也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如革兰氏阴性杆菌这一章节,大多数革兰氏阴性杆菌性状、特点非常相似,可以采取比较归纳的方法,先掌握他们的共同点,再次基础上在在比较他们的形态、致病性等不同之处。

2.2重视理论结合实际

为了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将枯燥、深奥的知识紧密结合临床。例如,在介绍Ⅰ超敏反应时,可以提出一个大家都知道的问题,打青霉素之前要做什么?大家都知道要做皮试,为了防止出现过敏。由此引出超敏反应的发生特点,防治措施等。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逐步认识Ⅰ型超敏反应,并帮助其今后能将相应的知识应用于临床和日常生活。又如,说在介绍病毒的变异过程中,可以从SRAS病毒的爆发,以及前几年的甲型H1N1型流感这样的大家都熟悉的事件入手,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2.3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以往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实验课基本上都是验证性的实验,主要是为了验证理论课学习的知识。学生们普遍兴趣不大。通过改革实验课内容和方法,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比如对于细菌这一章节将单独的实验课串在一起,根据学生对细菌的认识规律,按以下顺序安排:细菌的分布、细菌的培养、革兰氏染色法、细菌形态、消毒灭菌。对细菌学各论实验,可结合临床细菌学检验的实际,采用综合性实验,如临床标本中病原性球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结核病人痰取样,标本的检验等。除了在实验室进行实验之外,还可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业余时间,联系所学知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微生物调查,比如调查学院内或生活场所的细菌分布情况,将调查结果写成小论文,甚至指导学生发表。这种实践活动使学生不仅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学到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锻炼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3.《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这门课程涉及到大量的抽象理论,学生们很难入门。因此,教师要改变改变观点,首先要针对教材,将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其次是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注重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打造出优质的课堂。

参考文献

[1]谢雪华.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方法初探[J].科技信息,2008.(24):287.[2]郑峰.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初探[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3):338-339

[3]陈琼华,钱黎明.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6):22-26.[4]郭沈波,吴学秀,韩彦,等.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6.42(2):182-184

第五篇:改进教学方法_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2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经过十天的培训提高了自己的认识,学到了许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专家学者们的讲解,精辟深刻,观点新颖,还有诸位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例,活动课的最新展示,对我的触动很大。参加培训收获很大。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积极学习,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将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现在高考历史更加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因此对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至少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做到全面。既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又备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同时还要备教材和教法,明确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要把握好教材的深度。能否把握好教材的深度是完成教学任务,讲好一节课的重要基础。当前的现状是相当一部分老师浅化了教材的要求或者是一锅夹生饭。在课堂上要不就是照本宣科,要不就是丢三落四。如一老师在教《第二次鸦片战争》 “ 进攻北京和火烧圆明园 ” 这一目时,只简略地讲了一下时间、国家、北京条约。对教材中行动激人的小字既不讲也不读,结果是老师讲得淡然无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种教法显然没达到教学目标,如果在这里能结合小

字内容挖掘一下教材,学生对 “ 血洗北京城,火烧圆明园 ” 就会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激起对侵略者的仇恨,加深对中华民族国耻的认识,以激励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斗志。

二、内容要讲到点子上的同时,还要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广度性

中学历史只是历史长河中一朵浪花,古今中外,内容相当丰富,历史教材是整个历史过程的高度浓缩。教师在课堂上的着重点是对课文重点的阐释,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的发展规律。

以学生为本,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密切地与教师相合作。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如何抓好调动学生的广度,面向全体学生,除了思想认识上要切实转轨外,还要有一个方法问题。要想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备课时要全面考虑如何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在课堂上要善于启发各类学生。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把转化差生的工作做成功了,才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老师。使所有的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努力发展自己,使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有较大收获,这才尽到了我们老师有应尽之责。

三、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学科中的许多章节的内容都是一个或几个比较完整的故事,它们具有一定的情节。因此,历史教师可以大胆借鉴音乐电视。在介绍历史人物、讲述故事情节时要借鉴历史剧制作的方法但又要讲究精练,注意必须和史实相吻合。在教学实践中,教学主体应适当采用该

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人才,从而达到现代素质教育的目的。

四、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的提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学艺术性强给人的感染力就深,相反教学艺术性差,效果就苍白无力。教学艺术的魅力就象我们看电视一样,一部好的电视剧,如果只是干巴巴的把角本读给人听,印象一般不会深刻,但如果通过名角及所有演员配合演好,就会给人终身难忘的深刻印象。

教学艺术的体现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老师基本功,诸如普通话、粉笔字等,就语言表达来说,普通话干练流畅,节奏感强,抑扬顿挫,生动形象,感染力就深,印象就好。相反若是平淡无力,或是结结巴巴,或嗡声嗡气、语无伦次 ┉ 不仅印象不深,有时还会成了催眠曲,甚至是厌烦的噪音。从神态讲,有的声情并茂,神态感人;有的表情木然,呆若木鸡。还有导入、过渡、提问、板书设计、教具使用等。总之教学艺术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一节好课会使人感到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它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乐学好学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五、创造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即加强学生能力训练

历史教学的最终的目的,是培养能力,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要有体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在大力推行课堂目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坚

持以学生参与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应着眼于能力的训练。提问时多采用 “ 为什么 ”,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而尽量不要问 “ 是什么 ”。加强能力训练可以不断促使学生巩固历史知识,培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法宝

——《江南地区的开发》历史课堂教学案例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大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本人自从事历史教学工作以来,就不断打造自己的教学模式。即,导课精彩——要求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学生交流——学生提疑或教师设疑,学生合作交流解疑,教师画龙点睛——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知识,教师点评——学生做、讲练习题以巩固知识。这一模式主要是发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教师在其中起主导的作用。下面以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导课为例,具体说明:

导入本课时,我先引用学生熟知的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忆江南》,要求学生答出在诗人的记忆中江南地区是什么样子的?然后要求学生描述一下现在江南的样子。教师及时点明:今天的江南地区是我国的鱼米之乡,工业、农业、商业都非常发达,是我国的经济重心。使学生对江南地区有种向往的感受。之后,话峰一转,出示材料:“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司马迁《史记》”并要求学生答出汉朝江南的经济状况怎样?学生知道汉朝时江南是非常落后的。再紧接着问学生:你了解了现在江南的美丽与富饶,又知道了汉朝江南的荒蛮、落后,你有什么问题吗?这时学生求知欲就被引发,会迫不及待的发问:江南地区是何时开始开发的,为什么会得到开发等等一系列问题。教师再顺势导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在《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中寻找答案。这样学生会带着很强烈的求知欲望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为提高本课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兴趣是知识的入门。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

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 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相公中学

李 学

浅谈高中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策略思考

论文关键词:高中生 学习方式 变革策略

论文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人们关注的亮点之一。高中生学习呈现出自主意识增强、拥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竞争与合作并存、问题意识增强等特点,通过高中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策略的研究,能够探明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基本特征与内外部影响因素,有效地帮助高中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式,提升高中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人们关注的亮点之一。学会学习,学会思维,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但是在普通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学习方式的认识尚不十分清楚,盲点较多,更谈不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再加之受制于高考升学及高中阶段办学思路的制约与影响,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及其相关研究还难以真正实施,其必然影响学习的进程和效率,并在某种程度将制约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化。对于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分析学习方式与学习效果之间某种必然性的联系,更好地指导高中阶段的教与学。探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策略,目的在于认识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基本特征与外部影响因素,争取有效地帮助高中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

二、高中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高中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社会接触面渐广,社会交往更频繁,学习内容比初中生更复杂、更深刻,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促使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加快。其认知结构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象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因此,高中生的学习方式有着与小学生、初中生和大学生学习不同的特点。

1.学习的自主意识增强

自主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自主性要求学生逐步确立主体意识和观念,培养独立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内驱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依赖性减少。相关研究表明:学习的自主意识较强的学生能够相信自己的判断,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不对教师的话言听计从,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以及辅导材料等。

随着高中学生心理的发展和升学压力的增加,学生认识到学习对自己的重要性,与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密切相关,高中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的动机更强烈,学习的社会责 6

任感增强,能主动地制订计划,较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有意识地进行持久的学习,并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控并排除各种干扰。他们常能自觉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地总结学习的经验和教训。

2.拥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

虽然高中阶段的学生仍以掌握系统的、理性的间接经验为主,但他们也注意向社会学习,开始重视把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形成知识、能力和个性的协调发展。高中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速度并重,懂得对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力求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把对所学知识的吸收理解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

由于高中生都具有自己独立认识世界的方式、态度,有着不同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身心发展水平、智力结构、认知方式,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气质、性格、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不同,致使他们的学习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不可能都按照相同的学习方式去学习,但在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了相关知识学习的经验,基本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套学习方式和技巧,建立了一定的学习理论体系,并且趋于完善。

3.学习活动表征出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局面

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特别强调知识的积累、自身能力的锻炼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基于对以上几个目标的追求,并且受制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学习环境的局限,很多时候出于个人的利益,他们会表现出利用已有的条件抢占有限的学习资源来强化学习中的优势,再通过学习的优势进一步去占有好的学习资源的行为,这就出现了竞争。合理的学习竞争是有益的,它能够产生一定的危机感,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加强自身能力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也能使学习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竞争的出现同时也伴随着合作的产生。合作性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人所在群体的学习活动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高中阶段的课程比较繁多,难度增大,任务重,学生经常会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而有些问题在短时间内还解决不了,这时就要寻求别人的帮助。相关研究表明:有86.36%的学生在当同学遇到困难时都会选择“会详细耐心的解答,既帮助同学,也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这说明学生既愿意得到同学的帮助,也愿意帮助同学,能够认识到学习中合作的互惠互利,并没有因为学习中的竞争而相互保守。

4.问题意识增强,批判性思维水平提高

现代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发现问题为起点到解决新问题为终点的过程。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特征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看学生是否能够或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问题解决方法的能力。高中生生活经验增加,科学知识增多,其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也明显增强,对事物了解得更深人。他们能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结构,不再对书本上或老师讲授得的知识一味地全盘接受,开始拥有自己的观点并敢于批判和怀疑原有事物或他人观点的不足不妥之处,并能按照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方案、检验假设的完整过程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三、高中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策略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系统工程,对于高中生学习方式变革策略的讨论,应从理论与实践进行两个层面考虑。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的过程,需要从变革文化观念、学校家庭氛围、教师能力等各个方面做起。

1.发挥文化因素对学习方式塑造的积极作用

由于文化是长期以来积累在人们内心的基本假设和信仰,因而文化对人们的观念、认识和思维方式等具有弥漫性的影响。这种弥漫性既表现为它对身在其中的每个人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表现为它对人在所有问题上的观念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基于思维方 7

式的文化传统对学习方式的影响往往更为直接、更为明显、更为久远。

影响高中生的文化因素主要是学校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稳定、具有封闭与保守的特征,并且贬抑变化,忽视反思、批判与创新。在我国教育中,教师权威化、专制化,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经典等取向与这种文化如出一辙。因此从学习方式的变革来看应该建立一种新型的学校文化,首先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外界新的文化思想和思潮,积极地、批判性地汲取其精华部分,使学校师生在与不同文化的接触中扩大视野,进而以开阔的心胸去理解、选择和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其次是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校内的革新和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是其日常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及其成员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这些生活方式的变革,才会有真正的变化产生。

发挥文化因素对学习方式的作用的另一个重要策略是转变教师的观念,而反思是转变观念的最主要方式。一方面是进行课后小结通过集体的力量改进;另一方面是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调查等方式对其背后隐藏的观念进行理性的、深刻的剖析和反思,探索新的观念和相应的教学行为。

2.变革评价制度,建立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

评价制度是调控学习方式的杠杆,从学习方式的变革来看,变革评价制度主要涉及改革传统的高考体制,建立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高考是我国传统教育评价的典型代表,也是影响学校教与学改革的最大因素。现行高考的最大特点是,以学科考试分数的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以纸笔测验作为唯一形式。但新课程所强调的是合作、探究和发现的学习,因此,要“回归”多样的、主动的学习方式,所以变革考试制度首先应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加强学生对多种多样学习方式的重视,并通过这些方式培养起相应的学习能力。其次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做能否升人大学的一项评分重要因素,促使学生在学习以外的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科技活动、校内活动、校外活动、个人兴趣爱好等方面有更全面地发展,帮助学生从“听讲型”的学习方式向“实践型”的学习方式转变。

高考制度的改革还应朝向实行多元、多维评价体制的方向发展,建立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另外,这种完整体系的建立也要求我们不断丰富现有的评价手段,要积极借鉴和运用质性评价,增强对学生评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形成和发展积极的学习方式

环境对于个人影响是决定性的,长期处于特定的环境下,它所具备的特点也会慢慢融人个体的特征中去,成为个体特点。特定环境中主流的价值观也基本上会变成个体的价值观,不同的校园环境势必造就出人的不同学习方式。因此在班级和学校应该创造积极学习、团结互助的班级环境,提倡大家以获取知识增强能力为目标,以互相帮助为乐趣和美德,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优良的学习方式。在家庭里,要塑造民主和谐、重视知识、尊重能力的氛围,会促使学生从主观上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能形成持久、积极的学习方式。不是一味的专制式的命令和责骂去迫使学生学习,这样反而激起学生的反抗情绪,适得其反,更不能宣扬学习无用、金钱至上等错误观念。

优秀的老师,不仅仅是对所教授的内容了如指掌,更要做到循循善诱地把学生引人知识的殿堂,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不仅是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式;不仅传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优良的人品,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真正合格的人才。

如何提高学生成绩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太多,很多知识非常相似,记起来非常容易混乱,不容易学好,提高成绩更不容易。我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摸索出了一些做法,形成了自己教学特点,在此和大家简单谈谈,与大家共享。

简单说就是两句话:第一:作为一个人,在人格上让学生从心里喜欢你接受你。第二:作为一个教师,如何利用好课堂,指导学生听好课,让学生服你。这两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不太容易了。首先,让学生从心里喜欢你接受你。

高中学生虽然还不到成人的年龄,但是都爱把自己看作大人,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因此每接一届新学生,我都注意与他们用心交流。每次上课都尽量提前到教室,利用这段时间与他们进行交流,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大多数同学的名字。上课时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征服学生,平等相待,让学生从心里真正的接受我。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有了一个好的基础。第二:指导学生听好课,在教学上服你,这是最关键的。

作为一位历史老师,首先要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表达能力,这样才能驾驭课堂,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跟你走。这样才能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提高成绩,在这里我主要是谈谈如何指导学生听课,听课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教师要会讲,另一方面学生要会听,二者紧密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才能提高历史成绩。

听课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情、听、想、问、记等相结合,主动地探求知识。情,就是要求学生上课时要精神饱满,充满热情,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听,就是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全神贯注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务必把教师讲的内容听清楚;问,就是要求学生对于没有听明白的或产生不同看法的地方,提出质疑,敢于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解法等;记就是要求学生做标记、记笔记等。教师若能指导学生处理好这几个问题,必然会提高学生的听课能力和水平。

1、动情——听课气氛的培养 课堂气氛是融洽还是冷漠,活跃还是沉闷,将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都是调动学生努力创造出一个既有利于教师精彩演讲,又有利于学生认真听课的课堂气氛。

首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我的一举一动起着巨大的精神力量,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教学中要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全身心投入,备课要认真、充分,上课要风趣、严谨,以自己的语言、行动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听课者,教师要善于用积极的情感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情绪,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具体来说,首先在教学中我不时地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问、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讲出新的设想与构思,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学生就会在一种受教师尊重、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下学习。例如对秦始皇的评价,我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学生会评价出他是一个“暴君”,而有人会评价出“千古一帝”,无论对哪种评价,我都首先表示认同,然后再指导学生摆出足够的论据,最后再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指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这样学生就掌握了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教学中针对中学生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分散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多讲一些历史故事,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讲述,以活跃课堂气氛。

另外,在讲授课本内容时,多用启发式,教学手段上,要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法辅助教学,这些都将有利于学生听课气氛的培养。

2、善听——听的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很多时间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认真听,学生听的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的效率,因此对学生听课能力培养与训练是很有必要的。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培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将课本知识形成具体的画面或图表,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体系有真切的理解,例如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就可以在黑板上用图表表示出来。第二,教会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引导学生把从课本中学到的具体知识上升到本质的认识。比如,通过学习对欧洲殖民扩张以及殖民者犯下的滔天罪行的叙述,让学生分析出殖民扩张给世界带来了灾难,却给欧洲带来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认识到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质。通过这样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帮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学会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注意历史的纵横向联系。比如,在讲述新航路的开辟时,可以让学生联系中国史上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让学生对这两个历史概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加深理解。第四,教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师讲课的语调和节奏。教师在讲授时,根据不同的文字内容可能采取不同语气和节奏,重点知识可能加重语气,或重复叙述;对某些内容可能采取疑问的口气,引导学生生疑、思考;对某些理论可能有目的地讲半句,留半句,让学生去推导或总结。

3、多想——学习思路的培养

学生学习某一知识结构时,就其过程而言,实质上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所以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正确思维过程的培养和训练尤其重要。了解某一历史知识现象大致有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即对课本知识的初步感知、深入理解和消化吸收。在初步感知阶段,主要启发学生去发现书本“描述的是什么”,在深入理解阶段主要启发学生去发现该内容“是什么意思”,在消化吸收阶段,主要启发学生去发现“本质是什么,有何作用”。比如,对今天有的发展中国家仍然贫困、落后的历史根源,在初步感知阶段,学生就必须了解到“贫困”是一种事实,但这种事实是有历史根源的;在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时,教师要启发学生找出贫困的具体所在,到了消化吸收阶段,再引导学生找出这种历史根源是殖民者长期侵略造成的,只有发展中国家发展了综合国力,才能摆脱贫困和侵略。

4、多问——质疑问题能力的培养

上课时教师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可大多数学生却没有问题问,或不知问什么。学生在学习及思维过程中,应该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产生疑问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一个促进对书本知识理解的过程。提不出问题并不代表没有问题。而不同的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帮助学生学会生疑,学会提问。我自己首先善于向学生发问,在无疑处生疑,在疑处发问,从而促进学生思考,学会发问。比如在讲到丝绸之路时,可向学生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汉代的一个商人,从长安出发,经丝绸之路到大秦经商,沿途会遇到什么景象?让学生发挥自由想象,学生可能会提出来不同的问题:西域人民的生活怎样?他们的信仰是什么?西域的地理环境怎样等。这样一来,学生就锻炼了质疑的能力。有助于他们灵活的掌握历史知识,同时也较好的联系了地理知识。其次,我总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不管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我首先都是要肯定,让学生自己感到有能力,有机会提出问题。另外,当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不太明确或难以回答

时,我就帮助学生把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比如“五四运动为什么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对这样的问题学生难以回答,教师可以帮助他们整理一下:这次革命的前途是什么?领导阶级是谁?这次革命和以往的革命有哪些不同之处?这样一来,题目思路就明朗了。经过较长时间的适应、引导、训练学生的质疑问题的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5、勤记——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适当记笔记,可以手脑并用,加强记忆效果,并可以为今后复习提供帮助。记笔记是一种具有一定技巧性的活动,听课笔记不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书写、绘图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以及提炼笔记内容的能力。学生记笔记要避免将笔记记为教师上课的流水帐,不加选择地全部记下,也要避免将笔记记成教师板书的翻版。记得多,记得乱,就会与听课及思考发生矛盾。最突出的矛盾是记的速度赶不上教师讲的速度,为此要教育学生做到“三记三不记”,即重点问题、疑难之处、书上没有的记;次要问题,易懂之处,书上有的不记。另外还可以记下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或想法。记笔记不一定都要记在笔记本上,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有些内容,如小标题、序号、对某些词语或概念的解释、对文中某句话的补充等可直接记在书本的空白之处。比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对“君主立宪”这个词的解释,可以让学生直接记在书上,以加深理解。另外,记笔记不一定每次要用文字表达,有时还可以用符号来表示,以节省时间。但用符号表达时应注意两点,一是符号的意义必须明确,并且要贯彻始终;二是符号不能过多过密,否则重点难以突出。如果听课、思考与记笔记发生矛盾,要先跟随教师的思路听课,避免教师讲授的内容无法理解,没有记好的笔记先写下标题或作出标志,课后再补充完整。

通过以上的努力,学生能够较好的利用课上时间,能够随堂掌握80%的知识,课下再布置好相应的习题,用较短的时间做好处理好,这样就能掌握好历史知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成绩也会相应的提高。

下载如何改进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刘洪娟)(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改进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刘洪娟)(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 内蒙古扎兰屯大河湾学校勾兰杰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合集)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现在我们正在实施素质教育,但我们教师应该清醒得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应该是为了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而学习成绩更是不能丢的。而在有限的时间......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教师完成其“传道”、“授业”、“解惑”任务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完成学业,发展智力,丰富情感,形成高尚审美情操的主要阵地。早在300多年前,捷克教......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我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作了以下几点的思考: 一、精心设......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准旗民族中学教学论文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赵永忠 2010/1/8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以传授学生知识......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内容摘要 :今年是连云港市的有效教学管理年,每个学校都在想办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老师们也在寻找提高自己课堂效益的“捷径”,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实现高效......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旗务小学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为了上好一节课,本学期,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课堂主体已由“教的主体”转变为“学的主体”,以求“教是为了达不教”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原来站在课堂边缘地带的学生要站到课堂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