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地压隐患排查整改情况汇报

时间:2019-05-12 16:0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冲击地压隐患排查整改情况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冲击地压隐患排查整改情况汇报》。

第一篇:冲击地压隐患排查整改情况汇报

冲击地压隐患排查整改情况汇报

根据我国最新定义,冲击地压又称岩爆,是指井巷或工作面周围岩体,由于弹性变形能的瞬时释放而产生突然剧烈破坏的动力现象,常伴有煤岩体抛出、巨响及气浪等现象。它具有很大的破坏性,是煤矿重大灾害之一。

在我们姚桥煤矿,虽然定性为无冲击地压危险性,但是在以后,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和开采范围的不断扩大,可能先后后有冲击地压现象发生。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冲击地压的危害将更加突出。所以说煤桥煤矿在以下几个工作面设点观测冲击地压危险性,1、7717工作面材料道,由于受到采空区影响,7717材两帮及顶底板受到严重压力影响,两帮及底板突出严重,变形量最大达到1350mm,压力导致帮锚杆发生螺丝崩出现象,为预防压力进一步增大,我矿积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

1、在工作面两帮及底打卸压孔进行卸压;

2、在工作面前打两道超前支架进行支护;

3、对两帮锚杆进行加固及挂风筒布进行遮挡防止崩出伤人;

2、在7243工作面,由于在矿井井筒附近开采,为防止出现冲击压力事故,在工作面采取打煤粉钻孔进行冲击压力判定;

3、在西六工作面,由于受到上层陷落柱的影响,对巷道影响很大,导致巷道变形,为防止巷道变化进一步增加,特在西六设点观察巷道的变形量,如压力增加,采取加强支护进行防治;

4、对于7011工作面,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巷道压力较大,故采取钢丝绳压在锚杆盘下进行帮突出预防。

第二篇:防冲击地压总结

防 冲 击 地 压 总 结

华润天能徐州煤电有限公司沛城煤矿

冲击矿压危险的监测与预警是冲击矿压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前提,对及时采取区域性防范措施和局部性解危措施,避免冲击危害具有重要作用。在工作面掘进及回采过程中目前常用的监测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类:第一类是以钻屑法为主的岩石力学方法;第二类是以微震和电磁辐射监测为主的地球物理方法。

结合我矿的实际情况,以钻屑法为主要监测方法对工作面掘进、回采中的冲击危险进行监测。

一、钻屑法基本原理

钻屑法是通过在煤层中打直径φ42~50 mm的钻孔,根据排出的煤粉量及其变化规律和有关动力效应,鉴别矿压危险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的基本理论和最初试验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理论基础是钻出煤粉量与煤体应力状态具有定量关系,即其他条件相同的煤体,当应力状态不同时,其钻孔的煤粉量也不同。当单位长度的排粉率增大或超过标定值时,表示应力集中程度增加和矿压危险性提高。

对于一定条件的煤体,在正常应力作用下,不同钻孔深度的煤体的应力状态是不同的,此时钻孔的煤粉量也不相同。当煤层的应力集中程度增加或应力状态异常时,钻孔的煤粉量将发生改变。根据煤粉量的变化,即可预测煤体的受力状态,并进一步预测矿压危险性。钻

二、屑量临界指标的测定

1、临界指标测定方案

1)监测地点:①材料巷上帮,共布置五个监测点。在材料巷距三角煤20 m处开始布置监测钻孔,每隔20 m布置一处。遇到断层、火成岩入侵区时,监测孔依次往后顺延。②运输巷实体煤帮,共布置五个监测点。在运输巷距下山20 m处开始布置监测钻孔,每隔20 m布置一处。遇到断层、火成岩入侵区时,监测孔依次往后顺延。

2)监测孔布置:钻孔直径42 mm,孔深10 m,孔距底板1.5~2 m,单排布置,钻孔方向平行于煤层,见图1-

1、图1-2。煤壁2020顶板底板2020图1-1 钻孔布置纵剖图

顶板10底板

图1-2 钻孔布置横剖图

2、监测内容

主要监测每米钻孔的钻屑量,单位kg。采用专用表格记录打眼地点、时间、钻屑排出量,以及打眼过程中出现的钻杆跳动、卡钻、吸钻、劈裂声和微冲击等动力现象。

3、钻屑法施工基本步骤及要求

1)施工步骤

①根据要求和条件,选择第一点;选取煤壁中较为完整、破碎较少的部分,准备钻孔施工;

②施工时,第一米钻屑舍弃,从第二米开始记录出屑量,直到第十米,共九个;

③每打进一米,加一米钻杆,原有钻杆停留在钻孔内;

④每米依次施工,遇有吸钻、卡钻、夹矸和颗粒增大的情况,在相应位置记录;

⑤最后一米打钻完毕之后,将杆全部抽出之后记录出屑量; ⑥从第二点开始按照设计的钻孔间距打钻,记录数据和动力现象。2)施工要求:

1.5~2101.5~2①钻孔尽量布置在采高中部,平行于煤层方向,避免钻入煤层顶底板; ②钻孔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钻孔人员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严禁敷衍了事、伪造数据;

③检测到煤粉量异常时,须立即停止施工并向领导报告;

④最后一米钻孔完毕后抽离钻杆时,须力道合适,原则上不得扩容,减小人为因素造成的测量误差;

⑤如果检测到的煤粉量超过临界指标,或出现卡钻、吸钻、异响等动力现象,应认为煤体处于临界危险状态,必须立即采取解危措施。

4、工作面掘进期间钻屑法监测实施方案

工作面掘进期间钻屑监测地点位于巷道迎头及两帮,迎头布置1个测点,巷帮测点范围距离迎头5~10 m,巷帮测点间距可为20 m。正常情况下每天监测一次,当出现异常情况,应适当调整钻孔点间距、监测频率及监测范围等参数,如图1-3所示。

10m20m4720m10m20m362掘进迎头55-10m10m120m

图1-3巷道掘进期间钻屑孔布置示意图

5、工作面回采期间钻屑法监测实施方案

工作面回采期间监测范围要覆盖工作面的超前支承压力影响区,一般为从工作面至前方60 m的范围。测点布置在巷道两帮实体煤侧,钻孔直径42 mm,孔深10 m,间距10~20 m,孔距底板1.5~2 m,单排布置,钻孔方向平行于煤层,正常情况下每天监测一次,当出现异常情况,应增加监测频次等。钻屑法测点布置如图1-4所示。

材料巷7379工作面运输巷10~20m5~10m

图1-4工作面回采期间钻屑孔布置示意图

钻屑量监测除遵循相关规定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工作面的具体地质条件、生产技术条件,圈定钻屑量监测区域和地点。采煤工作面应沿超前支承压力影响区范围的巷道内布置监测带,掘进巷道应在迎头及后方布置监测带。

2)监测过程中如果出现较强烈的煤炮、卡钻、吸钻等动力现象时,应停止监测,撤出人员,按严重冲击矿压危险进行治理。

6、掘进工作面冲击矿压防治方案

1)煤体大直径钻孔卸压

工作面掘进过程中,当监测到钻屑量超标时,在钻屑量超标区域实施大直径钻孔进行卸压。大直径钻孔布置间距2~3m,孔径100 mm以上(根据矿上实际情况选择),孔深15~20m,平行煤层,单排布置,孔距离底板1.5 m左右,注意与钻屑孔错开。在钻孔卸压完毕后,应在卸压孔附近位置再次打钻屑孔监测煤粉量,判断是否消除了冲击危险。大直径钻孔卸压解危布置如下图2-1所示。

15m间距2~3m15m两帮监测异常区域迎头监测异常区 图2-1煤体大直径钻孔卸压解危钻孔布置示意图

2)煤体爆破卸压 在采取上述解危措施进行卸压后,要利用钻屑法检测卸压效果以及围岩的应力状态,对钻屑量仍然异常的两帮与迎头需要进行爆破卸压,分别在钻屑异常的两帮监测孔及前后各5m处(距底板高同钻屑监测孔)再次施工钻孔进行爆破卸压,对于迎头钻屑异常,同样采取钻孔爆破卸压,如图2-2所示。

10m间距5m10m两帮监测异常区域迎头间距1.5m10m

图2-2 煤体爆破卸压解危钻孔布置图示意(以实体煤巷道为例)

爆破参数:煤帮炮眼采用煤电钻、麻花钻杆配合φ42mm钻头施工。炮眼距底板1.5 m,眼深10m,间距5m,炮眼角度平行于煤层。每孔采用反向装药,封孔长度5m,装药量3.0kg。一个炮眼中采用3个炮头,一次爆破1个孔。联线方式,孔内并联,孔间串联。煤体卸压爆破装药图如图2-3所示。

封孔长度5m装药长度5m(约3Kg)钻孔直径12345

1—脚线;2—雷管;3—炮泥;4—炸药卷;5—导爆索

图2-3 煤体卸压爆破装药图

煤体卸压爆破安全措施要求严格按《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工人安全操作规程》和《爆破安全规程》中有关规定执行。

7、回采工作面冲击矿压防治方案

工作面回采前整体预卸压措施

1)煤体大直径钻孔卸压

工作面回采之前,首先对工作面切眼前方200m区域范围及确定的冲击危险区域巷道实体煤帮实施钻孔卸压预处理,并随工作面推进补打钻孔,保证大直径钻孔卸压区域始终超前工作面100m。大直径钻孔卸压参数:卸压孔间距2~3m,钻孔深度15~20m,钻孔直径100 mm以上(根据矿上实际情况选择),钻孔距巷道底板1.5 m左右,平行煤层方向,钻孔单排布置,在确定的工作面中等及以上冲击危险区域加密钻孔。如工作面侧出现渗水情况,可在渗水区域不做大直径钻孔卸压,若钻孔施工后出现压实闭合,在原两钻孔之间重新补打大直径卸压钻孔。工作面大直径钻孔整体预卸压布置示意图如图2-4所示。

采空区实体煤窄煤柱实体煤巷道中等危险区,加密停采线工作面严重危险区,加密实体煤巷道实体煤

图2-4 工作面大直径钻孔预卸压布置示意图

2)煤层注水(选用)

工作面回采之前,根据冲击危险的监测情况,还可选择在超前工作面前方100 m范围以外进行煤层注水。注水孔在工作面两顺槽实体煤帮布置,注水孔间距为10~20 m(根据危险性程度及煤层实际情况可适当进行调整),与大直径卸压钻孔错开,位置距巷道底板1.5 m,钻孔平行于煤层倾斜方向施工,钻孔直径42 mm,钻孔长度15~20 m,钻孔封孔长度为10 m。注水孔布置如图2-5所示。

采空区实体煤窄煤柱实体煤巷道中等危险区,加密停采线工作面严重危险区,加密实体煤巷道实体煤

图2-5 煤层注水钻孔布置示意图 煤层注水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提前注水时间不少于30天,超前注水距工作面回采不少于100m。②注水孔平行于煤层方向,布置在采高的中部或巷道断面中心,避免穿过断层带及破碎带。

③每班注水两次,每次注水时间不少于3小时,并测量注水水压、注水量,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

④工作面安装高压低流量注水泵,注水压力取6~12MPa,要缓慢加压,每次增压0.2MPa,每次增压20min,逐步增加到所定压力,每孔流量1.5m/h。当注水压力下降5MPa左右时(或者水压较小时降到5MPa)或注水后巷帮周围的煤体含水率达到4%,认为注水达到效果,可停止注水。

8、其它措施

1)工作面煤壁或迎头向外60m范围内,必须及时悬挂警戒牌,禁止存放钢性材料和设备,保持畅通及足够断面;确需存放的设备材料及正在使用的设备要生根联牢,堆放高度尽量不超过0.8m,支柱要与顶网连接或连为一体防倒。

2)卸压爆破前,班组长必须亲自布置专人在爆破地点半径150m之外设立警戒。警戒人员必须在支护完好的安全地点警戒。警戒处应设置警戒牌或拉绳。爆破工必须最后离开爆破地点,放炮,躲炮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撤除警戒必须由班长、爆破工对爆破情况及爆破地点的巷道详细检查,发现无问题后,再通知其它人员撤除警戒。

3)每隔一定时间(可视冲击矿压危险情况而定)对矿井矿压显现情况进行一次综合分析,根据分析情况提出下一时间段防治的重点,并安排进行处理。

4)当发生较大矿压显现或有冲击矿压产生,对巷道、工作面、设备等产生破坏或有一定安全影响时,及时制定方案、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每次发生较大矿压显现时,必须及时到现场观察和记录矿压显现情况,对巷道、工作面和设备的破坏情况及影响范围(可能是一层或多层同时受到影响)填绘在专用矿压显现台帐和记录图纸上,并用文字详细描述、记录每次矿压显现程度及破坏情况。

通过以上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有效地保证了我矿安全生产,在生产过程中,都因为预测准确及时,提前采取措施,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及财务损失,设备和设施也没有遭受任何损坏,确保了我矿的安全生产,说明以上对冲击地压的各种预测及其防治措施是具有针对性并行知有效的方法。

第三篇:注浆加固汇报——煤矿防治冲击地压

母杜柴登矿注浆补强加固情况汇报

1.基本情况:

1.1简介

母杜柴登矿井首采工作面为30201综采工作面,开采3-1煤层,煤层厚度2.9~6.22m,平均厚度5.21m。工作面走向长度为3417m,倾向长度为241m,设计采高4.75m,沿顶、底进行回采。采用双巷布置,煤柱为19.4m。30201首采工作面主切眼于2014年7月26日贯通,2016年12月首采面开始试生产。按照设计,服务30201和30202两个工作面的首采面辅运顺槽,从掘进到30202工作面回采完毕,服务年限达6年左右。1.2工作面来压情况:

30201工作面自2016年12月2日开始生产,至12月22日,工作面推进至48.8m时,工作面初次来压。

2017年1月2日,当工作面推进至78m时(机头81m、机尾74m),发生第一次周期来压,即第一次周期来压步距 30.8m,来压持续到92m左右。

2017年1月6日,当工作面推进至104m时,发生第二次周期来压,第二次周期来压步距为26m,来压持续到110m左右。

1.3外巷巷道受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显现情况

辅运巷:初次来压后矿压显现明显。来压前后对比如图1、2所示

图1:辅运巷来压前

图2:辅运巷来压后

回风巷:2#回风巷推采到第一次见方后开始来压,显现剧烈。来压后帮、顶部如图3、4所示:

图3:回风巷来压后帮部变形

图4:回风巷来压后底板变形

2.目前采取的注浆加固补强巷道情况

由于开采煤层上方赋存有特厚坚硬顶板,在工作面周期来压基本顶破断,以及上覆关键层破断时,会引起采场附近大的扰动。母矿开采的煤体本身比较坚硬,脆性较强,在围岩震动时极易破碎出现裂隙,引起巷道围岩的初次支护结构破坏,支护能力大大降低。特别是煤层顶板上部还赋存有大的含水层,比如辅运巷14#联巷冲刷段,巷道顶板出现淋水。不断加大的淋水量说明顶板的裂隙受淋水的冲刷越来越大,围岩的裂隙越来越多,也使一次支护的由锚网、锚索形成的支撑结构的整体性越来越差,锚索、锚杆的工作阻力大大降低。

为解决巷道受动载引起的支护能力大大降低的难题,保证辅运巷在要求的服务年限内有足够的断面满足安全生产需要,矿上联合有关合作方在井下实验了马丽散注浆加固补强巷道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1采用中空锚注锚索对巷道围岩进行锚注补强加固的机理:

采用中空锚注锚索对巷道围岩进行锚注支护或补强加固,支护效果显著提高,其支护机理与树脂端锚锚索相比可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中空注浆锚索预紧后通过中空结构进行反向马丽散NS注浆,使浆液充满索体与钻孔孔壁之间的空隙,实现了由端锚变成全锚,浆液在注浆压力的作用下向巷道围岩内扩散。有以下三个作用:(1)提高了支护系统的刚度

当内部张力使围岩离层破坏时,全长锚固的锚索受力变形集中在与岩层出现变形破坏层位相对应的局部长度范围内,而端锚的锚索会在锚固端和预紧索具间的索体全长均匀变形,较全锚索变形量要大得多,因而,根据材料力学原理,对相同的岩层变形量,全长锚固所产生的支护载荷比端锚高得多。(2)提高了围岩的抗剪切能力

巷道围岩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发生破坏,往往沿层面或破裂面发生剪切错动,对锚杆/锚索产生剪切作用,全长锚固加强了围岩与锚杆、锚索的力学联系,提高了围岩的抗剪切能力。(3)全长锚固安全可靠,不易卸载

端锚支护的主要作用点在两端,一端为树脂锚固段,一端为索具预紧段。其锚固强度受安装、搅拌、树脂强度等因素影响较大;当围岩矿压较大时,杆体、索体全长受拉/剪应力影响极易引起托盘孔口破裂、岩体被“压酥”而造成螺母脱丝或索具下滑、托盘处岩体破坏垮落,产生卸载,使锚杆、锚索的支护阻力降低,因而减小或失去对围岩的控制能力。而全长锚固支护时锚杆、锚索全长均与围岩锚固于一体,围岩应力主要作用于全长锚固段杆体或索体,其螺母或索具的受力较小,不易产生卸载,锚固可靠,同时通过注浆,使浆液包裹了杆(索)体,起到防腐作用。2.2马丽散有机材料加固对围岩的作用(1)充填裂隙和挤密围岩的作用

注浆浆液在泵压作用下,不但可以将相互连通的岩体裂隙充满,同时在压力的作用下还可将充填不到的节理、裂隙压缩,从而对岩体整体起封闭及挤密作用。进而使岩体的弹性模量提高,强度也相应提高。格里菲斯强度理论认为,介质内存在裂隙时,在承载时会在裂隙的端部形成拉应力集中,当拉应力达到岩体的抗拉强度时,岩体的裂缝会发展,直到岩体破裂,注浆加固后,浆液在较高的泵压作用下,将围岩内的裂隙充满固结,同时在固结过程中浆液将产生微膨胀,将对浆液无法充填的微小裂隙产生挤密作用,使裂隙端部的拉应力集中大大削减或消失,从而使巷道围岩的破坏机制发生变化,由原来的拉伸破坏转为压缩破坏。

(2)网络骨架作用

在注浆加固过程中,浆液在泵压及微裂隙的毛吸作用下通过挤压或渗透作用进入到岩体的裂隙中,待浆液固结后,以固体的形式充填在裂隙中并将破碎岩体固结,这些固化体在破碎岩体内形成了新的呈薄厚不一的片状或条状网络骨架结构,浆液结石体与破碎岩石构成两相复合体的骨架效应,从而使得破碎岩体重新成为具有较好的弹-粘性和粘结强度的均匀密实的岩体。

(3)提高了支护体的阻尼性,抗震性能大大提高

采用的马丽散注浆材料,凝固后和围岩形成的新的支护结构具有一定的弹性,提高了以较脆煤体为主的支护体的阻尼系数,在受到冲击震动时,支护体的抗震性能有很大提高。2.3井下施工情况:

注浆锚索在30201工作面辅运巷15#联巷往北目前已施工500米,施工注浆锚索2100套,马丽散30吨。

对30201工作面辅运巷顶板下沉严重破碎段区域及淋水冲刷段进行顶板马丽散NS加固,目前已对30201工作面辅运巷30201工作面辅运巷14#联巷冲刷带、20#联巷顶板下沉严重段加固完成。加固马丽散NS40吨。2.4现场效果:

综采工作面目前已回采至30201工作面辅运巷12联巷处,切顶线后至15#联巷处施工注浆锚索区域顶板来时后顶板未出现严重破碎,顶板下沉量较小。有效控制了顶板变形。在巷道淋水段注浆加固后,顶板不在出现淋水,巷道支护状况明显改善。

巷道变形监测数据

与没注浆加固巷道区段的变形对比 附注浆后的图片

3.存在的问题:

(1)由于注浆加固的巷道和一般围岩比较破碎时施工注浆加固的不同,围岩相对比较完整,母矿的煤体比较坚硬,裂隙不发育。因此要求注浆压力相对较高,对注浆材料的流动性、膨胀比、反应时间等性能参数都和马丽散的对破碎煤体加固而设计的性能参数有所不同。有必要针对本矿的情况对注浆材料的性能参数进行调整。

(2)目前注浆管的深度和封孔长度,特别是注浆锚索的封孔长度具有随意性。注浆加固的目的是提高围岩与支护材料形成的支护体机构的整体抗震性能,因此,注浆的时机(过早、过晚都不好),钻孔的布置,封孔管的深度都与普通的马丽散注浆不同,要根据具体矿井煤矿的情况具体设计,尽量使注浆材料均匀分布,最终形成弹性有机树形骨架结构提高围岩阻尼性的结果。

(3)目前对注浆压力没有量化研究,对注浆后形成的新的支护结构的厚度没有研究。(4)对注浆孔的布置没有研究,出现了单个注浆孔注浆量相差太大的现象。也必定会出现新的支护体厚度不均匀的结果。

(5)基于本技术的目的是提高围岩与支护材料形成的支护体机构的整体抗震性能,因此要研究注浆材料和目前支护材料、支护工艺的优化配合。

(6)对注浆补强后支护体抵抗冲击振动的性能没有详细研究

4.建议:

为更好的掌握有机材料加固巷道的技术特点,提高巷道围岩在抗振动冲击情况下的支护特性,有效降低冲击地压对矿井安全生产的威胁程度,提高注浆加固材料的投入的科学性,建议联系科研院所,开展“巷道弹性有机物高压注浆加固抗冲击振动技术”课题研究。拟研究的问题:

(1)目前巷道受采动影响的情况特别是围岩松动圈以及裂隙的发育情况;找到注浆加固的最合理时间段。

(2)对目前母矿的冲击地压显现数据进行分析,找到冲击时围岩的震动破坏频率区间。

(3)依据以上基础资料对注浆材料配方进行调整,以得到最好的提高围岩整体抗震性能的结果。

(4)实验室实验得出加注有机材料的合理比例。(5)制定合理的注浆加固工艺(6)优化注浆与支护技术参数。(7)制定出合理的注浆钻孔布置方案

第四篇:隐患排查及整改

隐患排查及整改

报告

陈 家 湾 乡 煤 矿

2006年10月25日

隐患排查及整改报告

陈家湾乡煤矿井下严格依照县局的要求按“一采两掘”布置生产。各大生产系统科学合理。矿所有干部职工都积极响应上级的要求,认真组织相应的培训学习国家安监总局出台的一系列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文件和特别规定和质量标准化标准,同时对应文件规定的标准和要求,对井上下的所有作业场所和生产环节进行了拉网式的排查和整改。通过我们严肃认真的排查尚未发现有危及矿井生产安全的重大隐患,但是细节上的问题仍有不少,我矿领导班子端正态度,严明纪律,明确责任,制定了排查、整改方案,对存在的细节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整改。具体情况如下:

一、排查整改领导组 组

长:苏威平

副组长:乔水旺

刘缠平

赵全保

渠春水 成员:杨志军

谭炳林

王康平

王青虎

范维保

王继海

覃仕海

王全旺

乔元平

高富宁

领导组职责:

1、组长对本次排查整改工作,统一安排部署,全面负责管理。

2、副组长对各分管范围内的工作全权负责、组织,并对每一项的质量和安全进行监督和管理。

3、成员要组织好职工,对所安排的工作项目要保质保量的完成,同时要深入一线,跟班作业现场指挥,确保整改过程中的安全。

二、排查整改标准

1、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

2、国家总局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五个重要文件和我省下发的相关文件

3、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

三、排查及整改项目

(一)一通三防

总负责人:赵全保

1、监控系统:探头悬挂位置,探头准确度,监控线路及分站,记录牌板等。

合理调整探头悬挂位置,准确校准各个探头,对监控线路及分站全面检查一次,补充记录牌板。

(排查处理人:王继海

王康平)

2、井上下所有通风设施,包括主要通风机、防爆盖、风门、风桥、闭墙、风筒、测风站,进行全面检查维护,确保通风系统稳定合理。

(排查处理人:乔建中

王继海)

3、完善防尘洒水系统,保证洒水管路接到每一个工作面,净化水带齐全,每一个转载点喷头雾化畅通。

(排查处理人:龙富平

乔建忠)

4、对隔爆水棚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维护,并指定专职人员进行日常维护工作。

(排查处理人:薛树云

王继海)

5、对主要通风、运输巷道的支护进行检查和加强支护。

(排查处理人:乔建中

王继海)

(二)机电设备

总负责人:刘缠平

1、主扇和局扇风电闭锁、瓦斯电闭锁的检查试验、维护。(排查处理人:高 明)

2、机电设备三大保护装置的检修和完善(排查处理人:杨永江)

3、各种开关设备的检修,保证台台完好,无失爆现象(排查处理人:田连汇)

4、通迅系统的完善,使各工作面、转载点、主要硐室均有电话与矿度联通。

(排查处理人:高 明)

5、机电设备挂牌、上架管理(排查处理人:张永红)

6、整理所有电缆,确保整齐有序、科学合理(排查处理人:高冬冬)

7、检修和完善排水系统设备(排查处理人:高明

(三)提升运输

总负责人:乔水旺

1、检修维护副井提升防坠罐,对其进行脱钩和不脱钩试验(排查处理人:高 明)

2、主、副井提升系统的各种保护装置的检修(排查处理人:王连生)

3、检修一次所有皮带机、刮板机及其保护装置(排查处理人:王喜平)

(四)采掘工作面

总负责人:王青虎

范维保

1、掘进工作面支护质量的整改(排查处理人:王全旺)

2、回采工作面支护的整改、两巷材料的整理及管路的吊挂(排查处理人:覃仕海)

3、回采工作面的端头支护和超前支护的检查维护(排查处理人:覃仕堂)

六、排查整改安全技术措施

1、整改期间每班必须有矿级领导深入井下一线跟班巡回检查,以确保整改工作安全有效进行。

2、严格控制入井人数,管理人员及流动电钳工等必须携带便携式瓦斯检查仪,随时检查作业地点附近的瓦斯,一旦发现瓦斯超限,立即停电撤人,并汇报矿领导。

3、严格按照操三大规程作业,杜绝“三违”现象。

4、每月进行一次工作总结,确保整改的质量和工作标准严格执行。

5、所有下井人员必须佩带自救器。

6、所有下井人员必须熟悉掌握避灾路线。

七、排查整改结果

通过我们认真的排查和整改使得我矿井上下各作业场所和生产环节的面貌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但是煤矿安全是永恒的话题,也是我们工作的永远的主题,所以我们仍然会保持对职工的生命安全,国家的政策精神和上级相关领导高度负责的态度,对我矿的安全生产工作一如既往扎扎实实的抓下去,力争早日把我矿建设成本质安全型矿井。

陈家湾乡煤矿 2006年10月25日

第五篇: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

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作,有效预防冲击地压事故,保障煤矿职工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煤矿安全规程》等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制定《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第二条 煤矿企业(煤矿)和相关单位的冲击地压防治工作,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 煤矿企业(煤矿)的主要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是冲击地压防治的第一责任人,对防治工作全面负责;其他负责人对分管范围内冲击地压防治工作负责;煤矿企业(煤矿)总工程师是冲击地压防治的技术负责人,对防治技术工作负责。

第四条 冲击地压防治费用必须列入煤矿企业(煤矿)安全费用计划,满足冲击地压防治工作需要。

第五条 冲击地压矿井必须编制冲击地压事故应急预案,且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预案演练。

第六条 冲击地压矿井必须建立冲击地压防治安全技术管理制度、防治岗位安全责任制度、防治培训制度、事故报告制度等工作规范。

第七条 鼓励煤矿企业(煤矿)和科研单位开展冲击地压防治研究与科技攻关,研发、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提高冲击地压防治水平。

第二章 一般规定

第八条 冲击地压是指煤矿井巷或工作面周围煤(岩)体由于弹性变形能的瞬时释放而产生的突然、剧烈破坏的动力现象,常伴有煤(岩)体瞬间位移、抛出、巨响及气浪等。

冲击地压可按照煤(岩)体弹性能释放的主体、载荷类型等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冲击地压类型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实现分类防治。

第九条 在矿井井田范围内发生过冲击地压现象的煤层,或者经鉴定煤层(或者其顶底板岩层)具有冲击倾向性且评价具有冲击危险性的煤层为冲击地压煤层。有冲击地压煤层的矿井为冲击地压矿井。

第十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进行煤层(岩层)冲击倾向性鉴定:

(一)有强烈震动、瞬间底(帮)鼓、煤岩弹射等动力现象的。

(二)埋深超过400米的煤层,且煤层上方100米范围内存在单层厚度超过10米、单轴抗压强度大于60MPa的坚硬岩层。

(三)相邻矿井开采的同一煤层发生过冲击地压或经鉴定为冲击地压煤层的。

(四)冲击地压矿井开采新水平、新煤层。

第十一条 煤层冲击倾向性鉴定按照《冲击地压测定、监测与防治方法 第2部分:煤的冲击倾向性分类及指数的测定方法》(GB/T 25217.2)进行。

第十二条 顶板、底板岩层冲击倾向性鉴定按照《冲击地压测定、监测与防治方法 第1部分:顶板岩层冲击倾向性分类及指数的测定方法》(GB/T 25217.1)进行。

第十三条 煤矿企业(煤矿)应当委托能够执行国家标准(GB/T 25217.1、GB/T 25217.2)的机构开展煤层(岩层)冲击倾向性的鉴定工作。鉴定单位应当在接受委托之日起90天内提交鉴定报告,并对鉴定结果负责。煤矿企业应当将鉴定结果报省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第十四条 开采具有冲击倾向性的煤层,必须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价。煤矿企业应当将评价结果报省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开采冲击地压煤层必须进行采区、采掘工作面冲击危险性评价。

第十五条 冲击危险性评价可采用综合指数法或其他经实践证实有效的方法。评价结果分为四级:无冲击地压危险、弱冲击地压危险、中等冲击地压危险、强冲击地压危险。

煤层(或者其顶底板岩层)具有强冲击倾向性且评价具有强冲击地压危险的,为严重冲击地压煤层。开采严重冲击地压煤层的矿井为严重冲击地压矿井。

经冲击危险性评价后划分出冲击地压危险区域,不同的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可按冲击危险等级采取一种或多种的综合防治措施,实现分区管理。

第十六条 新建矿井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当根据地质条件、开采方式和周边矿井等情况,参照冲击倾向性鉴定规定对可采煤层及其顶底板岩层冲击倾向性进行评估,当评估有冲击倾向性时,应当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价,评价结果作为矿井立项、初步设计和指导建井施工的依据,并在建井期间完成煤层(岩层)冲击倾向性鉴定。

第十七条 煤层(矿井)、采区冲击危险性评价及冲击地压危险区划分可委托具有冲击地压研究基础与评价能力的机构或由具有5年以上冲击地压防治经验的煤矿企业开展,编制评价报告,并对评价结果负责。

采掘工作面冲击危险性评价可由煤矿组织开展,评价报告报煤矿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

第十八条 有冲击地压矿井的煤矿企业必须明确分管冲击地压防治工作的负责人及业务主管部门,配备相关的业务管理人员。冲击地压矿井必须明确分管冲击地压防治工作的负责人,设立专门的防冲机构,并配备专业防冲技术人员与施工队伍,防冲队伍人数必须满足矿井防冲工作的需要,建立防冲监测系统,配备防冲装备,完善安全设施和管理制度,加强现场管理。

第十九条 冲击地压防治应当坚持“区域先行、局部跟进、分区管理、分类防治”的原则。

第二十条 冲击地压矿井必须编制中长期防冲规划和防冲计划。中长期防冲规划每3至5年编制一次,执行期内有较大变化时,应当在计划中补充说明。中长期防冲规划与防冲计划由煤矿组织编制,经煤矿企业审批后实施。

中长期防冲规划主要包括防冲管理机构及队伍组成、规划期内的采掘接续、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划分、冲击地压监测与治理措施的指导性方案、冲击地压防治科研重点、安全费用、防冲原则及实施保障措施等。

防冲计划主要包括上冲击地压防治总结及本采掘工作面接续、冲击地压危险区域排查、冲击地压监测与治理措施的实施方案、科研项目、安全费用、防冲安全技术措施、培训计划等。

第二十一条 有冲击地压危险的采掘工作面作业规程中必须包括防冲专项措施,防冲专项措施应当依据防冲设计编制,应当包括采掘作业区域冲击危险性评价结论、冲击地压监测方法、防治方法、效果检验方法、安全防护方法以及避灾路线等主要内容。

第二十二条 开采冲击地压煤层时,必须采取冲击地压危险性预测、监测预警、防范治理、效果检验、安全防护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第二十三条 冲击地压矿井必须依据冲击地压防治培训制度,定期对井下相关的作业人员、班组长、技术员、区队长、防冲专业人员与管理人员进行冲击地压防治的教育和培训,保证防冲相关人员具备必要的岗位防冲知识和技能。

第二十四条 新建矿井和冲击地压矿井的新水平、新采区、新煤层有冲击地压危险的,必须编制防冲设计。防冲设计应当包括开拓方式、保护层的选择、巷道布置、工作面开采顺序、采煤方法、生产能力、支护形式、冲击危险性预测方法、冲击地压监测预警方法、防冲措施及效果检验方法、安全防护措施等内容。

新建矿井防冲设计还应当包括:防冲必须具备的装备、防冲机构和管理制度、冲击地压防治培训制度和应急预案等。

新水平防冲设计还应当包括:多水平之间相互影响、多水平开采顺序、水平内煤层群的开采顺序、保护层设计等。

新采区防冲设计还应当包括:采区内工作面采掘顺序设计、冲击地压危险区域与等级划分、基于防冲的回采巷道布置、上下山巷道位置、停采线位置等。

第二十五条 冲击地压矿井应当按照采掘工作面的防冲要求进行矿井生产能力核定,在冲击地压危险区域采掘作业时,应当按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结果明确采掘工作面安全推进速度,确定采掘工作面的生产能力。提高矿井生产能力和新水平延深时,必须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第二十六条 矿井具有冲击地压危险的区域,采取综合防冲措施仍不能消除冲击地压危险的,不得进行采掘作业。

第二十七条 开采冲击地压煤层时,在应力集中区内不得布置2个工作面同时进行采掘作业。2个掘进工作面之间的距离小于150米时,采煤工作面与掘进工作面之间的距离小于350米时,2个采煤工作面之间的距离小于500米时,必须停止其中一个工作面,确保两个回采工作面之间、回采工作面与掘进工作面之间、两个掘进工作面之间留有足够的间距,以避免应力叠加导致冲击地压的发生。相邻矿井、相邻采区之间应当避免开采相互影响。

第二十八条 开拓巷道不得布置在严重冲击地压煤层中,永久硐室不得布置在冲击地压煤层中。开拓巷道、永久硐室布置达不到以上要求且不具备重新布置条件时,需进行安全性论证。在采取加强防冲综合措施,确认冲击危险监测指标小于临界值后方可继续使用,且必须加强监测。

第二十九条 冲击地压煤层巷道与硐室布置不应留底煤,如果留有底煤必须采取底板预卸压等专项治理措施。

第三十条 严重冲击地压厚煤层中的巷道应当布置在应力集中区外。冲击地压煤层双巷掘进时,2条平行巷道在时间、空间上应当避免相互影响。

第三十一条 冲击地压煤层应当严格按顺序开采,不得留孤岛煤柱。采空区内不得留有煤柱,如果特殊情况必须在采空区留有煤柱时,应当进行安全性论证,报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并将煤柱的位置、尺寸以及影响范围标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煤层群下行开采时,应当分析上一煤层煤柱的影响。

第三十二条 冲击地压煤层开采孤岛煤柱前,煤矿企业应当组织专家进行防冲安全开采论证,论证结果为不能保障安全开采的,不得进行采掘作业。

严重冲击地压矿井不得开采孤岛煤柱。

第三十三条 对冲击地压煤层,应当根据顶底板岩性适当加大掘进巷道宽度。应当优先选择无煤柱护巷工艺,采用大煤柱护巷时应当避开应力集中区,严禁留大煤柱影响邻近层开采。

第三十四条 采用垮落法管理顶板时,支架(柱)应当具有足够的支护强度,采空区中所有支柱必须回净。

第三十五条 冲击地压煤层采掘工作面临近大型地质构造(幅度在30米以上、长度在1千米以上的褶曲,落差大于20米的断层)、采空区、煤柱及其它应力集中区附近时,必须制定防冲专项措施。

第三十六条 编制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时,应当确定回采工作面初次来压、周期来压、采空区“见方”等可能的影响范围,并制定防冲专项措施。

第三十七条 在无冲击地压煤层中的三面或者四面被采空区所包围的区域开采或回收煤柱时,必须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价、制定防冲专项措施,并组织专家论证通过后方可开采。

有冲击地压潜在风险的无冲击地压煤层的矿井,在煤层、工作面采掘顺序,巷道布置、支护和煤柱留设,采煤工作面布置、支护、推进速度和停采线位置等设计时,应当避免应力集中,防止不合理开采导致冲击地压发生。

第三十八条 冲击地压煤层内掘进巷道贯通或错层交叉时,应当在距离贯通或交叉点50米之前开始采取防冲专项措施。

第三十九条 具有冲击地压危险的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应当根据本矿井条件,综合考虑制定防治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瓦斯异常涌出等复合灾害的综合技术措施,强化瓦斯抽采和卸压措施。

具有冲击地压危险的高瓦斯矿井,采煤工作面进风巷(距工作面不大于10米处)应当设置甲烷传感器,其报警、断电、复电浓度和断电范围同突出矿井采煤工作面进风巷甲烷传感器。

第四十条 具有冲击地压危险的复杂水文地质、容易自燃煤层的矿井,应当根据本矿井条件,在防治水、煤层自然发火时综合考虑防治冲击地压。

第四十一条 冲击地压矿井必须制定避免因冲击地压产生火花造成煤尘、瓦斯燃烧或爆炸等事故的专项措施。

第四十二条 开采具有冲击地压危险的急倾斜煤层、特厚煤层时,在确定合理采煤方法和工作面参数的基础上,应当制定防冲专项措施,并由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

第四十三条 具有冲击地压危险的急倾斜煤层,顶板具有难垮落特征时,应当对顶板活动进行监测预警,制定强制放顶或顶板预裂等措施,实施措施后必须进行顶板处理效果检验。

第三章 冲击危险性预测、监测、效果检验

第四十四条 冲击地压矿井必须进行区域危险性预测(以下简称区域预测)和局部危险性预测(以下简称局部预测)。区域预测即对矿井、水平、煤层、采(盘)区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价,划分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和确定危险等级;局部预测即对采掘工作面和巷道、硐室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价,划分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和确定危险等级。

第四十五条 区域预测与局部预测可根据地质与开采技术条件等,优先采用综合指数法确定冲击危险性,还可采用其他经实践证明有效的方法。预测结果分为四类:无冲击地压危险区、弱冲击地压危险区、中等冲击地压危险区、强冲击地压危险区。根据不同的预测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第四十六条 冲击地压矿井必须建立区域与局部相结合的冲击危险性监测制度,区域监测应当覆盖矿井采掘区域,局部监测应当覆盖冲击地压危险区,区域监测可采用微震监测法等,局部监测可采用钻屑法、应力监测法、电磁辐射法等。

第四十七条 采用微震监测法进行区域监测时,微震监测系统的监测与布置应当覆盖矿井采掘区域,对微震信号进行远距离、实时、动态监测,并确定微震发生的时间、能量(震级)及三维空间坐标等参数。

第四十八条 采用钻屑法进行局部监测时,钻孔参数应当根据实际条件确定。记录每米钻进时的煤粉量,达到或超过临界指标时,判定为有冲击地压危险;记录钻进时的动力效应,如声响、卡钻、吸钻、钻孔冲击等现象,作为判断冲击地压危险的参考指标。

第四十九条 采用应力监测法进行局部监测时,应当根据冲击危险性评价结果,确定应力传感器埋设深度、测点间距、埋设时间、监测范围、冲击地压危险判别指标等参数,实现远距离、实时、动态监测。

可采用矿压监测法进行局部补充性监测,掘进工作面每掘进一定距离设置顶底板动态仪和顶板离层仪,对顶底板移近量和顶板离层情况进行定期观测;回采工作面通过对液压支架工作阻力进行监测,分析采场来压程度、来压步距、来压征兆等,对采场大面积来压进行预测预报。

第五十条 冲击地压矿井应当根据矿井的实际情况和冲击地压发生类型,选择区域和局部监测方法。可以用实验室试验或类比法先设定预警临界指标初值,再根据现场实际考察资料和积累的数据进一步修订初值,确定冲击危险性预警临界指标。

第五十一条 冲击地压矿井必须有技术人员专门负责监测与预警工作;必须建立实时预警、处置调度和处理结果反馈制度。

第五十二条 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必须进行日常监测,防冲专业人员每天对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的监测数据、生产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判定冲击地压危险程度,并编制监测日报,报经矿防冲负责人、总工程师签字,及时告知相关单位和人员。

第五十三条 当监测区域或作业地点监测数据超过冲击地压危险预警临界指标,或采掘作业地点出现强烈震动、巨响、瞬间底(帮)鼓、煤岩弹射等动力现象,判定具有冲击地压危险时,必须立即停止作业,按照冲击地压避灾路线迅速撤出人员,切断电源,并报告矿调度室。

第五十四条 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实施解危措施时,必须撤出冲击地压危险区域所有与防冲施工无关的人员,停止运转一切与防冲施工无关的设备。实施解危措施后,必须对解危效果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小于临界值,确认危险解除后方可恢复正常作业。

第五十五条 停采3天及以上的冲击地压危险采掘工作面恢复生产前,防冲专业人员应当根据钻屑法、应力监测法或微震监测法等检测监测情况对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程度进行评价,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第四章 区域与局部防冲措施

第五十六条 冲击地压矿井必须采取区域和局部相结合的防冲措施。在矿井设计、采(盘)区设计阶段应当先行采取区域防冲措施;对已形成的采掘工作面应当在实施区域防冲措施的基础上及时跟进局部防冲措施。

第五十七条 冲击地压矿井应当选择合理的开拓方式、采掘部署、开采顺序、煤柱留设、采煤方法、采煤工艺及开采保护层等区域防冲措施。

第五十八条 冲击地压矿井进行开拓方式选择时,应当参考地应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开拓巷道层位与间距,尽可能地避免局部应力集中。

第五十九条 冲击地压矿井进行采掘部署时,应当将巷道布置在低应力区,优先选择无煤柱护巷或小煤柱护巷,降低巷道的冲击危险性。

第六十条 冲击地压矿井同一煤层开采,应当优化确定采区间和采区内的开采顺序,避免出现孤岛工作面等高应力集中区域。

第六十一条 冲击地压矿井进行采区设计时,应当避免开切眼和停采线外错布置形成应力集中,否则应当制定防冲专项措施。

第六十二条 应当根据煤层层间距、煤层厚度、煤层及顶底板的冲击倾向性等情况综合考虑保护层开采的可行性,具备条件的,必须开采保护层。优先开采无冲击地压危险或弱冲击地压危险的煤层,有效减弱被保护煤层的冲击危险性。

第六十三条 保护层的有效保护范围应当根据保护层和被保护层的煤层赋存情况、保护层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艺等矿井实际条件确定;保护层回采超前被保护层采掘工作面的距离应当符合本细则第二十七条的规定;保护层的卸压滞后时间和对被保护层卸压的有效时间应当根据理论分析、现场观测或工程类比综合确定。

第六十四条 开采保护层后,仍存在冲击地压危险的区域,必须采取防冲措施。

第六十五条 冲击地压煤层应当采用长壁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

第六十六条 缓倾斜、倾斜厚及特厚煤层采用综采放顶煤工艺开采时,直接顶不能随采随冒的,应当预先对顶板进行弱化处理。

第六十七条 冲击地压矿井应当在采取区域措施基础上,选择煤层钻孔卸压、煤层爆破卸压、煤层注水、顶板爆破预裂、顶板水力致裂、底板钻孔或爆破卸压等至少一种有针对性、有效的局部防冲措施。

采用爆破卸压时,必须编制专项安全措施,起爆点及警戒点到爆破地点的直线距离不得小于300米,躲炮时间不得小于30分钟。

第六十八条 采用煤层钻孔卸压防治冲击地压时,应当依据冲击危险性评价结果、煤岩物理力学性质、开采布置等具体条件综合确定钻孔参数。必须制定防止打钻诱发冲击伤人的安全防护措施。

第六十九条 采用煤层爆破卸压防治冲击地压时,应当依据冲击危险性评价结果、煤岩物理力学性质、开采布置等具体条件确定合理的爆破参数,包括孔深、孔径、孔距、装药量、封孔长度、起爆间隔时间、起爆方法、一次爆破的孔数。

第七十条 采用煤层注水防治冲击地压时,应当根据煤层条件及煤的浸水试验结果等综合考虑确定注水孔布置、注水压力、注水量、注水时间等参数,并检验注水效果。

第七十一条 采用顶板爆破预裂防治冲击地压时,应当根据邻近钻孔顶板岩层柱状图、顶板岩层物理力学性质和工作面来压情况等,确定岩层爆破层位,依据爆破岩层层位确定爆破钻孔方位、倾角、长度、装药量、封孔长度等爆破参数。

第七十二条 采用顶板水力致裂防治冲击地压时,应当根据邻近钻孔顶板岩层柱状图、顶板岩层物理力学性质和工作面来压情况等,确定压裂孔布置(孔深、孔径、孔距)、高压泵压力、致裂时间等参数。

第七十三条 采用底板爆破卸压防治冲击地压时,应当根据邻近钻孔柱状图和煤层及底板岩层物理力学性质等煤岩层条件等,确定煤岩层爆破深度、钻孔倾角与方位角、装药量、封孔长度等参数。

第七十四条 采用底板钻孔卸压防治冲击地压时,应当依据冲击危险性评价结果、底板煤岩层物理力学性质、开采布置等实际具体条件综合确定卸压钻孔参数。

第七十五条 冲击地压危险工作面实施解危措施后,必须进行效果检验,确认检验结果小于临界值后,方可进行采掘作业。

防冲效果检验可采用钻屑法、应力监测法或微震监测法等,防冲效果检验的指标参考监测预警的指标执行。

第五章 冲击地压安全防护措施

第七十六条 人员进入冲击地压危险区域时必须严格执行“人员准入制度”。准入制度必须明确规定人员进入的时间、区域和人数,井下现场设立管理站。

第七十七条 进入严重(强)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的人员必须采取穿戴防冲服等特殊的个体防护措施,对人体胸部、腹部、头部等主要部位加强保护。

第七十八条 有冲击地压危险的采掘工作面,供电、供液等设备应当放置在采动应力集中影响区外,且距离工作面不小于200米;不能满足上述条件时,应当放置在无冲击地压危险区域。

第七十九条 评价为强冲击地压危险的区域不得存放备用材料和设备;巷道内杂物应当清理干净,保持行走路线畅通;对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内的在用设备、管线、物品等应当采取固定措施,管路应当吊挂在巷道腰线以下,高于1.2米的必须采取固定措施。

第八十条 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的巷道必须采取加强支护措施,采煤工作面必须加大上下出口和巷道的超前支护范围与强度,并在作业规程或专项措施中规定。加强支护可采用单体液压支柱、门式支架、垛式支架、自移式支架等。采用单体液压支柱加强支护时,必须采取防倒措施。

第八十一条 严重(强)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必须采取防底鼓措施。防底鼓措施应当定期清理底鼓,并可根据巷道底板岩性采取底板卸压、底板加固等措施。底板卸压可采取底板爆破、底板钻孔卸压等;底板加固可采用U型钢底板封闭支架、带有底梁的液压支架、打设锚杆(锚索)、底板注浆等。

第八十二条 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巷道扩修时,必须制定专门的防冲措施,严禁多点作业,采动影响区域内严禁巷道扩修与回采平行作业。

第八十三条 冲击地压巷道严禁采用刚性支护,要根据冲击地压危险性进行支护设计,可采用抗冲击的锚杆(锚索)、可缩支架及高强度、抗冲击巷道液压支架等,提高巷道抗冲击能力。

第八十四条 有冲击地压危险的采掘工作面必须设置压风自救系统。应当在距采掘工作面25至40米的巷道内、爆破地点、撤离人员与警戒人员所在位置、回风巷有人作业处等地点,至少设置1组压风自救装置。压风自救系统管路可以采用耐压胶管,每10至15米预留0.5至1.0米的延展长度。

第八十五条 冲击地压矿井必须制定采掘工作面冲击地压避灾路线,绘制井下避灾线路图。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的作业人员必须掌握作业地点发生冲击地压灾害的避灾路线以及被困时的自救常识。井下有危险情况时,班组长、调度员和防冲专业人员有权责令现场作业人员停止作业,停电撤人。

第八十六条 发生冲击地压后,必须迅速启动应急救援预案,防止发生次生灾害。

恢复生产前,必须查清事故原因,制定恢复生产方案,通过专家论证,落实综合防冲措施,消除冲击地压危险后,方可恢复生产。

第六章 附 则

第八十七条 本细则自2018年8月1日起施行。

下载冲击地压隐患排查整改情况汇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冲击地压隐患排查整改情况汇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隐患整改汇报

    隐患整改汇报 省国防科技工业局: 根据工信部《关于开展民爆行业“百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的通知》(工信安函【2013】46号)文件的精神,广东省检查团于7月18日对我公司进行了全面......

    隐患排查整改方案[范文]

    石匣小学隐患排查整改方案学校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方案 为贯彻省市、新区有关“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及时消除辖区各种事故隐患,防止事故发生,确保......

    隐患排查整改制度

    XXXXXX煤矿 隐 患 排 查 整 改 制 度 二0一三年元月六日 隐患整改制度 根据《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煤矿隐患必须按类别、分级进行管理。为加强对隐患的整改......

    隐患排查整改制度

    隐患排查和整改制度 CGYC/AG-B-06 为及时解决和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预防各类事故发生,加强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提高企业的本质安全可靠性,特制定本制度。 一.隐......

    隐患排查整改制度

    隐患治理、整改制度 一、治理目的 通过建筑保温施工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专项治理,排查建筑保温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安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地针对性措施,消除保温施......

    隐患排查整改情况汇报范文

    隐患排查整改情况汇报 ——7月办公会安保处汇报材料 今年以来,常州烟草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不断强化安全管理,推动隐患排查治理和岗位达标等重点工作深入开展,促进全系统的安......

    隐患排查整改责任制

    永春乡安全隐患整改责任制 为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在去年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基础上,全面排查各行业领域事故隐患,深化专项整治,强化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和事故、隐患排......

    隐患排查整改报告

    篇一: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情况汇报 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情况汇报 霍邱县住建局: 根据住建管53号文件精神,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项目部经理牵头,组织安全员、技术负责人、施工员、各班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