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 中国文化的灵魂与脉络 百姓大学堂演讲录音

时间:2019-05-12 16:5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余秋雨 中国文化的灵魂与脉络 百姓大学堂演讲录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余秋雨 中国文化的灵魂与脉络 百姓大学堂演讲录音》。

第一篇:余秋雨 中国文化的灵魂与脉络 百姓大学堂演讲录音

2012年3月21日

余秋雨中国文化的灵魂与脉络

主讲人:知名文化史学家 余秋雨

核心提示

●文明要组建成一个强大的帝国,组建成一个强大的行政系统,它才有可能有力量来抗拒野蛮。文明是水,领土就像一个盘,如果盘子打碎了,那水就会流掉。

●我们在讲中华文化脉络和灵魂的时候,绝对不能离开唐朝。我们文化脉络在那里停驻了一个漂亮的节点,那时候思想自由,文化极度自信。

●中华文明不相信极端主义,他相信的是中庸之道。不喜远征,中庸,有序,这三条底线保证了中华文明的不灭亡,也表明了中华文化的灵魂和脉络。

坛主小传

余秋雨:知名文化史学家,散文作家。著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曾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

《中国文化的灵魂与脉络》——这个题目很大,我们把它拉到今天的思路上来,从国际的坐标当中来看中国文化的脉络。

四大文明:唯中华文明没有中断毁灭

在全人类古文明中,中华文明在时间上处于第三位。第一是伊拉克所在地,那是古巴比伦文明的所在,第二名是古埃及。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是这两个文明的所在地,这个地方进入文明的时间特别早,他们的古代非常辉煌。某种意义上,他们的文明已经彻底成熟的情况下,中华文明才初露曙光。我们第三,古印度第四。

四大文明当中,没有中断、没有毁灭、活到今天的,只有中华文明。不管是古巴比伦文明,还是古埃及文明,抑或是古印度文明,他们都发生了很多中断和毁灭。只有中华文明完全没有断裂。

如果说这个文明活着,它一定有长寿的秘诀,长寿的秘诀就是中华文明的生命力,这个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一点。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时候,人类建立了一个打造最高智慧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没有缺席,不仅没有缺席,而且担当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公元前后,我们中华文明进入到了一个帝国时期,公元前后特别繁荣特别发达,就是我们说的秦汉帝国,公元前后已经进入了大汉帝国。文明发展到一定的时候,都会进入帝国时期。一个伟大的文明,如果 1

不经过帝国时期,它很容易灭亡,原因很简单,文明会遇到野蛮的东西。什么叫文明?就是和野蛮划出界限的东西。既然你和野蛮划出界限,那野蛮的力量一定要进攻你,而且野蛮的力量一般地说来往往会成功会胜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文明要组建成一个强大的帝国,组建成一个强大的行政系统,它才有可能有力量来抗拒野蛮。文明的底线非常脆弱,要打败它太容易了,要打败文明太容易了,所以它需要组建帝国。

你说孔子、孟子、荀子、庄子,他们当时有好多漂亮的思想,有好多美丽的理想,有好多精致的话语,但是问题来了,如果没有强大的帝国用行政的力量把他们的智慧巩固下来的话,那么他们在游车上在河边跟他学生们的谈话一定会随风飘散,风一吹就飘了。世界上不知道多少名人,他们的智慧很快随风飘散。靠什么把他们的智慧选择和巩固下来?靠帝国。没有帝国的选择,没有行政团队的努力,没有行政构架的保证,很多智慧其实很难在野蛮的包围当中存在下去,所以在公元前后我们经过帝国时期,帝国时期是我们中国出现中华文明的一个地理上的空间保证。这也很重要,文明是水,领土就像一个盘,如果盘子打碎了,那水就会流掉,大家理解我这个意思。

大唐文明:思想自由,文化自信

我们一定要记住唐朝,中国人如果不记得唐朝就太可惜了。唐朝太伟大了,伟大到什么程度?我个人认为,在世界古代史上空前绝后,没有另外一个国家另外一个朝代能够和唐朝相比。我们在讲中华文化脉络和灵魂的时候,绝对不能离开唐朝。

唐朝那个时候的中国非常了不得,真的伟大。公元七世纪的时候,过去曾是伟大的罗马城,它的人民已经超过五万,当时在欧洲一万人就算一个不错的城市了,那么唐朝的长安是多少呢?光城内就一百万人。

当时世界上,能够和长安稍稍比一比的有两座城市,一个是罗马,就是现在意大利的首都,当时是伊斯兰帝国的首都,是个军事政权所在,还有就是伊斯坦布尔,是连接欧洲和亚洲、东方和西方的一个连接性的城市,这两座城市,稍稍可以和长安比一比,但是这两座城市的人口加在一起还不到长安城的二分之一。

用我们现代的说法,叫唐朝的“幸福指数”特别高。有一年我在纽约,我说人类历史上有几个大规模的文化中心,文化中心就是全世界的人都喜欢到那儿去,比如,七世纪的长安,十九世纪的巴黎,现在的纽约都是这样。

我们在公元七世纪创造了伟大的大唐文明,这一点是我们学习中华文化灵魂和脉络必须要明白的。我们文化脉络在那里停驻了一个漂亮的节点,这是一个重大的脉络所在,我们一定要非常珍视。我有一次到埃及南部,有一个城市叫卢克索,那里的讲解员讲:“这个卢克索过去叫做底比斯,可能是人类古代社会最伟大的都市之一。”他又轻轻地用英语补充了一句:“当然除了长安。”

唐朝是一个思想非常开放、非常自由的地方,各种思维都可以在他们那儿驻扎。比如,唐朝的王室,最早相信的是道教,后来玄奘取经回来,唐太宗跟他关系很好,见面就叫他老师,后来他们就相信佛教。他们认为,佛教可以治心;儒教可以治社会、可以治人;道教可以治身,对身体有作用。唐朝长安,这就是一个伟大的都市,吸收了全世界的精神流浪者,思想极度自由,又极度自信。

说说元朝。元朝不是我们很多汉族历史学家写的那样的落后和腐败,元朝肯定还是当时世界上最让人向往的一个地方,因为当时的中国还装满了它的文明的浓度和高度。我们中国一直没有像样的戏剧,我们在元朝就有了成熟的戏剧,拥有了《窦娥冤》、《西厢记》、《赵氏孤儿》,一下子进入到一个非常繁华的时代,所以我们不要小看元朝才短短的九十几年,它完成了那么多的戏,有那么辽阔的疆土,而且那么稳固,有那么多美丽的东西让文人赞叹,让欧洲人激动,又创造了那么多了不起的艺术。

明清:中国文化创造力走下坡路

到了明清,发生了严重的蜕变。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创造了很多物质文明,有很多贡献,但问题是,它实现了不可容忍的文化专制主义,它创造了文字狱,这个很要命,文化生命力大大降低。大明王朝,很长时间搞封闭,自以为自己很了不得,所以中国在文化创造的生命力上开始走下坡路,而此时,西半球出现了不同的风景。

中国是在什么时候落后西方的,那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一般说是清朝,但是在生命的走向上,明朝已经开始了。因为欧洲处于创造时代,我们的明朝处于一种自满和封闭的时代,而且实行文化专制特别严厉的时代,这样问题就出来了。清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国家,他们一开始也有雄才大略的,像康熙皇帝这样的,但是同时他们也夹杂着对于这种文化的主体,就是汉族知识分子的提防,文字狱越搞越严重。明清两代,我们落后于欧洲了。文明和文明的生命力发生了变化,他们的生命力在走上坡路,我们在走下坡路。

中日甲午战争遇到的就是这个问题,我们被自己过去的徒弟打倒了,简直是不知道怎么办了,再加上火烧圆明园,再加上后来八国联军占领我们的首都。平心而论,当时中华文明面临着灭亡。领土被瓜分了,这个文明就面临着灭亡。我前面不是讲了,国土是盘子,文明是水,盘子被打破了,被瓜分了,这个水当然流掉了。好多古文明就这么灭亡了,古埃及文明就这么灭亡了,古巴比伦文明就这么灭亡了,古印度文明就这样灭亡了,连波斯文明也灭亡了,中华文明面临险境。我们渡过这么多难关,所以,中国人当时是非常非常的着急。

我们要从社会生态的意义上,来看中华民族的起来、高升、下沉和复兴,这么来看,我们才明白中华文明是怎么回事了。

中华文明:灵魂是中庸有序

这是我在美国给一些大学里边讲的,中华文明有几个重要的灵魂希望大家不要忘记。我们有好多底线性的东西,我们又有好多目标性的东西。底线和目标不一样。底线是什么?

第一条底线,中华文明不喜欢远征,我们不喜欢打远方的国家。我们从来没有这个想法。这一点我在几年前,在联合国的世界文明大会上,为了驳斥“中国威胁论”,我专门有一个演讲,那是在日本的东京,我专门讲了这个道理。我说中华文明由农耕文明作为起点,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和草原文明不一样,海洋文明和草原文明都带有侵略性,农耕文明不是。农耕文明,把脚下的土地种好,对远方的土地,我们可以去玩,我可以去做生意,我可以去逛逛,但是对那边的土地本身并没有占领的想法。外国人听不懂,我们在座的人都能听得懂。

利玛窦在中国呆了整整30年,最后得出结论,中国人的想法和我们欧洲人不一样,他们再有钱,他们再有军队也没有想要来打我们,因为他们没有兴趣。这是农耕文明给我们的一种和平思维,也是我们的文化不至于灭亡。

中华文明第二条底线,我们不喜欢极端。中华文明不相信极端主义,他相信的是中庸之道。对中庸之道我们过去有一个误解,以为它是滑头哲学,以为它是两面派,以为它是两头讨好,这个搞错了——我们

祖先,不是这么思考问题的。

中庸之道的本质是,世界上有两个极端,但是中庸之道相信,两个极端之间一定有一条合适的路,有一条恰当的路。相信这条路一定存在,即便暂时我没有找到,我也要保持这个理想,找这条合适的路。我们要找的,就是中庸之道。不管是国家,还是你们在每个单位,还是处理人际关系,极端之间一定有一条合适的路是可以找的,我们的祖先一直这么思考问题的。中国人也极端过,比如讲义和团,比如讲“文革”,但是时间都不长,走着走着又回到中庸之道,所以中庸之道有大发展。

中庸之道是至德,就是最高道德。这个中庸之道,是中华文明非常重要的一个灵魂。

第三个,中国文明的一个底线,我们不喜欢无序。中华文明不喜欢无序。从秦始皇开始,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实行户籍制。秦始皇是有户籍制来收税。实行户籍制,这个国家就管起来了。然后实行郡县制。什么叫做郡县制?所有的地方官员都要朝廷委派,就是完全控制在朝廷的管防之中,到汉武帝时,这个规则又更严,一代代延续下来。不喜欢无序,对中华文明确实有点不自由,确实带来不自由,但是如果权衡利弊的话,利大于弊。大家可能都知道,我们从北京开始,坐吉普车,一直到中东,一直到南洋。一路走过去以后,我才知道,无序太恐怖了,无序是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我们中国人很少能想象这个无序的程度,那么我们总想到,有新的秩序替代旧的秩序,没想到没有秩序是怎么回事,没有秩序是很恐怖的。

所以我在《千年一叹》的最后写道,和我同行的一个是台湾朋友,一个是香港朋友,我们最后在一块,在一个山沟里,突然看到一个白字牌坊上面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人都热泪盈眶,其实我们回国、出国的机会很多。为什么热泪盈眶?因为4万公里,我们绝大多数都是在无序的土地上,这个太恐怖了,你突然发现有序的管理,这感到这是了不得。所以,中华文明是不喜欢无序的。

平心而论,世界上每一个伟大的帝国,都希望有序。管理的有序,带来了精神传承上的有序。大家知道吗?

我们的这三条底线,保证了中华文明的不灭亡,也表明了中华文化的灵魂和脉络。

理想性目标:鼓励所有中华人

最后我必须讲,我们除了底线之外,还有一些理想性的目标,在鼓励着我们,鼓励着我们所有中华人。

第一就是大爱精神。大爱精神并不仅仅因为我们“5·12”地震以后再宣扬,不完全是这样。这我在中央电视台多次讲过,我们中华文化,确实里面隐藏着大爱精神。孔子讲仁爱,墨子讲兼爱。我们的经典讲,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就是我们整体思维是有爱的基础在的,这是我们所有文化人心中的最高目标之

一。孟子认为,如果没有仁爱的话,人和禽兽没有区别,这是整体意义上的。

我们理想性的第二个目标,就是君子精神。除了大爱精神之外,还有君子精神。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果说大爱精神是整体目标的话,那么君子精神是一个人格目标,当然当这个人格目标没有实现的时候,我们道家又提供了潇洒之道,能够把这个问题想得穿,想得开,让我们悠闲在天地之间和艺术之中。所以这样的话呢,就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底线性的一种防范和目标性的追求,中华文化就比较完整了。

中华文化有没有毛病呢?第一,比如中华文化比较讲究朝廷,乃至家庭,忠孝两全,忠对朝廷,孝对家庭,不了解朝廷和家庭之间有辽阔的公共地带。对公共地带,我们中华文化认识得很薄弱。现在有很多人在外面旅游,随地吐痰,高声喧哗,好多人说中国人没有道德,我老是辩解,我说这个事不能说道德,他们对公共空间缺少生活的习惯,对公共空间不了解。我们现在好多人都有这个毛病,包括我在内,对公共空间缺少整体感,特别是文化人,希望自己在小楼里面研究学问,却没想到,知识分子最高的品质就是勇于在公共空间里运用理性。

第二个我们可能太不在乎时政。我们太喜欢表演,我们太不注意真假区别,我们听到谣言,也不知道如何来反驳,这也是中华文化历来的毛病。中华文化历来的第一个毛病就是不注意公共空间,第二个毛病是不在乎真假区别。我们讲的是忠和奸的区别,是和非的区别,而真和假的区别,中华文化没法预防。

最后,中华文化还有一个大问题,我们缺少创新意识,我们太在乎传统,太在乎老祖宗说过什么话,对于我们开创一个新的领地,有创新精神,去往前走,这一点我们缺少习惯。(本报记者沈峥嵘根据余秋雨教授在泰州百姓大学堂演讲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第二篇:读《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有感

读《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有感

刚进大学,首先就是军训,实是无聊,于是就到书店找本书看,看了会儿,想起了高中看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于是想继续看看余秋雨的书,终于又发现了他的《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于是,一个军训期间主要由这本书陪着我度过。

“古有三千弟子「论语」孔夫子,今有北大学生「问学」余秋雨”——这,便是余秋雨的《问学》。

从《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可以窥视余先生对文化传承的执着和热爱。说来惭愧,他们谈论的一些文化内容虽有些久远和高深,让我读得有些艰涩,似懂非懂,就像烈日下蜗牛的行程,但我还是饶有兴趣地坚持把它读完。每每读完一课心胸总有一种亮敞的感觉,眼前蓦然少有的开阔。推开《问学》的大门,余秋雨老师与一群北大学子(王安安、何琳、王牧笛„„)一起正在探讨着古老的话题,散发着自然的青春色彩。从“童年的歌声”到“古老王朝的归来”;从“寻找真实的孔子”到“一座默默无声的高峰”;从“光耀千古的324个字”到“走向文明的困惑”。我看到了,一个个伟大废墟间文明陨灭的印证;看到了王懿荣殉国时最放心不下的那一堆甲骨文;看到了孔子三十岁起就怀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恭敬态度,周游列国拜师问学,到处推行他的仁政,但处处碰壁,最终一路冷遇成就了的伟大;听到了老子《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带来的反传统的观念忠告;明白了庄子为心灵提供快乐的依据;明白了曹丕与曹植因“七步诗”而互相残杀的真相;感动于墨子作为一个“黑衣壮士”为“兼爱”“非攻”奔走相告,解救人民的疾苦,成为了一位跨时代的精神导师;感动于《离骚》中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以及他选择那山河断裂式的壮美,悬崖峭壁式的决绝;体会到了司马迁《史记》那朴素的文笔,来诠释“世间文字,过巧即伪”的真谛;参观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精神家园„„一个个诗人、词人,一个个画家、书法家,一个个魏晋名士、诸子百家,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活跃在中华文化这片肥沃而广袤的土地上,显示出了勃勃生机。因为,在这片土地上,中华绵延不绝的文明是滋润他们的土壤,他们生命因文化的滋润而鲜活。

想想这本书最让我喜欢的应该是诸子百家时期及老子的了解,虽然余秋雨似乎很多精力

都放在研究孔子身上。老子的道德经的讲解有点触动我的心灵,虽然很多人都说21世纪最重要的是孔子的论语,但是我感觉老子的道德经也不失为一本很好的处世之道良书,短短五千字,实是集我国大文化,大思想于一体。我对于道德经的了解比较少,因为看不懂,就像余秋雨说的,第一句就难倒了一大批人,以下各句更是难以理解。“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 随。恒也。”生活中,我们的态度让世界形成了对立面,我们认定了好,相应的就存在了不好,我们认定了善,自然而然就定义了恶,由此,迎来了很多的繁琐,如果我们没有定义这些,这个世界又会怎样呢?

对于诸子百家的喜欢可能也是来自对于墨家的喜欢,对于《秦时明月》这部动漫的喜欢。诸子百家的时代是张扬的时代,是中华文化鼎盛的时代,那是思想完全解放的时代,每个人对社会,对人生,对未来的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墨家,墨家主要有十大基本思想,虽然也有一些感觉上是矛盾的思想,但是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现在学习的,墨家的思想对现代人也是有比较大的影响,比如,墨家的侠盗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墨家的反对侵略战争„„ 余先生说:“文化能够滋润生命,生命也能够滋润文化。中国文化,本应与更多的青春生命产生互动。”既然这样,我就想,趁我们还算年轻,多读点书,就让文化滋润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生命焕发更多的青春活力,潇洒走一回!

下载余秋雨 中国文化的灵魂与脉络 百姓大学堂演讲录音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余秋雨 中国文化的灵魂与脉络 百姓大学堂演讲录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