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师爱智慧的启发
认真回顾《师爱的智慧》这门课,课程中哪一个观点或一句话让您印象最深?给您什么启发或反思? 师爱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爱?
首先,师爱不是“私己的爱”。私己的爱是个人之间的爱,包括友爱、情爱、手足之爱、亲子之爱等。私己的爱可以很动人、很感人,因为爱的主体可以为爱的对象作出牺牲,甚至献出自己的一切。但私己的爱并不担负社会责任,也不追求社会效果,而且,基于私己的爱的行为有时还会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
师爱超越了私己的范畴,它是一种“公爱”,即来自社会的爱。教师是代表社会来爱学生的,是要让学生感到不光自己的父母爱自己,而且和自己非亲非故的老师也爱自己。师爱的理想效果并不在于仅仅使学生也爱教师,而在于使学生懂得同样要去爱他人。于是,师爱便成了一座桥梁,即连接社会与学生之间的情感的桥梁。师爱的这种桥梁的意义要比人们通常所说的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的意义深远得多。
正因为师爱是一种公爱,所以,教师在地震时用身体保护别人的孩子——学生——的行为,比起父亲或者母亲用身体保护自己的子女的行为,要更加惊天地、泣鬼神。所以,作为公爱的师爱可以说是一种“神圣的爱”,它所凸显的是作为社会代表者的教师的爱的责任。教师如果没有这种责任感,就很难持之以恒地去爱作为别人的孩子的学生。
其次,师爱不是“失衡的爱”。“失衡的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爱之心切而忽视严格要求,结果变成宠爱、溺爱;或者过于苛求,结果变成扭曲的爱、畸形的爱。另一种是爱的情感与行为只指向爱的对象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而不是其所有方面、整个人。譬如,家长只关心孩子的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或只在乎孩子的身体健康,或只重视孩子的心理发展,等等。
师爱摆脱了“失衡”的状态,它是一种“全爱”,即全面、整体的爱。一方面,真正的师爱是对学生既有关心,也有要求;既有援助,也有督促;既有保护,也有鞭策。打一个不一定很贴切的比方,师爱应当是慈母与严父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师爱指向的是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包括学生的健康与强壮、活泼与开朗、勇敢与坚强、创新与想象、朴实与善良等,是由所有这一切构成的学生的整个人。
那么,谁最应当有能耐把这种全爱具体化为合理的工作目标与行动方案呢?只能是教师!谁让教师是专业教育工作者呢?否则,社会要教师干吗呢?教师应当做到慈母与严父的结合,应当全面关注学生,帮助学生整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全爱的师爱便是一种“科学的爱”,它所凸显的是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的爱的能力。教师如果没有这种能力,爱的效果难免大打折扣。
再其次,师爱不是“偏袒的爱”。“偏袒的爱”无需刻意努力,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有其私己的爱,而大凡私己的爱都是偏袒的爱。譬如,你深爱你的未婚妻(夫),你就很难再去同等程度地爱别的女人(男人);你深爱你的父母,你就很难再去同等程度地爱别人的父母,等等。
师爱抵御着“偏袒”的侵蚀,它是一种“博爱”,即爱每一个学生。因为,所有学生都是民族的未来,都是家庭的希望,都是独特的存在。教师没有任何理由爱一部分学生,不爱另一部分学生。偏袒的爱很容易导致未能享受到师爱的学生产生自卑、对得到师爱的学生
产生妒忌、对教师乃至成人社会产生怨恨。爱本应有助于温暖、有助于团结、有助于平和,但偏袒的爱却成了产生冷酷、催生分裂、滋生怨恨的一种根源,并由于不平等而变得不道德。
于是,偏袒便成了师爱之大忌,平等便成为师爱之准则。于是,师爱也就与学生的性别、成绩、个性、爱好、长相及家庭背景等等都毫无干系。所以,作为博爱的师爱是一种“平等的爱”,它所凸显的是作为公民培育者的教师的爱的品质。教师如果没有这种品质,师生互动与学校生活便会成为许多学生的痛苦回忆。
最后,师爱不是“有偿的爱”。现实社会中有偿的爱比比皆是:父母关爱子女,指望养儿防老;影星爱上豪门,看重亿万家产;企业向贫困生献爱心,借此也就扩大知名度、产生广告效应,等等。在这里,爱的主体付出了爱,同时也就希望有所回报。假如预计不会有什么回报或回报甚微,则是否还会有爱的付出以及究竟会付出多少,恐怕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师爱鄙夷“有偿”的企图,它是一种“纯爱”,及纯净、纯真、纯粹的爱。爱就爱了,爱就不图什么回报。它没有算计的成分,没有交换的色彩。如果说师爱也有某种目的性的话,这个目的也只是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而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了,受益的是学生与社会,因为学生的身心发生了积极变化,因为社会的未来有了希望。
当然,这也不意味着师爱就只是付出而无任何回报。师爱其实既是一种给予,也是一种获取。这种获取就在师爱付出过程之中,在于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本身获得的心灵满足与精神享受。因此,作为纯爱的师爱是一种高尚的爱,它所凸显的是作为行为楷模的教师的爱的境界。
第二篇:师爱的智慧的启发
强制的爱
认真学习了徐敏老师的讲座《师爱的智慧》,我受益匪浅。其中对 “强制的爱”这个观点印象比较深刻。
讲座中是这样说的:在 “一切为了学生”的美好口号下,许多学校和老师以追求高分数和升学率为目的,以残酷的方式剥夺学生的兴趣和意愿,强制学生加班加点,接受大量的超难的只对考试操练有意义的难题、偏题,给学生造成的身心压力远远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
高尔基曾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从中,可以看出师爱的重要性。但是这种爱不是“爱你没商量”,更不是“以爱的名义”对学生生命的完整、自由和自尊的剥夺。相反,爱学生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民主和平等,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
某一个小学的一名学生曾经写到:“我们的自习课班主任每天都占,不是讲课就是兑题,我们想自己写作业都不可以。”还有学生写到:“体育课被数学老师占用了,现在连体育课都没有了,真是悲催。”
现在的老师面临着升学压力等各种压力,他们为了追求好的成绩,高的升学率,以牺牲学生部分时间为代价,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他们觉得无偿给学生补课,帮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自己付出了,定会收获一份感动,一份爱。可是这种爱必然会让学生对该老师、该学科产生厌恶,慢慢地会对学习产生厌倦。
小学生正处在身体等各方面发育的良好阶段,体育课可以帮助学生锻炼身体,缓解学习压力,劳逸结合,它是学生必上的课程之一,不可以被老师“以爱的名义”剥夺。
老师的爱,应该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滋润学生的心田;老师的爱应该是理性的、智慧的、无私的;老师的爱不能成为偏执的爱,专制的爱。爱学生不能以牺牲学生自由、快乐为前提。
第三篇:师爱的智慧
学习了《师爱的智慧》,虽然学习时间不是很长,但自己的体味却日益加深,仔细回顾《师爱的智慧》这门课,课程中每一个观点都让我有所感悟,尤其是学到师爱的本质:师爱是无私的爱,是奉献,是责任,更给我以颇多的启发。
十年教学生涯并不如想像中一帆风顺,在风雨兼程的跋涉中,逐渐使我认识到,教书育人的确不能没有爱与责任,但爱的教育更不能没有艺术和教育的智慧,只有融入教育智慧的师爱才能是对学生真正的爱。
师德高尚的老师会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使学生终生受益。
认真备课,上好课是教师的责任。研究学生、研究教材为学生发展做好服务就是教师的责任。不放弃学困生,扎实打好学习基础更是我们教师的职责。关爱学生就是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出自个人的恩怨,而是出自社会的需要、教育的需要。这种爱是稳固的、深厚的,是与教师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紧密相连的。
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独特最高尚的情感,这种爱没有血缘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它凝结着教师的心血,体现着教师的奉献,收获着学生的成长和自己的幸福。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的。”让我们用慈爱呵护纯
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理想,我将用自己的双手和大家一道默默耕耘,共同展开梦想的翅膀!
第四篇:师爱的智慧精品(推荐)
留给我最深刻印象的是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一书中的那句“爱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认识到其独特的个性。”
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当教师把一个学生看成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志向、自己智能和性格的人的时候,才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老师们常说“爱生如爱子”,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教师,又有多少呢?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是真的理解学生。
理解就是深入到对方内心世界中,并能把对方的情感转化为自身的心灵体验。教师对学生理解,就是与学生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懂得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好所求,所做所为。理解当然是双向的,但师生之间的理解,首先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理解。要理解学生,教师就要掌握学生的思想特征、个性差异,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把握学生的感情脉搏。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没有理解,就谈不上尊重;没有理解,徒有关怀和责任感的爱是盲目的,而盲目的爱常常无效而有害。
爱是眼神的传递,是心灵的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最微妙的情感。著名作家冰心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对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对教师来说,爱学生就是热爱自己的职业,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一双眼睛看不住几十个学生,而一颗爱心却可以拴住几十颗心。师爱的力量是无穷的。
师爱至伟,可以升华每一个为人师者的灵魂;
师爱至奇,能够熏陶无数个求学者的情操;
师爱至神,必将影响泱泱大国的未来!
第五篇:师爱的智慧
师爱的智慧心得体会
印象最深的观点:“爱是付出和给予,但不仅仅是付出和给予,付出的本事就是获得。教师要善于把平凡的教学转化成精彩,把烦恼的事物转化成快乐。”对于教师而言,爱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而杠杆的撬动是需要智慧的,师爱的智慧在于如何去爱,如何把握爱。
学生是未成年人,教育不要“凌节而施”,不要“埋怨学生的无知”,更不要抱怨“学生的犯错”。因为“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是未成年人最大的特质。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需要秉持教育就是“发展”的理念,教师承载“先知先觉”的功能。“发展”注重学生主动性的激活和内在潜力的挖掘,强调未来愿景的可控性。作为“先知先觉”的教师,以爱为杠杆,把知识的积累及智能的开发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传递给学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尤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就是他自己,有自身独特的生命内涵和成长过程,是一个值得敬畏的独特生命个体。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需要秉持教育就是“生长”的理念,教师承载“园丁”的职能。“生长” 是一种自在自发的过程,强调的是人的自然性。为此,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生长秩序,为儿童发展其固有的本性提供自由的环境;作为“园丁”的教师,则应视学
生为独立的、有尊严的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差异,“因材施教”,并以爱为杠杆,把人类社会生活、交往的基本规范传递给学生,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和融入人类生活,“学会做人”!
把学生当朋友,就不要处处时时“师道尊严”,不要“规训”学生,更不要“命令”。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需要秉持教育就是“合作”的理念,教师承载“伙伴”的功能。“合作”要求教育奉行民主管理、公平竞争。作为“合作伙伴”的教师,要通过民主协商来管理班级,要和学生建立深厚的友谊;要让学生认识自然的多样性和相互依存性,理解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天理;要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他人,树立人人平等的价值观;懂得集体的生存价值,合作共赢的重要性。教师要以爱为杠杆,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体谅、相互支持的合作精神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共处”。
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我们的工作便不再是“饭碗”,不再是“事业”,而是“良心工程”。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需要秉持教育就是“培养”的理念,教师承载“父辈”的功能。“培养”的教育是父母对孩子的细心“呵护”,辛勤“养育”,全身心的投入;作为“父辈”的教师,此时的爱既有慈祥也有严厉,有娇宠更有期待,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独
立意识、自立和自理能力。“生存”是普天之下所有父母对孩子的第一企望,每一位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他们首先关心的决不是孩子的学习,而是健康。教师要以爱为杠杆,严慈相济,精心呵护,把生活的技能和常识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生存”。
学习了《师爱的智慧》,我明白了对学生的爱是强制的,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身心需求,反而让学生有了压力。智慧的师爱永远是教育广深的根基,有了这样的根基,攀登起来才会身轻步健,才会凌绝顶而览众山。